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2021-06-23 其他文章

(第一讲)

前言:

佛法的流传,主要是要有人来讲,有人来弘,这样才能使佛法的正义在这个世间,让更多的有缘能够得到法的利益。遥想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大法东传,大家对佛法掀起一股学佛的思潮。大家都去听法,有名的佛门大德都来弘道,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讲经说法是非常盛行,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后来由于讲的过度,慢慢忽略了真实的行持。以至于说有大事的因缘,达摩祖师东来阐述教外别传。说明那时讲经弘法成了一种弊病,就是过头了。时转至今,我们现在教内讲经弘法特别难得。这样没有人来讲没有人来弘,同修们也很难真正的领悟佛法的意趣。佛法真实最终极的目标(这样)学佛。所以说,曾经的弊病竟然成为我们现在有时候已经是不能够了。从这点来讲,可见佛法已经有一定的飘零了。所以在当今希望佛门的有识之士、大德、善知识、能够发心去讲经去弘法。我们护持佛法的同修也能够成就,护持法师讲经,护持法师说法。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各位同修,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能够在这里来共同学习稀有难得的佛法,每一次对于法的熏习,都必将是我们未来菩提道业解脱的金刚种子,功不唐捐。今天我们讲的课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么总归我们来学习佛法,在心态上首先我想说一下,有一个前提:就是虽然我们说佛法,圆融无碍,这个普度众生,但是在具体的学修方面,特别是如果说皈依三宝以后,正式到入闻思修的正规的阶梯,迈入这个次第以后呢,首先信仰,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那么闻法也要比较殷重。那么我们再来听闻佛法的这个心态上,每一次,每次参加法会也罢,来共修也罢,都要调自己的殷重的心态,恭敬和虔诚。

首先,我想至少从三个方面,第一个,以前的祖师们著作里有比喻,像有我们一个容器,来纳受这个法语甘露一样。首先这个容器不是扣着的,是开敞开放式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打开。当然,有时候我们出去刚刚去弘扬佛法的时候有好多情形,好像信仰,佛法讲的道理,因果轮回,说你必然一定要随着我这么信,它就是这样的,好像往往会被人误会有一种强加性。我觉得在这个心态上,有时候我觉得其实我们自己也许没有反思到,因为我们常是容易被自己受了一些主观的熏习,很难把他的心态变得客观起来,接纳佛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无意中自我的对立的觉得说,佛法来的比较强制。其实呢只需要我们来把自己的心态摆平,把它尽情的客观起来,就好像一个开敞的心态,接纳这个法的时候,就像一个容器一样,你不是扣着的,一定是向上敞开的。那么这个法语甘露注的时候呢,把甘露这个水,比喻佛法一样能够倒进来,能盛得住。这是首先是应该具备的第一个心态。

第二个呢就是盛得住你还不能漏。为什么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呢?在佛法里面,就是听闻了以后,你得琢磨,如果你琢磨的时候越琢磨越对,原来如此,正合我意,那么你慢慢的对于法的心性的培养,对于修行的激情,都能够如影随形,跟进上去。否则的话,在场的时候听法,哇,听得似乎是法喜充满吧,但是一过头抛之脑后,一回到人世间,实际很难培养起来正念,何况说有定力。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佛法的作用在我们身心世界之中就只是昙花一现一样,在的时候有,不在的时候忘却了。就好像容器下面有漏,开了一个口子,不管你注入多少佛法这个甘露它都会流走。这是第二个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那么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什么呢?就是来听闻佛法的时候带着成见。或者说指点江山,或者说且我试着听他讲完,然后到底看看他想做一番点评评论。当然我们学习佛法要非常理性,可是这种理性基于正知正见,就是佛法讲的智慧,至少像我们刚才讲的是一个客观。我们客观的这样去跟自己的身心世界跟我们的人生一世来对照,现实情形来对照,然后接纳佛法讲的真理。

那么它一定有完全吻合和对接的地方。可是一旦,如果我们心里带一种成见。有时候我们来听佛法,很多人来的时候,反正我没有信仰,我是唯物主义者,或者我是信其他的一些派别吧,学术也罢宗教也罢。那么这个时候,就好比说这个容器里面边它曾经有东西,特别是如果你带这种邪知邪见,没有带着这种清正的心来听佛法的话,那么就像容器里面有发霉的东西,或者有一些残留的一些细菌。这个时候,就是把佛法的甘露注到这个容器里边,但是很可能这个水把细菌泡了以后,它好像越来越发挥作用,整个把这一容器的水都给污染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叫邪知邪见!这个呢,其实是三种心态中最为麻烦的一种,所以我想今天我们来听闻佛法,乃至以后每次对佛法的熏习,调养心态非常重要。因为身为凡夫位的时候,不是说每个时期都能守住正念和正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心态调配到跟我们法的步调一致起来才能相应。这是我想闻法的一个前提吧,我们做一个交代。

那么长久的在这种我们讲佛法,可是在主流社会的观念中,对于对佛法对于佛教其实有着诸多的误会。看到磕头的,我们有时觉得是迷信。看到庄严的殿堂,或者进去有供着佛像,如果没有佛法的熏习,或者不信佛的话,他走进去觉得阴森森的,甚至看到披剃出家像我一样这种形象出去,称之为和尚。他觉得说,或者说法师们,人都活成这样,什么也不能干,还有什么盼头。所以等等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所以有时候,对于佛教对于佛法的弘扬,我曾听到一种见解,说佛法有三多:第一个,这个老人多;第二个妇女多;第三个文盲多。就说什么呢?就说信佛的人大部分都基于这种水平,好像是万般无奈了,或者说碰壁碰的不行,没事干了才去学佛。这是长久以来对佛法的一种误解。当然在这几年,我们在弘法的过程中,还是觉得至少青年壮年这种队伍逐渐的壮大起来,对于佛教的认知,对于佛法的领悟,信众都有很大层面的拓展。

那么其实我们就理上来讲的话,我们常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为什么说这三多,其实它也有它的道理。首先为什么老人多呢?老人一辈子经过的坎坷多,跨时代,几个时代,一辈子的这种风雨,这个世态,这种人情,所以他最后以后,经过了见过了他容易放下,他容易看透。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听到佛法的这种出离心、苦呀、无常呀,他马上就能相应。为什么呢?他能有感同身受。其次呢,比如说妇女多也罢,当然这是一句戏语,可是的确佛法的这种慈悲情怀,比如说我们这个课程的主题,讲观音菩萨,他同妇女特有的心软、同情心等等这些,在世间法来讲至少有很大的这个共性。那么如果说一个文盲能够信佛,大家想想,他要有多大的善根,他什么也不懂,莫名其妙他就觉得这个对。就像蚂蚁不会写字,可是我只会吃蜂蜜,要循着蜂蜜写着这个字,把蜂蜜吃了字就写好了,佛门里面很难能可贵的一种暗合道妙。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也无可厚非。

可是从这个观点,这种认知来讲,为什么长久以来,佛法没有成为主流?当然一方面学佛需要福报、需要智慧、需要善根因缘。那么你能够接触到佛法,升起信心,至少对它感兴趣,这是一种福报,从佛门来看。可是从现实生活中,这种福报,当然,从浅层次来看,佛法现在还是很昌盛。但现在有一种尴尬的情形,现在大家喜欢在外圈绕,真正能切入佛法这种甚深的义理,圆融无碍的阐述,对于人生观宇宙观的阐述很少,大家的福越来越薄,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刚才讲到的误会,因为好多佛法中的一些甚深行为,但是在我们没有接触的,一看来就显得很肤浅。比如说我们现在听闻到佛法,首先讲到的一个字就是求。这也是事实,对吧?虽然佛门中有一句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常讲的一个范式弘法。就是说,让他学佛,那么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对于什么都有一个追求,这是人的本性。我们现在达不到无求的,在求的阶段,就要利用他这个求的思想属性给他慢慢让他迈入佛法。不管佛法的任何一个层面,文化也罢、艺术也罢,音乐也罢,乃至佛教造像,烧个香磕个头等等这一些都是方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慢慢的在趋向上让他走进佛法这个核心义理。这个缘起性空的智慧。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庙前的香炉就好像成了一个求的领土了。求财的首当其冲,求官的紧随其后,当然这也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求长寿、求吉祥、求平安、求子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这些。出国顺利,事业发达,反正是试看今日佛门,怎一个求字了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时候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当然这种人,一般呈现都是一身正气,说你们这些佛弟子,说了佛门要看破放下,你还这么能求,我虽然不信佛,我都从来都不求,你们是伪佛教徒,整天带着欲望,说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等等这些大道理来进行一番评判。作为一个佛教徒是进行批评的态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想,到底是求还是不求呢?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要明了到底求不求。当然要求,为什么?有求必应。你在凡夫阶段,不管你就算求财求寿,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提倡求的时候,刚才讲到真正说先以欲勾牵,我们看中的不是他的所求之物,而是他的能求之心。这是学佛一个最重要的第一步。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我们都一个求的对象,都有一个理想。我们求的这个心态,就是向这个理想靠近。我们什么也不求,其实看上去很美好像跟佛法很近,其实在行为上,也就是我们讲,从事相上现象上来讲,其实他是跟佛法越来越远。为什么?没办法走进佛。他的心是什么呀?推的,远离的。所以说真正对佛法起信起行,绝对是离不开求的。入无求,必从有求开始。求是无求的必由之路。

所以说诸佛菩萨,你看观音菩萨也有愿,药师佛也有十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等等这些,所以说这些无一不是在求。若我成佛,我要怎么怎么样,我想怎么怎么样,我的国土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能离得开求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非常客观看待求,以及求的深浅层次和它的偏还是正的见解。记住,我们需要的是能求之心。它对于学佛的功能作用扩展特别大,但是不妨让他先有所求之物,这是一个前提。如果讲到这样的话,佛法的核心其实是,当然不是从浅层次的,从外围的来讲,从更高的甚深法义来讲,还是离不开一个求。甚至整个一代的佛法,信解行证就是从求字开始。最基本的,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呀?有求必应!一听到有求必应,我们想到南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无处不在的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她所给我们承诺的就是有求必应!也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课程《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呈现的全部内容,核心的就是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老是在庙里,除了大雄宝殿,还有圆通宝殿,特别是普陀山,观音菩萨有求必应。里面挂了好多旗子呀、匾呀都在那个里面。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开始今天正式的课程,首先我们来看,今天的这个主题我们来从经题来看《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现在首当其冲介绍一下,到底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神通妙用,为什么与这个世界有如此甚深的因缘。观音菩萨梵语字很复杂叫做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印度话叫起来很绕口,汉译叫做观世音。那么在旧译里,在佛教里都知道,一个是玄奘法师,还有一个我们今天普门品的译者是鸠摩罗什法师,待会我们有一个仔细的讲解,对他的生平。那么在罗什法师之前,我们常规把它叫做旧译,就是之前的旧社会一样旧译,旧的一个时代。玄奘法师之后叫做新译。它是两种译的风格不一样。那么观世音菩萨在经典里面,一旦要翻译观世音菩萨,在旧译呢,都叫光世音,就是光明的光,世间的世,音声的音又译为观世音。后来在玄奘法师译里呢,才叫做观世自在,或观自在。比如说《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么密宗里也把他译为正法金刚、清净金刚、绿度母、白度母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化身,这是观音菩萨。

那么,其实观音菩萨他的这个名号,他的这个名称就显现了他的功德和威力自在。为什么呢?这个观世音呀,是偏以什么,我们有身口意三业,是偏以他的语业。那么这个光世音,就是光明自在,这个偏以他的身业,身体的妙用。那么这个观自在说明他的身口意三业,已经圆融无碍自在,甚至可以六根互用。为什么观音菩萨殿叫圆通宝殿。一旦他得到这种妙用的时候,他的耳朵,我们凡夫眼睛只能看东西,耳朵只可以听声音,舌头只知道什么味道。但是观音菩萨一旦进入圆通,打破这种执着障碍,分别以后可以六根清净,互相任用。比如说,耳朵就能起到眼睛、舌头的功能作用。他都可以起现行。这就是从观自在来讲,我们很浅显的理解的一个自在的内涵。

那么在唐朝之前,观世音菩萨,有时候我们去看一些老的庙宇,老的绘画什么的,观音菩萨在经典里面也有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就是普陀山。他那个时候的相貌大多偏于男相,丈夫相。那么后来在唐朝之后,慢慢的因为观音菩萨他是无处不现身,他所示现的身份等等大多以女性居多,而且中国人对于母爱的崇尚,比较大家都有共性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随着佛法的弘扬,乃至观音菩萨时时刻刻每次示现的公案,历史曾上无数次的,光观音菩萨感应灵记就有这么厚一本书。历朝历代,对于他每一次示现来度化众生,对于他慈悲呀、智慧呀、乃至点化像济公一样点化都记录了这样好厚一本。在这些记录里面,大多都是以女性的形象。比如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海岛观音,慢慢就形成了她成为一个女性的形象。那么为什么说原来叫做光世音,后来常容易叫做观音菩萨呢?这也是因为唐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开国皇帝李世民的中间重叠了一个世。那么在古代,皇帝的权威是绝代的,不可侵犯的,当时为了忌讳这个,所以大家习惯上就把观世音世字去掉,叫做观音,我们现在脱口就成为观世音菩萨,习惯就叫观音菩萨。这是她名称的由来。

那么再讲到这个观音菩萨,她为什么说能够有这样一种度众生的,刚才讲到甚深的因缘,其次无尽的神通妙用。这个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在经文中曾有过交代,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历从三个方面:据释迦佛以前有一座如来应身叫做宝藏如来。这个宝藏如来当时有一个转龙王太子叫做不眴,就是说大概意思就是眼睛一下都不眨这么样的。那当时的宝藏如来,当时去宫里面应供,那时供养佛和他的弟子,就像释迦牟尼一样一到一个吉祥的日子,或者连续几个月几个月的请到王宫里面来应供,以给世间人培福种福田,就是增加福气的意思。那么当时这个宝藏如来到宫里的时候,不眴太子随着他的父王和母后整整三个月,殷勤的早上去请安,一日三餐去送,洒扫,佛陀的寝宫都是安排的妥妥贴贴。

后来,宝藏如来见这个太子宿世的善根特别深厚,就问他说:你这么殷勤的来侍奉,你是为什么呀?你有什么愿望?那么这个太子就说:世尊,我今以大音声这次供养乃至尽形寿所有的善根,回向佛道,将来在我行菩萨道的时候,世间一切的苦难众生只要他受苦的时候,他的声音为我的天耳所闻,他受苦的情形为我的天眼所见,那么我一定马上令这些众生免除苦难,如果不这样,我就不成正觉。他的亲教师阿弥陀佛也是发这样的誓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来说你现在如此修行发愿,给你授记名观世音,无量佛灭后也就是阿弥陀佛,将来在极乐世界后补阿弥陀佛,转为一切珍宝成就世界。那么你的名号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这就是当时宝藏菩萨如来在给观世音菩萨作为不眴太子,凡夫的时候给他授记。你的修行当如此,他的愿力如此。所以这是他寻声救苦的由来,是宿世悲愿。宿世就有这个悲愿,他可以有这个寻声救苦的功能作用。

那么第二个,为什么有这个寻声救苦的原理和本事呢?是因中修证得来的。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本经典叫做《大佛顶首顶楞严经》,我们常叫《楞严经》。楞严经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有二十五位阿罗汉菩萨等等这些修行成就的圣人,当时文殊菩萨和佛都在场,给他们说所成。就是过去他们都是怎么修成就的。我怎么得到从凡夫修成圣者,从迷转为悟,从染成为现在清净的心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十四位,我们众所周知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讲: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现在都在极乐世界,现在是他两个上首菩萨。我身后,阿弥陀佛这边,这边就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那么第二十五位菩萨就是观音菩萨。

整整用一个章节,篇幅也很长,介绍他过去怎么从佛法修证得到现在的寻声救苦的神通妙用。那么这个我们可以着重学习一下,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在普门品里面可以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当时这个观世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无量劫的时候,曾经供养过一位观音如来,这个观音如来教他一种修禅定的方法叫做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当然这个词听起来非常的专业,佛教里面动不动就是三昧呀,什么禅定呀,四禅八定,世出世间等等。那么我们听不懂也无须觉得这个太专业。我们可以讲一下它的大概,我们就知道,其实观音菩萨过去修行的这个法门,在经文里面形容称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他怎么修成就的,很简单反观,就是观照。心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反思现在一切的现象,然后慢慢的把这些分别执着二元对待打破。整个一代佛法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在修行上,让我们消除分别。众所周知,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思维也罢,语言也罢,看待问题也罢,最最起码一定是二元的。就是有左一定有右,对不对?有上就会有下,有高就会有矮,有胖就会有瘦,善恶等等这些都是分别的。一旦落入到这样的分别状态的时候,其实就是凡夫认知世界的层面。

那么观音菩萨就是从一个凡夫,他当时是怎么修的呢?我们可以尝试听一下这个经文,然后再进行讲解。他开始他跟佛说:初于闻中,刚开始他只是利用耳朵听声音的这个状态来进行对治修行。首先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六根,耳根呢听声音的时候,声音是怎么到来耳朵里面,耳朵是怎么知道声音的,声音的表达是怎样分别的。作为凡夫也好,反正说我耳朵不聋可以听音乐、听讲话,叫妈妈就知道是我妈,听到爸爸就知道是我爸,大部分习以为常都这样,没有反思过。可是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觉得人会有生老病死一样,观音菩萨当时曾经在这个他想为什么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我对声音的反应,为什么呈现的状态,怎么样分别,我为什么跟声音有感觉。

他不断的反观这个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他说,最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就反观,反观初于闻中,刚开始反观听声音的这个功能作用,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么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心急,我们可以进行讲解,其实他的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说:当我最初听到这个世界上,那么所有的毁谤声、诅咒声、叹息声、悲哀声、或者赞叹声、歌颂声、欢笑声的时候,我们的凡夫是对这些声音是有分别。赞叹时候,我舒服,欢乐的时候我随着心情愉悦,诽谤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到我,然后说我的不是的时候,我就极其愤怒。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观音菩萨就开始觉得这种二元分别的对待一定是有我,然后有声音给我听,这种声音又是从别的地方发出来的。

他就开始反观说,最初,慢慢观着观着,心静的功夫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听到任何一切的声音以后怎样呀?入流亡所,就是说这种声音不像以前一样,一定得分别他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收缩收缩,只能听到外来一种声音,它是一种闻性,就是说这种声音只是一种声音罢了,不去分别声音的类别和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能是知道,观察到我听声音的我的功能,能听的功能作用和外来声音的为我所听的时候它的相结合,他慢慢把心静到这个程度。一切的声音的喜怒哀乐他不去分别。在这种情况下,就慢慢的忘却了外界的声音境界,觉得动静,声音是动的,我能听的闻性是静的,动和静,动静二相,了然不声。打破二元,把它结合的融为一体,那么这个就很了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看后面说什么?如是渐增,慢慢越来越强,这个禅定、心静功夫越来越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現前。这段经文大概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想,就是说,随着自己观察力和控制力的提高,慢慢就进入一种极其寂静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话,刚才的这个水平是虽然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它还有一个动,一个静,还是对待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慢慢的收缩再收缩,只有闻性的功能作用在,和动和静的分别都没有了,不断去的让自己的新的禅定境界深入。慢慢到最后,进一步修习不已呢,外边的动静相,和我闻的闻性,能闻和所闻的动静,又把它融为一体,打破了。打破以后,才知道,原来闻属于生灭的一种状态对吧?有声音起伏,包括闻性,能闻所闻,包括动静都是一种生灭,有动就有静。那么这种情况下,生灭,有生和灭的状态的时候也不行。再进一步的禅定,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深入,突然间寂灭现前。这时经文里面是怎么形容的呢?突然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个话听起来很专业,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来看,就是说,说白了就是说打成一片,就是分不清宇宙是我还是我是宇宙。整个虚空凌空影像突然间消除了对待的常规思维。那就知道说,一般的说,这里有个世界,世界有你我他。

金刚经里面讲的说,有人相,有我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大家知道这个相怎么来的?因为一旦有我的出现,那么相对我就会有你,分别就出来了。相对你和我,一定会有他,芸芸众生相就出来了,你我他就组成这个芸芸众生相。然后我们就说其中有数不清的爱恨情仇呀,这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又说此恨绵绵无绝期,相续的受着,就是时间流淌的相就出来了。这金刚经里面讲的四相,一切以我为基点。那么一旦打破我,你看,超出人我的界限以后呢,连根带水,连根带泥全部拔起以后,就诸法无我显现。观音菩萨从声音这一个现象钻牛角尖。当然,我们是比喻的,不断的反思反思反思,突然间超出常规的这种分别状态,禅定就现前了。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这种情况下,寻声救苦,宿世悲愿,再加上因中修证的功能就现前了。为什么?打破了呀,打破的话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没有分别的时候,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声音就是我的闻性。这时候谁有痛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反应在我们现实现象上就是这样,你有求,他就会应。而且这种求和应,他不是说有刻意,丝毫的觉得,刻意的说众生有了苦了,他怎么怎么样说,非得去一定说这是一种责任一样。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然作用。一旦把我们的心性打开,像观音菩萨这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他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突然超出世出世间所有法。我们修行,其实最后也就是要入的这个境界,诸法实相。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观音菩萨,其实历史上好多大德,你比如说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半辈子,到50多岁才开悟的,在扬州高旻寺的那个禅堂。那么他到处去修学云游广结善缘,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去朝五台,碰到文殊菩萨亲自去接等等这些都还在他的凡夫层面。后来,到了扬州高旻寺,那时候他不断的在修福。我们常说福慧福慧,福气大了以后,智慧才能显现。到了高旻寺以后呢,去禅堂里面坐禅,那么打七,打完一个七天就是什么都不做。诸位要晓得,在以前的这个禅堂里面的话就是用功夫,就跟观音菩萨不断的反思,就是反思。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之前,我是谁?就参,就咬着这个东西不断的问问问,非把这个究竟给问出来不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止静以后坐禅的时候呢,他闭着眼睛坐,突然一睁眼睛呢,因为不是坐在一个禅堂里吗?可是他突然当时寂灭的心相应以后,突然间看到禅堂外边有人在小便,还有一条小河,对面厕所里面一个人进去小便,一个寺院的师父,外围的。那么他当时说,他怎么能看到这几例现象。第二天,他以为是产生了幻觉,在禅定中。完了以后他就去问那个师父,的确,那时候说他去厕所里面去小便。当时他就没有,就像我们现在稍微有点境界,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心里暗暗的知道说,这是有一种相应。千万不能执着,一执着,必定就是心会乱。

你看观音菩萨说什么:如是渐增。他不是当时就满足了,再长驱深入,闻和能闻,空和所空,灭和所灭都把他不断的不断的深入才能得这个究竟的这个境界。那么虚云老和尚就是没有这个,是心里知道说这是坐禅坐的一种相应。那么最后又过了几日,突然间有一次在这个行堂的,不是在禅堂里面吃茶吗,行堂的提着茶壶给他来倒水,一下子倒满了以后,那个茶把手给烫着了,咵一下,杯子打碎了。打碎了以后,怎么样呀?说了一首偈子,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描述他的悟境。什么叫家破人亡呀?就是家破呀,家在哪里,就在我的色身之内,有一个我呀,人亡、人我的分别没有了,所以说山河大地是如来,超出世出世间所有了,就是这里讲的十方圆明。

包括太虚大师也是一样,他在普陀山,当时那个西岭,现在成为一个餐厅了,那个时候是一个庙。他在那里闭关的时候,因为就挨着普济寺,也是每天去读那个大般若经,读的慢慢相应了以后就打坐,打坐每天晚上打坐。有一天晚上刚刚才入坐,突然间前面的寺院早上的钟声就响了,就是说一晚上好几个小时他觉得顷刻间就没了,这也是一种相应。有一次,坐的这个相应的时候怎么样呢?到这个蒲团上打坐,那么打坐呢,突然间坐着坐着前寺的钟声又响了,一下子把他惊了,惊了以后到了忘我的时候,突然间发现什么呀,所有的万物,这种零虚影像整个打成一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他在后来,《我的宗教经验》一文中,写到这种悟境,就是当时一下子突然间找不着自己了,世界和自己融为一体,不知道自己是世界,还是世界是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悟。所以虚云老和尚在开悟以后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有一句特别有名的对联叫做什么?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掐碎了遍撒虚空,浑无色相。就是一物都没有一个可得的相。又说一棒把千古业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就是说,所有的你的六根对六尘的境界都可以作为法门来修。

就对着我为什么能听声音?你看观音菩萨这里说,闻熏闻修金刚三味,就是说我怎么会听得到声音?这个够直白,大家都能听懂,就循着这种慢慢深,原来声音是一种分别,包括我能听和声音被我所听也是一种分别。那么最后听的这种功能作用还在,它是动的,相对动还有一个静,也是一种分别。最后,静是怎么灭的?动是怎么升起来的?生灭也是一种分别,一下子打通以后才能超出世间所有法。寂灭现前,得到我们常说的有求必应的功能作用,开始所有的神通妙用显现。当然这讲的比较当时呢这个法门就叫做什么呢?就叫做圆通法门。后来观音菩萨当时的这个观音如来称赞我,善得圆通法门,赐我名号叫做观世音,名声超法界。这个就是说在《楞严经》里边,讲到菩萨的名号第二个。我们刚才讲了第一个是宿世有悲愿。作为凡夫,作为一个太子的时候,只要有受苦的众生我就要去救渡。那么光有愿力不行,你得要有修证功夫。第二个就是因中修证得来的这个本领。

那么第三个是什么呀?果上利他。证果了以后,证到这个究竟的果了以后,要去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才会賜为观世音。观世音菩萨的度生方法,当时发愿时候这个愿力所设置的蓝图,包括他修证上的因果相应,都没有离开以名号来寻声救苦。所以我们现在一下子接触的时候说,哎呀,他的名号就响彻在法界,果上利他呀。他修成就了以后,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他方国土,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国土。所以一切的众生,都他寻声救苦,慈悲普渡。我们想想法界里边有多少的众生,观音菩萨都可以一个不落的去救渡。真正如果我们,待会讲到普门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带有人的情见的时候,你能够这样吗?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法界的一个什么?相互一大缘起的自然作用。所以我们对于佛法的甚深禅定,乃至他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局限的这种发生相互的缘起。

就跟能量跟能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也是一种法界的震动、律动的作用。在这种,相互一契合,反应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就是说寻声救苦。所以说,对于观音菩萨这个名号的由来,我们由这三点大概了解一下。第一个宿世悲愿;第二个因中修证;第三个果上利他。他将来发愿这么利益众生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我们现在说,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这个名号的内涵。这是我们讲到这个标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先了解一下观音菩萨。

