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太虚大师 一代高僧创建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

2017-03-07 其他文章

武昌佛学院纪念太虚大师(资料图)

2017年3月,适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纪念日,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昌佛学院将隆重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大师,策进来学。从近现代历史看,太虚大师作为划时代的非凡高僧之一,他在武汉的一系列卓越爱国行动与弘法历程,一度将武汉推至佛教文化全国中心地位,使武汉成为蕴育中国化大乘佛法新希望的摇篮之城,一时间蜚声中外,在教内教外形成了深远影响,至今绵延不息。太虚大师在武汉的功业,是值得在今时今日继续光大的宝贵精神遗产。

武昌佛学院是太虚大师于1922年创办的第一所最为正规、最具影响的现代佛学高等学府,在海内外享有佛教教育“黄埔”之誉,为佛教界培养了大批灿若星辰的佛门龙象,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振兴具有重大影响。今天,仍延续着武昌佛学院办学传统的,是坐落于武汉莲溪寺的武昌佛学院尼众部。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佛教尼众教育机构,成立于1924年。20世纪上半叶,面对汉传佛教的时代转折与风起云涌的思想潮流,太虚大师深契佛心,立足佛制,观照女众身心特点与时代特殊因缘,于僧伽教育之大计中,对尼众僧团寄予特殊慈悲,特别加持尼众僧团的教育与成长,组建了以武昌佛学院女众部为核心的系列尼众教育机构,开启了近现代汉传佛教尼众教育之崭新格局。

值此纪念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研究武昌佛学院历史传承之际,太虚大师的尼众教育事业及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值得特书一笔。谨辑尼众卷,集中展现一代新僧弘法爱道的道风德范与坚韧志愿,愿继承太虚大师理想,传承正信事业!

一、深应佛心,立足佛制:太虚大师对尼众的特殊悲心

近现代的武汉佛教,女众发展地位特殊,所发挥的作用特殊,尤以尼众僧团在长期的女众教化与不少关键性历史转折点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纪念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研究武昌佛学院历史传承之际,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

迄自民国,延续至今,缘起于武昌佛学院女众部的现代武汉尼众僧团,是武汉佛教的一支特殊力量。虽降诞于现代风气渐开的民国时代,实则遥受佛陀殊胜悲心的久远加持,延续汉传佛教尼众修行的完整传统,亲承太虚大师深应佛心、再兴圣教的特殊观照。

尼众僧团,应爱道贤女之诚愿、阿难尊者之礼请、佛陀慈心之开许而生,与比丘僧团共同住世娑婆,住持佛法,成为向法求道广大女众的信仰依托与修行楷模。佛陀在世时,深切观照女众身心与业力的特殊之处,教诫以八敬之法,制定出家三众(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之独特戒律,而成为尼众僧团传承久远、修行无歧的根本三学保障。

太虚大师肖像(资料图)

佛陀涅槃后,随着佛法的南北传播,尼众僧团与戒律传承有幸在深具大乘气象的汉土完整落地、深厚扎根。据《高僧传》《出三藏记集》《比丘尼传》等记载,中国比丘尼如律受戒始于南朝。

公元433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铁萨罗比丘尼铁萨罗等来到建康(今南京),次年应景福寺尼慧果和净音之请,铁萨罗率十九位比丘尼在南林寺设坛传戒,请天竺僧人僧伽跋摩法师为传戒师,依佛制为300余汉地出家尼众受具足戒,创中国比丘尼如律受戒之始。从此中国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僧团,也成诸传佛法中唯一圆满传承比丘尼僧制与戒制的团体。

相比于南传与藏传佛教,这是汉传佛教的幸事,亦是汉传佛教的责任。武昌佛学院老院长太虚大师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面对汉传佛教的时代转折与风起云涌的思想潮流,深观女众身心特点与时代特殊因缘,立足佛制,于僧伽教育之大计中,对尼众僧团寄予特殊慈悲,特别加持尼众僧团的教育与成长,开启了近现代汉传佛教尼众教育之先河。

