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2021-05-18 宏海法师

第一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大家精进念佛。今天是周一,我们依然来展开新一轮的闻思学修的内容。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讲《金刚经》空性。今天我们算是再回归到净土,希望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诸位学子们,能够解行并进的来进行自己的学修生活,也能够一如既往的,更上层楼的迈步在成佛之道上。

今天我们再讲新的内容叫做《净土或问》,这部以问答形式而展开的论典。在讲之前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再明确一下。我们线上的闻法道场,称之为正法学堂,希望每一位立足于求解脱的佛子们,要把正要守护,要长养好。当时一念兴起,想到正法。我们前面听《金刚经》,大家已经明了,法其实哪里有邪正嘛,也没有偏圆嘛。可是对于我们学习把握或者就现有的资历来讲,附之于宗教体验,它就成了决定性需要的状态,要心存正法。不管大家发心学佛,从初入门开始,我们都听得明白佛法是真理,行得也成竹在胸,修行法门能够精进不懈。

总归就是在我们这里,大家能够得到法的利益,我希望不要迷信,不犯糊涂,也不追求神秘,不卖弄玄虚等等这些。只管听闻,树立正见,然后你去修。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这样很难得,其实这样不难,但凡有耳根,有时间坐下来,就可以达到。真正难的,保持正法在心是后续的,或者是在修行的路上,甚至比较精进的、勇猛的更难,你能不能够守成长养护好这个正,太难了。

所以希望大家既然在正法学堂建立学修的缘起,我们就是要把它守护要长养好。至少我们在这个群里面听法,最基本的一个指标就是疑惑越来越少,不是说茫然不知所措,疑惑越来越少。大家听清楚,业障可以多一点。有可能你修行修的比较好,把业障烦恼等等,甚至逼出来这都很正常,但是业障可以多,迷惑不能够多,只能少。最好就是能够听法听的心里有数,不管你在法喜的时候,或者说你在烦恼现前,乃至业障现前的时候,你都能够心里不迷。大家有的可能会觉得怎么会有这种情况,有的用心的会有共鸣,就是不管我们身在烦恼还是清净中,心不迷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指标。渐渐的我们听的从身心上,慢慢的脱离一些世俗的习气,世俗的见解,至少不那么热衷于世俗法。甚至听的相应以后,希望他人也能够如此的知道,然后有序的并不是疯狂的去分享给别人。

所以我想在今天开讲之前,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做一个心性上或者说发心上的一个整顿调试,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让我们现有的闻思因缘,能够让大家产生真实的利益,而并非例行公事,或者渐行渐远。所以希望大家来听闻,第一个要整顿的就是要调整我们的闻法心,听闻佛法是真的想听,觉得有用,想知道,你认为应该听而听,不是为了听法而听。也就是说为了法、为了道、为了求解脱,我们来听,听完了按照正常的效果的话,应该是有助于我们对于法和道和解脱的增进。

首先一点就是让大家明白,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大家来听法,在正法学堂建立这样的一个缘起,大家的护法居士来发心,这都是大家一块的功德。那我们之间都是以道法来相交来结缘,虽然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好像毫无礼仪吧或者是完全没有关怀,但是不必要太浓。否则有时候我们听法听的以人为本,会退失信心的。就是我们对于法的了解求知或者说一种期盼,你一定要建在法上面,不能建在人上面。包括我本人,讲法的所谓的宏海法师,包括我们的护持的同修,你们对这一系列的主法者也罢,护法者也罢,要产生法上的相应,而不是人情世故私交甚好。

特别是我说一点就是以我为例吧,我非常明确的跟大家讲,我是一个凡夫,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我跟大家一模一样,只不过就是现在相信了佛法,然后真的想求解脱,有这个因缘,我们一起手把手的走在解脱的成佛路上。所以我也在修大家也在修,而且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或者这段时间我好你们不行,或者过段时间你们修的很好我不行,这都有可能。

我就是想从一个凡夫,全凭这辈子出家了,然后又读了几年佛学院,现在有这个因缘来应景讲法,将来想成就往生成佛,仅此而已。切莫把我当做神,也更不能把我当做佛来要求。你只管听法,法是真的,法是无漏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不要造神。如果把你的修学情态,没有依附在法上,而依附在人上,你必然会退失信心,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搞清楚我们来信仰而不是来依赖。

当然我也非常感恩大家,这是以我为例,我相信每一位都要以自己为例来这样想,来这样去进步。你比如以我为例,我每次讲法,大家每次来关注,但是有时候我也是在猜想,因为我没有一个反观功夫,我就猜想说大家听法的时候,到底在听什么。如果真正听法,听的相应了以后,我觉得应该说都不知道是谁在讲,只是在法的法喜中,甚至不知道这会在哪里,旁边前后左右还应该做什么事,将要曾经发生的都不知道,就是相应这个法,这才叫做听进去相应了。

你不用说有时候我咳嗽一下,或者吸了一声鼻子,喘气有点喘,哇,一下子非常心细,马上讲完法以后就回馈回来了,说今天又怎么了,哪不舒服等等这些,特别感恩大家的护持。可是我有时候会有点小小的失望,说难不成听法的时候都在听这个吗?所以说从心地上来讲,我们应该听在法上缘到法的欢喜,让我们增进了又有所领悟,觉得原来如此,这是对的。或者说在听法的过程中,乃至我们应当做到的一些具体的实修功课没有做到,而心生惭愧,乃至说你在听闻的时候能够摄心如如不动,能够专注听闻,这样它也是一种好的状态。就是切莫在人上面去寻思,这样的话真的把每一周就这么一个小时,非常宝贵的时间,你从缘起也罢,发心也罢,所产生的因果相续效应也罢,都非常浪费。这是一点,调整闻法心。

再一个这是跟大家共勉的,希望我们渐渐能生起更多的利他之心,这一点好像在此之前跟大家讲法的时候很少提及,今天也算是提升一下吧。我们自己听的相应,觉得真的特别的难得,那一定要发心就是希望,至少愿力上能够让更多的众生,希望他们知道,能够结上佛法之缘。来这样的为此而听而讲,我来讲大家听,这一念心发出了,我跟大家说,从我们自己的成佛路上,真的是犹如快马加鞭。

如果从大乘种性上来讲,这才叫真正的发起大乘心,为一切受苦的众生。可是我们也深知说因为是凡夫心,你不说久久的这样持在法的这种愿力上,你动这么一念都觉得很难。因为我们可以说是自私自利的太久了,大家不要牵强,但是我们可以慢慢的调到这个层面,哪怕一念一念的。包括我们自己,每次我开始讲法,今天我就是在讲之前,知道自己的心地上还是说,讲法到了这会又到了周一了,这是我的一个责任,应该干的事,在这个基础上你反观自己的心,就是要说服自己这是太小的发心,太有漏的一种发心。我们应该把心扩到真的希望现前,你看这会有无量的众生,其实在有这个因缘,你把愿力发出去,很可能就成就了他的缘分,就跟我们成就人道上的某一位同修也罢,有缘人也罢,他来皈依三宝一样的道理。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哪怕我们机械性的说服自己,机械性的生起这么一念,刻意的调整到这么一念,功不可没,会让我们闻法的功德,这个本身功德会倍倍增长。

第二点就是今天开始讲《净土或问》,它的主题就是在讲净土法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听闻调频自己的心,我再说一次要彻信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什么每次总是把无休止的,好像说罪过的话一样,陈词滥调都说出来,就说信心信心,说我们已经信了呀,这不是都皈依了,念阿弥陀佛了。我告诉诸位,也许可能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早已经相信,可是信心或许连一个情况都禁不得风吹草动,或者还勘验不起有些情况的风吹草动,才发现原来并非信以为真。

希望大家要调啊,要信就修这个信心,修这个信门,通往极乐的门径,清净我们这个信根。我们常讲到佛法说到悟性悟性,说点化一下,多少次小悟,多少次大悟,好像祖师爷也说过悟门不可限量,我跟大家讲,信门同样也是不可限量的。在我们没有具足的现证念佛三昧,当下就具足了随意可以往生,主动权已经在自己手里的这种能力、功德,我们的信门永远还是有欠缺的。

所以可能我自己的法境跟大家的因缘吧,为什么就是一直劝生起真信,由真信而自然的带动愿力。你看吧,你不相信自己反观一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老修行者呀,其实根本不是由自然的带动愿力,搞得就弄得好像强扭的瓜不甜一样,你说信吗,当然信呀,虽然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有时候比较诚,有时候比较懈怠。可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号称信仰净土,有时候又想来点别的,去放开手脚去广大圆满的去学习一番,又好像违背自己往生的誓言一样,把自己弄得里外都不是人,这就叫强扭的瓜不甜。所以一定要在信心上加固,一方面要从教理的听闻来扩充你的智慧的生起,第二个方面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多多的培福,去增进你的福报。当然这两个合二为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我可以很惭愧的告诉大家,我现在还不精进,我觉得我太不精进了,可是我很庆幸自己就是这个信根的福报,到现在有时候我扪心一下,我觉得没有牵强过。我跟大家说,这不是前三天在五台山磕了几天头,第一天因为刚刚感冒了一段时间,途中有这么几个台阶磕下去站起来有点眩晕的很,可是呢没有恐惧心。因为以前我也有类似的经验,总是说这后脑勺一个翻身下去,都是石头台阶,下意识的会扶一下旁边的石头扶手什么的。但是这次我就觉得,突然间下意识的生起一股无比的欣喜之心,就觉得当时如果是当下正好,真的是好因缘来了,这不就即刻就往生嘛,中间没有缓冲下意识的生起一股欣喜。给大家汇报一下,这就是我虽然是这么不堪的一个粥饭僧,但是就因为我在佛门里边,日复一日的当着和尚的功德,包括讲法的功德,法供养的功德。所以你看这个信心永远有提升的层面。当然我当时也生起一种,包括现在给大家讲的时候,还有一种沾沾自喜心,这就是障道因缘又出现了。我们当下这就在发露、在忏悔,大家一起在共修。要彻信,不要说你已经信了,稍微考验一下你是否是一个真的净土行人,有时候太失望了。所以第二点我们光把信心提出来,就要彻信净土。

第三个我们再可以重复一下,叫巩固知见、固正知见,什么叫正知见?今天都是老调重弹,一定要明了:要成就净土,假如只是为了往生,是真的为了超凡入圣到极乐世界去,不是为了搞名堂、也不是为了做学问、也不是为了留一个好形象在此世间。一定要明明白白的知道,往生西方的这件事情的元素、资粮,不能少、也不能多,就是信愿行。

特别是从行门上而言,就是忆佛念佛是正行,其他的都是助行。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要念佛为行门,最正的行门。从往生的条件上来讲,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是上品上生。可是大家要知道,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念佛,再没有其他的。不要你做什么功德,不要你修什么禅定等等,没有、一点都没有,不要凭空设障,太可怕了。现在我们有时候,真的是跟大家说,本来有时候好好的,因为弘扬净土,我自己不知道这算不算个风格。包括弘扬佛法就是劝信。我觉得就是信心可以别人帮忙。修行精进别人帮不了呀。所以有时候我们本来好好的,这会自己还比较相应,一直这么走。可是突然间一听,或者同修说你哪不对,这样下去往生不了。好啦,这一提醒,越想越不对,原来曾经都不对,到现在一直不对,然后心地里生起一种恐慌,又觉得应当精进。结果呢,业果、业习、烦恼等,福报又不够,精进不上去。最后弄得灰头土脸,把自己原来的道,原来的坦途上面给设障了。或者原来以为已经能往生了,说这个是可必的,一定会的。好像一听说哪哪不对了,又恐怕往生不了了,从此就成了他的一桩心事,拼了自力去修行。净土法门是自力和他力结合,以自力去感应,以他力来接引为成功的元素、对接的桥梁。所以有时候往往我们容易会觉得,对佛的愿力接引突然间就绕开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主导力量,他沾不上手了。后来发现是什么呢,就是福报不够,开始动摇了。

因为修行也需要福报的。修行投入的力量和需要你的福报支撑的量,比我们在世间法里边,享受一点五欲六尘等要大得多。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能够当机的精进这一段时间,乘机的再上一个台阶。结果你还是晃晃悠悠的修了,把时间、精力、福报都搭进去了,效果没出来。这个时候一旦你的福报不够支撑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是旁边出来声音,然后自己心里感应,一吻合,不对了。

马上开始更加的心向外求,要觅一个高超妙法,来弥补自己好像修行净土的不足,完全忘却了阿弥陀佛接引的铁定愿力。可是大家要听明白,不能断章取义,我不是在弘扬本愿法门,说完全就是不念佛什么,要念佛。可是大家也要知道,我们往生是由我们的念佛力,来所应证的信愿力,感通佛的慈悲愿力,而兑现出来的接引力,这是一套成功体系。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特别不相应有一种声音,我相信我们同修道友、居士里面都会讲起,他一旦看见别人的状况,马上给下个定论你这样往生不了,我特别不相应这样说。我就觉得净土法门只有劝往生,不要去说能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大慈悲父,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如此的婆心切切,唯恐怕一切人认为自己不能往生。

所以从来不说绝不可以往生,而是说大家要求往生,怎么样能往生,甚至最后讲到了唯有诽谤正法。你想想就舍不得说一句有一些人可能往生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你把净土根本经典翻开,舍不得说这么一句。而大量的去赞叹,他方国土里成批成批的往生。我们现在有时候一下子就给人定论这样你绝对往生不了,你说的算吗?甚至说到了唯有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那我可以说一句,其实就是只要一切人,承认佛法、修学净土,就能往生。这种长养呵护一切上、中、下人的信心之心,大家可见一斑呀。所以我们现在不以佛的知见为知见,为什么,就是没有福报,太可惜了。

从所谓的讲法而言,我每次内心坚决地、真诚地发心,护持大众,只要跟我有缘的信心,护持大家的信心。纵然我自己好像修为不好,但是我认为净土法门真实不虚,极乐世界就在西方,我一定要护持大家的信心。至于说你的信愿我来护持,行门只能各修各的,希望大家自己保证今生能够往生。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因缘,成就我们的线下的共修,这是未来之事。讲到这里了,我想说一说,本来我最好避免说这个,一直是希望反正念佛嘛,道理讲给你了信心劝给你了,你就念去就好了。可能我们有时候呀,真是手把手的习气太浓了。

今天也略微说一下,就是实实在在讲到行门。这个是我自己的知见,你相应可以依之尝试一番,不相应也莫说不好。因为没有好不好,只有说适合不适合。念佛我们现在来讲,有两种方法比较有操作性。第一个就是执持名号,这是不变的主题了南无阿弥陀佛。可是有时候,可能我们念佛,相信现在大家也会在数量上,大家也会常说到数量改变,才能达到质的改变。可是质的改变在哪里响应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像印祖开示说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念阿弥陀佛,时间也念得够,数量也念得够,在这里固执的说一句,还是信愿不够。

如果说你已深信,当真深信佛力名号功德为基石,在念念生信之下,执持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四字阿弥佗佛。让他念的熟,心地尽量的专注,这种状态就是你每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都觉得我想念,我特别想念,而不是我应该念,我需要念,虽然我不想念。这两种心态相应的功德上快慢差别,乃至效果差别非常大。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在这种状态上,念这句佛号,各念各的,不要把你念的境界,你念的比较相应的,让别人朝着你学。虽然我现在讲,也只不过是给大家说,这个行门,就这么行。你可以利用你的行,但是效果一定要有这样的效果为最佳。

这是从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持名上来讲。但是我有时候也会尝试的更多的观念。也可以说忆佛念佛的前一个忆吧,忆多。怎么讲呢,记得那会给大家讲净土三经的时候,刚好先讲的《观无量寿经》。所以可能我本人,就跟观想佛的法门比较相应。首先,你要以阿弥陀佛的庄严相为力量,就依着第十三观,就是跟我们,哪怕人或者略微比人高一点的,金色的,最相应的哪一尊佛像。像我原来,可能大家有去过我在北京的寮房,就挂着那张阿弥陀佛,就是他。以这个形象为力量,要以他为力量。希望大家听对吧,因为这都是我创的词,为了表达这个意境。

如果你铁定了在哪里,一定要搞清楚西方在哪边,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因为将来我们往生西方在十万亿国土,可是我们感通成功往生的时候,就在现前一念中。所以可以说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清净海众,此时此刻你只要心念观得起来,在西方就这样锁定。很可能刚开始观或者忆念的人,会觉得必须要主动一些,主动出击。慢慢地久久地养成这样的一个惯性,也许到某一个(时候)就是念得熟了以后,惯性会养成什么呢,有一天可能你是被动的,佛是主动。他就如影随形的跟着你,就在你感观的西面显现。这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细化。佛的犹如镜满月的庄严相,捧的莲台,伸下来接引的兜罗绵掌,下面的莲座等等这些,让它清晰起来严密起来。但是忆佛念佛,刚开始我们主要的起观,慢慢的好像佛成了一个主动的显现。这个时候就算是有一点深力了。在两个力量,就是你跟佛的力量加在一起、合二为一。

怎么讲呢,有时候法啊,不可说不可说。我罪过的打个比喻,就跟人世间的男女谈情说爱、恋爱一样。一开始好像是我们去追求,慢慢的和谐了,养成了一个默契以后,他也会来看你,最后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绵绵密密,就是这个时候。两个力量在一起,自然而然久久养成惯性就叫绵绵密密。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恋爱成功,已经成家结合到一起,过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日子。就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就是手牵着手,平平淡淡的过日子,这才叫绵绵密密的进入修行念佛的最佳状态。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总的来说刚才我们讲的念佛,在这种状态下你去得一心去入三昧,都不是拼命来的,拉扯来的。而是顺手牵羊一般就来了。不要去拼命去卯足了劲。大家要知道,禅宗里也是这么讲的,其实净土法门也是这样。真正用劲蛮力的修行,都不是真修,都是缘修,缘法,往上缘。这就是最简单的,这么去用功就可以了。我们听教法,除了这样用功以后,其实更需要补课的,几乎都是信愿,因为信愿不真,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这次讲《净土或问》讲记,有助于我们增长教史见闻,以教史为鉴。我们有一句话叫以史为鉴。就跟自己在那个时代中,到了那个情形。对照祖师们的法语,你去跟自己的心地碰撞,引发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模式,要跟教言要同步、要相应。所以特别是《净土或问》这种问答的体裁,一切祖师们的开示,都是为了匡正不正之风。虽然像我们讲《净土或问》这篇文章的问答体,它是在元代时候的事情,可是要知道,既然为人道的众生,烦恼基本上都相同,疑惑都是同一个风格,就是从古到今毛病都出在这,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上有些差别而已。所以教史中的开示,对治我们当下现实中的疑情,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以史为鉴。

当然另外有一点,这点是我个人认为特别重要。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次开讲,以前有时候开讲座性的,或者总结性的,现在越来越只敢照本宣科,已经几乎不敢手舞足蹈的信口了。为什么呢,我们总是以佛说的经典、菩萨说的经典,最低最低是开了圆解的祖师,以他们的言教来进行学习,我们其实是一起在学习。为什么,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担当普被的功能,他们有纠正时代性错误的独到眼光。也就是说,他们的言教是有力度的,有真正的圆满的具足了指导性和思想性。

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大德,从讲法的长老法师,到中坚力量,中年乃至青年的法师们也在讲,可是还是要告诉大家,是有差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洗礼、因缘的冲刷。我们现在说错也不一定会错,可是你要知道,有时候应情应景,应机不一样。不一定能够说到面面俱到的圆满,或者在某一个时刻起作用,不一定能够在任何时刻起作用,能够弥久愈新。我们在讲《净土十要》的时候也说了,在纵横交错中能够脱颖而出,才是真正的文字般若。有这么好的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么好的,就不要自己再弄一套了,以史为鉴。可是我们现代的人,毕竟因缘也罢,福报也罢,他又够不着,或者他跟祖师他接不上缘,他就听不来这个法。没办法呀,我们就做一个工作,把它用浅白的话这样交待出来,借这个因缘再一起跟祖师结缘,就可以了,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当然还是老调,就是讲到大家要以珍惜佛法难闻,真的是不要以为说现成的现在可以听,无常中也许说断就断,所以我们来发心乘机积累资粮,一个是珍惜二要宽容。因为听法呢,每一位法师都有他的风格和法境,我就听过不少这样回馈来的消息,说到法师呀,就是跟你相应呀,你讲的好,怎么怎么样,听的怎么接地气,每一句都扣在心里,怎么怎么样。我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反正我就好大喜功的接受了。但是我们要知道都没有错,是吧。那我们听着相应的你就继续,听得不相应的,天底下遍地都是善知识,只管去受益嘛。就是切莫我们在其中挑肥拣瘦,是此非彼就可以了,不要折损功德,这算是这次提前啰嗦这么多吧。

今天还有一点内容要给大家交待一下,就是我们开始讲《净土或问》的缘起前奏,缘起前奏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净土或问》,《净土十要》里边的这样一个内容。这篇问答的缘起非常明确。就是同为道人吧,而且都是大祖师,或者说求法者,他们之间关于法门也罢,用功上面就跟我们一样,他起了疑情了,由此而他展开讨论,确确实实是有具体的人,有具体的问题,而且《净土或问》它的开篇中引用的还是教史上最具体的大德,他有具体的言教作为论据,他来提出了问答。

所以这篇论文它非常有针对性,今天还有点时间,我们要做的是要厘清一下其中的人物,事件,乃至提问的因缘关系。因缘关系咱们今天就先讲几个人,希望大家有所印象,否则在下一讲开始,一开头内容的切入,你没有知识储备,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第一个从远处往近看,要了解一下莲宗的祖师,净土宗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众所周知,一提起谁不知道,都被他用钱放生,最后被押赴刑场都不怕的风骨给折服。那我们都知道随便说几个因缘,为什么现在把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定为弥陀圣诞。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并没有以他的报身在咱们娑婆世界来过,除非示现或者接引或者因地修行。那我们这个世界来过阿弥陀佛的圣诞,居然把永明延寿禅师的圣诞,给作为阿弥陀佛的圣诞来过,因为说他是弥陀示现,可见这个人对于净土宗的贡献有多大。

再说一个,如果大家去过杭州,一坐飞机从萧山机场往杭州市区走,你一定会路过钱塘江,钱塘江旁边有一个月轮峰,月轮峰上有一个最著名的叫六和塔,相信大家去过杭州的都见过实物,这是镇钱塘江潮水的,这就是永明延寿禅师监工完成的。所以他圆寂以后,阎王爷都天天把他的圣像挂出来在那拜。

我们为什么要先讲永明延寿禅师呢,他是可以说在当时唐末的时候,禅宗和净土开始慢慢起争执了,就跟现在一样,你要说我修的不好,我说你的法门太拿不出手。所以永明延寿禅师的贡献就是,他是禅净双修的代表性人物,让禅者几乎都归了净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他是怎么把这么多的人,很厉害的都摄受到净土宗了,他用了当时的一个融汇贯通的方法,就是把所有当时盛行的法门,每个宗派的教理,他自己把它诠释的揉在一起,华严,天台,唯识,而又形成了自己别具的独到之处,就是判是都归于一心的法门,全部体现在他最出名的巨著《宗镜录》中。所以他这样的教法汇同于一个心地法门,他就发现原来真正的就是净土,实际上就是大通了以后,挑了一个最好的。

《宗镜录》是他的教理上的贡献,行门上也是不可思议的,他老人家的行门上一天要行一百零八件佛事,三十岁出家,非常用功地修行。后来出去参学到了天台山,天台山当时有一个德韶禅师,德韶禅师是法眼宗,禅宗的一个宗派,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禅师的徒弟,当时非常有名,吴越王都拜他为国师。延寿禅师在禅门上的成就,就是在他的座下开悟的,成为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永明延寿大师。

为什么这里交待呢,《净土或问》起步就是有人说,他都是法眼宗的亲徒孙了,为什么还要念佛,受不了,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禅定功夫到了什么程度,在禅定中观到观音菩萨的甘露来给他灌在口里,结果就获得了大辩才。晚上在那经行的时候,怎么觉得自己手里拿着一朵普贤菩萨的莲花是他拿着。所以他当时就感到是我一辈子到底去归心哪个法门呢。

做两个阄,一个上面写了一心禅观,另外一个上面写了万善庄严净土,连续抓了七次,信手抓下去起来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从此以后每天十万佛号,这就是大师系心净土的根本动力。所以现在叫永明延寿禅师,永明是指的他住过的寺院永明寺,也就是现在杭州净慈寺的前身,这么一位人物。所以大家看看,真的是把净土思想融入大乘的各个宗派行门,第一人的第一个功臣。雍正皇帝看过他的著作以后,说唯东土宗师里边,就是禅宗祖师里边著述最出色的妙典,就是《宗镜录》,这么一位人物。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说永明大师呢,因为他还不是作者呀,《净土或问》作者,后面讲到叫天如维则法师,不是永明大师,为什么呢?《净土或问》的问端就是从他起的。

怎么起的呢?起源于后边的学者就是浅见的,对于永明大师的行门不能够理解。不能够理解,更想不通的在哪里呀?永明延寿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留下了一个叫做《四料简》,来论述禅宗与净土修行的利害关系。我们都知道像里面讲到说,如果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如果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你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是可以说是永明延寿大师,最根本的一个修行态度。虽然这十六句话,言辞非常简练,我们一般人一读就非常明朗,这可以也是说是我们一个学佛者,特别是净土,怎么看待净土法门尊贵广大的一个准则。当时永明延寿禅师的最初动机,他是为了矫正唐朝以后来到宋朝,宋朝以后因为禅宗一枝独秀嘛,就大家都重禅而轻视净土的时弊非常厉害。他为了矫正这个不正之风,结果没想到他的这个偈子到现在还有大功大用。

你看《印祖文钞》里面,印祖就赞叹说这十六句话就是大正藏的纲要。他赞叹起来也是说字字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就是前后都不能移了。你看看永明延寿禅师,但是《净土或问》的问,就是依据他这个偈子而起。就觉得这么一个权威的人,为什么选择了修了净土,他觉得不应当,替永明延寿禅师感觉到不值得,而且到了唐朝以后,说明宋朝真正的禅宗的成就者还是有很多,纵然看不起净土呢,但是至少禅上是成就的有。到了明代的时候狂禅非常厉害,狂禅就是说根本没摸到禅的味,更又看不起净土。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上,到了元代的时候,元明时候有人提出来质疑,永明延寿禅师这样的人你为什么还念佛,你就念个阿弥陀佛,受不了啦。这是永明延寿禅师,我们先了解一下,因为他的一个偈子而引发的问题争端。

第二个了解的,就是我们本论的作者,叫天如维则禅师。这位天如维则禅师,也是一位可以用我们现代话叫做根正苗红的人,从他的因缘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传承法脉的殊胜。大家知道他的师父叫做中峰明本禅师,是元朝最杰出的高僧。高到什么程度呀,元朝我们都知道是蒙古入主我们中国的时代,所以那个时候比较尊崇的是藏传佛教比较多,应该就很可能对汉传会有一些冷却吧。但是当时元朝的皇帝,对中锋禅师是多次的去礼请,礼敬他,这个禅师他毕竟就是禅师,他反而对于最尊贵的礼请礼敬,所有这些达官贵人去请,他都是逃避不理。他的行径就是三十年的时间常常漂泊不定,有时候就住在黄河长江边上,弄个船就住在里边,或者山上搭个茅棚,就这样的一位人,叫中峰明本禅师。

中峰明本禅师的师父也更厉害,就是天如维则法师的师公,叫做高峰原妙禅师。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一些,他也是位响当当的高僧。他当时在宋代的时候,因为形成一种禅味,这就像我们现在这种小资这样的习气特别浓,他后来就创建了隐居山林,就一个人隐居山林修行去了,在西天目山的狮子岩他闭死关,这样的一位大德。所以说有了师父师公,师父的这种加持,天如维则禅师,他也是元朝的可以算是开宗立派的大祖师了,这是他的人。

我们再说说他住的地方,我想必大家都有去过,就是苏州的狮子林。你看我们民间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杭州这两个富贵地,也出了好多好多的高僧。我不知道有没有去过苏州狮子林的,非常精巧,这是当时天如维则法师的在家的护法弟子,在苏州的东北给他买地种竹子,然后到处去广求怪石,太湖石嘛,请这个大师入住。那为什么,因为他为了纪念他的师父中峰明本禅师,是当时在天目山的狮子岩修道有悟,所以他为了不忘师恩,就把这个园林命名为狮子林。再一个高僧说法呀,不是叫狮子吼嘛,作狮子吼嘛,林嘛,其实就是寺院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叫狮子林,我相信去过苏州的应该去过。他住在狮子林的时候,也不亚于他的师父师公。皇帝曾经多次去下诏,请他去京城弘法,他都说自己有病推辞不去,一心一意的推崇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他们的法旨。所以说他就是一个禅宗开悟以后,又兼弘导归,弘扬净土法门,这样的一位大德。

这篇《净土或问》就是他的代表作。《净土或问》是以问答的方式提出了二十六个对答。我们下面讲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有体悟,就是看上去是一问一答,可是问答之间,它又有一种相扣相承的这样的一种气脉。所以读的时候就会觉得文义比较涩,而且非常庞大华丽,但是又显得是一气呵成的连贯式的这样的,来解析有关净土修学的理论和行门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讲这篇《净土或问》,因为在所有的法门中,前面讲到净土宗,它是以信为得度的根本。可是让人们相信,我自己可以这么说是一件极难的功德,这也是为什么《净土或问》被选入《净土十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净土或问》让我们断疑生信的这个技巧,让人非常的痛快地就接受了。就是排山倒海的这种加持,让你没有反驳之力,只有拍手称快。可以说里面有一些疑问呢,是非常有高度的,提出来问题,我相信大家这次听完以后,也会对于净土又增加几分不敢小瞧的心理。但是他解答的这些高度的问题,他解答的密不透风,非常完整。

所以说《净土或问》不但能够利益到初机的一些认识上的一些见解,哪怕是久修了,经教看了很多的这些行人,他能够更能够应该感受到它的这种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字般若,应该受益匪浅。所以说是一本有思想理论和具体行持并进的这样的一部净土专著,这就是我们这次要开讲《净土或问》的一个选择原由。希望能够为大家学修净土,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好,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的时候,我们再开始迈入到《净土或问》的第一问,原由和后面相关的问答环节,希望大家能够听得入耳入心,一切皆是因缘,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

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二讲

好,各位同修,我们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诸位放掌。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开讲《净土或问》的第二次课程。我们现在是回归到净土的法门和对于它的讨论、理解以及修持上来了。上一讲的时候,稍微的把一些前序,注意的和一些匡正的东西,大概的给大家讲一下,繁琐了一番。

今天开始,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净土或问》题目的解释。讲到净土,这已经南无阿弥陀佛,谁不知道极乐世界,好像是成为学佛人的一个标志,会念佛。但是真正意义上对于净土的概念性的理解,我们还是要从几个方面做一个划算。

首先从现象上讲,也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时空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数不清的无量无边的清净佛土。就像在经典里面描绘说国土与国土,然后无量无边的数量就像点尘劫。把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微尘,磨成微尘以后,过一个世界撂一颗微尘,过一个世界撂一个微尘,什么时候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磨的微尘撂完了,这叫一个点尘劫的概念。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国土,所以大家看看有多少。由于每尊佛的功德、愿力差别,修行所成圆满,所以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各种各样的殊胜状态。虽然同为净土,但是各有千秋,这是从现象上而言。

从境界上而言,这就换了一个角度了,可以看我们的修行圆满与否,而呈现出不同的染净状态。通常我们都知道,比如我们这个国土是染土。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染土,可是在他的视野中,其实娑婆世界这个染土跟十方诸佛的净土是同样的庄严,同样的殊胜。由于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凡夫居多,所以他示现在凡夫的视野中,出现的境界就是染浊的,漏劣的。在释迦牟尼佛的视野中,完全也是非常庄严殊胜的净土,由于境界不同,所以所见不同,这是从境界上而言。

再换一个角度,比如从理论上而言,一个现象,一个境界,理论上而言,就应该从因果上论。这一点的说明呢,如果大家有学修过《维摩诘经》里边讲得最为透彻,里面有宝积长者子去问,如来的净土之行。佛不就给他说了嘛,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就没有谄曲虚伪心念的,这个菩萨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摄心不乱是菩萨净土,一切正定众生来生其国,等等这一切。总归从理论上而言,就是我们通常都能够讲两句的: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是整个一代教法的核心理论,也是我们从染到净,不管是心还是国土来讲,一个通常的手法,就是这样修行,就是一个镜子,让他净。这是从理论的主脉络上而言。

我们如果再从因缘,大家都知道种种习性、种种因缘不可思议,从因缘而中,我们要知道,虽然说有点尘劫这么多的国土,上下左右四维十方。但是,这些净土并非都为我们所熟知了解,而且从本土的众生来讲,因地我们可以说共业所感,教主,就是在这个国土里的教主,由他的愿力所发,就会呈现出一种偏有因缘的这样一种联系,这个国土的众生往生到他这个佛的净土,这就是从因缘上而言,去缘生到一个国土中,我们常说的往生净土,这其实是一种缘分,必须的缘分。稍微了解一下,像东方也有净土呀,阿閦佛,药师佛。南方也有,像龙女不是即刻就去南方无垢世界去成佛嘛,等等诸如此类。我们今天讲《净土或问》这个净土的意义,大家不必有这样多层的理解,只是做一个铺垫的知识性的背景而已。我们现在很明了,最直接的就是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我要把目光锁到这个上面来。为什么这么说呢,确实再再地跟大家讲过,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的格外的,不要说因缘了,就是整个体系上而言,是最容易直通的。

我们前面讲的从现象上而言,最为殊胜庄严,由阿弥陀佛过去的四十八大愿所成,摄取十方的众生前往去修行,去成就佛道,这是从现象上,就是我们能够想象来的这个事,这个情景。那么从境界上,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境界,同样的国土,我们看见是染的,释迦牟尼佛看见完全是净的。可是极乐世界跟我们的关系,从境界上而言非常独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通常的境界中,他是不能够互用的,就是佛看见的是佛的,凡夫看见的是凡夫的。佛所见是佛所见,凡夫所见是凡夫所见。纵然佛所见的,让凡夫所见,也一定是在佛的这种巨大的威德力,圆满的觉照力,加持下给他显现下,一时一会。

就跟刚才讲到《维摩诘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当时说了,既然说这么多净土,为什么我们看见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是这样的染浊、这样的漏劣呢?结果,释迦牟尼佛就说没有啊,我看见的世界是非常七宝庄严等等,诸如此类。结果他当时就脚在地上一点,加持了以后,把所有他所见的境界,现给当时在场的佛弟子们看,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能够加持下,让不能够见的、没资格见的众生能够见到他的清净国土。

纵然是这种特殊的因缘,也是一时一会,刚才讲到。唯有极乐世界,不但能够互用,就是凡夫和阿弥陀佛乃至观音菩萨,在弥陀愿力的加持下,往生者所见的跟佛所见的,佛所享受的跟往生者所享受的,在同一个水平,大家一定要明白这是净土的最特别之处。也就是说往生以后,一个众生往生以后能够长期的不间断的见佛所见,就能够享受佛所成就的功德。这是从境界上,刚才我们不是讲了境界,一个罗列的差别相。

特别是要讲一下净土的因缘而言,刚才讲到净土的因缘,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算是最有因缘。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应该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这个是毋容置疑的。咱们其它的理论上也不必多再去解析了,只仅仅说句俗话,大家想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在成就之前,阿弥陀佛修成之前在哪里修成?在娑婆世界修成的。不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是从娑婆世界成就的西方净土,大家想想,我们这如果说句俗话就是娘家呀,先照顾娘家人。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诸经中格外的赞叹,大家要知道娘家人的这个因缘,还真是跟世俗就是这么个状态。因为我们是娘家人才有这样的优待的,这样的一种因缘,我们有时候身在这个因缘福中,我们还不信这个福因缘。大家要知道确实多少国土,甚至国土里面的多少菩萨,由于听不到净土法门而丧失掉修行的动力,退失了信心,得不到加持。

所以我们再再的说,净土法门的三资粮就是信愿行,往生的前提就是信、愿、行。如果我们一定要再往前推一点,得度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能知道有极乐世界,能知道阿弥陀佛度生的情形,接引的手段。如果你没有因缘知道这个事情,就真的是可以说是白瞎了,不知道呀。我们现在称之为信息时代,大家要知道整个法界最关键的就是信息,他知道。你如果没有因缘知道有极乐世界,你怎么去了解凭信愿行能够往生呢,前提都没有啊。

所以这往生的因缘,再往前推得度的因缘的大基石,就是能知道有这个事情,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娑婆世界的因缘是太得天独厚,就冲着这点,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能错过。就是我们信佛了,大家今天晚上这不是就在讲嘛,净土。可是现成的能知道有这个净土,这太难了呀,这么难的事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了,想想看我们的这个缘份接到怎么样的平台上来了。

既然有了这么多得天独厚的先期条件,我们刚才讲了,从现象上、从境界上、从因缘上,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再回到我们还是要步入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层面上来,就是要知道心净和国土净怎么个关系。

