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6集)(一)

2014-12-10 佛学入门

老法师:好,大家请坐。冬至快到了,今天两份心得报告都与冬至祭祖有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昭述祖德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甲、祭祖维系古今

千万年来,祭祖都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远在八千年前,国人已经不但用一只猪来祭祖,更将一对做工精细、价值连城的玉耳环,跟随已故的族长一起下葬。这一对玉耳环,直径仅仅相差不到零点一公分,在科技不发达、没有机械化工具的上古时代,如何能加工得如此精准,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内蒙赤峰的重大考古发现,香港中文大学考古学家邓聪教授指出:这对玉耳环,是族长地位的标志。展示出族长之德如玉,能够与天、地互参,即「德配天地者为君」。族长作古时,族人将这对玉耳环陪葬,显示出族人对於族长的恭敬,族长虽然离世,但其与天地合德之教诲,族人将一直承继下去。这个习俗,显示出「听」字耳下有玉的实际情况,即「听思聪」。又「听」右边是德半边,说明要听德之音。修德以彰显本性本善的真实智慧(明明德),这是修身与教化的目的所在。这一切的教化,集中体现在祭祖这个重要的集体活动之中。是故,八千年来,我国人民祭祖的活动从未中断过。

两千八百年前,一位名叫克的人,梦周天子委以重任。孝顺的他,感念祖德庇佑,立即恭恭敬敬为祖父制作了一个鼎,好在祭祖时让族人都能视其鼎而思祖德。鼎上有铭文二百八十个字,记录了祖父的谦虚、至诚:「您的心胸平和谦让,您的深思淡泊宁静,您的德行纯一、充满智慧……您令远者怀念、近者依恋。您的至诚感格上天,令上下彼此信任。」这就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其做工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今人十分赞叹。从周朝的臣子如此孝顺,常念祖恩,国人又如此谦谨诚敬,周代圣贤教育之成就由此可见。

上述这两个国宝做工如此精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祖宗的那分恭敬、诚意和感恩,已经超越时空,令现代中外人士都为之动容。上古以玉祭祖,传播德音;周代铸鼎镌铭,弘扬谦和。古人念念不忘祖宗教诲,以力行之,这便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乙、何为昭述祖德?

昭述,意思是明明白白的记述下来。昭述祖德,是说将祖宗的盛德,用各种方式在现今彰显出来,如在鼎上铭刻、在族谱上撰文,以及族长在祖堂上宣讲等。在古代,让子孙后代都能明了祖宗之德,是祭祖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正如周鼎所示,祭祖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子孙向祖宗汇报自己的成绩、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步。西周的克,因晋升而铸鼎,如同今人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一样,是让父母、祖宗非常欣慰的。正所谓「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乙一、经书以承继家道

在我国,家谱之普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即公元十四世纪晚期。此前,维系家道、家学的,形式上是口耳相传的传说,以及祖孙相传的经书;实质上是世代相传、造就圣贤的家庭教育。国人熟悉的五经,最初是刻在木简、竹简上的零散记录,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集结成册,历尽千辛万苦,流传至今。其中一个历史动力,便是这些书册是各个贵族家族的家学,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指归。

上古、中古时期的家学,所教导出来的是圣贤,并不分男性还是女性。著名的曹大家(班昭)就是一例,太后请她进宫讲学,经学家郑康成则跪在殿外恭敬聆听,可见圣学的收摄人心的力量之大。值得一提的是,曹大家给太后讲学后,感念朝廷的信任、太后的恩德,遂撰写《女诫》,专门讲述如何培养圣贤女子以传承家庭教育,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讲述女性教育的专著。后人绘曹大家,其格局特比照孔子,显示出对圣贤教育的恭敬、仰慕。

乙二、祖德光耀千古

周鼎能够历二千八百年而保存完好,并在近代得以出土,举世惊叹,与该鼎所弘扬的谦德有很大关系。对於子孙而言,面对祖先之德,一是自勉「圣与贤,可驯致」;一是力行礼让以长养谦德。这正是祭祖活动所要传递给后世子孙的家风。一个谦卑的祖父,不仅以其德行庇护子孙,令其加官进爵,更教化子孙:谦让是保住德行的根本。周鼎历千年之后,终於完好再现於世,这正是「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成就圆满的德行、回归圆满的自性,谦德必不可少。净空老法师说过:《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谦卑的具体实践。学生只有我一个,其他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学的,就是一个谦字而已,最后他圆满成佛了。

忠孝传家远

公元一百零八年,东汉名士杨震被调任东莱太守,经过昌邑的时候,与县令王密相见。王密是因杨震的举荐方得到朝廷的委任,故特别备礼十金,入夜悄悄送去,说:「暮夜无知者。」(晚上送礼,没有人知道)。杨震断然拒绝了这份厚礼,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大为惭愧。杨震因此成为东汉名臣。其后人因此而将杨氏祖堂名为四知堂,勉励子孙能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杨震以其德高而被尊为「弘农孔子」,其子孙坚守祖训,积功累德,因而代出人才,其八世孙依然能够官至太守,而其十四世孙正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杨氏家族从隋代开始,更虔诚敬佛。唐朝皇帝多与杨氏家族结亲,其家族繁盛,从唐至今,人才辈出。由此可见,古人所言「忠孝传家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实不虚。

因此,一旦得知祖宗德庇子孙,为人子者,无不生起崇敬与感恩,可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如今,四知堂的杨氏,即使移居海外,也不忘修建祖堂以春秋祭祀。一九九五年,缅甸的杨氏家族以其人丁兴旺,对当地的四知堂进行扩建,以容纳更多后嗣祭祖。至此,祖宗之德,在冥冥中教导、护念子孙后代,已是一千九百多年!

乙三、家谱第一篇:昭述祖德

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家谱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这时,昭述祖德成为各家家谱的第一篇。在成书於公元一四00年前后的浙江省嵊县陈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了江州义门陈氏的祖德。「义门陈氏」是唐僖宗亲书并赐的匾额,言其家族重视道义。公元七三一年四月,始迁祖陈旺(南朝陈朝之后)迁居江西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义门陈村)。从此,三百三十多年间,历经十五代,家族一度繁衍至三千九百多口都没有分家,不仅在唐宋两朝屡受皇帝嘉许,其《陈氏家法》更被收入宋朝国史馆,并赐当时的王公大臣各一本,以彰陈氏孝、义家风。

江州陈氏家族的孝、义,感得家中所豢养的一百多只看门犬也坚持要在一起吃饭,甚至一犬未至,百犬不食。这个现象感动了宋太宗,皇帝特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以教化天下。虽然义门陈氏在公元一0六三年被迫分家,但是各地陈氏家族不忘祖训,分别在所在之地延续孝义的家风。三百多年后,家谱刚刚开始在民间兴起,陈氏家族便率先将唐宋旧事写入家谱,勉励后代延续家道、家风。

像这样关於孝悌忠信的教导,每个家族的家谱、每个县的县志里都有大量的记载。有些名人在正史中有记录,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做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后人肃然起敬的模范。他们忠孝的精神,不仅彪炳万世,更为当地乡党所传颂。这就是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德行教育、也是传统社会教育之所在。正因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令我国社会纵然历经朝代更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谐;传统文化、传统学术更得以远承汉唐,而於康熙、乾隆年间达致新的高峰。传统文化的大家庭,对於社会安定、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丙、新时代的昭述祖德

丙一、昭述祖德依然必要

随著时间跨入日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家谱及祖先行孝尽忠的事迹被遗忘了;每年广聚族人,一同斋戒以祭祀先祖的活动,也被简化成为父母带著孩子给先人上坟了;祭祖必然宣讲的祖德,以及子孙向祖宗汇报所作所为的环节,更是鲜有提及了。尽管如此,许多家庭依然会将祖先的故事变成一个个鼓舞人心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些老师也会将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讲给学生们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香港的陈太夫人在民国中期与先生来香港做生意。两夫妻刚刚赚到一点钱,就立即拿来祭祖,自己则省吃俭用。陈太夫人对族中所有长辈都十分孝顺、对后代都非常慈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老夫人虽然常常拜观音,但是每每听到天主教神父《圣经》,都会很欢喜、也很感动,说明真正受到传统文化薰陶的人,对不同宗教的圣贤教导,都会以开放的胸怀、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不会产生抵触。正所谓「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因为母亲喜欢听神父讲道理,老夫人的三个孩子遂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儿孙们每周上教堂、学《圣经》,母亲则在家中拜观音,一家人其乐融融,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可谓多元信仰的大家庭。

母亲贤、孝、宽和的教育令陈家三兄妹一生宽厚待人,即使受到无礼的对待,他们也总是笑纳,不会生气。人们问: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他们会笑著说:我们家人都不会发脾气!及长,三兄妹相继结婚,也都没有分家,依然住在同一个花园,每晚必一起用餐。随著老夫人年事渐高,儿孙遂每晚都要安顿老人就寝,并在厅堂静候老夫人睡著,方悄然散去。二0一四年六月,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夫人在家中安详辞世。她走的时候,儿孙们还正在厅堂等候老夫人入睡,谁都不知道她已经走了。老夫人辞世之后,留下近亿元的房产。子女禀承母亲谦让的教导,互相让产。一家人虽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考虑到母亲喜欢拜观音,依然以佛教仪式送葬、祭祀。儿孙们对母亲的尊重、爱护,一如老人在世。广播道陈家的故事,在街坊邻里中传为佳话。

这些平常人的普通故事,是每家最令孩子感到亲切的教化。现代社会讲求励志教育,昭述祖德可以说是最亲切、最有效的励志教育。毕竟,无论一个人多么平凡、渺小,皆会因心中常存对祖宗之恭敬、对父母之感恩,而在生活中谨言慎行,丝毫不敢造次,有辱祖宗、有辱家族门风。

丙二、心中当存万姓之祖

祭祖活动在现今社会,又有了新的特点。现代社会是个各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由於资讯科技以及交通运输的发达,令整个地球宛然变成一个村落。在全球许多地方,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心理边界,不仅要考虑不同姓氏的人们的祖先,更要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承传。因此,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个地区的万姓先祖纪念堂、纪念牌位应运而生。