那么观世音菩萨,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菩萨叫做觉有情,又叫大修道众生。就是不但自己要得到佛法的利益,还要让一切人都沾到佛法的法喜。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要知道,佛法里边讲到菩萨的时候,一定有两种特色:自利、利他。这样的一种修行状态称之为菩萨。当然,我也不能枉学,一听到说可以自利利他,就不管自己,天天跑去利他。最后,有时候学佛学的跟碰壁一样,撞南墙头破血流,人家也不领情,然后自己烦恼还一堆。所以要记住,就算菩萨,他也是还在利他在后,自利在前。一定要自利自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你才能放开手脚去利他,否则,你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明了说,菩萨有深有浅,而且身为凡夫菩萨和果地菩萨。叫做因地菩萨和果地菩萨。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菩萨,他从凡夫时候修,他的愿力很大,但是他也自己认认真真的去修因证果。每一个法门念佛也罢,礼拜也罢,读诵也罢,持咒诵经都可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叫做,也把自己的心得跟别人分享,包括,我这号称法师也来去讲法,那都是随缘。有这个因缘的时候,也不妨利他。利他的时候其实也是自利,为什么?你自己讲给人听自己也受益。但是,这都属于,从菩萨的阶位,从《华严经》里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以后十地,最后成佛果。

那么还有一种菩萨叫做果地菩萨,什么叫做果地菩萨呢?大家知道每一尊佛出世,度化众生,有一个词叫做:主伴互为,唯资大法。就是说跟唱戏一样的,那么你是都是成佛了,大家一块来度众生。可是这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其他你要来助这一尊佛来弘扬佛法,你一定要化现成菩萨以下乃至凡夫,所有的这些祖师,你绝不可以说两尊佛在一个世界里面,没有这么一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已成佛的菩萨为了度众生,再做菩萨就叫做果后行因。观音菩萨就是这种水平。为什么呢?观音菩萨早就成佛了,叫做什么呢?正法明如来。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出去参学呀,到庙里面到好多地方叫做正法讲寺。其实就是取的观音菩萨叫做正法明如来。普陀山有一个铜殿,正法讲寺那个殿就叫做正法明如来殿。那么他其实早就成佛了,为了辅佐阿弥陀佛是他的根本道场,现在在极乐世界。另外一个,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来弘法,所以示现成这样的一期菩萨来度化众生。佛门里面常用的一句话叫做:倒驾慈航。

所以从这点来我们就要知道,天台家有一个名字叫做:扶习润生,扶习润生,扶惑润生。就是什么意思呢?故意的留着一点习气和烦恼不断。为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说某某某历史上有名的大德,寒山、拾得都示现成菩萨。可是他好像,济公为什么要吃肉呢?还有喝酒,他留一点余地。为什么?如果他所显现的生活状态跟我们不一样的话,他没办法跟我们在一个空间纬数里面共存。所以他,就算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是我们现在五浊恶世,哪怕佛菩萨来示现,他一定要示现一个有毛病的人。还给别人毁誉参半的人。因为本身,染污的世界,他是从佛国净土来的话,他不可能他一个人,他自己享受着佛国净土境地,可是他示现的时候必须跟我们步调一致。菩萨里面有,不是有爱语摄、同事摄,就是大概这个原因。所以他示的扶,就是扶持的意思,扶持一点烦恼习气故意不断来润生,滋润众生就是混到这里来度众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果地菩萨。希望我们对菩萨也有这样的一种认知。观音菩萨就是最典型的倒驾慈航,果后行因。

那么其实包括文殊菩萨,过去的七佛之师呀,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整个有名的其实早就久远已经成佛了。就像演习一样,又一次的剧本,又一次的示现我们这个世界。让所有的人来分享他们所证到的境界,寻声救苦。这是我们对于观音菩萨,他是典型的叫果后行因。已经早就成佛的叫做正法明如来,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现在在宝藏佛处名为观音,在娑婆世界还有一个名号叫施无畏者。所以我们常说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说我们有一个认知观世音菩萨。那么一般我们见到好多观音菩萨的形象,你比如说流传开来,很典型的一个叫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他也是有差别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他主救的是什么呀?就是说地狱道的众生,因为他受苦多,受苦重,所以他就运用这种千手千眼无碍的陀罗尼去救。

那么去救恶鬼道众生的一般叫做圣观音菩萨,圣观音;救阿修罗道,叫十一面观音,大家也见过。有一种形象是十一面,那么他的手有时候几臂的,上面托着月亮呀,太阳呀,这样的一些法器,等等这样的形象。救畜生道的是马头观音,他的三十二相里面也有这样的。救天道的众生,是如意轮观音,救人道的以准提观音为主,这是大概。当然他的分身随类,分身散影,无穷无尽。现在我们就是初浅的从经典里面经文里面有过这样的说法,这六种观音主救六道轮回的众生。这是我们对于观音菩萨名号的由来,他的名号的内涵,乃至我们现在在讲经题,观世音菩萨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这一节的课暂时到这里,我们下一节再开始讲这个《普门品》,阿弥陀佛。

(第二讲)

上一讲给大家主要讲了一下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和名号的内含,光观世音三个字就把这位菩萨从因地的发愿,从修行的正在进行时的艰辛,和最后不舍本愿,整个法界来启动他的度生事业全部含藏在他的名号之中。我们现在也是在讲他《普门品》的经题,讲了观世音以后,我们再看一下出处。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章节他不能称之为一部经。虽然通常我们也称他为《观音经》,但是这一品是出自《妙法莲华经》,这在佛教里是重中之重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呢?《妙法莲华经》在我们赞叹的时候,称之为纯圆独妙,就是有别于一切经典,诸经之王,所以相对于楞严经,我们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对于妙法莲华经,我们可以放在一代时教的大背景下,做一个简介。大家知道释迦摩尼佛当时成道以后,他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立即成佛取灭度。为什么呢?很为难,相对于我们娑婆世界的忍土,娑婆世界又叫堪忍,大家都愿意受这个苦,受这个生老病死,然后还美滋滋的不肯出离。在这种情况下,佛证到这种解脱自在的境界,一定要舍弃现前所有世间的一切,粗浅的讲,诱惑,甚至微细处,一切世间的情形必须舍去,尽情的抛弃以后,才能够把诸佛菩萨所证的这种清静无染显现出来。在这个上面,至少从现象界来讲他是抵触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就要讲出离心呢。所以,佛当时不想讲法,就是说独自去入灭,然后到佛的常寂光土,就是绝对的纯净土去享受诸佛菩萨这种法乐。后来也是大梵天王,帝释天,来请法。

为什么呢?当时佛说讲法之难就形同说如入贼国劝人不盗,整个这个世界都是偷人的小偷呀,你到这么一个国度里面偷人习以为常,不偷就很怪,你劝大家不要偷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舍悲愿。因为这是一大缘起,只要有人请就必须要说。就像我今天,我也不敢贸然来这里讲法,有诸位成就,我就必须来。穿着这个衣服不来有过失,戒律里边也不容。所以大家其实都是在各自成就。

一开始讲,他觉得大家都可以。讲诸佛所证的纯粹境界, 把佛的境界讲出来,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是与会的法会的包括阿罗汉都听不懂,不要说凡夫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又曲折迂回讲了小乘。从《阿含经》开始,讲接地气的,所以叫做《阿含时》。后来慢慢觉得,大家被佛法味道慢慢的熏,就像点香一样味道熏得差不多了,有佛法的正常思维了,可以学佛了,依着佛法修行的也多了,开始讲方等经典、方等会,像《维摩诘经》、净土的经典都是从方等会上讲的。方等会的主要内容是,原来讲的法有局限性,还有更为开阔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上学,这是方等的一个功能作用。

讲方等一类的经典,后来大家学大也罢学小也罢,因为方等经典就是从小向大,开始学了满身的执着。本身学佛是为了放下执着,可是大家学得执着越来越多。这时候,又讲般若经典,《金刚经》、《心经》、乃至三十卷的《大般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都是在般若时候讲的,最后讲了毕竟空。完了以后,所有众生觉得根基到了,缘份成熟了,包括普门品里,含藏在这个内容中。讲了一部《妙法莲华经》和《涅盘经》,开权显实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连堤婆达多这样的人,害佛害了一辈子,五逆重罪都造了,将来还是要成佛 。是整个一代教法里面,最后末后一着。所以说,他叫做纯圆独妙,最圆满,最究竟。

因为从刚才讲的《华严经》、《到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开始讲,有大法有小法,法华经只讲大法。有偏法有圆法,就是有偏颇的,有圆满的,法华经只讲圆法。有顿法,有渐法,法华经只讲顿法。有权法,有实法,就是有权巧施设和真实究竟的,法华经只讲实法。所以有机缘,去读一读法华经,一部法华经,读一遍就非成佛不可。这是我们在介绍法华经,一共有二十八品,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全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所以他能够从二十八品中脱影而出,形成一个独立的章节,而且流传了这么久远,也是有甚深的因缘。所以为什么说观音菩萨对我们这个世界有因缘,我们要善于仔细观察整个现象,就是我们现实人生有好多,用心仔细观察他的缘起,就是某一件事的发生就预示着一个大的事情。

或者所有倾向的步调都可以展开,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南北朝的时候,大约五胡十六国的末年,当时北梁有一个国主特别有名,叫做沮渠蒙逊。这个国君有一次生了一个很严重的病,治不好, 就跟我们现在常说业障病治不好。当时有一个翻译佛经非常厉害的叫昙无谶,来到北方听说了以后,他就去找这个国主。为什么古德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 皇帝弘法比任何人的力量都大,一呼百应。听我的固然好,你必须听。所以《普门品》观音菩萨借着这股力,果然这个沮渠蒙逊这个国主一诵《普门品》,他让他读《普门品》,一诵《普门品》好了,这个怪病就好了。从此以后,以此因缘,就拉开了整个普门一品在我们东土单行独盛的局面。千百年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为什么说从《妙法莲华经》中脱颖而出,一直在单独的老在流通,大家很相应,这是曾经历史上的一个缘起。包括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够随手翻开《普门品》,都是得益于至少他的效果显现出来,叫做宣传非常好。为什么?其实显现里面隐藏的甚深因缘就是我们跟观音菩萨缘份深,逃不脱,他在发愿力的时候 已经就把我们全部都摄受进去了,注定我们现在读这部《普门品》。大家都妇孺皆知,这是因和果同时并进而且显现出来的法界因缘。所以说这个我们大概介绍一下,《法华经》的背景和《普门品》为什么如此流行。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经题里面的重中之重,就是何为普门。因为我们每学一部经典一定要知道经题是提纲挈领的,就是如果你把经题弄清楚,那经文贯的时候就像拿一部钥匙去开法界这些经纶一样,畅通无阻。什么是普门?我们常说题纲则众目张,就跟渔网一样,你只要把渔网的纲提起来,所有的孔就张开了,挈领则襟袖至。叠衣服的时候乱成一团了,你不会叠,那你把它的领子这么一提,整个襟子袖子自然垂下来 一叠就叠得整齐了。所以说一部经题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来讲是有必要的。我们下一部就知道它是怎么样一个内容,普,普遍的意思,顾名思义,门,什么内含?就是能通,能达,能够到达。从字面上来讲,普门就是说,能够普遍的能够通一切的时间。这是一个,另外一切空间之门。

大家试想一下,我们这些受苦难的众生,除了时间和空间还有依托处吗?对不对?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世间来看,一道门只能通向一个地方在某一个时间,他不能够同时通达普遍一切时和处的这样一道门,没有。特别是在佛教中,我们常说的十法界,十法界,每一个法界,从地狱、恶鬼、畜牲、人、天、鬼、畜、乃至声闻、阿罗汉、菩萨、圆觉、佛,这是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有一道门,十重门,你要进入地狱的这个时空法界,去感受他的情形,就用什么开启呢?就用五逆十恶,就是天天杀生,天天邪淫,打妄语、造恶、五逆、背逆父母等等这些恶事做的多了,必然就形成一个钥匙,巨大的力量牵引着你去地狱里面去享乐,享地狱之乐。如果你要进入天界的时空,成为其中的一员,必须要用五戒和十善来进行开启,每一个法界的情形必须有它固然形成的行为来引导和呈现。这两者都在三界之内,不管地狱也罢,天道也罢,它属于有漏的烦恼之门,不能够通往无漏的清净之道,所以不能称之为普门。我们在讲普门,普通的普,能通为门。

再如果修行佛法,修行佛法我们从术语上讲叫做出三界,了生死,证到阿罗汉的话你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还有辟支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经文里面讲到的缘觉、辟支佛,他们这个称之为空门。刚才叫做有门,六道轮回呀,有业力有牵引,这个叫做空门,就是能够证到诸法皆空的道理。但是,阿罗汉、声闻和缘觉,辟支佛对于生死的烦恼不能够彻底的解脱,所以不能够称之为普门。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包括甚深的菩萨来讲,上有佛道可乘,下有众生可度,执着于这两条,还落到空和有的两边,不能够圆融空有相济,当然术语上来讲也不能称之为普门。论究竟,唯有佛的智慧福德悲愿具足,能够无碍的出入六道二乘菩萨九法界去渡众生,所以只有佛门才是普门的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普门。

所以我们上一节讲了观音菩萨正是以正法名如来,果后行因,具足了如来的圆满功德,才能够自在无碍的在全身忘我的去十法界普门示现,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普门的意义。那么说到普门的话,大家要对普门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还要用心性去悟,这就是普门,其实就是无碍,就是圆融;其实就是有求必应,就是分身散影;就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在我们下面的经文里也会讲。如果细分的话,你看比如说弘誓普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渡,所有众生誓愿度,所有菩萨都是这一个,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从修行的普门来讲,六度法门,所有的菩萨都要修。一门开,百门皆俱。比如说我们去放生吧,放生里面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 都俱足了。布施里面而且是究竟的布施,为什么? 财施,我们去放生的时候首先你要出钱,其次给他说法,大悲神咒加持,三皈依,这叫法施。最后今天把它从危难当中救下来,免得它被蒸了煮了炸了上了餐桌,叫无畏施。就放生一法,所以说,任何一个修行法门,只要你一门开,百门都在,只要你一门深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学要广学多闻,行要一门深入 ,这叫修行普门。当然还有断烦恼普门,神通普门,供养普门,成就众生普门等等。

我们试着可以从慈悲和说法两方面来再体悟一下真正普门的究竟圆满,为什么叫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这个修饰词如此的重要和决定性呢?说到慈悲呢,慈悲是佛教的专属名词了,诸佛菩萨都是以智慧之身,而现慈悲之相,本意慈就是拨苦,把你痛苦拨出来。悲就是给你快乐。但是还有三种层次的不同,我们现在凡夫并不是没有慈悲呀 ,刚才说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示现女相?就是妇女她有这种慈悲心、同情心,心软呀,一说就上当,为什么?她的同情心就是一说生起共鸣,比男的来得容易。当然从慈悲来讲这是一种情怀,从修道来讲有时候会障道,为什么?我们的慈悲叫做爱见慈悲,凡夫有慈悲呀,但是它是带着亲和疏,这种情见的慈悲,自私心所显现出来的,它有了一定掺杂的染污和分别,不能够平等普遍的对待一切众生。

比如说父母对子女吧,有慈悲吧,一辈子心思都在他身上,他舍得吗?打骂都舍不得,慈悲呀。学生对老师的崇敬,包括法师在这儿讲法也是呀,大家说相应有缘,讲的也听着顺,理解得也透,可能别的不太相应,他觉得听起来木木的等等。不能够平等的对待三宝 也是有的。男女之间的情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也是一种慈悲呀,你想对他好呀,这就叫与乐。其实这是有亲疏远近,好坏合不合意的分别,这就是凡夫的特性。 甚至亲兄,父母亲尚达不到无分别之相,就算父母亲跟我们是最近的,能不能?不能!父母亲跟我们还是有隔阂为什么?有碍!所以说,亲兄弟还要明算帐。那么这种我们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只能叫做爱见慈悲。比如说我们对亲人就心疼,对不认识的人可能就不一样 。可能对人比较心疼,可能说这些天有天灾人祸,觉得哪里的人又遭灾了,觉得同情,可是对牛羊这些畜牲可能就觉得它是一盘菜。大家一定要知道普门澈通九法界,六道,不光是人。那我们对畜牲锁定,就畜牲而言,自己养的宠物百般疼爱,街上流浪的脏兮兮的你能平等吗?对不对?那对畜牲里边,宠物就算了,野生的吧,对猫呀狗呀,老虎,狮子,可能觉得这是珍惜保护动物,北极熊快没了,熊猫是国宝,可你对苍蝇、蚊子跟它们不一样。为什么?时时刻刻离不开爱见,有亲疏有情见,所以这个叫爱见慈悲。

再一个慈悲高了一些,就是二乘 ,就是声闻和圆觉,叫做法缘慈悲。他们知道万法是因缘所乘,而且因缘所成又是空性显现,但是他只能知道人空,不能证法空,这种局限导致他们只知出世,我一定要解脱,不知入世救其他的众生,纵然救只能够随缘渡化,不能够普遍的普渡九法界的众生,因为菩萨比他还厉害,他怎么渡?所以从这点来讲,这叫做法缘慈悲,比爱见慈悲强一点,可以还达不到我们普门慈悲,叫做无缘慈悲。 什么叫做无缘慈悲?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这两句话呀,说实在的,我们都听,简直有时候说罪过话,都腻了,谁都会说,听过法师讲几句法的都会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拨苦与乐等等这些。

好好悟这句话,什么是无缘境界?什么叫同体悲心,就是在诸佛菩萨看自己跟众生是一体呀,那么一体来讲,众生的快乐和痛苦和自己息息相关,连息息相关这个词都是多余的,只想着渡化众生,不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没有人我分别,终日渡众生,又没有洋洋得意的成就感。所以这就是说,自然而然的状态,所以物我同根,就是上一节给大家讲的悟了,悟到打通了,宇宙跟我本来就是一样的,那人和我就是我遇到的诸位,跟诸位遇到的我是一体的呀,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呀,就是入的不二法门。这在经文里面,所有的经典核心内容就在阐述普门,所以把普门含义懂了以后,以后无论从事从理,整个佛教的经典论著都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说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正是观音菩萨慈悲普门的核心代表,他就有这个本事。这是我们讲的慈悲普门, 记住啊,我们现在在讲普门的内含,利用慈悲这个概念来讲一下普门。

再一个,我们再讲一下说法普,刚才在给大家讲《法华经》的时候法华经讲的是纯圆独妙,难道其它经典就没用吗?不是的!佛法本来都是圆满的,讲的清楚很高深微妙。我们的宏观宇宙微观世界,一切现象本质都能够说得透讲得透,都可以。但是听能听得透或听不透是两码事。我们一般都说 我们在说法的时候,也分好几层。比如说有门外人,那你只好跟他说你修修福报,多做做功德,去培福做善事,当然入到甚深处还不能离开这个。可是我们一般都讲外围,能提点因果轮回就不错了,但愿他能够相信吧。慢慢入门了,就要开始讲我们在轮回,身处在因果之中 ,有可能会解脱,需要解脱,要了生死。登了堂的人就要给他讲说,不但要了生死出世,还要入世渡众生。最后入了室的人,才能给他讲第一义谛,还要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说,为上乘人说,为大乘人说,这要登堂入了室才能够得着。

对于凡夫二乘的说法,因为不能分别众生的根性,我就是一个凡夫僧呀,所以我在讲法的时候,只能就是揣测着对方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是学理科的,文科的,是随信行的,还是随法行的,随信行的就是说讲信仰他觉得相应,或者讲道理他能弄得明白,这都是大概依着人的沟通层面来进行揣测然后进行说法,凡夫嘛,二乘也不圆满。只有佛菩萨,他能够随着众生的根性,你今天往这儿一坐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根性,什么根性相应的讲什么法,讲完以后他能让你空有结合,能够全熟圆融,而且能够引小向大,达到圆满的功效,这才叫说法普门。在同一个法会中,他能说各种不同的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我在这儿讲法,你自己由于根性不同,听到的都是觉得佛讲的是针对我一个人,能达到这种功能作用,这才叫说法普门。

而且他说法是超越语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的人都能够听懂他的意思,达到他所需要的修行方法,而且有时候还互不相知。难道佛菩萨只管东方不管西方吗?大家想想,我也不知道观世音菩萨到欧美是一个什么示现渡化,不知道,肯定有,否则他不普门了,对吧 。普门品给我们介绍的,他是普门渡化,一定是遍满整个星球整个法界,东西方国土。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因为我们是凡夫,只随着他的一音在那儿说法,我们随着自己的类在得解即可。我们对普门,说法普门,随顺众生,演种种法生起向往就可以,然后去修,要得这个境界,所以这就叫我们讲的普门。跟诸位讲了普门,也不知道听得,从慈悲和说法两个方面来讲是有差别相的。真正入到普门境界里面就没有差别了。

接下来内容里面有好多说,一心称名,他就能够来救度,就能脱离苦岸,整个这些东西,常说的(感应)。讲完普门,再有一个概念就是感应,整个普门的内含就是感应法门。一旦佛法说透了唯有感应。为什么说要信要解要行要证呢?信,就是要打开感应的心理。行,就是要不断的让感应升级。解,要有足够的激情相信有感应这么一回事。为什么要感应?怎么感应的?能感应得上吗?要说服自己。证,就是直接一目了然。正在感应,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感应当中。为什么说大家都生活在佛法中呢?整个佛法的一个大框架就是感应。但是从本来讲,物我同源,身佛平等,由于我们众生迷了自性,有贪嗔痴,有自然的分别局限,有了彼和此,这样根深蒂固了。

因此,我们现在就需要普门来说教,让我们听了以后不断的回归成就。但是我们一般的听到感应的作用的时候呢,说实话,还是偏向于迷信靠拢,你在那一合掌念念叨叨的在那发愿,神叨叨的干什么呀,或者觉得我这一下子,佛菩萨就来救助了,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天方夜谭。其实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感,就是自己用心去生起这种强烈的意愿来应,就是佛菩萨用它打开法界本有的心性来进行回应。那说白了,即然佛菩萨跟我是同一体的还是自己感自己应,佛菩萨来应,还是他来见我们感而自然来应,它是相互勾锁的作用,不分彼此的。但是立足于我们凡夫的本位,我们想从凡到圣,从迷到悟,从染到净,做一个沟通其中建立起桥梁就是我们讲的感应法门,普门的内涵。但是一般我们没有心理的体验,或者没有宗教情怀,对于佛法不了解的人觉得感应是一种玄而又妙的东西。可能有,我也不确定,我也不得罪,反正你们说有就有吧,我也不信。这种宗教现象,这对感应的理解就非常的狭隘。

其实呢,从我们的现实人生来想想,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感应中,如果没有感应,我现在说法你们怎么听得懂呀?我在感,你们在应。有沟通。电视台发射塔无线接收信号,这是不是感应?手机一开机与移动联通的信号台一对接,这是不是感应?包括人与人之间说一句话,你怎么表达呀?我要说汉语,你必须听得懂汉语,那我说汉语为感,你听得懂为应。我的眼神,人为什么说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呢,这也是感应。所以说包括一切。相互的了解, 就像中秋节皓月当空的时候,佛门有讲,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全部都要感应。包括现在看电视拿着遥控器得按,录视频的时候拿笔一按,这也是感应。所以说我们的感应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一个问题是,我们身处其中,没有反观,不具备观音菩萨反观。我为什么要听声音的精神?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的感应往往在同一个维数空间之内容易忽略不计 ,而且习以为常。大家想一想,佛法的感应,像普门的感应,他是讲大感应的。我们的感应只在人道里面感应。可是佛法象普门里面,他是十法界的感应。

我们现在顶多信个神呀,鬼呀,或者只能在六道里面的感应。可是佛菩萨的感应是出六道,免轮回,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感应。所以他可以用十法界,就是十个维数空间里,相互超越,互相来往。而且出入无碍。这其实就是把感应用到极致,把他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感应之中,身在感应之中还不信感应。我说着话,你眨着眼,来回进行沟通,进行寓意,进行概念化的处理等等第六意识分别,全都是感应作用。可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我们看不见观世音菩萨呢?感不到十方三世诸佛国土呢?他为什么不来应呢?为什么?诸位知道,我们都坐过飞机吗,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特别嘱托一定要把手机关掉,因为有干扰,一干扰飞机就会错乱,地面的情形就认不清,落的时候就会有危险。我们现在之所以没办法感应,特别是和圣者感应,就是因为我们妄想、疑情、分别干扰。所以他的应常常在,而我们的心不能感,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所以佛教一开始(教育)的时候说你要诚,你要敬,你要信,用此来迈进第一步。

一旦我们在身心世界中,清净安和,住到寂静的禅定以后,就能够接到不但人的层面,整个法界的信号全部能接收到。而且一切高层的低层的都能够影现到我的意识世界中来,这不就叫盘活了吗?所以你看其实一代佛法讲的就是感应,整个人生宇宙的实相就是感应,感和应称之为缘和因,一大因缘缘起就是整个法界,一真法界。所以我们对感应这个词,这是今天讲的除了普门以后进一步对他进行演绎。要理解整个感应,整个打开心量用最大的视野去接受和捉摸这个感应的内涵,不是佛教把他宗教化了或者神秘化了,他是非常合理的。我们现前境界就是这样的存在状态和沟通方式。如此的直白如此的真切我们每天都不知道,还要这样的去弘扬去劝相信,就好比本来你就吧捧着金碗,还要告诉你相信这是碗可以盛饭还很值钱,可以不要讨饭了,还要这样婆婆妈妈的去劝要信要信,就是因为我们有干扰。每天的分别妄想在人世间,哪里能一念离得开贪嗔痴财色名食睡?所以感应是佛门的一个特别的法门。

在天台的智者大师的时候,他把感应分为四种情况,就是有冥有显,冥就是暗地里暗中悄然间。显就是让你明确的感知到。他讲到有一种叫做冥感显应,意思是这个众生好像这辈子没做过什么好事善事,可是他的福气很大,为什么呢?这个众生他这辈子没有怎么修善,但是他在过去或者是怎么样的情形中他培了很大的善根,可是他在过去或者是怎么样的因缘他培了很大的善根,他虽然在冥的时候,就是培善根的时候不知道,可是他在应的时候福报很大,得心应手,一辈子过得非常的顺畅,这属于冥感显应。还有一种叫显感冥应,这是我们现在信佛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和往往出问题的环节。什么叫做显感冥应?有的居士问法师,我没害人呀,为什么这辈子我那么倒霉呀?不顺呀,受不了。或者他也做了一些超度等,他觉得效果不太明显,我就说你不知道有件事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吗?