为什么这个论典,《净土或问》是一篇论文,可以说这么讲,论典。为什么叫净土或问呢?或问,就有疑问呀,有问题。现前的这一套接引解脱方案,最大的麻烦就是难信,不能够信,所以在后面的内容中,天如惟则法师在讲的时候讲到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你看看难呀。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解佛所说的苦心,不了解心地法门的风情,心净和国土净的关系,我们全部把它一边倒的划为心净则国土净。这样的话就成一种半调子的信,为什么?只信心净国土净,不能够灵活地制动方案,或者必然国土净心也能净。

大家想想为什么?一个,因为凡夫的这种集体有时候无意识的惯性思维,我们学教法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只能够学到面子,忘了里子。里子也是面子的里子,面子也是里子的面子,就忘掉这个正反之间的来回,自如的圆融这个知见。所以每当听到心净则国土净,就依照教法理论,心净国土净,一味的求这个心。他就没有同步的运用到国土上来,反而成了心外求法。不知道说国土就是说心,说心也不离国土,这种半调子,就天天追着说心净则国土净,而他完全不了解心与国土之间的关系是圆的,是相即而不相离的,这样的话就自己造成障碍,所以我们其实根本的见解透不过来。还是在净土的理论上,也可以说在佛法整个理论上没有透过来。

再换一个角度,为什么心净则国土净呢,这个概念就一直被固执了这么久。因为在佛陀时代,我们都知道正法包括像法时期,其实大部分的修行人,他就是依照这个套路修。修心净则国土净,因为他有门呀,能修的起来,当下是可以的。可是大家要知道到了末法时期,我们心净则国土净修不通了嘛,因为你心不净,你的心不净又陷入到娑婆世界的漏劣,越来越漏劣,反而牵制得国土越来越染。不但你心净不了,而且被国土牵制的是越来越染,而不是越来越净。你说现前的业,这种共业、这种烦恼、这种无常显现,谁能在这种恶浪滔天中,还能够启动古时候常用的小木船呢,开不动了呀。所以在末法时期,只有修什么,修国土净心净才有门,修心净则国土净基本没门。

但是其实大家发现了没有,为什么我们也可以说,其实末法时期只要正法在就是正法。为什么,因为你真正的明白了正法末法的相状,把这个诀窍用在时代的这种因时制宜上来,其实就是一个法,只不过分成两种见解而已,修的就是一个法。所以我们修心净则国土净,如果这个时候没门了,我们修国土净则心净有门,还是在践行心净则国土净,而且又有修行的可能性。

所以为什么我老给大家说,其实末法时期要显现出来正法的能量,就是要修末法时期能修起来的法。我的用意以前讲过这个话,没有解释,今天给大家交待一下就在此处。所以往生净土,就是修的国土净则心净,并没有真正的离开心,但是善生于净土,这样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所以大家看为什么《净土或问》心净国土净,国土净心净,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净,只有净才能得度。

为什么净土又叫做净度净度,其实古代净土是有时候严格的讲叫净度的,只为度呀。要解这个风情。所以难信而产生了这么多的疑惑。为了摆平这些疑惑,故而有了我们要讲的这篇《净土或问》,这篇著作。

或问是什么意思,我们就索性从字面上理解一下,或问,就或许你有这样的问题,就顾名思议一下。法师开示时候告诉大家,没有问题,就是你也许会有这样的问题,也许没有。或许会来如此之问,就是真的有而且还来问,告诉你不必担心给你解解解,怎么样,或问。再一个或者说,你有这样的误解,由或问的内容来引导,匡正我们厘清佛法的教法的名相,领悟它内在的法义,所以建立起来正确的知见,这就是或问。

当然,就是这个题目,就着这篇文章内容的步调上一致而言的话,因为《净土或问》确实有人提出来这个讨论的疑惑,所以有当事人这样问,我这样来解答。虽然这个是元朝的事,有当时这样问我来解答,或许有缘能够见闻到这个问答者的这篇论文的有缘人,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或许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大家学习明了了,在此一并解答。就是你的问题跟书里面这些问题是一样的,或许你也有我来解答,故称为《净土或问》,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种理论的了解,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第二点,要给大家讲一下这个论。其实讲经讲的比较多,我记得在此之前光讲经,《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楞严经》,一讲到经了反正就一套一套的。有的就重复说了几次,但是很少给大家介绍过论。这部《净土或问》就是属于论典,也是三藏,除了经和律,就是论。

论是什么,怎么个由来呢?是菩萨、祖师爷对于佛言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圣言的,或者是一种注释,解释一下,对于经典的解释。或者是一种他所领悟的形成一种体系的表达,这个就也许开始片面了,比如说宗派就是这么形成的。那当然大家不要以为佛菩萨祖师有一种片面,他是因为他的修行路这么走过来,然后彻底开了大圆解以后呢,他希望有缘的人也依着他的这套体系到达这,然后全就通了。所以他才把他的心路历程这样表达出来,论典。

所以第三个意思,论典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修行汇报,这是论典里面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内容。因为经典只是佛一直在说,告诉怎样修,有时候这种次第也罢,这种中途出现的风光无限搞不清楚也罢,得有过来人再详细一点的指点。有时候我们咬佛经咬的都啃不动了,理解不了,透不过去了,所以这也就是有真正参与佛经并实践的这样的大修行人,把他的一路的心路这样子来写出来,所以叫做修行汇报。

很多时候论典的功用就是可以引发我们后学作为学修经典的桥梁。大家要记住,论典的再一个主要的,就是我们学习经典、论典一定是搭桥的,就越走越通,通什么呢?通了经典的这个功德,这个作用。有时我们学习论典让他注释一下经,大家学学学,越学越糊涂,桥梁没建起来,反而给隔了一道屏障。甚至有时候我们去学习论典,学着学着就忘了本了,好像就把论典当作圣言量根本的所依了,把经典放在论典之后。特别是喜欢名相呀,教法呀,深入的这些学修大论的这些同修们,这个还真是得注意一下。因为我们太多的去看这些注释也罢,注解也罢,疏疑也罢,往往把根本的经典的最酣畅淋漓的表达,反而给它弄的复杂化,或者把它的根本内涵给淹没掉,这是论典。

那么第五就是论典的功能在哪里,就叫破邪显正。论典一定要起到这样的一种作用,破邪显正就是,大家都在学佛的教法,可是有些学的他就乱说乱道,有些就学歪了就说邪知邪见,甚至有时候把佛的经典学的入了魔,那不可以。这个时候,祖师们来造论菩萨造论了,就是有破邪显正的功能。

那么我们常学习论典,论典的根本意义在哪里?叫征或者析。征是什么呢?就是征求的征,反复的讨论问答,这叫做征;析就是分析,思辨、辨析而形成的让真理更加的明了。所以论典是意为征和析,这是字面上通常这么注释理解。

通常我们要理解一部论典,它有两大分类的一种分法,一个叫做宗经论,一个叫做释经论,这个可能大家有的听过。释经论就是说对一部经典专门的解释一部经典的这种著述就叫做释经论。宗经论是什么呢?是这个菩萨或者祖师爷他对教法已经非常的了然于心了,他可以整个在教海里面遨游,信手拈来,再配以自己的修行见解,综合而成的这种论典就叫宗经论。

像我们正在讲过也马上要讲的《弥陀要解》,这就属于释经论,因为它就是专门讲《佛说阿弥陀经》。我不知道大家看过《大乘起信论》,或者还有像上一次讲到永明延寿禅师最有名的《宗镜录》,非常大的部头。真的是从教海中遨游又抽身出来,然后把它组织成自己的心地见解,对后学特别有帮助,这就叫宗经论。宗旨的宗,解释的释,宗经论、释经论。

再换一个角度,这个我们就平常能接触的到了,一个是叫做著述论。前面讲的就是这位大德他坐在他的屋里或者禅房中,阅藏看的心里有了一些见解,修行上心地上有了一些领悟,他就坐在那一个人写写写写出来的,就叫做著述论。

还有一种大家就肯定有学习的时候会关注到,叫做讲解论。著述论是坐在那硬写出来的著作。讲解论呢,是大德登座说法,就像智者大师讲《法华经》一样,讲讲讲讲的内容被他的门人做了一个整理,就形成一部论著了,比如说就形成《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这些,这个就叫做讲解论,是讲出来的后来整理的。

我们学习的这部《净土或问》它叫做什么呢,叫做问答论,就是回答问题的合集,最简单了。回答问题,你来问我来答,一个又一个,合成这么一部文字就叫问答论。不管论著它是一个什么类型,我们要有一个总的认识,就是论典它到底是有什么功用,它是干什么的?前面讲到论典的形式、体裁有这么多,功用有最主要的破邪显正。

那么它的功用破邪显正,可是具体在操作中,它要形成什么样的效果呢?就是为了平息诤讼,就是不是让你吵架的,不是让你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说个没完没了。为什么我们常叫做议论纷纷,议论纷纷,现在就一般把论典就以为,论典就是要有论文、论点、论据,好像就这么去理解一个论。我给大家讲,论的真实意义就是让大家不要再不明白了,不要再怀疑了,不要再争执。明白了就行了,不是让你无休止的这样讨论下去,好像越说越上劲,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也是我们学佛的宗旨,学这部《净土或问》要体悟到这个方向,不是让在文字上不休、无止境的,而是让你借着问答能够顿然明白,了悟在心。了悟什么呢?不必多说。所以讲完《金刚经》这里又讲到不必多说,《金刚经》不可说不可说,还不是一样的道理?就往这个无言之境上我们要去汇,往真实修行上去走。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你走的好不好你再说,但是你要知道是往这走的。

所以以前的祖师大德们对于论典很平实很巧妙的一个比喻,他说论典它起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有一颗摩尼宝珠吧。这个宝贝出来以后呢,张家说是他们家的,王家呢,又说是他们家的。所以就是张说张有理,王说王有理,各说各的,说这个宝珠就是他们家的。结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知道,说这个宝珠从祖上一直传下来,确确实实说它是张家的不是你们王家的。这个观点、这个事实一说出来以后,王家也就不再去争这个宝珠,不去要了。王家不来要,那本来就是我张家的,张家也不必说了,这事就对了,就了了。不是让我在这个到底是张家的还是王家的,到底在这个上面不断的争论下去,那就没有意思了。所以从中这个论典的比喻,其实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一样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就是为了这样止言,停止你的语言戏论,悟心,开悟你的本有的心地。

第二个,特别是咱们《净土或问》还起到一个什么呢,另一个层面的解释就是断疑生信。其实这是一回事,你心地上悟了,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对吧。你已经完全相信了,没有怀疑了,那你还有问题吗?就不用去或问,直接就净土了。所以这就是《净土或问》的题解,跟大家交待一下。

下面开始我们就入《净土或问》的内容,在入正文之前,我们来先关注一下前面的内容。就是前面的一个序,也不是完全是序的这个名字,我们就把它理解为一种说明吧。蕅益大师为什么把《净土或问》列在《净土十要》中,放在这个位置。在这个立场中蕅益大师他也进行一个说明,这段话确实有必要我们来了解一下。了解一下才明白,前面我们讲到的要以史为鉴,坚固正知见等等这些的用心所在。因为这段话也是古文,我们就不来读古文或者看古文了,我把这段话的大概内容做一个流水性的白话的贯解。然后我们再把这段文作为一个总结,看看它的脉络宗旨有几个点,我们把它总结一下就可以了。

这里的内容一开始就是,蕅益大师他观察到,从古到今咱们中国的法运,我们都会讲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国运,咱们佛教佛法来讲,这就是叫法运。法运的兴衰更迭,这个因缘,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一定要了知这个具体情况。虽说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可是在中国基本上这么多的教法,最后落脚点只有两个行门是最突出。一个就是禅宗,可以说是这样所谓的上上根器的,上根器的。一个就是净土,所谓的辐射面极广的,一个都不落的。就这两个在配合着、交替着来兴隆中国的佛教的教法。

你看很有意思,再配合我们前面讲到的从理论上而言,其实禅宗修的就是心净则国土净,净土修的就是国土净则心净,还是这个配套,其实就是一个法。所以蕅益大师他观察到,自古以来就是这两个法门在交替着起到主导的作用。可是有很多轻视净土的人,比如修禅来讲,他没有开悟,光说点有的没的的这种禅话,实际上心地上没有开。他根本就是无知者无畏,或者是可以说初修牛犊不怕虎,不知道生死轮回最要命的利害关系。

大家想想其实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很多时候知见并没有真的铺张在轮回上来展开,六道上展开。我们很多时候还是以人为本,大家相信不相信,你不信试试。比如就说放生吧,我今天又去放了一下生。就放生而言,我们虽然去救这个物的活命,其实我们的立足点发心还是为了人好,我好,大家好,六亲眷属好,真的能够一边倒的调在为了救这个活物命上的太难了。你不要以为就这个法你都调不过来,修不成,修不圆满,不是说一点都没有。那你想在人的这种浅知浅见上,一直就锁定以人为本,现在我们也在提倡人间佛教嘛。

可是大家要知道,佛法公共之法是九法界公共之法,六道公共之法。所以只有悟透的人呢,才能把视野和心地打开铺张在整体的大局上,没有悟的人呢,他就知道人的这点。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哎呀,要生生世世再来,乘愿再来。其实我们说的再来再来呀,是想再,而不是说真正的想来。你的心根本没有发到为了度化众生,成就以后再入到娑婆苦海中来,没有发在那,你就是不想走而已。所以说是再来再来重点在再。可是真正的乘愿再来重点在来呀,你得先去了,然后再来。你看就稍微这个法稍微剖析一下,我们都修的不过关。所以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哎呀,大不了下一世再来,大不了娑婆世界也能成就,大不了生生世世在此土度化众生,无知者无畏。不知道轮回之险之苦之长久,不知道的。一不小心几乎所有人都会下堕,一旦落入三途难以出头呀,生到人天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就这么个轮回法,就这么个百分比,一旦进去了无出期,就像《地藏经》里面讲到的,求出无期。

所以大家想想,这里蕅益大师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态度,我刚才讲了这么多。其实蕅益大师的原话是什么呢,这个人就怕没有开悟,如果没有开悟,他就不了解这个生死利害的关系。所以他才动不动就说世世再来,如果他真的开悟了,知道修行的艰辛不容易,容易退。谁会放着现成的能够一往生,非常轻松的就到一生不退,还在这吭哧吭哧的娑婆世界修,说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我们有时候还说开悟了得点智慧,就说生生世世再来,反正成佛嘛,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我告诉大家,如果说这种话在此时此刻这个时代都是不负责的,不但对众生不负责,连对自己都不负责。

你真要信成佛生生世世修三大阿僧祇劫修,真的相信这个法,你说慢慢修。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生个病都想快快好,买个房子想赶紧修好了,快快住,怀胎十月,都觉得快快生,你真的觉得成佛好,你说慢慢修,这是骗谁呢,还是说根本没有想成佛,只不过是一个口头活计。

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的意思就是,只有开悟的人呀,才想着说成佛这回事是个好事,好事当然要快点。在此才提出来,哪有说开悟的人而不关注一生就能够得不退转,往生西方得不退转的好事。所以我们在这里反理解一下,其实也是这样,确实如此。开悟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无能为力,随业流转,为什么?更烦呀!最难的修行,在开悟以后,为什么?你说修吧,你刻意的修你落入到有为心,不随缘不任运;你不修吧,你的业力还在恶性循环中,你还没有调制到良性循环,你的业力还在恶性循环中,那你就得顺着这个法性,同步的你的这个业习因果,你就有可能就得修恶法,怎么办?虽然你心里已经没有善恶的差别见了,但是你的行为上显现出来的是恶是善,别人还在看。所以一定会珍惜能够马上就得不退转这个好消息,而不去追求,没有这样的人。所以蕅益大师就说,人只怕没有悟,没有悟嘛所以不了解诸佛的甚深境界,真的开悟了以后,哪里他还跟一般的一个凡夫的这种流俗知见一样,看不上净土。

所以你看我们《净土或问》的开端就是这个人看不上净土,其实就是流俗知见,自以为是嘛。还受不了永明延寿禅师为什么写《四料简》,把禅宗写的竟然不如净土,把净土写的甚至成了一个力拔头筹,他受不了。

所以这里我们把蕅益大师的见解可以列为两点,前面的两点,一共是四点。我们先把这两点说一下,一个就是中国佛教修学的行门,在主流中以禅宗和净土为主。第二点蕅益大师说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能够领悟禅的话,才能够深得净土的真意,就刚才讲的,没有悟的话,你就是流俗知见。根本不知道相关利害,轮回的麻烦,才轻视一生不退的法门。下面的内容要说什么呢,要说由于禅宗的衰退,后来禅法也衰了,导致什么呢,对于净土的邪见也越来越多。你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给大家讲过,禅和净他是亲兄弟,还是连体的亲兄弟。现在禅宗衰败了,净土的邪见就多了。所以蕅益大师意思是越到末法时期越是弘法辛苦,弘扬正法辛苦,诽谤者更多。

我们来看下面就是蕅益大师说,其实永明延寿禅师做的《四料简》,他说的是实情。这里原话就是如道自家屋里事,就是跟人家说自己家里的话一样,为了利益大众。可是呢,屋外边的人呢,他见不到屋里的状况,他就以为是不正确的,就有异议。而不知道,这样来赞叹净土,反而是因为他禅宗彻底大悟了以后,知道了这个利害的关系,才说出这一番道理来。

可是呢,到了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你看蕅益大师讲到说禅宗的弊病百出,大多数呢,都是吃前人的吐沫。所以对净土而言呢,邪知邪见就是茁壮的成长,就是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来对净土有误解,有偏差的认识。而且还到处宣扬,坏了大家的善根和因缘。这里蕅益大师讲到从唐朝至宋代一直如此。

所以这里讲到他说天如法师,这里就进入到说天如惟则法师,是中峰禅师最得力的弟子,所以他才能够继承像永明大师这些大佬努力的来扶持净土法门,让它免于衰败。但是蕅益大师这里其实也给说了一句公道话,什么公道话呢,意思就告诉我们学者,说你不信你去观察去读一读《净土或问》这一本书,因为古代,他还没有纳入到《净土十要》中,那是单行本。他提出来就是你不信去读一读,说从《净土或问》里边提出来的问题的这个刁钻,提问的时候带着知见的这种固执,执着的这种坚固,蕅益大师说比天台智者大师的时代,因为天台智者大师不是写了一部《净土十疑论》嘛,我们已经讲过了。

从《净土十疑论》的内容来看,那会提问题还是比较温和的,还是比较有理性的。后来到了唐代,这不是又提出来紫阁飞锡法师的时代,他写过《念佛三昧宝王论》,也是针对当时对于净土的一些不正确的见解,进行一个拨乱反正吧,但是也没有到这个地步,就是《净土或问》里边问的这种,让人觉得说居然这样来问。

我们再往后看一下,到我们现在,我也每天在网上有时候会回答问题,有些问题实在是问的真的是,哎呀,就觉得说怎么能想成这个样子呢。或者说你学佛了,你就天天关注的就这一点吗?你天天学佛就为了世俗间的这点不是事的事,那真的打折扣。所以你看这里邪见的旗帜更加的像罗网一样,纠缠在道场、道人之间,这是蕅益大师的感慨。所以蕅益大师得出的结论说,天如惟则大师匡正末法知见更加的要辛苦于两位前辈。他说了这个是为了证明什么呢,实在是因为禅宗和净土都在衰败之中,你看一损俱损嘛,都在衰败之中,才能观察到这个时代的这种变迁变化。

这是我们刚才给大家讲的,由于禅宗的衰败,导致净土的邪见越多,故而越是末法时期,越是弘法辛苦。大家仔细的也去反思反思,是不是如此。现在我们弘扬佛法,弘扬佛,首先要看是不是弘扬的是佛法。有时候虽然是做着佛事,并不是在弘扬佛法。再一个,纵然是弘扬佛法,不知道弘扬的是适合不适合的佛法,是真的是为众生着想,希望大家能够立地成佛呢,还是为了就是天天舞枪弄棒的,来一番事业和花样百出,也是要另说的。纵然弘的是佛法,也适合,就是比如说念阿弥陀佛,可是本人就非常惭愧,跟大家讲,真正的行起来,这个环境,这个因缘,自己的福报,所面临的障碍、业障,真的是太难了,得拼命。所以其实我们的因缘中,希望大家也是,你看虽然我们一直在讲法,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也有很多很多。每个人的变化,也在无常中也是在遭遇不断的这种转化。希望每次的因缘中呢,都能够成就我们新一轮的发心,新一轮的精进,新一轮的知见,正知见。

好,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就讲一下这个《净土或问》的题解。然后再一个呢,就是蕅益大师在编辑《净土或问》为《净土十要》的内容中,他在前面冠以一个说明,我们讲一下。第四点我们没有讲,就是最后他其实要说禅宗和净土呢,合在一起就是双美,离开的话,别论就是双伤。所以说佛法是等同一味的,这里还有一点内容呢,我们下一次来讲。

好,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大家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随喜大家来听闻《净土或问》的第二讲,如果说听的有一些不太开解的呢,希望大家下去也再复习一下,而且同时预习一下《净土或问》进入问答的内容。好,阿弥陀佛!

第三讲

好,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三讲,在上一讲的内容中,我们主要是把蕅益大师说明为什么要编辑《净土或问》,然后把《净土或问》跟前面一些弘扬净土的大德们内容的一个相比较。让我们观察到时代的变迁,越到末法时期弘扬净土其实越是辛苦,因为邪见太多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接着最后这一段讲到净土和禅宗,合在一起就是双赢双美的,如果一定要把他离开,分开来做个比较,论个高低,就把这两个法门其实就是都给伤了,一损就俱损。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后面的这一段说明中就讲到,其实大德们虽然在极力的弘扬净土,有一些浅见的人,他就会觉得下意识的就会认为在贬低其他的宗派,特别是禅宗,他不知道实际上是在扶持禅宗。大家现在的内容还没有展开,你还可能听不到这个味道,在扶持禅宗和其他宗派。

所以在后面内容的开篇,就讲到永明大师虽然做了《四料简》这个偈子,看上去是主攻的在弘扬净土,实际上是非常有助于宗门教下的匡正,就是除去流弊。但是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道人,有悟性能够会通能力的话,他就会有偷心、有邪见,不能够理解祖师的这个层面,他就会生出来一种异议。

所以,可能我们大家这会儿一听这个还听不到这,刚开始就给我们已经铺垫过了,这个《净土或问》它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论典,是非常精练和高妙的。所以你看这就如同说当时印光法师在的时候,后来往生,只有弘一大师才能够看到和理解,印祖在明弘净土,暗护诸宗的这个手法。有的人他一听到《印祖文钞》他还来气,我就见过这样的人,听到他说印祖婆婆妈妈的劝人修净土,修你就修就算了吧,你要没完没了的劝别人干什么呢?受不了,所以你看这就是有邪见,知见不正。唯有弘一大师这样的人看出来了,印祖其实是在八宗并弘,有的是在用面子弘,有的是在用里子弘,就像衣服一样里子、面子是一件衣服,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

所以蕅益大师后面的这一段话,咱们今天把他展开来看看,其实也很重要。他怎么说呢,他说,如果是宗门教下都属于上上根器的人,也就是说学习佛法特别的灵光,一听就能够悟,还能够举一反三,是通透的。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一种遭遇吧!有的人在佛法包括知识名相也罢,或者说一些需要他有一些悟性的也罢,他一听了就通透。有的人呢不要说掰开了揉碎了讲他都入不进来,甚至有时候来三皈依的时候,念个往昔所造诸恶业他都念不全乎,为什么,就是过去的熏习。

所以蕅益大师说,从心地上能够参破最难理解的这些禅宗的公案,容易误会的这些禅宗公案,能够用差别智慧讲清楚,让大家纯粹的能够明白了最难说明的差别名相,佛教的名相。而且能够超越凡夫还有外道,甚至一些小教等等,这都属于歧途,都是绕远的路,不走这些远路,直接踏上成佛之道,这样的人。蕅益大师说的就是有这样的人,能够从见解也罢,修行也罢,就是这么一路走过去,永远再不会误入歧途,这个十分的不容易啊,大家想想。为什么蕅益大师这里提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认可有功于宗教的极力弘扬净土,因为十分不容易呀!

就是什么叫做参破禅宗的第一公案呢?禅宗的公案,他不是按套路出牌的,他虽然也是讲出来的话,可是你是不能用文字去理解的。理解都不了,云里雾里怎么都不懂,你怎么去参破呢。大家知道什么叫参破,参破就是要找准这个领悟的点,既得了禅宗公案文字的引导,但是又不随着他所说的语言文字,所谓的意境生起执着心,他让你一下子就离开心意识的作用,顿然就跟腾空鱼跃一样的,这样的叫做参破第一公案,就是开悟。

从学教的人来讲,能够讲透第一个差别名相就更不容易了。因为你要去讲法呀,考虑到人的听闻领悟的能力,你要运用最佳的语言去组织,要保证在此情此景下让听众能够理解的到位,而且还不能偏离了佛法的正见。大家要知道只靠知识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开了圆解的人,所以这两者就属于宗通、说通、教通的人,咱们常听过这个。这样的人又能去入到十方世界,为在迷的人去引导、去超越。蕅益大师说能够理解到这个地步的行者,他不认为说从教也罢,从禅宗也罢,从净土也罢,只不过是完全一味的佛法的三个方面的用处,这三条路其实都是入解脱门,入成佛之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能够特别的劝导大家求生西方,你看这就跟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知见了,释迦牟尼佛讲了一辈子法,最后都是劝人导归净土嘛。

那说了半天这是蕅益大师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这句话的落脚点?就是我不相信这样的话,这样的人会说宗门或者学教来是高妙,净土呢是低级的,不上档次的。他说这种人说这样的话我根本就不相信,言外之意就是说绝不会说这样的话。所以蕅益大师这里才把从《净土十疑论》到《念佛三昧宝王论》一直到这里的《净土或问》,为什么这样罗列出来呢,就是因为有感于法运盛衰的缘故,所以才把《净土或问》给列出来,成为《净土十要》的第六要。

综上所述,就是蕅益大师对于把《净土或问》收编在《净土十要》中的一个态度,这是蕅益大师的说明。

下面我们开始要讲《净土或问》的具体内容了,再说一遍,前面讲过了《净土或问》义理比较深,他的主导线索就是以禅宗和净土的差别和会通为主的,所以大家听起来也是非常的直接,开门见山,大家一定要带着前两堂课讲过的背景来听,才比较顺畅。

这个问题出现的开始他是有一个场景,我们就不再依着文字来逐字逐句的讲了,就把这个场景给大家描绘一下。就是说天如惟则禅师呀,他正在禅房里边坐禅,这个时候就是有参学的参禅者,他就推开了禅房的门进来,来参学嘛。大家知道参学是古代一个道人的,可以说他生活的主旋律了,在某一个寺院里面住的养一养道,或者用用功夫用到疑情起来了,这样的出去寻师访道,这样的基本上就是去问法、去求法这样的态度。还有一些,他是出去以后心里有问题,提出来质疑,他需要大德给他解惑来安心。另外有一些就是,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有所悟境了,就想到处去问问话,斗斗法,看自己是不是悟了,这是比较虚心的。还有一些以为自己悟了,他想去看别人号称是开悟的大祖师到底悟了没有,这样去斗斗法。有的是以为自己悟了,实际上是误了,误区的误。

所以特别是禅宗下的人,我们都把他不是叫做禅和子嘛,禅师嘛,他是不拘小节的,甚至不顾礼节的。当然需要是他有真实的见地和悟性,有的人就属于狂禅了。那这个禅师来讲的话,他还属于有一些心中的疑惑解不开,来面见天如惟则禅师。来了以后,他就跟惟则法师一块儿坐着,一个盘香已经差不多要点尽了,这个时候就等于说时辰到了,才齐整衣服起来提出来疑问,疑问的核心,一个就人而言,一个就法而言。

就人而言,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永明延寿禅师,他说这个永明延寿禅师得法于天台的德韶国师,又是法眼宗嫡传的徒孙。这么有名的人,当时在杭州的净慈寺(净慈寺大家都知道,就是济公老爷在那呆过,而且还有一口井,净慈寺的那口井想必大家都太熟悉了,就是连夜把木头给喷出来的,这是济公活佛给显的神通嘛),他在那里领众修行,光徒弟就有千人以上,所以这是指他的这个人属于根正苗红的法脉正统出来的,不会有问题。

就法而言,他的弘法事业也是非常广大的,他的机锋禅辩都非常的敏捷。大家要知道,禅师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反应要快,我们以为反应快了,一定是说他这个人比较聪明,脑子转的灵。其实不是的,为什么,因为禅是不做思量的,他不是用咱们烦恼子的这种起心动念来进行对答,他是称性的应机,就地取材来施教的,所以他是下意识的就把法给露出来了。

所以你看这个人就提出问题,说永明延寿大师这个人,他的法如此的出众,可是为什么人人都赞叹这样的一个大德,奈何说禅之外,自修净土之业,而且以教人。大家听明白了,奈何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他直说了禅法之外自己又转修到净土了,而且还是以这个净土法门作为根本来教示大家。这是通说他对永明延寿禅师的不解,那么别说就是具体指出来什么情况呢,就提到《四料简》了。

他说《四料简》里边讲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他摘了这两句。摘了这两句的话,他就读出来其中的一个味道了,他说从永明延寿禅师的言语中,他就知道他是极力主张劝修净土,没有一点点的迟疑,非常的决绝。他就认为说难道这不是自屈门庭,把宗门给淹没了,而太过于盛赞净土了吗?他认为这个不是个小问题,所以就是请天如惟则法师给他说明回答。

所以大家看,从他的这个问题中,和他的心态上而言,禅宗的人的问题呀,可以在他这来显得比较典型,他也希望自己意见明确的有有威望的祖师来支持和印证。因为确实如此,如果你没有一样的开了圆解,见性明心的话,你不知道前面讲的,不知道这个相关的利害。他做为一个禅者,往往他见到自己特别景仰的祖师,而做这样的显现,他就会很失落,甚至会起退心,这就是在法上的执着点。

为什么你看在佛门里面常讲到见和同解最难,其它的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这还算好解决的,只有对于佛法的见解是一个见解,大家一致的,比较难。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出去参学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著名的禅宗道场里边一块儿的法师们,师兄弟们。一个师兄见到一个师弟,师弟虽然住在禅宗道场,他见人就劝修净土,劝大家念佛,把他这个师兄给气得说他见到他就退道心,说我看见你我就退道心,你看生气了。

所以这个一直是存在的,当时我们净土宗的十二代祖师,也就是彻悟禅师,也是如此。他后来行归了净土以后,从禅宗的重心转到净土以后,把他曾经所有的开示都给烧掉了,彻底的来专弘净土专修净土,很多当时他的法子心子们就受不了了,这些徒众就受不了了,以为他的见解出了问题,就离他而去了。

我们现在能引用这个什么呢,可以把来果禅师的著作里面,禅宗诽谤净土,然后净土做解释的内容跟大家提几则,我们就了解当时的情况,是一直这样流传下来的。禅宗里面的人,很多几乎都是不买净土的账。因为禅法来讲,是让你彻底的心在不著相,一念不起嘛。像《六祖坛经》里面的内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等等,就让你一念都不能起。所以他认为念佛的心不断,心里就有牵挂,你老有一个念的心,这就是轮回的业因呀。而且他还看不上净土人,天天念佛念佛,把珠子拔的巴拉巴拉的响,有时候说着话珠子还在响,说到底是珠子在念呢,还是人在念呢?你静坐的时候,心散乱的时候,口又在念,不能够心静下来,那到底是口在念呢,还是你的心在念呢?说这样怎么能够生西方呢?看不上嘛!所以来果禅师就说,至少念佛的人,他想西方,想他的老家,久而久之,有这样一种想念心,久久自然跟佛感应,能够如愿以偿的。所以你不要笑人家念佛的人,念佛的人有想往生的心,就代表他有出离心。虽然有用念在念佛,可是他出生死就有了期限,有了期盼。你无心,你不念佛,那你了生死遥遥无期。

甚至还有一种见解,认为念佛,极乐世界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一生你的心都在向外求法,不知道佛就在心中。说你天天念佛你都不知道,佛念你不反观一下,到底念佛的是谁?要参念佛是谁,大彻大悟了以后,那你知道自己就是佛,干嘛还要念佛呢?又认为除非得了念佛三昧,才能够保障生西方,否则这一辈子几十年修了个净土,什么都不干,也不修六度万行,也不去做一些护持、建道场、安僧众、广结善缘,这么多的生西方的资粮你不去修,那你怎么能具足经典里面说的善根福德因缘?

