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终津梁(临终助念须知)

2021-05-18 其他文章

(李圆净编 印光法师鉴定)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具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岁次大辰九月晚晴院沙门胜髻

印光法师序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佛由究竟悟此心故,彻证涅槃。众生由究竟迷此心故,长轮生死。缅想从无始来,我等众生,与释迦世尊,同为凡夫,同受生死之剧苦。世尊以能自振拔,具大雄猛力,精修戒定慧。遂致三惑全断,二死永亡,安住三德秘藏,普度九界群萌。论其时劫,则尽刹尘而莫算。论其法门,则罄海墨而难书。于此时劫,布此法化,我等众生,岂无闻法修行,欲证此心之一世。但以烦惑深厚,无力断除,再一受生,又复迷失。兼以未遇仗佛慈力,即生往生之法。或修此法,由自力薄弱,无人辅助。或自力充足,临终被眷属多方破坏。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纵蒙佛化,依旧徒具与佛无二之心,而不能得与佛同证真常之果。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每一思及,五内如焚。

今者幸闻如来悲愍末劫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则已断惑者,高登补处。尚具缚者,亦预圣流。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而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而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故得十方共赞,九界同遵。况我等凡夫,舍此将何所恃乎。近来世乱已极,天灾人祸,频叠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具正知见者,皆知此世界非安隐处,西方极乐世界乃我本有家乡,于是作归家计,同修净业。又虑临终自力薄弱,无人辅助,及眷属无知,破坏正念,以致仍留此界,不克往生。由是大家提倡饬终助念之事。若绍兴、余姚、云南、上海各佛学会,或订立章程,或阐发利弊,必期于令命终者决定得生西方而后已。此心此事,诚堪钦佩。

李圆净居士,犹恐过为简略,或致人不介意。因会萃各处章程,及诸言论,又复采取古今发明临终利害等文,并近来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证,厘为四篇。第一饬终章程,第二饬终言论,第三预知利害,第四饬终实效。乃名之曰饬终津梁。祈光作序。光年届古稀,学无所成,窃恐一气不来,又复轮回六道,则其苦何堪设想。因兹灭踪长隐,专修净业,庶不致平常为他人说者,自己反无其分,令无知者因兹谤法,以堕恶道也。兹于将入关前,接得伊书,不禁有感于衷。爰为撮举净土法门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学佛者,咸各注意。庶可大畅如来普度众生之本怀,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胜因矣。民国十九年庚午季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印光法师校订)临终正念团团约 绍兴佛学研究会莲社

吾越莲社之组织也,为弘扬净宗,发挥佛理,藉研究以资精进,凭劝发而励修持,仰步先尘,垂范方来,愿成两利,志切双修,殊胜之事业也。惟念佛法门虽简虽易,而一心不乱至难至微。居家修士,于现证三昧既属难能,即稍或懈废,于临终往生亦恐未稳。此必赖乎平日之信愿深切,勇猛精进,二六时中执持无间,方克有济耳。莲台老居士有鉴于此,发起组集临终正念团,为曲突之计,冀桑榆之收,以助行而补正行,则利他正亦利己焉。尔下列条例,凡属团员,各应遵循。

第一条 本团团员,以互助临终正念,决定求生净土为宗旨。

第二条 本团公举团长副团长各一人,主任召集团员,率领赴会,指挥一切。团长有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团长摄理之。除有特别障故,或声明自愿退位,得改选外,任期以二年为限。但亦得连任。

第三条 凡莲社社员,通达佛理,精修净业,明白事理,已感化家属者,皆得为本团团员。但须团员二人以上之证明,方许入团。入时应将姓名、住址、职业、通讯处、年龄、生辰报告注册。

第四条 凡遇团员病重或急病,自知不起者,可由其家属通知团长,由团长邀各团员遄往彼家,依法互助,策励往生。人数不拘,至少不得在四人以下。

第五条 遇各团员生日,由本人预先函订日期,召集团友至彼家,举行普佛会,念普佛一日。其人数至少亦不得在四人以下。集会时,主席者勿庸作寻常应酬,但趺坐于下首正中,作临终著力十念之观想,俾养成习惯,引起旁观向慕,以尽本团推行之利。

第六条 除团员生日举行普佛会外,每月望日,举行常月普佛会一次,向各团员挨次轮往,至团员增多,每月有生日佛会时,其常月佛会停止之(举行普佛会不得用以度亡,启人轻视,讥为应赴,是不能增上,反而病随业加,则谬矣。盖学佛者无恩不报也)。

第七条 团员生日之普佛会,如此日适逢常会期,则普佛会应提前一日举行,此外不得变更日期。倘有事故,必须延改者,须预先声明。

第八条 遇有未入团之社员,或有未入社之善信,在于临命终时,欢迎本团往助西归,亦可出信相邀。本团不分畛域,亦尽利人之义务。

第九条 本团团员,除临终时必须通知,闻讯者即往外,倘有团员居住城外过远,来往不便者,酌量免去集会。若欢喜举行时,须经函邀,然后前往。

第十条 凡团员外出时,若遇生日佛会、常月佛会,须由家属照约办理。如果家属不能代办者,准其免去常月会。

第十一条 凡团员遇有出外时,或在外经商者,不能按期赴佛会,须先时向团长声明,回家时报到列席,亦如之(如不出门,邀而不往者,接连三次则出团)。

第十二条 凡莲社社员,虽未入团,倘遇团员生日佛会,或常月佛会,或助往生,亦喜加入赴彼时,可要求团员向团长介绍同去。

第十三条 凡团员生西后,其生日佛会停止之。每年于其往生日期,集念普佛一次,在会午后举行(如由其家属邀请,则往彼家举行之,惟不得另有法事,以免夹杂,致失善利)。如适逢常会期,则于次日行之(各团友应列表座右,届时来会集念,寒暑无忌,毋待邀请。既有心加入,须实在而行)。

第十四条 凡有团友生西者,各团员每人应派出小洋二角,以作祭享舟金之用。倘有余,作储金。

第十五条 本团约有未尽之处,随时由团长召集团员议订之。

新增条约三段,与余姚佛学会念佛助生极乐团章程第三四五章同,故略。

以上各条,凡各团友以及家属,均应遵守,于邀请助念时,尤须予以便利。将欲临终及断气后一切办法,悉听助念者之指导而行。如未入团之会友,及并未入会者,而欲邀请助念,更宜注意此节。否则却邀。

附创结临终正念团序

切思临终正念,为莲社社员往生极乐最要关头。十六观经云,中品下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广说极乐国事,及四十八愿,即得往生。又云,下品上生,闻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亦得带业往生。是临终策励正念,在观经中我佛早有明训。且长生等外道教,亦有同志临终策励等事。岂我莲社净业修士而可忽之。况同人结社未久,信愿虽深,功行尚浅,不独少上品资粮,恐中下生品,亦犹赖于助焉。(鄙)人有鉴于此,深恐临终正念未坚,易为阴境现前所摄。是以为未雨之筹,爰集同志数辈,创立临终正念团,订立团约,并列各团员姓名住址年纪生辰,缮就一册。凡团友遇病笃之时,即查照册开各团友,吩咐家属,分别函请来家,使在病人床前,说法念佛,并劝止家属勿动悲泣,以免惑乱病者之心神。尤须勉励本人,一心念佛。临命终时,得此同志助念,获益不浅。则往生极乐世界,可操左券焉。是为序。佛历纪元二千九百五十年岁次癸亥巧秋之日莲台居士王积轩序

(印光法师校订)念佛助生极乐团章程 余姚佛学会

称念弥陀名号,求生极乐国土,为如来胜方便。然三昧未成,业境可畏。净念不续,往生多阻。平日修持精勤,全仗自己。临殁提撕引导,尤赖助缘。盖临终一念,为后有生因。斯时无始善恶诸业,同时显现。八识不能把持,则随业升沉,出苦无日。故斯时千钧一发,实可畏也。若有善友,为助病人,使目睹圣像,耳闻佛号,净其境界,摄其正念。则末后一著,定当突破铁围,往生净土,非业力所能牵住矣。超脱三界牢笼之苦,永免死生流转之悲。尽举天地间事,孰有较胜于斯者。爰邀同志,组织念佛助生极乐团,缔无上之胜缘,期同登乎净域。订定章程,开列于后。各界善信,幸垂鉴焉。

第一章 总则

一 本团定名为助生极乐团。

二 本团以援助临殁行人,往生极乐世界为宗旨。

三 凡佛学团体中人,均有加入本团之义务。

四 入团时,须报名注册,详载自己年龄职业,及通信处。

五 本团公推团长一人,并设理事若干人,襄助团长指挥一切,兼司报告记录,及会计事宜。任期均以二年为限。连举得连任。

六 行人病亟,照章邀请本团助念时,由团长及理事邀集团友。团友闻邀即至,以免贻误。

七 对于佛法毫无信仰心,或患急性传染病,及疯癫者,虽病亟来请,本团俱难应命。

八 本团经费,由团友自行乐助,并不在外募捐。

九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由团友会议订定之。

第二章  邀赴规则

一 凡邀请本团助念者,须由家内主持人,或代理人,填明邀请书,详载病人名号、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并声明照章行事,决无违碍等情。经团友介绍,俟理事考核行之。

二 团友家属,设有深信切愿,求生极乐,预拟命终之际,欲邀本团念佛协助,又虑子侄辈稍不留意,坐失机宜者,可填就助念预约书,详载本人名号、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及预约之言,并指定代表人(家属代表),嘱家属听受指挥,予以便利。又声明照章行事,决无违碍等情,通告理事存记。惟其事之允许与否,当由本团会议定之。

助念预约书,有家属全体署名签字或盖章,则更完善。届时(临命终时)本团接到代表人报告,方可察核行之。

三 凡邀请本团助念者,时期长短,或三日,或五日,或若干日,得预先订定。但以三日为最小限。需延长者,届时再订。

四 邀请助念团之家属,须举定代表,以便与本团代表接洽一切。代表人须佩带徽章或符号。

五 本团遇有邀请助念时,应会集团友,推举代表,以便与邀请家接洽(助念团友邀集单另备)。并推举庶务会计等员,帮同理事,筹备住所膳食等项。

六 本团各员,赴邀请家助念时,须佩带本团徽章,代表人加佩代表徽章。

七 助念期内,各团友须认定每日值班时刻,挨次轮值。如不能准时值班时,须切实托团友代理。

八 助念时刻,或全昼夜,或因病势暂瘥,但在日间助念。或订每日若干时,临时由两方代表与理事酌定之。

九 助念期内,一切经费(盘川、住所、膳食等)由本团担任。家属有乐助本团经费者听。

十 助念期内,团友均系义务性质。昼夜轮念,或难为继。须由本团另邀僧尼或女众代念时,经费概由本团担任。惟邀僧或尼,或女众,应由两方代表商妥,报告理事决定之。

第三章 助念办法

一 赴请助念时,至少由理事一人,率众同往。随带接引佛像(或木质金装,或五彩绘画均可),及引磬香烛等需用物品。

二 初到时,一面将助念利益及所避忌,切嘱行人家属。一面策励行人,及布置一切(佛像面东,行人宜西向,坐卧不拘)。

三 俟团友齐到后,开始总念一次(约二小时)。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无须等候。由理事视缓急酌定之。

四 总念毕,由理事将全团分定班数,扣定钟点。遇紧急时,须日夜轮念,务使佛声相续不断,至行人全舍暖觉方止。

五 班数分定,未轮著者,可回休息,但应于轮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数少,可劝家属加入。

六 行人临终时近,须令家属加入同念,以免有妨碍举动。如对行人有须策励处,斟酌行之。

七 行人生西瑞相,须注意考察,以便报告。

八 助念仪 团友坐佛案两旁。家属代行人拈香行礼。行人合掌听念(自念声默不拘)。先总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弥陀经(一卷) 往生咒(三遍) 赞佛偈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或数千声) 总念时临了,再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忏悔偈(一遍) 愿生偈(遍) 次分班念。

初念从赞佛偈起,以后换班但念一句佛号。

最后休止时(即行人全舍暖觉以后),全体齐念愿生偈(一遍),(一字一引磬)毕。再念四句回向文。

助念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附记]印光法师云,助念仪亦无碍,但系未至临终时之仪。若至临终,即可从赞佛偈起,赞佛偈念毕,即接念佛号,永不更念别号。直至将欲停止,再照所订之章程,念三菩萨及回向。不可死执。

第四章 团友须知

一 念佛助生,关系最巨。但亲属对于亡者,情爱所系,令其不动悲悼,似属难能。是以朗诵佛号,使病人正念现前,得生安养者,实赖净业友人之协助。故团友逢有邀请助念情事,责任所在,当迅速临莅,如救火燃,勿得迟延贻误。

二 团友既到邀请助念之家,推举功行纯粹,长于说法者,到病人前安慰劝勉,施以无畏。应云,我等为汝念佛,虔求加被,愿汝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随佛往生耳。然娑婆恶浊,易失正念。固当一心念佛,以求佛慈接引,即得往生。当生欢喜心,如出牢狱,得回老家。切不可怕死。若一心念佛求往生,寿若未尽,由一心念佛故,即得业障消除,疾病痊愈。寿若已尽,则即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若痴心怕死,则寿不可延,往生永无希望矣。可不哀哉。大众须竭诚净念,俾得往生。

三 团友相处,应出以谦和诚敬,远离我慢贡高嗔恚嫉妒。不然,则是拒人千里,失却临终助念之大利也。

四 念佛助生极乐,助念者获有四种利益,兹列于左。

(甲)我为他人临终助念,我之善根因是而长大,功德因是而增加。

(乙)我为他人临终助念,因是而获得无边阅历,可为自己法戒。

(丙)我为他人助念,则他时人亦为我助念,可获相助之功。

(丁)彼人因我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缘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我得力。

第五章 家属须知

一 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延年。世寿濒危,即得往生极乐。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为超度幽冥而设,疑为不吉,庸愚瞽见。大谬大谬。华严经,佛升诸天说法,无量天帝,共赞佛法,最为吉祥云。念佛者,佛所说之法也。故一心念佛,功德实不可思议。

二 凡眷属人等,切不可入房与病者作软爱语,或临床挥泪,扰乱病者正念,累其堕落。

三 病房之中,除念佛者外,非必要时,伺候者以二人为限,其余可在房外静候。不宜喧哗,或加入同念更佳。

四 病者气绝以后,切忌哭泣,又忌揩洗手足,搬动身体,掉换衣服等事,致使行人痛苦,丧失正念。须照常念佛,待至暖觉全舍以后,方可举行。

五 病者暖觉全舍以后,臂膝弯屈,难以正直,可用热水手巾搭于臂膝弯处,自然照原。其实屈亦何碍。切不可听从世俗之谈,谓行人手足不直,来生将成折肱跛足之人。此等谬见,稍有识者,即知其妄。盖修行有得者,多侧卧而逝(称为吉祥逝),或坐化立亡。夫侧卧坐化,手足必屈,不辩自明。即释迦牟尼佛涅槃时,亦侧身右胁而卧。故行人身体之正直与否,实不成问题也。

