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1-06-04 其他文章

(第一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请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同学们,非常欢喜,今天是我们启建了这个正法学堂以来,要学习的第二部经典了。途中我们在讲完《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后也做了一个调整,优化了一下,让更多的相对来讲比较渴望、或者说希望得到佛法利益受用的这些同修们,先结这个法缘。所以今天晚上,经过我们休学一周以后,又还是如约而至,再来听闻这个稀有难遇的佛法。今天开始,我想我们虽然讲了一部《地藏经》了,因为地藏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嘱托的传法的重任的核心法子。

那么,在讲完这个传法重任的核心法子的相关这一部圣典以外,我们今天可以直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的核心教法中来。所以就是想在下面的数节课里面,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大乘佛法的核心。这个二课就是出家人两堂早晚功课里边必然要受持读诵,甚至做一切佛事,消灾延寿、超度亡灵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经典,就是《心经》。那么我们以《地藏经》来作为开篇打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心经》以提升我们的见地,在佛法上最纯粹的根本。

所以我们顾名思义,从这部经典称之为《心经》来讲,就知道确实他是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我们每次到了寺庙里面都会看到藏经楼,藏经楼里面所有的经律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的就是为《心经》的内容而做注释、而提供服务的。要么是从各个角度想方设法的,从教法上来引领,让大家来开悟这个本有的心地的成佛之法。或者说以种种的行门来施舍,教会大家操作方法,不断的去迈向打开心地的实践操作手段,等等等等,都是紧紧的核心围绕着这部《心经》里面所讲的内容来展开的,所以说他是三藏的核心之心。

那么另外一点呢,咱们学习《地藏经》的时候,他都是从现象上来讲的。从现象上来讲的,我们就是种种造的业呀、有了因呀、将来受的果呀、来偿还的报呀,都是从这一卯一环,然后还有佛上升到天上去讲法,离开了人道,还说有地狱,等等这一切。这是从一切宇宙万法的现象上来进行契入。那么我们学习《心经》,是要把一切宇宙的万法的这个本体的,就是形而上也罢,真实境界也罢,要把他提炼出来,进行高层面的这种向上一跃的,这样的一个理解和学习。

这样的话我想,就会对于我们来从空有两边来真正的把握佛法、深入佛法、学修佛法、最后实证佛法,是必然的匡正和两条方便之门。所以说我们的课程的设置,今天来学习《心经》是非常合理和有必要的。特别是另外再讲一点,我们来学法修道呀,大家首先要知道佛法的出现和流传,他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让众生转迷为悟。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说法,始终也是循着这一个根本的弘法方式,而进行了最大张力的发挥而已。乃至包括佛灭度以后,西天东土的历代祖师们都无一例外的依着这一个范式,我们对佛法进行演绎和学习。所以说,至于我们今天讲的这部《心经》他是非常短小的,但是我们刚才讲到他有如此大的总的概括、浓缩的高度和深度来讲的话,可以说我们今天把整个成佛之路,就浓缩到这二百七十个字中。这二百七十个字内,他可以说把我们整个的修学成就,也就是道次第,非常精炼、有次序的进行罗列编排。让我们依着这个步伐,快速地掌握佛法的修证核心路线。所以说从这次我们来施设课程,请大家首先有这样一个了解。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咱们学习《心经》的缘起,为什么要学习这部心经,我们首先心里要有一个底。首先我们从教法上,就是从道理的学习上来讲,大家要知道《心经》的全称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么般若就是他讲的根本内涵,我们也要知道般若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咱们来学习佛法,你要明白什么是在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怎么来进行鉴别、区别?就是看般若,用般若来区别。我们也知道佛法里施设了大乘法小乘法,这是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概念了。大乘小乘用什么来区别呢?还是用这个般若波罗蜜来区别。就看你行的是浅般若呢,还是像《心经》里讲的行的是深般若。在这上面世出世间、大小二乘、乃至凡圣的分水岭,就是靠般若来进行一个了别、抉择,从而顿见分晓。所以大家想想我们所谓的修学佛法,就是看你是不是在修学般若。当然般若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理念,怎么样的一个说法,乃至他的内涵有怎样的层面去理解呢?我们后面会给大家讲。

首先我们有一个概念就是般若是佛法的核心。那么既然是核心的东西,大家要晓得我们今天在这里,如果说学佛稍微有一些时间的话可能大家都会背了。那我们到寺院里面随便拿起流通处的经里面,一定会有《金刚经》、《心经》、乃至《文殊般若》、包括三十卷多一点的《大品般若》,当然藏经里面还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我们现在读的时候,已经应该说是只要你和三宝有缘,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

可是在佛法的传承过程中,所以第二点我们了解一下,首先我们了解般若是佛法的根本之外,我们要了解佛法传承上,般若传承的不易,所经历的艰辛,以策发我们对法生起绝定的恭敬。

首先从佛陀那会儿讲法的脉络来讲,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我们不止一次给大家讲,原来他是不想讲法的,后来由于请法嘛,他就开始讲。本来讲的就是说,他已经把般若法全盘的、用最恢宏最真实最庞大的一部经典《华严经》,全部把般若的真正的缘起性空的内涵,就嵌在《华严经》里来讲。但是因为确实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是一种烦恼颠倒所缠缚的世界,所以对讲到的空性、缘起的无常这些东西、体现般若内涵的时候,根本就听不懂,也就是说不接地气。所以没有办法,后来才开始讲了第二个时间段、第三个时间段,我们都知道讲了《阿含经》还有《方等经》。一直从华严、阿含、方等、到了第四个时间段,才开始真正的,佛称性要宣说他之所以出这个世间,来讲的最根本的这个法,般若法门,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出来。

所以大家要知道整个佛陀讲法一共才四十九年,我们现在依然在学他的教法,但是已经到了佛灭后,而且进入末法时期了。当时佛讲法一共四十九年的时间,几乎近一半的时间就在讲般若经典,二十二年一共就在谈这个般若妙法。

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般若的义理对于佛法中他是担当着什么。首先,佛陀当时讲的时候,一切的教法行门都是紧紧的围绕般若波罗密而展开的,最后汇归的宗旨也是要导归到般若波罗蜜中。但是这个法的流传中确实是很不容易,因为释迦牟尼佛为了灌输般若法门,一直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坚持讲说。那么在当时有因缘的不管是印度所有的外道也罢、还是他后来摄受的弟子也罢,才对这个般若法门生起了信心、了解、然后去修行,最后证到这个般若的境界。证到般若境界才明了《法华经》里面讲的,噢,一切原来都是常住的,性空的、常住的。所以他在印度弘法的时候,佛陀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语感语境。大家的理解力上也已经产生了一个共鸣,就是说佛陀表达的、传神出来的这个境界、般若的空性,大家都了解了,习惯了,有数了,而且往那里走了。

可是我们要知道从印度到东土的传扬中,是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辛的时期。怎么艰辛的时期呢?就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由于印度这些大德们那时开始往东土传译经典了。传译经典最开始时有一部经典叫做《般若道行经》,这个从印度往咱们汉地传的时候,一下子把这个般若的概念引进来了。我们要知道当时中国其实本土的宗教还是以道教,还有这些玄谈,是真名士自风流嘛,比如说竹林七贤等等,他们都非常崇尚老庄的这些空无、本无,等等,就是这些概念。所以说当时般若概念传到东土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所有的人都引发了误区,都觉得是一个新进的一个宗教学说。他们就会下意识地用我们本有的国土上的这些形容词,来强行的冠以般若的解释,无一例外的,因为有这个语感语境。所以大家当时用我们本有的习惯性的解释,用老庄的思想、道家的思想来解释般若,所以才无一例外的走入了误区。

这个给大家说一下,当时在佛教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做格义佛教。格义是什么呢?就是试图把握。但是当时没有把握成功。甚至这种偏颇走形的形容呢,产生了六家七宗之多的解释体系,都不能把《心经》讲述的道理给精准的掌握住。所以这个时代有两个影响,一个是大家很痛苦,没有因缘福报一样的,不能真正入到般若所讲的这个空有一如的内涵境界。但是也有一个好的影响是什么呢?当时在中国,学修佛法是高层士大夫一层以上的,才有时间也罢福报也罢,所以对于般若的解释大家都群起而学之,在思辩变的时候呢无意中就在中国的上层开始把般若法门往外弘扬,渐渐的影响到普罗大众,就让佛法的影响力反而越来越大了。这是相对于开始我们很艰辛的来了解般若法门的一个时代,他既是无奈的又是积极的。所以才让我们现在能够让佛法根本的般若智慧,在我们中国大地、震旦佛国,才能够广行天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我们在学习了解佛教史的时候,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会觉得,这是真的可以说是一个走的很惊险的过程。如果说大家都把这个理解错了,一直没有人最后出来澄清,那我们现在几乎还是走不到佛法的核心。

所以一直后来到了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有一个叫做僧肇大师,他写了一本《肇论》,里面讲到《般若无知论》的时候,才真正地用中国话把般若形容、讲解、描绘,至少从哲学思辨上把他定位了,描绘清楚。可能我们一般的话在学习经典中,都到不了教史这个层面,其实这是我们佛法流传中非常惊险和值得了解的一个步骤,直接相贯到我们现在学习《心经》、《金刚经》这些般若的法门。特别是在我们今天学习这部《心经》的时候,大家还要格外的纪念一位人物,就是我们传承的不易,就是这部《心经》的翻译者。我们读《心经》时都知道是唐三藏法师,玄奘法师奉诏译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这位众所周知的唐僧,是怎么把这部般若法门的核心《心经》翻译过来的。这也是非常不易的,这是第二个不易,在此和大家分享,做一个前期的了解。

玄奘法师历史上是河南洛阳人,俗姓陈,家境非常好,他的父亲是一位饱学之士。他在家是排名第四的儿子,出生在唐朝(公元)602年。因为他的哥哥,他们家排名老二的哥哥在寺院里出家了,他也跟随到了寺院也说要出家。可是那个年代的出家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度僧是要皇帝亲自过问的。看到他年龄小,但是在问他的话时候,他是开言不凡,说了让人觉得格外惊诧的豪言壮语,后来就真的满了他的愿。出家以后随着对于佛法的学修,因为当时的经典还没有齐备,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还有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驱使他萌生了西行求法,展开他辉煌的一生。

我们在了解翻译者玄奘法师时,首先要知道他是最伟大的翻译家,他和佛门里的鸠摩罗什法师、真谛法师、义净法师并称为当时的四大翻译家。但是可以说玄奘法师开创了佛教经论的新局面,所以后来我们在习惯上把他翻译的时代之后称为新译时期,他翻译的时代之前称之为旧译时期。玄奘法师当时从印度回国以后就现在的大雁塔,也就是西安的大慈恩寺,作为当时的根据地,从公元645年,贞观19年时回长安开始译经,当时在长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开始翻译的第一部经是《大菩萨藏经》,翻译了二十卷,还有很多论典。后来他移居到了西宁寺,因为认识他的人太多了,就在玉华宫开始翻译《大般若经》。当时《般若经》是最大部头的一部般若经典,他的梵文里都有二十万颂言,非常的浩瀚。

在翻译《般若经》的时候,当时有门徒向他祈请说删掉一些,但是他不允许,所以才完成了多达六百卷的可以说是翻译史上的奇迹。后来他还特别造了一些唯识宗派里面的著作,总共他的翻译经典总数加起来,要盖过另外三大翻译师所加起来的总数。他译的经一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七十五卷,其他的三位加起来都比他少了七百八十卷。所以大家想想,他真的可以堪称是最伟大的翻译家了。特别是他是用直译的方法,完全忠实于对原来著作的从梵到汉的转化,所以他译经的轨则、态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他还提出了五种情况下不翻译,这个原则也是在佛教史上一直影响至今。这个我们后面再讲。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到印度去,所以我们佛门教史上常会有句话叫做青牛西去,白马东来的佳话。青牛,老子骑得就是青牛嘛。所以说玄奘法师是最伟大的翻译家。

其次他可以说是最拼命的旅行家。大家要记住,我们在讲《心经》的翻译者哦,说到他法脉传承的不易是怎么翻译过来的。他的出境当时并不是合法的,他是偷渡的。因为当时上表了要出去,没有被批准,所以他就自己冒险出关了。出关后一直从丝绸之路向印度,真的是可以说困难重重,他都是抱着宁向西死,不退东生的这种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才经过了自然和人事的考验。

在《大唐西域记》里讲过,过八百里的大沙漠的时候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飞沙卷石,暴雨湿蒸等等,到处都是枯骨遍野。所以大家想他每走一步,都可以说真的是为法忘躯的最为可贵的代表了。自然环境不说了,甚至中途还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中。他在西域沙漠中遇到一个猎户叫石槃陀,被他取经的精神感染,要跟着他出家去印度。十来天就支撑不住了,退失了信心,结果觉得回去有点丢脸,就向师父下手。最终由于玄奘法师的德行在那禅坐,他最终手发抖没有拿起刀子,惭愧而去。所以这都是玄奘法师可以说是拼着命的去向西域把宝典求来的,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说佛法要求法?佛法只有求来的才能真正受用。最后他回到大唐后,还奉命撰了一本千古不朽的名著《大唐西域记》,这不仅是从佛法上的造诣,对印度的民情、地理等等都是无人能及的,所以他是最拼命的旅行家。

第三个我们要了解一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留学生。众所周知,当时他所留学的在印度的叫做那烂陀寺。那烂陀寺里有一位导师叫做戒贤导师,在玄奘法师还没有去到印度时,他就得了一种怪病,浑身都疼的要想自杀。后来还是观音菩萨给他托梦,说你还不能死,你有大唐的弟子要来学修佛法,你得传授他,这是你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当时玄奘法师到了印度以后,那烂陀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我们现在去印度还能够到这个遗迹去瞻礼一下,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全球的最首席的大学。而玄奘法师作为一个外国人被列为十大上首弟子。大家想想,以外国人的身份,在语言的障碍下,能够列为戒贤论师的十大上首弟子,那他得要多大的本事啊。所以期间他还留学到整个印度的学术中心去讲学。

当时有不同见解的辩论,还开了一次无遮大会。有十八个国家的国王、三千多僧众、还有好多外道、学者,都跟他来立论辩论,十八天没有人能辩得过他。所以最后被当时印度的小乘学者称之为解脱天,被大乘学者尊为大乘天,无人能跟他相抗。他的留学生涯能达到这种地步,到四十一岁那一年,当时全印度的一个联邦的盟主叫戒日王,戒日王竟然为弟子,拜他为师,皈依他,执了弟子礼,并且请他常驻在印度当做国师。都这样的礼遇,但是他执意要回国,还是不忘初心:萍僧从东土大唐而来,拜佛要求经的。我们现在也有好多留学生,我们现在如果说能到个美国,你被白宫的总统接见一下,那就不知道你是优秀成什么样了,估计就不想回来了。可是玄奘大师不是这样的,他在拜为国师的情形下他都拒绝了,为什么,就是为了把佛法法水东流。

跟大家讲这么多,就是为了激荡我们对这部经典的殷重心,难得想。这是讲两个点从佛教史上来做一个了解。这样高知名度的大师,还对这部经典如此的重视。《心经》是玄奘法师他最根本受持的一个修学法门。所以我们从玄奘大师的背景中,我们就知道这部经典意味着什么。他是最知名的和尚,当时唐太宗想让他还俗辅佐政治,但是他说不行,他就是出家人。这是有和尚性格。那会没出家的时候跟着他哥哥到寺里,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近光遗法,远绍如来,这就是有高僧的远见、胸襟。特别是他当时回国以后,在我们现在西安的大慈恩寺,还有后来的兴教寺,现在他的舍利还埋在那里,还有一个塔。我的公众微信上有一次朝拜过兴教寺,大家可能看过。他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国大乘佛法的八大门派之一唯识宗。这一宗派的最具学术意义的他内容里面,所以这是大师学问。那么他一生始终一个做人的原则就是为法忘躯,所以他建立起来这种千古品格。这样的一位大师所受持的根本经典。大家想我们现在很轻而易举的到大觉世间群里面就可以学习了,所以请大家生起欢喜稀有难遇的心。

那讲了这么多,为什么说是玄奘大师的根本经典呢?他怎么翻译的?在取经的途中,有一次到了西域路途中丝绸之路上到了一个城池,这个城池门口有一个老和尚,是浑身都烂透了,就是我们说的长脓长疮,所有的人从他身边走过去闻着都嫌臭,捂着鼻子。只有年轻的玄奘法师没有嫌弃,每天给他换药洗身。这个老和尚他是印度的僧人。最后终于把他给治好了以后,他跟玄奘法师说:我也没有什么报答你的,我给你传一部经典。那么玄奘法师当时就口传耳闻,把这部经典给记住了。

记住了以后,一路上向西行进的时候,只要有恶的境界出现了,或者是豺狼虎豹,或者是非人所设置的这些恶逆境界出来的时候,一受持这部经,马上境界就化掉了。就是这部经护持着他一路西行,最后才成功回到东土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位樊僧恰恰就是我们说的,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的观世音菩萨化现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这部《心经》一直代表观世音菩萨作为他的护法,护持着玄奘法师,把这个印度的圣典给请回到东土的。我们现在才能够这样现成的来学修佛法,特别是佛法的核心经典,传承是非常不易。

再一点要说一下,为什么要讲这个《心经》呢?就是为了一个字正,咱们号称叫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我们现在学习佛法,说实在的,花边很多,机会很多,摸不清的门道太多太多。那么我们在如此信息时代,如此接触佛法中,怎么样能够长驱直入不去走偏走迷呢?唯一的原则就是看有没有般若?是不是依般若在指导?是不是在空性出世间的无漏法中我们来学修?还是在世间打滚?这就是正和邪。所以一切的教法,如果他离开般若波罗蜜这个空性的思想和境界的话,就不是正的,一定是偏的,或者是邪的。所以以后我们大家同修们来学修佛法,也要从这上面来看。我们怎么来辨别佛法是正法还是偏法,还是邪法,就看是不是引导我们去学习般若、空性,放下跳过一切世间的颠倒。所以说一切教法中般若为正,那当然我们为正,怎么个正?那我们平常也有讲到说你做点善事,或者说行一些功德,这不都是世间法的事吗?那这到底算正还是不正呢?大家要知道学习《心经》就是指导我们最究竟的空性见解。

这个正有几个意思:第一叫做对偏正,就针对种种我们世间的颠倒之相、轮回之相、烦恼之相,说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假的空的,针对这个而提出来有一个正。般若空性,这是正法,无所得法,针对这个了解层面就叫对偏,叫做正。那么如果我们真正的空性见解,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由于有我们世间法的颠倒的偏,我们才会摄《心经》里面讲的一切五蕴皆空的正,讲这个正,是为把这个偏给他了却掉,明白了,搞定了。

所以第二层面,我们把他定位叫做尽偏正,就是只要是把偏给扶正了就可以了,不要走偏就是正,那么这是第二个层面。那么什么是究竟的般若空性?不管你说偏还是说正都是对待法,都是世间法,真正的般若境界空性,他不是用语言表达,我们现在只不过是运用一个佛讲法的技巧,叫做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包括我今晚已经在这里一直讲将近四十分钟了,都是为了用这个假的语言,方便引导我们入到般若的空性智慧,随着精进的学习,入到这样一个境界中,所以这个就叫做绝待正。我们以后不管学习什么佛法,修学什么法门,如果偏离了这个空性的见解,这个无所得的思想,那么就跟般若偏离了,一切法,一定要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来勘验,看我们是不是在修学佛法,是不是在行佛所行之道,这是非常要紧的,请大家记住这一点。正法学堂就是佛法是正的。

那么什么叫做正的佛法呢?一定是以般若为衡量标准。看你是有所得法,还是无所得法。一切的有所得法皆非般若,皆是偏的,皆是邪的。只有无所得法,才叫做般若之正法。非常简单、明快、利索、锋利的一个尖锐的见解,就在这里边可以见到他的邪正之别。所以请大家,我们既然已经皈依了正法学堂,有这个法缘,那么我们以后在法眼,我们常说在正法眼藏上,你就有辨别能力了,知道讲的是这个义趣。那么再一点,就是第四点吧,我们要建立,既然是无所得了,怎么跟我们念阿弥陀佛来汇通呢?我告诉大家,般若和净土完全是一门而不是两门,佛的经典和历代的祖师们都有明确的开示。这个稍微讲一下,你看我们其他的不讲,就说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如果我们读过三十品的《大品般若经》的话,大家就会有一个了解。