来果禅师也给他进行了解释,说没有悟的人,才分东分西。已经悟的人了,还分什么心在内,心在外,什么心内求法。说已经悟的人,就没有个内外了,向外求,外也不离开内;内心来念,念念也直通极乐世界之外,所以说这就是见解不圆。而且他认为,为什么人家念佛的人这辈子只修念佛,就能往生呢?说六度万行的资粮过去世已经造就。所以大家听明白,就是一个念佛行者,这辈子只念佛求生西方,意味着什么呢?他的六度资粮宿世已经积攒够了,多生积攒的已成了,今生呢就不用再置办了,才能到一心一意念佛的这个表现上来。

所以净土和禅宗自古以来就是相互有一些出入,那当然这不是法出了毛病,都是人的见解不圆,人知见上有了问题。所以这个人向天如惟则法师提出来,你要给我解释解释,否则我心里实在是想不通,那天如惟则法师就给他开示。

这里答曰我们读一下,他是怎么回答的。首先感叹,说大哉问也,说你这么提问应当知道什么呢,当知永明非过赞也,深有功于宗教者也。

这句话说白话是什么呢,你应该知道永明延寿大师,他并不是在有意的一定要赞叹净土,而是他说这个话恰恰是为了护持禅宗和教下,就是参禅和学教的人。所以这里才讲到深有功于宗教者也。这个宗教不是咱们说的有宗教信仰的宗教,那个可以说是从外围的一个形容,这里的宗教,我记得给大家讲过《宗教不宜混滥论》,那里面就提过这个概念。宗就是指的禅宗里边,彻悟现前的一念真心;教就是依照着他设的次第、解行并进,慢慢慢慢从教法上面一步一步的往真心上走。

所以从这里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天如惟则法师说永明延寿禅师,实际上是在护宗护教呢,因为佛法是归元无二路之法,虽然说方便有多门相辅相成,但是他重在让你设教选修,并不是宗门和教下乃至净土就是死对头,所以这里才说实际上是在护持宗教。

那其他的我们不多讲,从宏观上而言,大家都在学净土,净土虽然很简单的信愿持名,可是大家想想,净土的教法从哪里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具足的吗?我们不管在线下线上,一直给大家讲过《净土三经》,这里面的每一个道理、每一个名相、每一个内涵,都是要运用释迦牟尼佛一代说的法,进行组织说明,来诠释净土。所以如果没有其他的教法,怎么来凸显净土呢?这个既不能够混乱,也不能够截然分开。如果你不去依着教法的难行道的次第去学,就不知道易行道的横超法的殊胜。要想了解净土这么的殊胜方便,你先要知道教法中是怎么一个修行次第,才能够知道这个方便比那个方便,要更加的方便多。所以大家想想,从净土和教法的关系来讲,如果没有教法了,净土也就没有说明与衬托了呀。弘扬净土就需要弘扬教,不可以离开教的。离开教法的话,怎么来说明净土的殊胜方便呢?这是明摆着的事。从宏观上而言。

从微观上,具体上而言,这里天如惟则法师就给他讲到什么呢,可惜永明延寿当时只是说出来他的纲目,就是把他的总纲粗线条的说了一下,而发明未尽,就是没有具体的讲解。这是他给这个禅师说的,你并没有意识到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真正的深度。

既然这里天如惟则法师讲到永明延寿禅师粗浅的举,没有细细的说。我们很有福报,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流淌中,中间又出了一位大祖师印光法师,他把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已经发挥到位了,正好我们今天借这个机缘来学习一下。

在《印光法师文钞》的《净土决疑论》里边,就讲过这个道理。当时也是有人认为,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说话说的支离破碎,所以甚至有的人还以为,这不是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这样说的都有,不足以为正见法门。永明延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的人就认为难道在禅堂参几天禅,坐几次禅堂或者再到念佛堂里边打个佛七,你就成为现世为人师的祖师爷,来生能够成就佛道的这样的根器吗?永明延寿禅师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说见了弥陀倒是能开悟,可是你们念佛的到处都是,也没见几个人临终都有瑞相、蒙佛接引呀?所以他就认为永明延寿禅师这个话不足为信,这就等于说天如惟则法师这个时代再往后延续,大家的邪见就更加的多了。

所以我们今天借机说永明延寿禅师发明未尽,我们看看印光法师是怎么发明的。印祖认为这种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的尝到滋味,就跟向天如惟则法师提问的这个人,表面看呢好像是有点道理,但是深入的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他没有悟到透处。

那我们今天要讲这个呀,按照印祖的交代,他认为其实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的偈文,可以说是整个一个大藏经的纲宗。原话叫做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就是我们所放心可以借鉴的一个道理,依附的一个法统。但是要发挥理解《四料简》的道理,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禅?什么叫做净?什么叫做有禅有净的有?什么叫做无禅无净土的无?大家想我们现在也是粗浅的这么说一说,其实因为搞不清楚这些。就因为搞不清楚,所以导致见地也不清楚,禅宗与净土反而就日渐衰落下去。

所以首先印祖就解释什么叫做禅,大家想想什么叫禅?我们现在也常说参加禅修,到底什么叫做真正东土的佛教的特色,在于祖师的禅法,大乘禅法。禅就是我们本来的佛性,有时候也叫真如心,大家想想吾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这是印祖的原话,从这里面我们就要读懂,这个禅不是求来的,也不是修来的,因为它是本具的,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不是修来的。宗门下面,禅宗常常表达成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实这句话也就是这么说一说,真正意义上他并不给你说破,因为说破就偏掉了,禅是不能说的呀,你一开口就错了。所以大家要知道,禅宗的禅法,就是让人去参,自己去得。你自己得到了,离开这个对待了,没有这个主观客观的,离开这个念头,灵知灵觉显现了,心意识不起作用了,灵光纯真心体显现出来,这就叫开悟了,得了禅法。

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候就搞不清楚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宗门,禅宗。那大家实在是搞不清楚怎么说这个禅,什么叫做禅呢,我可以告诉大家什么不叫禅。你用你的思维心、意识心、有自我感觉的存在的这种心,一定不在禅中。你今天感觉良好,大家坐了一会儿,很舒服,腿倒是盘了一会,也许有点儿酸,坐在那精神上很享受,喝了几杯茶,在榻榻米又有很多蒲团,还穿了几件汉服,只要你有舒服的感觉良好,就绝不是禅。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打坐打的还有点力量了,甚至在坐中可以出来很多非凡的境界,乃至特异功能,什么通。可是只要你有感觉,觉得我有了什么什么,我做出来什么什么,你还没入到禅。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只要你起一念分别心,对待心,你一定在烦恼中,而没在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说在禅修,其实在缠,纠缠的缠修。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才叫做禅,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记得此前也给大家讲过,本来面目一直就是这样子的,就怕你不敢认,不敢信。所以大家看,其实禅宗也是要有绝对的信心,生死心切,才能够现前的。

什么是净土呢?印祖就说了,只有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大家要记住,就这一句话,就这三个条件。什么唯心呀,什么自性呀,什么每个人都有净土、人人有座灵山塔等等,这一切说,都不属于净土的专业说。就是要你老老实实的相信,愿意求生西方念佛,这才叫净土。

那什么叫做有禅的状态呢?认真的去参究,参究到力量已经用到极致了。大家要明白,我们一般以为说力量用到极致的时候,肯定是卯足了劲儿,出了一身汗,其实是彻底不使力气,放下了、放开了,这个境界现前了,这才叫做参究到极致。甚至你的心念中,连我追求解脱,追求禅境,追求寂静的这个心、念头也得没有了,求一个好境界的心也没有了,这才能叫彻见了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才称之为有禅。

大家记得我们现在在讲什么是禅,什么是净,什么是有禅。那什么是有净土呢?真实发菩提心,有信愿,持佛名号,一心求生西方,就这么修着,就叫有净土。

所以我们首先依着印祖的介绍,为了能够理解永明延寿禅师说的这个《四料简》虽然在赞叹净土,其实在护持禅宗和教法,我们要了解。先要把这些名词分组的进行理解,什么叫禅,什么叫净,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土。我想稍微有点逻辑能力的人,这会儿就分清楚了,禅和净土的解释,他是从教理的角度来展开的,就是告诉你这么一道理。

有禅和有净土的这个解释,是从你真实修行所得的境界,拥有了这个以后而论的。所以教理永远就是这个理,不管你有没有修,有没有得,理就是这个理。但是有没有禅,或者有没有净土呢,他的标准是一定要你修到这个层面,拥有了这个境界了,做到这个地步了,这才能叫做有了禅,或者有了净土。

所以这两者特别的容易让人理解错误,实际上他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只有开悟了才能叫做有禅,不是说弄个话头呀,照着说点公案,就称之为有禅。如果参禅没有开悟,或者说悟得不彻底,都不能叫有禅。如果再从念佛来讲,老是偏执以自力为根本,老想着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没有真正的生起来真实的信愿想往西方,或者是你的信愿好象是有,但是也不真切,晃晃悠悠的,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一种,你也许念佛念得很精进,我们在群里面现在有好多同修,可是我也看得出来的是,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咱们一样的这个效果,一样的这点本事,虽然也许你念得也很精进,可是心里还贪恋尘世间,下意识的就去求果,求生天。有的人还要求来生出家为僧,弘扬佛法、普利众生,我告诉大家这都不能叫做有净土。

这个话这个内容,对我们今天来讲特别重要,所以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净土,就从这来见分晓。其他的宗派都可以讲,说可以生生世世呀,住在娑婆世界,发大弘誓愿度化众生,可以。只有净土不容许有这个知见,你连来生的这个念头都不能起,不要来生了,就是这辈子要往生,这才能称之为有净土。

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土,所以大家看,通过这样的一个系列的解释,我们才明白了不是你参禅了就叫做有禅了,也不是说念佛了就算有净土了。必须是已经开悟,这叫做有禅;或者已经有把握能够往生,这才能称之为有净土。

所以大家看看,也就是说你已经成就了这个法了,你才能称之为有。所以大家如果能把这个道理厘清以后,大家看是不是深深的有功于护持宗,有功于护持教。你看不管是有禅也罢,有净土也罢,都是重在一心一意。你如果能够打破这个一心一意,打破这个一心了,那么你就亲自见到自性了。如果你能保持这个一心念佛,那么你就将来能够亲自见到弥陀,就是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我们先把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净,什么叫做有禅,什么叫做有净,先把它弄清楚。

下面我们再依着印光法师的,最可以说圆满的讲解来发明一下,永明延寿禅师没有发明出来的《四料简》的这个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条料简叫什么呢,刚才读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就是指的这个人已经最开始的条件,就是已经彻悟了禅宗,明心见性了。然后又能够深入到经藏,去知道佛说的这个法门是真实的,那个法门是权巧的、方便的。在这样的一种了解下,然后以信愿持名作为自利利他的主线,有了智慧,有了辩才,所有的邪魔外道一听以后都闻名就丧胆了,就像虎有了两只角一样,这不是如虎添角嘛,我们常说如虎添翼。这样的人来了,有的人来了,他就以禅净双修给他讲法;有的人来了,他就让他专修净土给他讲法。这种人等到他因缘到了往生的时候,一定是保本就是上品往生,弹指一挥就能够见到佛,即刻就能够证到无生法忍,甚至到了等觉的这种地步,再经历一生即可成佛,这就叫做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所以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水平呢,这是有禅有净土。

纵然没有禅,只要你有净土也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虽然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你已经决定要求生西方,挚诚恳切地念佛。而且往生,甚至包括了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能够忏悔了,能够蒙化佛接引了,也能够成功往生,所以这里才讲到说万修万人去。一旦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马上就有修行,都能够证果,何况开悟呢!这时候开悟就成了小菜一碟了呀。所以大家知道我们这个世界追求开悟,已经如此目标之高,在极乐世界去了一下就开了,不开你就入不进去,所以叫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我们再来看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虽然你在禅宗下面明心见性了,可是大家要知道烦恼还没有断,你还要在这个因缘中去炼去修,慢慢的才能出这个分段生死。如果你有一丝一毫,那么你还在六道生死苦海中,菩提路你还没有到家。可是这个时候生命无常,突然间就命终转世了,转世了以后,这是过来人给我们说的,大家知道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的境界现前了,还得依着业力去受生善恶道,不得主宰,所以叫做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光开悟了,悟道了,没有证道,抵挡不了这个中阴身境,就是做不了主。

最后一条叫无禅无净土,这就最惨的了,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因为法门虽然无量,只有净土和禅最当机。你既没有参禅开悟,又不信净土念佛求生,整天就是只管埋头造业,不知道忏悔,不修善法,这样的人因为毕生他还修了点功德,可是他没有智慧,来生就随着福报一转,享受五欲六尘,同时又广造恶业,招了恶报,一气不来了,就万劫与千生,铁床并铜柱去了。

所以大家看印祖盛赞永明延寿禅师写的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和无禅无净土,就这四个线条,真的就是把我们凡夫的修证,难易、好歹,都已经给罗列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为什么这里这个禅者一问,天如法师就给他说,你不知道这个深浅,你应该知道延寿禅师不是过赞净土,而是他的这个《四料简》,恰恰就是扶持宗和教的。这样我们就把宗也明白了,什么叫做有禅嘛,那禅是什么,净土是什么,什么叫做有禅,什么叫做有净土,如果能厘清的话,这教法你也不是就了然于心了嘛,所以这是当之无愧的有功于宗教,匡正佛法。我们今天可以说也是非常有福报,能够听闻到这样的智慧语。

我们再总结一下,印祖的深度发挥可以说到底了,就把《四料简》讲圆满究竟了。那我们自己在里面汲取一点知识,就是首先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净土,要记住,前面讲的什么叫禅,什么不是禅。净土的话,就是指信愿持名求生西方。

其次我们要了解,第二点,要学习到,禅宗的开悟呀,一定是不等同于了生脱死。就是开悟跟脱离轮回不是等号,开悟了以后才开始了生死。当然这个不绝对,在像六祖唐朝这样的根器以前呢,人家是开悟跟证悟是同步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了,慢慢就只开始先悟,但没有证,证就是彻底把烦恼断掉。

第三个,我们要明确,大家要听仔细,后面的总结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你能不能够吃透这个教法,禅宗和净土。第三点我们要总结的是,净土的修行不是以断烦恼证空性,为他修行的目标和主要的效果,而是在遇到阿弥陀佛这个缘,你生起的信愿,蒙佛接引往生成就是这个套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重在信愿持名,以凡夫就能成就。什么叫禅,什么叫净,禅宗的开悟不等同于了生死,修净土不是用来断烦恼的,而是来求往生的。

再一点就是,如果你有禅没有净土,是危险的。所以为什么历代祖师们都是以禅为先锋,净为保本的靠山呢,就是因为禅固然你开悟得好,可是会退会迷呀,虽然你已经见性了,但是果报还是依然的呀,这个我们后面会更加的展开讲。见到性以后,也就是开悟了以后,其实修行是更难了,难的修行在开悟以后。这是第四点,光有禅没有净土作为保障,你会退会迷的。

第五点,也就是我们做一个会通,就是从禅宗和净土的选择上来讲,大家还是放心的修净土。为什么呢?你修净土,自然而然就能把禅给带出来,就是中途附加值一直在,可是你拼命的去参禅,你还未必能够成功,有这个福报,有这个善根,未必。纵然你能够参的熟透了,桶底脱落了,开悟了,可是开悟了以后干什么呢,这个法一般的人最难以理解。祖师们讲到的,悟后还同悟前呀!就是虽然你开悟了以后,该干啥还得干啥,念佛继续照旧,所以修净土能够把禅带出来,可是你辛辛苦苦把禅修得开悟了,依然还是修净土,不能够撂开。所以大家从这几点,我们要知道其中的好歹,利害关系,并把它厘清楚,自己心里有数,什么叫禅和净土,什么去做一个有禅或者有净土的人,哪个轻哪个重。

所以这个才是这里天如惟则法师说,你要知道永明延寿大师并非是过赞净土,而实际上是什么呢,在给我们深度的讲解,在扶持我们对于宗和教的理解,但是就是由于没有详细的讲解,不能够大家认识到。

今天我们正好把这句话切在这里列出来,借印祖的圆满的讲解给大家做了一个贯通,希望大家对于禅和净土的关系,乃至跟一代教法中的这个背景的沟通下,大家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后面总结的几点要清楚。

今天的内容,时间关系就到这里。但是我要求大家平常在念佛要有功课,要坚持十念法,在听法的习惯里边,一定要复习,就是你下次来听法的时候,最起码是要把上一次的重点你再听一遍,哪怕你嫌我烦,不愿意听我的,你把这个《净土或问》的文字看一遍,这样的话这次再讲,那我们就会能够连贯起来。要不然我们可能在闻思讲堂听《印祖文钞》,《印祖文钞》比这个话要白的多,而且就是从道理上来讲也浅一些,这里《净土或问》就是最直接的禅和净土的碰撞,特别是开篇。所以这就是关系到我们的解了嘛,只有解的好你才能行的质量高,才能念的痛快,就因为你的教法了然于心,你才不至于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自己心里有数了呀。

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悟到这个,就像成实法师讲到的说,人们都喜欢向上一路的悟,悟得心地法门非常妙,什么芥子纳须弥,一切法皆是佛法,说悟来悟去都误了,就有一个佛的名号,六字或者说四字洪名,阿弥陀佛的这个功德他悟不到,什么东西都是佛法,就是一句名号,现前的一真法界他悟不到。所以才导致我们说的娑婆世界的人,就往往是生怕说净土走偏了,不能光信他力,其实我们真正能够光信他力吗?我们一直还是相信自己,信自的多,不信他的,信自己的力量占主要,而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再一个娑婆世界的人,他喜欢觉得繁了才是高,玄了才叫妙,他不喜欢说简洁平凡才是真。特别是娑婆世界这个斗争呀,只知道斗,斗争,争了世间法再争出世间法,总想力拔头筹,包括修行上也是。你说为什么这个禅人提出来看不上净土呢,他就认为禅是高的,净土是下的,有了分别心了嘛,这能叫禅吗。所以他就不知道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句弥陀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足以代表的法界实相,求生西方。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第四讲

阿弥陀佛,请各位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或问》的第四讲,上一讲的时候,讲到了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被提出疑问的禅者有一点误会。所以天如惟则法师就告诉他,真正永明延寿禅师并没有用净土的弘扬的这种热情,伤害到宗和教的存在,而且恰恰反过来有助于有功于宗教的弘扬。所以为了让大家能够深入的体悟到这一点,也依着印光法师的解析,把禅和净,有禅和有净做一个了解。

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讲到天如惟则法师下面回应的一些话,前面是说可惜永明延寿禅师只说了纲宗没有发明,也就是没有详细的深入的去展开,所以就故未能尽遣禅者之疑也。一般禅人的疑惑,一般都会有这个误会,所以就一并说明了。

后面开始,就是天如惟则法师对于净土的见解和讲说,我们来看。

余忝学禅,未谙净土。然亦尝涉猎净土诸书,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

你看这个总结的,就是禅师说虽然我是个禅师,也有愧于学禅,对于净土也没有深度的了解。但是我也涉及了一些净土的经典特别是论著,所以知道一些大概的情况。总结这两句,一个是易行易入之方,就是这个法门这个教法非常容易就能够进入,但是它是难说难信之法,说也难说,信更难信。

大家要知道这是天如惟则法师,他还曾经说涉猎了一些净土之书。现在大家学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去了解一下净土的经教,像根本的五经一论要常去翻一翻,读诵之外常要去翻一翻,思维一下。对照着自己的信心和愿力的这点质量这点功德,看看跟经典里面讲的是否投缘,有一些对于比如说阿弥陀佛过去因地的这种愿力、修行,释迦牟尼佛这样苦口婆心地劝诫,四十八愿中的种种净土功德,乃至《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到的若一日、若七日,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说临终的时候那么重的罪,只要能够生忏悔心,有善知识给他开示都可以往生。往生这个概念我们要考虑清楚,它意味着什么?所以这就叫做涉猎净土诸书,大家也要学习。

除此之外的论典,像这样非常重要的《净土十要》、《印光法师文钞》、还有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乃至再想知识性的了解,比如说还有道绰大师的《安乐集》,甚至还有《乐邦文类》,里边把净土的乐邦,就是极乐、联邦,文类就是关于写净土这些书,里边都有一些罗列。你要想去找到学习就从这里去下手,当然越学越不是增加知见,而是越学越要归向求生西方,念阿弥陀佛,这才是对的。这才能叫做稍知其概,能够了解一下大致的里里外外。

为什么讲到是易行易入之方,难说难信之法呢,你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已经人人都会说了,所有的人都能够起修,会念就行。不择贵贱,不说有没有文化,甚至你不了解一代的教法,先念起来也行。只要你念一句佛号,一念就入到了弥陀的大愿海中了,一步就正宗的踏在这个成佛道上,这就叫易行易入。

可是最简单最圆顿的法,它可能显现得非常的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它一定是一个非常巧妙,及其幽微的,背后一套体系把它简化出来,呈现出在我们这个世间,流通的简单的样子。可是,不是通常的解释就能够说得通的。他要就机就缘来讲,问题是我们一般人缘不到这么深广的境界,所以就难讲呀,缘不到这个境界是非常无奈的,但是也是很现实的,为什么极乐世界我们只能凭信来先启动呢?缘不到。就像让一个,说不客气的话了,一个蛆虫,它的缘分就在粪坑里边儿。你让它向外缘到不在粪池子里在粪坑的墙壁上,它还可以缘到。或者好一点的让它爬出到粪坑外面,蹲的平面上来,也可以有能爬出来,或者爬出厕所的也有。但是你让它缘到整个我们这个星球的情况,这个法界的构成,你说一个蛆虫能缘吗?缘不到呀!所以对它来讲就叫深广。就像我们人也是这样的,你说让个猴子来缘人的法界来讲,它还挨着比较近。你让显微镜下的那些细菌缘人的世界,缘分来往这儿缘它缘不到呀,想都不敢想有这种世界。

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的话,缘不到这么深广的境界,所以就难讲。如果难讲必然就难信,要求的信根是专业的、精英的这种水准,不是泛泛的平常之辈。或者是我们修其他的修法,你可以怎么样呢,走着瞧瞧着走,自己有感觉。可是净土法门,这个往生法是瞧不见的,你只能走,一直走到终点才能瞧见了瞧全了,前期的话就得相信有终点。所以我们常说到易就易在这个难。因为对于佛说的你能够信受,能够念佛,就已经登堂入室了。很可能在其他的法门中怎么走,很难做到这种境界,在净土里边一下子四两拨千斤就把你拨到中间了,这叫易就易在难。

难就难在易,为什么呢?你说不相信像白菜价这样的东西,能够达到这样全面的营养,这样的待遇。所以一切法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比如我们一直认为世间的养生、健康、补身体,都不会相信是白菜的营养最好,白菜的营养确实是最好的,蔬菜里面。然后就去吃各种高档补品,实际上也许这些补品的作用正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身体好好吃饭,白菜最好,就像我们法门一样都在提醒净土最高最妙最简单。是这样子的。

下面我们再看法师怎么讲呢,所以释迦慈父现在世时,为诸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

这是讲到释迦佛现在世时,就是示现在我们国土的时候,在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就在祇洹精舍讲的《佛说阿弥陀经》。而且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大家都读了最长的一段篇幅,我记得那会背五堂功课的时候,还说这个好背,就是一个套路,什么东方有什么什么佛,南北上下有什么什么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当信。你看在讲这个净土,就这么一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动用了整个六方佛其实也是代表整个法界的十方三世诸佛,像华严世界的这种宏阔的境界里边,所有的佛都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法门,信这部经典。在祇洹精舍当时讲的时候,就是在我们地球上那个地方,可是在同步的他方国土里边就会有这样的境界来同步赞叹。

大家想,不要说一部《佛说阿弥陀经》了,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都现讲极乐世界的都有,唯说弥陀本愿海嘛。所以佛在当时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你看后面又说及于经末,因诸佛所赞,乃复自言。佛赞叹了之后,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有时候我们也体悟领一下佛的情,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这真是像诉苦一样的,说你们要知道,我在这样浊恶的世界里边居然行这个事,就是我成佛了,成佛以后我又同样还是在浊恶的世界里面,更难的讲难信法。

为什么行此难事,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的情况。从环境上来讲,就是这个样子,成就我们造恶业是根本的一个常态。从寿命上来讲,也就这样一辈子浪费的时间太多,修行你说要即生成就的,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讲,哪里有这样的根器,来不及缓冲呀。哪怕说你能把这个病情稳得住也好,现在就我们这个贪、嗔、痴烦恼,这个病情稳都稳不住呀,拼命的劝念佛,要修法要修善法,都控制不住这个恶法在流淌奔驰。

大家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里讲到的说此难信之法啊,我跟大家讲真的是把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有办法了,末法时代众生就这样的,索性把最高妙的圆顿的简洁的法就全配套的给你想出来。然后你能够上道的还能上,也就是等于这个时代你自己去修,医不了自己了,都成死马的根器了,都是地狱的节奏。你现在当作活马医,也就是说只要死马能够配合,还能够医活,把死马能够医活,这就是净土法。只有这个法门能够医好,这就是净土的妙处。阿伽陀药呀,一句佛号。

所以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可能我今晚说的,大家觉得为什么把我们根性贬得这么低。你试试吧,其他的不说,你就回想今天一天你在干什么,你的起心动念外缘纠扯,你干了啥了?有没有今天有一念想说我得死,有几个人今天生过这一念?所以说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是此皆苦口叮咛,劝人信向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才担当了、标志了正法久住法轮常转的实际作用。你要获得解脱,成就佛道,这就是正法的标志。讲的这个难信法,在正法存在的时候,大菩萨大祖师爷都能够乘愿也罢,修成就也罢,都是非常多,很稀松平常的时候。讲往生净土,到了我们末法时期,对于这样的根性同样讲往生净土,可是就同一个法门,不管是正法在成就或者末法才修成就,虽然是在曾经的或者说在十善业世修,或者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修,只要你成功的往生了,修的效果都一样,你说这是不是正法久住嘛,效果是一样的。从这点来讲就叫做苦口叮咛,劝人信向。

我们再看下一段:

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独于净土之说,则间有疑者。何哉。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上而至于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亦生净土。下而至于愚夫愚妇,与夫五逆十恶无知之徒,临终但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者,悉获往生也。所谓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迷误差别之缘。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其广大既如彼,其简易又如此。故虽智者,亦不能无疑焉。

这一段比较长,首先我们分开来论。前面这段是劝诫什么呢,就是我们不可偏信。偏信佛法,这是很多同修们,现在可以说是更加明显的一个烦恼。这里就讲到释迦牟尼佛在末世出来救世度化,以广长舌金口所说的教法,哪怕一句一个偈子,所有的弟子都能够信受奉行,就是对于净土来讲怀疑的力量特别大,偏于净土有怀疑。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有碰到这样的人,这就叫偏信。

偏信彼法就会怀疑此法。不管就人而言就法而言,我们都要知道都是佛说的,我们为什么信说的这一部分,就不信说的这一部分?有的人相信佛说的《十善业道经》,他不相信说的《地藏经》里边的轮回因果。有的人相信有轮回有因果,他不觉得还存在解脱这么一回事,更不认为自己能够解脱。所以点点滴滴都是过去开始起缘的时候,不是入的全面的圆顿之门。

大家想想我们过去世跟佛法结缘了 ,如果是从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开始结的缘,那这个基础打得多么的有备无患。一个人讲的法,信这个不信那个,这就是对佛陀这种大圆满觉大悲心,对这个智慧没有做到全情的投入、皈依。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还要常念三皈依呢,皈依太重要,特别是皈依法,是成佛和僧人的生活主旋律,要皈依法为根本。但是我们有时候就偏信,不能皈依。

不要说佛了,且不说了,现在很多对于讲法的大德,我们去听法都不是说依止他的法,而是让他依止我的法。相应的好,这就讲得好;听不进去的或者觉得不如自己的意了,就觉得这么说不对。当然我们去听法也要善于抉择辨别,不是说盲目地随从。可是你真的要是碰到具正知见的大德讲法的话,就不可以偏信。只要他讲的是信愿行为根本,一切教法就是一个以信愿行为根本,这就对了。或者说结个缘摄受,培个福人天法,只要不让干坏事,这也就对了,就再不要怀疑这个法了。因为大家有时候还好提一些问题,这种情况对不对呀?听说那样的法师请指点一下,上面的合掌很多,多么地虔诚。可是当我说点实话,他又觉得不相应。因为其实好坏事,我们是个人就能分得清,你没有那么多的问题。你就是觉得不如自己的意了,才成了问题。所以因为人而有信与不信,因为法而有对与不对,这都属于偏信。

法是对的,择一门而入也是对的。所以这里就讲到了,为什么净土法门就偏有这么多疑惑呢?就是他的教门至广至大,至简至易。

就广而言,不挑人的。现在说实在的,你去朝个山差别相都出来了。前几天还跟同修们一起,刚好来普陀山了,认识碰见了那说一说,就满怀的朝山感慨。因为现在普陀山一过年后就到了旺季了,游客香火香客一多,就需要吃住。人一多了就成了卖方市场了,人家就可以把这个价提高点。本身世间人做生意的常情,谁到了这开个旅馆都会这样子的,但是就把这账就算到佛门上了。普陀山穷人就不能来拜佛了?这个太势利了。我也说了一句,我说穷人为什么穷呀,你想过没有。诶,这就好了。所以你看我们现在朝山还要择根器,有钱了能买得起门票进来,没有的话,路费什么这一路的花销真的还是比较可观的,所以这就叫拣择。就净土法门,修法了生死的这个功能来讲,都没有拣择的,都行。

就大而言,成就的高,待遇的高,所有的修行的容易在往生之后你就知道了。就简易来讲,就一句阿弥陀佛,会说话就能修,可以说不会说话也可以修,活着就能修,就这么个法。所以说下手易成功高,让人太难以置信了。所以这里就讲到,广大到从等觉菩萨到五逆十恶的凡夫,中间就再没有差一个根基,都在其中。那么简单的话,你看初无艰难劳苦之行。这就是说白了,我们去修法很多时候加行很重要,加行没有了你入道都入不了,上道都上不了。就是你不要说开悟后的真修了,就是你真正要顶事的去修,你都修不了顶事的法。所以这里讲到的没有艰难劳苦之行。

有一个坐禅法要叫《童蒙止观》,大家有的也可能在实践也修过这个法,这是智者大师那会儿为他在家的哥哥,看着他要死了,给他说的这个法让他修坐禅。修这个法,不要说真正的入到开始这个十乘观法等等这些。就外面具足的因缘,什么因缘?持戒清净,闲居静处,衣食无忧,远离城市的纷纷扰扰,就是这些因缘都具足了你才能去修。我们现在的人来讲的话,不要说多么的艰难劳苦的行了,就光这个都不具足。再一个还有迷悟差别之缘,你看很多时候我们好打坐或者好观照的人,他修着修着出境界了,自己搞不清楚。教法上自己又没有去了解,再去问,问的话说实在的,我不敢说别人,你像问我我也搞不清楚,我也没有圆满到是过来人的地步,我就不知道你这个禅法境界是怎么样。

当然总原则我们总说随它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肯定还会大进。所以真正入了高境界的这种差别之缘,你如果点不开,是修的佛道还是入的魔道那一念间的事。所以这都是很危险,很难上道,就是表达的。但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名号就能够离娑婆生极乐得不退,直至成佛而后已。你想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怀疑了。

后面天如惟则法师说了一句:汝如此知,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说你真正的能够了解到这个地步,对于净土的真情实感生起来了,你才能知道,原来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并不是像他们叫的伤害宗教的,而是把净土也罢,宗也罢教也罢,绑在一起来弘扬,是这样子的。这是第一个回合的问题,算是到这里。

上次给大家讲过《净土或问》二十几个问题,它是一环扣一环的。第二问接着就开始了,反正禅师说了这样,那么我又问了,问曰,广大简易,既闻命矣。如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其肯复求净土之生乎。

你看,说的这个虽好,我知道了,可是你求生西方是为了什么呀,不就是为个成道吗?那这个目标又是在娑婆世界就已经达成了,你还要去求生西方吗?没有必要了。他这里因为是禅人,你看他一出口就带着,一个是对于禅宗的这样的一个主人翁的一种自以为是吧。另外一个,其实可以说他还是不了解禅,说的这话你看,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性成佛,就不要生净土了。

我们都听了这么多了,也知道了禅宗的修学手段,就是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当然我们还要知道明心见性本来是最低的水准,因为一直也是最低的水准,就是因为现在明心见性的这个最低水准我们都达不到了,所以就慢慢好像成了一个最终目标了,后面就提也不提了。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一旦见性了就成佛了,见性、成佛,上一次讲的不是一回事儿。是在一条道上,不是一个境界。所以大家要知道禅宗,不是明心见性以后就不修了,明心了以后还要净心。但是他呢,这里就提出了明心了以后还干嘛生净土?那我们看天如惟则法师来答曰:

汝未之知耳,悟达之士,政愿求生。古人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则汝净土之趋,万牛不能挽矣。

你看这就是过来人说话,是掷地有声的,他就给定了个乾坤,你说的这个一听就不是个内行话,真正已经了悟、明心见性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人,他正要求生净土,正须求生净土。大家想想为什么?因为明心见性的人才懂得净土的广大简易的捷径。你走捷径,何乐而不为嘛!所以悟达之士,政愿求生。他这里引了一句话:古人云:不生净土,何土可生。关于这一句话,大家不要光从表面来看,好像就是说那你不生极乐世界,那你还就不对,你还想去哪儿?当然这是其中的一个意思。

可是另外一个意思,大家要知道,学习佛教这也是教法的一个核心点。不生净土,何土可生。就是从全面的来看,从凡夫到圣者的修行过程中,我们知道他所见的国土是什么?代表着什么?就是代表着他修行境界的呈现,对不对?你如果修出跳出三界所见的国土就跟凡夫时候所见的不一样,你登地以后乃至你到了不退位了,八地以后你所见庄严土跟登地以前的也不一样。所以国土呀,依报随着正报转是什么意思?就是跟你的心性或者说空也罢,或者说净的程度有关。不知道我这么说,大家听出来一点这个意思了吗?说白了每一位修行人,只要你是修行,不管在修什么法门,你一定是在修着净土,要往净的这个地方走。只要是净了,那么你唯心所现,你的国土也会越来越净。所以说我们理解不生净土,何土可生,就说如果你不是在国土越来越净的这个过程中,这个道上的话,那可以说你就不在修行的路上,一句就把你的总原则给框死了。这就叫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你还想到哪里?

所以说,其实每一位修行者,不管你修行什么,就是在修净土法门。因为无非就是一个心也要净,国土也要净,所以你随着自力的修行,心慢慢的净了,你的国土能不净吗?你还能往染土去吗?这么深入的剖析一下,其实净土也没有离开一代的其他修行法门,它是一体的,这就叫不生净土,何土可生的内涵。

不要说远了指从凡夫到圣人这样高的境界了,也不要说什么明心见性,大家想想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你调整个心情转个念头,其实都是这个净土的原理嘛。你想为什么一样的世界一样的事情,我们只要念头或者心情调整一下,就变成两种观感了。这样尚且如此,何况进入到真修的这种转世界的染净?所以说念念都在生净土而已。

这是现世的也有分明的例子,我们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把佛法用世间来论证。我们常常修行的人,喜欢到庙里边寺院道场清净伽蓝,觉得一进山门就不一样。那大家想想这里边你有没有修,有没有行呀?有呀,你发心想去到寺院里清净一下,那你往那儿走了,然后环境改变了,就从你一个比较心乱心烦的地方进入到一个心清净的地方,你对于外界的烦恼中的红尘事跟道场里面的这种加持力,它就不一样。你去了寺院里发心去拜佛,这不也是在生吗,往那儿往嘛。

所以大家想想这就叫不生净土,你何土可生,也就是说这么一条总原则总后台,我们现在网络不是讲后台吗,你绕不过去。既然这会儿就说开悟了就行了,不要往生西方,说明你不要说净土法门了,释迦牟尼佛的法你都没弄明白。

为什么我们的国土里边还有很苦的地方,甚至下到比如说煤窑里边,生命没有保障,到处一片漆黑,这也是唯心所现。我们都想从小房子换成大房子,又从大房子换成大别墅,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在修净土嘛,也是在发愿往生,只不过是小范围的,那为什么我们对大净土大生就信不起来?所以这就把他说了,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一看你就没有理解,一看你就是说的就是行外话。世间如此,出世间同样如此。地球上人类如此,整个法界也是如此。

所以这里后面才讲到,汝但未悟,就是你肯定没有悟,假如你开悟了,你还说不用生净土,是不可能的事。开悟了以后生净土,是一万条牛都把你挽回不回来。所以从这个论据上,如果你不修生净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就是不在修行。当然我们也不要说,地藏王菩萨他不是去地狱度众生吗?他怎么不修净土呢?地藏王菩萨去的地狱,是我们眼中的地狱,在他眼中不是地狱,是极乐世界。就像佛前的提婆达多,佛的逆子。他现生堕了地狱,但是由于他还曾经有修行甚至有神通,到了地狱了,佛说苦不苦?他说不苦,我在这个地狱里边受的乐,就像比丘受禅天之乐,受四禅天的乐一样。

所以大家想想,但凡修行必是在修生净土,因为净土要呈现。不修净土,那你的修行就不知道修到哪道去了,所以说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保准你没有悟,悟了的话你生净土没人能拦得住你。说明这就是什么呢,就像我们说的,你不想换个房子不想到个好地方,这是人之常情,不这样你就不正常。那么求生净土来讲是法之常情,是道人之常法,你不这样说明你也不正常。所以你提出问题,不对。

大家要思维,我们今天讲的主要的这句法语不生净土,何土可生。犹如就是说你不活到明天你还想上哪去呢,就这样的意思。汝但未悟。悟了决定求生,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除非你是个死人,不活了。如果你是个活的人,保准你一定得活到明天,你不往明天活,你往那活去,就是这个意思。

并且我们也要说一说,说你是不是开悟的人。这里讲到了,如禅宗悟达之士,你是开悟了呢,还是自己错悟了,还两说呢。有的这些糊涂之人呀,他自以为开悟了,所以永明延寿禅师,曾在他的巨著《宗镜录》里边,曾列了十条做镜子。就是让修禅的人,自己照一照,你到底是开悟了呢,还是走入误区了。当时害怕有的人固执己见,不相信佛言了,起了障碍,所以就是有十问以定纲纪。

我们今天,也用一点时间,一起来学习一下,哪怕粗线条的了解一下,到底开悟的人,怎么样算开悟。

第一条是说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白话了讲,就是如果你真的明心见性了,一直在明心见性。不是说观照这个法性,这个悟境,就像我们没开悟怎么找也找不着感觉,向外攀向内观,总是不对。他见到法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就像大白天看东西一样,一目了然分明清楚的,不会糊涂的。

第二条就是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就是说你自己跟这个道相应不相应。这也得看,一直心跟道相应的话,他就不会迷失,也不能间断。而且这个不是说你坐一会儿站起来就没了,或者你在佛法上相应一会儿,一入世间做其他事就没了,这是不对的。你看这里讲到的开眼合眼,我们大家会想起《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边讲到观佛观成就的时候,或者有一些得力的时候,就有一个标志就是开眼闭眼,阿弥陀佛就在那儿。这是一个要求,这就叫做不迷嘛!平常如果你跟道相应的时候,就感觉到觉性就在,如果你始终觉性在,并不怕我们说烦恼或者业障等等这些,你是了了分明的,就是这些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他是在的。但是你跟道一直相应的,一旦你心迷了,你的觉不在了,那你就通身扎进去烦恼中了。这也是一个开悟,看你有没有达到。

第三点讲到说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这是第三个,因为包括《净土十要》,还有永明延寿大师的这些著作,他们那个时代的,确实我们读起来要艰涩一点。所以我在讲的时候,尽量比较通畅的原文读一遍,大家差不多。如果是有点儿晦涩的,我就直接用白话把道理给大家说出来就可以了。这第三个标志就是,佛教的经典一看就懂,这个懂不是知识上的懂,是心相通了,心里话家里话,就是再妙的法他也知道本来就是这样,不会生怀疑了。你看一代时教,祖师言语,谛了无疑。就像太虚大师那会儿有一次悟境,他当时说的是记性不好,大家想想记性其实就是知识,但是他的理解力好,那我们想他老人家当时的理解力其实就是领悟力。所以他后来自己说那一次悟境以后,原来学习《楞严经》、《大乘起信论》,说里面的这些疑惑马上就冰释无痕,这就叫谛了无疑了。第三个标志。

第四个标志是什么呢,差别问难,能够具足四辩,就是辩才,能够决了他人的疑惑。就是除了佛经之外,包括各种世间的学问,都能会到法上来。实在我们要通俗的理解开悟的人这个本事,就是谁都问不住他;想跟他说,说不过他。而他所有说出来的这些话,除了问答对答如流,都能归入法性之外,他还有一个,能解我们没开悟人的一切疑惑。就是你疑惑在哪里,他就恰似其分的给你解开,就像解绳子捆起来的一个结一样。有这个人不会解的话,就越解越紧,但是有的人呢,他轻轻的给你一拨,他就知道劲在哪里使,一下子就让你通开了,这就是辩才,开悟的人呢,得有这个辩才。这是第四点。

再一个像第五六点,大概就是,比如说第六点,就是一切的顺逆境界现前的时候,你都能识得破。识得破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最接地气的一条指标了,我们一旦不顺的时候就生气,生气就憋屈要发泄,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劲就出来了。我们遇到顺境的时候呢,又感觉称心得意了,美美的很,这个时候劲儿又出来了。这里讲到的识破,就是说一切境界他都不会攀缘,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也不跟你计较,我也不跟你躲避。就是我也不惹你我也不怕你,不为所动,就置身于世外一样。顺逆是我们的妄想,舒服和痛苦是一种妄想,这个妄想在动的时候,就是它动它的,你不动你的。大家要听对,这个你,不是我们自己现在这个小我,就是整个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心念不动,妄想它动它的,心念不动。这个也很难说,有可能说或者听都会出错,因为这个只有我们得了那个境界的话,又不要说。说这现在方便语言说这是一个标志,就是看境界现前的时候,不为他间隔,间隔就是不被他扰乱,你能不能识破。