六 生西以后,家属应以念佛代灵前哭泣。

七 祭祀应以素斋代荤菜。

八 节省丧事种种靡费,以作佛事。或买放生灵,为行人生西之助。

附录邀请书式

兹因 抱恙发愿邀请 贵团团友助念佛号并声明遵照贵团章程行事决无违碍伏希 察核并乞 早临无任感盼此请

念佛助生极乐团公鉴 谨启

计开病者履历如下

姓名 号 年岁 职业 详细住址

附录助念预约书式

兹因鄙人欣厌情深希望于报尽命终之时得 贵团诸团友辅助正念同宣佛号特恐子侄辈稍不留意坐失机宜今指定 为家属代表嘱阖家听受指挥予以便利并声明遵照 贵团章程行事决无违碍特此预约填呈 贵团存记即请   念佛助生极乐团公鉴 率子 孙   同启

计开本人履历如下

姓名 号 年岁 职业 详细住址

附录助念团友邀集单式

助念团友邀集单

兹有 君为 家 君抱恙照章邀请本团助念务望于 历 月 日 刻准期到 处会齐协议随带徽章不速是荷此上

居士慈照

(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理事启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 年 月 日

(印光法师校订)助念生西会章程 云南四众佛教会

第一条 本会以集合念佛净侣,互相赞助。使有病者得消灾延寿,寿尽者得往生安养为宗旨。

第二条 本会设于四众佛教会内,由在会比丘及优婆塞两众组织之。但会外净业行人有愿加入者,须有会员介绍,经理事考查允许,方得入会。

第三条 本会设理事一员,为名誉职,由会员以公推式选举,每年一任,任满另举。但继续当选者,不得推诿。

第四条 本会设司书会役各一人,均以佛教会内之执事人兼任。每次酌给津贴,届时由各会员捐给,不得向病家需索。

第五条 会员入会之手续如左。

(甲)在佛前立度己度人恪守规约之宏誓。

(乙)报明姓名年岁住址等项,登记于册。但登记后住址有迁移时,应通知会中,转告各会员知照。

第六条 会员给证书登记表各一张,以资证明。

第七条 本会恭请西方三圣画像一幅,并备引磬一枚,以便携用。

第八条 会员于入会后应励行家庭佛化,循循诱导,使全家皆有正信,或同修净业。其于助念办法,尤须随时叮咛嘱咐,使其知之有素,庶有病助念时不生障碍。

第九条 本会成立后,凡会员中有疾病,或自料不起,或预知时至者,应即遣人赴会请求助念,并通知邻近会员先往助念。

第十条 理事接到前项报告,应立即开单,分请会员到其家中助念。至会员到齐后,开始总念一次。但病势垂危者,可由先到者先念,续到者续念,不须待齐。由理事视其缓急定之。

第十一条 前条总念毕,由理事将全体会员分为数班,扣定钟点,日夜轮诵,务使佛号声音相续不断,直至病已转机,或形寿已尽,全舍暖觉之时,方得停诵。

第十二条 理事及未轮值之会员,应代为照料佛桌香灯,使不断绝。并当安慰病人家属,勿使其扰乱助念。如病势垂危或病人已知时至者,尤应将第十七十八等条理由办法,预先告诫,俾临时不致妨碍。

第十三条 病室之西,应虔供佛桌,病榻须正对西方,使病人随时皆得睹圣像,一心专注,以冀感应。但为地方及特殊情形所妨碍,不能如法措施者,得酌量变通之。

第十四条 助念之法,只击引磬,念弥陀圣号,不得搀杂其他经咒法器,及世谛语言。但如时机尚早,或病人请求时,亦可将经咒偈赞完全念齐。

第十五条 助念声音须高低适宜,使病人时闻圣号磬音,以资警觉。

第十六条 病人如现各种不善之状态,或出不善之语言,应随时提撕警觉,为相当之纠正,总使其时时正念现前为主。

第十七条 病人临终之前后,应照左列三项注意办理。

(甲)在未入昏昧位之前,应使之吉祥而卧,如不能者亦听其便。

(乙)在未入昏昧位之前,应时时防维,勿使家属人等以恩爱软语及世情纠缠诸事萦扰其心。更忌临床哭泣喧哗,扰乱正念。

(丙)已入昏昧位,尚未全舍暖觉之时,应防维家属人等不得以手指器物稍触其身肤。即世情上之沐浴更衣移床等事,亦须俟全体俱冷。经测验完毕,方准动作。

第十八条 测验之法,应于全体俱冷之时,轻手试探。注重其最后舍暖觉之部位。事毕,详细报告。其有瑞相者,尤应征其平日行诣入道因缘,广为宣传,以资激劝。

[附测验生界偈]

舍暖升降凭测验 足板地狱膝畜道

人天胸额腹饿鬼 顶舍成圣归正教

第十九条 病人家中关于世谛之医药等事,助念者不应过问。但有亲谊关系者不在此例。

第二十条 会员有事远行时,应先行报明会中,并指请其他会员代念。如助念轮班时,临时有事不能到场者,亦当请其他会员代理。如三班不到,又不请人代理者,即由理事通知开会,取消其会员名字。

第二十一条 凡请求助念之时,不得同时邀请外道神像符[竹/录]及师巫道流混杂妨碍,致损佛法威严。

第二十二条 会员之外,或有为父母亲属,请求助念时,得由理事考查允许,照章办理。但有下列三项者,应婉词卸却。

(甲)平素不信佛法,或另奉其他外道,至临终犹不能反邪归正者。

(乙)犯逆罪,及诽谤三宝。至临终犹不知忏悔者。

(丙)患急性剧烈传染病及疯癫等病,认为因缘未熟者,但授以方法,令彼家属行之。

第二十三条 会员有重病不通知,或通知太迟,致助念不及者,是病人宿缘所致,家属不能藉以责备。

第二十四条 病家出殡时,全体会员以默声念佛送之。

第二十五条 凡经测验已生西者,应告其家属,随力照下列各项办理。

(一)每日以念佛代灵前哭泣。

(二)祭祀以素斋代荤菜。

(三)节省种种费用,如冥器排场等,买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

第二十六条 本会开会无定期,有事故时,由理事临时通知。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得由会员三人以上之提议,开会议决之。

(按此章程本共二十八条,暂删第二十一条,故存此数。其二十一条之原文为助念中除由病家照应香烛茶水外,其他一切酒食等事,概不供给。助念会员应于更替休班时,各自回家用膳,但不得因此懈怠云云。印光法师鉴定后来示,谓回家用膳,近则无妨,远则不便。宜酌定一适宜之法,庶使彼此情安。又谓临终助念,佛声不断,昼夜相续,固难于饭时通回。且远近不一,亦难一日几次回家。又一经到家,或恐有别种情事相阻。彼家若非极穷,当能为助念者备素菜饭,以期充饥而已。凡蘑菇等贵菜概不许用。则稍可过活之人家,亦不至费力难办。固不得罗列珍馐以为美观。即有贫极莫能办者,亦当大家助钱令彼办之,方不废换班轮念之事。祈详为参酌而为定章云。因录之以供参考。总之,兹事体大,各处创办伊始,所订章程,处处从起正信远讥嫌上著想,艰难缔造,煞费苦心。然而事属创办,仍须随时审察利病,损益变通,以期推行无滞,收效日宏。且地方情形随处不同,或当扩大组织,或更缩小范围,或可有请必到,或须择人而施。以及舟车费用饮食住宿等事,应如何筹措,方能无障无弊,是在主持其事者因时因地而制其宜。上列各章程,不过藉以发凡起例,为十方同仁作一考镜之资耳。 编者敬识。)

(印光法师校订)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也。故自佛立制以来,僧众奉为常规。奈法道陵夷,延久弊生。如今释子,率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每有于病者临脱气时,遽为穿衣搬动,及入龛一二日,即行焚化者。可谓大违佛制矣。佛说人有八识,即知识也。前五识,名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第七末那,亦名传送识。第八阿赖耶,亦名含藏识。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识次第先去。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灵魂者是也。然此识既灵,故人初受母胎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后,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

若有一处稍暖,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稍触著,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身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日而复生者,详载典章,历历可考。儒教亦有三日大殓之礼。缘眷属恩爱,尚望其万一复生耳。若我僧家,虽不望其复生,而亦不能不体其痛苦。遽尔搬动,以及迁化,其慈悲之心安在哉。古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物尚如此,而况同为人类。又况同为佛子者乎。且人情痛苦之极,嗔心易起。惟嗔心故,最易堕落。如经云,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命终时,侍臣持扇,误堕王面,王痛起嗔,死堕蛇身。

缘有功德,后遇沙门,为其说法,以闻法故,乃脱蛇身,而得生天。观此,可知亡者识未去时,即行穿衣搬动,及即焚化,使其因痛生嗔,更加堕落,宁非忍心害理,故施惨毒。应思我与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而作恶缘。若云事属渺茫,无从稽考,则经典所载,岂可不信。迩来种种流弊,总因生者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故无暇细心体察,由是习以为常,纵有言及此者,反笑以为迂,致命亡者有苦难伸。呜呼。世之最苦者莫过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诸照应病人者,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令心散乱。亦勿悲哀喧哗。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

又当助念,令病人随己念佛音声,心中系念。若有钱财,当请众僧分班念佛,使佛声昼夜不断,令病人耳中常闻佛声,心中常念佛号,则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即无钱财,亦宜大家发心助念,以结末后之缘。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前谈说。只宜击引磬高声念佛,必使句句入病人耳,使彼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临终助念,断不宜用。任彼或坐或卧,切莫移动。大家专心念佛,待至通身冷透,则神识已去。再迟二时,方可洗浴穿衣。如身冷转硬,应用热汤淋洗,将热布搭于臂肘膝弯,少刻即可回软,然后盘腿入龛。至诸事齐毕,尤须长为念佛。所有诵经拜忏,皆不如念佛之利益广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属,俱须依之而行。

则存者亡者,悉得大益。再者,我佛涅槃,原本右胁而卧,以故入棺荼毗。今人若随其自然,坐亡者入龛,卧亡者入棺,尤为得当。但今人沿习成风,恐不以此为然。亦惟听诸自便。至人死后之善恶境相,原有实据。其生善道者,热气自下而上升。生恶道者,自上而下降。如通身冷尽,热气归顶者,乃生圣道。至眼者生天道。至心者生人道。至腹者堕饿鬼道。至膝盖者堕畜生道。至脚板者堕地狱道。故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夫生死事大,人所不免。惟此一著,最宜慎重。其照应病人者,当以同体之悲心,助成往生之大事。古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无差。欲求自利,必先利他。述此遍告同袍,恳祈人各注意。

(印光法师校订)念佛饬终津梁 炊萸馆主

第一章 略说净土法门之当机

马鸣起信论云,末世众生,若于修行正法,生怯退想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即以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无退转。盖此净土法门,三经专宣,众典并宏。是如来兼为末世多怯退众生所开示,广施大无畏,以期普摄群品。何以故,众生于末世见如来法藏,繁奥难解,由是多怖畏而怯退者。如来于净土法门,说但能信愿持名,无须遍涉群典(志愿宏法者,非此所论)。若末世众生闻菩萨须历三祇苦行,方成佛道,由怖畏长劫而生怯退想者,如来则说一生成办,不历僧祇。众生又闻三障相续,生死难离,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方离分段。因此怖畏无量,而生怯退,则如来于净土说不专断惑,带业往生。

又末世众生,寿命短促,知隔阴一迷,前功捐弃。因是怖畏怯退者,如来则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一生补处,绍隆佛位,永无退转。又若众生虑末世佛菩萨善友甚难值遇,提携引导无人,不免怖畏,生怯退想,则如来曾于净土法门,说当生者诸佛护念,现生者弥陀接引,已生者上善共会。众生由是而得远离怖畏,信顺修持。此由如来妙观察智,鉴照无遗。善巧方便智,大悲普摄。故要解云,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截,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华严一经,开示菩萨无量行门,善根成熟众生,亦既摄尽。末后一著,又以普贤行愿,导归极乐,使末世善根未定者,由是方便,而得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登莲池海会。可谓摄化无遗,畅佛本怀。夫生佛心性,原自平等。佛则究竟圆证,生则迷背有浅深,致根器有利钝。凡学佛者,宜自审量。须择契理契机之法以修,庶不至长在轮回中也。处今时代,若宏经大士,具眼宗师,固宜博涉群籍,诸宗并宣,鉴机接引,不宜偏废。然论收机广,下手易而成就多者,当推净宗。诚以阿伽陀药,本以一味而兼具众味。若于诸教思择未精,或未能即生断尽见思,则毋宁服此一味,以为主行,则决定无差。所愿有志求菩提道者,知所取舍焉。

第二章 论净土法门念佛正行以外,当求饬终缘助,免收获失时。

凡修行不论何种法门,总须因缘备具,正助咸资,方得成办。若论净宗,自以念佛为正行。而持戒修观,实为最要之助行。此外缘助之道不一。而以临终集净侣,为之念佛饬终,为最切要。前者念佛持戒等,为发起坚固善根不失时。后者念佛饬终,为成熟收获善根不失时。云何不失时,盖念佛行人,若平日修持精勤,善根坚固成熟,己力堪恃。再于临殁,得善友助念。则收获定能增上,品位必然升高。如其未臻成熟,或戒德未全,尤须广征善缘,兼藉善友之念佛回向,提撕警觉,而捷得成熟,捷得收获。俾无唐捐过患,此之谓成熟收获,不失于时。论娑婆火宅众生,不仗念佛,欲了生死,或有二三四五生,乃至无量生而未得出离者。盖因三昧未成,业境可畏。三障梗阻,断惑为难。以具缚凡夫,处于诸业重围之中,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奋突以出,诚非勇猛丈夫不克臻此。若一念把持不牢,便随业漂转,须经历再生,重谋修进。须知临末一念,正为后有生因。吾人赖耶本识,主宰难操,无非随业境转依。故殁后生因,实为一种炽盛境界,升堕皆由于此。

盖临殁之际,吾人无始来所造九法界中善恶不动诸业境界,同时识上坌集显现。此无量差别业中,必有一法界业,较为偏重。复以无明爱润故,成熟炽盛,即为此法界生有之开导依。八识随之执持,而此界依正,于以成立。是故临殁行人,得莲友念佛饬终,使行人眼睹圣像,耳闻洪名,威仪整肃,心口相应,念念相续,声声不断。正所谓三业纯和,六根都摄,即为造就佛法界炽盛境界。随其开导而往生,管教华开见佛,忍悟无生,此之谓唯识所现。盖以识心度生死大海,唯恃一句佛名为护身浮囊。而诸业境浪,排山汹涌以至,浮囊一失,漂溺堪虞。若彼生死岸畔善友,能以念佛为缘助者,犹以无量浮囊,系诸其颈。则凭藉既多,永离怖畏,终抵无生彼岸。又如重舟胶浅,橹楫难施,正需前挽后推,方能济渡。众生业重行浅,非自心力所能出离,故滞于生死。若净众推之于后,弥陀接引于前,固何往而不生西哉。念佛饬终之方便利益,其切要如此。故有之则张钟辈屠刽之流,亦莲登九品。无之则苏东坡积行之士,亦公据空携。是以东林有同生之誓,百丈立化亡之规。结社念佛,舍研究宏化外,于净友自身之善利,孰有殊胜过此者乎。矧行人既藉净友助念而西生,则他日净友缘熟时至,已生者亦必侍佛来迎。如刘遗民之于远公其例也。是则在娑婆为同行净侣,于安养作莲胞昆弟。度人适以自度,自利即属利他。感应道交,理所固然。佛会同仁,盍兴乎来。