里边都会说菩萨摩诃萨,阿弥陀佛愿里面不是有六神通吗,能够用一顿饭的功夫去供养他方诸佛吗,等等,这些功德从哪儿来的?全部是从般若波罗蜜中来的,也就是从空性中才有这样无所障碍的发挥来的。所以说这个般若与净土,净土与般若他是一致的。净土是就着般若说,本质说相,《心经》般若是依这个本质来阐述净土,大家要如是理解。不要以为说我们刚才讲了半天无所得,就是抹杀的什么都没有了,又错理解了,这是很麻烦的。

所以说大家在学习《心经》的时候,一定要立足这样的见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有一个主要的态度吧,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说《心经》的内容文字篇幅数量短小,就以为说他应该很简单,这就大错特错,彻底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心经》都是学佛初机的人迈入佛门的接引根本经嘛,甚至我们来这里皈依的同修什么的,我首先就让他们要把《心经》背会,把大悲咒背会,因为《心经》是智慧的源泉。所以大家背会了以后,能够信口来两句照见五蕴皆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觉得说口舌滑过去挺舒服的。甚至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说什么都不用在乎,好像就空掉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提醒一下。

因为《心经》所讲的般若的究竟空性,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格外的小心翼翼和全神贯注的,否则你就很容易的流于俗见,就是口说空见,其实堕在定见中。那么就会显得看上去有所理解,但是不明白,嚼着好吃,其实咬不动。大家设想一下,就是如此短小的一部经,他能够这样全面来概括佛法,那就说明他如同一个不容分说拔地而起的峭壁一样,一般人是爬不了的。他对于空性的这种绝对纯粹的解析,甚至让人十分透不过气来,随着我们的学习大家会了解到。而且特别是《心经》的经文里的表达,他在缘起性空的理论上,他着重的显说性空,他隐现的是缘起。这样我们就会容易说在这个峭壁上,看到了好多盘根错节的植被,是很密密麻麻的很茂密的,但我们又往往不易觉察,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座死山,没有生机的山一样。

所以大家要晓得,《心经》的这座峭壁,他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有植被的。如果你抛开植被,只看到高耸入云的峭壁,那你就是学的是一座死山,断灭的空性见,而不是缘起性空的根本空性见,根本般若,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菩萨加被,大家不要在这个上生起断灭见。所以从这个理解来讲,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系列的可能性,全是建立在因为万物皆是空的基础上,而得以如幻如化的最终成就的。这个般若法门和净土法门也是不一不异,相辅相成的。这个我们后面讲到还会具体给大家说,不要搞错。这是从教法上来讲,我们了解一下讲《心经》的缘起吧。

下面我们从行法上来讲,为什么要讲《心经》。因为大家要知道我们学习佛法,不就是为了实用嘛。学习干嘛?学以致用,得有作用,搞定烦恼,所以学修佛法。我们每天大家都学佛学的好像轰轰烈烈的一样,我们几乎有时候可以把他划为一个跨时代。我们很多时候是从兴趣时代起步的,就是说可能被动的有同修成就你,去庙里边拜个佛,或者见个师父,读点经,布施点,指点一下,慢慢就变的主动觉得有意思了,莫名其妙的跟着佛教有缘了,这属于兴趣时代。

慢慢由兴趣时代,进入体验学修时代,这个时候让他多多念佛,做做功课,禅修一下观法呀,适时都会有一些感应,或者说因果现前也有感应,但是终归有时候一会深一会浅一会强。真正你要进入学佛,我们把他形容为没商量时代吧,就是对于佛法已经彻底的,将佛法讲的理啊、事啊、信啊、相啊、对照最后合二为一,天衣无缝的认为确实佛说的空性般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就是让我不信佛法都不行,由不得我不信。现在我说服自己不信,我都不行,不会相信自己不信。怎么能够到这个没商量的时代,就必须你对空性有所学修乃至证悟。至少你要有空性的体验,这种地步的时候,才有可能进入没商量的时代。否则我们现在学修佛法,基本上都在兴趣时代和体验时代,突破不了。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始终不能住在般若空性的真实法中。所以我们才会始终有所得,反而有所不得,不能无所得,所以不能无所不得,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区别。

所以大家从修法上来讲,我们就要知道佛法修的是空法,不仅仅是善法,这是很重要的见地上的提升。因为好多时候我们就以为做点善事就好了。太差得远了,门都没迈进来。当然你不修善法,你是入不了空法的。因为我们在凡夫阶段,不修善法就修恶法,在没空掉之前,肯定是这样的。所以说步骤是:我们要先修善法,善法修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你要迈向转向要修空法,出世法,般若法,否则你就永远在轮回中打转。所以大家不要忘了,最终的目标,我们修的是空法,这个永远都不会变的,包括我们从娑婆世界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快速地修空法,比这儿容易的把他空掉而已。所以才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绝对千古不易的铁案,大家不要在这方面做文章,花心思,不可能变。你想绕开这个,最终学佛成道不可能,这也是一种没商量。所以说行法上走的我们要把心地往这汇。

再一个,我们从专修的深度内涵来讲,为什么要学习《心经》?有利于我们学会专修。今天我把专修分两个层面来跟大家领解一下。一个专修,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专修,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这在我讲净土的时候再再地也是不断的宣扬,真的专门念阿弥陀佛,相信往生极乐世界,是可以了。就可以了,这是一种专修。那么这一种专修,还需要我们有一种辅助性的专修。辅助性的专修是什么概念?因为我们一听专修就以为,你一定要忠诚,始终如一,就搞一门。这一门到底是多少门呢?因为佛法都说了有八万四千门,万变不离其宗一门就是般若空性之门。所以说,你看为什么这部经典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呢?你心里安住在空性的见解下,所有一切,依心而起的外在境界,各种烦恼,各种因缘出来的时候,你专门就用空性的见解和思想来破这些烦恼的假象,这也叫专修。

我们打个比方,一切二十四小时中,这一个月,这一年,我的一辈子,当然我们是以念佛为导归的。可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心念还是起伏、烦恼频生的,这个时候,任何烦恼、任何境界,各种各样的频频发生的时候,你咬定用一颗般若之心,咬定了说这都是假的。那么任何烦恼来了,你都用一个法门把他搞定,这是佛法的根本,也叫专修。

这样的话,以念佛为先锋,以般若为后劲,大家读过《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听了大乘佛法以后,解第一义,那么他的往生的品位就在上品。所以就这点我们也要有个了解,所谓的专修,其实就是想方设法,净我们的这颗心,定我们的这颗心,再用我们的这颗心持佛名号,这就叫专修。

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够吃定第一种念佛名号的专修,忘了还有一种辅佐的专修。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有些境界来了我们就搞不定,因为不能够锋利地用般若智慧的慧剑把他砍断,然后再安心念佛。这样配起来的话是完美的结合了。当然你念佛念的功夫,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住在般若中了,那烦恼来了,如如不动用佛号降服,其实还是用般若降服了,他是通的。请大家注意下,这是我们从专修的内涵上来讲的,学习这部《心经》,应当能够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这是又一点。

当然我们再从一点来讲,众所周知《心经》这样大的影响力,这样高的知名度,甚至以学习《心经》为我们学佛的初门的标志,乃至甚至世间我们在欣赏书法或互赠墨宝时候,几乎文人墨客没有不写《心经》的,毕竟《金刚经》太长了。所以大家看名山大川里,哪一个摩崖石刻上面几乎能少得了《心经》的。这就是说,这部经典几乎和《阿弥陀经》一样,他的知名度如此之广,缘分之深。就冲这个,我们也要随顺这个因缘,认认真真地,再一度地、不厌其烦地来学修这部经典,来接受他的加持力。大家要知道《心经》不仅仅是义理的、文字的、或者说读诵的,他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功课似的、受持的。从这点来讲,《心经》的加持力是很大的。

大家知道四川乐至有一个报国寺,报国寺的前一任老和尚方丈是非常道骨仙风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叫昌臻老和尚。昌臻法师出家前,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出家比较晚,他的师父叫离欲上人,那是更有名的有神通的高僧。当时他的师父离欲上人在四川,有一次从放生池里跳进去,从寺院里的大殿出来,据说。他出家很晚,但是他几乎当了一辈子的居士,因缘如此。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四川的文殊院,听到一个居士对他说,说他当时得了眼的毛病,眼疾,眼睛有毛病,每天疼的最后都想把眼珠挖掉,受不了了。最后听闻到有一部经典叫《心经》,很短,好背,那么他就受持这部《心经》,每天都背。背着背着才背了七天,但是他可能是心切吧,相续地一直在背,背了七天的时候,梦见屋子里放光,观音菩萨给他撒甘露,揉眼睛,等到醒来的时候这个眼睛就好了很多,不但像平常一样看得到,而且视力也提升了,以前犄角旮旯的东西看不见的他就突然间像多了一道神通一样,都能看得清楚。这就是《心经》的功德。

所以说,千百年来受持这部宝典所得的感应太多太多了,因为毕竟他从观自在菩萨的代表菩萨上来讲,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所以我们在读《普门品》的时候也请大家留意一下,其实《普门品》跟《心经》是互为注释的。就因为《心经》的五蕴皆空,所以才导致了有普门示现的功德,就因为普门示现,恰恰又更加进一步地解释了五蕴皆空。这全是观音菩萨所修的法门。这部经典是观音菩萨受给玄奘大师的宝典,整个核心义理的内容,也是观音菩萨讲述的成佛之路。

所以我们这次很殊胜的,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第二部开始学习的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希望大家借今天晚上的一个动员会吧,再从前期的对这部经典做一些侧面的了解。希望大家能生起有力量的、长久的、对于法的渴仰和受用,带着这种全情的投入。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毕竟在有为法中以情做佛事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对法注入的深情越浓,可能反而会离般若的空性越近。不信大家试试。所以说这次开讲《心经》又是一个格外甚深的缘起,希望大家珍惜这个缘起。那么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就从这几点泛泛地给大家谈一下。当然《心经》的宝藏是无穷无尽的开发,今天就我们想到的几点,利用这一个小时,跟大家做一个前期的开发。随着我们后面讲解的深入,不但希望大家从道理上了解,还能够要把道理用在日用的生活中。我们不要以为运用到生活中就是要做一些从繁到简的转化,或者直白的讲解呢?不是这样的,重在是我们要把这个义理听懂明白了,只要你听懂明白了,会这么想了,那么在生活中你只要始终就这么想,这就叫般若智慧断烦恼成菩提。转烦恼即菩提,这就是用般若智慧来转。所以确实这个心地法门,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穷的宝藏,只要我们会用,那么随着我们后面的学习,就会给大家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学修之路。希望回向愿有这样的功德和效果。

好,今天晚上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希望大家端身正念,带着虔诚、稀有难遇的心来做个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愿大家早得自在,早得解脱。今天是我们正法学堂开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二次学习讲解。也希望在此呢,我们共同来发愿,依照着对于法意的听闻,能够让我们在学佛的路上,更加的心开意解,更加的精进不懈,更加的树立起向菩提道业进一步的正知正见和觉受来。所以请大家一起也共同发起这个愿力,来调动我们闻思的功德能够倍倍的增长。

因为我们这次讲的是《心经》虽然短,可他确实是佛法的核心。所以在开讲之前,利用上一讲的时间已经给大家做过这么一个前期的介绍,热一下身。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从这部经的经文的经题开始讲起。大家要晓得,虽然说这部经典是所有佛法的核心,但是这部经典的经题又是整个《心经》的核心,所以我们在理解经题的内容上,请大家一定务必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因为确实可能一代教法,从开始信受,到了解慢慢的修行,始终就围绕这个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如果我们大家有参加过佛门的这些法事活动的话,一定会有一个印象就是说,念完《心经》以后都会唱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要唱三遍,为什么在诵完《心经》以后有这样的唱诵呢?他是一个赞叹的意思。摩诃虽然在经题里面没有,首先我们今天开讲之前,也做一个赞叹。为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呢?摩诃就是大的意思,他有大、多和殊胜三个概念。这样的意义很多,但是总体来看,主要就集中在这三方面。

当然我们在解释这个大的时候呢,并不是我们说他很高大,容量很大。这个多也不是说他容量很大。殊胜也不是说今天得胜回营了,棋高一筹,就以为说得胜,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大呢,我们大家也听过《楞严经》也叫《大佛顶》,还有《般若经》也叫《大品般若》。我们这里讲到这个大呢,他是超越了大小概念的,究竟彻底的,离开我们这些俗世大小相对概念的,这样决定的绝待性的、究竟无极性的这样一个大。

意思就是这个法呢他是非常的无法形容的,确实随着我们往后讲解,大家就知道实在是没法形容。那么多呢,并不是说容量有多少,而是他周遍的意思,无处不在这个般若智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时刻刻都在体现,就看我们能不能够相应,所以叫做多。由于具足这样绝待的大,周遍的多,所以他是世出世间法里最为殊胜的,最为真实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也共同先做一个赞叹,来赞叹百千万劫难遭遇,能得闻这个般若法门,般若智慧,佛法的核心。

当然我们从讲经题的话,我们要分开几个部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首先我们要讲什么是般若,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波罗蜜多,然后再要契入到佛法讲的心是什么,最后稍微再了解一下,为什么佛说的所有的都叫经典。大概从这四个方面我们来进行讲解。首先第一个首当其冲我们就讲到般若了,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讲到修行成就的人,大和尚叫得道高僧,什么叫做道?就是指的他跟般若相应。

又说有的修行者一个道人禅者,他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悟什么呢?有什么好悟的呢?其实就是悟到这个般若了,我们也会说,有的老和尚说,这是有修有证的大德,那么有修的大德我们见得多了,那真正出家为了生死,办道的,都叫有修。那么有证的,什么叫做有修又有证呢?证什么呢?证的这个量,所谓证量证量,证得这个量就是般若。

所以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包括我们往生也是全凭这个般若,才能够往生。哪怕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乘愿再来去度化众生的时候,还是靠这个般若。大家要知道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三十二应周尘刹,他可运用的就是般若空性。所以说般若的这个德、这个能、这个体、这个相、这个用,他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即不可思议又稀松平常。这所谓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道。

那么我记得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圆瑛法师说他为了讲解这部经典呢,常常也要禅坐也要禅思。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有一次在禅思的时候,进入了一种定境了,然后就喷发出来前所未有的这种境界出现了,感觉到觉受上非常的自在,他说:哎呀,看来佛门确实有奇特之事,真实不虚。其实就是触摸到这个般若空性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们在有的世界里面,这么现实的世界里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来讲这个般若的空性法门,确实是难解难信的。我们常说,有好路,空难解。所以你看在《金刚经》里面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大家听到了,并不是说你就得到了或者证量了,说你对于般若空性的文字表达上,你能升起了首肯相应,他就说已于此当知是人不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他说如果当来世后五百岁,也就是咱们这个时代,如有众生能够闻这部经典这个般若法门,能够信解受持者,是人为第一稀有。所以大家都知道说,为什么佛门中有奇特之事,我们一说学习佛法就是走入空门了,修学佛法就是四大皆空了,这个空为什么如此的诱人,这样有魅力。就是因为一旦你尝到这个味道,才知道他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般若。

那么当然我们要全方位的来理解般若,理解上比较容易,悟解上就比较难了。因为悟这个东西呢,他是离言绝相的,你不能用我们的表达思维沟通感情层面,来进行给他确定或者感受,这是达不到的。因为般若他不是梦中的事,是梦外的境界。但是我们如果不这么说,我们又没办法真实的触摸悟入到这个般若境界。所以下面我们还是依着寻常的道理,先跟大家建立起来这个概念和指向。

首先我们要知道般若他是印度的发音,因为有的人也把他误会的,刚刚初学佛法的人都会称之为般若(ban ruo),其实般若翻译过来也有一个名字叫做班若是班级的班,就是我们上班的班,有时也叫做般罗若,有时候也叫做般赖若,我们一般都是用梵语把他音译过来叫做般若,这是音译上来讲的。如果从意译上来讲,他有几种内涵,一个就是远离的意思。所以我们大家想想,你看为什么修出世解脱空法,第一要发出离心。般若其中有一个内涵就是远离,远离烦恼,远离执着,远离分别,所以第一个叫远离。第二个有个内涵他叫做明。就是明白的明,正确的意思,日月分明嘛,就是朗朗而照,一目了然。

我们现在都不明白,都在暗黑之中颠倒,看不清楚宇宙万法的真相,所以般若的第二个意思就叫做明。还有一个意思叫做清净,这是相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这种贪嗔痴,对于外界的这种杂染,这种投入,这种脱不了干联,放不下看不破这个常态,所以我们是纷杂的、染浊的,而般若是清净的。当然最多的时候我们都把他翻译为智慧,当然有时候也把他单名叫做智,有时候也把他单名叫做慧。但是用智来称呼的相对比较少,用慧来称的比较多,最多最多的就是把他合起来叫做智慧。

为什么一般的经典里面,还把他保留了原样而没有去翻译呢?这也是有原因的,上一讲的时候,给大家介绍过了玄奘法师开创了五不翻。在五种的情况下,这个名词是不翻译的。哪五种情况呢?首先就是说这个法是秘密的就不能够翻译。我们现在好多时候就是把咒语都公开做一个翻译,我不晓得也有好多大德也在是这样的讲解,我不晓得这样是否真的适合。但是依照着长久以来的佛门惯例,因为咒语他就是一种非常有感应功力的秘密的灵验语,他重要的是让我们来用信心去持诵,所以在秘密的情况下,玄奘法师是说不翻译的。再一个如果咱们中国没有这个东西,那么就直接音译过来,也不必翻译了。像优昙钵罗华芬陀利华,在咱们中国没有这种植物,他就直接这样音译过来就可以了。

再一个呢,如果说古人一直没有翻译,那么我们在学术上,在研究上,受持上,就不要多此一举给添乱了。你只要效仿古人不翻译就行了,效古不翻。再一个就是意义比较多,那么你就不能翻了,你看刚才我们讲了般若有六种意思内涵,那你翻成任何一种,都有可能在我们的理解的全面度上,把其他的五种给落掉了,所以这也就不太如法了,所以说多意义也不能翻。最重要的一个是什么呢,就是尊重不翻,为了对法生起景仰,这种恭敬心,所以不把他翻。就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如此的,特别是像般若,这样的一个语言他所形容的境界来讲。因为上一次也不是给大家讲了吗,在流传的过程中,真的是一波三折,甚至就是因为这个语感语境统一不了,大家都不能够正确的领悟这个般若的内涵。

所以说当时祖师爷们不翻译,他也是有多方面的考虑。你就比如说翻译成智慧来讲这是没错的,可是到底什么是智慧呢?我们现在有时候在人群里,觉得这个人很聪明,就把他当做说他太有智慧了,做什么事都能非常的周到、全面、有心眼。可大家要知道这不叫智慧,这叫做俗智慧、小聪明。那么我们有时候还有一些信誓旦旦的去见到这样一个有道行的人,结果他给他来点这个外术,掐一下算一下,或者是给你设个局,弄个蛊惑人心的一些小小的妖通也罢,这种邪知邪见的怪花招出来了,这些都属于妖言惑众,这都属于邪智慧,也不叫智慧。甚至包括我们连修到出了三界的罗汉这样的圣人,他也只不过智慧在三百里,五百里还没有到,他都叫偏空的智慧。而真正意义上般若所表达的智慧,我们一般叫做真智妙慧。真,就是说跟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一点都不差。

妙,就是这个东西简直就是用刚才说的,无法语言不可思议,才叫做妙。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说为什么不翻译呢,就是尽量让大家少有错误的误区,少有误解的可能性。所以就尽量原汁原味的保持他曾经的感觉。就为了这样,你看祖师爷包括玄奘法师,立了这么五条不翻译。像般若主要属于他意思太多,另外一个我们表示尊重,所以在这里并没有翻译。

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他以智慧来称谓居多。因为毕竟到了东土以后,我们对于智慧一直是形容说是一种出世最高的一种圣人境界,业已习以为常了,那么也无妨。可是,智慧是个什么状态?我们每天都生活的这样的浑浑噩噩地过。那么,也许大家也在学佛、在修行、不断的在做功课。但是有没有生起曾经哪怕一念,跟这个空性、无为、自在、不执着的这个状态,相应过一念,那都不一定的。因为确实这个境界太难了。他是太真实的难了,因为我们都是虚假的一个惯性。