再一个这第七点的话,这后面的就比较专业了,像这个第七点是说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所有的生活的境界和起心动念,你要知道所有都是因缘法生的。各种各样类型的法,精神的也罢物质的也罢,色法也罢行法也罢,行就是心念的流淌,你都把他要平等的当作一个法而已。就这些法,你把它拆开的话,一片儿都不留,你把它组合起来的话,它就是个因缘所生,你随时随地都知道。具体比如说我们起心动念你都能知道,很客观的知道,这个跟你无关,它只不过是你的一个烦恼心所或者善心所,或者什么无记等等这些。反正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一个我的作用,这种起受用。

而且像第八点就讲到的我们在处理一切事情,这就是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说应在生活中修行吗,多少人好说这句话,多少人都不说生活中怎么修呀,开悟了以后才能在生活中叫做修,你没开悟,那你就是在投入生活呀,哪里在修呢。所以这里就是你在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一能够辩得真实否?就是说处理一切事情时候,工作的时候,跟别人打交道,在做项目、汇报、开会等等这个时候,你并不是随着妄想走,而是什么呢,把所有的法都能销归于实相,辩得真实。

像第九点,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还听说有没有佛呀,众生是不是众生呀,有时候赞叹呀毁谤呀,是呀非呀,你能不能够得一心不动。就是人家说这个佛法到底是真的假的,你就一点都不用怀疑了,因为你自悟了以后,就是自性三宝已经入心了。不会受外界的影响,他们讲世间法也罢,包括出世间法也罢,你都不会为所动了,世出世间法都是一个语言而已。

所以说这些呢,都属于我们今天要讲的如禅宗悟达之士,了悟通达的人,你要靠这个来勘验你真的有没有了悟通达,不能动了。再给大家讲一个,在佛教史上有一个法常禅师住在大梅山的。他去参马祖的时候,就问马祖说什么是佛,马祖就跟他说即心是佛。他一听呢,悟了以后就去大梅山住去了。马祖和尚为了试验他,又派人去给他说,说我们和尚最近学的佛法不一样了,说的是非心非佛了,不是即心即佛了。法常禅师就说,这个老头子随便的糊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呢,我只管我即心即佛。马祖听到侍者给他一汇报以后说,哎呀,梅子熟了。

所以大家看,这就是已经具足了自性三宝了,所有的法都是为了方便让他入法性的。你说即心即佛,就是为了让他不要向外攀揽,消除这种二元的、对立的心上烦恼的源头,填平我们像染法呀净法呀、整个的一系列的我执、越来越增强作用的代沟、对抗。所以就是,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功能是一样的,入的法境也是一样的。所以这就叫做,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他说什么是非,得一心不动。

所以大家看看我们以后,当然现在哪个人开悟了,谁敢说呀。不要说什么佛菩萨乘愿再来那么些,就光说开悟你看看,从这把他鉴别一下,开悟了得这样。好多时候,我们也跟大家结法缘,结法缘照着佛祖的说嘛,有时候我也非常惭愧,甚至开悟什么的就简直提都不好意思提,有的同修说法师你讲法怎么这样,你不能这样太谦虚过度。你就是什么什么说得非常高妙,可是自己知道,知根知底的呀,你看这一条儿一条儿对下来,一条都过不了关,没有嘛。那你再吹牛不是骗人嘛,所以真正的悟达之士呀,我们跟悟达之士不一样的就是人家开悟了,明心见性了,我们还在见烦恼,可是我们跟他一样的已经齐步的是什么,他悟后还是求生西方,我们已经就在求生西方。所以大家这个话要了解,那就一样了嘛,悟不悟又何必去计较呢,要具足这样的对净土法门的信心,万牛不能挽。

好,今天的第四讲,我们主要把第二问的问答和第一问后面的部分,给大家做了一个讲解,下一讲的时候就要开始第三问,其实第三问是跟第二问的一个后续。可以说是更为详细的一条一条逐条这样的一个回应。大家有心的话,先预习一下,我们下次再讲。

现在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第五讲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诸位放掌。

我们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周一依然进行天如惟则法师《净土或问》的学习。今天是第五讲,上一讲的大概内容,我们主要是讲到永明延寿禅师,曾经列了十条标准,来衡量一个禅者是不是已经处于开悟的境界,也就是这里面讲到的悟达之士。

当然我们也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比如说含德见性,辩才无碍,境界中不动等等诸如此类的。但是惟则法师讲的这里,可以说是更直接痛快,也就是就看他有没有自行化他,劝人、自己来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所以从这点来讲,可以说劝别人往生或者自己修净土法门,是不能够证明这个人有没有开悟。但是如果这个人要说他开悟了,反而不去自利利他中用净土法门来结缘来成就,可以说他保证没有开悟。大家把里外的一个先决条件搞清楚,以后就一目了然。

今天晚上,我们要开始从惟则法师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来讲起。第三问是篇幅非常的长,也可以说是一篇铿锵有力的论文,这个问题就是对于第一问第二问,延伸出来真正才做了详细的解答和回应。今晚的大概内容,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交待,因为比较长,所以做了一个总的介绍。如果把它真的当做论文,首先的内容就是立论点,其次才呈论据,论据里边以法来论,以人来论,以数字来论等等这些,最后才得出证明论点。

我们开始先从论点讲起,论点有几个部分。

第一个就是总的比喻,如果先说去度化众生,放开了去度化,为时尚早,这是总的比喻;

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不要错解悟和证就是一个水平了,悟和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解和行还是需要并进才行;

第三个是反诘,就是反问说难道久修的大圣者,反而还不及你这个初心菩萨吗?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进一步说没有到不退的地步,不可以轻易说所谓我在度化人;

第五点就是让我们明见娑婆浊恶世间苦海的深广,净土这样的清净法界的境缘都是非常殊胜。

这是大概这几个部分,我们从具体的内容开始来学习。

问曰,佛祖出世,为度众生。学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广度生灵。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则厌苦趋乐,不顾他人,此非吾所愿也。

大家来看这是问题。意思就是佛祖出世,我们都知道出世这两个字在佛法里面代表什么,由佛菩萨乘愿再来,示现的这就不必说了。佛祖佛祖,从祖师来讲通常比如开悟以后,开始起修,这辈子修的到了一个点上了,世缘尽了,下一世因缘再起,把今生的因缘续上,继续自利利他,然后弘法的事业也生生世世越来越广大,领众修行正好。这一类人我们把他称之为再来人,这叫做出世,应世。我们常说谁谁谁那是再来人,祖师爷再来,乃至再高深一些的大菩萨,佛菩萨再来,这是一种出世,我们叫做出世为人。

另外一种出世是就这一期而言的,比如一心一意苦修密参,终于得了一个开悟了,歇处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长养圣胎,这辈子因缘时机成熟了以后,出世为人,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名声大噪广利人天,成为出世丈夫。像六祖慧能大师,大悟了以后又在猎人堆儿里长养圣胎,后来终于因为什么风动幡动呀,就一下子天下闻名了。还有印光法师这都知道,一篇《宗教不宜混滥论》可以说一鸣惊人,从此不可收拾。等等这一些大祖师、佛菩萨们都称之为佛祖出世,为度众生,总之都是为度化众生,这是总纲。

所以修行的人他就怕开不了悟,这就是这里指的大事不明。大事既明,如果开悟了,就应该去践行前面的总纲,就是行为应该去随类化身。大家想想随类化身这个本事得要多大,随着众生的种类化作匹配的身形来方便度化,我们总以为说人的世界就是充满的世界。有时候觉得人还很庄严、很漂亮、很威严等等,其实人的身形可以说在法界来讲根本拿不出手。我们看看大金刚大护法等等这些天王天的人,有时候到庙里面还觉得金刚怒目,其实也许在法界来讲人家更帅,呵呵。所以众生的身形呀各种身类,我们人类想想,随类化身,哪儿都去,一模一样的跟着你。入泥入水,这个入泥入水就是,你想有泥水的地方通常就是我们人嫌弃脏乱的地方,甚至我们说泥就是泥犁就是地狱,水就是人天道。总归还是在泥水交叉的六道里边,这个时候不避生死,广度生灵,就是不要再说什么生死苦海呀,要跳出三界外呀,就在三界中度化了,让已经开悟的这样的一种大丈夫,你让他去求生西方这种自顾自的修行法门,这样的事不是发大心的人干的,不能干。所以说不顾他人,此非吾所愿也。

可是大家想这一问其实是紧扣着上一问,就是开悟的人更加应该知晓急切的求生极乐,但是这一问就反对了,说你没有开悟且不说,可以理解,开悟的人怎么还能去求生西方呢?我们大家理解一下,这个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为什么呢?因为开悟的人已经悟到无生法了,见到了法界的实相,他往生极乐和当下娑婆,如果从理上来讲他是平等的,不应该有取舍呀,从道理上而言。

从事上而言,一个号称成佛道的行者,发菩提心度人是明摆的事,为什么不度化众生,这有违大悲心呀,不是成佛的正道,只求自己去净土逃避,一个安身之地。所以看似这个问题好像还非常的有理有据,自以为知道所以然,其实他连然都不知道。为什么呢,见解太浅了。

特别是从这一句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则厌苦趋乐,不顾他人。就一句不顾他人就把尾巴给露出来了。所以你看这里成时法师点评了六个字说果然大事未明,就这一句话就见分晓了。大家想想为什么说果然大事未明。我们自己理解一下,肯定是说他一个是理论上讲的可能明白了,但是他事上还没有入进去;第二个就是从修证上来讲,还有点火侯欠缺,我们世间法不是讲到事非经过不知难嘛!他在事上还没有去历练,就好像效果图非常好,造一个地方工程,真正涉及到具体要造的时候,这个环境、资金、人工进度全部都是问题,他这里就这么说的轻巧。不顾他人最露马脚的一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他大事未明呀,大家想如果开悟的人还有自他的分别吗,无自无他,即自即他,就是一个平等法界现前一念心性,不生不灭不动摇,哪里还会有什么自和他的分别呢。所以他这里说了一句,不顾他人就证明自己大事未明呀,露馅了。开悟以后无自无他,自他不二的嘛,所以这里成时法师就非常不客气的点评说果然大事未明,所以说此非吾所愿也。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惟则法师怎么回答的:答曰,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耶。

这句话就是总的比喻你太迫不及待了,不符合实情。见卵就是见到母鸡所生的鸡蛋,就求时夜,时夜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鸡能为人守夜,天亮了打鸣,就想着它长大好就是为人守夜打鸣报时,说你这个计划也求得太早了吧,还是一个鸡子儿呢,你现在就想把它当鸡来用。所以这里总比喻就是何太早计耶,这是第一个部分,叫总喻迫不及待。

其次有几点连环的回应,我们来看非常精彩:

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这是第一问;

汝将谓一悟之后,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第二;

汝将谓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第三。

你看三个反问,就把他给回应到位了。首先第一个就告诉他,我们也要知道悟后以后,除非修行净土,如果凭自力通途法门,没开悟之前都是在盲修瞎练,你再怎么使劲,就是只能够保证你不离得太远,但是绝进不了,登堂入室进不去。所以悟后方起真修,并非不修了。认为他认识错误了,错在哪里呀?

第一个错是悟后确实是知见跟佛是一样的,可是问题是还有旷劫以来的习气呀,才开始慢慢的对治,让他越来越改进,对治消除。而且悟后以后对治习气还没有断,假如你没有断过烦恼,没有断的话还不能到不退呀,这是一个错,以为悟后就没有烦恼了。

第二个错就以为一悟就一劳永逸了,很多人都错把开悟以后,所谓的所作已办,就是所谓的大事既明,就以为就成佛了,可是大家要知道,才真正步入真修正修。我记得讲《楞严经》时讲过,到那个时候才算是修证了义,了义修证了。也就是瞅准了踏对了,不是盲修瞎练而已了,见到法性了。所以见到法性以后,不管是学呀修呀行呀证呀等等,反正法法头头的都在正道上了。不是像咱们现在,如此真切的作为一个凡夫在五欲六尘中去生活了,人家就是见到法性了,上一次讲到了了的见到法性了。可是绝不是一劳永逸了。

第三个错是错什么呢,错在他悟后只是起步,然后就反问他,就以为便可上齐诸佛,出生入死。就以为到家了。没有到家呀,还嫩的很呀,不是说像诸佛菩萨一样就可以入生死海,做大舵手,随心所欲地大做佛事,一点障碍都没有,不是的,还差的很远。

所以这就连续几问,一个你就以为习气已经永远除了,就得了不退转了;另一个就以为没有再修因证果的这种事就没有了;第三个你以为就跟佛一样的,可以随便的所谓的不避生死,广度生灵,生死就对你没有作用了吗?所以这个误区可真的太大了。真正学法呀,这种知见一旦流露出来,就可以说还不如一个学佛的初心的人,还依教奉行,随着做点善事,慢慢的建立知见。很可怕。所以你看这里后面讲到审如是,就是假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反有愧于汝矣。反而对不起你。所以你看你这些见解的话,那些深位的大菩萨无量劫的愿行,把六度万行的事干了个遍,难道反而是生事儿多此一举吗,他们的水平还太差,反而不如你高明?这一目了然的事。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要给大家插一个知识。这个知识很重要,这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创天台宗后来形成这样的一个见解,非常的合理,就是六即佛。我记得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但是不晓得还能记得多少,今天正在这里,我们再给大家讲一下。把六即佛的脉络厘清以后,这几句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见分晓,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六即佛的内涵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我们经常能够熏习,就会在知见上不会犯大错和走偏。所以请大家不要嫌这个理论好像太专业了,认真听一下其实也是一种复习。

六即佛首先我们常说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六个次第。

为什么说理即佛,名字即佛等,就是中间都是一个即呀,就是即是的即,就是相即不相离,这个相即,六即。为什么要即呢?因为从圆融的理上来讲,凡夫和佛是相即的,也就是说佛性是一样的。所以有这个即呢,就是我即是佛,心即是佛,这样的话就是让一个凡夫都有充分的信心,说我一定能成佛,因为我本来就是佛,不生退却下劣之心。就像我们大家现在在听法,其实从根本理上来讲,每一位同修其实都是佛,都有佛性,当体就是。在这个上面是不涉因果修证的,就现前一念理性,法尔就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佛。可是本来就是佛,你现在来不了呀,你来的全是凡夫的事呀,你的心性是佛,你的行为是凡夫嘛,那怎么办呀。

所以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成佛,但是也要有次第慢慢的修,不能够混滥,一下子就拍胸脯子我本来是佛,啥都不干。所以从差别相来讲,还有六个次第。从平等相上来讲,我即是佛,但是又有六个次第。说我即是佛,让我们也生起自信,说要有六个次第,不要以为凡夫就等同于佛,你看这里说以为开悟了就是佛了,完全是错的。

所以为什么那个时候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呢,一个是为了好这些文字的法师,死守名相,他不敢认为自己本来是佛,就推功说你们都厉害,我自甘退屈,我不行。为什么又分六呢?有一些暗禅呀,就是狂禅的这种,上次给大家讲过狂禅,自以为悟,自负就是即心就是佛,他废弃了真修实干,觉得一切现成没有位次,就堕入到狂禅,也就是妄谈般若。所以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下,理即佛就是指的一切众生现前的一念心性。(你听不明白你要听,慢慢的熏习就会明白。)道理上来讲你就是佛。可问题是事相上,你现在还不是佛,那怎么办呢?

第二个就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呢?就是开悟的境界。你遇到善知识呀,读了佛经呀,一点拨你悟道了,圆解开发了。大家要知道这个开悟呀,不是我们好像读了几部佛经,觉得哎呀原来因果呀,真的有轮回,这叫开悟了。是要像这里讲的禅宗的开悟一样,大开圆解了,从此以后成就佛道,开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修德的出发点。理即佛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就是性德,本性就有这个功德。修德就是开始要显现你的佛性,成就你的佛身,就开始要进入到真修了,这叫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以后慢慢开始真修,就叫观行即佛,就开始观照了。开悟了以后,解和行就相应了,就像眼睛得到光明了一样,一切东西都看清楚了。这个时候虽然能够照了一切,但是大家要知道,还不能断烦恼,牵挂着我们必须轮回的见思烦恼还没有断,只能伏。这个地步在圆教来讲还在凡夫位,大家要知道。观行即佛已经开悟了。这个时候他就能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呀,不二法门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些,对于这个道理他能够信解了。而且还从一切的知识也罢,信息也罢,道理也罢,慢慢都能够见到不二法门,一切事上都能够见,历缘对境的。还能够给别人讲说,然后自己历事炼心,就是在六度万行中,不断的锻炼自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见解,这叫观行即佛,开悟了以后开始上道了。

刚才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有几位说大事既明,就是以为到了名字即佛就没事了。殊不知名字即佛完了以后,才开始观行即佛,也就是这里讲的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就以为没有烦恼了吗?才开始学会断烦恼。汝将谓一悟之后,更无遍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才开始修呀!汝将谓一悟之后,便可上齐诸佛,什么时候齐诸佛呢,还要有相似即佛,分证即佛,最后才到究竟即佛,才叫成佛。

观行即佛到了相似即佛,是一个什么地位,就是他观行的功夫越来越厉害了,正念、智慧现前了,越观越明,这个时候就跟射箭一样,虽然射不准核心区射不准靶心,但是他已经离中心越来越近,一切的世间法都能够与中道的智慧相应。这个时候他就能够开始不但伏见思烦恼,断掉了以后,伏根本无明了。像圆教里面的话,开始起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等,十信位里面到了初信就能够断掉见惑,七信就能够断掉思惑,八九信十信就断尘沙惑。这个时候就到了六根可以不染六尘,六根能够互用了,这就叫六根清净了。这是在相似佛,还没有见佛性,跟大家讲。

什么时候见佛性,叫分证即佛。这才叫入了圣位,开始入到圣人的位置。怎么样呢,入到初住就破一品无明,开始佛性的宝藏开显了,经四十一位最后到究竟即佛,破了最后一品无明。一旦到了究竟即佛了,才叫做永别了无明父母,成了大菩提、大涅槃了,这才叫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所以这里讲到的大事既明,只到了名字即佛的地位,后面还有四个次第要完成。

只有到了分证即佛的时候,也就是见了佛性以后,这个时候才入圣位了,前面都叫凡夫,你就以为一点障碍都没有了,可以不避生死随类化身,就开始这么厉害了。大家要知道,只有到了分证即佛,也就是倒数第二位的水平,到了初住菩萨,他才能到一百个佛土去八相成道度化众生,二住才能到一千个,这是有数的,也就是他跟空性相应的这么广这么深,再扩充不出来了,一步一步的来。只有究竟即佛才算是六度万行圆满了,才算是上齐诸佛,可以入生入死一点都不受障缘了,因为成佛了。所以大家想想,我们横超生死一生补处在极乐世界成佛,跟娑婆世界差的没法比,这个理路一定要清楚。

所以开悟只是一个名字即佛,在佛法里面还有一个名词叫做素法身,就不是荤的是素的,当然罪过了,不是我们吃荤的荤,不是说你已经彻底全面了,叫素法身,不是了生脱死了,也不是就可以随类化身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他错,错就以为开悟了以后就一点烦恼习气都没有了,以为一劳永逸了,或者以为就到家成佛了,完全不是的。所以这里最后说到,菩萨们修六度万行,就在观行即佛到究竟即佛之间,这非常的久远,三大阿僧祇劫呀。人家那么修难道反而是生事了,还对不起你,所以这就是基本的套路不懂,成佛就这么个套路大家要知道。六即佛呀,放之四海皆准,任何一个法门,包括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很快,就跟刀子砍纸一样,一张一张的裁很慢,一刀子切下去很快,一叠就切开了,但是也是一张一张要经过的。

所以你看这佛法的见解一不了解,你不要说开悟,上次给大家讲开悟了,可能我们连听的感觉都没有。首先要开悟,你得求开悟,要求开悟得彻底万缘放下,唯生死是事,这样的情形我们哪里能做到。今天我去参学到法雨寺,法师带到关房里面,我们关和尚里面有的已经十几年了,还在关里面不出来,方寸之间就在那你说怎么待得住呀,就是一心一意要了生死,这样就是为的开悟了。就这么的拼命,才是为了开悟,可见这个时代的众生到了什么程度,末法时代是真实不虚的。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告诉大家真的是白搭。

后面有一句更重要的话,我们来学习。这就算什么呢,你刚刚开了悟,只能算是初机的行人,才开始慢慢入了修行人的道了,可是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是什么意思,就是经历生死呀,这么猛的把你一闷棍把你打蒙了,经历生死轮回就像闷棍把你打蒙一样。罗汉出胎还要昧,昧是什么呢,就是忘了,完全不知道上辈子,怎么修的,修学佛法哪儿去了,为什么?就是生死这个狂风骤雨呀,像罗汉已经烧成胚器了,菩萨已经都上了釉了,还要昧,还要昏。我们只是一团泥,能经得起这个生死雨吗?所以这就是出生入死,不受障缘之所挠。

障缘呀,大家知道我们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这三障里面就有一个最麻烦的就是我们的报障,哪怕我们信佛了,是个修行人,甚至是个大修行人,可是报障现前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比如寿障寿命,当你修得正在可能已经积累得差不多了,正要出彩的时候,你的寿命到了不能活了,一经生死的话罗汉心都昧了。还有戒障,我们现在受戒受了五戒什么的,你说毁犯的有多少呀,有的毁犯了也不知道,戒障,持不了戒,一切都是围绕着引诱你成就你破戒有过失。第三个缘障,就是你的因缘未了,有的人出家了过去的缘还未了,找上门来,这个最麻烦。所以大家看,翻译《佛说八大人觉经》的叫安世高,那是安息国的王子,他两次来中国干什么呀,来偿还命债呀。

一次在广州,一次在会稽,就是绍兴,撵着去给人家偿还。为什么?因为不还的话,对于你的弘法,在你的成佛道上,这就是障碍呀。大家想想,已经明明知道他哪儿哪儿欠人家的命,第二天就要死了,头一天还跟人家说,那个人是因为我欠了他的命,在绍兴的时候,明天他把我打死了,你要给官府说我是偿还他的,不要治他的罪。去了广州呢,就看见过去欠命债的小伙子过来,他自己把头伸出去,结果那个小伙子业力一现前,不说三七二十一就把他的头给砍了,你看这个业力,这就叫障缘呀!安世高已经到了如此,三世都看得清清楚楚撵着去,当然菩萨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就是还,还还不完欠得更多,菩萨来了就不再欠只有还,大家要搞清楚,所以这就叫障缘呀。

古教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不要说有没有罗汉了,就从出家人来讲,太多有名的大德,就因为有障缘而功亏一溃。像宋代的草堂清,他就是禅宗的,为什么后来成了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就是曾鲁公。因为他当禅师的时候是有名的草堂清,他的一个大施主,一个大功德主,就是一个姓曾的大户人家,结果他圆寂以后就投胎去了,没有走成,投胎做了他家的子孙,后来成了宰相。因为他当禅师的话,他修的福报还在,足够当宰相,为什么说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啊。

还有历史上最有名的叫做海印信禅师,也是吃了功德主的亏了,为什么?他的大施主还是部队里面的,叫朱防御官,结果就是因为朱防御官护持他呢,圆寂了以后,还去他家投胎,还变成一个女孩子了。朱防御官他的妻子正在生产的时候,见到海印信禅师就进到产房里边,结果生出来以后,海印信禅师当下就在那天圆寂了。当时还有一个圆照本禅师,是海印信禅师的同参道友,他是密修净土的,我们以前给大家讲过。在满月的时候他就去看,看海印信禅师转的这个女孩子,她抱出来一看见圆照本禅师就笑,圆照本禅师就说,印长老呀你错了也,你认错了呀!大家想想,这从道人来讲是太悲催的一件事了,认错了呀。这个一错要错多少劫呀,这个真正是修行未到的丈夫听到这种事,铁汉听了都要落泪的。结果海印信禅师也是,就是这个满月的小女孩,一听惭愧难当,一声大哭就死掉了。大家要知道这是事实,在杭州城里当时都轰动了的事都知道,印祖在《印光法师文钞》里面老说。

所以生命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我最近看了,泰国有一个高僧,上座部有个阿迦曼禅师,他也是有一个真实的经历。他有一个弟子一个老妇人,他还对她很有摄受力的,这个老妇人也跟着他禅修,还有点定功夫。有一次呢,她自己禅修中发现自己的心就形成一条线一样,这个线一直跑跑跑,她的心就跟着这个线跑,心线嘛,就跑到她侄女的子宫里去了。后来她就请教阿迦曼尊者,这个尊者就让她,你不可动摇,你再次出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一定要下决心,如如不动的把这个心线给剪断从事相上。她真的这么发心剪断,再坐的时候这个心线就不出来了,当她的禅定功夫把这个心线剪断了以后,她侄女就流产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太钟爱她的侄女了,她就打算,这也当然不是她主动打算,就是这个心的爱欲,这个念呀就流到她侄女那,她就马上要成形地往她侄女子宫里去,就投到她肚子里了。这个事情是四海之内皆是现实的事,不仅仅说修行人,在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就是这么来的。

前段时间还好像发了一个视频,他们新闻里边给冠了个名叫做隔世人。就是这个女的生出来以后,就清清楚楚记得她的上一世是她的姑姑,也就是她爷爷奶奶的女儿,死了以后呢,她又投生到她的哥哥家,就等于说她的堂兄成了她的爹了,她上辈子父母就变成她的爷爷奶奶了,她自己记得清清楚楚,在电视上接受采访,一点记忆都没有散失,这些现象。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生命的诀窍。这个心力,一念心就是一个受生之因,你没有死的时候,其实就跟来生的去处联系上了。

所以刚才讲了这几个老和尚呀,后来大家发现了这个生命的现象奇异以后,有的人没有儿子,为什么专门去寺院求儿子,有的还直接就专门去供养老和尚,供养的他心顺了,生起染心了,那好一念,你老和尚一辈子修的清清净净,哪儿都去不了,这下只要生起一念,就只能跟着走,走到他们家到了他们肚子里了。

所以由此我们要知道,修净土的重要性有多么殊胜。要知道我们还虽然没有死亡,但是已经在参与和决定去处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开悟的人万牛都挽不回他的求生西方之心,因为他慢慢就观到法界的脉络了,他观到法界看了看这个厉害,他都吓死了,哪有不求生西方的呀,你不求生西方就生生世世要来呀。

三生石的故事大家也不知道听过没有,就是唐朝的圆泽禅师,他的禅法非常高明,这是已经是明白的人了。他的护法叫李源居士,他是一个大官,有一天就跟他提议要去朝峨嵋山,但是去的路线不一样,这个李源就非得要说走水路舒服,可是圆泽禅师就一定说要走陆路,结果他最后没办法拗不过他,只好走了水路。水路见到河边洗衣服的女子,禅师就落泪了,因为他早就观到这就是他宿世的因缘,已经怀孕三年了,他就不愿意见她,因为虽然有缘,见不着这个现形不了,现在没办法了,已经见到她了我就要投胎了。所以当下就是跟李源说了,三天以后你来见我,我对你笑,果不其然就坐化了。

李源就去怀孕的这个女家,看到真的生了个小孩,跟他笑,笑完以后走的时候,另外还又告诉他十二年后中秋节在杭州的一个寺院外面见,这是又一生了。那十二年,估计这个小孩儿也比较寿短,那李源还是守这个信,真的到杭州,到那个寺院的门口的时候,来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儿,正好骑着牛吹着笛子。所以你看,这是这一世还能约的长大了还能见,刚生了也能见。其实他的遗嘱早就写好了,这是李源回到寺里面才知道,跟他约着往峨眉山走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也是为了度他。你看圆泽禅师已经到这地步了,可是不往生净土就是障缘,所以大家想这就是声闻尚有出胎之昧,经不得生死。

菩萨也有什么呢,亦有隔阴之昏。我跟大家讲,这不是天如惟则法师在这说出来吓唬吓唬大家,是菩萨真的有隔阴之昏呀,现前的事儿就明摆着的嘛。大家想不管是蕅益大师还是印光法师,印光法师这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呀,可是他到这个五浊恶世的时候,虽然我们说示现,可是他毕竟在因缘中,他一开始学儒家,先是诽谤佛法的呀,后来见了《龙舒净土文》以后才开始学习。蕅益大师也是,先开始他们都是诽谤佛法的。

这就不要说了东土的菩萨,西天的菩萨也是。无著菩萨,无著、世亲、狮子觉不是三兄弟嘛,世亲菩萨就是写《往生论》的,他是无著的弟弟,他一开始是只学习小乘,诽谤大乘。后来痛改前非了,还要跟他哥哥去寻死觅活的,后来哥哥说你就不要死了,你也不要割舌头了,你用这个舌头来弘扬大乘就好了嘛,这才回过神来,一开始也弄不清楚。这不要说他了,再大一点的菩萨,像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一开始怎么入的佛道呢,他有幻术,进到宫里面就跟穿了隐身衣一样看不见他了,结果就去以欲心玩弄宫里的嫔妃,差点后来被皇帝知道了给治罪给弄死,这才悟到说欲为苦本,从此以后才入的佛道,才成了释迦牟尼佛以后最伟大的人物。这些大菩萨,这都真的是他们隔阴之昏,昏就是一开始就昏头转向呀,慢慢才回过神来。

所以惟则法师说: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哎呀,宏海法师讲到这里也惭愧啊,我觉得我连个薄解浅悟都算不上。大家要知道因为去圣日遥呀,在这个法缘中呢,法越来越淡了,障就越来越深了,所以才成薄解、浅悟呀,大家想想。

我们现在捋一下,就像我们现在佛门来讲吧。你不要说悟,就说解,就学习三藏真正能够通了藏经的有几位呢,真正阅藏阅得融会贯通的能有几位?纵然有的不能阅藏,但是可能对一个法门相对的有一些研习吧,这样执着一门又去执着高慢,法慢也重知见也重,这就更麻烦。还有一些虽然显现的很精进,可是呢他的知见又不正,这就叫浅嘛,浅行就是盲修嘛。再次一点的那就完全没有解脱知见了,就是以世间法来结缘的,这就叫薄解浅悟呀。这还是从哪怕我们从专业的来讲,通常有一些参究的人呀,用了些力,得了一些好处,也就似乎有点相似的悟境,结果马上得少为足生了窃喜心了。

我跟大家讲呀,就现在真正说你是一个禅宗的根机,可是我们现在这种我执的绑定,尽管你在佛法上有一点点小悟,可是不能够长驱直入,因为你一定会生起窃喜心,会生起增上慢,这就更麻烦了,就是入魔入得更快了,结果就不能再深入了。所以你看明眼人的善知识呀,他都是不让学人有住,不管你是在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只要你有住,住在一个窝,他就一定要把你打出来。所以这还算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就这么麻烦,薄解浅悟。

从业余来讲那我们就见得多了。有时候我是真的见了,总之来了坐一会儿,哎哟,某些时候看过点儿《心经》呀,问了下什么叫般若啊,什么叫空,再说几句,反正从心思里面想出来点儿迎合话,就说佛法了,万法皆空。有时候是把舒服就当自在,或者认为佛法就是做善事,又是有时候把不在乎当空,随便爱咋地咋地。殊不知这个空呀,只要我们是一种,怎么讲呢,是一种平抚呀,把冒出来这种烦恼或者情绪把它平抚了,就是只是找到理由说服自己,用一种执着摆平另一种执着,就以为是空了,修行了。大家知道空它不是摆平,是本身就没有,要这么悟这么解,本身就没有。哪怕你劈头盖脸地发生,它还是没有作用,不是说好像哎哟自己想开点了,这个自我安慰了半天,就算了就过了。空性呀它不是不当回事,是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所以我们总是解都解不了,你怎么悟嘛,这就叫薄解浅悟。

但是薄解浅悟呢是一种,你再往下看,这属于自救不了者,纵然已经有点儿水准了,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这是什么呢,已经上道了,有见地有悟境没有问题了,观行也在发心也好,但是你没有到不退,没有到一个相对保本的境界。我们都知道不退的话,至少你要到行不退。因为我们前面还有一个位不退,就是了生死了,可是你虽然有位不退,不再轮回了,可是从大乘的角度讲,你的行退了你就成不了佛呀。

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反正我就每天都觉得在退,好不容易把自己劝得又生起来一点,应该为常住发心,为大众发心,可是这个自私心,本能的害怕自己的得失等等,这些时时刻刻都在把我们给掀下来呀,你的行退了就成不了佛。所以大家要知道往生净土的前提是成佛的,不是光了生死的。所以你要在这个世界度众生,最起码最好能念念不退,到八地的无生法忍,这种水平才可以称之为力用充足。否则你看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就是你电量还没有满,甚至你还经不起耗,慢慢你自己就停电了。

这样的话,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就是你端居在五浊恶世,还想化掉这样刚强的众生,这刚强就不用解释了,自己了解自己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刚强了,这样的话先圣就是大圣人们还不赞同不提倡。

所以大家要知道,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就具缚凡夫,有大悲心,你看虽然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净土十疑论》中里面也引过这个话,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就是这个样子。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现今是这个样子,烦恼重重已经细化到无量无边了,各种业习每天花样翻新的显现,你看看新闻上各种各样的事层出不穷。而且我们要反观,就是我们的共业是一个自然的恶业,只要你一下子一念中不去管理,一定就会自然而然地往浊恶的状态进行,众生这样的呈现,陷得越深越难调伏摄受。

很多时候就明摆着就是我就这样坏咋地,怎么办呢,这真的不是假的。我们都不可以太自信,好像是个局外人,你想想,学修的最好的状态的时候,跟现在有时候比一比有没有下滑嘛?要拼了命逆这个恶业的流,你才能修点善法。很多时候解脱法想都想不起来,甚至很多人已经适应了,反正佛弟子就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解脱的宗教生活,不去面对了。佛弟子就是这样,世间人间佛教。那这个人间是哪里的人间呢,就我们现在五浊恶世这个人间吗?你有本事有能量力挽狂澜吗?佛都授记了必然往那滑落,你自己不给佛担当点少一个人的负担赶紧往净土走。

为什么先圣未许呀,一个是你未到无生法忍,二个你就没有识破这个总体的布局,说实在的,你在五浊恶世想留在这个世界度众生,你就在出局。为什么?因为整体的布局,阿弥陀佛就是请释迦牟尼佛宣传,他来接引大家都往那儿往生,大家都往那往,就已经达到了度的效果。但是你非要出局,所以多么可怕,没有办法。

所以这就是后面讲的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就等于你在建一个渡人的船,还没有建完成,也不坚固,你就急着下水,想把多人给从苦海中救出来,结果没救了他们,你船也翻了,自己也淹死了。其理必然,就是道理就是这样的,一定会朝这发展,最后的现实必然如此。

所以大家这里想一想,为什么要专弘净土,要专修净土。真的生命的这种流淌速度如此之快,我们此时此刻每天不做一点准备呀,做全天候的准备呀,可以说没有福报,没办法。知道念佛好,就不能一天念起来,你每天都要做呀,每天都要想着嘛,至少每天要固定的段,最次最次十念法,二十四小时一次或者两次。所以这样的话就等于就这条线呀,一旦形成气候,那就跟那个坐禅的老妇人一样,就这个心线把你牵牵牵到阿弥陀佛手里了,希望我们现在所有的心线都在阿弥陀佛手里,其实确实在阿弥陀佛手里。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这一端放开,这就惨了。

好,希望大家再把净土的信愿,心再发的真切一些,猛烈一些,至少这一会听得,哪怕有一念,这一晚上也没白讲。

好,时间已到,我们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第六讲

各位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或问》的第六讲了。上一讲因为时间太仓促,所以耽搁了一下。我们来听法也要调节自己闻法的心态,至少要带着现实的这种佛教的宇宙观和解脱观。

从佛教的宇宙观来讲,在我们听法的时候,你的心胸你的视野,要调整的跟十法界来相应。就是知道在我们这个法界也罢,众多的国土中,有六凡四圣的差别,六道轮回的苦楚,解脱的自在,菩萨的悲心乃至佛陀的觉行圆满,这些一直要在你的视野和心胸中,它是同步的呈现着,就像一种观想。这样的话我们在听法的时候,才能够相应的到。讲到人道的情状,讲到三途的恐怖、苦恶,讲到诸佛菩萨的这种慈悲、愿力,我们怎样跟他相应。这就是在听法的时候,把听法当作一种修法一种观法,现前就可以受用。

当然再一个匹配的就是我们的解脱观。要始终调制自己说为什么要来听法,听法了以后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我现在能做到什么?不断的综合这一些,然后尽量把自己能够送到精进的出离心,修法呀,乃至信心层面的增上,不断的送到这个境界上来。

好,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讲到了不但自了还没有了,哪怕不要说不悟了,有点小悟的,甚至是比较悟的深远的,但是如果没有到不退的时候,你发心来度化,特别是恶世间,恶道的众生,可以说这种知见跟佛菩萨的知见是有所违背的。不仅仅是好像说在发力,好像是在行菩提道,甚至在添乱。后来讲到,这样的话就跟一条没有建好的船一样,自己没有在船上保了本儿,结果很多人也没救上来,自他都在苦海里面淹死了,道理一定是这样的,就讲到这儿。