第三章 论念佛人应励行家庭佛化,为宏法起点,以求将来饬终便利。

念佛行人,既以持名胜行,信愿求生安养。次当发大菩提心,抱善与人同之宏誓,以自庄严。不堕二乘偏狭自利障。所谓尽法界众生界,尽未来际,化导摄受,普令念佛,同生西方。如是则净土资粮,始称圆具。然登高自卑,行远始迩。利他行之起点,即自行人家庭始。是故对于家中亲族长幼,应常以佛法灌输诱导。讲演只求醒豁,勿鹜高深。为说善恶因果报应无爽,为说苦空等谛,为说生死烦恼种种过患,念佛往生种种善利。但能蓄意熏习,恳切晓导,自臻成熟。迨信顺已,则欣厌情生,自能起行。于是当进而组织佛化式家庭,督率合家,共修净法。如善根增长,则再进而同受归戒,为优婆塞优婆夷。能如是,则修身齐家,寓乎佛化。慈和恺悌,共跻清邦(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为超度幽冥而设,疑为不吉。庸愚瞽见,大谬不然。华严经佛升诸天说法,无量天帝共赞佛法最为吉祥云云。今附录于此,以破众疑)。若此行人临命终时,自己家属即为其念佛饬终,得此援助,决定生西。再益净友,上品可期。此为求饬终利益之根本办法。阻碍既无,成效自著。愿净修者加之意焉。若念佛人于家庭化未臻成熟,则当专求同行净侣,于临终念佛缘助。而叮咛家属,应为协助。如下述诸项,应知所禁忌者,亦当先行恺切嘱咐,俾勿偾事。

一、临时请净众念佛助生。关于饬终诸端,切嘱家属听受指挥,加意依行。

二、行人未入昏昧位前有二忌。一者,忌家属软爱语(家事应处分迄)。以世情牵缠,徒增恩爱悲伤,有妨西迈故。二者,忌临床哭泣喧哗,扰乱正念,令不得往生。是爱之适所以害之。欲免此二过,则令家属一致念佛,回向往生,是为最妙。行人已入昏昧位,至暖觉未舍前,此时赖耶主识犹在,最忌触动根身。无论何人,慎勿以手指器物稍触其身肤,以增苦痛,而生怨毒。如佛经阿耆达王,福德巍巍,应生天界,止以临殁,侍者挥扇触面,怨毒所钟,竟堕蟒身。蒙僧说戒救度,方得生天。故知沐浴换衣等事,应于全舍暖觉后举行之。

三、既请净众饬终,切嘱家属,勿得同时邀请外道神像符[竹/录],及师巫道流,混杂其间。不但有妨正念,且损佛法威严(如家属有如此举动,净侣劝导不服,可即罢饬,免招俗诟为是)。

四、切嘱家属,西生以后。一,每日以念佛代灵前哭泣。二,祭祀以素斋代荤菜。三,节省种种妄费(如冥器排场等),买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以上三项,因西生者受用清净,不同凡俗故(即非念佛人,殁后亦应如此。若杀生作祭,怨报重重,徒增亡人罪业。至于冥器,虽非全虚,要知非有福德,莫能受用。故毋宁节省,为作功德事)。

夫邱山恩重,非牲鼎所能酬。若使亲离尘垢,然后子道方全。此出世大孝,非可与俗人言也。是故念佛人若上有父母祖父母等尊长辈,自应以吾佛归元至道婉顺劝进。如其正信难生,则须积以时日,渐次薰习。又须以自己念佛功德回向于亲,求佛加被启发,务使笃意净修,灭除烦恼,生则优乐余年,殁则诞登净土。临终则邀诸净侣,率彼眷属,为念佛饬终,助生西方。以此事亲,人天钦赞。至于卑幼,往往为学业事业所羁,未能专志净修,则亦不相妨,但授以晨朝十念法则,持久亦证胜果(晨间于空旷处行之,能束心舒气,兼使身体壮实)。每逢令节佛诞,父母忌辰,节瓜果庆贺部分之费,以充放生,而令儿女辈襄助其事,此举实有无边利益。每见儿童天性活泼,故驯顺者每爱好豢养生物,而顽劣者每至糟蹋虫豸,若使襄助放生,则残忍顽劣之恶习,自然清除以无余。慈悲胞与之天性,油然显露而增长。此所谓以功德之妙行,代无谓之嬉戏。其法先令将仪规诵习,讲解明晰,督察行之可矣。统上两事而观,则念佛行人,对于自己家庭之化被,俨具上求下化之绩。推而至于法界众生,即是无上大菩提心。岂特令临终者往生而已哉。

第四章 念佛行人,应为临终伴侣,饬终念佛助生,以符度生宏誓。

念佛莲社,古德提倡,不遗余力。良以此之法门,自修固要,而化导尤殷。若夫屏居兰若,寂处山林,专求自利,无心利人者,则是心志狭劣,沉空滞寂之声闻独觉乘,大失莲宗普摄群机,无上大乘之宗旨。菩萨度生,四摄六度,统包括之。吾前已言其于莲友彼此互助,利益切实显著之一端,即念佛饬终助生极乐是已。净行人彼此结合,志道投同,既非为利养声誉,为厌秽欣净故,同究出离大道,于最后一著,自应竭力相助。是故念佛人若闻善友世寿濒危,当即速惠临,不得留恋世务,如闻邻闾火警,虽披发缨冠以赴,亦不为过。到后为安慰劝勉,施以无畏(应云,我来为汝念佛,求佛加被,令汝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汝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自然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胜过生天为天帝天王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数。宜生厌离此五浊恶世心,起欣求彼九品莲邦想,仗众友助念之力,必能遂汝所愿。切不可有一毫贪生怕死之心。若有此心,则仍被宿世现生恶业所缚,便堕落有分,解脱无由矣。切记吾语,随众念佛)。如此间本有莲社饬终团体,俟稍集即举行。如无他友来集,或其病甚亟,即一人率彼家属行之,勿使蹉跎失时。当以至诚悲悯之心,为之念佛。以吾平日善根,而为回向。劝彼同念,正心趋向,专求接引。视彼行人作自身想,作我先导想,为其防护善根,扶植正念,心无厌疲,不生劳倦。能如是行,则谓之大慈大悲度生之菩萨。至于平日间莲友相处,应出之谦和诚敬,远离我慢贡高嗔恚嫉妒,是净行人应取法之态度。反是则临终亦足使净友裹足,失却饬终大利也。

为同行净友念佛,缘助求生,获有四种利益。

一、我为人念佛饬终,我之善根功德悉得增长。

二、我为人饬,因是而获得无边阅历,可为自己法戒。

三、我为人饬,则他日人亦为我饬,获相助实益。

四、彼人因吾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缘力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吾往生。

第五章 念佛饬终之施行及规约。

(甲)组织念佛饬终团 凡城乡市镇,已设有佛学会莲社等,均可结合同志,组织成团。如未有以上诸会,则由念佛人彼此相约,临终念佛互助。不拘人数,公推理事二人(人多酌加),司报告记录,及指挥一切。入团各员,须填具誓愿书,详载自己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及家中尊长名号年岁,曾否念佛,交理事存核。团内应请接引三圣佛像(香木金装最宜,否则绘像亦可)。此外引磬二把,以备换班。木鱼声浊,不宜于助念。

(乙)饬终施行手续  净行人世病且亟,愿受饬终者,应如下述。

一、饬家属报告理事,理事驰往察核准行,立即开单,飞延团友,同时使其家属到会,迎请接引佛像,净办供具,及团众必要之供应。

二、团员全到后,开始总念一期(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无须等候。由理事视缓急以定)。

三、总念毕,由理事将全团分定数班,扣定钟点,日夜轮念,务使佛声相续不断,至行人全舍暖觉方止(未轮著者,可回休息,但应于轮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数少,可劝家属加入)。

四、理事员于净行人临终西生瑞相,及其测验所得,乃至其平日行诣,入道因缘,采访记录,以便撰述行述,颁诸同志,以作楷模,而昭激劝。

(丙)念佛饬终团之规约

一、凡莲社净侣,不论男女居士,但发愿度生,笃志净修者,均得入团,不收团费(团中开办费,可由募集补充,以团员纯属义务故)。

二、不论全体个人,不受病家任何酬报,及却受华腆供养。理事应先期嘱咐,一切从简。以若受钱物,何殊赴应。既蒙世诮,又招僧忌故。

三、团员无告假例,如确有事故,接报后,应速请代表莅场。如团员有远行,应先期于理事处声明,指派某为期内之代表,以重信约(其代表资格,亦以禅门僧人及念佛人为宜,以防杂乱)。

四、团员之外或有为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及佛学法团份子,临期要求本团念佛饬终,须经团员介绍,及理事之考核允许。若有下列诸项,当详考虑。

(一)平素不信佛法,或另奉其他外道,至临终犹不能反邪归正者。

(二)犯逆罪,及诽谤三宝,至临终犹不知忏悔者。

(三)患急性剧烈传染病,及疯癫等病,认为因缘未熟,但授以方法,令彼家属行之。

(丁)饬终念诵仪规 饬终时,应以一句阿弥陀佛继续念诵,及首尾回向为最要。其余经咒偈赞,俱是枝蔓,只可于缓时开首念之,今姑存其全,愿裁宜缓急而行可也(经咒偈不录,全文须阅禅门日诵 )。佛像面东,行人西卧,坐卧不拘,合掌跟念。全众排坐佛案两旁。家属代行人拈香行礼。举行总念一期(约二小时)。勉嘱行人悉心听念,自念声默均可不拘。

香赞(炉香乍爇)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

西方赞(接引西方云云)

此上唯病缓总念一用。

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云云)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问讯)

南无阿弥陀佛(数千遍)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遍)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遍)

大慈菩萨回向偈(或用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或慈云忏主及莲池大师回向文,亦嘉妙可用)

如是为总念已毕。此后分班接念如下。

赞佛偈

南无阿弥陀佛

以后换班接念,只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至行人舍报后末班,在场人悉应加入圆满,称佛号竟,念三菩萨名号,及大慈回向偈。偈毕,加念下偈。

饬终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偈毕,念三皈依圆满。附测验生西偈如左。

暖舍降升凭测验 足板地狱膝畜道 人天胸额腹饿鬼 顶舍成圣归正教

(印光法师校订)饬终须知 耿君[金+鹿]

第一章 缘起及义用

呜呼。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非仗佛力,决难出离。至于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若无人助,断难登峰造极。况又有阻止彼上,牵挽令下者乎。是知饬终一事,关系甚重。能令一切情想俱不现前,纯一其心,以缘佛境。故得正念昭彰,感佛接引。因兹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以具缚凡夫,得预莲池海会。其为利益,莫能名焉。若无助念之人,则唯功夫纯密,信愿真切,又无不知利害之眷属破坏者,方可往生。否则,断难保其即生。况又有不知利害之眷属,以世俗情见,预为洗浴换衣,俾彼身受苦痛,涕泣悲哀,或令彼心起爱恋。有一于此,则从前所希望者便成画饼,而复随业受生于六道中,欲再遇此未断惑业即出生死之横超法门,则难如登天矣。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第二章 因缘难易

学佛原为了生死大事。欲了生死,孰有过于往生净土者哉。或曰,余见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今云片刻相助之功,即能成就,得无太易乎。噫。事无难易,难易在人。如饬终一事,时短法简,一蹴可企。以言力用,则出离生死。以言时间,只在刹那。其直下得生者,全仗自己信愿,及他人开导助念之力。盖强能益弱,弱即成强。其事其理,皆非虚妄。依此而行,则易如拾芥。违此而行,则难如登天。一切世出世间诸法,各随因缘而得成就。行人信愿之心为因,善友助念之事为缘。信愿真切,及久修净业,则因胜。即向未修习,由闻善友开导,顿生正信,愿速往生,亦名因胜。善友开导,令生决定求往生心,又为称佛名号,使彼心中唯存佛念,无有世间一切杂念,则缘强。因胜缘强,又加佛慈摄受,所以能即往生。是故最易。倘无善友开导助念,则成甚难。再加以眷属破坏,则决定无有往生之希望,并无难可言矣。

第三章 接引圣像与病人一定方向

病者必须面向西方,宛如真佛现前,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一切随来圣众皆助佛来迎。凡助我念佛人,皆是累世恩人。如是思惟一次足矣。切勿多想,致碍净念。室内向西敬供三圣立像,面向东方。阿弥陀佛居中,左辅观世音,右弼大势至。若请不著左右菩萨,则供一阿弥陀佛足矣。若无金色木质圣像,则用铜石纸质等亦可。或无处可请,或迫不及待,尽可皆不用,惟念佛助之可也(此则最要,虽病者罪障深重,但能于病眼中一见如来身相,或生一念回向,皆在弥陀摄受中矣。曾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是心声。故此最要也)。

第四章 叮嘱家属

第一要房内床上整齐清洁。佛前预备一副香烛,一桌平常素菜。婉劝旁人勿嬉笑。家属慎勿于此时在旁哭泣,或出怨恨懊恼言语,以乱病者心志。此事关系非浅,须格外留心。必待周身冰冷,然后兴办拭身更衣载尸等事。及照例举哀,不得注重哭泣,固宜息哀念佛,庶可存殁均益。

第五章 叮嘱病者

劝病人勿作杂念,屏除万缘,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顶礼阿弥陀佛,亲闻佛法等观念。既得往生,则永远有升无降。花开见佛,即悟无生,即得授记,必能乘愿再来,如佛普度一切众生,所有亲友必蒙先度,以圆满宿愿。不可有一念疑惑心。了生脱死,在此一举。若有气力能出声与他人同念最好。否则耳闻他人念诵声音,心中默念佛名。略动唇齿亦可。

第六章 他人念诵

病者平时未尝念佛,至临命终时不生反对,即具超升资格。助念之人,苟无躁急狂妄之态度。不论男女老幼贵贱僧俗,皆合助念。非若焰口梁皇忏水陆道场等,只许沙门可以任之也。至于人数问题,可以不拘定额,最好男女分班。室小不容多数,不妨分开二处。坐立跪三者,似乎正立适宜。察其病势轻重缓急如何。若其势轻而缓,则起头念香赞,用木鱼引磬,继念大悲咒往生咒等,心经弥陀经等,然后正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声不急不缓不参差,总须诚心正念。遍数多时候久为相宜。直待病者圆寂后将入殓时停止念诵为最妙。或有一发病即昏迷不省人事,甚至耳目两根已先断绝,苟彼识神未离躯壳,念诵人于此亦当与心清病人一样看待,尽忱助念,亦必获效无疑(助念者,助彼往生之念也,恐其愿力不胜,故须助之使胜,胜即超越。往生之功,即在此举。饬终者以诚恳之心而成其美,功莫大焉)。

第七章 饬终人材

助念之责,重在家属。以朝夕不离左右,时时刻刻常能助彼正念。或人数不足,精神困乏,家中婢仆亦可充当。虽有道高僧尼,及大居士等,惟恐远水不救近火,失此机会,万劫难复。故家人应负此责,不至临时仓促。然亦不可泥用家属一偏之见,而不求外边有道僧尼及居士也(若请僧尼助生尤妙,因清净故,家属为万一之备,亦不可缺也)。