所以,我们怎么样来得到般若,我们倒是先可以要说一下。最基本的常用方法,我们大家都修行过六度,在佛门里面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修行六度法门,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这种圆满的般若才能称之为与佛持平的般若。所以大家想,那么我们没有悟到这个空性,没有达到摆脱凡夫的这个尴尬,进入到圣人的这种自在,就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好多凡夫的特征。

比如说舍不得,什么都舍不得;比如说什么都想乱来;比如说什么都忍不住;比如说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做;还比如说什么都难以保持得住,等等。这些特性就注定了我们不能够生活在般若的超越中,而始终处于凡夫的烦恼状态。所以说,我们首先就要知道这是一个概论,我们说的六度万行,就是所有佛法的法门,紧紧的核心就是围绕着让我们达到般若、空性。

当然,我们在念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就是智慧吗。可是你能够做的时候,而且做的时候也许我们也会做一些,比如说布施,我们常会布施,是佛门中人都会舍,都会供养。但是你一念起的时候,有没有跟这个空性相应呢?因为我们舍不得,所以设了一个布施,为什么?就让我们舍、弃,从凡夫的舍不得,经过舍和弃,就有可能达到般若的境界。比如说持戒来讲,因为我们心老向外攀缘,要造这些出格的事,那么持戒就等于说不让你出格就守着这个清清净净的当下状态,守好,这就会趋向般若。

那为什么说要忍辱呢,因为他下意识就是一种对抗心理。所以,他就设置的让你忍辱,不去对抗,那就说没有对待的分别法,这也是能够趋向般若。那为什么要精进呢,因为我们懈怠的时候,因为我累了,我不想,我不愿,精进的话你就是管他三七二十一,我一心一意去的干,这就是忘我,他也会趋向般若。包括去禅修、禅定,因为般若是清净的,是明了的,那么只有在禅修的境界中,我们的身心世界才容易保持这个清净,才容易忘我,才容易不对抗,那这也有助于趋向般若。

所以所有的这些法门,都是围绕着我们通往般若的路途。可是这个路途,你一定要伴随着般若。你看六度的最后一个叫做般若,前五度等于是资粮。就是我们在前五个行为的过程中,去感受般若波罗蜜的空性的无为自在。所以我们通往般若的修行法门中,比如以这个六度为根本吧,咱们就能够知道,如果说前五个常去干,有可能才能得到第六个般若的感觉。那么带着这个般若的空性,而去干前五度的这个行为,这样就好像有眼有腿一样才能往前走。

如果你光有眼,说般若是空的,那么你不去在行为中把他空掉,这样是干不出来的,坐待日没,不会有收获。如果你光会走,你没有眼,那也不行。那你修布施的时候,你就想着说我一定要得好的果报,一定要来生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后半辈子怎么怎么样,当下给我把什么愿满了,这所有的都在杂染法中,都在颠倒中,都没有远离,都是黑暗的,那也没有般若。

所以大家看,我们通向般若的方法就是这样的一个脉络。想方设法的以无所得,为他的当下状态。但是,在这个上面我们也要注意一下,因为如果你不去行前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这是在经典里面说的,不是我说的)甚至都终不能够信受般若波罗蜜。所以为什么在前面给大家讲这个六度呢,先把他奠基在这,就是我们在往后讲,比如讲这些空法的时候,讲无所得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还得去干出来的,真的不是讲出来的。这就叫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

那么这是我们常规的理解和修学般若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再往上加一层怎么来理解呢?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大家都觉得是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倡的时候,说般若就是空性的,都是无所得的。但是凡夫的理解力是这样的,他跳不出,一听就认为误以为实的状态,他超越不了。所以,你讲空的时候,他又认为真的有个空。为什么般若又叫做毕竟空,又叫无所得空呢。就是你认为有是空的,但是你认为空是有的,还不行,你得认为空和有都是空的。

但是这个空的,还不是一个把他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空,他是什么都有的空。这个有点绕,大家仔细领悟。不要理解,领悟。什么都有,依然是空的。而且说,可能越有,人事越繁杂才体现出来越发他的不真实性。因为他变幻多端,那么就是如幻如画嘛。所以,无常就是空,空等于无常。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越有越空,越空越有。他是这么一个当下的真实状态。所以你看,曾经理解不了般若,讲说不了般若,为什么?无言之教啊。以前的禅师们说到最后,实在都说没法说了、不要说了、干嘛要说,一说就错了。说出来这么多,都是让我们懂得,为了让我们知道不应该说。好好去修、去悟,就是这意思。你修了悟了以后,回过头来怎么说都行。所以说我们在进一步往深层理解般若的时候,千万不能偏掉。一偏掉了,就是凡夫的对立。而是要把他一定要饱满,要圆满。刚才讲了摩诃有大的意思,还有多的意思、周遍的意思。

所以,般若他一定是从两方面来组成。这个,大家一定要有个概念。一个叫般若道,就是智慧,还有一个叫方便道。两个道组成一个道才叫圆满的般若。般若道就是指的讲空,观照着观自在菩萨,后面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能关照到这个空性。方便道是什么呢,虽然关照到空性了,怎么去关照呢,就在这红尘滚滚里边来观。你不是离开红尘滚滚到空空如也的地方,哎,关照到空了,那是断灭空,不是真正的空。只把有空了,把空还没空。所以说还有一个方便道,这个比喻特别好,大家记住有一个词叫沤和,就是三点水过来一个社区的区,和呢就是禾苗的禾过来一个口字,这两个字。沤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的大海上那个泡沫。所以大家你看有意思,他把般若的真正意义分开了,般若是真实的智慧,方便是后得的方便的智慧。所以,在静的情况下属于般若,在动的情况下属于方便。在自度的时候称之为般若,在度众生的时候就叫方便。在红尘里边一点都不执着叫般若,在空性里边还不执着空性就叫方便,就是这么个意思。可能大家越听越觉得这是咋回事啊,说了半天怎么回事,这就叫空性。非常难信,非常难解,非常难证,可是他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在《般若经》里面有讲到,怎么说呢?他说余经犹如枝叶,就是所有其他的经就像枝叶一样。又说什么呢,般若犹如树根,一切法都是从般若出生的。他说余经悉忘失,就是其他的经典你都忘掉了,其罪小少,这个罪过呢比较小比较少。如果忘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又大又多。我们就知道说般若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平常在讲到说从我们学佛皈依,其实皈依的法,佛法僧三宝的核心是法,法来出生佛,法来引领僧。这个法就是般若,可以说三宝都是般若的代表。我们作为修道人也就是修的这个道,我们说心地上用功夫也就是这个功夫,都是对般若空性的追究和演说,最后得道。所有的佛法仅仅就是围绕着这个。可能大家(这里插一句啊),那法师您常讲的是净土法门,今天怎么了,又是心地上讲《心经》讲的什么都是空的。由于,(我们待会在观照般若里也会讲)就因为是空的我们才能够修净土,才能够建立净土,才能够往生净土。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去修行般若,没有般若成不了佛,是这样一个意思。

那具体的般若我们怎么来修学呢,因为大家要听佛法,那日常生活中你怎么去用这个心呢?这里就是有文章了,他有从三个方面我们来启用。比如说经书呀,我们今天晚上来这听法呀,这属于怎么范畴怎么用;那么具体自己在生活中听了法以后,怎么在心上面开始运用佛法来重新看待这个世间,就是我们说的观照,这又是一层;最后观照证到般若的境界,从开始点点滴滴的感受,慢慢的如实的触摸,最后彻底打开全面见到,这又是一层。

这个在咱们的修学次第里边,一般有方便般若,有真实般若。方便般若故名思议他就是说一个前期的,一条道路性的叫做方便般若。那么真实般若呢,有时候我们把他叫做实相般若,就是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在方便般若里边,分为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这两个特别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文字般若?就是说你学习佛法,开始你得结缘啊,他必须用一种形式,向你表达过来。必须有一种载体,让你进行认知。否则你跟般若这个缘法,从何而结起来,一切都是因缘法,你怎么去结上去呢。这个时候就有了文字般若这一说,这个文字呢,当然我们说最根本的就是佛说法,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经书,一切的祖师的言教,乃至现在各种媒体上,这个碟片优盘里边等等这些讲解的法义,都属于文字般若。只要能够接引你入到空性的这条道上,入了佛门,只要让你能在空性上的道路上不断的增进,但凡能发挥到这样的功用的全属于文字般若。

如果再广义一点来讲的话,就是说,只要能够让你入佛法的这些,因为方便般若嘛都属于文字般若,不一定我们说一撇一捺写的字。一张佛像,一个寺庙,或者无意中的一次网上的查询,突然间看到有关佛法的内容等等一下子生了兴趣,这一切电脑也罢,各种材质的佛像也罢,各种地方某某寺庙、某某禅寺、某某讲寺等等也罢,这都属于文字般若,接引我们通向空性的解脱。这就叫文字般若,又叫方便般若。

那么问题是我们要了解了以后,依照文字般若,还要学会进行啊。大家在进行之中我们怎么用这个东西,这是我们学修法门里面,大家修行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观照般若。这个非常重要。首先来讲,我们说观照,为什么叫做观呢?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是没有观照的,而是随波逐流的,机械性的,麻木的,已经就是习以为常的这样的作为人的一种本能的生活,每天似乎一直在不断的进行着。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一个轮回的最佳状态。

那么如果突然间有一天,由于我们前面讲的文字般若,让你开始反思,是不是还有一个真实的隐藏在这一切世界背后的一个常态的真实的,最能让人完全能够住在其中,而永远不会失掉的,安全感的这么一个状态,而可以避免到我们的生老病死。一旦发生起这一念就开始会想,开始反,开始反其道而行的时候这就叫做观了。一般我们是活着,而不是观照着,但是只要你一念反观反观就开始启动观照般若了。

比如说,咱们每天身为一种生物吧,那我们不是有精神和物质两种层面吗,我们每天都要利用我们的身心来造作的面对这个世界吗,然后再跟其他人的身心合作一起来造作成就这个世界。那么我们有时候会想一想说,比如说,我们的每一念头,这个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在观照般若说,佛门里面常会有一种技巧和方法,比如大家现在都在听法,知道我在讲法,大家在这个微信群里面来听,听到宏海法师的声音,你就有了理解。

我们就就着这个理解,大家尝试一下,你理解到了什么?这些理解的认知的,不断的说,原来是这个样子,就是我们不断的这些念头是从哪里生起来的呢。好像无中生有一样,你让他自己生起来,他自己生不起来。你说从哪个地方来的,他好像也就在当下,被你给无风起浪起来的。你说他是什么碰撞,什么结合,好像也不是。大家尝试一下,你只要这样不断的去追究这个念头从哪里来的,你追一会儿追一会儿,他居然会没掉了,没了,不会掌控你了,而是你把他给清除掉了。这就叫观照般若,这就是一个观照的过程。所以佛门里面我们的很多修行技巧,其实是很明朗的。你能够这样观,立马就能够见效。

再比如说,我们不是都说汉传佛法有多少宗派吗,那其中每一个宗派其实他在修学,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宗派最后导归的都是般若、空性、成佛。那么每个宗派都有一套自己的业已形成的、成熟的观照般若,怎么去观照这个体系,一定是离不开生活的。比如说,像天台宗他还常讲到观空假中。因为他解释般若的时候,不说是空了,他认为空的表达还不够圆满。所以,他还要说空的同时,一切的空还有一个假相存在。既然有一个假相,就是现实世界其实假的,你把他空掉了,同时又不否认他的假相存在。这样的话,你就会不偏有,不偏空。他是这么个观法。当体就是中道了,他把中道称之为般若。

那我们大家就来想想,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大家观照一下,我们每个人你身边和你自身的现在的现实境界。我们当下坐在这里,我在讲,大家在听,包括有我,有我所在的环境,住在房子里面或者在车里面,就现前这个境界,佛法里面讲到说如幻如化。你说他如幻如化的话,他又是真实存在的。可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东西又经不起推敲。包括我手拿着这个手机给大家讲解,手机是由多少零件才组成的呢。他不是真的有一个手机,是我们对于这个零件组成的机械进行了概念化,大家都共同首肯认可,把他运用起来,日常生活中完全离不开了,一个真的手机就出现了。实际上这个手机就是一堆塑料零件、金属零件和我们对他认知的一堆妄想。

所以,我们观到他是空的时候,并不是他就决定就是空的。因为他这个如梦幻的假相还在啊。手机一直捏在手里给大家讲的,我说的话也一直在说呀。说话说出来的也是假的,可是我们一直在说,大家在听。所以就观这个东西,同时是空的,但是他是临时组的假相的空。那么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一切世界万法都是这样子的。一种假相的存在,当体就是空的,因为是空的所以才是假相的存在,那么就不偏于空不偏于有,当下就是中道,这就是佛性。一切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如如不动。大家跟着体悟,这个需要体悟,因为你一旦不跟着,这思想正念提不起来的时候,就觉得这是讲的什么呢,就绕进来了。

所以有时候,在中观里面也观这个无所得证观,一切都是无所得的,什么都是假的。在中观的观法里面有一个叫做因成假,就是修这个般若空法。因缘的因,成就的成,真假的假,什么叫做因成假呢?就是我们观照这一切的有为法,一切的万事万物,他都是因缘而生的。一切的万事万物真的都是因缘而生的。包括我们今天给大家不断地灌输这个佛法、这个教理。我们在讲《心经》,这个《心经》是从佛说的法里边的三藏十二部里边,其中挑出来的一个核心之经。那我们大家想想这不都是因为因缘而有的嘛。这一部《心经》我们离得开这个纸、离得开这个墨、离得开这封面、离得开这个内容吗。包括我们讲《心经》的这二百七十个字,你把他掰开了,揉碎了,他就是一撇一横一竖,等等这些,这是什么东西呢,这真的是字吗?

大家推想,如果全部把他们拆开了以后,我们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的般是个字吗?一撇又一撇,一横竖,二横等等这些,你给他拆开的时候般若的般在哪呢?般若的若在哪呢?都是一横一竖拼起来,我们即刻对他产生了概念、认同感。然后这样连续起来成一句话,连续起来成了一部经,所有的字写在纸上就成了经书了,这些经书再把他用封皮包起来,供在藏经楼里面,就成了三藏了。包括这个藏经楼也是由木头、砖头,砖头也是由土、粉尘,木头是树割下来又刷了漆,最后描了金,画了栋。你想一切万法,只要一推敲,发现真是因缘而有的,就这么想这就叫观照般若。

大家想,就包括我们人也是如此的。大家想我们从父母亲把我们生出来,只不过是父精母血结合的一块软肉,神识加进去,然后误以为是我的这样一个开始出生长大,有了名字,进行学习,参加了工作,找到伴侣再生儿育女,最后慢慢变老,然后死去。就一切的生活,一切的人生,都是因和缘不断的碰撞,不断的流淌。那么这其中,什么是真的呢,没有变过的,始终存在的呢,都是假的,这就叫做因成假。原来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起了就生,因缘灭了就散。那么我们再来观照一下,我们还在讲观照般若。

比如我们再相续讲一个什么呢,相续假。就是好像大家发现了没有,因为有时间的概念,所以我们一生,大家的生命不是在流淌吗,就是念念念念,相续不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可是这种流淌的感觉,他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话,我们每个人现在大家的年龄如果从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如果你真的是流淌的话,真的是从十岁流到二十岁的吗?如果是从十岁流到二十岁,二十岁到三十岁,三十岁再流淌到四十岁,那么你把三十岁掐出来的时候,二十岁流淌到的三十岁,那么在三十岁应该就没有二十岁了。

可是离开二十岁,三十岁从哪来呢,大家想想。我们每天早上,都觉得这是早晨,再过一会儿就觉得到中午了,再一会儿就到了午后了,再到了傍晚了,现在到了晚上了。就是我们不断的在外界的感知中,我们误以为是的这些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反观。这就叫般若。他不是相续的,很可能真实的状态是停止的,是平行的,这叫做相续假。

那么还有一个假,我们来看万事万物,好像都是逃不脱一个永恒的定律,就是一切都是相待而有的。长和短也是相对而有的,高和矮也是相对而有的,房子大和小也是相对而有的,车子高档低档也是相对而有的,住的远近也是相对而有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都是相对而有的。这就叫相待假。男的女的也是相对的,老的少的也是相对的,一切相状都是相对的。所以说既然观到这些都是假的把他破掉的时候呢,这个时候会怎么样?观照般若修圆满的话,就会显现真实的状态,就叫实相般若了。

你想想如果不是因缘所成的,那么他就是本具的。如果他不是前后相续的,他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那就是常住的。如果不是相待而有,那他就是绝待的。所以,整个这些假破掉了,就能见到般若的真性,这就叫实相般若。所以大家要了解到,一切的服务就是为了最后能证到实相般若,所有的法门行为都是为了钻木而取火。木绝不是火,可是只要你不停的钻木,火就会点燃,就会悟到这个,入到这个,证到这个,真如实相的般若境界。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成佛了就是这种状态。见到这种状态,住到这种状态,当下与这种状态合二为一。所以说我们的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属于方便般若。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观照中,最后从初步的修,最后不断的深入,最高级的时候,最后发现原来观照般若很可能是什么呢?徒劳的。当然大家不要误以为是,劝大家不修了,不观了,不念佛了,就是说你反过来到了那以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这个才是真实的,所有的那些过程都不是最终的境界。

比如说我们来观照般若的时候说观我的烦恼,每天我们的烦恼这么多,起心动念,那我一定要把这个烦恼控制住。那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对立得很难受。那如果我们能够用这个观照般若,观照我们的每一个烦恼的念头,你盯着他盯着他,盯着盯着盯没了,就发现烦恼本来就没有,你去断烦恼,还是多此一举,你想用烦恼去断烦恼那简直是不可能。你只有发现烦恼是假的时候,就成了真的了。

这就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这就叫实相般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最后的感觉就是说,像《楞严经》里面讲到的,知见立知,你真的有一个知,有一个见,那么就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没有般若了。知见无见,斯则涅槃。你的所有的知见,理解、概念全部把他摆平,这个时候就是般若实相,涅槃了,这就叫实相般若。这才叫第一义空,也叫佛性、真如、如来藏、一真法界,等等,不二法门,全体都是实相般若的译名。

所以,大家要晓得我们今天讲这个《般若般罗蜜多心经》,主要锁定了这个般若。我们现在当下最重要的步骤是要常行观照般若。依着我们长时间的听经闻法,从闻而进行思、修。思修的阶段就是观照。所以大家想,整个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在观照般若的范畴中,那我们也知道说,平常一定要用功、要专修、要老实等等这些,都是辅佐观照般若能够健康如实一直的进行的。如果大家有这样的心得,在佛法上常用的话,你就尝试一下。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你早上一念醒来,当我们一念灵知灵觉,我醒来这一刹那,你能下意识的想想我怎么会在这?我是谁啊?当下我活着,我以谁的角色活着?怎么会在这生活?然后你马上要洗脸刷牙的时候,牙刷会挨着你的牙齿,你有感觉。

这个热冷水敷着你的面孔,毛巾擦干你的脸上的水痕等等这一切,你都会有感觉啊。如果你能同时想用心念来启动这个观照,说我的这种感觉,这些觉受,怎么会生起的。当你迈着步伐,不管是上厕所也罢或者去上班的路上,你就想想说,我的左脚右脚挨着地面,不断的走不断的走,左脚踏下去是左脚觉着在与地面接触,右脚踏下去是右脚,这个跟地面接触的感受,生起的这个接触感受,他是从哪生起的?甩开膀子在人群中,行色匆匆有时候会跟这个擦肩而过,有时间跟那个小小的碰撞一下,坐地铁。

那么整个这一系列的前后俯仰、顾盼、扭脖子、甩脸,一切你的色身的这个变化,你的活动,他一定会生起你心里的感受。你就反看这些感受到底是怎么存在,从哪里来的。步步为营的去观,很可能观着观着,你最后觉得,好像真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一切都是感受,一切都是身体如实的变换和行动,我哪去了?

