佛法要义问答:佛教因何而不承认造物主

2017-05-09 藏传法师

问:我内心怀抱着无比虔诚,坐在这儿想着,若说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创造者,那真是一种傲慢。然而我明白佛教教导我们谦卑。你为什么认为逻辑思考能使人了解伟大的宇宙整体?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信仰吗?还有,当我们论及这世界上有﹝或是没有﹞一位创造者时,那么该把直观和感觉放在什么位置上?

答:关于世界上并没有创造者的这个立场,佛陀本身所宣说的经文中似乎已有清楚的阐述。例如,我们拿依存起源论的《稻杆经》来做例子,在此经中佛陀宣说,世间因为先有因的缘起或产生,而后才产生了果。佛陀之后出现的佛教大思想家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看法,例如寂天或月称的著作。寂天在《入菩萨行》的第九章〈智慧品〉里,清楚表达了对这个议题的看法。同样,月称的立场也十分清楚。法称在《释量论》的第二章,也对此主题有非常坚定的立场。法称在某一颂偈中特别论及:一个完全证悟菩提的人,是那个已成为完美的人。这里用「成为」这个字眼,正代表佛教教义并不相信世间本就存在着某种永恒或绝对的完美存有。释迦牟尼佛自己也是经由因、缘、训练及过程,才终于证悟佛法,成为完全开悟者。而在此也是用「成为」这个字。那正代表了佛教的立场。

正如我常说的,这世间有五十亿苍生,各人皆具不同的性情。因此就某种角度而言,我觉得世间需要五十亿种宗教,因为一种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相当大。因此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对某些人而言,世间存在着一位创造者的这种观念,是对众生更有益,也是他们较愿接受的想法。所以那些人就应该遵循那样的宗教传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该努力寻求最适合自己心性、气质和信念的灵修之路。

至于你问题的第二部分,这个直观或感觉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是从何而起呢?这当中可能有某些社会心理的因素存在,而文化背景也可能扮演某种重要的角色。我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对许多西藏人而言,人死之后还有来世或轮回转世的直观是极自然的;它是与生俱来且本能的知识。所以这里面根本没有商榷论辩的余地。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用别种宗教的哲理来辩论,我认为这么做是不对的。仅是安住于其中就好。让佛教的道理归佛教,基督教的哲理归基督教,彼此互不侵犯。所以这是很明白的事。我们即使到同一家餐厅、在同一张餐桌上用餐,也是各自点不同的菜肴进食,没有人会对此发出异议。宗教是纯属个人之事。

更新于:2017-05-09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