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烦恼摄受范围的执着是贪吗

2021-06-27 宏海法师

问:我们做事情,如果所执着的事情,不在烦恼的摄受范围,算贪吗?比如我们执着于西方极乐世界,和执着于世间种种一切的差别?恳请法师开示。

宏海法师答:阿弥陀佛。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提出来所执着的是这种不在烦恼所摄受,就是对于法的追求。那么首先跟大家说的是佛法里面有个概念叫做善法欲,就是说去好要、去攀缘无漏法而起的这样一种欲望。就是为了修习佛法起的这种好乐之心。因为欲在佛法里面,从教义上比如从唯识宗解释来讲,就是说这个欲,他是通于善、恶两性的。

那么这个善法就是说为了修善弃恶,比如说就求解脱啊出轮回啊等等这些,我们都把他叫做善法欲。我们一般通常意义概念上的欲望是指恶的性质的,对人有害的。比如说世间的钱财,名利啊,妄想啊,等等这些,这都是我们说的贪嗔痴的贪。那么善法欲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如意足:欲、勤、心、观。就是说一开始你就要对佛法升起好乐渴仰之心,那么这种欲望呢,对于我们身心走向解脱是有利益的。不论在论典和经典里面都写到说,比如说贪欲的生起的话,就让人身劳心也苦,身焦心也焦,在这个经典里面有时候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种种贪欲,故有轮回。是这样让人生忧恼的。但是这个善法欲呢是让我们走向解脱的,而且是学佛上路相当一段时间,一定要有的这样的心势,如果没有对法的渴求,那么我们怎么去走到一个修法的状态呢,这是必要的!

当然,如果说一定要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的话,那么善法欲还是立足有小乘的本位。大乘的角度就是凡所有求皆是染污的,一切欲都要断尽才能究竟成佛。就像《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金刚经》里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说修行到一种甚深的境界,就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时候,在进行回小向大,就说根本上不管善的恶的,只要有一念欲还是会障道的。这是从大乘的角度。那么在我们修行具体的操作上呢,还是要看我们的本位。现在我们还在凡夫的状态,所以我们还是以小乘的立足为基础,先升起善法欲。就是对法的欲望,开始迈步,不能自认为高妙就一开始连地基都不要了,就说那些大乘的不执著啊,对佛法也生不起恭敬,甚至刚刚入了佛门就觉得佛也没有,法也没有,一切都是空,这些等等都堕入到断灭空见中,这都是不好的现象。最好还是从高处着眼,知道佛法最高的目标,是毕竟空性,那么从低处着手,还是升起对法的渴求,这是一个正常的心态,也是一个比较端正不容易出问题的状态。

具体这个同修讲到说极乐世界来比喻说善法欲。我个人认为极乐世界还应该另据眼光来衡量一下。因为净土法门是圆满的、第一方便的无上圆顿的大乘之法。所以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的这种取舍,比如说为什么要求生极乐,好像这也是种欲望。我们不是说有个取舍依照大乘你就会有烦恼。那么理上是这个样子,但是极乐世界恰恰是为了契合这个理,从具体操作行为上反而更加的痛快直接。但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意义上来说,那么求生极乐不是还要有个欲望嘛。极乐世界的修法是这样子的:就是对这个善法欲的要求,直接把他调到终极地步。因为我们在修善法欲的时候最后还是为了断欲,好比我们站在一个充满荆棘的草原里面,往左的时候把右边这些粘在裤腿上的这些荆棘抖干净了,可是往右边弄左边裤腿的时候,又把之前弄干净右边粘上了,怎么也舍不下这些欲念,不管好的坏的都舍不下这些欲念。这个时候突然间天上掉下来一根绳子,你不管不顾的把这绳子一拽,往上一攀,所有草上的荆棘就沾不到你的裤腿了,这是打一个比方。净土法门的修法是要立足于具体的操作角度来契合无所得的这个大乘空性的佛法。

所以说有些表面矛盾并不代表真正矛盾本身存在,这位同修打极乐世界的比喻他并不属于前面善法欲、恶法欲所涵盖的范畴。因为净土法门重在行和信、愿。他强调的是既然你舍不下这欲,那么你就取那个就解脱自在乐。舍的时候,舍不到究竟,那么你只能取,取到究竟,这就是太高难度的修行诀窍了。当我们没到那一步,很难理解就是说无取舍的时候到了究竟的地步都放下。怎么会取舍到究竟的时候跟无取舍到的境界是一致的。这就是佛法讲的不二法门,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进行说明就打比喻说我们修行要把欲念全部放下,就等于我们人的眼睛看见满目的东西,想远离他。