所以大家也知道,这里特别沟通一下,包括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当我们念阿弥陀佛全身心的系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必然会念出来说我哪去了,没了。因为所有我们的心念系在整个极乐的法界,那么娑婆的染著他就即刻就会崩盘,就会突破。所以这就是由信愿所发挥出来的力量,再由念佛而执持出来的,不断钻木取火的这个状态,就能发生这样的功用。跟我们自力反观一模一样,而且还更容易操作。这也是一种观照般若。那当我们有时候,比如情绪起来了,这是人最难控制的。

首先我们要练就情绪起来的时候,你知道不知道自己的情绪起来了。你能观照得到吗,那么情绪起来了以后,烦恼越走越深,这是一定的,你能不能跟的上?这个跟的上是怎么说呢,就是烦归烦,你始终知道在烦,而不是烦着烦着,突然就真的烦了,忘了说我在烦了。如果你始终知道我在烦,那么他就不会烦的进一步把烦扩大,不会爆破,他始终在你的掌控之内,始终这样的力量练久了以后,就能够不是他牵引你,而是你掌控他。慢慢等到烦恼心念一起来,即刻就窥破了。这就是一辈子我们修学乃至出家僧人当了老和尚所做的功夫,就叫观照般若。

所以大家记住,我们所有的学修都是围绕着观照般若依着文字般若而展开的。实相般若确实是只能够依稀仿佛强名表达,一切表达其实都是错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大家也体验一下,当我们来学佛,你尝试着对外在的一切,我们所有习以为常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切繁杂的人际关系,一切围绕的六亲眷属,你把整个所有这些我们的感受的这些相,你彻底的能够做实验一样,尝试的摆脱一回。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你不断的这样说服自己,然后启动这个心念,你会发现可能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

当然这也是只能说是一种相似般若。在观照中所取得的稍微有一点小感觉的觉受,绝不是真实的禅定或者自在,大家不要搞错。可是问题是一旦你尝到了这种味道以后才能对治,确实有这个稀有难遇奇特之法。原来真的是空性才是真实的,才是长久的,才是值得去追求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追求的路上,真正的我们讲到般若这种真实相状,我们讲不了。我们一说是佛性,大家赶紧就提炼佛性;我们一说是真如,大家就真的有个如;我们一说是空,大家又以为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一说是不二法门,大家就先去找二,不是去抛开去二,而是说哪两个二,等等这些。这就是我们凡夫,听空就是空,听有就是有。所以,迫不得已才最后说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般若,请大家用心去体悟吧。因为《心经》以前我们也讲过一次。那我们这次讲的时候,更多的能够引领大家做这样一些心理实验的感受,尝试着调动我们能够在法的欢喜中,才能够生起对法的巨大的渴望和强大的动力去修行。这个般若就是我们依照着信愿念佛,也可以在现生中能够得到的,而且并不是很难,只要大家精进。那真正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那真的是,那种自在,那是不可用语言思维来表达的。我记得以前曾经也有一起讨论过,这佛法到底是什么法。

可能他真的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法。当我们把一切名啊、相啊、概念啊、分别啊,都甩开的时候,甚至大家再进一步做一个比较危险的,但是更高一层次的作意,就包括我们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对于修行六度万行的概念,对于成佛的概念,对于度众生的概念,一切都抛开,甚至对于信仰的概念全部抛开的时候,可能才真正的信仰才体现出来,才可能真的信佛了、信法了、信僧了。所以以前我们有人说,用不是佛法的佛法,来证入不是佛法的佛法。这听起来好像一个文字游戏一样,但是大家细细的去品味一下。用不是佛法的佛法,就是说我们一切讲的这些语言文字,其实不是真正的佛法,是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证入到不是佛法的佛法,连佛法都要给取缔了以后的那个纯真之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好,今天的内容,一个小时多了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周再继续。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我们依然还是请大家合掌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讲到《心经》的经题。在开讲《心经》的时候,也跟大家说过这个《心经》,既然是佛法的核心,是非常高难度的。他在阐述这个究竟圆满的空性的时候,我们还得会听、会用。为什么常说到有好入,空难解,我们从事相上怎么去起步,怎么去积累,尽管是比较勤苦一些,我们还能够依教奉行。但是在这个玄谈,这个空性的,灵性的道理上,是很难契入进去的。所以说,我们事相上的积累,积功累德这种勤苦的修行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你看我们马上要讲的波罗蜜多,上一次讲到六波罗蜜。在另外的《大般若经》里面讲到,如果有的行者不能够久行,就是不能够持久的修前五度,就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波罗蜜的话,那么终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连《心经》讲的道理信都信不起来,解也解不了,不要说去证去悟了。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相上的修行。

我们既然知道了上一次讲到般若的内涵,以及般若的这种观照,般若的持之以恒的修法,那下面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就比较好理解了。他是一个名词概念上的描述。因为印度话就是梵语,在这里是一个倒装句。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到的意思。其实他这个意思也是解释般若,就是我们称之为彼岸到,或者到彼岸。相信大家到了庙里边,去朝拜的时候,都会见到有一个碑,上面写四个字同登彼岸,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第一个意思他说是彼岸到呢?是指我们这些烦恼,痛苦呀,造业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此岸。那么如果说解脱,出世间,包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都叫彼岸嘛。此岸彼岸间一定有一个苦海,这个苦海就是要由般若为舟船才能够到达,所以就叫做彼岸到。

另外这个波罗蜜多还有一个意思叫做度无极。度,就是度脱的度,太极的极。无极,顾明思议就是没有余地了。就等于说,度脱了一切烦恼,一切惑业,都能度脱究竟了。没有任何的,给他留下余地有漏的地方。所以叫做度无极。有时候也叫做远离,远离一切妄想执着。有时候也叫做究竟,圆满了一切智慧,圆满了一切菩提。我们常不是说,如果一个老和尚走了,称之为圆寂。就是圆满一切智慧,寂灭一切惑业。那么六波罗蜜,这里指的是波罗蜜多,统称六波罗蜜。我们上面讲的般若为正行,五度为助行。只有般若在的时候为眼,其他万行就像足一样往那走。所以,这就是波罗蜜多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开始要跟大家讲到,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字是一切,不要说佛法了,也不要说世间法了,是一切法的所存在的根本。我们就是依着这个心,而有了六道上下的轮回,也是依着这个心,而去修行解脱成就佛果。所以说,度众生也是用的这个心,六道里面生天堕地狱,也是用的这个心。所以我们都知道若人欲了之,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家在读《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一个《华严经》中的觉林菩萨偈:心如工画师。我们常常会说:万法所生,唯心所现。所以说,佛法讲的根本法就是一个心法。我们来修行,其实也是修心的。

很多时候现在的佛法,大家不在心地上用功夫,好在身上面做文章。甚至有时候调节的觉得身体舒服了,甚至健康了。当然有时候也会讲到,借假修真这个色身。那么我们对这个色身太在乎,无休止的追求他的健康长寿的时候,一定会忘了心。因为你在妄想中,一定会忘了心的本来面目。所以真正的佛法与外道法在根本上的区别,就是要用这个心,来进行决定、了别、抉择。

所有的宗派,一切的佛法,三藏十二部,其实全都是对我们这个心作为注解的。我们常说到一切的众生,都是靠起心动念而存在的。讲到心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比如说,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那心有生、住、异、灭的这四种状态。如果说去观照这个心,很多时候我们是粗的,粗线条的。根本就觅不到心的真实状态,都是在粗线条这个幻觉上,自以为是的认知他。真正的用心用到一定的地步的时候呢,我们才知道能把心的相状捕捉到,能跟进的上来。这才叫般若波罗蜜多,我们讲的心法。

但是问题是,这是从凡夫到修行者、到菩萨、佛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凡夫只能够知生的灭相,生、住、异、灭四种相中的灭相。也就是说,往往事情过去了才发现了,后悔了。事情正在发生时候,我们的心跟着事情正在投入的时候,没能够把他止的住,只是过了以后后悔了,木已成舟了。果报现前了以后,凡夫觉得怎么能这样呢,才烦恼。所以说,凡夫只能知道心的灭,灭了的这个相。请大家用自己的心也去进行体悟。那么罗汉这样的圣人,就是修行了脱了生死,出了三界的圣人,他能知道心的异相,生、住、异、灭的异,变异的异。他能够感觉到异,这个异相没异了,观照到心的异相把他看穿了,这个异就空掉了。打个比方,我们梦醒后,觉梦了就没有梦了。认识到错的时候就没有错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罗汉的人,能知道心的异相。

如果说修行到菩萨的次第,大家知道菩萨他能观照到、守得住心的住相。我们在迷的时候,每一个心都是有住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住,一个执着。念念积累。所以我们迷的时候,是有住。觉得时候是没有住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觉住的时候就不住了。所有住都是妄心,一切不住就是真心呀。所以不住就是无相。没有人相,没有我相,没有物相。所以说菩萨修行的地步,他能够知道心的住相。

但是,只有佛,才能知道心的生相。为什么说诸法无生才能成佛。你修到快成佛的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分无明,十地菩萨里面,初地还有十分无明。只有佛见到生相的心,才能觉到生是无生法,观一切法无生,能够彻底的究竟圆满的达到这个无生法忍。所以你看为什么说,佛才能够观到不生的心的相状呢?烦恼不生不就是菩提吗?业障不生时不就是解脱吗?生死不生不就是涅槃吗?众生不生了不就是佛了吗?所以说,只有佛对于心的这个生、住、异、灭四相彻底打开最为明白。我们才称之为明心见性。一明就永明了,没有了生了,住、异、灭都没有了。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

这是从观照上来讲,我们怎么来观照心的这个生、住、异、灭的流动状态,这就是一种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在观心时并不是说我们上一讲时说的,跟心去做斗争一样的。而是跟进,守着,明白着,随他任用自如着。但是我们很多的时候,对于佛法讲的这个心还是吃不透。很多人下意识的就会想到,我们胸腔里的这个肉团心的这个心,其实他只有生长的意义。是没有其他任何意义,只不过维系我们一个色身、假体这样存在,然后让我们用妄想来依附这个条件,作为合二为一,有一个错觉有个我的存在以外,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当我们以为说,咱俩心心相应,都以为说难不成,就是你肚子里这块肉,跟我肚子里的这块肉步调一致了吗?没有任何作用。这就是大错特错把心给误会了。

那我们现在最多的错认的一个心,叫做缘影心,也叫缘虑心。就是我们的攀缘心这个妄识,每时每刻的错觉,就好比说,本来是一个麻的状态,我们把他编成绳,就以为有一个绳子的存在。这个绳呢,其实是麻。再进一步错认知,就以为这个绳子是一条蛇的时候,就会生起恐怖和紧张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每个凡夫,现前心的错觉。这个心本来是平等的、自在的、清净无染,我们常说的打破时空,横遍十方,竖穷三界,遍一切处,本自自觉的。

但是,就因为被我们这个无名的妄想所局限,所迷惘的时候,那我们就把他当真了,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犯的毛病,就有了局限性,就浪费了这本有的心。所以真正这里的《心经》,最后要了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佛能观照到的无生之心,也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这个东西真的是我们常在比喻说,成了佛了,他也没有增加一点点,你是凡夫也没有减少一点点,本来就是现成具足的,就是被我们客尘的烦恼所染了。就跟一面大圆的镜子一样,但是上面有了烦恼,有了灰尘了,就被蒙住了。虽然被蒙住了,但是,镜子可以照天照地的这个作用并没有失去。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心,大家要有一个观照和了解。

为什么你看《金刚经》里讲到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呢?大家设想一下,就是我们所想的过去、未来、现在,其实都是现前一念的妄想铺展开来的,就跟我们刚才,我一直在讲法的过程中说,有人在这里发合掌的头像。那我们设想一下,就是刚才我们在讲,大家在听那个话的时候,跟我们现在又进行到我们在讲这个遍法界,真如心的佛性心的时候,是一念呢,还是两念呢?如果是两念的话,包括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个念,那我们在顾及到当下的这个念的时候,就回忆不到刚才的那个念了,可是我们可以回忆得到。如果他是一念的话,他为什么又是刚才和现在两种感觉呢?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段呢?所以你看,就同样的一个念头,就看你怎么去认知。

如果你认知时,觉得说都是现前的一个作用,那他就是我们说的现前一念,如果你认为,真的有个刚才和现在,那就把他隔绝开来了,就是妄想。所以,在同样的一个心的状态上,你看见真,还是见妄,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经》的心,怎么善用其心了。刚才你看同样的一个心,生、住、异、灭,凡夫只能见到他灭的部分,罗汉和菩萨见到他住和异的部分。只有佛,才能见到他的真实状态。就这么用心的。所以说,心经讲的这个心,他就是我们平等、究竟。心也罢,佛也罢,众生也罢,没有差别的这个遍法界真如之心。我们修行到最后也是要把这个心修得让他显现出来。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了佛法,才说要成佛,才在这里讲《心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读懂这个心的,从概念到内涵乃至境界都要了解。

从逻辑的思辨次第上,我们要了解他不是缘引心,也不是肉团心,他是真如心。从现前的观照上我们也知道,慢慢地学会观照他的真实状态。所以说只有跟般若相应的心,才能够具足真如的意义,本来的面目,真实的状态。宇宙万法的真理,一定是跟般若相应的心,这就叫《心经》之心。那么就是依着这个般若的智慧,来善用其心,最终一定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这样的一个经典就叫做《心经》。

我们最后一个字,就是给大家讲一下经了。什么叫做经?一般我们都知道,只有佛说的叫做经。我们今天这里,用两个层面的意义进行一个理解学习。一个呢,他是不会变的,另一个呢,是我们一定要遵守的。他是一个正常的,有理有据的一个轨迹,而且决不会改变。因为真理只有一条,这样的一个文字的内容才能称之为经。这样,我们了解了以后才知道,为什么说,佛的三藏里面第一个首推就是经藏,他是佛说的,是智慧的。智慧,他既然说了,就是让我们去随着这个智慧,正确地去走在轨道上,我们可以依着这个轨道而达到智慧的顶点。所以从我们了解的这个教法上也罢,从我们依着他的修行也罢,从这个道理的圆满理解也罢,我们都是有轨道可寻的,不能脱离这个轨。

因为大家都会背《心经》了,我们把他的内容进行一个划分。你看在经里面讲到说,开始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后面说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及最后说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一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法的根本轨道,叫做教可轨。这是这个经的教法。那么里面讲的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最后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说乃至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行可轨。我们就依着般若的智慧,不断地这样。后面讲到的行深般若波罗蜜,行在智慧之中。那么这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轨道,也是经的一个意义。第三个讲到说,究竟涅槃。这就是理可轨。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究竟涅槃,所以这叫做教可轨,行可轨,理可轨,教理行都有这么个轨道,你能不脱离了这个轨道,脱离了这个轨道就不是经法了,也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正义了,这就是我们讲到的经字。首先他有一个轨道的意思。

那么这个轨道,既然是正确的,那么他就绝不可能会有第二个轨道出来,他不会变。永远都是,真理就是唯一的,所有我们从教行理上他不会变。比如,经文里面讲到说,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说明这叫行不能变,就这么一个行法,就这么一个操作手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也不能变,就是为了成佛的。后面讲到,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乃至最后说真实不虚,这叫教不变。就是这么一个教法,你必须依着这个教法。所以教、行、理不能够改变,永远都是这个样子的,这就叫做经。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学习经法呀,这个道理,他真是永远都是亘古不变的,成佛的状态是不会变的,修行的道路是不会变的,最终的目标是不能够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称之为在学佛的经法,学佛的经教。一旦在这个上面动刀子,给他稀释,不断地歪曲等等,你看我们现在听法如果说我们真正能够意识到,不变和遵守的这两个内涵的话,我们才知道,原来教、理、行、果他就是这样设置的,你不能在上面歪曲、曲解佛意。

由此而言大家要知道,比如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里,那么依照着经这个宗旨来讲的话,般若,他必须依着般若的智慧才能成佛,那么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到彼岸。一切的般若智慧到达彼岸,在哪个上面展开了呢?就在心上面展开,在心上面得到,在心上面用力,这就叫教、行、理有轨则,不能变。你看从经题上也有这样的意义,经题本身也是这个经内涵的体现。就是这样的一段文字,这样的一段呈现出来的一个道理,提供的方法,然后我们照着这样的一个道理方法,我们就能得到文字里面所行的真实境界,这个就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好,那么经题,到此就讲圆满了。希望大家对《心经》的经题,常能够思维、意念和行持。下面开始,我们就迈入到经文的讲解。

首先,来看这段经文,就是前二十五个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这是这部《心经》纲领性的陈述,后面所有的,再多的经文也是在讲解,这前四句话表达的意思。这里也表达了四个概念:人、法、因、果。观自在菩萨是指行者,修行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指的是他修行的法。照见五蕴皆空,是他修行得到的因。度一切苦厄,是由于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因,所感的殊胜的果。人、法、因、果就是这四句话,二十五个字的总纲领。

我们首先来看观自在菩萨。菩萨是在人间的。当我们在描绘这个庄严的妙相,无边的神通,觉得离我们很远的时候呢,其实这个就等于是说,把菩萨推得太远了。也就等于说,佛法好像不在生活中来学修了。只有我们真正说,对这种般若的智慧,现前我们人的念头、心力,这样真正是为了趋向于,确实可以做凡夫到圣人的解脱,这样把自己的人生观和身心世界腾飞起来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就是一个行菩萨道的行者。所以,菩萨确实是在人间的,修行也是非常具有生活化和现实意义的。那么就在这样一种行者的修行中,他这里主要的关键词,是你有没有得自在。一切的修行者,也有因地的菩萨,凡夫一发心要成佛的时候,就已经成了菩萨行者了。我们生活中大家一块去受菩萨戒,那也算菩萨了。但是菩萨是有区别的,真正的得自在的菩萨,才能称之为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说,观自心所在,观察自己的真心所在,观自己的心,生、住、异、灭,念念这种差别所在,统一所在,这才叫做观自在。

我们现在不要说自在了,我们连心在哪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我们也不能够辨别明了。所以说,为什么能够得自在呢?就是因为他的心,由他的功夫所观照以后,不是心随境转了,而是境被心所转,心能够转境了,这才能叫做自在。一自在,一切自在,这就叫观自在。我们一般下意识的理解的话,因为观世音菩萨也叫观自在菩萨。所以,我们都会把他具体到这尊菩萨,是特指观音菩萨,这也是对的。

从狭义上来讲,可以这么理解。从广义上来讲,一切得到自在的,用心观照,依着观照般若,最后得到实相般若的菩萨,都可以叫做自在。所以,你看我们一般都觉得观音菩萨,在《普门品》里面的话,他是非常自在的。《法华经》普门品里面讲到,只要火烧的时候,念观音菩萨,火就不能烧了;沉溺、漂流巨海的时候,也念观音菩萨,也不能沉,这是人家于水火得自在;如果有人遭苦难、临行,或者要寿终的时候,念彼观音力,就束缚自在了;贪、嗔、痴三毒也能够自在了。特别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就等于说是生男女自在。甚至在《普门品》里讲到说,供养观音菩萨,跟供养恒河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一模一样的,这一个和多个也叫自在了。

最后他应以何身得度,即见何身而为说法,就等于说,于一切色身自在。这一切的自在来于什么呢?来源于他,用耳根反闻闻自性,所得的圆通自在,所以叫做观自在。因为观音菩萨具有这样一个代表性的,这种修证功夫和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才把观自在菩萨特指为观世音菩萨,他确实是自在菩萨中的代表。

我们有的时候去庙里拜佛,或者我们家里佛堂供的菩萨就叫自在相。观音菩萨的自在相是什么呢?一般都是坐在一块石头上,须弥座一样的一块石头,一条腿垂下来,一条腿翘起来,胳膊还耷拉在上面,看上去很不合规矩,跟其他的佛菩萨结跏趺坐那样来讲,他没有。但是他给人的感觉又是很舒服、不拘一格,这就是他的自在相,观音菩萨其中的一相。