后面有一段引文,我们来读一下,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所以大家来看,很多时候有一种误区,好像我们求往生的人都是非常懦弱、偷安,就是到极乐世界好像去享福一样,并非如此。在净土的修法上从愿力的体现,我们是双重的,一个是要发愿而去,再一个是要乘愿再来。

为什么我们在给大家讲法义的时候,着重提的是要发愿而去。这是因为我们在凡夫阶段,你带着好像要乘愿再来,可是特别容易就滑落到舍不得走的烦恼中,所以尽量我们先顾及发愿而去。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乃至特别是祖师们在发挥愿力的时候,把重头放在说先往生,往生以后必然会修到一定的地步,那么同体无缘的这种大慈悲心自然而然显现的时候,那他一定会乘愿再来的。

所以我们说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是什么呢?是先要生了极乐,得了无生忍以后再来娑婆世界救苦众生。《往生论》是我们净土教法里边根本的论典,非常难得。也可以是说天亲菩萨在印度注释经典,总领经典法义的论典中,唯一的一部印度原版来讲净土法门的论典。所以大家常讲到五经一论,我们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也要去看一看闻熏一下。

下面再看,又先圣有云,这就是说先前的大圣者都留下来这样的话。什么意思呢?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两句。

为什么说不敢轻易地入到这个生死苦海中,前面《往生论》讲到欲游戏地狱门者,你的修行功德,你所得的无生法忍在哪里验证呀,大家看出来了吗?不是在人天道来印证,而是要到地狱门前去印证你是不是真材实料。真正的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往生到极乐以后再回过头来,你才有地狱门游戏神通的这个本事。说实在的,如果说游戏人间还好,毕竟我们这里苦乐参半。那游戏到地狱,这个本事要更大忍力要更强了,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以为这种游戏神通就跟我们说游戏人间,人的这种烦恼来的时候爱咋地咋地吧,我就游戏人生了,这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奈之举。

这里讲到的游戏神通不敢跟那个游戏人生弄混了,他是真的到了地狱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他依然受用的是极乐世界的待遇。从证量上来讲,就是真的要照见五蕴皆空的这种大菩萨大士,才能称得上叫做游戏神通到地狱,这个境界是非常之高广,我们凡夫的心力根本猜测不到。

佛陀著名的违逆弟子提婆达多,由于五逆重罪,现生就随着业力牵引到地狱,堕到地狱里边。但是好歹他跟释迦牟尼佛有这个因缘,宿世也修行过。虽然这一期修的也是外道,他还有些功夫,所以当时释迦牟尼佛问他的时候,他还说自己不苦,说在地狱里面享受油锅,刀山剑树的时候,跟四禅的比丘一样,还很乐很寂静,这也是个本事。这个本事跟菩萨还是不一样的,他这其实还是被业力给牵到那儿的。

菩萨的这种游戏神通,那太不可思议,所以说你没有到不退转的因缘,你不能够独当一面的在法界来,就跟我们所说师父带徒弟,你不能出师的,不能离佛啊。就是你在生生世世,或者你生的国土,投生的这个众生道一定要有因缘。不仅仅要见佛,而且还常不能离佛,这样的佛力加持才能到不退堕。

所以我想我们联系现实情状的话,确实常不离佛太重要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已经生到佛前佛后了,常不离法你都不行,佛法一会儿不忆念,正念只要一散,那你就是习气就是业障,反正心地上你是空不掉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谁能够做到常不离佛呀,只有念佛人才能叫常不离佛,三业常不离佛呀,意业上忆念佛,身业上礼拜佛,口业上称名佛,这也是常不离佛。为什么说念佛人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这也不是吹的。

所以大家看着这些开示要体悟,比如说常不离的功德太具有决定性。常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我们常给大家提的一门深入。为什么《妙法莲华经》里面有常不轻菩萨,他有常呀。《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有常精进菩萨也有常呀,我们在修法时候执持名号,就是常嘛。此前给大家讲《观无量寿佛经》的时候说过了,修观的时候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开眼闭眼都是这样一个效果,成就这个观想。开眼闭眼这也是一种常呀,大家皈依的时候跟着念说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也是常的功德。所以这就叫不能离啊,就要一直在功德威力中接受这个加持,你看佛陀叫做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以说只有到了无生忍的时候才能顶得上事,否则你不能离的,纵然无生忍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境界,依然还常听佛来讲法,每部经典里面必到,我们去翻一下就知道。

所以后面打一个比方说,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就是小孩儿一样,不能离开妈妈的养育,否则营养就跟不上了。又如弱羽,只可传枝。这都是比喻,就是说羽毛还没有丰满的小鸟,是飞不起来的,只能小小的从这个枝头到这个枝头这么爬一爬跳一跳而已,你是不敢离开的。

这是从道理上来讲,到了这个水准,你才能够算是有这个条件去发这个大心,主要是行这个大行。如果没到这个证量的,你只能发这个大心,但是你不能轻举妄动去行这个大行,这样的话,反而会自害害他的。我们现在现实情景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说不要论我们的现实,光从道理上来讲,不到这个地步你不能度众生。问题是我们要到这个地步有多难,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要到这个地步太难了。

所以大家来看,今此国中就是指得我们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怎么个情况呢,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而况四恶苦趣,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

成时法师点了一句果然险难,就是艰险,太难了。你看最后一句就是刚刚悟道的人呀,你才刚刚开了点儿正眼,等于说你好不容易到了岸边了,或者是上点儿小岸,你还没有站稳,一浪过来就把你又给打进去了,所以大家看到了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提法就是不退,不退是你的根本筹码。鲜有不遭其退败者就是几乎没有,来了一个拉下水一个,来了一双拉下水一双。这就是现在,可以说我们尽情演绎,说尽今时的丑态吧。

这个浊恶世间,大家一定要承认我们是生活在五浊恶世。因为人有时候这种我执呀,或者说法慢上来讲,不管说在世间追求幸福的人,或者说出世间有点儿佛法见解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目标锁定在现实的幸福,或者学修佛法满足一下自己的法欲的这种错以为是的自在吧。所以大家有时候在生活中要反思量,我们现在好像觉得很快乐或者偶尔的这种幸福。它是真的吗?能支撑多久?我们有时候又是无端的逼迫,各种因缘的纠缠,那么这种苦楚是从哪儿来的?念念要在这个上面加持你向道。

所以其实这一段,讲的正是我们在功课里面常念到的三途八难俱离苦,八难。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就是第一难,佛前佛后。四恶苦趣,因果相缠。这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呀,如果大家回忆起来我们讲到的《楞严经》,说各种众生在六道里面翻滚,先受这个道再慢慢的偿还完了,再往上升一点儿,反正总归就是一个因缘果报,业力相牵。所以这一句,其实说的就是八难里面的三途,地狱、饿鬼、畜生。

这里讲的是外道邪魔,是非扇乱。其实匹配的就是北俱芦洲和世智辩聪。北俱芦洲没有佛法,那就是外道。是非扇乱就是世智辩聪,说得一套一套的,今天又给你弄个什么学,明天又给你弄个什么法。有时候我们,哎呀,看着同修讲起来头头是道,就越听越觉得愚痴。说学佛的好好的知见,被世间这些浅见一扇忽就被扇忽走了,落到八难。其实就是世智辩聪呀,最障道。

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这好像说的是一种诱惑让你去投入,其实这里的难就是什么,盲聋喑哑,因为你被美色淫声所障碍了,你就听不到佛法。你被恶缘呀,秽恶的这些相触,把你完全纠缠进去的话就成了哑巴瞎子了嘛,没办法跟佛法正常的交接,正确的领解了。所以后面讲到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就是八难里面的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

所以其实正好这一堆话说的就是三途八难,你在三途八难之中刚刚开悟,小悟的人,初心的人,哪里有不被败退的,你根本经不起这种恶世界的折腾。

所以大家也想想,一个修道的人要善用其境。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今天多一点时间再说说,就是对于八难来讲,你会用这个八难的苦的话,它从正面也罢反面也罢,都是一种加持。从正面来讲,这个世界这么的浊恶,从八难的分析中,我们对照现实生活可以感受得到。既然感受到了,那我们正好用它的反作用力来求生西方,愿力急切,这不是就得到一种加持。你看为什么说释迦已灭,就是为什么佛要涅槃呢?当时佛讲到,如果他不涅槃,那么大家就会觉得常常能见到佛,常常能听到法,就懈怠了不修行了,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说释迦已灭其实是一种殊胜的加持。

特别是这种四恶苦趣,人生之苦,这种苦让我们始终不能在娑婆世界有靠,就是要把你加持的只要你有点靠,你的苦就随之而来,因为你有求了,害怕失去了。所以这个时候,自然苦楚就如影随形的逃脱不了。所以说苦得你最后就是除了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能干,什么都干不了了,这是多殊胜的加持。像外道邪魔,是非扇乱,这就是他天天来为难你,试探你干扰你,看你的见解坚固不坚固,在法门上你死心不死心。用尽了一切,包括甚至很精进的修行的这种诱惑,就看你对净土有没有出轨,是不是对净土是忠诚的,能不能守好这根本法门的初心。

特别是像在讲到,这也是极大的加持,在讲到美色淫声相惑吧。有时候我们修一修就觉得自己,哎哟,功夫还不错了,很自在了,有的居士学佛学久了,根本看不起初机的居士,说点不如法的话,或者行点不恭敬的威仪上欠缺,他还看不上,还要说他,当教主一样管他。但是我们以为自己多学几年就真的修得可以了吗?就以为自己是上上根器了吗?你没有碰到宿世的冤家,而且你碰上的也是小冤家,不是大冤家。我再告诉大家,小冤家和大冤家都不可怕,最害怕的是碰到致命的冤家,你逃不脱的,美色淫声相惑呀!所以说实在的,我们在娑婆世界造的无边轮回业,每一天都要想趁这个东窗事发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赶紧走、往生。一旦冤亲债主找到你了,特别是致命的冤亲债主找到你了,那你就是彻底玩完了。所以说这美色淫声相惑它也是一种极大的加持,就看你会不会收到这个加持的信号。

所以这里有一句说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者,良有以也,就是已经这么久了,一直是这样的,太正常了。为什么呢?我们再看一下彼土的弥陀极乐世界的情状。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就是容易快速的到无生法忍这个地步。大家想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加持和增上,速速的让我们能得到无生忍,无生忍无生忍你能安忍的住。

我们为什么忍不住败下阵来呢?主要原因就二点,一个是没有圣法相资。就刚才讲的,不能时刻无间的去忆念佛法,受持佛法。一旦忘记佛法的时候烦恼就成就了,这个烦恼一成就,轻微的一念,只要你让它启动了,它就会踩油门,就会加速度,就跟上了高速一样,你根本就停不下来了。你拼命的好像想停,越停越要出车祸,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为什么?就是没有佛法受持得住。在极乐世界不存在佛法受持不住,为什么?因为弥陀正在说法,一切正报依报都在宣法,你活着就必须修法。这是第一个败下阵来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外界的增上力太强了,我们没有抵抗力。不管是随顺善缘也罢,恶缘也罢,总是有为心,有所得心,分别心居多。可是在净土的话,它这个清净自在的外缘,缘的是什么呢?全部缘的是我们修行人的解脱智慧之心,你不需要抵抗力了。没有逆境怎么引发造业呢?所以这就叫乐土的境缘,种种清净。如果依着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忍力容易成就。

所以说后面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以是之故,虽上根利器,犹愿托生。况汝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

你看这就是以上上例下下,这里讲到的高证佛阶,什么是佛的台阶呢?大家有没有知道,什么情况下意味着你真正迈上了佛道的台阶?是什么,必须要证中道佛性,不生不灭的中道智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佛法之法就在这个上面见分晓了。你是不是外道,你是不是偏空,就看你中道佛性没有入进去,那你就是外道就是偏空。所以证到佛性中道,蒙佛授记了,就是心里有底了有数了,指日可待了。在这样的保障下,你才能够来去无碍的去到娑婆世界乘愿再来。大家要明了什么叫来去无碍,这每一句话都是铁定的定律上的知见,要把握的清楚。有碍就是你去了就来不了了,障碍了丢了自己。

当然我们也要细化一下,这个来去无碍也非常有趣。有两种,一种来去无碍,就是证了无生法忍。那么他心里有数了,不管你去也罢回也罢,他都是自己随意的。就跟拿着钥匙自己出门就锁门,逛荡一会儿,然后有钥匙回来再开门,始终在他手上主动权。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已经有数了,到了极乐世界保险了,但是他回到娑婆世界的时候他的功夫不太够,迷了。迷了一辈子就是还有因缘法缘,但是他一直是迷的,迷到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又明白了。总之就是虽然你娑婆世界迷的,但是你保证临终的时候还是回到极乐世界,能够没有障碍的往生,这也是一种次一点的来去无碍,就是回到极乐还是有保障的。

所以说这么保险的法门,上上的根的人都愿意借这个捷路快速成就,而且才能够马上有效的去度化众生。何况你刚刚明心见性,你的修德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什么资历的,那你更应该去极乐世界跟诸圣人去看齐,去共修。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往生了以后,就是跟观音菩萨每天在一起共修,跟清净海众每天在一起这样的一种同步的大作佛事。那比我们在这儿觉得难能可贵的去一次道场,参加一次法会,道风很纯正,然后自己法喜充满。这简直是有可比性么?太没有可比性。在极乐世界随时随地、自然而然,在我们这儿那是好不容易,众里寻他千百度,还得因缘殊胜,否则你就碰上不如法的事情。

这是前面的这些话跟上一次的内容,可谓是提出来的论点。这一问因为内容比较长,下面开始就得有论据了。就是说天如惟则法师不是我自己说,有人有史有法为证。就算老僧我不足以为信,但是有公认的菩萨大德,佛的教言可以做指导。

好,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版块,这就开始列举人也罢法也罢的有力的证据了。大家来听,仔细听。

岂不见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常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又不见华严经中,普贤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其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我们来两个两个的一组来学习。大家来看首先列举的是什么呢?一个是人中之最,文殊菩萨是谁呀?是法王子;一个是法中之王,华严经是什么呀?别教一乘法呀,是佛的圆满境界直接流淌出来的一部洋洋洒洒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菩萨在《观佛三昧经》中,他自己陈述的,说他因地修的法门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得了念佛三昧,常生净土而修成就。为什么《佛说法弥陀经》里面要以文殊菩萨为上首,来现前干什么?他要印证佛说的。就是说《佛说阿弥陀经》念佛这个法门是真实不虚的,我自己已经以身试法成就,我是当事人,这个意思。像文殊菩萨在《文殊师利发愿经》里面就讲过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这都是法王子般的人。

那我们再来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他是劝善财童子,包括当时整个经典里面华藏世界海的这些大菩萨们,无量无边,他就是以十大愿王行愿的圆满资粮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这个偈颂像我们大家现在有时候都能背的下来,读惯《普贤行愿品》都能背的下来。

所以大家要深思,这里祖师这么讲不是让我们听天书一样,听得这么高妙羡慕这些大德菩萨就好了,是我们要作意为什么这等人这么圆顿的法,都必须引带往生西方这个道路。

你看在偈文里边,刚才我给大家读的偈文,其实这些偈文某种意义上包括十大愿王,真正的核心点就是我们常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这是最为了义的愿,最为了义的法。大家想想一切法门行门无非就是成佛度众生嘛!就是往生西方,就这一档子事,就能让这个成为事实变成现实。这样高妙的人,圆顿的法都是跟现实同步,非常接地气的。佛讲法虽然说了义之法,但是他不是追求玄妙的,是要解决我们最朴实的、最急切的根本问题,就是往生西方。

好,我们再往下看,在第二组举例,又不见入楞伽经中,授记龙树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又不见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无量寿论,天亲菩萨有愿往之心。

好,我们再学习下第二组,提出了三大也就是当时在印度最出名的大菩萨。对于论典的著述来讲,他们所著的论都是代表作。像第一位是龙树菩萨,这是继释迦牟尼佛以后最伟大的人,佛门第一人;马鸣菩萨,就是《大乘起信论》的作者;天亲菩萨,就是《往生论》的作者,号称叫做千部论主。

为什么要列举这些呢?他在《大乘入楞伽经》中,《楞伽经》是非常深邃的一部经典。首先我们剖析下为什么叫楞伽,楞伽是一个山名,也是一个城池的名字,就是这个城在楞伽山顶。汉语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一般的不可到,难入的意思。没有神通的人连讲这部经的现场都去不了,大家想想,所以可见《楞伽经》里面一定是讲的圆顿法门。确实这个《楞伽经》最能够体现佛教里面的性相圆融的道理,禅宗传法印心的宝典是后来才转成《金刚经》的。在禅宗的四祖之前,都是用《楞伽经》进来印心的。《楞伽经》中像实叉难陀版里面就都讲到了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这是《楞伽经》里面的法语。

所以大家想,这个完全不是夸张,为什么说在这部经典里面有这么一段这么一出,就是说龙树菩萨已经证到了欢喜地的菩萨,还是发愿往生西方呢?我不知道大家明白不明白,就是证到欢喜地的人物,欢喜地是个什么概念?欢喜地就是初地,就等于我们常说的已经是登地菩萨了。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到了四十一位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经修圆满了。由于他在这个点上他证到了中道佛性极其的欢喜,所以这个地又叫极喜地。他有什么功德呢?他在无量恒河沙劫中能够往来生死,刚才讲到的出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的恶众生,他的心都不会退失,这么个功德。而且他能够守着这个无为之道,再不跟人去诤讼了,这么个功德。

还记得《金刚经》里面须菩提说,我得是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啊。而且他对一切的经典,诸佛菩萨行一切佛法这个信心彻底清净了。为什么叫欢喜地,这个欢喜跟咱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今天稍微有点受用或者说念佛也罢,但是我们的心非常弱。诸位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哪一个是同时带着说我毕竟能成佛,往生后就是一修就成,将来我就是佛,没有几个敢这样自己欢喜。但是这个初地菩萨念佛的无量功德的时候,他就明确的知道我将来会成佛,心里有数的,非常欢喜,那我们就不要说了,到这地步了还是往生安乐国,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里讲到的马鸣菩萨是什么人许呢?其他的不说了,我们就顾名思义,当时的迦腻色迦王请他讲法,几匹马都饿的已经都吐黄水了,在听了他的法以后就连饿肚子都忘了。畜生它饿了是首席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它不管了,听法听的在那儿出声音,马鸣,就是叫,赞叹马鸣菩萨讲法。这样的人物在《大乘起信论》里边最后讲到: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那么再看第三个就是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他写的《往生论》一开始就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无一例外的同步都把自己的导向指归,安在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大家想想这么多的大德菩萨,现在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我们就算追星,世间人都会追星,今天这个明星偶像到哪儿了追着就去了,不惜飞机票,甚至还有什么家里破产了卖器官都要去追星,太愚痴了。这么大的星,我们现成能追,你何乐而不为呢。这是第二组。

我们再看第三组,又不见大宝积经中,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中,指示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且净饭韦提等,皆是现得无生法忍。

大家看,这第三组举的不是菩萨了,也不是法王子,也不是圆顿法了。但是在《大宝积经》里面提到的,这个净饭王呀是佛的爸,虽然不是大圣人,也不了解圆顿法,但是他的因缘殊胜,他生了个佛,这都是功德,不可思议了。在《大宝积经》里边,当时释迦牟尼佛给他的父王净饭王和七万释迦族的同族人讲法。他讲到说于诸法中无法可得,诸法实不可得。就讲到这的时候呢,净饭王和这七万同族人都证到无生法忍了。后来世尊就看到他们证到法忍了,又深信了,非常的欢喜就微笑,当时在场的马胜比丘还问说世尊为什么微笑,世尊就说了,诸法不可得,释种皆得知,他们都知道了。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人中命终已,此释种决定,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就是说这些人呢,听我法了,证到无生法忍了,那么他决定就是这一世在人世间的寿命终止了以后,他心识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侍奉阿弥陀佛去了。

在《十六观经》就是我们说的《观无量寿佛经》,这个我给大家讲过了,韦提希夫人跟五百侍女,当时给她们讲完十六种观佛的方法以后呢,特别又讲到了说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九品的往生。当时这个太殊胜了,极乐世界就现前了。结果韦提希夫人就因为这个决定的信心,就引发她证了无生法忍,世尊也给她授记说皆当往生。这是第三组。

我们再来看第四组,东土如庐山远公。这就不用细讲了,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临终的时候说他三次目睹弥陀圣境。合社高人就是指的白莲社的一百二十三个高贤,人人皆有往生瑞相。天台贤首,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净土者,又可得而胜数耶。你看,就列举了天台贤首,这是指的到了中国以后,慢慢成长起来的,对于佛法的修学体系的特色,凸显出来的大乘宗派。那像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他写过《净土十疑论》,也是一个以净土为归的大德。后来天台宗的法脉中都传的一句话教演天台,行归净土。

像这里讲到的天台贤首,贤首可能我们有的不太了解。贤首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的华严宗。依照《大方广佛华严经》建的一个宗派,贤首宗里面最集大成者是第三代祖师叫法藏大师。他曾经亲自给武则天讲法,讲的她心开意解,所以被封为贤首国师,后来这个宗派又叫做贤首宗。贤首宗的第五代祖师叫宗密法师,我们老给大家讲到的四种念佛方法,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就是由宗密法师提出来的思想。

所以大家看看大乘佛法里面哪个宗派能够逃脱净土,能够有别于净土,都是一体的,都是为了了生死,为了成佛,那怎么方便怎么快就怎么来。所以这里讲到说曰僧曰俗,同生净土,数不胜数,这我们从上面,虽然速度相对快一点,因为它就是一个列举的论证。第一组,文殊普贤、《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善财童子;第二组,龙树菩萨、马鸣菩萨、世亲菩萨;第三组,佛的父王净饭王和大护法韦提希;第四组,东土的历代祖师。

后面就开始总结了,只如文殊普贤,大菩萨也。善财海众,遍参知识,悟同诸圣者也。马鸣龙树等,亦菩萨也,亦禅宗以为大祖师也。

马鸣和龙树菩萨,特别是龙树菩萨,被称之为八宗共祖,就是八个大宗派的祖师,都认他为第一祖师。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此诸圣人,所悟所证,他所悟和修证的境界,比今悟达之士,为何如哉。就是跟你们现在,就算开悟的人,在一个水平吗,能比吗?

彼尚愿生乐国,就是人家这样的人,还愿意往生西方,亲近弥陀,而汝一悟之后,更不求生。则龙树马鸣普贤文殊等,反不若汝。就是都不如你吗?就跟前面的说菩萨们六度万行,反而对不起你,这也是反问。

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证,诚有过于二菩萨。二禅祖者乎。你能比得过这些菩萨、这些祖师吗?所参知识,所悟佛性,诚有过于善财海众者乎。你们经历的善知识,所得到的心得体验,能比善财童子和他参的五十三参,乃至华严海众这样的身份吗?

所得无生法忍,受佛印证,诚有过于净饭韦提者乎。你们的根器有像净饭王、韦提希夫人,听佛讲了一场法,即刻就现证无生法忍,有这种因缘善根吗?后面要讲的净饭国王,佛之父也。七万释种,佛之亲属也。净土之生,倘无利益,佛忍自误其父与亲属乎。大家听开这个话了没有,就是从人情上讲,净饭王是人家释迦牟尼佛的爹呀,七万释种是人家的一家子,同族人呀。说释迦牟尼佛真的说这个净土法门不是圆顿法门,会让大家绕远,误入歧途的话,他会给外人讲,倒也能理解,他会给他爸讲吗,这是大实话,他会给他兄弟姐妹讲吗?如果没有甚深的大利益,他会偏给他们讲吗?所以这就是反问到这了。

虽然这段话我们读得比较快,但是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论据的一个陈述而进行的总结。我们要听出来这个法义,就是说在论证我们求往生的必要,而且还不在于修行的高低和能力的范围。而在于你速成佛道的功德利益,人人不管凡和圣,都得冲这个去。

所以大家看到从这一大段的开示中,我们应该要总结出来一个核心的精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但凡行者,皆当往生。我们来总结,从前面的文殊菩萨,是法王子身份的人;《华严经》是最圆顿佛说的教法;从龙树、马鸣,这是西天;到慧远大师,这是东土历代祖师。不论于人大菩萨而言,于法圆顿经来看,于僧也罢,西天东土的出家人,于俗也罢,佛陀的六亲眷属和他的外护法,于法而言,都是道友,都是同修,于情而言,都是六亲眷属,就是我们种种层面各种角度,一条一条的给你分析开来,怎么样呢,都是足以说明应该一边倒的,导归极乐世界,做一个往生行者。

那么你现在作为一个刚刚开悟的行者,虽然说迷惑烦恼,比一般的糊涂人的话稍微强点。但是呢,你跟我们上述列举的这些身份的人或者境界或者因缘来讲,你说哪一个不在你之上呢?都在你之上,而且还往生有份,你能自不量力而不求生西方吗?

确实,大家要知道,刚才列举的这些,都是非同凡响的,那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我们就不说了,境界之高。善财童子的话是见多识广,龙树、马鸣、天亲菩萨是深入经藏,他们的论典就等于跟佛经一样等同,龙树菩萨的《中论》。那么东土的这些著名宗派的创始者祖师爷,都是佛法的实修实证者呀,他们都依着自己的修学体验已经能够开宗立派引导后人的。怎么讲呢,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了,依然导归净土,为什么?宗教圆融。

最不济的像净饭王和韦提希,一个是佛的父王,一个是佛的常亲近的护法。人家的因缘又是绝对的殊胜,你说前面的这几样,我们有一样能够拿得出手跟人家比吗?境界也罢,见识也罢,经藏也罢,圆融也罢,因缘也罢,没一样能够比得过。

所以我们要总结出的核心精神呢,就是我们该怎么办。你不要听了这么一堆,如数家珍,你在那儿过干瘾去了。当然我们要随喜这些大圣,但是大家听法过后要引发起我们内心的悸动,与自己产生关联,我们是否应当死心塌地的,万善同修也罢一门深入也罢的念佛。

说实在的,你说我们这辈子念到一心不乱或者念佛三昧,哎呀,我看是没门儿。那我们只要有这个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就在这个份儿上往生,可是只要我们一入净土,待遇跟这些圣人祖师就持平了呀。大家想我们成功往生了,就是他们的优势跟我们的劣势,在中间就消化都全部就持平了,你说这是不是了义法门,是不是本来面目,是不是同为屋里人说的是家里话,是不是极乐世界就是在显这个无差别的佛性,就这么个法。

所以大家想想就这么个法,只要信愿真切念佛真信切愿,那么你就通了极乐世界大门了。我们其他的不说,就韦提希,我们给大家讲过《观无量寿佛经》,她是一个女流一个皇后,那么过去造的恶因感了这个恶果,已经现前了。但是人家一场法会听下来,就现证无生法忍了,而且她还没有怎么去修,她也没有听什么玄妙的般若法义、圆融法义,她就是对往生生起了的决定的希望,现前在佛的加持下见到了西方圣境。由这个法喜和彻信、愿力,就现前结合起来,现得无生法忍的功德,你看这个法殊胜不殊胜。

净土的这种加持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力用,所以大家要关联自己的身心,我们听这段呀,确实还得会听会关联。如果从正面而言,这些人这些境界这些因缘,人家都求生西方,那我们真得想一下自己是什么水平。连眼红都没有资格说实在的,眼红资格都没有,那人家求生,我们更要乖乖的偷心死尽。

当然我们如果说从反面而言,也就是换一个角度,其实给我们一个更自信的希望,当然我这么讲,大家不要听错了,好像我们在诽谤小看诸圣贤一样,那反而就是得不到这个教材的意义了。就是说从不同的着眼角度而言,大家可以自己自信的想一下,他们这么的去苦修,情形到了这么高的地步了,可是最后还是往生给补齐了呀,去极乐世界就成佛了呀。那我们虽然可能一步也没有修也没有行到位,可是我们往生了也一样。

虽然人家的往生品位肯定比咱们高,可是从往生这个标志上而论的话,说句不要听错的话,可以说修了也是白修呀。怎么讲呢,打个比喻,可以说一种经验教训。为什么,因为辛苦了半天,最后还是坐了电梯。好比我们从一楼上十楼,他们一直走得很厉害,步伐也很好非常稳健,辛苦的走到了八楼九楼了,最后进了电梯。体悟到说,按钮一按直上十楼。我们现在连一步都没有走,一开始还在一楼,你只要电钮一按进电梯,也上十楼,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更为殊胜。需要我们接收的是这样的信息,两方面来接收。所以大家想想,我们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上十楼嘛,他们走了半天,最后还绕远了。这说句狂妄自大的话,但这也是话丑理端,还真是如此。

由此我们才看到讲了这么半天,惟则法师这么婆心切切的,从法、从人、从教史上给我们列比,我们要读懂他老人家的用心。读懂用心,那相信也不会白白的今天晚上来听这一个小时的开示。

好,今天晚上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七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好,今天是三月十五,良辰吉日,我们《净土或问》的第七讲。现在我们已经讲到第三个问题,篇幅比较长。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禅师,他总是觉得开悟了以后,好像大事就已办了,为什么还要强调说往生更加的需要。就这个误解,天如惟则禅师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从法也罢、从人也罢、从高也罢、从下也罢,总之是讲到这么多的大圣者,大祖师、西天东土,无一例外都有往生的意向和事实。作为我们而言,不管从信解行证也罢,比信心、比修行、比证量,甚至比因缘,都比不过人家,所以我们为什么还在这盲目自大说不求往生。

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点,就是关于开悟的里程碑。其实说从成佛之道而言,此前给大家讲过六即佛,开悟是最低水平,就跟小孩学走路学说话一样,才开始会叫妈会叫爸,会迈步子站立起来了,是因为我们现在身处末法,所以说开悟已经稀有难遇了,就是从这两个认知点上产生的矛盾。所以上一讲就讲到这么多的大人物,乃至佛的亲属都往生了。

今天我们依着《净土或问》的论文再往下讲解学习,好大家来听:

向谓得无生法忍者,可许混俗度生。今其父王亲属既得此忍,而尚记往生。则如来护持保养之意,岂不深且远乎。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

我们来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进一步的劝诫,因为在上一讲的时候,不是说到净饭王还有七万释种,乃至韦提希和她的五百侍女,全部都当场听法就证到无生法忍了。一般依照常法的话,证到无生法忍,就有了混入世俗乘愿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能力和资格,这里讲到的混俗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示现。特别是在菩萨的法门中,四摄里面有一个叫同事摄,就是等于典型的混俗度生。

这就是依相看来的话,这样的地步是可以的,但是已经有了能力,得到了基本的身份保险,不被恶世界所转了,为什么佛还让他们先往生西方?所以祖师讲到他的护持保养之意是非常深远的,也就是说证到无生法忍了还不行,你给我先往生西方,成佛以后彻底觉行圆满了再说,这才叫做如来的护持和保养。就一直要护你,直至成佛,护持就是觉行圆满,保养就是成佛的圣胎。

大家想想,已经到了无生法忍甚至到了等觉的菩萨,等觉菩萨的话就是觉行与佛已经同步了,只不过是没入佛的门,没有在法界举行一个登基仪式,就是称无上士还差了一步,没有彻底的大雄大力大慈悲而已,在这情况还让先往生。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是佛不仅仅保养证无生法忍的人,而且是给我们此世界、此时代的人表法,证到无生法忍了还要求往生,我们都不知道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不要说证了,不求生的话脸往哪放嘛。

所以这里再一转说多见今之禅者,说到现实的情状,这一问的缘起,就是针对性回击这些所谓的禅人,因为他们盲目的有法慢。法慢不是世间的这种贪著,或者说目中无人的傲慢,他是法慢,自恃佛法已经得到了非常高妙,而生起了傲慢,就会导致常用的一个词叫做空腹高心,看不起修净土的人。所以这里两句话就把他弊之,一个是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我们读过来知道好像只是对他们一个批判性的总结,其实这里面说的是真实的情状。为什么说不究如来之了义呢,就是他没有看出来净土法门是最了义的行门。大家想一想,佛说了这么多的所谓的万千法门,全是方便。方便就是说引导你往上面走,但是方便的引导途中不是上,不是成佛的佛境界,并非是本身。就将来成功以后,就像《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你成功了以后连船也要舍去呀,你不能把船带着而生起了个慢心。所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已经就舍了法与非法,不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笔勾销就舍尽了。所以就是最简最圆顿的法,了义法,行佛的行就是念佛行。

再一个从十法界来讲,他直接是住的佛的境,不住九法界的境,九法界的事都不去染指了,还有比这了义的吗?而且蕅益大师不是讲到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在五浊恶世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南无阿弥陀佛当体就表的是实相法,就是佛的法。所以你看行的是佛的行,住的是佛的境,表的是佛的法,还有比这了义的吗。大家不要听我好像用的排山倒海的句子,念起来好像很过瘾,一定要把这里面的甚深法义听出来领会了。念佛是佛的行,念佛是佛的境,念佛是佛的法,这个佛的法表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佛法,而是只说成佛的法,这才叫做如来之了义。

什么叫做达摩之玄机呢?达摩祖师是禅者的祖师爷呀,当时为了应时弊来到东土,他来传的这个法可以说既是总持法门,可是在表达上是非常的,怎么讲呢,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极端法,是一个我们常讲到的休克疗法,让根机成熟的人先把根本悟到了,得了根本就不愁枝末,常讲到的根本智和差别智。达摩祖师来就是为了破我们的相,对于相的执著,显我们本来的心性。可是一定要知道,不是见到了性就没有相的作用,他只是对相没有相的执著。所以这个全面的圆融之法,只有开悟了的人他自己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他在表法上只表的是单刀直入,不说差别只说根本。

所以这里妄谈般若,就是这些空腹高心的人,就以为达摩祖师说的这个,就已经占尽了制高点了,他不知道其实他们只论觉没有论行呀,觉和行要配起来。达摩只是说了应无所住,他们听了以后就破这个而生其心。这个一定要听懂,所以说这就叫其中的玄机。这个玄机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说,如果达摩祖师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来应机说法,那他绝对不说禅法,只讲净土,一定是如此的,所以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明确。

见到修净土的人,就在法慢的这种愚痴下就笑话说这是愚夫愚妇,所以惟则禅师就说,你其实可以说太低级趣味了,这不是看不起愚夫愚妇,你这是从根本上看不起文殊、普贤菩萨,龙树、马鸣菩萨,所以这里导致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你看这里讲到了什么呢,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说太可怜了这种人,我们一般在世间觉得说流浪汉呀、要饭的呀、缺胳膊少腿的,这个只是在色身上缺胳膊少腿,福报不足。在法身上缺胳膊少腿福报不足的人,是更为可怜的。有时候眼看着跟佛法有缘,他就缘不到正知见上,这真的是佛菩萨来了也没有办法,因为他缘起中就不圆满。

所以说这段讲到的其实讲了两个点,我们要把它给总结出来。一个就是轻慢净土者,失大利益,失去了大利益,经典里面讲到的易往而无人就是这番情形。为什么说上智反而不如下愚,弄巧反而弄成大拙呢。且不说实修的功夫需要死心塌地,就是从知见上而言,我们也见过太多了。通了一门或者稍微通深入点教理的,就对念佛要么是明确反对,要么还有一种态度是表面上不反对,但是他就不赞叹,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讲呢,不赞叹就是看不起,因为人的本性,你真的看得起发自内心的觉得他好,你怎么可能不赞叹。明明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觉得好我们就会追求他,想方设法的自己因缘中缘到他,跟他挂上一点钩。怎么可能在法门上,如果你真的认为好,你自己不去得这个好处。

所以看上去不反对,本质上他还认为这是愚痴人的法、下根人的法。其实也透露出自己是有别于一般人的,超出于一般人的这种空腹高心,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适用于世出世间法。唯有释迦如来才能够真诚以待,说了一句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样的知心话。娑婆世界太丑恶了,为什么呢?真人面前说不得假,假人面前说不得真嘛,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伪假的世界,那大家在世间的现在已经无以复加了。真正的心性比较纯厚的人,最容易入道上道,但是因为他的心法都在佛法上,他世间法里面不入道不上道,就往往弄得下场很悲催。所以为什么到五浊恶世最后就人见人都杀,只留了一万个人种,最后看不下去了,逃到人群少的地方,这才又开始反思,才开始修善法了,要不然就恶得无以复加了。

所以说一般的人,那不是看不起愚夫愚妇,而是目中没有前一类的这些大菩萨。所以这里用了几个词自迷正道,正道、善根、慧命、佛种这都是修道人常备的资粮,保障嘛。你得走在知见的正道上,有这个大乘圆顿的善根,心境上开发自己的法身慧命,让这个佛种不断的生根发芽。那你把这上面都让它有问题的时候,就是自毁成佛的前程。所以这里佛视为可怜悯者。

