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有四种及修五门行能成此信(六)

2024-08-31 受持三皈

(五)如何修止观门

论文:〖云何修止观门?为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讲解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这个止门和观门,在开始正修之前,你得要先了解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1、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也就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由实相心体第八识中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关于止观法门,有很多大师们都误会了,认为修止观的法门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这些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止观的道理。就算他们把双孵的腿功练得很好,连续三个钟头、六个钟头不必放腿;我告诉你:他的止观还是永远都修不好。因为修习止观的内容不是只有禅定,禅定只是止观中的极小部分;而且修学禅定也不在腿功上用心的,而是在觉知心上用功的。

先说禅定好了,如果对于禅定止观里面的中问禅没有详实的了解,他们就算把腿盘断了,还是修不到禅定的;所以纵使能双般六个小时、双盘一整天而不必放腿,那种功夫也都只是表相罢了!但是不知道的人大概都会说:某某法师、居士的禅定一定修得很好,你看他双腿盘上去整整两个钟头都不动喔!其实这与禅定的修证不相干,如果没有详实了知禅定修证的道理,腿功只能用来炫惑不知内情的人们,他其实并没有证得禅定。

我在破参以前,有些人以为我禅定功夫很好,但那时的禅定其实没有什么证量,当时只是一坐上去三个钟头不放腿、不起身而已。一般人在第二支香结束时,一定要下去喝个水、洗个手,其实目的不在喝水洗手,目的是在放腿,因为腿很酸啊!只好下座走动走动,下一枝香才能继续奋斗。但是我下午二点一上座,就一直到结束为止,中途不下座。不知道的人以为我禅定功夫很好,那时我会无相念佛了,确实可以三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可是那有什么用呢?既无法破参,也无法发起初禅、二禅啊!再怎么熬也没有用啊!都只是一念不生而心中轻安而已,虽然能够很轻松的这样一直坐下去,可是你轻松的坐上三十年还是没有用,因为古人有一句名言说: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

念佛重在心里面想佛、忆佛,不注重嘴上念的佛号;禅定则不在腿功上用心,而是重在制心一处的离语言妄想贪着上面;至于宗门的参禅,更不重视腿功,而是要用你的觉知心作工具,去寻找你本来就在的第八识非心心大品般若讲的无心相心所以参禅不在腿啊!而是注重在你的觉知心如何去用心寻找实相心!可是我当年被这一世的师父教导了错误的参禅知见,也被教导了错误的禅定知见;说句真话,我的依止师教我的是禅与定混乱不分的含糊知见,那是以定为禅的错误知见。所以当时我的师兄弟们也都没有正确知见,他们不晓得这些道理,所以常常有人说:这位萧某某的禅一定很好。天晓得,我当时其实苦闷的不得了!只是坐在赤裸的一念不生境界中,无事人一样的只在等候一念相应的时节到来,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寻找第八识心,根本就没有办法破参啊!

一直到后来下定决心舍弃错误教导的方法,自己参究出来了,后来有一天再去检讨以前被教导的行门,才知道打坐求静、求一念不生的修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行门,正是以定为禅而又证不到禅定境界。所以禅三共修时,我都不要求你们正经八百的在那边打坐,也不许你们在那里静坐而修一念不生的功夫。我只要你坐在那边自己参究实相心在哪里,不要乱跑、不要吵到别人就可以了,随你怎么坐都行!正觉禅三的机锋,大多是在吃饭过堂!的时候使出来的。禅三的饭菜虽然好吃,护三菩萨们都很用心烧出好吃的菜,但是大多数人吃起来总是没什么滋味,不觉得好吃。纵使煮得色香味俱全,你也不会觉得好吃的,因为吃饭时是我机锋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你们最难过的时候。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所以修学止观的人,一定得要有智慧来修,不可盲修瞎炼,唐捐光阴。其实不止是佛教般若的止观,光是修学世间禅定,也得要基本知见具足,否则都是盲修瞎炼,虚耗光阴。四禅八定的三三昧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三昧中的同异在哪里?你也要弄清楚啊!还没有清楚的时候,你每天在那边熬腿,你根本不晓得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种三昧的分际在哪里?那你要怎么转进?而你的觉知心又要怎么安住在三昧中?你都不晓得啊!那你又要如何修习禅定?这个四禅八定的行门,当然也包括在止观的行门里面,也包含在般若里面;你若还没有证悟,这些止观的行门要怎么去修?都不晓得!对不对?所以说止观的道理一定要先弄清楚,才可实际上去修习;如果来学五、六年后都还不能弄清楚,那你来到正觉同修会就算是白来了!看来诸位都很想听这个止观的行门!但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分解。

上周最后所讲到的止观,是讲菩萨六度中的第五度;但是佛法所讲的止观,并非只是狭碍定义的止观;所以从广义的止观来说,并不只是第五度中所单讲的四禅八定;因为佛法中的止观,所讲的止和禅定所讲的止有其差异,并且这里面所讲的观和禅定所讲的观也有差异;因为各有差异,由此可以看得见的是这段论文中所讲的止观是比禅定还要广义的;今天我们将会把佛教般若的止观,以及四禅八定的止观,大略的为大家说明一下。当然不可能像《摩诃止观》或《小止观》那么详细的讲,我将会以自己的体验,直接从自心中发露宣示出来,让大家知道:末法时,不但有人能明心、能见性、能过牢关,也仍然有人能修证四禅八定。