为什么观音菩萨能够得到这样的功德呢?这里我们特别给大家说一下,因为在其他的经教中,像《悲华经》、《楞严经》、《法华经》里面都讲过,观音菩萨观自在这个名号的来历。首先他宿世发的愿力就是这么说的。他曾经跟大势至菩萨,那会儿他们是亲兄弟,他的爸爸是阿弥陀佛。那么在因地的时候呢,有一尊佛应世,叫宝藏如来。那个时代的时候,观音菩萨是转轮王的第一个太子。有一次这个宝藏如来到他们宫里受供养,这三个月内,他跟其他的太子非常殷勤地供养宝藏如来。后来宝藏如来就问说,你这样供养我是为什么呢?他就说,我以大声音告诸众生,我所有供养的善根,回向我将来成佛以后,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有苦难众生,只要他受苦他的声音被我所闻,被我的天眼所见,如果他不免除苦难的话,我就不成正觉。所以宝藏如来就说,太随喜赞叹了。你现在就这样的修行发愿,我当为你授记,到时候名观世音。那么等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灭度以后,观音菩萨也成佛,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那个时候是极乐世界,他的佛号叫普光功德山王佛。

所以第一个为什么观音菩萨有自在的名号,有自在的功夫呢,就是他因地发愿的时候,启动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愿力,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那么其次,为什么叫做观自在呢?是跟他因地中修正的法门有关系。因为我们一直也在讲《楞严经》,《楞严经》里面有一段叫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里就讲到观音菩萨当时修行,他怎么从不自在到自在的。一开始不自在的时候,他听到别人赞叹他,歌颂或者诽谤,诅咒乃至叹息、欢笑等等,他都不得自在,都会被这些所影响他的情绪。后来他就反过来观察外来声音的闻性,就是他只顾及到他能闻听声音的功能,他把心锁在这个上面,而慢慢地忘却了外在的声音世界。就这么锁着锁着,一直锁着,就把心安住在不生灭的状态下来调教了,没有被外面的生灭的幻相所割裂和起伏。就一直这么做功夫、做功夫,在做到一定的地步的时候,突然间整个把自己的身心世界,跟宇宙万物合二为一了,打通了,就证到了我们刚才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真如遍法界心的状态了。由于这样以后,他就彻底得了自在。

所以他成就了菩萨道以后,成就了佛道,因为他过去叫正法明如来,乘愿再来的嘛。所以他的度生的方法就是寻声救苦,因地以声音入门修的行,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还是以声音为载体来进行救度。应以何身得度,即见何身而为说法,只要有人有求,必然来应,这就叫自在。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有求必应不是说你在这儿求,他嗖嗖嗖赶紧风尘仆仆地跑过来了。你在那儿求,他又赶着趟儿跟跑场子一样又到那儿去救。不是这样的。就是他把整个的心打开了以后,所谓的自在就是无处不在。那么你整个遍法界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众生不在这个世界,就在那个世界吗?不在这一道,就在那一道吗?不在这个时间,就在那个时间。所以我们有六道轮回,有三世,有十方。但是观音菩萨彻底打破了这个以后,他就哪哪儿都在,我们在哪儿求,他即刻就来应,这就是自在的内涵。

为什么能够得这个观自在呢?就这三个。一个是因地他发了这么个愿,那么所修证的法门也是这样修的,最后在成了果位上,他利益众生他也是这么利的。所以我们一般说他在这个世界上叫施无谓者。在宝藏佛给他授记的时候名为观世音,其实已经早就成正觉了,叫正法明如来,将来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这叫做自在。特别跟大家说一下,有很多现的相,像我们现在见到的龙头观音,还有白衣观音,《白衣神咒》就是从白衣观音梦感来的。还有鱼篮观音,还有送子观音,乃至水月观音等等,这都是他示现的一个相。一般的话我们都说妙难酬,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就是观自在菩萨。

既然说他能够得到这样的自在,凭什么呢?我们再往后看。就是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理解,就是说行般若空性的智慧,一个是,他一直在这样行,一直在这样修行。二一个是,他已经住到深般若波中所行之处,已经住在这里面如如不动了。一直在行多时,修行很久了,功夫也很深了。一个是住在其中,如如不动已经多时了,这是我们同这两步来理解。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难不成般若也有深有浅吗?确实如此的。这个深呢,一个是从功夫深来讲,一个是从时间久来讲。我们为什么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呢?就是说累劫的这个修行功夫,因为我们过去的念头,还是在我们心上做作用,我们起一念妄想,那么就一定要用般若智慧把他窥破。我们在轮转中,我们一定是在某一生,某一世积累的差不多力量够了以后,从这一生进行突破,然后彻底把生生世世给打开,这就叫深般若。但我们现在如果力量不够的时候呢,就比较麻烦。比如说,我们正在这里听经,听到般若的智慧了,觉得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假的,那么般若的这种慧,他会生起来了。但是,如果你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中,很可能,一个是没有我们共同听法的加持,你也不在道场里面来共修,那么这种记忆呢,就会马上忘却掉我们佛法的般若智慧,来看待一切的现前境界,你又被他转了,就当真的去感受一切现前境界的时候,这就是浅。我们总是行的浅,行不到深。真正行到深的时候呢,就是说,用这种般若智慧始终在,就跟破冰之旅一样,于一切境界上来进行观照,这叫深。

但是我们现在比较浅,所以修行上呢,对境是很重要的。会修也很重要,善于调节也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如果我们现在大家会用心的人,就会随着我们对心地上的观照吧,上次讲的观照般若,心地上的观照久而久之以后,你一定要相匹配自己所适合的境界来修。当然,这也会有佛菩萨的加被和护法的成就。就是如果我们的心力所观照所对的境界,你既不能被你的心力轻易地驾驭了,也不能让你的心力完全够不着。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比如说我们平常日子中,我们听了这个法以后,般若波罗蜜多,就会觉得这种空慧还是具足的,那么在晃晃悠悠的途中呢,有时候稍微这么一作意,他就能用得起来。那就是等于说外面的境界比较平稳。

这个时候呢,也没有什么大的考验,那你就觉得好像自己修行还不错,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是比较浅。深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他不断地,不管是顺境或者逆境,那么他来围攻你的心的时候,你的这个心尽量还能够跟般若相应,来面对这个境界。这个时候呢,确实是外界的境界成就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境界,比如说逆境,逆境太逆了,你根本心跟不上的时候呢,那你就索性又忘失我烦恼去了,这就打失掉了。包括顺境太大了,很大的世间的成功,或者非常突如其来的得到,那么这个时候你看不住了,你觉得一下子就受用去了,享受贪图去的时候,这也打失。

所以,我们所面对的境界,为什么修行人要讲究因缘,讲究时节,要有同行善知识,要有明眼人指导呢?就是你所对的境界,既不能让你很舒服平稳的这样不去长进,但是他让你长进的时候,这个境界他向你涌过来的时候呢,恰到好处地不断的带动你的心劲,往上跟往上走。一下子顺逆境幅度太大的时候呢,你反而跟不上,就把你给夭折了。所以这里讲到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等于说不要说菩萨,所有的行者,都是从时间久,从慢慢行的深上来讲,这么积功累德过来的。大家自己设想一下是不是?因为你平常没有境界的时候呢,你用功了似乎你也在修行,知道般若的智慧。但是有境界的时候呢,就是这个境界,还真的是要刚刚好,不断地引领着你往前走,太少太多都不行。

那么观音菩萨,也就是观自在菩萨,他就是在这里,通过这样的一种积累,功夫深、时间久的积累,最后可以说难行呢,他也能行了,难忍呢,他也能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直到深般若现前的时候,彻底能够像《金刚经》里面讲到的那样,像歌利王,割他的身体的时候,这里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他都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生不起来嗔恨心。这才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进入到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后,才能够彻底地把这个空性吃透,注满了。这叫做照见五蕴皆空了,空了五蕴了。

这里我们就要涉及到一个名词,什么是五蕴了?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识嘛。五蕴有时又叫做五阴,因为他是五种妄想聚集在一起,就像一个阴影一样,把我们本有的真如心、遍法性心,像树荫一样遮挡住了,使我们本来空性的,像观音菩萨般本具的自在发挥不出来。所以说,五阴有的时候,我们当真了就空不掉,没有般若的时候就叫做五蕴,有了般若以后,五蕴就空掉了。所有五蕴又是聚集的意思,就是五样东西结合在一起,组合在一起,又是阴暗的意思,把我们遮挡住了。

从概念上来讲,色、受、想、行、识,什么是色呢?就是质量的意思,障碍的意思。比如说,内是我们的身体和外面的山河大地,总之而言是地水火风,所组合成的这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他的最明朗的一个特质,就是他是有质量的,第二个他是会变坏的,这都是一切的色法。那么受呢,就是我们所有每天下意识的感受,舒服的时候,我们就领纳的是顺受。不舒服的时候,逆境出来了,我们领纳的就是苦受。

没有感觉了,不苦不乐就是舍受。由于有受,我们就有想,想象嘛。取种种相,做种种想。你看刚才我给大家讲色、受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色想和受想。男的也是,女的也是,老的也是,少的也是,这都属于妄想。那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妄想是不断地迁流变化,念念不息,生住异灭的,这样起造作行为,又去造善恶业,这就叫做行。那么这一切的色、受、想、行,大家想想我们怎么听明白的,我现在给大家讲,你们怎么听明白的?

因为我们有意识、有心识去了别,我们所对这个语言的概念,大家听了就说有色、受、想、行、识,这就叫识,有了别。所以总而言之,大家看,不外乎就是物质和精神两大类的错觉结合,组成了一个我的幻想的存在,这就叫做五蕴。

所以大家想想,从我们的人而言,我们都是执著自己的身体为我。从小时候一开始,有童蒙起步、有记忆力、有自我认知感的时候,就觉得说这块肉就是我,这种分别的我执已经出现了,就具足了色蕴了。这是粗部分的。那么,随着我们色身我的感觉生起来后,慢慢就会生起受、想、行、识,因为他是跟着我们生生世世的与生俱来具有的,属于心行方面比较微细。因为我们觉得我是这块肉,这个比较粗显。但是微细的就是,比如说,有了我的这个色身、身体以后,我们就需要来长养这个身体,让他变得好,不断地长养。那么我们这个身体对境来长养的时候,就会有感受呀,要希望有衣食住行,那么就会有接受、有领纳的,每天的生活内容,和我们感受的苦乐的感觉。

那我们苦乐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呢?无非就是看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需求和理想,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不合自己的这个,就觉得很苦,是苦受。那么如果满足了自己的要求、需求、愿望,适合了自己的习惯,就感到快乐,那么这样的时候,这不就是受吗?由于有了这个享受的需要,这个时候起心动念就起来了,为什么?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也填不满,总是想着能够更快乐,不断地辗转不停地想。这就是想。色、受、想,想蕴就开始了。那么光想不行,你还得去造作,怎么实现?有了理想你还得去拼搏,那这就必须要借助于行为了呀,身、口、意,天天去打拼,去劳作呀。

由于有了这个行以后,那么这个行是迁流不息的,不断地附着在我们行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积累,慢慢就有了概念的认知,有了一切感受的习惯性,我们就给他定义,就给他相互的共许,有了沟通等等。这都是要有意识来进行了别,所以你看,这就叫做五蕴。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存在感,就是这五样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我以前在讲《心经》的时候,说大家以为我是什么?你是谁呀?你就是这五样东西拼凑成的,如果你这五样当了真,就是凡夫。这五样你如果能够照破他的真实状态,觉得他是一个假象的结合,那就是佛。

另外,在这里跟大家插一句,为什么我们也常说,娑婆世界也叫五浊恶世,这五浊是怎么来的呢?大家想想是怎么来的?既然我们说一切唯心造,那五浊恶世,也是我们的心感召来的呀。我们的劫浊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色蕴上来的。为什么有刀兵劫?为什么有饥馑灾?为什么有瘟疫?等等这些,这不都是从身体上引发的吗?色相上,总是由于我们的对于真正的智慧,般若不够的时候,我们迷著于事物的色相,从而造业受报,不得安宁,这就叫劫浊呀。

那么由于我们的感受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我们所领纳的感受是知见,你是正不正的?与八正道相应呢,还是与我执、贪、嗔,向外攀求相应呢?这就叫见浊呀。所以说见浊怎么来的?就是从受用上所感招的。那烦恼浊是怎么来的?就是想蕴所造的。贪图享受,欲望就应运而生,每天胡思乱想种种烦恼,这就等于说不择手段地、虚诳不实地去斗争,这不就是烦恼浊吗?众生浊是怎么来的呢?众生浊,就是大家的行为全部不遵守了,不遵守道义了,都乱来了,不择手段了。

那就是我们的行蕴所造就的。行啊,对于色、受这种执着追求,身心不净了,不讲道义了等等,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安宁,国家不稳定这不是众生浊吗?都是从行蕴上迁流造作,到了这么一个漏劣的地步了。命浊,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执著色身,用我们的识来了别,再用我们的心识来造业。然后身心憔悴,寿命短猝等等这一切,都是由我们浑浊不堪的心意识。

所以大家想想,五浊恶世怎么来的?就是由这五蕴合作,而五浊丛生的。为什么我们说圆转五浊?就是因为转嘛,烦恼的这种凡夫的心境中,才会有五蕴造出的五浊的幻相世界。那么我们依照般若的智慧,就可以圆转五浊恶世成清净国土呀,还是在这个心地上。所以说,就是这样的观自在,观自心所在这样的一个菩萨,他能够通过自己在心地上,与般若空慧相应,时间久功夫深,才能够达到照见五蕴的不实在性,是当体即空的,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所以这里讲到的照见五蕴皆空,大家要看经典里面,这种用词多么的有智慧。为什么这里面用的是照见五蕴皆空,我们曾经也讲过,为什么他不说,学了五蕴皆空,明白了五蕴皆空,理解了五蕴皆空,而用照呢?

这就是般若。你看,身在百花过,片叶不沾身。照,就是照了的意思,就是灯在屋里照着的时候,他可以照到一切空间里面的东西,都能够明明朗朗,但是,灯并没有挨着屋里面的任何一个东西,这就是般若。虽然在百花,片叶不沾身,这就是照的功德。不去碰这个任何的物体,但是一切的万事万物全体真实的显现,观照的功夫。我们也常说照照照,只要我们的心跟佛法相应的时候,马上就是这种智慧的观照的感觉就出来了,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缘起性空的,这感觉就出来了,这就叫照。你只要一旦忘却了佛法,不忆念佛法,那么你一定忆念的是什么?当即就是五蕴的蒙蔽状态,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各自开始合作,欺骗我们,启动妄想机制,然后开始造业感果,就是这样子的。就是佛法的功用,永远就在真妄之中,来相攻,看谁占上风,看是道占了上风,还是情在占了上风,无非如此。

所以心经心经,就看你怎么来用这个肉团缘影心,还是真如心呢?看你怎么来看,一样的心两样对待。那么因为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空性的理解,不管从逻辑上,从感知上并没有到位。大家要知道为什么,我们学习佛法不能够相应,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佛法说,要了生死,乃至转凡成圣,我们没有一种认同感,或者说触摸到这个境界。我们很多时候,大家学佛为什么沦落到玩票也罢,小资一下,乃至跟着就这么天天随大流,好像也是在作为佛弟子。

但是,从来没有尝到佛法的味道。圣人到底是什么感觉呢?自在,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我们没有,就是没有跟空性相应过,没有照过见五蕴皆空,不要说皆空了,连相似的空,连甜头那样的空,我们都没有尝到过。所以,才导致我们的信仰禁不起推敲,因为空性必须要修证的。怎么讲呢?打个比方吧,如果你只能够见到能飞起来的人,比如说有的人会飞吧,你只能见到飞起来的人,但是永远不知道飞的味道。那就等于说,我们天天在听闻着佛法,不会飞。只要你能够飞起来一点点,哪怕只离地一寸,你真的是飞起来了,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决定地能够生起说,相信飞起来一万里高空的可能性。因为可能你飞起来一寸的高度,和你飞起来一万公里高度的视野肯定不一样,但是你已经有了飞的体验,这时候你才会真实不虚地说,哎呀,真的能够飞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的为什么要有修有证,证量最重要,能证到空性。这样的宗教体验所指导出来的信仰,才是说真实的信仰,是实践佛法的信仰,是求解脱的信仰。所以,我们今天讲到的人、法、因、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法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就要讲到五蕴皆空的空法,有什么差别相,度一切苦厄,那么到底有多苦,我们下次再一起来学习。

今天感恩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修,就到这里。下面我们依然把今天听闻佛法的功德做一个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四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一二群的同修、同学们,请大家合掌一起来三称本师祈请加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大家放掌。

各位同学,时间很快今天又是周一,好像我们学修也是如此,每天都觉得应该好好的,时间不多的,应该即刻进行下一次一定要怎样怎样,但是好像每一次还是依然如故,还是停滞不前,很多时候修行是很无奈的事情。那么借着这个听法的因缘,希望我们也在每一次的周一,都给大家提起来一个信念和激情吧。

今天是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四讲,在此也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听闻法义中,有更好的收获和领解。上一次我们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圣言。我们讲到五蕴皆空的时候,就说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这个自以为是的我,原来如此。是有这五样东西搭配、协调相互作用,然后一团麻的错认和颠倒才有了我的感觉。我们现在学佛也是如此,正因为《心经》的这个空性讲的如此的彻底究竟,它的究竟之处就是说要空掉我们的身和心的世界。这样才能到根本上的解脱,可是由于这种究竟又导致我们有时候其实怕解脱。为什么这么讲呢?咱们现在很多时候会接触佛法,接触三宝乃至到道场,也会有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一些所谓的佛事活动吧。可是有时候不得已说一句,几乎都是增长我执的,很简单是哪怕是今天很休闲的去喝了杯茶,在一个很放松的地方就好像很非常舒服就像佛法很受用一样。其实可能真的是一种错觉,是一种更软暖的我执增加的一个增加点吧。

这样想起来的话,我们就觉得这个《心经》它的这种究竟观法要直击到我们本有的存在,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世界都本来是一种错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才叫说修行成功的标志,很多时候我们心力不够,就会觉得这都空掉了,那我们本有的存在都要彻底的解剖、认清,那我怎么办呀。就是等于我们对于这个色身已经相续轮回中不断的相续执著了很久,又带着我们阿赖意识第七识执著第八识为我的这种天然作用,所以就很难割舍到。割舍外边的可能物质也行,一切身外之物或者一些享受呀、一些平常的思想呀认知呀好像还都可以。但是真正要把我也解决掉的时候,这个时候这种根深蒂固的我执就会感觉到非常的不安,不愿意面对,甚至开始逃避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学佛上不去,因为根本的点没有透过来。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就会有一些问题,世界发展那我都是错觉的,我们都解脱了这怎么发展呀。就像有些人问都当和尚出家了这社会还怎么进行呢。这是《心经》里面根本的一个见解,包括老子都说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身见乃至这个心的错觉对于我的执著,几乎所有的法门都是针对我执而展开的。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叫做离婆多,他在修道的时候做行脚云游这样的生活状态。有一次他经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天气晚了他就求宿,结果村长告诉他说村中有一个破庙可以借宿,但是里面不适合住人,里面总是闹鬼。其他人都不敢住。他倒是还不信这个邪,晚上去了就睡在那个供神的供桌下面。到了半夜见到两个鬼,因为那个时候都是佛陀的大弟子,所以他们有很多通,甚至异道众生也能够沟通。见到大鬼小鬼拖着一条死尸就进来了,因为它们是啖尸鬼。正准备吃的时候两个鬼发生争执了,大鬼小鬼都说这个死尸是属于自己的,我拖进来的,争论不休。后来它们看见在供桌下躺着的离婆多,就让他证明说到底是谁拉进来的,让他判这个官司。离婆多也很聪明,看见这两只鬼都这么凶反正我说了也都不免一死,还不如说句实话,不要违世尊打妄语的戒律。他就说是小鬼拖进来的尸体,说了个真话。大鬼一听以后马上就暴怒了,就开始收拾他。一会儿把他的左腿给拔了吃掉,一会儿又把他的右腿拔了吃掉,左右胳膊,最后躯干、头全部给拔了。那个小鬼,因为说了向着他的话了,他还挺感激的。他等大鬼把离婆多腿拔掉的时候呢,他就把尸体的腿补到他身上,把胳膊拔掉了就把胳膊补上。最后彻底全身上下完全换了个,天亮了走出庙门以后,他自己就在那里反思,起了疑情说,我的感觉还在但是这个身体又不是我,到底我到哪里去了呢?因缘到了,刚刚碰到一个高僧在旁边点化他说,本来就没有我呀。一语道破这个真实的五蕴皆空的境界,他就开悟了。

