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留下的千古聪明揭秘

2024-01-11 佛教故事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学生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见闻广博,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赞成,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赞成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异常高兴。

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获得啊。”

老子说:“假如道是一种有形的器械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假如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假如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邑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假如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邑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弗成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小我心里没有准确的对道的熟悉,那道就毫不会来到贰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

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腐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器械。‘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合吗?

初次会话之后,老子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异常擅长乐理,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孔子在这个地方勾留了几天。孔子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晓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负。

孔子说:“学生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走到黄河畔的时刻,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腾,气势如万马奔跑,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黄河之水奔跑不息,人之年光光阴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河水不分日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斯,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听到孔子说这些话,老子就说:“人生寰宇之间,乃与寰宇一体也。寰宇,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更,如同寰宇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炙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可,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

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怎么不进修水的德性呢?”孔子说:“水有什么德性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世界莫荏弱于水,而攻顽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师长教师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世人处上,水独处下;世人处易,水独处险;世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世界无人能与之争,此乃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晦气,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弗成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顽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日夜,盈科落后,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说:“师长教师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学生之心脾,学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学生将禀承不怠,以谢师长教师之恩。”说完,拜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恋恋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措辞。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假如碰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假如对方的思惟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假如对方的思惟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假如对方的思惟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认为他的思惟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犹豫不决,不知道他到底是人照样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曰:“正人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老子提醒孔子的,不过是:这世界比你的额头坚硬得多,不要正面撞上了……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果断,还要学会灵活。由此,子曰:“……世界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老子还对孔子这样教训:戒除您身上的傲气,戒除您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老子告诉孔子的,实际上就是一句话:性格即聪明。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工资什么有贫穷、富贵,有聪明、愚蠢? 工资什么有贫穷、富贵,有聪明、愚蠢?

用佛聪明 用佛聪明

唯有佛教能解答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唯有佛教能解答千古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马年转山,羊年转湖?揭秘藏传佛教修行人的朝圣之路 马年转山,羊年转湖?揭秘藏传佛教修行人的朝圣之路

这一刻,让我们留下最难忘的记忆吧! 这一刻,让我们留下最难忘的记忆吧!

赏析名传千古的三大行书,再看佛教之工巧明 赏析名传千古的三大行书,再看佛教之工巧明

聪明妈妈只用三招,就让双胞胎儿子双双考出高分 聪明妈妈只用三招,就让双胞胎儿子双双考出高分

前世虽有修持,现世又放逸,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前世虽有修持,现世又放逸,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吃素有益也有弊 教你聪明吃出健康 吃素有益也有弊 教你聪明吃出健康

释迦牟尼佛留下的最珍贵的咒语,您一定要终生牢记! 释迦牟尼佛留下的最珍贵的咒语,您一定要终生牢记!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不丹公主揭秘幸福秘诀:将佛教融入生活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不丹公主揭秘幸福秘诀:将佛教融入生活

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少年的故事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飘去的是云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师的故事

达真堪布:怎样爱儿女才是最聪明的爱 达真堪布:怎样爱儿女才是最聪明的爱

临济禅机 千古风流 临济禅机 千古风流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聪明的毗舍离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聪明的毗舍离

懂得梦就懂佛法:揭秘三大真理! 懂得梦就懂佛法:揭秘三大真理!

揭秘!富二代帅哥削发当和尚本相惊人 揭秘!富二代帅哥削发当和尚本相惊人

禅宗大德故事:千古楷模 禅宗大德故事:千古楷模

揭秘关于吃素食的八大好处 揭秘关于吃素食的八大好处

老中医揭秘素食不为人知的十一大好处 老中医揭秘素食不为人知的十一大好处

揭秘!我们没有前世的记忆原因竟如斯 揭秘!我们没有前世的记忆原因竟如斯

自立法师:观音菩萨聪明偈

星云法师:我能为世间留下什么 星云法师:我能为世间留下什么

星云法师:鬼的形象、好坏、住处与苦乐揭秘 星云法师:鬼的形象、好坏、住处与苦乐揭秘

陈柏达居士: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二) 陈柏达居士: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二)

陈伯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陈伯达: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他们都走了,唯独留下孤零零的自己…… 他们都走了,唯独留下孤零零的自己……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聪明的猴子阿三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聪明的猴子阿三

周恩来总理养生保健之道揭秘! 周恩来总理养生保健之道揭秘!

阴间世界揭秘:一位阴间官员的问答实录 阴间世界揭秘:一位阴间官员的问答实录

【素食养生】佛经中揭秘九种常见病的病因 【素食养生】佛经中揭秘九种常见病的病因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留下的两个字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留下的两个字

揭秘慈悲心是最灵验感应的原因! 揭秘慈悲心是最灵验感应的原因!

孔子为人处世的54句格言

若印经造像留下名字,功德变少甚至折损福报

聪明的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11.聪明的傻瓜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11.聪明的傻瓜

揭秘素食主义:他们为何不馋肉,营养够吗? 揭秘素食主义:他们为何不馋肉,营养够吗?

揭秘素食主义:他们为何不馋肉? 揭秘素食主义:他们为何不馋肉?

要聪明多食素,素食者智商高 要聪明多食素,素食者智商高

世上最聪明的素食女人 世上最聪明的素食女人

您知道吗?全世界最聪明学校的学生全部茹素 您知道吗?全世界最聪明学校的学生全部茹素

揭秘生活中的神奇因果:读佛经的真实感应 揭秘生活中的神奇因果:读佛经的真实感应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在南山寺超度堕胎婴灵感应记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在南山寺超度堕胎婴灵感应记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读佛经的感应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读佛经的感应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念佛感应三则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念佛感应三则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求子感应录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求子感应录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回家——父亲学佛感应往生记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回家——父亲学佛感应往生记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面粥三器施食的感应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面粥三器施食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