言归正传,这一段论文中所讲的止,是说息灭一切戏论而且心中决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讲息灭一切戏论境界而说为止,那么这个止字就绝对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因为禅定功夫再怎么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终究还是世间戏论的境界,不离三界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圣谛无关。俗谛是讲二乘法的解脱道,俗谛又名世间钓圣谛,以世俗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作为观行的对象,所以又叫世俗谛。为什么二乘菩提是世间的圣谛呢?因为它说的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的色阴、受、想、行、识四阴所显现出来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虚妄;如果能够把这个五阴我、十八界我的自我执着灭尽了,就可以成就无余涅槃;因为世俗谛所说的只是解脱道,而且是纯粹就世间缘起无常的五阴、十八界等世俗有为法来说它们的虚妄性,所以就叫作世俗谛,又叫作世间圣谛,所以简称为世谛。世谛的真理既然是要灭尽十八界一切法,那么禅定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还是在十八界法之中,仍然还有意根与意识继续存在,都不是究竟了义常住的法性,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戏论的境界。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止的真正意旨,又把自己的禅定高估了,因此会产生了许多的误解,随后就把误解的禅定境界当做已经证得寂灭了,就当做自己已经证得解脱果,而大胆的说自己已经证果了。在现在的台湾,算是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都已经是这样子误会了;至于大陆地区的佛法刚刚复兴,那就更不用提了。因此,三乘菩提所说的止是息灭一切的戏论,使心决定不移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止。即使是证得世俗谛解脱果而成为阿罗汉,也还是没有究竟远离戏论的境界,因为他们不了解实相,把解脱果当做是究竟果,只是在二乘世俗谛上得止,不能在实相般若第一义圣谛上得止。解脱果的修证都已经这么不容易了,都还没有确实完全远离戏论,何况是还没有断我见、还没有证得解脱果的凡夫呢?所以大众想要亲证佛菩提而确实远离戏论,当然是更加的困难了。

想要远离一切戏论,第一步就是寻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没有明心以前,谈到般若、谈到唯识的种智,都会成为戏论;因为凡有所说,必定言不及义,不管说得如何玄妙,都说不到第一义谛的真实义;既然所有的言说都讲不到第一义,可想而知,所说的当然就是戏论;既然都是戏论,就表示还没有在真实的如理作意上面心得决定,那当然就是尚未证得止的境界;由此缘故,马鸣菩萨说息灭一切的戏论境界名之为止。

我们常常开示说:法离见闻觉知。外道们以及佛门内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们,听了也不懂,就向我开骂了:你说实相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灭了以后,那你还修个什么行?他们从来都是认定觉知心意识就是实相心,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觉知心修定变成一念不生而变成真如心,不肯让见闻觉知性消失;听到法离见闻觉知,就误会我们说的是把见闻觉知心变成无觉无知,就认为这样子是不可能修行的。但我们讲的是:用这个能觉能知的妄心,去寻找同时存在而又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真如心,这个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才是真心。可是他们都误会我的意思了。这就好像佛在经里面,明明把佛菩提道讲得很清楚了,解脱道也在四阿含诸经中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今天诸位读过《邪见与佛法》之后,再把阿含部诸经都请出来读的时候,会发觉佛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可是仍然还有印顺法师等很多人误会了,因为没找到如来藏的人,智慧不够就是读不懂。

所以真正想要离开一切的戏论境界,就得要先寻求破参明心,当你找到了真如心以后,才会有能力离开戏论境界,以后凡有所说,都是直接就切进第一义谛里面来讲,自己也可以永远心不动摇的安住于实相境界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止。因为心里面已经不会再对实相产生任何虚妄的臆想与猜测,心就决定不变的在真实义上面安住下来;既然心得决定、决不摇动,那就叫做止;心还没有决定的人就是不能安住的人,就是未证得止的境界;所以他们心中有时会臆测猜想:真如心大概是。有时听到能言善道的人说出相似佛法时,心中觉得他讲的好像不对,但又无法认定对或不对,心中始终不能决定而变来变去,未能决定,那就表示心尚未止。但是我们自从出道弘法以来,所说的心真如绝对不变,不管人家怎么攻击、怎么批判,我们永远不变,永远都是同一个心真如。

不管别人把哪一部经文摘录出来辨正,我们反而以他们所引证的经文来印证我们所弘的法正确无误,反而显一不他们是误会经文、断章取义;所以我们永远是这个心真如第八识,决定不再改变,这样就叫作做亲证止的境界。如是,心已决然的固定在这一个法上面,永远不再变易见地了,这样就是止。所以佛法般若所说的止,跟禅定所修的止大不相同。禅定的止,与实相的亲证无关,只是叫你把觉知心意识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发起初禅的觉受境界而得安止觉知心,这就是禅定的止;或者离语言文字的细妄念也都没有了,因此而证得第二禅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于离语言文字的极细妄念以后,更进一步的离开了心动的境界,连不知何故的心动现象都不存在了,就进入第四禅的境界中,这样也是心得止;但这些都是属于四禅八定的三三昧范围,我们稍后再来说。所以修学佛法所说的止观,既不同于外道也修的四禅八定的止观,也不同于二乘法里所说的断我见与我执的止观,因为二乘法是声闻解脱道的行法,不是佛菩提道的行法。

什么是观呢?马鸣菩萨说:观就是很清楚的看见了因果的生灭之相。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种种的生灭型态,三界六道二十五有中,种种的生灭型态都是果;可是这个果一定要从因中生出来,这些果都是以众生的实相心为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实相因,所造业不亡这句话,就得要推翻掉了,那就意味着:杀人越货以后的恶业都会消失不见了,业怎么可能还会存在呢?正因为有实相心执藏了众生所造的善业、恶业、净业的所有业种,所以这些业种留到未来世去,遇到众缘和合而成熟的时候,业种就现行了,果报就实行了。缘假使不熟,果报就不会现行。阿罗汉们就是怕缘熟而使得果报现行,所以他们想要入涅槃;入了涅槃以后,剩下未报的业果就永远不会成熟,果报就不会现行,就不会受恶报。