所以我们常说的这个修行修行,前面讲到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反观,般若智慧来照了的一个状态,相续这样就能够跟空性相应。所以又说上一次给大家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在佛的经典里面呢也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就是色、受、想、行、识组成我的感觉这个五个因缘,也做一个比喻过,他就讲总明身体和身心色心二法是如幻如化的,是从因缘和合而有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实在性。所以当时佛就给这个平沙王说这个比喻,就讲到这个五蕴皆空的时候做了很好的比喻。我们来听一下。他说我们的色法,就是我们的色身就像聚沫一样,水里的泡沫聚集在一起风一吹,像海里面的浮沤一样,体相没有真实的存在。他说我们这个感受就像水泡一样,大家想想我们的感受从哪里来的吗?都是由自己的六根领略外在的六尘境界,也就是我们当下碰撞外境所回馈出来,是好的不好的舒服的不舒服的。所以这种撞击性就等于像一个水泡一样,水泡是怎么成形的,就是撞击成形的。大家看到下大雨时地下的雨点打的一下子甩下来时碰,再撞地面就会形成水泡。所以我们的感受就像一个水泡。刹那刹那的灭、刹那刹那的起。那么说这个想就像阳炎一样,什么叫阳炎呢?就是我们在沙漠里面艳阳高照的时候,那个远远望去放眼旷野的时候看到日光发的炎像水一样。这也是一个我们众生因想念而成的一种幻相,终归也是虚妄的。你看从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炎,行像芭蕉一样。北方生活的见芭蕉见得少,像出家人长期行脚哪里都见到这些植物,南方的芭蕉比较多。芭蕉它有一个什么特色呢?非常的脆,大的芭蕉叶子很脆弱一碰一折就坏掉了,中间也是空的不是实的。所以说众生造作的诸形也就是迁流变化就像芭蕉一样。说到色、受、想、行,最后说识像什么呢?像幻师一样,就像幻术师变幻,一会儿变个人一会儿变个马,众生的心识也是这样变现不断地去分别诸法。随境身灭,如幻如化,没有一个真实的状态。菩萨就是以这种般若的智慧,观色、受、想、行、识五蕴。像色是从四大而有的,受、想、行、识是从妄想境界而生的,等等这一切就像空花水月一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是这么个意思。

当然,我们下面就是要讲一下空性,什么是空性?因为对于佛门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在学佛初机的人,乃至善根不是很够福德不是很够。他听到这个空的时候呢,很危险很危险,也很微妙很微妙。如果说会听的福报够的,很可能就长驱直入的一念或者几念中,真的能够领略乃至证悟空性。比如当我们烦恼生起来的时候,能够当下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五蕴皆空的这个法,让他即刻烦恼的感觉能够消失,空灵的状态能够显现,哪怕是一念这也算证悟空性。但是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听了空以后呀,只是一种空的理解,空的思维,空的分别。基本上触摸不到空的状态,包括咱们现在讲也是如此,所以什么东西都是双刃剑。像最究竟的法,那我们听到以后很可能得到了最究竟的受用,很可能走入最大的误区。

所以在这个空性上,我们下面还是要了解一下,从我们文章逻辑上来讲,首先,我们要理解空性是有差别的。就像我们修行的次第、所证的境界、法门、乃至根性,确实是有差别。一般从凡夫或者有一些外道来讲呀,他所讲的空性入不到我们这里讲的空性中来的,他很可能是一种顽虚空或者叫断灭空。什么叫做顽虚空呢?就是有色法的地方占据了,没有色法没有障碍的地方腾出来了,就像我们现在手在空中那么一划,这个地方没有物质,我能够随意这样进止左来右往前后进退,这是一片空地,虚空的空。他认为有东西占据了就叫有,没有东西占据了就叫空。块然一物,真的觉得这虚空之空就是一个空,这就叫顽虚空。一般凡夫我们下意识的,大家不要吹牛,下意识的我们觉得空就是像虚空一样啥都没有。所以为什么佛很多时候被迫都用虚空来做比喻,但确实真正的空性不是虚空的空。

其次还有一种误区叫做断灭空,什么叫断灭空呢?大家对于佛法的误区都认为是消极的,说顿入空门了就一切都没有了,一切东西都空掉了灭掉了,就是把物质的色法灭掉了才能见空,把它没了才叫空。人死如灯灭、草木一秋、人生一世这就叫空。以为消散掉了没了就叫空。这就叫断灭空。

顽虚空,断灭空,这都是凡夫和外道,几乎是出不了这两种见解,邪知邪见。真正的佛法里面,迈入佛法咱们讲的空有三个层面:一个叫做析法空,分析的析,佛法的法。再高一个层次叫做体法空,再高一个层次叫做妙有真空。这是我们今晚必须要搞清楚的。

什么叫做析法空呢?顾名思议就是这个层面的空性,它是由藏教的罗汉、声闻或者缘觉这些根性的人所修的法。也就是说听闻佛讲法以后,悟到了一切色法、空法以后等等这些都是生灭无常假相的。所以说在这个上面进行分析,不断的说,比如说我是一,那么它就是我是五蕴组成的,原来是五个部位就分成五条了。再比如说色法是四大组成的,地水火风又分成四条了。就这样不断地解析解析解析,最后发现说原来是空的。很可能一切的色法最后都归于尘埃。所以这就叫析法空。二乘小乘人就叫析法见空。

那么真正进入到大乘的佛法,大乘就是说初门的菩萨,就是修行比较浅的菩萨,他所谓的空叫做体法空,当体即空。当体他就悟到不要一条一条逐个的去分析啊、阐述呀,最后说原来是空的。他是当体见到这个物质本性不生不灭,既没有生何来的灭呢?所以他们就是说当体悟到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空的,这叫做体法空。

大家听起来觉得过瘾,很难操作呦,我们基本上现在连析法空的这个本事都没有,但是真正的究竟的空叫做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之空。后面要讲到色空不二的空,既不是真的有个有,也不是真的有个空,彻底空掉连空不空都没有,就是一切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的。空有是不二的、中道的,这叫做妙有真空。

所以这里说照见五蕴皆空的空就是指的妙有真空。它既不是顽虚的、断灭的,也不是析法、体法的,它是妙有真空的究竟空性。那么这个听起来好像有点儿教条,我们打个比方吧。大家都知道我们有时候把这个妙有真空有时候也叫佛性、真如。这个佛性呢就像大镜子一样,我们常说大圆镜智,那么这个大镜子呢它是非常干干净净了然无一物的。但是它有一个功能就是,始终能够照天照地,只要有一物映在它镜子里面它就能照出来。那么这一物不在它镜子里边它也没关系。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能够照的这个智慧,叫大镜。那么真正所照的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镜子和镜子里面所映现出来影子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空性了解层次的深浅。大家来看,比如说镜子里面的所有的这些影像,投向哪里它就能够映现出来哪里,天上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地上的一切万物、高楼大厦、江河湖海。反正总归哪怕你把它放到黑暗的房间里面,它也有一片黑暗的影像在上面。镜子没有任何影像是办不到的、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但是,比如说析法见空的这些根性的人呢,他就搞不清楚,他认为什么呢?这种空性来讲他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影子就是影子,而且是镜子里边不能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这就是析法见空的二乘人,他是这样认为的。他搞不清楚,他认为影子不应该出现在镜子里边。那么这个当体即空这些根性的人呢,他就属于大乘的初门,他就能够悟到什么呢?镜子就是镜子、影子就是影子,他是都有的,不是说只能有镜子没有影子,他是都有的。也就是说空也是有的、有也是有的,从有上当体之下就是空的。但是他还觉得说空是空有是有。而且他觉得这个镜子是实的,影子可能是虚的,是这样一种认知。真正的妙有真空它是怎么样一个认知呢?它认为镜子和影子永远是不能分开的,镜子就是影子、影子就是镜子。虽然不能分开,可是二者呢又不是完全一回事,就跟水和波浪的道理是相同的,这才符合佛法空性的教义。当然说这种真正的空性呀,我们要告诉大家,语言永远是苍白的,一定要用心灵,我们常说用心灵的脚步才能达到空性的顶点,是需要去修证的。但是我们语言逻辑上首先要从理论上、逻辑上把它要搞清楚。将来心灵体悟的时候,你才用这个理论去印证,才知道是这么回事。所以真正这里讲到的就是妙有真空之空、第一义空、毕竟空、无所得空、中道的空,是这样的一种常住不坏的空性。

当然我们具体为什么前面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嘛,那就是我们也讲到时间久、功夫深,具体操作上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在析法空和体法空上,要进行一个有为的、有造作的修行,而不是当下就入到这个妙有真空的一个本来面目的境界、如来藏性中。所以说,我们常说照见五蕴皆空的这个毕竟空,它要破掉我们对于人、法、空的三种执著。我们大家都了解说我执我执,有一种叫人我执、有一种叫法我执,这两种执著就迷掉了我们身心的一个总的一个相状。你比如说,我们说什么叫做空?我们再换个角度,从人空、法空来讲。人空的话就是说,五蕴中你求一个我的存在是不可得的嘛,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你观到色蕴,刚才讲了,你观察它、解析它,它就是用地水火风来组成我们这个色身的呀。我们对身体里边这些坚固的这些东西、骨头呀什么的这就是地的元素、地大的元素,坚固性;我们身体里有液体,有血液、有唾液、有水分,这就是水的元素组成的;我们身体有温度,这就是火的元素组成的;我们身体上有呼吸,这是什么?风的元素组成的。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我们的色身呀,它是四大组成的。那你不断地这样观照观照的时候,等你真正看清它是四大的缘起组合,那么你只见缘起的时候呢就不见组合了,这个我就没掉了。包括受想行识,它是我们心相的一个感觉,最后我们只要一一观察就发现说,只有五蕴,没有我的存在。就是色受想行识,人人皆是这样的一个组合,这么一堆身心世界。那么能到这一步的时候呢就叫做人我空了。

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说破了五蕴就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了,他还有法我空,是什么呢?就是你只达到了人我空、你认为我是没有的,但是五蕴的这个法是真实的,色受想行识它是决定存在的,这就叫法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观照到说,五蕴中的每一蕴其实都是因缘所生的,都没有一个真实的、不变的、永久的、有主宰的这样的自性,它就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法。所以,在其中你求一个真正的五蕴的道理也罢、见解也罢、概念也罢,它没有这样的一个真实状态,也是不可得的,这就叫法空。所以我们如果大家有在心性上去体验的,我们当下就可以马上就有这个感觉。比如我们反观一下自己,大家现在不是都在听法吗?你反观一下自己的色身,这是四大的组合;你的思想、你在听法的时候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意识的分别;而且刹那刹那的这种身心世界的走向、生灭、流动等等这一切;都是幻相。这个时候是极容易相应的。那如果有的人再能更进一步的微细的差别中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呢,你再尝试着说,原来说人是五蕴所组成的这个道理,它也是一种执著,你再把它放下,说:人我法我都是空的。这叫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心还能够进一步微细的话就会再反观,说:没有了五蕴呢是法我,没有了法我呢就是人五蕴和法五蕴都空掉了,那么你认为有一个人五蕴、法五蕴都空掉的时候是不是下意识其实有五蕴在前、空掉在后呢?还是一种不空呢。这个时候呢,就是最究竟的叫空空,人空、法空、空也是空的。但是大家不要搞错了,空也是空的只是让我们在执著的相状上不要说认为有一个五蕴,人我的和法我的五蕴被空掉了,而是它本来就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情况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只不过你不要在它上面动念就行了。这叫空空。一切的概念施设都是假的,连空也是空的,这才叫做这里照见五蕴皆空的真正的空性表达。

所以诸位大家看看,这个空性从逻辑上次第都非常难以理解,那么真正我们去实修去证的时候呢,很容易把握不住。这种把握不住并不是说没有操作性,而是我们往往自以为是说可能我就得道了,这个时候你就完蛋了。因为本来是不可得法,你认为有一个得到的时候就错了。就跟我们常说的诸法无常,它是指的诸法无有常,不是说诸法有无常,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认为说诸法无常是诸法真的有个无常。

大家仔细体悟,其实理论就是境界本身,只要你心行能够跟进得上,一致就可以。但是呢,这里我还必须要补充说一点,因为毕竟我们学佛呀,大家都讲修行修行,要付诸行动实践上来。不管我们能做多少,我们一定要从知见上说要去做。讲空呢,真的有时候是险道,因为它在理论依止上听起来好像畅快淋漓,可是它脱离了事修的话,一定一定,不是说很容易啊,是一定会落到顽空或者断灭空中、或者偏空的,其实析法空就属于偏空。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达到妙有真空的这个空,就是说我们怎么见空呢?就是一定要把有的法修到极致,才能见到空,那么这个有才能转为妙有。也就是我们说事修跟理论空的结合。切不可说听到空以后,就不在有中去行了,这是一个最麻烦的后遗症。所以说我们很多时候其实事修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去做。打个比方吧,我们的善法没有做圆满,空性出不来,这是一个必由之路。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空就以为说没因没果了、没事没理了、没前没后了,什么也不要干了、反正都是空的,这是很多人犯的毛病。

大家知道真正的妙有真空呀,我们换个角度,从因果上来讲,因果其实就是空性的最佳阐述,只有空性的圆满才能表达前因后果的相续不断,它是互为注释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证到空性了以后,当然没有因果,为什么?它是没有了因果相,不是没有了因果的实在、就是说它相续的这个功能没有了,还是因果相续的功能。只不过我们离开因和果的相,全体都是当下的生灭中所见的不生灭状态,是这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呀,大家听这个讲的空法还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保本的认知。

你看以前祖师们也讲到说深信因果者,必大明于心性,就是只有深信前因后果善恶报应的人,才能够悟到这个空性。然后说大明心性者,必不弃于因果,就是真正悟到空性的人他还是强调因果,不是就说离开因果就光说超然于因果之外还有个空。这一点为什么跟大家讲呢?就是要告诫我们要知道,从事上修,从理上透,一定要同步进行。纵然不能同步进行,理上透不过,你只管去事修,比你光说理而不去事修还要保本和稳妥得多。就是以前祖师也讲过说:事有显理的功能,就是修善事、做善事、修善法,它有慢慢显现空性的功能。但是呢,理无独立之功,就是空性它没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如果独立存在一定是断灭空或者顽空,它是从事相上修到地步以后悟到了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一切法当体就是空的、了不可得的。所以希望大家在听到这个空性的时候,能起到这么一个可以说是有次第的、双保险的见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沦落到很多时候容易犯的以空为借口而不去修行的一种错误的境地。这是照见五蕴皆空,我们把空性给大家做了一个分享。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一旦有了自在的本事,就说明他已经把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已经深度地具备了。那么有了照见五蕴皆空的功夫,自然就能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就出来了。所以说,这四句话才是《心经》的纲宗。当然,这里讲到的度一切苦厄,其实就是指的有苦有厄,就是我们有漏有为的状态。当然苦和厄也是如果从字眼上来讲也是不同的,苦是指的痛苦、或者是我们说劳累的辛苦;厄是指的危险、灾难这样的一个境地。当然,苦和厄也不尽然,为什么呢?就是说有厄的时候不一定是苦的。比如说,我们社会上说大家都觉得,要有一些东西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的质量,有一家子人才能够天伦圆满。但是出家人他就把这些都抛弃了,那么,从世间来讲呢没有这些呢就比较算苦了。可出家人他是觉得,我出家了以后这些都没有,一个贫僧,那反而是他向往的一个境界,反而成了乐。所以有时候呢,在一样的境界和状况里边,可能个人的心地、发心和因缘,还是感受的苦乐是不一样的。

那么在我们通常中再把苦分为三种状态:有时候是心理的,有时候是生理的。生理的苦就是人道里边的生老病死;心里边呢就是我们常说的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还有一种是五阴炽盛的苦,五阴炽盛就是我们讲到的五蕴不断地组合、一生又一生地牵缠着我们在这个生死中打滚。我们很难观察到这个五蕴是炽盛的,在生死的轮转中,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就跟五条大蛇扭曲、交集在一起一样,这叫五阴炽盛。

这是我们常说的分段八苦。在咱们人来讲,现在这个社会最容易能够领略的就大概是病苦,病苦比较多,因为我们的福报越来越浅。当然这个生死之苦也是很苦的,可是呢,因为它要么在最初、要么在末尾,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在体悟的时候都没办法细细地体悟或者加深记忆,但是它确实也是最苦的两个关口。特别是现在大家看看,我们几乎生和死都得去到医院,生的时候有时候都是剖腹产,死的时候呢必然要抢救,这种又加重了好几重的这种痛苦。在这种因果相续、投胎转世中不断地增上这种恶业、恐怖的这种业力,所以确实是非常苦的。一般我们人道里面都是生、病、死。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老也是一种很大的痛苦,我们常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不小心就是黑发变白首了、老态龙钟了,刚刚还觉得是豆蔻年华,即刻就步入中年,等等。

那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于爱别离、怨憎会的感受更加的,怎么说呢,就是天天在这里边打滚吧。大家对这个感情上、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感情上这种随便也罢、不负责也罢、纠结也罢,都会导致特别是一个心动了就会扯到一圈子人的烦恼。这些都是苦的因、苦的果。而且现在有时候,为什么有爱别离、怨憎会?就很可能宿世有这好的因缘聚会在一起了,那么迅速地干柴烈火相亲相爱得不行了,就把因缘发挥完了,即刻又要离别了,就不能够长久,有时候还反目成仇,又转成怨憎会。所以这样的一个娑婆苦海呀,真是就是一个苦字就道尽了。包括求不得,我们现在人人都在享受求不得,看着人家的自己得不到,那怎么办?你有理想,要拼搏、要付出、想回报,结果呢付也没付好、回也没回到,就这样郁郁寡欢,甚至抑郁了,解不开疙瘩等等这一切,真的是一个你看为什么我们人生到人世间来,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的脸就是一个苦字。两根眉毛在上边,中间鼻子,下面一个口,这不就是每个人都写一张苦脸、哭丧的一张苦脸。

这是从就我们人道而言来讲的,因为空不掉五蕴,就有分段八苦。那么,如果从再大一点的范畴,我们就说六道来讲吧,六道轮回中,你如果堕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里边呢,这就是特别苦,我们称之为苦苦。那么从三善道来讲,人道、天道,包括阿修罗道,特别是天道来讲,他就属于坏苦,人道也是有坏苦,为什么?乐极生悲呀。纵然你人道苦乐参半,可是,好的事情它一定要过去要消失要散灭,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那么这个时候乐尽了享尽了苦就来了,这就叫坏苦。纵然三界来讲不是还有无色界嘛,可能有的人会问,像人家那样的生命状态怎么会有苦呢?只有一个意识的相续状态,你说人家没有身体了哪儿来的生老病嘛?也不会有坏呀。错了!真正的无色界的众生他还有行苦。所以说总而言之,有漏皆苦。

整个我们从十法界来讲,谁都有苦,除了佛一人之外。像罗汉他也住到空性里边不出来是很可悲的,再不能上进;像小一点的菩萨呢,他有时候观照的时候不能够一心起观,一样一样地观、慢慢地修,很痛苦;包括有的这些登地的法身大士菩萨,他的法身还不圆满,他的真常境界还守不住。所以总而言之都是苦的,唯有究竟成佛了才能够了苦,才能够度一切苦厄。所以说这里讲到一切都是有漏的,有般若就没有漏,有漏就没有般若。以前祖师们讲到说一个修行人不可以一天、一刻、一念中没有般若。

那我们大家想想,归根结底这么多的苦,就我们自身而言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有我呀!有我的身体,我们的一切分别、欲望、贪著,你说我们的这些苦能有一点点能逃出为我而服务的这个范畴吗?都是由我而导致的。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说佛法的智慧如此的高妙呢。咱们也不要说这样严谨地去观照去修次第地修空法,就是有时候我们说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这么一句话,我们一听以后很多时候就能够顿然释怀。这就是跟几分相似的般若空性,说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马上就能点醒你,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说最后都是一抔黄土盖风流了。那大家想想,我们的一辈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记得那会儿有一次去藏地去参访,他们那儿有天葬。天葬这个事呢,后来人家也觉得好像我们去看好像真的跟猎奇心理一样,就慢慢地没有这个方便了。早几年我那会儿还去五明、甘孜去看过这个天葬,那真正是如此。我记得我住在五明有一个扶贫招待所,进进出出的时候呢,旁边好多觉母,觉母就是藏地的女众的出家人她们叫觉母。她们每天都在那儿念,念经、念咒,我觉得为什么她们躲在这个棚子下面在这儿念呢?心里还没什么感受,觉得这里又不像个法堂,还很凌乱,好像还有一股什么味道,当时没有在意,后来才发现,我住的这个房间的窗户就直接朝着这个地方原来是停尸房。因为刚开始觉得有几个袋子在那儿绑着,好像他们这个人死了以后呢就把身体卷曲起来绑得紧紧的。

