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2021-08-16 其他文章

(第一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那我们其他的且不说,请大家先端身,我们合掌来三称本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各位,我们差不多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在这样的一个正法学堂道场相遇了。那么今天我们再启因缘,还是开始我们的闻法学修的课程。那么对于讲法的话,可能大家在线上听得多了,这么隔了一个多月,今天刚开始或是还有一些卯足了劲儿吧,但是往往容易久而久之就,也许会产生一些疲厌。或者因缘就一转。这些现象都会有的。所以昨天在线下讲法的时候,我也感慨了一下吧,说闻法的不容易。闻法的不容易呢,并不是说单纯的表现在就是我们听不到,没有机会听,或者说时间来不及,精力不充足,等等这些因缘不具足。还有一个不容易就是,你完全具备了这样听法的因缘,那么也常有我们这些义工菩萨们不断的给大家创造机会,一到这个点上如约而至我们来讲,但是呢还是可能不能够坚持。或者说对于法的尊贵呀珍贵呀,没有足够的一些担当吧。

特别是这次在假期的这段时间中,我们去参访的过程中呢,我本人虽然常讲法,可是我还由衷的更加感受到这种闻法的珍贵性。就如同世间的我们在处在其中的时候呢,可能会觉得说反正就是说按部就班,每周如此,一旦有时候我们中间停顿也罢,甚至说错掉这个因缘,不能够在同步的这样一个道场里面学修的时候呢,那就比较可惜了。特别是从闻法的功德上来讲,大家要知道,闻思修闻思修,哪怕我们进入到很精进的修行的这种状态中,还是不能离开闻思的。这闻思修入三摩地,它必须是常护常长养,相互长养的。所以大家看,有时候我们或许功课呀,或许大家自己安排的这个心地功夫的时间,也就是依着常修的法门或者心性上常去观照的话,会觉得说长足有一些进步。可是有时候没有佛法的这个圣言量、祖师的这些开示、劝诫的这些称性发挥我们去听闻的话,很可能就会退心,或者走偏。乃至使不上劲。我想这个可能越时间功夫久和深的人呢,说不准还越有体验。这个法的功德呀就是如此的。

因为刚刚结束了假期,这段时间在五台山朝拜,那么有时候有一天或者这个色身比较特别的累,或者心力特别的不足,有时候这个提不起来念不上去,那就全凭平常积累的这个佛法,佛经里面的圣言,来进行加持。我记得有一天这个身体特别特别的累,腿也痛,膝盖简直就是磕下去站不起来,站起来磕不下去了。又到了这样一个节骨眼上。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念忏悔偈呀、往生偈呀等等,它力气心力都不足了,因为身体太疲惫。

这个时候全凭,你看就是在这个居士林长期以来宣讲《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大法,突然间其中的一句圣言量,就是讲到说这个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你有一个见解、感觉,这就是无明烦恼出现、启动、分别了。那么如果说,你完全把自己通身的放下,不管是你色身的这种沉重障碍疼痛,乃至你当体反观疼痛的感觉从何生起。这也是一种感觉见解。

甚至说当下你磕头你的结果是为了什么,积功累德、有个佛可成,这是否也属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一种。彻底的身心这样全副的把它做一个舍法,诶,这句话的加持呢就一直伴随着,马上心力就上来了。你看这就是我们闲的时候听法、闻法,那么用的时候呢自然就因缘具足了。如果你的阿赖耶识里面曾经没有这样的闻法功德殊胜行的话,那你怎么这个时候想不起这个圣言量。没有这个缘嘛,你就得不到这个加持。所以呢,但凡大家都是佛弟子,我们要知道我们寻常的功夫呢常常是体现在,修的功夫是体现在闻思的这种知见上。所以从这点来讲,听法是特别的重要。甚至我们现在到底对于闻法的重视度、觉得它的难得性,也未必能把它调在一个稀有难得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请大家这一学期又开始了,那么我们依然对于法的这种好乐和皈依,这是一个佛弟子的本分事,也是衡量我们是否具足四众弟子相的一个标准之一了。请大家认真的听闻佛法。

那么从今天晚上我们第一讲呢,本来我记得曾经给大家讲过的是说上一学期《地藏经》、《心经》讲完了以后呢,再讲一遍《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通过,这也算我自己的心路吧,虽然有时候我们精进的一直在相续功课,或者说密集型的这样去修学,但是呢,越是功夫做得在法上有些受用,那么很可能这个时候就是说,心量反而越小。一味地这样的去、怎么讲呢,精进的去修,很少的能把我们的根本的一个发心,就是能够给它有扩张性的打开吧,这么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菩提心。

由我的这个觉受,想想说我们也领着大家念了百万佛号,可能有一些同修呢这个佛号持诵的、有一些私下也和我有些沟通,确实还是很得力、受到利益了。那么我们要明白,就是说不管是通途的、通常的法门,在我们这个世界成就,或者是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在那儿成佛,前提的一个基础、佛道的一个基础就是什么呢,大家要具足菩提心。这是佛弟子的命根、命脉。这个既不能把它坏掉,也不能让它断掉。所以想必说在讲《弥陀经》之前,我们先把这个佛门的一篇这个绝唱吧,一个名篇,是一位祖师爷通过他自己的修证历程,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这么一篇劝导文,叫做《劝发菩提心文》。今天在此呢跟大家先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修一下。

当然讲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呢,我也略微的总结了一下。之所以开讲呢,我们还是有几个因缘。第一个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身为佛弟子要成就佛道,那么发这个菩提心是成佛的基础。你看我们比如说,菩提心我们后面还会给大家细讲,这里我们粗略的了知一下,菩提就是觉悟。那么也就是发一个觉悟之心。不但自己觉悟,让一切众生觉悟,一直到成佛的这种最高觉悟,这样的一个发心,我们通常把它叫菩提心。所以说这颗心呢,其实是从始至终,从大家我们受三皈依开始,让说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成为一个佛弟子开始受戒,也是以此受戒功德殊胜行,普愿一切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等等这一切都是一个菩提心的坚忍一种支持、进行。虽然我们有时候也确实会进进退退、左旋右绕的,甚至很多时候舍本逐末,但是我们根本的目标,大家不要搞错。

每个佛弟子的根本目标就是,和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一样的三世一切的诸佛,我们也是要成佛。可是如果说要成佛不可或缺、不可少的必然要的就是,要发这个菩提心。没有这一颗菩提心,没有这一步,后面的一切根本上都会走偏。哪怕有一些暂时的、或者相对来讲这个很好的一些效果,但是呢,是不能够迈向佛果的。就是不能够走上真正的这条成佛的妙庄严路。所以说我们要明白,菩提心是成佛之基。因为大家都在精进的忘我的、或者说用着功做着功课,或者说也在某个因缘中发着勇猛的这个成就之心。可是呢,也许我们的这颗菩提心并不明确。久而久之也是被击打的支离破碎,或者说完全就把它淹没在红尘里面的这种人天善法中。所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为什么要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就是说学佛的路上知见是特别重要的。为了匡正大家的知见。你看随着我们学佛的时间相对越来越久,好像是资历越来越深,乃至这个佛味儿越来越浓了。那么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解认知,或者自己修行在途中的一切经过中,我们去下手用心的时候,心是无常的呀,你是不是始终走到这条正轨上,不一定。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准则。因为学佛呀容易乱,特别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一旦你进入到这个学佛的圈子,四面八方好多这个一些知识,还有一些,这个就是说,教理上的知识,还有一些接触到人缘上的知识,我们所谓的善知识。但是也不知道真是善知识呢,还是其实是恶知识,讲了好多知见。

一入到这个佛学网站也罢、现在的公众号也罢、微信圈也罢,等等特别是这个说的法、开的示、感悟的、这些等等的一切相关佛学的文章、小段吧,说的多如牛毛。而且很多时候呀会走偏。你看这几天,我不知道相信大家有的在网上也会接触到,看到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帖子。就是这一段话呢,就是佛油子们专门就在学佛的这个这种微信群里边去拉人。怎么拉人呢,就是首先他还很亲切的说,师兄,然后告诉你一个发财的机会,然后呢,就让你去再去拉人。拉这些对因果已经有些相信,可是对佛法的教理尚且还模糊,或者对于这个三宝的信仰呀等等这些比较战战兢兢,趁他的这个机会,他到处拉,让他去见上师,还诽谤他曾经皈依或者说现在正在依止的善知识。

然后见了以后,怎么样呢,就是跟搞传销一样,弄得非常可怕。特别是还给讲到说,一旦这个,师兄你要是咱们这个合作成功的话,可以给你抽成。就这样的一种所谓的恶劣的、类似于传销的这种营销手段。所以你看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对于佛法,有时候就让他的这个目标、或者现前的手段,忘掉他的核心、不明确了。这就是对于菩提心没有明确的认知和调整而体现出来的。他长养保任不了这个菩提心了。不要说,我们说为什么菩提心这么重要,是我们是否是一个成佛路上正在走的一个标志呢。如果说,你不具足一个菩提心,或者你根本对于菩提心的内涵你不了解,那么你肯定在你的信仰中,它不是正的,非常的正,你的信仰就不是正、有偏颇。你的态度、学佛的态度也不会圆满。

而且你的这个不会诚恳、受用也不会圆满。修行也不会上道。如果你是在这样的一个偏颇状态的话,不要说你不听佛法不解佛法,哪怕你是有听有解,可是你不依着菩提心听得多解的勤的话,那很可能还有损而没有益。而且不要说你听得勤不勤,哪怕说你修行非常用功,可是没有菩提心呢,最容易就是入魔道。所以你看,菩提心是一个最基本的知见。大家要衡量我们是否在正确的一个修行路上,或者一套修行体系中,就是看菩提心有没有这个支撑作用。

第三点呢就是这篇文章呢,特别的可以说痛彻心髓。为了让这个正法久住,为了大家修行不要走偏,为了学佛不要作假,可能说每一句话都是实在话,都是不留情面的话。深深的打到每个修行人、当然你还是一个学佛修行的人,可以打到每个修行人的七寸上。可以说就是说到家劝到底了,把称性的慈悲发挥到了极致了。现在因为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说实在的,你看就刚才给大家讲的这个混到佛友群里面的这种法门败种们,可能就真是外道这种魔头来的。

他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市场,居然还到处去发这样的通告。那就说明我们有时候,这也是出现的家贼是怎么出先的?家里面可能有人对他就比较妥协、或者麻木。给我发这个帖子看的这个同修呢他说,哎呀,法师,我都现在不敢说,谁说他信佛信佛,谁是居士谁在那儿皈依,我都不敢完全、就是说初次见面或者这个扑面而来就相信他。真得观察,得共事,得一块儿修学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他的信仰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看这多可悲啊。

所以说这个时期啊,体现的就是我们三毒太浓郁了,烦恼太深厚。所以这样的人呢,这样的现状呀,很可怜。就是我们学佛就是入不了味儿见不得真。你入不了味了慢慢就变成假冒伪劣了。见不得真就是大家都在搞假、都在敷衍、都在唱太平。动不动你看有时候我们现在说随缘就好了。哎呀忍辱嘛,大家心情不要那么分别不要那么执着。最后惯得很多这些佛油子出来无法无天,就没人去匡正弘扬这个正法了。

这就是末法时期,真是说真人面前说不得假,假人面前讲不得真。所以这篇文章呢,可以说一字字一句句,都能够彻底就是说,捅开我们这个自私自利、或者说伪学佛、伪修行的这样的一个自我欺瞒的状态。就等于给你放黑血一样,先让你的这些漏洞或者这些毒瘤先给你点到了,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匡正。所以说在末法时期,还能够读到这篇《劝发菩提心文》,这也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第四个再说一下,就是我们讲这篇文章,你看后面还要讲《佛说阿弥陀经》,其实就是为了助成往生净土之道。大家要知道在修净土的人而言,也同样必须有菩提心成就的。因为每一尊佛每一个国土,都是由这个菩提心启动、发的愿而启建的。你看最近我们就,最近最近的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如果我们在学这篇《劝发菩提心文》以后呢,在一些是是非非上我们也能够知道,啊原来往生净土的人虽然是人人都求往生,可是并不是说就没有自利利他的这个大觉悟心。那么往生净土的心,怎么跟菩提心是配套一致,这个我们也要读懂他的沟通内涵。而且一个修净土的行人,你不但为念阿弥陀佛为自己往生,也为一切有缘的都能够同沾这个法门,一起同生西方净土中,那这是可以说是双保险的菩提心了,非常殊胜。

所以说,助成往生净土之道,一个是现前学习就能够扩展我们的心量,心量大了自然跟诸佛菩萨清净海众就容易感应。再一个,这种恳切,这种利他,你看读诵的时候感觉到说,完全就是从利他的角度,为大众着想,免除大众的过患,加行大众的修行,圆满大众的道业。他都是这么发心的。这样的人,具足了这样的心,这样去念佛的话,那他真是保准是上品上生。而且去了就见佛,就得念佛三昧,就证无生法忍。因为确实底子打得太好了,依照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来修学净土的话。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又一个缘起点吧。

那么我们讲这篇文稿,先讲一下这篇文稿是怎么来的。你看这里讲到这个头一句话就是说,凡夫僧实贤,这个文章的自称叫做实贤法师,其实我们一说他的另外一个名号的话,我们就都知道了,他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叫省庵大师。他的这个不朽名著。省庵大师一辈子的修证功夫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在他的修学生涯中,有一次去到我们现在宁波的阿育王寺,去礼拜佛陀的舍利。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他发起这么一个愿心。我们说这样的大祖师菩萨,他在某一个时间点碰撞出来这样的一个绝佳的开示,那么一定是有宿世的大愿因缘的。

也正好是他所要利益的众生,开始显发这个根机全部现前了,他就该做这一篇文章来劝诫。那包括我们现在在学习的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没跟他老人家同时在世,但是呢,我们还能在他的辐射范畴内,流传到现在来学习。这都是跟他有因缘的。那么他当时在这个自序当中,他就讲到说,他的一段过往。他从小出家的时候,那会儿也常参访于僧团各个道场。那么当时他在一个地方住,刚刚出家还年轻,他就问这个寺院里的这些长老呀这些老比丘僧们,他说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涅槃的?就这么个问题,很多当时的人都不了解,答不上来。

或者说可能看经呀什么的不够明确,没有依据。所以他当时看到说,又看到不管当时到庙里面供斋的这些在家出家人吧,他觉得已经成了一个流弊了。就是说上供呀、仪轨呀等等都,不好听一点就是,吊儿郎当的都不如法、不虔诚。不能够把他这个虔诚的供养心体现在他的这个行为这个佛事上。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知道这个仪轨走一个过程。但是真正的心没发出来。其实我们的心如果发不出来,那么在这件事件的过程中,我们的功德就够不上。外表就看出来了。他就非常的遗憾。后来他终于自己去广读经教,读到这个《涅槃经》了,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二月十五那一天,是他的涅槃日。当时这个《涅槃经》中形容,在双树林中涅槃的种种的瑞相呀这种殊胜呀,他非常的受感染。所以他当时就在这个阿育王寺就结夏,我们就是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嘛,就安居了一次。并且发了大心了,把他的一个指头,手指燃指供佛了。

那么这个文章的缘起,是在这个阿育王寺,那我们要少不得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可能有一些正法学堂里面的大觉学子们,曾经在去年我们组织的那次东南佛国游的时候,大家已经跟我们一起去礼拜过了。阿育王寺的这个舍利,也是现在真正确实记载史实里面,绝对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毋庸置疑。因为,去过的都知道,礼拜阿育王寺舍利的人,随自己的因缘所见颜色都不一样,大小都不一样。

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那么这个舍利并不是我们所见的佛牙舍利、或者说佛指舍利。他是佛的生身舍利。就是佛荼毗以后,一颗一颗的、烧出来那样的一种舍利。当时这个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他的这些生身舍利被四众弟子给分成三份。那我们现在一了解四众弟子就光往人道里面想。其实不是这样的,当时释迦牟尼佛是为人天师,所以就是说我们人道肉眼看见的,是人道里面的佛陀的弟子。

当时还有这个天道,或者天龙八部鬼神道,都是释迦牟尼佛所摄受的佛弟子。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不仅仅光人道在旁边,那是当时可能阿难呀看到这样的情形。当时有一个天眼非常厉害的阿那律,他看到就是说释迦佛在涅槃的时候,天道的这些众生,各式天子们都来了。还有这个天龙八部,比如说,龙族,都来了。所以这个舍利就当时被这些罗汉弟子们给分成三份来供养。

一份留在了人间,另外两份呢一个是被帝释天、玉皇大帝带到了天上去供养,一份被留在龙宫里面供养,由龙王去供养了。那么当时我们都知道,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国王叫做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准备把父亲杀了母亲给囚禁起来,自己要得个跟提婆达多一块儿合伙,一个要做新王一个要做新佛的那个。他也分到了一份,他后来不是已经通过佛陀的教化,回心改过信佛了嘛。那么他就把它用了一个机关放在恒河里边,一朵莲花上。一般人根本就取不到这个舍利,一直到他的孙子,一个著名的印度的一个大国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吧,阿育王我们都知道,是他的孙子。他的时代才发心把这些舍利来分散开来,到全世界全球去供养。所以这就是阿育王遣鬼神,一夜之间建了八万四千塔,驱使这个鬼神在整个地球南阎浮提处安放。

那么当时我们的中国的缘法一共有十九处,是当时阿育王时代造的这个塔,我要告诉大家就是,这十九处中,宁波阿育王寺现在供的这个就是其中的一座。当然我们都知道不是佛教里面常说伏藏伏藏,有的人读伏藏(cang)。就是说有一些圣物灵物呢,如果说当时的时代众生的福报不够,因缘不足,它就会隐没了。如果说这个因缘该显现了。当时的这个所在的众生都有这个共业的时候呢,可能这些圣物就会出现在世间。受他们的供养礼拜。

那么这个十九座塔呢?这其中的这一处呢?到了西晋的时候,本来湮没了。到了西晋的时候呢,又该出现在世间了。所以当时西晋有一个打猎的人呢,姓刘的一个猎人,实际上他呢,后来我们才知道,是一个叫利宾菩萨所示现的。他示现的这个人呐,是打猎的,造了那么多的杀业,他要下地狱了。要下地狱的时候呢?有一个印度的梵僧就给他说,你要忏悔业障,你要礼拜佛陀的舍利就可以免除这样的罪过,罪恶果报。

那么他当时一听了以后呢,就善根显发,他就出家了,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家了以后呢,到处去寻这个佛的舍利,那么他就来到了宁波这个地方,他居然听到地下有敲钟的声音。可能大家拜过阿育王寺的这个舍利的都知道,那个舍利在塔里面有一个小小的这么一个钟,铸的这么一个钟,钟上面垂了一个就是我们好像钟中间的那个,就是让钟能够响的垂的那么一个小针一样的东西。那个放舍利的那个地方其实就是一口钟,舍利就在钟的下面悬着的。所以他当时要感召这颗舍利出世的时候呢,听到地下有这个敲钟的声音,就在那里祷告祈请,结果这个舍利塔就自己从地下冒出来,就这么一个因缘,导致我们现在在阿育王寺有舍利供在那里,大家还能去顶礼膜拜。

那么省庵大师的时代呢,他可不是在西晋,已经到了康雍乾,康熙到雍正这两代之间了。那个时候佛法还是比较兴盛的,因为清朝几乎这些皇族里面都是信仰佛教,虽然是信仰的这个喇嘛教居多,藏传的蒙传的,可是呢毕竟他对佛法他是出于尊重和弘扬,所以汉传佛法也是比较有发展的。那么到了这个时代,也是到了这种佛涅槃的这个纪念日,很多人还不知道去供养去祭拜佛陀的舍利,所以就等于说不知道这个知恩报恩的这个,没有这个概念。在这样的情形下,就促使这个省庵大师,也就是论文里边的僧实贤,他呢非常的就是说惭愧忏悔吧,觉得大家虽然能够招感得福报这个舍利现世,可是都错失了这个因缘,不懂得去恭敬拜养供养。

所以他就在借这个因缘,他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就是燃了个指供佛后呢,他就发心,从此以后每年这个佛的涅槃日呢,特别是第二年开始,他就要举行一场法会,来忏悔大众的业障,来缅怀世尊的恩德。并且他当时因为他是净土行人,所有的这些功德都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他这么一发心呢,就连续了几乎有十年,所以说这十年就是一直在做这个涅槃法会的供养和发愿。

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就是他老人家在这个涅槃的法会上所写的。我们看这个内容呢就相信,这都是他老人家从出家的僧侣生涯到苦修,修因证果,乃至回过头来悲悯众生,又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进进出出对对错错进行了一个总的概括,非常精辟地总结出来这样的一个文章。所以说从中对于大众的这种勉励呀、激荡呀、乃至对于菩提心发心的缘由,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发菩提心,婆心切切地从十个方面来一一列举。这真的是可以说是他老人家一颗真实菩提心的一个圆满展示,非常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吧。那么这个省庵大师虽然是净土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呢,求生净土心切,只活了四十九岁,住世四十九年。他当时本来也是出家的家境是非常好,但是他的这个,就跟我们现在念《怡山发愿文》一样,生逢中国,童真入道。这是典型的。

那么他当时出家的时候怎么发起这个出离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前奏和其中的内容。那么他在当时就是看到自己住的寺院里面有一个出家人,好好地在前面这样,走着走着好好地突然间噗地一声就摔在地上,就像我们现在可能是脑溢血或者心梗一样的。还不是那种老和尚,就是活着活着好好地就突然间就摔在地上就死掉了。就这么一个无常,我说这跟菩萨显现一样,就这么一个无常呢,给他映在他的眼帘,那么就嵌在他的心田中,他就开始琢磨,说原来人生是如此的无常,生命如此的脆弱。所以说对他的激荡是非常的有力量的,这件事情。从此以后他就精进开始修行。那会儿除了学经教以外呢,他还去参,是从宗门也就是禅宗开悟了,开悟了以后又专门以念佛为广度众生的途径,特别是他下面写到这个闭关的时候,写到《劝修净土诗》,一共有一百多首,在它里边全部是彻底导向净土的。

所以说虽然他住世的时间不长,可是就是因为得益于他修净业修得成熟得很早。到四十八岁的时候,就是又闭关出关了嘛,出关的时候呢,正好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十二月初八。这个时候,他已经自知时至了,就告诉他的入室弟子和外护,他说,我明年就要走了,四月十四月,我已经自知时至了。他就再去闭关,还是依然每天十万声佛号。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十二的时候他出关,还告诉大家说,十天前就已经在空中看到西方三圣,今天又看到了,明确地说他往生净土的时间到了。就把这个后事啊,寺院里的种种事物具体交代给弟子还有些护法。

结果呢,旁边的侍者都知道嘛,这有时候不是有一个通常的常法,就是大德走的时候得留下一个偈子,以勉后来人。所以说这个侍者就说,您老往生了,留给我们起信,写一个偈子。结果呢,这个省庵大师当时就写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你看人家这就是证到了这种真是我们常说的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而且是稳操这个上品莲台,因为你看这里讲到的是紫金莲啊。

大家知道,莲台紫金莲的话,在经文里面有明文的教证,是上品上生。所以当时到了那一天,已经坐在那要往生的时候呢,还有一些人在请法,请大师住世嘛。他就开口还说了补了一句说,啊呀我去去就来,生死事大,希望你们各自清净勤念佛。你看直至走的时候人家就不劝,也不劝说什么好好地修福修慧,也不劝说你们应该认真地弘法利生,唯一就是说这世间,就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往生极乐世界还是继续发挥他的圆满菩提心。

你看说,我去即来。就是马上就回来。可是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就是不在生死中了。就是来探望探狱来了,不坐禁闭了。所以说省庵大师的这种修证啊,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就能够觉得这篇文章不但感人,而且智慧是极其的,就是在差别相上和根本智慧上都是非常的圆满的。也就是这篇文章并不是说它用感情用事,虽然读起来非常感人,可是不是用感情用事写出来,里边用情见来赚取大众的这种相应的。虽然我们读了很多人都会掉泪,可是呢它是从省庵大师一生的这种修证,乃至可能跟念佛三昧中的这样的一种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殷重心,甚至要把这篇文章就跟佛说的经来一样看待,因为字字句句都是不违经意的,圆满的发挥。所以说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样的一种发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修)。

这篇论文呢,虽然就是说,如果就开示来讲,是比较长的一篇开示,如果叫论文的话,是比较短小的一篇论文。可是它讲的道理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前面告诉大家了,直接关系到我们成佛能够与否。

所以今天还有一点时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题目,因为题目就是内容的眼目嘛。首先我们说《劝发菩提心文》这六个字,那么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说一下菩提心,大家都知道菩提我们都知道翻译成汉语就是觉,都知道觉,总是说觉觉觉,觉什么呢?我们都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虽然身为佛弟子,号称要成佛,往生为了成佛,但是我们有没有说我肯定能成佛的担当?这是说从真实的心地中,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信仰。不是一股脑二百五一样说我要成佛,能。

请大家现在自己反观一下,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觉得说可能做个善人,佛弟子,或者修行人,乃至我持戒更能够比较清净一些,能行很多布施。可是问题是你所有的这些行为是不是依附在一颗菩提心上?你最高最远的那个目标你有没有锁死。所以大家都知道觉菩提,那菩提多了,还有菩提树,印度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还有菩提子,我们都每天有的人手一串。不信佛的现在都装饰地戴在脖子上。还有菩提果,我们说菩提道,到底大家有没有把心依附在这个菩提的质量上。而且我们要知道啊,这个菩提也有罗汉的,辟支佛的,菩萨的,都是有菩提的。可是大家要晓得,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讲的菩提,是真正的无上菩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纯粹的这个质量的菩提。你看《心经》里面为什么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陀经》里面讲,我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家要知道,口口声声说菩提道,可曾知道这菩提道才是成佛之道,才是觉悟之道。一定是以智慧,圆满的智慧、空性的智慧来体现它的这个体性的。这是

菩提。那为什么这里要加一个心呢?心是什么呀?心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连成一串,好像就是一颗心在运作。这个心力也可以发起我们的愿望,也可以用这个心去缘起一切的能量。去求索向往的境界,去对准最高的目标,这都是依于我们心念的功能,这样去产生和启动。所以说从凡夫众生的本位来讲,我们所求的是菩提,但是我们能发的就是我们这种求的心。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所以大家在我们下面学习中要意识到,为什么讲这个菩提心菩提心,这么熟的一个词居然这么深。我们心念中一天不知道有多少念跟菩提心相应,可能太少或者没有。根本就检不出来,根本就不像样。因为大家想嘛,我们尽管就是说如此的业障烦恼,可是要是在这生死轮转中只要发起一念要成佛要度众生的心,你想多难啊!

因为我们只想着贪嗔痴轮回嘛!不是我们真的想,可是我们就控制不住地这么去想。业力相随,轮回驱动。所以你在这样的一个惯性中,如此猛烈的一个相续中,你能够突然间逆向一样的,定海神针一样的,生起这么一念心成佛道化众生,这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呀,大家想。物以稀为贵啊!所以说,我们虽然平时常讲成佛道度众生,口头流过去了。讲这篇文章来学习,就是要从心底,至少我们在听的这会儿能提起多少算多少。真切恳切地把这颗心能够发起来,或者发一会儿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无量劫来真的,我们都发心都在起心动念嘛,都在发求名求利求五欲呀。人我是非的,都是这些心嘛。所以能够发起一念做佛的心,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大家再想,我们学佛可能我们每时每刻念念确实都是在学佛,想成佛,但是因为我们带着这种个人的,甚至不知道一种自私的目标吧,或者这种愿望,或者有时候因缘中痛苦艰辛地跟这个佛法发生了关系。但是所说的自己成佛,可能根本就觉得自己没有份儿。那是他人的事儿,是高调的话。这就是因为根本对菩提心没有信仰,也没有担当。

所以说在经里边就比喻说这个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大,他讲到说就像海里面的大龙王。头上有一个很大的如意妙宝,这个宝冠。可是呢这些宝冠中间有一颗如意妙宝这样的一个大珠。由于他一旦这个大珠戴在头上了,任何怨敌呀冤家呀,都不敢来侵犯他,更不要说让他生恐怖心了。这就说明说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我告诉诸位啊。不但一切恶趣的有情,乃至天魔外道都对他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常说什么正能量,要持咒,要什么这个护身符那个吉祥卡等等,一颗菩提心,那简直是真是跟这些这种小心小眼儿的,根本就没法儿比。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话,天魔外道,根本就无能为力。你看这就是最简单的,我说菩提心是最辟邪的。就好比一个千年的一个黑屋子里边,有人提着一盏灯进去了。那你想千年的黑暗,只要是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提大光明聚的这个菩提心灯,那就等于说入到众生的这种生死暗室中。

百千万劫来所做的黑暗烦恼啊,马上就照亮消除干净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在学修佛法上菩提心到了如何珍贵的程度了。特别是大家,这个要说句比较接地气的话,因为菩提心,我们现在不能像这个菩萨一样,发起广大圆满的菩提心,当然那是最伟大的。可是一个学修佛法者,哪怕我们有少分的菩提心,我告诉大家,就是所具有的这种功德啊,已经超过了罗汉和辟支佛所有的功德。

而且不会因为说我们的菩提心很少,分量很轻,偶尔一下,他不会丧失掉称之为菩萨的资格。具有这样心行的人,就可以叫做菩萨。而且,哪怕是具有少分菩提心的菩萨,一会儿一会儿的这样的菩萨,同样可以广大地去救济缺乏佛法这种,我们说圣法财的这些听闻不到佛法、不知因果轮回的这些众生。可以去救,让他们逐渐地走上解脱,或者身心的这种自在,所以说菩提心的这种价值,这种尊贵,从这个比喻呀形容中,首先我们在知见上,大家要建立起来一个它的珍贵性,要首肯要相应,这是我们说跟大家讲一下对菩提心。

最后再补一句,因为听多了,有的人就会乱掉了。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要成佛度众生。这个念头一直不退,一直有。这就叫金刚道心菩提心。我们也不要说,啊呀这我就念念这么想,你试一下,很难想得起来。甚至越修越修得,想自顾自不想顾别人。有时候修得精进的人修出来境界,他对这个境界被局限住,再也走不上去的时候,那么他就会只管着自己,这也是菩提心就出现了问题。所以呢,能够具足一个菩提心,大家想他的量有多大!他的这种质量,就是说这个心量的广大有多大,质量的密度有多高,有多么难得。所以说,一个修道者一个佛弟子,菩提心是根本。这是我们讲菩提心,为什么要《劝发菩提心文》。首先要了解菩提心,这么的值得我们去劝、这么的让我们一定要发,这一篇文章,它该有多重要。

那么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要叫劝发呢。劝是什么意思?很有意思。虽然是已经字已经简化了,我们就牵强附会一下,你看这个字多有意思,劝就是又和力,如果我们一定这么理解一下,还非常的完美。再一次用力,再一次着手,着力,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用力,来促成这种菩提求觉悟的内心真实的一种好乐。所以我们才这里叫做劝发。为什么要劝呢,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说啊呀奇哉!一切众生都有智慧德性。

本具的,佛性从来就没少过的。那为什么显不出来,就是被妄想覆盖了。没办法显现出来,所以就让他怎么样呀?发呀。就要让他启发,要显发呀。所以,你看有的这种上根性的,比较利的智慧高的人呢,他自己就在一定的因缘下,他就能够把菩提心发出来。自觉地发出来,自觉地保持着。那还有一种呢?他一定要靠善知识的劝勉,这种劝诫,这种劝告他才能发起来。你看我们每一次的听经闻法其实都在劝勉大家。

这就是怎么说来着?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我认为我这几年来,如果说有时候也算是讲个法吧。真的没有讲什么多么的高妙深奥,我只是一个目标就是劝信,劝大家信,这就是劝的功德。这个发呢?由于我们开始劝,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怎么学佛上道的。怎么慢慢有了感觉的?怎么彻底一下子才能够完全投入进来的?怎么现在念念地说我一定要成功的?都是因为这个心一直在发,越发越大。从开始受到启发到不断地开发,到我们现在已经有一部分的显发,将来我们彻底要显发,所以就叫劝发。这样的一篇内容文章,就叫《劝发菩提心文》。

在佛法里面对于这个文章啊,也是一种体裁嘛,为什么说一种体裁呢,你看,集字成名,就是把字集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名词。集名成句,一个名词接着一个名词连在一起就成了一句话了。集句成篇,就叫做一篇文。所以大家文我们就见的多了,《西方发愿文》、《戒杀放生文》、《怡山发愿文》等等这些,这都属于文的这个范畴。那么这篇文章我们讲到《劝发菩提心文》,这个文是这个题目的通题,劝发菩提心是这个文章的别题,其实要概论一下就是告诉诸位,这是我们今天晚上最后的总结,我们马上要讲的内容,就是怎么样呢?劝告大众应当发起、劝勉大众时常发起、劝诫大众念念发起,这样的一个不断地长时间发起的具足,也就是怀中始终揣着这么一个自觉觉他的心,才能够将来招来我们的觉行圆满,成佛之果位。这样的一篇文章,就叫做《劝发菩提心文》。

好,那么今天呢,时间关系,正好我们把一些前面的因缘,讲的一个初衷吧,还有这篇文章的题目,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地贯解,希望我们听了以后能多琢磨、多思维、多受用。

今天呢就先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今天的讲法就到这里,与诸位共勉,希望大家相信修行,相信因果,一定会成功。

(第二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道友们,请大家先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各位学堂的同修,那么今天呢,是我们这个学期开学以来的第二次讲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讲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也就是以这颗成佛的基础之心,来共同激荡我们的修行的动力。

那今天开始呢,我先说个小插曲,就是关于我们做功课的问题。通过最近就是同修们呀,一些信徒弟子们的回馈的问题来看,包括我自己也有一些这方面的需要。更上一层楼的这样的一些心得吧,跟大家互相提携一下。就是说我们来做功课,坚持,不管礼拜呀,或者念佛、诵经、持咒等等这一些,随各自的法门啊,但是因为我们主导上呢,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发心,这一生呢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大概我们就是以念佛来讲吧,今天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一般如果我们修行呀,你看我们在学堂里边一直也在倡导大家,有的在共修刚刚百万佛号的殊胜。那么随着学修做功课,定课,这样的深入啊,慢慢慢慢地不会白做的,一定会有好的觉受,有这个好的状态出来,很可能中间有一些小小的波澜呀,懈怠呀等等。但是总体上一定是向上的,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我们容易就滋生觉得说,诶!不错,那么很可能就会把自己的这个法器吧,不管是念珠,还是念佛器,慢慢地先就有时候会离身离手了。因为为什么呢,就觉得说自己差不多,有时候在一般的人事,不是特别用心的时候,也许就能提得来佛号了。

这个佛号不断地滚动起来,觉得这个功夫还慢慢地好像就是说,不断地在百尺竿头一样,但是这个时候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希望大家就要小心了,因为毕竟我们现在还是在生死业力,在贪嗔痴,在一切的这个染缘里边打转的凡夫,待会儿你看,祖师爷都说自己是凡夫。这个定位一定要定清楚。因为我们是凡夫呢,我们是很难光进不退不停滞的。

所以这个时候呢,往往刚开始可能觉得还不错,能够随时随地,随缘随份地提起来,有时候就把念佛机珠子呢,就不那么紧凑地拿着了,但是呢,一定要知道,很有可能过一段时间慢慢就开始懈怠,就开始散乱麻木。所以说,如果出现这等情况的同修们呢,就希望大家,能够有点警觉,还是要法器啊,大家知道念佛,跟我们现在这个计数器等等这些,那这都是可以说是我们修法的一个法器,那么这个法器呢,就如同我们去跟烦恼打仗,降伏烦恼真的就跟上战场一样,它是我们一个制胜的一个必杀技的这样的一个武器啊,所以这个武器如果你不丢了,很可能把武器丢开,刚开始有一股蛮劲儿,觉得这个所向披靡一样,把他们都撂倒几个,可是过段时间,你慢慢就心疲了,就力有点单薄了。

所以大家要警觉了,希望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的,那么当然我们就要依然认认真真每天能够按时按点,当然包括我自己,也要从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时候,我要开始也要对功课再这样的去细心地投入地认真地再要加一把力度。因为我觉得人人皆如此。都会出现这个情形,有时候法务太多呀,或者散心杂话呀等等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呢今天在这里跟大家提一下。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回向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思想统一,就是回向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的功课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回向取决占了决定性的作用。回向就好比,就等于说我们有非常好的这个锦缎,这个宣纸,那么我们也有非常好的毛笔,非常好的这个色彩。但是如果你没有胶,没有墨,那么你是没办法体现在这个锦缎或者这个宣纸上的。所以它就粘不上去。这个回向,还有发愿,就跟这个一样。特别是回向也是愿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它就让它倍倍增广,让它可以有说揽石成金的这样的一种功德殊胜在其中。所以在这两方面呢,耽误大家的一点点时间,先给大家说一下。

那么上一讲的时候呢,我们已经把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和作者的大概,给大家做了一个讲前的一个论贯,概说。今天我们就闲话少说了,开始从第一段论文讲起。先给大家把这一段论文给我们贴在这个群里来,请大家一边看,一边跟着走。好,我们来看,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这是先看这一段,因为上一讲时,告诉大家了,这是在一个涅槃法会上写的这段愿文,所以说这一段呢,就是说,当时大师,省庵大师呢,身处法会中,那么他虽然是作为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一个领众的,我们现在看来是祖师级别的人物,可是我们看到,第一句话开口让现代人看的话,又很可能有时候要颇不以为然,为什么呢,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就把自己这种非常地谦卑到用了这么三个连续的这个修饰词,这里呢,因为大师的法号叫实贤,省庵大师呢,也是他的另外一个法名。

其实呢,当时这个省庵大师出家的时候呢,他师父给他起的一个名字叫做思齐,就是我们说,取了见贤思齐这样的一个寓意。所以首先来看,我们看大师的这个法号。这里讲到的实贤比较用得少,但是呢我们一说省庵大师,大家都知道。那我们顺便说一下这个法号的功德吧,你看人家师父给起的叫做思齐,他就赋予了一个寓意,就是说历代佛门中的这些大德,祖师,大成就者们,希望新收的这个出家弟子呢,能够见这些祖师们的德行和修证,那么,也能够向他们看齐。果不其然呢,省庵大师没有辜负他师父的重望,所以说这也是成就了他,这样的缘起,成就了他后来这样的一个在佛门里边度化众生,如此大的弘法殊胜事业。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特别是我们现在大家可能皈依了的都有法名法号,这个功德呀,确实我们还是要不可小看。因为一个,我们有时候呢,皈依的这些同修们有的到处皈依,几个,一会儿皈依一个,一会儿皈依一个,有的来了说有四五个法名,其实呢,有一个法号啊,我们还是可以说来之不易吧,能有皈依的这个功德,具足了这样一个,出家人就不说了,就我们说在家人来讲,这也是,可以说是用这个名词概念来具体体现我们的德行,和我们对法上的一个追求。所以说对于自己的法名呢,我们要知道佛门里面,大家皈依了以后,有这样的一个法门,既代表一个修道上的寓意,甚至是给我们的一个期望,另外呢,也是代表一种传承。

同门师兄,所以皈依的同修们呢,这个一般我们就都相互叫师兄,不能叫师弟师姐师妹,这个是不存在的。都相互称师兄,那么偶尔地说,有一些排班啊什么的,先入山门为大,看看皈依的早晚等,这都有,那么但是最重要的缘起就是我们这个法名,赐的这个法名,当然前几天我还看到圈里边信上,据说吧,我没有查看到经教的校正,但是也非常有意思。他说有法名的人,皈依过的人呢,就是将来舍报了以后,哪怕说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且不说,那么他如果到了这个阎罗殿里边呢,就看看叫的时候,看看他有没有法名,如果从这个簿子上查出来,说是还有法名的话呢,这个阎罗王就不管他了,不管他怎么样呢?直接就转到这个,转寄到这个地藏王菩萨那儿去了。

意思说,他是皈依佛门的,我阎罗就不管了,让地藏王菩萨受佛陀的嘱托,让他管去。不管是度化也罢,收拾也罢,让他管去。当然这种说法听起来特别有意思,也给我们很多心理上的安慰吧。皈依了的同修有法名的,但是不管他是否具有这样的功德,至少说明说,皈依佛门来讲,这个法名是一个标志,那么从我们经典里面曾经也有讲过说天人快要堕地狱了,皈依了以后都能够即刻又升到天。这个从这点来讲的话,那么确实还是功德无量的。

那这里的省庵大师呢,他这里自称呢,是用了实贤这个名字。他并没有说我实贤啊,或者这个僧实贤,而是在前面这么多的修饰词,首先我们来看不肖,不肖的话,是我们世间人,现在的人好像不吃这一套了,至少古人吧,都对这个师父,对父亲来讲呢,说自己是儿子嘛,都叫做不肖子。不肖子,说实在的,我跟我师父有时候联系,最后要挂一个这个落款的时候,都是说,不肖徒弟宏海。那么我们通常,不肖就是算说不入流不像话的意思,不够格的意思。这里的愚下,愚下就是愚钝,下劣。那么又加了一个凡夫僧,这就我们一般大家都知道,僧嘛,有这个凡夫僧和贤圣僧。那么这个贤圣僧呢,一般都是断烦恼,证实相,超凡入圣的。

那么这个凡夫僧呢,他是现了出家相,还正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凡夫的水平。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怎么判断贤圣僧和凡夫僧呢,主要就是看心经里面讲的有般若波罗蜜,这个可以说是一个鉴别的分水岭,那么这里讲到说到凡夫僧,再插着讲几句吧,因为我们大家现在学佛啊,常说皈依三宝,那么依止善知识都是出家为僧,口称师父,那么大家一定要知道,圣贤僧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那么我们在恭敬三宝,特别是在依附师父的时候呢,因为大家都对这个僧啊,因为我们也是从出家前出家后过来的,我们笼统地而言的话,一般的社会人,不要说皈依的弟子了,总是对这个僧宝呢,有完美情结。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说真的是完美情结,也许实际上他不是追求完美情结,而是满意情结吧。满他的意认为满意,也有可能。但是我们要知道,确实贤圣僧固然确实非常殊胜,可是呢,真正我们对于僧的恭敬呀,不可以从凡夫僧和贤圣僧上进行分别和攀比。