二00二年,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正式在香港建立。此中有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两万三千八百二十四个,其中最长的姓有十个字,说明了中华民族本身就是逐渐成长、逐渐融合起来的一个多元文化大家庭。继香港之后,全球多个地方也建设万姓先祖纪念堂,澳洲以及马来西亚的纪念堂还特别树立了当地民族各个姓氏的先祖牌位,显示出二十一世纪资讯时代的全球民族大融合。

尽管时代不断前进,古圣先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导,却是恒常不变的,力行这些教导,就能令每一代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一点,早已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看出来,他说,中国人发现了能够让整个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认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不灭的人民,是不急不躁的人民。这便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传统文化千年不朽之所在。

丙三、昭述祖德的四个层次

昭述祖德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缅怀祖恩。人不可无父母而存於世,身为人子,所享之福报、所得之幸运,无一不是蒙祖宗之德佑,怎能因祖宗遥不可及而不常常缅怀,定时祭祀!其次是谨言慎行、勇於自新。虽然圣贤教育中断了几代人,但是祖德不灭、圣教不朽,必然因为一个人发心猛厉而得以荡涤千年之恶。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再次,直下承当是昭述祖德的第三个层次。佛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见我们凡夫,甚至是恶人都是本性本善,只要认真改过,亦可日趋圣贤。当发大心,直下承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第四个层次是心存大爱、立身行道。古今中外无数圣贤,如孔子、释迦牟尼佛、耶稣、先知穆罕默德等等,无不因悟得自性而对宇宙万物平等爱敬,虽星移物转,但他们的立身行道感召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起而效法。我们也当仿效继承、身体力行。

结语、昭述祖德是祭祖的实质所在

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细胞,昭述祖宗之德,便是延续家风、传承家道之所在,不能不予以重视。今人多知以猪祭祖是传统,却不记得古人以玉为教化、铭文以彰祖德的历史。无异於买椟而还珠,抓住形式而忽略实质。

诚如《礼记》所言:天下之礼,具有五个方面的功用:一、使人返本报始;二、使人与过世的祖先融为一体;三、令百姓和睦而财用丰足;四、行正义以除凶暴;五、令人彼此礼让。人不忘本,就能根基深厚;不忘祖先,就会懂得恭敬;和谐丰足,就会遵守道德规范;广行正义,则无论尊卑、长幼都不会悖逆;彼此礼让,便不会相争。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起用,就算有异常、邪恶,也鲜有不能得到治理的。

《孝经》有言:「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继古圣先贤之志,莫过於不忘祖宗孝、敬之圣德,并显扬於当今纷攘之乱世。善述古圣先贤之事,莫过於传承家庭的圣贤教育,令子孙后代得到教化、生命有所依归,令社会实现和而不同、和谐太平。这就是祭祖的真实意义!

值此祖国上下纷纷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伟大时代,在习主席的倡导下,祖国万民都在重新审视传统、重视传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候回归祭祖的精神实质,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孝、敬二德,力为之、笃行之,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现於世。从而化导人心,和谐社会,太平天下。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全体人类的最高敬意!

这是图一。图一是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史前聚落的考古发现,聚落房屋排列整齐,一位族长葬在房间的正位(即坐北向南),耳边有制作精美的一对玉耳环(如图)。这与《礼记》「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视时候以授民事」的文字记录互证。

这是图二以及图三,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及鼎内的铭文拓片。这是收藏於上海博物馆。

下面是图四。上图是无名氏绘於南宋(大约九百年前)的「女孝经图」局部。图上仿照孔子与弟子问对的场景,绘出曹大家(中间坐者)与其女弟子讲授女子行孝、相夫教子的大道。曹大家对面有一女子站立,像是恭敬求师问道,让人联想起《孝经》中,曾子从座位起立,向孔子请教孝道,令孔子遂讲述一部《孝经》传世的情形。此图收藏於故宫博物院。

老法师:这篇文字没有署名,要把名字补上来,内容非常好。我们距离冬至祭祖不远了,我看到下面一篇,「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也是关於祭祖的文字。这个两篇,我想统统把它先念下来,然后应该把它印成小册子,在这次祭祖大会上分发给来宾,我们要把孝道慢慢宣扬出去。第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是在香港尖沙咀成立的,尔后在国内、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万姓先祖纪念堂的建立,都是好事情。我们希望这些文字,重要的记载,都应该在先祖纪念堂里面去流传。好,我们看下面一篇。

学生:学习心得报告,惭愧弟子上官敬呈。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浅释冬至祭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缘起

自今年九月准备冬至祭祖文稿以来,前后修改增减内容数十次。尤其近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孝道后,愈发深感天下至明,万品光耀,如来圣明,无有等伦;世尊觉智,先祖德辉,有如明镜,赫奕显耀,影畅表里,普利群萌,救疗三苦,无所不能。佛陀、先祖慈悲开演一切诸法,皆是真实智慧之所流现,一一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但当仰信,万勿轻疑。既是如此,则现代社会一切灾变弊端,皆可依此实相正印、先祖所说而得化解与和顺。

故惭愧弟子自思惟,祭祖乃礼之首重,礼又为治人之急要,若仅畅谈祭祖习俗,虽无错误,但如同只见枝叶而未究其根本,只识果实而不知其因心,如何能使得现代人心悦诚服将祭祖视为做人之本分而尽其全力乎。犹如《大经》之於小本《弥陀经》,详陈弥陀因地发愿之经过,乃知弥陀因地久证法身,无尽悲愿修得极乐妙果,此最胜果觉授予一切众生做因心,但当信受,必满所愿。由此可见,祭祖一事正如极乐妙果,无非先祖真实智慧,无尽悲悯,大哉真体之所流现。凡夫愚钝,妄测圣智,误以为祭祖乃迷信、祭拜鬼神之愚昧行为。殊不知,尚未沾圣道皮毛,未契入真谛精髓,未得真实之利益,而虚妄断言圣智恩德为迷信,此颠倒邪见乃今日世界所有乱象之根由。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此天下和顺,民心淳厚,大地现宝藏之美图并非梦境,乃是兴礼义,施教化,慎终追远,孝亲尊师之结果,正是心地宝藏自然涌现种种庄严之人间净土。如来所以兴出於世,唯宣弥陀一乘本愿海,普令一切含灵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皆当生成佛矣;先祖所以著书立说,唯明礼义乃首要急务,能令天下国家得正也,识天之本原,归人之本心,皆成圣成贤矣。从现前至未来际,出世间法唯持名念佛一法,能普令众生速到菩提究竟岸,此为捷径,舍此法而欲入佛地皆是戏论;世间法唯兴礼义能平世界一切争端,治万种人心疾患,以一穷万,万病之药,此亦为捷径,舍礼义何以治之。而出世间法不废世间法,又在世间法中证出世间妙果,则礼义是谓世出世间一切法正路之基石。

祭祖之意义深远无尽,简言之则最能体现礼义之上下亲疏关系,以有序进而实现平等。故兴祭祖先,家顺天下顺,以礼理人,平等而争端自消;以仁义之德,化世俗纷争,涤人心垢污,顺应自然与生命规律,不费兵戈,实现小康社会,大同天下。今时今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凡真心祈请慎终追远、兴祭祖先者实在功德无量。近之利益能令先祖亡灵速超无边恶趣门,远之利益能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仁爱和平之家国、天下梦;兴与败皆在行者一念觉悟抑或迷失之间。

二、因地

上文初简述兴礼义之急务首推祭祖,现试探索礼义之本原,达本原乃究竟明了兴礼义治国安民、和谐万邦之因由。世法佛法唯智慧能达解本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华传统文化之无边觉海,亦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五千年文明史之核心就是一个「中」字,体现在外之作用就是一个「和」字。《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中即是佛法所言之「众生本来面目」。中也者,同於本觉,是人之本心,天之本原,又名真如、自性、真心,乃万法之体。《康熙字典》亦曰:「中,又心也」,证信上说「中乃人之本心」。和也者,依人之本心而立,乃天下之达道也,是万法之用,所以中华文化为和文化。《明道篇》曰:「行之於身,无不中节谓之道」,故以中节之行,顺应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是名中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之传承全依施教化以行中道,这种教化体现在外就是仁爱,凡是人,皆须爱,此为万法之相。而将这种顺乎天道人性自然法则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谓之德,德乃致人治世之方。

唐柳宗元《时令论下》曰:「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於后。」千万年来,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就是中道之教化,这种圣道教化,以人之本心「中」为体,以「仁爱」为相,以「德」为方,以「和」为用。安集百姓,天下齐乐,大顺之盛世,而后又能居安思危,时时检省,民族血脉自然传承千秋万代。

以上只是概说中华民族得以千秋万代绵延传承的根由所在,依《中庸》所言:「发而中节谓之和」,可见若要达到和之作用,内可和谐身心,外能协和万邦,必做到中节,这就是中道之具体落实。若言中道是先祖无尽悲愿之智慧胜果,则中节即为得此胜果之正因,诚如《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正因一样,中节实为无上中道之纲宗。下面将浅释守节秉义、中正不变之中节,当知此乃历代先祖住真实慧,一向专志,积功累德,留给后世子孙之无上妙宝财富,平心屏息,摄耳谛听,利益无限。

三、天下大顺、人心向善之正因

(一)中节是谓中道之纲宗

自古至今圣贤君子行之於身,无不中节;得位居中,不易其节。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上顺天理,下顺民俗,因俗设教,礼乐刑教,皆有至诚宰之。故不言而信,无为而治。身口意业谨守中节,自然而然可致中和,则天地位焉,感召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又万物育焉,感召生命和谐,万物繁荣。

何谓中节?依反义而言,「性情奢靡,贪恋车服器物,则多不中节」。可见中节的基础是离欲,正是格物致知,远离尘劳。正面而言,中节必符合两大必要条件,其一者,合乎礼义,即制礼;其二者,合乎节奏,即作乐。这两大正因,是千万年来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团结统一,稳定发展,圣贤辈出,人才济济的深密因素。这两大正因如同万能钥匙,开启了千年盛世之大门,又如同智慧之舟,能深达觉海本原,扫除尘垢蔽覆,慧照体明,真心现前。