那么有的呢可能袋子比较大点儿的还能绑得住,后来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过了几天,他们有的等于说开半个月车,有的从青海过来的,就是要在这个天葬台、他觉得对这个地方有信心,那么有的袋子大概是没有绑得住、都兜不住了,我仔细一看上面有个头在那儿露着,突然间我说阿弥陀佛呀,这一天一天怎么窗子对面都成了停尸厅、停了十几具尸体。就是那些觉母都在那儿念经,那么才打听到了,他们都是来天葬的。

那天打听到了,我也租了一个摩托,驮着我就一起去看。去到那个天葬台,一去了以后这个味道就极其地难闻,大家想想那地方不知道已经被吃了多少尸体了。有的人还有人的执著、我执呀,有的人为了消灾免难,还去到那个天葬台那个有一块石头就是把头躺在那儿把尸体给剖解了,有的人还去那儿故意让那个天葬师在头上这样做一个势、假动作砍几刀子,然后就觉得说消灾了、免难了。可能唯心所现,他有这样的发心可能就会得到这样的加持吧。但是真正的状态呢,是把那些死人在那儿一展开、绳子解开以后,这个天葬师呀,当然藏地的天葬师都说是由大菩萨金刚转世吧。

确实他们也就司空见惯了,拿着个刀子把这个头皮给一刀子抹开,把这个两只胳膊两条腿都给这样把皮给拉开以后,因为后面不是有好多秃鹫嘛,一去的时候我感觉到怎么山头好像有东西,一看,半个人、大半个人高的大秃鹫,好几百只就在那儿等着。结果呢,一开始它们不下来,等到这个天葬师把这个尸体这样剖开以后,头一次看的时候距离非常近,当时就是一股尸臭味扑过来,再看一下把这些人给剖开了,有年老的有年少的,再加上那个秃鹫呼呼呼跑下来蜂拥而上,等第二次跑开的时候所有尸体上的肉都不见了,只剩下骨头。

当时我就是在想:这个人人都这么一生都珍爱的、最钟爱的我们这个色身,最后就这么一个下场。确实那种加持力、当时就觉得说,真的是什么都无所谓了。可是这种人的我执它不是那么好断掉的,那个情境中无所谓了,过一会儿它又萌发了。但是当时确实那么讲的,就觉得真的最后人人皆如此。不但是把那肉吃了,又把那骨头给敲碎了,第二轮上去,吃的一点儿都不剩了,只剩下几件破衣服在风中被吹散。这就是我们每个五蕴之身的众生最后的、真实的展示,就这么回事儿。

所以说,这个苦厄就是,你越对这个身见、包括你的心里的见解这种执著越重,那么苦厄就越多,痛苦和危险就越多。如果你没有了这个,那么就等于说把这个苦厄给度掉了。只要把自己的身体的这种执著放下,再放下我们心里的这个妄想,身体和心里都放下的时候五蕴皆空了,就不会有这个苦厄的感受了。这就叫度一切苦厄。虽然说,真正的空性讲五蕴度一切苦厄空掉了以后,一句话就道尽了。那么下面开始的经文就是依着空的原则来解释,进一步的细分的阐述五蕴空的道理。

大家来看,经文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几乎就是说太流行在佛门内和外。几乎好多人都对这句话在没学佛的时候甚至还有一些错解,认为色不异空就是酒色财气的色,他说的时候会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甚至有一些歪门邪道的解释和戏论,这些都是可能也是一种大家不能够了解信受佛法的一种悲哀吧。那么真正要把这句话吃透了,整个宇宙万法就搞定了,这四句话。那首先我们要把这个舍利子要吃透,舍利子是谁呢?就是舍利弗,这个经的当机者。可能我们另外说一句,就是我们在学《心经》的时候发现,《心经》里面没有说从如是我闻呀,一时佛在哪里这样,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心经》一个是当时玄奘法师,他翻译是观音菩萨化现的梵僧给他授的版本;另外一个《心经》是从《大品般若经》里边的小品,就是一小段的核心内容。所以有另外其他版本,就是《心经》还有好多翻译的版本,其他的版本里面也有讲到佛在哪里,当时有听法众在哪里,那么个时候一时怎么怎么样。但是我们现在学的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就是直接就是从观自在菩萨起的。虽然是这样它还是有一个听法的主要的领纳人就是舍利弗。你看在《弥陀经》,也是舍利弗来听闻佛法。那么这就是特别要给大家说明般若法门与净土法门其实是无二无别的,都是最殊胜的法门,理上没有差别,只是在事相上有差别。

那么这里讲到的舍利子,就是佛当时要给他讲色空不二的圆顿妙法,就呼唤一下他,就跟我们现在说,你们听着啊谁谁谁你听着,就是这个意思。舍利弗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跟目犍连原来是在印度的一个大外道,依着外道学了很多年,就是为了寻求宇宙万法的真理。但是在外道那里没有学习究竟,就放弃了外道学习。再找一个圣者,中途的时候碰到佛的另外一个弟子叫马胜比丘,看到他相貌非常威仪就问他说你这是跟谁学的,怎么会有这样的气象。马胜比丘就给他们俩说了,我师是大沙门,说这个一切都是因缘生的,缘谢了法还灭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俩就去见佛陀,因为听了这句话就得度了,就是归顺了佛陀,成为了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

舍利弗当时他的妈妈很有特色,为什么呢?这跟他的名字都有直接的关系,舍利在印度来讲是一种鸟的称呼,这个鸟叫做鹙鹭,秋天的秋下面一个鸟,秋天的秋下面一个走路的路,叫鹙鹭。鹙鹭在印度叫做美目鸟,也叫智慧第一,由于舍利弗的妈妈她的形象上有一个特色,就是她的眼睛非常像鹙鹭的眼睛。那么鹙鹭它是以眼睛漂亮而著称的,所以就形容舍利弗的妈妈非常漂亮,她得了一个外号就叫做舍利,由于她叫舍利,那么舍利生的儿子那当然理所当然就叫舍利子。印度人起名字特别有意思,就称之为舍利子了。舍利弗在他妈妈怀他的时候就很有感应,为什么呢?自从他妈妈怀到他以后呢,舍利也就是他妈妈老跟她弟弟,也就是舍利弗的舅舅辩论嘛,每次辩论的时候呢她都辩不过她兄弟。

然而自从怀了这个舍利弗以后,一跟她兄弟辩论,兄弟辩论不过她了。所以大家都说这是舍利由于怀了舍利弗以后得到的这个功德,可见她的儿子也是不一般的,有来头的。那确确实实舍利弗生生世世追随佛陀,最后跟目犍连两个人还曾经过去有过大愿力,说要发愿成为佛陀最大的上首弟子,后来果然成就了。这是他们这一世跟佛陀的因缘。由于舍利弗他的智慧第一,所以佛每次讲重要的经典、高妙的经典的时候,一定是针对他为主要的听法众而开宣讲的。

所以既然《心经》是我们讲到是佛法的核心,当之无愧这里也是呼唤着舍利子,意思是你来听这个法,我要说了。就是说的这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妙法。这句话当然很多人张口就能来,可是这一句话其实是又进一步非常到位的来解释般若的这个空性,这个毕竟空的真意是什么呢,是色和空,也就是缘起和性空完美的结合的这种毕竟空义,中道空义。这是我们知道的,因为般若的空性虽然是一空到底,但是绝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空掉我们的执著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所以什么时候真正我们证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才能够领略真正大乘佛法的真实境界,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

那么今天的时间正好要到了,我们只能够说什么是色、怎么个空,为什么又是色即是空、空又即是色呢?下回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声,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的《心经》第四讲就到这里,随喜诸位同修的闻法功德,愿以此功德同生极乐国。希望大家有空性的受用,同时也有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锲而不舍,这两个最后打通了以后,就是色空不异的境界了,我们能够领略的时候了。

(第五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下面我们还是合掌端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又到周一,跟大家依然一起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一讲的时候,我们在结尾给大家讲到舍利子,舍利子是佛的首席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的名字缘起给大家做了一个交代。

今天开始,我们要讲色空不异的这个《心经》里面的经典名句。因为一直《心经》的智慧是贯穿着佛法的空性来进行的。所以说我们在学习《心经》的时候,一个是从逻辑上来对空性做一个了解,另一个是从心性上来,这需要我们进行领悟和相应。这个层面我们打个比方说,大家都知道佛门里面有一个描绘,就是说修行人刚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一切的世间的真实情况是历然存在的。修一段时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因为把它空掉了。但是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终极最终的一个完美境界。第三层的境界反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在空性的背景下不著相地来领略山水。

所以由此我们也要心里有个底,这个底要交代给大家,就是我们再怎么讲空性,大家要知道,用语言思维来进行诠释,我们常说的用言诠,它绝对不能够等同于空性的境界,言诠是并不等于境界。但是我们一定要依着言诠,诠释的诠,才能够随顺着言诠的智慧能够通往空的境界。那么当我们住到空性的这个境界中的时候,不管包括空性境界的当体和言诠本身,也全部在这个空性的囊括之中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这个上面,我们就既可以从逻辑上来一层一层的剥离思辨,也可以从心性上来体悟说,哦,原来空性真正现前的时候并不是说抛弃什么东西,而是圆满地能够包容一切色身诸法。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今天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我们就是要先开始来谈一下为什么要这么讲。这四句话是《心经》里边最为可以说是代表性的纲领,它对于空性的解释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

但为什么这里说用色法来作为一个根本的代表来详细列举呢,这因为色法是我们最容易能够触摸体悟得到的,五蕴之首。那么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于色的一个微细上的了解。一般我们都说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是真正的严格地来讲,这个色法它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别的。一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尘里边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个色,也就是说可见可对的色。就是我们可以面对它,可以接触到,可以看见,这样的一种物质相。它是有相的,比如说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等等这些,我们都能看见得到,感觉得到,相对得到,这就叫可对可见的色。还有一种色法就比较隐晦了,它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也就是我们眼睛很可能看不到它,但是却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接触得到它的质感。你比如说我们说声香味触,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声音明明是声音,怎么是色呢。因为我们眼睛看不见,但是耳根能够接触得到,分辨得出来。这是古琴的声音呢,还是喇叭的声音呢,还是大家在嬉笑怒骂呢。这就叫做可对不可见之色,也属于色法。更为隐秘的一层色法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也看不到,也接触不到,但是它就是一法。我们说的法尘,就是第六意识进行了别的时候,就是去接触法尘之色。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色法一共囊括了这么多的内容。但是基本上我们这里都是以五蕴之色,以这个可对可见的色一般作为头版头条。

所以这里讲到色空不异的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也是害怕把大家给绕的绕晕了,越绕越晕了。所以我想我们讲《心经》,把它的简处我们用繁来讲,把它的繁处我们用简来讲,简洁明快地一讲,反而更容易了解。所以这一段这四句话,我们这样一气呵成地把它讲了。什么意思,因为色是五蕴之首,虽然有形有相可见,但是它是虚妄之相。如果以深般若的智慧来观照,它是当体了不可得的,像虚空一样。不但色了不得可,色也是空的这个认为感觉也是了不可得,所以又叫做空不异色。先说色不异空,又说空不异色。这是为了防止人们在世间在说空的时候就以为有一个真实的空相,色法空掉的一个空相。所以为了说明说这个色空之后的空也同色一样是空的,故这里讲到说色不异空,空之空也不异于色之空,空和色都是空的。因为空也是世间法,虽然没有体相,但是有一个概念。这大概就是前两句。

进一步又担心人们不能够放弃,也就是不能够用空性的般若来相应这个道理,所以又进行了一个双遮双照的功能说明,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白了,就是色如空一样不可得,空如色也是空一样,不可得。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相互扫除执著。所以说这个很巧妙,说空是为了显示色是空的,说色是为了显示空是空的。所以说,说色空是为了显示空色皆空,这叫做大空,我们常说的毕竟空。这四句话就是这么个意思,请大家仔细体悟,认真理解。

这一层是从逻辑思辨上我们知道说原来色法是空的,然后认为色法是空的的空法也是空的,就说明这么个道理。但是我们从心性上去领悟的时候,不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进行一个理解。因为我们这样立足于我们本有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密藏之心,法界之心,遍法界的真如之心。这个心是其大无碍,我们常说竖出三世,横超十方,哪哪都是。这个心也是我们说的本有的佛性,成佛了以后也是打开了这个心。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是也具足本具的这个心,一切万法全是由这个唯心所现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凡夫的认知是什么呢,大家要认真听,这四重从表达和比喻上也是能把色空不异这四句话能够讲得非常透彻。就是说凡夫认为有一个真的物质的色法在我们心外,他不知道一切都是心变现的。心外有色,他就会把心和色分成两样,不知道色是从心而所生变现,所以觅心了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呢。这就叫色不异空,色是不可得的。同样,听到色是空的以后,又有了一个空的概念。

凡夫就以为空又在心外,不知道空也是其中的一法而已,这一法也是由此心,我们每个众生的这个真如,般若波罗蜜多心所变现所生的,空由心生。既然空由心生,那么和色法一样,心了不可得,空也了不可得,所以叫空不异色。既然都是由心所变现,都是了不可得,那么色空就不是两个事,它是相即,是唯一,而非异的,不是异的,所以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说色并不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而是当体就是空的。好比这个色的自性本身是空的,不是色灭了以后才有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就好比我们常说,水中映现出来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它当体是空的,不是说水中的月灭掉了以后才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那么正因为水中没有月亮,才能够映现出来月亮,所以反过来说,空即是色,空性中显现一切色,一切色当体即空,这就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从心性上去了悟。

那就说明一切法都是从空性中而显的,三世的因果,善恶的报应,所感的苦乐,包括凡圣的转化,修行成功,从娑婆而欣求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全体都是这样的色空不二的显现。这就是这四句话的核心内容。

所以我们讲到为什么说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果我们能够见到色不异空,就是成就我们的大智慧。如果我们同步见到空即是色,那么就成就我们的大慈悲。因为我们虽然证到空性了,像菩萨一样,可是他不舍众生,还去如梦如幻地去度化众生,这就是大悲心。但是问题是众生基本上都是听空就执著空,听有就执著有,所以他一会说空一会说有。其实空有都是入佛法的方便。你如果证到空性了,说空说有都是空,你如果还在有的凡夫境界,那说空说有都是有。只不过我们今天是从逻辑和心性上给大家做一个了悟而已,这一点我们先把它明确了。这四句话差不多心里有一个层次,有一个这种灵性的相应。

为什么说色空不二呢,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本来说的是五蕴法,五蕴法里边因为色法是打头的,色受想行识,先说的色,就以色为例子。接下来,其实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受想行识,亦不异空,亦即是空。空亦不异受想行识,空即是受想行识。但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古人说的好,说秦人好简,好简洁,所以就用了一句亦复如是。这里真正的要非得铺开来说的话,其实就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一法如是,法法皆是如此。

为什么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性的呢,都是不可得的呢。比如说感受,就是我们的受,属于苦乐,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苦乐之受。如果说苦和乐它是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话,就不是空了。为什么是空呢,它这个苦乐没有一个定性的,明确的,坚固的一个状态。我们反观一下,你说到底苦和乐怎么去界定,什么是苦事,什么是乐事。而且相对的一件事,可能对某一部分人来讲,它是苦的,对某一部分人来讲它就是乐的。

在某一道里边这个事是很苦,在另外一道来讲,这就乐得不得了了。比如在人道里面,我们受苦的时候,受点生老病死,比如生点小病,感冒,这就觉得说今天身体有苦。如果就地狱众生来讲,天天从受地狱苦报的角度的话,感冒一下,那简直乐得不得了了。所以说感受也是空的。

想也是如此。想是什么呢,取种种相,做种种想。我们常打一个比方说,如果我们喝完了这个酸梅汤,那吃苹果的话就会觉得很甜,它是一种甜的感觉,甜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吃完蜂蜜再去吃苹果,苹果就成了酸了。那你说有一个确定的,想的一定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定相吗。所以说都是空的,与空性无二无别。

整个我们现在没有空性其实就是因为有一个分别,世界的成住坏空的分别,物质的生住异灭的分别,人的生老病死的分别。由于这样,所以我们空不掉。如果能够把这一切的分别,这种过去现在未来心,人我众生四相,全部空掉的话,那么遍法界真如心的这种大用大功德自然就现前了。就是这样的。

所以大家要知道,前面的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呢,是对于这部经的总纲。色空不二就是对《心经》里面阐述空性的一个纲领性的认知。

因为我们常说,有的人给个眼色他就懂了,有的人给个标题他就懂了,有的人给个目录他就懂了,有的人最后得讲圆满才懂。下面的内容就是开始,我们说繁文略讲,就是来完全地阐述空性是怎么样的一回事。所以又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既然五蕴是空的,那么一切法自皆然都是空的。五蕴空相就是一切法的空相,真实不虚的。既然是真实不虚的一个空性的法,那怎么会有什么生灭的感觉,生灭的分别相状,怎么会有垢净的二元对待,怎么有个增减的两极分化呢,就都不会出现了。为什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证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所有的万法中没有一念生起来的真实感可得。我们一切的幻相就是由于我们心里有一个生的感觉,有生就会有灭。一切的万法都是在生灭的范畴内这样不断地在我们心海中演绎变现。

那么万事万物中真的有一个生的状态吗。在佛法里面,常从三个逻辑上来破斥真的有一法能够生起。如果说从常情来讲的话,说,怎么不是的,人都是父母生的,怎么会没有一个生相呢。一切都是幻相变现。比如说如果一个事物它能够生出来,那么这个事物它是自己生,还是另外的事物生,还是两个事物一起来共同生。因为我们不是觉得父母亲生的这个儿子吗。这个幻相幻得久了,我们就习以为常,大家都决定首肯了,是这样的。都认为这样的,就成了人之常情了。

实际上大家想想,所有的物体,一切的事物,不存在自己生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自己生,比如说A是一个物体,B是一个物体,A能够生B的话,就不能叫做自生了,而是他生的。因为生的B,A是属于B的他,不是自。一切的事物,与自称为自的时候,一切其他的事物都称为他了,怎么能自生呢。那如果我们从逻辑理论上推比的话,既然没有自,哪来的他呀。这是相对应的。没有自,哪儿来的他,那就更不存在说一个物体是由他而生出来的。因为他的相都是假的幻的不可得的。

既然自己和他都不能生物质,那么这个物质到底是从哪生起呢。是共同生的吗,自和他共同合和而生的吗。这也说不过去呀。为什么,因为就跟沙子一样,一颗沙子和另一颗沙子,两颗沙子都不能榨油,那难道把这两颗沙子搅在一块就能够榨油吗。榨不出来呀。就跟自不能生,他不能生,自他结合就能够生吗。

所以你看是诸法空相,就是在一切万事万法的空性中,既没有一个生的真实相,那么何来一个灭的真实相呢。既连一个生灭都没有,那么垢和净从哪里生起呢。比如说垢和净两个对待的状态,那么垢生起的时候,净就灭了。因为这个时候,比如说一个物体它这个时候很脏,那它不是干净的。垢生起了,净就灭了。那么把它洗干净的话,净生起了,垢就灭了。怎么来生呢,怎么来灭呢,因为没有生和灭。既然不生不灭,哪里有垢和净呢。既然没有垢净,怎么来增减呢。有增就无有减,有减就无有增。所以你看,一切都是妄心相待而有。所以我们认识的世界,一旦有了相待,就有了分别。拿起了一边的执著,另一边就如影随形。为什么佛法里面叫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呢。因为一切万物都是相待而成的假相。所以说诸法无生就破尽了一切法。

