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哲学语录
印能法师
恒愚法师
天涯禅心
阿布噶噶
修心悟语
一看见、一听见、一想起一些人或事,就起烦恼,或嗔恨心、或嫉妒、或傲慢……就是因为没有明白诸法的真相与真理,当真了,分别了,执着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了。因此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去对治它们。
有人伤害你,是修忍辱的机会来了;有疾病灾难,是消业的机会来了。这些痛苦磨难,才真正是成就你的机会哦!
在世间,我们难免会被怨敌伤害,也难免会嗔恨他们。其实,“人有业力,身不由己”, 他们不是有意想伤害我们,但是在业力的牵引下,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心,可怜而无助。这样反复思维,就能够息止嗔恨之火,生起慈悲之
当看到别人得到了一些福报,遇到一些顺境、善缘的时候,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随喜。因为他一定是往昔修了善法、种了善根,如今才有这样的善果。经常这样随喜,不仅能对治嫉妒傲慢等烦恼,而且能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
有的人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和谐,这个环境适应不了,那个人不能相处。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某个环境、某个人,而是因为你自己缺乏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到哪里都是这样的,不会有清净的,不会有圆满的。其实不
我们从小到大,为什么总是有想不开、想不通的事呢?为什么不是苦就是愁呢?因为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为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对方,不会圆融、不能容纳。我们想解开这个束缚,想让自己的心解脱,就要发大心、发大愿,发
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经常都是泪流满面地做早晚课,要么是感恩,要么是忏悔。过了几个月、几年,这些仪轨偈颂都念的很流利了,但是内心的觉受却没有了。再修下去,也许就变成佛法的油子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没有
修行主要是心,身是其次。有机缘、有必要的话,可以到寺院出家修行,可以弘法利生;若是没有机缘,没有必要,也可以在世间利益一些有缘众生,可以了缘了债。无论你出家,还是在家,都是缘,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这些凡夫在修行的过程中,不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但是应该好好地忏悔,让这些恶业尽量减少。比如,以前喜欢说绮语,现在知道了这是一种过失,就能随时忏悔了。原来是每分钟都说绮语,通过不断的对治,变成一天才说
当我们在世间有一些成就的时候,难免会遭到身边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诽谤,这是正常的。因为凡夫的本性就是这样嘛!只要自己不为这些动心,不要因此而烦恼,就可以了。
我们奉献付出的时候,心态很重要。去做了,心里就要明白:既然有这个因缘,就是自己应该做的,是了缘了债的机会,也是积累资粮的机会。能够以这种清净平和心态去做,在家里、在单位,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布施,成为
我们还是凡夫,有时候会做一些违背戒律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想:“没事,过后忏悔一下就行了。”尽管罪业可以忏掉,但是这样成就会非常慢。好比爬楼梯,刚上一步,就退回来了,再上一步,又退回来了,这样什么时候才能
佛经里说过,哪怕背着母亲绕着南瞻部洲走一圈,也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藏地也有一句谚语:“母亲的心像水,孩子的心如石头。”母亲节,作为大乘佛子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益我们伟大的母亲?除了发心发愿,给她们永恒的
若有人看不起你、轻视你,这时不应该生气、嗔恨,应该忏悔,还是自己福报不够、缘分不好,自己应该好好修福报。跟他生气有什么用?若是生气,他看你也是一个凡夫,就更加看不起你了。反之,这时你若是能够保持稳重,
很多人都会说:“吃亏是福啊!”吃亏是不是福,就看你的心态。若是能转为道用,吃亏确实是福。若是不能转为道用,吃亏不一定是福。怎样才能转为道用?真正发出了自他相换菩提心才可以。
修行不是要练行为,而是要练心态。比如我们拜佛的时候,就要在心里提起恭敬心。什么是恭敬心?就是忆念对方的功德,生起欢喜心;反省自己的过患和不足,生起惭愧心。这样修行,我们才会有改变,才会有进步。
如果想度化身边的众生,应该要观察他们的根性、因缘在哪里。“你必须要学佛,必须要修行!”不能这样太直接。应该想点办法,慢慢地引导他。他比较高兴、你们谈话比较投机的时候,就透露一点,慢慢让他接受,别太着急
找别人的毛病,本身就是毛病;对别人起怨恨,本身就是痛苦。把心量打开、心态放下,你的人生才会完美,你所做的一切才会圆满。之前,即使你再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轻松、自在,也不会有圆满的人生和幸福
我们经常会看不起某个人、看不惯某件事,尽管此时自己内心并没有特意这样想,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贡高傲慢的心态。一旦有这种心态,就很难看到他人的功德,也很难认识自己的毛病。
为自己,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为众生,这是一切利乐的来源。把众生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才有真正的利益;把他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