你怎么不想想,你受到的果报有可能是你做的善事,那个善事没有散失绝对功不唐捐,可是本来你的违缘逆境更大,杀身之祸,可能只动了一刀子就好了,把这个业消了。这是诸佛菩萨暗中,虽然你有显感,但是没有让你明显的感受到这种应,叫做冥应。早就无形中给你化掉了。这个就麻烦,有的人因为不懂这个理,退失了信心。也是他来学佛的时候带的心特别功利。再有一种最好的,就是显感显应。这个就是现世的因果,小时候读书特别用功考上清华北大,将来的选择就多,我的发挥就大,我的福报也大,这是现世的因果。所以说青少年时候多吃些苦,老了以后享福是真福,这叫显感显应,就是明着的感应。再一个叫冥感冥应,你自己做了些暗事,但是业也消于无形之中,诸佛菩萨自会暗中相助,六道鬼神天龙八部来护持,但是你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吉人自有天相,又说傻人有傻福,你看他傻乎乎的,可是他走到哪儿就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他什么不懂就指点一番,下面自然人就给他搞定了,有福气的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常说,但凡你只要去多种因多做善事,这是我们在讲感应,在讲普门。这四种原则取决于我们善根的深浅。普门同时就具足了这四种感应。普

门仅从事相上来讲的话很浅显,求什么得什么。从道理上讲,极为高深,为什么?是诸佛菩萨所行境界,不可思议境界,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普门品》这么简单,谁读都能明了。想要什么就求观世音菩萨,常念常恭敬。可是为什么他却列在法华经里面,这样纯圆独妙的一部经典中呢?而且法华经一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讲的是集门,就是说还是在末后十四品讲的是本门是根门,他居然把《普门品》列在根本之中,把这么简单的现象列在根本之中,为什么?就是这是诸佛菩萨才能所行的境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地藏经》里也有,地藏菩萨可以示现成河池泉井,山川河流,都可以示现。大家想想,这都是诸佛菩萨所行境界。所以佛门有句话说,众生业力,诸佛菩萨神通道力,皆属于不可思议。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挖掘开发,一直到像普门品这么自在后就叫解放解脱,盘活了呀。我们所说的空性并不是说你把这个东西抹掉了,什么都没有了,叫做空掉了。是就在这事相上越微细,越面面俱到,恰恰体现出来你越心无挂碍,这样来理解佛法。

我在讲普门品时常说,《普门品》和《心经》两本经是互为注解。《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是就缘起上专说性空。《普门品》有求必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就性空处只讲缘起。只有缘起性空了然于心,才能够把所有能量发挥出来。这是我们讲的感应普门,要有必定的了解。希望大家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吃透,观世音菩萨的内含,普门是甚深的何义。品,就是类聚。这一大段什么内容,把他别列出来聚在一处整合,佛门里面叫做品。这就是我们讲的经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意思。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讲讲普门品的翻译者。大家知道,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用印度话在天竺讲的,我们现在翻译过来,完全得益于历史上这些译者的呕心沥血,包括这位鸠摩罗什法师,就是最为出色的一位。当然这里讲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我们一般讲的翻译佛典,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谁呀?是唐玄奘唐三藏法师,我们俗称唐僧。常说吃了唐僧肉益寿又延年,大家都说唐僧肉好吃,不知道最可贵的是唐僧的精神,宁向西天一步死,不退东土半步生。所以鲁迅大师说,这位大师唐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这里罪过的讲,大德们都是平等的。玄奘法师的叫新译,罗什法师的叫旧译。可是佛教内部来看,也不是说是共识吧,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经典是文本多,而且是直译。罗什法师翻译经典是意译,所以他的文本特别流畅文字优美而且简捷明快。还有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他们的区别,玄奘法师是在译法上,罗什法师是在教法上,就是内证境界上。我们不敢罪过的比喻大师,可是至少留给我们的可能要更胜一筹。因为比如说我们中观吧,他就是三论宗第一代祖师。玄奘法师是唯识宗,刚好空有两门。

罗什法师小时候是龟兹国人,龟兹国就在新疆库车一代。小时候就特别聪明 ,有什么事给他说了,再不用说他就一目了然,学经典什么的,所以当时的名气就很大了。在西域很有名。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童寿,儿童的童寿命的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很小的年龄就具足了老人家的德行,从小就辩才无碍。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印度人。到了一个国家,国王的女儿就是罗什法师的妈妈就看上鸠摩罗炎,因为他太有才。古时候印度对法译呀,辩才呀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就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就生了鸠摩罗什法师。可是因缘怪得很,那时候非要嫁给他,可生完儿子后她又看透了,她要出家,这鸠摩罗炎反而不愿意了,不让她出家。结果她带着罗什法师就出家了,往东走,走到现在的西域国度。

当时在东土的时候还是在南北朝 当时的皇帝(苻坚)。中国的历史上秦朝(嬴秦、苻秦、姚秦)。当时的皇帝(苻坚)就派他的大将吕光攻打龟兹,听到罗什法师的圣名就要把他请回来。当时罗什法师就跟龟兹国讲了东土要来打了,他要什么你就答应他。可是龟兹国主呢(吕光) 要罗什法师,他就不答应,就打了。然后就把罗什法师说是请,可是用战争的手段请,中途东土苻坚发生了***,被姓姚的夺取了天下,吕光一听就不回去了,在半路上自立为王,罗什法师就在西域路上待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对他的汉语水平产生了无比巨大的作用,对他后来翻译经典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等到姚秦,姚苌的儿子姚兴继位后听说罗什法师在这里就去迎请。当时吕光的儿子已经继位了,就把吕光的儿子打败后,就将罗什法师请到现在长安逍遥园的西明阁,开始了一代经典的翻译。所有的大乘经典,我们现在的宗派所依,法门所循,都是大部分是罗什法师翻译的。当时翻译的经典(的情形)盛况空前,当时(国力的)翻译水平要比现在高得多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小插曲,首先当时的皇帝就逼迫说,罗什法师这么有本事一定要让他娶妻,给他好多嫔妃,成天被女人围着。他的弟子就对他失去信心,当时他就当众端了一碗针,铁针,当着众人的面吞下去,说你们对我失去信心谁有这个本事,有资格对我产生怀疑,神通一显就震住了,大家都没的说了,继续翻经事业,要不当时就有点儿乱。后来罗什法师一生的任务完成了,在他走的时候,就在诸菩萨面前发誓说如果我翻译的经典与佛义无违,那么让我的舌根不烂。果不其然,言行相符,荼毗了以后,舌根没有烂,广长舌。以这种不烂的舌舍利说明一生所译经典一点无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罗什法师的舍利还在陕西长安的草堂寺,他的舍利塔非常精美。我去过,那里有一个汉白玉雕的。古人的心性和工巧真是我们现代人不能比,非常精美磨的光滑了。虽然看上去斑泊的很,但一看就是拿得出手的货,不像我们现在都是豆腐渣。从这点来讲,后来到唐朝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律师,道宣律师,终南山的净业寺祖师,律宗的祖师。他很有本事,一直打座在终南山的天人应供台。

这个地势是对外面的情形一览无余,但外面谁都不知此处很险。有次下雪了,护法的无法上来送饭,他的德行高,感得有一个天将来给他送饭,浑身散发着光明给他送饭。送饭的时候他就趁机问这个天将,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这个天将就告知说 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所说法的译经之师,这就说明他也是诸佛菩萨又一次示现来成就释迦牟尼佛乃至他的弘法事业,向东土震旦佛国传递的任务。后来唐太宗在逍遥园草堂寺还吟过一首诗,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对罗什法师很崇拜,十方流沙来振锡。十方就是当时(连印度来的沙门等)译场集聚了三千人,振锡就是锡杖,说法的意思。法正正确确的往东土来流,在佛门里有一个叫做分瓶泻水,就是一点都不落的,一个瓶子向一个瓶子倒水一样,这样的来翻译佛法。十方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最后赞叹文成金玉知无朽,就是他的知见他所翻译的经典没有一点点毛病,听了不枯燥,特别引人入胜。口吐兰芳尚有馨,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受着他翻译经的恩泽。最后一句比较感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已经到了唐朝了。这是我们说的姚秦三藏法师罗什法师译,算给大家交代一个译者,有一个了解就可以了。

大家知道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佛说的都叫经。其中讲戒律的拿出来叫律典,所有后代祖师们演译,称兴发挥。讲解佛典形成的著作都叫论,精通这三方面的法师,全部称之为三藏法师。当然我觉得现在能精通一藏半藏的,精通一部一个小小藏的,也可以去分享佛法。只是照着祖师们诸佛菩萨说,不要自己杜撰就可以,那也算个法师。但是一定要精通这三藏的,才能称之为三藏法师。这是罗什法师。因为他所处的时期,是秦国的姚兴当政,所以叫做姚秦三藏法师,这是对于经题和译者我们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整个这部普门品,我们现在入正文,分为两大部分,大家要晓得在佛门里有两个专业的词语,大家了解一下,一个叫长行,一个叫偈颂。偈就是一个偈子,吟唱了一个偈子。颂就是歌颂的颂。长行和偈颂往往会同时出现在同一部经典中。长行就是没有规律的散落的一句又一句的句子。偈颂一定是五个字或七个字,就像诗一样。五言诗或七言诗。一般偈颂部分其实是对长行的复述。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为了便于记忆,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文字,没有纸进行记载,当时阿难第一次结集经典的时候,没办法记载都是口口相授,所以就是讲完一段话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编成五言或七言的一段偈颂,为了好记不让佛法流失散乱。整个《法华经》也是《普门品》也是一部分是长行,一部分是偈颂。两大部分长行里又分两大部分,我们主要介绍长行,偈颂部分由于时间关系不细讲了。长行里面第一部分,无尽意菩萨问佛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得名叫做观世音。第二问又问佛说,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以何方法为众生说法,这是第二问。这两个话题构成了《普门品》的主干内容。所以说第一句话尔时无尽意菩萨就入正文了。那么时间关系,第二讲到此。第三讲开始我们就随文入观,入正文贯文。这部普门品的真义,从文言中体现。今天我们讲的一个是观音菩萨的名号,再一个是普门和感应,这几个关键词希望诸位能记住并去琢磨,这《普门品》其实真是一代佛法的核心,所以才能选入法华经进行阐述。作为佛法的末后一着,所以我们要对普门要有足够尽情的理解,特别是信受,第二讲就到这里。

(第三讲)

诸位同修,那我们现在开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三讲。之所以这次把这个课先用来讲《普门品》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我们通常叫做《普门品》简称,就是因为的确观音菩萨,那么就其它的不说,我们常说半个亚洲的信仰,整个娑婆世界的缘份,就我们中国就我们汉族,就我们当下,我们常能遇到的同修来讲,真的是,基本上都是每个人的本尊,信佛,最绕不过去,甚至连本师释迦牟尼佛有的人都不知道,他都知道观音菩萨。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想讲《普门品》。为什么呢?一者呢,我们对菩萨有信心。那么从真实起信也罢,从随大流也罢,或者说莫名其妙也罢,总归是有个信心。希望通过对理,《普门品》这个道理逐渐的巩固,我们在信心上能有更大的跨越。就是说我们天天也信佛,也觉得观音菩萨救度,怎么个救度法?为什么他能救度?怎么能寻声救苦?何以能寻声救苦?从这方面尽量做一个开解,所以这是我们这次说一开始我们讲《普门品》的一个初衷。

上两节课我们讲了一个是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内含,还有普门的意义,再一个就是感应法门。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就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经题的核心也给贯了一遍,那么这一节我们就开始迈入经文。上次讲到经文分两大部分,我们讲长行的这一部分,就是行文的这一部分。现在我们来看第一段话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是第一问。在所有的佛经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个词尔时。弥陀经里面尔时,佛告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怎样怎样。理解这个尔,也是非常妙得很,为什么不说某年某月某时呢?从理上讲时间本身就是我们的错觉,整个法界只有缘起因缘。随便生一法一个现象,他只是代表一个因缘。

你说把他判为尔时,为什么用尔时呢?他不是前时,也不是后时,也不是当下。《金刚经》里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不可得中这么得。所以尔时就是此时、这时。因为《普门品》在《法华经》第二十五品。那么此前的第二十四品叫《妙音菩萨品》、《妙音品》,他是东方世界的菩萨。所以在其后而讲西方世界的观音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么个顺序。所以这个尔时就是当尔之时,到了众生听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寻声救苦之时,观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缘份开始启动之时,整个法界寻声救苦的法门的作用正在操作进行之时,那么说到我们此时此刻,就我们现场的法会,诸位在听,我在讲,此时此刻,也是尔时。没有一个概定,什么时候是过去,什么时候是现在,什么时候是未来,这都是我们心一种的流动、幻像。所以说尔时最巧、最妙、最恰当。他就是说反正到了因缘该现形之时。

尔时,那么如果说按照以前祖师的判别,为什么说尔时呢?就是我们现在的众生要得四种利。首先听法后生起欢喜的利益,原来普门是如此,我可以修;原来感应是随时在在,我要慢慢的用心去体会,那么生起欢喜的利益。第二个,众生听后要奉行善法的利益,既然你知道感应是这样的,那要依着随顺着佛语。比如说常念常恭敬观世音菩萨。 那么再一个是为今众生听经后得到断除恶法的利益。不但要生善还要断恶,不但要断恶还要生善,这是一体的。我们佛教里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什么每次听经闻法之后,总是觉得说又心力又加了一层,信心又固了一次呢?就是因为这种法的加持,能够不断源源的让我们去断恶生善。那么最后一个就是为众生听悟后,能够证悟到妙法的利益。

大家知道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你听法,你不听佛法一样的话都是汉语说出来。那世间话就是唱个情歌呀,哼个流行调啊,他也会感染人。怎么讲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那你就觉得,哇,共鸣的不得了。真是生死相许,多少世间的男女,说这个豪言壮语。壮志未酬身先死等等这些他都有感染力。那么我们对于佛法的听闻以后,他就要法直接来加持我们,我们称之为这种加持,在我们身心体现了以后,我们的思维随着他跟进慢慢就能够开启智慧。妙法、悟性,诸位要晓得听佛法呀,为什么以前祖师们讲过有一句话叫秀才讲经,笑死老僧,就是他用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这些,常规的去有板有眼的去讲这个经文的理,可是每一句经文都有无量意,你怎么悟都能上的来,他不是死的一个跟知识一样,我们学在这里这么多文字。所以,我们佛门为什么讲究善根福德,主要要看你的悟性,听了后要证悟妙法,要悟还要证。自己当观音菩萨,自己做到普门示现。所以,所谓的尔时就是什么呀?众生要得到这四种利益之时,尔时!

那么无尽意菩萨是何许人也呢?刚才讲到宝藏如来观音菩萨所在的时候,有个不眴太子,还有一个不眴世界,跟极乐世界、琉璃国土,我们娑婆世界同处法界。那么那个世界的教主是谁呢?就是普贤如来。没有声闻缘觉,都是纯菩萨的一个国土,所以想必也是佛国净土。无尽意菩萨,因为当时这个《法华经》里面 ,在佛开讲《法华经》的时候,大家读法华经的方便品里面都有,序品方便品里面讲到,十方诸佛都遣他们的上首菩萨来听法。

无尽意菩萨做为普贤如来的上首菩萨,被遣到娑婆世界来听《法华经》,所以在此处请问佛法。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那么你看每一个名号都真的是妙得很,关于无尽意也是佛法的一个深意寓意。普贤如来。你看我们读这个《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常说到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世界无尽,业力无尽,烦恼无尽,所以菩萨度众生的愿无尽,行无尽,无尽意。那么他在这里出来问,说明他就是普门品的当机者。他见无穷无尽的世界中有无穷无尽的众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于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怜悯,以无穷无尽的行愿去救度,一切菩萨的这个都属于无尽意。

讲到这里,我们有时候说说自己的本位话,你想我们这些人,每一个众生,生也不知道从何来,死也不知道去向哪里,一天只知道为生活忙,生儿育女为儿女忙,为工作忙,为交际应酬忙,醉生梦死这么走一遭。活着也,哎呀,这说不好听的话,活着也行尸走肉一样,死了也草木一样。然后人生如梦,就如同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这样放过去,最后一张白布显现出来,两手空空,你留不下什么。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说我们本有的佛性的清净,就被所有世间的烦恼所遮挡,所以在这种生死苦海中,爱恨波涛中,随着起伏,没有一点点的自主能力,只是一味的埋到其中,不知出离,埋头造业,雪上加霜,造轮回的因,感轮回的苦。那么我们常说的,爱河千重浪,苦海万重波,长不过爱河,深不过恨海,等等这些,就是人世间的情形就这样。所以说无尽意菩萨古德赞过,说什么呀,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尽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涛涛,是故我名无尽意。你看观世音,无尽意,每一个名号都有他的甚深表法之处。

那么他这里说偏袒右肩,诸位知道,在印度当时的热带,那么他们的着装都是什么呀?他们的右肩是裸露的,那么合掌向佛而做是言。我们常规的礼节,像现在我们去印度朝圣,印度人还是这样。我们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就是顶礼、皈依、致敬的意思。现在印度人见了大家问好都说:南无斯嘚,南无斯嘚,还要合掌,这是他们的一个习俗,所以当时佛教也不外乎这样。所以在这里说合掌向佛而做是言,世尊,大家都知道佛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最后一号世尊。所有的世间所共同尊崇的人----世尊,那么他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是一个起问的因缘。

那么释迦牟尼佛正面回答无尽意菩萨,怎么说呢?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话,我们一般说经题提纲挈领,一般经题的开场白就是这部经的总纲。《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的法,照见五蕴皆空,种的因,度一切苦厄,感的果。人法因果就是整个一部《心经》的总纲,这里也是。就这段话,无尽意问为什么他就是观世音呢,佛就说《普门品》整个的修行方法,《普门品》的总纲,就在这四句话中。你看,无量百千万亿受苦众生受诸苦恼,这是什么啊?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誓愿。闻是观世音菩萨说听闻名号所得的利益。别具一格的度生方法就是什么呀?观其音声,最重要的修行手段就是一心称名,这就是整个这一段的总纲都包含在这句话中。

所以大家说,学佛很简单,最神奇的就是化繁为简。他一开始这样给你交待清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心一意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求得救度。所以你看我们说到这里,这段话的话,我们就有个感悟,为什么感悟呢?这世间跟出世间不一样,世间是颠倒,世间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越复杂越好。你看我们现在,怎么说呢,包括我们的教育大学里也是,各个科呀,各个系呀,分得特别细特别细,最后弄得学生们只会一样东西,除了这样什么都不会了,生活的能力就都成障碍有时候。各个学科太分得细,越来越麻烦,看上去越来越繁杂,其实呢越来越颠倒。世间学问呢,头绪乱,线索多,给你分得这个专业那个系统,等等弄了一堆。但是呢义理浅,而出世间的学问呢头绪齐,线索一,就是只有一条,但是甚深法义就在这个一门深入里。所以说这段话就是把《普门品》整个交待的修行方式化繁为简,神奇哦!

我们知道其实最大的真理就是最简单,整个一代佛法就是减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相嘛。所以这里就讲的说整个《普门品》的修行方法,最后落脚点就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学佛的终归目标就是解脱。所以说对于这一句,我们对于自己要进行对照。其实我们每个人扪心问一下,我们每个人无疑就是这里说的受诸苦恼的众生一份子,百千万亿受诸苦恼众生的一份子,对吧?!谁敢说我现在没烦恼呀?每天不在东头就在西头,左思右想不得其解,这个日子过得是十分的不顺心。总归是每个阶层,每个人福报因缘不一样,但是总归有一样是共性的,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想想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有烦恼,诸苦恼,苦恼是怎么来的呢,执着来的!

你其它的不说,像在《阿含经》里面讲到,《阿含经》里有一部小经典叫《启世经》,诸位也可以以后去看一下,特别有意思。说我们大家这个欲界,我们大家都在欲界的众生是怎么来的呢?那个时候在劫初的时候,光音天,上界的二十八天里有一层天叫光音天的众生呢,天人来到我们这个世间,那么来到这个世间,一开始天人的身体轻嘛,身体会发光,有禅定,那么他到这里来了以后,就闻到当时我们这个世界还不像现在这么漏劣。

比如说,闻到五色彩土的香气呢,他就忍不住吃,吃起来吃起来,吃的少的这个神通还在,他还能飞,飞回到光音天里,吃得多的就不能飞了,就留在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身体粗重了。粗重以后由于吃了这个地肥呀,那个时候地肥都是自然长出来的,随便拿一块儿就可以吃,福报还大着呢,慢慢的变得就是说骨骼也粗重,肌肉也粗重起来了以后,慢慢就失去这个神通了。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必须吃东西,渐渐有了大小便,又有了私心,占领,隔开,再加上淫欲,痛苦的缠绕越来越多,婚丧嫁娶,等等这一切世界的呈现就出现了,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情形,苦恼,都是从苦恼来的。

我们乍一听,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怎么样,谁知道世界是这么说,佛教讲得也太玄了吧,大家想想我们的很多执着,很多习以为常的执着慢慢怎么变成本能的呢?你比如说我们现在吧,你看看这个世界,在千百年以前,几千年以前,上下五千年,你想秦始皇给他说有电视他能相信吗?说他会坐飞机可以飞,他敢想吗?可是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了。包括电,上古的人是没有电的,照样也活,一代传了一代。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如果没有电就活不了。为什么?电已经慢慢的渗透到我们生活里,成为一种本能的东西。就是没有电,包括我今天这个录音,录像,如果没有灯光打,没有话筒传都成就不了。那说明一旦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电,可能有些人的生命都难以继续。

可是问题是的确这个曾经没有电,在没有电的时候就想像不来一定得有电么,可有了电以后觉得没有电就完了。这样往回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烦恼,每一个分别,每一个执着,每一个难以割舍的东西,最后说没有了以后生命都无法继续的东西,本能的,都不是合理的,他是烦恼。在这种情况下,缠的越来越多,所以就是这里交待了一个方法,一心称名,受诸苦恼,这是我们对于这个,这句话,皆得解脱,果报,所受的殊胜的利益才能显现出来。

那我们讲到解脱的话,我们现在再往下讲一心称名,即时观其音声,即得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解脱,一种是出世间的解脱。世间的解脱,脱苦免难,可是他治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出世间的解脱,就是念观音菩萨的利益,念他的圣号,最后能得到观音菩萨一样的解脱。在《楞严经》里说求涅磐得涅磐,只要念观音菩萨。所以讲到这个解脱,我们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实例,也分享一下。在古代的浙江上虞,有一个米商,他很虔诚的信仰观音菩萨。而且因为他长年在外做生意,所以他总是随身带着一尊这么小的一个木头的观音菩萨像,常念观音菩萨圣号。有一天天要亮的时候,他在他的商船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菩萨现前到他面前给他说了四句话:逢桥莫停舟,遇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苍蝇捧笔头,特别有名,可能诸位都听过,说完就不见了。

他很奇怪,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记得明明白白,但是醒后就开船了。大家知道,南方啊江南么,跟敲碎的镜子,到处都是水路啊水道,特别是古时候。现在的南方你去看也惨不忍睹,拼命在保留那点,快没了。像苏州的话,现在有的古镇,说什么周庄呀,乌庄呀,那你去问问苏州的老人,他说他们小时候苏州就是那样子,现在没了。那时候在河道里开着商船走的时候,突然间狂风大作下雨了,他看见前面有座石桥,那掌舵的到了石桥下面就要避雨,他突然想起那句话来了,逢桥莫停舟,就说不行不行不能在这,赶紧走。他喊快点走,这个船夫也被他搞得莫明奇妙,结果刚刚驶过桥墩,就是这个拱形的时候,后面大桥咵的一下就塌了。因为年久失修,大雨一来,正好给冲塌了。当时真是又惊又喜,信心百倍,不久回家以后就把菩萨又请到供桌上供养。供养的时候就像这个供桌一样去擦桌子,烧香,供果,点油灯么,突然间一失手手忙脚乱把供菩萨的油灯给推翻了,掀翻了洒了一地的油。突然想起第二句话来了,遇油即抹头,赶紧碰见油就拿着油往头发上抹到头上,然后供完了夫妻两个就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大事不好,为什么?旁边老婆睡在旁边头被人砍了,到处都是血,妻家的老爸兄长来后认为商人长年在外做生意,肯定跟别人有染,然后呢就回来就杀妻,说家里又没有第二个人不是你杀的谁杀的呀?同在一张床上。在这种情况下押到官府严刑逼供,没办法就承认了。承认了以后呢,正当官用珠砂笔要写判词,一写判词就该上刑场去砍头了,无意中无故飞过来许多苍蝇就聚在这个笔头上,怎么也写不下去。当时这个县官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冤,重新把那个商人叫过来从实讲。商人就说我是被严刑逼供的,没办法才承认的。而且把他告诉了说这四句话,遇油即抹头,结果这个也应验了,苍蝇捧笔头。还有一句什么叫斗谷三升米呢?就是一斗谷里不是有三升米么,什么意思呢?一斗不是十升吗古时候,旁边有一个就类似于县太爷旁边的那种智囊吧,师爷聪明,他就想想斗谷三升米,这不是把谷搓了以后呢有什么啊?剩下的七升就是糠,大家知道吧谷子不是外面有皮么,皮里面是米,外面是糠。

他就磨完了以后剩下的七升是糠,三升是米,那说这是斗谷三升米,那就问问他说:那你认得不认得有叫七糠或者糠七的人,果不其然,这个商人恍然大悟,他的邻居就叫康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赶紧把这个康七给捉拿过来,康七一进衙门就知道事情败露了,赶紧承认。为什么?他的这个邻居康七跟他妻子早就私通了,私通了以后,怕日久被发现了自身难保,两个人就合计着把他老公今天晚上回来就杀。所以就躲在他床下面,两个人睡完了以后呢,康七晚上摸着黑,一摸摸到一个头上有油的人,大家想想古代男子是不抹油的,只有妇女往头上抹这个油,他就以为这个是他的妻子,然后就把另外一个给杀了。这个摸完了,这个头上有油肯定是女的,就不理,把另外一个给杀了,结果另外一个恰恰是他妻子,把他妻子给砍了。在这种情况下说 原来是这么个事情,最后才把这冤案真相大白,应验了。逢桥莫停舟,遇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苍蝇捧笔头,早就把这个事情预先(告诉他了)。这是最有名的佛教史上观音菩萨的感应,这就属于世间利益,解脱了,他免难了消灾了。但是这个人最后就出家了,一下子看破了,放下了,没有意思,最后就剃度出家了,得出世间的利,你看观音菩萨度人,这样来度,所以半个亚洲的信仰。