所以在佛法里面说:如果有人讲:如是因、如是果,必定受报。那你就告诉他:你是外道,因为如是因、不一定会有如是果而受报的呀!如果成为阿罗汉以后,拾报入了涅槃,还受什么报?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如是因,绝对无报。那你也可以向他说:你也是外道。因为众生都会落入两边呀:你说如是因、如是果,是外道。那我就讲:有这个因,没有果报。他以为这样答就对了,没想到又错了。因为还没有成为阿罗汉的话,未来世中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呀!还是跑不掉的。菩萨世世在人间自度度他,永远不离三界,所以善因、恶因在未来无量世中总有一世会成熟的,还是得要受报呀!但是恶因如果遇到大善缘,可能就会变成受善报了。所以如是因,不一定会受如是果。

如果想要成佛,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舍寿时取涅槃,那就千万不要造恶因;造净因、善因才可以,恶因就千万免了,因为未来往往不免受报。有时候成佛了,也不免要示现一些恶因的转轻果报给五浊众生看,这也算是成佛时针对五浊众生的责任吧!释迦佛不是说无量劫以前敲了那条鱼三下?结果成佛之后还得示现头痛三天呢!所以释迦族被灭时,佛则是头痛了三天。所以,如是因、如是果,有时是以慈悲心而示现一切业因都有业报,有的则可以免掉而永远不受果报的。譬如定性阿罗汉,心决定不变,决定入无余涅槃,永远都不回向大乘法中行菩萨道;入了涅槃,他就永远都不受报;但在入涅槃前,往往有些果报还是逃不掉的,所以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才会被人乱石打死而入涅槃。这就是说,业种再也没办法遇到合适的缘起了,所以就不受果报,因为他已经进入无余界了;无余界无界,十八界法中的任何一界都不再存在了,善恶报的缘就无法成熟了;众生既然都是在三界中不断轮回,轮回的过程当中就一定会有众缘出现,只是早现晚现的差别罢了!所以说见因果生灭之相,有这个智慧的现观,那才叫做观门的证得。

造了谤法的大恶业,能不受报吗?不可能不受报的;因为如果有人会造谤法的大恶业,就表示他绝无可能成为阿罗汉,就一定会有缘熟的一天(舍寿时)而受果报。所有的阿罗汉都一定不会诽谤大乘法,他们虽然不懂般若,但绝对不敢妄自诽谤,因为阿罗汉们都已经知道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并不是断灭;既然佛说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确实有涅槃的本际、实际、如、真如、心继续独存,当然一定有第八识存在的,所以他们绝对不会诽谤如来藏妙法;假使诽谤如来藏,谤为实无,将来有一天回向大乘修学佛菩提道时,这果报不就跑不掉了吗?假使妄谤实相理体第八识心,谤为实无如来藏,舍寿报时就入不了无余涅槃了,地狱身一定会现前而使他无法取涅槃;所以他们都很谨慎口业,绝对不会去谤大乘法,这是说他们已经清楚的看见因果的局部了。但是如果真的要说已经明见的话,那就必须要先在大乘别教法中证悟明心,悟后进修才能真正的明见。

如果没有证悟明心的话,这个因果的明见,你绝无可能现前明见的,因为你心中一定这样子想:到底有没有这第八识心体能含藏善恶业的种子?我既没证得第八识,谁知道有没有呢?这是你们正觉同修会讲的呀!你们讲的话,我能真的相信吗?那可不一定欸!有时候也许嘴巴里说信,心里面始终还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无法确定有这个执藏业种的真实心存在,还没有实证确定时当然多少就会有所怀疑呀!有怀疑时,一定无法真正的相信。每一个人的意识觉知心,都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没有证实第八识心真如,所以意根自然而然的就一定会抱持着怀疑的态度;有所疑的意识绝对无法说服末那识接受有这第八识。虽然经本翻出来读,读到佛的开示说有,意识心里相信是有,但是末那识始终还是会抱持怀疑的态度;特别是读到印顺等应成派中观师否定大乘经典的说法时,更会有所怀疑。必须等到你真的找到了这个心,心中确定了:果然是有,真的是有。意根才会认定确实有这个心真如。

但是这时只有总相智,般若智慧还没有很深妙的发起,还得要有能力现前观察:心真如确实是执藏业种的心,而自我十八界的每一个法界,也都是从心真如中出生的,这时才可以说确实能够明见因果啦!可是,如果明心的境界是人家跟你明讲的,你无法体验心真如的本然存在与能生万法的自性性,你就没有什么受用呀!你心里还是怀疑:到底这个心是不是真的真如心呢?人家都告诉我说这个是真心,到底祂是不是真心呢?一直在怀疑着!智慧就出不来了!虽然号称明心开悟了,其实没什么功德受用,这样就无法明见因果生灭之相。如果你是亲自辛苦参出来的,经历过种种意识妄心的变相境界,确定那些都是意识的变相境界,都是生灭法;然后才一念相应而证悟到心真如,不是打听来的;再从这个第八识真实心上去做种种的体验,检查、证实以及深入的了解祂、体验祂,智慧才有可能出现,之后就会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造的一切业行的种子,都是在这个根本心如来藏里面收存着,这样才能明见因果。