中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女众院开现代尼众教育先导

近代中国第一所佛教尼众学院,正是始建于1924年的武昌佛学院女众院。

1923年,武昌佛学院成立。次年,太虚大师有感于“僧伽教育应普及到女众,乃与武汉居士创设女子佛学院,后改为女众院”(苇舫法师《武昌佛学女众院开学纪》,《海潮音》第14卷第10号)。女众院由太虚大师、李馥庭、李开侁、李德本、王森甫等居士共同倡办,设在昙华林附近的鼓架坡。

武昌佛学院潮音茅蓬与太虚大师舍利塔(资料图)

武昌佛学院女众院在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内,因时局动荡不得不停办。1928年时局稍定,由法舫法师与唐大圆居士等再度恢复招生开学。期间几经艰难,但仍坚持办学。

1931年,太虚法师筹建世界佛学苑,改武昌佛学院女众院为世界佛学苑女众院。

1935年,在方耀庭夫人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女众院董事会,太虚法师、大醒法师与王森甫居士等大德贤达亲临指导,女众院逐渐发展成当时全国尼众教育的重镇。

武昌佛学院女众部的成立,遵循佛制,于僧格、人格及佛法修行的平等性上,给予尼众全面的鼓励与殷切的希望。在1933年女众院开学典礼上,太虚大师教诫全体学众,当以信心为根本修学佛法,由解行相应而能真正行弘法利生之事业。大师云:

“佛法极高深,极广大,……不是泛泛的可以成就的。最低限度要有兼顾的信心,由有兼顾的信心,去切实的奉行,而成为信根力……以自己有坚固的信心,切实解行;且能转教他人故。此信力须长时的修养,非是一时可以成办的;所以在佛法中一面依经论去研究,一面要去行持。但此种研究,是建筑在信心上;谓佛陀所有一切教训,皆能依照了解,切实奉行,信佛所说因果业报皆真实不虚。然信解更须实行,如怎样持戒,怎样修禅,乃至怎样礼拜等。由了解之后,即切实的依之去行,凡一切行住坐卧,皆能与信解相应,渐能体验实到佛说的法皆是真实的,然后始成为真正之信力,而无丝毫之疑念;是即解行相应,古人所谓“知到行到”,知行合一,如此方为真正之信根成就,而可发生信力,以转化他人。故在佛法中最低限度,须成就信心,然后能谈到弘法利生。”

大醒法师亦在典礼上寄予厚望,鼓励在院学生成为全国佛教女众之楷模:

“在院的学生,应邀发大心,恒远心,求法不倦,因为四众弟子,都应修学佛法。现在世界极乱,国土秽浊不安,一般女子日趋奢侈沉迷,希望本院女生,无论出家在家,将来学有成就,作弘法利生的事业,并且本院如能有成绩,能造成相当人材,则可能同佛学院一样地影响到各省各地,到处都设女学员,使女众都有求法的机会。今天我来参加开学典礼,我把我以前做学僧的求法不忘弘法的一句话,拿来贡献你们,惟愿你们,各各皆称为中国佛教女众中的示范。”

女众院的主持者德映法师是民国初年尼众的杰出代表。法师早年留学日本,后剃度出家,德才出众,被太虚法师等委以女众院教务主任之重任,为女众院的成功开办与健康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德映法师培养了以恒宝、超筌、定成法师为代表的比丘尼僧,未来皆成尼众教育的栋梁之才。如恒宝法师,创办菩提精舍,创编《佛教女众专刊》,发表佛学著述,培养尼众僧才,是为中国佛教尼众中的大德。

慈学老法师与太虚大师像合影(资料图)

武昌佛学院女众院于1938年因武汉会战沦陷而停办。1945年日本投降,直到1946年3月,太虚大师重回武汉,重振武昌佛学院。秋季,男众部恢复开学,太虚大师指示佛学苑院董会,在汉口栖隐寺设立武昌佛学院女众部。经过半年筹备,“栖隐尼众学院”于1947年春季开学,然而太虚大师已经圆寂。由武昌佛学院男众部的仪模法师、少哲法师、心安(本乐)法师等担任教授佛学,慈学比丘尼及如理比丘尼亦分别担任教学与监学。栖隐尼众佛学院开办了三年,延续了太虚大师和德融法师在世时的基本办学理念,教授佛学基础知识,学生僧俗兼收,学员中有胜持、传根、心善、圣智等法师。