一个是轻慢净土会失大利益,另一个轻慢净土失了大利益还不行,你要成大罪过的。我今天把这个罪过罗列一下,有点耸人听闻。大家看这里讲到的说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不客气的讲,如果诽谤净土就是犯五逆之罪,这个不是牵强附会,真的如此。犯娑婆世界的五逆之罪,过失尚小,犯往生西方的五逆之罪,过失太大了。为什么?九品莲花为父母,你阻碍别人莲花化生,是不是杀父杀母?净土中人清净海众里面,皆是大罗汉数不清楚,你阻碍往生,是不是杀阿罗汉呢?佛以正法为身,有法才能显佛的法身呀,那我们现在诽谤成佛究竟了义的正法,你是不是在挥刀砍佛的法身,众生的佛性,出佛身血呢?六和敬中是以见和同解为和合的根本,你现在不解净土的真义,一味的扬禅抑净,门户之见这么强,这是不是破和合僧呢?所以真正的诽谤净土,直接就犯五逆之罪,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罪过更大,就是阻碍别人成佛。你想你说一次净土的让人生不相应心的法,就是阻碍人往生,你阻碍人往生就是阻碍人成佛,特别是净土,他是阻碍一个凡夫成佛呀!阻碍一个圣人成佛,像大菩萨成佛还比较容易;你阻碍一个凡夫成佛,多难得的事,你让人家弄不成,大家想想这个多缺德呢。

所以这里惟则法师一一剖析,一点都不以为过,大家要吃透这个过患,心里要有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又提出来于是永明和尚,深怜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张净土。就是《四料简》里边把净土这么推长出来,是他的一片大慈悲婆心切切呀,这才叫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预知时至,乃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于身。尝有抚州一僧,经年旋绕其塔。人问其故,僧曰,因病入冥,阎王以阳数未艾,得放还生。乃见殿左供养画僧一帧,阎王礼拜殷勤,遂叩主吏。吏曰,此永明寿禅师也。其修行精进,径生极乐上品。王故图像而礼敬之。

这一段是讲什么呢,把永明延寿禅师又给引发出来善知识的重要性。永明延寿禅师表的法,一个是自修一个是化他,自利利他,皆是以净土法门来相告,来引导大家修行。第二个怎么说明他是对的、成功的呢?有验证。第一个是表法,自他皆修净土;第二个是验证,自证,从自己证的角度来讲,临终预知时至这是最根本的。

永明延寿禅师老年走之前的最后一次,在天台山传菩萨戒,当时有一万人来求戒。大家想想那会的交通、通讯,能有一万人来求菩萨戒,那是什么召感力、德行。后来就专心念佛了,到了腊月二十六的时候跟大家告别,盘起腿来一坐坐化了,舍利非常多,这是从他老人家自证来讲。

从他证来讲,因为永明延寿禅师圆寂以后,他的弟子给他立了一个塔,叫大慈山的地方,当时宋太宗还给他赐了一个匾,上面写着寿明禅院。这里讲到当时有一个僧人来了就不走了,一直在那绕塔。问他为什么呢,说因为有病入到阎王殿去了,入到阎王殿以后,说这个病他还没到死的时候又放他走,结果看见一副情形,说阎王老爷朝着一个僧人的画像,不断地在磕头。那他好奇心一问说这是谁,大概这旁边的判官给他说了这是永明延寿禅师,人家修得好,命终以后根本就没来阴曹地府,直接往生西方了,这里叫径生极乐上品。所以阎王老爷就敬佩他的德行,天天礼拜。这是佛教史上净土宗的真事,也是一大奇闻,这是从延寿禅师的身体力行而言。

再从他的《四料简》起的弘扬法的作用上而言,你看既悟达摩直指之禅,已经悟到达摩,见到本来面目,开悟了。说明永明延寿禅师,他这里以身作则的自行化他的来修净土,对于宗和教的弊病,而起到了匡正的功效。

你看他的功德,第一个是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解禅者之执情,为什么禅者还有情执呢?当然这种情执,不是我们一般世间的这种粗显的烦恼,七情六欲,更多的是在法上的这种见地上的执著,禅宗最难的就是最后彻底把禅也放下。

什么是禅呢,大家想什么是禅?什么都不是,才叫禅。如果真的把禅还看得老高,非常的痛快直接,真的有个直指法门,这才是禅宗最难断的执情呀,最难断的就是这个。就好比说过了河,你又放下船了,但是你还要放下根本没有河也没有船这么回事。禅者最难的不是放下船,而是放下河和船,全部放下。唯一的办法,最巧妙的办法是什么呢?管他呢,放下,过了河你就只管走,河这边也只管走,过了河也只管走,就一直走,这就已经渡了。就放下了这个已经度,曾经度和正在度,都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度。怎么度?就念佛呀。不要管其他的,只管念佛,就恰恰起到解禅者的执情的作用。

所以说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深深的有功于宗。其次以此为末法之劝信什么?深深有功于教,什么叫教呢?既然我们念佛,念佛是怎么来的呢?佛说的呀。那就顺佛之教就好了,依教奉行。依之信解行证,依之信愿行就好了。所以这里讲到的故余谓,就是天如惟则禅师,所以我上面说了这么多,才让你明白永明延寿禅师是真正意义上有功于宗教的弘扬者,《四料简》。这是通过一番举例论证以后,又回到永明延寿禅师这里的一个陈词总结。

下面话锋一转,等于说不仅仅起来这一浪,而是整个大海上所有的波涛,都是在弘扬赞叹净土法门。我们来看,岂特永明为然这一句话就是,你以为就永明延寿禅师一个是特例,是这样的做法吗,是这样的弘扬风格,偏赞净土吗?不是的,不是光他一个。怎么样呢?如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之文。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这是谁呢?死心新禅师,死心就是死下心来。他叫悟新禅师,悟新禅师写过《死心和尚净土文》。他也是特别的对于净土的弘扬不遗余力的,你看这里讲到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就是为什么说弥陀这么好念,净土这么好生,但是大家就是不修,为什么?因为它难呀!就因为这两个太容易了,所以反而注释成他的难度了,难就难在太容易了。

特别是他这里讲到的,参禅的人正好念佛,最好念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还真是实在话,参禅的人他的优势是生死心非常切,出离心异常的猛,而且真正的是了生死铁汉的话,他的意志很坚强,他知道用功的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把他的知见扳过来的话,所有参禅的根性中,反而成了念佛的优势,容易得一心不乱甚至念佛三昧。

但是他的问题在哪里呢,为什么让念佛?就是因为你参禅有可能你的根基是钝根呀,钝根的话,今生如果不能够大彻大悟就比较麻烦,如果你不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的话,你的这个不到之处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里为什么讲到参禅人最好念佛呢,就是补你这个不足。假借弥陀能够往生,这个可以说保险到什么程度,死心禅师就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如世袭荫官,不忧落第,爵禄现成。什么意思呢?我转化给现代的语言给大家听,就是说当官的人呀,要提拔他的时候,他朝里边有人,这个人是谁呢,就跟我们说的有阿弥陀佛摄受我们一样,所以他去考官的时候,根本不担心会成为落第的才子。我们古话不是讲落第的才子笑是哭,为什么。因为失落呀,没有考上最伤怀了,十年寒窗付之东流。所以念佛的禅师就没有这个忧虑,如果不求生,你不以净土法门补得的话,有可能就是在选佛场里面你会落第,没考上嘛!所以净土的禅者的话,反正开悟我就算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了。那我没有开悟,我也没有落第,为什么?因为我朝里有大官罩着我呀,就是阿弥陀佛愿力接引我们。所以说爵禄现成,爵位和俸禄现成的,不要担心。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讲到参禅人最好念佛,还有这个好处,你看这个比喻多么巧妙。

所以说为什么净土好生呢?因为本具的极乐不在我们心外,为什么佛好念呢?因为清净在音闻,因缘最深,这两样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摄,好修,就是难信啊。所以这里最后讲绝了,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我要说谎话了,你念佛念的没有生到极乐世界的话,我也堕拔舌地狱,天天拔他的舌头,那个苦楚来讲。大家想想死心禅师有如此大的悲心,为什么?因为他有铁定的信心、智慧。他不是靠他的呀,他靠阿弥陀佛,靠释迦牟尼佛,他对佛语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时候对于佛语没有信心,你因为有断,所以就不坚定,有很多说害怕往生不了的话,就是由此而生的。

我又想起了,我们普陀山这次观音大佛开光二十周年纪念会的时候,下雨呀。那我们和尚对来的人说不会下的,明天不会下。我自己心里还嘀咕的心虚了,他说起来给别人说的,那就跟说决定不会下一样,下了才怪呢。后来再说起这事的时候人家也说,哎呀,我说不会下,不要以为说我有神力,或者说会掐会算的。他说我就是对观音菩萨有信心,他说绝不会下,为什么呢?这么多人可能就凭这一次法会起信,菩萨的慈悲怎么忍心断大家的信根嘛。所以就是这里的老僧当堕拔舌地狱,以这样的期许来作证,所以你看大家领不领这个情,这是死心禅师。

我们再看第二位列举的,真歇了禅师作净土说,说什么呢,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这是他说的第一个,真歇了禅师是属于曹洞宗,所以他讲到洞下一宗,其实说白了,就是说人人都怀揣着净土已经成为风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这是大众的共许、认同。径路修行,就是说它是一条小路,可以抄道着走,省事呀。并且他说净土法门首先是接上上根器的,这位禅师才把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是芬陀利华,是领悟到了。说净土法门不是下根的人,是上上根器才能直接闻即信受,中下之机那你一直念佛也能往生也可以。所以这是他的一个陈述。

第二个陈述,我们来看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开悟了,悟到佛性了。秉志孜孜于净业者,还是急切的精进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是为什么呢?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什么意思呢?就是修净土见佛,速度、时间、容易度上比宗门禅宗的修法,既简洁又容易而且特别快。说白了就是说净土见佛易,宗门见佛难。从难易上来讲,也是说净土为上上根器,禅宗反而成为中下之人了。

第三个话讲的是什么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都汇到净土中了,为什么呢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是总持法门嘛,一切法门可以说尽在净土中。从真歇了禅师这几段话中,我们真的可以得出理论上的引证。其实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禅师彻悟禅师,他在理解《观无量寿佛经》中的这一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法语。所以他就讲到念佛的法门,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接痛快。我们听起来说,禅宗不是直指人心吗?怎么念佛比禅宗还痛快直接呢?大家想为什么,禅宗还有个直指人心见佛,就是说禅宗还需要指月的指亮,指月亮的时候,先得循着他的指才见月。净土是什么呢?直接就把月给用起来了,就享受月的光芒。所以才讲到以见性难,而作佛易。你看,见性难呀,一个参禅的人要离开自己的心意识,让那个灵性本性能够显露出来,得多难,苦参密究呀,真的就跟地球上脱离地球的引力,得多难!

为什么说见佛作佛易呢?持佛名号,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庄严,就作佛了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易。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不就是想佛就作佛了嘛,心想事成是法界的根本手段。所以你看,彻悟禅师反而把这里的真歇了禅师这几段话,讲得非常到位。

我昨天看语录的时候看出来,今天我们拿到这里讲讲,见性和作佛,难易差别太大,所以念佛比参禅更为直接痛快。而且他说到《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不仅仅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核心眼目,内容纲要,它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纲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藏纲要。这个法你能透过来能明白的话,这里真歇了禅师讲到的这些,说净土是上上根器,傍接中下。然后说宗门的大佬开悟了以后,还这么拼命的修净土,因为见佛比开悟容易。虽然说有难有易,实际上净土法门开了以后,所有的法门都在其中,一个都跑不掉,这就是净土的法界。

所以大家听到这了,才能知道为什么祖师们都这样,他们也倒不是故意非得要表法,你来弘这个我来弘那个,各有千秋等等。他们是真的觉得净土快,就要抄这个近路,你不修行没开悟,不知道抄小路近路的重要性和下意识的,因为大家都在拼命的想赶紧了却,成就佛道,了却生死嘛。所以大家谁只要真的知道它的道理、好处的话,都不会错过的。捷径呀,越是修越想快,这是人之常情道之常情,包括菩萨圣人之常情。

我记得我们前年在五台山磕头的时候,那天从南台往金阁寺磕,磕得远了,公路实在走不了了,看见公路之间有个小路,赶紧就抄小路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功德圆满得快呀。反正功德圆满就是绕五台磕一圈,这个小路抄过去,结果小路抄下去以后,又走错了,差点走到沟里面去,又往上面翻,哎呀,翻的时候,还觉得绕了这么多冤枉路,下意识的赶紧往回翻,还数了一下有多少步,待会这些多少步我数一下,就少拜这么多步,等于说冤枉路我不走。这就叫径路,都想抄小路的,你不要以为是祖师们在这光表法了,这是他们的真情实感。

好,我们再往下看,这就不仅仅是引了延寿禅师一位,再引了一个死心禅师和真歇了禅师两位,而是把各个朝代的大禅师都给点起来,大众来论证。至如天衣怀禅师,宋朝的天衣怀,就是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那位祖师爷;圆照本禅师,他是天衣怀的徒弟,我们在讲《印光法师文钞》的时候,也把这些里边的几位都介绍过了,这里不细说了;还这里讲到的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讷禅师,北涧简禅师,天目礼禅师等。诸大老,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

这就讲到真的是祖师所见略同,刚才讲到他们都落到这个好处了,这里边这些禅师确实是有厉害的。像慈受怀深禅师,宋代的高僧,他讲到《念弥陀颂》的时候,万人同志念弥陀、方知净土胜娑婆,这是他老人家说的话;那慧思禅师,南岳慧思这是智者大师的师父,就更不用说了;法照大师,五会念佛法门。

净霭禅师就更是一位独特的人物,他当时出家的时候,就是在河南,小时候到寺院里边见到画的那个地狱的场景,生了恐怖心了,就出家了,后来成就以后,北周武帝灭法的时候他曾经进京去劝诫不要,结果抗旨没成功,就带着门徒自己入到终南山里面隐居了。到四十五岁的时候呢,上山把自己身体,一条一条的割着肠子、肚子挂在树上,捧着心脏朝着西方。第二天侍者上山的时候,见到这番情形,全身舍利,连血都是白色的,这是大成就者的一个标志,不是红色的血。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观点是,为什么我自己就是捧着心呢,一个我这个身体有过患,多活一天多造一天业;第二个我没有力量护法,没有具足因缘护持圣教;第三个我想快点见佛。

这都是这里讲到典型的这些,像天台怀玉禅师的话更牛,佛都来了拿着银台他都不行,说我是誓取金台,你来了银台不兑现,不去。结果三七日二十一天以后,又持金台来了才行。道珍禅师的话,他自己在庐山念佛的时候天天作观,作《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水观,结果梦见水里边有一百个人乘着船往西方走,他要上去还不让他上去,说你的业因未满,你从来不诵《佛说阿弥陀经》,你得诵《佛说阿弥陀经》,我们才要你,再依之而行,后来诵《佛说阿弥陀经》诵得净土的道业成就了,后来佛特来相告说你决定往生。这些人诸如此类,我们不细讲了,大家想了解一下,去查一查,百度上就可以。

发扬净土呢,不约而同。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我们刚才讲的他们都知道好处了,你不用去约了,现在人不是说约不约,不约了,自然而然都往那奔。这是明眼人来见,修行人里边的时代性的人物。下面再进一步来讲的话,岂特诸大老为然,不是说光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么干,是普罗大众没有一个人不这么干。不但是明眼人,不但是禅门中人,乃至佛门中人,自古人人皆是求生净土。

大家来看下面的一段,又是一个例证,这个证明的面就更广了。我们来看,余尝闻一老宿言曰,老宿就是佛门的宗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这是给天如惟则禅师说他听过一个老和尚给他这么讲过,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因问其故。乃曰,就是他说天下的禅僧,不管你有没有开悟,都最后归到净土了。那天如惟则禅师他听了说有这么的普遍吗?所以他就问他,怎么能这么说呢?老和尚告诉他了,如百丈大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传道之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从古至今,无一人敢议其非。天下清规,依他举行,从始至末,无一事敢违其法。你看这个评价有多高,把百丈禅师给请出来。

佛门有句话叫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马祖是慧能大师的徒孙,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心子,他在禅宗上可是标志性的人物。马祖道一禅师在佛门,他是弘扬禅法的第一人。像他的师父怀让禅师是六祖的心子,但是他们都属于净修禅,净修禅师。自己管自己修好,随缘随份的。马祖的风格不一样了,他当时在洪洲的开元禅寺讲说,使这个开元寺当时成为江南的佛教中心了,创立的这个著名的叫洪州禅,来弘扬宗风。像他说的平常心是道呀,磨砖成镜呀,这都是他的典故。

百丈禅师呢,是马祖禅师最重要的心子,可以也是说佛教史上,特别是禅宗史上,他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物。为什么这天下的丛林都是依照他们师徒的轨则,特别是百丈禅师他的贡献,当时在佛教的住持流传中呀,一个是原来的旧制度乃至戒律,跟当时的时节因缘已经有很大的矛盾了,就是有些事情已经进行不下去了,不知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写了《百丈清规》,就是丛林里边一天大家怎么过,怎么一块生活,什么规矩、方圆都给你定清楚。那这里清规中呢,你看这里讲到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不是,敢不听清规。《百丈清规》完了以后,很多的古清规都是依他的这个做为原版,再进一步的去深化。所以说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可以说佛门的命脉就是他们这样给住持下来的,特别是禅宗。

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在立淸规的时候,居然什么呢,不论是消灾吉祥还是超度往生,都是以念阿弥陀佛为根本。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此非净土之指归乎。这个就讲到我们现在稍微有一点点什么事,像消灾免难,吉祥延寿,或者一些违缘遣除等等,不知道要做这个佛事,持那个咒语才什么呢,你看禅宗的祖师爷说,生病的僧人怎么消灾去除违缘呢,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一招。

我们现在有事了,想各种各样的招,你说能算一个净土行人吗?人家在丛林里边,今天早上为这个病比丘某甲,希望他解这个多生的怨结、冤家,念佛多少声,再念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回向的时候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就是你不该绝,因缘还在,住世的话,你就好起来。如果大限到了,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这是给有病的人消灾。

给过去的亡僧怎么去回向呢,送亡僧,大众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此非净土之指归乎。消灾还是这样,那超度就更不要说了,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这是多么光辉的一个场景。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

那完了以后,还有荼毗的仪轨怎么办呢,别无所为,什么都不干,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此非净土之指归乎。荼毗的时候还是一门深入,依法荼毗的时候,要说焚百年弘道之身,烧了,入一路涅槃之径,往生。仰凭尊众,资助觉灵,就是仰仗大众念佛的功德,资助你本有的的佛性,回归西方莲花化生,然后念佛。

所以大家看看,在丛林里面天天过日子都离不开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大家同修也是如此,每天你到道场里面作佛事共修,哪个佛事能离的开念阿弥陀佛?放生能离的开念阿弥陀佛,还是忏悔能离开念阿弥陀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没有能离开念阿弥陀佛的。合掌打招呼都是阿弥陀佛,步调已经如此的一致到这种地步了,为什么还不修这个法门,以这个法门为根本呢?

说实在的,在我们不管僧俗二众,大家在丛林道场里面住,天天都是以阿弥陀佛行佛事,自利利他,你居然知见上还没有建立起来,要往生或者劝大众生西方的知见的话,你简直就是太,这种言不由衷,跟修行的那种业力翻腾的时候言不由衷,更麻烦,更大忽悠,为什么呢?就等于说你天天吃着谁的饭,你还不承认。你天天干着这个事,你还说我没有做,我不是干这个的,那这就成骗人了呀。在佛门里边吃着这个饭,依着这个法,你还要叛变他,不劝人修净土,那这不是自相矛盾骗人嘛!

所以大家要知道,是真善知识一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的话,不劝的话,已经就亏了一步了,如果反对的话,那就更是罪大恶极了。前面讲到的,阻碍凡夫成佛。所以你看这里一番一番的论证,不管是消灾延寿,超度往生,乃至荼毗以后,七日回向,都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这不是在表的就是天下的禅僧,五家的禅宗的宗派,不管你悟与没悟,都是傍在最后的大靠山,往生西方上了。

既然永明延寿禅师是如此,后面的死心禅师,真歇了禅师,乃至举了这么多的禅师如此,乃至有名望的,没名望的,开悟的,没开悟的,人人皆如此。那大家想想,你在这会还说没必要往生,这不是公然跟大家抬杠,跟佛抬杠,跟祖师抬杠,跟常住抬杠,说白了就是跟三宝抬杠。哎哟,我们现在人可能抬杠了,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再往下看,这一段讲完,虽然内容长一点,但是它比较流畅。自百丈以来,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岂不然乎。铁证如山,事实就是这样的。以余观老宿所引之言,诚有所据而不容辩矣。这是天如惟则法师的口吻,就是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听到这个老和尚给我这么讲,引的事实做的论证的话,我就没办法再开口反对他了,不容辩了。而且进一步,又因其言,遂悟百丈祖师立法之意,亦岂无所据而然耶,又听他的话的话,现在从百丈禅师的清规的内容来看的话,这不是真的就是证明这个法,确实是其大无碍,确实是一个道人根本,成佛的捷径。

所以你看后面这一句,等于说我们刚才讲到的道理。汝在丛林津送亡僧,不知其几矣。就是你在丛林里边你也跟大众一块生活,这种事你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了。此等回向十念,口里唱过,耳里听过,又不知其几矣。你不仅仅干过,而且你跟着大家一起念十声阿弥陀佛回向往生,荼毗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回向莲品增上。那你一直在口里也念,也在听大家念,天天这样的经历,现在你反而说不必往生,你说还有比这个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我们刚才也跟大家讲了,身在佛门,而反对净土怀疑净土者,就是吃着谁骂着谁。所以汝既不会祖师之意,你没有领会祖师的婆心切切慈悲心。又自不发省觉之心,自己也不反思一天所言所行,自生障碍。还在这妄谓悟达之士不愿往生。则天下禅者之执,莫汝若矣,你还带着开悟了以后万事大吉就不要求生西方,这种知见来问我。就天下禅人里边来讲,这种执著厉害的,你这算是一个典型了。

到此一句呢,天如惟则法师也算把这个问题给洋洋洒洒的回答清楚,讨论明白了。最后给他了一个顶门针,说你这种典型的狂禅之病,轻慢净土。

那好,我们把这第三问,今天晚上多了十分钟时间就讲完了。特别是后面的这些人也罢,法也罢,丛林规矩也罢,是非常的铿锵有力的,如果大家真的对佛教史,或者这些祖师的生平,有一些了解的话,确实是不约而同。既然祖师们都不约而同,那末法时期我辈凡夫更加应该不约而同的相约求生西方。这才不辜负天如惟则法师在第三问中费了这么多的口舌,举了这么多的事实例证,不管人、法而言,都可以说把这个禅僧辩的是哑口无言。

我们把自己每个人都观成这样的一个禅僧,其实我们很多人还不如这个禅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连法慢都没有生起,我们现在全是世间的贪慢、嗔慢、痴慢,所以听这些法呢,有的还真用不到自己身上。那不管怎么样,我们咬定一个原则,就是说大菩萨、大圣人都要往生西方,我们就冲着如果我真的要了道,如果我真的要依之而行,追随圣人,真的要天天见佛闻法,天天入阿弥陀佛清净海众的法会,天天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普贤、文殊把手同行,那么往生西方指日可待,必定实现凡圣的感应道交。

好,今晚耽搁了大家一点时间,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好,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希望我们能够早日成就,不退菩萨为伴侣。再见,随喜大众!

第八讲

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大家晚上吉祥。

诸位同学,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八讲,今天开始的内容要进入到第四个问题了。大家知道,《净土或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针对时弊,和容易出问题的关口来设的问答。无非就是截断疑情,或者说婆心切切的引导,所以有的是动之以情,但是今天的第四问,大家一定要认真听明白,是晓之以理。如果能把净土法门心地上的圆融的见解,其实也就是把佛法根本的心法能够穿透过来,我们说理解上,并非是在领悟上,哪怕是理解上能够穿透过来的话,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你的理能透过来,对我们疑情能够断掉,最次的能够伏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一个就是道理上明了以后,在事相上我们就可以放手,放心去做,去安心。其实也就是在护持自己和他人的见解、智慧、信心。所以一旦你理上明白了以后,就会觉得旗帜已经非常鲜明的高高的竖在那里,就不会有不知所措,甚至很多问题都不会滋生。再一点,如果从理上能够透过去,这个待遇直接关联到我们往生以后,它对于品位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大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真正一个大的国家也罢,一个产业也罢,如果能够发展的最好,一定是要掌握它的核心的科技力,这是一样的效果。

所以这第四问,正是依着心地理体来设的问答。其实说白了就是理和事的圆融、性和相的融会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的问的部分。

问曰,净土摄机,诚乎其广矣。愚不敢复议矣。然亦尝闻有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愚窃喜之。这是他首先提出来一个我们常听到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虽然这里他讲到的本性弥陀道理是一样的。但是话音一转,在经典里面对于净土的陈述,及观净土经论,所谓净土者,十万亿土外之极乐也。所谓弥陀者,极乐国中之教主也。是则彼我条然,远在唯心本性之外矣。

首先我们来通了一下,前面的一番开示说白了他并没有入心,虽然这里讲到的愚不敢复议矣。就是我不敢在这个上面再有所议论纷纷,但实际上还是偷心没有死尽。意思就是从你说的这方面而言的话,净土法门确实是广大的,这个我承认。但是,在世俗间大家都知道,但是之前的话基本上是一个虚假的铺垫。实际上他想提出来另外一个自己执着的观点,所以这里才说到然亦尝闻有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

大家想必对这两个名词概念,在教法中常能听得到,这确确实实也是经典中的意思,没有错。不但是经典中的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佛法核心的理论,最清净的境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但是这里他提出来说,但观净土的经论而言,你看我们学习净土的三经,或者是《往生论》里边都是从事实上做真实的有相貌的这种,有远近层次,主观和客体,我们所说的正报依报,还有时间的久近等等这些上面来进行陈述,你看每一部净土的经典里皆是如此。所以在经典中都是指方立相,有染净差别的,包括还有苦乐的这种代沟,而形成了极乐世界真实的风景。这里讲到的,他说就依报而言的话,在十万亿佛土之外。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这个概念和唯心净土并不违背。他所提出来的问题说这个概念和唯心净土是不同的,在十万亿之外,离得很远,好像不在心内。就正报而言,这里有佛叫做阿弥陀佛,又好像和自性弥陀又不一样。所以这样的话,就显现的好像是他是他我是我,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做彼我条然。就是说,是两条道不在一起,这样的话,当然与唯心和自性就不同了。所以大家看看这个问题假冒他的见地高深,而实际上是非常大的硬伤,成时法师在这里点评你意不来遭遇掴,就是好像在那说了半天都说不对,自己把自己扇了一巴掌。

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要知道,这里在理解上并不是唯心自性之说是错误的,我们已经讲到了这是佛法的核心义理没有错。错在哪里呢?对唯心和自性错误的认知上,这个问题的根本错点我们要了解。

第一个,他认为所谓的唯心净土,把唯心认为就在心间。心间在哪呀?我们下意识就觉得在自己的色身之内,至少不出我们意识的范围,这是唯心;第二个,自性他错误地以为就是自己,是的,自己本来就是佛,那还讲什么阿弥陀佛?

由于这个上面的错谬,所以导致了他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问题。所以大家在理解上要了解到,佛法事理其实是圆融的,这个问题一个讲事一个讲理,但是它呈现出来的入道的点不一样。像唯心自性它是从般若空性的角度,是从理来入的。净土法门大家一定要知道是从事来入的,是从相上来上道的,不是从性上来论的。所以我们通常把净土法门称之为感应法门。就是你要当真的这样的去信、去愿、去行,念佛。当真的把净土所有一切描绘的这种自在,极乐的这种境界,把它从事事无碍的理上,要给它通透过去,还要给它真切起来,这两样一样都不能落。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所谓的唯心自性的提法,其实更多的指向禅宗的修学手法,念念的销归自性、本性。所以你看为什么印祖在《印光法师文钞》里面开示的时候,他就屡屡次的讲到说念佛之人不要涉及禅宗的参究一路,你搞不来的。两个上道的点不一样,所以各有各的入道之道,两相不能混乱的。就像我们平常做吃的一样,糖就是糖,盐就是盐,碱就是碱。如果你这样乱放的话,或者明明是放糖,你用盐来要求它,来讨论它要放多少,就会失去菜品的特色,就不能吃了。所以真正的问题,实际上他把唯心自性给搞错了,他把弄成唯我自己了,不是唯心自性了。

既然是唯心净土,可是要知道心是周遍法界的呀,大家要随着来观想,我们的这个遍法界的心的的确确是周遍的,没有一处一念不到。极乐世界就在这个心中,心也没有离开极乐世界;这个心也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当体就是极乐世界;也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当体就是娑婆世界。不是离开极乐和娑婆另外有一个心或者自性。

这个自性,为什么说唯心自性,其实心、性它就是一个东西,大家这个不要搞错。由此而言,阿弥陀佛的庄严,我们色身的有漏,陋劣。极乐世界的乐,娑婆世界的苦,这一切都在一切本具的自性之内。不是离开现在我们人人都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和正在说法的阿弥陀佛,而别说另外有一个唯心自性,其实这样已经恰恰出了唯心自性的知见,头上安头,心外求法。所以大家也要知道,我们所讲的我们凡夫众生念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的国土,极乐世界,包括信愿行的资粮,愿力的接引。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唯心自性中显现的。所以你现在要舍去我们现前心性上的极乐,别求一个妄想而生出来的唯心自性,这才叫做彼我条然。

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能不能听明白。也就是我们求往生念阿弥陀佛并没有出唯心自性的范畴,但是往往我们容易把唯心自性,当作不必求生的理论。这实际上正是对于佛法领悟上面的硬伤,当然这个还不出唯心自性。所以你看他提出来这个问题就是彼我条然,既然有唯心自性,为什么还跑那么远去千里万里亿里迢迢的去较这个真儿呢?

我给大家做个比喻,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了。好比我们在此土,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彼国,就好像一个人他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受苦,虚妄的这个相里边过日子,就好像做梦一样。那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佛道,就好像醒来一样。可是大家想想,做梦的时候和醒来以后是两个人吗?只有一个人。我们在这里把这个人就比喻作唯心自性,他是一个人,睡着的人、做梦的人和醒后的人都没有出这同一个人,离不开的。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在我们这个国土上就老是在做梦醒不来,而且在这个娑婆世界还到处都是唱着摇篮曲,给你打安定针,就让你醒不来,越睡越想睡。极乐世界虽然还是这个人,让他醒,一切的生活环境就是叫醒。

大家要听明白这个比喻,就是这一个人,好比像唯心自性这个道理一样,娑婆是唯心自性,但是他就在做梦。极乐虽然也是唯心自性,但是他就在叫醒,不管是做梦还是叫醒,梦里、醒后,同一个人,不管在哪里都是一个人,不出唯心自性。由于有了唯心自性的道理,就错以为这个人就不必求生净土了,反正就唯心自性当体就是了。这就是什么呢,好比这个人就让他在梦中继续梦好了,不让他醒来。梦中说醒,在这说了这么多的唯心自性,但是就是醒不来。徒有这个唯心自性,结果错成都是唯我自己了。

所以往生其实并不妨碍唯心的,可是如果你只说唯心就不让往生,就有障碍事理不圆融,特别是不能够平等普度,没有正知见。所以他的问题其实是两套修法体系,锁定的不一样。就禅法的唯心自性而言,一个是关注到现前的身心,唯心自性。但是他悟了以后还不是为了改造身心。那念佛来讲,一个是就是关注了身心的改造,但是他也并没有离开现前,唯心自性。

总而言之,就净土法门而言,我们有些时候有些话是不能听的。就净土我们就老老实实,真的当真求生西方就可以了。你讲什么当体就是极乐呀,心净就是极乐呀,极乐也不离开现前这个呀,自在了就处处都是极乐,我跟大家讲,如果没有得道,这都属于邪知邪见,包括我们常讲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脚下修。就以为说就不用往生了,太多的人用这个以法破法,破净土往生的这个事,由本具的这个理来破这个事,你说能够事理圆融吗?所以大家读懂了以后,就明白他的问题就在这,自己还在那窃喜之。

所以我们来看,则彼我条然,远在唯心本性之外矣。果何谓耶。就是说有这么个说法吧,是这样吧。

我们来看天如惟则法师怎么答的。答曰,汝言局矣。太有局限性了。不识汝心之广大而明妙者矣。下面开始举经典中的论证了,楞严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

你看,一针见血。就是说你呀毛病出在根本就不识自己的心,就以为在色身之内方寸之间,不知道心广大,你看这里汝心之广大而明妙。《楞严经》里面讲到,所有我们自己的色身也罢,或者外在的山河大地整个虚空,一切的现象存在,都是我们妙真如心,也就是如来藏心所显现的一切的幻相。所以诸法所生是唯心所现的,多少人啊,我在讲《心经》的时候也不止一次地提过了,大家一定要把心给认清。就是因为教理不明白,不知道心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就一直糊涂下去。一听唯心所现,大家反过来也就是所现都是心,一切境界全是心的体现。既然这样,怎么会有安有国土而不在吾心者哉,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土,哪怕十法界,包括六道轮回,全是我们妙明真心所显现的。你这个妙明真心在染的时候显现就是六道轮回,你这个妙明真心在净的时候显现的就是三界外的四圣解脱,都不出这个。所以不管是国土也罢,众生也罢,正报也罢,依报也罢,皆是如此。

我们再下面看一段,这段话虽然比较绕,但是很说明问题。当知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就是既然你说到唯心净土,那么换个个儿。净土唯心就是所有极乐世界的情形就是我们当体本具的心所显现的,离开本具的心不会有另外一个极乐世界,就是不在这个心中,不在这个心上,这是不存在的。比喻好像如大海之现群沤。无一沤能外海也。就是海浪上的水泡一个又一个那么多都数不清楚,但是逃不出大海当体的内容,这叫做净土唯心。

再换一个说法,唯心净土,土外无心。刚才讲到是心外无有土,这里既然讲唯心净土,就要明白土就是心,极乐世界就是心,娑婆世界就是心。犹众尘之依大地,每一个微尘都是大地的一份子,没有一个微尘不叫大地的,本身就是大地,大地包含了这么多微尘。我们的心就是大地,一切的国土包括极乐世界,就是微尘。所以这一段讲到的就是心土不二。

哎呀,讲这一问呀,理解上是非常吃力的。心土不二,就是我们唯心自性的心性和我们变现出来的国土,其实不是两个东西。国土当体就是这个心性,心性演绎成一个国土,不是离开国土别有一个心性。也不是真的有一个心性上面承载了国土,是心性就是国土,国土就是心性。绕的我也绕进去了,不知道大家绕进去没有,我跟大家讲绕进去就对了,你就随着法义,随文入观,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妄想生起,就对了。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了精神、物质这种二元的下意识的形态,一旦说物质、精神是一体的,物质没有障碍,精神一直长存,它是一体的。哎呀,我们就有点吃不消。心外无土,土外无心。

我们再打一个比方,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个比喻跟前面的比喻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所比的这个物,就是所喻的法喻跟前面也不是对应的,我们各听各的就好了。一切所有的境界,就是这个国土、那个世界,如什么呢?都好像梦里边所见的山川人物一样。大家都做过梦,梦里边有那么真切的情景,其实我们现在所对的世界,就是我们在梦里的情景。所以说,梦里的一切情景就是依着这个能梦的心所显现的,我们每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你要知道有一个心在作用。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做梦的心,就不可能有这个梦里边的境;如果没有这个梦里面的境,也不可能体现出来能做梦的心。所以就是心外没有境,境外也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心,全体境界就是这个心,全体的心当体就是这个境。

大家仔细参究一下,参悟一下。如果真的能够理解到这个点上的话,你说他这个问题离开了极乐世界,当下现前现实的极乐世界,又另外说出来个唯心,离开了正在说法的阿弥陀佛,又给他头上安头出来一个自性,这不就好比离开梦境另外有一个梦心吗?所以大家才知道,这才叫他错误在彼我条然,这才是他把本来是一体的东西给分开了。

这是我们对这个问和答的一个辨析,希望大家有所领悟,阿弥陀佛。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下面这段可以说是涉及到一些教法了,虽然这个教法,这个概念也不止一次地给大家讲过了。我希望我每讲一次,多闻熏一次的时候,大家在意念中,在见解中,就能够坚固一次见地,不是让你着这个文字相,而是了知这个心的作用和国土的差别。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又当知先圣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种土。一曰凡圣同居。二曰方便有余。三曰实报无障碍。四曰常寂光也。

先圣有云,这里其实应该是以智者大师为代表,先圣。就是你没听见古来的圣者,大祖师爷们都说过了嘛,因为智者大师他创的天台宗,在我们汉传佛教里边被称之为讲教法最细致的一个宗派。所以我们确实有时候学习佛法,除了我们说情感上这种信愿,多少也要了解一下教法次第。你比如今天我们讲这四种土,如果你要了解了一下教法次第,那么你首先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知道净土一旦往生以后,它意味着有多好多省事,多么的不麻烦。如果没有往生,依着这个次第去修,得有多麻烦。

第二个,大家信佛可谓心诚,可是烦恼没有断尽,贪心依然尚在,所以一被人忽悠往往就带着这种也许是名利,世俗贪或者也许是法贪吧,但是由于不知道教法次第,容易被别人忽悠。你比如说这会有人出来跟你说,我已经无欲无求了,断欲了。那断欲他意味着什么,断欲就要出欲界呀,一个是食欲一个是淫欲,他得断掉,真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欲界就承载不住他。那么欲界有的人如果说证到初禅,这意味着什么呢?不吃东西饿不死,就有这个本事了,所以到什么地步,有什么境界的呈现呀,罗汉的功德呀,菩萨的次第功德,我们要明白。明白了以后,不会被这些邪魔外道们一讲邪知邪见就搞不清楚,就听的如痴如醉了。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我们现前的一念妙心,依照着染和净的差别具足了这四种国土。这是粗线条的划分,当然他中间也有非常明显的界线。一个是凡圣同居,待会我们下面还要贯文细讲,那凡圣同居大家都明了,凡夫圣者住在一起,其实就是凡夫的世界,圣者是来度化凡夫的。从第二个国度开始就入到净土了,但是净土的差别相,方便有余是最次的,实报无障碍是菩萨所居的,证法身的菩萨,常寂光土是只有佛才能到得了。

下面我们要看一下,因为祖师爷给他解释就是为了说明唯心自性的道理,和极乐世界现前虽然在唯心自性中,但是我们依然要往生的功德。

再往下看,一凡圣同居土者,自分二类。初曰同居秽。次曰同居净。就是告诉我们说凡圣同居土里边分两类,一种叫做同居秽土、染土,就像娑婆世界;还有一种叫同居净土,就像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具体是怎样的呢?

