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佛教盂兰盆节

2016-08-16 佛教图片

盂兰盆节又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语,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就说:“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名盆也。”唐代宗密的《疏》也云:“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器。”一种说法认为盂兰盆三字都是倒悬之意。南朝宋时著名僧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就如此认为,该书卷三十四云:“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此译云:倒悬。”宋愚荣《盂兰盆经疏孝衡钞》云:“经题者,梵语佛陀乌舍乌蓝婆门佐罗素缆,华言:觉者说救倒悬器经。”盂兰盆会者,即今大宋翻经者言,此皆梵语讹略也。具正应云“乌蓝婆”,孝顺义、供义、恩义、倒悬义。盆亦讹略,旧云:盆佐那。新云:门佐罗,亦云:·—门佐曩,华言救器。以义回文,名救倒悬器。实际上,人间大多认为第一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只有第二种解释才与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确的。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以致死後堕落在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净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宏明》云:梁武帝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盂兰盆节活动中。“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1·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以致死後堕落在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2·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3·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4·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4·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6·“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7·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盂兰盆节活动中。

8·“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9·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 《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语,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

10·实际上,人间大多认为第一种解释是一种误解,只有第二种解释才与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确的。

11·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

12·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13·盂兰盆法会有 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14·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15·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

16·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

17·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

18·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更新于:2016-08-16 09:37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大安法师:戒律是佛教的寿命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风景园林于一体的扬州第一名胜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三、己所不欲莫杀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八、信实不妄修善口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淫了生死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圣严法师:如何理解佛教?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净慧法师: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川西藏传佛教文化冬季探寻越野之旅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佛教造像珍品展揭示艺术发展流变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怎么办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济群法师:以人本为基础的佛教道德观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学诚法师:佛教没有本命佛的说法,佛像不能随便佩戴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佛教寺院中的19个法事活动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真禅法师: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佛教阿弥陀佛的感应故事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真禅法师: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印顺法师: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中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佛教因果论 佛教因果论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佛教怎么看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陈永革:当代社会处境下的佛教观念及其信仰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农历七月是佛教欢喜月,非鬼节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白玛多吉:超越了宗教的佛教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八章 善待人生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佛教禅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二)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姚卫群: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如何看待吸烟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陈星桥:佛教的圣物--舍利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香道微谈:佛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陈红兵:建构生态观要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石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蔡惠明:武则天与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潘桂明: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李志夫:试论《俱舍论》在佛教思想史中之价值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敦煌莫高窟—古丝路上的佛教宝库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释了幻]婚姻与佛法:佛教看宇宙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七: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盛世佛光—汶上宝相寺塔地宫出土佛教文物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关公在佛教中之地位如何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寺院是文化之载体 佛教不只是信仰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冯培德:佛教过分学术化的隐忧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促进佛教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佛教如何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陈坚: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高振农: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华方田:岭南佛教是澳门佛教的源头活水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宋立道: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魏德东:谈谈“佛教团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吕有祥:太虚大师对佛教平等观的阐发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梦参长老:佛教的忍辱波罗蜜和阿Q精神有什么不同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熙和分享】佛教中的孝文化 【熙和分享】佛教中的孝文化

“大悲心起抗疫情”主题佛教书画诗歌作品选刊(一) “大悲心起抗疫情”主题佛教书画诗歌作品选刊(一)

林国良: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 林国良:佛教的自由观与佛教的现代社会参与

荆三隆:谈佛教自然观 荆三隆:谈佛教自然观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金易明:佛教与印度传统文化思想同异性探微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101件佛教文物南博亮相 高僧头骨做噶布拉鼓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周齐: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既供佛脚急来抱 犹化好雨润物生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探访西藏最大佛教石窟遗址 洞窟壁画媲美敦煌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佛教与现代文明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不留平常心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佛教小故事:八风吹不动

徐文明: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 徐文明:刍议当代佛教寺院建设的规范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净土法门法语:人活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佛教的说法最圆满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最伟大的事业是什么?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佛陀的启示 第一章 佛教的宗教态度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名词术语和常识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小故事:育才之道 佛教小故事:育才之道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佛教寺院里,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觉醒法师:净土在人间——佛教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 觉醒法师:净土在人间——佛教净土思想的现代意义

【品茶悟禅】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 【品茶悟禅】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