武昌佛学院女众院的建立,开民国时期武汉地区乃至全国尼众现代教育之先导,亦是当时全国尼众教育之最高学府。在动荡时局与艰难办学条件下,女众院的坚持办学,为武汉尼众提供了获得全面僧教育的宝贵契机,为尼众教育奠定了道风与办学的稳实基础,打开了尼众僧团建设的全新格局。

二、恪守八敬、重法爱道:菩提精舍、八敬学院与正信会女子研究部

20世纪30年代,以武昌佛学院为依托,武汉佛尼众教育呈现了“四大重镇”共同办学的繁荣景象。据《海潮音》月刊第九卷记载:

武汉的佛教女众教育,共有四所:

一、佛学院女众院,民国十三年成立,为太虚大师及李开先居士等创办。主其事者,为德映尼等,历届毕业学生,亦有数十人,洵我国佛教女众教育之先导。去岁又得方耀庭夫人为董事长,现收超筌尼杨德肇女士等主任,有学生二十余人。

二、菩提精舍,为湘尼恒宝法师等倡办,民国二十年成立,有学生二十余人,礼请太虚大师为导师,规模甚好,成绩斐然。

三、正信会女子研究部,民国二十二年成立,为汉口佛教正信会附设,有学生二三十人,近并归八敬学院。

四、八敬学院,民国二十一年成立,为超筌、能空、德融尼等倡办。今秋由贺民范老居士主教,有学生二十余人,现正开学伊始,蒸蒸日上,不可限量。

以上四处,亦属于武昌佛学院之一系。

其中,菩提精舍于1931年由毕业于武昌佛学院女众院的恒宝法师等创立,面向全国招生。八敬学院由武昌佛学院女众院毕业的超筌法师等于1932年创办。正信会女子研究部由汉口正信会于1933年为失学尼众特设(亦招收部分在家女众)。这三处佛教女众教育机构,共尊太虚大师为导师,其创办人、主事者和授课教师皆是武昌佛学院、汉口正信会的导师(如法舫法师、大醒法师、德融尼师等)及武院女众院的毕业生。30年代的武汉地区,成为近代全国佛教尼众教育最为发达和最有成效的核心重镇。

1933年2月,正信会居士反映武汉三镇有许多失学比丘尼,礼请太虚大师慈悲成就。大师便指导正信会创办了女子研究部,主要接收失学尼众。日常以学习佛学基础为主以培养正信,同时安排古文、哲学与写作课程,提高文化水平。为女子研究部授课的法师都是武昌佛学院男众部培养的学生、太虚大师的弟子,如法舫法师任教务主任兼佛学教授,芝峰法师、大醒法师任佛学教授。德融尼师任训育主任兼总干事。另聘请汪奉持、刘俊三、吕久成居士担任老师。

女子研究部的学制为三年,一年两个学期,每学期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优秀学生前三名奖励以笔记本和小字笔与吕九成居士手书白摺扇。授课法师、老师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费用全部由佛教正信会承担,出家学生食宿都在正信会隔壁的栖隐寺,上课则列队前往正信会的教室。

女子研究部办学一年多,因两位授课法师离开武汉而停办。此时,杨慈厚居士发心捐献自家的私立育婴敬节堂的房舍给正信会。太虚大师指示正信会把私立育婴敬节堂转交给德融、超荃两位法师管理,作为女众修学道场。此后,八敬学院奉太虚大师之命改组,将原正信会女子研究部并入学院,改组后的八敬学院“以宣扬佛教,造就女众弘法人才为宗旨”,而成为专门培养弘法人才的女众学院。

