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芸芸众生中,如何寻觅良师益友?结交益友有何标准?有了这些益友,我们能否不断进步?有人因为被朋友伤害而不肯相信朋友,我们在交朋友之时,有什么应该注意的事情和需要掌握的原则?
“善知识”就是良师益友,通常良师就是最好的朋友。
佛教称呼朋友为“知识”,好的朋友叫做“善知识”,不好的朋友就是“恶知识”。“善知识”就是良师益友,通常良师就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朋友之间只知道吃喝玩乐、互相结党营私,那就是“恶知识”。
我的师父常常告诉我,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三分师徒、七分道友”。“道友”是指修道的朋友,在修行的道路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朋友。所以,真正的好老师会跟学生做朋友,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晚辈。因此,好的老师往往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孔夫子曾说朋友有三种,这也可以视为结交益友的准则——直、谅、多闻。“直”是什么意思?“直”是诚实、耿直,直友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错误,而且不怕你生气。“谅”是彼此互相体谅,虽然谅友讲话很直,极可能刺伤了你,但是你有了错误,谅友也有包容的胸襟。“多闻”则是指朋友的才华或知识很丰富,足以当我们的老师。此外,能对我们说真心话的朋友,叫做“诤友”。他们说的都是肺腑之言,虽然会让你心痛、脸红,让你觉得非常不自在,却能真正针贬你的问题所在。以上这几类朋友是我们的益友。他们都是诚恳、耿直的,又能体谅宽容,就是儒家所说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交朋友除了掌握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原则之外,另外还有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保护自己。与朋友互动的时候,不论新朋友或老朋友,我们必须要保护自己。如果忘了保护自己,可能会招来一些麻烦。
第二,要保护对方。也就是和对方交往时,不要有非分之想,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不应该得到的好处或利益。我们与人做朋友时,应该想到能不能对他人有帮助,如果不能,至少不能冀望得到非分之物。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都不应该有这种念头。不占人家的便宜,一方面是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对方。
第三,要保护双方的家庭。不能因为我跟他交朋友,而使我的家人受到伤害,同时也要保护他的家人不受到伤害,否则可能有麻烦。
第四,不要让社会受到伤害。我跟他做朋友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假如越轨了,超越了界线和名分,就可能造成社会的损失,而要付出代价。
掌握住这四个原则,交朋友就无往而不利。
常听人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朋友在刚相处时,表现得非常忠诚、坦白且热心,彼此很容易就熟络了,于是就把保护自己的防线一道一道全部拆掉,对朋友推心置腹,没想到对方却进攻你的弱点,让你完全没有招架的余地。当然,我们不是把每个人都当成小人,但要切记,人性随时都会变,今天没有变,说不定哪天遇到了大刺激、大诱惑就会改变。
什么是大诱惑?像财产的诱惑、名利的诱惑、地位的诱惑,还有情感的诱惑。遇到这种大诱惑时,人通常都不容易把持得住,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防线。这种防线对佛教徒而言就是“戒”,持戒的时候就不会超越应该遵守的防线,超过界线就表示有危险。
所以,宗教会教我们哪些事不能做,如果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那就是超过防线,一旦没有了防线,就会有危险,更会发生意外。
意外的发生,往往都是没有维护好自己的防线,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措施,缺乏危机意识,因此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
更新于:2014-11-25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