(二)合乎礼义创造有序和稳定的社会形态

有序而稳定的社会形态必须认识生命本身的意义,遵循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之法则,是为真正的人道。《说卦传》曰:「人道,曰仁与义」。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故知,仁是对一切众生之心,即慈悲仁爱之心;义是要求自己的言行思想合宜公正的道理。清代刻版《说文解字》中,对於义字解释为「己之威仪」,与「义者,我也」相应。生命的意义之一在於推己及人,故以仁对人,以义克己。仁是义之本,义是礼之本,而义必依中制也。如前文所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是真心本体,义为礼之本,而义又是依真心本觉所制,则礼亦是由真如智慧所流现。故知礼所带给社会人民的必是真实利益,无怪乎孔夫子生平梦想就是克己复礼,因礼带给世间真正的有序和稳定。

自然法则,生命规律无非是一部因果定律,万事万物均不出此因果当中,从本至末,周而复始。所以《礼记.大传》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这一句就是人伦次序,因果定律。顺此,天下兴盛;悖此,天下大乱。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以亲亲、尊尊为礼制的核心,建立了强大不可摧毁的道德体系,落实了顺人性,合物性的中道,从而建立了中华民族千年万世屹立不倒的辉煌历史。

利字是竞争、分裂、斗争乃至战争的根源;义字是和谐、和睦、稳定、安乐的根源。利从私欲而起,故以一己之私带来世界不平;义从为公而来,故以天下为家带来大同社会。以亲亲、尊尊为礼制的社会,父子、兄弟、夫妇、君臣皆能怀仁义以相接,遵循以义取利,而不为利获取不义之财,各居其位,各尽所能,公平中正,一切为公,毫无私利。是真正的尊重生命,人性平等,以合乎礼义做到行事中节,发而中节谓之和,社会安享和谐之乐,有效解决了所有争端。今天由於废弃礼制,无有人伦秩序,有悖自然因果规律,导致社会冲突与日俱增。人道社会必舍利而向义,以国家名义建立道德体系,恢复礼制;舍礼义而趋利,则人患堪忧,犹如拯救溺水者而锤之以石,必将使世益乱,子孙重惑。

礼乃社会稳定,人民安乐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堤蚁穴溃。安上治民,莫善於礼。故子曰:「礼者,敬而已矣」。佛法修行不离大愿,尤以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修行之导行,而十大愿王第一愿即是「礼敬诸佛」。夫世间法安上治民,出世间法能导御一切之无上殊胜愿王,皆以礼敬为基础,这绝不是巧合而已。普贤十愿不离大悲为根,菩提为因,大悲即是仁爱之心,仁是义之本;又菩提为因,菩提即中道本心,义乃中道制也,义又是礼之本也,故礼亦是以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而礼制即以敬为基础的人伦秩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普贤菩萨名号之义,「德周法界,至顺调善」。所以印祖云:念诵尚是枝末,敦尽乃属根本。礼制所倡之敦伦尽分,是超越一切时空,护国息灾之根本宗旨。

十九世纪爱尔兰思想家勒基曾经指出:有一度,仁爱之情只限於家族,但很快这个向外扩张的圈子,先容纳了一整个阶级,然后容纳了一整个民族,然后容纳了多民族的结合体,然后纳入了整个人类,最后,它影响到了人与动物世界的关系。勒基先生的话,好像在比拟和陈述中华民族和顺天下的方法,和未来必将引领世界、感和万邦的历史趋势。那就是以仁爱为原点,从起初亲近自己人,逐渐扩大,把原先视为他者、异族、甚至不具道德之人、乃至动物,最后一切万事万物全部纳入道德范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仁爱是中道的表现形式,就是万法之相,仁爱的原点是真心;用以感和万邦的方法,就是以德服人,具体实现有序稳定的社会和世界秩序就是制礼。因此,礼制的恢复和推行,是符合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更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之大事宜。尤其要从各地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开始,成为使民德归厚、争端化解的首要使命。

(三)合乎节奏能荡涤心性,净定民心

中节正因之二是合乎节奏,即作乐。《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然而作乐本意不在乐上,而是以乐为表现形式,从一切众生耳根而入,荡涤洗濯其内心。故言必合乎节奏,合乎自然、生命之节奏,使听者闻合乎节奏之乐而净其心。心净则不浊,不浊则静定,所谓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离垢离染,故超越无边无数畜鬼地狱之门,不堕三恶道中。可见作乐也是方便为门,接引众生离尘劳,得清净的方法而已。

中国自古讲究慢,慢呼吸、慢动作、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保持心的律动在最和谐的状态。然而现代社会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一切崇尚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狂飙突进的速度,彻底瓦解了人类自心的和谐。曾经有知名学者在人生最巅峰时痛苦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带给这个社会不平和、不安全的感觉?在游历了古老的佛教国家后,这位学者肯定的说:是速度

老法师:好,大家请坐。冬至快到了,今天两份心得报告都与冬至祭祖有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昭述祖德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甲、祭祖维系古今

千万年来,祭祖都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远在八千年前,国人已经不但用一只猪来祭祖,更将一对做工精细、价值连城的玉耳环,跟随已故的族长一起下葬。这一对玉耳环,直径仅仅相差不到零点一公分,在科技不发达、没有机械化工具的上古时代,如何能加工得如此精准,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内蒙赤峰的重大考古发现,香港中文大学考古学家邓聪教授指出:这对玉耳环,是族长地位的标志。展示出族长之德如玉,能够与天、地互参,即「德配天地者为君」。族长作古时,族人将这对玉耳环陪葬,显示出族人对於族长的恭敬,族长虽然离世,但其与天地合德之教诲,族人将一直承继下去。这个习俗,显示出「听」字耳下有玉的实际情况,即「听思聪」。又「听」右边是德半边,说明要听德之音。修德以彰显本性本善的真实智慧(明明德),这是修身与教化的目的所在。这一切的教化,集中体现在祭祖这个重要的集体活动之中。是故,八千年来,我国人民祭祖的活动从未中断过。

两千八百年前,一位名叫克的人,梦周天子委以重任。孝顺的他,感念祖德庇佑,立即恭恭敬敬为祖父制作了一个鼎,好在祭祖时让族人都能视其鼎而思祖德。鼎上有铭文二百八十个字,记录了祖父的谦虚、至诚:「您的心胸平和谦让,您的深思淡泊宁静,您的德行纯一、充满智慧……您令远者怀念、近者依恋。您的至诚感格上天,令上下彼此信任。」这就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其做工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今人十分赞叹。从周朝的臣子如此孝顺,常念祖恩,国人又如此谦谨诚敬,周代圣贤教育之成就由此可见。

上述这两个国宝做工如此精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祖宗的那分恭敬、诚意和感恩,已经超越时空,令现代中外人士都为之动容。上古以玉祭祖,传播德音;周代铸鼎镌铭,弘扬谦和。古人念念不忘祖宗教诲,以力行之,这便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乙、何为昭述祖德?

昭述,意思是明明白白的记述下来。昭述祖德,是说将祖宗的盛德,用各种方式在现今彰显出来,如在鼎上铭刻、在族谱上撰文,以及族长在祖堂上宣讲等。在古代,让子孙后代都能明了祖宗之德,是祭祖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正如周鼎所示,祭祖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子孙向祖宗汇报自己的成绩、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步。西周的克,因晋升而铸鼎,如同今人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一样,是让父母、祖宗非常欣慰的。正所谓「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乙一、经书以承继家道

在我国,家谱之普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即公元十四世纪晚期。此前,维系家道、家学的,形式上是口耳相传的传说,以及祖孙相传的经书;实质上是世代相传、造就圣贤的家庭教育。国人熟悉的五经,最初是刻在木简、竹简上的零散记录,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集结成册,历尽千辛万苦,流传至今。其中一个历史动力,便是这些书册是各个贵族家族的家学,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指归。

上古、中古时期的家学,所教导出来的是圣贤,并不分男性还是女性。著名的曹大家(班昭)就是一例,太后请她进宫讲学,经学家郑康成则跪在殿外恭敬聆听,可见圣学的收摄人心的力量之大。值得一提的是,曹大家给太后讲学后,感念朝廷的信任、太后的恩德,遂撰写《女诫》,专门讲述如何培养圣贤女子以传承家庭教育,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讲述女性教育的专著。后人绘曹大家,其格局特比照孔子,显示出对圣贤教育的恭敬、仰慕。

乙二、祖德光耀千古

周鼎能够历二千八百年而保存完好,并在近代得以出土,举世惊叹,与该鼎所弘扬的谦德有很大关系。对於子孙而言,面对祖先之德,一是自勉「圣与贤,可驯致」;一是力行礼让以长养谦德。这正是祭祖活动所要传递给后世子孙的家风。一个谦卑的祖父,不仅以其德行庇护子孙,令其加官进爵,更教化子孙:谦让是保住德行的根本。周鼎历千年之后,终於完好再现於世,这正是「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成就圆满的德行、回归圆满的自性,谦德必不可少。净空老法师说过:《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谦卑的具体实践。学生只有我一个,其他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学的,就是一个谦字而已,最后他圆满成佛了。

忠孝传家远

公元一百零八年,东汉名士杨震被调任东莱太守,经过昌邑的时候,与县令王密相见。王密是因杨震的举荐方得到朝廷的委任,故特别备礼十金,入夜悄悄送去,说:「暮夜无知者。」(晚上送礼,没有人知道)。杨震断然拒绝了这份厚礼,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大为惭愧。杨震因此成为东汉名臣。其后人因此而将杨氏祖堂名为四知堂,勉励子孙能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杨震以其德高而被尊为「弘农孔子」,其子孙坚守祖训,积功累德,因而代出人才,其八世孙依然能够官至太守,而其十四世孙正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杨氏家族从隋代开始,更虔诚敬佛。唐朝皇帝多与杨氏家族结亲,其家族繁盛,从唐至今,人才辈出。由此可见,古人所言「忠孝传家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实不虚。

因此,一旦得知祖宗德庇子孙,为人子者,无不生起崇敬与感恩,可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如今,四知堂的杨氏,即使移居海外,也不忘修建祖堂以春秋祭祀。一九九五年,缅甸的杨氏家族以其人丁兴旺,对当地的四知堂进行扩建,以容纳更多后嗣祭祖。至此,祖宗之德,在冥冥中教导、护念子孙后代,已是一千九百多年!

