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金钱并非万恶之源 求财和学佛不矛盾

2014-12-10 汉传法师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济群法师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常感慨,现在很多人因为做事把心做坏了。面对恶性竞争,企业不这样做就面临生存问题,这样做又内心不安,确实处于两难境地。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过去,我们衡量一个行为成功与否,更多是从客观结果来考核,考核投资获得多少回报,比赛取得什么成绩。除此而外,有项重要投资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参与。我们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参与,相应的,每件事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客观结果,一是心行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以什么心做事,最后会强化或成就某种心态。若以不良心态做事,就在强化负面心态,最后事情做成了,心却做坏了,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很多人事业有成,却感受不到人生快乐,这样的成就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学会算帐。社会上精明的人虽然多,包括你们杂志的读者很多是社会精英。但从佛法眼光来看,若不能看破轮回的虚幻假相,而是沉迷其中,把暂时当作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义,不管多么聪明,其实都是傻瓜。因为你所追求的只是虚幻的泡沫,其意义甚至不足几十年。当你离开世界时,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干,于了生脱死更是一无用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业成就越大,死时可能更痛苦,因为实在是舍不得,实在是放不下。相反,流浪汉临终时可能还自在些。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较高的角度审视人生价值,就能看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就懂得怎么去做了,抉择时也就不会茫然,不会患得患失。

问: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济群法师答: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转向功利社会,金钱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困扰着人们。在利益推动下,很多人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虽然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金融危机时,总会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走向毁灭。由此可见,如果将积聚财富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一旦失去财富,就等于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太可悲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用途和我们对待钱财的态度: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佛教并没有简单地将金钱视为万恶之源,事实上,它同样可以成为造福大众的净财。

问: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济群法师答:有些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使社会上有人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我们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这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惟有以佛法智慧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造作恶业,进而以无常见、无我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才是最好的修行。

问:我们知道现在不少企业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么佛弟子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济群法师答:首先要明了因果。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然而,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不是上天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我想,无论经商还是做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因此,追求财富和学佛是不矛盾的。因为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如法的行为准则,建立面对顺逆境界而不为所动的良好心态,这对我们追求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将有莫大帮助。

问:世间财富在流转,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财富永远增值而不亏损?

济群法师答: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一味积蓄财富,也未必能属于我们所有。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现代人追求财富,总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以为拥有物质财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实,物质财富只能满足人生的基本所需,是生命的低级需求。如果一个人只会追求物质财富,只能说明他的生命层次很低,一味停留于物质财富的追求,生命层次永远无法得到提升。如果说有什么财富可以成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它无形,却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因此,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永远可以从中得益的源泉。很多人都以为,财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事实上,占有越多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占有的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认识,才能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2024-02-04 21:58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学佛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我从一个好学生到与有妇之夫有染再到学佛得到好姻缘的经历 我从一个好学生到与有妇之夫有染再到学佛得到好姻缘的经历

《释迦牟尼佛广传》:劝人学佛求道 《释迦牟尼佛广传》:劝人学佛求道

真圆法师:学佛感悟 其五 真圆法师:学佛感悟 其五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佛教徒如何从六度中的精进行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七─正确的学佛观点之三十

学佛人大致经历的几个阶段(转帖) 学佛人大致经历的几个阶段(转帖)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我从算命到学佛的经历——转帖 我从算命到学佛的经历——转帖

学佛必读的几则孝行得善报的故事 学佛必读的几则孝行得善报的故事

昌臻法师:学佛必须明白因果 昌臻法师:学佛必须明白因果

宣化上人:这是学佛人最大的毛病,也是造罪业造得最多的地方! 宣化上人:这是学佛人最大的毛病,也是造罪业造得最多的地方!

静波法师:一旦你开始学佛,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变化 静波法师:一旦你开始学佛,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变化

静波法师:美好生活是一种过程 并非永恒 静波法师:美好生活是一种过程 并非永恒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从观音法门到达成佛的过程 正确的学佛观点之十九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从观音法门到达成佛的过程 正确的学佛观点之十九

念准提咒求财感应 念准提咒求财感应

大安法师: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

智海法师答:我的同修学佛三年却对天主教有兴趣,每天去听课,我不知道如何劝她。 智海法师答:我的同修学佛三年却对天主教有兴趣,每天去听课,我不知道如何劝她。

道西法师:学佛是为今生还是为来世? 道西法师:学佛是为今生还是为来世?

学佛九种迷惑路 学佛九种迷惑路

学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后,面对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还是很苦 学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后,面对问题,或者犯错的时候还是很苦

达照法师: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达照法师: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邪淫损毁财运——我的求财感应 邪淫损毁财运——我的求财感应

学佛遇鬼妻,彻悟成正果 学佛遇鬼妻,彻悟成正果

倓虚法师:佛法不是迷信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倓虚法师:佛法不是迷信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倓虚法师:何谓佛法_何谓佛教_何谓佛学_何谓学佛

学佛有感应 学佛有感应

宣化上人: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把家庭子女教育好 宣化上人: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把家庭子女教育好

大安法师:学佛需要有正知见 大安法师:学佛需要有正知见

大安法师:学佛人应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大安法师:学佛人应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大安法师:学佛人应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大安法师:学佛人应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学佛后出现的神奇感应 学佛后出现的神奇感应

学佛应有认真的态度 学佛应有认真的态度

学佛后的感应 学佛后的感应

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学佛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宣化上人) 学佛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宣化上人)

学佛纪事:“首次做佛七感应三件事”等随笔七篇 学佛纪事:“首次做佛七感应三件事”等随笔七篇

寂静法师:婚姻的缘份是注定的吗_为什么婚姻总会有问题矛盾? 寂静法师:婚姻的缘份是注定的吗_为什么婚姻总会有问题矛盾?