八敬学院,意在女众学佛出家必须尊崇“八敬法”,这是佛法中戒律的根本,也是女众出家的缘起!八敬学院”规定,学生入学首先要学习“八敬法”,学习《大爱道比丘尼经》,以恭敬比丘而能正法久住。

八敬学院规定,凡“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三十岁以下之女众,具有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学力,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全并得到佛教信士二人之保证者得以入学”。除书籍自备外,学院不向尼众不收学、膳费用。“八敬学院”的佛学教授中,新增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的研究员茗山法师、福善法师,以经、律、论、佛教史、国文、算术、劳作等方面为主要课程,着力造就女众弘法人才。

民国时期的武汉佛教教育建制十分完整,包含在家的小学、中学教育,以及此后以僧教育为主的佛学院。尼众学院属于这一完善佛化教育系统中的特殊部分。太虚大师的弘法实践,既注重佛法深入社会大众的展开,更注重僧教育与僧伽制度如理如法的根本基础。以“八敬学院”之名即可管窥太虚大师所倡尼众教育的良苦用心。

太虚大师(资料图)

武汉地区的尼众教育走在当时全国的最前列,教制现代,格局开阔,风貌生动,但所有的教育始终以敬奉佛陀“八敬法”为基础,以佛陀戒定慧三学的教诫为根本,正显发出太虚大师立本开新的真现实精神。正如大师《新与融贯》一文所言:

“本人所谓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倾倒于西化,麻醉于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国佛教的所谓新!亦不同有些人凭个己研究的一点心得,批评中国从来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据佛法的律制以从新设立的新!……所以本人所谓的中国佛教本位的新,有两点:一、是扫去中国佛教不能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求的病态,二、是揭破离开中国佛教本位而易以异地异代的新谬见。在这两个原则之下,在中国目前及将来趋势的需求上,把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来。”

在尼众教育的问题上,太虚大师不仅仅是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对佛陀教诫所对治的关键问题深有先见之明。如后世佛教发展中尼众是否适合佛制的八敬法,尼众与比丘僧团关系的处理以及尼众在僧团中的地位问题等,都在以武昌佛学院女众部为核心展开的尼众教育实践中得以处理。在当时的尼众教育中,比丘与比丘僧团双方共同遵守佛制及其精神,呈现出尼众依止比丘僧团、比丘帮助尼众修行的最基本关系。在这种最基础的良善关系下,以太虚大师为核心的比丘大德成为尼众学院的佛学导师,谆谆教导,使许多尼众得到修学正法的宝贵机会,也为未来武昌佛许愿尼众部的复兴与坚持办学,打下了扎实的正信与醇厚的教理基础,这无不深刻印证了佛陀特别教诫的特殊价值。

太虚大师当年建构的尼众僧团的培养格局,养成今天武汉尼众僧团如律如法而又不卑不亢的风貌。直到现在,尼众界的慈学老法师已是近百高龄的大德,依然遵循佛制,见到普通沙弥或年轻比丘恭敬顶礼,而这一切丝毫不影响尼众僧团的自尊自立。从民国到现在,她们始终怀抱着佛陀重新来到人间、领导比丘僧团弘化世间的深切祈愿,因为这是佛陀住世、正法当顶的盛事。所以,即便未来遭遇战争等种种厄难,武汉尼众僧团中的佛法基础没有被毁坏,根植在大众中的根本信念正与尼众学院道风的保持甚深相关,而成为佛教正信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历史根源。

三、德香远馥、传承不息:复兴并坚持办学的武昌佛学院尼众部

1985年,在经历了***的动荡之后,百废待兴。武昌佛学院的复兴工作全面启动。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80年代,武汉佛教的优良传统由昌明长老、道根长老、慈学长老尼等前辈大德继承,他们多是太虚大师弟子或再传弟子,跨越民国而至新中国,传承了太虚大师的佛教理想,延续了武汉佛教辉煌时期的道风素养与精神风骨。尼众培养的具体开展,由慈学法师住持莲溪寺的因缘,而从栖隐寺转至莲溪寺,武昌佛学院尼众部进入了法化重启的新阶段。