第八章 助念人之因果报应

夫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无可逃避。自己能发心替人念佛,则将来自己临命终时,当必有人助念。盖各人一举一动,佛菩萨悉见悉闻,应化巧妙,本非吾人所可思议。此经诸实验,非徒托空言也。且彼平日积功累行之因,已足获自力解脱之报。何则,学佛以念佛为要,念佛以求生西方为要。欲求生西,以临终净念为要。自利利他,以助人生西为要。即此为自己生西资粮功德,已有余裕,无不足者。抱此志愿,无有疲倦。则由我助念而得生西之人,见佛闻法,具大神通,必亦时时以本愿心,垂念加护于我。况西方有宏誓大愿之佛菩萨哉。吾人各宜自勉。

第九章 生西象征

逝者气绝未久,其体切切不可轻易触动。则是试验宜缓不宜早也明矣。验得逝者周身冰冷,而头部顶上独温暖者,便是生西确证(此外头额如此,知生天道,胸前如此,仍转人道)。其上者,复现天乐异香等祥瑞。余如舍报安详,预知时至,颜色光泽,皆是好兆。亦即办饬终者功德圆成之表现。惟临终求生,亦须愿力与信行并重。从未有无誓愿而能济者也。顾誓愿虽宏,发心何难。自己警觉之,他人提醒而已矣(倘能坚固,则十大愿王顷刻具足。否则恶人何以能顿超也)。于此忽略错过,岂不可惜。须知一句弥陀,万法主要。果能彻念到底,微特觇其根器之不凡,抑且可操必得往生之券。所谓不生胜处,自生胜处。非此其谁与归。

第十章 生西以后情形

如果已往西方,则是脱离冥界。俗例焚烧楮锭,及衣服器具等,原为利济幽冥。今既生西,概归无用。祭祀不宜用荤腥。追荐屏除道士,专请僧尼或居士为之念佛,均可益其道力。但随缘求其简单,不可专务外观。与其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举动,孰若留此遗资,布施三宝有益事务,或放生等各种紧要善举,则存殁交受其利。若家贫乏财,尽可一律删除(此则所云楮锭等,或行或否。但视人之观念若何,勿作定说。惟祭祀以荤,追荐以道,则不可也)。

自跋

或曰,欲办饬终,何不组织团体,专立机关,俾团员指导一切,则法无遗误,岂不更妙。须知一经开议,始知其事之难。所谓经济人材交通,皆不可或乏。直须体具一邑之警察机关仿办而后可。然而尤难乎此。何以故,因大抵学人不能预知时至也,不得已而思其次。孰若先以语言开导,文字流通,壹是务求易简,俾临渴掘井辈,亦得按图索骥,以期推行尽利。此区区之忱也,其或有偏执饬终,而不知自励者,是之谓不相应。吾愿尽世界人共兴而勉之。

【印光法师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至于临命终时,无论久修始修,皆须眷属及与净友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临终请善友开导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为紧要。修净业人,当于平时与家属说其利害,俾彼了然无疑。决不至临时,以世俗情见破坏正念,而于存者亡者均有实益。念佛饬终津梁,及饬终须知,用意措词,悉皆周挚,实为保护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缘。若肯展转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为功德,唯佛能知。愿世之为人子孙,及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实为大幸。民国十九年季春释印光谨跋

莲根法师病中痛策

夫念佛固贵乎清净,故无病无事之中,正宜趁早念佛,整顿自己资粮。若一经大病,尿屎遗床,知秽污身体,恐有罪过,便不敢念。或因痛苦等情,便不敢念。则大误特误。须知大病将死,正犹撑上水之船,务在努力撑篙曳纤,方能有济。篙若稍停,纤若稍歇,其舟必覆。是以人当将死未死之际,全贵乎一心念佛,决意往生。若怕秽污而不念,痛苦而不念,凄惨而不念,无力调治忧愁亦不念,无人当值心酸亦不念,乃至妄想不念,贪恋不念,情爱不念,昏迷无知不念,岂非一生可惜,枉为修行耶。念佛之时,又要信愿真切。若悠悠然者,即念到慈氏下降,亦难生彼。故必须平日信愿精确,临终益加真切,如出厩良骥,顺水张帆,捷之甚矣。次则平日信愿俱切,临终复请善知识助念,令佛声入耳,纵有痛苦自不能念,宜知其为我念佛助程,令我性入于佛号之中,亦决可随佛光明,摄受往生。切忌自惭形秽业重而致退却疑阻也。当思佛称大慈大悲,定无不济之理。譬如日悬中天,宁分高下贵贱。海纳百川,安论清净垢秽。而佛无苦不拔,无难不救,只愁尔信愿不切,自生障碍。若果信愿真切,则必随愿往生。设不然者,诸佛与阿弥陀佛便为妄语。试问有此理乎。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但愿汝心造如此深信切愿笃行可也。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时,心识散乱,或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望重示归径之方。师曰,善哉问也。凡人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见佛闻法,受无量快乐,得大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来往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话,家中长短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

待气尽,方可发哀。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者,决定往生无疑也。问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医药初不相妨。然药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奈之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小愈,复为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邀福,但增罪结冤,切宜戒之。又问平生未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余多见世人,平常念佛礼拜,求生西方。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慈照宗主示临终三疑四关

念佛人临终三疑四关不可不慎。三疑者,一疑我生业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疑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既念佛,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而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往生矣。今以三说,消彼三疑。一曰,业本虚妄,心净即空,业重不必疑也。二曰,情同梦幻,醒归何有。自肯息机,贪嗔随断,不必疑也。三曰,功专念切,自心佛现,佛不来不必疑也。

四关者,凡夫虽有信心念佛,或宿业障重,不免病苦。若因此悔悟身心,投诚皈佛,自生净土。无智之人,道念不坚,却言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谤阿弥。只此一念,径入地狱。一关也。或平日口谈净土,心恋娑婆,不种出世善根,惟求俗缘利益。临终遭病,怖死贪生,妄信师巫,杀戮生命,祈祷神鬼。缘此心邪,无佛摄护,流浪三途。二关也。向持斋戒,或因服药,或被劝逼,破戒用荤。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三关也。临终时,系念家财,爱恋眷属,心放不下,失却正念,致堕鬼趣,或托生虫兽,守护家庭,宛如存日。四关也。故杨提刑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诚哉是言。修净业者,要于平时考究,平时打点,临期不昧,全身放下,念念弥陀。但能坚此一念,便可碎彼四关。

(印光法师校订)念佛人之存心 李智圆

修净业人,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而尤以愿为中坚。彭二林居士有言,苏东坡陆五台二老,平生颇信净宗,而临终俱不得力者,愿不坚也。黄元孚呕血且死,设佛像,唱佛号,默转莲华经七日,乃欢然坐化。家人皆闻莲花香。闻子与病重,神志瞀乱,不能自持。大惧。亟唱佛号,对佛焚香炼臂,哀苦忏悔,彻夜无少倦,乃得神志安定,净土现前,别众而逝。斯二子者,其生平行事,亦无以过人。特以一念坚决,遂能放下万缘,直往无碍。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三世诸佛不能更移之铁案也。具缚凡夫,欲了生脱死,应知取法。爰志数语,以作一切修净业者之准则焉。

一、修净业人,口称佛名,须发决定心,系心于佛,念念相续,毋令间断。高声念,低声念,或默念,随意调和。若心缘外境,摄之令还,行之久久,则事一心成就。临终正念分明,往生可必矣。

二、修净业人,行住坐卧四时,皆可念佛。而以静坐念佛为尤要。每日须定若干时习静坐(时间多少,随各人职务之繁简而定。能延长一小时以上,则更佳)。静中随息念佛,专注不移,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地步。

三、修行人通病,不外昏沉散乱二种。昏沉时,以高声念佛为对治(行坐均可)。散乱时,以随息念佛为对治(静坐为宜)。

四、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宜随息之缓急,为念佛之快慢,则妄念易息,即可摄散而归于一。

五、平时念佛,预备临终时用。临终时用,须在平时预备。今以平时静坐念佛,作临终时想。应念此身不久即非我有,遑论亲属与财产,前途广漠,归宿何方。惟将性命归依阿弥陀佛,始得安身立命之处。时时如此存心,万缘自然放得下,一念自然提得起,何患净业之不成。

六、修行人至临终时,不可贪生怕死。又不得好安逸而畏痛苦。黄元孚呕血且死,默转莲华经,七日不间断(印光法师云,只宜效此精进,不宜舍佛号而诵经。否则决难得生。以专心诵经,于忆佛念佛,便不亲切故)。闻子与病重昏乱,对佛焚香炼臂,彻夜无少倦。此种了生脱死,直往西方之榜样,必须取法。不如是,后患何堪设想。为山九仞,毋亏一篑之功。须知釜破舟沉,反顾何益。戒之哉。百劫千生,在此一举。努力直往,切勿犹豫。至要至要。

莲池大师法语(七则)

古人有言,病者众生之良药。则人于病中,当生大欢喜。一切不如意处,莫起烦恼。又言生死有命。则人于病中,当生大解脱,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过去如幻,现在如幻,未来如幻。尽情放下,单持正念而已。病中千万宁耐,莫怀速愈之躁心。乃所以为速愈之良方也。(示病人)

将家事处置了却,放下万缘,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业障消灭。业障既消,自然夜卧安宁,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发愿舍此恶世,生彼乐邦。(示病人)

尊恙至是,亦其危矣。宜以所欲言事,尽底书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无牵挂,一心正念。若平日于念佛法门信得及,便可心目内照,四字佛名,历历明明,无间无断。从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设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岁亦可。此为要紧语,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处。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贪生怕死,而误大事。(与朱西宗)

贵恙宜将身外事,并此身四肢百骸,尽情放下,使空无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权且歇下,待后处之。妄想炽不能制,当念佛数声压伏之。世间荣华富贵,不过片时间事。厄难苦恼,亦不过片时间事。倏忽便无。且万般皆属前缘,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至嘱。(与王大璋)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本无生未易卒悟。今惟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阿弥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欢喜无量。何畏之有。(答苏州袁心远)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与江阴冯居士)

老人三事。一、佛言人命存于呼吸。为一切人言也。况八十者乎。家事当处置皆悉处置,当嘱咐皆悉嘱咐。常令心无一事。二、除大事外,其余琐细之事亦悉摒却。三、除大小诸事外,又有过现未来浮游诸想,灭之则复生,驱之则愈至。即当猛提正念与之斗战,暂时不胜,不可退心,久久行持,自然群魔殄尽,天下太平矣。以上虽分三项,总之皆属妄想,如梦中事,如镜中影,如水中月。尽空无实,迷惑世人。须以正智破惑。(与湖州顾广佐)

竹窗随笔摘录(六则)

出世间大孝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已至,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预了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妄冀长寿。若老年人,则定然光景无多矣。须把身世事处分了当,从他无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无所系累。此晚境大要紧处,不可忽,不可忽。

人命呼吸间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汤厄

佛言人命在呼吸间。予平日亦常举此以警策大众,而实未尝身亲经历之也。及予之罹汤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几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龙天救之也。夫为时刹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岂不诚然乎哉。则知为僧者,于佛所说以劝他人恒切,而以劝自己或疏,通弊也。予于是大愧大骇而大自戢。

无常信

谚有警世语。谓一老人死见阎王,咎王不早与通信。王言,吾信数矣。汝目渐昏,一信也。汝耳渐聋,二信也。汝齿渐损,三信也。汝百体日益衰,信不知其几也。然此特为老人言耳。今更续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聪,齿利,百体强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明。东邻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邻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岁,与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马见鞭影而行。必俟锥入于肤者,骛骀也。嗟何及矣,

醉生梦死

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

净土晨钟摘录(五则)

饬父母往生

人子事亲,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善,聚为一疏,时时读之,令亲生欢喜。又请父母坐卧西向,念念弥陀。设像接引,如临极乐。舍寿之顷,更须用意,无以哀泣乱其正志,同声念佛,助之西行。俾亲得生净土,受诸快乐,不亦善乎。平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顺孙,无忘此事。(劝孝文)

饬眷属往生

大道无情,怨亲平等。然凡夫爱恋眷属,语以平等,似未相应。不知情爱未忘者,惟有修习净业,共结西方伴侣,则情归忘情,爱同忘爱。不坏凡夫心相,亦且普度往生。固未尝不平等也。以视夫滨危之际,挥涕诀别。待溃之躯,罄赀厚殓者。其爱之大小何如,明眼人自当有辨。(以上纂故乡消息) 华严贤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凡遇眷属及一切人临终,先于寝室榻前,置一立佛像,向东,病者向西,与佛相对。看病者,烧香散花,鸣磬助称佛名。或病者先不信念佛,亦须种种方便,劝令称佛。若有病症遗秽,随即除之,亦无有罪。以佛心慈悲,但冀归诚,别无憎恶。 (以上纂无尽灯)

饬护病者

修净业人,临终如障重昏愦,策励非易。则看病之人,关系不小。是当预为筹画。至于终时,若嗔若恋,误亡者入他道,尤可惧也。杂譬喻经言,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终,侍人持扇,堕王面上,令王嗔恚,即受蛇身,沙门为说经,闻法生天。故临终侍人不可不护病者心也。(纂丁莲侣)

饬自念佛度怨亲

荐亡功果,不如生前自作功果。所谓十念,乃生前自念佛,非身后请人念也。经云,身后人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报。故念佛者,仗人不如求己。若有罪恶念佛,恐难往生。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怨亲之心,则无不生。或问人平生为恶,残害众生。若临死念佛,亦生净土。众生怨仇,何时可解。答曰,生净土得道之后,皆度脱一切怨亲。岂不胜怨怨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纂龙舒文)

饬临终请众念佛

人于康健时,宜请众念佛,忏罪解怨。况当疾革,能勇猛发心,请久修净业人,大作佛事,以助西往,尤为要著。宝珠集载,集维那临终,以余资两次请众念佛,得生净土。因思道氤法师对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不能测,但当信而行之。观此又为修净土人标一赤帜矣。(纂乐邦文类)

大佑指归集摘录

华严贤首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前四句,言菩萨放无量光,其间一种名为见佛,放此光明,能令命终之人,见佛往生。后四句,言此菩萨,因中劝临终人念佛,又令瞻敬佛像,故得此光明也。大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义和法师无尽灯,载西域祇垣精舍,西北角日光没处,置无常院,造一立像,面向西方,执五彩幡,安病人在像之后,手执幡脚,作随佛往生之想。瞻病者,烧香散花,鸣磬助称佛名,资助病者。若有垢秽,随即除之,决取往生。若游心法界,去来无碍者,不拘此法。

智者大师十疑论摘录

问,众生从无始造业,云何临终十念,即得往生。答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孰从知之。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论十念成就。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在心者,造罪时从自心虚妄颠倒生。念佛心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千年暗室,日光暂至,积暗顿除。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在缘者,造罪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人被毒箭中,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不肯出也。在决定者,造罪时以有间心有后心。念佛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又如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何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之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天如禅师净土或问