乙三、家谱第一篇:昭述祖德

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家谱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这时,昭述祖德成为各家家谱的第一篇。在成书於公元一四00年前后的浙江省嵊县陈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了江州义门陈氏的祖德。「义门陈氏」是唐僖宗亲书并赐的匾额,言其家族重视道义。公元七三一年四月,始迁祖陈旺(南朝陈朝之后)迁居江西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义门陈村)。从此,三百三十多年间,历经十五代,家族一度繁衍至三千九百多口都没有分家,不仅在唐宋两朝屡受皇帝嘉许,其《陈氏家法》更被收入宋朝国史馆,并赐当时的王公大臣各一本,以彰陈氏孝、义家风。

江州陈氏家族的孝、义,感得家中所豢养的一百多只看门犬也坚持要在一起吃饭,甚至一犬未至,百犬不食。这个现象感动了宋太宗,皇帝特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以教化天下。虽然义门陈氏在公元一0六三年被迫分家,但是各地陈氏家族不忘祖训,分别在所在之地延续孝义的家风。三百多年后,家谱刚刚开始在民间兴起,陈氏家族便率先将唐宋旧事写入家谱,勉励后代延续家道、家风。

像这样关於孝悌忠信的教导,每个家族的家谱、每个县的县志里都有大量的记载。有些名人在正史中有记录,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做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后人肃然起敬的模范。他们忠孝的精神,不仅彪炳万世,更为当地乡党所传颂。这就是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德行教育、也是传统社会教育之所在。正因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令我国社会纵然历经朝代更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谐;传统文化、传统学术更得以远承汉唐,而於康熙、乾隆年间达致新的高峰。传统文化的大家庭,对於社会安定、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丙、新时代的昭述祖德

丙一、昭述祖德依然必要

随著时间跨入日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家谱及祖先行孝尽忠的事迹被遗忘了;每年广聚族人,一同斋戒以祭祀先祖的活动,也被简化成为父母带著孩子给先人上坟了;祭祖必然宣讲的祖德,以及子孙向祖宗汇报所作所为的环节,更是鲜有提及了。尽管如此,许多家庭依然会将祖先的故事变成一个个鼓舞人心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些老师也会将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讲给学生们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香港的陈太夫人在民国中期与先生来香港做生意。两夫妻刚刚赚到一点钱,就立即拿来祭祖,自己则省吃俭用。陈太夫人对族中所有长辈都十分孝顺、对后代都非常慈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老夫人虽然常常拜观音,但是每每听到天主教神父《圣经》,都会很欢喜、也很感动,说明真正受到传统文化薰陶的人,对不同宗教的圣贤教导,都会以开放的胸怀、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不会产生抵触。正所谓「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因为母亲喜欢听神父讲道理,老夫人的三个孩子遂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儿孙们每周上教堂、学《圣经》,母亲则在家中拜观音,一家人其乐融融,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可谓多元信仰的大家庭。

母亲贤、孝、宽和的教育令陈家三兄妹一生宽厚待人,即使受到无礼的对待,他们也总是笑纳,不会生气。人们问: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他们会笑著说:我们家人都不会发脾气!及长,三兄妹相继结婚,也都没有分家,依然住在同一个花园,每晚必一起用餐。随著老夫人年事渐高,儿孙遂每晚都要安顿老人就寝,并在厅堂静候老夫人睡著,方悄然散去。二0一四年六月,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夫人在家中安详辞世。她走的时候,儿孙们还正在厅堂等候老夫人入睡,谁都不知道她已经走了。老夫人辞世之后,留下近亿元的房产。子女禀承母亲谦让的教导,互相让产。一家人虽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考虑到母亲喜欢拜观音,依然以佛教仪式送葬、祭祀。儿孙们对母亲的尊重、爱护,一如老人在世。广播道陈家的故事,在街坊邻里中传为佳话。

这些平常人的普通故事,是每家最令孩子感到亲切的教化。现代社会讲求励志教育,昭述祖德可以说是最亲切、最有效的励志教育。毕竟,无论一个人多么平凡、渺小,皆会因心中常存对祖宗之恭敬、对父母之感恩,而在生活中谨言慎行,丝毫不敢造次,有辱祖宗、有辱家族门风。

丙二、心中当存万姓之祖

祭祖活动在现今社会,又有了新的特点。现代社会是个各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由於资讯科技以及交通运输的发达,令整个地球宛然变成一个村落。在全球许多地方,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心理边界,不仅要考虑不同姓氏的人们的祖先,更要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承传。因此,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个地区的万姓先祖纪念堂、纪念牌位应运而生。

二00二年,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正式在香港建立。此中有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两万三千八百二十四个,其中最长的姓有十个字,说明了中华民族本身就是逐渐成长、逐渐融合起来的一个多元文化大家庭。继香港之后,全球多个地方也建设万姓先祖纪念堂,澳洲以及马来西亚的纪念堂还特别树立了当地民族各个姓氏的先祖牌位,显示出二十一世纪资讯时代的全球民族大融合。

尽管时代不断前进,古圣先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导,却是恒常不变的,力行这些教导,就能令每一代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一点,早已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看出来,他说,中国人发现了能够让整个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认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不灭的人民,是不急不躁的人民。这便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传统文化千年不朽之所在。

丙三、昭述祖德的四个层次

昭述祖德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缅怀祖恩。人不可无父母而存於世,身为人子,所享之福报、所得之幸运,无一不是蒙祖宗之德佑,怎能因祖宗遥不可及而不常常缅怀,定时祭祀!其次是谨言慎行、勇於自新。虽然圣贤教育中断了几代人,但是祖德不灭、圣教不朽,必然因为一个人发心猛厉而得以荡涤千年之恶。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再次,直下承当是昭述祖德的第三个层次。佛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见我们凡夫,甚至是恶人都是本性本善,只要认真改过,亦可日趋圣贤。当发大心,直下承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第四个层次是心存大爱、立身行道。古今中外无数圣贤,如孔子、释迦牟尼佛、耶稣、先知穆罕默德等等,无不因悟得自性而对宇宙万物平等爱敬,虽星移物转,但他们的立身行道感召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起而效法。我们也当仿效继承、身体力行。

结语、昭述祖德是祭祖的实质所在

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细胞,昭述祖宗之德,便是延续家风、传承家道之所在,不能不予以重视。今人多知以猪祭祖是传统,却不记得古人以玉为教化、铭文以彰祖德的历史。无异於买椟而还珠,抓住形式而忽略实质。

诚如《礼记》所言:天下之礼,具有五个方面的功用:一、使人返本报始;二、使人与过世的祖先融为一体;三、令百姓和睦而财用丰足;四、行正义以除凶暴;五、令人彼此礼让。人不忘本,就能根基深厚;不忘祖先,就会懂得恭敬;和谐丰足,就会遵守道德规范;广行正义,则无论尊卑、长幼都不会悖逆;彼此礼让,便不会相争。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起用,就算有异常、邪恶,也鲜有不能得到治理的。

《孝经》有言:「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继古圣先贤之志,莫过於不忘祖宗孝、敬之圣德,并显扬於当今纷攘之乱世。善述古圣先贤之事,莫过於传承家庭的圣贤教育,令子孙后代得到教化、生命有所依归,令社会实现和而不同、和谐太平。这就是祭祖的真实意义!

值此祖国上下纷纷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伟大时代,在习主席的倡导下,祖国万民都在重新审视传统、重视传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候回归祭祖的精神实质,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孝、敬二德,力为之、笃行之,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现於世。从而化导人心,和谐社会,太平天下。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全体人类的最高敬意!

这是图一。图一是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史前聚落的考古发现,聚落房屋排列整齐,一位族长葬在房间的正位(即坐北向南),耳边有制作精美的一对玉耳环(如图)。这与《礼记》「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视时候以授民事」的文字记录互证。

这是图二以及图三,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及鼎内的铭文拓片。这是收藏於上海博物馆。

下面是图四。上图是无名氏绘於南宋(大约九百年前)的「女孝经图」局部。图上仿照孔子与弟子问对的场景,绘出曹大家(中间坐者)与其女弟子讲授女子行孝、相夫教子的大道。曹大家对面有一女子站立,像是恭敬求师问道,让人联想起《孝经》中,曾子从座位起立,向孔子请教孝道,令孔子遂讲述一部《孝经》传世的情形。此图收藏於故宫博物院。

老法师:这篇文字没有署名,要把名字补上来,内容非常好。我们距离冬至祭祖不远了,我看到下面一篇,「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也是关於祭祖的文字。这个两篇,我想统统把它先念下来,然后应该把它印成小册子,在这次祭祖大会上分发给来宾,我们要把孝道慢慢宣扬出去。第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是在香港尖沙咀成立的,尔后在国内、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万姓先祖纪念堂的建立,都是好事情。我们希望这些文字,重要的记载,都应该在先祖纪念堂里面去流传。好,我们看下面一篇。

学生:学习心得报告,惭愧弟子上官敬呈。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浅释冬至祭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缘起

自今年九月准备冬至祭祖文稿以来,前后修改增减内容数十次。尤其近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孝道后,愈发深感天下至明,万品光耀,如来圣明,无有等伦;世尊觉智,先祖德辉,有如明镜,赫奕显耀,影畅表里,普利群萌,救疗三苦,无所不能。佛陀、先祖慈悲开演一切诸法,皆是真实智慧之所流现,一一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但当仰信,万勿轻疑。既是如此,则现代社会一切灾变弊端,皆可依此实相正印、先祖所说而得化解与和顺。

故惭愧弟子自思惟,祭祖乃礼之首重,礼又为治人之急要,若仅畅谈祭祖习俗,虽无错误,但如同只见枝叶而未究其根本,只识果实而不知其因心,如何能使得现代人心悦诚服将祭祖视为做人之本分而尽其全力乎。犹如《大经》之於小本《弥陀经》,详陈弥陀因地发愿之经过,乃知弥陀因地久证法身,无尽悲愿修得极乐妙果,此最胜果觉授予一切众生做因心,但当信受,必满所愿。由此可见,祭祖一事正如极乐妙果,无非先祖真实智慧,无尽悲悯,大哉真体之所流现。凡夫愚钝,妄测圣智,误以为祭祖乃迷信、祭拜鬼神之愚昧行为。殊不知,尚未沾圣道皮毛,未契入真谛精髓,未得真实之利益,而虚妄断言圣智恩德为迷信,此颠倒邪见乃今日世界所有乱象之根由。