这个心真如就是万法的根本因,就是宇宙中一切万法的第一因,推究到最后,一定都是从祂而来的。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中所讲的因,是以前一支作为后一支的因缘,但是往前归结到最后一支的无明支,要摆到何处去?善恶业的种子又要摆到何处去?无明与善恶业的种子,都不可能摆到虚空去嘛!因为虚空只是人所施设的一个名词,二乘法的论中说虚空是色边色,也就是根据物质的边际无物处来施设虚空一名,所以虚空是无法,是依附于色法而存在的法相。可是众生的实相心并不是无法呀!是实有一个心体能生万法的呀l一般的善知识常常这样解释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坏掉,坏掉了以后就叫做空性。像这样的话,断灭空应该就是空性了嘛!可是空性并不是断灭空呀!空性确实有真实的自体性存在,祂是实体法,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都是从这个第八识空性心而出生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坏,而祂绝对不会坏,无量世以来不曾一剎那断灭过,所以祂是实体法,所以祂就叫做空性。

如来藏也应该叫做有性,因为三界一切有,都是从祂而生,祂具足出生万有的自性;所以如果要为祂正名的话,祂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空、有性。可是因为众生都执着有,为破众生的执有,所以就叫做空性,不让众生落入祂能生三界有的自性中,才能证得解脱果。大乘菩萨们若想要得解脱,就要实证祂的空性,祂无形无色而又离见闻觉知,不与所有烦恼相应,常住于寂灭境界中,从来无生亦无灭,所以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果众生落在断灭空中,堕入断见外道的邪见中,你就告诉他如来藏的有性,以免众生落入断灭空的邪见中;譬如对印顺导师和他的追随者,你就得要告诉他们:空性也是有性,不是断灭性、无性的灭相真如,因为一切真正明心的人,都知道祂确实有真实的自体性。可是当你告诉他们说:心真如有真实的自性,不是无性法。他们就会立刻指责说:你这样子就是执着实有如来藏,就是自性见。

所以,般若实相的真实义,真是很难与凡夫沟通的;因此,了义的佛法特别是究竟了义的佛法很难弘传啊!难以弘传而导致失传于天竺,不是没有原因的,会被天竺密宗外道以常见外道法及左道密宗的外道法所取代,也被断见论、无因论、兔无角论的应成派中观所取代,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如来藏心真如真的很难修证,在善知识帮助下而亲证的人,也很难不退转,除非信根、善根、定根深厚,而又愿意接受善知识的摄受。所以诸位发下了四宏誓愿,想要出来弘扬了义正法,当你刚开始弘传的时候,一定是非常艰辛的,一定是非常困顿的,一定是内忧外患时时发生的;因为你所弘扬的正法和那些悟错了的大师们不同,一定会招来大师们的抵制。即使你不破邪显正,他们也会抵制你,因为别人间起双方所悟不同,哪一方才悟得真时,他们一定会说你悟错了,一定会说你大妄语、邪魔、外道,否则就不能自圆其说而主张他们的悟才是真悟。同时又因为你所度来的人,不一定每个人悟后都会毫无疑心的信受奉持呀!所以常常会有信力、决定力不足的人生疑而退转,就像佛所度化的数亿人天之中,有八万人退失一样,所以了义而且究竟的正法,确实是很难弘传的,因为人间学佛者的信力与慧力不足的人,永远都是多数而不是少数,所以有人会退失才是正常的。

光是一个明心,就已经困难了,海峡两岸的当代诸方大师们,个个都无法亲证心真如,也都无法现观如来藏的空性与有性,对于悟后深入观行才能现观的因果生灭相,他们又如何能真正的了知?所以说,想要明见因果的生灭相,必须要先证得心真如;证得以后,可以详细的观察:所有的无记业种、所有净业善业恶业种子的未来功德、福德、亚心报,都在心真如里面所含藏以及现行出来。,确实的观察而证实了,才能明见因果生灭之相。能如此现前观见因果生灭之相,才是般若之中真正的观行,这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止观中的观。

所以这里所讲的观,是讲智慧门中的观行;所讲的止,是说对于息灭戏论境界已经心得决定,不会退转了。换句话说,佛种性已经具足、成就了,不会再转变为二乘种性了,已能在实义上安住而息灭戏论境界,并且心得决定了,这就叫做止。可是这个止,却是要由观而来,离了观就不可能有止;可是如果刚证悟的时候不能止心不能决定不变这个观也就随之不能成立;然而观才是止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观得很深入而得决定不变,所以才能安止。观如果作得不好,因为对于般若实义仍然会忽信忽疑,心中始终不能决定不转: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对法的信心不够,对善知识的信心也不够,假使周到有一个大名声的假名善知识向他否定,随即被转退了,还以为是增上进修。这就是不能安止,也就是无力生起忍法。假使有很好的慧力,能作详细体验、观察、检验,也可以心得决定而安止于离戏论境界中;假使止的心行很好,也可以因为止的缘故而更深入的起观,使止的层次再提升。所以,止与观二法,是互相产生作用的,二者可以互相增益,但也可以互相扯后腿。这就是大乘般若中的止观,这里讲的止观,并不是四禅八定上面的止观。