你看就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对法师们,如果状态好的时候呢,觉得能够称赞,一旦不合己意了,马上就有时候甚至就跃跃欲试,想来几句不好的话,说几句是是非非。可是大家要知道啊,真正我们要皈依三宝,不是在他贤圣僧还是凡夫僧上论的,而是什么呢,是在他出家的身份上论的。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就是我们恭敬三宝,不可以用,这是有可能是圣人,这老和尚,有证量,啊那个呢,那个法师呢,可能平常也看不出来一些什么修行,或者怎么样,就觉得有差别了,这就错了,再再给大家讲恭敬三宝,不是从这个方面论的,而是从他出家的身份上统一来进行恭敬的,也就是说,圣僧固然好,凡夫僧同样是稀有难得,对待凡圣僧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恭敬是针对的是什么呢?是他出家的这个身份。

是他住持三宝的这个角色。甚至包括说,就是他的这身衣裳,圆领方袍,所以大家要,这个我觉得还蛮现实,挺重要的。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常有大家也听过有千僧斋,千僧斋呢,貌似是我们常给大家讲的时候也是说,哎呀,只有我们去千僧斋里面去结个缘供养,只要去供这个斋,只要有千个僧人,就里面一定会有圣人罗汉来应供,可是我们在这个发心上大家都不能够搞错了,如果我们有机缘,比如说去五台山供啊,可真的不是说就冲着那一个罗汉去的,好像说,就是说管他反正一千僧里边肯定有一个罗汉,我就冲这一个罗汉,就等于说我这九百九十九个哪怕是凡夫,我就不计较了,管他呢,凡夫就凡夫吧,反正我这一千人里面我得认准一个,这个发心就错了。

大家知道,千僧斋,佛之所以,佛教留下这样的,想必是佛的用意在哪里,就是让我们学会平等次第供僧,也就是说告诉你这里面肯定有罗汉,然后你就把每个都当罗汉这么去供。是这样的一个发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恭敬三宝,虽然这里讲到说凡夫僧,我们一听就不敢说,这凡夫僧和这个贤圣僧,就开始区别了,分别了,好坏了,胜劣了,不需要这样,就是就到这里了,讲一下。那么我们从这句话中呢,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德行,修证,因为本来就是在佛舍利前的这个涅槃法会上,那么而且在场的人呢,我想我们想一定其中也有一些,这个圣贤来应化,一定会应化这样的大法会嘛,所以从中就看出来,这个省庵大师呢,他的虔诚和恭敬,他的虔诚表现就是说,我就是在佛舍利前呀,那就如对佛一样,恭敬就是说,相信所有的与会的这些大众里面,一定有应世菩萨,所以他在这样的一个场景里面大家才觉得说,哎呀,他说是,我这样一个不像话,你看,身为佛的儿孙,他觉得不肖。身为法的传承,他觉得是愚下,愚劣,这个下劣的根基。

那么身为僧的身份来讲,他是一个凡夫僧,不是一个圣贤僧,所以说就三宝,佛法僧来言,从这三个修饰词里面,就体现出省庵大师的德行,而且就修证来讲的话,人家已经证到这个圣贤的这个地位了,但是他并没有执著这个名利的高下,所以这样的高僧,反而自称愚下,这样的祖师,他居然说是不肖,大家要知道,祖师是最孝顺的佛的子孙啊,所以说他不执著分别这些,什么高矮贵贱亲疏,一句话就看见人家的德行修证。特别是我们理解,大家都知道,最好的根基,一个是上智,一个是下愚,也就是智慧高明,或者说根器老实。这两种人呢基本上笃信佛法,依祜三宝以后他不会移,改变的。所以这里大师以上智的身份来谦卑地自称下愚,其实并不违自己的德行,所以大家在理解的时候,也不要以为说,哎呀,这是祖师爷他刻意这样儿,非得弄成这样让大家觉得说,他这个这么谦卑,也不能理解错了。这个当时大师他能够这么说,说明他内心他真是这么发心,就是这么想的。就是觉得自己很不好,绝不是装的做作出来的。这就是人家的德行。可能让我们做啊,有时候不要说自己做不到了,大师这样,啊这太过了吧,为什么要这样呢,应该这个担当一些,或者反正怎么都不对吧。

好我们再去看下一句,这里这几个词叫做泣血稽颡,就是等于说,泣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你哭得又有眼泪,又有声音,这就叫哭,那么你哭得连喊带叫的话,这就叫嚎。泣呢,就是说怀揣着惭愧忏悔,虽然泪如泉涌,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呢,但是他不出声。还是有这个威仪,这叫做泣,那么这里泣血呢,就是等于说表示悲痛到了极点,法已经末到这个地步,为了大众,为了正法,为了佛教,他觉得自己很不尽如意,不满这样的状况,所以而血泪交加地在这里什么啊,顶礼啊,稽颡就是顶礼的意思,我们持咒不是《准提咒》里面,稽首皈依苏悉地嘛,就是将头一顶到地面就叫做稽,那么这个颡呢,就等于说头磕下去,半天都不起来,这就叫做颡。

所以大家看,当时他跪拜在佛舍利面前是怎样的一种,这种心的这个深广度,能够彻底发出来这种为众生这种慈悲,所以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因为佛法的衰败啊,他觉得非常的悲伤。既然正法像法已经到末法时期了,又生在佛后,而且又在染土,还在五浊恶世,所以这种难受呢,他为自己他且不说了,更为了一切天下的众生,为这个觉得可悲,所以这呢,告现前的大众,当然现前大众就是指的阿育王寺当时法会的参与的这些大众。

那么还有呢,一切这个坛城里面的六道鬼神呀,天龙八部护法等等这些。求哀嘛,哀告,就是一个是求哀,一个是普告。及当世净信男女,这就是已经皈依了佛法,信奉佛教的善信男女们,就是都来法会现场的同修们,当然这个当世啊,我们要分成两门儿来看,一个叫做当时之世,参加法会的这些人员,那么,有许多这个佛教徒或者是有缘人,二一个就是当来之世,因为这样的一个祖师,大师,那么他写这篇论文,就是当时这样的话,愿文呢,他不但要利益当时的这些佛教徒,让他们来发心,更有望是什么呢,希望当来之世的佛弟子们呢,也能够如此发心,那我们大家就要自己去担当这个角色了,这个当来之世,也指我们现在,大家正在听闻的你我他。

那哀告这些大众净信男女怎么样呢,惟愿慈悲,少加听察,为了挽救这个危亡的佛教,希望大家能够就是有这个慈悲的情怀,真诚的态度,就等于说这个省庵大师的态度呢,真的是让人无地自容,他的意思就是说,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人微而言轻,不加注重,他希望哪怕你能够稍加留意地听闻一点儿,来省察一下啊,从佛法闻思修的角度,那么听就是闻嘛,察就是思嘛,希望大家来闻思一下。听听我说的这个道理。是不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你可以试着听听,考虑考虑,你看这就是祖师的慈悲,就是以这么一个态度来跟大家沟通,就希望说,哎呀,你能够少听一点儿,看看有没有道理,希望大家能听一下,所以这个我们看度化众生,真的是不择深浅,你看想必说当时就跟我们现在办法会一样,庙里办大法会,那来的有的是功德主,有的是有缘的,甚至有的一些是偶尔今天经过,或者无意中进来,那么这些人他都是一个都没落下地这样的进行一个照顾性的这种号召,讲什么呢,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说这个入道的主要的门径啊,就是要发心啊。

我不知道大家,我们也都学佛学了这么久了,就是大家知道这个发心是不是容易还是难。你们现在自己反观一会儿。我告诉大家,发心啊,比修行比成佛都难,这个心如果说你觉得状态稍微好,很可能是过去世善法相得比较相应,真正的发心是你最不堪,最道行颓废,信心麻木的时候,还能够依教奉行,发起来这个大心。那么这个是最难的,特别是让这个心不间断。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你要入佛门,要上菩提道,必须要发心,这样的入道要门呀,什么叫入道啊?你得有信心啊!你得听教法呀,要那个清净善知识开示呀,慢慢地把这个心给调起来了,在波澜中走得稳了,最后稍微能够落停了,这样的情况下慢慢地上道了,这才叫做最浅的叫做入道要门,往佛道上走,思想上这样回归,这个我们说的发心为首嘛。

所以说修行最急要的任务就是要什么呀,要立愿,安立我们的大愿。大家想,不要说佛法了,世间的事业,你没有个愿望,没有个理想,你能成功得了吗?何况出世间呢,大家要知道我们世间的事业虽然你有时候福报不够,可是你现实的愿力等等这些去调动你宿世的这个这些福报的话,那有可能还是能实现理想的呀,因为他是随顺着以世间的心来随顺世间的果,那还是能够随顺的啊,那我们发心要立这个愿,要出世间的话,那叫做逆行,迎刃而上啊,是非常难以把持的,可是呢,佛法是要了生死,世间哪一件事能抵得过生死啊,要度化众生呀,世间一切事里边最重要的是众生的法身慧命嘛。庄严佛土呀,所以建立这样超绝殊胜的啊,就必须要有大愿,哪一尊菩萨没有发过愿呀,上一讲的时候我们就讲过了,没有一尊佛菩萨没有他的大愿。

所以在佛经中,佛曾经开示,他说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大家明白了这里面最后两句,:忍慧福业力是什么呢?就是指的你的忍辱力,你的智慧力,你的福德力,你的业力等等这些力量里边,所有的力量都比不过愿力殊胜,力量大,所以大家想想,忍辱的力量,那得多大呀,我们现在就是忍不住啊。能行这个忍,忍辱柔和力的人,才名之为有力大人,佛门里面把这个忍辱力非常大的这种心能够软下来,包容起来的这样的人叫做有力大人,这是指的忍力,还有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的力量呢它能够分别是非呀,我们会说,那谁分别不了是非啊,不就是善恶标准吗,是个人他都懂,我告诉大家,这个小是非我们能懂,大是大非之前大抉择因果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当下是邪还是正。

还有一点就是纵然你知道你都不想选择正而舍弃邪呀,很多时候邪道上有我们现实的利益,有我们当下的这种满足这个贪嗔痴,所以那个时候你的力量是不够的,就需要智慧的力量进行抉择,大家每天都在修行,试一试,没有智慧造业造得那根本你就跟决堤了一样,第三个就是福德力,我昨天还跟同修们在聊天,这个讨论法义的时候说到,说什么叫福德力,我们为什么说一福压百祸,这个福力和你这个聪明呀它是没得比的。

为什么呢,就是等于说我们世间人大家都希望他有能力有聪明,可是最大的能力就是他有心量福德、格局、视野,你想聪明无非你就是工于心计嘛,善于算嘛。可是大家尝试一下,昨天就说起说,有多少人真正的按照技巧,生活的技巧这种聪明能够走到最高处的,他总是会最多就跟当皇帝他当不了做个宰相,因为呢最高层面的这种,我们就是俗气一点讲就是博弈吧,最高层面的博弈不是比的聪明技巧,靠技术层面是上不去的,一定,最高处的这个大德的人,这个具足的这个人呢,他一定是具足德行的,不靠聪明,这就叫福德力,那么业力的话就更不用说了,这个人人都能达到,每天造业造得是勇猛精进呀,就修法修一会儿都觉得不造点业就觉得哎呀落空了一样,对不住自己。

可是佛在这里说忍慧福业力,最后补了一句叫做誓愿力最胜,就是在所有的力量中愿力要比这些的力量大得多,殊胜得多,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常说本师释迦牟尼佛,人家在因地就发了五百大愿,就要在这个人寿百岁的时候来五浊恶世,最深重的时候来救度众生,他做到了,他一生讲法正法像法末法一直到现在他的依教还在,我们此时此刻大家还在得度,在受他度化,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愿力。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说要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呢,平常的愿消三障诸烦恼,愿以此功德,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四弘誓愿,都是我们修行的一个主导的力量,主导的这个外护,为什么这么说呢,其核心原因大家看,为什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

纵然你有一些精勤的辛苦,精进勤苦的修行,可是呢,祖师是明眼人,虽有修行还是徒劳辛苦呀,我们看其实刚才我们读的这一句呢,是从反面来说一下菩提心,衬托菩提心的重要性,你想说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不发这个心,广大的心,这里广大的心就是我们说的一定要上求佛道是为了成佛学佛,下化众生为了众生一切都得成佛,就是这样的一种有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众生无尽菩提心无尽的这个心。这个愿确实难发,度一切众生的心非常的坚固,太有我们说的太有局限了,现在末法时期的,真是我常说,哎呀就是修净土吧,你想这样的一个广大愿力是成佛的基础,但是我们现在呢,发不起来,建立不起来,坚固不了,那么你纵然你就是经微尘劫数地去修行呀,你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就只有徒劳辛苦,什么叫做徒劳辛苦呢,看上去好像是还修得挺好,培福培得很厉害,问题是你,我们常说的不生如来之家呀,你脱不了轮回的话就等于说这一切都是白搭,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现在都算不到这个账呀,大家现前的能做点福业,做点功德这就算好修行大修行人了,阿弥陀佛。

所以为什么祖师这么说的第一个就是心难发,第二个就是愿容易转,容易淡。在这个佛经里面就讲过嘛,说鱼子菴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大家都见过鱼籽儿啊,鱼下的鱼籽儿呢很多,可是呢能够成活为鱼的很少,这个庵罗华呢这是印度一种,它呢就是这个树它开花开得很多,但是呢结果结得特别少,这个菩萨呢初发心的很多呀,真的很多呀,几乎来念了皈依受了五戒的信誓旦旦的那个时候能说是假的吗。能说他不是为了成就自己度化众生吗?那很多时候都觉得在这儿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时候眼泪都掉出来呀,动了心了呀,可是怎么办呢,这叫做初发心呀,发心如初,成佛有余,很多时候成就的佛果就少,没有办法。所以说这里跟大家讲,这个菩提心呀是菩萨行的根本法,因为有了这个发心以后再有目的地这样欣求趣向。所以说你看为什么我们修习福德智慧这两种资粮,断除烦恼呀这种障碍,证得无上菩提,你看在《华严经》里边讲到说菩萨的十住位里边第一个叫做发心住,就是说如果说没有这个菩提心,通达无我的智慧的话,纵然你有这个智慧没有菩提心来就是说匹配,那你还是个小乘人,所以说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这也是大小乘法的区别法。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确,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再参考大安法师讲的时候,他里边就讲了一个公案,就是这个菩提心的这种功德有多大呀。上次给大家讲菩提心就跟龙王宝冠上的一个珠一样。说师徒两个出去行脚云游,那么这个师父呢,他已经是有证量,证得了阿罗汉了,证到阿罗汉的圣人,声闻乘,这个徒弟呢,还是刚刚出家的一个小沙弥,那师徒两个人行脚走出去的时候呢,这个徒弟呢就跟着起心动念了,因为刚刚出家小沙弥所以发心很勇猛,跟着师父巡游的时候呢,就看见人世间呀一切有苦,或者看到大家比较生活得辛苦呀,每天耕种呀,乃至贫穷的这些人呀,哎呀他就发了一个心,说这些众生呢,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他们,就发了这个大行大愿一念就生起来了。

一念生起来的作用力有多大呢,因为他师父是罗汉,已经有他心通的功能,所以他一听这个小沙弥马上发了成佛的大愿度众生了,他就跟他说,哎呀你来走到前面,我在后面走,就让这个徒弟在前面走,说我不能在你前面走,那好啊,徒弟听话走走走,走了过了一会儿呢,走得累了,那么远的路,哎呀这个疲厌心出来了,疲厌心出来了就开始慢慢的这个度化众生的心又淡了,哎呀说这成佛太难成了,走路都这么累,行脚都望不到边,一旦这样师父就叫他了,说等等等等,这个你再还是走后面吧。刚才师父说让他走前面的时候呢,背的包香袋呢师父也背着了,让沙弥在前面走,这个时候又让他走后面了,包又回的给挂到他肩膀上了。

这个沙弥呢就莫名其妙,说这好不容易这个生了成佛度众生的愿怎么又退了,就想想不能退,我还是要成佛度众生,这一念生起来呢,师父又赶紧又把他叫到前面走,又把自己的包又背到自己的肩膀上,这个沙弥呢就很奇怪,说一会儿让他前一会儿让他后,这是今天怎么了。结果这个师父就跟他开示,这也是很巧妙地度化他吧,说你发了成佛度众生的心呀,你就是大乘的菩萨种姓,那我跟菩萨比我只是到罗汉声闻乘,那么你就是功德大得走在前面,我来给你背包,结果你走在前面你又退心了,你还想修声闻法,那既然你修声闻法自了的话,我已经是断了烦恼的罗汉了,你连一品烦恼还没有断,你当然你是我弟子你得走在我后面给我背包呀。这样的话就以这个公案就告诉沙弥,说尽管你还是一个凡夫僧,一品惑还没有断,可是呢只是这一念成佛度众生的心发起来了,就比声闻罗汉都厉害了呀,所以他一下子就坚固了他这样的一个念头。

这个公案在佛门里边很有名,这就是发心,发菩提心。那跟大家我们这里讲一下啊,这个发菩提心呢,它是有种种的因缘的,可是呢最能引发菩提心,最能够巩固这个菩提心让它不退的根本的方法啊,大家一定要记住就是要有大悲心要慈悲。在这个《大集经》里面就讲到说,这个大悲心呀,说人的命,就是我们人之所以能够活着是以什么为根本?经文里面讲到以你呼吸为根本,你一会儿呼进一会儿呼出,是有呼吸的人为根本。那么这个菩萨他修学大乘发菩提心以什么为根本,以大悲心为根本。就是慈悲,说起来惭愧真的是慈悲修得太不够了,太没有忍耐心,太没有这个包容心,请大家我们一起在这里反省。惭愧!

那这个大悲心也是不好生的呀,怎么生起呢,在经典里面也讲到,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切实关系到我们寻常的时候对治烦恼也罢,面对境界也罢,希望那个发心做功课等等这一切缘于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甚至让一切众生先于自己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起大悲心是一定是缘于世间的苦而生起的。首先我们多观察思维众生没有一个依附,流浪生死中没有依附而生大悲心,这是一种观法。

再一个呢,慢慢地观察众生他们的这种秉性不调顺,也就是佛教化也教化不过来,这个怎么说都不随顺不听,你去想方设法为他,他还不买账,都是一种苦,这样也可以生起大悲心。或者观察众生这个生性贪婪没有善根,给他讲佛法一点儿都听不进去,世间的这种五欲利益呢稍微有一点可以占便宜马上就高兴得,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怜的人,这样也能生大悲。或者说观察众生在长夜中睡眠,就是说轮回就像睡眠一样而起大悲。众生每天都在造不善法,被这个欲望所束缚而生起大悲心,观察这个众生呢,没有善法的欲望,这个我们也有时候很多这样的一种感慨,就是明明他具足了佛法这个因缘,或者家里的眷属你学佛给他创造那么多的机会,去庙里边想方设法给他看经书,甚至找师父开示接触,这样聊一聊,他都没有一点的善法欲,这就是这号人。这是最可怜的,也要常这样想,说他没有善法欲而生起大悲,或者观察众生呢,失却诸佛法的机会,不管是他信着信着不信了,修着修着不修了,这个本来还好好的能够相信点因果,最后造业造得无边无际了。

等等这些失诸佛法也要生起大悲,就是这些种类的人种种而言都是非常可怜的。世间法你就再怎么有能力,有地位,有点儿钱财,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说没有生起这个菩提度众生了生死的心就非常可怜。那么我们的大悲心就是要借众生这样种种的苦而生起怜悯心,想方设法。所以说发菩提心,这个发心这不是讲到了,心发,则佛道堪成,愿立众生,那么苟不发大心,立坚固愿的话,你还继续轮回。修行也是徒劳辛苦的。这就是我们发菩提心的一个借力吧,所以这里跟大家讲,这个发心确实发不起来也是正常的,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就说发不起来我就不发了,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发,很多时候呀我们就知道,知道怎么说呢,就是说可能在我们的修法中有时候没有把这个明显地这样提出来,去刻意地去修,就给你说一句说你就发菩提心吧,大家也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发,怎么去观。

所以大家在这方面要慢慢地用心体验,有具体滑落到这个操作的层面,你比如说咱们念佛人吧,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人,那么我们就是要常念说,说自己跟众生都在这个娑婆世界,本来就是极乐世界是本有的家乡,怎么都一梦梦到这儿来了呢,就不甘心可悲呀,就生起这个悲心啊,观察到好多人学佛,学佛学得最后啊这个学得非常的圆满,这个这个到位知识颇多,可是就是对净土信不起来,甚至还把净土视为这个非常不以为然的、简单的、斋公斋婆、愚夫愚妇的法门,看不起,这是最最可怜的了。乃至说有一些同修念佛念得非常精进勇猛,念得真的是如果是菩萨的这个智慧来观的话,已经极乐世界的莲花都生起好大一朵了,准备着往生的,突然间业障现前,改不修了,又要另外的微妙法去修去了,这些如果从一个净土行人来讲,大慈悲心就观这个,我们再想想多少人本来能够就这辈子往生成就,结果由于一念之差没有成就,没缘上这个净土,又不知道几经几劫地回去轮回去了,等等这些,这就是我们念佛人常要这么想,要跟大众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同生西方净土。

所以说再一个我们的发心就是说立愿发心呀,还有一些障碍,比如说我们容易懈怠的时候,再给大家讲讲怎么会懈怠忘失到这个发心和大愿的。比如说我们有四种下,上下的下,就是下行、下伴、下施、下愿。这就会退心的,懈怠了,什么叫下行呢?就是你不修往上走的行,你不修戒定慧而破身口的戒,不善护戒律,这就叫做下行。就是下等的行持了,下等的行为,这样会障碍我们的发心立愿,再一个下伴就是伴侣,你天天跟什么人打交道啊,如果真正说从这个菩提心的角度来讲,说亲近罗汉声闻或者辟支佛这都属于下等的伴侣了,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所以我们对照着这个法义,我们也想想什么叫做下伴,就天天叫着你一块儿结伴而行说是说非,天天让你投入到世间法,不要好好修学耽搁你的时间,天天叫着你一起吃喝玩乐等等,这都属于下伴,下等的伴侣,不可与其为伴,所以大家要了解善于认知这是一种第二种懈怠,就是会障碍我们的发心立愿。

第三种呢就是说下施,可能我们很多时候有一些福报,那么也能够做一些供养布施,但是我们呢,在这个我们供养的对象布施的对象,或者我们自己心生分别生起了我慢,优越感非常强,可怜他们给你点儿施舍,或者为了生大的福报生到天去布施,这就叫做下施。下愿是什么,就是下等的愿是什么呢?不能够一心一意地去请取诸佛的净妙世界,就想着说来生娑婆世界下辈子遇到还怎么,就天天想这些事儿,这是很可悲的,这四种就会懈怠导致我们不能够立愿不能够发心,所以说会产生什么呢,退失菩提心这个大愿的这个障碍缘分就会出来,一旦你陷入到这几种中的话,那就产生退缘了,或者你自己的种姓不具足,或者为恶友所摄受,乃至有时候对一切众生,我们也不说一切众生了,就说你的有缘吧,这个慈悲心比较微薄,所以你看为什么要跟大家来讲这个劝发菩提心了,真的是跟大家一起学习,我自己也要做这个调整改进,你看予众生的慈悲心微薄,微就是很小嘛,量很小嘛,薄就是说一下就没了一下就没了。

再一个呀,还有一点你看,刚刚我们在五台山,就是长时间的种种的这种大苦难修行苦行中呢,他的心里生了恐惧惊怖或者怯懦心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给大家讲一下很有意思,我曾经就遇过这样的情形,这是有一年夏天吧,在五台山要去朝拜嘛黛螺顶,那我这个有时候也带着夹杂心吧,还是觉得说希望大家都能够来拜拜,所以有时候微信上发个号召,大家一看,呀这个激情涌动真的就来了,来了就拜,我记得有一年不知道哪一年,前两年,有一年一个同修来了拜山了,特别这个给我发微信非常的恳切,然后到了那天真的来了,也非常恭敬也非常的欢喜地就跟着拜,当天确实是法喜充满,拜了一天呢,因为那一年呢不是早上拜,是下午四点开始拜,有时候太阳还没有落山,太阳没有落山,因为拜的时候呢她穿的可能是一个T恤吧,就把皮肤脖子胳膊这个脸呀晒的怎么样,皮肤有点红了,有点疼了,好第二天拜完了接着出现这种现象一下子就紧张了,哎呀这马上皮肤不好了,这又是女众呀,这个形象怎么办啊?,这个又想着要抹防晒,一下子就这个烦恼生起来了,害怕了,马上就回去了,原定的这个功德圆满就不管它功德,不需要圆满了,这个就是说呢,对这种助道苦行生起怯懦、惊怖这也是一种退缘。大家要种种的我们自己去对照。

所以你看虽然说发心才能成佛,立愿才能度众,可是心难发愿难立呀。这里省庵大师说,总是徒劳辛苦,那我们就要认知到一定要有愿和发心,可是呢,我们也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我们常有句话叫发长心立大愿,不要常发心常立愿,这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祖师也引这个我们经中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的法义,引来进行这个教证说。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是佛在《华严经》里面讲到的啊,那我们就要知道说这么大的一部经典,作为佛的根本教言,最高境界的经,他讲这句话那是非常严肃的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大家要注意一下,什么叫做修诸善法,这并不仅仅是我们在人世间里比较善良,为人处事比较随顺和蔼或者能帮忙别人,这就足以了,不是,包括我们受三皈持五戒修十善,如果再近一步说包括我们修禅、读经、布施、放生等等,这都算善法。不要说有宜于人类社会种种慈善事业,哪怕是你修出世法如果你发心的基础不是菩提心,忘失掉了,那么这些修行就失去它的主导的出世解脱作用了,就都转成什么呢?这里讲到的是名魔业。魔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修行要出世解脱要成功的时候啊,魔就专门来伺机来等着来扰乱,他怕就怕的是什么呢,三界内的众生不做他的魔子魔孙了,所以他唯一的这个邪心欲望就是不想让人跳出三界,只要有人跳了魔就恐慌,所以大家想想这不是佛在这儿耸人听闻呢,就说明说,如果我们不带着出世解脱成就佛道的心去修善法,那下意识你修这些法的中途,你一定是带着对三界的留恋,当来果报的向往,那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必然是什么呢,魔业。

可是省庵大师这里讲到的说,忘失尚尔,就是你忘掉了尚且如此呀,不是没有发是忘了,忘是什么概念,就一会儿就没了一会儿就没了,尚且如此,何况你还没有发呢,所以这里最后祖师说,故知欲学如来乘,就是你真正你是想成佛的话,你是为了这个而来做佛弟子的话,那么必然要先发菩萨愿,这可是缓不了的,所以告诉大家如果我们,不管我们现在的心量怎么多大,成佛有多远,但是如果你不是为了成佛而学佛呀,说白了就不是佛弟子,这里的一乘,就是说故知欲学如来乘,如来乘又叫一乘,是相对三乘而言的,因为在我们究竟圆满的角度里边的话,前面的三乘都是不究竟的,所以这里呢,把菩萨乘称为大乘,那么只有菩萨乘才能够得佛果,这是指陈了菩提心的重要性,那大家要知道我们修行呀,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第三个就是空性的见地。所有这合二为一也可以说愿求生净土,这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下面的内容,前面呢是直接给我们指陈出来菩提心的重要性,下面就开始要立这个行为上的标准,看你怎么才能叫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发的是否正确,有没有到位,或者你有没有不经意间把它给歪曲了,每每修行的这些功德有没有在菩提心的正确指导下把它的功德能量发挥出来,而不是大打折扣,所以这些呢,一切都以发心为主。

那时间关系,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进行具体的行为上来看,怎么才算标准的菩提心的相貌是如何的。

好今天时间又到了,下面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三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请合掌端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呢又是一个周一。那么这两天呢,我们也非常法喜地投入到中国佛学院,已经建院六十年了。今天是六十周年的纪念,今明两天。所以一天呢也做了一点这样的一个事务性的事情,感觉到真的是不容易。大家要知道,中国佛学院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了,大量的僧才都是几十年来从这儿培养,长成和出去弘化。是一个摇篮,一个圣地。那么六十一甲子这样的一个轮回,大家看这也是一个轮回。佛法的兴衰,大家的共业,福报等等,都能招感来这样一个现象。那么我们现在还能有这样的机缘,在这个网络上听闻佛法,这样方便地来闻思。所以这确实是我们每个人能够参与进来,也是一种莫大宿世的一个善根培植。想到这里,我们大家都应该生起这个欢喜难遇之想。但是我们的目标呢,是锁定是要转凡成圣,要修菩提道业的,如果就着这个来讲的话,那么只要我们身在轮回中,你就福报大到三十三天,或者二十八重顶,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个里面始终是一个重复上下的内容。

所以今天我们依然还是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请大家还是建立起现前的这个知见高度。既然在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福报来闻法,那么就不能白闻,不能白处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平稳地、安逸地来学修佛法。那我们还是要反观思维,其实有漏的、是杂染的。如果一个人的求解脱心非常强烈的话,甚至说呼吸进来出去这样的一种低级生命的存在都是很苦,所以大家正好依此苦而发其心。今天呢我们是第三讲,从这个上一讲的话不是讲到,省庵大师说到发心是不可缓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当下听到这样的法义以后呢,就是要把我们本具的这个菩提功德让它引发出来。所以你看这就是善知识的作用。为什么我们常说善知识他能在菩提道业上对我们有这个指导,纠正,提携,能够遇到这样的机缘那就更是非常的难得啦。所以说省庵大师这也讲到了说这个,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天我们从这一段开始讲起,那么先给大家把这个论文贴出来,我们随着文字呢来作一个贯解。

我们来看这一段,先读一句,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大家来看这是省庵大师开始讲这个菩提心的相状,那么菩提心的相状它首先就是说可以说从我们人之常情来讲起,你看,心愿差别,其相乃多。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我们都其实每天都在发心,不论做什么事,这个发心其实是不拣善恶的,善也叫做发心,恶也叫做发心。起心动念。那么如果说我们趣求菩提,上求下化的心呢,这叫做菩提心。有时候你看我们说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求往生心,或者说要跳出三界火宅,这叫做厌离心。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对境的情况下,都促使我们能够发起一种心的念头,心念。所以说这个心和愿的差别相呢太多了,那我们自己想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发心。如果说大家真的在这个,心比较细的人,有一些功夫能够反观思察到自己的念头比较容易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说,所有的修行其实就是只管发心。只要发心到位了,确实就不要管了,为什么呢,因果一定会成就的。只要我们发心,那么一定会有信心,有行持,有证果。

所以但看就是看我们现在的发心。可是这个心呢非常危险,也非常的有机会让你做这个凡圣的跳跃。但是我们现在因为立足在娑婆世界,这样的一个轮回圈里的话,可以说是危险的。所以你看,我们常说一个人做事呀,看看动机,你看现在的胜地名山有这么多,人人都奔向,趋往。那去了的时候,我们到底带着什么样的心呢。就包括我有时候我在五台山也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为什么来五台山。有的来了就是觉得说五爷能保佑,哪儿都不去就五爷那儿磕个头。有的来了觉得说生活中遇上事儿了,说五台山来一下,能消灾免难。当然有的人还带着他的事业,比如说要做事儿。带着他的理想,比如说要升官吧,发财吧,这是最常见的。

所以各种各样的发心,就导致了我们所有最后的因果成熟了一切的这个走向,这个呈现。所以祖师这里讲的心愿差别,其相乃多。我特别有意思地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这么一个公案,包括我们学佛的人,大家都不要以为说我们的发心,待会儿我们开始讲到正文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几乎发的都是邪的,伪的,偏的,这样的菩提心。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公案就讲到说一个护持佛法的一个居士,他呢确实非常虔诚,也特别能舍,他供养一位比较有道的老和尚,那就是倾其所有地供养。可是最后终有一天他自己说漏了嘴,他说为什么要供养这位老和尚呢,因为他还是相信因果。他还相信有轮回转世,所以他就是供养这位老和尚,结这个缘,所有的倾情供养他发的这个心呢,希望老和尚圆寂了以后下辈子投到他家里来做儿子。这也是发心,也是立愿。所以你看多可怕呀,做的这些善法全部变成染心了。

那我们想想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如此,我们到底带着什么心来学佛来皈依。这是非常需要把它厘清把它摆正的一个事情,因为这决定你成佛的道路上,到底是有多快,有多不要去绕弯,多能够走得正,多能够积功累德、能速速得到菩提道业。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所以为什么说发心重要呢,因为我们说动机动机呀,你动的什么心念,那么你的因果中就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动机。

所以这里才说心愿差别相太多了,如果不给大家有一个指导,那么大家都不知道往哪里发。所以这里才说略而言之,也就是说省庵大师在他的那个时代,对当前众生,一般现状的总结。其实呢因为祖师们他做的开示呀,他不仅仅是当前的时代。像这样的一篇高质量的开示的话,它一定会利益到后代,包括我们现在。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也完全有这个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就是我们现在的行为,包括我们所谓的菩提心的相状吧,表现在我们思想上,身口意三业中的展现的时候呢,这个毛病呀,所逾越的原则呀,确实还没有出这个范畴。所以大家来看,其相有八,就是邪的或者正的,真的或者伪的,大的或者小的,偏的或是圆的。

那我们后面的内容我们先这里知道一下,这里讲到的邪正这一对呢,还有真和伪这一对,这样的一个差别相呢,主要是针对凡夫的世间法。凡夫在世间法中出现的。那么这个大小一对,偏和圆这一对呢,主要是就这个出世间法而论的。所以接着下面呢我们来看,具体这八种菩提心它是什么样的一个内涵,怎么样的一个偏差,怎么样的一个正确,都有非常明确的说明。好我们再往下读一下。大家来看啊。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大家看到了,这里呢第一种就讲的是这个菩提心中,有一些邪心邪愿的这样的一个相貌,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么说实话呀,讲到这一条的话,这是第一条邪的菩提心,我觉得我们都难过此关。因为这里你看,说的是世间有一类的修行人,可是仔细看看的话,好像我们基本上都是如此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来学习的时候呢,我们读这些描绘都要把它当一面镜子。

你看这里大师讲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世间有的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那他就告诉我们修行人的本分是什么呀,就是究自心。究是什么,就是追究明白。禅宗里面叫做参,参究。其实换到念佛人来讲就是执持忆佛念佛。在密法里面来讲的话就是要身口意相应,真实地从心地上下手转化这个心的染净功能,这就叫究自心。所以大家呀,我们有时候觉得,修行呀要付出那么多的辛苦,做那么多的功课,相续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归根结底都没有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呀。

大家现在想想,我们现前有觉知的这个灵感,自我意识,就是这个能,这个灵性。所以你看佛法为什么在修证上主要常说心地法门,心地法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唯心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些,千经万论都是让我们明心见性的。就是指给我们要究这颗心,让它明了。可是呢由此而言我们就知道说一切世间法呀,都属于心外求法。

你看为什么说常有一句话叫世上本无事,庸人空自扰呢,我们修习佛法最下手处就是心。可是说实在的,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真的是很可怜,基本上都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一个什么状况。每天都乱得没办法控制,自己每天打什么妄想也不知道,全情地投入进去,就在那个黑咕隆咚里面,就这么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尽情地去打妄想,瞎走。也没有在心性上下功夫,所以你看为什么常给大家说要闻思闻思,要反观,如果说不反观,我们下一世就随着我执追逐。把这个心呢给用坏了,用染了,用滥了。因为我们的心基本上都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没有回光安住到自心中。所以你看虽然说佛性常在而不显现受用呢,这里讲到的不究自心。

那么我们在这里稍微用一点时间,这个究自心怎么个究法。首先我们大家首先要发现自己的烦恼,你看为什么说不修的时候不知道,一修的时候发现心更乱呀,等等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这还算可以啊,说明你发现了烦恼啊。其次你发现了以后这是一种究,再深一点的究就是要对治烦恼,要用有效的方法相对的力量来对治它降服它,你不能说任由烦恼。你比如说我们现在打一个妄想,或者说生一个嗔恨心,乃至情绪一旦上来,你首先你得发现了,然后马上明白了说我这是又在这个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了,那就看你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咵地把它止住,不要让它随着自己的这个妄想烦恼再走,力挽狂澜,这也是一种究。其次再如果大家深一点的话就等于说,不是对治烦恼了,是消融烦恼了。

反观这个烦恼到底从哪儿生起的,它真的是存在么,存在怎么一会儿就没一会儿就有了,跟变戏法一样。那么如果我们的力量够啊,其实反观的能力和消融的能力大家都是有的,但是就是力量不够。所以力量不够就是偶尔的一种感觉比较好,然后很多时候还是任其摆布,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福德不够。所以为什么常给大家,特别是当今时代人的这种业力水平来讲的话,就是福报不够,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培福,一定要多修六度去培福,多去投入,奉献,去舍。这样慢慢地等到福报够了的时候,这个消融烦恼的能量呢就自然就上来了。因为理上我们已经知道这是烦恼了,就问题是你压不过它的力量啊。慢慢地再通过消融再慢慢究,究得就跟随适应了烦恼了,这可能一般的人就觉得说哎呀,怎么能够适应烦恼,随顺烦恼,那么就等于说就是彻底就是说烦恼而没有智慧了嘛。

这个呀,大家要用心。什么叫随顺烦恼呢,跟随呢,就是你慢慢地觉得说,原来一切的烦恼生起来都是曾经的业力,现在的显发。那你想想我们就反观说自己这通身的全是业力,不管善恶业都不要去分别它,就所有的果报也是过去业力,那我只管守好现在的发心,调整自己的行为,然后呢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这就等于说可以说更高的一层次了。享受业果,偿还业债,而且心是开朗的,随缘的。久而久之,你不管有的人善用其心的话,前两种后两种随便用,只要你用的心慢慢的上道了,这个时候呢就能够体悟心性,认识心性,甚至能够常住在这个心性中,这就是究自心。

所以大家要知道,特别是如果说我们现在深度地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话,全是心的体现呀。我们有时候老给大家讲到说你要出离心,你要厌离娑婆,要往生极乐,那我们很多有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哎呀,老说老说这个事情,那我们还要度众生或者怎么样,都是心没到过那里,说厌离心那不是也有执著,我应该多多的去看破,放下,连厌离的心也不应该生起,如果厌离心摆正了,修得慢慢每天观想厌离这样修足了的话,那自然而然心的这种空灵性就体现出来了。不信大家试试。所以说都是要究自心,这是一个修行人的本分。可是我们现在呢不究自心,不究自心陷在烦恼中陷在这个生死里边,那就是这样,你看开始是怎么,但知外务,这是其一。其二,或求利养,其三,或好名闻,其四,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其五。所有的这一系列,都属于什么呀,邪心。不是正菩提心,是邪。自以为觉得还不错,其实呢根本没有过关。

请大家反思,我们要听闻佛法呢,希望我们在听闻的过程中,马上就对自己产生作用,要反思要提起正念,这就是修行。所以说如果不能究明自心的话,那么这个主人翁就会去凡念了,但知外务,就是整日心念呢向外奔驰,追逐东西,无法收摄。所以修行呢就始终就不相应了。对了再补充一下,当然究自心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持戒。很多时候你看大家受这个八关斋戒,每天守护一天,那这不就是用心吗。八条戒律守得好好的,而且特别是修这个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这样的话心就不向外求了,这始终用心依着戒法来起这个戒行,护这个戒体,这也是一种究自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持戒清净是最圆满的究自心了。

那么如果说不能究自心的话,那么但知外务的第一种求利养。什么是利养呢,就是利益,物资,财物利养呀。这里你看因为跟大家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呀,其实它是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讲的。出家人呢他能够舍弃世俗而出家,到这个道场里面,那么他所需的这个要靠外护供养,自己好好地用功,弘法。但是呢这个少欲知足呢,供养是一个根本的,只要够进行一个修行生活就可以了。可是问题是大家都是凡夫呀,除了出家人,世间人我们居士同修也一样,你看世间人每天争什么,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这是古人留下来的真理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呀,国家之间的利养也是一样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森林等等这些。但是我们做为一个修行人,做为一个佛弟子来讲,既然是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不论在僧在俗,要尽量地舍弃这些利益的滋养,足够就可以了,不去贪求。现在的话这样的时代来讲,我们谁能够还说连基本的一日三餐保暖都达不到呢,不可能。但是一旦我们陷入到一个稍微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呢,马上就开始什么呢,不去在道上用功夫,就陷入到这种无休止的追求中,越多越嫌少。

你想想不要说出家人了,就诸位居士同修也是一样,如果真正的用功办道,谁能够饿死呀,说实在的一个修行人那真正的饿死的话,除非他是菩萨再来示现苦,要不然的话那真是护法都有罪过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具足这个信心,说只要我认真发心修行,那一切自有菩萨安排,自然供养,自然具足。就是放不开。所以有时候我们为僧的来讲呢,反而害怕这个供养不能相续,那么向外求利养,就坏了清明了。为俗的来讲呢,说是要护持佛法,护持这个三宝,结果呢去做了好多事业,里边造了无边的罪业,结果赚没赚还不知道,有没有兑现对佛菩萨许下的这种护持功德的诺言也不晓得,最后弄得灰头土脸也是有的赔了家产又折兵的也有。所以说,说实在的,真正一个清净的修行人呀,你死的时候存了一笔钱没花光,没把它散出去,那真是哎呀,做为一个佛弟子来讲,是一个比较丢人的事,特别是出家人。所以说你看本来佛陀的时代的话,他是只让出家人托钵资生的,后来到了咱们中国这个家庭本位的影响呢,有了寺院呀,那么不免就要储蓄一点点道粮,以备平日之养用。那么这样的话,外护来讲呢也应该如法地供养,这才是个良性,由外护来供养,少欲知足,够用就行,那么由僧人来引领,大家一起修这个少欲知足法,这才是一个良性的。

可是现在你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佛门的情形吧,这真的是说不好的话,老板一看呢正好投资,有庙呀,那么外护一看呢全情地投入,后来变得成了这样了也发了退心,生大烦恼,相关的部门也看有油水等等这些,就习以为常变了味道了,这就是合伙起来求利养了。所以我们不管在僧在俗呀,大家要知道一切办道的比丘,自己是比丘就认知这是一种尊贵的生活,那么身为外护,那就供养比丘,让他办道弘法,这是一种责任。

可是在这途中呢,尽量地不要在自己的这种,比如说储蓄钱财呀,占领物资呀等等这上面有太多的奢望,这样的话真的就是等于说这个利养呢最是害人的。那么利养害人呢还算可以说在其次,因为有的人确实不爱利,不爱财。但是这个名声害人呀能害死人,所以你看第二个是什么呢,或好名闻,佛门里面其实名闻和利养这两个词呢常是连在一起的。这个确实,利害人是显而易见的,名害人是隐而难明的,很难觉察到,为了一个虚名想方设法地去维护,下意识地去欺骗别人甚至欺骗自己,特别是我们现在这样的环境时代,一种习性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佛门了,炒作,这种夸张,膨胀的宣传,大行其道。可是大家要知道,佛门有一句话叫做名是实之宾,宾客的宾。