「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此天下和顺,民心淳厚,大地现宝藏之美图并非梦境,乃是兴礼义,施教化,慎终追远,孝亲尊师之结果,正是心地宝藏自然涌现种种庄严之人间净土。如来所以兴出於世,唯宣弥陀一乘本愿海,普令一切含灵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皆当生成佛矣;先祖所以著书立说,唯明礼义乃首要急务,能令天下国家得正也,识天之本原,归人之本心,皆成圣成贤矣。从现前至未来际,出世间法唯持名念佛一法,能普令众生速到菩提究竟岸,此为捷径,舍此法而欲入佛地皆是戏论;世间法唯兴礼义能平世界一切争端,治万种人心疾患,以一穷万,万病之药,此亦为捷径,舍礼义何以治之。而出世间法不废世间法,又在世间法中证出世间妙果,则礼义是谓世出世间一切法正路之基石。

祭祖之意义深远无尽,简言之则最能体现礼义之上下亲疏关系,以有序进而实现平等。故兴祭祖先,家顺天下顺,以礼理人,平等而争端自消;以仁义之德,化世俗纷争,涤人心垢污,顺应自然与生命规律,不费兵戈,实现小康社会,大同天下。今时今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凡真心祈请慎终追远、兴祭祖先者实在功德无量。近之利益能令先祖亡灵速超无边恶趣门,远之利益能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仁爱和平之家国、天下梦;兴与败皆在行者一念觉悟抑或迷失之间。

二、因地

上文初简述兴礼义之急务首推祭祖,现试探索礼义之本原,达本原乃究竟明了兴礼义治国安民、和谐万邦之因由。世法佛法唯智慧能达解本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华传统文化之无边觉海,亦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五千年文明史之核心就是一个「中」字,体现在外之作用就是一个「和」字。《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中即是佛法所言之「众生本来面目」。中也者,同於本觉,是人之本心,天之本原,又名真如、自性、真心,乃万法之体。《康熙字典》亦曰:「中,又心也」,证信上说「中乃人之本心」。和也者,依人之本心而立,乃天下之达道也,是万法之用,所以中华文化为和文化。《明道篇》曰:「行之於身,无不中节谓之道」,故以中节之行,顺应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是名中道。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之传承全依施教化以行中道,这种教化体现在外就是仁爱,凡是人,皆须爱,此为万法之相。而将这种顺乎天道人性自然法则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谓之德,德乃致人治世之方。

唐柳宗元《时令论下》曰:「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於后。」千万年来,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就是中道之教化,这种圣道教化,以人之本心「中」为体,以「仁爱」为相,以「德」为方,以「和」为用。安集百姓,天下齐乐,大顺之盛世,而后又能居安思危,时时检省,民族血脉自然传承千秋万代。

以上只是概说中华民族得以千秋万代绵延传承的根由所在,依《中庸》所言:「发而中节谓之和」,可见若要达到和之作用,内可和谐身心,外能协和万邦,必做到中节,这就是中道之具体落实。若言中道是先祖无尽悲愿之智慧胜果,则中节即为得此胜果之正因,诚如《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正因一样,中节实为无上中道之纲宗。下面将浅释守节秉义、中正不变之中节,当知此乃历代先祖住真实慧,一向专志,积功累德,留给后世子孙之无上妙宝财富,平心屏息,摄耳谛听,利益无限。

三、天下大顺、人心向善之正因

(一)中节是谓中道之纲宗

自古至今圣贤君子行之於身,无不中节;得位居中,不易其节。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上顺天理,下顺民俗,因俗设教,礼乐刑教,皆有至诚宰之。故不言而信,无为而治。身口意业谨守中节,自然而然可致中和,则天地位焉,感召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又万物育焉,感召生命和谐,万物繁荣。

何谓中节?依反义而言,「性情奢靡,贪恋车服器物,则多不中节」。可见中节的基础是离欲,正是格物致知,远离尘劳。正面而言,中节必符合两大必要条件,其一者,合乎礼义,即制礼;其二者,合乎节奏,即作乐。这两大正因,是千万年来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团结统一,稳定发展,圣贤辈出,人才济济的深密因素。这两大正因如同万能钥匙,开启了千年盛世之大门,又如同智慧之舟,能深达觉海本原,扫除尘垢蔽覆,慧照体明,真心现前。

(二)合乎礼义创造有序和稳定的社会形态

有序而稳定的社会形态必须认识生命本身的意义,遵循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之法则,是为真正的人道。《说卦传》曰:「人道,曰仁与义」。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故知,仁是对一切众生之心,即慈悲仁爱之心;义是要求自己的言行思想合宜公正的道理。清代刻版《说文解字》中,对於义字解释为「己之威仪」,与「义者,我也」相应。生命的意义之一在於推己及人,故以仁对人,以义克己。仁是义之本,义是礼之本,而义必依中制也。如前文所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是真心本体,义为礼之本,而义又是依真心本觉所制,则礼亦是由真如智慧所流现。故知礼所带给社会人民的必是真实利益,无怪乎孔夫子生平梦想就是克己复礼,因礼带给世间真正的有序和稳定。

自然法则,生命规律无非是一部因果定律,万事万物均不出此因果当中,从本至末,周而复始。所以《礼记.大传》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这一句就是人伦次序,因果定律。顺此,天下兴盛;悖此,天下大乱。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以亲亲、尊尊为礼制的核心,建立了强大不可摧毁的道德体系,落实了顺人性,合物性的中道,从而建立了中华民族千年万世屹立不倒的辉煌历史。

利字是竞争、分裂、斗争乃至战争的根源;义字是和谐、和睦、稳定、安乐的根源。利从私欲而起,故以一己之私带来世界不平;义从为公而来,故以天下为家带来大同社会。以亲亲、尊尊为礼制的社会,父子、兄弟、夫妇、君臣皆能怀仁义以相接,遵循以义取利,而不为利获取不义之财,各居其位,各尽所能,公平中正,一切为公,毫无私利。是真正的尊重生命,人性平等,以合乎礼义做到行事中节,发而中节谓之和,社会安享和谐之乐,有效解决了所有争端。今天由於废弃礼制,无有人伦秩序,有悖自然因果规律,导致社会冲突与日俱增。人道社会必舍利而向义,以国家名义建立道德体系,恢复礼制;舍礼义而趋利,则人患堪忧,犹如拯救溺水者而锤之以石,必将使世益乱,子孙重惑。

礼乃社会稳定,人民安乐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堤蚁穴溃。安上治民,莫善於礼。故子曰:「礼者,敬而已矣」。佛法修行不离大愿,尤以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修行之导行,而十大愿王第一愿即是「礼敬诸佛」。夫世间法安上治民,出世间法能导御一切之无上殊胜愿王,皆以礼敬为基础,这绝不是巧合而已。普贤十愿不离大悲为根,菩提为因,大悲即是仁爱之心,仁是义之本;又菩提为因,菩提即中道本心,义乃中道制也,义又是礼之本也,故礼亦是以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而礼制即以敬为基础的人伦秩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普贤菩萨名号之义,「德周法界,至顺调善」。所以印祖云:念诵尚是枝末,敦尽乃属根本。礼制所倡之敦伦尽分,是超越一切时空,护国息灾之根本宗旨。

十九世纪爱尔兰思想家勒基曾经指出:有一度,仁爱之情只限於家族,但很快这个向外扩张的圈子,先容纳了一整个阶级,然后容纳了一整个民族,然后容纳了多民族的结合体,然后纳入了整个人类,最后,它影响到了人与动物世界的关系。勒基先生的话,好像在比拟和陈述中华民族和顺天下的方法,和未来必将引领世界、感和万邦的历史趋势。那就是以仁爱为原点,从起初亲近自己人,逐渐扩大,把原先视为他者、异族、甚至不具道德之人、乃至动物,最后一切万事万物全部纳入道德范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仁爱是中道的表现形式,就是万法之相,仁爱的原点是真心;用以感和万邦的方法,就是以德服人,具体实现有序稳定的社会和世界秩序就是制礼。因此,礼制的恢复和推行,是符合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更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之大事宜。尤其要从各地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开始,成为使民德归厚、争端化解的首要使命。

(三)合乎节奏能荡涤心性,净定民心

中节正因之二是合乎节奏,即作乐。《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然而作乐本意不在乐上,而是以乐为表现形式,从一切众生耳根而入,荡涤洗濯其内心。故言必合乎节奏,合乎自然、生命之节奏,使听者闻合乎节奏之乐而净其心。心净则不浊,不浊则静定,所谓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离垢离染,故超越无边无数畜鬼地狱之门,不堕三恶道中。可见作乐也是方便为门,接引众生离尘劳,得清净的方法而已。

中国自古讲究慢,慢呼吸、慢动作、慢消耗,进入慢节奏的生命状态,保持心的律动在最和谐的状态。然而现代社会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一切崇尚更高、更快、更强,这种狂飙突进的速度,彻底瓦解了人类自心的和谐。曾经有知名学者在人生最巅峰时痛苦的反思,究竟是什么带给这个社会不平和、不安全的感觉?在游历了古老的佛教国家后,这位学者肯定的说:是速度毁坏了平和。若单纯强调慢节奏还只是表面之意,最重要的是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因果的定律,保持内心的清净平和。如佛所教导,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在之法,即当下这一念住在清净、平等、觉之弥陀名号上,若能如是,则当处解脱。最圆满究竟的合乎节奏,就是和佛知佛见相应,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佛地果觉,能常忆佛、念佛者,久而久之能契入弥陀智慧深广大海。那时其内心自然清净,无恶无过,离垢离染,自性光明现前。阿弥陀佛名号之妙音,乃诸乐中之最胜,听之念之能令一切众生现前、当来得真实利益,所愿辄得,必定成佛。

合乎节奏其实就是深信因果,顺应自然,从而凡事能虚心屈己,受宠若惊,受谤不辩,受辱不怨,知欲速则不达,所谓「忍力成就」。学佛人常常以为自己已经深信因果,听一听朱熹几十年经历所体会欲速则不达之真谛,对照自己,就知道差之千里。朱熹十五、六岁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做出了精彩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是真正的深信因果,合乎自然与生命的节奏。