大家了解一下,真的万事万物有相待的感觉吗。我们常说,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怎么对呢。就比如长和短来相对,那你说长对谁说长,短对谁说短呢。长一定是对短而说长的,短一定是对长而说短的。那么长要建立长的真实状态,说有一个东西是长的,那一定要有短来成就它,相对而比出来它是长的。现在问题是短还要用长来比较而才能生出来,长都没有,靠短来比较,那么短现在又要靠长来比较,那长上哪儿去找个短呀。短还靠长来有呢。所以说究竟探求,一切法都是假的,经不起推敲的,相待法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空性的知见下,后面的内容就更加地可以说是一马平川了。我们都读到是故空中无色开始,就一空到底。大家说《心经》的这种究竟义确实是囊括了整个一代教法的透彻性。

下面我们讲到说是故空中无色开始,但是要给大家先讲几个法门,我们要了解一下。这几个法门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从凡夫开始,那么你要修法的话,它不是有一乘二乘三乘嘛。三乘就是指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最后成佛。声闻乘修的法叫做四谛法,就是我们佛法里面给大家摄了一套修行体系。如果你要修成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那么你一定要修这个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知道有苦的感受,那么苦是怎么来的,由我们造业结集而来的。那么既然我们要修道,为什么,就是为了对于寂灭的向往而生起修行佛法的正道,这就叫苦集灭道。灭就是解脱的意思。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罗汉的一套修学体系。

那么其次再有一个修学体系叫做十二因缘的修学体系,这叫做缘觉,也叫辟支佛的修学体系,是佛设出来的一套教法。这个教法是什么呢,就叫十二因缘,是从无明一直到老死。无明的阶段是我们因为有烦恼,过去世生起了根本烦恼,那么就会造作,有了身口意的业,就叫做行。无明引伸了行。由于过去世有这种行为造作,那么这辈子一定会转世投胎,到了父精母血,到了母胎里边,就有了识,意识就产生了。第三个引伸了识。随着识的成熟,慢慢身体就出色了,第四个就叫名色。名色先开始在胚胎内是一块软肉,慢慢六根就开始生长了,这就叫六入。六入生长了,齐全了,十月怀胎,生出来以后,跟外界一接触,这就叫触。由触,会觉得外在有好有坏有苦有乐的感受,这就叫受。

由于感受,苦的我不想要,乐的我想追求,就产生了贪爱,这就叫爱。爱慢慢爱得一定的程度了,一定要奋起直追才能得到,这就叫取。由于在爱取的过程中,一定会又一层面的继续造业,种下种子,这就叫有。由于有了这辈子的因,所以还要感来生的果,又得去投生,这就叫生。生完了又得死,就叫老死。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链条就是我们人从过去轮回到今生,今生再轮回到后世的一个因缘钩索关系。如果说修辟支佛的圣人,他反观十二因缘,从中截断一个结,生死就了了,就证悟到了。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基本上都是从爱取有的环节上进行截断。你不要生贪爱,不要去造业,那么来生就没有果报,就解脱了。所以这十二因缘的修学体系是佛讲给辟支佛,缘觉圣人所修的。这是一乘,二乘。

三乘就属于菩萨。菩萨修的法门是什么呢,这我们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六度万行。都知道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不是大乘行者吗,菩提萨埵,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觉有情嘛。这叫做菩萨法门,是给大乘行人,能够度化众生的大菩萨们设的修学体系。

这三套修学体系统归就我们常说的三乘教法,有时候把前两者叫做小乘,菩萨叫做大乘,又叫二乘。为什么先给大家讲这个,就是要告诉我们,佛法为什么伟大。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说它不但能够批评,还能够自我批评。特别是在空性的真理面前,它既说一切万法是如此,包括佛法同样也是如此。之所以我们要讲解学习佛法,就是学会这套体系以后,把这个空性进行心灵上的了解。用新的,沉默的脚步,达到心灵的顶点。所以说先要学会,那么必须依着世间的套路来。最后要放弃,就得彻底把世间的一切套路都放弃,包括成佛的套路,修行的套路。这就是空性的究竟之处。

所以下面讲的是故空中,开始讲无色,无受想行识,就等于说,要把整个世间,但是大家要记住,还有出世间法,要一空到底,才能究竟成佛。从这点来讲的话,下面的这段话是极其的流畅,非常有次第,而且直达顶点。下面我们在贯的时候,就跟大家用它本有的流畅把它贯一遍,我们明白了就可以了。

大家来看,刚开始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就是什么呢,就是说因为既然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所以说是故舍利子,一切法都是空的,而且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由于这样的空性中,所以我们就不要再去当真地以为一个有的层面。包括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是空的。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也是空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是空的。因为我们总是六根对六尘,才产生了六识。我们的妄识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六根和六尘产生了六识,整个这些都是空的,这叫做十八界。所以这里才讲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下面就开始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什么意思,刚才讲的法门大家要记住,先从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来讲,这整个都是我们凡夫六道轮回中,三界内众生的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我的错觉。那么既然这些属于凡夫,那我们就要把凡夫的境界要空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了生死嘛,就是要超凡入圣。但是你真正从毕竟空的背景下来讲,你凡夫空掉了,你把圣人也要空掉,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圣人。你有一个圣人的概念,有一个成圣的执著,还不叫圣人。所以这里就先从凡夫开始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后面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空的什么呢,前面讲到的十二因缘的修学体系。虽然你依着十二因缘反观脱离轮回,但是你执著十二因缘这个法为真实,还是执著。所以这里先空的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不是十二因缘从无明一直到老死嘛。那么顺着它就是轮回,反观它,把它观到尽头,灭了,就是解脱。所以他说既没有一个从无明开始的轮回到老死,也没有一个无明尽到老死尽的解脱。生死解脱也是相对的假相概念,不能执著,否则得不到真正的解脱。这又是指的什么呢,十二因缘,就是指的空掉了缘觉这个法,这个修学体系。

后面又说无苦集灭道,这就等于说,又空掉了罗汉声闻的修学体系,就把这两个圣人就给空掉了。那么这空掉以后,进一步又说到无智亦无得。刚才讲到了,菩萨的修行法门是六度学法。所以这里的无智,就是以六度里面最后的智慧代表六度,用智慧代表六度就是说六度也得空掉。所以说无智,那么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从开始修行,最后最终的圆满所得不是就是为了得一个佛的果位吗,得一个涅槃,得一个寂静。但是你真正认为还有一个佛可成,还有一个众生可度,这是菩萨。那么菩萨最后有佛可成,你还觉得究竟要圆满要成佛,还是执著,障碍着你成不了佛。所以要把所得的佛果的概念也得空掉。

从前面讲到的六凡到这里讲到的四圣,六凡四圣统归叫做十法界,一空到底才能究竟成佛。所以这里说是故空中无色,开始修空的时候,凡夫法界。又说无无明,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空的圣人法界。究竟一空到底,这个时候才符合《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心经》里面讲到的空性见解。

不知道大家听得怎么样,反正这个空性境界就是这样。非常难以玩转的一个,就难到就如同用地球的引力而要离开地球引力一样。所以说它的这种一空到底就是直上末端,顶点。就好比我们爬墙一样,你想爬到墙的最高处,那么你就不能在最高处之前的任何地方有所执著,把你黏住了。你黏在哪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就等于说把你控制了,你出不来,再上升不了。因为你的手脚被黏住了,就不可能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了。所以般若的这种境界在经里面描绘的说,像无根之树,没有根的树,而于空中现枝叶花果。大家想想难不难。连佛,成佛的执著都不能有,才叫做彻底放下。

就跟以前禅宗里面的公案,有一个叫法融禅师的,他练的功夫相当好,但是他就没有彻底的空掉,没有得自在无碍,不能够见性明心。当时,他的师父道信法师为了方便地接引他,就在他天天打坐的石头上大大地写了一个佛字。结果这个法融过来的时候,就指着这个石头请他坐,法融见到石头上有一个佛字,想坐,心里害怕,说这太不恭敬了。四祖道信就笑他,哎呀,你还有这个在。哎哟,一句话把他点醒了,一下子,当下就悟到了。你看,这就是因为无智亦无得。一切的凡情圣解归无所得,就叫圆满菩提,才叫成佛了。这一段话就是从凡到圣,一空到底,这才是真正的毕竟空。

那后面就好理解了,大家跟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你看,这里就讲一个无所得的般若的正观了。在这样的般若多时的高深的功夫的支撑下,练足了定力,那么自然而然,一个,心没有挂碍。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止般若的空性,心没有挂碍。没有挂碍的话,就没有恐怖。没有恐怖,就远离颠倒梦想。

大家想想从一个凡夫来讲,我们每天都是挂碍,念念都是挂碍。学佛还是靠着我们有挂碍来学的,就放不下。我们有时候挂碍得失,自己的世界,挂碍子孙,企图千秋万代。俗话有一句话说,你爱哪一行,最后就死在哪一行,你放不下哪一件事,最后就哪一件事给你找麻烦。

就跟以前禅门里面有的祖师,他有一个水晶钵,叫金碧峰的祖师。当时这个水晶钵牵挂着他,后来就被黑白无常给捉住了,要去阎王老爷那儿去拿办他。后来他就觉得自己空性没修好,被黑白无常都能拿得住了。最后他就说,由于执著这个水晶钵,他就把这个水晶钵彻底给打碎了。打碎了以后,黑白无常再找不着他了,因为没有挂碍了。

所以我们凡夫的本性就是人活不过百,偏担千岁忧。就有挂碍。挂碍是非常难熬的,挂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挂不走。挂不走,反而成了障碍了,这就叫挂碍。刚才讲到的我们挂碍得失,挂碍子孙,人一辈子无非就是围绕这两点,因为有我。

所以因为有挂碍了,自然就会有恐怖。什么叫做恐怖呢,有我才有恐怖。我们常俗话说,为别人是为自己,怕别人也是怕自己。为什么怕别人,因为对方可能会有权有势,或者对自己有一些影响,害怕他对你的印象不好了以后,涉及到你的利益所受的损害,名誉利益,名利所受损害。所以就会有这个恐怖得失心。大家想我们的恐怖来自于什么呢,就是不能够把握,不能够确定生活的前方。害怕人生的路上脚下踩空了,想得到的害怕得不到,不想要的害怕找上门来,这就叫恐怖。

有了恐怖,所以有颠倒梦想。我们现在所有的都是颠倒的,心也是颠倒的,人生观也是颠倒的,每天起的念头都是颠倒的。在佛教的教法里面就讲到说,凡夫有四种颠倒。一种是,这个世界是染的,我们以为是净的。这个世界是苦的,我们以为是乐的。这个心是念念无常的,我们以为是常住不变的。这个法是没有一个我的,我们就觉得我在活着,我在这个世界有我。我眼睛一睁,我要干什么干什么。所以这些全部都属于我们的颠倒。无有挂碍,没有恐怖了,才能够远离这个颠倒梦想。

在这样的一种一空到底的前提下,最后能得究竟涅槃。释迦牟尼佛最后在印度的双树林间,就是属于究竟涅槃。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涅槃就是死了,有时候到卧佛殿去拜佛的形相,看到他吉祥卧在那里,那就叫涅槃相。圆寂了,灭度了,到了彼岸了,这叫做无住大涅槃。

大家要知道涅槃也是分很多种的。为什么这里用了一个究竟涅槃呢,因为有的涅槃还是有余头,就是有剩余的,没有到究竟。比如说罗汉也是涅槃,他认为决定有一个生死,所以一定要涅槃。这种涅槃就叫做有余依涅槃,还有一些不到之处。而佛的这种涅槃叫做无住大涅槃,才叫究竟。就是他既不住在此岸,他不会被财色名食睡的生死海里边给染着了,他不执著。又不执著彼岸,他也不会说住到真的就有一个享受的涅槃境界,就住里边,啥也不管了,他还得度众生。也不会停留在生死苦海里,始终就摇着一条船,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来此岸,不断地度化众生度化众生。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他不是天天在极乐世界享福,也不是说来娑婆世界接众生就停在这儿不走了,而是不断地来接引,不断地来接引。这就叫究竟大涅槃。不住此,不住彼,不住中。就因为他彻底空掉了,没有一点执著,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这里讲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看到了,为什么叫《心经》呢,因为这个空性的究竟圆满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心,修行的必由之路。三世就是指的过去,现在,未来,当然也包括十方了。曾经的迦叶佛,释迦佛,将来的弥勒佛,阿弥陀佛,八十八佛,六方广长舌佛等等这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的。所以在佛门里边般若有一个称谓叫做佛母,因为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才出生,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讲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就是无上的意思,再没有比它厉害的。三藐是正等的意思,就是再没有跟它(能相比的),站得齐的都不行。正觉,就是这种觉悟已经究竟圆满了,真正的觉悟了。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身无上,他的色身是无上的,因为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庄严其身,没有人跟他能比。他的道业是无上的,他的慈悲之道,菩萨也比不了。他的见解是无上的,因为他以佛知佛见,正遍知。他的智慧是无上的,他的神力是无上的。所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来看,这就是开始说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出生,那么般若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眼目,智慧。通过对般若智慧的这种了解领悟,明白了,就能够出生诸佛。依此修行的话,就能够得大菩提涅槃的果。所以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太殊胜,太伟大,太究竟了。

刚开始就给大家讲过了,般若是不共世间任何世间之法的究竟之法。所以这里赞叹说是大神咒,神就是有妙用的意思。受持这个咒能够驱烦恼魔,脱生死苦,所以它的神力是最大的,是大神咒。又说是大明咒,能够破我们众生的无明黑暗。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你烦恼的时候,或者有些不顺的时候,万般无奈之下,念念《心经》,就觉得说一下子增明了很多,这就叫做大明咒。还有无上咒,就是般若最上超胜的意思,没有比它再能够更高的了,叫做无上咒。不但无上,连跟它并驾齐驱的都没有,所以叫无等等咒。无等等就是说,第一个是没有比它高的了,第二个是跟它相提并论,等齐的都没有了。这样的一个智慧,空性这样的一个加持,那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要知道,能除一切苦就究竟之义。与度一切苦这会儿是相对应的。真实不虚就是赞叹般若的殊胜,也是劝导我们行人修持毕竟空无上殊胜的法门。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虚的里边,所以出生的都是妄情。这里强调般若法是真实不虚,所以它出生的都是真如实相。大家领悟这句话叫真实不虚。

真实不虚,就跟《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你谛信无疑就叫真实不虚。就看你敢不敢承担,能不能相信。相信不相信,我们本来就是佛,你敢不敢相信。就如我们将来成佛了,依照般若的空性,始觉开始启动,向着本觉迈进,最后成了究竟觉。从始至终我们的佛性一直在,而是不断地显,最终究竟圆满了,觉行圆满,这就是真实不虚的。大家要知道,这就叫真实不虚。

真实不虚以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这个咒,前面都属于显说,明显用能够义理分别的道理来告诉我们空性的思想和境界。那么这里就成了密说了,大家要知道显密同修也是《心经》里面一个巨大的包容点。所以这里说即说咒曰,就是说用密法来说般若的心咒。《心经》的咒心这里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众去彼岸,迅速成就。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波罗揭谛就是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就是大众都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就是迅速成就菩提。所以这里也是显密双修,去吧去吧,大家都到涅槃的彼岸去吧。去哪儿,就是去极乐世界。

到此,我们就把《心经》给大家贯完了。虽然《心经》的经文,因为后面的非常流畅,我们没必要再把它繁琐地给大家不断地掰开了揉碎了,反而会障碍我们的智慧。但是讲完了后面,要给大家说一点,再次地提醒大家,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的是心的执著,并不是破本身的这个万法,我们就是在依着万法中才能见到这个空性。但是心的执著,确实现在来讲是很难空掉的。而且我们所属的时代,更是可以说贪嗔痴到了一个蔓延的,难以掌控的这样的一个世界情状中,所以说谈何容易呀。古人根器好,一听法,就烦恼顿断,我们常说像袖子抖灰尘一样。现在我们的烦恼是用铁刷子刷,皮刷破了,脏东西还在肉里边。

现在其他的不说了,有时候我一讲《心经》,就想起我们现在的这些遭遇了。手机上不断地都是信息来,骗你中奖了,又是让你点进去,怎么就有了毒了。一到提款机那儿,到处提醒你不要上当。我们坐火车,来不来就是出来骗局。所以我们现在就从一个层面就看人心到了何种地步。那我们现在说,虽然空不到究竟,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看淡一些,不要太当真,这个我们还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当然这是一种从凡夫的体悟,有一种人又大言不惭,他认为空的已经究竟了,就跟济公似的,已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了。戒也不持,善法也不修了,觉得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行盗,杀生,无一法不是佛法。这话是可以说,因为确实说无智亦无得嘛,连这都空了,还有什么吃肉不吃肉,喝酒不喝酒的。但是,请你暂且别说,成佛了以后再说。因为这是果上的境界,不是我们因地能够理解,能够做的。不是凡夫,连菩萨所行心境都达不到。

所以不要以为空法,两个极端。有的觉得空,与我无关,我永远也空不掉。这也错了,因为空性是我们本来的智慧。有的人又以为说一下就空掉了,这也错了,那是一种错觉。佛成就了三大阿僧袛劫。包括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同样还是在那儿修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之法。

所以说大家要了解这个空性。因为确实有的经典里面它讲的都是果法,就是佛的果地上的这种境界。我们在因地的凡夫中怎么到达果呢,还一定要根据教法和行法而来的,不是这么听一听这个经这么究竟圆满,就以为当下就(做到了)。当然,有的人当下如果你跟他谛信了,合二为一了,那做到了。但是在我们现在,不要说几乎不可能,是根本不可能,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也不是说灭我们的威风,一方面如果真正你是这根器的话,灭一下,你都灭不了。

《心经》这么几讲,今天就算圆满了。讲完《地藏经》以后,又把佛的一代教法的核心眼目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介绍。希望我们自己随自己根器善根的一些受用。大家要知道,佛法不仅仅是解的,还要行的,解行并进,解行并进。

下面就是诸位听法众,如果有在大觉世间根本群的,在根本群里面的弟子已经知道了,就是按照我们曾经布置的功课行就行了。如果大家只是依着大觉世间正法学堂这个缘起,在这个学堂里面的同修们的话,下面我们就是要给大家在夏季进行一个线上的共修法会。请大家一定要听清楚,所有听法,在正法学堂里面的同修,我们佛门里面不是有结夏安居吗,在佛世的时候就制了,到了夏天,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有安居的这一说法。佛门里边,僧团里边都会这样。那我们今天也依着学法的因缘,给大家布置一个三个月的共修法会。也就是说,从农历的四月十五到农历的七月十五,三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要修学的一个百万佛号共修法会。

这个百万佛号也不给大家进行一个强制性的(要求),当然以念阿弥陀佛最好。如果有人相应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地藏王菩萨,也行,一百万声。或者你喜欢念观世音六字大明咒也可以,总归你自己相应的佛菩萨圣号,以持名为主。每天一万,至九十天,再在平日加班加满十万。记住,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请大家每天以计数精进起来,要持名,念佛名号,念菩萨名号。总归,不管你念什么,念满百万遍,三个月内,记住。这是我们给大家在已经讲了两部经典以后,进行一个共修的,线上的,行门上的一个法务。希望大家能够依教奉行。

因为确实大家虽然听法,听法是在解,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相续的,有鞭策的,有匡正性的这样一个功课内容把大家给聚起来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就散散懒懒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严格地执行这个法务活动,就是在三个月内念完百万佛号。如果说你自认为你在学佛,或者是皈依弟子,也在大觉世间正法学堂里,还是想在佛法上有所受益,那么就请大家依教奉行。我们在七月十五的那一天,会做一个总的回向。在此期间,我们就不按照每周一的这个法务来给大家讲法了。中途,如果说有时候因缘具足,那我们会在某一个周一跟大家做一个主题性的,具体的一个内容的一个讲解开示和我们一个鞭策,哪怕说一个劝诫。等到七月十五过了以后,我们再开新的经论讲解。希望大家把这个听清楚。但是记住,在大觉世间根本群的弟子们就依着我们前几天布置的功课而行就可以了。另外,在大觉正法学堂里面的这些同修们,就是要记住这个三个月的百万佛号。其实也不多了,可能有的没怎么常念的就觉得说这一天那么多,好像念不过来。慢慢,慢慢,渐入佳境了,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人家十天就念百万,何况我们有将近一百天的时间。所以请大家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为了这辈子道业能够成就,愿大家能够勇猛精进起来。

今天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