就是说你自然的德行到了,那么各种名跟着就来啦。可是名来了,确实古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慢慢地你就知道麻烦都来了,包括甚至这个有修德的这些大德们,一旦名声,以前有这个大成就者就讲过,如果你的名声像这个雷一样打雷一样快速地增长,那么你的违缘也会同步地以这个速度来找上门来。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这个名闻呀,也是想方设法,社会上有一种这个,这种吹牛的方法叫做炒作。那么这个炒作的话,它属于说我们常说的名利场上的事儿呀。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修行人呢,不去修真实实德,功德。也跟着去炒作,要名头,各种各样的名头,名片上带了一堆。我觉得真的是俗不可耐。特别是如果说你德不配位的话,下场会很惨的。所以你看为什么常讲说,积阴德,积阴德。所以说这个名闻,可能说不修行的话还尚可。包括修行人,表现得非常好的,也有内心深处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好一个修行名,也有的。这是更麻烦的事,所以大家要注意。喜欢说自己学佛多久多久,什么时候受了皈依。又受了五戒,连菩萨戒都受了。他不是想持戒,他就觉得自己这是一个头衔。头衔表示他已经成了资深居士了呀。就可以指点江山了,后来的就成了前辈了呀。喜欢说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所以说这种都是虚荣心从中作祟。暗藏了好多的名利之心。这也是跟修行不相应的。

那么第三个是,或贪现世欲乐,就是贪著享受。有些人呢,他知道修行其实很好。也知道说,生死也得了掉,可是他就是对这个现世的欲乐呢,生起了难舍之心,放不下。财、色、名、食、包括微细的我们常说的色声香味触。处处他都觉得非常的,花花绿绿非常的享受。就是贪图现世乐。确实咱们同修中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一种根性。就是过去呢可能培福培得也比较好。那么这一辈子呢可能衣食不缺。甚至有些人呢衣食不缺,而且生活还比较可以说是,不说奢华吧,至少是拥有的比较多。主动权也比较多。所以说住的条件呀,出去走一走的条件呀,乃至开一个好一点的车呀等等都比较,在他来说容易办得到。但是呢他的善根相对来说,肯定是过去在修布施供养的时候呢,也是就着佛法的知见去布施的。下意识的呢不是为了彻底离开这个三界。所以很可能夹杂着些,这辈子的话就感得就是这样的一个福报了。又有善根,也知道要修行了生死,某些时间段还比较精进,可是从根本上来讲的话,他动不了他那个优越的生活,那种状况他动不了。一动的话,那就等于说更烦恼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什么说,口称往生极乐,但是心里暗恋娑婆。也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形。

所以说刚才我们讲到说,这个第三种不究自心的,就是贪图现世欲乐,那一定是带着他宿世的习气,就是在做功德的时候呢,暗暗地藏了希望有未来果报。我们现在也不说三轮体空吧,大家要知道都懂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说你在布施的时候,完全不执著这个以我慢之心去具体地布施这个物资之量,但是呢虽然我们修不到这一地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时候呢,布施或者做一些功德的时候呢,做一个回向,因为我们这个贪求未来果报心呀,特别是对一个比较还相信因果轮回的人来说,他是如影随行的。不管我们从财布施,或者法布施上来讲,我们都是最不易觉察的就是这一念的求回报心。世间法中我们求这个人天福报,出世间法中我们贪求这个解脱功德。

所以大家说,如果从真谛、第一义谛上来讲,这还是在人天轮回路上打转,还是第一障道的因缘。所以说修行人乞求未来果报的这个心呀是特别难以消除的。那我自己的心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向。任何有时候做了什么事的话,那么一定要说,愿以这个功德,包括回向的功德,尽情点滴不留的,尽情地回施整个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把自己从中融化掉。这其实就是佛菩萨的心性。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害怕,舍不得。觉得说好不容易积攒这么一点,难得发这么一次心,这一回向,就送别人了。殊不知越给别人送得多,所有的正好在你的心田中显现。但是你刻意地这样做,那还又不行 。所以等等这些大家看,从但知外务,一直到或望未来果报。这些发心呢都称之为邪。

从这五条上来讲我们也看到说,一条比一条高,一条比一条要求清净。但是呢归根结底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们再回顾一下,大家觉得就刚才讲的这五条,我们真是连一条都过不去,摆脱不了这几种情况。所以你说有多少人,真的是为了生死为了解脱学佛。说实在的我不敢拍着胸脯子打保票说,我念念每天都是如此。全凭感得过去有这样的一种出世福报。这辈子结到这样的一种清净法缘。你说现在我们多少人到寺院了都是为了求保佑,求好。不求不好。甚至一有不好就马上怀疑翻脸了。甚至学佛有点灾呀病呀就觉得不对了。这都很正常呀。而且有一些观念的话,说实在的还很有市场。就学佛一定是一帆风顺,世间美美满满的幸幸福福的。得官比别人做得大的菩萨灵,你看他信佛,所以官大。

这个钱赚得比别人多了,考试好了,这都属于什么?啊呀这是因为人家信佛。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倡导上,这都属于偏颇的,说实在的。发错了心,指错了方向。甚至这成了信佛来寺院的动力学佛。那这样的学佛他长久不了呀。太利益,功利化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为什么说现在弘法要如此的当务之急呢。好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可能诸位在这个群里边呢都是这个圈,那么已经听得多了久了,觉得说应当如此。但是很多人大家要知道,不知道佛是怎么回事,佛教徒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没有佛法呀。而且大家想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爱听法呢,为什么不爱听法呢,首先一个就是根本不想了生死,其次第二个就是没有宗教体验,在修行上没有相续持续,所以得不到这种比较超越一些的心得吧,那就只能干巴巴的始终就在那点小人天路上,今天心情高兴了培点儿福,明天不高兴了造点儿业。就这样。貌似也是当个佛教徒,所以等等这一些呢真的都属于邪菩提心。

什么叫做正菩提心呢。既不求名闻利养,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大家看到了,就是我们学佛呀只是为了了生死,为成佛。认真地反省审查自己的心念,只要有一点偷心,或者这段时间比较麻木,甚至比较疲软得正念提不起来,那就是想方设法地要知道他,要恢复他,要去除这些邪知邪见。所以大家看这一点上来讲,并不是要求我们常提出的说,只要大家能够学佛就是好事,只要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知见上来讲,真正的菩提心呀,最低的底线就是对三界内的事根本没有兴趣。一旦生起兴趣,这就是魔念起来了。对三界的事没有兴趣。其次,还得发心同一切人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大家知道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发现了我们可以让人解决生死问题。很多时候其他的教派说一些什么长生呀,永生呀或者什么,只有佛法认为说,生死这个概念是非常具有欺骗性和冤枉性的,是低级性的。所以为什么说要到无生法忍呢。只要我们没有到这个地步,没有达到无生法忍的这个菩提道业成佛,那么我们就一天都不停止地,要向这个目标进发。这就叫做,唯为生死,为菩提。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句,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大家看这又讲到说真菩提心。可能大家说,这发心还有真假吗。当然有真假。有的人呢,他可能已经落到这个假的菩提心,或者伪的菩提心,邪的菩提心,他自己还意识不到。他认为自己非常正确。习以为常了,就没有主动改过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学佛的这个心路历程呀,就是对于这个愿,这个愿心,愿做佛度众生的菩提心能不能发呀。能发,当然可以。而且我们往往是动不动就发,可是你能不能形成一股一片,打成一片的心态,或者说常住在其中,就不一定了。

你看这里讲到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这就等于说在究自心的过程中,人家都是念念与菩提心相应的呀。没有间断呀。我不知道大家,觉得可能这个简直是读起来,我们确实是可以这样操作的。但是这个难度也是确实大,因为大家知道,菩提心是成佛的心呀,一入菩提心就是大乘行人。所以这样很难的境界呢,正是我们要念念,就是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鲜活的常态,其中主要的就是要把修行当作第一等事。不让过期,不会疲软。佛门里边有说,发心如初,成佛有余。其实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一直这样。有时候又说这个学佛十年佛就在天边了。也是说保不住呀。而且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太羸劣了。你看这里,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我们有时候说,哎呀,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大家知道阿僧祇那就是数不清的数。那么一大劫已经那么久了,那如果说稍微有点佛学知识的,一大劫已经那么久了,三大阿僧祇,就是说三大这样的一个大板块中又有无数次的劫数,根本就数不清楚,人的智力。这样久远的时间才能够成一尊佛。那稍微怯弱一点的众生他就害怕了呀。

大家知道《法华经》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譬喻,就是一个善知识带着一帮人往前走,往前走呢,你一说到一个宝所,就是一个宝贝的宝。住所的所。到一个宝所这个地方呢,本来是有五百由旬,结果走着走着大家就走不动了,这些旅途中的人呢,累得受不了了。这个善知识就告诉他们说,三百里这儿就告诉他们说,其实已经到了,马上就到了,你们好好走。走到三百里这儿歇一歇,又说五百里处才是真正的净土。三百里这儿是一个方便。为什么,这就是生了退却心了。说佛道太长远了,他禁不住中间的激荡。

所以这个心呢确实也是我们的事实。前段假期在五台山的时候呢,就是有一天我在那个村里的小院,那段时间在那儿净住的。那么有一天中午快到午斋的时候呢,就过来一个小师父,看年龄呢特别年轻。后来一问果不其然才二十岁。十六岁就出家了,今年二十岁。那么背一个很沉的包,三步一磕朝五台山,当时我呢刚刚朝完,我就知道,我就问说,你背这么一个沉的包你居然能磕。

吃完饭以后,我说你稍微休息会儿,他可能也是本来立刻就要走,后来碍于可能就是我劝导了一下,那说吃完饭肚子太饱了,怕撑着了,所以说拜的时候伤身体。就休息了大概有一刻钟,又走了。那当时我就问说,因为我那个时候也刚拜过,我就问说,你拜了多少天,他算了一下说,他的计划呢大概七八天就要把那个五个台给拜完。呀!当时我知道了,我说这已经将近我们一半的时间,我就想说,这个你怎么能做到呢,我说你一天拜多少呀,他说拜十二个小时。我说十二个小时你能吃得消呀,我们说拜八个小时,这一天已经就不行了,我说你速度快慢等等,问了半天。最后他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快呢,他受不了这个我一直要,每天要拜途中要把这五个台拜完的这个感觉。他受不了,他说他撑不住。所以其实这就是等于说什么,就是这个生的,佛道长远,生退却。就害怕自己生退却,所以他就很精进地每天这样,这确实也是精进心对治这个。

再一个这里讲到说,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个是更难做到。大家知道众生为什么难度呢,《地藏经》里边讲了嘛,南阎浮提众生,难调难伏,其性刚强呀。什么叫做刚呢,就是硬。你跟他说个什么说不进去。什么叫做强呢,他能把这个硬能够坚持到底,他就不改。完全不认为自己不对,或者认为自己不对,你归你说,我归我做。所以说难度呀。为什么你看有常精进和不休息菩萨呢,他们两位菩萨,就是生生世世为一个众生,他就是可以随行六道地去度化。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度众生的心呀,比成佛的心都难。成佛的话有时候我们想想是为自己呀,度众生的话,如果你意识不到众生跟自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就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如母的众生,如果你没有这个平等心慈悲心的话,那众生难度,众生是他呀,成佛还是为己呀。那这个邪知见就出来了呀。

所以以前的祖师们开示的时候说,唉呀说度众生怎么个难法呢。说度一个难,啊这个度多个众生不难,就度一个难。说一个你,就为你一个觉得不值呀,那么说度一个难呢,一会儿能度还不算难,说时时刻刻能度这也难。那么又说时时刻刻能度,生点退心夹杂着不难,时时刻刻度还不生退心太难。而且说这个众生好度一点还行,不好度非常不好度而且他还不生一念退心,这才叫做不生厌倦。这是刚才读错了,不叫疲倦叫厌倦。

不生厌倦之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你看,我们讲法,在线上也这么久,说实在的也随喜大家,因为众生难度,其实我们闻法也是度众生。首先我们作为正法学堂的一份子,都是成就这个道场的一个缘。有大家的这种听闻,才能激荡起我的这个讲法。这种正法欲。那么由于我在讲,成就了大家说应该常来听。这等于说也算是度众生。自度度他皆是度呀。皆是众生。可是呢我们很多时候还很难坚持,这个难坚持呢有两个因缘,一个是自心的羸劣退却,二一个呢外缘的干扰。所以大家要知道真的是能够长枪直入的学佛修法闻思,那需要多大的福报呀。所以这里你看省庵大师就说,既不生退却,也不生疲厌。在这个成佛度众生的路上,这样的话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是有这样的毅力,意志。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样的一种发心,这才叫真菩提心呀。

否则你禁不起勘验,禁不起推敲的菩提心,那就是伪的。前面是邪的,这里是伪的。所以呢确实如此,人世间呢,还有一句话叫做,登山不到极顶人生遗憾,溯流不到源头抱恨终生。如果就我们大家一起来闻法的话,就我们群里一直在说劝修净土。今天我也特别说一下,绝不是勉强的。因为最近有时候善知识说,你这个劝大家修净土,劝得太顽固了。啊呀当时我说我觉得我还不够呀。我觉得我自己也不够,劝人也不够。我的这种信愿行我觉得远远不够呀,我还要再接再厉。我没有觉得我是个顽固分子呀,怎么给大家啊众生一个顽固分子。选择法门上来讲呀,也是需要必穷其顶,必造其颠的。否则你中途非得转了不可。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真和正菩提心呀体现在我们净土行人上的话也是如此。就是说心向往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能不能这辈子把他进行到底,最后成就。这才是一个真往生净土的净土行人的菩提心。

所以呢请大家多多提正念,多多反思,多多忏悔。因为最近觉得我们不管多少的法讲的,再怎么讲得多,怎么好,都得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那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我在讲的时候,大家在听的时候,确实也许在落实着,但是一旦过了这个殊胜的时间段,等回过头来的时候,还是回到世俗中。所以说呢希望大家在听《劝发菩提心文》的过程中呢,能够做一个增上,因为,怎么说呢,就是听法听得久了,也容易疲厌,也容易上面讲的厌倦呀,退却呀等等,特别容易疲厌。所以这个时候呢,大家一定要用功,就是要究心,究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究得越来越明了,那么在听法上,同样的法,你听一次两次三次,就跟台阶一样。一个比一个高,就哪怕同一句话。如果你纹丝不动,不去极巅,不究自心的话,那就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呢希望诸佛菩萨加被。我们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吧。

那么今天时间关系,虽然内容比较少,但是确实是切合这个时弊的。特别是第一条,我们如果针对一下的话,多多地去洗涤自己的发心,这个作用是很大的,刚才讲了,因为我们好像无一例外地好像每一条都占全了,所以说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地去发心。这个发心呀其实就是念念地守好自己。因为你要知道呀,只要一念心动,所有的未来果报,就相续地跟进上来了。他几乎是同时的。那么我们既然要了生死,但现在因为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不到外面的大天,所以就对井里面的风景呀,井水甜不甜,苦不苦,井边的石头光滑不光滑,就那个圆圈一样的天有多蓝。下雨了流进来水了还是在井里。所有的生活就这一点井里的情况,一旦说我们一出井口就发现说,啊呀!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所以大家修行也是如此。做人的时候,在轮回中的时候就这点儿。甚至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生活圈子,亲朋好友,甚至就是自我的一个私心。

极力地维护,念念地照看,生怕受到伤害,有点损失。所以你说怎能理解祖师这里开示的说,成佛一路菩提路中的风光。根本见不到呀。所以只能凭着这种过来人开示的,这也算是圣言量了,来进行调整。那么调整的时候还有一个什么呢,觉得离自己很远不接地气。只能凭信愿功德。希望大家生起真实的信愿之心。

今天呢我们的法呢就讲到这里,下一周我们再见。随喜大家,下面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四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我们如法的学子们,请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那我们各位学子各位同修,非常欢喜,又到了我们来闻思的这样一个殊胜的时间了。确实好像没有佛法的浇灌,我们这种凡夫心,这种烦恼无时无处都在束缚着我们这个本有的清净心田,所以说能够定时定点地这样成就大家,其实也是增长我自己。我们一起来用法的熏习,把我们的这种一天比较浑噩的心能够让它有一丝透亮。确实是,也是应该也是非常乐意做的事情,所以呢请大家还是依然继续地发心听闻佛法。特别是在前两周,因为别有因缘,一个是假期我分身在外,另外有法务。那么反正是一样的也是做法供养,来结这个法缘,但是因为在外,咱们这个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是两个群,两个群在外的话,有一个群倒是没有关系,但是另外一个群,它就是里边不是只有一个就是在我这个寮房里面,就是僧舍里面,有WIFI(无线)的话才可以同步用,所以索性就这两次为了步调一致,就歇了两周,在此也请大家见谅。

当然可能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总之我是有的。就是通过两周未见未闻,在我们这个空中线上道场的这种共修共学呢,就觉得过了三周再讲呢,反而格外的稀有难遇吧。再反思一下更应当珍惜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和具足的这个闻法因缘。所以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生起这种稀有心吧。那更加稀有的是,我们这几讲一直在讲《劝发菩提心文》。当我们听闻了法义以后呢,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家还能想起来这个省庵大师的这篇长篇劝导之文的话,里边有一些开示有一些这样的一个智慧之言,如果大家能想得起来的话,就觉得确实生活中应当修行也很难发心。当然正因为这样,才显得我们就是每一次的闻思所引发出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观心,观照自己的这样的一个起心动念。是否发心纯粹,是否能够一直坚持不懈。这样的话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那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记得我们在讲菩提心。省庵大师说有八种相貌。有正邪,真伪,大小,偏圆。那我们把正和邪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相貌已经给大家交待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菩提心呢,也讲了一下。就是说觉得众生虽然难度,当然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众生。觉得佛道虽然遥远难成,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地把自己的圆满佛性,觉行圆满给显现出来,都不要退失,这是能有这样的发心呢,才是真正的一个佛弟子的菩提心。那当然相对于真来讲就会有伪,所以今天我们就从反思一下,是否我们的菩提心有伪劣之嫌。我把论文给大家贴出来,特别是省庵大师的这个伪菩提心呀,可能正好打在我们每个人的七寸,请大家对照以调整和修正。

大家来看这里是说,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读这一句呢真的是内心非常的惭愧,我们会觉得呢,好像这一句深深地扣在我们现实的这个身心世界中,描绘得非常的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你看如果说我们,什么叫做伪呢,就是虚假嘛。那么这里讲到说,有罪不忏,就是什么叫做罪呢?比较重的,我们用心去而造的一些恶业,这个一般我们叫做罪。那如果是无心而造的一些恶业呢,称之为过。所以有这个罪过呢,一定要懂得惭愧,忏悔。给大家再再地说到忏悔法门呢,可以说是学佛能够快速地入道,能够快速地增上的一个必修法门,最方便最有加持的法门,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忏悔法门呀,我们一般说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加持。这个忏悔中也有自力和他力,那么从忏来讲属于他力,就是我们对着佛菩萨,能够诚心的,从心底里想起来我们的一些罪业过失。

那么向他们来发露,就是把它说出来,倾诉出来。可能有时候我们还会觉得说,好像反正自己的起心动念呢,诸佛菩萨悉知悉见,这是对的。可是呢就好像不需要去在佛前这样对境地去诉说一遍了,这是错的。我跟大家说,既然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佛菩萨悉知悉见,可是我们依然还觉得他不知不见一样地去造罪业,那么如果说我们真的发自内心地去忏悔,去惭愧地去忏悔的话,那一定要当真觉得佛菩萨一定是我对他倾诉了以后他明了了,有这个心力,才能够把它,说句土话吧,倒腾干净。那么悔来讲呢就属于自加持。就是你自己不甘下堕,不居下流。一定要改了这个过,将来不再重复这个,重蹈覆辙,这个罪业,这个习气。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只忏不悔的人呢,几乎是举世皆是,有的虽然说的时候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对境依然如故。至少承认也算好的了,当时的发心可能有一念惭愧,那么有一些根器呀现在根本不认这个忏悔法门,念的时候倒是跟着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但是行的时候呢,还是说现在所造诸恶业,我就要依然贪嗔痴。没办法,真的是说是好像跟佛菩萨作对,跟三宝作对,其实就是这种业障吧,就是不由自主地要跟自己的轮回,因果中,添柴加火一样跟自己作对。所有你看在佛门里边好多这种修法都是针对其实我们忏悔的,在《二课合解》里边,五堂功课就有一篇叫《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念的时候配的普贤行愿里面的忏悔偈,这是每天一个在道场里面必修的功课。那其实我们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忏悔的作用。为什么呢?忏悔就是改往修来嘛。

那我们平常的生活都是在人道里面成就的因缘,那可能我们造的业呢,还是将来轮回中人道的业,甚至下堕的业,那既然要毁这个轮回之业,那就是要以念佛来取代,这其实也是一种忏悔法门。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你看这里说,罪不忏,过不除呢,要十二分的小心,因为这个修行呀,它真的是从内心底里生起的真实心,所以它是容不得沙子的,比眼睛还容不得。

否则我们一开始呢好像觉得挺勇猛,挺真诚,慢慢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凡夫,力量很微弱,再加上外境的这种诱导,我们所逢的呢,几乎善知识很少。恶知识居多,一旦诱导慢慢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安慰,觉得有一点过失无所谓,不要太执著,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嘛,慢慢就半截身子就入到水里了,最后最后,再相互找借口,觉得说反正是也不可能那么用功,现在还没到出家的地步,我们也不是法师三宝,好像就给自己越来越,最后觉得有些过失就很正常了,一旦正常以后就非常危险,因为首先由于我慢的作崇,觉得很正常呢,就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这个罪过,那么下意识地保护的时候呢,别人肯定会,如果有善知识他会开导你,他会提携你,你拒不接受,一不接受,这个我慢山越来越高,忏悔的能力越来越差。下意识地,菩提心的障道就开始了。

而且会越来越麻烦,越来越麻烦导致的,你看这里祖师开示的,他就一连串的一连串的这个开示,就是等于说我们犯这些过失呀,它是一系列的反应,会怎么样呢,内浊外清,始勤终殆,这就开始什么呢?以虚假的伪心来修行了。内浊是什么呢?就是内心其实是具足了贪嗔痴的烦恼,可是毕竟在佛门里边,说俗了,混得久了吧,就觉得总得有个样儿,有个样儿呢,内心的发心跟不上,不那么纯粹,慢慢慢慢就两道分开了,身心不一了。行为呢好像还在坚持一个机械性的一个佛教徒的生活,可是内心来讲呢,浊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说如果我们以这样子的去修的话,可以说就是一种杂毒之善了,因为你自性是混浊的呀。也就是说你自己的知见已经不正了,不正了话你不能够用正确的知见,比如说明信因果,比如说唯一的目标,不管自己大众来讲都是行为也罢,语言也罢,心念也罢都是趣向解脱,成道。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内心是浊乱的,可是外表的形象他又得坚持这个清净的戒定慧的清净之相,慢慢慢慢就跟佛门常有一句话叫做诈现威仪,外边的话特别的有一些死执崖板的一些行为上特别标榜,可是内心已经把这些行为上就跟涂漆一样,已经涂鸦涂得已经惨不忍睹了,这是一个。二一个是什么呢?始勤终殆,就是开始的时候就跟我们小时候学习一样,发奋图强,不知道要制定多么好的学习计划,修行计划,可是呢经不起一个时间的洗礼,这样会后面就导致说,多为,虽有好心,就是并不是说发心真的是一个恶劣的,不善的发心,可是慢慢慢慢就被这些虚名这些假利给夹杂在里边了,心不纯正了。虽然也修一些善法,可是被内心的这种坚固的这种自己觉察不到的这种我执和贪嗔呢,这个三毒烦恼,就给染污得不像个样子了,已经都等于说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呢,自己也找不着北了,虽然似乎还在长期地发心,我跟大家说一定要常照顾到我们的发心。要一条一条地反观清楚,这也是我们学习《劝发菩提心文》的一个功德,否则就名之为伪。

你想想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夹杂着一些,你比如说行善确实有啊。大家一号召,一发心,那么也会有种种的善法呀,持戒呀,比如说过午不食呀,今天又受个八关斋戒呀,等等这些。但是为什么去受,其他的不说你比如说受八关斋戒吧,受八关斋戒就是要坚持今天一日一夜地种这个出家法的种子,解脱种子。那么既然生在俗世,一直不能够过出家清净生活,那这一日一夜就要持得完全清净,他不是一个说一时跟大众兴个热闹,好像法会,非常隆重。大家都穿着海青,现在我们同修菩萨们都好穿海青,还搭缦衣嘛,那么再这样信誓旦旦地经过一番宣誓,自己已经具足了这样的一个仪式以后呢。哎前几天我就经历了这么一档子事。刚刚受完斋戒,那说要请法师吃饭。好吧就请法师吃饭了,到了点了。可是八观斋戒里面有一条过午不食,那你就过了至少一般来讲的话十二点是绝对不能吃的,这跟一起吃饭用斋着,吃着吃着呢,根本就没那回事了。结果呢看见过了十二点呢还没吃完呢,就不管他了,说这我怎么办呀,哎呀下午我还要应酬,这可我今天受戒的时候没想到这一点,结果最后就这么一说两说相互安慰,相互成就不持戒了,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呢就吃吧,没那回事了。

这就是什么呢,说虽然也似乎在做这些种种善法,可是把这些烦恼染污得呀,都变成一个残缺不全的,不是清净无为的功德。这其实现在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普遍现象,大家要知道。不真诚,不虚伪。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呀,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实心,没有勘验过。但是一出来事了,勘验明白了,原来不是真实心。

你想嘛,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经历吧。就是说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呀,有时候可能懈怠一点还没关系,那么刚开始勇猛精进的,你看这里说始勤终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刚开始勇猛精进的时候呀,他会有反应,自己的一些觉受也罢,一些相续的清净心保持得很好,他觉得很法喜。可是大家要知道,修行的过程中呀他会搅动我们的业障,你比如说刚刚修行很精进的时候呢,会把我们表面的一些轻浮的业障给搅动,给消除。可是未必会把深层次的一些业障,心底的一些烦恼给它彻底地给搅起来,所以说好像表面就修得差不多了,再过一段时间,深层次的那个业障对境出来的时候呢,他的这种就是这种下滑,拽着我们下堕的这个力量呢是非常大的,那慢慢慢慢身不由已,正念也不足了,精进心也不够了,慢慢就懈怠了。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深层次有这些罪业种子,力量这么大呢?就是我们曾经过去发心修行的时候呢,是伪心不是真心,那既然是伪心的话,你就带着可以说罪业呢,占着多一半。这个善法发心呢在外面裹了个皮,那我们现在反过来再进行勇猛修的时候,就外面的这个似乎就一下就剥掉了,发挥完了,可是深层的种子呢,一旦搅起来我们扛不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真的发了大修行这种精进的什么,突然把大的业障逼出来的时候,甚至一切都不顺利,身心都出毛病等等这些,其实就是过去呀用的是伪心。那大家想想伪心的,用的是伪心,那我们过去造业可是真的心呀,那可不是伪心,全情地投入。所以说它埋藏在那里,你真正要撼动那个的话,就真的是非要动这个真实的菩提心,菩提念不可,这样才能够抵挡得过。

所以这里你看省庵祖师说呢,这样的心都属于伪菩提心。所以就对着这一句我觉得这八条里边,这一句针对性是最强的,可能对于完全不信佛的人来讲还谈不上,对于大家已经号称是一个学佛修法人来讲的话,每人必犯其中的一些一条一句过失,甚至我们有时候修行呀,其他方面很好,可是呢有自己的习气过不去,但是我们往往还用自己的强项跟别人的弱项比,你比如说有的人贪财,有的人好名。那么贪财的这个人呢,可能对于好名的人他对于名声呢不太不甚在乎,他只说这个实力不好那个虚名。

那他就觉得别人好虚名,他就开始笑话,觉得自己比别人修行强。那么好名的这个人呢,可能财钱上面他比较放得下,常行布施。他用他的这个呢,要讽刺这个,可能对比地挖苦这个守财一样的这个人,所以相互这样呢,种种造的其实都是看到别人的短处,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不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的话就等于说容易导致我们说的,内浊外清,名利之夹杂,罪业之染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真正要修的是自己最要,不能够放下,或者这个烦恼最炽盛的那个层面,你本来已经差不多的,还比较清淡的就用不着那么去对治了,猛烈的这个才需要你去对治。可是我们只把自己最能够做得到的拿出来说事,就等于说外清,外面现的很清爽。内浊呢,自己做不到的那层把它隐藏起来。这也是一个缘由。

所以说总之而言吧,大家确实要对这一句,伪菩提心的这一句开示,大家要深深地去对照,彻底地去反省,因为我们必然每个人现在几乎都是这个样子的。那对于说罪业来讲呢,大家一定要发露,就是把它在佛菩萨面前说出来,或者信得过的同修道友面前说出来,忏悔,一定要有这个形式,有这个对境,有这个体验,经过这样的形式很可能才能够身口意同时触发我们的这种惭愧洗罪之心,所以说其实如果要在这一条上面做一个修正的话,就希望大家常惭愧,忏悔。这是第一,名之为伪。

下面再来看,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这就是从大小一对上来勘验我们的菩提心,大小乘的区别。

咱们学佛的时候每个人皈依呢,几乎都给大家念过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发的心一定要广大。众生所有的众生,众生在哪里呀?众生就是众业而生呀。一切的众生都有业力相牵,那么我们就是等于说以这种大的愿力,就像《行愿品》中的发心这样地去包容,包容众生发心愿度的这个心量,能够对治我们的发心呢不会得少为足,卡在修行的半路中。

所以你看佛菩萨们,一尊佛他有那么久远的修行,那么来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好都要那样来成就,其实都是对一个大的愿力发心的一个填充,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众生界尽,我愿方尽呢?就是不让你在这个菩提心的路上有一个局限性,如果在这个菩提的路上一旦你有局限性,那么你愿力就是有尽的,愿力有尽的话,那可能确实发心就比较小了。特别是说点儿就是说针对这一条的开示呀,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功夫没到的话很难相应得到,那退一步而求其次,就是说,针对前面你看说伪菩提心,我们要多忏悔,关于这个大的菩提心呀,最好的方法就是发真实心为大众服务,成就大众。付出自己,你不能够面面俱到的付出,至少有一门你能够真实心地去付出,只要大家欢喜,只要大家好乐,那我就满众生愿,随大家欢喜,这样去做。

有这么一条持之以恒的发心线索,慢慢就会把我们这个心带大,大家要知道这个发心要大呀,不是我们不想大,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心太小了大不到那里,就够不着,够不着的情况,那么就需要祖师的这种开示来激发和扩展。所以你看说,这里虽然这句话很简单,可是众生界尽就说明说,一切众生都在我之前,一切众生都成就我才成就,那就说明说把自己放在最后,是否平时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个真的不敢吹牛呀,一个凡夫他下意识地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前的呀,能把自己排在第二,那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就是说不要说众生界尽,有一个众生在自己之前那就算很了不得了。所以大家想过没有,真正地要扩充这个呀,咱们也不说在这儿纸上谈兵了,你真的要扩充自己的心,就得在生活中为大众服务。

当然你工作里边,你的生活中为大众服务,配着佛法的见解这也是可以的,那么最快的速度还是到道场到共修团,为大众服务。这样你的心等于说系在所有的大众里边,那么这种操作这种生活,这样地去操作你的生活进行中呢,他一定会自然而然的就会相应起来,因为我们光坐在这里说菩提心,这样的一个大菩提心是很难的,就包括我自己,我每次有时候做一些比如说朝拜呀,或者也包括这个讲法,那完了以后都会念叨一下说,就是说整个儿所有的功德,就是所有回向与一切大众同生西方,发心是这么发的,也是这么当时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个力量就非常轻微,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对境,就是说没有强劲的对境对手来扶持你把这个心呢让它虽然大,大的这个质量还要够。我们现在说是大,那其实质量是小的不称之为大,可能是你的篇幅好像很大可是你很薄呀,这不是真的大,就是经不起激荡。真正的大就是得在众生,就是在跟大众的成就中你能够练大。所以这个其实关联到我们平常的实际修行功夫。名之为大。

那既然这一条关联到实地的修行功夫,且不说,下面你还有这个大的见地,你看后面我们再来看,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这就又讲到这个小的层面。观三界为牢狱,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说三界如火宅。三界哪里呢,像我们现在这里欲界来讲的话,都是以这个,有这个男的女的,都是以这个淫欲得正性命,叫欲界。那么像在上面的话,都是以这个色法,色法来见高低,那么无色界呢,以这个甚深的世间禅定来见分晓。反正总是都有一个攀比,都有一个渴求,有求皆苦,就在这个牢狱里边,所以我们说,三界是大牢狱。当然我们这个身体,五蕴之身是一个小牢狱。那我们五蕴之身,六道众生,依附的就是三界。所以大家都知道说,生生死死出不了这里边,就像坐牢一样。那么一般我们说的小行的这个智慧的话,他就能够把三界观作牢狱,生死轮回像冤家。什么是冤家,就是让你不舒服,撵着让你不舒服就叫冤家。当然这就是我们一般的一个见解。这并不是说,这个菩提心小是错误的,只不过说,你没有,光自度了,没有广大的慈悲心,所以为什么小乘小乘,就是你的舟船很小,只能用在自己。

但是大乘的话,不但能够自带还能够运他。所以《法华经》里面不是有这个羊车,鹿车和牛车的比喻吗。就像一个小山羊,一条鹿,一条大白牛,它们拉的车子的话,山羊的车子可能只能坐一个人,可是大白牛车就坐的比较多。所以说这样的一个观点并不是错,因为,几乎我们所有的行者,起步学佛,都会给大家讲要出三界,离火宅,要了生死,所以说这是对的。

但是呢,只是他的心量没有打开而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佛法是破我执的嘛,那么你如果说心量只停留在我解脱的上面,他不算究竟破我,虽然把这个生死的我可能破了出了三界,问题是,你还有什么呀,还有这个法执,这个变异生死的我你还没有了嘛,那么要了变异生死,要成就佛道的话,那一定要发这种大的菩提心,不能把它发小了。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可能我们有人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就是有的人比较用功,有时候呢,我们到山里边有这样的行者,或者隐居清修。乃至有些人修行也很精进。每天功课是大大的,但是只要谁去请教一下他问题也好。或者说影响一下他的修行,乃至耽搁了他的一点时间。他就受不了了,就觉得我可不要,说我自己还没有弄好呢,或者就嫌烦了,这些呢,就等于说真的是只顾自己,我们虽然不能说尽情地去像佛菩萨一样圆满这样的利他之心,可是至少随缘随份的我们从人道主义上还长讲一个帮忙嘛。那我们在学佛的话,有些佛法我们彻底受用的时候,不能够光管着自己,你想你自己觉得佛法这么好,那为什么不想着大家都觉得这么好呢。

特别是有时候。有的人确实修得越修越窄,你比如说佛法,本来是公共之法,生怕所有人不知道,可是我们现在有时候,说实在的,自己听得受用了,或者有一个相对的团队,觉得一个好的整体,他就生怕有人进来就会搅局一样,甚至秘密的,包藏的,不想跟别人分享的,这样的一种心态都会生起,这是非常罪过,从因果上来讲,也是很大,这是一种障碍。你想障碍别人的时候,反而其实就是给自己设障,所以说,我们不说主动攀缘地以度人为名去攀一些缘,但是至少我们在我们的因缘中,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弘法利生的份要尽到。你就这个讲法来讲的话,在佛的这个律典里面也有过这个制定。如果说一个讲法的人,他能够吝法,就是只顾着自己,人家想来听法,他没有讲法,吝法的话,这个罪过更大。他是犯这个在菩萨戒乘里边,他是有过失的,所以说,我们大家希望在这一条上也需要注意一下。因为确实有一些人的心量比较大,可是有的人修行修得上了瘾了以后,觉得自己用功用得久了,有一些觉受出来了以后,他的心会变小,就会觉得一个是怕别人干扰了自己,生怕耽搁了自己这个了不了生死怎么样,这样的心也应该调解一下,不是说不好,应该扩充,再大一点。

那么另外一个呢。如果你觉得又不能发这样的大菩提心,觉得没这个心胆,又害怕陷入到这个小的自度的,唯以自度不求利他的这样的一种窠臼中,唯一的一个办法两全其美,就是修净土法门。这我已经是也一直给大家讲过,修净土法门呢,信愿行里边,就是要厌离生死,欣求极乐。那么厌离生死欣求极乐看来是一个只顾着自己,可是如果以这个行为,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修得临终有瑞相,平常念佛有感应,跟大家分享,或者只管自己修给大家表法这样来的,能够以一种愿跟大家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样的发心的话,就可以说貌似小乘,其实已经具足了大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众生界尽,那不就是一起往生吗。菩提道成,那不就是都在极乐世界成就吗。所以说,这是一个可以说,对我们现在来讲,两全其美的办法。把行门锁在净土法门上,这辈子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可以。这样的话,就从净土一门单讲,一个求生西方的心,可以说就是一个,怎么说呢,就是一个净土行者的真正的菩提心。这个大家也要有这样的见解。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再往下看,这一对就是说的是什么呢,偏和圆的菩提心了,先读一下,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偏的菩提心。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大家来看,这是偏圆,拣别这个偏圆的菩提心,这一段呢,可以说他的格调就比较高了,也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一个悟性和你平常在心地上的功夫有一个要求了。确实这个需要我们体悟一个真谛。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个呢是世俗谛,二一个呢是第一义谛。那其实我们前面讲的,就是这个邪和正,真和伪,大和小的菩提心。可以说,都属于从世俗层面讲的菩提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至少我们用语言表达,还有一些行为上的一个调整。也就是在我们身口意,世间法的层面里边,来进行运作。但是这里开始讲呢,是讲的什么呢,对真谛而说的菩提心。什么叫真谛呢。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理。我们常说的真如实相,这个真如实相呢,它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相。所以在真如实相的这个要求中呢,你还觉得有这么多的知见,我要度众生,要成佛。我度众生我有大功劳。这是我的成佛资粮。那么我要成佛,我有这个大觉悟,这是我的知见。如果你还始终有这样的话,那你还停留在语言、思维的层面。并不是真正的度众生和成佛道。所以说,一个是偏,一个是圆,正好这两条我们听进去了以后,正好真俗圆融才叫圆满的菩提心。

所以大家看,这个首先我们要知道,若于心外见有众生,那我们就反观一下,为什么常有一句话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说整个法界是自他不二,那就说明,一切的世界一切的众生,都是为我们这个周遍法界的这个本有的真心,所显现所包容的。如果能够立足于这样的一个心量,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这个心呢,它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能度的众生,能成的佛,修的法门,证的果位。从这个,从修因到证果呀,从证果到再来度众生,乃至我们常说的,从信了到解,到行到证,所有的这一系列,都不能够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以大家常看到一词字叫莫向外求。然后大家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莫向外求,我赶紧把心收得死死的,塞到肚子里来。不是这样的。莫向外求就是一切现前一念中的这些万事万物,都在心性之中。

那我们修的时候,就是对待他就跟对待自,对待自就跟对待他一样。是平等的,没有一个差别相说。我在度他,他为我度,我在成他,他为我成,度众生成佛。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我就是佛,佛就是我。都是平等的,都在一念心性中。那如果说我们,就在这一念心性中,能够知道不向外求的话,那么你哪怕你向外求,去度众生去成佛,还是没有求外,没有外求。只要这个知见起来,就知道,哦!都不出心性之外,尽情地摄在其中。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度众生,成佛道,实无众生可度,实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可求。因为十方诸佛国土,三世前因后果,都不在心性之外嘛,只要你见到这个心性了,就已经度已经成了。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见解下,我们才说离开自性心,别有一个佛可成。离开自性心别有一个众生可度的话,属于心外求法。

所以在这心外我们才说,哎呀,我有修行的功德呀,我修了多少,修了多少善法,成就了多少众生。每天我都无边(众生)誓愿度,烦恼誓愿断,佛道誓愿成,法门誓愿学。可是我们忘了吗。给大家念完这个以后,一定会加一句什么呢,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自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只要我们悟到这个自性的话,我们就说,哎呀一切的功勋,原来都是自他,给人家也是给自己,给自己和给人家是一样的。这样的话,功勋就会忘掉了,知见也会泯灭了,这样的真实发心才叫做圆,不是叫做偏。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发心,每天都记着自己的,你看我们现在有很多时候鼓励大家说要计数念佛,要记多少部多少部的读经,要记多少拜多少拜的磕头。可是大家要知道,这都是一种前期方便,为的入道而设的这个道,并不是你始终咬着这个道,那你反而入不了道。拜佛诵经念佛就是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地成了你全部的生活内容了,所以要定数慢慢长养。如果你始终就追着说,我今天念了多少遍,这一年念了多少部,天天念,天天部,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个放下,这就叫功勋不忘,知见不泯。这样的话不是说不算菩提心,称之为偏的。有能度所度,能成所成,能修所修的分别。

所以大家肯定有知道这样的公案吧。当时达摩祖师来到咱们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他就做了那么多的功德,天天把自己舍到寺院里,又让大臣把他给用钱赎回来,为了给寺院里面护持做一些净资功德,所以他又建了好多庙,度了好多僧。达摩祖师来了他就问说,我这个功德大不大,结果祖师就一针见血说,没有功德。其实这就对治他的什么呢,功勋不忘,知见不泯。那针对我们现在好多时候来讲的话,特别害怕,说明明我做了这么多的功德,你看我们现在庙里面,见到多少功德碑上面刻着名字呀,这都是要知道没办法的办法,末法时期太着相了,所以道场里面只能说给你设这么一个方便法,可是如果真正要想的话,虽然我们泯了功勋,忘了知见,并不是说因果相续中就没有了呀。你越忘得清净,那么因果发挥的这个功德才越大呀。

可是没办法,现在我们有时候说,最近不是在放生吗。放生也得跟大家做一个,大家谁发心了多少,最后一个交代,买了多少,这个肯定会,因为一定要,可以说不昧因果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回忆一下,是否有这个表一出来赶紧找自己在哪。一旦把自己落掉的话,马上就火冒三丈。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心呀太有为,太小,太夹杂了,一系列刚才的这些毛病都有,所以说,这样的话就反而让功德打折扣了。