中国人千年处世哲学讲究万变不离其宗,世出世间法离开戒定慧三无漏学,皆不能达究竟彼岸。至顺调善的和谐社会,以行事无不中节为道德标准,中节必合乎礼义,合乎节奏。合乎礼义者,使人伦关系有序、清楚,清则不乱,不乱则平,平等而安,安能与乐,乐则和顺,顺必大治,大同之治。合乎节奏者,内涤人心,心净则不浊,不浊则定,定能开慧,佛法大海,慧为能度。中节依中道而生,是道德之标准,又是中道之落实,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能给全人类带来现实和真实的无穷利益,那就是和平与安乐。

然而近年来互联网的产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中心化、核心化、统一化的传播方式,真正破坏了传统的合乎人性、自然节奏的传播模式。现代人因为过速发展而带来的不安,在互联网这种传播方式的产生后,反而更加剧烈。互联网本身没有对与错,对与错在於所传播的内容和导向。一切法由心想生,回想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人性教育的缺失,使得各种新兴事物的产生都在刺激人类感官。而满足了所有感官刺激之后,只有大脑这最后一大器官还无法得到刺激,互联网就应劫运而产生,和欲速则不达的原则刚好相反。

互联网时代瓦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关系,使一切事物向更快、更短、更高目标狂飙前进;将利益和名气的传播推向巅峰,忽略了人格的塑造和产品的质量,是时间慢加工下智慧与经验的结晶。这把无形的、锋利的名利欲望之刀,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作用分割,并进而分割了我们的家庭、组织和社会。在以前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中,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所尊崇、信任的理念都一致,而现在铺天盖地的网路里,很少找到可以信任的人和内容,加重了的只是欲望爆棚速度。如果不改变传播的内容,和回到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人类的精神体系终究有一天会被互联网摧毁而崩溃。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社会的是真正的分裂,而不是天下大同的幸福安康。

四、祭祖尽礼乐之极而实现和顺天下之大计

(一)集中统一推行至高德行带给子孙至大安乐

「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礼乐兴,天下兴。先祖圣智远不仅制礼作乐,如同极乐妙果乃弥陀无边佛智和无尽愿海所流现,祭祖这一礼之首重,亦是尽礼乐之极,将孝道与师道之意义托祭祖仪式彰显无余。中国人自古就明白,众志成城是守国、驱患、兴邦之本,因此讲究集众资以成一事。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思想和理念,能使万众上下一心,其力量不可限量、不可思议。东方之集中统一思想完全不同於西方独立竞争之思想,形成了文化根本差异。集中统一之方法是把分散的人、事、物集合起来,把意见、经验、方法等归纳会合起来,实现思想统一之大同;将至高之德行推及人心,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从而实现最高领导、中层领导、基层民众三个层次,有序群体的思想、行动力量的聚合;以共同尊崇的至高德行,和相同的责任意识,以上下一致的整体配合,产生最高效能,从而形成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这种共同尊崇的至高德行就是能成物成己之诚。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是圣道的敲门砖,是中道之性德;非诚者,德与威无所立也。《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天地之根本规律,使得自己做到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回归自性性德。可见,诚不是简单的个人和社会道德范畴,而是人伦和自然之根本原则,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建立,必依靠诚才能确立。自古以来,中国凭藉什么力量可以德泽天下?就是依靠诚来使得依中道自性而产生的道德传播天下,遵循行事无不中节而制礼作乐,而礼义中,以祭祖一事最能令一切众生发起自性之真诚。故祭祖唯诚能尽孝道与师道,唯诚能圆满功德。

《说文》中,「集」字本义为:群鸟在木上也。木譬喻先祖无上智慧福德之树,树之根基就是孝道与师道;群鸟譬喻子孙后代,寓意先祖集合无尽功德为智慧福德之树,万代子孙依靠先祖至高之德行「诚」,得到至大之安乐,认祖归宗乃子孙真正无穷之福荫。如《广韵》曰:「集,安也」,正和此义。这种思想认知的高度统一,集合众资的力量,聚合成就了集字的最圆满之义,完成、成功,即大业将集,成就了大同之治的盛世中华。

孔子所提倡的「本於义,讲以学,合以仁,安以乐,达以顺」之治国纲要,以这种集中统一之方法,将诚这一至高之德行惠及四海,达到最高目标天下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祭祖是真正大顺之世、大同之治所必须之太平之基,祖宗功德得以彰显,万姓得以抚存,后世得以效法,全赖祭祖而成就。

(二)祭祖乃认识家国历史天经地义之大事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必难。」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言:「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於天地之间者。」人生短暂,仅以个人经验所得智慧甚少矣,若以历史为长坐标,得到的经验就是无限的。对家族历史熟悉的人,必然会更爱其家,爱家为爱国之根基,爱家者焉有不爱国之理?古代祭礼所推行的正是对家国历史的认知和教育,这是祭祖礼仪特别明显的教化功能之一。

国家的凝聚力是以民族文化为基奠,民族文化又以家史、国史为依托,家史、国史可以使得子孙后代览古识今,古镜今鉴,从而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更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这一系列的因果规律中,祭祖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中枢作用,祭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凝结了悠长家史、国史中的经验精华,而得到的智慧果实,又是未来民族文化能否传承,家史、国史能否为后世镜鉴的关键所在。祭祖,如同它所体现的孝道和师道一样,真正是承前启后的作用。民族能否继续屹立於历史长河而不倒,全在祭祖之教育意义能否被真正认识和落实,而且这一重任就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夫断民族血脉抑或传民族血脉,全在我们能否将祭祖这一淋漓尽致体现孝道和师道,究竟圆满传播人伦和自然规律的重要教育形式继承和发扬下去。人类从认识自然法则和规律中产生文化,最终文化必将亲和自然法则与规律,若文化违背和脱离人伦与自然规律,则一定会感降灾变并导致灭亡。人不能忘本,树不可无根,逆天行道自取灭亡。故祭祖这一当世所必须的教育,对於挽救人类因丧失人伦,造成自取灭亡的严重危机现状上,占据了首要地位。

(三)祭祖乃知恩、念恩、报恩的人性教育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祭祀天地、祖先、君主与师长,实则是知恩、念恩、报恩的人性教育,盖人不忘父母生育抚养之恩,不忘师长教导之恩,感念天地恩泽承载之恩,人伦常情也。顺人性乃致人之道,顺物性乃兴物之道。知恩方能图报,必舍生取义,大公无私;如同父母之於婴儿,生养而不据为己有;如同师长教导学生,奉献而不居功自恃;如同天地之於万物,推动而不独裁索取;皆是默默奉献、不图回报矣。社会乱象的产生是人类忘本的结果,忘本而弃恩义於不顾。鸟也,虽顽,犹识旧恩;人也,忘恩,禽兽不如。一味追逐眼前云烟般之名利,造成泡沫经济、不切实际的过速发展,舍本而求末,欲栽无根之树,必受崩溃倒塌之报。殊不知人所争夺之利益实则为大患,人所舍弃之恩义实则为真实利益。

故佛言:「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生死苦海难过,轮回恶梦连床,都是没有正知、正见,不能导引正行,不明本心造成的。故当务之急乃恢复礼制,礼制必以祭祖为教化之优先,唤醒人人本有自性之纯善,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爱亲、敬兄、亲亲尊尊之人伦,诚如印祖云: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人於日常生活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境所转,致此爱亲、敬兄之良知失之;尚望其能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

在此试将祖师金言最后一句中之「其」字改为「国家」,做为中华儿女,以真诚恭敬之心,虔诚希望国家大力推行祭祖这一人伦教育,启发良知,净化人心,若要民德归厚,必慎终追远。祭祖是真正中华民族孝亲尊师之共识,这种亲敬之情深深流淌在每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但能将此共识激发,必定凝聚中国力量,团结民族精神,为复兴伟大民族之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五、冬至祭祖的教育意义深远无比

前文的浅述中已经表明,祭祖是从中道、自性中产生的最智慧、慈悲的教学,它的作用就是启发人类回归灵光独耀之自性。回归自性的两个现实利益,第一就是现前「利乐有情」,即个人身心安乐,人与人和睦共处;第二能「庄严国土」,即人与自然和谐和顺。这种圣道教育,唯有用合乎礼义之态度,敬,方能入门;唯有用自性之德,诚,方能真正灵明自心。故圣教与祭祖都需要以诚律己,以敬待人。而祭祖这一特殊形式的圣教教育,其表现方式可谓是寓意深远,祭祖中的一切形式、习俗、时令、设施等内容,都是托事显法的教学模式和道具,寓意在表象之外。藉由追寻亲缘先祖这一人类的生之根,启发思考回归人类本心之原。事死者,如事生,当祭祖开始,祖宗先亡一一如生时与子孙同堂一室,顿时怀念思慕之心,报本返始之义油然而生。此时也正是忏悔改过心最容易激发的机缘,这是祭祖教育启发寻根思源的真谛。所谓「平生终日之所思矣,不如此处片刻之所学也」,真正能以诚敬心祭祖,短短数日抑或片刻间,所获利益无以限量,全由自己之心念决定。

以下将通过冬至祭祖的时令和习俗两大方面,浅谈其教育意义。当明确非常重要的一点,正如在佛陀教育当中,佛菩萨名号、供具等都有表法深意,其作用始终都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祭祖中的一切细节亦是如此,如果执著在表面,则大错特错。先祖之意、佛陀之教,无非启发我们的清净心,从而明自本心而已。

(一)冬至时令的非凡教育意义,冬至日阴极给人的启发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徵。古籍记载「阳日最短,阴夜最长,方为冬至」。唐朝诗人白居易咏冬至诗曰:「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个一年当中夜晚最长的日子,不禁令人惆怅而平添肃穆,最适合祭奠先人不过。中国所谓「正为阳,反为阴;日为阳,夜为阴;生为阳,死为阴」,其中道理颇深。冬至夜最长,象徵众生处在轮回苦趣恶道时间最长,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又日极短,象徵众生得人身时间极短,遇正法时间极短极难,痛不可言又难以解脱。而冬至之阴极,象徵轮回之路寒兮险兮,无量苦恼,难可具尽。种种譬喻不禁令人生起畏惧之心,若不趁身强体健时则自悔过,去恶向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则先祖生死之苦何以拔出,自身所犯之罪何以洗濯。想到此处,感念历代祖先慈哀,开祭祀教育之先河,以令我等子孙触景生情,发弘誓愿,改往修来,洗心易行,有礼可依,有法可效。怎敢不端身正意,忏悔改过,感念祖恩、师恩,超拔其亡灵乎?

