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并非适合所有人 佛教过午不食好处说不尽

2016-10-04 其他文章

过午不食更有利于健康

近年来由于肥胖、三高人群的数量在逐渐递增,社会上应运而生并流行起来了各种“辟谷”或者与之类似的断食、饥饿的疗法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大都比较不爱运动,宁愿闷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出去,同时也怕苦和怕累,于是乎社会上就出现了各种辟谷培训班以满足这类人的需求。

辟谷本来是道教里一种很好的养生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修行者,修到一定程度需要进一步深入修行时,为了更好地修道加上又没有人照顾饮食的时候,就得通过“服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方法。辟谷食气又叫龟息,道家认为乌龟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它食气,同样气在人体内循环不止是不可或缺的,气的运行包含着人体最深奥的秘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虽然有些夸大,但还是有一点道理。然而真正懂得辟谷的人会根据每个人的层次、体质需要、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给予辟谷的指导,从而达到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修行的目的。

辟谷确实有很多好处,然而辟谷不当也会出现很多弊端,有些人出现营养不良、伤害体内正气而使得疾病加重;有些人身体条件不适合辟谷而强硬辟谷耗伤了正气,导致身体更加糟糕。所以辟谷这种修道的方法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倘若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体质也是不尽相同。

那么作为学佛的我们如何看待辟谷呢?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说到,“又我所有六年苦行历诸难事,但为降伏诸外道故。又欲令诸众生起精进故,一麻一麦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净。故我昔如是于六年中修苦行时,有五百万天众仙众,皆得智通三昧。是故当知我修此行以善巧方便为利益故,先受乳糜食已方成正觉,何以故?末世众生皆以饮食而为资助,有诸众生求道果者。若无饮食资身,彼不能增进,咸生退屈。若得饮食为资助者皆获安隐,以安隐故,于诸善法而悉记念,乃能增进趣求道果。我欲令彼末世众生如是学,我先受饮食后方进道”。有此可见佛陀六年苦行,是为了示现降伏外道、令众生精进、令身器清净,并非徒劳无益为之。

伟大的佛陀所示现的苦行也为我们提供了现身说法的作用,在佛陀初出家之后就进入森林静坐思维,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其实这“一麻一麦”并不一定是指的就是一颗麻米或者一颗麦子,这里的“一”是指单一,也就是说当时佛陀每天就烧煮一点麦子或者麻米来吃,用以维持色身的能量需要。也许是粥也是汤水,现在已无法考证了,反正量很少,不然也不会饿成皮包骨头,犹如枯木。佛陀吃一麻一麦,并不是没有人供养,而是他思维一切众生皆以食物而受生,要了生死那就要断除对食物的欲望,但是又要维持色身的需求,所以吃的非常少。

佛陀通过这六年的苦行也让他认识到了苦行不是成佛之真因,即从座起,离开森林并接受牧女苏伽陀的牛奶供养,从而恢复身体,之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末世众生都要用饮食来资助身体,若有众生求证圣道,倘若没有饮食去资养色身,他们就不能精进伴道从而生起退屈之心,倘若有饮食资养他们就会获得安定,这样才能把诸多的善法牢记于心中,道业才能精进以至于趋向佛果菩提。佛陀所示现的修道成佛之路,正是舍二边的中道之法,“除是二边,趣向于道”,所以佛教不支持辟谷这种什么都不食,更不支持暴饮暴食,而是少食。

少食在佛教的经典也有说到,就是“不非时食”又作持午、过午不食。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在日出之后至中午之间,可进食一次,超过中午之时限即不得进食,称为过午不食。若过午而食,称为“非时而食”即为破斋。而对于学佛者来说,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真正为了摆脱轮回追求究竟的解脱。然而不非时食与解脱的关系非常的大,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不非时食与解脱的关系。

(1)念恶鬼苦。《毗罗三昧经》解释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断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佛陀特别重视不非时食,因为他知道早、午两时受用饮食,就堪弟子资身行道,又不会引发饿鬼饥饿难挨之苦。饿鬼本身由悭贪所感的果报,或者生时对饮食过度的浪费而堕此趣,其咽细如针,腹大如瓮。若于非时一动锅碗瓢盆,诱发他们的饥渴,贪心大动,欲食又得不到,然因业力的缘故,则猛火便从口出,使其遭受燃烧的巨大苦痛,佛教的《盂兰盆经》开头有类似的讲解,也就是“目犍救母”的故事。所以为了三恶道的众生故,岂能不持此戒。