或问,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往生。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事,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中无一。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遇。二者业苦缠身。三者中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虎狼。七者临终恶友。八者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战斗。十者高岩伤命。如此十种,寻常有之。或宿缘所招,或现业所报。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生病自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病苦逼迫,忙怖张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怕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祷祈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未死以前,正是少壮,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试看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事。且世事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你广造伽蓝,多增常住,将谓多做好事,却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讵知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直待临终方念佛耶。又不见死心禅师云,世间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迟住。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等待老来,方暇念佛。不知黄泉路上,不论老少。能有几人待得到老耶。

古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索妻养儿,经营家计,受尽万千辛苦。忽然三寸气断,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犹能记忆爹娘。若是不肖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产,恣意为乐。以此较之,著甚么要紧作千年计。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古德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耶。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趁未病未老之前,抖擞身心,拨开世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弥陀。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印光法师临终三大要(民十九年)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

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

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

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大慈菩萨偈

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

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

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

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

善导大师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死。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印光法师复周孟由昆弟书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护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若欲深知,取文钞中诸戒杀文,及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阅之自知。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

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提及,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则利益大矣。并祈于汝母前,代为问好。又当为说光劝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

群铮知悉,汝母现有病,断不可不愈而去。然光看汝母,恐难高寿。宜与孟由及智昭等,日换班在旁念佛,俾其随念,不能念则静听。若世寿尽,如此行,则决定往生。若世寿未尽,亦当消除业障,增长善根。如汝决欲来山,只好照汝此议,庶两无所碍。现汝母病未愈,决不可发此心。发则于世间世出,两俱违悖矣。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动,动其爱情嗔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祈与孟由说此助念法,并告汝母令听光言。至为亲开陈佛法,固为大善。然定省抚慰,亦须格外留意。幸甚。

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至于芜钞,则见之发心修善念佛者甚多。兹不具书。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

接手书,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现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萨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

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以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或居于幕,出入各门户,两不相见。是为表率乡邑,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则弊生。昔人立法,虽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故能无弊。汝昆弟能如是为母念佛,兼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有此善心净资,并利人之事之功德,岂但汝母莲品增高,将见汝祖父母,汝父,并历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说,乃本理本情,非漫然为汝等说悦心快意语也。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

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但祈汝兄弟认真念佛,则为报母之恩,亦为报佛之恩矣。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恐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过泥可耳。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

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著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

印光法师复黄涵之居士书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手。当此时机,正好用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阁下每以此药,普施于人。何于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难于用药为忧哉。其令郎令爱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当此大病临身,存亡莫保之时,教以各各为其母志诚恳切念南无阿弥陀佛。以祈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笃,当必皆如救头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则岂但有益于夫人,实则深有益于令郎等也。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

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旧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光之为此言者,非徒为令夫人计也。以太夫人已经八十有三,虽阁下之德,足能延亲之寿,而期颐之后,终必有去世之一日,恐阁下未能虑及于此,而犹复注意于医药。则为舍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将一心念佛,由忙碌于医药而成间断,不能纯一。则其损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预为阁下陈其尽心力于亲之神识得所,以期阁下究竟能报亲恩耳。今将陈了常之佛性助念发隐,附函寄来。虽文不雅驯,而意义有可取焉。

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五月廿八接廿四手书,知尊夫人病体沉重,诸医束手。因祈令令眷,代为念佛,以祈寿未终则速愈,寿已终则速生耳。岂料夫人净业已熟,脱体而去。昨由契西来函方知。不禁为阁下失贤助,为令郎失所恃叹。然夫人宿根深厚,殆欲令令慈,及阁下,并令郎等,切念世相无常,急求出离。特以身说法,冀同修净业,同生净土耳。光过蒙青盼,亦不能不尽我心。但光向与时人异道,虽挚友亲丧,绝不行挽诔等仪,但于朝暮课诵时,于佛前回向一二七,以尽友谊。已于昨晚,为尊夫人回向,拟以二七为度。以日间诸冗丛集,惟夜方克有暇耳。祈阁下以大义开示令郎等,俾息哀念佛,以期存殁咸益。倘唯执世谊,哀毁纵至其极,究于其亲之灵,有何利益。

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如一期佛事已毕,夜间放台焰口即已。光以四十三年之阅历,谨为知己者陈之。若不以为迂腐,则幸甚幸甚。书尚未封,适邮差持阁下初五日书至,因知夫人病体虽重,正念尚自昭彰,既能常见大士,兼有信愿,其往生也,可以决断。所言尼姑服饰,则所不须。其既愿受皈戒,仍照常服,但加法衣于上即已(即僧人所穿之袍子),或著于身,或附于棺。棺已盖,则烧之于灵前。皈戒当于今夜,光一人于佛前虔诚礼拜后,为说之。固不须作铺张罗列诸仪,但取其至诚感通即已。法名当云蕴空,乃三皈五戒优婆夷也。若作尼师形式,于事于理,皆有妨碍。但宜勖诸子女媳等,以成就母往生之志为孝,认真代母念佛,俾莲品转高,华开转速以尽孝。切勿徒效世人作无益以害有益也。至于丧事,始终不须一荤,藉此倡导愚俗,亦公之一大责任也。

初九之书,谅已收到。昨得初十手书,知尊夫人确得往生,了无疑虑。其宿世固于净土法门,有大栽培,惜阁下提倡较晚。倘于十年前即提倡,俾净土法门之若事若理,一一明了,兼以力修,则其净业之成,当比此高超数倍矣。平时爱子孙心重,自顾劣弱,至临终时,则反能摆脱情爱,决志求生,乃宿世善根所使。平时面东卧,终时则面西右胁,亦宿善根力所使,有不期然而然者。有临终种种景相,即可决其往生,并无须验其顶胸之热,何处先凉也。著法衣为佛弟子相,能满其愿,甚善甚善。既嘱儿媳女辈早晚灵前多念佛,阁下当开示彼等,祈以妥亲之神识,为孝之极致。即真实往生,亦须志诚念佛,以祈莲品高升,无生速证,以各尽孝思。此虽为利亡者,实则令儿女媳辈同种善根也。孙之能念者,亦令随之而念。

终时全家能不哭泣念佛,最有利益。然其时犹短,宜以三小时不断佛声,不起哭声,及动转等为最善。祈切记之。六数亦不必敷衍附会,以无关紧要。若认定以说,反成穿凿。须知六为坤数,夫人德镇坤维,堪为世范,即无一数是六,而从生至死,日在六数中周旋,固无一息不是六也。六之义在躬行,不在年月房屋等。然年月房屋等,适逢其数,亦极平常,毫无奇特。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恶业重者,动辄得咎。善根深者,无往不吉。亦自然而然,非有所安排者,而实似有安排者。世人欲得吉庆,不知培德,如灭烛以求明,北辕而适越。徒劳苦心,有损无益。祈以此义,与令郎及媳女等说之,则其利大矣。做佛事一事,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接手书,不胜欣慰。尊夫人宿生有大善根,故感阁下曲为成就净业,资以往生,兼率儿女媳等为之长时念佛。岂但亡者得益,实令彼等,深种善根。如是之法,可谓大慈。较彼世人存者以杀生折福折寿,令亡者拘滞幽途者,不可同年而语矣。尊夫人之事,可谓得法。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镇守使王悦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一日不断佛声。

太夫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常不离佛。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过当一回值。或至两回,亦隔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离生死之缘。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阁下政务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则儿媳女使等,当更踊跃欢喜也。光意谓如此而行,实为利便。当以此法述为一文,以附于排印文钞之后,俾欲报父母之恩者,不至徒咏昊天罔极也。

印光法师与徐蔚如居士书

昨接手书,并哀启。读之,不禁悲感无已。夫诸佛菩萨,法身大士,愍念众生,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或男或女,或国王大臣,妃后大家,及与贫穷下贱之流,俾触目感发,随地随人,而得入于一乘阃奥而不自知。如是则法道流通,如春回禹甸,日朗尧天。无一处一人,不蒙其光明,沐其含育也。观太夫人一生行迹,及临终景象,光前所谓乘愿轮以示生,居坤维而说法者,为的确之极。光虚受男身,滥厕僧伦。四十年来,于法门毫无裨益。读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机之书,直欲愧死。而朝暮礼诵时回向,乃摅我愚诚。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弥陀圣众,以速度我,何可谓为法施。然不妨借此缘事,以增长自利利他之心。

故博地凡夫,当礼诵时,尚为诸佛回向,况示居凡位,于理又有何妨。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唯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光绝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人当临终,唯同声念佛为有益。若识心未去,沐浴举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净业人,须于平日,与眷属说其所以,庶不至误用亲爱。若过量大人,出格高士,正不必惧其被此牵挂耳。良由彼福德深厚,当秽业已灭,净境现前时,即在此时。其所见所闻,已非此间景象矣。太夫人盖非常流,固不得以常格律之。其往生可必,其品位当不在中下。

然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之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谓以亲丧作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阁下深通佛法,断不至此。或恐眷属知交,有被近来诸大家行事,艳羡歆动者。不妨与阁下言之,以杜其违法违理趋时之心耳。

印光法师复裘佩卿居士书

阁下既相信光,当依光所说,方有实益。否则虽有信心,但作种未来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逾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嗔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嗔矣。此即如来所传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之结业者。光特为阁下述之,非光自出心裁妄说也。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九法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于人法界,又复种种不一。或为帝王宰官,或为隐逸庶民,或为妇女,或为乞丐,了无一定。但以菩萨之像,微妙庄严,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类女像,非菩萨原是女身也。欲供养者,当于北京路长康里佛经流通处,请石印之西方三圣像,用镜龛装好,彼处亦有。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俱全矣。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

印光法师复郁智朗居士书

福峻之事,若汝所叙,生前死后种种是实,则可决定往生。以生时已将躯壳看破,此系最大一种利益。以女人每每唯恋幻质,日事妆饰。既无此念,自与净土法门容易相应。临终之瘦削及病苦,乃多劫之业障。以彼笃修净业,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耳。汝谓由修持精进,致身体日弱。此语不恰当,兼有令信心浅者因兹退惰之过。须知念佛之人,决定能消除业障。其有业障现前者,系转将来堕三途之恶报,以现在之病苦即了之也。金刚经谓持金刚经者,由被人轻贱之小辱,便灭多劫三途恶道之苦。则福峻之将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无量劫来之恶报,实为大幸。切不可学不知事务人,谓因修持而致病及死也。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

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至于人未终前,若彼自能沐浴更衣,则甚善。如其不能,断不可预行沐浴更衣,令彼难受疼痛,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著法衣,令其盘膝趺坐为遗憾。不知当此之时,只好一心同声念佛,万万不可张罗铺排(指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张罗铺排,即成落井下石。切记切记。令慈年迈,光若不说此弊,汝后会以尽孝之心,阻亲往生,俾长劫流转于生死中,莫之能出也。吾人但取其实,毋矜其名。汝之记颇好,并不必求人作文以传,此皆世间虚浮之事,但宜自己并其家属念佛,以期同生西方即已。光每日朝暮课诵回向时,兼称福峻名,回向一七,以尽师徒之谊。又福峻此番之生与死,可谓不虚生浪死矣。幸甚。至于骨作面丸之事,甚好。但不可粗心为之,必须将骨研成细粉,用细罗罗过,与面无异方可。倘粗心大概研之,便和面作丸,恐小鱼食之,或有鲠刺于腹之患。光恐汝粗心,不得不说。

印光法师复范古农居士书

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

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烈。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

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问,原答颇不中理。光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

不知卵之无雄者,即令鸡孵,亦不生子。何可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为居士陈其所以。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为常途多分耳。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为用,故于经论不能广引以证。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见,以取罪戾也。死生,众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权。愿阁下不惜广长舌,以因果报应为转烦恼生死,成菩提涅槃之一助。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王莲台居士(绍兴临终正念团 王莲航)

王居士贻善,字积轩,法号莲台。居绍县城中新河弄。秉性朴厚。前清由儒而幕,旋即退居,虔修净业。家政早委诸儿辈,一意西向,不以之纷心,如是者垂三十年。本年(丙寅)七月间卧病,初不为意。至九月初五日,病剧,嘱家人邀正念团友(临终正念团,莲社成立之次年,由居士发起)男女同志八人,就病榻前念佛。居士亦喃喃作金刚持。神极清爽,应对如常。惟云,此次终不起,然绝不怕死,须劳诸君助念,以速往生,于愿足矣。且谓得生西方,凡同志之名标莲萼,与品位高下,当相报知。是日脉象甚好,有转机之望,团友旋即散去。初于病中,两睹大士,相始无语。继见时,居士哀求菩萨早来接引。蒙大士安慰曰,汝可以往生。

然功行浅,生西后,尚须加行功夫。时至,当来接汝。又梦见青莲华甚嫩小。自是一心执持,更不间断。初十日,病转剧,值团友均无暇,即邀王莲贞陪夜,与家人同助念。是夜梦见金莲华甚大,心颇自慰。夜半,数问天明未。且云,明日余当往矣。盍邀莲航来,欲与语。次日,复以电话相招致,予即奔至,时已午刻,家人方环侍念佛。予就病榻与语曰,谨来助念,请老居士一心执持名号,正念往生。闻予言,似尚能应诺,且数颔其首。时家人已预为沐浴,外著法服,端庄而卧。觉其密持佛号,无气喘状。少顷,同志单适之至,乃共敲鱼磬,朗声合念。经半小时许,气息渐微。予因击磬,朗声称念南无西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居士即现悦豫之色(时居士之老夫人,并二子二孙二媳,均环立执香,和声同念。所难得者,一孙年只九龄,右手擎香,左手举掌,亦高声助念)。

又经半小时,气息已无,如入禅定,安详而逝。其时当十一日未刻。享年七十有四。命终后,同人念六字快板,约半小时。止静。朗诵回向文毕,由家人分头理值后事。予与适之仍在榻前陪念,不欲令佛声遽断。入殓前,探顶上独热。至晚九点钟,方移置外堂。次日五更,循例举哀。三日而殓,族邻见闻者无不感动,叹为希有。初老居士曾于病中详述遗训,又托予临时为之照顾,以免悖理。嘱儿媳身后不得再徇送无常,烧庙纸,及尸体掉头等种种陋习,并不必预备回神(俗名转[杀+闪])。身后法事,以念佛为主。请和尚,不请道士。用禅门,不用吹敲。哲嗣伯寅子龄善承亲命,一一遵行。又能强抑悲痛,和众专注念佛,计历七小时,始移动身体。其举哀则已历十五小时之外矣。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如伯寅子龄者,可谓善行其孝矣。是举为吾越所创见,革除旧俗,不动哭声,处理后事,极为从容。此不独同志固当为取法,深愿见者闻者,转辗传述,相继奉行,则饶益无穷矣。

单寄芗居士(绍兴临终正念团 王莲航)

单居士寄芗,名谦,法号显道。世居绍兴之单江邨。清廪贡生。初家不甚裕,因就嘉善之西塘垦兴农事。复营钱业于该镇。农商兼操,获赢甚厚。不数年而家称素封,乃筑庐于城中贯珠楼畔,移眷居之。西塘有胡蒙子居士,精内典。居士尝向之问法,由是起信。癸亥春,华智法师创结莲社于蕺山之戒珠寺,皈信日众,居士亦相继加入社。自是日持净课,志切净土,自号志净居士。且发心弘扬佛化,以报佛恩。是年冬,全浙佛学联合大会开于杭之三贤嗣,居士赴会为代表。次年(甲子年),居士拟扩充莲社为佛学研究会。华师允其请。遂于四月十八日成立,居士被推为副会长,恭请宁波观宗寺谛闲老法师莅绍,开示一切,并演讲始终心要解。