初同居秽土者,娑婆之类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圣。而凡圣各二。他分得多细啊,大家要把这个线条厘清,就是光在凡圣同居土里边,有凡圣同居秽土,有凡圣同居净土。就在凡圣同居的秽土中又分了凡和圣,凡和圣各有两种。

凡居二者就是凡夫来讲,一个类别就是恶众生,即四趣也。这个四趣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还有阿修罗。这是在凡夫土里边,凡居里边的两种最混得差的。虽然阿修罗的福报大,但是他长得太丑了。那么一入三途的话,这种苦楚真的是太让人绝望,遥遥无期。有时候我们也反观一下,你看我们生在凡圣同居土里边,算是什么呢?算是生到善众生。凡居,就是凡圣同居土光凡夫就有两种。

这是恶众生,恶众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在做善众生的时候不珍惜,不断的造恶业,这个恶业造的非常勇猛精进,一天都不歇,一会儿都不歇,控制不住的造,造造造总是觉得说,反正现前果报又没有来,无所谓啦,修行修行修不过,就依然是不去行。这样所感的果,就是说等到了三恶道的场景现前的时候,你也是控制不住这个苦,就不断的受不断的受,想受点儿乐没有。因为你曾经造业的时候,善法太少了,相续的都是恶法呀,连一个力量大的决定性的善法都没有种过,大家扪心看我们现在浑浑噩噩的一天依然如此之过。

所以二善众生就是人天,这是指的凡。有时候我们在经典里面也赞叹过,说作为人道才是真正修行的法器。可能我们再跨越一下视野的话,真的在诸佛菩萨的视野中,六道里面的众生也就那么回事,没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处在一处了,世间不是有一种算一个笑话段子吧,说这个人他不跟比自己强很多的比,他就跟自己差不多的比,然后比不过的就嫉妒,然后自己比他稍微强点了就很幸福。可是在佛菩萨的眼中,说实在的,纵然投生成人,是一个修道的法器,但是造业的强度,也是一不小心就落到三途里面,所以本质上与三途也没有什么区别,很苦,虽然号称叫做善众生。这是凡居。

那么圣居二者就是凡圣同居里面的圣人也分两种。一实圣,真实的确确实实是个圣人。大家听了说,这难道还有不确实是个圣人,是假的吗?一种是他从凡夫往圣人的过程中,正在进行到圣人的阶段,一直在老老实实地走。还有一种他早就成就了,他给你使个障眼法,是化现到这来,这叫做权圣,权巧方便的权。凡圣同居土里边的圣者就这两种,你看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七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这个实圣指的什么呢?具体就是说从凡夫开始修行证到声闻的四果了,预流、一来、不还、罗汉。或者证到缘觉,也就是我们说的辟支佛圣人。这里还讲到是什么呢,这是个知识大家了解一下,通教七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这是几等何许人也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通教、别教、圆教,这就又要了解一下天台的教法了。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当时把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他给组织说明非常的清晰,叫做五时八教,八教里边又分两种,一种叫化仪四教,一种叫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指的佛在度化众生的仪式方法,比如他用顿法或者渐法,或者用秘密法,或者用不定法,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这就叫化仪四教,我们在这里不考虑。我们要了解的是化法四教是什么呢,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教法内容,化法四教称之为藏、通、别、圆。

藏教是什么内容呢?就是以《阿含经》为主的小乘经律论。那么小乘一说我们就知道它的教法,讲的是因缘、生灭、四谛,通过对于空性的分析,慢慢的解析现前的一切现实世界,把他分析的原来是万法皆空。通过观法断掉我们根本轮回的驱动力,就是见思烦恼,这样他就跳出三界外了,就成了罗汉了,这就是藏教。藏教说的这个内容是正化声闻,旁化菩萨,就是主要是针对声闻讲的法,所以他只说到空性,不知道缘起,这就是藏教的大概意思。

什么叫通教呢?通教就是指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可以学的法。但是他主要是针对菩萨法,他不是通过分析来悟到空性,他是当体就观到空性,本来就是空的。为什么叫通教呢?就是学习这个教的人,有可能通到前面就成了小乘人了,有可能通到后面就进入大乘法了。

所以第三个别教就是只讲大乘,不讲小乘法。只单单为菩萨而讲的,让他们要悟到佛性,就是中道实相,所以别教就是有别于前,但是他又没到圆满的地步,有别于后面的第四个,叫圆教。

圆就是不偏不倚了,圆满了。他所度化的就是最上根之人,诸法不是圆满具足的嘛,就是我们说的一切本来具足呀,烦恼即菩提呀,生死就是涅槃呀。

在每一个教法的次第中,比如说,从一个人修行,比如他证到这个境界了,那么证到这个境界,在藏、通、别、圆里面表达的不一样。你看这里讲到的,为什么讲到说凡圣同居土,有真实性的,说到了这个水准才能称之为圣人,前面的说罗汉四果。第二个就是讲到的藏、通、别、圆里边,通教的菩萨要到了七地才能称之为圣人。那么别教的菩萨,因为别教比通教要高妙,他只要到了十住就开始称之为圣者了,就断了见思烦恼。圆教的菩萨就更加殊妙了,他只要进入到十信位修完了以后,我们不是知道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他把十信位修完了,十信的后心,这里讲到圆十信后心,就是指的十信位圆满的最后一念,马上要入到十住的初住的时候,就成为圣人,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为什么他还在凡夫所住的国土里面,就是后面这句话,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就是他证的空性已经不再受后面的轮回了。可是他在轮回之中,前面造的业还在,还没消完。剩下这个业,还必须住在凡夫土里边,把他这日子得过完了,这就叫做实圣,真实的正在修成圣人的行者,与凡夫共住在这个国土,就是代表实圣。报身犹在,皆名实也。

什么叫做权圣呢?权是权力的权,但是大家不要这么理解,这是权巧方便,就是为示实权嘛。他示现的,变化的,为了度化众生随行而来的。这里讲到的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指的什么呢?权圣就是除了凡圣同居土,后面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中的这些法身菩萨,大家要知道什么叫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开始破了无明见佛性。就前面讲到的,圆教的初住上面开始就破无明了,就见法性了,乃至还有妙觉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佛等等,将来弥勒菩萨所成的佛,都属于叫妙觉佛,究竟圆满了。

那么为利有缘这些话我们常听,理解起来其实非常妙的,为什么说为利有缘?就是他曾经在这个同居土里边,结了好多缘分。那么结果他不是修出去了嘛,修出去他倒驾慈航的时候,回去度化这些众生,还得应这个缘,为了跟他有缘的众生得到他解脱法身的利益,所以应生同居。

大家要弄仔细了,为什么叫应生同居了,他必须还应着这个因缘的情态,被牵引着。这个牵引不是我们凡夫的业力牵引,而是随着因缘,他发心应这个因缘,牵到跟他有缘的这个人的跟前来,在这个因缘中,在同居土里边度化他们。皆是权也,这都是权圣,所以在凡圣同居土里,分为实圣和权圣,分为恶众生和善众生,总归构成了凡圣同居土。

但是呢,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秽土也。也就是因为这个国土里边,因为有三恶道和阿修罗,所以才称之为凡圣同居秽土。那好,依着凡圣同居秽土,那一定要有凡圣同居净土,这才是要引发的隆重推出的国土。

次同居净土者。且如极乐国,虽果报殊胜,非余可比。你看说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一般的国土不可比的。然亦凡圣同居。虽然如此,但是他的情状还是属于凡圣同居土,大家不要因为这个好像说,哎呀,极乐世界还是凡圣同居土,跟我们这好像虽然我们是秽的他是净的,同一个级别。正因为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所以才妙不可言,为什么呢?

大家来看,何以故。虽无四趣,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而有人天,不必堕三恶道,但是还得有凡夫人天众生。为什么呢?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所以大家看出来极乐世界的妙了,果报是极其殊胜的,其他国土比不了。但是他并不因为如此,就好像都是圣人,他有凡夫给我们什么呢,往生者没有断惑证真,凡夫往生者提供了机会。虽然没有三恶道,也免去了过患,但是有人天,为什么呢?因为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什么叫做得道,意味着最次最次你得到罗汉的预流果,预入圣流嘛。但是这个话听起来我非常的欣喜,为什么呢,你看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不一定全是得道之人,像我们这个时代往生的几乎都是没得道人,没有得道的人还可以往生。意味着什么?带业往生,没有到业尽情空的地步,但是可以往生。就因为这个反而给他冠一个同居净土,非常妙,让我们有了希望。不是得道的人可以往生,所以在上古判净土法门的时候,很多还是算非常有知识的法师吧,把净土法门给判的就是不知道要证到什么果位以后才能往生,其实都弄错了。全凭后来善导大师才力挽狂澜,说到净土法门就是让凡夫入报土,当然他这个引用的报土,这里说到的凡圣同居土,他就有报土的功德。这个点我们后面再理解。

好,我们再往下看,如经云,犯重罪者,临终忏悔念佛,即得往生,这就讲到了《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下品下生了。下品生里边哪怕你犯了五逆十恶罪,只要你不诽谤正法,临终的时候生起了重重的悔恨心,念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得往生。

最近好多同修提问,说念念诚心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还罪过这么多,怎么还没消完。我说一个你要领悟这个法义,一个是像经典里面讲的我们的业力太多了,无量劫来的业力嘛,但是同样你也要相信他,确实就在这么消,每念一句,就把未来八十亿劫的轮回可能性给他消去了。什么时候念的我凡夫心和念的佛心,我这边念他那边儿消,他越消越少越消越净,我越念越切越念越真,这两个一拍即合,就是我们因缘成熟,正要往生之时。

所以大家看,尽管尚未得道,依然决定往生。所以说,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虽然我们具了烦恼染污,一点都没有断,但是还能够居在凡圣同居净土,往生极乐的可能性。

再往下看,这是属于凡居嘛,圣居权实,类前可知。就是在极乐世界他也有实圣和权圣。实圣是什么呢?类前可知我们这里可以讲一下,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在娑婆世界已经修得有点功德,成为圣位的这些罗汉菩萨们。那么一往生以后,他还是在继续修,只不过速速得道,快速增长,还在继续修。

另外一类呢,就是在极乐世界已经修成就了,在某种因缘下他又作示现,陪着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一起修,这就叫做权圣。其实权圣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倒驾慈航,乘愿到娑婆世界的这些人,这些大菩萨们,他本有的如如不动法身还在极乐世界,这也叫做权圣。所以这里讲到的,虽然说类前可知,我不这么讲一下的话,可能大家还不知道极乐世界怎么也有实圣也有权圣。还有一种实圣是咱们这以凡夫身份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开始修行以后,超凡入圣,这也属于实圣,跟前面一样。

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你看为什么叫凡圣同居净土,就是因为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那这就是净的。免去了下堕的可能,就是你最次最次当个人,而且这个人呢还是一个,怎么讲呢,凡夫清净海众。你说他是凡夫,是呀,没有断一点儿烦恼,但是你说他是凡夫,他天天跟清净海众同步在修不可思议法。希望能断疑生信,决定得生,太美妙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阿弥陀佛!

那好,我们再后面一句,或曰,具明土相,复多不同。如无动界,虽是净土,犹有男女及须弥等。净土既其不同,秽土亦应不等也。

你看,这里就讲到凡圣同居净土秽土,都是根据自己的功德也罢,业力也罢,所在的众生也罢,各自召感各自的样子,各自召感各自的待遇。你看这里讲到的多不同,就是每个国土里面的土相,就是每个国土里边的情状,他的相貌都不一样的。举了个例子说,这还有一个不动世界,不动世界也称之为净土,但是他那有男女相,有男女相就表示有淫欲心呀。极乐世界没有男女相,都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还有须弥,须弥来讲,那就说明有依地而居为本。不像极乐世界,就是想在地居就地居,想在空居就空居,想在水上就水上居,想在树上居就树上居,所以这还是明显的不一样的。净土只有极乐世界果报殊胜,非余可比。大家要生起向往心。

净土既然这样不一样,秽土当然也不一样了,这是从凡圣同居土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呢,因为后边把这四土介绍完了才有一个收尾,就是要说极乐世界,也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范畴。我们求往生,从娑婆求生极乐,并没有违背唯心自性的根本法。但是因为不懂嘛,所以在这里祖师爷就慈悲,掰开了揉碎了说。

我们今天先只是讲了一个一心所具四种国土中的凡圣同居土,里边的凡圣同居秽和凡圣同居净。在凡圣同居秽土里面也有凡有圣,凡圣各具两种。一种是恶趣的凡夫,一种是人天的凡夫;圣也有两种,一种是权圣,一种是实圣。实圣就是真实的,从那一步一步的往上修,到达圣位了。权圣来讲,人家早就修成了,权巧示现化现在那里,这叫实圣、权圣。从凡圣同居净土而言,像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也叫凡圣同居,为什么?虽然是净土,但是他有没有得道的人,没有成就的人,作为人天的身份生活在那里,所以他也是凡圣同居,但是又称之为净土。所以,像这样的一个教法,大家再想深入的了解痛快一点呢,去看一下《弥陀要解》里边蕅益大师的注释,那是跟天如惟则是同步的,而且也非常的明晰痛快。

好,还剩一个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和常寂光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得枯燥,反正教法上就是要了解这些次第和染净差别,那我们下一讲再继续进行。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九讲

各位大觉世间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或问》的第九讲。这两讲的内容,从教法理论上来讲是非常的紧凑和繁杂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把层次、差别能够听清楚。

我们今天也就开门见山的接着上一讲,因为这个问题一开始大家都知道,就是唯心和自性净土弥陀,和西方净土说法的弥陀,不能够融汇贯通,而导致把它从一心中给割裂开来,不圆融的一种见解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天如惟则法师除了把心性的广大、周遍,给做了一个介绍之外,后面就开始紧接着讲到一心,现前的一念心性,具足了十方三世所有国土的情状。从整个的差别相上来讲,可以分成为四类。这四类是从凡夫到最圆满的佛,乃至中间的诸差别相,而显现出来的优劣不同。

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凡圣同居土,相信只要听我讲法的同修早已耳熟能详了。但是这次讲的凡圣同居有别于以往的,一方面凡圣同居里边有凡有圣,在有凡有圣的同居土中,又有凡圣同居秽土和凡圣同居净土。秽土像娑婆世界最典型,里边有凡,凡里边有恶众生也有善众生;有圣,圣里边有实圣,真实的圣人,也有大权示现乘愿再来的圣人。从同居净土的极乐世界作为典型代表而言,里边为什么也有凡,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极乐净土作为同居净土也有凡,所以才把它称之为同居呢,就是因为往生者未必都是已经得道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信息,大家要读懂。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看第二种国土,叫做方便有余土。大家来听论文:

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则。若修二观,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者,无明未断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这是第二段,就讲方便有余土。在这里边首先我们要了解几个名相,也就是佛学的名词。二乘,这就不用说了,就是指的声闻和缘觉,也就是罗汉和辟支佛两种圣者。三种菩萨是指的我们上一讲给大家介绍的通、别、圆,除去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的三种菩萨的境界。

所谓的二乘和三种菩萨,为什么这里讲证方便道之所居也呢,证方便道说明他就没有上真实道,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没有见到中道佛性。二乘来讲,属于见到偏空的智慧。菩萨来讲,他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破无明、证法身的这种中道智慧,但是他断的烦恼也足以支撑他不必再轮回三界了,在这个层面的时候就叫方便。

这里所说的修二观,断通惑是什么意思呢?修二观就是指的空观和假观,这是又一个名词概念。空观,就是观空性,只观出世间的形而上的空性第一义谛。假观,就是在空性中还有缘起,从缘起中体现空性。他证到空性,以空性作为背景,在缘起中观出来的空性,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空性,就像我们说在红尘里修行出来,才是真正的修出来,所以它比空性要高一些,这就叫做修二观。具体来讲罗汉、二乘是修的空观,通、别、圆三种菩萨是修的假观,这是罗汉和菩萨的差别。

这里又讲到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这又是一个概念,所以大家看今晚的概念层出不穷,要听好。惑就是指的烦恼,又叫漏,又叫垢,又叫结,总归就是让我们起心动念,念念不舍的都属于烦恼。在烦恼里边,就是烦恼断到什么情况下就成为圣者,跳出三界呢,就是见思烦恼断干净了。见思烦恼,因为是三界里边的人啊,都必须从这里下手,才慢慢能够转凡成圣,所以这样来讲的话,就是罗汉也罢,缘觉也罢,菩萨也罢,都要断这个惑。所以这里有一个词叫做断通惑,就是指的断了见思烦恼了。

尽尘沙,尘沙是指的菩萨的惑,尘沙惑。但是我们千万不要错解,尘沙惑不是说菩萨的烦恼像尘埃、沙子一样多。是由于证到菩萨位以后,他得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在证菩萨位之前,有的事他经过、干过,有的事他没有经历过,不知道怎么个套路。所以他证到空性以后,回首去度化众生的时候,有的他干过了就得心应手,有经验了有缘分了。有的他没有干过,他就心性比较暗昧,不能够通达他没干过的这个法。没干过的这个法,不能通达,要用这个法度众生,就会有障碍,这就叫做尘沙惑。所以菩萨度化众生,要具足尘沙无量无数的法门,如果不能具足就是障碍。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尘沙尽是指的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以外,开始像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面临的这一切障碍和考验,一一都得通关,都得自在,都得利他,这种情况下才叫做尘沙断尽了。

最后讲到别惑无明未断,这个前面叫通惑,后面就叫别惑。为什么叫别惑呢?无明烦恼是证到登地的菩萨,一般来讲才开始破无明,所以他只是针对菩萨而言的。无明是什么呢?是障碍中道的烦恼,障蔽中道实相之理。你看前面的话,不管二乘也罢菩萨也罢,他不是执著空、凡夫他就执著有,又有菩萨他执著中道,所以一旦有执著,都是偏的。只有悟到中道实相的时候,开始见法性,就破无明了,当然这个无明不是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见思烦恼中也有无明,像思烦恼里边的贪、嗔、痴,痴不是也叫无明嘛。但是这里的无明是叫做根本无明,是障碍佛性、中道实相的。前面的无明是障碍空性的,叫枝末无明,这个大家也要搞清楚。

无明有两种。浅层次的来讲,就是说他悟不到空性,万法皆空;深层次的来讲,他就悟不到中道实相,这才是真正的究竟般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明如果从圆教的证果来讲,四十二品无明断尽了,就是圆教的佛。如果从别教来讲,别教比圆教要差一点,他们以为断到十二品的时候,就成了别教的佛了,但是在圆教来讲,还没有成佛。可是如果从前面我给大家讲的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和通教这两个层面里边,都不知道什么叫无明,搞不清楚的。也就是跟我们一般的俗人一样,都不知道什么叫烦恼,说一天很幸福、很痛快呀。说起心动念都是烦恼,他意识不到,连这个名相都没听过。所以这叫做别惑无明未断。

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因为会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分段身就是不像咱们,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死轮回。而是生到三界外,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了,受的是法性身。又来了一个名词概念,法性身是什么意思?法性身如果从道理上讲,就是空性显现的随类示现的身。说白了就是反正我已经证到空性了,我随着因缘,比如示现到我们这个世界的话,他还是好像是一个轮回的状态,但是他没有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或者我在轮回的概念和执著,没有这种我执层面上的认知。他就是依着空性的智慧中,我该生成什么样就生成什么样,依着什么样的日子我度什么样的众生,所以这就叫做随类示现。

一到了法性身的时候,就等待着证法身、生常寂光土了,就直奔成佛而去了。为什么说他也是一种生死呢,他不是像咱们这样的分段生死,但是这里有一句话即有变易,他属于变易生死。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不了什么叫做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指的,你看出了三界外,他不是继续在修吗,刚刚出去了一段时间,或者再一段时间,那一定是有前后因果的。修行的境界越来越高,前面的境界低就叫因,后面的境界高就称之为果,还有因果相续转化就称之为变易生死。

所以生方便有余土的人就只有变易生死了,当然这不是通常指的凡夫的人,是指的罗汉、菩萨。所以这里他引用了论典里面讲的,出了三界外还有净土,声闻辟支佛生在其中,受法性身而不是分段生死。所以这里叫方便有余土,这是第二个国土。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国土,一层比一层高,大家来听: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

这个实报无障碍土就更为殊胜了。首先提出一点什么叫做无障碍,这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色心无碍,色就是指的物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心就是指的精神。那我们一般都认为,世间法里面还讲到唯心、唯物,其实就是精神和物质的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分别,也是我们第六意识妄想的产物。

所以真正的无分别世界里边,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圆融,相互无碍的。你看看这个国土你敢不敢想象?我们住在凡圣同居土的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哪里能够的着呢?所以这个国土里面,他说没有二乘,纯为法身菩萨所居。什么叫做法身菩萨,就是比前面强的,开始破无明,证法性,也就是证佛性。我们有时候叫做佛性,有时候叫做法性,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从拟人化,就有情而言,称之为佛性;从物质化,就万事万物而言,称之为法性。其实它就是一个中道佛性。

所以你看为什么《华严经》罗汉都听不懂,如聋若哑,因为它就是为这些法身大士所讲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直接就针对实报庄严土的法身菩萨们给说的法,那你说娑婆世界的和方便有余土的罗汉们能听得懂吗?如聋若哑呀!可是为什么叫做实报无障碍呢,因为无明它不是一下子破光的,一分一分的破,法身一分一分的显。所以说叫做果报,实报,真实的果报,是这样的一个国土。

我们要知道,在净土经论里边描绘的极乐世界的这些情状,都是依着极乐实报庄严土的面目来进行阐述的。为什么说敢给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说极乐实报庄严的情景呢,就因为在娑婆世界,凡圣同居跟实报庄严是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可是在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他即刻就可以跟实报庄严同在一个频道,相互能够受用分享,互惠互利,就这么一个法界。

但是因为无明还没有断尽,就没有成佛嘛,他还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会指使牵动着他,还受变易生死的法性身,所以这里就叫润无漏业。三界内造的业是有漏的,所以他润的是分段生死,润就是滋润,其实说白了就是牵引着他去受报。所以这里又把这个国土叫做果报国。大家想想,里边全是妙觉佛和法身菩萨所显现的妙相庄严,那什么境界呀。

这里引用《仁王经》里面说三贤十圣住果报。三贤就是指的我们通常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指的十地的菩萨,这都是一些通常了解的概念。住果报,为什么叫做实报,以观实相发真无漏。这一句一句话里面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大家粗线条的听一下,不要蒙了就可以了。观实相就是指观照到中道实相,引发出真的、无漏的智慧,这里不是像罗汉也是无漏智慧,但是他是偏的,偏颇的、不究竟的。这里讲到的实相,中道实相,是真正究竟的无漏智慧,所以所得的果报就是真实不虚的果报,实报庄严。因为修因不定,每个菩萨都有他自己的法门,既然修因不定,也许他从观心法下手,也许他从观色法下手,只要他一入这个法界,色心无碍,所以叫做实报无障碍土。

这里还有一句,《华严经》里面讲因陀罗网世界,就是形容实报庄严土的。我们老听到因陀罗网,因陀罗这个词再给大家普及一下,因陀罗是梵文和汉语合在一起的称谓,才叫做因陀罗网。因陀罗其实翻译成咱们汉语的话,就是帝释天的意思,帝释天宫殿上的宝网,就叫因陀罗网。它上面的宝珠呀,个个交络在一起织成一个网状,都是珠子,摩尼宝珠。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是否了解。《西游记》里面,那三个菩萨去试猪八戒,那几个小姐叫什么来着,什么珍珍、爱爱的,说撞天婚配女婿了,把猪八戒给哄的呀,真的就去当上门女婿去了。结果第二天就被吊在树上,什么吊的呢,就是三姑娘身上披的璎珞、珠子,那就是用珠子连起来又织成网。那个珠子只是珍珠而已,这里的珠子可都是宝珠,弥覆在上面,那大家想想这个相互辉映的庄严呀,我们凡夫的心地是想象不来的。

为什么叫做重重无尽,就是大家设想那么多的宝珠里边,你随便拿起一个珠子,所有其它珠子的影子就显现在这一个珠子里边。每一个珠子都可以显现所有其它的珠子,相互影现,了了分明,这就是一重,重重无尽的一重;这个珠子里边影现出来其它珠子的影像,这个珠子的影像中,又有显现这一切的珠子,这就叫做二重。一重和二重相互辉映层层无尽,就叫做因陀罗网世界。

所以大家就感受一下,实报庄严土,其实就是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一卯一环扣在一起,为什么说能一顿饭的功夫,他方国土供养十万亿佛;为什么能在镜子里面睹他方国土,就像照我们的脸一样清晰;为什么水能够流下来,又能流上去;为什么一切的东西真的就跟长袖一挥,应念即至,就跟变出来一样。为什么?因为它都是相互辉映的一念心地法门。彻底打开了,而且还不是自己打开的,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打开的,实报庄严土。

我们再来看第四种国土,这越来越简单了,大家不要以为好像越上面越繁杂、富贵、绚烂,其实正因为一重国土比一重国土清净无染,所以才一重国土比一重国土更加的功德殊胜。最究竟圆满的,你看三贤十圣住果报的后一句话是唯佛一人居净土,就是指的第四种常寂光土。我们来看,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

这多难理解呀!虽然它是个国土,他又觉得说妙觉极智。什么叫妙觉呢?就是本来之觉,真如实相,觉悟到这个实相真理。而且这个真理不是后来才有的,新造就的,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觉得原来如此,这个太妙了,叫妙觉。什么叫极智呢?这个智慧已经不偏空、不偏有、不执著中,已经到了一点点的、一念的执著都没有了,一念分别都没有了,所以到了极致的智慧,没有一点点偏颇,就叫做极智。

由这样一个真理真道,彻底的觉悟去对应,就是用这个觉悟去观察到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它的真如实相,没有一点偏颇,在这样的一个身心状态中。大家注意了,不是像我们这样的身心。也就是,他只有智慧觉照的存在,和真理的结合存在。所以方便的说,智慧观照到真理法界的理,就把它叫做国,以真理为国,常寂光土以这个真理为国土。不要很肤浅的理解为我们通常的大地或者星球,他就是一个法性土,这里讲到的亦名法性土。这些词可以说已经表达到极致了,可是我们理解起来通常是非常的没有感觉。

像法性土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这个真理呀,一切都是体现,一切的体现、一切的表达、一切的存在,当体就是一切,所以这个表达不是通常的表达。既不是我们真以为有一个怎么庄严的身,也不是真的有一个怎么样享受的土。

所以后面一句话,叫做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既不是真的我们通常的国土的土,也不是确定我们色身的身,就打破了一切的定见概念。但是为了表达,强把它表达说庄严身,法性土。实际上它就是一体的一真法界,离开这个法性土,也说不成个庄严身;离开这个庄严身,也找不着另外一个法性土。整个都是依照法界的存在,方便把它称作为土或者身,所以这里叫土的话,就称之为常寂光。有时候说土,有时候说是身,是一个法的两面,一体两面而已。所以我们在学习《印祖文钞》的时候,记得给大家讲过,印祖讲到如果无明破尽,所有的佛性彻证无疑,成佛的时候就叫做上上实报,究竟寂光。这才叫真的常寂光土,常寂光世界。

我们应当再怎么进一步去深邃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就是实报庄严和常寂光,是一个内涵。就他所成就庄严的果报涌现出来的富贵绚烂,这个现象而言叫做实报;就他所证的没有一点点染着、清净无为的真理,叫做寂光。所以能把这个透过理解就明白了。

如果从理解上来讲,其实一切国土都是常寂光土,在佛的眼中,包括地狱、无间地狱。但是虽然理上是这样的,事上、行上没有圆满的发挥到极致,所以彻底把地狱也修掉、六道也修掉、连罗汉菩萨的国土都修掉,把实报庄严的果报彻底发挥到极致,再不能发挥,就是再不能庄严,再不能比这殊胜的果报。双管齐下,既已经具足了实报庄严,叫做上上实报,当体就是究竟寂光,一体两面的。所以其实我们真正修成佛,就是把身和土发挥到最佳状态,叫做佛。这个就是普贤菩萨观察到的毗卢遮那法身佛的住处,所以普贤观,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

好了,给大家介绍完了,今天和上一次,四种国土的差别相。介绍完了不是就没事了,这只是一种铺垫性的陈述,让你了解其中的差别相状。后面我们就是要进行归类了,怎么归类呢?先又要给大家讲个概念。

如果在佛教辞典里面去查,有一个概念叫做二土,二土里面分为真土和应土。真土就是真正的佛所住处,真实土,周遍的、不变不坏的土。应土又叫应化土,是随众生的机缘而化现的国土。所以其实真土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常寂光法身佛所居的,应土就是应身佛所居的国土,又叫做化土。佛为什么把应土又叫化土呢?就是为了度化凡夫,或者为了度化这些罗汉成佛,化作国土。其实再换一个角度,就是变化身所住的国土,它有净土和染土的差别。像我们娑婆世界就是化土中的染土、秽土,比如像兜率内院也算是化土,但是它是化土中的净土。

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化土是由佛应化身所居的佛。那我们常说娑婆世界,既然是化土,可是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恶业、苦乐参半,是善恶业所感呀,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召感成的秽土。所以从众生的份上而言,就属于果报土。可是如果从佛的份上而言,他会以神通力变现出来,跟娑婆世界能够对接的这样一个秽土,就是跟众生的秽土相互融合在一起,现成一个相。就像很多束的灯光合和在一起,你能知道这个光是哪个灯发出来的?它就是一片光。所以这就叫佛的应化土。好了,这个概念了解了。

我们往下看,前二土是应,即应佛所居。也就是指的凡圣同居和方便有余是应化土,是变化佛所居的。

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第三种实报庄严土,即是报身佛所居,当然它是报土。但是它同时也是为法身大士所应现的国土,也就是说报身佛,我们在读诵《梵网经菩萨戒本》的时候,讲到卢舍那就是报身佛。他为什么会示现成报身佛呢?为了给在报土里边的法身大士、这些菩萨们,去讲法而应化去的。所以既是他的果报所居,也是他的应化的功能,两种同步具足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

第四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常寂光土就是法身所居的真实的、最极清净的国土。它也不是应化土,因为它是真的。也不是实报土,因为它在一真法界里边,哪有因果相对嘛。实报庄严土是有因所感的有果,可是在常寂光里边,因果是对待的分别。它是因果相即的一真法界,所以为法身佛所居。

这些比较难懂,再提醒大家一下,要把精神集中起来。

再往下看,这是前面已经做了一个说明,这四种国土里边哪种国土是应土,哪种国土是报土,哪种国土是真土。其实在这里讲到了,报土也可以划到应土的范畴内,就前三种都属于报土,只有第四种属于真土,真实土。这是做了一个类别性的划分,第二个版块。

我们再往下看第三个版块。进一步的说明,要把常寂光的这个法身佛所居的国土,特别的表达一番,跟什么配合着表达呢?跟佛的三德配合。这又要讲到一个概念了,今天的概念非常多,大家要认真听。

三德是指的什么呢?成佛了以后具足三种功德。一个叫做法身德,是佛的本体常住不灭的法性为身,叫做法身德,前面跟大家讲过,佛性、法性;第二种叫做般若德,是能够如实觉了这种不生不灭法性的智慧、觉照的智慧,叫般若德;般若不是叫做智慧吗,由于般若的智慧,一直在照了这个常住不坏、不生不灭的法身,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一点点的颠倒分别相,所以就叫解脱德,远离一切束缚、得大自在,叫解脱德。只要你圆满的成佛了,一定具足这三种,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这三德其实就跟常寂光的这个名词的称谓内在有联系的。你看,又云,常即法身。常就是不坏,永远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寂,就是解脱,已经得了大自在,寂灭了。光,就是般若,般若就像智慧一样,周遍的一直在照耀。所以常寂光土其实就具足了,既然是毗卢遮那佛,他就圆满的具足了佛的三德解脱。

后面又有一句话:如世伊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这些话是比较专业的,在佛法里面,常会用梵语来作为比喻。梵语呢其实是一个三角形,就是梵文的形状,像三角形一样,写出来的字。你看如世伊三点,翻译成咱们汉语,叫做伊。三角形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大家心里现在观想一下,三角,等边三角形,一边一个点,三个点。这三个点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不纵横并别。

就是如果说纵的话,就是成了一条线,就像我们写字的三点水一样。如果横的话,也成了一条线了,就像我们学习的学上面的三点儿一样。这样的话就有一个横竖的分别概念,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分别开来的。只有像等边三角形,这样一个梵文里面,伊的这个三点呢,既不是横的,也不是竖的。不能把它都弄在一块儿,因为它是三个角度,也不能把它割裂分开,因为它有稳定性连在一起。所以它就是比喻法身、常寂光的不可思议,你不能表达,也不能用一体,也不能用异体,也不能用前,也不能用后,总之就不能描述。所以这里叫做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

最后讲到极致处了,秘密藏,什么叫秘密藏?就是不可思议啊。不要把秘密藏当作又不知道藏在哪儿、掖在哪,有一个藏就有一个露。这里说的秘密藏就是怎么说都不圆满,就是这样子的,就行了,你认它信它就行了,这是佛的境界,这叫做常寂光土。所以后面来了一句: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最后总结得多好,这才是佛的境界。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游居这个词用得多么好啊!游就是无所住,游玩一下;居就是生其心,他就住在这个无所住上;处,无处不在,没有丝毫的执著之心。

我们常给大家讲到,佛的境界不住生死的此岸,大家想想这不就是般若吗?但同时他也不住彼岸,为什么?此岸、彼岸,没有彼此呀,这就叫法身遍一切处。同时也不止中流,中间也不停,也不执著此,也不执著彼,也不住在中间,为什么?他彻底得了解脱了,无诤大自在了,这就叫解脱德,所以这就叫游居处。游居两个字就代表常寂光的般若、法身、解脱三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佛呀,真的是讲起来非常的高贵,又极其的平民。相信他,就可以无限的靠近,就是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对于常寂光的特别说明。

我们讲了这么多,前面讲到他是铺垫,是要为后面的见地而服务的。因为我们再回过头来,不要忘了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唯心自性,和那么远、已经成了那么圆满的佛,跟我们之间的关系,有多远?能连得上线?怎么算心外求法?他后面有交待,就要告诉你,要认识到这个心,是怎样的一个广大无碍。

由是观之。所谓十方微尘国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诸佛者,唯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吾心而建立。无一佛不由吾性而发现。

这几句话最为核心。首先引出的由是观之,就是由上面的这些差别相我们来观察,虽然有诸多的差别相,这么多的国土,但是它有没有离开我们现前一念遍法界、能为、能造的真心?也就是说前面这么繁杂的理论,这么差别的国土,这么繁盛的次第,万变不离其心。如果就烦恼而言,你烦恼的多少,相对给你呈现国土的染净;如果就业力而言,你什么样的业因,召感什么样的国土;如果就智慧的角度而言,你具体具足了什么样的智慧,是空性呢,还是中道佛性呢,你就得什么样的待遇;就断烦恼而言、断惑而言,你断到哪一步就能走到哪一层;就根器而言,你是什么种性,你就生什么国土;就感应而言,你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你就召感什么样的世界面貌。那大家想想,不管从烦恼、业力、智慧、断惑、机、感,总在一起,万变不离,能离的开现前一念心的状态吗?

所以统而言之,就是唯在我们现前一念心中,展开我们上面,好像理解都很难,更不要说能够记在心,能够了解,那现场去观察就更不可能了。就这么多的差别不同,各个呈现,层层差别,但是出不了我们唯心自性的现前心性。

如果这几句话你真的能懂了,十方所有微尘国土都是我现前心性中所现的国土,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尊,都是我唯心自性中所显现的圆满觉者。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一个国土不是在我一念心性中呈现的,没有一尊佛不是在我一念心性中所觉悟的。每一个时空交错,都没有离开我的心性,每一尊佛的成就,都是我现前一念中的一个觉悟点。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想想,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就不是吗?极乐世界国土中的教主阿弥陀佛,就不是吗?这个道理太妙了,大家仔细体悟一下这个法语。说明我们层层无尽的这种国土中,我们一转身一转念就是佛。一念动,一念分别当下就是妄想轮回,然而这个轮回本身也是佛境,是佛境被我迷成轮回,就这么一念中的事儿,太妙了。

既然有这个道理,那一定会有这个事。往生西方有多远?太近了呀,一念啊。莲花化生有多容易啊,你把它穿透了,用什么,用信心,真信穿过去就好啦。真信心一念穿过去,愿力一使劲成功,念佛不断的扩展觉性。临终时刻往生西方或者因缘成熟现前见佛,都是我随心所欲,自作自受的事,就是自己定乾坤,自己做主的事呀!