特别是大家要知道,我们菩萨里边也有权教的菩萨和实教的菩萨。权且,权就是权巧的权,实就是真实的实。就是这也是菩萨的一个水平问题。他看这两位菩萨,这两类的菩萨,他都会行这个六度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会去做。可是权和实的区别怎么鉴别呢,就看他是离相还是着相的,就看他有没有般若,如果你权教的菩萨的话,他就真的心外有众生有佛,他要成佛他要度众生。他修的功德不忘。实教的菩萨的话,虽然度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度,是《金刚经》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晓得这就是说,如果这样的话叫做偏菩提心。

那什么叫做圆的呢。大家看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给大家念两遍加深一下印象。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这里听了说了这么多的虚空,这个虚空怎么理解呢,从事相上来讲的话,就是我们的发心立愿包括我们的行持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觉受吧,就是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佛门的功德事,这个发心为什么说决定一切呢。就是看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你有时候我们做这个事呢,是为了今天家里有点事,赶紧能不能把这个不顺、违缘、灾业、病殃,给抹平,那这就不是说没有功德,是一种交换性的,太小了。那么有时候我们善根显发说,能够付出的为道场为大众做一些事,这个就更大了。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说我所有的这些为早日一切众生得以解脱,得以成道,那这就更,可以说是完美。但是问题是只要你有一念期盼,一念割裂的分别,那就说明,它是有量的。所以为什么这里用虚空来呢,虚空是没有量的,就是我做一切的功德,只要我做完了,一念的愿力也罢,行持也罢,这样没有边际地去发挥。就跟布施一样,你再怎么去布施,功德有多么大,都不如三轮体空,虚空一样,空空如也呀。可是并不是说一说空我就不去做了,只是我,一切的行为都在大开圆解的这个境界中。

悟到一切法,虽然如如不动,可是又是相互缘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中,你看这里就说了嘛,自性就是众生,自知自性中即是众生。由自性所感的众生。我跟众生都是平等的。由本有的这个自性所感召的,那么就从只要明了这个自性中来度脱,自性中都具足佛道。都是由心所感。都是自性中成就,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现前一念的自性。在这样的一种称性大心量中,平等心量中,无分别心量中的话,那这个才叫圆满呀。大家知道有时候我们害怕圆满,因为圆满就意味着我们要舍弃现前的分别割裂,我们现在的分别觉得特别舒服,明明我做的这个事利益了你,咱俩合伙一起来发心,利益了他,我们一起每天都在护持三宝,供养僧团,可是你再怎么这样的,都没有在自性中去观照。都是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中去观照。很可能我这么讲,好多同修听了还不能够当心跟进上来说,怎么这叫什么自性呢。

心没到过这儿,相似的一些胜解也发挥不出来。那就是因为什么,福报太浅了。你看这里他说,虽然像虚空一样,可是你连虚空的这个定性执著,就是下意识的连像虚空一样,我这么功德大得像虚空一样的想法都不能有。就是这样的做梦幻佛事,在这个性空中,呈现我依然一件不落的,认认真真地去做的缘起法。可是虽然缘起法中,认认真真去做,我都是知道这都是自性一念心的显现,没有什么了不起,本身就具足,本身都应当,本身就自然的,那这就是无上圆满的菩提。

所以大家可能这个偏和圆的菩提心呀,这就关涉到凡圣的境界了,这个就更加的难以理解了。可是如果我们要理解不了,好好地修证前面六条,自然而然你福慧具足圆满以后呢,这个悟性就出来了。大家要是知道什么是自性,一切都是自性中具足的,那如果在这个自性本具的这种发心中再去修的话,那就等于说叫做圆修了。我们常说的什么叫做分修,分就是分门次第地一步一步地去修。

圆修就是一步到位,就在这个总体的大视野中窥到全貌了,然后依然还是一步一步地修,这没错。可是每一步的修他都是在总体的这种知见下,没有说一步一步地才看到前方。前方他都看到,是这样的一个自性而修自性而证。那我就又再说多说一句吧,从这点来看我们往生净土呀,能够悟到这个自性的话,就会觉得说,原来往生极乐世界,确实是能成就,而且好成就。为什么呢,大家看,我们因为现在在凡夫的分别中,说娑婆世界在这儿,极乐世界那么远,我是一个烦恼具足的众生,所念的佛呢,那么的觉行圆满。我好不容易发起的这点信愿,不知道够不够质量,那么成就的往生,到时候能不能往生。都会担心,都会害怕。那如果你具足悟性,悟到这个本体就是具足的话,那你想想,娑婆极乐,我为众生所念的佛,能起的信愿,成就的往生,这些全体都在我们一念自性中,是具足的呀,生则决定生,就是依靠我们的信愿往生,去则实不去,就是因为没有去,为什么,没有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呀,不在心外。所以大家想,这就是自性心。一念念佛的心生起,西方极乐世界在我心中显现,我已经就在西方之内了,西方已经就在我心中了呀。

所以说大家悟到这个自性心的话,既然说,虚空心,虚空愿,虚空行,虚空果,可是呢依然还愿度愿成,这就是说依然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呢,如梦幻泡影中的法,必然会如此的缘起,两保险。所以这是给大家讲这一段,希望引带出我们一个净土知见,并没有离开这样的一个菩提心法。所以刚才说了,求生极乐世界,就是一颗圆满的菩提心。大家不要误以为说,光管着自己求生西方,好像就跟《劝发菩提心文》这么讲有违了,这个给大家沟通一下。

好后面一段话就可能就说比较好理解了,你看呢,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这就是省庵大师说,你能够首先从相状上了解这八种菩提心的差别,有时候我们是伪菩提心,是邪菩提心,我们不知道,这个就很可怜,没有正知见。那现在我们有了正知见了,它会下意识地就会指导你的正行持,所以你看,这里说到,就知道审察了,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那知道审察了,自然而然,你的发心是真的,那么就去错的,取对的;去邪的,取正的。去偏的,取圆的。知道去取,则可发心。

那么你看这道:云何审察。就是自己看看,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在这八个里面,是哪一个,是邪的正的真的伪的大的小的,是哪一个,是偏的圆的。如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小。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大家看,这是我们算是延几分钟,这段话讲到这里算圆满了。那后面的这个就是祖师爷教我们要懂得抉择取舍,前面是给我们讲了一个相状,特别是跟大家讲一声,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讲的话,不要说邪正偏圆了,就是这个大小真伪呀,就确实已经很难够舍伪取真了。特别是现在我们的佛法呀,可能大家又会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真的在飘零的。飘零着的话就等于说在我们这个世道中,你发这一念心,要把它进行到底,比这个在正法、像法时期要难百千万倍。虽然你在那个浊世里边,能够把这个心发起来,坚持的话,那功德也要大百千万倍。可是真的难,所以越是末法时期越能够修出来的,确实这个资粮积累反而快,可是它永远都是平衡的。就是有多难,风险就有多大,利润率就有多高。

那我们这个时代,今天我还在线上还看到一则,这样的一个群里边发的一个内容,就讲到说,是一位出家师父的心声。当然这个文体也类似有点像心灵鸡汤一样,我们惯用的那种一句一句地排比,这个排比句一样,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个排比句,那么可是确实内容还值得引发我们的深思。他就说一位出家师父的心声,说为什么我会流泪,然后说寺院都变成了景点了,念珠都变成了首饰了,佛像大家都是欣赏艺术品了,佛经也都成了心灵鸡汤,这个调换调换就给你摆上来了,闻思的稍微有点内容知识,就成了炫耀的资本了,世间法已经慢慢取代了佛法了,俗装呢,就所谓的这些居士服,这个唐装汉服等等,都跟僧服都分不清了。

这确实如此,现在好多时候我们想小小地感觉一下,出家僧服的感受,结果又不能够如法地出家,就在那儿调和了嘛,好多现在的居士服都设计得跟僧服一样。我跟大家讲,这个其实你只要这么穿,很罪过,为什么。混淆世间法和出世间佛法,而且会坏乱。因为僧服它是圆领方袍,就是表僧法的,表三宝法的呀。现在我们就觉得好像贴近一样,实际上就是祸害。

现在远离正法的多,亲近相似法的多。佛法里边成了求财的对象了,世间人都好拿佛法来赚钱了,所以这个法师说,啊呀他要流泪了,真是看的确实如此。那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我们能够真的是能够学习一遍劝菩提心文,能够了解一下知见都算稀有难得了。不要说你去相应、去调整,去修正。希望大家在这些内容上面,能够暗暗地用功,也算是我们这次以这个省庵大师的这篇文章结缘的一个功用吧。

那好,今天的法义先讲到这里,那么今天呢我们就到这里,下一周再如约而至,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五讲)

好,各位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各位同修,今天又到了周一了,我们依然还是来一起学习这篇《劝发菩提心文》。讲到我们成佛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发菩提心。那么在此之前,我们讲了一下菩提心的相貌。从这个正反两面,各自配了一对,做一个对比。大家有一个明了了。那么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要讲到说既然是发菩提心,那在我们这个法界里面,凡事都有一个因缘。如果你没有这个因,没有这个助缘,那么不能够一拍即合,这个事呢就成就不了。所以说发菩提心,省庵大师在这里罗列了十种因缘促成我们菩提心的发起。就是说我们发这个心啊,它不是没来由的,它一定有一个目标。那么当下有一个态度。这个心发出来它有一个心理这样的定式,形式的式。

处在这样的一个心式中,那么可能才能把这个成佛必须的菩提心,能够把它发得到一个最佳的状态。比较真切,力量比较足一些,能够带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往佛道上走。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就讲到说,这个菩提心是诸所有善法中的王,但是它有十种因缘才能够发起。我们下面把这十条给大家贴出来,先做一个总括性的学习和了解。

大家来看,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

下面就列了说,由这十种心态,可以激荡我们发起这个菩提正因。一者念佛重恩故,大家仔细听,这每一条都是有来由,切身摄心的从我们心底里面做这样的一个思维,正思维,正熏习。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从这十个方面可以让我们把这个菩提心能够调动起来。所以首先我们从这十条上跟大家先做一个总的概括的一个了解。你看为什么首先这里第一个就是念佛重恩呢?我们这里可以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佛的重(zhong)恩,一个是佛的重(chong)恩,就是重重无尽。他的这种恩情这种功德这种慈悲,视所有大地上的众生都跟自己的平等不二的亲独子一样。这样的一种大悲之心。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说重(chong)恩,重重大悲恩德。那么因为我们能够念佛的这种恩故,因为佛是,咱们在平常持佛号的时候都会讲佛是三界导师嘛,四生慈父嘛。所以他,可以说佛的这种功德就是给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的这样的一种大悲平等情怀。他的这个恩是非常高,非常广的。所以说这里甚至越过了我们的亲生父母,把他列在第一位。是这么一个由来。

那么其次呢,就是念父母恩故。大家想如果我们也在这里说到要报佛恩,可是呢如果没有假借父母所生的这个、虽然是如幻的、五蕴四大组合的这个假合之身,可是如果没有这个假合之身的话,你身都无所存,心将何寄?菩提心从何发起呢?那我们今生能够学佛,学菩萨行,随佛的言教,代佛宣扬,去分享佛法,以法来弘法利生,倡佛的本怀。这可以说我们这都算是报佛恩了。知恩报恩就是令佛种不断。可是我们这个说法度众生,你说法度众生靠什么呢?没有这个色身,没有这个色身上面的舌根,假借着声音的这样宣流,怎么去说法度众生呢?所以这一切,都来源于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就算我们自己修行要成道,还得借这个假来修真。所以说这个肉身是非常重要的。全凭父母所生。所以这里第二个排名就是念父母恩故,我们当要发这个菩提心。

那么第三个呢是念师长恩故。虽然有父母生我们,但是如果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善知识开示佛法,我们这个心意就开不了。那怎么从世间的这个,世间法里面师长教我们礼仪,做人的道理,人情来往,对联不是还有一句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那世间法里面非常讲究这些,全凭老师教导。那从现在的现实社会来讲,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到这个时代有时候因缘都是颠倒的。那么会感觉到有时候师长呢没有尽到师长的职责,学生呢没有摆对学生的位置。两相结的因缘不好,会有时候导致这个状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从人伦天理上来对师长存有敬畏感恩之心。这种心都得发、都得修。否则的话,情状就会越来越糟糕。这是世间法。那么出世间法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三宝,没有法师,自己的依止呀皈依呀等等这些师长的教导,你说你的佛法知见从哪里来呢?你不懂佛法,你怎么修行呢?那你如果说不修行,你成就不了,那么佛恩怎么报呢?父母恩怎么报呢?所以由此来讲的话,师长恩排在第三。

第四就是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当然如果说就出家法师来讲确实如此。虽然有父母生了这个身心,有师长来教导依止学法,再弘法利生,道场里面用功办道,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一切,如果没有檀越功德发心来促成护持,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想如果说没有施主布施供养的话,那么终日谋求衣食,你天天想着衣服从哪儿来,下面要吃什么饭,买什么菜,最近一袋米一袋面多少钱,那你想生活的琐碎这些事,你还哪里去用功办道呢?这是从出家人份上来讲。那么从在家人份上来讲,如果没有十方施主檀越共同的发心成就一个道场,那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大家想想,福报从哪里求去嘛?你都没有这个三宝之地作为我们的对境让我们去发心,去供养布施,去三宝门中去好求福,做义工,发力,财、法,等等这一切的这种福德,你从哪里去种这个福德?

所以说全凭十方施主一起发心,成就这样的一个道场兰若共修之地,佛堂讲堂等等这些,那么我们才能够心安理得的、相对有一个安稳之地来听闻佛法,来修学办道。所以说这里施主恩排在第四。既然说因施主恩发菩提心,那么这些所有的施主里面,狭义的来讲,是说今生此世与我道业有帮助的外护善知识。可是如果从广义上来讲的话,大家想想,哪一位众生不是我们的施主?你想我们每天吃的穿的从哪里来的?没有农民去种,没有工厂的工人去做,没有产品的流通运输,整个再放到餐厅、酒店等等这些,我们的吃怎么吃进口?衣服也是如此,没有人去种棉花种麻,种这些物资,没有纺织,没有裁剪,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这衣服能穿到身上呢?所以从中过程中只要参与的,这都属于说是施主。所以说第五个我们就是要念众生恩。因为众生对我们来讲都有恩。我们每天的所需的衣食,供养,都是现成受用的,不是我自己做的。房子也不是我自己盖的,汽车也不是我自己造的。那这其中每一位参与了的成就者,都属于我们的施主。

所以就广义上来讲,第五个就扩展到要报众生之恩而发菩提心,要还这个债呀。那么众生之恩再进一步来讲,大家想我们都是在轮回生死中。那么无量劫来前一辈子舍一生,后一辈子又投胎转世,舍生受生,必有每一世都要有一个因缘,就是来生养你的父母。那想想我们无量劫来的轮回中,生生世世都有无量的父母,现在还在轮回之中啊。还一定在六道里面升沉。大家想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宿命通,所以才不知道里面轮回中的、大背景里面他们具体生生世世的状况。如果说我们现在有宿命通看到,那每一生每一世的父母不知道有几多经历。这一辈子的父母,下一辈子又下一辈子、生生世世的父母,轮回到哪里也不晓得。那么这些累生的父母都于我有恩呀。现在还在轮回中,都属于众生呀。所以大家想想,为众生其实也是为父母,所以这是通的。为众生恩,我们应当发起菩提心来。那么在此之前的这五种呢,等于说都是为了回报这个外恩,外在的恩德。后面的这五样呢,等于说都是相对自己的事而言的。

你看第六的话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要念生死苦故。大家想想,唯有这个生死是我们自己的事。念念能够反观,我们当下我们自己的这个肉身,它就不是长生不死的啊。每天每个月每一年甚至每一念,都是迁流变化念念不住的。就像这个,其实大家想我们的色身就像一个烧开了的火堆一样。这个火烧起来呢是不住的,可是它慢慢慢慢渐渐都要变成灰,终归最后一定会变成只剩下一堆死灰的。所以说虽然现在好像是活灵活现,每天能得不得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必有死亡之日啊。

今天几个同修来了小坐了一下,一个故人同修,那说起来了还挺受用,聊一会儿佛法,聊一会儿世间法,又插进来又说一下自己的情状,等等就是诉不尽的每天的遭遇。经的事呀见的人呀,来来往往是是非非就这些。最后我说你看现在咱们聚在这,今天有一个因缘聚在这里聊、说,我说你看再过一百年,咱们四个,包括我的话连一百年都用不了,总得死呀。最后尘归尘土归土的。如果说再不好好修行,把这个轮回给解决掉出了三界的话,那依然还是要随业受生,还得去生生死死,没有休息呀。你休息不下来的。所以说这是为了生死大苦,念生死苦而发菩提心。

第七个叫做尊重己灵故。这个己灵呢听起来好像比较抽象。什么叫己灵呢,就是我们自己的灵觉之性,我们的佛性。每个人都有的佛性,跟佛一模一样。可是呢我们的佛性现在在众生的现前身中被昧了。迷昧掉了。虽然是迷昧掉了,可是这个佛性他跟佛是一样的值钱,一样的纯粹。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就必须要尊重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想着成佛,这个可能性就永远不可能。

那么这个己灵,现前的灵觉之性,它就永远埋在我们这个四大五蕴的这个大山里面出不来呀。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才说,要发心修行,要内脱身心外超世界,要出离生死。就像鸟出笼子一样这样的自在无碍。这样才算是没有辜负我们本有的这个觉知佛性呀。所以说第七个,就是要尊重己灵。

那么第八个,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是为了忏悔业障。你想如果我们想要不负己灵,那么必须首先我们就是要忏悔业障。大家已经估计听我讲忏悔这个内涵意义的话,讲的也都是听得耳朵生茧了。忏就是要把前面的罪过要忏掉,悔就是后面的过失再改了,这么一个。那为什么说忏悔业障,众生都有障,一个是惑障,就是无始以来的这种无明烦恼贪著。你看我们每天的心,都是一定要有个投放处,不是投放在这儿,就是投放在那儿。

总是要有一个好乐,有一个麻痹,有一个来往,有一个依托。没有这个心就受不了了。那么你在这个迷惑的这个障碍中,你就得造业呀。每天为了自己的这个心舒服,为了这个幻象能如己意,能够称心如意,能够让自己越来越所谓的好,就不断的造业。身口意造多了,那就又成了障了。为什么,因为将来要感果呀。有苦乐之果,不管苦果乐果,都属于障碍。所以我们说的忏悔业障,就是要不再造业了。这起心动念都是业罪。为了忏悔业障,所以这里说发菩提心。

你看后面的话,就是越来越格调高了。第九,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为了求生净土。为什么呢,在这个娑婆世界呀,纵然你要忏悔业障让它清净,可是问题是咱们这是叫五浊恶世呀。这个三障,我们常虽然说愿消三障诸烦恼,可是它就忏不干净呀。它忏的忏悔干净的都不如造的多啊。零头刚忏完,造的就又给你加了一大笔。所以就在我们这儿就非常的困难啊。因为助道的缘分太少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横超五浊恶世,那么就要往生西方净土。因为西方净土助道的因缘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水鸟树林皆说法音。所以呢,为了求生净土,故而发菩提心。

所以大家来看,第十个是为什么原由呢。是为了令正法得久住故,发菩提心。大家看,我们因为讲的就是《劝发菩提心文》,所以他的压轴也是末后一着,就是虽然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是你不能够光顾自己呀。你最根本的就是娑婆是苦海,不能让佛法断掉啊。所以说为了让正法久住,什么叫正法,就是对佛说的这些教理行果,能够信解能够修证。如果只有教理没有证果的呢,这就成了像法了。如果只有教理没有修行呢,那就成了末法了。所以说,为了让这个正法能够久住一些,必须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来以信解行证来契入大乘佛法,让都能够有修有证。从凡到圣,在这个世界,比比皆是,能够越来越多。这就是发这个愿,为了正法久住。

所以说后面的这个为己,上面的五恩都是为了报恩。那么大家要知道一个是为报重恩,一个是为自己的道业和三宝的住持。所以从这,省庵大师这里安置的说,这十个发起菩提心的因缘,我们来看一下,确实都是非常朴实的话。也能讲到点儿上,为什么呢,说白了这十个心,这十个因缘所发的菩提心,就是要调动我们的几个心。一个是得了道,就是我们来学佛,你最根本的一个因缘,学佛是为了成道,要了生死的,要了道。那么了道呢,你必须常怀揣着忏悔惭愧心。还得痛念生死苦。那么在这里的这样的本位下,你必须有一个感恩之心。如果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得有良心呀。你看念佛的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施主的恩和众生的恩,就处处对境中,要我们生起感恩的心。

做人得有良心。现在好多时候我们觉得,越学佛学得,因为良心大家知道这里的良心呢从广义上理解,还不是说我们平常所说的,你把良心昧了。好像这件事你做的昧了良心。而是这个良心,就是把心底里我们优良的部分、我们天然具足的善性,能够调出来。能够不断的让它相续长养,就把我们同样业力里面的这些染著、罪恶种子,给它清除替换掉。

所以说白了,发菩提心,你首先得做人的良心。有这个良心作为启动,才能够感恩佛,才能够孝顺父母,才能够尊敬师长,才能够回馈施主,才能够回向众生。否则你做不到。所以这是我们先把这十个因缘,给大家依照次第先贯解一遍。下面就等于说,每一段具体的来广讲为什么要念佛的重恩,为什么要念父母的恩德,一段一段的广讲。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云何念佛重恩?给大家把文字贴出来。稍等。大家来看,这是讲到说云何念佛重恩?这就开始慢慢讲起了。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

这是首先说佛谓我初发心,最后体悟修行成佛道,受了很多苦。那么具体的在这个度化我们的过程中,你看,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最后呢,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给大家这么念一下,说实在的,就这么念一段,都觉得非常的感恩。大家看首先第一句说,谓我释迦如来。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佛的重恩,为什么真是佛恩难报啊。因为佛陀呀,他不是一辈子的度化我们的事,也不是两辈子十辈子百辈子千辈子,无量劫来一次又一次的,不厌其烦,不舍一个众生的来行化教度。那么这里讲的,你看用词都用的是释迦如来,不是说释迦佛,或者释迦牟尼,释迦世尊。为什么这里单单用一个如来呢,这也是祖师说教的一个用意。就是如来这个名号,正好显现了佛的悲心,慈悲不舍度化众生,次次数数,不厌其烦。

所以我们明了一下什么叫做如来?因为释迦牟尼佛是四个字,如果单从释迦牟尼佛的话,我们一般翻译成能仁和寂默,是这样的一个吉祥名号。那么这个如来是佛的通号,就如来这个通号他就代表一个度化众生的内涵。什么叫做如?如就是如如不动,始终住在这个佛的真如胜境中。他不会起烦恼,也不会动感情。只有我们无法设想的大慈大悲,不敢相信的神通妙用。所以由于这个大慈大悲神通妙用,他就住在这个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一次又一次的来度化众生。所以叫做如来。我们常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有时候又说,后面的佛像前面的佛一样再来,就叫如来。所以说光这个名号,就已经把佛的这种慈悲,度化众生,不舍众生的这种功德已经给涵盖在其中。只有佛才配这个名号。

为什么呢,你想咱们三界六道内的众生呀,他也都来。这不是又来了嘛这辈子。可是他不如呀,他住不到如如不动的那个佛的境界中。所以他只能来,而不能如。那么比如说二乘、小乘人吧。他可以住到空性的境界中,也可以如如不动。可是他光如,他不来。他没有佛的这种大慈大悲的境界,所以他就只能够如而不来。这个凡夫呢,是只能够来而不如。因为阿罗汉他不肯来呀!他觉得三界就跟牢狱一样的,前面不是讲过了吗。视三界如牢狱,认生死为怨家。所以他就不来。

那么只有佛既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还往返六道,不知疲倦地度化众生。而他虽然来,他不像我们众生一样,是受业报再来,而是乘愿再来。所以冲着这个意思,我们才称之为如来,虽然来了他不会受世间的染著,为什么呢?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所以又如如不动。这个境界其实也是在佛陀他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圆满成就佛道而练就的。所以说,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

大家想想,当时每一尊佛都是为度化众生而最初发心的。像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他最初发心的时候,是在有一尊古佛,也叫做释迦佛出世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本师释迦还是一个陶师,就是我们现在应该说的就是烧瓷的那一类的工匠。那么这个古释迦佛他就用这个佛眼观察到,说这个陶师他学佛的因缘已经慢慢成就了,就去度化他。那么在度化他了,他就行了一个方便善巧。就去到这个陶师的作坊里面,他去那要借宿一宿。

那么这个陶师当时见到这个古释迦佛就非常的欢喜,生起了恭敬心,他就非常愿意乐意供养他。特别是听他讲法以后,就发起了菩提心。他将来也愿意成佛,也愿意号叫释迦如来。在这样的一种发心的情况下,当时这个陶工他还有四个工人,也就是他带了四个徒弟,这四个工人见着这个情形,也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就他们希望说,如果陶师你能够作佛的话,到时候我们就成为你的弟子。果不其然,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后来都知道的,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和富楼那。由此大家可以想而知,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经了多少久远劫了,这就是佛最开始发心。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他到我们这个火宅、这个五浊恶世,他是忍受着这种苦来救度我们的,生生世世的这种积累。

在《法华经》里面还讲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典故就是父少而子老,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来度化众生,光他的弟子的积累的量就已经无比的巨大。大家想想他发了多大的心,受了多少的苦。在《法华经》里面是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当时呢,释迦牟尼佛不是讲《法华经》,然后就有八恒河沙的这么多的大菩萨,他们就听到释迦牟尼佛要让他护持《法华经》嘛,觉得非常殊胜,所以他们就发愿说,愿意在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来护持受持修行《法华经》的人。

当时释迦牟尼佛就没有,说不需要你们,就没有接这茬儿,为什么呢?他说有多少呢,有整个有这个我记得当时应该是说六万,六万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一直都在守护着宣说和受持《法华经》的行者,结果大家这个八恒河沙的菩萨们就觉得说怎么可能呢?后来呢,果不其然一下子就从地下涌出来好多大菩萨。在〈从地涌出品〉里边,都向释迦牟尼佛顶礼问讯,都以弟子来这样行礼。就不断地供养,供养了有五十小劫这么长。当时弥勒菩萨就非常吃惊疑惑,因为他觉得释迦牟尼佛做为一个太子,在菩提树下成道也就几十年的时间,他怎么能一下子教化出这么多的大菩萨?六万恒河沙的大菩萨呀!说就问释迦佛,说你在这几十年当中,你怎么能够做到说能够教化诸多菩萨?非常不理解,他就打了一个比喻,好像说,一个一百岁的老人对二十多岁的人说,这是我的父亲一样,他觉得很惊奇,惊讶。

结果佛就告诉他真相说,我不是这一世成道才仅有几十年。说我真正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百千亿那由他劫,他说就是这么久的时间。他都用了一个比喻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碎成微尘大小的基本的一个颗粒,一个微尘就是一劫,这样算。那么还不是一个大千世界,用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多的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大千世界如果有人把它碎成基本的颗粒,再往东方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下一颗颗粒,就是在这儿落下一颗,什么时候直到把所有的这些微尘落完了。那么你看下面的这些世界那就更多了,他说把所有的这些加起来,一个微尘就算一劫,那么他说他成佛以来的时间比这个还长。大家想想,那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发心的呀?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道教化众生,那都在我们凡夫的视野内根本就算不出来说他经历了多少。那他跟我们众生结了多少的缘呀!那给我们的恩德现在来讲的话,啊呀不可用语言,真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这样的一个因地,这样的一个。所以我们要首先知道,释迦牟尼佛初发心在这里讲是一个什么概念。

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大家知道,释迦佛修菩萨道,这个苦那吃得是真是多了去了。六度万行呀!大家都知道他的六度是怎么行圆满的呢?那个时候,他做国王的时候,帝释天认为就没有人修行了,跟他的大臣两个人来变成鸽子和老鹰,最后释迦牟尼佛为了救这个鸽子呢,把自己的身体都给铺在这个秤上,大地震动,才把他的布施这个法门给修圆满。看到一切众生都跟独子一样心爱,就等于用自己的肉体去换这个鸽子的命。忍辱的时候,这个歌利王,在《金刚经》也讲过,那是一条一条地割他的身体,就跟我们现在受的那个凌迟的那个罪刑一样。他都不生一点点嗔恨心,而且还打赌,一打赌说,假如果我没有嗔恨心的话,让我的身体还复如初,果不其然。有一生做鸟巢仙人的时候呢,入了定了,不出定。为什么呢?

因为他入定太久了,头上被鸟给做了个鸟窝,而且下了蛋又孵这个小鸟。那么他当时害怕一出定了以后,把这个鸟窝给毁了,这个小鸟就给弄死了。为了这样,一直等到这个小鸟孵出来,翅膀长好了飞走了,他才出的定。就这样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地去修苦行,为我们修,修成一尊圆满的佛。所以这里才讲到的说,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那么在这个备受诸苦的过程中,你看,我造业时,佛则哀怜,就是我们在轮回中呀,往昔所造诸恶业,我们常说,这个时候佛就是悲哀怜悯嘛,想方设法地种种方便教化。大家想想,佛度众生,他的那种就是只要我们一旦发现因缘中有一个得度的因缘,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的。而每一次很可能都遭到失败,为什么?因为我们众生不受教化呀!而我愚痴,不知信受。

他就撵到跟前来教化,我们不肯改恶从善。那么由于这样的话,你恶因既然积累起来了,不受教,那么你一定造了业苦果也难逃呀。所以会堕在地狱,也受这个恶报。堕到地狱受恶报的时候呢,佛又复悲痛,欲代我苦,发心是代我受苦呀!大家看到《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边就有一段文就是讲到的说,愿代一切众生,愿代一切众生受苦。但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这些凡夫众生,业障太重了,自作还得自受,不可替代,不能救拔。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这是指的堕到恶道里边。

大家知道,这些佛想方设法的教化呀,救度呀,真的是。那会儿在印度,在城里边,一个国度里边差不多有九亿人,有三亿人能够见到释迦牟尼佛。还有三亿人听到过释迦牟尼佛没有见到,还有三亿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城东,就是在这个大城的东边有一个老太太,她就不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佛非常的哀悯她,用了方便救护,用神力,她就看见佛,她朝着东面看见佛了,她就赶紧把身子背过去朝着西面,那佛就用神力又出现在了西面,她就又绕到南边,又绕到北边,四面都绕到了,佛用神力都让四面能够看见他,结果最后她把眼睛蒙起来就不看。所以这就叫做而我愚痴,不知信受。这就不要说了。

还有另一尊同样慈悲的佛佛道同,阿弥陀佛也是如此,我记得我那会儿讲信愿行老讲这则典故,非常地让人听得就是说,觉得佛慈悲到这种地步,简直让人就是无以为报。说村里面呢,是海里边的村子,海岛旁边的,是打鱼的。打鱼的这个村里面的人都信受佛法,那么他们在打鱼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奥妙,什么奥妙呢?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话,海边的鱼,就不要到外海去撒网,自己往这个岸边岸上来游,游到岸边很容易地捕捉到了以后呢,在吃的过程中烧烤的时候呢,再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呢,只要佛号念得越多,这个鱼肉就烧出来就越鲜美,天天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有一天村里有一个人走了以后,同时一天给全村人托梦,一边哭一边说,说再也不要吃那些鱼了,那些鱼是阿弥陀佛为了方便善巧让大家多念佛号,而化现出来给大家吃的。

你看,这就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度众生的情怀。可是就这样还不受度,不受度又堕到地狱,堕到地狱佛也没办法,业重不能救拔呀!然而,终归地狱还是可以出来的,可以出来,慢慢地稍微生活状况好转了一点儿,大家来看啊,我生人道,生到人道里边了。既然生到人道了,啊呀佛就是可以说是转悲为喜了吧。就觉得说,又有机会能够用种种的权巧方便来度化。所以你看才说这个三皈、五戒、十善人天法,让我们种善根不要堕恶道。生生世世地追着我们让我们这样地去造这些出世之业,种种教化。就像地藏王菩萨那会儿表态的说,哪怕阎浮提有一个人有一念善根,我就想方设法让他的这个善根能够增长而不要退。

可是呢,你看这里,我们来看,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就追着。心无暂舍。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也常说到是弘扬佛法,希望大家都来听闻佛法,修学佛道,可是有时候买账的呢,我们说几句越说越得劲儿,如果人家不买账了,两句谈过去就心灰意冷,说去你的吧,不理你了。就是这样的。心就不能够心无暂舍呀,就是一念舍弃心都没有生过。

在这样就是,可是还不肯教化,不肯教化的话,佛就追着走呗。就这样的一个佛恩,何等深重啊!那么再往下看,大家看,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这是就我们在因缘中讲的话,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生在佛前佛后了,这就等于说这一段是自悲又自庆幸,为什么呢?悲就是悲的没有生到佛世呀,佛在两千多年印度出世的时候,我们还在轮回在恶趣呢。好不容易现在得了一个人身,可是佛陀他老人家已经灭度了呀,已经涅槃了呀。那这样我们反思一下,就跟我们有时候人在受到痛苦或折磨的时候说,哎呀我造了什么孽呀!我们现在反思一下,也是这样想想,何罪而生末法时期呀!为什么我们生在末法,大家想想,就是因为在正法像法的时候没好好修呀!

过去的福德不够,因缘没结上,失之交臂了嘛。所以造的这个业只支撑着我们只能够生在末法,生不到正法像法之际。可是呢,虽然这样的一个大悲悯,问题是还有大庆幸是什么呢?虽然没有跟佛同生在佛时代,可是呢,还好,能够出家修道。这是省庵大师以自居,因为他是出家人。拿我们居士同修来讲的话就是,何福能够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做一个优婆塞优婆夷檀越净人。那么从这个业障来讲,何障而不见金身?见不到佛的这个真身,金色之身了,亲近不到佛陀。不能够侍奉不能够常随,甚至连远远地这么瞭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啊。但是呢,大幸的是什么,何幸而躬逢舍利?虽然见不到佛的真身,可是佛灭度后,舍利就是佛的真身、法身。那我们现在还能拜得到啊。

大家看,我们就我们现在的这个现实世界中,我们还能,这段时间八大处的佛牙舍利不是又开放了吗?那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上留下来的清净坚固子呀。这个因缘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我们有时候都会说一个什么见解脱见解脱,说句实在的话了,真正地见到舍利这也是见解脱,因为见到佛身了呀。佛牙舍利,阿育王寺的佛舍利,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这都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还有这个特别的因缘福报。你看法门寺的佛指舍利的话,这是唐时期入到地宫,那么中间这么多年,大家只知道记载不能够见闻啊。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个佛舍利才重见天日。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同修给我发的,当时怎么挖这个地宫,怎么找到的这个舍利影骨,然后又找到这个舍利本身,当时确实是让人觉得说,叹为观止呀,那种激动。连不信佛的教授们都,这些考古教授们都当时就已经是激动不已,非常的兴奋。这就是圣者留下的舍利都有如此的感染和加持。所以我们说何幸还能躬逢舍利呀!

所以这样反观的话,我们就自己得思惟呀,如理的思惟作意说,如果曾经你看,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就是我们曾经没有种过善根,宿世种的这个灵苗的话,听不到佛法的呀。我们现在很容易就听到佛法了,可能还不太珍惜。听着听着听得多了还厌烦,还觉得就如此罢了,还甚至生远离心、退堕心。可是不知道能听闻佛法这个因,那曾经是不知道多大的善根才种下这个种子呀。何以得闻,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你看,就是如果你不听佛法,你就根本不知道佛的恩德真正大在哪里。也就是佛法不入心,那么佛陀世尊的这种大慈悲这种大威德,在我们心里根本就没有概念。大家想是不是。你不听佛法,你不明白道理,你不知道三宝的可贵,那佛呢,那充其量有时候就是一个崇拜的一个神灵一样。好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呀。所以这里讲到说,此恩此德,丘山难喻。就是三山五岳这样的重量都不能够比喻啊!我们大家也要这么琢磨反思,因为好多事情经历得多了,就反而不珍惜了,包括我们听法。看看是不是如此。所以说既然到了这个份上,我已经到了如此的难得难得被我得了,那么下面你看,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就是如果真正我们能意识到佛的恩德如此之大,那我们就不能让佛种断了呀!就要发广大心,去行菩萨道,成就道场,弘扬佛法,默默地不求回报地去服务众生。这样的话才能够建立佛法,救度众生。

我们说报佛深恩当拼命,这是祖师爷们留的话呀。惊天动地劝念佛,敲门打户劝修行。你看这里省庵大师,纵使粉身碎骨你都报不了佛的恩德。所以就着这样的因缘,我们如此思惟如此作意,正确地认知,有正见住心,才能够把我们应当有的这个发的菩提心能够发出来。所以这里讲到,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就是念佛重恩。

大家都是身为佛弟子,现在号称皈依佛法僧,所以我们有时候想想,就是你比如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到底在我心目中我们的心目中他意味着什么?这个东西我们常要思惟,而且常要擦亮。常要让它清晰明了的。而且我们常要明了说,佛出世他是来干什么的。他的用意在哪里,那我们一方面是听佛的话,二一方面还是,特别是现在佛陀灭度了,我们要代佛宣化,代佛弘扬,代佛成就众生呀。现在可以说,我们既然学了佛,我们的这个身口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佛的法身来显现流传的呀!弘传的呀!佛的法身、佛的法义、佛的法脉。所以大家在为了让佛法一直这样的弘传,那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受用、有担当、有坚持。如果能在这上面做好,慢慢地就能够体悟到佛这个菩提心,也能够发起的这种力量和发出来的这种法喜。

好,那今天时间就到这里,我们就是要了解一下第一个因缘。就是念佛的重恩,而发菩提心,是为第一因缘。下一次我们就开始要讲念父母的恩和师长的恩,等等一条一条地逐条往下讲。好,今天时间关系,就到这里。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请大家合掌,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众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六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我们今天依然还是来一起学习,当然我觉得这篇论文,一边有时候准备给大家讲的时候呢,我也是略会看,温习一下。那么说学习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用来感受,感恩的心来感受省庵大师的这种婆心切切。另一方面呢,我们就是要依教奉行,特别是在咱们现在的这个修学环境中呀,真的是,不是能够让我们发菩提心,是灭菩提心是个绝佳的环境。

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前面这个发愿的时候,会讲到有大呀,小呀,要除过呀,要始终发心如初呀,要不但自己要了却还要发心帮助别人学佛,那么在做功德的时候呢,你应当不要记着这点儿功德,这个功勋,不要有这种知见,特别是看到众生难度你还不生退却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如果大家是一个学佛以来一直也能够如是发心护持的一个同修的话,那对于这些话呢真是太有感同身受。真的是我们现在不是说有助于我们发菩提心,是所有的历缘对境时时刻刻好像灭我们的菩提心来着。那么正应当如此呢,我们大家佛弟子也会用佛法这个反击战,越发这样越发发大心奋起而发,这样地隐忍坚持,过一个坎儿就能够上一大阶。

好那我们现在讲到的是说,既然这个菩提心难发,那么就是用了十种因缘来调动我们能够借机而发。上一讲呢我们讲到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忆念佛的重恩,为了回报佛陀出世讲法慈悲不舍众生,那么看在这个面子上,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这是第一,在上一讲。

今天呢我们要开始讲到第二个缘法,就是为了忆念父母的恩重如山而发起菩提心。所以大师呢第一个称佛,第二个重父母,忆念父母的恩。那我们大家想一下,真的是下意识地就想起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父母亲在这个三界内我们最亲近的因缘,缘法中最重的,恩德中最厚的,这样的一个对境关系的话。大家想如果说我们不把这个心发出来,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不能够究竟成就,那么就等于说由于这个深恩,这个缘分在,还可能继续把他们带入轮回。如果我们的心发起来,修行成就,特别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功的话,那就是由于这个深恩重缘又把他们引出三界,这是同等的比例。

所以趋着这一点,我们要把对于父母,念这个父母恩呢,从世出世间两相来看。为什么呢,你看等一下我们把论文贴出来大家知道,这一段好像貌似是着重给出家人讲的,因为出家人呢出家的话好像,一个,不理解的认为说,这父母都不要了这能算孝吗,对佛教有误会。二一个说出家既然好,那么大孝,那你孝是怎么体现的,有的人不明确。当然对于我们在家同修来说也同样如此,好不容易得了人身,遇了佛法,那这个机会是谁给的呢。

你来学佛借假修真,这个身体是从哪儿来的。你每天的生活过往滋养,从小谁给你打的底儿,立的杆儿。这都要追溯到我们的父母重恩上来。但是我们现在呢,好多时候对父母亲啊真的是,我记得上次好像是哪个网络还是视频吧就讲到,有一个记者呢去采访,就在闹市里边采访,他算日子,算说你过去多少年跟父母待了多久,那么你现在在外,因为很多人在外面打工嘛,说你在外面一年能回几次家,你父母现在年龄多大,那么他就把父母亲年龄多大,如果最多他就算活一百岁,剩下多少年,你一年回几次家能见几天,统而笼之一算,说你还能跟父母亲这辈子待多久,有的连一个月都不到。虽然还有几十年的生活镜头,他仔细一算,按现在的见面频率一个月都不到。

你看看,所以这就是说我们发菩提心呀,都要想着父母的大恩德,但是是否真的能体会到父母的恩德。一想到父母养育的这种辛劳,现在特别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还真是如此。诸位有了孩子你就知道说这个恩德,从怀胎开始受罪,生下来等于死一回,为了养育他呕心沥血,稍微长大点儿又要开始上学,一直又要考试,关于这个所有的这些,这个上学呀,去跟教师打交道呀,为了好的学校,完了又要考大学,又要找工作,又要成家又要立业,还得给他准备房子,你看我这一系列说的,我这都是听来的呀。平常听大家一说我就感同身受一下,太不容易了。我有时候一点私心都觉得哎呀,真是说出家了,要不然真麻烦死了。你看人都是这样,想着自己麻烦死了,可是呢父母亲对我们的这种麻烦,她是心甘情愿的。

但是出家了,也不是说完全不念父母恩德了呀,这里省庵大师对于发菩提心的重中之重的开示呢,他是针对出家的这个身份。那好下面我们把今天有可能讲到的这个论文先给大家贴出来。

大家来看啊,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这个劬劳就是劳累的意思。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