居士即于是时皈依焉。乙丑年春,佛学联合会开于绍兴,复请谛公为皈戒师,居士求授五戒,行持乃益勤。是年秋,绍兴县警二长发起议修开元寺,举办事董事,组事务所,推居士主任其事。首先认助三千元,热心筹划,不遗余力。讵意积劳致疾,本年(丙寅年)四月陡患咯血症,旋亦愈。至六月间复发,遂谢客静养。至秋后,病无起色,渐将诸务委嘱儿辈。延至阴历十一月十二日,病势已殆。午后,哲嗣卓人见其昏沉,以大众拟为念佛请,居士甚悦。卓人举赞佛偈,居士亦朗声同念,复朗念佛号二十余声,音渐低。同念者有车贻臣居士,时在旁敲鱼磬助念。此外执香和声助念,皆居士之夫人暨四子二媳二女等。历一时,病者念声渐微而默。时眷属仍忍哀朗声助念,至申刻安详而逝,享年五十有六。逝后面色如生(据其二世兄适之云,轻探最后顶际尤温)。先时居士曾预述善后各事,手钞成书,嘱付儿辈甚悉。如临终须助念,丧事用素不用荤,用僧不用道。均志篇中,详细无遗。哲嗣卓人固亦深信佛法,善承亲命,于临终后一切俗例,皆遵不举行,纯作念佛礼忏法事,办理悉如法,诚所谓善用其孝者矣。

童莲国居士(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

居士姓童,名养正,字伯薪。莲国乃其法号也。浙江余姚朗霞乡人。赋性颖慧,才思敏捷,洵我姚一干才也。初以疾欲求长生术。忽一夕,梦中有人指读楞严经。时佛法未普,遍求始得。力疾诵竟,恍如梦觉。又得决定生西日课读之,始知净土法门圆顿绝伦,三根普被。时上海功德林佛经流通处甫开设,遂广请净土及大乘经论,悉心研读,益谛信因果,悲喜交集。乃叹曰,人身难得今已得,佛道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从此戒杀放生,茹素念佛,扫除名利,决志求生。更广劝知己,同修净业,同发菩提道心,创设莲社,以为研求佛理瞻仰礼敬念佛修七之所。甲子春,偕同志于其乡创建阿弥陀佛院,颇具规模。既而著信愿念佛决定往生浅说,得同志刊版流通。

故居士又为吾姚阐扬净业之先导也。是年冬,因持躬勤苦,以致羸躯复病。病则辄防命终,必招社友为之助念。至今春小愈。迨六月,病势转剧。则复招社友日夕轮流助念。时或稍有疲倦,即嘱社友诵阿弥陀经、九品观、及往生正信偈等,以提醒之。毫不谈及家务世事,决志一意求生。盖自知信愿虽笃,而于持念佛号功夫欠缺。

病中时时以莲池在前,镬汤在后,不生佛国,必堕三途以自励。虽在病苦颠沛之际,而一句阿弥陀佛不敢或失。至八月朔日未时,屏去家属,向社友云,时已至矣,紧要助念。即翻身右胁而卧,忽呈报终形状。所可奇者,呼吸断后,唇尚微动(居士平日对社友说,我命终时,如唇动则正念不失。否则务要警策)。迨唇不动,更闻轻脆念佛之声一分余钟。或闻在床后,或闻在喉间。盖此时社友皆在提高助念之际,故不克细辨其在何处。助念之翌日黎明,始与小殓。窃思居士生前信愿弥笃,临终又能分明念佛。虽未睹瑞相,而往生已可决定矣。存年三十九岁。敢以经过事实略述如上,普愿同修净业诸善信,尤增上一层信根,俾同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焉。

杨莲航居士(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

居士浙之余姚朗霞乡人。家寒,幼业商。率履罔越。于民国十一年壬戍,闻同里童觉航居士修净业,屡往就教,研究佛理。虽文学素浅,而解悟超侪辈。癸亥九月,莲社同人约发菩提心,居士亦与焉。甲子春暮,因病私破杀生戒,渐与莲友远。盖惶愧避箴规也。至七月,病益剧。莲友告以必将死。自审亦不起,乃憬然悔。于初八日,力疾诣佛像前,尽情披露,投诚忏悔,复守五戒,愿尽未来际不再犯。从此放下万缘,扫除爱欲,一心默持佛号,以待报尽。莲友知其解悟虽敏,而于持名之功甚欠缺,故于临终前六日,为之雇人助念至最后两日,莲友亦亲自助念。其临终之得见西方圣境,虽人谓助念得力,盖亦居士宿植善缘有以致之也。存年三十岁。其病时临终情状如下。

一复五戒后,坚持誓愿,惟病重无力默念,即念亦断续。寐去则更落昏沉。

一复五戒后,梦中有人屡以肉食劝吃,幸自能作主,牢守五戒。

一于八月十一日绝食,十四五茶水亦不入口。盖因脾败,随食随解,故不食。至十六粪色尽,解血三次。十七解血一次。从此则不解。

一于十二日,莲友代雇人昼夜轮流持佛名,莲友亦时去持名,使之正念不间失。

一所患病苦,于临终一星期内,加腹痛、空呕、发热。此时对莲友说,恐于病苦重时死去,必失正念。恐无福分往生,奈何(此为往生一大疑障。后幸助念得力)。

一于十五日忽觉神清气爽,且喜多言,声音亦比平日高亮。更嘱助念者暂时停止,自己默念,甚觉清楚。

一于十六日下午,忽见精神惫极,脉息亦断续。莲友知其临终时已近,遂于夜间六点,高声助念,至十一点,察其神色,忽疲忽鲜,似尚未呈命终景象。后半夜,仍嘱雇人代念。

一十七日间如常。据谓梦中见光明,如五六盏电灯者。晚间察观亦如常,以为时尚未届。莲友高声助念,至二更欲回家。讵知此时助念已得力,伊闻助念停止,便云,我西方尚未到,今夜须要莲友全夜助念。同志闻其言词有异,即复高声助念,不到半小时,便笑向人云,西方今到矣。呀,好莲华呀。偌大的七宝池,好光明。叮嘱大众高声助念,不可辍。从前僵卧不动之身躯,至此头手甚活动。大声言好莲华,好宝池。若常人之喜出望外然(平时因持名功夫欠缺,往生有疑,至此时固呈此态。否则,金榜题名,为读书人分内事,何必喜出望外。此时且不能发菩提心,以身说法,警劝大众,终至不克见佛。故觉航居士,议其生品不高)。如是一小时间,即闭口不言,手足亦不动,但仰卧,双目专注床前佛像。渐见其目珠生翳,呼吸渐短。直至十八卯初,方断呼吸。此夜莲友只有四人。而全夜之高声助念,兼时时策励,盖亦尽其力矣。念到气既断后一小时半,仍换所雇之人再念,至体冷为度。不令家人哭泣。

一命终后,至十点钟,他处皆冷,独顶门犹温。

一灵前又雇十三人,念佛号半日。

附谛闲老法师证明书 读杨君临终行状,往生净土可必。经云,此间用功一日,胜过极乐一劫。杨君所幸,多分由于莲友助念之力。足证助念之功伟矣。虽然,若非杨君自力作主,未必有若斯之效也。以自力为因,他力为缘。因缘和合,有增上之力,往生无疑。品位在中品下生耳。

罗梓生居士(印光法师)

世出世间,以诚为本。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况同赋此心之同人,与了无有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之佛菩萨乎。世未有诚不至而人兴观感佛垂加被者。亦未有诚至而人无观感佛无加被者。故希圣希贤学佛学祖者,唯当致其诚而已。吾于罗梓生居士生西事,得一证据焉。居士名禹曾,字梓生。福建闽侯人。昆弟三人,伊居其次。少业儒,壮入军籍。

八岁丧父,事节母,待兄弟,以孝友闻。赋性真实忠厚,俭朴廉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以故军官信任,令管军需十余年,除薪水外,绝不染指。而且笃信佛法,颇厌尘境。中年丧偶,其念已同槁木寒灰。民国壬戌丁母忧,遂屏绝荤腥,专修净业。其子铿端与彦俊,偕诸同志,组织福州佛化社,居士鼓舞赞襄,提倡尤力。甲子夏社迁西湖开化寺,人地均称适宜。但以寺建已久,栋宇参差,佛像剥落。居士欲令来念佛者观感兴起,遂独任修葺而庄严之。工甫半而谢世。时在丙寅六月初九。寿六十岁。铿端能继父志,俾得圆功,可谓善于事亲矣。初居士将终前十余日,忽疽生于项,殆属宿业。内溃,寒热间作。居士欲借此苦,速获往生,令眷属就室念佛,以助正念。亦有友人来助念者,每至数十。

预嘱眷属,临终不得先行洗濯换衣哭泣等。丧中无论祭神待客,俱不得用荤酒。殓服唯素布,不得用绸帛。其子媳等俱能遵命。雪峰达本方丈,特来开示。故十余日中,虽有痛苦,心常镇定,了无异念。至临终时,正念分明,安详而逝。眷属等各节哀念佛五句钟,方为洗濯换衣哭泣等,可谓知法。及至入殓,顶门犹温,四肢柔软,可为生西之证。尤异者,子媳皆发愿终身长斋念佛。佛化社社友,为其念佛念往生咒者,凡三十余家。所念佛号,有一千五百余万。往生咒有十一万九千余遍。俱以此祈莲品转高,无生速证。非平生至诚感人,何能如此。噫。若居士者,可谓一乡之善士,如来之真子矣。或疑居士敦笃伦常,力修众善,而且多年念佛,何以临终尚生恶疽。

不知吾人从无始来,所结怨业,莫能悉数。若不念佛,将长劫报复,无有了期。居士殆由念佛之力,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以解脱生死诸苦,直往西方,高预海会,亲炙弥陀,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也。昔戒贤法师尚婴笃疾,玄奘法师临终亦有痛苦,各蒙菩萨指示安慰,谓是宿世恼害众生之报。况博地凡夫乎。故为略书所以云。赞曰。

卓哉居士,足称哲人。虽居尘世,不染世尘。

禀性孝友,勤俭仁恕。家庭之乐,融融泄泄。

律身严谨,接物和易。翘心净土,冀证真谛。

既启佛化,又新佛宇。金碧庄严,用表感慕。

年登耳顺,即示西归。眷友助念,功德巍巍。

故致临终,一心忆念。随佛往生,顶暖可验。

其子与媳,悉发诚愿。素食念佛,毕生不变。

以此功德,冀增莲品。速证无生,回度堪忍。

社友祈予,记载其事。欲令见闻,同沾法利。

爰取行略,发其隐义。用满如来,度生宏誓。

陈了常优婆夷(印光法师)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

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

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法门虽多,戒定慧三,摄无不尽。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三者之中,唯戒最要。以能持戒,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行与佛近,其心必不至与佛相远也。故如来于梵网经,为众生保证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第一要道也。使众生不具佛性,纵令修习种种善法,亦无成佛之理。如石不具金,冰不具火,砖不具光,砂不具芽。纵令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一一经于累劫,亦无金火光芽等发生之事。若知此义,孰肯以性具之菩提涅槃,妄作烦恼生死,独让诸佛及三乘圣人受其真常之乐,自己甘受其幻妄之苦也哉。然约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特别法门,则即于现生悉得了脱。果具真信切愿,万中决不漏一。末世众生,唯此一法,堪为恃怙。以故法运愈晚,此法愈当机,善知识提倡愈切。而真实修持,得遂往生之证验,时或见之。

优姿夷了常者,安徽无为县陈锡周了圆居士之继配夫人也。姓胡氏。赋性慈善,笃信佛法。锡周初不知佛法,长子天寿,颇聪明,十四岁殇。意谓我居心行事,无大过愆,何得有此。遂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概谓为无。夫人知其执不可破,辄密默修持,不令彼知。未久夫人有娠,将临产期,忽得大病,二十九日不能言语饮食转侧,体热如火,身瘦如柴,名医束手,绝无生望。一夕梦老媪,持一长杆莲华,云汝以宿业,得此恶病,幸有善根,是故我从南海来安慰汝。随以莲华从头至足拂之云,拂去业障,好生嘉儿。顿觉身心清凉,即惊醒起床,便成好人。次日生子,庞厚丰满,与健妇所生无异。取名天民。今已十五岁矣。

锡周由是方知佛慈广大,三世因果之理事真实不虚。从兹夫妇各吃素念佛,努力修持。于救济贫苦患难,斋僧修庙,施善书,舍棺材,悉随己力为之。锡周归依光,法名了圆。夫人函祈归依,因名了常。九年,夫妻儿女五人,同于北京法源寺受菩萨戒。去年春,夫人欲来普陀见光,因先朝九华,归至沪,适奉直兵祸将作,遂未果来。每引以为憾。光慰之曰,至心念佛,则日与弥陀圣众相对越,何得以不见粥饭庸僧为憾乎。以深受惊吓,故身体瘦弱。久不复原。锡周祈光开示。光令作退步想。作已死想。遂得大愈。今春复病,瘦弱不思饮食。于二月二十八日正念佛间,见两童子执长幡,上书西方接引四字。谓锡周曰,此兆于我则幸,于君则不幸。

以己一归西,内顾无人故。然念佛之人不贪生,不怕死。因请僧四位,诵经礼忏念佛二十八日,以祈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生西方耳。从此身心适悦,了无病苦。至四月初,复觉不适。知归期将至,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初五,全家皆为念佛。又请师僧换班续念,昼夜佛声不断。夫人但默随之。初六午前,令备浴具。浴已著新衣,往佛堂礼拜供献香华,归即移床向西侧卧,唯专念佛,概不提及诀别等事。至亥时,见佛来,欲起礼拜,因扶起令坐,作合掌低头状,云尚有三千佛,念完即去。全家同僧俗三十余人,俱大声念。夫人遂高声念佛而逝,面带笑容,室有异香,全家俱不现悲哀相。

又念佛一小时,方为安置。次日午时入殓,顶尚温暖,四肢柔软,香气犹存。噫。夫人可谓宿有善根,现值善缘,不现世间爱情破坏正念,唯仗多人佛声成就净心,故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离此苦域,登彼乐邦。何幸如之。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

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兹因讣至,故发其佛性及助念之隐义,并夫人事实之大略,以期修净业者,知所取法焉。

先慈周太夫人(陈文中)

先慈住世六十四年,奉佛极勤。清光绪戊戌间,立佛堂于庭,长斋供养大士像。时文中未闻佛法,妄以世俗愚孝,力请悔斋,卒未获许。今日方知托庇福佑之不浅也。逮文中修习佛乘后,以净土为专行。始知先慈长斋,非夙具善根有多福德因缘者不能也。只以修持稍悖,颇近外道。文中深为之虑。逮庚申孟夏,文中于武昌听讲起信论毕,归侍左右。尝以净宗法义,奉告先慈,始回向菩提,念阿弥陀佛,以求生西方极乐国土为志愿。文中旋晋省听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九月杪,家人以先慈疾电召文中归家,见先慈病仍如常状,唯精神较平时稍逊。时文中即恒与弟妹等演说佛法大义,及详述净宗修行诸法门,藉娱先慈之视听。至冬月初一日,先慈精神饮食俱减。至初二,文中等正午膳间,忽闻先慈唤念佛,即集家人[艹/热]香围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先慈亦如常时结跏趺坐,合掌念佛。历二时之久,始就枕。假寐间犹口念佛名,时作时辍,精神则现恍惚状,频向文中等述所见征兆甚伙。文中等时以不忍永离膝下之愚痴妄想,未能详征佛菩萨接引诸瑞相,而漫应之。