我本人也是在普陀山出家的,在慧济寺,佛顶山。每次我回去普陀山,以前走上海坐那个大船,遥望普陀寺的时候,真的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远远望着南海观音,大佛呀,诸位去过普陀山的都知道,大佛在那斜倾着身子,这样拿着法轮,遥望着所有海上的这些众生 我就想想真的是太慈悲了,而且我马上就法喜充满。有好多去朝山的,在那个上海,早上空气也清新,快靠岸的时候,都看那个观音菩萨,有的人没去过,远远望见观音菩萨慈悲的身影,就在那儿大哭,或者跪在那儿磕头,或者失声痛哭的多的是,我见得太多了。为什么?缘份,有缘。他为什么见了其他的佛菩萨不一定哭啊,就跟他深,缘份特别深,夙世结的缘。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为什么呀?因为他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无处不在呀。这些顺手的话我们说惯了,一定要仔细去体悟,无处不在,普门呀,大慈大悲,无缘同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才能称为大慈大悲,所以说这是我们说这段话。那么接下来再一段经文,大概的内容都是讲观音菩萨是如何救苦救难的。这里一共有七难,有灭三毒,有应二求。比如说这里面有火难、水难、黑风难、刀杖难、罗刹难、钮械难、冤贼难、这都是说寻声救苦救难的。再一个灭三毒,你有贪有嗔有痴,应二求,就是求男还是求女,整个这里面世出世间的利益,都在其中。所以说如果能够虔诚的念,一心称名观音菩萨名号,就能够观察因缘慈悲救度。

我们来往下看经文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这是第一个火难。我们常说到水火无情,我们每每说到财富的时候,说财富总是五家共有焚漂劫夺然后这个官府,谁的财富其实我们都说无限制的说,觉得财富据为己有的时候觉得很有安全感,殊不知有时候财多了也招灾。我们没有用心观察过,就算现实生活中比比的例子太多了,财多了招灾。而且焚漂劫夺,你看第一个就是火啊,火烧啊,现在每个单位的消防特别重视。当火灾来的时候念观音菩萨就会有感应。在姚秦的时候有一个法制法师,这也是在感应录里面记载,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有一次他住宿他周围都是芦苇,当时有人烧乱草,一下子把他住处周围的芦苇烧着了。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跑,跑了几步觉得不对了,一下子说,我平时常念观音菩萨,第一难就是火难,正好这个信心十足。那就把生命交给观音菩萨,因为跑来不及呀,风一吹他跑不过啊,所幸就端坐在芦苇中间一心一意提起来,大家知道,我们念佛菩萨名号一定要正念,正知正见,正念提起来,提起来的一个最高标准就是忘我,只有佛菩萨,只有佛菩萨的名号,就自己不在了,这样一心一意提起来。后来火过来,逼生逼得把自己熏的就晕过去了,等他在大火熄灭苏醒以后,周围全被烧光了,惟自己身边的一尺这个草没被烧到,自己没被烧死,这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所以说这个我们常说的火不能烧,这是从事相上来讲。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去过九华山?不要说观音菩萨,九华山诸名的百岁宫的无瑕和尚,应该是明朝人吧,现在我们去九华山的肉身殿,还有百岁宫,百岁宫里供的肉身是这样子的,两只胳臂这样挡着的,全身装的金,大家想想要是我们一般的人的话,上百上千年的岁月,骨头都散架了,肉都烂了,哪里能支撑的住,而且胳膊还是凌空这样的,不是说跟一般的人这样打坐,原来是这样来的。

这个无瑕和尚原来就修成金刚不坏了,九华山特别多的这种肉身菩萨。修成金刚不坏以后,他打坐的这个这是结珈坐的这个姿势,后来百岁宫有一次起了火了控制不住,供他的叫做肉身殿,当时寺院里的老和尚急得不行了,因为一下子那个火烧起来 ,你想想整个殿堂古时候都是木制结构,火势就蔓延到往肉身殿烧么,这老和尚急得不行了。就跪在他前面,就去祈请,说老和尚啊,你就显显灵吧,火要烧到肉身殿了,要烧完了以后大家信众的信心就都没了,你就为了众生的信心你一定得显灵,让这个火(灭了)。结果呢当时就天上下雨,下了把火给浇灭了,就恰恰只有肉身殿完整的保存下来了。我们现在去九华山去拜到最高的是天台顶么,等我们到百岁宫去拜的时候,到现在还历历在目,还供在那里。

可是怪得很,这个殿保存下来以后,火也烧过去,雨也下完了,大家才无意中突然发现,老和尚的胳臂成了这样,原来是这样来着,胳膊成了这样(法师做动作),就是把这个火势给挡住了一样。从此以后他的形状还定格在那儿。这好像是明朝的事,好像是,我不能确切,反正这个事绝对没问题。百岁宫,现在我们都可以朝拜去看看,到现在的胳膊还是这样的。你想想一个骨架没有任何的支撑,他怎么能这样?这都叫全身舍利,火难。

所以说我们现在觉得说,有时候我们说的着了火了,火也分好多种。有内火,有外火。比如说光这内火就有三种。首先第一个我们的果报火,果报火就是我们的财物身体被火焚烧,或者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不是有劫火吗?就是世界的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当众生的业力牵引 福报特别浅,嗔恨心特别重的时候,就会引发整个劫火烧起来,把世界整个烧坏。当然我们现在在住劫的末尾,在坏劫的初端,所以可能暂时还感知不到那个业报。虽然福利越来越漏了,可是福利还在,还支撑着这个世界,相对是平稳的。真正到这个劫坏的时候,劫火洞然能烧到初禅,就是包括上面的六欲天都能烧得上去,四天王天都要受这个火烧,这叫作果报火。

再一个什么叫恶业火呢?就是三界内受的生死苦恼,无了,至极的轮回,就是生了又死 死了有生,就不断的这样。从马肚子里出来又进鱼肚子,从鱼肚子出来又进狗肚子,人肚子,升天,反正是哪哪都去,无休无止的这样去轮回,这就叫做恶业火,被恶业火所烧,觉得烦恼。所以说我们常说入佛法是入清凉地呢,入三摩地呢,五台山叫做清凉山,再一个就是烦恼火,烦恼火是通于九法界的,只有佛没有烦恼。人都有三毒:贪、嗔、痴,这也是火,阿罗汉,声闻他有尘沙火,尘沙惑,那么菩萨还有无名的烦恼火,只有佛一个人没有火。这对于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来讲都是灾。为什么?把本有的佛性给烧得看不见,其实我们讲普门,讲感应,我们现在本有的自性其实跟观音菩萨的感应和他普门的本事我们都有,就是因为被烦恼火所烧,遮挡住,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回归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常念常恭敬,可以去火么,我们现在动不动就上火,为什么呢?因为嗔恨心重,发脾气,一下子火烧功德林,一念嗔火起,八万障门开,好多后悔的事,造作大业的事,或者无法挽回的事,都是一念嗔火烧起来就酿成了么。

你想每一个杀人犯,再给他晚五分钟他都不干,为什么?业力牵引那个烦恼火一下子烧起来的时候,控制不住,一个因缘,缘起法就成就了,一条命债就必须得还了。可是问题是他还了你你还了他,问题是又欠了呀,将来还得欠还得还,没完没了。所以这些都属于内火,果报、烦恼。那么外火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这些,鬼火、龙火、霹雳火、树火,自然火等等一切现象界,自然界的都属于外火。但是外火也是能看见点火这个情形,说明你参与了一份共业,曾经有嗔恨的业种子。所以说总而言之对于火的业报,一定是我们嗔心种的业,感的果报,只是名号名相不相同而已,念观音菩萨的第一解脱,火难。

那么第二难是什么呢?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这个我本身刚才讲到普陀山是最有心得体会,这个火灾的果报是由于嗔恨心,水的灾都是由于贪心所感来的。为什么我们要修不净观,你看当我们贪,比如说贪色吧,你看,每一个淫欲,一定伴随着要漏水,身体的九孔流不净。所以等等这些都是淫欲心贪心泛滥的时候,外水泛滥成灾,就是我们的洪涝灾害。现在大家的贪心就普遍比较重。你想么,我们现在整个好像大家都在一片汪洋之中。我们常说的这个当今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诱发我们的淫欲、贪浊、摧毁道德伦理,不信因果报应。这个造业呢,唯恐落在人后,现在社会上的大家的这个造业造恶业呢,唯恐落在人后。

大家好像你看我们这个地球六十多亿人在共修恶法,你想我们修善法叫做共修,恶法也是在共修。一旦共修,他力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果报成就的这个速度也很快,一旦你业种进去,果报现前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大的海啸一下子死了那么多人?他要偿还宿债。一旦共修了这个因就种下去,因必感果,果必克因的啊。你看嘛,现在大家都对这个世界修导致灾难越频繁没有规律,无常。而且灾难越来越没有规律,这也是修呀,地震呀,瘟疫呀,最近不是又有什么流行。你看我们习主席出去也给人家讲法,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搅乱世界,这也是大无畏的精神。要不大家就为了一己私利共修恶法嘛,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啊,你把自己的国度弄得再怎么环境好,你把工厂搬到别的土地上,到人家那去,污染了,说你同在一个星球你能逃得脱么?锅里的都烂透了的时候,你碗里的能撑多久?

所以我们现在真的大家都在好像在共修恶法。那这样的话这种贪浊不断地下去的话,整个,为什么说劫水弥满世界呢?就是因为贪,所以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在观音菩萨灵感感应录上记载一个小伙子,很信观音菩萨,去朝拜普陀山。那时候古时候,那么当时大家都知道普陀山旁边有一个莲花洋,就是慧萼,日本的和尚慧萼从五台山请的观音菩萨,想请回日本供奉。可是观音菩萨的确那会跟日本人的缘分还没有开启,你看这没缘的就到不了。所以普陀山最早的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观音院。那么这个时候呢,为什么不肯去呢?他把这船开出的时候一下整个海里面就生满了铁莲花,动不了,从此以后那个地方就叫莲花洋。这个小伙子就朝普陀山,行到这个莲花洋这的时候呢,突然看到海里面有三个大如车轮那么大的莲花,中间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在两边。我有一次带一个医生,他叫蔡医生,他跟我一块去,我回普陀山去看师父,他也跟着去了。

我带他们去不肯去观音院, 现在叫做紫竹林,紫竹林去的时候呢他就在那个海边,他就在那疑似半天在那这样眨眼睛,我还说你是怎么了?他说没什么。后来他偷偷的问我:他说师父那个我当时不敢说,怕人家说我神叨叨的装模作样说你有这么大的福报,他说他就看见那个观音菩萨漂在海上,是白衣观音,他说以为自己眼幻觉还是什么,就使劲眨眼睛,还说还有,说好几十秒。那我也不知道了,反正他跟我说过这么一个事。当时我惭愧我没有看见,我就看见他在那怎么眼睛在那 巴扎巴扎的,跟怎么了一样,过敏了一样。他当时还不告诉我,后来没人了才说。那么这个也是,看在一座大莲花上,他万分恭敬的礼观音菩萨的时候,突然间那时候古人,大家知道去朝普陀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啊,那真的是把命提着。

为什么说朝山难呢?狂风大作啊, 就把这个小船都给吹翻了,大家都淹死了,他自己觉得眼前一片通红,仿佛就是说前面有一个带着他走一样,到一个地方把他放下,结果他就是有点吓懵了,风吹的,狂风嘛。等眼睛后来苏醒过来一看,他自己在自己的家门口,这是在普陀山志里面也载的嘛,观音感应录里边。所以说千百年来这些事太多了,我也不必要一一讲。像我刚出家的那几年,在普陀山每次有升座法会啊,礼拜啊,去大佛那边特别是九七年大佛开光的时候,报的是阴天,那个时候妙善老和尚还在,主持人一说开光法会现在开始,就把这句话刚说完,天上就开了一道口子,就感觉到像有节奏一样,一下子就打在露天那个南海观音的面容上,什么地方都没有,就那个面容,咵的一下就亮了。

当时不仅仅说人挤的到不了那个现场,就包括在百步沙上海滩上去玩吃海鲜的这些游客们的都跪在那。他觉得神奇吗,天上就突然间像开了一道天眼一样,咵的一道光就下来,九七年所有人都知道呀。当时,政府官员什么的都在现场,度了好多人。所以说这个水难,这是第二难,不要太贪,你看,首先从这个难里面,嗔火、贪心。

那么我们再下看,还有一难叫做黑风难,又叫这个罗刹难。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 名观世音。第三难,黑风难。不得不感慨,因为我们讲观音菩萨,真的是太多的感应道交的这种故事,每一难都有最著名的典型。你比如说,黑风难,他讲到说入海求宝么,为了七宝入于大海。但是有黑风吹起船舶,漂堕罗刹鬼国,就到鬼道去了呀。罗刹就是鬼道的众生, 恶劣的鬼道的众生,性恶,啖人的精气。黑风又称鬼风,罗刹鬼就是食人鬼,他啖人的精气。

而且生性特别凶残好杀,一般他住的地方不是在沿海边岛屿,他就是在须弥山这个中间。食人为生,动作特别快。一般我们说急急鬼,也是叫罗刹鬼。他的动作快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夺你的精气的时候一下子至于你死地,那个动作快得就跟我们四个壮年的壮士,东南西北 背靠着背射箭,那么大的壮年力量,一拉,弓拉满以后啪的射出去啊,他噌的一下从四面能把这四支箭一下子拿到手,就这么快的速度。所以这个罗刹鬼又叫急急鬼,这是众生的一个种类,也是一个众生。为什么你看这里说入于大海?真是真实不虚,我告诉诸位,普陀山他在舟山群岛。那么舟山群岛是哪里呢?是沈家门又叫沈家门这个渔港呢,是世界有名的四大渔港。所以说当地那些渔民们呀,都出去入海捕鱼。大家要晓得这个捕鱼你凑齐钱了以后,弄一条船,捕回来的鱼卖那就是没本呀,现成的这个。你只要把船的费用弄够了,那鱼就是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所以那个利润很大。所以你看也符合这里的入海求宝。所以我老想着为什么观音菩萨会示现在南海普陀这个地方?

后来我想通了,在佛顶山出家的那几年,每次有一条新船要出海打渔呀,那船老大一定要写一个旗子,到佛顶山盖了观音菩萨的宝印,上面有观音菩萨的名号,挂在什么呀?船头。你看,一切的这种救度,从普门品里面讲他为什么示现在南海普陀呢?他怎么不示现到北京或者上海或者怎么样呢?那里的打渔的船特别多。有一个葫芦岛上面全是寡妇,为什么?出海的很危险啊,出去的回不来的比比皆是。有的学校就是孤儿学校,就是说老爸出去打渔,剩下的孤儿寡母。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你看, 漂堕罗刹鬼国,为什么要打渔呢?说实话,打渔你多少条命一网打上来,全部这个业就造下了。但是呢入海求宝还真是的,因为对财宝嘛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呀,他也是一个凡夫最执着的地方,就是这个宝呀,古人用熙熙嚷嚷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么。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活在世上呀,大家仔细看,真的。为什么?我也不知道。马克思还是什么在资本论里吗?还是什么?说过人的生意的利润超过百分之一百还是二百的时候,人可以玩命的去干。这就是为什么贩毒明知道会枪毙还要去干,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为了财宝他搭上性命也不惜。 你看在一个佛教经典,叫《贤愚经》里面啊,他讲到这个财宝就是说这个利益,我们这里不是说为求金、银等七宝入于大海吗?这就是为了利益。

《贤愚经》里面讲到利益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描绘,跟我们现实情形特别吻合,我说说大家都知道了。他说:种植得利呢,能得百倍的利益。种地,能得百倍这不错了吧?这是最小的利。说经商能得千倍的利,就比种地的强了。做买卖的能得千倍的利,特别有意思的他这里面讲到的说,做官能得万倍的利。我就不知道他佛陀当时讲经典,他怎么知道现在这会是这样?当然这个,阿弥陀佛。可是最后他有一句话说什么?入海采宝平安归来能得无量倍的利,就讲到这里的,为什么说?这个为求七宝吗,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琥珀、珊瑚,这是佛教七宝嘛, 能得万倍的利。

所以我就觉得说为什么普陀山,为什么一直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想通了以后,觉得真的是一切法界因缘不可思议。那另外我们要讲就是说,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吹到这个罗刹鬼国,黑风啊?其实我们这里讲的黑风,也是我们的无明烦恼之风。有一则故事特别有意思,宰相去庙里,当朝的宰相去庙里进香的时候,寺里有一堆僧人,法师们在那诵《普门品》。读《普门品》。那么读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这个宰相就问,这是什么意思啊?什么叫黑风吹到罗刹鬼国呢?这个老和尚说,你这个没道理的,人家出家人在这念经你这打什么岔?乱问什么啊?一下这个宰相就怒了,这还能了得吗?我当朝一品宰相,我来进香看的起你,你竟敢这样对我,抓回去就把他游街了要处以死刑。临刑的时候问这僧人,你还有什么说的?僧人笑笑说你看嘛你问我什么意思?你这会就是被黑风吹到罗刹鬼国了。宰相问何以故?僧人说你放不下就是黑风吹动啊,你起嗔火动杀心就是罗刹鬼国,所以你看这老和尚真是善于说法者第一人,现身说法,你给他讲半天他听不懂,感同身受一下就知道了。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七宝呢,也是我们佛法里讲的七种圣财,怎么说呢?说白了就是学佛的必要的七种资粮。你比如说第一个信财,财宝对于佛法的信心,你才能淘到佛法的宝贝啊。第二个戒财,要持戒才能身心清净,否则学佛免谈。戒律是决定你这个人学佛水平和程度的唯一标准,能不能守住戒。那么闻财,诸位今天都来听我讲法,没有听闻有些东西你就是想不开,一听了以后也想到这,原来如此,原来没想到。为什么?这都是祖师们的智慧汇聚出来的,我们现成的学习。这个糖他做的再好我们得吃,吃不到口里不知道怎么个好味道。再一个舍财,就要能舍,能放,不但要放身外之物,连身心世界、妄想、烦恼、我执、我慢全部把他放下来,这也是佛法的财。再一个要得智慧,慧财。没有智慧呀,什么都是颠倒。

你包括我们现在学佛也是这个样子,有的同修学佛,他越学他问题越多。他看了那么多的经那么多的论,越看越烦恼,最后他越来越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呢?就是他没有慧。越学得多就跟一条主干的河流一样,会学的,怎么样呢?有智慧的,他就是一门深入,比如说我就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我看其他的经教并不相违啊,越看越说,哎呀,千经万论同宣,十方诸佛共赞,都往这个道上汇。那如果你不会学习的怎么样呀?越看越就跟支流一样往出渗,今天渗一点,明天渗一点,疑问越大,最后连信心都没了,这就是没有智慧。所以从这点来讲学佛一定要有智慧。智慧就是不颠倒,最高妙的智慧就是不要相信现前的一切虚幻之法,不要被他转,能守得住,一定要守。

就咬定一句,比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就咬定这一句我就守着,任何东西一触摸这个,一碰到这个,咵的,绝对不能让他侵啄到这个真理中来,这个真理来勘察这个现象,那我就智慧就显现了。这是五种财。最后还有一个惭愧财。惭是一种,愧是一种。可能我们一般觉得,惭愧就是真丢脸,我后悔,其实惭和愧也是两个文章。惭呢是说做了坏事自己反省,自己生了罪恶感,生起羞耻心了,这叫做惭。愧呢就是做了坏事以后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评,生起惭愧心了,这叫做愧。生起悔心了,这叫做愧,这也是有差别的。这七种这里的七宝也就是我们修行上的七种圣财,这是我们第三难,叫做黑风难。

我们再来看第四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 而得解脱。我们一般人都觉得说舞枪弄棒的,弄刀的,总是说躲开点为好。有这个刀杖之行呢就不吉祥,拿个刀子在那晃荡,人总是觉得瘆得慌。那么说这里有一个,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念观世音菩萨,寻段段坏而解脱呢?就是我们说的被冤枉或者犯法的受刑的时候,或被强盗所(挟持) 这个正当被害时,能够一心一意的称念观世音菩萨,他就下不了手,这个特别多。你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永明延寿禅师吧,他也是信受净土法门的 西方三圣嘛。他当时做为税官的时候好放生,他自己的钱全放了生不算,他把国库里的钱拿出来去放生,收的税。

这个我们现在觉得说有点过了啊,但是他就是这样去做。完了以后,被当时的吴越王上了刑,要去押赴刑场的时候,就说如果他怕的话就把他杀了,如果不怕你就问他为什么?再说。结果这个行刑官就问他,你怕吗?他说不怕呀!看见他也不怕,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放了这么多生,这会把我一砍,正好去极乐世界。就这么一想一说,这个行刑官就依着皇帝的旨意把他给放了。后来他就出家成了净土宗的祖师。为什么?他有信心, 他对阿弥陀佛,包括观音菩萨,他有信心。所以说你看这个我们说叫刀杖难,寻段段坏,寻段段坏不是说这刀子突然间一截一截就给烂了,就是他马上出来因缘干扰你死不了。当然学这些我们不能说一味的用表法,好像说这个表这个法,那个表那个。他现实中,真的,你到临刑的时候管他三七二十一他就是能救你。古代有一个观音信徒,他有一个习惯,古人不是说男的后面也有个小发髻,就是往上挽的嘛,头发不剃,很深的嘛。他呢老是做了这么一个小的金观音菩萨,金观音菩萨呢老是插在他后面就这样,常放在上面。后来他会做生意,这个人会做生意呢,也是跟前面那个商人一样,老把这观音菩萨嵌在头发上,就这么常带着。会做生意呢,后来被误会说其他竞争者就诬陷他说他跟强盗勾结,百般辩解不行,把他判了死刑了。

临刑的时候砍了三刀,砍不死他,不但没有砍死他,还听到金属撞击的声音,而且这个刑刀也坏了。这个刑官害怕了,以为有神保护他呢,就放了他了。回家一看呀,他这带的观音菩萨身上多了三道刀痕,这些事情都是在这个观音感应录里面记载的。所以说寻段段坏,说道这个寻段段坏呢,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的时候呢,我们要知道刚才讲了,一定不能贪、嗔、痴。特别是嫉妒心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胜过自己,钱比自己多,官比自己大,名声比自己广,都不舒服。那么特别是有意思的,我们有时候人呀盲目到什么时候?他不是追求自己幸福,说你到底要什么?他只追求我要比别人幸福,就看着别人很幸福他就不行了。

其实日子呀,高也能过,低也能过。但是他为什么呢?他就觉得都是比他高的,他不愿意往下比,觉得那没,怎么说呢?没有志气吗?不能知足常乐。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追求、执取。你看刚才为什么说一个嗔火,一个贪水,一个取宝。接下来就有一个,这叫什么呀?叫做刀杖。大家仔细想想,这些念头动的多了最后一定要乐极生悲。千百年来,这个官场上少吗?为什么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突然间怎么样?身败名裂。那你就是得蹲大狱,得行刑了,现在也是。所以从这点来讲,归根结底,贪、嗔、痴。我们再来看第五难,前面讲到了四难,我们再第五难。那么第五难呢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第四讲的时候再开始。我们第三讲呢,先讲前面这四难,那么时间差不多了,等到第四讲开始我们再讲第五难,罗刹难开始。

(第四讲)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到,入到正文里面,普门品的救七难,除三毒,应二求。整个围绕着这个无尽意菩萨问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然后这个,佛就告诉说为什么叫观世音,观其音声即得解脱,进一步演绎到下面她具体寻声救苦的事例。那么我们也寻着古来,这些真的是不可奇迹的感应故事,其实我们现在为什么呢?像在正史里也好多来着,大家读过《印祖文钞》的话,会发现,印祖有一段话讲过,就是唐书吧,唐书有新唐书和有旧唐书,那么新唐书和旧唐书,后来的新唐书就把旧唐书的什么呀,其中佛教乃至菩萨感应的两千多个事都给删掉了,这也不知道当时出于什么目的。反正印祖在《印祖文钞》中也提过这个事儿。所以你想正史里面都能记载这样多的(感应故事),想想实际情况不计其数。为什么家家观世音?她不知道,没听过,家家不起来,一定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时时刻刻都能围绕着有他的事迹。所以从这点来讲,这就是观音菩萨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常说人家功勋到了那,不是贪图虚名垒起来的,一件事一件事的做到那的。所以说,接下来这些罗列的都是他具体寻声救苦的事例。

我们前面讲了四难,我们再讲第五难,叫罗刹难。罗刹难里面,我们来看经文: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啊,这段话。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学里面的一个概念,相信诸位都知道,一个世界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的范围,上至六欲天,那么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这个,一个大千世界。由于小千、中千、大千积累了三个层次的千,所以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这样的一个国土,是一尊佛所化的国土范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为什么这里说三千国土中满中夜叉罗刹呢?夜叉罗刹是什么啊?前面讲到罗刹的时候,急急鬼,就是鬼,鬼道众生。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见过鬼?有的人说到底有没有鬼?我常跟别人说,给发个愣,说到鬼的时候就常跟我说,到底这个世界有没有鬼?问我。有的时候大学里面这些受过唯物主义教育这样的一种习惯性模式的就来问我。我也反问他,也许在鬼的世界,也有一个鬼问另一个鬼,到底这个世界有没有人?一样的道理。鬼,一乍听,好像说你撞着鬼了吧。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当然鬼的确不吉祥,他的名字就叫恐怯。

不是孔雀开屏的孔雀,是恐怖的恐,怯弱的怯,他老是呼秃呼秃的吓。其实他很怕人,胆小,藏在暗处,心地暗昧,为什么我们说你心里有鬼心里有鬼。一般胸有正气的人,见不着鬼,除非你身体不好,或者你这个人本身心术不正的时候老是招这个心鬼,亏心事嘛。那么我们刚才讲到说,有一些鬼是厉鬼,我们平常说的。鬼道,饿鬼道的众生,普遍来讲基本上他是怕人的。因为人有光明,比他正气。那么但是有一部分比如说这里截的,夜叉罗刹这些啊,就是性子比较恶的鬼。夜叉就是前面讲到的急急鬼,罗刹叫可畏鬼,也是让人害怕的。

这些鬼呢,也非常的多。你看,满中夜叉罗刹,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为什么这么多呢?首先一个,你看人的福不如天人的福,所以人就多,那么畜生又比人多。为什么?畜生的福不如人的福。这个恶鬼呢比畜生又要多得多得多。他比畜生的福报还不如,这就是我们现在众生的福越来越陋劣,越来越浅薄。那么既然这样多了,所以这里就用了个满是。我们常说怕鬼是家里面有鬼,我告诉诸位谁都避不开鬼,整个这个时间维度空度里到处都是鬼。从经文里面讲的,《地藏经》里面讲过么,从于聚落啊等等这些,有人没人的地方都有鬼,都是充满的。但是呢,不要怕鬼,你看这里讲到,我们每次称佛菩萨的名号,比如说念阿弥陀佛,一念阿弥陀佛就有四十里的光明自然辐射出来,鬼他怕光么。所以说,我们刚才讲到感应啊,如果你念佛你感应的就是佛菩萨,念观音菩萨,感应到佛菩萨的时候这也是一种感应,感应佛菩萨就感应不到鬼,同时都在感应。为什么?