这一句话呢就是这一段呢,就是讲到父母养育我们,你看一想到父母养育的恩呢,祖师就用了一个哀哀父母,就是这种又慈悲,又这种心痛,那我们生命由于这个一念无明的神识,借助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生出来,必须在肚子里面要待十月,出来至少得养育三年,慢慢地你才会趋向长大成人。所以大家看到那个经典里面有讲过一部叫做《佛说入胎经》,说小孩怎么一变一变,然后母亲跟着怎么样最后生出来,非常的详细。特别是在佛门里边呢,也有好多的经典都是在讲关于父母的恩德。一个怀孕的女子呢,她是有时候整个面容呀或者说身体呀都非常的吃力,甚至面容气色都非常差,就是因为营养都补充到胎儿身上去了。所以这十个月就等于说一直在一个,一个人的能量被两个人,甚至是被小孩先来让他去受用,这样的一个养育之恩。

生的时候呢,又要大痛苦一回,生下来以后呢,三年之内小孩不能自理,那要吃要穿要哇哇地哭,就只有母亲才能体会,大概习惯了说是什么意思,是饿了呢,还是撒尿了呢,还是拉屎了。真是一把屎一把尿,这里叫做推干去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现在的人好像有一个叫什么尿不湿还是什么的,以前的话呢就是尿屎布嘛。那给喂的时候呢还得自己先嚼烂,尝一尝烫不烫,我记得那会儿见到那个妈妈给小孩喂,生怕奶太烫了,先在自己的这个手腕上试一下烫不烫,为什么不喝呢,还怕一口喝的太多了,手腕上滴一滴就知道这个温度适中。然后这个小孩第一个会叫爸爸妈妈的时候,哎呀,那个高兴啊,真的是无条件的。

所以为什么观音菩萨后来示现做女众呢,就是她跟母爱是相应的她的这种慈悲。当然她的更广更阔,把一切众生都当做亲子一样。所以说其实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呢,孝道是非常的丰满的,现在我们时代呢是越来越淡薄。以前的上古的这些书呀,这些专门有《孝经》里面讲到,就是说有一个最要紧的道德,最要紧的做人的顶点就是什么呢,就是孝。

《二十四孝》里面讲到一个老爷子,这个老爷子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孝顺他的父母,为了孝顺他的父母呢,因为父母都九十多岁了嘛,所以他就表现得跟个小孩一样,穿着小孩的衣服,扎个鬏,故意地还拿点儿东西摔个跟头什么的,装着哭,然后他父母亲就很高兴。所以说真正的孝顺就是顺着双亲的心而来,让父母高兴。这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培福德的事儿,大家不要以为说法师讲了半天都在讲世间法,经典里面讲到说你的这个高堂的父母亲就是两尊活佛,活菩萨。

所以现在回想一下,有时候社会里边的这些小年轻孩儿呀,真的是当然从小可能读书呀什么的自己一个人惯了,不在父母身边,很难体悟到父母的苦衷,这种理解这种设想。甚至有的非常任性,稍微不对劲儿或者怎么就得寻死觅活的,一下生点气就要跳楼自杀,就这样。我在看大安法师讲的里边也说到现在这么一个情形。所以说我们要忆念父母的恩德。

那么在古人来讲你看,后面讲到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就是说小时候把你养大,长大了以后呢,这个父母留下来子女他是有道德轨范和人伦天理的。为什么呢,因为要供养。这个双亲亡故之后要祭祀为重,生的时候要以礼而供养,死后还要以礼而祭祀,这样子啊才称之为门风。绍继门风就是把你教育得慢慢地都按这个道德,这个人伦天理来。那后面呢,省庵大师讲到说,今我等既已出家,我想我们大家因为居士同修居多,你把心里也观照一下,可以把他受用成今我等既已学佛,成为佛弟子了。那么你看这儿滥称释子,我们大家也想想,滥称佛子。虽然是学佛了,佛法里面可是大提孝道,那么我们尽孝了没有,在外边体现的这么恭敬,这么虔诚,对父母亲的态度是否如法呢,不一定的。

所以这里说,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

你看这一段讲得多到位呀,这就是从一个僧人来讲,因为我们常说佛菩萨是我们的法身父母,父母是我们的色身,生我们的色身。所以印光法师我记得那时候呢,常把自己称之为二绝子,就是在家呢,绝人子孙,出家呢,绝人徒众。所以说呀,我们知道孝呢有两重,世出世间而言。这里省庵大师就是说,都出家了修行了,可是呢,本来你已经出家了,那么你就出家好好学修,了脱生死,那么这是正道。

如果你不能学修了脱生死,结果你出家了,又不能像在家人一样供养父母,亡了以后行人伦之道,结果于出世间,你又不能给他,你看导其神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能够超拔他,以你的修行功德带动他的解脱福报。所以说如果两方面都尽不到了,于世间就叫大损,于出世间就没有真益嘛,真实的利益嘛,这就叫两途既失,重罪难逃。所以大家因为在坐的听的都是居士居多,我们也要这样思维,为什么这么讲呢,从我们当前世界来讲呢,一个是父母养育呢是我们的大恩,第二个呢还能够可以说割爱忍受,让我们有的呢在父母身边,可是现代人几乎都是跟父母分居了呀。那我们学佛的话,你的这个本身你学佛的这个色身都是父母给的,那你学佛了以后,就是要以佛法的这种见地,这种慈悲,这种开化了的大雄心来回报父母。

从出世间法中呢,我自己也深有感慨,一个是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其一。第二个呢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出家,这是真的是两重大恩。一般你想谁家的父母亲真的能够很顺利地允许自己的子女出家呢,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说能够让子女出家的父母亲呀,真的是非常的了不起。那我们出家法师来呀,就背负着父母的两重恩典。所以这里你看省庵大师他很惭愧说,滥称释子,忝号沙门,忝就是说惭愧有辱这个名号的意思。那么说你世出世间两边都失去的话,那就等于说父母亲两边的利益都得不到呀。

世间的孝道你做不到,出世间的利益也做不到,这是天地最大的罪人。所以省庵大师说,哎呀,如果这样思惟,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说只有发这个大心,这不是为了圆发起菩提心嘛。发起这样的大心,则不惟一生父母,你看这就是祖师的发心,我们的话可能听了半天就想着这辈子,就忘记佛弟子最终的最根本的见地是轮回。

所以说,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就是每一生每一世的父母呢,都能够由于我们修学佛法成就以后,得到离苦救度。而且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你看,说白了最后还是把这个心,面向了整个法界的,这都是不仅仅在人道了呀,不惟一人的父母是什么呢,人人父母,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那就可以说周遍六道其中,尽大地众生都可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这不是在这里夸张的一种渲染,是真是如此。你要是我们现在得了天眼,轮回路上你一看的话,那大家想没有因缘的见不着呀,那我们现在见到的六道中的人这都见得多了,动物呀等等只要能见得着的必然有因缘,那谁知道过去是什么因缘。所以你看这里最后升华到真正的大孝是什么呢,是要发菩提心来度化一切有缘。这才叫真正的孝道。

所以现在呀很多的这个教外人士,对于佛门的说出家呀,或者对于居士们学佛呀,好像就离世厌世,就好像说不近人情了,真的是大错特错了。佛经里面讲到说最大的戒是什么呢,就是孝,孝是最大的戒。而且如果我们读过《地藏菩萨本愿经》那就太熟悉不过了。地藏菩萨的这种大誓愿他是怎么来的呢,因地的时候曾经做过婆罗门女,因为她的妈妈还不信三宝还有邪见,还有光目女等等,甚至死了以后,她知道她妈妈的这种业力呀,一定是堕到这个恶道的,赶紧把所有的家当全部供养了,去亲近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那么教她说,你好好地去称念佛名,就是念佛法门,念得自己亲自到了这个无间地狱这个海边,才知道说她的妈妈由于她的这个广修供养和念佛的功德呢,不但妈妈超度了,连跟她妈妈有因缘的这些恶道众生全都同一天升到天上去了。所以你看这就是由对于父母的这种爱心,转化成这个对于一切众生的大爱。所以大家呢以后还多去弘法,要告诉他们佛门不是不讲究孝道,不是不讲人情,特别是出家或者修学的佛弟子们,他是完全是用出世间的这种大发心来成就了自己的父母。

在佛门里边确实这样的典故很多,最有名的有一位黄檗禅师,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出家,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出家呢,他的妈妈一别就三十多年,一直他都五十多岁了都没有回家看过他的老母亲,但是他的妈妈就一直在想念他,那么一直在想念他,老是经常地掉眼泪呢,哭得眼睛就瞎掉了,可是眼睛瞎了她想念儿子的这个心她一直没弱没有减,所以她就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能够见到儿子一回。她就是只要有出家的人到了她住的这个地方村上呢,她知道了一定要请回家来供养,供养吃完饭呢,她一定会取一盆水来说,亲自给这个师父,出家人洗一下脚,这样来作为一个培福,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她知道她儿子的脚上有一颗大痣,她就想借这个方法呢,看看这个儿子是不是她出家的儿子。那么经过了好多年呢,从来没有碰到脚上长痣的,她非常难受失望,但是她依然还没有放弃。

那么终于有一天呢,这个禅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了,他不想,他害怕他的老妈妈不放过他呢,就是本来不想去看家里,结果呢这个老母亲知道了,她说一定要请来供养。吃完饭以后同样给他洗脚的时候呢,当然她儿子知道母亲的用意嘛,他就很快地把一只脚让母亲洗了两次,把那只脚上长痣的那个脚呢没有让他妈妈洗,就给瞒过去了。那这个老太太呢就更加地失望,总是向人家说,哎呀,我有一个儿子做了和尚,现在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了,如果你们见到的话给他说一声。结果终于有一天呢,有一个出家师父呢认得她儿子,说,哎呀,我知道他现在在山西的五台山。那么这个禅师呢,他当时就是已经在离家不远的半途上,突然间他碰到他们村里认识他的一个人呢,很兴奋地就去告诉了他妈妈。那么结果呢因为他回来见她一见呢就要走嘛,结果他妈妈还不知道是她的儿子,因为回家这么一看,看完了就走不知道,不知道村里的人看见了,赶紧回去说,说你儿子回来,这么多年不见,为什么不多住几天呢,那么这个老妇人才知道,说哎呀,原来她刚才供养的这个,就是自己的儿子。

这一下呢,一下子这个几十年的,大家想想这种心念呀,一下子给激荡出来了,赶紧跑出去就去追,追呢她儿子呢不敢跟她相认,在前面走,她儿子不等她,就在这个时候呢,他因为他妈妈眼瞎了看不见了,走得太急了,到一条河边的时候突然间失了足,掉到河里边淹死了。那么这个典故讲到这里呢,可能大家都觉得说,这个太不近人情,这么心酸,人死不能复生呀,那么黄檗禅师只好为母亲料理了善后以后。但是呢这就是修行人的信心了,他就当众说了一个偈子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他就看出,你看这个禅师多么的谛信这个佛法和这个修道的力量。他说如果他妈妈不能够由于他修行的功德升了天的福报的话,佛都是说谎的,是打妄语的。

所以他就相信佛,她就必升天无疑。这个禅师也是有证悟的,他是一代的祖师嘛,后来他给妈妈葬礼上他也说了,还说了偈语,他说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华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值,归命大悲观世音。结果所有的来参加这个葬礼的这些呢,都看到他妈妈在火光里面就转女成男升到天上去了,后来他妈妈还又托梦给他说,哎呀,好在这么多年没碰着你,说如果我碰着你了,你给我稍微尽点儿子的心,吃一粒米的供养,我的福报都不够,已经堕到地狱了,哪里有今天升天的事儿呀,还给这个儿子呢,礼拜而去。所以大家看这个典故的话,这是佛门上有名的禅师,我们一般世间觉得太无情不孝,孰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大孝大心。

所以说呢,这就是说要念父母恩,来发起这个菩提心。刚才讲到了特别是我们在家的同修们也是一样的,因为什么呢,世间孝呢这是一方面,是轮回中的一幕,出世间呢可以了却掉我们这个染浊的生死相依呀,要不然大家还得一起再来轮回。所以说特别是学佛了,与其两头皆失呢,我们一定要顾全大局发真正的大心来大孝,好好修行。特别是从这里祖师开示的话,要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生生世世的父母都是无尽无边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这么观照,这么谛信,为什么这么说呢,说真正的你能心用到这里呢,那是特别不容易的。那么既然要度今生的父母,那前世的就不管了吗,过去世的都得管。那既然生生世世是我的父母,可是心佛众生都是一样的呀,自他不二的,人人都有父母,都是有恩德的呀。所以依照这个缘起能够发起大菩提心,这是第二个因缘。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第三个发菩提心的因缘是什么呢,要念师长恩德。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你看这就等于说,有一点点回报社会了。这个内容了。这里开始就是讲到一个转化,就是说虽然父母能够生我们的这个色身,养育,可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呀,人道里面的一个人他要成,一定得养育和教导,你光养育有这个色身,你没有这个道德教导,你是野蛮一个。教育不好的话,就不是社会的栋梁,而是社会的祸害,众生的祸害。所以这个教导之恩呐,又非常的在这里突出出来了,你看没有世间,首先从世间来讲,我们说的老师嘛。从小教我们,现在的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初中,那么不要说,单单说文化了,其实为什么说师道庄严,师道庄严呀,佛门里面常讲,就是一个老师呀,对于这个小孩,对于学僧的影响,那是真的是一辈子的烙印。那么,如果没有这个老师,教我们世间的这个知识技能的话,那么你想我们现在,你连基本上这个生存之道,估计你都没办法继续。

但是呢,现在我们,可能跟古人确实有一些差别了,就是我们现在,道德人格的这种教育是非常的薄弱的。很多学校都是传授知识的技能,可是对于道德人格,特别是对于生命学,心理学的这种关怀,这种注重呢,几乎是盲点。所以,可能这个这就是从事西方教育一直影响的一种欠缺吧。但是不管怎么样呢,世间的师长,教我们这些做人,这个礼仪,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呢,都要靠我们的道德,礼仪来维系嘛。所以这个师长的这个尊师重道,确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要合度,合乎法度。因为我们,我们常说的尊老爱幼嘛,那师长也是算我们的一个老的级别里边的。如果你没有这个礼仪的话,你想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他就是因为有礼仪嘛。

你如果没有礼仪,人本质上,他不是也是动物的一种,高级一点,我们自以为。实际上,如果没有教育的话,那你能知道什么叫仁义礼智信。你只会天然地去发挥动物的这种兽性,而没有这个道德仪轨的约束。这是从世间来讲。从出世间来讲的话,相信诸位那更当要忆念这种恩德。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佛法呀,可以说,没有圣人,佛出世来教化,没有三宝的住持,那么,我们就算你在世间的学问学到顶级,你就学得能成一个,在这国学里边的,你是皇帝的师傅,国师,他本质上还是在六道中呀。那么我们对于佛法的了解,你看为什么叫善知识呢,出世间的师长,给我们教,给我们讲,给我们行,你看这里为什么讲到说,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大家想,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佛法的了解,也许我们都会看到佛经,每个字当然也都认识,甚至有的人能够把《心经》呀、什么《普门品》,再长一点的《地藏经》有的都能够背下来。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佛法无人讲,虽会不能表呀,虽智不能解呀。你没有人讲解,给你开窍,那你说《心经》讲什么,你不知道。二百七十个字,背得倒背如流,你不知道呀。《阿弥陀经》说西方,西方怎么个好,你不了解。

所以说,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你就不解佛法。那不解佛法,你怎么能够把佛法教导的这个文句落实在自己的心性当中,具足真正的信愿行去修行呢,就不能转变成自己的知见呀。所以说,我们从这一点来讲,出世的这个,出世法中的善知识,这个恩德是更大了。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我等粗知礼义,就是于世间法敦伦尽分,能够了解一点,略解佛法,对于佛法的讲,这个初解,入心,你怎么得到的呀。大家要知道,刚刚开始,要开这个佛法的这个念头,这个心地呀,那得多难呀。多少人都是失之交臂了,福报很大的人才能遇得到善知识一句两句给他说透到心里,突然间开了,哪怕说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是不领这一下,你进不去呀。你进不去,你就永远在外边。

那么从出世间出家人来讲,你看,袈裟披体,戒体沾身。这就等于说,比如说我吧,我们每个人,要出家的时候要有剃度师父,那么受戒的时候,又要有这个三师七证,戒品沾身。这些大的恩德呢,都是从师长来得的呀。现在随着对于法的相应,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师父的这种恩德了,我自己真的是有这种体悟。刚开始那会儿,出家的时候呢,觉得还说,师父在庙里当家管理,好像很有这个权威,是这种俗情。现在慢慢的,随着一年虽然回去亲近的少。可是旁边待一下,几句这个观机逗教的开示,根本不讲经文里面的话,不是原话,也不需要非得照着佛说,一下子就能给你点拨了,真的是,这就叫做重恩呀。善知识能开佛知见嘛。

所以说,如果你在这样的情态下,那么你,还只求说自己能够自力解,求这个小乘果位的话,那就不对了,对不起了。你应该,普愿利人,那么世出世间,两种师长呢,才都能够蒙获你修行这个利益。这是我们为发菩提心的第三个因缘。特别是,生生世世亲近的这种善知识呀,这种缘法是结得非常好的,我自己回想,这辈子能出家,也是无量劫算是培的这个好因缘,福报吧。那么无量劫来,我这辈子能够修到这一步,跟三宝的缘,浓到这一步。还能够法供养诸位,能以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每天这样过。那我想,真的是全凭过去亲近善知识,得来的这个因缘,而且我也坚信,我生生世世亲近的善知识,很多已经,肯定是修行成就,往生西方,乃至乘愿再来,都是圣人。

这些因缘结下去不可思议的。那因缘结下去,不可思议。既然,我生生世世的这些善知识,世出世间两重知识,那么,从在家的来讲呢,我出家了有佛法,他跟我有这个因缘。从出家的来讲呢,他们已经转凡成圣了,我跟他有这个因缘。纵然没有转凡成圣,生生世世还是法上的伴侣,一起来同步共修,还是这个因缘。正好借在这个现有的因缘中呢,要发起这个大心自利利他,圆满生生世世善知识的这种因缘,回馈,以修行这个功德来回馈他们。所以说,你看这就是出世间法的一个重要。如果说,我们没有对于佛法的了解的话,不了解佛法的这种崇高性啊,不会对佛法生起一个好乐行持,那我们现在想一想,跟俗人有什么两样呢。那么纵然生在世俗,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啊,不是到处都在举办这个学生聚会吗,那大家也都参加过这个学生聚会,几十年过去了,都从一个豆蔻少年,现在都变成了四五十的中年人了,可是一比,好像大家在世间的事业里,都有高成低就的,这个就世俗法我们不讲了,有几个人在学佛呢。

所以你在学佛,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的福报优势,希望大家有这样的机会中,你也应当发起菩提心来,就以自己本身是佛弟子这个因缘呢,能够把他们都给感染了,摄受了,教化了,至少让他们跟佛法结了个因缘。所以这也是我们对待,为什么学生会里边你的班主任呀,你的语文老师,你的化学,数学老师都会来,也许,那这是多好的缘分。这不就是学佛得来的吗,也正不是以出世间的师长,而利益了世间师长。以世间师长,而成就了我们出世间的功德吗。所以这法是圆的,就是要我们修。

所以这个法乳之恩是非常的,可以说是清净和让人得到加持。你看我们佛学院的老和尚传印长老,那会儿他是亲近虚云老和尚,那么他在这个,有一次,有一幅虚云老和尚的画像,是一个年轻的法师,去找他,希望他能够上面题个字。他就写到说,云山苍苍,修水泱泱。就是云居山那会儿,亲近虚云老和尚一起共修嘛,在道场里边。云山苍苍,修水泱泱,法乳之恩,山高水长。那都这么年龄已经,他自己都已经七八十的人了,回想起师恩师德,还这么的这种惦念和虔诚。

好,今天我们再往下看一条。今天说,第三个,今天讲的第三个,总的来讲是第四个发菩提心的因缘了,什么呢,是念施主恩。那这个施主,从出家的身份来讲,就是信徒,布施供养,成就我们办道。先我们来看啊,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

这是我等今者呢,就是指的省庵大师他自己说,和在场的出家僧众。说所有的这些每天用的吃穿用度呢,不是自己来的。那靠什么呢,咱们中国人一般叫做信施,印度话呢,有时候叫做檀那。就是有时候叫做檀越。因为这一段,主要还是针对出家的僧众而言。那么到了咱们中国以后呢,因为这个时节因缘嘛,慢慢的就不现实了。当时,按照佛制的话,那出家人是不能蓄私人财产,不能经商,不能务农,不能工作,就是托钵乞食,给大众种福田。一方面比丘通过托钵,给大众提供福田,另一方面呢,让比丘远离对于食物操作,操劳的这种繁琐,和对物资储蓄的这个贪心。就能把心安到道业上。安到弘化上。而且呢,这个托钵也可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心嘛。你想,都要来,施主来供养,对你这么恭敬。这个我自己也有心得。那你说,你不把心安在道业上,你都羞耻得不行呀。内疚的受不了,有时候都不能活,这真是这样的,并非己有嘛。

那么,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就是都是大家供养的。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吃的饭,穿的衣,还有疾病,可是这个吃药,汤药呀等等,每天的所费,其实在咱们佛法里面常叫做四事供养。也就是说供养出家人呢,等于说,用衣服,还有饮食,还有卧具,还有汤药,那么,这样就其实满足了一个修行者最起码的一个生存需要,就可以了。不能,说起来,这个真是惭愧。在印度佛世的时候,是不能有过多的供养。少欲知足。这样的话,一方面信徒减轻了一些负担,他也能够很轻松地供养,还又能够种上福田。就等于说,经典里面比喻的好像蜂采花蜜一样的。又把花粉给采到了,但是那个花本身也没有受到损伤。所以一个修道者跟施主的关系也是这个样子的,既把福田培了,又不能觉得负担很重。

那么,做为一个受供者的话,出家人来讲,他要念施主的恩德,因为这一切维持的东西,都不是靠自己的劳动,技能去换来的。那么身为一个修道者,你也是一心一意地修持弘化,以法来反馈,来反聩和消化人家的供养。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你把法弘出去,大家都了知佛法,都来修行成就,那么檀越来供养,这样就说借这个,就跟一个田一样,叫福田嘛,才能把这个培得圆满。那么身为一个修道者,自己呢,应该知惭愧,为什么呢。那我们说施主的这些也来之不易呀。这里的省庵大师呢,因为施主有的是有钱的,有的是很贫苦的。那省庵大师这里为了策发大家的惭愧心,就是举了一些贫穷的施主说,彼则竭力躬耕就是在那儿非常辛苦地去弯下腰来去耕种,耕种收获,尚难糊口,还吃不饱,那么我则安坐受食,我们来这儿现成的人家供养上来,你一吃。犹不称心,你还嫌吃的不好,还挑肥拣瘦的。彼则纺织不已,就是不断地去织布,犹自艰难,就是还穿不暖。有的时候太苦的还衣不遮体。

我则安服有馀,宁知爱惜,就是我则现成的衣服有的穿。彼则荜门蓬户,就是说,一辈子呀,住宿条件,荜门就是用那个篱笆稍微穿起来,这样的一个住的茅棚一样,很简陋。扰攘终身,一生就是不安稳,很这个劳苦。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僧人你自己住在这个大殿大堂里边,晃晃悠悠的,一辈子就给浪费掉吗?这是不对的。以彼劳而供我逸,就是以人家如果那么辛苦地供养,你不好好修行,一天放逸,于心安乎?你自己有羞耻心吗。所以这就是祖师的开示。

当然,拿我们在家的同修们来讲,我们在开始也讲过了,从出家来讲这是说,专门有檀越布施。从生活在世间来讲,我们现在一切的社会分工这么细,那么你可能自己付出的只能有一个层面,那你一切的受用,你住的房子,你吃的饭,你开的车,你受的这个公共设施等等,都是大家,可以说整个国民都是一个施主呀。我们现在,都是现前的享用,这就都有感恩,不能有自私心啊。特别是,包括在家的居士呀,来道场里面共修,现在好多居士还自称要挂单。我有时候觉得也好笑。慢慢地习惯了就不知道了。以为居士居士哪有资格挂单呀,你又没有戒牒,你怎么能受十方供养去挂单呢。

挂单是住在常住里面,要受用常住的现前僧物的呀。那我们现在到道场里面共修的时候,那现前不是十方来修的道场,修的这个客房,供养的饭菜,米,面,油。你去了也是在吃呀。好多时候,我们现在念那个皈依证以后,觉得说,能白白到庙里面,进门票,能吃,能住,从来都不想着说,有见地纯正一些,因果相信得比较彻的一些人,还能给功德箱里放点钱,觉得不能在庙里白白的。

人家说,宁往庙里拿金,不往外拿针。现在我们呢,很多时候都去揩庙里的油。揩庙里的油,出家人的话,反正就是一个行道者吧,一个表法者。不管怎么样,他穿了这身衣服,他就是三宝弟子,他没有自私心,没有娶妻生子,有自私养家糊口。那我们现在身为居士,檀越,是要去护持,不能在庙里占便宜的。今天我特别要说一下这个,因为太多人根本已经不在乎这个了。那你这个利息你能付得起吗。刚才讲了那么多,人家辛辛苦苦建的庙,你住进去,你吃住,如果你不出功德,你没有庙里给做贡献或护持的话,这不是恩呀。念恩是念,可是这也是债呀。

所以大家不要看,说宏海法师讲了半天,你们和尚就得好好的。居士也得更好好的。大家都得好好的,这才算佛的四众弟子。所以说后面讲到你看,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人家那么辛苦地供我安逸,人家的利益来滋润我们的这个身心,你说这个道理,有这么个理吗。

所以说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你看,这就是说,从自身来讲,你受了这个外护的供养以后,如果你不能够发这个慈悲心,去修这个智慧,解脱,了生脱死,得道。你不去往道上会,你不发慈悲心,为佛教做事。不用福慧两种资粮来庄严自己的话,那么,人家供养你,人家就得不到真的福报恩德呀,这个供养的功德就不在呀。不在,就得不到你这个福慧庄严的这个受赐,就是你给人家回向不了这个事呀,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是吃一颗米,穿一寸丝,酬偿有分啊。

以前我们老和尚常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最后老和尚又跟我们说,你不要怕,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所以,你看我们在斋堂里边一看,总是说。食存五观,斗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真的是这样子的。在这个五观堂里面,大家都见到那个五观,叫量比来处呀。又说,正事良药呀,要把它当做药一样吃。为疗形枯方受此食呀。忖几功德,就是看你自己今天修的怎么样。这要时时刻刻要警醒自己的。所以,你看道场道场,就是吃喝拉撒,其实都是在办道,在修法。这样的话,施主的这个护持供养,你才能够消得掉。

那我们现在也是,大家就不要说,僧俗在家出家了,就整个我们在人家这个娑婆世界国土里边呀,大家都是在修行。你想,你修行,你借人家的地存身,你占人家的口粮吃饭,你每天都跟娑婆世界在结缘呀,那结缘就是欠债呀。那么这个欠债欠的你发的心不是出离心,不是了生脱死的心,这个债欠下了就得还。那如果说你自己修得心净了就国土净了,那么真正的他们供养,我们受用,良性循环。自他同生极乐国,皆共成佛道,就这么个理儿。所以我们从小来看祖师们这么开示,从大来看就这么个范畴啊。这就叫做念施主恩,所以大家要为什么我们常说,上报四重恩呀,父母恩,佛恩,众生恩,国土恩呀。这些法义都在里面镶嵌着,大家要仔细地体察。看看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心往这儿到过。

所以,这次,其实我们讲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心再调一调,另一方面呢,希望我们现在多生一些惭愧,忏悔心。现在很多时候呀,没有惭愧忏悔心,只有我慢心。稍微说一下,点一下,根本就受不了。还觉得,真是,说不好听的,老子天下第一,谁听你的呀。到了道场里面,我还看见庙里面,还有居士还想把师父呵斥呵斥,觉得他不如他呢。所以我们呢,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佛子们,既然有这个因缘,希望我们从心底上能够发真切的菩提心,真正把这些祖师的开示能受到心里。能够由内心而外的做一个转化。那首先你得首肯,你得惭愧,你得认错,再进行这个改往修来。就跟一个布一样,上面脏兮兮的你都不洗,那这个布上面再什么也再画不了,什么也再不能包了。你得先洗干净,先把脏的洗了,再画,再描,再染色,那就非常漂亮。其实这篇《劝发菩提心文》,也有这样的功德。

那好,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讲到了第四个因缘。是为什么呢,是念施主恩,为发菩提心为第四因缘。下一次开始,我们从第五因缘讲起,就是念众生恩了。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特别是我们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现在又加了一个群,三个群了。那就是至少从这个号称上,已经有一千五百人,同时在三个群里面来闻法了。希望一群二群的人呢,心里也能够作意,欢迎三群同修们的加入,我们同步来学修佛法,非常稀有难遇的这个因缘。希望大家能够六时吉祥,日日增上。

(第七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诸位佛子们,大家晚上吉祥,现在我们先来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今天我们又到了周一还是来学习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那么这篇论文的内容非常的广阔,我们现在已经讲到说这个发菩提心的因缘,借着十种因缘。前面我们讲了四种,今天我们开始从第五种念众生恩讲起。那念众生恩呢,我们,我与大众我们相互之间,或者诸位与诸位都属于我们眼中的众生。要报众生恩,观众生的功德,来常念这个恩德。所以呢希望,毕竟已经深秋,今天这两天的温度也降了,希望大家能够一方面保暖身体不要生病,二一方面呢守护正念,常在这个观心,观心的状态能管得住自己的心。特别是到了这个深秋初冬之际,在北京的这个气候来讲,可能另外地方的同修还不一定有这么明显的感受。北京这个地方呢,我倒是觉得这个期间是最好能够受持正念提起来念佛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个以前的这个词里面说寂寞梧桐锁清秋。就是到秋天的时候呢,深秋或者初冬的时候呢它是清冷的,那么这个外在的环境清冷,我们这个心念也随着这个清冷容易比较清净起来,不那么燥热,不那么烦躁。所以念在这样的外在环境,有时候也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个清净能够守护正念的这样的一个心念,希望大家能够借机常守正念。

今天我们开始讲到第五因缘,就是众生的恩来发起菩提心,这个就确实要是算我们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里面才具备的精神和特质。因为前面讲到的也说报恩,那么这个佛的恩呀,当然我们都是佛弟子,那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对父母也有这个感受感情。那么师长呢有教导的,这个中国的传统上,特别是儒家思想也特别尊师重道,那对于施主来讲呢,这是信施难消,它是我们的办道因缘中的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父母一样的,也可以理解能够更加的深切。

但是,前面的稍微有一点点那个理性反省的人呢都可以做得到,都可以认知首肯,但是对于报众生恩来讲的话,那我们就会觉得说有点那个觉得飘渺,或者是遥不可及。那么多的众生这怎么报呢,这就确实是佛法中的智慧和这个愿力心量,才能够把自己的心提升到这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众生的范畴呢是非常广的。什么叫众生呢,我们常说众缘和合而生嘛。

像我们一个人来讲的话,有色受想行识五蕴,稍微佛学知识或者读过《心经》的都知道。或者说另外一个角度,地水火风所组合成的一个肉身。乃至物质和精神一个结合体,一个自我认知,一个存在感,就会觉得我是一个人生活在世间。然后每一个人都这么认为,就展开了这个芸芸的众生。就是众缘而生,然后呢众处而生,因为有六道轮回,我们现在到了人道了。那我们曾经无边无量有缘的众生有的已经在天道,有的呢在修罗,还有的在地狱饿鬼特别是畜生道也有。

那么再一个,众生呀,我记得讲《地藏经》也讲过,这个众生的概念是什么呢,大家到了一块儿往一块儿生,然后合伙造业,这也叫做众生。总归一个,我们通常一个具足烦恼,有分别心是凡夫来讲,这是人道里边我们对于众生的一个鉴别,人的众生。那比如说到畜生道呀或者其他的这个更低级一些的话,那只要是有情识有感受的具足这种因缘的生物,都可以称之为众生。但是站在这个整个,比如说咱们这,要借报众生恩,那么就是要把视野投向什么呢,甚至投向九法界。什么是九法界呢,你看地狱饿鬼畜生呢这是三途的苦报众生,这是最苦的。那么人道呢还有修罗道呢,这是苦乐参半的众生。天上的天人呢是受乐,以受乐为根本的众生。哪怕是修成罗汉还有辟支佛呢,他都属于二乘的众生,菩萨叫做大道心众生。那么就立足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那就只有佛,成佛了才不称之为众生了,九法界也会都称为众生。

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就以众生为缘,然后调起我们的一个大菩提心。我们把今天要讲的论文先给大家贴出来。大家来看今天的比较长,因为下一个缘起呢是念生死苦,生死确实太苦了,所以念生死苦的这一段文比较篇幅比较大一点。那现在我们先来看念众生恩的缘起。

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

这是第一个就告诉我们一个知见,你要把目光锁定,不要以为众生就只守着自己,或者几个亲人几个朋友,乃至你当地的一个生活圈子,甚至就以人道为根本辐射一下六道而已。而且是从空间时间上扩展是旷劫以来,世世生生,这样的一个轮转的一个视野中。那么这样一个轮转的视野中,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把它调动说报众生恩呢,离得那么远,这个时间那么久,他跟我们有什么因缘呢。这就是凡夫的眼界就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说用佛眼呀,昨天还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讲到这个佛眼,五眼圆明,佛眼。如果从佛的视野中亲见法界整个这个世界,万法的这个生灭现象中呢,他告诉我们,我们和众生是什么关系呢。就是这个关系,从旷劫来生生世世,互为父母彼此有恩,这是虽然今世这个有点昏迷互不相识,但是呢以理推之岂无报孝。

所以我们来看,就是这个视野里头呢他不是我们学习研究一下学问,或者说怎么做个实验就能够搞清楚的。这是佛亲眼以佛眼看到在无量劫的生命轮转中,我们曾跟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关系,因为现在我们的视野呢几乎就只认知说今生今世,或者说前一生前一世。这里用了无量劫来,这那没有这个宿命通漏尽明这样一个功德他是看不到的。所以说这里首先告诉我们,我们跟众生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佛的视野和他的大慈悲心,用这样给我们做一个引导。但是,因为我们凡夫总是觉得,你就比如说父母吧,互为父母,就我们觉得父母的话就这辈子来讲的话,除了生自己的,那养父养母,抱养的到自己知道了都别扭的不行,所以这就是凡夫。

可是在佛的在经典里面,特别是在《梵网经菩萨戒》本里面都说要观察什么呢,一切的男子曾经是我的父,一切的女子呢是我的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就要有这样一个见地。当然这个也不是说为了好像在这里有这么一个号召,一个呼声才做这样的一个解释,确确实实如此,大家想想。就从这个轮回来讲我们都不知道经了多少世,那么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大家想我们一辈子所遇的人都是如此。从小打交道的叫做发小,那么长大了以后,女孩子之间聊得来的什么事密事都能相告的叫做闺蜜,这个男的孩子之间呢很铁叫哥们儿,然后工作以后打拼事业又叫合作伙伴,老了以后这个出去旅行的叫驴友,一起身体不好的住到医院里边又叫病友。就是我们一辈子遇到的人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定的,那一生尚且如此何况无量劫所经所遇的,这是不要说亲朋好友夫妻眷属了,就锁定父母大家想想要有多少啊,所以这真不是夸张确实是如此。那么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呢,现在怎么样呢,就隔世就昏迷了就不知道了认不得了,一改头换面就认不得了呀。你想想其他的不用说,如果堕到畜生道里边我们就不认识了,就不知道是我们给这位众生曾经是有这样一个互为父母子女的关系,可是因为一隔阴就迷掉了呀,所以这叫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但是以道理来推的话我们刚才讲的一生尚且如此,生生必然如此。

有时候我们觉得,你比如说我常说有时候感受到我们放生吧,虽然好像是今天因缘中体现的我们把这些活物买来,给它念了皈依把它放掉,似乎就是说今天它们很幸运我们很慈悲。可是大家要想想为什么我们会发心要放,为什么我们就到那儿去买,为什么就到这一家为什么买的就是它,为什么它就被我们放。这亦是曾经过去无量劫中一个因缘,一个恩德,一个报一个还呀。所以我们每见到一个,就说放生的畜生来讲,那都是一样的因缘,很可能曾经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否则我们不会发这个念对它有这个恩呀,这一定是因果相报相还的。但是对凡夫来讲,能够始终在这样的安置在这样的见地中呢太难了,因为我们隔得太久了呀,改头换面是什么意思,取一个皮袋舍一个皮袋,轮回的换角色嘛。人道还可以,六道皆如此的话,那众生恩太多太大了,所以说我们一般很难对这个生起知见。

这其实在佛教史上呢这样的这种典故公案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先给大家典一则,这是真实的记录。就是说在唐代的一个人见到的他说,当时有一个为官姓韦的,就是韦小宝的韦,这么一个做官的,那么他在王府里面做官,他有个小女儿去世了,去世了以后他很痛苦,但是过了段时间呢终于也就走出来了,有一天呢准备请朋友来他们家赴宴,第二天就是要摆这个酒席的时候,头一天晚上这个韦夫人他的妻子就梦见什么呢,他去世的女儿过来哭着说,说让她妈妈救她,说为什么呢,说她曾经在世的时候呢偷了母亲的一些妆饰首饰品,由于这个果报她生到她们家为羊了,投生到她们家,做了一只羊,那么第二天呢马上就要宰她这个羊要上桌子被吃了,所以说这个母亲呢梦见女儿呢就醒来以后,她就说闺女想让自己救她,那她去到她们这个羊圈里去看到厨房里面,果然买回来一头羊,准备杀是一个白头的青羊,那个颜色都跟她偷走的那个这个首饰叫做玉钗嘛,白玉的一个发钗就是把头发给別住的,古代女子那样一个首饰,颜色都跟那差不多,她一看跟梦中见到那个一模一样,就抱着这个羊呢哭了半天。

然后呢她就给自己这个厨房里的厨师呢交代说,这只羊你不能杀,那么她的丈夫呢正好出去办事去了,她就跟这个厨师说等我回来以后呢跟她丈夫再说,怎么去把它妥善的去处理,结果她这个夫君,当官的这个姓韦的官人回来以后,一看到羊还没有杀,客人马上就来了,就发脾气生气了,最后这个厨师说夫人交代了不能杀,他这个官人说怎么不让杀呀就不同意,他不知道有这么一回昨晚的梦,所以说,他说你赶紧给我杀,客人都要来了,那没办法呢,这个厨师也只好听这个官老爷的,这个羊要被宰的时候呢,非常的流眼泪很多,正要挂在前面这个柱子上绑着这个羊要宰的时候,客人们进来都看到柱子上绑的是一个小女孩,然后这些还对着客人们不断的求救说救她一命救她一命,最后这个厨师没办法呢只好给这个羊给杀掉了,听这个官老爷的话,那么杀了以后等到客人入席了把这个羊端上来,大家都不动筷子非常面带这个悲切的一种这种表情,这个官老爷就很奇怪说怎么了,结果这个时候他的夫人就出来了说,交代了不让杀怎么把这羊给杀了,就把昨天晚上那个梦给说出来了,那这个韦老爷呢就一听以后整个就一下子心里受了大挫了,马上这个急火攻心就生了一场大病,一病不起就死掉了。

所以大家看看这就是说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认不得了呀,但是从轮回的道理从因缘的碰撞中,肯定是有过这个因缘恩德,所以呢这里省庵大师就说了今之披毛戴角,安之非昔为其子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些畜生你怎么能够知道曾经不是它们的子女呢,曾经蒙它们养育呢,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就是现在这个小虫子哪怕是最小的这种飞蛾呀或者什么之类的,你曾经,你能保证它不曾经做过你的父亲吗。那每每,你看下面这打了个比喻说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世来讲呀,少小离家老大回嘛,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一辈子的人,小时候离开父母亲,再长大了都认不得了呀。你看现在有时候这个非常可恶的这些人贩子们呀,把这小孩给贩卖走了以后,尽那个电视上演的说几十年以后才又因缘重聚了,那个哭的那真是伤心痛骨,可是见了面都能够从这个眼神里面就读懂,非常的木,没有那个从小长大那个天然浑然天成的那个亲近感,为什么呢就是忘掉了呀,你一辈子都忘掉了,你看我们在人世间呢有时候也有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人突然得一个猛病或者脑子被受一个重创,或者得了失去这个记忆力的话,突然间所有的亲人他都认不得了呀,所以说现世能够如此,何况宿世的亲缘,这里省庵大师说就是张王李赵你根本就记不得了。

记不得了问题是六道轮回路上呀,它是不打保票说都能够得人身的,有可能我们过去的父母会怎样?会下堕呀,就像地藏王菩萨做这个婆罗门女光目女的时候,就觉得她母亲会下堕这是必然的事。所以你看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呢。就是如果说他们假如果没有福德支撑,恶业牵引这会儿如果下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的道的话,前面是讲畜生这里讲到地狱饿鬼,那他们这种痛苦你能知道吗,饿鬼吃不着东西这种寻求感你能理解吗。所以这里你看就是从这个亲人下堕的角度来再进行劝戒,那么我们也都知道不要说过去世的父母了,就前三世来讲能不能保证在人道都是不一定的,所以你看现在佛门里常说超度超度,这个事情很重要。那个大目犍连已经得到了这个这么大的阿罗汉果位了,就亲眼看到他的母亲在这个饿鬼道里受苦难他没办法,别人供养他的这个吃的他去给他母亲受用一点,因为她的福报太浅了一到她手里就变成脓血了,没办法救她出来,所以这才说盂兰盆会。目连救母这也是跟地藏王菩萨因地救母一样的,一个在佛门广传的一个报父母恩的一个典故。

所以说我们现在再想想自己曾经的父母亲他们肯定有的在恶道里面,而且居多嘛。那你看这里说我虽不见不闻,就是因为我们到了人道了,现在已经人天鬼畜已经天壤之别了隔开了,可是呢虽然我听不见他们叫受苦的情状见不到,但是呢他一定是想求我来拯救超拔来救济他的受此苦,一定是希望宿世的子女,你看在《地藏经》里面这是明文说了嘛,说有的人如果修行的时候,你跟佛门有缘,那么你会梦到很多的这个,跟曾经的宿世的这种骨肉得不到超度,这个时候呢给你托梦,希望你呢能够从中相助于他,能够伸手相助。这个来讲的话,我们这个佛门的居士里边呢这种经历太多了,很多人也来找我说确实有这样的情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依父母恩把它辐射到生生世世的父母,那么旷劫以来的这些我们这些众生呢,把这个恩德辐射到这个转化到这个上面,让它扩大让它提升。这也就是从凡夫,你看地藏菩萨也是呀,从对母亲的这个孝的这个这属于一种慈悲,可是它是一种凡夫的对母亲的思念的执着,最后才转化成对一切众生的慈悲。那我们现在的这个人来讲大家也是凡夫,所以就借这个父母的因缘,我们想想一切众生都有可能是父母,但是确实这个很难能够受用得起来。