今已后悔无及矣。然犹记当时说之綦详。其声较大者,则为见一衣红缎衣之人,授以彩旗,历指其旗至陈某某处,此时犹冀不即归去。答以旗为佛许宣扬法化之相,并谓候病痊,宣扬净宗。时文中等愿舍宅为寺,以助愿行。先慈顾而乐之。后于是夜语文道曰,我何能有此景象,以汝兄念佛诚心所致耳。原先慈回向西方净土后,曾命文中寄回未著彩衣之佛像,及接引挂图各一幅,置净室供养之,未及见彩画之诸种图像。后文中于柩前礼彩画西方接引挂图,见中立阿弥陀佛绘像,身著大红衣。始悟先慈初二日所见授以彩旗之衣红色衣者,即我接引导师之阿弥陀佛。彩旗其接引幡也。佛究著何衣,文中未及亲证,罔敢臆说。而我先慈并此著彩之画像亦未之见,且于神情恍惚之际,其所说宁为臆造耶。至初四夜,尚跏趺静坐,温语慰文中曰,儿甚行孝,儿甚行孝。初不解其意,后乃知先慈殆已豫识文中能率诸弟妹等齐声念佛,以为先慈西归之一大助缘也。初五昼间,倚枕念佛名,彻夜未敢辍。并自言好好者至再。问何为好。曰,西方好。

文中等随即应之曰,极乐世界好,阿弥陀佛好,请念阿弥陀佛好。乃为诸弟妹等讲说,唯于此时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法义。先慈仍安详朗念阿弥陀佛。至初六九句钟,文中告诸弟妹,宜大声念佛,不可少带哀音,致乱正念。先慈念佛至十句钟,静息少顷。又复高声强念阿弥陀佛至八九声。音响之洪大,得未曾有。念毕,出入息已及几微,不片刻间,并出息亦绝矣。久后试探顶门温暖。此为确定往生净土之铁证。庆先慈之西归确实也。窃谓六道众生皆有佛性,只以背觉合尘,遂致流浪生死,轮转其中,迷如永夜。倘能一念觉悟,回向菩提,即得还我本性,共证真常。如我先慈之往生净土,固原于长久持斋之功行,及临终助念之善缘。然其回向极乐,为时无几,竟以一念之诚,即证往生之效。阿弥陀佛愿力之大,接引之殷,尚可以言说而为拟喻耶。唯是文中等罪重障深,未能即随先慈往归西方,用敢谨就先慈回向净土,及亲证往生诸事实,略陈梗概。倘得邦人君子将此事实布诸宇内,以宣佛化而利群生,斯则文中等之所馨香顶祝者也。陈文中谨述

毛母牟太夫人(郑步武)

民国十二年癸亥八月十一日,沙市佛教会会员三宝弟子真严毛春亭居士,报告其母牟太夫人,偶感风寒之疾,甚觉不适,恐有不免于死之虞。居士乃一面延医诊治,冀图暂救色身,一面征集南湖十方庵比丘尼,及龙堂寺泰山庙僧众,率同家人亲眷男女,内外念佛。并礼请佛教会会员黄铭三、朱忏疚、胡玉成、郑布五、刘荣卿、郭心斋、余海泉、贾荆生、孙止后、李笑云、涂润琴等居士,另席助缘。居士当日之心意识,在促其母得生西之果。盖居士自上年受皈戒以来,曾于其家安设佛堂,常劝其母念佛。母亦深起正信,每日常行念佛课仪。居士于在家自课之外,佛会日课,常同共作。迩值母病,以与同人声气常接之益,不期遂致比丘僧尼暨各居士成此胜缘。希有希有果也。于七日后,居士之母,毫无他病,心中清白,气色自若,从容言曰,尔时吾闭目,即见弥陀丈六圣容,作举掌状。言毕,面西侧卧而逝。全躯凉尽,顶部后冷。居士于翌晨特礼请章华寺净月大和尚,补授菩萨戒仪。一时沙市人士生正信者,咸以居士为真孝子,以毛母为真得令子之报云。

王母何太夫人(庄蕴宽)

夫人何氏,王君士燮孟范之母也。年二十,归寅伯先生。事姑嫜以孝闻。丙辰秋,寅伯归道山,夫人痛不欲生。常州冶开老和尚为说法要。由是虔修净业,回向愿生西方极乐国土。七年如一日。辛酉壬戌两年秋,大病濒危,虽卧疾半载,而日持净课,不懈益虔。癸亥春,旧恙时作,自春徂秋,渐不能支。语盂范曰,欲修净行,当自断俗缘始。遂于七月杪,移居华嘉禅寺。八月,痼疾触发,缠绵逾月。自知不起,罄其衣饰,命孟范为之变价作佛事。遂延宝一法师,为说三皈戒,得名显忆。复延比丘,昼夜称阿弥陀佛名号。夫人亦随声称念不辍。孟范请归家调养,则曰,汝惧我死于外乎。试问何处是吾家。我自居寺中,净念乃益坚,方期仗佛加持,往生安养,不复归矣。十一月初九夜,复语孟范,学佛之人,无所谓死。我若去时,当虔持佛号,毋戚悲以乱我心。汝亦努力精进,莲池会上,相见有期。尔时方为真眷属也。二十四夜,忽语孟范,汝为我作佛事。二十七圆满矣。至二十七日丑初,则自从容合掌持佛名。其家属及寺中比丘三十余人,和声助之。历二时许,声息渐微,强说偈曰,累劫种莲因,今生方成熟,善者诸外缘,斩尽不能续。感彼西方圣,垂手来接引,从此住莲花,誓度诸众生。言迄,含笑而逝。历一周时,手足柔软,顶门犹温,面色转少云。

朱母任太夫人(吴尚彬)

朱母任太夫人,海盐朱韵泉先生之德配也。系出名门,夙娴礼教。年未及笄,笃信佛法。自归韵泉公后,相夫教子,恪尽妇职。秉性严正,而宽厚待人。岁甲辰冬,韵泉公捐馆舍,太夫人年五十九矣。因念世间如幻,虚妄靡真。人命无常,犹若露电。出世之意,油然而生。即以家事付诸子媳,己则放下万缘,长斋念佛,坚志精修,持以终身。丁巳冬,往邑之天宁寺礼忏,及归,夜起如厕,仆于地,遂患左半肢风废不遂之症。手足痹痛,行动需人。乃饬斗室,坐卧其中。而心益定,念益勤矣。然是时哲嗣调生吉生昆仲两君犹未知佛法也。辛酉夏,调生君与徐君彬如,偕尚彬同延嘉兴范古农居士讲演大乘起信论于徐氏之竹隐庐。调生昆仲获闻教义,始识学佛正轨,遂均发心仰信,且以之进劝其母。由是唱念读诵,长幼和赓。家庭之间,宛若莲社。而太夫人往生极乐之信愿,至此益深切矣。惟是风废之疾历久未瘳,医不能治。每当痹痛剧苦难堪之际,调公辄慰之曰,印老法师云,作恶受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孽重也。

母今生持斋奉佛,而受此病苦者,盖亦佛恩加被,令有以消除宿业也。应生欢喜,勿忧恼也。太夫人闻之,痛苦辄解,而益力进修。今岁甲子春正月,调公有盛泽西塘听经之行。太夫人谓之曰,我年迈,汝勿久远游。调公诺之,不以为意也。而孰知太夫人已自知生西之期将届乎。是月二十四日患伤风痰嗽之疾,调公召尚彬往视之。不减。至二十八日病剧,气喘痰鸣,声如曳锯。又请朱君让卿诊之,亦谓病已亟。初拟方药中有蛤蚧等品,太夫人知之,以为动物肉类,非念佛人所宜服,遂改剂服之,吐而不受。喘更甚,势濒于危,乃急延新徐庵净修女众为之念佛送西。讵知病人一闻念佛声,即觉心爽气平,渐沉沉睡。及醒,告家人曰,顷梦一老媪持盂来,中有物,状若糕饵,命取食。食之,即觉清快异常。因询曰,我躯已解脱否。媪曰,解脱矣。汝速念佛。乃宣佛号百余声而醒。由是气喘全平,且左半肢之风废不用者,亦能行动矣。是夜即能安寐。次日黎明,忽觉檀香馥郁扑鼻,诫侍者曰,我欲寐,汝且休拈香。然侍者并未拈香也。

自此身心适悦,了无病苦。惟纳食减少耳。如是者十余日,至二月二十日,复觉脘膈不舒,频频吐呕,痰涎甚多,病又笃。乃复延庵中女众念佛。二十一日,太夫人亦自知不支,特诫家人曰,我濒危时,倘神智不清索食,汝辈切勿以荤腥食我。二十二日,痰涎转秽为净,而吐即止,病益笃。复诫家人辈勿得号哭,乃均高声念佛相助。太夫人虽气已微续,犹能随众金刚持念,直至夜半三句钟后,安详而逝。享年七十有九。直至次日夜半顶犹温。而面色犹如生时。家人方遵俗举哀。其平日念佛所记之西方公据,取而化之,纸灰不散,现有僧相,立莲花上。纹理深刻,惟妙惟肖。探丧亲朋争睹之,咸叹希有。呜呼。其瑞应如此,生西何疑。虽然,世出世法,皆由心造。太夫人精勤修持二十一年如一日,且因风废之疾,静坐八年,益资定力。而哲嗣昆仲亦以缘熟而奉佛,母子兄弟互相策励。所谓内因外缘,无不具足。故得临终正念分明,而又仗净众助念送西,自然一心不乱,离此娑婆,达彼安养。非宿植德本,何以至此。尚彬谊属葭末,志契莲邦。太夫人之行谊,夙所闻知,而生西瑞应,均为目睹。备喜交集,情何能已。因草事略,以告来者。

曹母罗太夫人(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

曹母罗太夫人,余姚南城女子莲社之发起人也。年五十六岁。法名慧原。素性勤谨,粗识文字。生二子一女,婚嫁早毕。夫旅外纳[竹/造]室。子因奉母各异居。自邑中佛学肇兴,太夫人信仰弥笃。初闻净土法门于叶居士照空,便起欣厌,炽然求生。与叶慧机居士之妻叶姜慧莲,首结净侣。继以念佛多妄想,强遣不得为虑,以告何居士慧昭。何曰,强遣妄想,不若用心执持。又曰,反照则可,强遣则不可。为述省庵大师诗云,念佛休嫌妄想多,试观妄想起于何,无心收摄固成病,著意遣除亦是魔。太夫人然之。己巳春,访何于莲栖,约以提倡佛七。厥后两月,旧患项疠复作。虽有疾,仍依期到会,礼拜念诵,一如常仪。九十月间,会中果连举佛七,仿截流大师法,一班行念,一班坐听。以是故,太夫人竟得轻安境界,由此功益精进。冬至后,疠疮大发。又感外邪,致卧床不能起。叶何两居士同往视疾,谆谆以助念相嘱。过腊八,先后邀男女同缘至家,连日轮念。夜则以女僧代男众,令佛声不绝于耳。太夫人亦时时出声随念。子女更迭问省。云无他苦,惟头顶隐隐作痛。并自言香案上已一现莲花,有顷渐灭。语时志甚坚决。历一星期,病似转轻,医谓可无他虑。遂中止。后虽时瘥时剧,卒因家属关系,于缘法辄生障阂。直至今庚正月杪,忽转痢。且谓身重如有磨上压,已现地大分离之象。乃令长子往招何,谓欲听宣佛号。何乃偕叶同往。至床前,一见泪下。谓业重胡竟如此。伸手作礼谢状,似已不克缘佛然。爰嘱其眷属,亟邀就近女众及女僧,当夜轮助。约于翌晨集男众往代。交子时,太夫人复鼓唇默念。更阅三小时,目瞪向上,气息奄奄。延至次日上午七时,促何至,高声助念未百声,眼忽合,气亦随绝。迨叶至,已安详而逝。惟见面貌如生,无他异相。诸团友相继来助,至午后乃已。时民国十九年二月廿六日也。

嗟夫。如太夫人者,可谓有心人哉。一经闻法,不失正念。若非病魔障之,眷属误之,其结果何止如是哉。莲栖何慧昭氏谨志。

余为太夫人两次助念,默察先后景象,而叹世之修净业者,信愿行虽具,若非死尽偷心,恐难即生成办。盖有一分偷心,即有一分系缚。譬犹摇船而不解缆,虽用全力以把橹,其何以行之哉。例以史家书法,观此事略中。叙家属处,语虽不详,其音已在弦外。呜呼。世出世法,在行人固须打成一片。凡为人子者,当知饬终之典(可见饬终津梁一书实应家家置备)。世间孝未可与出世间孝相提并论。太夫人于此,幸志向坚决,尚不至拖泥带水,否则殆矣。昔宋莹珂既出家,犹以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求佛来迎。若太夫人于初次助念时,能见及此,临终瑞相,何止莲花一现已哉。在俗行人照空附识。

张德瑜居士(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

张德瑜,浙江余姚南城人。年四十七岁。膝下无儿女之牵挂。有足疾不良于行。甲子秋,闻亲友传述宝静法师讲阿弥陀经,始知有净土法门。因而发心,乃持观音斋及六斋,每日念佛数百声。翌年,静权法师莅姚讲观无量寿佛经,得受三皈,锡名弘安。素患吐血症。己巳孟冬上旬,病危。到十一二日,气促痰壅,盗汗不止。医者云,命在三日间。病人闻之,乃嘱咐家事。且云,家内事已交代清楚。予须照顾自己要事矣。自此不肯服药,专心念佛。日夜喃喃不息。并请人助念。其从兄竹屿,见其气迫促,一句佛号,一呼吸只能念二字。慰之曰,汝气急促,盍稍息。对曰,念佛觉气和缓。不念佛,其苦更甚。妻虑其念久力乏,止之曰,汝平素颇以保养身体为重,今患病何反不顾。伊答云,平日固然。今肉体将遗弃矣,保重何为。惟有专心求往生耳。妻泫然欲涕。又告之曰,我往西方,汝当贺我,何悲为。既以口渴索饮。妻劝之服牛乳。不肯。曰,汝尚欲覊留我耶。至十四日未刻,告家人曰,奇哉,吾心益觉清爽矣。言毕而逝。助念至午后五时,全身始冰,惟顶尚温云。

张居士临终景象,生西似有希望。但伊平素仅持观音斋及六斋,每日念佛不过数百声,内典亦不甚解。而往生现象,反较明白教理而不肯实行者为优。无他也,实由信愿真切之故。察其临终前情状,病重不肯服药,口渴不饮牛乳,决志生西,喃喃念佛无稍休。若非于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者,安能如此坚决。凡修净业人,到临终时,务必不管生死,不畏痛苦,专心念佛,决志生西,乃得往生。不然纵平日略有功夫,临终贪生怕死,求医服药。念佛任诸他人,而自己心中泛泛悠悠,若闻若不闻。欲得西方三圣之惠临,世界中有如是幸福耶。所谓助念者,助我不失正念,就是助我忆佛之念,无刹那之间断耳。若以助作正,是谓颠倒,安得往生。李智圆志。

