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

2016-09-28 佛教图片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来源:慧日佛艺)

敦煌遗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全经分四处(指佛陀在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的四个处所)十六会(16次集会)。前五会文异义同,均为对般若教义全面系统的叙述。第六会至第九会,撮取大部般若之精要,说无所得空的法门义理。第十会为佛对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带有密教的色彩。最后六会,依次谈六度(即六波罗密多)。全经文辞典雅畅达,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此经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它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是存在的。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另外,此经认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们通过修行的六种方法(六度),可以获得解脱。

更新于:2016-09-28 18:41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永明延寿:宗镜录卷第十三 永明延寿:宗镜录卷第十三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三愿:寿命同佛永久)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三愿:寿命同佛永久)

阿弥陀佛第十三愿_寿命无量愿 阿弥陀佛第十三愿_寿命无量愿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嘱累品第十三)

宗派概论:第十三课、净土宗 宗派概论:第十三课、净土宗

佛教史: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 佛教史: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三观:杂观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三观:杂观

念佛三昧宝王论|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念佛三昧宝王论|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卷第十三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卷第十三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卷第十三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卷第十三

《妙法莲华经》卷四劝持品第十三 《妙法莲华经》卷四劝持品第十三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讲)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

金刚经讲义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金刚经讲义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十三讲 黄念祖:无量寿经释 第十三讲

劝持品第十三 劝持品第十三

18 第十三答 18 第十三答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愿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愿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三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三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明心本空分第十三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明心本空分第十三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三讲:三心章,至诚心一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三讲:三心章,至诚心一

纯祥法师:四十八愿 第十三讲:念佛人应以真佛弟子为“镜” 纯祥法师:四十八愿 第十三讲:念佛人应以真佛弟子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