所以这里省庵大师才说道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呀。就是没有佛说没有佛当时在讲,没有经典记录下来这种知见,我们现在凡夫的心量哪里能够想到说,生生世世的父母现在跟一切众生能够扯上关系呀。而且这里讲到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就是一般没有佛法知见的人他根本就想都想不到这儿。只有这种大成就大圣者,你看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就是看到蚂蚁这一类的虫子,在菩萨来讲都是他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就是让我们立足于对于父母的这种孝养的心发心,来扩及到一切众生。从这点来讲你看,为什么咱们大乘佛法里面说要不要食众生肉,不要杀生。我们现在对于这个杀生吃肉呀还是有时候觉得很有这个底气,甚至讲到说佛当时佛陀又没说,是没有在这个声闻法里面说,可是在大乘经教里面菩萨戒里面,明文规定不能吃呀,因为你一吃,你想你一吃就必然你跟它有缘,那么你跟它有缘无非就是冤亲怨家,这个冤亲这个因缘,那么不管是冤还是亲,都是宿世以来生生世世的因缘非常深厚了才能接到现在,那你很可能确实就是吃你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呀。可是邪知邪见的人不一定能有这个信仰,甚至佛门中人很多人都不这么认为,想不到,想到了不肯相信,因为阻碍到他想吃肉呀。那你一口咬下去的时候你意识到了说这其中必然有一刀子,或者几刀子,甚至现在的杀生那个屠宰场是用刑具一样的那种流水线,非常惨痛活生生的就是大卸八块。那你吃一口肉意味着一定有一个众生就会经这么一番,它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呢,确实如此,有很多大德就是反对这个吃肉,甚至说有的人说吃了肉还能给超度,像济公一样,那会儿太虚大师说,既然你这么超度那么你们这些人应该相互杀了相互吃相互超度,既然你们信佛那谁不希望得到超度,早日超度到净土去。

印祖也开示说,你这个说得那么好那你为什么要吃肉呢,你以这个吃肉好像是一种执着为耻,那你觉得吃你过去的父母未来之佛这是一种荣耀吗。所以有些事情但凡稍微深究一下就有知见就出来了,明摆着的理就是我们有时候烦恼重贪心多,想吃。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真的吃不吃肉啊,也许从初学佛来讲不是最重要的,可是呢如果真正佛法入心的人,特别是一个大乘慈悲心的人来讲你是不是吃肉与否真的很重要。不要以为在这个上面就是今天我们说到的《劝发菩提心文》这是第五因缘,借机这么说一下。

下面我们来再看一大段,这个就比较长了是第六因缘,念生死苦而发起菩提心。那前面的五种来讲呢就是都是涉及到对镜,也就是立足于自己然后关照到我们的缘分,各种缘分上来而言的,这个念生死苦呢就关系到切身的利益了,就是自己也身在其中嘛,生死呀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苦了,烦恼了。但是我们有时候常常提不起这种警觉,因为在现世的人生当中呀,虽然我们一生的这种经历很多,大家都会叫苦,可是很多时候还是不能够立足于说根本的苦就是因为有生死,进入了轮回这样的轮转不息上上下下,这个麻烦才是最大的,那么如果不把这个生死解决掉的话,所有我们一切的痛苦是没办法从根上把它给完全解决的。为什么呢,一切的痛苦就来于生死这个大苦延伸出来的,你想在经典里面都讲过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呀,就在生死中,由于有一个我的角色,那么一定会我和你就分开了,大家各人有各人的认知带着我执,相互结缘碰撞,可是呢生了以后还得自己生出来经过这么番因缘自己再去死,谁也替代不了谁,所以说纵然相逢也无肯代受。

而且这种大的轮回圈里,你像《地藏经》里,此界坏了还要轮到他方,他方坏了还要辗转去轮,这个世界成了要回来再轮。所以这里讲到为什么大小乘都是以苦为发心,第一个苦就是要念生死苦。你看诸佛菩萨成就都是以苦为师的。我们四谛法门里面常讲到说知苦断集首推的就是苦,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所以说生死就是一种低级趣味的,我们说的,生命中低级趣味的重复。不知道出离,就像一个虫子在厕所里一样。在这个梦中,一会儿做一个好梦,一会儿做一个恶梦,可是问题是这个梦我们就醒不来,这就是一个根本麻烦。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就从生死契入角度来说,怎么说呢,为我与众生,你看每次都是说我与众生,这就是说把自他是平等的来看,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

大家想想就跟被冤枉的一跃,纵身一跃跳到波浪涛天的海里边一样,从此我们就做不了主了。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就是哪儿都去,哪儿都去问题是,不是我们主动的要去,这就跟我们打个比方跟人世间你去旅游的话是一种情态,你犯了事把你押去坐牢这又是一种情态。都是去没去过的地方,所以说人间也在,天上也轮,地狱饿鬼也去。这个世界也有,那个世界也有,就不断的出没万端,好比就在那个巨浪涛天的大海里边,一会儿把你一浪浮起来,一会儿把你一浪拍下去。

所以这里讲到的升沉片刻,就是这个速度其实是非常快的,容不得我们喘气,就这样一个感觉,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这就是说这里除了修罗以外这五道,就是我们在生死里面,有时候也把修罗呢归到天道里面,但是他的德行不如天。首先你看下面开始讲什么?讲地狱的苦楚了,第一个最可怕的最苦的地方就是地狱。很多时候我们现在还是不能够真切的感受地狱,也许相信,但是只是一种轻微的害怕,或者遥不可及的一种遥遥无期的一种不保险而已,都是没有说当真说假如果我这辈子当真去人身的话,那么很可能这个地狱就是畅通无阻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这辈子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我们这一生的生活,我们曾经造过的那么多的恶业,到现在还在依然如故的守不好身口意,那么我们要得人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那么下堕三途特别是地狱的话那就跟坐飞机走绿色通道一样,非常的畅通无阻。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呢开始是讲什么?地狱的苦。大家看《地藏经》里讲到那个圣人问说,哎呀你怎么到这儿来了?问光目女。结果她就说,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就答曰,实有地狱。实有地狱就是在我们地球的下端外围海里面,都有地狱。所以这里讲到说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轮回中呀,从人道你想再得人升天的话就比较难,但是你堕到地狱里面,轻易就出不来了,纵然你出来以后,一会儿就毫不留神就又下去了。就像,今天老想起《地藏经》里的经文,说什么呢?旋出旋入呀。里面不是讲到说,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就这么苦,大家放生的都知道。现在有时候放生出去钓鱼的撒网的,就是这个畜牲也业障重一样,好不容易把他救出来,念了经放掉,片刻又被人家钓走了。

我们六道轮回中堕到地狱也是如此,人身最难得到,但是要失去的话那是容易得不得了。这只有佛在视野中看得到,六道里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才说得人身的和失掉人身的比例,那简直是太遥不可及了。特别是进入到地狱里这种苦楚,我们来看啊,这是省庵大师一条一条的讲的,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这是首先讲到的大苦,地狱里面这个刀山和剑树地狱,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种猜想的描绘,那是因为我们曾经去过呀,去了不止一次两次了,但是我们现在到了人道了又把他忘掉了,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大家有去过九华山的话,因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幽冥界嘛,有时候会有一些地狱的变相图呀等等,看着真是让人瘆的慌。

门口还有一个大恶霸,还非常凶狠的说你又来了,因为确实我们有时候又去了。那这里讲到的登刀山的时候,我们首先堕到地狱里面的人,他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的漂亮的山水,他不是直接就看到的都是刀,而是被诱惑的他就登上去想去游玩。谁知一登上去开始呢就全部变成犀利的刀了,而且这刀锋都是对着他的,他向上攀的时候那个刀刃就朝着下,他往下走的时候那个刀刃又朝着上。所以这样,他的全部身体都给划的支离破碎就像凌迟一样,没有一块完整的,等他死了以后,又风一吹,因为有业嘛,他活过来了,依然看见又是美好的山水,又要去登,就一次又一次的这样。所以这里叫做,则举体无完肤。剑树是什么呢?这个剑树就是他看到树上有非常好吃的果子,或者有淫欲心重的人呢有漂亮女子向他招手,他就从这个树上攀上去,他攀上去以后,一攀上去就是锋利的剑四面就压过来了,也是这样往上的时候朝着下,往下的时候朝着上。总而言之呢就是这里讲到的说,则方寸皆割裂。留不得一块好肉,就这么一个痛苦。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

这是什么呢,就是又讲到地狱里面给你吃丸子,不是咱们说的肉丸子菜丸子,是铁丸子。因为有一些众生到了地狱里面他饥饿非常难耐,这个狱卒就问他说你现在饿吗?你想吃吗?那他说好呀好呀,想吃的话很饿,那就好吧你就放在这个铁床上,把你放在铁床上用钳子把嘴撬开以后就给你吃这个烧红的铁丸子。你看的时候还是以为非常好吃,一放到嘴里,从嘴的舌头,喉咙,到咽喉里面的只要经过的这些肠子肚子马上就全部给你烧烂烧焦了,这个铁丸子从下面一直烧透了,烧透了以后再重新来一次,还让你再吃一回。吃完了你觉得烧得受不了了,再把你放到一个干渴的地狱里面,你又渴得不行了,渴的不行了这时候,洋铜难疗渴,饮之则,渴得不行了看到的给你拿过来的水,好像很好喝的饮料一样,结果一旦喝下去就是那个铜汁,铜的原素把它熔化成铜水,大家想那个温度有多高。

就把嘴给你撬开灌那个饮料,一灌下去全身都烂了,死了以后风一吹又活了。这就是地狱里面的,这是叫大热地狱。还有一种就是要锯,把你从中锯断,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躺在铁床上那个锯子一段一段把你锯开了以后,身体一段一段的,风一吹你又接上了又活了。这都是什么呢?业力所使。所以说受的这种苦楚相连呀,你一天时间内就万死万生,而且地狱里的时间是非常长。大家想我们都去过现在都忘了,现在我们的果报倒是不至于什么刀山剑树,还能坐个沙发,睡个席梦思,喝点儿矿泉水,吃的有时候还浪费那么多。这都是我们善业所感的福报吧,可是这个福报享完了就麻烦了。如果你完全不修只管享,还造恶业,那就是这样的情景,再回去。我们常说坐监狱一进宫二进宫,这我们也是。

修不好了就二进宫三进宫去了。这是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这都是指的像地狱里面有一个什么状态,就跟《地藏经》里讲到说,皆是火墙呀,上面有这个火狗呀火蛇呀东西驰足,那么这些铁兽呢它口里会吐出来火球,来回在墙上来回纵横浇灌,那么受的这个罪呢一到了地狱里面根本就没办法逃避,整个儿都是个火海。你在这个火海里就由着他喷的火在把自己焚烧,没地儿可逃。所以这里讲的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这是被在火里面烧的油锅里面炸的那种痛苦的声音,怎么样呢,旦闻苦痛之音。这是从热的角度来讲。那么冷的角度呢,大家知道大地狱里面还有八寒地狱,八寒地狱里面他的特征就是冷。有的地狱的名字就是你冷得受不了的时候发出来的哈哈哈的声音,他就由这个给你命名了。

一进八寒地狱你看,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一开始呢,你的颜色呢,是由这个冷冻一样,就是把你冻成这种青鱼色的,这个青鱼色的以后,先把你凝结的很脆了,然后呢再继续冻,冻的时候这个血肉就裂开了。就像这个红藕的花开了一样,就像开红莲花一样,大家想那有多痛苦,我们现在如果,我每年都在冬天五台山的温度低,那有时候出去寒风一下子刮过来了,刀子一样的,在脸上吹几下都疼得不行。

有时候无意间手挨一下外面冻的石头或者铁器的话,手就粘在上面了。你想想这都这么疼,何况在地狱里把你冻烂,又把你冻裂,冻开了,像盛开的莲花一样。为什么这里像红藕呢,就是像这个藕花开了,外面的皮肉裂的,里面的颜色转成嫩红色的,一瓣一瓣的,所以大家想想上面讲的这些都是地狱里面的苦。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

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大家看到了吗,地狱里面的时间呢,虽然他的节奏快,也就是他的律动节奏快嘛,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好像我们一天就踏上了一万次的生死轮回。可是他的感知上呢就长的比我们这儿要长得多得多,如果换算一下从地狱众生的感知上,他可不是像我们这儿一天这么快就完了,他是说一秒,一刹那都慢的这个苦都受不完。所以说,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到地狱里面堕地狱堕的麻烦人家狱卒都嫌累了,一会儿要把你扔到锅里,一会儿又用夜叉拿的那个铁戟把你给挑出来,一会儿又置在铁床上用锯锯开,人家都非常辛苦把你受罪受的你自己的罪业。

所以这就叫做什么呢?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大家都不相信呀,阎罗王确实是主宰阴司报应的。我们现在觉得阎王就是电视剧里的角色,不是这样子的。既然天上有天子,有四天王,人间有皇帝,那么地狱里面绝对就有阎罗。每一个世界他都有一个福报大的主者,那么地狱里面他就是主宰你,看你造了多少罪,到腊月三十的时候要跟你算这个帐。

所以地狱里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阎罗王还是要教诫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的时候,虽然审判的时候不讲情面,但是有的阎罗天子还是佛教徒啊。你看曾经有的阎罗王就把我们佛门净土中的一位大德,永明延寿禅师的画像呢长期的挂起来在那儿礼拜,所以他也是希望一切众生不要造恶,希望不要到他那儿去了。所以阎罗王对于去的人他非常的严厉要惩罚,让你下次不敢来了,那你在地狱里面业力消完要走的时候呢,他会告诫你说你好不容易走了,回去要在人间要行孝道,讲天伦,要持戒修行,都要教导一番让你走,不要再来了。但是众生就不相信阎罗的教诫,一转身他又去了。又去了以后又上铁床又下油锅,麻烦人家狱卒,又要为你受罪人家要辛苦一番了。

所以这里你看省庵大师说什么呢,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就是说你受苦的时候你才知道,可是这个时候悔恨就晚了呀,你又来了呀。那么你刚刚摆脱了出来才几天,你就忘了曾经受的苦痛了,又去重复的去造那个地狱之因去了,造那个地狱业。大家想我们现在,唉呀,人人皆是如此,为什么人世间有一句传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痛呀。

好多病呢其实都是我们的不良习气来的,那么这个习气导致好多学佛人有病苦,有现报的时候呢非常的忏悔惭愧,改了这个恶习,可是呢稍微身体调得好一点,他又重蹈覆辙,又去这个习气犯了,他又去依然如故,乱吃东西,抽烟喝酒,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嗜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这里讲到的说,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

下面开始呢省庵大师就用具体的讲了几个例子来印证说生死中这个苦,轮回中的煎熬。这里讲后面讲到说什么呢?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就是用鞭子抽打这个驴呀,可是你知道他曾经有可能是你的母亲,这个确实是历史上的事实。这是发生在南京有一个叫金耕县,他们家呢是一个养驴的人家,那么这家的女主人呢生下来一个儿子刚满三岁,这个妈妈就去世了。但是他的这个母亲呢平常也没做什么善事,所以她死了以后就堕到畜牲道就成了一个驴了,又生到他原来这个家里面来。

就是因为她曾经偷过她夫君的四两银子,就是这个小男孩他爸的四两银子。那么过了十六年的时间呢儿子也长大了,有一天牵着这个驴驮着粮食往家里面走,那么这个驴呢已经十几年了已经衰老了,走得很慢,儿子就很不高兴,这个时候呢他就用鞭子把它抽了几鞭子,这个驴皮上就出了血了,这个驴就望着他前世的儿子就悲痛不已的哭,可是这个儿子也不知道驴就是他的母亲,晚上这个驴才给儿子托梦说你不要这样狠心的打我,我就是偷了你爸的四两银子今生变了驴来还债的,现在债已经还清了,这样一说呢儿子才惊醒从今已后才不打他前世的母亲。这是这一则的公案。

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这个豕就是猪的意思,这又是一个典故。这是指的一个屠夫买了一头大肥猪,他正想把买的这头猪去杀的时候呢非常奇怪,这个猪他就是拉不动,拉不动的时候没办法,这时候文殊菩萨化现成一个人,就来说你拉不动我替你拉,我能拉得动,他就不断的叫唤,这个猪就跟着他走。结果这个屠夫听了以后就把刀子放下来那儿哭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文殊菩萨化现的这个人叫猪的名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那这么说来呢他杀猪宰羊,你看我们前一条也是,有可能就是自己已故的父母呀,这里说焉识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这是更加真实的,在商朝当时的商纣王,他非常的残暴,所以当时所有的这些臣民们有的就归属了周朝的文王,他是一位非常贤能的人物,老百姓就想让他当天子。结果纣王听到了以后非常的发怒就把他给囚禁起来,他觉得有可能如果他是个大贤圣人的话,就是他的德行招感会把他的王位给抢走,天下夺过去。结果有一个臣就告诉说,你想试一下文王是不是圣人可以做一个实验,就是把他的儿子杀了煮成肉饼送给他吃,如果他知道是他儿子的肉,有可能证明他是圣人,假如他不知道的话他就不算圣人。纣王听了以后真的就这么照办了,就把他亲生儿子给杀死,做成汤和饼送给文王吃,文王还不知道还吃的津津有味,所以你看虽然贤能得民心,还是一个凡夫不知道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所以大家看到了这就是轮回,这几则这是省庵大师在这里为了点晴之笔一样,用事实说明这是曾经有目共睹的史实,所以最后你看说,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都不知道,凡类皆然,就是我们都是如此嘛。在这个生死轮回中怎么一个情状呢后面就开始描绘了,当年恩爱,今作怨家,就是曾经的恩爱夫妻都恩爱不尽,现在慢慢的因为这个因缘中呢,嗔恨心的种子发挥的多了就成了怨家了,不是怨家不聚头了。

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带着愿力相互讨债,相互偿还,投生到自己家里成了子女了,父母,成了骨肉了。昔为母而今为妇。曾经是你的母亲有可能这辈子是你的妻子。旧是翁而新作夫。曾经是你的父亲现在有可能是你的丈夫,所以轮回路上的这种情形不是说偶尔的谁家发生一次或者在你身上突然间碰到这么一回,是人人凡类皆然呀,都是这个样子的,人人皆如此,所以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就是能看得到有宿命通的人一看到都觉得害羞呀,有违人伦天理一样的。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自己不知道呀,人家天眼能看得到,这就是轮回的情状。

后面讲到说,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这是什么意思呢?十月包藏难过是什么?在怀胎的时候呢这等于说我们生下来了,前辈子投胎转世这辈子生下来了。那么生下来了生处是不净的呀,从脓血中生出来的。所以这里讲到的什么呢?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

就是说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很可怜的,被动的,这个生苦呢人人皆在受的。少也何知,东西莫辨。就是你生下来倒是好了,可是问题是这时候少年的时间你啥都不知道,知识也没有开发,做不了主,什么都要大人说了算。你还不能独立生存,慢慢还得去学习技能呀,生存的这些手段。那么长大了以后到十五六岁的时候才慢慢的开始心里有一些辩别,这个时候问题是什么呢?又往往的生起了一些贪欲之心,贪爱了,又有求不得苦了。或者说对于异性的爱慕之情逐渐增长,所以叫做长而有识,贪欲便生。这在述说我们一辈子是怎么一个活法。然后活得还没几天,少年青年壮年中年,就一不小心怎么样呀?须臾就老了呀,就老病相催了,一眨眼就老了,一辈子就电光火石一样,渐渐鸡皮鹤发,老态龙钟了,那么回首往事的时候觉得说唉呀年青时那么好,现在成这个死样子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死神马上要到来了,过了六十岁差不多就开始等死了嘛,有的还活不到六十岁,所以说迅速而无常又至,又一次轮回,这辈子准备,下辈子又开始。

所以就在这样的一个这种生命状态中比喻做什么呢?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就是在我们临死的时候,四大不调要分离了,这时候必然你根本就是神志昏迷,心识没办法把持住自己这个正念,就对什么都突然间模糊起来了。什么也分辩不清了,甚至六根都没有作用了,那么这个时候呢,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这非常痛苦,就是说大家看到死的时候,好多人不是平常说非常圆润呀或者说气色好的,都是骨瘦如柴,死相挂在脸上了。这个时候就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就是每一个毛孔都跟有针在扎一样,这种痛苦。有一窍而皆从刀割,这种痛苦呀说实在的我们生生世世体会,我们现在还是忘却了。

这就是省庵大师以他的道眼,也是亲眼见到了感受了,能这样用文字来演习给我们看,死的时候这个死苦是多么的难受。你看,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也就是乌龟要被吃掉或是怎么的时候呢要去掉壳,生龟脱壳呀,把你的壳给你活生生的给你揭下来。这都算是相比人来讲,死的时候,这算是轻微的事。算是容易的事,这个神识要离开我们肉体,这个濒死的人将在死亡边缘的时候呀,非常痛苦呀,这个情识在死的时候比平常更为旺盛了,因为一旦要执着生命的肉体,执着惯了,现在突然精神与肉体要分离他受不了。他精神自然就会反击,非常清晰的痛苦。所以这个时候你说这种痛苦,这种心的无常呀,会怎么样呢?

就跟一个做生意的人一样,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来看,就是说我们心常无主,就是我们的心呀是做不了主的,他随着境,外尘六境,时时刻刻在东奔西走,妄想纷飞。就好像一个做生意的人一样,到外面做买卖,到处奔走,没有停下来的这种状态,所以这里叫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就等于说你常常不是住在一个房间里,到处搬家一样,咱们住在都市里的人呢也有这种感受。自己没有个房子你不断的去租房子呀,就是一直来搬家。这里要比喻什么呢,就是我们轮回中呀,不断的舍一身受一生身,要改变这个形象,这辈子是个人来生就未必是个人了。

所以就跟搬房间一样,所以你看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呀。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磨成一粒一粒的微细沙尘,怎么样呢,把这一粒一粒的沙尘,过一个世界把它点一粒,什么时候把这个沙尘点完了,都是我们生生世世受生的数量。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都没办法承载我们生生世世跟亲人离别,生离死别的时候流的眼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就是我们生生世世死了以后这种骨头堆积起来,这个山非常高,崇山峻岭一样的都比不上。莽莽横尸,多于大地。生生世世死的这个留下来这个色身呢,把他并排铺起来比大地都广,所以最后讲到说如果,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就是刚才讲的这么一个情状,轮回六道里的真实情形,如果佛不说的话谁能见到谁能听闻呢?

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你不读佛经,这个道理这个真实的描绘你从哪里得知这个消息呢?所以这里讲到说,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依前念恋就是依着前面的这些习气也罢,这些无名烦恼也罢,依然还是在这个愚痴中,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继续这样错下去。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这一段呢就说到由于我们无明的这种贪恋世间呀,才导致现在这样。那我们仍旧像以前一样的执迷不悟的话就只恐怕什么呀?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就是没办法跳出这个生死轮回了。所以说这个人身难得易失呀。轮回的道路上呢,这里用道路冥冥,别离长久,是不管你有怎样的恩恩爱爱,因缘深厚,到时候什么都不是你的了,什么都带不走了。再想恢复到人身呢是遥遥无期,又不知道经过多长时间了。只有这个三途恶报你还依然自己在去受,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这种痛不可言谁当相代?没人代。

所以说话说到这里我们能不寒心吗?就是说回首一下我们每个人长劫的轮回中,就是这么一副情状,真的是前途不见光明,举眼没有伴侣,过奈河桥入鬼门关等等这些轮回中的苦楚呀,就一个人在那儿闷头的在苦受着。你能够想到这儿说到这儿心寒到这儿,才能够反转的愤起什么呀?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要了生脱死。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就是能够意识到生死苦,那么把这个反作用你运用出来的时候,正因为有这个大苦,我们才能够反作用的能够发起这个出爱欲海,断生死流的这个大心来。那么这个大苦就转为大乐了,所以叫作,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也。

这是第六条讲到的,念生死苦而发菩提心。念生死苦呀是我们每天必要的课程,印祖就说过了如果大家能把死这个字记下来,写在额头上挂在眼前的话,道业自成。所以说真的能够念念的都能跟省庵大师对于生死轮回这么一个真切形象的描绘的话,那真的是对于修道来讲的这种渴仰心呢就会频频的增加,因为确实太苦了,太可怕了,一不小心就更惨。

所以今天呢因为文长一点,所以时间呢就超了一刻钟,就是想把他讲完不要一段隔开了,这样下一次的话就不太好再贯了,所以后半段因为给大家贴的这个文呢,前半段已经贴完了,再念起来有点儿涩,请大家见谅一下。好那么我们今天呢就到这里,下面一起来回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八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端身正念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各位学子,我们今天又到了周一,依然雷打不动,一起来学习《劝发菩提心文》。在上一讲的时候呢,跟大家讲到,这个发菩提心的第七个因缘,就是念生死苦。那么这一段呢,其实内容也比较长,从中也可见到省庵大师的这种慈悲心,真的是苦口婆心的把这一条狠狠地抓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个生死苦海中,但是有时候未必自己能够意识到,很多时候呢,我常说一句话就是说,能够知道不一定意识到,意识到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够相应到。但是确实常念生死轮回苦,是一个非常妙的法门。如果真正有这样的一个,如果从主动方面来讲,就是常这样观想无常,常念死,念死是必定的,死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的,那么一死以后,又被业力牵引,不知道去哪里受报的,常这样作意这种修法呢,力量非常大,速度也很快。

那么还有一些比较被动一些,可能自己的正念不足,或者生性也比较懒散,那因为我们都会有遭遇,这种病苦,或者是这种甚至是不好的大的病来临的时候呢,也会增上一个道人的这种念死之心。把这个貌似是祸呢有时候还转为一种动力增上。为什么说,这个念死法门是非常的妙呢,在佛门里也有这么一个公案就是一个实验,大家都坐在那儿看戏,听这个唱戏非常精彩。那么其中就规定让一个人端一碗油顶在头上,如果说碗里的这个油滴一滴落在碗外边滴出来的话,就必须砍头。结果,这个顶油的人,他就是说看到这个戏再怎么好看热闹,他已经完全,眼耳鼻舌身都已经顾不上了,他就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地只注意到这个油。

演完了以后问他戏是什么内容,他不知道,听到什么他没听清楚,见到什么没看见。因为他全神贯注地就在这个油上。所以如果说我们能把道心提到这样的一种念生死,这种心切,而发起这个菩提心来的话,那种功德,那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说念念能够如此,哪怕在我们的修法中有过这样一次或者几次的经历,你自己的都会有心得。不用我们在这里说。

那么从今天这一讲开始,就要讲到说什么呢,以这个云何尊重己灵而发起菩提心。它从中也有一个线索的联系,因为既然我们流浪苦海,虚生浪死,那么为什么会这样。那我们本来应该怎样,怎么会沦落到现在这样。这就关系到我们常说的什么呢,一切众生都有一个平等的佛性,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觉的这个灵性。所有的有情众生,凡夫众生,在有情凡夫的份上都有这个能知,能觉,能悟的这个佛性。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显不出来,显不出来不代表没有,大家有时候会接触到这样的一些佛弟子。他呢就是比较在心性上怯弱,比较自卑,所以一讲到不要说当下这个谛信自己本来是佛,佛性永在,你跟他说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都觉得自己够不着,说能够修点善,能够下辈子保住人身,能够转成男身就已经非常渴望。

说实在的这些人真的是就是可以说是根器比较下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最高的还想保养这个轮回。他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佛性,在成佛时候的显现,都不是从外面赚到的或者说跟别人争来的,是本具的这个佛性而显现的。既然你有本具的这个佛性,那么就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显现,迟早的事,必定的事。这也是一个正知正见的佛弟子,应该谛信的这种事情。特别是大家了解像禅宗的这种修法,这种诀窍上的话,那么你首先你要有坚固的信心,现前就谛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敢不敢承担这个,如果你不敢承当这个,就等于说什么呢,不太尊重自己本具的灵觉。

好,下面我把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分享的内容先给大家贴出来。大家来看: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就是我们当下现前的这个觉悟之性,跟佛是完全一样的,不仅跟释迦牟尼佛,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完全一样。但是呢,佛人家已经显现得运用自如了,我们呢还是被依然束缚着,在这儿做一个凡夫。所以大家往下看,我们先把它贯完。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

又佛世尊则具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负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大家看这一段写的多好,就是说我们跟释迦佛无二无别的佛性,可是人家已经修成佛,已经成了这个正等正觉。可是我们现在依然还是昏迷颠倒的在做凡夫。而且大家从因缘上有时候我们也猜想一下,就是我们虽然到末法时期,可是还有这么殊胜现成的因缘能够得了人身,能够这辈子在某一时刻,亲近佛法,就算这个因缘虽然到现在还在流浪生死,可是曾经种的这个种子,是多么的难得不可思议,才导致有今日的显发。甚至有可能我们都跟其他诸佛,我们也就不多说了,就跟释迦佛有可能曾经做过同修,或者在他成佛的时候,我们在座下听法,但是释迦佛已经成佛八相成道,功德圆满。又在十方国土又在导度众生,可是我们呢还依然在这个娑婆世界,来每日昏迷颠倒做这个凡夫。

人家已经用这个智,返璞,就是返璞归真,返妄归真了,离妄证真了,已经成了这个出禅的法身已经显现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把自己埋在这个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这个假我的业力山中,出不来,迷着路。所以大家要知道,本觉上来讲,我们跟佛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人家佛已经从始觉开始修,现在已经得了究竟觉了,那我们还只有本觉,现在具足始觉,可是就在这路上,没有向究竟觉修,所以这里才说,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这是做了一个对比。就是说本来心性是同步的,可是为什么,佛现在已经有了无量的神通,神通这里表达什么呢,就是说诸佛世尊的这种度化众生的神通妙用,方便善巧,已经随心所欲,通达无碍。

如果说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脱德。他已经具足了这种解脱的德行。那么这个解脱德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他本有的这个智慧观照,启用所有一切的世间万法,事出世间,因果轮回,前生后世,一切万法宇宙的真理,都已经在他的视野之下,给观照得清清楚楚。大家要听明白我们用的这个词叫做观照,而不是我们说看见,设想,或者说进行一个推度。这些都属于妄想。就是我们凡夫的属性特质。那么佛人家用智慧,来周遍的了解到宇宙万法的真相,这就叫般若德。咱们常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么佛般若智慧圆满究竟以后,既有本质上的智慧,就是了解当下所有宇宙万法,怎么讲呢,安立一个假名叫做本体吧,真实状态,而且又能够在事相上,森罗万法中,了了分明,而不加错乱的去观照到这个因果万法。

所以说,这就叫做我们说的般若德。由于有这样的一个解脱般若的功德,用他的这个无量的这种法门,来庄严他的国土和这个法身,那么能够常住在这个常寂光净土中,显现这个成佛的究竟圆满的境界,那这时就叫做什么呢,叫做法身德。一般我们说,佛的功德具足了这个法身,般若和解脱,这叫佛的三德等究竟,所以这里才说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就是指佛的解脱,般若和法身三德。

那么我们现在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你看省庵祖师是怎样描绘的。而我等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等但有这样的生死缠缚呀,就是说明,我们还在六道中,没有解脱德,但是我们有障碍,没有解脱就属于什么呀,有业力,叫做业障。没有般若智慧,就说明有烦恼,有分别,乱我们的这个真性,就叫什么呀,烦恼障。没有法身德,那我们就是说,轮回的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呢,一定要经历生死,无休止的这种重复。所以叫做缠缚生死。这三样恰恰说明我们每个凡夫,根本所具的,叫做什么呢,由于有烦恼生起,有贪嗔痴,在我们当下本有的佛性里面,被迷惑的显现成具足贪嗔痴这样的一个状态。

所以,有烦恼就叫烦恼障,具足了烦恼障,由于贪嗔痴,就会去造业,就会去种种的行为。去为了贪嗔痴服务,而造下无边的业。这就叫业障。由于有业,必然又会感的来生还有这个生死果报的缠缚,这就叫报障。所以我们常说,愿销三障诸烦恼。那相对来讲,佛具有这样的三德,我们是具有这样的三障,可是大家要知道,虽然我们具足三障,只不过是把他用错了。虽然佛具足三德,就是把他彻底用对。那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说,把这个错的转成对的。由错而导致的烦恼,杂染,转成对的清净解脱。所有我们修行,从皈依、受戒、念佛、禅修、诵经等等这些,就是从错往对的一个过程。但是大家今天要从见解上了解一下,虽然我们现在在凡夫是错的,可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做一个这样的点拨,就是这个法大家不一定都能够心里相应的到,尝试着我们听一下。

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具足了烦恼,比如说我们凡夫都是处于错觉,染觉,幻觉,这是我们凡夫当下的觉,而佛呢是正觉,是遍觉,是无上觉,但是大家反观一下。就现前我们每一个人的凡夫,就是能知能觉,虽然是错的,是染的。但是我们都有觉知能力。假如果我们这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现前能够感知我存在,去领略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的世界这个存在和承载,那么这一个凡夫的这种知觉,跟佛的无上正觉,这个觉的能量,质量,有没有差别?告诉大家,没有。就是我们现在在造业轮回,这个每天贪嗔痴的这种追求中得这种错觉,他虽然错了,但是他就是那个觉。虽然佛已经完全断了烦恼了,得了究竟智慧菩提涅槃的这个果德。

可是呢他的这个正的遍的,无上的这个觉,也还是这个觉。这个觉在凡夫也没有减,在佛也没有增过,就是这个觉。但是我们现在把他用错了,用错了,但是这个觉没有错过,是我们错觉错了。佛用对了,这个觉也没有对过,而是佛把他对到圆满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大家知道就要说,后面一句话:心性是一,迷悟天渊。就是这个心性,本来他是完全一致的,不管佛的正觉,和我们的错觉,都是这个觉,质量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差别。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悟得到,听明白,但是呢,我们现在呢,迷悟不同,所以才有天渊相隔。就是说,众生还是众生,佛已经成佛了。虽然我们心性是一样的,但是佛的行为是清净无染的。

我们众生的行为还是一个凡夫的,还是一个凡夫的造作,那么就这一点,我们作为每一个众生,能够听闻到佛法,能够了解到这个道理以后,那我们反观一下,清净的这样自己静坐的反思一会儿,岂不可耻吗。就会感到非常的羞耻,难过,冤枉,觉得这样,被我们的本觉之这个觉,而反到这个什么呀,错觉之觉。幻觉,妄觉之觉。那么由这点来讲的话,确实是非常的冤枉。带着这个本有的我们,其实呢转三障就可以成三德。但是我们就是带着这个可以三德的这个觉悟,把他误入到三障的烦恼海中。为什么我们常说,烦恼即菩提,就是我们回不过来,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看到这里有一个比喻。就是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就是等于说你自己,非常的冤枉的把本有的这个灵之佛性。自己受用不了。就跟卡上存了好多的钱,但是我们自己还在穷得要命在讨饭。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所以佛经里,常常比喻到说,我们把它这个灵知灵觉,昧良心的昧,昧了灵知灵觉就好像粪土里面有黄金,非常贫穷的一个女子,怀了一个转轮圣王,一块破布包了一尊精美的佛像一样,虽然有,但是现前我们受用不了。显现见不出来。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你看,真的,祖师的开示非常有次第,合情合理。就是说,正立足于这样的知见,我们才应该努力地去修行,以无量善法。因为虽然你本来就是清净,可是我们现在是有恶无善呀,那既然有恶无善,我们就应当以这个善法来止这个恶法,对治我们的烦恼。这样慢慢的对治了,因缘、福德、善根,不断的填充,不断的圆满,等到最后,把我们的修,你看修德有功,我们众生跟佛的性德是一样的,这个性德还是刚才说的己灵的意思。

但是呢由于佛已经修圆满了,就是人家已经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舍的都舍了,该还的都还了,该圆满的都圆满了,但是我们虽然知道,这个经历是应当这样的,将来我们要到那儿,可是我们经历的还没有经历,能舍的还没有舍尽,圆满还没有究竟圆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以无量的善法。大家要知道,整个一代教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说我们从堕三恶道来讲这算恶,那么我们修得人天的身份就是善,如果我们在轮回中称之为恶,那么我们出世解脱就叫做善。如果我们修到了阿罗汉的这个地步,就不想修了,就住在这个空性里边了,不想再走了,那么修大乘,自利还要利他,就是善。那么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死执着这个,那么你就只能做个菩萨就是恶,只有觉行圆满,见到一切万法,无生,如如不动,真如本体的时候呢,唯以度众生为所有的生活内容,这才叫究竟善圆满善。

所以我们从凡夫发心到最后成佛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一个这样的次第,去跋涉去超越。所以这样才叫做什么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沉没在这个烦恼海中,每个人你看,我们就说当下的生活来讲,我们每天这么多的遭遇,这么多的繁琐的事物,这么多的俗世的因缘。那么在这种苦的业力逼迫,乃至遇到一件事情,跟一个人相处关系不善,种种的这种烦恼纠缠着,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想不到转身正在钻牛角尖的时候,能够如此的思维一下佛法,当下一念提起来说,释迦牟尼佛也跟我一样,他也有我这种遭遇,那么他当时是怎么做的,人家生生世世跟自己的烦恼心做斗争,现在菩提树下成了佛,入到这个常寂光土,那我也是曾经生生世世跟烦恼做斗争,到现在我还是节节败退,一塌糊涂,为什么我就不能够一念提起来,说我释迦佛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如梦幻泡影的我就这么想,这个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我就这么观,能够在这个烦恼海中,这样揭竿而起,振臂一挥,那这是大修行,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彼亦丈夫我亦尔,就是佛也是大丈夫,我也是一个求出世的大丈夫。我为什么不能起这么一念。所以大家在具体的生活中,在烦恼逼迫,业力相牵的时候呢,越烦恼得无处藏身。能够就地转身提起这么一念,功德不可思议,这是真修行,这是大修行。请大家共勉。

所以这里讲到说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我们有这么一念,这就是种子,智慧种子,生生世世中,我们念念地,不断地发这种心,起这种力量,正念,那这样看的话,终归有觉行圆满,性德全体显现的一天。到那个时候,你看大师说,如珠被濯,就是被一个尘埃给蒙得非常厚重的一个摩尼宝珠呢,终于被洗干净。濯,就是洗干净的意思,悬在高幢,就是整个把它挂在那里,照天照地,洞达光明,隐蔽一切。就是所有一切的烦恼也罢,一切的这种世间的轮回中,这种不管是善业,恶业,包括善业,不管是罪报,包括福报,等等都是烦恼,都是障碍解脱全部舍去,清净无染。这个时候就叫做大圆镜智。所以祖师说能够修到这个时候,才可谓不负佛话。不辜负我释迦牟尼佛,在两千多年前,降生在印度的这一趟辛苦成道讲法的因缘。更不辜负我本有的佛性,终于踏上了归程显现之路。这样才算是一个修行人。所以我们就念在我们本有的佛性上。我们要这样来什么呢,来发菩提心。发起广大坚固的菩提心来。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发菩提心的第八因缘,是什么呢,就是忏悔业障。先我们读几句: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

那我们先把这一大句跟大家讲一下,因为这一段稍微长一点,比刚才,我们也要讲细一点。为什么转到尊重己灵,而后要忏悔业障呢。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性不显,修行不成就,因为业力牵引业力太多。这个恶业呀,我们常有一句话,在这个华严经里面讲,说假使业力有体相,就是有体积的话,整个虚空都纳不下,我们造的业。那么这里这一段忏悔业障,我们要让自己的业消智朗,必须从忏悔法门开始,既然有这个业障,那么障这个菩提心,菩提行,这就是凡夫要迈步学佛,要从忏悔开始。

大家要知道,这个忏悔法门就跟我们走路一样,前面有好多的障碍物,那我们要达到目的地,你得清扫这个道路呀。所以我们常说的,忏悔是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重要科目。而且这个忏悔就是差不多要跟念佛一样,要念念跟进,念念相续的。可能大家有时候呢,还不一定能够了解什么叫忏悔,忏悔这个词呢,可以说是印度话和中国话的结合的一个词语。在梵文里面,其实叫做忏摩,那么这个忏摩翻译成中文的话,就叫做悔过。后来就是把它合起来叫做忏悔。忏字呢就是把自己的罪业发露,断了自己未来的相续心,不在犯了,这就叫做悔,合起来。那为什么要有忏悔呢,大家都常读,往昔所造诸恶业,可是也许我们有时候呢,心行跟不上。

如果诸位同修你在自己,或者心比较清净,乃至独处,对佛菩萨慎重,这个供龛前如对圣容的,有时候仔细地,发自内心的这种觉得说自己罪业深重。还在生死,希望佛菩萨加被,往昔所造的诸恶业呢,对佛菩萨倾诉能够希望说改往修来,这个心力啊,对自己就是说,有一些违缘,乃至一些障碍的清除力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我慢山高,总是能原谅自己,他一步溜就觉得自己没啥,或者是,一开始觉得还不对,慢慢地觉得哎呀不对的多了没办法呀,最后呢,不对着不对着就习以为常了,就觉得没什么不对了,最后他就只讲着我对,你们都不对了,这就是一个修行人,从初发心慢慢心性堕落的一个最明显的一个线索。

那大家想为什么有时候会沦到这种地步呢,就是他没有这个惭愧忏悔心。其实忏悔呢,如果说细讲的话,确实是非常,还是有事有理有次第的,我们一般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忏悔吧,一般呢我们把忏悔这个法门呢有时候叫做取相忏,取相忏呢就是说,如果你犯了过失,或者受了戒了犯了戒,特别有时候根本是不能犯的,有时候有一些过失,那么我们就是要礼拜,拜忏或者称一尊佛名,或者称这个有三千佛名甚至万佛名等等这些,梁皇宝忏都有,就这么去拜,拜的取相忏叫做什么成功呢,就是你拜佛拜的什么时候能够见到好相,见到瑞相,诸佛菩萨来给你摸顶,现前来给你开示,然后做了一些非常好的梦,有这样的这种殊胜的感应的时候呢,才能叫做你做取相忏,如法的忏的把这个罪业忏干净了。那么再一些呢就叫做作法忏,这个呢可能诸位都是在家居士,那么这个呢在僧团里居多,比如说有的犯了过失,或者有一些悔犯的话,那么就必须对着僧团对二十个比丘,乃至最少也要四个比丘,有时候中间看因缘不等,去发露自己所犯的过失,这样的话就叫做作法忏。