因为你感应佛菩萨的名号就是大光明藏,你是感应的向上的,智慧的,不颠倒的,没有阴暗的,这也是感应。就看你往哪感,他就哪出来应。有的那同修真是的,他讲到家里有时候去了世了,或者突然间有时候很不好的因缘,听到声音了,他从此以后这个心结就放不下了。怎么给开示他,撵着问说,怕呀,怎么半夜又响呀,他越想越想,越怕越来,真来,为什么?感应上了,你老感他他就来应啊。所以说不要想这些,好好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都是一样的。那么有时候像这些罗刹恶鬼或者什么啊,如果到暗处啊,坟地啊,杀场啊,这些凶地的话比较多。你看我们到了黑暗之中有时候突然间就毛骨悚然,到黑乎乎的突然间一念恐怖心升起就浑身的毛孔就竖起来。

这个时候一般都是什么啊?诸恶鬼以恶眼视我,他的这个感一来的时候,你不由自主的也会应,因为他还是之前有因缘,六道。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一定要大声念观世音菩萨。这些下意识的害怕呀,头皮发紧啊,这都是附近处有恶鬼准备恼害。当然,一般他拿我们没办法。但如果你被他夺了精气的时候,很可能就演绎成突然间掉到哪里,高处堕下来了,车过来莫名其妙的撞了,等等这些都会有,这都是宿世也是有大因缘。不是单纯的说怎么怎么样啊。其实呢,说到我们学佛的路上,罗刹也常来恼乱。你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学佛,学佛学的很相应,特别积极。但是过一段时间的话,会心散掉,乱掉,又会觉得说,要不然就学佛这么久,什么也没感觉到好处一样,没得到法喜,这有用吗?太多规矩,什么也不能干,还不如世间享受,放纵,到处去吃吃喝喝跳跳,纵欲。这些念头呀,有时候都是罗刹来参与进去,就刻意地给你干扰,因为他就需要,钻到人的心意识中恼害。

我们一般发嗔火的时候,上次讲嗔心,讲那个黑风难的时候,黑风吹起来,就是罗刹到我们心意识里面恼害,一下子窝火就上来了,这时候人就愚痴了,正念智慧一点都没有了。所以这是什么啊?满罗刹欲来恼人,称其观音菩萨名者,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相信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这是罗刹难。那么说实在的,广义上讲呢,其实这些鬼啊,罗刹啊,就是我们世间的诱惑,魅鬼啊,五欲六尘,这都是化身,你念观音菩萨,正念提起来的时候啊,什么都可以把他避免掉。你想想,你的烦恼,你的嗔恨,我们有时候凡夫我们仔细扪心自问一下,你发火发得厉害的时候,你突然念观音菩萨,你好意思发火吗。别人说你是佛教徒,你还信佛,这就是一种加持。有时候我们觉得很苦恼说,我刚想发火他就拿这个来说我,你不想想那是对你的一种加持,就是你不是学佛了吗,你怎么还能这样啊,管他任何姿态说出来,可是你一定要把他视为加持,是的,人家说得对,立马就把它戛然而止了。这是这个罗刹难。

我们再来往下看这个,杻械枷锁难。上面说:设复有人,有一个关键词,大家要记住,我们进一步作解释,很容易引起误会。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牢狱之灾。古人特别看重牢狱之灾,那打一个官司那就说明你看古人算命啊,推相啊,乃至日历啊,那上面都想着说有牢狱,或者有官司。都觉得说,以前去佛门超个度啊,消灾免难啊一定要写这一条,不要官司,争讼么,相互之间有争讼么。不像现在的人以打官司为出名的方便。动不动就我告你,你起诉我等等,一点都不引以为耻,反以为荣。古人觉得说跟人家这样见高见低的,那都是在德行上落了一截了。

所以这就是古人跟我们现代人的福德有差别。那么,这官司里面你看杻就是我们说的手铐啊。械就是脚链,套在脖子上的刑具是枷,锁在身上的是铁锁。杻械枷锁,检就是把它封住了,还记得苏三起解,不是有一出戏么,那苏三不就是被绑在那儿,来来回回唱戏,那就叫杻械枷锁。一旦这样束缚了就得不到自由了。在佛门有一段书里叫做《法苑珠林》,是佛门的这个百科全书。那么呢,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在唐太宗的时候,有大理的一位官员叫做董旬的,他呢,从小就信佛吃素。后来同僚违法了以后呢,朝廷反对,就是嫌疑把他和其他官员一并关起来了。那么他自己觉得被冤枉,就一心一意的诵这个《普门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普门品》,诵着诵着呢,没过多久,他自己手上的枷锁呢自己掉在地上了,而且锁还没有开没有坏。这种情况下这个事情被守牢房的看见了,他就报告给狱使,狱使他不相信,就命人重新给他锁上枷锁。董旬也不管他们,照样念自己的。没过多久呢,这个锁又铛的一声又掉在地上了,更怪。

所以后来狱使过来看用朱砂那个写的封条一点都没有坏,这个狱使官叫张守一,记得非常清楚,就记住这个事了,知道他们是无辜的。后来就找个借口,流放就把他给放掉了。大理大家知道吧?云南大理啊,全民都信观音菩萨。去过大理没有,大理是美丽的古城么,大理三月好风光,整个大理白族的全民信仰,你看去那个三塔寺,祝圣寺,那里面供的有一种出土的叫做阿嵯耶观音。就是很别致的一个另外的一种观音造像,而且那里面有个庙,观音堂,大理有一座有名的庙叫观音堂,里面有一个大石块,上面有一个亭子,就是这个石块就是观音菩萨化成一个老母,就扛着这石头救了什么典故来着,救了当地村民很大的一个劫难,所以一直就把它供在那了。不但在东土,在这个边疆,你看,时时刻刻,分身散影去示现。所以说这样的灾难,牢灾难来讲,宣化上人也讲到了,也讲了很多,他那个时候在南华寺的时候,有一个和尚被日本人抓去了,他后来就念观音菩萨,念得门开了,后来就跑了。就自己说不上来,你说他,用现象界去解释,为什么会开?不知道啊,你说他用诚心感,诚心能把这锁子割断吗?

你说念观音菩萨为什么呢,反正就忘我地去念,自然冥冥中有感应。在第几讲的时候,我们给大家讲过四种感应,冥,显,不可思议。所以从这点讲的话,我们就要知道那么特别我们这里要讲一个佛门常被人误会,什么呀?你看这里讲到若有罪,若无罪,一般人吃不消的,说你佛门这个,没有罪的被冤枉了,我佛慈悲,对吧,那他是个罪人,他本人就犯了罪了,你还去,这不是枉法吗?对吧?你佛教不讲道理,你滥行慈悲,那个叫什么东郭先生,这一点啊,我们就一定要站在菩萨的这种,一切众生平等。为什么叫普门?他和以何资格身居普门呢,一切众生平等性上而言的。大家想想有后果绝对不可能没前因。纵然他犯了罪了,现生的果报。他被冤枉了,是前生的果报,不会没有因的。就是为什么平白无故其他人要冤枉你啊?过去世的宿缘所感的呀,没有没有因的果啊。那就说明我们现在的随经一事,随见一人,他都是过去有种子在那种下去的。那么所以从这点上来讲,只要心生忏悔就可以改这个因和缘啊,心生忏悔一心称念就能免。

所以这里我们叫用了说若有罪若无罪,面面俱到,称为普门。当然,说白了还是不平等,实际上是有罪的。那么我们要知道说若有罪若无罪,大家要知道恶报的众生更可怜。就是这个人看上去说他罪该万死,生性这个,这个暴恶,那么他没有罪的冤枉了应该救度,有罪的,刚才我这个说反了,有罪的冤枉了话,没有冤枉的话他就该受这个惩罚。可是诸位要晓得,在菩萨眼里啊,恶人比善人他还要眷顾的多,为什么?就是他病的厉害。你看他作恶多端的时候,他自己控制不住,随着业力他终将被这个业力牵引着又去堕这个地狱。所以有时候菩萨救众生,在差别上来讲也是说,先上岸或拽到岸上的先可以放一放,先要救那个溺水最深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是一样的道理。这个恶报的众生更可怜,更应当救。在《涅槃经》、《维摩经》里面都说这个菩萨更怜悯这个罪恶众生,是一样的。再者呢,说实话若有罪若无罪,古时候的国法未必合理啊。我们现在没有那么残忍,古人那个时候有腰斩呀、车裂呀、凌迟呀、这些都是很不人道的酷刑。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念观音菩萨,也可以消一份牢狱之灾。所以我们一定也是要调这个平等心。当然这要是给资深的居士来讲。有时候刚刚接触佛法的,我们也不能给他灌输,他就觉得佛法纯粹糊涂蛋,哪有这样儿的,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他反而就远离了。比如说,弘一大师这么大高僧,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还得说一句,下马念佛,上马杀贼,为什么?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我前天在居士林讲,他要随顺事俗,还得住持法道。所以说这个就跟我们在放生的时候,不但要放生牛呀,羊呀,鱼呀,也会放蛇呀,狐狸呀,等等这些,好像在一般人看来是比较恶性的动物,嗔恨心重的,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们都是平等的。按说的话,羊一辈子吃素,牛一辈子吃素,比较善良。

蛇呀,蜈蚣呀,蝎子呀,那到处蜇人,可是呢,从平等上来讲是一样的,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这里就能理解若有罪若无罪,有加这么一句,这才是真正普门的体现。那么当然这是就事上而论。如果就理来讲自己束缚自己,杻械枷锁,名誉就是杻,利益就是械;恩爱就是枷,我执就是锁。整个我们一切的身心世界就这几大烦恼,把我们束缚的紧紧地,挣脱不了。所以就要一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这一切一切都来束缚我们自己,大家为了世间的这一切,不断的经营自己,踌躇、担忧、苦闷,这个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话不管你的财产、地位、名誉都如同枷锁一样,自己看着快乐不起来,永远都是自己给自己禁锢了。仔细想想呢,但凡为人皆是如此啦!不要说不学佛的,学佛学的不会用的还是如此,最后把佛法又给包了一层,也有的。特别是我们讲放下、放下,有时候越学越执着起来,把佛法当杻械枷锁的更多了。我们要知道,怨贼、罗刹,皆得解脱,段段坏。

那么最后一难呢,叫怨贼难。我们来读这段经文比较长,说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具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你看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这是最后一难了,怨贼难。那么我们先解释一下,怨贼也是有说法,伤害性命的叫做怨,夺抢财物的叫做贼,既伤害性命又夺抢财物的人就是怨贼。那么这里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

什么是将呢?就是带领。带领着么,将领将领,为什么?将就是说能带领。赍持重宝,赍就是抱着。这个商主是领袖啊,商主一般就是能识别货物的这个贵贱真假,跟我们现在的董事长一样的。那么这样的情形啊,如果遇到这个来打劫的,走过险路的时候,他就说大家都不要怕,不要恐怖,跟着我一起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听了以后,大家一块说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这样的什么呀,称其名故,即得解脱。现在这个普门品呀,讲的我都觉得蛮有人文关怀的,这好多事情都是古人,包括我们现在,就是生活中的事,对不对?所以说世间的因缘他是面面俱到的,普门么。当然,这个难更好地体现了共修的作用。为什么说大众薰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就是我们共同的心力凑到一块,更能够立竿见影。

相信啊,相信的那种信心,就决定真实不虚,信着就用不着再信了。就是说啊,以前有个法师说不这样才怪呢。我也讲听过一条公案么,也是一条船上,大家在过水,水里面就过河,过河呢,江上面的水流太急了,就把这个船冲的漏了,碰的漏了捆了,水就往上漫,大家都着急的说怎么办不会游泳啊,怎么着急的时候,那船头就坐了一个人就在那坐着,别人中间有信佛的,就开始教大家念观音菩萨,他就不念,他是个出家人,不念,不念呢,大家都觉得不应该啊,大家都念你不念?那他说了句什么,为什么要念呀?难道观世音菩萨会不来吗?他这么说。他就觉得说,一旦危难之处他就想观音菩萨不可能不来。诶呀,我说这真是说第一等高超的念。

因为什么?他的信心是满分的。我们仔细想想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他都不怀疑说有可能不来吗?我们念的时候说一定要来,观音菩萨一定要来,肯定会来,决定来,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当然我们常人常情形是这样的,当然这个信心也够了,观音菩萨肯定会来。那么人家的这个,这么危难情急之下,观音菩萨说了寻声救苦么,还会不来么?那不来就不对了。你看这样的一种甚深的信心,这就也是共修的力。领众的就是说,大家不要怕,大家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能够以无畏施于众生。所以说到怨贼啊,就是我们的怨业啊。为什么说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怨贼呢?我们每天你想想我们处在人世间,每天除了是就是非啊,大家想想是不是?你能躲开是非两个字吗?不是怨就是亲啊。

那么这些因果顿现的时候,满世界都是怨业,怨贼啊,我们自己的怨业,实在是太多了。阿赖耶识里面,你想我们吃鱼,吃牛,是红烧还是清蒸,都是杀了以后才有的呀,你们每吃一口都是一个怨业,因为你参与其中了。那么杀生、食肉、恶口、骂人、欺人、诳人、以怨报德,这都是结怨心。一日的,一月的,一年的,一生的怨业,乃至生生世世的积累,佛说了假使恶业有体相者,虚空都纳不下,满世界的怨贼都是这么感来的。所以说这个大千世界都充满了怨业,就称为怨贼。有怨业就会有果报,命有命债,财有财债,色有色债,狭路相逢的时候,什么呀?欠债的还钱,杀人的偿命。所以我常觉得说为人一世啊,人在世间,天地这么大,众生这么广,你能为人一世,狭路相逢者,不是欠,就是还,除了这两样没有任何关系。

那你既然心甘情愿的欠,就要老老实实的还,毫不留情,毫不客气的曾经欠,就要心甘情愿的还,是吧?!还完了就没了。可是欠的时候舒服,还的时候特别痛苦,那就只好念观音菩萨了。怨贼啊,在这生死海中来相互寻仇、报复,如果没有出生死,怨业就了无有期,有时候要做马做牛来报,有时候要做人家的仆人,包括你给人家看孩子,保姆等等这些都要报,做人也要报。以前有个老妇人,家里突然间鸡窝里面,每天外面来一只母鸡在她家生一个蛋,每天来生一个蛋,过了一年,这个鸡就不来了,给她托了个梦,头是一个邻居家原来的媳妇,身子还是母鸡,她说,这个我是过去吴家就是你邻居的媳妇,借你的米的时候呢,因为你的眼睛是瞎着,这个老妇人,你的眼瞎我欺你眼瞎,借的时候筛子的口朝上,还的时候筛子的口朝下,都是那扁的么,你摸一下好像,所以说欠了你一筛子的米现在才刚刚还完,我不欠了,这也是怨啊。

特别是我们现在阿赖耶识里面,就像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种子,你不是在学唯识么,里面的种子散发出来全都是这种恶业的种子,商主这里就跟阿赖耶识一样。所以说,这个诸商人,就比如说第六意识的心所,就跟第六意识,为什么啊?来听法,闻法,念佛持咒,险路就比如说六道的生死啊,你看经过险路么,那么一个人就比喻说慧心,有智慧的告诉大家要念观音菩萨,这里面也有表法,这是叫做怨贼难。所以说这个前面整个普门品里面,就叫做救七难。

大家要知道在生死关头能得到菩萨救护的原因呢,不外乎有两种啊,这个呢我们特别要记住啊,在行门上,第一个就是说平时的修念有功,平时的积累,这个资粮啊,你要闲的时候置下来,忙的时候就能用得上啊,手忙脚乱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要持?一旦金刚戒体具足了以后,养成一种惯性呀,那么有外缘来了,或者你自己的贪心、淫欲心、嗔恨心起动的时候,他就跟一道金刚力士护围墙一样,他马上就现形,影现出来照着你,那你相对的持戒的惯性久了以后呢,清净久了,身心清净的久了他就出不来了,这就叫做一个积功累德呀。那我们平常念观音菩萨,念得久了,慢慢的越来越熟,越来越熟,观音菩萨是干什么的?寻声救苦的。

每次以这样的心态,信、愿、行去念的话,一旦真的有这个,临危的时候,观音菩萨他自然而然的就来救。为什么?这是你惯性使然,天然的一种力量。不是我们刻意地把他非得请的来,一定得在这救,怎么怎么样,他是说等你自己的感应法门修成功了以后,道交了以后,他是一种天然的作用,法界的天然作用就是每个因缘都是这样的。只不过你怎么样呀,把这个缘起调到相应的频道上,那他就必须出来这个音乐或者广播,没有任何的刻意或者说造作,就跟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体现的这个意思。所以说不外乎两种,第一种就是平时念力有功,临危的时候菩萨自然而然来救。当然,那普披三根的话就不普了,为什么,那只有这样,那平时也有不念的呀,难道情急之下就不救了吗?也救。

什么呢?生死关头,突然间临危,强大的心力,这种恐惧一下子进行成功的转化,转化成动力了,对不对?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困难大的时候,其实一下子忘我的时候那个爆发力也是特别大的。我曾经记得,说有一个妈妈呀,很年轻么,女众呀,很娇小的一个女的,一下子那个车子驶过来的话,要轧着他的孩子了,你知道她什么吗?她就彭的扑上去,就比那个刹车的劲儿还大,就把那个车硬生生的顶在那,没有碰到她孩子。你想,平常的话她能推动汽车吗?那个时候她就无限的人的能量这种爆发力,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念力,那个时候念力绝对大于她的什么呀?身力。无穷的这种爆发的因缘一聚合呀,怎么样?那也是很感应的。他感到那个时空点,当然这个不是属于时空,他感到那个正念的层面的力量什么呀,把那个马上要因缘汇聚果报给冲开了,现形不了。

所以这个就是说,一旦到生死关头,竭心尽力,由于心力的这种,一个是强大,第二个专一。为什么临终十念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有善知识开示给你说,临终十念,乃至一念,刚好这个,正好在这个阿赖耶识里面,一念阿弥陀佛求往生心升起来,一念命终,马上什么呀?极乐世界就莲花化生。这就是说什么呀?心力一个要强大,二一个要专一。所以大家你看这个,具发声音,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这都是真的。诸位同修,说了半天,讲的我也声嘶力竭,反正观音菩萨就是救,再怎么说,应该相信他是真的。而且他就是真的,根本不用你相信不相信,他都是真的。这是,如果从物理角度来讲这就是一个物理作用。

如果说原子核子,原子什么这些核子这个离子呀,共振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个共振。如果说从佛法感应来讲他就是一个感应。如果原理来讲法界整个的相互作用就是这么个原理,任何东西都绕不开这个,他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我们依附着佛法的这个载体,佛法的这个表达,语言的这个阐述,把他呈现出来,然后你可以去做,就这么简单,这就叫有求必应,就叫寻声救苦。为什么?他是施无畏者。你看,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若汝等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施无畏,布施,布施呢有三种,上次讲,一个财施,一个法施,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无畏施。无畏施就是说呢,情急之下让你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让你不要心生恐怖,怖畏嘛。

所以从这点来讲你看呢,这第七难呢,就是这个怨贼难。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呀,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这是对前面整个这七难的一个总结。从这个火难、水难、黑风难,然后这个,刀杖难,再一个这个,罗刹难、杻械难,这个怨贼难,这在《普门品》里面一个段落就结束了,就叫救七难。所有紧紧都围绕着,无尽意菩萨请问,为什么叫观世音?那么佛告诉他,观其声音,而得解脱,一心称名,作为修行。这个是我们整个《普门品》的第一个大的段落。

下来是对这个七难的总结。接下来呢,就是解三毒。如果前面的话,等于说从果报现形的时候进行救度,就是这个果报马上就要发生了呀,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要汇聚的时候,果报要自受。那么这种情况下果报已经现形的时候呢,进行救度,这七难。那么,下面这解三毒呢,就是从因上去排除,因为有果报,有恶果,都是从因上种的种子,所起的现形啊,现形就是变成现实呀,那个种子种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施肥、阳光、雨露,现在还变成现实了,开始顺境和逆境,任何一个境界他就出现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念观音菩萨能够解三毒,就是我们所谓的熄灭贪嗔痴。那表明,光念这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勤修戒定慧。

这个三毒呢,是一切恶业的根本,贪嗔痴,能损坏我们的生命和法身慧命和这个色身,肉身的这个色命,那么让人堕入三恶道,所以叫做三毒。其他的不说了,你比如说淫欲就是生死的根本,贪嘛,为什么我们生到欲界来?我曾经真碰到个同修,他说他天生就没有淫欲心,我说怪了,我说那你是菩萨吧?他说,哎呀我怎么敢是菩萨呀,我这个修的也不好,但是我就是没有淫欲心,我说这就说不通了呀,咱们这叫欲界呀,我说等你出现在这个场景的时候,说明你就是这个欲界的众生,一个食欲,一个淫欲,要不然你来不了这,这是我们的生命基本的特质,一旦我们生到欲界,你就得敞开了说就是带着这两大欲,生死根本。

所以大家读过《楞严经》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你看,《楞严经》的缘起是什么?首先佛带着弟子,托钵乞食,阿难出去其他地方乞食应供去了没回来,对吧,这是什么呀?为了吃东西。第二个,被摩登伽女摄入淫席将坏戒体,为什么?为了行淫欲,这两大缘起扯开整个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的序幕,每一部经典你一定要看他的缘起,看他的这个说法,里面的奥妙无穷。你看像《金刚经》一样,说了那么多的空,不可思议,可是他最后最重要的篇章竟然是序分,什么呀?佛陀入舍卫大城次第乞已,然后吃完了以后,敷座而坐,洗足已,饭食讫洗足已,敷座而坐,就是所谓的不思议,过去心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才体现的,不是说你有多么高妙,一下子我就,我那时候我也碰到一个师父告诉我,他看所有的人都不是人了,他已经读《金刚经》读的成就了,错了。

所以你要看甚深的缘起,我们之所以生到欲界就是因为我们有欲望,一定要吃东西,二一个男女之间要交好。在这种情况下,贪婪就是我们的一大本性,你看好多时候其实我们一辈子都用不着的东西呀,他就是要图这个数字图这个积累,你想想其实我们一辈子能用多少?就算这点吃这点喝吗?然后大家都贪,你贪我贪,相互做增上,现在就开始说做生意,炒作,运作,市场经营等等,其实就是贪心互作增上,不断的积累。大家知道吗?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运作的,所以佛门也不得已而说有求必应。但是我们是求儿、求女、求财、求官,最后最要命的一句,要求涅槃得涅槃。那么,现在的这个淫欲也是如此呀。我们来再看一段经文,往下看: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是对于三毒,贪嗔痴,我们的一个认知。那么前面讲到贪,嗔呢就是发火,愚痴呢,就是无名呀,一旦念观音菩萨的时候呢,这些呢都能够起到熄灭三毒的作用,那么具体的文意,因为我们这是第四讲,时间也差不多了,具体的文意呢,我们到第五讲里面再展开,今天的课程呢到此,我们在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四讲结束,希望下次呢,我们从第五讲开始学习,阿弥陀佛!