满目的东西就是欲望,眼睛就是我们自己的心。那么我们眼睛怎么也远离不了这些东西。老是想睁着眼睛看他。割舍不开的时候,这时候还有一种情况就这把这所有的东西,慢慢的走近再走近,因为我们什么时候把他舍去的时候等于说这个景物离眼根越来越远最后走出视线,模糊看不见了。就是等于我们成功的修行,把欲望放下了。那么具体的情形,我们现在人很难放下,索性就把这个东西往我们的眼睛越来越近,刚才是舍,现在是取,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一直近到眼根的前面的时候,虽然特别近,其实也看不清楚了。

这就是净土的祖师讲净土的取舍的问题的时候他说:舍,舍至究竟,没有一个可舍。取,取至究竟,也没有一个可取。所以取舍到极致的时候跟无取舍完全是一个境界。但是凡夫很难理解。特别是信心或者是教义没有到的人很难理解,大概我们就给大家做这样一个比喻,看看能悟到几分算几分,不能悟到呢平常多念阿弥陀佛,慢慢就会悟到了。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有烦恼 当自责 有烦恼 当自责

宏圆法师:垢与净是妄心的分别与执着,清净本心不垢不净 宏圆法师:垢与净是妄心的分别与执着,清净本心不垢不净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执着是非必生过患——读《世法哲言》所感 执着是非必生过患——读《世法哲言》所感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内心有障碍有烦恼该怎么办 内心有障碍有烦恼该怎么办

第44集 为什么执着就是苦? 第44集 为什么执着就是苦?

不需要对正法演说者生起烦恼 不需要对正法演说者生起烦恼

对治内心有所得的执着 对治内心有所得的执着

对生活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 对生活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

虚云法师开示录-放下执着与人我是非烦恼 虚云法师开示录-放下执着与人我是非烦恼

第066集 从烦恼生成之因检视“完整的广论” 白正伟老师 第066集 从烦恼生成之因检视“完整的广论” 白正伟老师

第065集 苦集圣谛、烦恼与无明 卢正娴老师 第065集 苦集圣谛、烦恼与无明 卢正娴老师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无上妙法!多读一点佛经,人生少点烦恼 无上妙法!多读一点佛经,人生少点烦恼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众生的烦恼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众生的烦恼

究竟是谁在烦恼 究竟是谁在烦恼

锻炼身体是执着自己的色身吗 锻炼身体是执着自己的色身吗

第106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四)   正德老师 第106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四) 正德老师

第105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三)  正德老师 第105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三) 正德老师

第104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二)  正德老师 第104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二) 正德老师

第103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一)  正德老师 第103集 释迦如来如何随宜说法摄受众生(一) 正德老师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第022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四)  正彝老师 第022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四) 正彝老师

第021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三)  正彝老师 第021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三) 正彝老师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二)  正彝老师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二) 正彝老师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一)  正彝老师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一) 正彝老师

「心不在内、不在外」是什么含义 「心不在内、不在外」是什么含义

佛法不怕你烦恼重,怕的是你没有善根 佛法不怕你烦恼重,怕的是你没有善根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多生欢喜,莫生烦恼 多生欢喜,莫生烦恼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善业不能改变烦恼,但善根不一样 善业不能改变烦恼,但善根不一样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烦恼毒!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烦恼毒!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达真堪布:无论是烦恼,还是恶念,力量都非常强大 达真堪布:无论是烦恼,还是恶念,力量都非常强大

青年们的烦恼

道证法师:戒律是去除我们烦恼、妄想、执著最好的清洁剂 道证法师:戒律是去除我们烦恼、妄想、执著最好的清洁剂

达真堪布:人为什么烦恼痛苦,为什么不顺心、不如意呢? 达真堪布:人为什么烦恼痛苦,为什么不顺心、不如意呢?

烦恼来源于放不下

不要为了吃素而与家人生烦恼

快乐不在环境,而在于心境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烦恼也会开花的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