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这是说,刚閞始入门时,一定是各别的先修止,然后再各别的修观,不是止与观同时合修的。初上课的时候,我们的亲教师们会不断的灌输你正确的佛法知见,让你的心能够定下来,这就是初步的修止呀!并不是在那边打坐才叫修止。打坐中所修的止,也就是止于一境,那是修定,不是修学般若止观的止。正觉亲教师们的功劳就在这个地方,他们观察你证悟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时,绝对不会对你动手引导,绝对不会擅使机锋而揠苗助长;都会让你自己去悟,悟后你的智慧才能像泉涌一样不断的喷出来。就好像种水稻一样,要让它自己成长,你不能去拉拔它,你应该作的就是保持水分与养分肥料的充足,以及除掉杂草对水稻的遮障;只有愚人才会一天把它拉高一公分,十天以后稻子就死掉了。我们会中有些人的法身慧命水稻,就像这样被少数不守亲教师规则的人拉高而死掉的呀!他们的法身慧命就这样死掉,所以后来就心疑:这心是不是如来藏?甚至于谤法而造就了地狱业(编案:详见《灯影、假如来藏、辨唯识性相、真假开悟、识蕴真义》五书之辨正与说明)。

换句话说,你种的水果,一定要让他自己熟,不要每天去把它捏软,也不要拿火在果树下催熟;否则的话,不用十天半个月,几天后就会烂掉了。一定要等待时节因缘的到来而自然成熟,千万不能急;所以刚开始时,亲教师们一定只传授你正确的知见和作功夫的方法,有了正确的知见和功夫以后,去到禅三打三的时候,就不会茫茫然不知所措,不晓得四天三夜之中都在干什么,只看着左邻右舍一个一个喝起无生水了,结果自己还是摸不着边。这就是知见不够,不晓得从哪个方向去探索。所以我们刚开始时,一定只教你正确的知见;教导这些正确知见的目的,是要让你的心可以安止于正知见中;透过善知识的教导,在两年半的熏习而建立正知见、舍弃邪见以后,心中已经可以确定:实相法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是有第八识存在的,不然的话一切法界就不可能成立了。从此以后,心就安止下来,决定不变了,所以才会坚定心志的一定要去参加禅三。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的人接到不录取通知的时候呢,心里面就很难过。正因为相信这是正法,所以我要去参加禅三精进共修嘛!可是名额有限,难免有遗珠之憾,真是憾事一件。

至于观,去到禅三道场以后所做的事情都是观,不叫你修止啦!就是要你把已经决定不移的觉知心,努力的观察;在行、住、坐、卧一切境缘上面,都去观察:观察你自己的心真如在哪里?只叫你去寻找祂,别的事情都不让你作,只要你不断的寻寻觅觅。可是有的人找来找去找了四天三夜,始终都找不到心真如,失望的回到家中,忽然一回头:哦!伊人原来就在灯火栏栅处。终于找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像这样回家才找到的人,也不在少数呀!下回禅三就可以在第一天喝无生水了!可是为什么他能够找得到呢?除了受教于正确的知见以外,主要的就是有一个能观的觉知心,一直都在观行:究竟我的心真如在哪里?这就是观。

因为一直没有放弃寻觅实相心的意志,所以疑情就一直淡淡的挂在你的心头:不经意的找来找去。从意识的表面上看来,似乎并没有真的在寻找心真如;可是末那识一直在执着:一定要找到祂、一定要找到祂。所以末那识就促使意识不断的在很沉潜的意识中保持着疑情;当因缘成熟时,突然问:啊呀!原来是祂!所以有人千呼万唤找不到祂,后来历尽千辛万苦而找到的时候,心情好激动,激动得不得了:原来我跟祂共住了几十年,共同度过了几十年光阴;原来认为自己所贪着的配偶是最亲密的人,现在才知道他不是我最亲密的人,原来心真如才是最最亲密的人。原来以为家里的太太才是最亲密的,后来才知道她其实不是最亲密的人,只有祂才是最亲密的。有些人找到心真如的时候,心中会害怕,觉得很生分、很陌生:怎么有这个束西一直在我身中?我从来都不知道祂,好陌生、好奇怪的感觉。但是,那是你自己家里面的,不是从外来的,你怕什么?这个参禅的过程,就是大乘般若的修观。

止,就是教导你,先让你的心能在难知难解的了义法中安定下来,这就是初步的止;刚开始修止,一定要这样分门别类去修;禅三前一个月时间的看话头,也是让你增长止的功德。去到禅三道场时,就不再跟你讲那些知见了,也不再去告诉你:因为什么道理所以说确实有这个真实心。都不再为你讲这些了,都不再为你住于定见而作任何事项,都不再以使你安止为目的而开示任何法义。去到禅三道场时,就要求你一直不断的观照,这就是初步的观行。等你观照一两天下来,抓到观行的要领了,表示你确实已经懂得修观了,观的功夫增长了;再以公案开示的方式,以及提示参究方法的各别指示,不断的、迅速的增长你在观上的功德;一直到你与自己的真实心相应了才算数,这都是初步的观。

可是等你找到心真如以后,体验了祂,领受了祂的体性,证明祂确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之后,从此开始就是又止又观、并行双运了。这时因为找到心真如以后,不断以经中的圣教和理证上面,加以检验比对,这个过程也还是观的内涵。等到全部都确认无误以后,心里就确定下来,心得决定:确实无误。心中确定而不再改变了,不会再落入对于实相的戏论中了,戏论就此止息了,这也就是止。此后又继续观照祂,继续验证祂的更深细体性,更深入的观察祂更细腻的部分,这也都是观。但是越观越深细的时候,智慧也随着越深细,心也随着越坚定不移,所以观与止之间,是不断互动的。所以到最后阶段,见地增长、较为广泛而深人以后,般若智慧的见地初步完成了,就会使止与观自然而然的任运双行。