那么大家要知道这个取相忏呢,刚才我们讲到在梵网经的菩萨戒里就讲到说一定要见到好相,要见光见花,等等这些,但是这个作法忏呢就是说,在一个团体里面,当着这个对境善知识做一个忏悔。那么最高的最究竟圆满的呢就叫做无生忏,又叫做实相忏,这个呢就是一种观法了,因为前面呢从事相上去做,那么这个实相忏是在理上你观这个罪性,它是,不是真实不虚的,是如梦幻的,你就推想我犯了罪了,就现前一念的罪业它从哪生起的,它是自己生出来的,还是从它哪冒出来的,还是一块生出来的,推来推去禁不起推敲,为什么,这本来也是我们的一个妄想,观罪性无生,也就像这个我们经里讲的端坐念实相,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用这个空性的般若智慧来观照这个原来造业造罪修善修福,它都是空不可得,没有实体的,当然这个来讲的话,是要上根器的人才能做到,因为他直接从根本上来下手,所以这个时候呢,就叫做无生忏,用这种智慧的观法来观这个罪心了不可得的话,对于大根性的人,就是真的是跟太阳一出来露水马上就没有了一样,这么的快。在经典里面还有一种比喻叫做,如红炉化雪,红炉是什么呢,烧红的炉子把它放在雪地里面,那么这个罪业呢,就等于说下的雪一样一靠近的时候,马上就化为乌有了,这是我们常讲到的说忏悔。

那么这里我们来看啊,为什么说云何忏悔业障呢,在经里面说犯一个吉罗,大家知道,这个吉罗呢,属于说最轻的,不知道大家有知道说,突吉罗,前面少了一个字,突吉罗是最轻最轻的罪了,在这五种罪的轻重次第中啊,这个突吉罗,又翻译做恶作,就是等于说身口所做的恶作,不属于意业,是这个五篇戒法里面最轻的,最重的叫做波罗夷,波罗夷呢,如果大家有了解的又叫做断头,又叫做弃,抛弃的弃,犯了这个最重的波罗夷罪呢,就等于说你被永远地抛弃在佛法大海之外了,为佛正法所不能容的,就像人断头再不能生了一样,很严重。那么还有一些僧伽婆尸沙等等这些,那么这个就关系到比丘的戒律,在这里就不给大家,不能细讲。

大家想想,我们每天一天而论,诸位呢都已经,也有的是受了五戒的,菩萨戒的,这个同修,我们其他的不说了,就说这个有悔犯来讲,当然我们不是从根本上,可是呢就是说这些每日的日用之中,你说我们所犯的过失,其他的不说,就说这个说四众过,这个扪心自问一下,谁没有悔犯过,没有没有悔犯过的人,所以说戒律呀是非常庄严严谨严肃的,那么好在呢,佛呢还给我们施设的有这样一个忏悔业障这样的一个法门,所以也是可以就是通过忏悔而能够把这些过失忏清净。所以这里你看省庵大师,吉罗小罪,尚获此报,这是就最轻处而论,何况重罪,其报难言。大家想想,那重报的话我们就真的是有时候觉得戒律的严肃性冷峻性真的是非常惭愧,你要知道这里讲到的说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这个尸罗就是指的戒律的别称,尸罗的意思。

你看这是省庵大师,他是一个比丘的身份,他能够非常客观地来分析我们末法时代众生对于戒律的受持操守的这个能力,所以他就观到说末法时代在僧在俗都是业障深重的,就算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就频频的会违反戒律。你看,一餐一水,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我们每次吃的饭喝的茶都会犯戒,为什么,你水里面可能有虫啊,有虫的水如果我们不过滤这就算犯了,所以说我们一天犯得过失罪业都是无量的,何况从生到死这么长呢,修行的时间没用上一点,那犯戒的过失呢那真的是一会就一次一会就一次,所以为什么,要忏悔业障,十大愿王里面也有忏悔业障,这里说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你看就是何况我们这辈子乃至无量劫来,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那么,这里省庵大师这么一说以后更进一步解刨,剖析,怎么说呢,说其他的我们就不要说了,就从五戒来试着尝试着议论一下,那五戒来讲的话一切戒律的根本都是从五戒延伸出来的,不管是在家乃至出家比丘戒都是以五戒作为根本,这里就省庵大师说就五戒而言,十人九犯,少露多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五戒里面杀盗淫妄酒我们都不能够彻底清净啊,有时候我们想想扪心自问一下,你想五戒都是得人身的基本条件,可能我们得人身的资历还不够,当然我们在这里说十人九犯,不是说都在犯这些粗重的根本的撵着去杀人的这样的犯杀戒,可是每个戒条的这种微细处啊,这种开遮持犯他是非常合理的这样的一种施设。

其他的不说,你比如说我们的盗戒清不清净呢,可能我们谁也不会去故意偷东西,去抢劫,但是你内心的贪欲心,占点小便宜,随时随地假公济私,偷税漏税,侵犯人家的法律上这些,现在所谓的权益吧,什么专利吧,等等这些。那会儿弘一大师,这是律宗的祖师嘛,他持这个戒律到底怎么持的呢,别人请他写字,给他拿过来这个宣纸,他给人家写完字了宣纸没用完,他还得专门写信问一下说你这个宣纸怎么办,就不能私自拿了觉得就犯了盗戒,那现在我们有时候就是说盗戒,不与而取嘛,我们有时候三宝的物品你如果误用的话,那真的是太多了。

可是问题是虽然十人九犯,但是犯了之后呢忏悔发露的人非常非常少,更多的时候就是隐藏起来,所以大家在忏悔的时候不是说若自做若叫他做,若有覆藏或无覆藏,这个覆藏罪呀,大家有知道我们说怕别人知道是很愚蠢,一个修行人啊确实有时候这种有过失要向别人忏悔要让佛菩萨知道。如果说你这个不去忏,忏悔就像一个有毒的毒根的草一样,你拔出来了,让它见到阳光的照晒它就死了,如果你偷偷的把它埋藏下去的话,它就越长越深越长越坚固,你永远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呢,私自的缺点隐私不让别人知道,就叫少露多藏。那么你想五戒也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我们都不能够圆满,何况其他的更高的更广的这些戒条呢。

就出家人的沙弥十戒,比丘戒,还有在家也同样受的菩萨戒,你对照一下哪一条没有犯,就没办法说了。所以这都是祖师大德在这里赞戒律的这种严肃性。当然在戒律上面呀,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我们尽量持守,特别是恭敬出家人,就是他的戒体清净,至少身口不犯,那么,从这个持守上来讲呢,进一步从这个忏悔上来讲,常要有这个惭愧心总是觉得自己戒律不清净,这是对自己的。

大家不要听了这个法以后又觉得说,哎呀那这祖师一讲说出家人都这样,那我们还就彻底成了戒别人了。大家要知道有一些的共住的规约啊,或者是这些道场的规矩呀,是大家共同遵守,唯有戒律都是戒自己不能戒别人的,特别是在座的诸位居士同修,你们一听这样以后一起我慢山了,就觉得彻底的信心也没了,恭敬心没了,这就等于说又犯了过失。所以大家来看省庵大师这里讲到说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你看,就是五戒,优婆塞只有五条我们尚不能圆圆满满,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就是就不要多说了。所以大家看这个省庵大师啊,他对这个戒律的恭敬和这种认真,很多大德呢对在这个戒律上来讲呢,都给我们表法表的非常的就是说清净,你比如其他的,就如弘一大师来讲,他呢甚至谦卑到什么程度,都称自己为出家的多分优婆塞,虽然出家了,但是呢他说沙弥戒都没有完全圆满,就五戒而言他都不敢说完全清净,可见这个戒律有多么难守,并且还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这可不是他谦虚,这是实话。

大家要想持戒有多么不容易,我也曾经遇过好多同修,有时候在讲法或什么的说到说往生呢只要三条信愿行,那么再得人身呢还得五条杀盗淫妄酒,我说扪心问一下我们五戒持的怎么样啊,好多人一下子信誓旦旦的有点气愤,说法师你太小看我们了,我们五戒难道都持不全吗,告诉大家就是持不全,肯定持不全,为什么,因为我们末法时期外在的环境都是支持,大力的支持我们毁戒的,而且像弘一大师这样的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出家优婆塞,你想想这都是对我们所有佛弟子的一种表法警醒啊,他身为祖师的身份,律师祖师的身份,那我们真的得多么的羞愧,佛法到现在为什么是末法衰败呢,就是因为对戒律的松弛啊,僧格的这种慢慢的淡化,所以呢弘扬住持法道的能力就越来越败了呀,因为有五个比丘住世持戒,那么就算正法住世。

所以省庵大师在这里劝诫大家都知道,都要受持佛戒,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受持佛戒你必须什么呢,要守啊不能够悔犯啊,我再往下看,问其名,这就开始针对出家人了,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就是说号称比丘。问其实,真正他的受持的能力呀,还尚不足圆满地去守持这个优婆塞,这样的守戒能力,岂不可愧哉?就是还不值得惭愧吗。所以后面讲到说,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呀。有时候我们现在的发心来受戒啊,都受着受着说哎呀万一我犯了怎么办,我有可能悔犯,还没受呢他就想着我要犯,你说这个心念一动下去还怎么,那你还真的能受吗?所以说对于戒律呢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怕受,好像受的时候他就想着我一定会犯戒的,那这个心态已经不对了,还有一种是妄受,就是根本就是出生牛犊不怕虎,他根本,有的明明知道自己持不了,他一下子一股脑热上来就全受的都受了,结果可能当天受了当天就犯。所以这里讲到说受则不可毁犯,为什么不可毁犯呢,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你看,大家看到了,这就是铁板上钉钉的,如果你不毁犯的话,那当然功德有在,无过就有大功,那么如果你犯了话,一定会有罪,一定会感这个恶报的,而且末后的结果一定是导致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大家对这个要升起决定信,必然信,所以最后说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

就是说就我们立足于戒律的背景,那么我们人人都有悔犯的业障,所以如果说我们没有这个怜悯自己,怜悯大众,不想自害害他,乃至说非常,就是说悲伤的觉得说,这里自伤伤他,一个是我们犯戒啊,从理解角度啊,身为佛子犯戒一定会伤害到自己的法身慧命和伤害到别人的信心,第二个呢,就是悲伤自己悲伤别人,一起身口意三业常有毁犯,所以在这种就利用我们毁犯戒律的这个身口意三业,转为真诚恳切的身口意三业,来怎么呢,来用身则虔诚的礼拜忏悔,用口则发露我们所造的恶业,身口二意能够虔诚恳切那一定是由你的意业来主导,那就说明说你从意业上内心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说,声泪俱下。这个跟大家讲,确实真正忏悔到心地深处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地懊悔,非常地难过,这种有时候确实是真的是大哭一鼻子。我们那会受戒好多清净的比丘在登坛受比丘戒的时候头一天晚上有专门的忏悔时间,那么当时毕竟宿世都有因缘福报来出家,所以很多清净的佛子都真的是这种忏悔的时候悔恨的都是大哭,掉泪,就非常多,有的时候香灯师父非常的慈悲,见到这样的发心恳切的人呢,还会多供养他几个香板以销他这无始劫的罪业,所以这里讲到应该声俱泪下的普与众生求哀忏悔,不但自己忏悔,代一切众生忏悔业障,如果不这样的话则什么呢,不忏悔则千生万劫的恶报难逃。

这里大家读的时候呢,千万不要把前面的修饰词给忘了,因为你看我们读的话,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前面还有一个什么呢,在自愍愍他之前有一个若非,就要加到说若非你这样去忏的话,那么你这个千生万劫的罪业就很难消除了。所以这就是什么呢,由劝导说一定要来忏悔,否则因果不会放过。就像昨天下午讲这个《无量寿经》的时候说什么,说造的恶业啊就在前边死死的在等着我们去,一点都不会逃脱的。那么一旦人的一个,佛弟子行者的菩提心发起来,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心啊一旦发起来的时候,本来就带有忏罪的功德,功能,这个大菩提一旦发起来本来是造了罪业,自害害他,那么一旦大菩提心这个自利利他大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真的就跟晦日销乌云一样的,那么这个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大家在这里,要随顺着省庵大师说,第八个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忏悔业障而发起自觉觉他的圆满菩提心来。希望大家呢,今天我们讲的两个,一个是尊重己灵,二一个忏悔业障,那么纵观这两个因缘来讲呢,其实他是一个配套设备,可以这么讲,为什么呢,你既然尊重己灵,尊重我们就是自性我们本有的佛性,那么就更应该诚恳的去忏悔,越忏悔越才叫做尊重己灵,必然由这个忏悔法门,我们来显现我们的本有灵性,佛性。所以说为了显现我们的佛性应当去忏悔,那么在忏悔的同时也就是正在显现我们的佛性,正在进行时,所以这也是两个可以配为一套,就是一个修行法门,所以希望大家呢,在平日中,本身我们去培植福业培福报也是有两个诀窍,这是我们大德讲的,一个是忏悔,二一个就是为大众服务。这样的话这个修行的进度也是会比较的快一些。

好,那今天时间已到,就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物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九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一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谛听。各位同修今天呢是我们正法学堂,在学习这个《劝发菩提心文》的第九讲了。时间很快。那么上一讲的时候呢。因为,可能是因缘不具足吧。一切皆是因缘。刚好咱们寺院里面诵戒。那我们全体的僧众要参加。结果呢本来时间调得晚半个小时是可以。那么由于无意中按了一下呢,就把这个手机给按死机了。没有这个就是说下载还是不知道什么升级也搞不清楚。就没有再回过神儿来。所以就时间给耽搁了。在此呢向大家致歉。当然呢一切都是因缘,无常法。你看转眼间已经到了初冬的季节了。那么今天呢这个气温也转凉了,转冷了。希望呢诸位有缘的同修们呢,大家也要多多保养这个色身。留着让我们来借假修真。而且呢一晃眼,一年差不多又到头了。这就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我们有何乐呢?唯一的大庆幸,就是能够听闻佛法,修学佛道。所以呢希望大家加油儿。

那么今天我们开始,要讲到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列了十种因缘,来发起这个我们的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菩提心。那么在这十个因缘里边,前面来讲都是对这个外境,或者就自心,方方面面的提携我们的这个菩提心苗儿。今天开始的这一讲,可谓是正是契合时代,契合根基了。就是说第九个因缘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是为了求生净土,而发起的大菩提心。当然。一般我们,大多的这个佛子们,还是会有一个疑惑。就是往往觉得求生净土啊,这里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因为省庵大师他本人就是莲宗的第九代祖师,成功地往生西方,现在已经是清净海众了。但是在讲之前呢特别要说明一下,就是因为我们往往会觉得,净土修行人呢,他是希望自己能够成功的,这一世的,不必再轮回中的,赶紧往生西方。那好像有违我们说,大圆满真正的这种菩提心呢,是一定是要像前面讲的,观众生难度也得不退,观佛道难成也得不嫌久远。可是好像净土从它的教义上来讲,和提倡的这个侧面来讲的话,好像都是属于自了居多。所以这个呢就是有点儿误区了。大家要知道,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完全是跟发菩提心,而且是真切圆满的大菩提心,是最为相应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最为同步的。因为求生净土的真正的意义呀,绝对不是自了。

它非常含有大乘的这个积极的精神。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净土,大乘法的主要内涵就被掏空。那如果说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是不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本事地、更能够成竹在胸地,回来度化有缘众生。所以你看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讲到,佛的开示说,这个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边,那么第三者就是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首先就是讲的说,要有菩提心。那么我们也给大家学习过。在净土宗一位非常有大圆满、大成就、有证量的一位大祖师(彻悟禅师),给我们曾经开示过说,一个修行净土的行者呀,他有四句话,十六个字儿,是这个纲宗,念佛法门的纲宗。怎么说呢?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包括莲池大师,也在这个发愿回向文中,也讲到说,为了求法界众生。都求这个诸佛无上菩提故。专持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求生净土的这个内涵呢,它是跟真正的菩提心,有这个可行性的菩提心呢,是紧紧地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大家首先从这个见解上,先要我们有一个认知。

好,那我们把今天的这个论文,给大家先贴出来两段儿。大家一起来贯文学习。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的: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大家来看,这是首先省庵法师呢可以说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一下,要求生净土的一个背景。那么我们都知道啊,净土法门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讲,就我们这个众生的这个根器来讲,这个根器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我们的这点儿本领,能够怎么配合佛来度我们。那么怎么能够达到佛的期望值,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有时候儿不是说不想修行,不是说没有道心,可是就是达不到。使出了全身的力量,用尽了全部的因缘,舍下了全部的障碍,还是够不着。为什么?就是障深福浅。因为到了末法时期,流转到现在,国土已经如此的染着。那么更反过来说明我们众生的正报也是非常的不堪,有情都是非常不堪。所以如果说我们依照着自己的力量去修行,几乎是什么呢?

在这个世界是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大家要知道。不是说还有一点,说几乎没有,而是没有任何希望。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你看最近呢,也在咱们马连道的这个共修道场里面,也一起共修。我们每次呢我们共修之前,就是希望大家来修观。修什么观呢?就是要观察我们这一生,必死,必堕,必生。什么叫必死呢?就是说迟早都得死,死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也许突然马上就得死,这就叫必死。怎么死也不知道,是寿终正寝呢还是出横祸,还是得恶疾等等都不晓得。反正总归是一定会死。哪怕你就是一直健康,活到一百,反正得死,必死。那么在这个必死的认知下,我们要知道,既然知道必死的话,那大家想想,我们这辈子,现在能想得到的善事儿有多少啊?恶事有多少啊?这个比例哪个多哪个少?你扪心一下就觉得说,哎呀根本没有把握保人身。

没有保人身的把握就必然会下堕,最好就是畜生,再次一点饿鬼,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要堕地狱。我们这一世回想一下,我们都这个善业少恶业多。何况无量劫来还有那么多的恶业种子在等着,伺机要发挥出来它的力量。那么在生死之际的时候,我们根本就做不了主。现在来了一点事情都烦恼得不行,都摆脱不了,那么死的时候儿还是这个样子。那必然要下堕三途。所以就着这个,一定会死的前提下,我们肯定会下堕,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什么呀?发起这个大信愿之心,一定要往生,如果不往生就任何希望也没有。为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难修呀,障道的因缘多,助道的因缘少。

就是你想修行,首先你不想修,这个时候呢,就没人劝你修,说哎呀不要那么那个执著,学佛差不多就行了。其次你想修刚刚有点儿得力,别人就说,你修得太多啦,太过火儿啦,太执着啦,你不对。结果呢刚刚有时候儿心稍微有点儿弱,稍微生了点儿烦恼,想放逸懈怠的时候儿呢,正好就助你不修道的因缘是多,助你修道的因缘少。就出来这个恶知识,恶缘就拽着你就走吧走吧。那么正当稍微修得还比较得力,正要把自己这个业消智朗,消业障这个因缘逼出来的时候呢,又觉得说,呀学佛学得怎么这么不顺呢,越来越不顺了,正好一念回心又放弃了。等等这些就是,都是什么呢?都是障道因缘,你上不去。助道的少,障道的多。所以叫做进道也难。

那么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容易呢?大家想想,我们其他的都不多说,你比如我们大家也会到道场里边去亲近三宝,寺院里边坐一会儿,觉得异常清净,马上身心就跟着同步觉得说,哎呀非常的殊胜,感觉真好。为什么呢?这就是三宝的力量。可是问题是我们在这个世间,你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面对三宝,亲近三宝。你很多时候是亲近的什么呀?亲近的财色名食睡呀。所以这个时候儿,为什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一个是极乐世界首先从往生上来讲,他就可以带业往生。你烦恼没有断尽,哪怕你一点儿都没有断,只要你能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是易行道啊。那么这辈子往生,就算是这辈子就成就了。到了极乐世界没有退转,为什么没有退转呢?

因为常能见佛,不间断的闻法,而且能够随时随地亲近供养圣贤僧。就光这个加持力,我们就跟刚才在娑婆世界,入到寺院里面的殊胜的这种感觉,一对比就明了了,就是这个力量。在我们这儿坐一会儿,你都觉得这么殊胜,何况一入西方清净海众,大家想想那个磁场那个加持力。那个完全没有恶因缘,连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大家不管吃喝,行脚,供养都是在大作佛事,都是在行这个般若波罗蜜。不执著而又那个妙有的这种具体受用,不相妨碍。必定成佛。就这么一个世界,很简单地这样来讲,所以说不可同日而语的呀。

以前的有这些大祖师们就讲到说,为什么彼土修行易,此土修行难呢?它有十种苦和乐的对比,来说为什么要往生西方。一个,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就是我们在这儿呀,我们现在是属于末法,就是能够够得着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不要说见佛了,连当时的佛弟子阿难和目犍连都没有见过。而一到极乐世界,只要花开,就能见佛,常能亲近。所以这是一苦一乐。我们这儿已经生在佛前佛后。一到极乐世界常值佛,常能见。

第二个,在我们这个国土里边呀,它有不能够听闻法的苦呀。你看好多同修都撵着来说,说法师常看见你发的说在线上讲法,到底在哪里讲法?他没有这个因缘。后来有的终于进到这个群里边,听了法以后,还给我回信感恩说,终于找到组织了。哈,我说这也是因缘吧,说终于找到组织了。为什么?就是我们这儿有听不到法的这种苦呀。那诸位同修都有这种体验吧,就是说也许完全没有善根的时候呢,觉得佛法这是些啥呀,没什么。善根一显发有时候就想什么都不懂,害怕,更想更加了解,增进对佛法的这个明了。这种信解行证的次第上,再想深入一点,没有机会呀。没有人给你说,没有人带你修,这是很苦很苦的。

结果呢人家极乐世界是,水鸟树林皆能够宣这个微妙之法啊。在《弥陀经》里面都讲过嘛。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你看,一般我们浅知浅见的还不能理解。什么叫做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就是在极乐世界呀,他把阿弥陀佛这个法界藏身的这个功德呀,给展现得一览无遗。整个阿弥陀佛的法身,就是随意地变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因为他的愿力坚固,所招感的这么一个依正果报。所以一旦我们这个神超净域,投生到这个西方的这个依报中的话,那整个就是阿弥陀佛的这个自性三宝,一体三宝佛法僧的这个全体现前显现。所以你见佛也是法,闻法也是法,亲近僧也是法。那么闻法呢也是闻的成佛之法。这个法呢本身就是佛的法身。那么一切的僧宝呢都是什么呀?修学成佛之道。它整个都是一体三宝,处处都是佛法僧。所以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呢,我们这个世界有恶友牵缠呀,就是恶知识。大家不要以为说恶友牵缠,那肯定是对我不好的,一来了就骂我,横挑鼻子竖瞪眼的这种,不一定啊。有的这种恶友他是以善缘,貌似善缘来显现的,他用这种情见上来拉扯你,让你不想走,这也是叫做恶友牵缠。可是极乐世界没有,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呀。你不需要有竞争,不需要有防备,不需要害怕一句话说不对就得罪人,也不需要害怕说这现在的人都没有诚信,都不真诚,背后捅冷刀子,都没有。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是生到极乐世界,你看为什么说为了生西方净土而发起菩提心呢?已经往生到西方的人,全体具足这个我们前面讲到的真菩提心,圆菩提心,这个大菩提心的这种功德呀。

否则他就不能够生,生不到那儿,就不称之为上善人了。你想与这样的一些同修道友,每天二六时中俱会一处,那又是什么感觉呀。再一个我们这个土,此土有什么?群魔乱恼。就是有魔来扰乱修行者呀。你有时候儿不修行你还没什么感觉,你越修行越麻烦。因为你要出离三界呀,所有的这些冤亲债主都是魔的眷属呀,他要来找你。你要是不想修行,不出三界,他还觉得早着呢,慢儿慢儿来。一发现已经拽不住你的时候,那就是等于说,那个债主要穷凶极恶地来讨债一样。这就叫群魔乱恼,恼乱。那么在极乐世界呢,有诸佛护念,远离这个魔事呀,永远不会着魔的。你只管你去修,越修得高,越倍倍地增长,成立次方地增长,这种功德特别快,所以才说一生补处嘛。

在我们这儿呢,你必须面对的就是轮回。好不容易这辈子修得积攒一点儿,一轮回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好多大修行人一辈子的这种积功累德苦苦的这种修证,结果呢就因为最后没有到头儿,一被牵扯得还入到轮回中,有可能就又不知道那一朝再能积攒到那个力量。可是一到极乐世界就叫横截生死呀,永脱轮回了嘛。再就一生必至成佛,没有轮回这个现象,没有生死这个事儿发生。所以大家想想这个苦和乐,难和易,自力和他力,等等这些差别是天壤之别呀。那我们就不细说这个此土彼土了,大家一讲就明白了,我们也给大家讲了这么多的,一直在讲这个净土三经都快圆满了,我们都了解。

好我们再往下看。这讲到的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为什么在这里说这样讲呢?就是在咱们娑婆世界呀,不是释迦牟尼佛号称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吗,那么有的人修学其它的他往往有点儿看不起净土。甚至有的修行很好了,教法很通了,还是不能够什么呀,真正的了知到这个往生西方这个法门的殊胜所在。所以这里你看祖师们就把他请出来证什么呀?人人趣向。往圣前贤。我们在讲印祖文钞的时候也给大家讲过了。包括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都是有愿力要往生西方的。文殊菩萨说愿生西方,说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普贤菩萨的这个也是一样的,在《行愿品》里边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这就叫做什么呀,往圣,这是圣人。还有前贤呢,好多当时佛灭后印度的好多大菩萨,这样的一种行者啊,像龙树菩萨,马鸣菩萨,这些都是在我们佛教史上是仅次于释迦牟尼佛时代以后的,弘扬佛法的伟大人物。

包括到了咱们东土以后,乃至从慧远大师东林寺结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个人,全部往生。这样的这个创举,掀开了净土法门在东土的这个独行大盛。就是净土这一门一下子彻底把它的这个辐射面给展开了。大家想想在《无量寿经》里面说,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有几百亿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就从咱们这一个时代,这一期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教法中。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多少人了,成就就是靠净土啊。

所以没有净土这一个法的话,在末法时期想了生脱死,真的是没有门儿的。所以这里叫做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呀这也不是一句夸张的赞叹。是确实释迦牟尼佛在讲所有的经典里面,除了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特别专讲这个净土一门。在其它的像《般舟三昧经》呀,还有这个《悲华经》呀,《宝积经》呀,包括《法华》《华严》这样的经中之王,包括《楞严经》这样的圆顿大法里边,全部都讲到净土法门。有的是全部以这个经全部说净土。有的是这部经里边,正说其它的法门,引带净土。或者有的是显说其它的法门,暗说净土等等这些。

总而言之确实是,我们常说的千经万论同宣。这点,一点儿都不为过的。如果说有看经书比较多的人的话,大家都知道。你看我们不要说其它的,包括《药师经》里边,本来是讲的东方这个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的这个世界,还在里面说,如果有人修净土,要往生西方的话,那么还有八大菩萨引路,到时候儿送你到西方去,这是在《药师经》里边讲的。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说处处指归是一点儿不为过的。为什么呢?就是为了突显说,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你看末世修行无越于此。就是说除了这个法门之外呀,没有更好的路了,没有能够到达的路了。所以你看这里才讲到说无越于此呀。

大家要知道在未来,法要灭的时候儿呀,这个两土的世尊,特别是释迦牟尼佛还慈悲特别加持什么呀?让这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呀,最后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一百年。特留此经止住百岁,为了救度末法最后有缘的众生。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呀,确实是第一个方便,最极圆顿的,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度化众生的一个根本脉络。就是我们说的根本的一个,这样的一个机制吧。其它的法门啊都在这个法门的机制中,而分门别类地显现。可能是,如果说有智慧有福报的人呢,一定会能够理解到这句话的内涵,为什么叫做总持法门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说,省庵大师在这里主要以劝发菩提心为根本。可是呢,仅次于这个正法久住,而把为求生净土作为发菩提心的因缘,列在这个第九的话,他是有特别的用意的。

所以大家来看啊,再往下,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呀。

这就是讲到说,这个发菩提心,再配着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就是在我们现在来讲啊,一个修行人的一个最佳状态和最佳发心了。我们在《弥陀经》里面也常讲到说,得生彼国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很多时候我们就会以为说,那我得好好儿多做善事怎么样。就被理解的说,这个善根福德因缘一定要不知道要做多少好事儿才够。一定要去怎么样儿的去深入的学教,才算有这个缘,有这个善根。不是这样的。这里就告诉我们说,真正的要多福德,就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正的大善根,就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么这句念南无阿弥陀佛,能把它的这个能量最大地发挥出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呢?就是你发一个广大心,为了与一切众生同生西方,为了我生西方还是要回来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一个心来念。

这就叫什么呀?多善。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言多福者,莫若持名号。为什么言多福者,莫若持名号呢?大家要知道在经典里边,我们说福报不够,业障太多。可是呢在经典里面讲到的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呀,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大家这个话都听多了,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是佛说的呀,就佛说的这个话我们不一定能承担得起来。所以说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里讲到胜于什么呢?胜于布施百年。就是行布施行得究竟圆满,你要行一百年。那我们想想我们行布施能行了百年嘛?连一百次都不够吧。这百年就等于说,你天天行,相续百年。这里突显念阿弥陀佛的功德。那么说了,说最大的善根是什么呢?就是发这个广大心。一发大心呢,这种修行呀,可能我们肉眼凡胎感受不到呀。

这个大的菩提心,利益众生的这种大视野带动的这种度众生的心一下发起来的时候,诸佛菩萨龙天鬼神能看得见呀。为什么真正护法跟随得多的就是这些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他的这些大善知识,我们常说的,德重鬼神钦,鬼神钦佩嘛,就是道德重。那道德是什么呢,就是以大慈悲心具足的这个菩提心嘛。

所以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把佛的福德转为我们的福德。你发这个大心呢,就是把自己凡夫的这点小心量撑到佛菩萨的同步的这种质量和容量上来,所以说这里就讲到说,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这就是省庵大师的落脚点了,你看,说为什么呢,说那么我们念佛呀,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很多时候可能还是有其他的想法,偷心很多。这个从我接受的消息上来就知道了,大多问题啊,没问过说念佛念得往生,甚至说害怕,说我念佛念得不够能不能往生啊,因为这些问题都没有。都是说念佛念得这怎么了那怎么了,能不能这样,能不能这样,或者要怎么样,能不能顶事,都是这些问题。为什么,就是没有大心嘛。所以说你看这里就讲到的,念佛我们为了成佛。那么现在你的心发不出来。就一定不会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给委屈了,给滥用了,给打折扣了。所以这里讲,则虽念奚为。

就是虽然你念,有什么用呢?再反过来说,我们发心呢,本来是为了修行,那如果你生不到净土的话,恐怕你这个菩提心啊,虽然是雄赳赳气昂昂地发起来了。很多时候听得多啊,信誓旦旦地,恨不得说,啊呀不知道多么的这个,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叫,就是跟那个要上战场一样,对,一颗红心,可是呢,确实是两条道路。不是两手准备,两条道路。为什么呢,如果你发起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算成了,如果你没有往生,光发了这个空壳的心,最后什么啊,虽发则易退呀,容易退啊。大家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是最退的一个绝佳道场啊,让你道心退,让你坚持精进上退,让你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法门,本来一门深入的,它又让你退,太多了这样的因缘,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要以祖师们的言教为根本。所以这里讲到,是则下菩提种,就是发了这个菩提心,就是发了这个大乘的菩提心,以为我们成菩提佛道的资粮,种子嘛。这里比喻得特别好,把这个菩提心作成叫做下的种子。耕以念佛之犁,就是以念佛这个犁,就像我们耕地一样,除杂草,松土,然后呢再进一步让菩提心苗生长,不断地壮大。

所以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可以圆成我们说的弥陀大愿,上这条弥陀大愿的船嘛,你看,道果自然增长。如果说在这个发心上有差别相,曾经也有过一些进进退退的同修就能够感受得到,道果真的是自然增长的。只要我们去做,只要我们去发心,坚持功课,不退道心,消除业障,逆境来了,更欢喜地说这在消业。那么这样隐忍过去以后,它真的是自然增长的,不是我们怎么拼命地怎么抓出来揪出来的,它就是自然显现的。这个是妙不可言的。一旦这个道果增长了以后,胸怀宽阔,一切的世间法马上就非常的淡,如梦幻泡影的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就增长起来了,那你就不执著了,一不执著,又容易心就比较有定力,一有定力智慧又不断地增进,良性循环,所以其实这里省庵大师也教我们说什么呢,就是说以菩提心持佛名号是最好的修行,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

我们再来看,发菩提心的第十因缘是什么呢,令正法久住。为什么把这一条放在后面呢,因为这是什么呢,这是菩提心的根本显现。就是要竭尽全力,做为一个佛弟子来讲,让正法久住。没有法,众生怎么度呢。这个法不正,众生如何度呢。所以我们来看,我们依着这个论文读几句我们讲几句,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

大家读到这里啊,真的是如果说为圣教而讲,确实这段写得让人非常的,可以说是非常的悲痛吧。这里就把我们现在的处境,和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慈悲,乃至讲法,度生,在他住世的时期,在他涅槃以后的嘱托等等,都在这一段里边已经说到了,隐含进去。首先我们要知道,真的佛教常有一句话叫做知恩报恩,那么什么叫知恩报恩呢,可不是送他点东西,给他贴个金,乃至起个塔建个庙。这些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那么真正的就是什么啊,要让佛讲的这个法,能够正确的,不走样的,能够长久的,在时间上能够尽力地让它久而再久,不要消失。所以就这个来讲,这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职责吧。说到这里,就是讲到我在看,参考大安法师也就说到,因为大安法师也是一直在弘法利生,那我们现在大家都是不是在学修佛法吗,都在号称护法。

确实现在应该多多护持这些弘法利生的人,住持道场,特别是弘扬正法的这样的道场。为什么呢,要知道有道心的人啊,这个我也算是为僧的修行人,他能够发心地来利益众生,来弘扬佛法,特别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你想嘛,每天学教讲法,那么道理是懂的。那么道理懂的,这个修行他需要自己的时间,需要自己独处的,需要相对没人打扰的期间,能够克期取证等等。所有这些住持法道的人,他都是懂这个道理,那么他必然也会生起这个想说好好地用功的心。可是因缘促使,又要出来做事,又要出来承担,要住持。但是如果大家护持得好,一个良性的发展的话,那么皆大欢喜,还算是培功德赚资粮。那么护持得不好,违缘出来了,或者闹一些是非,乃至在佛门里边争强好胜,你来我往地弄这些是是非非,争名夺利的事呀,真的是非常愚痴的。

那么我们的护持队伍如果是这些呢,这个弘法的人他就非常的失望,本来他就不想干,因缘到了,只好出来承担承担,因为大家都不干了总得有人干呀,结果你弄的这么多事,你又不好好依教奉行,也不好好学,尽弄这些花边的东西,尽在佛门里面闹是非,那他就会退心,都不想干,就退掉了。所以这就等于说里边又种了令正法不久住的因了,合作地种了这个因。所以为正法久住是四众弟子共同的,责无旁贷的发心和愿力和行为。所以我们每每地要想到这里省庵大师说的,为我世尊无量劫来,释迦牟尼佛为了什么出世呀,如果说一定要做一个差别相上的比的话,你要知道所有的佛,人家都不在人寿这么短的时间,不来这么恶的世界,在这个时代来度化众生,都觉得已经很难度了,不可能。

只有释迦牟尼佛,过去在《悲华经》里面他发了五百大愿,说在人寿百岁的时候,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在这儿能够成佛有多难啊,光在菩提树下打坐,你看那个魔军魔女魔王来扰了多少次。何况从他王子出家,不断的修行中遇到的困难,走的弯路。可是我们要知道,这还只是这一生的示现而已啊。

这里讲到的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是从初地上,第一念,从一个凡夫发心来讲,就跟自己的心做斗争,来修道,跟世间的这种名利诱惑来决裂,来割舍,跟六亲眷属,生生世世的眷属因缘来断绝,剃度出家,雪山行道,每一世都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对于佛陀的本生故事中有一些了解都知道,其他的不要说,就光这个六度法门修圆满,就等于说已经是舍生忘死地去修的。行布施度的时候,人家一条一条地割他的肉,砍他的胳膊腿,修这个忍辱,怎么过关的呢,砍他的胳膊腿他都一念嗔恨心都不起,而且还作证说,假如果我,这个歌利王嘛,大家读过《金刚经》的都知道,就是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怎么成佛的,把忍辱这一门修圆满的。

就是被人家误会了,砍他的脚,砍他的胳膊腿的时候呢,问说你这下呢,看你还能不能叫做忍辱仙人,因为他那一世叫做忍辱仙人,结果他说大王,如果说我不生一念嗔恨心的话,让我的身体还复如初,马上就还复如初了。就这样的事件勘验过来,考验过去以后,才成了什么啊,把忍辱度给修圆满,才成佛的其中一条备足了。这个禅定,这种佛的大禅定怎么修圆满的呢,过去当打坐禅修者的时候呢,盘腿坐在那儿,鸟在他头上筑巢,筑巢呢,他不忍心说鸟筑巢了,不忍心打扰这家鸟,结果呢又生下来蛋,一直把这个小鸟给孵出来飞走了以后,他才出的定。在那个事件才标志着他把什么呢,他把禅定给修圆满。像修布施的时候呢,为了救一只鸽子,把自己所有的身体骨头肉血全部布施上去,才把布施这一门法修圆满,就这么才叫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我们佛门里面常有有一句话叫做要作佛门龙象,先作众生牛马,就这么来的,所以才叫做因圆果满,因圆果满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点一点地过关斩将,对着任何因缘中的每一件事情,他都能够放得下,都能够舍得出,做到了,这才叫果满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啊呀,懂一点道理了,一切都是空,都是虚妄之相,如梦幻泡影,你懂这么一点你顶什么用呢,大家都懂呀,我这么一讲我也懂你也懂,问题我们都还是凡夫呢。为什么,就是因地还没有圆,每一件事情你得一卯一卯的,一个因缘算一件事情,每一件事情都过了关了,都放下了,都尽到责任了,这才叫因圆果满。因你不圆,果就满不了。因圆果满,这里才讲到,遂致成佛,才显现到这一世的时候,在我们印度成为王子,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最后回来菩提树下一坐成道,夜睹明星,这才叫做遂至成佛。

那么遂至成佛,成了佛以后呀,大家知道释迦牟尼讲法也不容易的呀,刚开始遇到尴尬了,本来是不想讲的,还全凭有佛弟子大梵天去请法,那么请讲法的时候呢,刚开始讲的《华严经》,那可是佛的境界啊,他就一点都不保留的,希望大家都能够马上衔接这个佛的境界,可是众生的根基太差,讲《华严经》的时候,大家都不买账,都听不懂。没有办法,只好再退了好多台阶,开始讲一点一点的从简单的经论,慢慢地再劝导,再向大的心量上引发,就是说希望大家迈入大乘,由菩提心性的这种法来修。一点一点地讲,一年一年地说,最后把该讲的法都讲完了,该度的人都度尽了。没有度的,给种了将来得度的因缘。就是一切都给,该圆满的圆满,该布置的布置,该点化的点化。

都把这完全给点滴不漏地都把这些给打点得齐备了以后,这才叫做化缘周讫。就是这辈子的任务才完成了。这辈子的任务完成了以后,才在双树林间涅槃。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去看一下那个佛法里边,经典有叫遗教三经,特别是有一个《佛遗教经》,我们去看一下,那非常的感人。有去过印度去朝圣的话,也会看到说有一个拘尸那罗,就是涅槃城。当时佛从一个地方往那儿走,而且身体已经不好了,不好了以后呢,经过的路上面还有一些因缘的,还给他们讲法。还来受度的,还给他们授皈依。在这样的话,终于说到了拘尸那罗,在那里涅槃了,入了灭。读《遗教经》的话,就是佛当时入灭的时候,对旁边弟子的一个,可以说一个教导。当时读那个经典的时候,氛围都非常的让人悲痛,就是为什么呀,佛要灭度了嘛,人天眼目正法眼藏要关起来了。

所以说我们现在呢,我们这个时代呢,已经只接触到佛法的遗教了,不在正法像法中,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佛在世,灭度以后头一个五百年是正法还在,慢慢慢慢开始就有了争斗了,对佛法的见解上有了不同了,就开始分家了。那么分家以后呢,又过了五百年以后的再五百年,就是像法时代了。正法时代的标志呢,就是还佛的教法非常的大家都能够信受,都能够受持,都能够修行,还都能够证果,就是说能够成圣人,修成圣人。可是到像法的时候,就不那么好了,为什么呢。因为教法还在,大家也在修行,可是能够修成功的就很少了。那么到了像法能够修成功的很少了,现在我们的情状是什么呢,你看,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现在属于末法时代。有教无人是什么呢,就是佛的教法还在,但是呢连修的人都没有了,不要说去证的人了,那就是肯定没有了,能够证到圣果,这辈子就能够最起码入个圣流的人,没有啊,不要说了,连个初禅都达不到。甚至我们其他的不要说,连五戒都持不全了呀。你想五戒是修行的根本,都持不全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修证路上。有戒才有定,才有慧啊。那么有教无人就是没有人修行,没有人证果倒也就罢了,问题是什么呢,就连佛的圣教也不断的被干扰,被染污,被掺杂,你看叫做邪正不分,是非莫辨。

现在不是这样的情状么,为什么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多如牛毛呢,稍微对佛法有点感受,学了几招,就开始想立宗立派,就想马上就创建一个自己是一个教主的这样的一个发源流了,就开始起这个念头,那必然落到魔道里面,最后堕了地狱。然后大家都没有福报能够深入经藏,那么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亲近得到,不是随时随地都有佛法,我们现在纵观天下,边地占了绝大部分,真正有佛法正法流通的地方,能有多少呢?如理如法的大道场,还有僧团三宝住持着又有多少呢,所以这里叫做邪正不分啊,就是说,乱说的人越来越多,出于一己私利,不考虑佛法正法久住,连一点主人翁精神都没有的人比比皆是。

不管佛法的正确与否,流传怎样,与自己无关,只说现前我自己得了利益,我自己享受了教主。所以大家都要有明白眼,要看到现在的情状,这个趋势啊。不要说令正法久住了,要维护一下佛法都没有人去发这个心。就是说我们现在当下的行为,对整体的佛法,对整体的僧宝,对整体的僧团来讲,是不是好的,我现在当下的行为,我是一个皈依佛弟子,我的行为能不能让人家对佛法产生起好呢还是坏的影响。很少有人考虑这些,不在乎这些。大家都在斗,都在斗,斗争是我们现在一个最大的特色。释迦牟尼的法就是因为斗争坚固最后灭掉了。