(第五讲)

前面讲了四讲,昨天我还跟一块儿的师兄弟们聊起,说现在学佛不容易,像《普门品》里讲的是观音菩萨寻声救苦,需要的是大家的信心。但是我们在理解《普门品》的时候,还是需要从理论上也有一些涉及。比如说普门的内含,感应的从现象上去进行合理的诠释寻声救苦。这些呢,其实佛教里都可以把它讲透。由于我们有时候很少的这样深度的去进行思维,特别是把固有的思想,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先把他摆平了以后,进行很客观的对宇宙人生的重新的一个的认知是很难的。这就是佛门里常讲为什么说先要破我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学佛道路有时候也是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觉得佛法很好很妙,这时候正是我们夙世的善根和因缘正在起动的时候。

所以他的发挥力就特别的猛,反映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就是觉得学佛太好了,越学越对,终于找到一种很好的能够依托身心的信仰。但是这个劲儿过去以后,为什么说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三间佛在大殿,学佛十年佛在天边,为什么呢?就是相续很难。相续,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的时候,就要用理论来支撑,要把自己说服。这就避免我们很长久以来有一种什么情况,刚学佛的时候很相应,慢慢的就不能够很顺理成章的跨越到一个资深的,稳妥的,如如不动的,相续的去熏修佛法。激情过了,一股恼就懈怠了,退了。所以说佛法也是,刚开始觉得金光闪闪,非常诱人,慢慢的随着深入,一定要知道金子的价值不是外表看到的这种灿烂,这种光华,他的更深层次的价值,主要体现于他本身的价值和品质。这样来认识金子,才能把自己身心端坐在对金子的欣赏和追求之中,佛法亦复如是。这是插一句话,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正文。

我们上一节讲到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崴崴如是。这一节我们再看下一段经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当然这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淫欲,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就是因为我们情见重,情见的根源就是我们有贪染淫欲。

所以在佛门里面,认为贪主要的内涵,就是由于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有淫欲心。讲到这个贪,是人的本能,为什么说佛法总是让人难以接受?难以信受?因为他好多东西是颠覆性的。比如说淫欲心,我们常说的,哪个人没有呢?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往往认为本能的东西,习惯的就是合理的。觉得把它都颠覆了,整个人生世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就是有时候我们说学佛法是为了救解脱。但是有时候人很怕解脱,因为要舍弃他习以为常的东西,更深的说是要舍弃他本能的东西,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所以对于贪、嗔、痴这三毒,这都是恶业的根本,可以损伤我们生命和法身慧命,堕入到三恶去。

你看《地藏经》里讲到,淫欲心重的众生,不但堕到畜牲道,而且会落成鸳鸯、雀儿、鸽子呀这一类的众生。所以说在修行上来讲,最根本的底盘就是要把这个执着给他断掉。在佛门中我们也有很多对治的方法。比如说在对治淫欲心的时候,比如不净观,观身不净嘛,再娇美的容颜,再光滑细腻的皮囊,但是它里面包着的都是内脏,肠子,肚子,一包屎,脓血,每个人必定是如此。所以我们常说,如果你进入修行的次第,观照淫欲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观法,叫不净观。我有一次去五明佛学院的时候,去看了他们的天葬。这就足以让我们激起无限的不净的心理,那天葬台每天都有去天葬的,四五具尸体。当时我记得我住的那个小旅馆,旁边就是停尸房,一个蛇皮袋子,每天都捆得紧紧的。

我还说这是什么呢?过来过去有好多的觉姆,就是藏传佛教出家人,女众,他们叫觉姆。他们在那儿念经,我进来出去也没什么感觉,后来我那天仔细观察了一下,因为有一家人蛇皮袋子没有绑紧,把头露出来了,发青了,半个月在路上,他们对五明对法王有信心,所以到这里来行这个天葬的宗教仪式。我亲临现场的时候,天葬师把尸体刨开,秃鹫过来马上就扑抢上去,等再挪开的时候,就剩下一具骨架了,连肉什么的都被吃干净了。所以说当时我想,我们的一辈子,种种计较,种种编排,种种呵护,最为在乎的就是我们的色身。但是一般人我们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的色身。仔细看看的话,无非就是这么一块肉,里面无非就是此番情形,这叫不净观。

当然佛法里讲到八万四千法门,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如果你不净观观不起来,如果我们比较这个人道心足的话,那就观冤观。就是说我本来修行修得非常上道,正在进行时忽然间如果有个违缘出来,让你容易产生贪婪的淫欲心,那你就把他观做他是来坏我的道业的,我的菩提道业,我的正知正念,觉醒,一旦我对他产生贪着的时候就糊涂,所以说贪嗔痴这三个是一体的。这样的话马上就升起觉醒心了,就回到原来我们守得住的正念。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修行的时候,也是魔王波旬派摩女来扰乱他的道心,但是他坚如磐石,如如不动,知道他是来坏我的道业,这叫冤观。

当然,我们说佛法是随顺,人情世间,还有一种观叫亲观。我们人在天地之间,是有人伦天理的概念的。所以一旦生起淫欲心的时候,比如说就男众来讲,碰到年龄大一点的好像母亲一样,碰到年龄差不多的,好像姐妹一样,碰到小一点的,好像女儿一样,无非人的年龄段就这三种。如果你用慈悲心去摄受,观成一种亲情而去化解一样,那么他的对治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在佛门里的修行法门面面俱到,只要我们长时间的去熏习,不断地去固守,长厢以往的去执持心念,自然而然功夫就深了。在这里,这也是一个甚好无上的法门。就是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一般的人说,人在做天在看,动不动现在的人都在讲这个话,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那你想想,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个念头都和觉得和观音菩萨相应,每我凡夫念升起来的时候都想观音菩萨一目了然,不要说六道鬼神了,诸佛菩萨都一目了然。六道鬼神都悉知悉见。你想想我的起心动念,自己感到惭愧心,感到自己的觉醒心,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对对我们的一种加持。最简单的就是念观世音菩萨。所以说,若有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那么对于嗔恚,就是我们说的发火了,嗔,狰狞愤怒的样子,他是表现在外的。如果我们心中存了一念的愤恨的时候,自己都对自己就发脾气,有的人无形中就把自己给得罪了。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好多无意中犯下的追悔末及的事都是嗔念升起来,火烧功德林嘛。

所以说,经常发脾气我们都会失去亲友,毁坏事业,而且相貌都会变得丑陋,相由心生嘛。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嗔火万万烧不得。在佛教史上(有记载),嗔心的力量特别大的时候,在生死轮回之际,它会牵引着我们,直接决定你投生到哪一道去。梁武帝的一个爱妃,身体病重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侍者用拂尘,因为天气暖有苍蝇、蚊子,这个侍者就用拂尘在她身体上来回拂一下,给她赶的时候,因为她当时病很重,身体很难受,所以拂尘稍微撩了一下后她就感到特别的不舒服,就升起一念特别嗔恨的心理。在这一刹那刚好舍报了,死了。就随着这一念的嗔心(堕了一条大蟒蛇),可是梁武帝一辈子很信佛呀,他的妃子们肯定跟着也常做功德,做善事,她的福报还是很大。

但是就因为这一念的嗔心做了一条大蟒蛇。这是佛教上有名的典故。后来的梁皇宝忏,现在在金山寺,就是梁武帝当时创造的,为了超度这个妃子。带着这一念的嗔恨心就堕成一条大蟒蛇,为什么?蛇嘛,我们一般都是说嗔恨的代表。但是她的福报很大,所以蟒蛇的身形就很大,不是一条平常的蛇。就一念的嗔火,就决定了又一种身心世界正报和依报的呈现。所以轮回中众生的心力真的是不可思议,要对治我们的嗔。还有一个朝代,有名的武则天,武则天曾经在后宫争宠,跟萧淑妃,很有名,她把萧淑妃害得很惨。后来萧淑妃死的时候就发了个恶愿,愿我生生为猫,生生世世吞啖武后,愿她生生世世为鼠,老鼠。所以后来说猫为什么生性就是吃老鼠呢?就是因为萧淑妃当时的恶愿,生生世世为猫,天敌嘛。

这样的恶愿发出去了,多少劫都脱不了这个恶因,要还呀。因为恶愿的愿力,心力同时迸发的时候,这个劲儿在,什么时候要把这个劲儿给消完了,你想想在这种无量劫的长河中,那就只能去还。猫见了鼠就要去扑,去吃,嗔火。那么嗔的起因,在佛法里也讲到了一共有三种。有一种叫顺理嗔,随顺的顺,道理的理。就是说你发火还是有点儿原因的,什么原因呢?如果无辜的受害了,他人无理取闹,故意中伤你的名誉呀,地位呀,所以才大发脾气,人之常情。发脾气发得有理叫顺理嗔还情有可原。还有一种叫非理嗔,就是无缘无故就发火,这种人大概还是过去世恶的种子比较多,嗔心重。有的时候天生相貌给人感觉就是令人不想靠近。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是恶人先告状,或者明明就是自己理亏了,也不说对不起,无故的就动肝火,翻脸无情,这种就叫做非理嗔。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就是争论嗔,起于辩论,闲谈,大家说着说着,在一起喝个酒呀,聚个会呀,在世间常有这种事,酒过三旬,一下子乱性了,一句话说不对,就开始动刀子,拿起啤酒瓶子就砸,唇枪舌剑,大打出手。这种叫做争论嗔。现在无论哪种嗔心,都会自害损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间的开火,都是嗔心在作祟。再一个就是愚痴,刚才讲到这三种是三味一体的,因为我们愚痴,所以才会起心动念的起贪心,才会无缘无故的火烧功德林,发火。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在生贪和嗔的时候,没有智慧相匹配,是愚痴的这种心紧紧跟进的时候,就把他成就了。

在佛法中,随顺世间,如果说一个人很傻的时候,就说他一下子被忽悠了,上当受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中,念念都是被忽悠的,念念都是上当的。在佛门里面老祖师给小师父或者法师们开示的时候,先试一下你,等你被他说的这个话,做的这个事,一下子给认真了,当真要辩护,非得说个是非,谁对谁错的时候,他就笑你了,说你愚痴,你上当了。因为出世间,所有国家人合到一起就两个人,不是男人女人,是一个求名一个求利。我们一辈子上当的就这两条,没有其他的。当然,求利的,这还理所当然。求名的更为愚痴,就为了一个虚名。用世间法来说,利嘛还受点儿用处,一个虚名声,舒服得不得了。

所以世间人不明就理,特别是愚痴,反应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的一个指标就是不信因果,不知道有轮回,就这两大真实的状态。你如果心没办法跟他对接的话,那你就没办法学佛,不是佛教把它创造出来的,说你非得这么信。而是当下就是宇宙真实的这种情形。所以你跟他步调不一致的话,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愚痴的表现。从这一点来讲,修习佛法的人其实最最重要的就是愚痴、烦恼、见惑、思惑、尘杀惑,最后连菩萨无名惑要断的,全属于愚痴的性质,无明嘛!所以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若欲离贪,若欲离嗔,若欲离痴,都可以。这句名号法门,就是我们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的一套整体的操作体系。就这么简单,就念观音菩萨,你信不信,就可以做到。

求涅槃得涅槃,为什么呀?就是因为念观音菩萨可以除贪嗔痴。为什么涅槃不了?就是因为我们有贪有嗔有痴。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好好的要体悟。经文读起来也顺畅,聊起来也相应,一目了然,大家都认得,也都知道,我要生嗔火,但是观音菩萨这句名号,能不能,当你生起贪嗔痴的时候,他一下子横加干扰,让你顿入清凉?这是你该修行的功夫,能不能想得起来,记得起来。我们现在不要说教外了,不信了,或者说没有善根,不能听闻的这些人了,就算你深度的学了以后,也是一个佛弟子了,有时候都不开这个窍。愚痴嘛!刚才讲到愚痴,不懂得随顺,也不善于去聆解佛法,或者现前受用佛法。佛法我们常说的从事、从理,他一定要随顺世间,那么你在事相上再去悟。《普门品》里面我们也可以悟,为什么观音菩萨可以寻声救苦?下面讲到三十二应的时候,就知道了。

内涵就是因为空性,证到毕竟空。但是他证到毕竟空了,他还不违世间的因缘。有一个公案,以前听说过,很有意思。台湾有一次发大水,山洪暴发了,有一位非常信仰观音菩萨的人,大家都要逃生嘛,逃到一个屋檐上面,洪水流下来了,他到了一个屋顶了以后呢,他就不断地求观音菩萨。这个人很传统,非常教条的一个佛教徒,他就非要求观音菩萨。水越来越大,眼看着就要上了屋顶了,他自己也快撑不住了,但是他还是拼命的叫观音菩萨。这时候有一个人驾驶着一条木船来救他,可是他这个人分别心很重,他嫌这个人是原住民,他讨厌当地的原住民,他就不愿意去。水到了脚,他不去,他就要求观音菩萨。后来水都到了腹部了,来了一个机动船来救他,他不去。

他说他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会来救他。最后急了,空中来了直升飞机,绳子扔下来,说你拉着绳子,他还不去,就这么拧的人,最后淹死了。因为他的心还是诚的,念观音菩萨,拼命的念,还是见到了观音菩萨。他对菩萨提出了抗议,说菩萨,我这么念你,谁救我我都不去,就想着你来救我,你怎么没来呢?菩萨说我来了呀,我来了三次,我一会儿摇着一个小独木舟,一会儿驾着机动船,最后直升飞机去,你不来呀,去救你,你不上船,不抓绳子。学佛学到最后,分别心太重,救不了,不会学着随顺世间。如果一念想起,菩萨在哪里呀,三十二应嘛,苦海常做度人舟,千处乞求千处应。菩萨示现到世间,他不会示现成一个现前。除非你得度的因缘来了现个瑞像,托个好梦,他不会违世间因缘的。

你在什么情况下得度,他就会示现成什么,来度你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你自己不领情。为什么?说实话就是你当下的信心不够。所以我们诸位同修当你信心满足了以后,你要善于观察世间因缘,很妙,你不会观察,死执呆板,没办法,最后还这么执着,命根断掉了。如果你会观察,你就会知道,真是念念都是菩萨示现。一个信心具足的人,为什么印光法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什么时候你修得,如果你觉得被菩萨包围的时候,那你的境界就很高了。每天都觉得被菩萨包围,好人也是菩萨来度我,坏人也是菩萨来磨我,最后就四面楚歌了,都是菩萨。这个时候,了不得的功夫。为什么?观音菩萨是法界心,你的起心动念跟他相应的时候,你就觉得每个人都是菩萨,管他是不是菩萨,因为他一定是菩萨。

为什么?他就是个凡夫,可是诸佛菩萨是法界心,他的神通道力就可以用,跟你之间不管是顺的逆的因缘,让你入道,让你上道,让你去信,让你去解,让你去行,最后能够证,这就是常念常恭敬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你心里有观音菩萨,很妙。大家一定要去悟这个贪嗔痴。不是说文字上这么一解就过去了,大家也说我信,但最后你的心有否落停也不一定。甚至在这个信佛里面,《印祖文钞》里就定过这么一则,婆媳两个都信佛,各供各的佛龛,而且并排放在一个房间里,媳妇擦桌子的时候生怕把婆婆的桌子给擦干净了。婆婆点香的时候,甚至怕一柱香烟飘绕上来,怕飘到媳妇那儿去。你看,这是信观音菩萨吗?观音菩萨是这样的吗?所以从这点来讲,贪嗔痴,最可怕的是愚痴。

好好去悟这个《普门品》的深意。我们再往下看。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饶益,什么叫饶益?故名思议,就是围着你非让你得佛法利益不行。《圆通章》里面讲,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呀。就是佛菩萨天天在念,路上我还在说佛菩萨天天在念。为什么?就是我们不念,没办法感应,没电。从这点来讲要相信观音菩萨如是的大威神力,他会念念饶益众生,只要你的心在观音菩萨,所以要常念。常念,大家要理解,常念就是时时刻刻在忆念,忘我不知有身。真正修执持名号的法门,包括念阿弥陀佛也罢,念到不知有身自己。不知有事外界,这样绝对不可能不出功夫境界。一旦你把心性打开了以后,依旧身是身事是事。

可是心已经和观音菩萨相应了,一定要常念。记得那年在讲经交流会的时候,我刚好讲《普门品》。下面有同修就问起来:说法师,你讲得这么好,观音菩萨无处不在,广大灵感,我觉得我也信,可是我也见不到呀。为什么不在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播一下呢?让大家都知道呀!不是观音菩萨到处都在吗?我也没看见,我的信心就不能够圆满。既然观音菩萨无处不在的话我应该时时看得到呀!他就提出来这个问题,我想他不是没有信心,他可能当时在场的同修借他的口一问。当时我就想,这怎么答呢?后来想想,常念常恭敬,常应心念,突然间我就来了灵感了。常应心念,你的心里常要有观音菩萨。我就回答不是不在,包括新闻联播上也在呀。九八那年有洪涝灾害,后来有雪灾,连续几年,当时我也没有其他的,所以就依他说的锁定新闻联播,说一会儿说救洪的英雄,一会儿说雪灾来了,接电的这些救灾人员,过去又说孔繁森,焦裕禄都是报道过的呀!而且二十四小时滚动播出,我说你看这就是抗洪的观音菩萨,救雪灾的观音菩萨,孔繁森观音菩萨,焦裕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天天在电视上显现,可是你却视而不见。

为什么?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你的心里没有观音菩萨,视而不见。你想天天在新闻联播上见,可以,请你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有好多真正念得心诚了以后,咱们今天讲法也说不得。为什么?念得心诚了,念得相应了,念的得力了,只有念的人知道。为什么?你不念,你还是你,菩萨还是菩萨。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还是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那么我们再往下讲。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你看,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这段开始就是讲得应二求了。上面我们讲的第一个开示是救七难,然后除三毒,这里就讲得应二求。求男求女,也是感应。

并且这里讲到你要深夜礼拜供养为感,以得男得女为应。这就是典型的送子观音呀,这就是佛门里讲的求。而且这个求得非常自私,为了生个男孩生个女儿。为什么把这个放在贪嗔痴之后呢?他是有深意的。首先,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最大的缘起就是送子观音。我们知道送子观音穿着白衣,抱着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杨枝瓶,这样去送。这个形象是有出处的,妇孺皆知。在周朝末年的时候,在金陵有一个开粮行的人叫做潘河。他特别好,这个人是个善人,他好积德行善。到六十岁了,膝下无子。他有一天做梦时梦见一位带着白头巾的尊者,跟他说,你明天到江边去,有一尊木观音从江北飘过来,你自己要捞出来,把他供到清凉山的鸡鸣寺。

现在南京还有一个鸡鸣寺,把他供到那里,你好好供养,重修一下,贴金一下,功德无量。潘和就说,我已经年近花甲了,到现在还膝下无子,能否满我个愿,送我个小孩呢?白衣尊者说,这容易呀,送你一个儿子便是,于是从怀里取出一粒像围棋一样的白色棋子,给他了(潘和)另外还要问话的时候,被他旁边夫人一推就醒了,做了这么一个梦。

第二天他赶紧赶到江边,江上果然飘过来一尊观音菩萨,他就把这事办了,把菩萨供在现在南京的鸡鸣寺,还在。他就回家想想说这是不是观音菩萨呢?他想应该是观世音菩萨。就请了一位著名的画家,把自己所见这位白衣尊者的容貌画了下来,并且自作主张,怀中加了一个小孩,名曰:送子观音。每天供在自己家里礼拜,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观音菩萨的白衣观音的形象就深入人心。

还有渔蓝观音呀,海岛观音呀,自在观音,水月观音等等。这些全部是观音菩萨每一次示现的形象,这个真实不虚。我本人在普陀山佛顶山出家的时候,我们佛顶山因为地方小是因山制宜的,不是在大雄宝殿后面,是在偏殿有一个观音宝殿,那个观音宝殿正面供的是一尊观音菩萨,特别灵。当地舟山的人出海,他不去普济寺,首先跑到山上去,去拜佛顶山的观音殿,大雄宝殿不去,他去拜观音殿。背面就有一尊送子观音,旁边挂的全是有求必应,灵呀。所以从这点来讲,真实不虚。千百年来,特别是求男求女,我们到现在还在上演。我自己有一个弟子就是这样的,去年夏天我在五台山拜山,我在五台山拜黛螺顶的时候,他跟他爸什么七大姑八大姨来了一群也来朝山,联系后知道师父也在五台山,就带着他们去碧山寺去拜。

当时我带着一群人去护国坛城,是碧山寺里面有一个戒台的一个殿,我在那给他们讲,刚好一回头看到大雄殿的台面供的是观音菩萨,我就叫他们俩去拜观音,我也没教他们说什么发愿,可能是因为他们俩刚刚成家嘛,可能拜在那儿就求能生一个小孩,就那次五台山回去就有了个小孩,就怀孕了。后来欢天喜地的打电话给我,说太灵了,太灵了,就他们俩拜,我也无意中这么一说。观音菩萨,交给他,这事由观音菩萨负责,果不其然,现在可能快要生了吧,说去看了,应该是男孩,很高兴。所以从这点来讲。送子观音为什么受欢迎,从中可见,人世间还是离不开我,我要有个小孩,要传宗接代。为什么说设有女人呢?就是说女人做为求子更为恳切。

大家想想为什么《普门品》这么人文关怀化?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设身处地呢?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时候如果你嫁到这个人家,没生出儿子来,女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特别是封建时代,女子不生育的话,家里的婆婆,小姑子,丈夫都会嫌弃。朋友小看你,三妻四妾,其它人会一块儿笑话你。所以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这里说求男求女,其实也是有表法的。为什么要说福德智慧之男呢?福德和智慧同等重要。如果一个小孩生在有钱人家里,如果是弱智,天生的白痴,那说明只有福无有慧。古时候为什么说穷秀才穷酸相,秀才学问好,但是没钱,一辈子就像孔乙己一样,还窃书不算偷,吃了茴香豆,学问以为很高。为什么?就是有慧无福,败家的子弟,一般就是家财万贯最后败光了的,也是有福没有慧。

最后弄成这个情形,家境。喜欢狡辩之徒就是到处去闯祸,有慧没有福。为什么?他说的歪理,谁也说不过他,但是他没有福气,几天就捅一娄子出来。所以福德智慧之男特别重要,这里有前提的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我们看女孩子,有的漂亮,但是如果风骨很轻,就是说人不好的时候,就说你怎么这么轻挑,轻浮呀等等。为什么?就是不端正。大家要知道端正跟漂亮,妖艳是两码事,端正的话你坐在那儿福德相很俱足,能压得住场子。为什么说皇后是母仪天下呢,压不住场子,五官就不端正了,没福相呀,轻挑呀。让男众一见了你就生异心,等等这些都是没福气的。不端正,尽管你生得好像很好,古时候这种就沦为风尘女子,但是其实福德不够,看上去或许还有些才气,但是一辈子流离失所,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归宿,最后都是红颜自古多薄命,都是这样的。

所以说端正有相之女,就是说要品行端正,有智慧相,五官端正,让人觉得生起敬佩,一看就是贤慧,贤德,相夫教子,马上想到这些,这就是很好的,端正有相之女。特别是这里说求男求女,大家还要往深里悟。为什么在佛法里面,智慧的代表是男,慈悲的代表是女?!所以这里的福德智慧之男和端正有相之女恰恰正是观音菩萨悲智双用的法门,甚深法门。你看把求男求女居然列在贪嗔痴之后,那说明观音菩萨所示现的智慧是后得智慧。所以从这里来讲,我们要知道这里都有甚深的法义。那么不但从事相上讲也的确是真实不虚的,那么从甚深的理上去悟,这就是佛法最后究竟解脱,像观音菩萨一样如法的解脱,一定要悲智双用,光有慈悲心没有智慧,是滥心慈悲。

他要一儿子你就给一儿子,要女儿你就给女儿,那如果他生的是败家子呢?如果她生的女儿是去讨债的呢?所以观音菩萨给男给女他一定这个因缘是让你这辈子能够入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这个棋子不是白给的。潘河因遇这样得到儿子,铭记在心,马上把塑像画下来。千百年来我们一直供养的恭敬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大多是以这个为主的,白衣观音。这里还有一句话有一个甚深的法义在里面,就是最后一句,宿植得本众人爱敬,为什么说生男生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呢?了凡本来命里无子的,潘河也是命里无有子女,那他怎么会生下一个子女呢?怎么求到呢?我们常说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说实话,这句话应在观音菩萨这里的话,还是可以超越的,能强求,看你的心诚不诚,看你的德行够不够,看你能不能提前用你的德行。为什么呢?大家要晓得,如果说我们这辈子命格里没儿没女,有儿有女也是一种业力,是一种因缘,因缘汇聚,就是你的因缘这辈子汇聚不了。如果按照原有的命格那样走,你这辈子就没儿没女。但是你可以修呀,如果碰上一个喜欢修的,会修的,非要修成的,像了凡这样的,他拿一个功过格子打开了,每天起心动念,动一好念头我好,动一坏念头我画个叉。一开始还是坏念头多,叉多,慢慢的叉就没了,修得全是勾。为什么?一天起心动念全是善,这样慢慢修,本来短寿,活了长寿,本来命里没有,生了儿子。

怎么讲呢?观音菩萨在发愿力的时候一定是跟我们凡夫心对接的。每个人都有因都有缘过去都有种子,这个种子呀虽说我们八识心田里面造了好多恶业,大家别忘了,我们也修善,善就是这里讲的宿植德本,就是过去也种过善法了,但是很可能你的恶业现在相续,或者你的无记业相续,这辈子可能没有一儿女的命格。如果你不断的培,不断的往那里缘,我们常说因缘嘛,你的因缘往那里缘的时候,他的善法的种子就会提前现形,就用南无观音菩萨恭敬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去牵引他的能量,就像一个药引子一样,这味引子让这个因缘提前现形,让他将来现行的可能让他近期内出现,这辈子就能够受用,所以说宿植德本。

为什么?过去的业让他提前显发,有这个可能性。这就是说,按我们这期来讲,命里没有,可以强求,因为修啊。佛法不是宿命论,一切都可以修的,看你有修,没有修,所以这里添了一句,宿植德本,人所敬爱。你能修到人所敬爱,那你宿植德本就可以提前现形,想生男生男,想生女生女,都是你自身的善法所感的因缘果报。所以从这点来讲,救七难,灭三毒,应二求,这都是合情合理,历历在目,法界的真实运作功能作用。一旦你的心有感,马上功能作用就会启动,就会如愿以偿,我们不要太觉得观音菩萨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威神,如此大的德行,其实我们每个人八识心田中的善法种子,本有清静心,跟观音菩萨是等同无二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恭敬,没有常念,没有假借这个方便,所以现在显现不出来。所以时间关系希望除三毒,应二求讲的核心就是要常念常恭敬观音菩萨,再再给大家嘱托,要常念常恭敬,这一讲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第六讲)

同修,这是我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第六讲。上一次,我们讲完了救七难除三毒,一直讲到应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特别是讲了这个智慧福德之男,端正有相之女。这里一切都是佛法甚深法意的体现,但是如果落在具体的实修中,纯由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而得的利益果报。所以在这里呢我们不但在道理上解悟的同时,在行门上就追随这一条,一门深入,跟念阿弥陀佛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这一大段马上结束了以后,要开启下一个版块,就是观世音菩萨到底是怎样度众生的。我们先来看这段经文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这就是在讲完有求必应以后一个归结,一个劝导,这里为什么讲到功不唐捐呢。功不唐捐的意思就是你所修的积功累德都不会白费。他既然种因,一定要感果。

从这个意义上,从功不唐捐我们可以引申的讲一下。因果是一个永恒的主旋律,为什么说功不唐捐呢。地藏经里面也讲,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南阎浮提修行众生,起心动念,念观世音菩萨,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功,无不是德。一样的道理,包括我们学佛也是,往往会把最简单,可是最值得,特别是最要命的东西给忽略,而去喜欢谈玄说妙。你看这里说,观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只管去种因,有因必要感果,果一定追随因,这个是永远都乱不了的。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求的这些,最后给你打破。不管有难,总归是一个,再一个有求,第二个,再次一个你要熄灭贪嗔痴。修行,成办道业,任何一个都在这一句,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甚深法门里面,皆可以得到,世间出世间两种利益。所以我们往往在修行的起步中呢,也是忽略了因,太在乎果报了。忽略了因,为什么呢,大家要晓得如果说因果是相续的话,我们仔细想想,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最简单的什么呢,就是你想要得什么果完全取决于因。所以你求这个也罢,需要那个也罢,最后你想解脱也罢,想了生死也罢,就要去种这个因。你想不想,你愿意不愿意,你意识到意识不到,你每天是不是这样做,这就是因,你的点点滴滴,福不唐捐,当然也包括功不唐捐。

就要这样众生应当去受持,要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以从这一点上,这一句话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嘱托的,把上面整个一段话进行了一个总结。其实甚深的意义就在这里面。你只要是故众生受持的话就不唐捐,所有前面这一切的所谓世间求也罢,出世间灭三毒也罢,都是在这一句观世音菩萨清净名号中可以得以体现。你看,救七难来讲。

我们这里插一个,对于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名号可以起到这样的寻声救苦,在前面也再再的给大家说了,说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那么就是我们说求也罢,我们就说有难来讲吧,就救七难来讲吧,我们每个人要遭遇到逆境遭遇到危险,极难之时危难之时,为什么说危难之时能显身手呢,我们要遭遇危难之时,其实就是我们的恶业种子要现形的时候,就是你要遭这个果报了。过去种的恶种子,经过生根发芽,恰恰亲因和助缘一结合,这会到了这个时空坐标点了。那么这个情形就要呈现了,你必须承担这个情形。但是由于我们凡夫有分别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觉得好的,我赶紧揽过来,我舒服的享受着。