(2)防淫助道。在追求解脱的大道上,淫欲是障道的根本,然而饮食却是淫欲的助缘,也就是说饮食是轮回生死的增上缘,故有“饱暖思淫欲”之语。所以要想令自己身心净洁,不起恶念,对非时食戒就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佛陀为了保护我们安于道业,远离恶法,所以在律中对于饮食有很多限制,其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对治人生所存在的第一大欲,这大欲却是障碍解脱的大敌,而节制食欲的增长就可以遏制恶法的滋生。由此可以知道不非时食可以帮助修道人跨越修行的最大障碍。

(3)多食致病。凡是在饮食上没有节制,数数而食就会导致身体患病,容易吸收的则身体过胖,给脏腑带来压力,行动起来很不方便。若吸收功能差的,则数数食增加胃肠的负荷,使其功能紊乱,进而无法进食,影响了其它器官的正常工作。经典上说:“比丘有疾,先断饮食”。百丈祖师在《丛林二十法则》上就说到,“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可见多食是会带来疾病的,而且有病还要从饮食上先下手。

此外,《处世经》对于过午不食的好处也有说明,过午不食有五福:(1)少淫,(2)少睡,(3)得一心,(4)无下风,(5)身得安乐。《大毗婆沙论》也以为:过午不食则少昏睡,无宿食患,心易得定,有如是益故,故令中食。

佛教对饮食方面说了很多,也说明了过午不食的好处,作为佛弟子干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呢?过午不食不仅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为我们学佛修道提供增上缘,何乐而不为呢?

2024-02-04 21:57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过午不食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砗磲文化:从佛教圣物变成珠宝市场新宠 砗磲文化:从佛教圣物变成珠宝市场新宠

大学演讲系列之寻觅爱的足迹—佛教文化的价值观 大学演讲系列之寻觅爱的足迹—佛教文化的价值观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风景优美 历史厚重的佛教圣地,泗洲寺,值得一看

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文化| 佛教的基本知识

觉真法师:不偷盗的好处_不偷盗的利益 觉真法师:不偷盗的好处_不偷盗的利益

看看你的职业适合哪种水果 看看你的职业适合哪种水果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黄毅会见国内外佛教高僧

哪种素食最适合宝宝秋补? 哪种素食最适合宝宝秋补?

孙玉辉:沉香比其他艺术藏品更适合大众收藏 孙玉辉:沉香比其他艺术藏品更适合大众收藏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那些来自佛教的词汇,汉语给予了佛教最高的“礼遇”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开幕

生香适合入药熟香更适合入香道 生香适合入药熟香更适合入香道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佛教的福报不能只知道“不即”,而忽略了“不离”

静波法师:美好生活是一种过程 并非永恒 静波法师:美好生活是一种过程 并非永恒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佛教圣众因缘集二十三、劝善弃恶 圣德腾香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智海法师:人间佛教的修持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六、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业报

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

放生的真谛是什么?放生到底有什么好处? 放生的真谛是什么?放生到底有什么好处?

多多放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多多放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净因法师: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使命 佛教文化旅游的内涵与使命

常吃黑木耳的6大好处 常吃黑木耳的6大好处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佛教最感人的故事: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骆驼聊新疆之不一样的第一佛经翻译家——佛教八宗之祖鸠摩罗什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守培法师: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达摩难陀长老:佛教与政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六、佛教与民治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风靡清宫的十八子手串有何寓意?佛教十八界都是什么?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正果法师:人间佛教寄语

从科学的角度看素食的49条理由—终有一条适合您! 从科学的角度看素食的49条理由—终有一条适合您!

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戴琥珀有什么好处 戴琥珀有什么好处

梦参法师:逆境并非坏事 梦参法师:逆境并非坏事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吃素的十大好处 吃素的十大好处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适合孕妇加营养的零食 适合孕妇加营养的零食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念诵药师咒的好处 念诵药师咒的好处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吃适合自己的水果 营养又健康 吃适合自己的水果 营养又健康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