从1987年起至今,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坚持不懈地办学育僧,为当代武汉佛教作出了重大贡献。尼众部对此作出简要总结:

千年莲溪寺,历史上是比丘丛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市佛协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将莲溪寺改为比丘尼丛林,推举省、市佛协副会长慈学老法师来莲溪寺主持重建古刹,并于1992年正式升座。从此开启了莲溪寺比丘尼丛林新的一页。

慈学老法师来莲溪寺后,于1987年创办爱道培训班两期,创造条件,汇集力量,培养人才,缓解了十年***浩劫冲击后人才缺乏的问题。

199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办函[1994]85号文批准正式恢复武昌佛学院办学,一院两部,僧众部在宝通寺,尼众部在莲溪寺,昌明会长任院长,慈老法师任副院长。莲溪寺爱道培训班改为武昌佛学院尼众班,到今已有二十三个春秋。

2000年佛学院增设了律学班。

佛学院已毕业十届(含培训班)学生,约300余人。学生们毕业后,她们能在省内外各大尼众寺院或负责管理工作,或留在佛学院弘扬佛法,为佛教正信正行发挥了引领作用。

2014年佛学院又开设了居士班,推动居士教育,倡导正信正行。

佛学院现有专职法师8人,聘请社会教师3人,全院师生同莲溪寺常住大众一样,按丛林生活要求上殿、过堂、诵戒、出坡、冬季坐禅、夏季安居,每天诵《华严经》一卷,《地藏经》一部,全院实行过午不食生活,学院给予学僧每月生活津贴80元。

学院现有学生24人,分为律学班及小众班,其中小众班学习佛教基本教理,丛林生活知识,训导佛门威仪,以增进学佛信仰为主;律学班以学习戒律为主,研究南山律宗,以培养道心,弘法利生为前提。

佛学院学制为律学班3年、小众班3年,全日制教学,每天五节课,每年两个学期,每学期二十周。

武昌佛学院尼众教育坚持“解行相应”“定慧齐资”(资料图)

◎开设课程

小众班课程有:《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古文观止》、《书法》、《丛林知识》、《沙弥尼律仪要略》、《在家备览》、《梵呗》、《劝发菩提心文》、《式叉尼戒》、《净心诫观法》、《百法明门》、《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比丘尼律学班课程有:

南山三大部:即《行事钞》、《戒本疏》、《羯磨疏》、《四分律戒相表记》、《四分律藏》、《比丘尼钞》。

◎培养人才的目标

莲溪寺始终依托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兴办佛教教育事业,期许教育兴教,教育兴寺,为比丘尼的成长营造“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良好氛围;为提高自身素质和佛学素养、接受佛教丛林学修、尝试新时代现代化寺院管理的新理念,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培养人才的措施

根据时代需要,莲溪寺与时俱进,还将常住执事、财会,佛学院等部门的专职人员送到新加坡、台湾、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省市社会主义学院、财会培训学校等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使尼众的管理水平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提升。

为了提高管理素质和教学质量,近几年来,莲溪寺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电脑、传真机、投影机、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有一台电脑上了Internet网。这样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使得寺院资料储存、信息传递与高效工作紧密配合,为莲溪寺在现代化管理和教育中上档次、出成绩提供了保障。

◎培养人才的内容独特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依托莲溪寺经过二十多年教学,探索了自己的办学家风——尼众九年义务教育,即沙弥尼一年学功课、养道心;式叉尼二年习威仪、学教理;比丘尼六年发大心、学戒律,研究律宗南山三大部。

◎培养人才的方式多样

学习的方式采取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与殿堂结合,长期与短期并举,帮助尼众规范人生中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佛学教理,有效地结合到殿堂中来,做到学以致用,学修并进。佛学院的学生们有短期的九年学习时间,莲溪寺常住的尼众们有长期的经教学习内容,在莲溪寺的每一位出家人,以学习型的人生,实践佛法,大家乐在其中。