不好的,我要推得远远的,有难了,难我不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正当要自受果报之时,这个恶的因和缘汇聚,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就要学会进行干扰。受持观音菩萨名号,福不唐捐。为什么呢,就是如果我不念观音菩萨,那每个人的命格,我的命运走向,一定是按过去的业力种子这么走的,就像轨道上的火车一样。那么,我现在进入到恶的时候,就说明我正在往悬崖上走,或者往一条不好的有战火,贫乏或者说饥荒的这么一个地方走,马上要受这个果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没有干扰,必定要受这个果报。那么,我们就用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来进行干扰。一旦你无比的诚心,忘我的愿力进行匹配加固,然后,就用这句名号给他进行往八识心田中进行干扰的时候,一旦干扰成功,那么就等于说这条轨道上的火车进行了外力,给他施加外力,改变他原来的运行轨道。

一旦外力的力量大于正在行的火车的力量时候,他肯定立马就会转变他的方向,一旦转变方向成功,就说明我们的命运被改变。反映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就是什么啊,化险为夷,就是转危为安。就很简单,为什么,一切都是业力的种子啊。业力的种子要变成现报,一定要有亲因和助缘,那么你的亲因在,助缘马上要跟他相结合的时候,就是你的危难之时要出现了。这个时候你进行干扰,让他因和缘没办法结合,为什么,有观音菩萨的名号,有观音菩萨过去修行的功德全部含藏在这里。待会我们讲到,他的正等无异的功德的时候,就会明了这个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好多时候世间有的人,突然间有很不好的事,比如说得了绝症,家里发生了不测,有大难要来临了眼看着。突然间有信心了,忘我的去念。哪怕是去庙里发了个愿,磕了个头,由于他夙世的善根显发巨大的,这种亲因现缘把恶缘变成善缘。善缘的力量大的时候恶缘没办法现形,先要现形善缘。癌症好了,业障消除了,重病免除了,等等这些太司空见惯了。为什么,就这个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受持观音名号。就这么相信了。信的力量是无比作用最大的。

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这是我们说的世间的救七难,其次除三毒。观音菩萨名号。在第一集的时候,我记得就给大家讲过,观音菩萨怎么修成就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在念这句观音菩萨的时候,我就反闻,一边念自己就一边听,就让南无观世音菩萨把我的耳根摄住。把我的心里念出来以后,耳根再摄住,意识不断的反观,听。这样的话我的六根必然是清净的。不染六尘嘛。外面的境界没办法转我的时候,念到一定的反闻闻自性,最后你完全可以像观音菩萨这样超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就说明什么,解脱,自在,清净无染 三毒到哪里去找呢。刚才给大家讲到说,念得不知有生不知有世的时候你的三毒去哪里现形呢。你有机会现形三毒吗。

你什么情况下去贪呢。如何发起嗔火呢。本身一句反闻闻自性 就是对这个整个。为什么声音运作,宇宙整个现象的反观,这就叫智慧。觉即菩提嘛。你有觉悟的时候,反观观照的时候就叫智慧,就没有痴。所以这个,就是净化三毒的功能作用显现出来就是出世间,就是了生死,解脱呀。全部的功德,点点滴滴不唐捐。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所以我们有时候啊也是,当然每个人的知见不一样,业力因缘不一样,所追随的善知识不一样。由于每个人的根性对于佛法的领悟呢,有喜欢复杂的,有喜欢简单的,有喜欢显说的,有喜欢密的,有喜欢念佛的,有喜欢修禅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最高深的一定是最简单的,化繁为简。这个甚深法门到任何情况下,最后入门的时候,我们常说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用功夫最后一定是落到这样一个落脚点。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念佛法门。

所以你看讲到这里,为什么观音菩萨在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干什么,四十八愿临终接引啊。观音菩萨干什么,在这个世界寻声救苦,让你安心,身安,心安,道就隆呀,你就能念。

有时候有的居士来问,到底念阿弥陀佛还是念观世音菩萨呢。我说那你想干什么嘛。想往生,就是念阿弥陀佛,这是正业。那么暂时有违缘,有难,或者觉得心神上面,观世音菩萨跟这个世界偏有因缘。特别是大的劫难,大家共修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有劫难呢,这么多人共修恶法。那我们为什么能化险为夷呢,你看上一次讲到有一个商主说大家都不要急跟着我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共修,为什么,共修善报,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最后这一段,是对前面所有有求必应的归结处,就是要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就是讲到观世音菩萨的自在。自在以一个自在代替了诸多自在。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这是第一个受持名号,六十二亿的菩萨名号。复就是再加上,尽形寿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问无尽意菩萨说,你觉得这个功德大不大啊。无尽意言,甚多世尊。太多了。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段就讲到供养自在。为什么呢,这是普门的又一层意思。

我们理解普门一定要把他盘活。就是要从各个角度,任何一个角度,宏观,微观,点点滴滴,都是普门的含义。你比如这里说,上次给大家讲到修行普门,入法门普门,供养普门, 成就众生普门,这里全部具足。你看,什么意思呢。一行与多行,就是你拿了这么多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诸位同修,那你想想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的福报呀。

以前我们有一个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就是后来的天眼第一么。他拿了一钵饭,就是自己吃饭的一个钵,里面的一钵饭,供养了一位辟支佛。就因为这一件善的功德,九十亿劫感的如意享福。从来没有遭难,或贫穷资具不全的,九十亿劫就在享那个因种下来的福气。

那么这里大家想想,首先他是供养了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在佛门里叫做四事供养。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或者外护啊,都是用给他供养衣服呀,请佛到家里面去应供。 每天佛打坐,歇的这个卧具。我们现在出家师父们持的具嘛,其实就是从印度的卧具来的。

再一个就是身体不好了给他供养医药。佛也是身体不好了,也要随顺众生吃药的啊。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修一修,修成外道了。不吃药了。生病了能不吃药吗。身体的病一种是业障病,一种是身病。如果你四大不调的时候,佛以前说过,为什么说弟子们有的身体不好,就是不亲近汤药。你身体四大不调了。你就要外力作用再加一点四大进来,进行调节,这也叫修行。这并不妨碍你在其中,这个事相中,你去观空遣相。所以我们有的人,修行修得连药都不吃了。说你有这个信心么,有这个信心可以。所以说身病还要身药来医。假借这个药的这个四事供养里面就有一种叫做医药。

那么这个阿那律只是用钵供了饭,还是对境是一个辟支佛。可是这里尽形寿供养,四事供养。那就是说供养已经面面俱到了。所对境是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

我也去过印度,诸位知道恒河的沙有多多吗。随便拿,拿完了海关过不来。不让你拿多了。就是海关说你拿这么多。佛教徒去了印度以后到处去灌沙。过了印度,一人拿这么一大瓶子。上次我们一块儿的法师,我在后面给他拍了张照片。他拿一个面袋子扛了一袋子。为什么,就是居士走的时候,同修们就说,师父带点儿金刚沙回来。法师慈悲,累得我觉得一路上,哎呀我在后面走着,扛了一路。我说哎呀,真是法师。居士们说满他的愿嘛。需要一点儿加持。因为在经典里面无数次的讲过恒河沙。

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说这样的功德多不多呢。说善男子,只要你受持观世音名号,衣食礼拜供养。这两个人的福,正等无异。什么意思,就是一模一样,不二法门,这也叫普门。为什么叫普门,一行与多行是一样的,这叫普门。供养多与供养一也是一样无碍的。 普门的意思就是无碍啊。成就众生普门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里我们从这一段话里,就讲到说自在。心经里面讲到观音菩萨叫观自在,为什么 度众生自在,说法自在。特别他最大的特点是随类示现自在。这里就讲到一多自在,你供养其他那么多的菩萨名号,供养那么多的东西。你跟念我观世音菩萨名号是一模一样的,这叫一多自在。一多自在就叫诸难自在,水难自在,火难自在,有求自在,破烦恼自在,生男生女自在,这全部是自在的内涵。我们这里主要讲一多自在。自在也是甚深的法义,大家要理解。为什么动不动就说自在,我们就不自在。你是个男的你就成不了女的,因为有男相女相 就不自在。我们觉得说有难的时候救了这儿就救不了那儿,为什么,法界不能自在。我们认定这样是对的,那一定那样是错的,所以你就认为所有的善法来了,菩萨来了都是善的,我就要随顺。恶人来了他就是跟我对头,我就要起嗔恨,怎么怎么样。恶人来了也是自在,为什么,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的呀。正反角色都要自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才叫做总持法门。

念观音菩萨一句名号,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在华严经里讲到事事无碍法界的时候其实就在普门品里面就体现出来了。毕竟空了以后才能有这样的功能作用。 所以你看持名法门就是总持法门。观音菩萨为什么说念他的名号呢,所有这些受持名号,尽四事供养,所有这些行啊,观世音菩萨都在因地的时候做为凡夫的时候已经修过了。修完了以后这个功德不会散失。上次讲的功不唐捐,福不唐捐。他不会散失,已经成熟了。并且就将功德全部含藏在南无观音菩萨这句名号里面。那么你现前修现前念这句佛号。现前就在修,现前就能得持名法门的功德利益。所以从这点来讲你看,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正在于此。

为什么在讲到弥陀持名,执持名号,求生净土法门时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呀。秘髓里就有这一髓啊。为什么,普门品是法华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品。四品里面,一个常不轻菩萨品,如来寿量品,方便品,再一个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法华经里最重要的四品。所以从这点来讲,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就是最高,最妙,最深,最广,反而是最简单的修行法门。你看就念观世音菩萨,包括念阿弥陀佛一样的道理。一多自在。

所以说对于这段话,我们要这样去悟。悟透了,信深了,最后心落停了,然后珠子拿起来,每天阿弥陀佛也罢,观音菩萨也罢,甚深法门。世人但念佛号,便是无上深妙禅。根本不用管那么多。可是你不管那么多,这个心来得不容易啊。为什么,你得把佛法悟到一定的程度。当然我们说悟不是证悟了。但是解悟也很重要,你了解以后,支撑你的心,决定是这样的,肯定是这样的,你的心才能够落停。否则说一句观音菩萨,啊,对,反正打小家里也有人信,人家都说,应该有点儿好处吧。到了跟前磕几个头,上柱香,发发愿或者怎么, 心里没有原理支撑,那佛法的甚深法义你得不了啊。你不知道什么叫普门,何为感应,什么情况下才算自在。

自在我们觉得,哎呀,今天太舒服了,为什么,吃了点儿好东西,休息得很到位,出去旅游观光了一番,这叫不自在。在财色名食睡里六根染六尘的时候,非常上道 忘我,乐不思蜀的时候就很不自在。真正的自在就是盘活了,不染。所以从这点来讲,你看一多自在,观音菩萨,自在是他永恒的主题。当然,他的这种自在,你必须学去。

观音菩萨有一种法像叫自在观音,半盘着腿,一只腿翘在那儿,一只手还耷拉在那儿,很庄严的这样就看着你。说看你能怎么样,你的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吗。所有众生无非就是贪嗔痴,就是求。我们一看这样真自在。自己也去学去了,包括我们今天讲法还要求大家恭恭敬敬坐在这儿,先要念开经偈,三称本师。这么多规程,这都叫不自在呀。这么多条条框框,我们现在在不自在的时候要领悟观音菩萨的自在。向他的自在迈进。就用这个名号。老老实实的修,该修的时候就要修,该怎么样就怎样,念多少遍就是多少遍,念多少时间就是多少时间,拜多少拜就是多少拜,都要越多越好。一定要框自己,不自在的框自己。这样才能慢慢的能够得几分自在。所以从这点来讲呢,不要说一听观音菩萨这么自在,我也自在了。到火里面你能烧不死吗。跳到水里面你能淹不掉吗。你能给人家想要儿子送一儿子,想要女儿送一女儿,你有这本事吗。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了解了自在的内涵以后,把自己修自在。 慢慢去修,不能乱学自在。

有的人一听观音菩萨,特别是学了心经以后,觉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也讲,那就佛也不要念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话害了多少人。当时大根器的人听起来有利,为什么,给他去粘,束缚他的东西给他去了。我们现在一听这个就受害,马上毒药把他当醍醐就吃掉了。本来是醍醐,我们把它一吃就变成毒药。为什么,消化不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人,吃大便和吃酒肉是一样的水平。没有分别心,你可以吃。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起心动念还是业和罪。要用观音菩萨来求功和德,你别自己也在那自在的一天妄谈般若。大家要晓得,天子出圣旨,诏告天下,山野农夫去妄称帝王,会怎么样呢,罪必灭族。你经不起这个因果,因为你都是当真呀。所以自己是山野农夫还要老老实实的依着这个去行 。

再来看下一段经文。刚才讲到自在了,具体是怎么自在的,这一大段的描述。我们就知道观音菩萨是怎么度众生的。前面说为什么叫观世音,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里又问,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你看,这段时间,这段经文,就开始讲到观音菩萨,具体前面讲到有求必应的自在。怎么个自在法呢,身口意全部自在。

这里讲到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你怎么样在娑婆世界。娑婆是什么意思就是堪忍。大家要晓得,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就是说,在这个世界里面,娑婆世界是苦乐参半的。归根结底乐是临时的,他也会过去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苦的。但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里面就不想出来,不想解脱。觉得贪嗔痴每天都泡在里面快活得很,所以叫做堪忍。印度话叫娑婆世界。

说到这个的话,我们常讲为什么说在这儿不想出去呢。不知道还有更好的。在佛门里常有一个比喻,好像说的不成体统不好听。就像一坨屎一样的,人闻到了觉得太臭了,赶紧马桶冲走了,离得远远的。狗看见了就跟美食一样,就吧叽吧叽趴上去就吃了。如果是蛆虫,他打小就生在那儿,他从来都知道最华丽的世界就是这块屎。别墅也修在这,可能里面也要天天种个草养个花,在它的世界里面就这样的。在这坨屎里受用去,不知道外面还有什么样的情形,所以这就叫堪忍。他就以此苦为乐,住在里面不想出来。

我们每个人在娑婆国土没有出离心,也比蛆强不到哪儿去。就是这个样子,每天住的像水泥格子一样楼房,笼子一样,前面开着车,后面呼吸着尾气。大家都其实是这样一种情形,堪忍在里边。如果你会修行的人呢,你享着福你就能生起出离心。因为你能意识到这种福气是临时的,甚至是麻痹的,甚至是刀上的蜜。那么你在这个福气里面你都能生起出离心呀。毕竟你想想,你看这个福气,这会儿我舒服了,可是过一会儿就过去了。

这个福享完了就没了。有的一场好的音乐会呀,一次狂欢的聚会呀,看个舞呀,爱听京剧的摇头晃脑的,听个西皮流水什么的,都觉得好。可是这个东西要过去。没有听过曲终人散这句话吗。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在那儿弄些虚热闹,这个要过去的呀。我到听他们说这些有名的主持人完了以后从电视台的,那个最有名的主持人,春节联欢晚会完了以后一个人背着包非常疲倦的回了家。一个人也没有,大哭了一晚上。为什么,就是要过去,归根结底是苦的,堪忍。

所以,这里无尽意请问观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就针对于我们这些受苦众生,无量亿众生受诸苦恼啊。前面有经文,这是他的身业自在。

游此娑婆世界,云何为众生说法,这是语业自在。为众生说法,你需要什么法,他就能给你讲什么法。一共十分的法,你自己只能到两分,他就能讲八分。你能到三分,他就讲七分。一点儿都不多一点儿都不少。我们常说八面玲珑,还有比观音菩萨这么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吗。人是做不到的。有的人自以为能做到八面玲珑,错。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是意业。方便,起心动念,用众生的意,众生的心来度化众生,你看看。

下面一段,这段就特别长,我们一口气读完。因为他讲到了十法界的事。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大家来看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唱观音菩萨赞偈的时候常讲,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就是三十二应。我们如果去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其它庙里也有,圆通宝殿,那么圆通宝殿正面供的是观音菩萨。说法像或者毗卢像的话,旁边有可能供的就是三十二像,或者三十三像都有。

这里讲这段的时候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里无非讲的就是十法界。为什么,这里你看首先应以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这叫三圣位。十法界里我们知道,六道,从地狱,恶鬼,畜牲,人道,天道,外加阿修罗,六道,这叫六凡位。再有四圣位,声闻,缘觉,菩萨,佛。那么这里为什么只标出来圣三位呢,只说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三圣里面你看,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辟支佛。为什么,因为观世音菩萨本位示现的是菩萨。他本身已经证到正法明如来,但是他这一期示现的是菩萨。所以这里讲到的圣位的时候就只讲了三位,除去了菩萨,因为他本身就是菩萨身。

讲完圣位以后,又开始梵王身,帝释身,天道里用了六位做为代表。后来又有道外五族 应以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等等。道内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们常说的四众弟子。再加上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八部,这是佛教的护法。最后一个就是执金刚神。整个这里面就是他的三十二应,连菩萨,有时候我们说,三十三。

首先我们讲到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你看这若有国土众生,这就讲到我们佛门里的一个修证问题,为什么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呢。如果菩萨到了深位以后,登地以后,特别是依照天台宗的教理来讲,我们知道一共有四土,一般佛住到常寂光土,还有实报庄严土,还有方便有余土,我们这里叫凡圣同居土。这是佛教名词,我们大概听一下。

如果你修证,从凡圣同居证到声闻的时候,生在方便有余土,证到菩萨了在实报庄严土,证到佛以后才能生到常寂光土,为什么这里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呢,就是说本来观音菩萨他已经证到常寂光了,完全像佛的功能作用全部具足了。佛的慈悲,佛的智慧全部圆满了。就算是没有证到佛果,天台教里面,从圆教来讲,入到初住就能够分身到一百个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初住的菩萨,藏通别圆,从别教来讲,就次一等,可能要登地。从通教来讲,要登八地以上,具体的次位我现在也不细讲了。我们现在是说明一下为什么能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和声闻他们就差一些,声闻主要以自了为主,随缘度众生。上次我们讲到法缘慈悲的时候也说过这个问题,这是从佛来讲的。那么应以菩萨,声闻,辟支佛,这叫四圣位,包括菩萨。

接下来的天六位,应以梵王天,梵王是色界。三界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梵王天是色界的初禅天。有三重天,我们知道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王身就是大梵天的天主。 为什么叫大梵呢,他的这个身比较清净,感的浑身光明最盛,所以这也叫大梵天。那么帝释天,因为示现了这么多的身,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帝释天就是我们常说的忉利天的天主,民间俗称的玉皇大帝,弥陀经里讲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他在六欲天,四天王天再往上就是帝释天。由于忉利天主玉皇大帝当初在迦叶佛的时候,迦叶佛的时候,他看见迦叶佛的佛像了就是这个金箔脱落了,他自己心力不足。心力不足呢就召感我们现在不是募捐么,劝化一共三十二个人捐助了金箔把这个佛像重新装金了一下。就这个福德感的福报为三十三天主。

忉利天四边各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天,他在中间为三十三天天主。那三十二个人各为这四八三十二个天的天主,就因为原来给佛像装金。这一个福德因缘感召的天因的果报。所以这些都是有来由的。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魔王波旬就住在他化自在天,那么还有大自在天呢,那么大自在天叫做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在印度有一种外道,信仰大自在天,认为一切万物都是大自在天生的。这个大自在天呢三个眼睛,八个手臂,骑着白牛,在三千大千世界游走。得大自在,所以叫做大自在天。他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是从大自在天生出来的。如果大自天痛苦了,众生就痛苦现前,大自在天乐的时候,所有的众生也就享受快乐。这种宗教信仰不究竟。

就跟我们说一因多果,属于邪因邪果。在佛教里,但是在这样的这种身形这个天中呢,观音菩萨也会示现大自在天身。应以天大将军得度即现,这个天大将军呢就是帝释天的外臣。为什么示现天大将军呢,菩萨示现的时候会说密咒,召唤这些鬼神护法来护法安僧。他示现大自在天,比如说韦驮天将呀,四天王天的八部天将,从大自天这样的身形来表显观音菩萨的示现,同事摄,去说法。后面还有这个毗沙门身就是四天王里的北方多闻天王,东西南北,东方持国,西方广目,南方增长,北方多闻天王就是这里的毗沙门身。其实就是说在四天王天里面,也有观音菩萨的示现。

那么下面像小王就是我们世间的国主,长者就是有德行的,种族高贵的。在当时婆罗门教,印度的种族里,他比较崇尚长者有德行的人。特别是上了五十岁以后,才能称之为长者。 而且福报大,资具足,像维摩诘经的维摩诘居士这就是典型的大富长者。所以你看法华经里, 动不动就有一个大富长者。动不动又长者说是。有一品叫譬喻品里面说大富长者穷子喻。信解品都是讲的这个身行五德具足德行的叫做长者,这个叫道外五族。道内四众是讲的我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修道者男女两众和在家的居士男女两众。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等等。这都是世间一般的众生。就是说可能我身边就有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下面这个童男,童女我们一般觉得是小孩。其实在佛门里,童男童女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有的出家师父,我们说是童贞入道。终生不结婚的,称之为童男童女。印度现在有一种圣女,她一定是没有成家,来去供拜另外一种宗教。为什么说童男童女身呢就是表示他的这种纯洁,无染。如果你应以童男童女身,一辈子我们旁边也有,他可能种种因缘,他就信佛 一辈子也没有成家。好天天到庙里去礼拜,或者随缘随份的跟大家结缘,也有这样的人。这个我们也可以当做童男童女来理解。因为这样的人一般一辈子他的淫欲心的确很淡,他对成家啊,甚至没有这样的念头。我们在命格里常常讲犯孤,有时候我们讲终身不去嫁娶,甚至说独身主义,自由男女。但是这些人毕竟他的缘起法他就是在这方面比较念想少,比较清净。 童男童女。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这在佛门里面就叫做天龙八部。具体天龙八部何许人也,我们在,时间关系,在下一讲里面我们再继续。那么时间到了,这一讲就这样。阿弥陀佛。

(第七讲)

这一讲我们讲普门品第七讲。上一次我们讲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中,从圣人来讲有三位,包括菩萨为四位,还有天道的六位,然后人间五族。就是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道内四众就是修行佛道专修佛法的,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比丘就是剃度出家,在四十二章经里讲到,辞亲割爱,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他的意思就是乞士的意思,上乞法资法身,下乞食资色身,一辈子就是要修行了脱的。比丘尼,就是乞士女,像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是佛教史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般我们称之为在家的居士。信佛。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够受持五戒杀盗淫妄酒,对居士来讲是邪淫。这样就算优婆塞优婆夷。

再来童子二身,指的童男童女。我们讲到天龙八部,一般我们认为天龙八部都是金庸小说里写的,都会武功,一出来都是见首不见尾的,这样的一种高手。其实在佛教里面,真正的天龙八部出自于佛教。除了人以外,六道之中笃信佛法,并且发愿来护法的一些众生。比如说这里讲的应以天,天就是我们说的二十八层天里所有的众生。天道的众生,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二十八重天。

那么龙族,为什么叫龙族,龙的天敌就是佛门里还有一种护法,叫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老来吃龙族,后来佛出面给调停了一回。后来龙族告到佛那去,大鹏金翅鸟,以后出家人下午做晚课的时候,就会施食给他供养,慢慢减少吃龙。龙为什么投生为龙呢,如果一个众生喜欢布施,布施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他破戒,戒体不清净。

我们在佛门里,一种叫戒,一种叫乘。就是你对戒体行为上守持得清净不清净这是一,其二呢你对佛法的道理理解得透彻不透彻。有的人是戒急乘缓,戒急乘缓的人一般就是执着重,而且心性比较愚顿。虽然他戒律比较清静,可是对于佛法的智慧老是打不开,有时候就沦为小乘根性也是有的。有的是戒缓乘急,就是你很聪明,理解佛法很厉害,但是你的戒律跟不上,行为不到位,往往这种业果一辈子造下来,下辈子就投身到龙族里面了。可以行云布雨,甚至也有神通,身形非常大,但是堕到畜牲道,戒律不清净,这是天龙。

夜叉就是急急鬼。前面讲到罗刹,夜刹,都是在海边或须弥山腰,等等这些都有。乾闼婆就是香神。身体散发香味,像敦煌的飞天这一类的就属于这种情形,叫乾闼婆。阿修罗,诸位都晓得,就是嗔恨心重福报像天一样大,但是没有天的道德,所以又叫无德阿修罗。迦楼罗就是这里讲的大鹏鸟,他们专吃龙,在佛门里面下午施食的时候往往会说,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罗刹鬼子母也是有典故的,在二十二诸天里,托着小孩,她专门出来吃小孩。原来印度有一个牧女,她跟五百人一块出去,后来弄得她被迫流产了。她就发了个恶愿,要吃掉所有当时印度王舍城内的孩子。后来就天天去吃,还生了五百个儿子。天天吃小孩的时候呢,被佛把她最小的孩子给扣了。她生了五百个儿子。扣了以后,她就找佛来交涉。

佛就问她说,别人的儿子全被你吃光了,你有五百个儿子现在少了一个儿子你就着急成这样,别人的儿子你这么活生生的给吃了,这能行吗。佛就这样跟她交涉。后来她说我不吃这个,那我的习气就这样,我没吃的。跟大鹏金翅鸟一样。佛说从今以后,比丘到中午念供养,布施给你吃饭,你不要再(吃小孩)。我们在殿堂里面供二十二诸天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有罗刹鬼子母。因为她皈依了佛,后来做了护法,都有典故。

特别是大鹏金翅鸟,它的翅膀展开有三百六十万里。想想它的身形有多大。我们现在到庙里面,看佛后面有背光,或者庄严的话呢,上面往往就是一个大鹏金翅鸟,这也是天龙八部之一。

紧那罗又叫乐神,跟敦煌的飞天一样。吹着笛子,反弹琵琶,在帝释天,头上有角,好像人一样,漫天飞舞,这样作为一种庄严。摩睺罗伽,人的身子蛇的头,像大蟒蛇一样。总共这八类的异道众生。有天,有人,有非人,称之为人非人等。应以这些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这是天龙八部。我们大概做个介绍。最后一个就是执金刚神,护法。

这段经文讲到这里。其实,所有的众生远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各种国土各个法界,各种众生有情,各种族类,整个我们一大法界里面不可思议的众生组成的代表而已,而且全部是有情。我们不要忘了,菩萨可以示现成无情而为我们说法。所以这些包括金刚经里讲的,有想,无想,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一切众生,皆为能感,皆能得应。观音菩萨这样大做佛事,所以从这点来讲,这一段给我们讲了观音菩萨在娑婆世界这样来游行,这样来说法,这样来行方便之事。