所以,当你找到第八识真实心的时候,把祂的总相与别相内涵深入整理以后,接下来的止与观一定是任运双行的,不会是这一小时只在止上面决定相信心真如的实有而安住,而于下一个钟头中只作心真如的观行而非同时心得决定;一定是作更深细观行时,同时决定安止于亲证心真如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之中;所以,悟后的止和观是分不开的,是双行止观而且是任运的双行。

关于修止

论文:〖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跌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怯不生不灭皆无相故。〗

讲解关于修止,这一段论文中讲的是比较广泛的止;这一段文中说,要住于寂静之处结跏趺坐盘起腿来打坐。因为在寂静处不受人打扰,比较容易参究实相;我们正是因此而施设禅三的四天三夜精进共修,护三菩萨及监香老师们为你们守护,让你们可以专心参究而不会被人打扰;你怎么坐都好,我们都无限制;马鸣菩萨还规定要结跏趺坐,但我们可以随意坐。虽然如此,但仍然有人在这四天三夜中,觉得腿酸难过;我们还没有规定你必须单盘或双璧呢!随便你抱膝坐、跨鹤坐、散盘坐,或者坐累了也可以起来礼佛,这样子还叫唤腿酸,那我要怎么办呢?我在早上最少要般腿四个钟头来跟你们小参呀!下午也是一样盘腿四个钟头小参呀!晚上公案开示完了继续小参,还要盘腿一、两个钟头,那我可怎么办呢?我也是自己锻炼来的腿功呢!

所以平常上课时,最好不要迟到,至少每周锻炼一次腿功也好嘛!每次盘腿坐半个钟头而已,然惯了就可以渐渐的增长腿功啊!主三的工作还真的不容易欸!尤其去年十月禅三时天气很热,这样子四天三夜流汗的盘下来,两条大腿都长了湿疹,现在还在擦药,希望可以痊愈。所以,修禅定上面的止,想要得定,必须要在寂静的地方,没有人打扰,在寂静处盘腿静坐,这一句是讲禅定的修止,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而不受外境的干扰。

有些人破参明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明心跟做无相念佛的功夫、做看话头的功夫,似乎无关。确实是无关,但是也不能说无关;因为没有定力的时候,心很散乱而粗糙,根本无法在参禅的法上用功,哪有可能破参明心、悟入实相?所以《大般涅槃经》说:先以定动,后以智拔。众生的根本烦恼是牢不可拔的,得要先用定力把烦恼摇动、摇松,才好拔除;就好像一根很坚固的木桩,钉在地上牢牢不动;你想要拔掉它,绝对拔不动的;聪明人就先摇它,左摇右摇、前后摇动,把它晃动一段时间,它就松弛了,再拔时就起来了。同理,众生的无明烦恼根深柢固,很难拔除;不如先叫他修定;修定的功夫就是用制心一处的功夫,把心猿意马系缚在法上,绑久了自然就乖了,不会再到处攀缘种种法,才能专心一意用我们所教的智慧来参禅,才能破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才能同时断除见惑烦恼;这就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的道理。

在外面道场打禅七,先不说他们有没有真正的禅;那些人去打禅七,不论数息也好、参禅也好,其实都是妄想一大堆,有哪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定下心止于禅法呢?没有!所以我们施设无相念佛法,再施设看话头、参话头的法,把你的心定下来;定下来以后,你忆佛忆惯了,烦恼就不容易进来嘛!烦恼不容易进来时,你已得到受用了,觉得身心轻安呀!身心轻安的受用以后,专心一意的参禅时,就很容易悟了;当你有定力,能够专心一意参禅,包括所有微细的部分都不会放过,就容易悟入。心细的人,去到禅三时会发觉说,原来主三和尚的一举一动都是禅,终于他发觉了;其实等到他们发觉到的时候,其实都已经太晚了,都是累了很久、辛苦很久,最后破参明心时才发觉到这一点。但是能发觉到这一点的人,就表示他的心真的够细了,所以每一个很微细的机锋都可以领受到。所以想悟入般若禅的人,一定要先修止,要有能力让自己的觉知心制心一处而不攀缘外尘。

又如看话头的功夫,其实都没有人会白看话头的;这个看话头的功夫没有做好,永远都别想会看得见佛性;在看话头的功夫成熟满足以前,我假使先为你引导出来,绝对只有害你,对你绝对不会有益处。我以前因为太相信别人对我说谎,相信他们所说的功夫确实作得很好,所以没有长时间的观察就相信他们的话,就把他们引导出来,结果就看不见佛性,就不相信佛性真的可以眼见,就诽谤说:明心即是见性,看见如来藏的成佛之性时,就是眼见佛性。他们十之八九,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看得见佛性了!我已经这样子害过人了,心里很难过,所以到现在还是对自己诃责,仍然放不掉这个自责。因为我的判断错误,到现在还在自责,一直觉得很对不起人;所以后来对于眼见佛性这一关,假使没有绝对的把握,我绝对不会动手引导,宁可晚一点让你自己去参出来,也绝对不想再因为你们有的人求情,就勉强的先引导出来,因为那一定会害你这一生永远看不到佛性了。

见性这一关,如果定力差一点点、慧力也差一点,但如果是自己参出来的,多多少少都会看得见一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早计成熟而先跟你引导出来,你这一辈子就很难看见佛性了。我到现在还很懊恼自己以前没有很详细去观察透彻就动手引导,因为有时候,我们希望某人可以做为同修会的骨干,以后可以带领学员共修,是个亲教师的人材,所以急着引导他见性这一关,结果因为早计成熟而被我搞砸了,我到如今还在自责,心中想要放下来,但就是放不下来。不过,这样子自责也好,以后就可以减少害人的机会。但是,我对于引导见性的事情,在引导之前,心中一直都很害怕被引导出来的人看不见佛性,心中一直都有很大的压力;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是这样。