◎培养人才保持传统

学生在佛学院期间,九年的学习与薰修,自觉地接受莲溪寺丛林生活的严格训练,持戒过午不食,随众上殿过堂,出坡劳作,结夏安居,坐香念佛,以这些方式约束学生养成僧格,融入僧团。

佛学院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现了“学与修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利用佛学院自身拥有的弘法人才优势,为广大信众树立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日益显现出莲溪寺纯正的学风。

◎培养人才关心居士

尼众部去年又增设了佛学院居士班,长期组织信众学习教理知识、开展佛法研修活动。从佛学院调派四位法师开设了星期六居士课堂,宣讲佛教与人生、佛教与家庭、居士律学知识讲座以及《吉祥经》《居士学佛行仪》等课程。

◎培养人才初见成效

感恩老一辈大德法师兴教办学,为莲溪寺树立了良好的学风。二十多年来莲溪寺坚持办佛学院,为佛教培养人才,初见成效。历届学生毕业后,或回常住寺院担任重要执事,或留佛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在校学生们除正常的学习之外,多次代表莲溪寺参加省内外各种佛教交流活动;在佛教杂志上发表文章;特别是2012、2013年两年中,代表湖北省在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中分别获得金莲花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佛教界为湖北争得了最高荣誉。

金莲花一、二等奖的惟善法师、觉道法师参加了2014、2016年全国巡回讲。得到了中佛协的好评。

武昌佛学院尼部依托于莲溪寺办学已有二十一个年头,已毕业八届学生,律学班三届。应该说人才辈出,她们当中有的已成为当代佛教界的骨干力量。

二十多年的努力,佛学院的质量和数量,虽然不乐观,比起兄弟院校差得很远,离政府的要求也差得很远,但二十多年的继承和创新中,我们坚持办学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变,坚持教育兴教的理念不变,守着武昌佛学院这块牌子,乐在其中!

武昌佛学院从无到有,从衰到兴。这一切都来自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来自于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于法门四众弟子的善心护念。我们深深的感恩!感恩一切因缘的慈悲成就!

根据慈学老法师的回忆,1982年中央下发19号文件,要求各地佛协开办宗教院校,培养爱国爱教、有相当宗教知识的佛教人才队伍。此后,1984年,归元寺方丈昌明老和尚首先办起了僧伽培训班。1987年,慈学老法师在莲溪寺办起了爱道培训班女众部,为“***”后日益发展和壮大的僧众队伍培养紧缺僧才。当时办学资金十分匮乏,昌明和尚、道根老和尚慈悲解囊,出资助学。慈学老法师四方奔走,筹备校舍师资,选拔可造僧才,精心培养学僧。“爱道”培训班为1994年武昌佛学院的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在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慈学老法师坚持武昌佛学院的教学活动,佛学院的学生们也纷纷捐助,昌明老和尚、慈学老法师亲自给学生上课,所有的教师也全部义务上课,不拿报酬。

今日的僧伽教育,就是明日佛教的发展与希望。慈学老法师说,由于种种历史遗留原因,武昌佛学院男众部已停办,但尼众部的教学从开办到现在一届都没有漏掉过,尽管非常艰难,我们还是要咬牙坚持办下去。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是***后全国较早兴办的一所佛教尼众学府。在慈学法师的慈悲摄受下,培养出了包括印宗法师在内的一大批道心坚固,信仰纯正,修行过硬,德行高尚的比丘尼僧,成为住持比丘尼僧团的中坚力量。

武昌佛学院尼众僧团,感佛慈悲,应缘出家;受佛教诫,而明八敬;得受大戒,具足僧仪;承恩善识,受教学院。从民国到今天,尼众部的经历就像整个汉传佛教僧团的命运一样,历经沧桑而传承不息。

武昌佛学院尼众部与比丘僧众协同住持正法,肩担古今,化度一方,其德香远馥,道风远播,为武汉地区的信众根植佛法正信,滋养法身慧命,更将上承佛陀、下续太虚大师的对于尼众群体的殊胜观照与深远悲心传承不息、发扬光大!

更新于:2017-03-07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