对于这一段话,我们也要从理上来尝试着理解一下,为什么他能够有如此的本事。因为我们凡夫大家知道心性打不开。就是本来我们的心也可以遍到整个法界,但是由于我们有贪染,为什么我们现在只呈现出来人的情形,人的境界呢。就是我们所有的这种贪着和执着,眼光,视野就锁定在人的层面。所以我们就真的成为一个人的生命载体,而且处处自我保护,始终逃脱不了人的躯壳。为什么,所有执着就只限于人的范围,人的本能,念念的束缚着我们。但是我们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遍法界心。就是我们本来做为一个众生也罢,佛也罢,我们常说,佛是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没有成佛的佛。就是从本来的体性上面我们是平等的,都具足的。但是由于我们现在的念头在染,就没办法打开像这样的一种观音菩萨这种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的,好像一种功能一样。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本来是具足这种功能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视野被狭隘在这里了,我们的遍法界这个念打不开。

诸位想想,为什么打不开呢。我们有在就有不在,有能就有不能,有可就有不可,所以就永远都有个可能性,那就有个不可能性。比如心经里面讲到,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以后,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等于是说六凡法界他是空掉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等等。这是四圣法界,十法界一空到底以后他才能够随意的把心缘到哪里就在哪里。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非常深妙。如果说对于观音菩萨要生起真实决定的信心,这个理论也很重要。就是我们要尝试着,为什么说菩萨能够这样,不动道场起心动作呢。

佛门里有一句,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就是说诸佛菩萨他的这个毕竟空,这个智慧,这个解脱,这个了断。就是不执着,不束缚,不是离开这些事相,而是他把整个法界盘活。盘活了以后他的心就打开了,就是遍法界心,每一念都在整个法界是全体具足的。好像我们现在每个凡夫都有念头,眼睛闭起来试着尝试一下。比如说我念,大家都在北京,那我念一下天安门的情形,那天安门广场就呈现出来了,我也去过上海,我念一下黄埔江畔,我曾到过香港,我念一下维多利亚港湾。都会念,念头一动情形立马显现。但是我们现在就只念人的时候其它的就被屏蔽掉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念这儿就念不了那儿,他把本来的无碍的身心视野给有碍了,自己隔绝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觉得说感应法门只能同法界的互相感应,十法界横的能感应,纵的感应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觉得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一旦你把心性打开,始终他就在这儿,他不是说在这儿就一定在不了那儿,他是整个法界的打开,没有分别,一体同观的都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众生只要能感到哪里他就能应到哪里,而且不是说天天跑在这,你这儿感了我赶紧到这儿。而是说整个无处不在,在应的时候就是不动的,在不动的本位下,你有感他就应,这就叫动。

所以说,以不动座中起身动座。动的这个作用来赴感,随感。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所以说一旦具足这样的一种心性,境界打开以后,我们一个凡夫不具备这样的境界,那反映在我们凡夫不具足这种境界这种事业中,就会觉得他怎么可以随意的显现而帮助我们,进行开发无处不现身的这个功能。这就是得益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段话,其实为什么说,成佛之后又示现菩萨,属于果后行因呢,这段话,看上去从事相上来讲,你想要什么,他就示现个什么给你,其实里面是悟到了,包括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极深的般若义理。

我们一般觉得的说,凡夫的局限思维打不开的时候,觉得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整个法界其实是一大缘起,是都有可能的。可是当我们觉得不可能的时候,首先把它否定了,不可能的时候这个格局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只有可能到我们这个份上,比我们再扩展再宏观的,我们觉得不可能,当然这个宏观包括宏观的扩大和微观的收缩,他都是无碍的。在这种情况下,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神通妙用,叫做圆通大士。又圆了又通了,圆融无碍。这一段话我们应该如是理解,理解后再具足真实的信心,然后才能够说发自内心的,没有掺杂的真实的对观音菩萨生起信心。的确观音菩萨可以有求必应,这个不是额外加给他的什么了,而是他不断的放弃放弃放弃,舍离舍离舍离。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法界整个直观,原来清净无染的遍法界心打开。就这样,很简单。所以,从这点一来讲,他才能够示现这么多分身逐类的来示现说法。这样的,一直到天龙八部,执金刚神,都可以来说法。

我们想想,常说诸佛菩萨示现在到我们这个世界度众生,他到哪里呢。就算住在常寂光土,他也必定要倒驾慈航来度众生。如果佛菩萨不以度众生为事,他不称其为佛菩萨。所以他念念就在我们这个国土,就跟我上一讲讲到的,我们就要修得像菩萨就是把我们包围着,不经意间可能我们就当面错过了。特别有的人好朝个山拜个海,到处去,其实这些名山道场不可能没有圣人。就是我们的恭敬心不够,达不到,老觉得活生生看到的,一个个都跟我一样。那我是这样的,他肯定也是这样的,我这么贪嗔痴,满肚子花花肠子,我就是凡夫。可是我还有信仰,觉得不对可是我还控制不住,我就是这样,那我所见的人肯定也是这样。生不起恭敬心。

他看上去跟你一样,可能比你毛病还多,万一他心里是洒脱自在的呢。你的念念的起心动念,他都悉知悉见呢。他悉知悉见的时候,你只顾自己起心,只顾自己造业,他就在慈悲的暗中加持。一旦你回过头,觉得我应该对他生起信心,有可能是菩萨示现。这样不断的慢慢淘练的,把所有的人都尽可能的,当然我们也一下子做不到,尽可能的都当做观音菩萨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心是什么状态。一切人都是观音菩萨,你的心就被打开了。为什么,不分别呀。都是观音菩萨同样的,你的心熏习的种子,种的业力,全是出世间清净无染的业力。为什么维摩经里面讲平等心是诸佛菩萨净土,若净国土先净其心。好好去悟。

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把他的道理弄懂以后,还得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事相上来显理, 并以理来融事。这才是比较正知正见的佛法的修行实践。记住,以事显理,以理融事,这叫做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普门品的甚深法义。

再看下面这一段,所以说于危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布施,我们讲到施的话,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这里讲的就是无畏施。给你救难,危难之际显身手。

那么对于这个施,财施是什么意思呢,最基本的就是给钱。布施给他东西物资,也有内财和外财。内财比如说,手足,头目,燃指供佛,燃臂香,出家师父有的头顶上燃香疤,这都是舍身舍肉来供养佛菩萨,这叫内财。以前说大觉世尊为了流通法宝,折骨为笔,以髓为墨,以皮为纸,来流通法宝。所以他们这些舍的都叫内财。我们一般通常意义上对于布施的理解就是外财。给件衣服,卧具,田地。甚至释迦摩尼法王子把国家,王位,做为太子全部舍弃,这舍的都是属于外财。

法施就是为众生开显微妙法义。你的心对佛法的领悟力很好,你能悟到这儿。没有悟的你要把他带,不断的给大家讲,这是怎么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因果,怎么个方法是轮回,要有足够的证据让他明白原来如此,恍然大悟,这就叫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无畏施就是观音菩萨在危难之中施与无畏,是故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就是讲的我们的观音菩萨。

接下来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无尽意菩萨,我们来看这段经文,要供养观音菩萨。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这段讲无尽意听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由,在娑婆世界怎么度众生,生起无比欢喜随喜赞叹。我相信诸位同修都有过,我们人有时候二六时中也是心力不定。就比如说供养吧,布施吧。人是感情动物,有时候听法听得相应了,或者觉得说某个善知识他的行为,长期的苦行感动了以后生起供养心了,这时候心力就特别足。就是满分的去,发自肺腑的虔诚的这样的去做供养,这个我们常说真是功德圆满。那有时候心力也不足,不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半推不就,碍于面子,当时的场景大家都这样,我也凑一份吧,等等都有这些情形。为什么,人之常情。无尽意菩萨也是听了观音菩萨如此的神通妙用以后呢,才在这里当场就把脖子上的宝珠璎珞。

璎珞是什么意思,璎珞在印度里面,你看我们现在看印度人挖出来的一些,我们去印度的博物馆里面,古时候很会做首饰。像黄金做的那些脖子上挂的项圈。璎珞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去庙里拜的时候,佛菩萨脖子上挂的都属于璎珞。印度人很会做这个。但印度当时都是空心的。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有这么个情节,就是韦提希夫人,他的夫君被儿子阿阇世王给困在冷宫里面不给他吃喝,快要饿死了。韦提希夫人就拿着璎珞里面掏空了以后,把葡萄浆液给灌进去。偷偷的带进去,又倒出来给他的夫君吃。所以这个璎珞里都是空心的。那在当时的印度带璎珞是司空见惯的。

那么当场,你看佛讲法的时候呢,无尽意菩萨就把身上的宝珠璎珞解下来,价值百千两金要供养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居然不肯受。那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无尽意白观世音菩萨说你要慈悯我们这些众生,包括佛也当时进行劝告,就看在旁边听法的众生的面子上,你也要受这个供养,受这个布施。那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我们讲到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么。为什么这里明明是供养他财宝而又作法施呢。

说到法施我们要讲讲布施。大家跟佛门有接触,一般我们讲六度里首赞的就是讲布施。为什么说到布施呢,首赞叹布施呢。就是因为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或者生生世世轮转中,如果说你的资具福报都不够的话,这辈子流离失所,没有稳定的身心,很可能法就修得不相应。而且佛为了让弟子们免除事业很难成就,所以首赞布施,要培养福德。但是布施也是一门学问,这就是我们常说,为什么说布施也是一门学问呢。你会不会布施呢,学佛学了这么久。我们常说,佛门里动不动说你做点儿功德,你出点儿净资吧。

在布施里,分物资布施,有两大条件。一个,当然我们讲是如法如律的,是要有以舍,就要有舍心。二一个呢,以利,有利益别人的心。什么叫做有舍,有舍心就是你有牺牲的。这个东西你就是不求回报的奉献,出来供养或者救济别人。比如说被别人借了钱了,你也不指望他还,后来他的经济实力也没有了,估计他也偿还不了了。在这种情况下,说算了吧,我就反正要不回来,我说布施,这不能算布施,没有舍。比如丢了东西了,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勉为其难的把这件东西给他,这都不能算作布施。一定要有纯粹性的舍心,我牺牲了这个东西,这叫做以舍。以利是什么呢,你舍的这个东西一定要可以利益别人。布施的时候如果把毒品给了人家,这能利益别人吗,害了他了。给他点麻醉什么的,抽点儿烟,这个不能利益的话,就没有利益。布施一个要以舍,一个要以利,具足这两大这才叫布施。物资布施上的两种条件。

再一个布施有三种情况不同,一个是心,一个是田,一个是事。什么叫心,我们说田有两种,一种是悲田一种是敬田。布施就是说,你到底是出于恭敬供养师长,父母,三宝,这是其一。第二个是出于怜悯,施舍给这些遭了灾难的,或者有穷苦啊病苦啊孤寡啊等等,这都叫做悲田。出于恭敬去供养的这叫属于敬田。我们求福田么,种福报么,这是有区别的。如果你的悲心和敬心特别重,那么在这个区别上与你的悲心和敬心比较淡泊,功德就有差别了。这是第一个,心不同,功德差别不同。

在田上面,恭敬的供养算福田,也是有差别的。供养父母功德最大,供养父母就比供养师长的功德大。供养三宝,更是如此。所以在敬田里就有区别。就是如果你去供养的时候,一切凡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供养凡夫就不如供养阿罗汉,供养阿罗汉就不如供养菩萨,供养菩萨就不如供养佛。这是在敬田上是有差别的。在悲田上也有差别,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好好干活,来要钱。那么你出于怜悯给他点儿,他伸手要了,你可以给他点儿,这也属于悲田。但是你给他施舍就不如说一个老年人或者缺胳膊少腿残疾或者丧失了生存劳动能力的,来的功德大,在悲田上这也有差别。这一个叫心,看你的悲悯心和恭敬心重不重,有没有全部发出来,这是其一差别。其二你供养中悲田和敬田是不是一个比一个该供养,该布施,也有差别。

在你发的心也一样,悲田和敬田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东西的多少就有差别功德。事不同么,发心为重。但是这时候你供养的东西越多必然是功德越大。因为你拿东西多的时候用的心力比拿东西少的时候要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布施,也是一门学问,你会不会布施,能不能如法如律的布施,这是有讲究的。

当然在佛法里面,以心法为要,以发心为要。所以如果一个穷人竭尽全力的供养十块钱与一个富人可能供养十万,可能他们俩的功德在心力上说不准是等同无二的,回报也是一样的。看上去好像有钱多钱少,但是有没有看他的自己的实际情形,这是我们对布施的一个认知。也有一些不如法的布施,我们也常常在进行着。仔细这么一讲的话,好像我们从来没有行过特别如法的布施。比如说有一种布施叫随置,就是随缘到跟前了,刚好有一个很穷的人向你伸出手来跟你要点钱了,你这个人呢也不坏也没有恶毒的瞪他一眼就走,就半推半就的给他一点儿,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这叫随置。这种布施就不是圆满如法的布施。

再有一个叫怖施,怖畏的怖恐怖的怖,为了恐怖而去布施。比如说害怕自己的财产有损失,害怕对方要来损害自己,乃至我们说为了逢凶化吉等等,在这种心态的驱逐下而去做布施,也不是清净的布施。还有为了报恩,以酬谢的心去布施,为了求报,让别人为我效力,让他为我卖命,然后我赠送他给他东西等等这些。再一个祖上流传下来的,家里有习惯性的,年年到了哪一天要做个功德。虽然我不信佛,我也碍于奶奶啊姥姥的面子,她已经不在了,我也依着她这样去做,这也属于习先,就是祖先有这个习气,自己因他去施,祖上流传下来的。再一个为了求得天神的保护乃至为了沽名钓誉,这是最要不得的。我们现在好多时候去行布施沽名钓誉,当然为了扬善发心去做这种倡导的除外,你比如说为了扬名,比如说做慈善事业吧,为了让自己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利益,甚至为了给自己积累一些资本人脉等等,这些而进行刻意的炒作宣传这样的话,这都属于不如法的布施。尽管你拿了钱。

所以说真正我们说的布施,最最如法的就是三轮体空。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没有我给人家布施东西,没有人家在接受我布施,也没有人家在接受我给他东西后的执着。一切自然而然,这种情况下佛门常讲的三轮体空。所以为什么这里说观音菩萨在受供养的时候,无尽意菩萨给世尊说,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明明珍宝是财物,为什么说法施呢,就有这个原因在。就是为什么呢,无尽意菩萨供养观音菩萨的时候不执着这个财宝璎珞,观音菩萨在接受供养的时候也不执着这个财宝璎珞。他们根本就没有着这个珍宝璎珞这个相,三轮体空。所以虽然有一个人棒着一捧的这个金银财宝,另一个菩萨也接纳过来了,但是他们两个人呢心照不宣,已经把供养能供养所供养,供养物根本没着这个相,最清净无染,自然的一种三轮体空的一种清静的布施,圆满如法的布施。所以这里叫做法施,为什么,三轮体空,般若,空性,他是佛法的显现。再一个,后面你看么,观音菩萨这种接受布施,他真是属于菩提心的接受,是为了给众生机会的接受,给你培福呀。

身为法师的我也是,别人顶礼的时候,别人供养的时候,供养法师。当然这很难做到,还是要尽量做到如律如法的作意,就是说他供养来,我们冠冕堂皇的告诉他,给你个机会,这个道理是这样讲,心里也一定要这样观。就是说他在供养的时候你特别欢喜说,哎呀,他是为了学佛,他是为了恭敬三宝,他今天又得了一些相应的福德智慧,又积德了积功累德,这样的去随喜赞叹他,这个时候再去接受(布施)这就是法施了。

所以这里你看这里,为了悯念众生而供养,劝观音菩萨为了悯念当场的这些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接受这个璎珞。在这种情况下。才算做法施。出于菩提心的接受布施供养,再一个 佛告观音菩萨了,他才接受,为什么,出于他对世尊的恭敬心。佛告观世音菩萨,你应该接受无尽意菩萨的供养,那出于对世尊的恭敬心,现身说法。佛法从恭敬虔诚中求,这是菩萨现身说法,两个人演戏呀。我们在读普门品的时候就要读到这个,领解这个法味。为什么这里叫做法施,因为佛法就要恭敬虔诚中求,依教奉行。佛是他的导师,佛说什么,他依教奉行接受了。最后分做两份,分供两佛,这是平等法,不贪着法,做佛田法,回向法,就这么一个场景。这一段的一个布施,里面就有甚深的法义。

这里为什么说一份奉释迦摩尼佛,一份奉多宝佛塔。因为当时是法华经的法会,多宝佛原来在他的国土曾经发过誓,他讲法华经,在他灭度以后,只要有佛在他的国土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我这个塔,我的真身舍利住到这个塔里面,这个塔就到他跟前去赞叹他,去听他讲法华经。所以释迦摩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多宝佛塔就现前。而且后来多宝佛塔打开了,释迦摩尼佛上去坐,两尊佛共同坐在这个塔里面。现在我们到庙里有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形象,普陀三宝其中一宝就是一尊多宝佛塔,里面并排坐两尊佛,一般都是雕的法华经里面的情景,按照这个经文里面的情景雕出来的形象,两尊佛并排坐在一个塔里面。那么观音菩萨把璎珞分供两佛,佛佛道同,暗喻他的平等。那么我自己也没有执着,说这金子赶紧拿给我了,我带在脖子上,我受用了,不贪着法。反过来,我再去做福田,并且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把所有众生的福利供养佛再回向一切众生。

所以在这里讲说当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把财宝当做法施。这里我们要有一个自己的认知。这段经文就讲到观世音菩萨怎样去用如理如法的布施,如理如法的供养,如理如法种的福田, 如理如法的三轮体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希望我们在读普门品的时候也要随着自己在生活中怎样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供养者,真正把布施的功德福田和所得的因果相续的善法利益,相应的果报受用,都应该依照这种如法如理的佛讲的去做。这是这一段经文。

讲普门品只讲长行,下面的谒颂就跳过去,不讲了。最后还有段经文,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整个一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经文呢,就到此结束了。

我们在学习普门品的时候,我想有几个要点。第一个从理上来,一定要把观音菩萨普门的内含,普门之所以称之为神通妙用,就是因为他普,无碍的内含。再一个,我们要对感应法门时时生起正念,受持。从理上通了以后,包括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性,心地法门上起这种本来的这种自在的妙用,把这些理论都心里领解了以后,再从事相上认认真真的去修这个法门。

最后一段经文,当机者是持地菩萨。持地菩萨顾名思议,地就是大地,稳稳的安住的意思。就是这段经文,讲完了以后,你听完后受用安住在这个法义上面,这叫受持。如果你安置不到这个法义上的话,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意,普门示现神通力者,你听不懂呀,听不懂,当知世人功德不少,你的功德就得不了。所以从这点来讲,为什么说听完普门品,八万四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像观音菩萨一样,能得一个普门自在。所以很有意思,这里的当机者就是持地菩萨,就是要你把这个法义稳稳的持在我们的心地中,心地法门。整个普门品一品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我们学了普门品以后,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如此的神通妙用,如此的有求必应,妇孺皆知。我对观音菩萨也生起信心,也有事的时候就去求一下,没事了就抛诸脑后,错了。 我告诉诸位,说一千的普门示现,道一万的有求必应,但是我再再的在经文中讲到的,大家别忘了,有一句提示,每次讲完一个功德,都会有这么一句提示,他的前提条件始终为一个最简单高妙的修行方法,本品中始终提示的,诸位要常念常恭敬观世音菩萨。要念,相信观音菩萨,保持这样的心态,持名也是有一个心态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像普门品中要求的这样常念常恭敬。说到这里,我们就觉得为什么这里要常呢。常要念,常要恭敬,说明我们的念和恭敬是特别难常的,一不留神一会就没了。

简直有时候大家扪心一下,我信佛,我信佛,我信佛我要念念念我信佛。否则一转眼一个妄想上来,起心动念,起来的话马上就跟佛念就隔开了。一隔开就是凡夫念,就是现前的境界,那念的就是现前的境界。就不普了,门就通不了了,只通人道的门,通不了九法界十法界的门。所以说常念常恭敬,就是念念不舍离。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感应,或者有的时候说,怎么不像普门品里面说得这么玄呢。可是说得这么玄,他是一个本来真切的东西。我们现在就是走得太远,迷得太久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心态,要去除一些不好的心,比如说不善心。你念观音菩萨是不是跟善法是相应的,你不能念观音菩萨说我心里想着把谁给害死,这是不可以的。你跟观音菩萨的心不相应,说是念他,背其道而行,不是真念,不是真恭敬。

第二个不至诚,这个至诚是最难最难做到,我们对于一个人也罢,一种理论也罢,生起真切的完全全盘的渗入到我的骨髓中这样的一种接纳特别难。凡夫有个什么特质呢,就是见不到的我不信,一定要我亲眼见到了才信。可是得普门品的利益一定要信了以后你才能得到这个利益。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我见到了我才信,可是这个佛法的意义需要你首先生了信心之后好好去做,就能得感应。这样的话,难度就非常之大。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竭诚尽敬,就是要诚恳。每一起心动念观世音菩萨从来就在我前方当下此处,是法界心。我每起的一个好心观音菩萨随喜,我的坏心,观音菩萨怜悯,帮助我加持,让我转恶为善。起心动念去做业的时候观音菩萨百般的调养,甚至说一旦业力犯得不行的话,她加持你,让你从正在进行的苦恶的这种业力中脱离出来,生厌离心,生疲厌心,回头浪子等等。

一切这种体现都是观音菩萨的加持,就在我们悄然不觉之中。,所以从这点来讲,要至诚,不要有疑心,不要有求验证心。不能说今天我带着试的心,我今天念一会观音菩萨,念着看我明天有什么果报。我要发个愿,今天我买个彩票,我念一夜的观音菩萨,明天我就中奖了,这种本身就跟观音菩萨的心背道而驰,不至诚,不善,有疑,验证。从这点来讲,为什么要求自己的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呀,一心就是要信心,不要疑心。对于菩萨的这种慈悲,有求必应,有沟通能力,没信心,就没有沟通能力,信心就是沟通能力。铁定的信心,不是要疑心。再一个就是要恭敬心,不能够轻慢心。我们每一个身口意都依托给观世音菩萨,我的心一动他马上必知。这样时时刻刻用观音菩萨的心来框正自己的身心,而不是抱着这种做买卖呀,试试看呀,讨价还价,这本身就是种轻慢,没有恭敬。

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我们在这方面特别需要警醒。我认识一个来北京打工的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家里面跟兄弟房屋靠的近,出入水路可能有点争执吧。自从他来了法源寺 无意中也是认得我,他就头一次给我说,说你帮我求求观音菩萨,把我这事给我办了,我给他上三百。五六年了,每次逢年过节给我打电话,说上三百,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就升成六百了。过了段时间又升成一千了,现在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到现在国庆节,五一,端午节都给我打电话,师父你替我求观音菩萨。

我说好,我替你求着。反正我答应他,我也去动一念,说观音菩萨加持他,让他早日满愿,有信心。但是他每次说把我这事给我办了,然后我拿三千,已经涨到三千了,我拿三千块钱到法源寺去把这个人情给酬了。我也不知道这能行吗。所以这种轻慢心,不过我有时候接电话,我还是满他的愿。我说好好好,反正他给我打一回电话,他能多念几声观音菩萨,他说求你吧让观音菩萨给我求求,师父帮我在面前求求,是一个方言,保定方言,特别浓。所以说这样心就得不到感应,做买卖么,所以说这是一个,轻慢。

再一个要决定心而非散心。决定心里面一个意思就是说不是念菩萨心散乱,要念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的信心,诚心,恭敬心,不是一样一样的。难道说把心给捏出来一个形状,是信的,是诚的,是恭敬的吗。是在这个决定,你比如说带了前面的所有几种心带去,口里念,心里想。决定就要念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当成一种修行法门来念。

再一个心就是始终心。始终这也是一种决定心。不乱变题目。为什么菩萨始终我就相应观音菩萨,等我临危的时候,或者违缘,烦恼现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观音菩萨。家里面供着观音菩萨,每天上香。洗好脸,上香,供水,就跟菩萨常在一样。始终都是这辈子尽形寿这样。从这一点来讲的话,我们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决定的观音菩萨的修持者。观音法门。

所以诸位普门品学习了以后,进一步对我们已经熟知熟见的观世音菩萨,半个亚洲的信仰,这样的一种缘分,我们都能够深信起来。再一个以佛弟子的这种纯的赤子之心,常念常恭敬,把观音法门呢,包括读大悲咒,读普门品,念菩萨名号,三位一体的相结合,也很好。特别是大悲咒,好多这种不好的业障病呢,都是念大悲咒或者加持大悲水,都能够得观音菩萨的灵感。这样都能够成就,能够免除,所以说学普门品,经文讲到这里。

最后调我们的心,刚才讲到的几种心,慢慢的去向这靠拢,主要一个还是对佛菩萨这种不可思议,升起没有夹杂的这种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求菩萨的感应呢,就决定能够真实得灵感。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古人来讲呢,记载这么多的感应事迹,没有一个不是观音菩萨的慈悲所显现,跟普门品里所描绘的一模一样。特别是做为西方,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在极乐世界,应化道场在普陀山,做为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这里也有,为什么,普门品里面讲到也是执持名号呢。他暗隐了一个净土法门就是要发愿,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那儿修行。往生到极乐国土呢,跟观音菩萨做为把手同行的同修道友,何等殊胜。学习普门品也可以开我们净土法门的知见,比如说一多自在,一门深入,再一个有求必应,我们只要一心一意的求往生。那么其它世间的这些如影随行,自然而得,不要刻意的把一句非常无上的名号功德,而用来求一些世间的皮毛,末尾的一些东西,去舍本逐末。

所以这次对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讲解,希望巩固我们对菩萨的信心。特别是能够有相续的,支撑我们对于菩萨名号,乃至包括念佛求往生的一种行持上的一种激荡。 希望对名号法门甚深的功德在普门品里也讲得很清楚,只要你自己去悟,自己去领解。希望我们诸位在佛法的信心上又能圆满几分。信心最重要,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只是修的一个信。对普门品的讲解就到此为止。希望诸位能够继续的精进行持,信心不退。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下面我们合掌。每一次的对于闻法也罢,共修也罢,都要做一个回向。回向最重要,回自向他,回因向果,一块儿来念回向,把这次的讲解听闻普门品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与其同生西方净土中。

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阿弥陀佛

点赞 3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2)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2)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恒传法师:功夫如何,就看心性修的如何了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恒传法师:功夫如何,就看心性修的如何了

寂静法师: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寂静法师: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寂静法师:这样工作生活一天,所做的功德不可胜数! 寂静法师:这样工作生活一天,所做的功德不可胜数!

寂静法师:人人都有这个内在的无价之宝,你发现了吗? 寂静法师:人人都有这个内在的无价之宝,你发现了吗?

寂静法师:愿望在路上 寂静法师:愿望在路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3)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