所以说呢,到了这个点上,我们自己也要警醒自己,你看这里讲的,邪正不分,是非莫辨,对呀,这里网络这么发达,我每天都会收集到问题。有些问题就是会觉得说,你怎么会这么认为呢,你怎么会想到这儿呢,你不用脑子想一想么,可是有时候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来的信息太多了。到处都是这种开示,碎片,这种佛家的道理,侃侃而谈。很少人去学习深入地去照着佛说的经去学,没有人去学。都是依着这个法师,那个法师,法师能跟佛比吗。法师要讲法是要讲经的,是要讲佛说的法啊,不能说法师说法啊。那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所以说是非莫辩。你现在让他不要说听佛法了,听祖师们的法,这些有目共睹,大家都公认的大祖师们的开示啊,都觉得涩得听不下去,就好听那点儿那个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甚至带点风花雪月,小资情调,他才觉得这是佛法,这才是人文关怀。那你知道佛法是干什么的吗。

所以不搞这些,只是什么呢?大家来看, 竞争人我,尽逐利名,就是去追名逐利居多呀,有时候我们为现前的蝇头小利,为担当那点虚名,将来要感实祸的呀,有因果。所以说一切自有因果。只能说世界的成住坏空,我们人的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一个大的因果轮盘,在其中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行为,发心,也是依着自我的因果线上,自己在走自己的,谁也没办法替谁背。

那么今天时间就到这里,我们先讲到,令正法久住而发菩提心因缘的竞争人我,尽逐利名这一句。下一次来,我们再从举目滔滔,天下皆是。来讲起。那么希望大家也身为佛弟子借今晚的讲法因缘,反思一下,为什么要令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意味着什么,我们要知道有时候呀,我们自己修学佛法那是每个人的根器的问题,每个人悟性的问题,善根福德因缘的问题,可是呢,让这个佛法以最佳的效果,最好的姿态呈现在世间,这是所有佛子们共同的一个问题,要承担。那这就一定要以大觉为根本,不能有丝毫的撼动。比如说以三宝为核心,来住持法道,不能是二宝居士。比如说一定要恭敬出家人,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你不能够越位。比如说是佛弟子就要执弟子相,那么为僧的来讲,作为三宝的一员,那你就要勤修戒定慧,以正面的形象来示世间,不能被俗给染了,是我们来以脱俗来导俗,不是用俗来淹没了我们的脱俗。那么身为居士来讲的话,那更是如此,刚才讲到了,你的护持决定了住持法道人的信心。信心是相互的,不是光我们要求住持法道,希望师父呈现出来我希望的状态那才满意,你的状态也在直接影响着佛法的流传。所以请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携手同行,那自然而然正法久住的时间就长一点,而且法呢,正的时间也会长一点。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十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同学,同修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先三称我们的本师世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请大家放掌,阿弥陀佛。各位同学,今天呢是我们讲《劝发菩提心文》的第十讲了,那么也正是,因缘呢恰似其分,看这个所剩的内容上来讲,今天我们应该可以圆满。刚好十讲。功德圆满。那么在上一讲的内容中呀,我们在讨论一个非常严肃,和关系到佛法法脉的传承和流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的缘起的最后一个,为了令正法久住,带着这个缘法来激荡我们的自利利他,成佛度众生的这个广大圆满心。那么我们要知道,就是说从前面的这些来讲呢,都是于己居多的。只有这一件呢,可以说是关系到整个法界,至少是我们娑婆世界,乃至整个法界的法身慧命的问题。这是只有省庵大师这样的祖师呢才能发起这个心,才能把这个缘起法作为最后的陈述讲到这里。

那么既然令正法久住,那么必定就是要有三宝,佛法僧。可是呢,佛他是圆满的觉悟者,法是清净无染的正知正见,成佛的方法,这两个他是永存的,不会变坏,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两个要流通的话,就要赖以僧来传播,僧来住持。所以佛的智慧能不能依这个正法,正知正见流传呢,就看僧的素质,僧的发心,僧的整体僧团的状况来看他的效果了。所以由此来讲呢,这里省庵大师生存的时代呢已经到了清朝了。他自己说到了末法时期,不是法末了,是人末了。导致我们上一次讲到的,已经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层面,这是我们上次讲到的内容。那么这会导致什么结果,非常可怕的后果是什么呢,你看,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到说,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把这个论文给他贴出来。

大家来看,确实如此。我们要知道现在的佛法呀,佛教呀,特别是这个僧才的缺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我们在这个佛学院,我也十几年了,在这个事业里边,佛学院的招生的数量呢,是越来越少。很多地方上的佛学院几乎都招不起来这个僧源。没有僧源,只要来考的就都可以读。那样肯定就没有一个拣择了嘛,那能够现在依着上个世纪我们佛门的大德,太虚法师所创的佛学院的这种僧教与模式呢,能读佛学院的还算好的了。就怕是什么呢,也没有读佛学院,信仰也没有入心,那么更不要谈对于佛法的见地了,甚至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确实是大有人在。现在还是如此。你去问,现在好像一出家,穿了个海青,然后一受戒,搭了个袈裟,拿到一个戒牒,这样就算是。

可以从程序上来讲吧,罪过的说,那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状况。算是入了僧内。问题是呢,还不知道佛是何人,佛是干什么的。说佛是觉者,不知道什么叫觉。怎么才算悟。说佛是神仙呢,是哪一个宗教的教主。是印度,中国人都搞不清楚。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混在一起。不知道是谁,都这样的一种混沌。那么既然不知道佛,哪里知道什么法呀。我们说佛陀耶,达摩耶,达摩就是轨持的意思。轨生物解,任持自性。那么法是用来干什么的,怎么样的个次第,什么叫做超凡入圣,凡圣之间的差别在哪里,烦恼具体体现在哪个层面,就这些都不晓得。大有人在。

僧人是干什么的,你看,现在我们就是说抛开我们这里,省庵大师讲到的说僧团的这种没落,就是整体我们社会的,整个这个主流意识中,都不知道和尚是干什么的,跟道教也分不开。我常会碰见说,你这是道士吗,还是干什么呀,是和尚吗,他搞不清楚。那有时候他见我穿这个衣服,还以为是演戏的呢。曾经有过我记得在云南还是哪里来着,我戴个斗笠,拿个手杖,结果司机问以为说我今天收工了。这会儿收工了,还很诧异说,你咋坐公交车呢。说人家都有助手,这就是不知道。特别是现在对于这种僧人的定位,从内而外来讲,大家都不知道。那我们对于法来讲的话,也是如此,甚至是皈依了的居士。咱们也不说僧人,再往居士上说,说皈依了法是干什么的,有很多时候是,认为是和尚的事,跟自己无关。或者只求灵,要灵验,能够保佑,不求法。

什么是烦恼,为什么要断烦恼,没有正确的理解。根本不想断烦恼。只能够除了说拜佛说能让我好,保佑于我,永远幸福,一定要平安。对僧人也是说,佛灵僧不灵,不能够得罪,他就是一个看门的一样。都是这种知见都有。等等不论教内外来讲呢,这里省庵大师说到的,衰残至此,殆不忍言。就是不想说了。都觉得一肚子装的,就是每每想到,你看说,每一思及,不觉泪下。就是觉得说,哎呀,这个佛门呀就衰败到这种地步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了。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意识到,包括现在也是,大家不要以为说,庙建得非常大很奢华。庙里边没有人,怎么办呢。没有佛法僧。没有正法那就一定是魔法。一定是世间法。一定是利益法,经济法就出来了呗。所以大家要知道,都是有目共睹的。

你看这里省庵大师说,就是因为这样说,我为佛子,不能报恩。这是他看到僧团整体的这个状况,那么现在是自己觉得是如来座下的佛弟子,是座下的比丘。那佛子,如果说从弟子上来讲呢,只有出家人是佛的真子嘛、内子嘛。所以说要报恩,怎么报恩呀。要把这个佛法僧的整个这个法要传出去,弘扬出去。然后要按着这个,自己和大家都要修行,这才叫报恩。那么既然不能报恩。你看,内无益于己,就是自己的修证来讲,当然这是祖师的自谦之言了,这是代表整体佛弟子的状况。和包括说对于僧团的具体的一个子承。内无益于己,就是自己没有对法的受益呀。尝不到这个法味。

诸位大家我们也都是学佛人,什么叫尝到法味了,就是你在法上呀,真的不是说听了几堂课,或者说皈依举行了个仪式,常往道场里跑。就是在这个修法中呢,一定要尝到法的味道,清净无染,这种悟性,灵性的这种显现。这是真正的法益呀。你看最近我们也在群里面不是一直在有一个通知,当然是小型的现在的因缘只能如此。在马连道有一个共修的道场。当然这个共修道场呢,当时我们所发心呢就是为了戒定慧,真修。因为一直在讲法,以法来结缘。可是这个法如果没有用的机会的话,他会干枯掉的,他会一股热闹过后以后,当知识般的了解了以后,就不用了。可是我们现在世间的法里面,都是你学了一门技巧你还得用。为什么招聘人说,有工作经验才能算作首选呢。就是他能够先益于己呀,自己把这一门给掌握了,得心应手了,再能流淌出来,才叫外益于人。所以你看一样的世出世间法,都是如此,必须去实践。

所以这里,省庵大师说,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也就是说从自己修行来讲,没有真实的法义受用,那么你就不能够称性发挥,把这个心路历程呢分享给大众,来弘扬。那么现前来讲呢,生无益于时,也就是说,在这个自己所轮回中出现的这个时代,这个国家,那么你自己呢,要对这个有利益。对这个时代和国家没有利益的话,那么你的这种佛法,身为佛子的教化的这种积极意义就没有了。

所以说,为什么我现在常说,我们不负于时代,有时候说僧青年的时代使命,有这样的演讲题目,我记得我们那会儿读书。就是说要在时节因缘中要发挥我们对佛法的住持和弘扬,让大家都能得到法的利益。既不能益于时,那我们现在来讲,益于时,在当时来讲就是建寺,安僧,弘扬佛法,讲经说法。那么死益于后。死了以后你得,就是说,生前对佛法的修行,形成著述,乃至开示,留下舍利等等这些,这都是得从戒定慧的功德中来呀,乃至往生的瑞相。所以说你自己没有法的得益,没有利益到,有负于时代的大众,又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个起信的因缘的话,那么这一辈子生为佛子,省庵大师这里讲到的说,那就想想什么人呀,这就是可以说是国之废人,法门败种呀。非常的惭愧,所以这里讲到说,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就是到了这种地步的话觉得说,虽然这里省庵大师非我而谁。实际上呢就代表我们所有的四众弟子,就觉得没脸在这个世上,这种天地不容。这样的一种反省。

所以从中可见说,一个人出家,乃至学佛,成为佛弟子,他是承载着一种非常神圣伟大的责任的呀。要荷担如来家业,要住持法道。现在我们有时候成了佛弟子,都觉得害怕别人知道,觉得见不得人,或者成了佛弟子以后,又有一种我慢心,觉得就高人一等。到处炫耀,而不是说以这种法来摄受。各种各样的过失就是时代的共业吧。所以看这里说。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就是这个时候呀想来想去,想到自己内心的这种惭愧,都不能够容忍,那么在这个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会怎么样呢,顿忘鄙陋,忽发大心。就是正好在这样子的一个卑劣不堪的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应该发起救度众生,自利利他的这种难行难忍中,我们去行和忍的这样的一个发心,来成就这个菩提心,挽回现在的这个现状。

所以说,这里省庵大师讲到的,要发起菩提心来,就是虽然我们的福德智慧能力有限,哪怕是不能够挽回末法这种颓运,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还要积极地努力,要有愿力。而且要深信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可以来用自己个体的发心来挽这个正法于末世,乃至于未来。所以就是要带着这种亡羊补牢的这个心态去,不要停留在天天互相指责呀,内讧呀,相互是非,总觉得人家不对,自己又没完,就这么不断地抱怨,这是没有意义的。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国民性吧,我们都喜欢内耗。所以这里说,忽发大心。虽然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你看,这也是一个省庵大师在因果上的一个力挽狂澜。为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的果报是这个样子的,佛法的流传呈现成这样的一种低微,低迷。

但是呢这是曾经因于大众的共业所感的果报,那么我们现在就该忘却现前的这个陋状,而突发大心,怎么样呀?就感将来的善好因缘和果报。所以说,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所以他才能在这里在这个道场上,你看,后面的内容呢就是讲到,我们还要记得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出自什么因缘呢。就是在涅槃法会上,在阿育王寺的舍利的道场来忏悔的时候所写的,所以这里省庵大师就带着前面的这种八种菩提心的相状,说了十个因缘以后,回到现场了。说,就正因为如此,为了挽正法于末世呢,所以才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就是说这个缘起是这么来的,因为他在建立这样的法会,他发了十年的心,他每一年都去,每一年去了都会讲经,像佛陀的遗教呀,净土法门呀,而且这个法会呢在当时非常的盛大。

是江浙一带有名的一个每年都举行一次的法会。而且你看他这里还效仿什么啊,特别是因为省庵大师是净土为归嘛,所以效仿阿弥陀佛,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所以说,他也是每次在涅槃法会上都会有一个发愿文,这个发愿文都是他写的,在把四十八愿叙述一遍以后,然后再在下面写一些自己的,自己的这种愿力中的一些偈子。像那会儿写到说,我以至诚心,发此真实愿,愿我先父母,累劫众亲缘,彼此尽超升,自他俱解脱。他的发愿也是从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从孝道开始,要度他的父母和生生世世的父母,都从受苦的娑婆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你看说,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生,誓归安养。

所以从祖师的言教来讲,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现在以念佛居多嘛,那我们就会误会说,好像念佛光管自己,就不管娑婆世界了,于此无益了。你看这里省庵大师就给我们告诉一个信息,是什么呢,他这么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他还要力挽狂澜于娑婆的末法的这种流弊并不是违背的,而是快速的。为什么是快速的呢,从于今日,尽未来际。那么什么? 毕此一生,誓归安养。就是这一辈子我舍了以后先到极乐世界,然后,既登九品,回入娑婆。因为到那个时候,力量才大了呀。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说,不留在这儿度化众生,可是我们为了更好地在这儿度化众生,赶紧先到极乐世界去练好本领,就这么个道理。很多时候,大家都不能相应,还要疑情。所以省庵大师这里就把这个法呢给我们说出来了,并不违背,而且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这个俾就是使得佛日重辉的意思。法门再阐。你看这里讲得多好。就是说真正到了极乐世界成就了以后,再回入娑婆的时候,带着这种大愿力,大神通妙用,善观一切因缘,能够就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只要众生有一点点小善,赶紧扶接。哪怕行一点点要恶,让他不得成就,都是带着这种能力再来,才能够有可能让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呀。

那么由此,你看省庵大师说,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你看这个写得多好,就是真正来了娑婆以后,自然而然,想必才说,发愿说乘愿再来的时候一定是做清净的僧宝。能够童真入道,正信出家,戒体清净,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后以僧团为核心力量,再人民被化于东方。被化于东方,就是指的我们娑婆世界是依照相对西方净土我们在东边。所以说这个时候呢才是最好的效果。真正能够劫运为之更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地让佛法的运势呢,可以让他更加的绵延了。就是来延长正法久住的能量和时间。所以这样的话,如来的正法才能得以久住世间嘛。所以这里最后一句是什么呢,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这是我们说的,就是以正法久住为我们前提的一个大愿力,而发起菩提心。

确实我们现在真的是,你看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常说明代有四大高僧,那么省庵大师属于清朝的时候。明末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四大高僧,比如说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在那个时代,那蕅益大师那是什么人物,也是可以说是大菩萨大权菩萨乘愿再来的正法眼藏。可是就在那个时代呢,蕅益大师想求五个比丘来如法共住,就是依照着佛在世的那种僧团,哪怕五个人能够依照这个清净比丘共住,都求不得呀,不可得呀,众生的福报不够呀。所以说,你想我们现在在这个时期来讲呢更是如此了呀。各方面的力量,影响,大家的烦恼,这种贪欲的增厚,然后世间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对于这种信心的缺乏,对于红尘俗事的追求等等这些浊乱,导致我们现在是很难真的遇到一个清净的,不要说僧团了,咱们就说一个修行团体吧,在坐的诸位也是听了好多法,相信也参加过好多法会呀,或者参加过好多学佛团队等等这些,你说有几个能够从一而终。一直清清净净地延续下来。

要么影响越来越大,这个主创人,甚至二宝居士有时候就会慢慢地入了魔心了,就想当教主。要么是你是我非,我慢山高,相互不买账,不按规矩来。刚开始约好了一块共修呀,共学呀,久而久之就弄人际关系,弄这些拉帮结派,就散掉了。要么有时候刚刚的发心猛烈,坚持一段时间呢,又被世间的这些家庭的关系呀,事业的关系等给拉得,那一点点心,本来就不坚固,又给退得无影无踪。就懒惰了,懈怠了。各种各样,甚至外在的因缘呢,有一些比较想坚持能够清净一直下去,可是外在的因缘又不成就。等等这些就是具体的情况吧,都说明这是我们的一个共业所感,福报不够。

所以说,每一个层面,方方面面刚才说的这些点呢,其实都是说我们正法现在,一个不要说久住了,甚至是不住了。都是末法时代的这种乱象,所以呢为此我们大家听《劝发菩提心文》,在这种祖师们的悲切的这种陈述里边,这种反思中,带着整个时代佛法劫运的这样的一种大发心,慈悲心来。我们也要有一个共振的这样的一个受用。就是觉得身为佛子的一员,我们是有责任的,哪怕说生为众生中的一员,逢到这种遭遇,那是我们过去发心不够真切。或者是说修行没有增进,甚至还是退步在轮回中,到了这个时代,这个末法中。

那么今天能够学到这样的十种发菩提心因缘,我想任何一个因缘中都有我们,肯定能找到至少一门我们相应的部分,你咬死这一个,常作这样的思维。在我们心力不够的时候呢,常看一看,读一读,哪怕能够发起一念,你想让尽形寿发也不可能,甚至一天都不可能,哪怕能发起一念,这个转身呀,这是有鲤鱼跳龙门的功德的。因为大家知道,一个大的广大圆满的一个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这种在我们的心地中的力量,那真的不是我们做点世间的这种福报慈善能够所比拟的。那这种功德是不可较量的。不可相比的。所以这是我们讲到这里讲到的是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这是《劝发菩提心文》的,我们可以把他称作为正宗分。

下面开始我们要讲就是他的流通分了。这是等于说省庵大师在讲完以后,进行一个总结和倡导。大家来看,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首先就告诉我们前面所陈述的这些十种因缘,我们要了知到心里边,他的差别相,他的着力点,他的发心处我们要知道,这么一来,还有发心的八种相状,就是菩提心的相状。我们也得了解。怎么去发,趋向于什么目标,现在当下有什么偏差,或者误区,错漏之处,要把他调整,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那就是说你要行到这个正确的门径,就有这个门路,而且有这个田地,就是在这个上面让他可能性能够展开,效果最好。所以对这八种菩提心我们就是要有一个要去掉邪的,伪的,小的、偏的,要取正,大,真,圆这样的菩提心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大家也不要觉得说,呀这个我们达不到,你想发心发心,就是现前我们的念头嘛,你这么观,这么去把他的心调成这样的一个状态,这是还需要什么成本吗,就需要我们当下的念头。可能我们的行为上未必现在就能够圆满。可是这个念头,这个心地上发起的这种力量先要让它圆满,不要有差错。这样的话,那么由这个发心引导我们的行为可能在修行上有些,或者我们自身的烦恼、习气,自身的坚固的一些毛病,甚至我慢指导的一些非常不容分说的见解,也许是错的,等等这些,都要用这个八种菩提心的相状来把它打消和等于说我们说把它柔软化,然后再可以做一个调整。所以这里讲到说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

那么进一步我们就是要先想想自己现在所得到的优势在哪里,就包括咱们今天来学习这个《劝发菩提心文》也是要跟祖师他说的这种相应。为什么呢,你看他说到我们现在已经算是得天独厚了。不要觉得说刚才讲到这个末法,可是末法中它也有末法中能够契入正法的机缘啊。你看,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这是首先来讲的说什么呢,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条件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呀,得人身就很不容易呀。我们都知道很多比喻,说像这个盲龟撞朽木,或者什么。

佛在经典里还告诉我们,大家要知道,一个人身得的难度,须弥山我们都听过,是世界的核心,须弥山上掉下来一根线,那么从须弥山这么高的山上掉下来一根线,穿到山下的针里边,这是我们得人身的难度。得人身比这个还要难,但是我们终于侥幸得到了。而且居于华夏,华夏就是咱们中国呀。我们要知道现在的佛法的核心点,就是佛教里面所谓的中国难生的中国就是我们***。大乘佛法的这个核心地就是在咱们这里了现在。曾经从古代来讲的话,印度算是中国,那个时候我们算是边地。可是从汉朝这个佛法,一部一部的圣典随着翻译,历代这些弘宗演教,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这种传扬,我们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期的大盛,到现在,我们还在享这个余荫啊,还能够覆到我们现在这个福祉里边,受它所覆。所以说居于华夏,这是个好地方。

那么六根又能够完备具足,大家知道六根健全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啊。我们现见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是有残疾的啊。所以省庵大师当时就说参加法会的人都能六根具足,这是等于说具足人相啊。你作为人的福报得够,那么你才能六根一点都不缺啊。六根够了,那只能说你具足一个躯体。那么你的身心都能够安康,这才叫作没有疾病,叫四大轻安。为什么,因为有病的时候就修不起来行了,身不安道不隆嘛。而且又具足了对佛法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来到这里参加涅槃法会,大家在现场也都在听《劝发菩提心文》。而且又没有魔障,也就是说侥幸的修行,又没有遇上魔障。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些条件都具足了,那差不多才能够可以说能够合并在一起能够支持出一个出世间修道人的志向啊。如果说这些条件如果你都缺的话,你根本就具足不了,不要说发菩提心了,你连这个想法,连学佛,连跟三宝结缘的机会都没有。何况你看,省庵大师又进一步说,这是从前面是僧俗两众,后面是从僧来讲,又得出家,出家不容易啊。我们常说,吃一口十方饭,要七世的宰相福气,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又受具戒,受戒这是更是一个福报的体现了。可能大家不知道,如果要受比丘的具足戒,你没有福报,我们登三坛大戒,你连登坛都登不上去的。因为这个法界来讲,你想,受比丘戒就意味着要勤修戒定慧,要出世解脱了啊,要证果。转凡成圣的人,那么就要脱离这个三界六道轮回,那么多的冤亲债主哪里容易放过他啊。所以古来有一句戒场的话,那在受戒之前都要说有冤的抱冤,有仇的寻仇。你没有这些,把这些抖搂干净了,你才能够稳稳地登上这个比丘戒坛,去受这个戒法。

所以这里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这是指的现场的法会了,在这个道场里面听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你看,这么殊胜的因缘在一个法会中具足。又值善友,又具胜缘。

那这里一路走过来,这些都具足了,你想想,这是省庵大师的一个,后面总结说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就这么一些殊胜的因缘都聚到一起了,正是能够引发,激荡和匡正我们菩提大心的时候,大家不在这个时候思维作意还等什么呢。所以大家在线上听法也是如此,我们一起就来自己共同作意一下说,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期,可是这个时代至少我们在国泰民安,没有兵荒马乱。我们现在大家还都具足这个人的福报,还有个手机,还能上个网,这也是福报和因缘的体现啊。你没有耳朵,你听不见声音,你没有眼睛,你也找不着这个微信在第几群,第二还是第三群,你根本找不着啊,你连个微信你都不会下载。所以这点点滴滴都是福报具足了。所以大家在此听法,我们现在也作意一下,就是一定要发一个我这辈子就是要成就,要了生死,要成佛道,要往生。而且这一切的前提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世间太苦了。我们不管前不管后,就现前当下一念,请大家发起来。众生太苦。

就像那个时候,南普陀有一个妙湛老和尚,走的时候留下一句什么话呢,莫忘世上苦人多。可是问题是苦人多,我们现在自己也是个苦人,大家都在一起苦。就好比说苦得大家都要苦得已经要无可救药了,整个要天塌地陷的时候,那么大家都在苦岸中,有一个人能够奋发,振臂一挥,说我赶紧去给咱们找一个救世之药。一个人先跑到有这个救世之药的地方,赶紧领到这个药自己先吃了,完了再回来给大家分。这才是真正的能够救世的这样的一个发心。所以我们也是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后面再看惟愿大众,这就是省庵大师在此更进一步的要巩固大家的发心和志向。你看,惟愿大众,愍我愚诚,就是大家怜悯我现在这样的一个体恤大家的一个诚心,虽然我不才,但是我的心是真诚的。怜我苦志,你看说的多好啊,就是希望大家借着这个因缘中能够可以领悟,能够首肯到我现在的这个诚心和这个志向,同立此愿,同发是心。你看,这就是开始号召大家一起来同步共同种这个金刚菩提种子了。并且说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大家要听懂这个啊。这就是等于说给一个推动力和长养力了。我们在座的听法的大家也是,没有发起的,我们这样发起来,已发起的,让它力量更足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长期的来长养。

这个我们特别告诉大家一下,就是说如果我们学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心力不够,慈悲不足的时候,要多看祖师大德的这些传记。像古来,像智者大师,天台宗祖师的这个传记,看看人家怎么出现在我们世间的时候就是一个灵苗,出家,功德有多大,怎么修行,降魔,怎么度化众生,怎么德行感召的这些护法,这些天龙鬼神来护持等等,非常有感染力。就算近代来讲的话,像《虚云老和尚的足迹》这本书,再看看来果老和尚的语录,那些前面的序文等等这些,一小段一小段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增进。为什么我们现在心比较麻木呢,就是大家有时候根本就接触不到,甚至不能够,没有眼界和因缘看到人家祖师曾经是怎么发的心,怎么修的行,没有榜样嘛,榜样的力量呀。

所以这里说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希望大家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这是最难的了,因为人心是无常的嘛。而且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让你退的多,进的难啊。所以下面省庵大师就在这些大乘行人发心的过程中,首先预设防范于未然做了一些避免。你看,后面就是连续说了八个勿,勿怎么怎么样,就是不要怎么怎么样,不要怎么怎么样。

我们来看,勿畏难而退怯,这真的是一个苦口婆心了。这是对于一个初发心的人来讲,他觉得说让我去成佛度众生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太难了,根本就跟我没有关系。所以第一个就是说勿畏难而退怯,因为人人皆如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要有这种自信,首肯。

第二个勿视易而轻浮。有的人他又认为很容易,就听到这些佛法里面比较直接痛快的法,他认为本来具足佛性,成佛易如反掌。这样,让他的行为又不殷重,比较轻慢肤浅,这也是不可以的。他要知道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啊。所以说勿视易而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这就是指的那些比较激情涌动的人。大家各自对号入座。哎呀,今天一听一句法,相应了以后,马上就恨不得不知道能够多么能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可是,问题是你发心勇猛,马上就觉得成佛,这辈子一定要往生,退的也很猛。为什么我们说不要常发心,要发长心啊。他没有一种韧劲,所以这里叫做欲速则不达嘛。

勿懈怠而无勇猛,这就是有些人他的心力被烦恼占据的多,他的因缘中就是这种牵扯啊,情见啊,包括一些不管世间和出世间法里面都会有一些最后把他的因缘导致就是非常的恼乱吧。所以慢慢就离道越来越远,与法越来越不相应。知道它好,自己已经遥遥无期了。我们常形容,就跟沉溺在大海中的人一样,就离岸越来越远,最后被海水给吞没了,一浪打下去。这就叫做勿懈怠而无勇猛。你修行成佛哪是那么容易的嘛。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升起来一个烦恼,我当下对治,把它放下,都觉得简直是思来想去,百般的斗争都没办法,越想越烦,你何况说入佛知见呢。所以勿懈怠而无勇猛。勇猛上,有知见勇猛和修行勇猛。知见勇猛就是学教,听闻佛法,多去深入经藏。修行勇猛就是六度上来讲,持戒清净,多行布施供养。这是必须这样做的,这是佛说的,不是谁说的。然后,时时刻刻这个心性都在往道上会。所有的人生观都是我这辈子一定要了生脱死,一定要成就了度化众生。那么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勇猛起来了。勿委靡而不振起,你看,委靡不振起就是说有些人心性比较什么呢,我们常形容一种人就是说经不起打击吧。一旦有一点挫折,然后就无精打采了,连世间的事业都不干了,破罐子破摔了。也不工作,也不什么,什么都不干,何况出世间修行呢。所以勿委靡而不振起。

勿因循而更期待,这是怎么意思呢,就是说再说吧,再说吧。听了太多的人说,哎呀,现在没有时间啊,等我将来老了,到了什么时候退休了,多少岁以后我应该怎么怎么样,甚至说我将来会出家的。你说这种话说的呀,真的是有时候不忍心戳穿他,那根本就是一个,真是一个永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妄想。你说你现在当下你都舍不下,你将来能舍下吗,只能越积越多。所以说因循而期待就是这一类的。可以说是从过去上来讲,我们也发过心,总是说以后再说以后再说。可是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啊。因循,甚至学佛了,修行的人,知道法门了,不起行的,也是这样。就跟每天知道说应该了生脱死,但是还是这样拖拖拉拉的,坐在那儿看着太阳又落山了,不走一步。像祖师们说的,坐待日暮,非常可悲。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这是指的什么呀,觉得自己的根性不够,成佛太伟大了。比如说我们说都觉得我们自己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说现在的和尚都是高材生,觉得我们就根本(不行),这就是不思进取,觉得跟自己没有关联,比较这个愚钝的人。而且这种人还有一种表达是什么呢,他就觉得说动不动说,哎呀,我是凡夫俗子,你们是专业修行的。就把自己突然间跟三宝的距离拉得很远。也有这样的人。或者大家看到了,有一些人一辈子心性都不开。旁边有好多学佛者,家里的人就在学佛,他永远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也是这一类的。

再一类就是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这就是已经可能学是学了佛了,但是觉得自己不行。再怎么修行,也没有办法成佛,成佛不是自己能够做得到的。这叫我们前面的不重己灵,自暴自弃。

所以大家看,这整个这八个勿,勿这样勿这样,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障碍。所以说,这里就是说省庵大师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警醒和一个提携,希望大家不要在这方面的习气把我们的心给退了。你看最后说,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就是说你种树哪怕说你这个根非常浅,经不起狂风骤雨,那你就不种了。不行啊,你还得种啊。只要你种得久了,它一日长一日长,慢慢地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就是刀子你看到它什么也切不了,你就不去磨它,觉得这个刀是一把废刀。可是只要你磨的久了,它就能够一切东西只要它一下刀都能够把它砍了。所以这个就是做一个比喻,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一个长久,勇猛,不断地坚持,不要退怯。

所以这里讲到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就是不应该因为这个根浅了就不种这个树了,让它死掉。也不应因为这个刀子钝了,就不去磨它了,而让它真的变成废物,一个废铁。所以说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后面又进一步说什么呢,说不要以为你不磨了就没事了,不种了就没事了,还有连锁反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会觉得修行很苦。可是不知道你修行苦就不修行了,不修行是更苦的。这里讲到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大家看,这句话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修不上去了,就觉得懈怠了,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可是这个过日子是不会舒服的,因为它有轮回呀。你一世,二世,三世,生生世世,它是一世不如一世的,有可能。

所以我记得藏地有一个大德给他的弟子们就是讲到这个。这个大德应该是密勒日巴,非常的能吃苦,他是在藏地是以苦修特别著名的一位人。那么,很多弟子就去亲近他的时候就说,哎呀,上师呀,你一辈子苦修,你真的能吃苦啊。他有一次给他的弟子开示,弟子请求他说能不能够给我开示无上的法宝,结果密勒日巴就把这个皮带解下来,把这个胯部露给他看。上面就跟那个肉茧,生得就是非常厚,已经坚固的跟石头一样那么硬。为什么呢,打坐。藏地他们修那个曼扎,就是把所有修加行的时候皮肉磨的那些地方磨得已经有了老茧了,比石头都硬。他就跟弟子说,这就是我的法宝。那么,后来这个弟子就说,您一辈子修苦行,真的太苦了。密勒日巴就说,我这苦算什么呀,说你们才叫苦了,说你们这辈子苦完了,下辈子苦,无量无劫都得去苦。我只苦这一辈子。所以说真正苦的是你们,不是我。所以这跟省庵大师这里完全是如出一辙。

你看,这就是说如果你懈怠的话,那么就受苦多生,哪怕你这辈子好像偷安了一世。如果你这辈子勤劳,就像《无量寿经》里面说的,勤苦一世,后生无恙,无量寿国,那就一了百了。

所以后面讲到说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就是把行门锁定净土,一入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身,清净海众,没有退堕之因缘,所以说何愁退转呢。不但没有退,而且毕竟无疑圆证三不退,彻证无生法忍,一生补处。所以说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所以这里讲到说,一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个苦不苦,难不难了。就是我们现在觉得前面发这个圆满广大的菩提心,又有这八种有可能退堕,不领悟,或者说自己觉得于己无分,等等这些,在人道里面,人的心性上的这些麻烦和这些可能出现的患难。可是这些东西,这些情形,一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讲的话,这就根本不算什么。所以说从这点来讲,这是省庵大师把这个菩提心不要退,最后把它的功德转向西方净土的一个回向,一个提倡。

那么,进一步后面又说,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就是哪怕生到地狱里面的众生也曾经发过菩提心的。发了菩提心以后,修行没到位,很可能又生了邪知邪见,又堕到地狱里边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那个菩提心苗还在啊,他迟早得成佛。那么这样的人曾经也都是曾经发过菩提心的众生,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就是我们都投身到人道了,前面说讲到的这个能够信佛入门,又能出家的话,你连个地狱众生都不如了吗。

而且就现在份上来讲,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就是说曾经发过菩提心的人,可能现在流落到哪一道也不知道。那我们也可能跟他没有缘,没办法现在追溯着去劝解他,去劝导他。可是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也就是说,过去的错误已经就过去了,没有办法再纠正了,追悔也来不及了。可是将来,我们还是可以现在做打算的。何况我们现在已经得闻佛法了,现在已经觉悟过来了。所以就算不如过去那样的昏迷颠倒,可是对将来我们还可以补救。那么如果你现在再不奋发起来的话,就可能辜负了自己了。

而且从往昔以来,这里如果串一下这个句子,因为后面的这个句子它比较简练,如果我们不串一下,可能这个文都贯不过来。就是这里讲到说,以往昔之中,因为没有听闻佛法,所以由于昏迷而没有觉悟,那么这个在我们已经成就了,或者佛菩萨的眼里看来的话,他固然是值得哀悯可怜的众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佛谓可怜悯者。可是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佛法的真义了,苟知而不行,就是你已经知道了话,那么你还不再去发这个心起这个行的话,那就尤为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

所以这里我们常说佛法所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是解行相应。唯有解行才能够得到佛法的这个实益吧。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边,一个说法度众生,一个修六度,这其实是我们人道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说曾经的昏迷是可怜可悲,可是我们现在至少已经入了大乘法了,这个法界了啊,大家都听的是大乘佛法。所以说能够实践一点是一点,这就是功德有在,绝不会唐捐掉。

那么这里又说到,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这是针对一类的根基的。你如果说你现在还发不起这个勇猛的心的话,怎么样呢,首先我们是不是相信佛说的话,如果相信佛说的话,三途一不小心下去的话,你就得思地狱苦。害怕落地狱,饿鬼,畜生,自然而然你就精进不懈了啊。就跟牛马一样,你害怕鞭子抽打你,自然你跑得就快了呀。所以这里就是以这个方法来策发我们的精进。

好多时候,一些同修觉得地狱饿鬼畜生觉得非常害怕,特别害怕下堕。还有一些同旁边的人就说,觉得他太执着了,好像说哪里有说天天地狱饿鬼畜生那么容易去的。告诉大家,这种怕地狱苦而精进的人真是真修行人。因为他真的相信地狱,相信佛说的地狱很容易就去,很不容易出来。那么由此而升起的精进,必然它的质量也是非常好的。

你看,若念无常之速,再一个就是咱们得念死啊,死亡一定会来,有可能一不小心就生病。那么懈怠就不起了,就不会在懈怠心坐在那儿等着太阳落山。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虞就是忧虑的意思。这是进一步的加行吧。因为既然能够前面说地狱苦,无常迅速,那么我们就是常常用佛法教我们的这个成佛方法,断惑证真的这个方法,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在其里面,能够以求进步。把佛法在我们人生价值中,让它站立到最高的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常要让这个身心受佛法的熏陶,就把佛法当作一面镜子一样,来照射我们在这个人世间的一切的世出世间的得失。烦恼三毒的升起,降伏烦恼的自在,来回不断地这样在心性上激荡磨练,自然而然就心靠的佛法多,世间法就少了。

那么这个怎么来的呢,你看,一个是应该造次弗离于佛法,就是终身依赖佛法,让它来作为自己的一个本命元辰这样子的。还要有善友的常来提携。我们常知道有善知识,一个是教授善知识,就是说带领我们学修,再一个同行善知识,相互增进,能够不要懈怠,常行精进。这就指的善友提携。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不退失的缘起。如果常能如此,自然没有退失之虞,也就是说没有这个退失菩提心的这个忧虑了,可以高枕无忧。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这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以为就看上去当下让你发这么一念心,你就觉得这一念很微不足道,不重视。殊不知我们常说万丈高楼要从地起。你知道成佛的那一刹那,也是由于因地中凡夫,罪恶凡夫之中发的一念想成佛的时候开始的呀。所以看上去发愿的时候没有实质的内容,好像是一个虚愿,没有一个真实的利益,可是一切的佛法的利益都是从最初的发愿来的。所以大家每次皈依的时候,都会让大家随心而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如果我们发的这个心是真的,是事实,那么一定会我们的行为也会是真的,能够依着这个事实而行。

这样的话,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是给我们起的信心。就是不要说对这一念心觉得它是虚浮的。只要你的愿广大了,那么你的行必然是,我们常说行山来填愿海。没有像山那样的身行,在这个世间里边,洪炉,就是我们像人世间社会上就像一个烧红的炉子一样,在里边就要炼,能炼出来的才算是真金。特别是像我们现在的大乘佛法之地,汉传佛法里面确实也缺少。我们现在在习惯上要不是禅,要不是净,真正像天台宗里面的这些次第,我们连教法都不知道了,何况去依之而行呢。所以说,现在大乘佛法地,我常说有一个现象就是淘出来的是真金,淹没了的也没办法。就是这么一个现状。所以你看这里省庵大师说自然你愿广了,你就行深了嘛。

这个虚空也不算大,只有我们现前一念的心王发起来这个心的力量是最大的。又进一步说金刚,金刚我们都知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金刚比喻,就是它能够摧破一切世间的物体。可是还不如愿力的力量坚固。所以这都是用这个物来比喻我们要发这一念菩提大愿,菩提心。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这是一个最后的总结,还是以净土为归。

你看说,在场的人如果大家能真实地说不见弃,能够相应我说的话,那么咱们这个菩提眷属今天的这个缘起就从此联姻了,就是结伴而行了。莲社宗盟,将来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不是又叫莲宗嘛,相互念佛的人都叫莲友啊。这就等于说,将来在净土的这个清净海众里边结伴而行了,把手同步了。所以叫从此联姻,自今缔好。这是用世间法做的一个比喻,非常的骈文,很流畅。那么因圆果满的时候,自然能够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再乘愿再来,一同来度化众生,同成正觉。

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你看,愿与大众共勉之。就是你怎么知道成佛的那种果报,不是我们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吗。这个三十二相它是有修福修来的啊。每一相都要修一百个大的福报,大福德,才能够庄严成一相圆满。所以说尽管就是说三大阿僧祇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乘愿再来的这种示现,那么圆满了以后,就有了自己的国土,就有了自己的常随弟子,就有自己度化缘起中的众生,有自己的正法像法末法。这都是成佛具备的因缘。那么,最根本的因缘就是佛的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就代表所有成佛的一切功德吧。所以你能怎么知道成佛的这种功德不是从今天这一念心发起来立的这个愿而作为引子才引发出来的呢。

这最后一句就告诉我们说,成佛完全取决于最初的一念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没有这一念,就永成不了佛。有这一念必定要成佛。这是理所必然的。所以才省庵大师说愿与大众共勉之。最后一句这么轻描淡写的说出了发菩提心,这一发,对于整个我们成就圆满佛果的这个全局里边它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所以大家,这里最后一句就是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当然我在这里也与大众共勉之,诸位发心发心。

今天的时间稍微超了,要超二十分钟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内容再讲一讲就不够了。而且可能大家也听出来今天就是贯文居多,没办法太多的发挥。特别是因为最后一段流通分也不需要发挥。只要我们能够把省庵大师的这种痛彻的劝诫的这种悲心,能够受一点点感动,就算听法就是功德了。那么这一次的因缘也是我们前生后世中的这种时节体现吧,所以差不多这么十个星期,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跟大家共同学习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当然讲也谈不上怎么讲得高妙,就是跟大家一起过一遍,作为一个学习。这从我自己来讲,也是这样的一个发心,也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效果。至于说我们以后能够依着祖师的开示怎么样去发呢,还看每个人的因缘福德和精进,和道心了吧。

这个,各是各的功德,谁也替代不了谁,就看每个人的发心,看每个人的修行。那么在此也希望说,有因缘听圆满的这些同修们,哪怕我们现前现在一念也具足起来,我们就算对于这个《劝发菩提心文》这篇文章不能够忆持圆满,始终把原句原义常给受持得住,至少我们能够常由此引发说,最通俗地讲吧,说我要成佛,我要度众生。最次最次的你也要说,我要了生死。如果能把这三个见地同步具足起来,那算我们这个《劝发菩提心文》对诸位来讲,包括对我本人来讲,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佛法难闻,能遇到正知正见的祖师们,有他们的言教我们能够学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福报吧。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福报,并且让这个因缘,能够遇到祖师言教的这个因缘中的这样一个福报体现,能够转化成我们每个人心性上的菩提心苗,乃至发愿成就圆满佛果的这个因缘,都把它能够连带引发出来。所以说大家也莫小看我们这次的学习,或者今天晚上这些这样的一个,怎么说呢,灌文式的讲解吧。只要大家能够带着这一念,刚才我们共同发起来的话,这等于说我们的功德也跟省庵大师当时举办法会在场听法,参与法会中的功德是正等无异的。一切法取决于信心,一切法成就于发心。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希望大家一起回向,愿以这次学修净土大师省庵祖师的这篇《劝发菩提心文》的功德回向四生九有,一切有情,愿其已故者离苦得乐,现在者福慧增长。并愿以此回向,包括回向之功德点滴不漏的全体回向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中。好,阿弥陀佛。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