张启莹居士(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

岁戊辰,中秋午夜,余姚张启莹居士西逝。十六日由李步洲居士,特来甬观宗,恳请宝静法师莅姚,当晚为启莹居士授幽冥戒。次日适为佛学会集聚念佛之期,善信男女共聚一堂,由李少垣何慧昭叶照空等诸居士,邀请法师莅会开示。兹将讲辞录后,以供未闻者之研阅。

余昨晚特为张启莹居士生西授冥戒事来姚。而今天复得与贵会诸善信聚谈。未始非宿缘所在,至可欣快。启莹居士去年已曾发心皈依三宝,法名弘载。平日于佛法,心甚崇仰。惟禀质素弱,时多疾病,未有真实修持。日前旧恙复发,竟致不起。青年早伤,殊堪哀悼。中秋月明光圆之夜,竟为英俊少年辞世之时。割爱别亲,溘尔长逝。死者固一息不还,生者含悲靡已。古之白头不去黑头去之咏,又可回诵于斯时矣。可慨孰甚。

余姚佛学会,本设有临终助念团。但今莹君临终,适在午夜。故未有该团助念往生,诚可憾事。幸莹君夙有善根,于是晚曾索留声机念佛片,以闻佛号。后亲属为其高声念佛于病榻前。至中秋夜十二点钟时,忽尔点头作礼,合掌三拜于父母妻前,表示谢别(或谓系见圣境而作礼欤),即安详而逝。后觉其胸前温暖,伊父复在莹君耳边高声切念佛号,助其正念,资生极乐。而神功胜力,真不可思议。未几,果被佛号提上正念,全身统冷,唯头顶额际温暖,热度异常。查人临终时之最后暖气,即第八识是。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者,即指此识也。今既属顶额而出,可知必生善处。盖莹君平时虽无修持,而信心已具。复得贤父及合眷为其助念,致有良好之结果。甚为难得希有。

临终助念一法,凡修净业者,无不认为最要紧事。将死病人,神识昏迷。平时若无纯熟工夫,临殁时定难作主。故明达之士,创助念团,彼此互助,其益至大。但非有学佛相当之程度,断难成诸实效。盖病人无相当程度,见有人来念佛,认为送终者至,更生恐怖。其眷属无相当程度,唯望病人速愈,喜其生而不忍其死,是世人常情。见有人来念佛,认为绝望,厌恶心生,故不愿请人助念。缘此二因,则助念团等于虚设。亦可知其学佛之程度甚浅也。今莹君临终无丝毫惶恐,喜人念佛于其榻前。又得眷属无悲哭声以乱其心,唯佛是念。虽无助念团集念,而获美满效果,是皆莹君厚植德本,深有善根之所致也。

余见莹君之死,不禁大有感触。古云,每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斯语深可为我辈未死者作当头棒。须知人必有死,仅迟早之异。所谓人命无常,朝不虑夕。今日虽存,明亦难保。譬若朝露,去日无多。如是将死不久之有限生存光阴,再复糊涂过去,到了临终关头,八苦交煎,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则悔之无及矣。我甚愿诸君对于世间幻妄之想,看得破,识得透,不要太执取。对于己躬下事,切宜赶紧办。除却生死大事外,其余都是可商量。生死事为切己问题,余者皆为别人忙。所以吾辈于此点,决须认得清楚,万不可忽略。于自己要事,尤须闲时办,方得忙里用。或临时抱佛脚,恐来不及。如莹君之临终样子,是绝无仅有,不可多得。总要自己办妥,为最稳当。愿诸善信,老实念佛,勿再因循,空过时光。余此次来姚,匆促非常。略谈几句粗言,尚祈不以人废言,是所至望。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 如救头然 但念无常 慎弗放逸

世界佛教居士林念佛助生极乐团草章

称念弥陀名号,求生极乐国土,为如来胜方便。然三昧未成,业境可畏。净念不续,往生多阻。平日修持精进,全仗自己。临殁提撕引导,尤赖助缘。盖临终一念,为后有生因。斯时无始善恶诸业同时显现,八识不能把持,则随业升沉,出苦无日。故斯时千钧一发,实可畏也。若有善友,为助病人,使目睹圣像,耳闻佛号,净其境界,摄其正念,则末后一著,定当突破铁围,往生净土,非业力所能牵住矣。超脱三界牢笼之苦,永免死生流转之悲。尽举天地间事,孰有较胜于斯者。爰邀同志,组织念佛助生极乐团,缔无上之胜缘,期同登乎净域。订定章程,开列于后。各界善信,幸垂鉴焉。

第一章 总则

一、本团定名为世界佛教居士林念佛助生极乐团。

二、本团以援助临殁行人往生极乐世界为宗旨。

三、凡本林林友均得加入为本团团友。

四、入团时,须填具志愿书,详载自己年龄职业及通信处。

五、本团设主任一人,干事若干人,办理本团一切事务。

六、行人病亟,照章邀请本团助念时,由主任或干事邀集团友。团友闻邀即至,以免贻误。

七、对于佛法毫无信仰心,或患急性传染病,及疯癫者,虽病亟来请,本团俱难应命。

八、本团经费,由团友自行乐助,并不在外募捐。

九、本章程,凡团友及家属均应遵守。于邀请助念时,尤须予以便利。欲临终及断气后一切办法,悉听助念者之指导而行。如未入团之林友,而欲邀请助念,更宜注意此节。否则却邀。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由本林理事会通过增删修正之。

第二章 邀赴规则

十、凡邀请本团助念者,须由家内主持人,或代理人,填明邀请书,详载病人名号、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并声明照章行事,决无违碍等情,经团友介绍,俟主任考核行之。

十一、团友家属,设有深信切愿,求生极乐,预拟命终之际,欲邀本团念佛协助,又虑子侄辈稍不留意,坐失机宜者,可填就助念预约书,详载本人名号、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及预约之言,并指定代表人(家属代表)。嘱家属听受指挥,予以便利。又声明照章行事,决无违碍等情。通告理事存记。惟其事之允许与否,当由本团议定之。

助念预约书,有家属全体署名签字或盖章,则更完善。届时(临命终时)本团接到代表人报告,即察核行之。

十二、凡邀请团友助念者,时期长短,得预先订定。

十三、邀请助念团之家属,须举定代表,以便与本团干事接洽一切。

十四、本团遇有邀请助念时,应由干事一人会集团友同往(助念团友邀集单另备)。

十五、本团团友,赴邀请家助念时,须佩带本团徽章,干事加佩干事徽章。

十六、助念期内,各团友须认定每日值班时刻,挨次轮值。如不能准时值班时,须切实托团友代理。

十七、助念时刻,或全昼夜,或因病势暂瘥,但在日间助念,或订每日若干时。临时由两方代表与干事酌定之。

十八、助念期内,团友均系义务性质。昼夜轮念,或难为继,得邀请本林念佛会基本行人数位。如欲邀请僧尼,或女众时,应得本团主任或干事同意。

第三章 助念办法

十九、赴请助念时,至少由干事一人,率众同往。随带接引佛像(或木质金装,或五彩绘画均可),及引磬香烛等需用物品。

二十、初到时,一面将助念利益,及所避忌,切嘱行人及家属。一面策励行人,及布置一切(佛像面东,行人宜西向,坐卧不拘)。

二十一、俟团友齐到后,开始总念一次(约二小事)。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无须等候。由理事视缓急酌定之。

二十二、总念毕,由干事将人数分定班数,扣定钟点。遇紧急时,须日夜轮念,务使佛声相续不断,至行人全舍暖觉后方止。

二十三、班数分定,未轮著者,可回休息。但应于轮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数少,可劝家属加入。

二十四、行人临终时近,得令家属加入同念,以免有妨碍举动。如对行人有须策励处,斟酌行之。

二十五、行人生西瑞相,须注意考察,以便报告。

二十六、助念仪。团友坐佛案两旁,家属代行人拈香行礼,行人合掌听念(自念声默不拘)。先总念(此系未至临终时之仪。若至临终即可从赞佛偈起。赞佛偈念毕,即接念佛号,永不念别号,直至将欲停止,再照所订之章程,念三菩萨及回向等)。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弥陀经(一卷) 往生咒(三遍) 赞佛偈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或数千声) 总念时临了再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忏悔偈(一遍)

次分班念。初念从赞佛偈起。以后换班,但念一句佛号。最后休止时(即行人全舍暖觉以后),全体齐念愿生偈一遍(一字一引磬),毕,再念四句回向文。

助念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第四章 团友须知

二十七、念佛助生,关系最巨。但亲属对于病者,情爱所系,令其不动悲悼,似属难能。是以朗诵佛号,使病人正念现前,得生安养者,实赖净业友人之协助。故团友逢有邀请助念情事,责任所在。当迅速前往,如救头燃。勿得迟延贻误。

二十八、团友既到邀请助念之家,推举功行纯粹,长于说法者,到病人前安慰劝勉,施以无畏。应云,我等为汝念佛,虔求加被,愿汝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随佛往生耳。然娑婆恶浊,易失正念。固当一心念佛,以求佛慈接引,即得往生。当生欢喜心,如出牢狱,得回老家。切不可怕死。若一心念佛求往生,寿若未尽,由一心念佛故,即得业障消除,疾病痊愈。寿若已尽,即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若痴心怕死,则寿不可延,往生永无希望矣。可不哀哉。大众竭诚净念,俾得往生。

二十九、团友相处,应出以谦和诚敬,远离我慢贡高瞋恚嫉妒。不然,则是拒人千里,失却临终助念之大利益也。

三十、念佛助生极乐,助念者获有四种利益。兹列于下。

(甲)我为他人临终助念,我之善根因是而长,功德因是而增加。

(乙)我为他人临终助念,因是而获得无边阅历,可为自己法戒。

(丙)我为他人助念,则他时人亦为我助念,可获相助之功。

(丁)彼人因我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缘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我得力。

第五章 家属须知

三十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延年。世寿濒危,即得往生极乐。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为超度幽冥而设,疑为不吉。庸愚瞽见,大谬大谬。华严经,佛升诸天说法,无量天帝,共赞佛法,最为吉祥云。念佛者,佛所说之法也。故一心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三十二、凡眷属人等,切不可入房与病者作软爱语,或临床挥泪,扰乱病者正念,累其堕落。

三十三、病房之中,除念佛者外,非必要时,伺候者以二人为限。其余可在房外静候,不宜喧哗。或加入同念更好。

三十四、病者气绝以后,切忌哭泣。又忌揩洗手足,搬动身体,掉换衣服等事,致使行人痛苦,丧失正念。须照常念佛,待至暖觉全舍以后,方可举行。

三十五、病者暖觉全舍以后,臂膝弯屈,难以正直,可用热水手巾搭于臂膝弯处,自然照原。其实屈亦何碍。切不可听从世俗之谈,谓行人手足不直,来生将成折肱跛足之人。此等谬见,稍有识者,即知其妄。盖修行有得者,多侧卧而逝(称为吉祥卧),或坐化立亡。夫侧卧坐化,手足必屈,不辩自明。即释迦牟尼佛涅槃时,亦侧身右胁而卧。故行人身体之正直与否,实不成问题也。

三十六、生西以后,家属应以念佛代灵前哭泣。

三十七、祭祀应以素斋代荤菜。

三十八、节省丧事种种糜费,以作佛事。或买放生灵,或印送善书,为行人生西之助。

[憨山大师示欧伯羽]谚语有之,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余居尝每念句践因会稽之耻,志复吴仇。乃卧薪尝胆二十余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灭吴以霸。吾学道人,视历劫生死,幽囚困辱于三界牢狱,岂直会稽之耻。贪瞋痴慢夺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岂直吴仇。吾人怡然如饴,而与之嬉戏游宴于其间,略无惭耻奋恨之心。可谓大不知本矣。其自视也,可称大丈夫哉。伯羽有志于此,当为切齿。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展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一切出资者 展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2004.12.09 文印 据民国十九年上海佛学书局本完成二校

附录:治肺病二良方

莼菜佐膳。久之自愈。(此菜多产江浙湖泽中。叶椭圆。茎及叶背皆有黏液。作羹甚美。若治病。勿同荤菜煮。)

枇杷叶去毛。煎茶。日日饮之。一月后。大便中见小虫。即愈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慧律法师:临终备览-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慧律法师:临终备览-第十二章 往生实例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大孝王锡璠居士是这样助念送母亲往生极乐的--学佛网 大孝王锡璠居士是这样助念送母亲往生极乐的--学佛网

助念得生,托梦孙儿 助念得生,托梦孙儿

善人不能只满足于善报——记我的父亲与他的临终善报 善人不能只满足于善报——记我的父亲与他的临终善报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我为不信佛的父亲助念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 莲宗助念法语大观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助念时需要给亡者和冤亲债主立牌位吗

颠倒妄想不除,容易在临终刺激生死业力 颠倒妄想不除,容易在临终刺激生死业力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在家居士早晚课须知 在家居士早晚课须知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

常修梵行,为了临终一念 常修梵行,为了临终一念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家人寿尽的时候没有师父助念怎么办 家人寿尽的时候没有师父助念怎么办

临终之日千万不要做的事情 临终之日千万不要做的事情

在医院往生没有道友助念怎么办 在医院往生没有道友助念怎么办

助念他人,启示自己 助念他人,启示自己

造了很多的罪,临终闻到佛的名号能解脱吗 造了很多的罪,临终闻到佛的名号能解脱吗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重要性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重要性

印光大师提出的临终三要 印光大师提出的临终三要

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要有这三种力量 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要有这三种力量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为人助念,即是成就他人作佛,功德难思

如何善巧开导安慰临终之病人 如何善巧开导安慰临终之病人

成就临终往生,要注意哪三大要事

临终千钧一发之际,要帮助病人心无二念 临终千钧一发之际,要帮助病人心无二念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临终关头念佛最要紧,切莫搬动哭泣误大事 临终关头念佛最要紧,切莫搬动哭泣误大事

临终助念宜恳切念佛,切不可屡屡探之 临终助念宜恳切念佛,切不可屡屡探之

助念时应三班相续佛声不断 助念时应三班相续佛声不断

临终关头一心念佛最得益,妄动哭泣最贻害 临终关头一心念佛最得益,妄动哭泣最贻害

临终面临死亡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临终面临死亡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五逆十恶之人,临终亦得往生 五逆十恶之人,临终亦得往生

临终出现征相的时候是怎样的? 临终出现征相的时候是怎样的?

索达吉堪布: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亲自为你补传承 索达吉堪布: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亲自为你补传承

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命终转生天界 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命终转生天界

印光大师:临终病苦释疑

念佛求生净土须知 念佛求生净土须知

星云法师:临终祈愿文 星云法师:临终祈愿文

达真堪布:助念和晚课哪个重要 达真堪布:助念和晚课哪个重要

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怨亲债主会不会来障碍往生 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怨亲债主会不会来障碍往生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临终助念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临终助念

索达吉堪布:如何避免临终碰到违缘而功亏一篑 索达吉堪布:如何避免临终碰到违缘而功亏一篑

临终往生问题 经论汇集 临终往生问题 经论汇集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正觉正法公奠文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正觉正法公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