冬至日代表一年的开始给人的启迪

温暖总在寒冷之后,希望总追随险阻而来,冬至阴极而后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故冬至又代表著一年之始。此处的始,寓意为悔过自新的开始,悔过自新就是革面,而倘不洗心焉能革面。故知冬至日又表开始的深密意义,在於荡涤疑虑,澄净内心,彻底改过,以洗心革面做为一年的开始。洗心要洗涤到什么程度?古德曰:「洗心者,心之本然,圣人之心,无一毫私欲。」是故洗心就是回归真心,以无自私自利、欲念为标准就是诚。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称,冬至日是启发真诚心的开始。是什么能使得阴极之严寒黑暗轮回路闭塞,而开始阳气渐长的希望?那就是诚。因此,古人依据这个诚为标准,设定了冬至祭祖一系列的程序与礼仪,就是启发后人,以万分诚心来洗心革面做为开始,最终回归毫无自私自利的本心明德。这就是诚之心、敬之意对於祭祖的重要性,没有这诚敬态度,永远也不可能体会祭祖这一教学背后的深密意义所在,反而因为自视清高,而轻易毁谤这殊胜无比的教学方法。

好比罪人但能舍弃邪见,信受佛语,自能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身心洁净,恶道自闭。昔日有比丘欲心炽盛不能向道而自难过泪流,佛陀慈祥的说:只要你懂得忏悔就能恢复清净,就像你现在流下的眼泪一样,可以把邪念完全洗清。佛陀的话让我们对忏悔生起坚定的信心,真正忏悔不是简单拜忏,而是净心向道,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休生死、绝恶道全在能否以真诚心仰信佛智,老实念佛而矣。

仲冬时节禁忌给人生以最究竟圆满的启示

又《尸子》云:「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这是以时节警示我们处世之道,人与自然万物共为一体,故自然时节所示现的现象和规律,正是指导人心念、行为应该顺应的趋势。冬至时节主伏,意为藏,指人此时无论身分地位高低贵贱皆当收藏、储备,收敛傲慢邪见恶习,储藏灵明内心的资粮和往生净土的资粮。伏,象徵隐藏危机,若一,象徵生死轮回面前人人平等,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吕氏春秋.仲冬纪》中,记载了仲冬时节人们从衣食住行、祭祀等当遵守注意之事项。今人看来,这些多属无稽之谈,不足以采信。这种态度如古人所言:「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时也」。因为从未仰信古人所言,故从未实践之,自然未得丝毫喜悦和利益,岂有资格妄自断言。用诚敬态度恭读下文,感恩祖德之心必定生起。《仲冬纪》中讲到,这个时节里,不要兴动土木工程,不要打开遮盖、掩藏东西的仓库,以此顺应时气的封固和闭藏。这个月,命名叫畅月。这个月里,命令宫官的首领申明禁令,以严加防范宫廷房室的门窗一定要层层紧闭。要减轻妇女的工作,不许她们制作过分奢华巧饰的东西,即使是王所尊贵的亲戚和欢喜的人,也没有不禁止的特例。这个月,冬至到来,阴阳相争,各种生物开始萌动。君子要整洁身心,居住的地方要保持深邃幽静,身心要宁静,摒除声色,禁欲绝贪,保养身体和性情,对各种事情都不要急躁,而要静观,以此来等待阴阳消长的结果。这个月,可以除去没有用处的器物;涂塞宫廷门户,修筑牢狱。这些都是帮助上天闭藏的措施。

文字整理到此时,从仲冬时节先祖智哲所提醒后人的冬藏,以及前文得到的启发,以洗心做为一年的开始,联想到《周易》中的一处密意,「洗心退藏」,不禁感叹祖先启发子孙保命固涩,回归心性的巧妙。以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巧妙方法,那就是在仲冬季节里,「散邪火、消杂虑、降动心、止妄念」,以此洗心固涩命根是为退藏,以延续生命之灯,延续慧命之灯。世间法最智慧的息念(即伏住念头)方法,就是静定安坐,出世间法最圆满、最究竟的息念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所以冬至从时令上讲最深奥的教学意义在於传灯,传生命之灯,续智慧之命,这是祖先无比的恩德。

夫「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而延续生命才能相续慧命,故固涩命根为延续慧命的基础。夫念头能息,即能伏住念头,烦恼不起时,则如古人所言「息念能命根永固」,这一盏生命之灯就能延续。而进一步净念相继,功夫成片,妄念不能干扰时,就是大势至菩萨所传秘诀,「以念佛而达到念而无念」。所谓念而无念时,则是古人所说「性体恒存」,则是净土宗的最高修行目标,与弥陀相应,与净土相应,当下住正定聚;是密宗所追求的即身成佛,则是禅宗所证明自本心。真正符合老子所言之「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是大乘佛法的最高成就,得无上正等正觉,且最为究竟方便,当生成佛永不退转。

原来祭祖真正的教学意义,就是让子孙万代,固涩命根,延续慧命,最终明自本心。八万四千门,乃至古老中华文化,都是启迪智慧的教学手段,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证灵明洞彻之本体。万万不能迷迷糊糊错把教学当作低级的迷信,邪见是因为迷惑不能学习,导致不信正法、正道。今天,我们在此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真正要明白诸佛菩萨和万世祖先,不是求子孙供养香火,而是通过这种特殊的纪念仪式作为教学手段,启发人人本具的真心智慧。供养祖先也是以法供养为最上,即如说修行,以冬至祭祖为例,就是老实念佛以息念为洗心,看破放下以后不再造为革面。以这样的洗心革面做为我们人生当下新的开始,是真正对得起诸佛菩萨和先祖圣贤的大恩大德。

冬至是反省之日,当慎思大命将终时悔之已晚。先祖苦口与语,当发大心大愿,真信真干,回归孝敬之本,老实念佛,自得心开意解,心想事成。

(二)冬至习俗的教育意义

履长节表敬老与发愿践行祖先之路不履邪径

在古代,冬至节原本会举行敬老尊师的仪式节令,分别称为履长节和豆腐节。《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如元旦」条转引《泗人月令》载:「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一如元旦。」做为国家祀典的冬至,有一个很特殊的程式,献袜履。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记载:「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可谓此习俗之佐证。至今时今日,冬至的全部含义似乎就只剩下祭祖这一项了。故各地若行冬至祭祖之礼,望能恢复献袜履以表敬老之心,献豆腐以表尊师之意也,再延续祭祖一项,择三而一,圆满冬至之礼敬老、尊师、祭祖的本来面目。

献履之寓意不仅仅在於温暖双足,履,足所依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故献履表示实践,行动之意。这一点寓意和净土法门以「德遵普贤」相一致,以普贤菩萨的落实,表末法时期要真正当生成就圣道,首要在真干。而履长节的这双鞋供奉先祖,是真正的继承先祖精神之意。如同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中的践行者,所以又是一切如来之长子,长子是最能将祖先之德行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践行者。因此,献鞋子是表示发愿踏著祖先走过的智慧之路而前行,不履邪径,不堕恶道。人生又不能不知其所终,当命悬一线,一息不来时,最后一步要踏入何处是攸关重要的。履既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又是漫漫人生终归何处之意。将念佛功夫深入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能念佛时尽量多念,将念佛一事练习到习惯成自然,是真正的发愿践履如来之行。在寒夜悠长的轮回恶梦里,只有刚健守中,不为任何利益所动,行为清正纯洁,老实念佛,一心向道,如此行事方能转祸为福,转迷为悟。

《易经》中有履卦一说,逢履卦,则象徵危机,不可不戒惧。想我国土危脆,传统文化、大乘佛法之传承岌岌可危,正如履卦之所预示。若不生恐惧之心,从此洗心革面,所作至诚,何能度此危机?故当应以柔顺和悦、中道之态度,小心翼翼去行事践履。当在物欲、邪见洪流中坚定平素志向,不被世俗诱惑,不为众恶,身独度脱,甘於寂寞,不为名利,安守本分,不逞强冒进。最重要一事,要一本初衷,贯彻到底,不可妥协,如修行人坚定修行方向和方法,不忘初心,一句阿弥陀佛不能拐弯。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知若要出离苦海与危机,唯有阿弥陀佛名号能做智慧之舟,度生死无边苦海,直达如来智慧觉海。舍此弥陀大法去他渐修长路,妄想当生成佛而无有是处,徒劳无功也。

豆腐节表尊师与仰信圣智绝无狐疑

古礼中,学生献豆腐与师长,表示最尊敬之意。古代,豆腐被并誉为五鼎食,从原料、制作、色、香、味,皆为极品,无数文人墨客作诗赞誉豆腐之美,食之乃平生之夙愿。元朝郑允端诗云:「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英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宋朝朱熹所作《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这两句诗形象的描绘了豆腐之制作过程辛苦备至,如同师长教化学生,苦口婆心,殷殷教诲,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豆腐风味的百变,既能上宫廷宴,又能做为家常菜,如同君子之气节能屈能伸,如同菩萨之入世随缘妙用。师长之德范如同豆腐之美,能整洁学生身心。冬至时节的豆腐宴,表示弟子送温暖回报师长教导之恩,又藉豆腐美名之谐音,古代称豆腐为斗福和福黎,意为以斗盛福,福气无量。将此无量福气,温暖净洁之五鼎之食献给师长,以感恩戴德,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全球净宗同修的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於娑婆世界众生恩重如山,可以说自印祖下世,光岿然,独有恩师。这块五鼎之食的美玉豆腐,在此仅代全球净宗同修,敬献尊敬的恩师上人,感恩您不舍顽冥,慈悲住世,开演圣教,导归极乐之大恩大德。

履长节表大行大愿追随如来先祖圣智,豆腐节表仰信明师教导、继承师志,矢志不渝。以此信愿行,为祭祖之资粮与超拔先祖亡灵之真实功德。

六、法会义工菩萨与大众面对的常见问题

(一)以笑口常开的喜悦履行艰巨的使命

末法时期弘扬正法如履薄冰,尤其是护法团队的工作,面临著大乘佛法历史上最艰巨的时刻,可以说是黎明前的黑暗。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项目繁多,工作强度巨大,工作计划随时面临变化还要不能出错。自己听经闻法的时间多数用来服务大众,有时感觉力不从心,却又不能退缩,因为人力资源的可贵和有限,对护法团队来说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是末法时期的必然。人心的多变,感召了我们计划没有变化快,人不再修忍辱,所以很多弘、护人才中途退心和变节。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正在担当护法工作的仁者们,您们都是大乘佛法命脉传承的中流砥柱,没有什么比这项任务更加光荣、艰巨,又是必须当仁不让的。

烦恼在修行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智慧是解决烦恼的利剑。俗话说「福至心灵」,智慧从福气中而来,福气从慈悲对人中来,慈悲从不与天下人为敌中来,不与天下为敌从欢喜接受一切众生而来,欢喜接受一切众生从首先笑脸相迎而来。这个过程就是忍辱的修行,这个表法就是弥勒尊者笑口常开,迎天下不速之客。以敬爱之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无论怎样不要生气,笑得习惯了,自然脾气就消了,久久成自然。确实不容易,但是舍我其谁?