宝箧咒求财感应 宝箧咒求财感应

梦参法师:逆境并非坏事 梦参法师:逆境并非坏事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一、转凡学佛世安宁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一、转凡学佛世安宁

圣严法师: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学佛回向」赞 圣严法师: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学佛回向」赞

济群法师: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济群法师: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7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7

济群法师:解深密经要义说 济群法师:解深密经要义说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重生乎?重死乎?(3)

济群法师:第六大愿:请转*轮 济群法师:第六大愿:请转*轮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3)

济群法师:菩提心的重要性 济群法师:菩提心的重要性

济群法师:匮乏与自足 济群法师:匮乏与自足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禁欲乎?纵欲乎?(2)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济群法师:佛教徒人生态度——悲观乎?乐观乎?(1)

济群法师:用舍弃替换小气 济群法师:用舍弃替换小气

济群法师:没有风险的投资 济群法师:没有风险的投资

济群法师:让心转基因 济群法师:让心转基因

济群法师:你我的宝藏 济群法师:你我的宝藏

济群法师:压力——背起还是放下 济群法师:压力——背起还是放下

济群法师:步行禅 济群法师:步行禅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你的选择,你的未来 济群法师:你的选择,你的未来

济群法师:舞台和演员 济群法师:舞台和演员

济群法师: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 济群法师: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

济群法师:心安并理得 济群法师:心安并理得

济群法师:无知、心病和心药 济群法师:无知、心病和心药

济群法师:做人才是你的终身职业 济群法师:做人才是你的终身职业

济群法师:《标宗显德篇》解读 第二章 引文显德 第二节 违戒法灭 济群法师:《标宗显德篇》解读 第二章 引文显德 第二节 违戒法灭

学佛行仪—学佛基础 学佛行仪—学佛基础

佛门礼仪之讲堂规约 学佛必懂的—合十、问讯、操手 佛门礼仪之讲堂规约 学佛必懂的—合十、问讯、操手

宣化上人:学佛的人,命由我立 宣化上人:学佛的人,命由我立

家人反对学佛该怎么办? 家人反对学佛该怎么办?

学佛为什么不能攀缘? 学佛为什么不能攀缘?

紫虚居士:学佛感言一则 紫虚居士:学佛感言一则

学佛必知的八项因果定律 学佛必知的八项因果定律

念佛消罪与因果不空矛盾吗 念佛消罪与因果不空矛盾吗

周叔迦:学佛要力行去求知,知了便去实行 周叔迦:学佛要力行去求知,知了便去实行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为众生没有丝毫一念是为自己这叫学佛 净土法门法语:一切为众生没有丝毫一念是为自己这叫学佛

梦参长老:贪爱财色二心不断,学佛再久也未入门 梦参长老:贪爱财色二心不断,学佛再久也未入门

达真堪布:学佛不要虚伪 达真堪布:学佛不要虚伪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事情常有,学佛之后明白了该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事情常有,学佛之后明白了该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人可以吃鸡蛋吗?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人可以吃鸡蛋吗?

黎山老母和毗蓝婆菩萨有什么矛盾?毗蓝婆不待见如来是有原因的 黎山老母和毗蓝婆菩萨有什么矛盾?毗蓝婆不待见如来是有原因的

学佛不可不知的正知见 学佛不可不知的正知见

净土法门法语:喜欢说话、喜欢表现,这不是一个学佛的人 净土法门法语:喜欢说话、喜欢表现,这不是一个学佛的人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今天学佛,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今天学佛,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

净土法门法语:障碍从哪里来的,学佛求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障碍从哪里来的,学佛求什么?

杀生吃肉太多反被追杀,认识因果学佛改命 杀生吃肉太多反被追杀,认识因果学佛改命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怎么都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怎么都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你也是这样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你也是这样的吗?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月悟法师:学佛与实修

心道法师:学佛重在学好观念 心道法师:学佛重在学好观念

达真堪布:烧香拜佛未必是学佛修行 达真堪布:烧香拜佛未必是学佛修行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许多学佛的人,还是搞迷邪染 净土法门法语:现在许多学佛的人,还是搞迷邪染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学佛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学佛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净土法门法语:我执是学佛开悟、证果第一个障碍 净土法门法语:我执是学佛开悟、证果第一个障碍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学佛,代佛弘法,用什么方法?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学佛,代佛弘法,用什么方法?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之后明白一点道理,这不是吓人、是骗人的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之后明白一点道理,这不是吓人、是骗人的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最重要的修清净心 净土法门法语:学佛最重要的修清净心

喝绿豆汤解暑并非人人皆宜 喝绿豆汤解暑并非人人皆宜

阿姜查:不同根基的人学佛,会有这几种不同表现 阿姜查:不同根基的人学佛,会有这几种不同表现

悟光法师解答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悟光法师解答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济群法师:从禅宗式微看修学基本 济群法师:从禅宗式微看修学基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