这就是说,你的动态定力如果还没有具足(作者案:还得要有大福德及慧力同时具足),你就不要求过第二关,眼见佛性的证境绝对跟你无缘。而所有已经眼见佛性的人,禅三回来后,如果不再继续做功夫,放逸的过日子而不再礼佛保持定力,只要半年、一年就够了,他将会发觉渐渐的又看不见佛性了;心中警觉,又重新好好的做功夫,两、三周以后终于又回复看见佛性的境界了。如果一直都没有失掉见性境界的人,不相信我的话,当然可以完全的放逸半年、一年试试看!你将会发觉你确实看不见佛性了;继续再礼佛做功夫来增长定力以后,你会发觉又重新看得见了;但是明心以后,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继续修定,就使得明心的智慧境界退失。所以明心与见性两关的差异极大,是完全不同的证境。

见性后定力退失而看不见佛性的人,重修定力以后就又可以重新看得见了;经过这个过程与体验,你就会相信我跟你说的话都是诚实语,都不是诳语:没有定力的人绝对看不见佛性,定力退失的见性人也会看不见佛性,定力回复以后就可以重新再看得见佛性。因为事实确是这样,所以在般若的修证以前,一定要先修定力,基本的定力具备了以后,你才有办法明心;心很粗糙的人,是无法破初参的;因为定力发起了,你的心已经比以前细腻了,才有可能找到心真如而破参。除非有人为你明讲,否则你不会有因缘破参的。可是有人为你明讲了,你将会发觉自己破参前跟破参后的智慧好像没什么差别,智慧不容易出生;可是人家挤破头才参出来的人,却可以头头是道,智慧好得很!为什么会这样呢?差异就在于有没有自己亲自经历参禅的过程,有没有自己亲自走过来。

所以参禅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虽然自己参究会很辛苦,但是辛苦得来的绝对不会让你白费功夫;就像梅花要开花以前,一定要先冻过一段时间,才会开得很好;所以黄蘗禅师才会这么讲: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有些兰花也一样呀!譬如报岁兰,若没有经过寒冷的冬天,一直都保持在温暖气候下,种上三年五年,它照样不开花;得要冷过以后,它才会抽出花芽,才会开花。禅就是这样子,佛菩提道就是这样子,所以才会教你先修定力,用定力把烦恼根摇动、摇动,松动了以后再用智慧来把烦恼拔掉。所以先要教你修习基本的定力,使觉知心能够制心一处、专心不摇动。

端身正意来修止观,意思是说不作表面功夫。一般修习止观的人,多是以定为禅,虽然志在证悟,却以修定作为闭关之标的;但是别人为他护关,结果他在关房中却是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打妄想,连定境都修不好,何况是证悟般若?那么别人为他护关的恩德,他未来三世做牛做马都还不完的;如果能够正心诚意的修定,至少还能多少回报别人的护关功德,因此修定也得要端身正意。端身是说在关房里得要端身而坐,既不是睡觉与休息,当然不可随意的躺下来。除了端身而坐,还要端正心意,不许乱打妄想。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心里面想:修定真辛苦,我放逸一下也好,反正也没有人知道,不然心情太紧了,万一弄出病来怎么办?都不晓得自己心里面正在自言自语打妄想的时候,护法神可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哎!这个家伙在打妄想呢!乱想一堆,都已经想入非非了。

凡夫打妄想时,鬼神界的众生可真的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呀!可是他以为人家都不知道。所以有时某一个人静坐时打妄想、起歹念,某甲护法神去跟某乙护法神讲,渐渐就在神道界中传开了。这种事常常有的,有些大师们心中打什么主意,护法神都从他心里听得明明白白的,心事都被护法神知道了!所以修定的人一定要正心诚意,意不能乱动,特别是不好的意愿;心意乱动时,别人都在看他;他以为没有人知道,却不知道有很多神、有很多鬼,都会知道。

接着马鸣菩萨说:不依气息。不依气息的意思是说,他所讲的止观是大止观,不是教你修数息、随息的定功;数息与随息的法,是二乘人所修的小法。南传佛法的安那般那,还有一个方法是观鼻头白,但这些法都不是证悟般若的方法,而是四念处中的修法方便之一;可是以前也有大师把它弄到禅宗般若禅的行门里面来,真是乱搞禅宗的法门。观鼻头白,就是观出入息,观到后来鼻头变白时,觉知心就安定下来了,有点儿类似观想的方法。这一类修法都是依于气息,凡是南传佛法所讲的安那般那,讲的就是数息法、随息法;像这样子依于气息而修的方法,绝不是大乘般若止观的正修。

还有一种人所谓的修学佛法,完全是依气息在修的,而且是以气息为内涵的修法;这和南传的安那般那假藉气息而修心止,又大不相同;二乘虽假藉气息而修,但不以气息本身为修行的标的;但是另外一种佛门外道,却是完全以气息本身为修行的标的,那就是西藏密宗,他们完全依气息在修。他们不是想要修拙火、明点吗?不是努力在修练气功吗?这就是西藏密宗所修的法。他们很会瞎掰:说人身上有中脉、带脉、左脉、右脉,细分成八万四千脉,说这八万四千脉就是八万四千种烦恼。真奇怪!八万四千脉跟佛说的八万四千烦恼有什么关系?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竟也可以牵强附会到这种地步:竟也会有愚人相信他们瞎掰的妄说!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接着他们就以这种荒谬的理论,就开始练习中脉的白菩提、红菩提的观想,就观想菩提心在中脉里上下升降(他们妄认观想出来的明点就是菩提心如来藏);中脉及明点观想完成以后,就作秘密灌顶,接受异性上师指导性交的技巧,与异性上师上床合修双身法,学习怎样可以达到乐空双运、遍身都受淫乐的第四喜一旱受境界;然后再与其它的上师及密宗行者共修,轮座杂交;交合的时候,男行者要观想自己中脉里的白明点(白菩提心),从下体进入女行者或女上师的中脉海底轮内,再上升与女方中脉里的红明点会合,他们说这就是红、白菩提心会合,在这种情境下观察淫乐与觉知心都是空无形色,就是证得乐空双运,就成为报身佛了,以这种外道邪淫、一点儿都不清净的极贪、极低层次的境界受,作为报身佛的清净无染果报的境界。