参加冬至祭祖大典之义工菩萨,承担著平海内之乱,修复祖宗,抚存万姓,天下旷然,咸蒙更生,恩德万行,惠泽雨施,中兴家国之历史使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能超生死忧患,化解社会人心危机。怀一心救众生之慈悯,来一心念佛、一心护法、一心工作、一心忍辱、一心承担、一心一意真诚微笑,此一心之力量,能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无坚不摧,无志不达。

大乘佛法的弘护者於世间扮演的角色,就是入世和担当,社会的良性运行全靠正确的信仰。信仰是通过教育所传播的,大乘佛法和传统文化,是真正的人所必须的入世教育,传播了关乎人类生存和幸福的性德教育。护法团队的工作就是协助弘法者,将这一圣教教育顺利入世,担当起辅助国家,令其兴盛,帮助人民,令其得乐,辅助行者,令其成道。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当下承担,才不枉此生与净土、与恩师上人结缘的殊胜机会。

(二)与会大众秉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之信念,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与会大众在短短四天法会中,有两桩事情必须做到:其一、除必要的报平安与家人之外,务必放下手机、网络的干扰;其二、只此四日当作无量劫难逢难遇之殊胜机缘,放下平日嗜好之欲,净心一念。昔日净土古德曾言,若能以忆母的心忆佛,以忆佛的心回向给父母,则如此念佛为一心念佛。念头当中第一念,言语当中第一语,胜道当中第一道,诸佛当中大导师,诸法当中最奇特,一切万法之所归,无非一句阿弥陀佛。当起大信心,一心念去。

如古人凡有百药不痊者,则自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忏悔唯至心念佛能消除一切罪业。体力不足,可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古德云:「若是尘心全不起,任他宿债全消融」,尘心全不起即是老实念佛,净念相继时。

七、思考题,我们是谁?究竟干了什么?还有救吗?

在这篇报告接近结尾的时候,有一个严肃的问题一直萦绕脑海,那就是,我们是谁?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让地球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还有办法吗?

要说我们不够资格称之为人,很多人一定不服气,暂且不论是与非,我们用人所最惧怕又都必须面对的死亡来譬喻,以觅答案。绝大多数人会因为癌症而死亡,癌症的根源是癌细胞,一位优秀的癌症治疗医生,在自己罹患癌症后,选择放弃传统西医疗法,而坦然平静的面对死亡。他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录影,在他的追悼会上播放给亲朋,他用专业的医学知识解释道:癌细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细胞,其他细胞虽然会分裂,但是会有止境,而癌细胞的分裂永远不会停止,不断的分裂,导致癌细胞要将其他正常细胞的养分吸取得一干二净。我们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最讨厌的癌细胞一样,所以这位令人尊敬的医生感叹:我们人都是癌细胞,因为我们太健康,所以我们吃得多;因为我们有钱,所以我们消耗得多。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我们用光了,别人就没有了。地球上百分之八十的资源被百分之二十的人类耗费掉了。

看了这番话令人沉默良久,十五年前第一次听说二八理论时就感到震撼,今天用来形容社会现状和人心真实恰当。我们的人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用来做无谓的、消耗地球资源的事情,百分之二十的精力才做了像人一样该做的事情。在我们生命终结前的最后那些天里,我们花掉了一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积蓄,而我们竭尽一生所努力能给后世子孙留下的,却远远少於我们在世时所浪费资源总和的百分之二十。和我们的祖先恩泽万代的德行完全相反,我们成为了一代最会消耗资源的人,我们就如同披著人皮的癌细胞,只会吸干天地间的一切养分。

我们的心灵到底污染到了什么程度?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反应了我们污染的心灵,那就是雾霾。在北京人们司空见惯的雾霾天里,有这么一天,能见度低於五十米。在京城上空一千米范围内,悬浮著五千零四十二点四吨污染物质,这几乎相当於一千只非洲成年大象的总重量。这就是污染的心灵藉助雾霾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一场恰逢雾霾的信鸽比赛中,二千六百羽参赛信鸽大多失踪,只有不到五百羽艰难飞回。在几天连续重度污染后,紧接著急转弯迎来了清空万里,代价就是十级以上的大风吹走了雾霾,吹断了大树,刮倒了围墙,吹飞了路边摊棚。这就是我们随著欲望膨胀、纷乱多变的染心带给我们的回应。

小时候的考卷里,总是在最后有一道思考题,做对了额外加分。现在是我们该慎重思考的时候了,不用说给子孙造福,我们首先断掉自己的粮口和活路,再不回头来不及了。我们虽然是最悲哀的一代人,但幸好我们还有最后的机会,搭上大乘佛法和传统文化的末班车,没有时间再去创造什么救世方法和出路了。佛陀和我们的祖先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生身父母,为我们留下了解救危机、化解灾难、改造命运、心想事成,最胜妙、最智慧、最稳当、最可靠的方法,搭上这列末班车就有救了。谁是这列末班车的司机?真心是司机。这列车将驶向何方?驶向一片光明的世界,驶向我们真正的心灵净土。现在这列车,有国家最高领导人尊敬的习主席为之保驾护航,有我们的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给我们无尽的智慧做动力,有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和万世祖先为我们祝福勉励。车票就是我们的信心,仰信、坚信,确信无疑,您就上了这列驶向光明净土的末班车。来吧,车上有无量无边我们熟悉的家人在等我们,还等什么?

在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中,贴上了「妈妈做饭的味道」标签的水结晶美丽万分,爱心四溢。大乘佛法中的念佛法门,传统文化中的祭祖教学,就像这道妈妈做的饭,味道好极了,吃下去身心愉悦。自己得到幸福喜悦,一定也会将这分喜悦传递下去。我们的祖先就是吃了这道妈妈做的饭,然后将这分喜悦和力量传递了千秋万代。妈妈是我们最信任的人,立刻接受,直下承当,您体内的结晶也会美丽万分,世界的结晶同时就变得庄严万分,还等什么?

学习祭祖的教学意义后我们会发现,严守戒律是真正做到以诚律己,以敬待人,而不是死在戒条之下。大乘菩萨是在真正诚敬的基础上,心中无一毫私欲;佛陀是在真正诚敬、毫无私欲的基础上,能开导普度一切含灵,成为和他一样究竟圆满觉悟的人;弥陀是在真正诚敬、毫无私欲、普度众生的基础上,令一切含灵用最简单、快速、稳妥的方法,当生究竟圆满觉悟的人。我们的恩师上人就是传授这样的弥陀大法,令众生当生明自本心的恩人;我们的祖先是殷殷期盼,等待我们老实念佛,倦鸟归巢,回头是岸的亲人。

两百多年来,我们在欲望面前变成无比贪婪的巨兽,而面对死亡时我们却变为最渺小、手足无措的老鼠一般,因为我们丢弃了人格。人能格物,控制欲望,顺应自然因果法则,才能顶立於天地之间。我们的祖先在死亡和艰难面前从未恐惧和畏缩,而是挺直了脊梁走过了死亡的威胁。虽然他们的肉体已经不在,但穿越了死亡以后,他们的智慧和仁爱之心,却凝结成为伟大的人格、不灭的精神,永存於天地之间,至大至坚,灵明常照。所以,当子子孙孙祭奠、怀想他们时,彷佛祖先真的穿越时空来到面前。那是因为我们先祖的精神,始终恒存一切时空当中,当我们有念头感知祖先时,自然他们就有回应,灵明不变,所以一感即通。

这个世界是要以认识自性教育为先导,走向宽厚、和谐、自制的人类文明,还是以破斥因果的邪见为主导,继续贪婪、暴戾与纵欲的反人类文明,这一切都取决於现在的我们。圣教兴亡我之责,天下兴亡我之责,我是心灵的真正主宰。

八、祈愿

浮生急驰电,人命险弦丝。唯将此身心奉尘刹,传承圣教於危机,宁历千辛万苦,终究矢志不渝,以真心依教奉行,回报佛恩、师恩、父母恩。故只求我与他人真诚和谐,绝不丝毫要求他人与我和谐,以自身之真正落实孝敬之道,诚翼求生净土,以此回向此生可见礼乐之大定,人心之大善,天下之大顺,世界之大同。祝福在尊敬的习主席领导下,中国真正担当起中央之邦,德泽天下,造福人类,以中华优秀儒释道文化领导世界的角色。并预祝甲午香港冬至祭祖护国息灾三时系念超荐法会,成就圆满功德,普愿尽虚空一切含灵,皆依弥陀圣号、皆依此冬至祭祖法会功德,而得度脱。

以上是惭愧弟子上官浅显的心得报告,未发一丝诚敬,未入半分圣教,圣贤先祖面前班门弄斧,实在自不量力。诚意感恩护法大德胡居士赐予学习机会,至诚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法师、大德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这一次的祭祖法会,我深深感到是我们祖宗冥冥当中加持,将这个祭祖甚深的义趣,让这两位同学代替祖宗做出了详尽的报告。这两篇文章,把它印成小册子,把它做成有声书,做光碟,非常好。我相信让每一个读到的人、看到的人、听到的人,都能触动他的孝心。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大乘佛法,应当是这个样子。末后提出诚跟敬,就是印光大师一生常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少完全是自己用的是什么心。好,这个我们要赶快做,在祭祖法会之前就要流通。好,今天时间过了。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0六集)2014/12/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42-0106

更新于:2014-12-10 17:03

无量寿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