他们修炼的中脉明点气功,就是为了将来与异性上师合修双身法而作准备,目的是在与异性同道或上师合修,而取证乐空双运的外道境界相;所以他们的禅定是以气息为主而修的,这就是依于气息而修止观。所以陈健民上师所说的佛教禅定,全部以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为内容,一点儿四禅八定的意涵都没有,一点儿佛教般若止观的内涵都没有;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读他写的《佛教禅定》上下二册,就知道我没有一点点冤枉藏密(编案:也可以详阅《狂密与真密》一至四辑的举证与细说)。但这完全是外道法,与佛法一点儿都扯不上关系。修学大乘般若正法的人,连二乘法的随息、数息都不准修了,还可以修外道法的气功吗?而且是极淫秽的藏密气功?可是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一直跟着在修,又有谁知道他们的错误呢?他们练习盘着腿跳跃,也只是为了交合时的持久目的,以及行淫后把气从下体分散到全身,所以都是为了双身法的交合而修气息(气功)。

不依形色:讲的就是不依色界的天身来修。马鸣菩萨会提示不依形色而修止观,是有缘故的;因为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很多人以为:当我们修定能够一心不乱,能够远离五尘,住在内心的境界中,不和五尘相接触时,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但这只是楞严中佛所斥的外道五种现见涅槃中的第三个,我们随后开讲《楞严经》的时候会说明外道的五种现见涅槃境界;但五现见涅槃都不是真实的涅槃,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都无法出离分段生死。但是,有人认为二禅等至位中,有时候还是会起一个细念一闪而过,虽然那个念是什么意思?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仍然有细念动了一下;他想:这样还是不行呀!还要再往上修,进修三禅。三禅以后进入四禅中,连那个念都不会再现起了,然后他就以为是真正的涅槃境界了,这就是外道五现涅槃中的第五种,但这些都不是佛所讲的涅槃。

更新于:16天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喝禅茶需要的四种心态 喝禅茶需要的四种心态

四种出现修行偏差的居士,你身边有吗? 四种出现修行偏差的居士,你身边有吗?

宣化上人:佛就因为见到这四种的苦,所以发心修道 宣化上人:佛就因为见到这四种的苦,所以发心修道

用四种心态喝一杯禅茶 用四种心态喝一杯禅茶

仁清法师:常住物有几种_四种常住物 仁清法师:常住物有几种_四种常住物

虚云老和尚:若何对治四种禅病 虚云老和尚:若何对治四种禅病

星云大师:命运并非定型有四种方法可以改变 星云大师:命运并非定型有四种方法可以改变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种无作妙德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种无作妙德

夏季吃出体香的四种方法 夏季吃出体香的四种方法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这四种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进的 这四种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进的

如果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 如果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四种情况成就犯邪淫戒的根本

天乘四种禅定之三禅 天乘四种禅定之三禅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果报有四种,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第113集 密宗无密(三)正信佛教—四种修 吴正洁老师 第113集 密宗无密(三)正信佛教—四种修 吴正洁老师

富楼那尊者的四种辩才 富楼那尊者的四种辩才

邪淫在《俱舍论》四种更广的定义 邪淫在《俱舍论》四种更广的定义

四种清净明诲之断YIN 四种清净明诲之断YIN

这四种行业的罪业无量无边 这四种行业的罪业无量无边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打坐养生,康健修行,浅谈素食的四种境界 打坐养生,康健修行,浅谈素食的四种境界

感应道交有四种差别 感应道交有四种差别

佛陀的四种弟子

四种出世的思想

《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全文注音 《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全文注音

修行人四种障道缘

让你愉快的四种能力

念佛可得四种殊胜的果报 念佛可得四种殊胜的果报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毁坏善业功德的四种方式

索达吉堪布:如何做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 索达吉堪布:如何做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陈士强教授:《宗藏遗珍》所载佛经目录四种考释

星云法师:四种忍 星云法师:四种忍

糖尿病人饮食治疗中存四种误区 糖尿病人饮食治疗中存四种误区

四种马喻:从不同根器 顿悟人生 四种马喻:从不同根器 顿悟人生

四种窍门蒸出香喷喷的米饭 四种窍门蒸出香喷喷的米饭

佛陀的开示 世上四种马 佛陀的开示 世上四种马

四种马喻不同根器

吃素好,但是没朋友?素食者怎样处理好四种关系 吃素好,但是没朋友?素食者怎样处理好四种关系

【组图】秋季食补的四种素食 【组图】秋季食补的四种素食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做这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

此四种布施供养,所获福报与供养佛陀没有差别 此四种布施供养,所获福报与供养佛陀没有差别

达真堪布:金刚萨垛除障法中的四种对治力是什么? 达真堪布:金刚萨垛除障法中的四种对治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