你真能把这个道理明了的话,我告诉大家,只要你今天晚上讲这个正知见理,永远的刻骨铭心,永不再退转,永不产生怀疑,往生已经成就了,就在今天就成就了,就这一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信永不再疑嘛,你剩下的就是观照好自己的品位。当然不能自欺欺人啊,你要确确实实随文入观,观的真真切切,这个观不是你见到了,是你把层层无尽的这个理,了然于心了,铁定了,为作大安。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然则十万亿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乎。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这是反问说,你前面讲到说唯心自性、净土弥陀,就跟十万亿有了冲撞了,知见上透不过来,那我现在给你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讲,你终于知道十万亿外的极乐世界和弥陀教主,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唯心自性。现前的一念唯心自性,其中已经就有十万亿外的极乐教主,都在现前的一念心性中,你能不能够正确地感知唯心之心的这个广大无外。我们常用一个形容词叫作其大无外,就是它大到没有一法能够出它的范畴,没有一个物在外,何况说极乐世界呢?再一个说唯心之心广大无外,自性之性平等相通,大家不要以为说自性平等就是指的说一样的意思,是相通的意思。

就是我的心,我的心性,我的这个本性和佛的本性、真如性是一个性,是通着的。你就能够彻信,虽然我在这儿轮回,可是阿弥陀佛在那讲法,我们的本性是平等相通的,一滑就滑过去了。而且大家想想,不仅仅是西方弥陀不出我们唯心自性,十方三世一切国土之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六道众生,乃至十方三世整个十法界凡圣,皆在这现前一念心性之中,决定无疑。这个道理你能明白了以后,我们再往下看,这就太好了,终于透过来了。

后面的这一大段,就是在不断地在给我们进行一些美妙的呈现。我们在读的时候,虽然文比较繁涩,可是请大家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才是世界的本来状态,是多么的神奇绚烂。而且它绝不是说是什么起见,或者就像我们说这个地标式建筑一下子矗立在我们眼前,拔地而起,它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无碍的。是我们执著的心,迷惑的心,划隔成这样一个有局限的视野,一念间。

好,我们再往下看:又当知唯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无碍。

又当知唯此一心,就是指的在这一念心性上,就国土而言,是就依报而言,十法界都在其中。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也罢,国土也罢,正报的色身也罢,所依载的世界也罢,色心圆融重重无碍,本来就是这样无碍的。一大法界性起法,性起就是重重无尽的缘起,这是从法界国土。

再其次,又当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互现,念念交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说,众生和佛是相互交参显现的,就是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这是我们和佛,那众生又在我们和佛的心中。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说我们念,佛来呢。就是因为我在佛心中,佛在我心中,一个心呀!为什么我们一回向,用我们的心去祈请佛,去回向希望他救度谁,就随着我们回向的因缘佛就去呢,因为什么呢,众生念,众佛来呀。佛去应化众生,众生都在感应。为什么,因为平等法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中,其实没有一个自没有一个他,没有自他的。

所以为什么讲到后面所以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诸佛,念念弥陀。大家想这个法,既然众生、佛是平等的,他是共享的,就说明这个心既不偏属于佛,也不偏属于众生,它是周遍的平等的。但是如果心属于弥陀的时候,所有的众生就是弥陀心中的众生,那他还接引不了吗?他接引自己心中的众生呀!如果心属于众生,属于我们,弥陀就是我们心中的弥陀,那我们还能见不到吗?上哪儿去见呀,就在一念心中呀。所以大家想想,这个理就叫作念念交参,生佛互现,尘尘极乐,念念弥陀,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后面进一步说,又云,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虽然时间超过了,我们要把这段讲完,因为它太妙了,大家耐心一点听。

这就是从表达上已经极尽语言的能量,其实我们再怎么说,再怎么理解,它一定跟实情实景是脱钩的。我们要是想入这个实景,你就得谛信,去超越,去修观,去不断用我们的凡夫心转成圣言量的心,去跟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十方净秽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不要我们现在光说极乐世界净土,所有的净土。不管是所有的净土,包括四种国土中的净土,甚至不管四种国土,包括六道轮回。你看卷怀同在于刹那,就是一念心收起来的时候就在现前一个刹那中,把它卷起来嘛,收缩的而言,表达的话就在刹那间。如果舒开来讲,云卷云舒嘛,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整个法界,想什么造什么,发什么愿成什么果,在一切法界有无限的可能。

而且特别是后面的这句话,就是这一切的我们讲了这么多的神奇情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不要把它搞得好像佛典里面讲的,其他都不知道,其他的虽然不知道也在这个里边。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你要注意到它的真实模样就是这样,它本来就具足这个能力作用,具足这个神奇的存在,现前就是这样。如果说,你确定的现前就是这样的,一念间是这样的,一个尘埃也是这样的,多念、多尘埃皆是这样子的。

我们来看,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大家想天眼通怎么来的呀,他心通怎么来的呀。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神足通怎么来的呀,三千大千世界,又是怎么来的,重重无尽。为什么一尊佛能够同时到一百个佛土、一千个佛土、一万个佛土,同时去示现作佛,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一念心来的。一念心有无尽的心,一个尘埃中有无尽的世界,芥子纳须弥。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时顿现非隐显,就是我们讲的这么绚烂,你不要以为它有一个前后次第,有一个先来后到,没有的,一念现前就全体具足的。我们因为现在在娑婆世界只看到人道,十法界是同时具足的,在佛的眼中是一目了然的,不是先看这个,然后完了再翻过一页再看那个,没有隐显的这个作用。像我们生死轮回,其实也死不了,就是隐和显嘛。

《地藏经》里面利益存亡品,存的时候我们就以为是在生,亡的时候就以为就是死,其实它就是一个隐显的状态。但是在佛的眼中,一念就具足了,前生后世,尽未来际,清清楚楚。一切圆成非胜劣没有好坏,一切现成。所以说若神珠之顿含众宝, 犹帝网之交映千光。这就前面因陀罗网的比喻了,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就是知道我的心是这样的,众生的心也是这样的,佛的心性也是这样的。

刚才我们给大家讲的道理,念的时候的感应,回向时候的感应,接引时候的感应,往生时候的感应,就是因为建立在心佛众生平等性体上。大家是真的了解到这个地方,真的相信了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还是这么道理听一听,你要依着这个道理就这么琢磨,这么超乎想象,这种想象已经不是妄想了,是观想,跟真实状态去对接。这样的话,好了,大事就办了。

如此,则方了迁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你在这个道理明了了,你才说,哎呀,往生十万亿以外的佛土还是在自己心中,一扒拉的事儿。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虽然好像是我这辈子活完了,或者无量劫来轮回,好不容易现在赶紧往生到西方,你莲花化生的时候,跟你一念无明生起来的时候,就是在一个时间的时候。你轮回之后你往生之前,就是一刹那,往生之后见到这一刹那,这是这个道理。

又云,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而全收也。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彼珠不可为此。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所在。极乐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亿国,亦各千珠之一。至若三乘人天,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一一无非千珠之一。阿弥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十方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世古今。一印顿圆,无余法矣。

这一段我们要求大家,要去美美地去看一看读一读,讲就不用讲了,因为他已经讲到头了。我们只要说一下为什么我们通常说见到一佛,一尊阿弥陀佛,就见到十方诸佛了,我们常说法界藏身,我老念藏(cang)身,当然这个藏身有时候其实是不到位的,标准的应该念藏(zang)身,法界藏,就如来藏一样,无处不在的意思。那我们法界藏身,你能够理解成佛无处不在也可以,用的是它的义,而不是它的名。为什么我们挑出来,把这个道理告诉大家,然后我们就明白了。

这段话就讲到的一颗珠千颗珠,相互遍入又杂而不分,杂而不掺和在一起,离开了也没有彻底分开。在这样的一种无尽的缘起中,为什么见阿弥陀佛就见到一切了呢,一切诸佛呢?生极乐就生到十方国土呢?因为它就是前面讲到的,都是一颗珠,这些珠的光都在一起,所以你见一颗珠的光就见到一切珠的光,就这个道理。

阿弥陀佛叫做无量光寿,我们刚才讲到的法身佛住在常寂光土,叫做毗卢遮那,也叫遍一切处,是一个道理。大家要知道这是一种内涵,没有两种活法,一样的,为了迁就凡夫取相的本能的烦恼,所以说阿弥陀佛在西方。实际上阿弥陀佛也是遍一切处的,释迦牟尼佛也是遍一切处的,大家知道吗。比如说我们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释迦牟尼佛是遍一切处的,阿弥陀佛就是为他所遍一切处的一处;如果以阿弥陀佛为主,阿弥陀佛是遍一切处的,释迦牟尼佛为他所遍一切处的一处。他是相互交辉、相入,但是又不相合的,也就是说条理非常清楚,又是一个状态。就好比一个人吧,大家自己都观想自己,好比我们自己一个人,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自,自己,对吧,一切人就是他。可是如果一切人这个每一个他,他都认为自己是自,那他所认的一切人又成了他了,我们也成了他的他。在这个里边有一个本质存在的自和他吗?没有自,没有他呀!自他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情况就是自也是遍一切处的,他也是遍一切处的,哪里有一个定的这方、他方、此方。

由于遍一切处,所以只要见到弥陀净土就见十方诸佛,十方国土,就这样的,就这个道理。所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是他创造的,他是把它给发挥出来,建成一个载体,让它产生能量。我们往这个载体中去汇,汇到载体中,就跟十方国土法界实相汇到一起了,你看四十八愿里边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刚才讲的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如果没有遍一切处,举一而收全,珠珠相互辉映的话,哪里会出现这样的情状呢。法藏比丘想让他这样他就能这样吗?他是套用了法界的本来面目,都是本具的,不是缘起的。只是弥陀假借愿力让凡夫与这个境界结缘,自然兑现。

所以到这里的话,我们前面讲到的问题就明白了。十世古今,一印顿圆,无余法矣。都在这一个心性的证印之中隐显的呀,就在本具的心海中,大三昧、大觉海中。你还有任何一法能出这个心性之外呢?你敢说极乐弥陀是心外求法吗?你现在想心外求法,你能求得着吗,没有一法在心外,没有一法不在心内,你怎么去心外求法?包括我们现在心外求法,打的这个妄想,都是心内的一法呀。所以有祖师问,什么是真心呢,他会说,你问问题的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呀。你看,就直接把你给拍的妄想歇下来,就见这个无处不在,无一法不在心内,你怎么去心外求法?所以只存在心外求法的妄想,不存在心外求法的事实。这个心性,心印法海一直就在,只要我们一眼认出,一念相应,就见到阿弥陀佛了。所以信愿念佛,就是能够起到妙手回春之力,让我们即刻入毗卢性海的法界中,以极乐世界为直通渠道。就这么厉害,就这么妙,就这么稀松平常。

下面一小段这就好理解了,如上所引,皆佛祖圣贤递相发扬之明训也。上面讲的这些话都是在佛经里面,诸佛菩萨祖师爷们的开示,大成就们的开示。知此,则知诸刹诸尘,尘尘皆唯心之极乐也。讲到这份上还再用讲吗,都告诉你了,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哪个不是唯心净土。一尘一佛,佛佛皆本性之弥陀。哪一法不是自性弥陀呀!复何疑哉最后来了这么四个字,轻轻的,复何疑哉,你还有什么怀疑呢。

大家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也没有什么怀疑呀,这不仅仅是净土法门的核心见解,也是一代佛法的核心见解,释迦牟尼佛佛法、十方三世诸佛佛法的核心,就这一点。所以为什么开悟叫明心见性,往生叫做带业往生,再来的时候叫做乘愿再来,大家成就的时候叫做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的这一切法都全凭我们现前一念的唯心自性。所以你念念阿弥陀佛,你能真的念得跟今晚的这个道理相应的话,那个质量太高了。今晚的这个道理生起谛信,就是你得度的决定资粮。

好,今天多讲了十八分钟。可是因为今晚的内容太重要了,请大家一定要复习,要多听,要解悟,然后再好好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十讲

各位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诸位大觉佛子们请大家放掌。

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初七,周一晚上我们再来学习《净土或问》。在讲之前,我在微信圈里翻了一圈,非常的热闹,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的。因为明天是四月初八,要浴佛,恭祝释迦牟尼佛圣诞,降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所以非常热闹,极尽香花庄严之事,也是随喜。大家热闹之余,我相信明天一定会有人去庙里去浴佛,浴完佛了要想为什么要浴佛?佛为什么要被我们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降生到这个世间?他凭什么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我们每周都在听,天天都在发佛法是何等法?这个要常想。我们感恩释迦牟尼佛在两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所传的教法,我们现在依然还能这么有凭有据的,现前能够四平八稳的来学习,这是在末法时期最有福报的,算是具足正法根器的弟子了。

特别是随着《净土或问》的开讲,大家要知道,《净土或问》它后面不断地展开,对于教法,就是佛法三藏里边的经、律、论的了解,它是有条件和要求的。一般人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的话,根本就听不懂,不知所云。因为我们是为了应当初的愿力,把《净土十要》要讲一遍,《净土或问》在其中问答论里边可以说是极其深邃的一篇论文,比《净土十疑论》要难得多,请大家一定要用心。在学习之前,如果你有闲暇的时间先翻一翻,熟一下文句,讲完了之后,再多听几遍。特别是从上一讲、这一讲乃至下一讲,在发挥核心义理的这些部分,如果你觉得离心太远了,它就是枯燥的教法。如果大家发心真的是为法、为道,这就是醍醐灌顶。

现在我们已经是六七个群了。我想起印光法师那会印书流通出去,有的佛弟子就问他说:这么多书流通出去,真的有人看吗?印祖当时回答说:不求有人全看,一百本里边能够看几本的已经算是好的了。我们虽然有六个群,算起来三千人在线上,怎么可能人人都在听,次次都在听。哪怕有一部分人,少一部分人甚至零头的人能够长期坚持,我也是非常愿意讲和感到欣慰的。说实在的因为新一期的法务又开始了,普陀山这边越来越重,这回来半年的好日子已经差不多也到头了,开始讲的法务一太重,这气又开始不够用,所以请大家也珍惜这个因缘,不枉我在这信口开河,祈请大家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佛法真实不虚。

今天我们讲《净土或问》的第十讲。前面的问题全部是以启建信愿为主,信愿行的三资粮中实行就是念佛,后面从今天开始讲的问题就落实到行门上来了。当然我们一说行门,就觉得这就是应该功课呀,具体的数量。行门,是指的从道理上让你明白是怎么行,怎么得,怎么证,理在哪里,怎么去行,是从这方面契入的。所以《净土或问》行文组织里面好像都是两三个比较简单简明的问题,再配一个庞大的讨论。你看前面的体裁就是这样子的,其实这也跟我们佛法通常的开示方式,复杂的简洁化,简单的深入解说,是一个套路。从总而言之就是为了断疑生信,为了截断众流。

好,我们来看第五问,上次已经把第四问讲完了。

问曰,既谓净秽融通,尘尘极乐,何娑婆独不免于秽耶。答曰,凡夫业感,即净而秽。佛眼所观,即秽皆净。岂释迦报境而果秽哉。

这个问题很短,一下子就把问答全部读完了。因为上一个问题的尾部留下来这样的一个论断,说是一尘一佛,本具弥陀,尘尘极乐。人家就提出来,既然说尘尘极乐,净秽重重无尽相摄相入,那为什么娑婆世界是秽土?极乐世界所谓的七宝庄严而成,可是娑婆世界都是黄土、砖头、瓦砾呀,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引出了前面唯心自性的诠释中,对法界无尽,净秽平等,重重的这种境界,你说的是对。可是现实中娑婆世界还是秽土,这你说不过去呀,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平常也常说到所处的国土叫五浊恶世,漏劣的很。但是世俗人又会觉得人生很精彩,世界很奇妙,他会寄予无限的情怀,为什么会有这种不一样呢?就是着眼点不一样,所以才有染土和净土的差别。

正如回答中所说,一个是凡夫业力所牵引的,他是善恶业交汇的,召感而来的国土,是凡夫的业感。从佛的眼中的他是大愿所成满,他的平等心所现,他不是召感,他是妙观,从智慧的观照中,是佛眼所见。这就是差别。

所以我们从这个问题中要也要明白,就是所谓的法界国土,它真的是没有什么净秽苦乐差别的,在根本上讲是平等的。差别如何出现呢?就是因为你认为真的有个净,它就有秽,这样就是秽土;如果你净秽等观一尘不染,那它就是净。所以大家也要把这个前提弄明白。因为有时候我们也懂得好像唯心所现的道理,但是我们会下意识的判断成什么呢,好像凡夫造业所感的这个世界,它是用一种业的力量堆砌出来的。佛的清净无染也是一种力量显现出来的。他好像是各自驱动出各自的世界,这个就太有为化了。你看这里讲到的即净而秽这是凡夫的境界。平等的净土,但是凡夫在本来平等上,起了不平等念。

大家在生活中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个国土是苦的、染污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是所谓的力争上游,要好要对要强,人往高处走,要有理想有目标,因为有了这个追求的好,舒服,就会有不好。你求一种乐,就会有不乐,因为你求的心是念念满足不了的,所以你感到的全是不好,是苦。纵然有时候觉得好、乐,它也是一时一会儿,过头了还是会不好与苦,这就叫做即净而秽,因为是妄想分别呈现的。

但是在佛的平等念中,他不求乐不求好,所以他也没有所谓的苦和不好,这就叫即秽皆净。虽然秽土在佛眼中都是净土,因为无我无人嘛,非空非色。净土就叫净度,只要一度,就不在这苦乐染净上去在乎他,了解他,你只要一分别苦乐染净就只有烦恼。大家不要把这个情状好像想得多么高远,自己难以契机,你现前想想,我们现前每天生活中的念念所形成的这么一念,你演习一下,就能够顿见分晓。

为什么?我们反观自己的苦楚,不圆满、不美好、不完美的事。我们要追求好,追求完美,大家想想,你把求美求好的心念稍微放一下,不要说彻底放下了,稍微把它沉静下来,就都会觉得清凉的很。当然前提是你也不具足世间的贪、嗔、痴,也不求美好、完美乃至解脱,都不求了,一念都不生了,一念的事,这是从作用上而言的。大家尝试着试一下,一念分别都不生的感觉。

所以,同时我们也不能够由这一套理论,或者现世的好像学习这个妙理,刚才讲到即净秽,就从现象上也要认定它的不同。实际上分别心所感的就是秽显现,平等心所感的就是净显现。虽然你没有净秽的分别的念头,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净秽的作用,还是有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求生西方。但是我们见到娑婆世界是这个样子,释迦牟尼佛见的娑婆世界其实就是他的常寂光土,究竟实报。世尊在讲经的时候,在灵山上也给听法众看过他的净土。就有人怀疑,你释迦牟尼佛也是佛,为什么在秽土呢?他就即刻把他的净土现给他们看,说我常住在净土,从来没有离开过净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娑婆世界也同样如此,是因为我们眼中才是秽,在诸佛菩萨的心中是恒常清净,极尽庄严的,不用怀疑。这是第五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第六问。

问曰,含摄无余,吾信唯心之大矣。圆融无碍,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则吾唯心之土,何由净耶。

你讲的唯心自性,我知道了,我不会再误会这个心这么小,这么局限,而是周遍法界,非常妙不可言。但是我实际的情况,还是停滞在迷惑凡情中,没有离开染浊的身口意业,那怎么办呢?你说唯心净土,我怎么进这个唯心净土呢?所以大家看这两个问题,前一问是从依报而论的,这一问是从正报而言的,前面是客体,这里是主体。他问既然你说唯心净土圆融无碍,可是问题是我现在自己烦恼呀!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佛法是很妙,可是学也学了听也听了,自己还是烦呀,我也烦呀,怎么办呢?

答曰,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故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通常的佛法道理,万变都不离这个原则,但是具体你要选择一门,就是怎么去净,有办法。

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就是你想净,我告诉你,好好修净土法门,除去净土法门,其他的你基本上成就不了。所以这一问呀,才算是最接地气的,因为道理和现实行持的脱节,就是虽然我们也给大家讲,在这样的见地下,至少在理解上我们是有受用的,这个没错。因为我前几次讲的也有同修反馈回来说他真的也是听的,觉得前所未有,又解开了好多心地的疙瘩。但是当前的境界中,我们不得现前,还是凡夫呀!这里讲到的,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就是由于在烦恼分别中,我们拔不出根本业缘嘛,《地藏经》讲的地藏菩萨说让他拔出根本业缘,遣悟宿世之事。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依然还是什么呢,种现相熏相生,现行起来还是染的,不能够净的。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心净则国土净,心垢则国土垢,确实如此。

这个原理,今天利用一点点时间,从唯识上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叫做种现相生,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发现行。怎么个原理,以前在《百千万劫难遭遇》的题目中也讲过了,就是在人的轮回中,不要说轮回中了,就是念念的起伏中,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像瀑布一样,就是我们的业习行为种子含藏在那里边。如果我们是凡夫的心,本来就是一念无明分别启动以后,就变成杂染的了,在杂染的发挥中它会变本加厉。比如为什么在净土宗里面有一个叫做三世冤,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这辈子其实还是带着贪著,包括修行也是带着贪心去修,熏的种子它是原形,不会给你打折扣的,也不会给你添油加醋的,就是原封不动当时你真实的心念。

那么熏进去的种子,它变现出来将来的果,或者下一世的果的现形,就是你因果成熟了,果报现前了。果报现前了以后呢,你贪著的那个惯性还在,又在现前出来的境界上进一步的深化贪心,贪嗔痴,再把它挑逗出来,让它进一步的发挥,就越来越重,所以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猛烈,你的果报就一世不如一世。这就叫做种现相生。

变成了真实的世界,引诱你继续发挥贪嗔痴,又有了染著的心念,给你藏在阿赖耶识里面了,这就叫做现行熏种子,又给你熏进去了,比上一辈子的味道还浓。熏进去的种子含藏在那里,再下一世果报成熟了,继续变现。就在这样一个根本业缘,这就是凡夫的心,拔不出来。所以在这样一种凡夫心所熏的习气种子里边,我们怎么变现出来佛菩萨的净土呢?从中也可见根本上就是心念、心识出了问题,摆脱不了这种染污。种下的染种子成了未来之因,又铁定的在轮回的配合中,在秽土的呈现里,一直这样相续不断。

所以在回答问题里面就说到了,心垢土垢,心净土净。引用维摩诘讲到的,你要想净土呀,你要先净自己的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当然这一句话是一句熟话,可是多少人对这一句熟的话起了生的解,夹生的去解释它。所以再提醒一遍,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心就是我们周遍法界的现前一念,不是我现在打妄想第六意识的这点局限心。

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就是现前一念所现的,也就是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所变现的。讲第八识有一句话叫做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变现,内变根身,就从主观上变得有一个有情的我,这是我的存在;从客观上变现随着我而跟进上来的国土,正报依报都是阿赖耶识变的,全是心的作用。所以我们这里通常说的当净其心,就是指现前我们的意识心,妄想心。这个是太小了,不着调的,当然意识心、妄想心也是心的一类,一个小部分。可是真正要去净的是什么呢?是周遍的法界心要去净。因为我们现在周遍的法界心,凡夫都是染的。所以换句话也就是说,让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的阿赖耶识,让它转识成智,这就叫净心。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所谓的净心,既然是净的阿赖耶识里面所有染的种子,这些内容是非常广大的。它既包括了错以为是我自己,就是我自己这个根身,一般我们下意识的以为净心就是净我就可以了,你不要忘了还包括一切的外在世界,甚至外在的世界占的分量还更多。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国土人就这么点,但是山河大地那么大,虽然依报随着正报转,但是我们也往往忘了,正报也是凭着依报来定质量的。

我们上一讲讲到万变不离其心的话,我们除了可以从自身下手,这就是自利,断烦恼证解脱,还可以从外在的依报世界下手。因为不管是主观的我、我们,和客观的世界,都没有离开现前的一念心。要心净则土净,净心、净土其实根本意义上讲,都是在净心。前面的这个心是指的我们第六意识,后面的这个心指的周遍法界。然而净土最方便的,怎么净呢,就是去净土去净心。你既想净心导致国土也净,又想国土也净让我们的心净,最完美的是什么呢?就是去极乐世界去净,去净土去净。

所以今天为什么要套用一点点唯识的法讲,就是这个道理越发才能显出净土的殊胜。怎么个意思,可能这个比较难一点,在佛门里唯识佛法有一个《八识规矩颂》,这是唐僧玄奘法师作的。《八识规矩颂》里在描绘第八阿赖耶识的状态的时候,首先说,如果它是轮回的状态时,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这是讲到第八阿赖耶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受持着、含藏着,也就是我们说的它端着这些我们的业熏习成种子,执持在里边,再变现下一生的根身和器界,也就是国土。去后来先做主公,就是在染污的情况下,轮回的驱动中,就是它做平台、做引擎。这是在我们现在在心染、心垢土垢的情况下,阿赖耶识是这么个状态。

那么如果我们开始修行,一点一点的像通途佛法里面的,从五停心观、四念处、八正道等等这一系列吧,反正是八万四千法门,从这里开始修行,慢慢会怎么样呀,修着修着到了登地以后,就开始超凡入圣。超凡入圣到什么程度时候阿赖耶识才变成净的,而不是染污的呢?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可能大家没听过这些话,这是什么意思?告诉大家一下,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在转识成智的时候,它是随着第七末那识转,末那识就是我执。随着我们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会我执越来越淡。淡到一定的程度,他会破掉我执,再开始随着我对法的执着,再破掉法执。所以第八识的清净程度,是随着第七识绑定在一起的。

如果菩萨修行到第八地的时候,叫不动地,它就会舍去我执的作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会断掉,这就叫做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是什么呢?到了十地菩萨以后,十地菩萨以上所得的禅定就叫金刚定,因为再不会坏了,比喻像金刚一样,这不是才讲了《金刚经》嘛。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什么情景呢,因果的形相空掉,也就是到这时候才叫做因果真的是没有因果。

印祖在《印祖文钞》里面老讲到说,因果是大智者、大圣人出世度化众生的大权,权就是权巧方便。从根本的佛眼中,因果确实是没有一个行相,什么叫行相呢,不是我们长的这个形象,是行动的相状,就是没有前因后果的作用。所以叫做金刚道后异熟空,异熟空,异熟是什么呢?也是阿赖耶识这个名字,为什么,在它里面种子现行呢,因为异地,比如这一世在人道,下辈子到了畜生,或者到了饿鬼,这就叫异地;异时,这一生的种子下辈子熟;变异,就这辈子种的因不一定是这辈子情状,就比如你这辈子是男的,那你造了一些业,是以男子的身份造的女的习气,下辈子就给你变异成了女的了,叫变异而熟,异时、异地、变异而熟,所以阿赖耶识又叫异熟识。

到金刚道后他就不会异了,而叫做无垢识,开始转智了,有时候又叫阿陀那识,清净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就是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果相,就是从果位上转成这个状态。因地里面一切的种子呀,都成了无漏的智慧,无垢的识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乘愿再来娑婆的时候,所有的法都成了度化众生的妙用,因为你不染著了。包括原来以为的染法,甚至是杀、盗、淫、妄法都成了妙用,又为这个无垢的识,就是因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引发出来的功德,所以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是给大家讲的在我们这个国土里边,依着唯识佛法转识成智,大概从第八识下手来看,登地以后到了第八地还是这番情形,才能得道。在我们这国土里边想要得到净土,先净其心,就这么个净法。所以你想到了八地以后才到这种地步,那我们在八地以前,了生死以前,得多难呀!为什么要三大阿僧祇劫。

但是只要你去修净土,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法听明白了,对比上,修净土是怎么一个诀窍呢,你只要一往生到净土,染的种子种现相生就没办法再进行了,因为什么?染的种子没有办法找到对象继续熏了,一个是它没有办法现行就变不成果报了,因为要因缘一拍即合呀。可是只有染污的种子,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外边没有染污的因缘促使你这个种子发挥,这个就妙了。这就叫带业往生,还能够不堕恶道,甚至连恶道的名都听不到,妙就妙在这,染污的种子它没办法现了呀!既然没办法现行第二步导致什么,就不能再重新熏修染污的种子了。那就等于圆证三不退,只能进,退不了,所以这就叫横超手法。

一定要听明白,所以虽然说了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但是最后的总结却是说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横超手法,这就是带业而不受业报的因果。我们一般都以为说,哎呀法师,你这个净土讲带业往生的这个业不受因果了,难道因果是乱的吗?他就不相信因果了。大家要相信这依然还是因果,你只要相信有带业而往生依然不受报的因,就会感到横超到极乐世界,真的去享受那个有业而不受果报的果。还是因果相符的,你搞清楚,因果是永远不坏的。这就叫做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只有往生西方,才能够净心净土,最好的方法。

当然,我们这个是从偏赞净土上,一生成办上,乃至易行道上这么讲的。不是否定佛法就不能在这个国土修,可是确实净土它胜义方便。这个心垢土垢,心净土净啊,真的是如此。各修各的,你修好了,你的世界国土就好了。

我给大家举个实例吧,不举点现实中的实例的话,我们总是觉得说服力不强,没有现实意义,不能在生活中运用一样。我告诉大家,生活中点点滴滴一切场景都在阐述这个道理,你比如我们昨天傍晚经行回来,路过圆通宝殿,正好碰到和尚师父,我师父也去了。就跟着就这么走,在普济寺的大圆通宝殿,抬起头来瞻望那尊毗卢观音,每次都觉得真的是像活的一样,非常慈悲,就是慈悲到极致的,一切的香客、众生来了跪在他前面都能满愿,都行,怎么都行,这就是观音菩萨。每到此时我就看到,昨天因为傍晚的时候,世间法里边他都想投机取巧,白天进寺院还有个门票香花券。所以很多导游,就是傍晚时分寺院下班了不设门票,他带着旅行团来了,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一大高潮,大家都跪在这里来膜拜。

我就观察一下,不管是谁,任何一位礼拜的,所有的眼神清一色全是规规矩矩的虔诚的、瞻视的、祈请的,无一例外。我就想想为什么?菩萨老人家端坐在那里,慈眉善目,大家都是虔诚恭敬。我就想难道这其中就没有一个脾气不好的吗,嫉妒心强的吗,或者性格阴险的吗,不可能没有呀,这么多芸芸众生,一人一个习气一人一个秉性,对吧,甚至里面坏人也有,恶的人也有。但是为什么他们看观音菩萨的眼睛全都是善的,是清净的。我们观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观音菩萨,因为我们修的好,所以才能召感的都是清净的。为什么我们凡夫跟旁人打交道的时候,或者交流的生活中就一定有起恶心、动歹念的时候呢?或者召感来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对我们的诽谤,可是一见菩萨就是清一色的透亮恭敬。就是因为观音菩萨他就是心诚的对一切众生,感得一切众生心诚的对他,这就是心诚则众生诚,心净则国土净,就是这个道理,真实不虚的。

所以大家也就认命吧,我们有时候,其他人对你的眼神不好,有的人天生看不惯你,有的人就跟你作对,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对人家不忠不实、不诚不敬嘛!所以这就是这个问题告诉我们的一个作用,特别是后面是为什么是舍净土修法,他无能焉。我们这里是小小的切了一个切片,就是从阿赖耶识的角度来讲,到了八地以后才能得这样的功德。但是我们一旦往生了以后就具足这种功德,没有受熏持种根身器的轮回的力量来牵引我们,就这么妙。这是第六问。

第五问和第六问都非常短,但是大家要明白,这里边是有铺垫的。其实铺垫的节点是什么呢?就是为什么我现在没成就?问题出在哪里?我应该怎么修?我想要修但是我不明白从哪修。先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再从道理中讲的点上来修,净心、修心、明心。所以第七问就比较庞大了,大家来听第七问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作意。

问曰,净土修法,其详可得闻乎。

这个是常规的,我想修净土,确实你讲的,修净土就可以了,具体怎么个修法,能不能详细的给我说说。哎呀,类似于我现在说,网上的圈友们,说顶礼师父,顶礼法师,法师慈悲,打扰您一下,若有不恭敬非常惭愧,忏悔,然后开始请问法师,怎样怎样,就是自打我开始讲法到现在,一直都解答的都是这一类问题。没有深化过,没有超越过,永远都是这些问题,这也是说其详可得闻乎。你看《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净土三经就摆在那,他还要问说怎么个修法。

当然,这一问也是功德无量的,因为每个祖师都有每个祖师的缘法,每个听法众都有每个听法众的受用,必须要因缘具足成就了,才能起这个作用。所以我们来看,答曰,这一答就答多了,一段一段的来听。

净土无修,修因迷有。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类。

这是一个开场的总说,总持说法。为什么说净土无修,修因迷有呢,为什么叫净土无修呢,大家能听的明白吗?净土无修就是本具的佛法,根本的境界,本具的佛法来讲,不用修。为什么?你一说修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念了嘛,修就是一个烦恼念。你有了修,有了不修,就会起斗争,你像我们现在说你修行好,他修行差,那不就是这染土就展开了吗。所以这里讲到净土无修,净土本来就是净的,不论修和不修,不论说染污清净,本来就清净,你要修个什么呢?本来就是净土,一切法界就是净土。

说起这个我要讲讲,我前几天在微信上就妄谈了一下般若。有一个同修的道友,他发了个微信圈。我可以跟大家讲,赞叹一下,他确实是真的是一个大修行人,我有时候把他戏称为叫修行狂,他能够发心,他是我们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个大夫。他去五台山拜山,原来我不是前两年绕着五个台顶拜过两年吗,他也了解这个消息了,他也去这么发心,但是他上班没时间。

他就利用周末的时间抢着今天下班了,晚上赶紧去到五台山,第二第三天美美的再拜他几十里路,三步一拜,拜到哪记住了,赶紧回去上班,下次的周末因缘成熟了,他又发心去拜,就这样的一个同修。也到其他地方去参访,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真的是一个赤子的佛弟子,没见过这么少见的,内心十分赞叹。但昨天也跟他斗斗法一样,他发了一个圈,说哎呀,修行是十分幸福、快乐、究竟的事,然后配了一张图片,好像因为是文殊菩萨圣诞嘛,应该是五台山还是文殊菩萨的图吧。当时我就评论了一下,我说修行呢,是幸福快乐的事,没错。但,不是究竟的事,然后我说不修行才是究竟的事。大家也要听对,不要听错,这跟斗禅机一样跟他戏论了一下,妄谈般若嘛。

这就是净土无修的意思,佛法无修是真法。因为你有修就有分别,就不是本来面目,但是为什么又要提修了,前面我们讲到了,因为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因为我们现在在迷惑中呀,我们还在秽土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光说本具的佛法,还要讲缘起的佛法,要大力的提倡要信解行证,要信愿行,要去修。

在修的层面来讲,这第一个是说净土无修,但是因为有人有迷情,所以修因迷有。可是在修的本质上来讲,法是没有高下的。你抉择法门,没有什么好坏,包括我们现在劝大家修净土。有时候我可能会说劝进去劝的已经甚至走入极端了,不是的,是就着我们此情此景,这一世这个样子,所以才说最适合的就是极力地提倡净土,也是针对这个时代的人,我们的本事特点而讲的,不是说净土法门和其他的法门一比,就真正意义上的有好坏,是从契机的道理上来讲,说净土最契大家的根器,才说第一方便。

因为根器不同,所以修行也分了很多的法门,实际上大家想想,真的是有时候说到八万四千法门呀,一点儿都不为过。如果着实论的话,可以说一人一个根性,众生有多少就有多少法门。你不信仔细观察,你也可以当当法师就知道了,你发愿乘愿再来当法师,你就知道,为什么菩萨要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因为问题太多了,一人一个样。不要说通途法门,就光说净土,再退一步,光说信、愿、行,我跟大家讲,也是有不同的根性,它会体现出来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核心之处。

我们常讲往生三资粮信愿行,就是从不同的人来修起来的话,他使的劲儿也不一样。有的人是偏重于信而带动愿行的,有的人是偏重于愿来挑起来信行的,有的人又是着重于行来增进信愿的,一人一个样。总之,信、愿、行我们常说的一个鼎的三个足嘛,是相互离不开的。我跟大家讲,光信愿行里边,也有信分信愿行,愿又分信愿行,行又分信愿行,就真的是跟三辈九品一样。我们今天也就借机感受一下,我相信诸位同修都在这个范畴中,各式各样的。

比如光说从信来讲,信有什么呢?也有信信法,也有信愿法,也有信行法。信信修法是怎么个修法呢,就是从信心上下手,信心上增进。打个比方,《观无量寿佛经》最后讲到下品下生,连那样的人,五逆十恶都造过了,临终一念悔心生起来,善知识一开示,一念佛就能往生。连这样的人都能往生,就让一般的人就更生起信心了,我肯定也能往生。这个就是对这个信心引发的,生起了往生的信心,这就叫信信修法,我不知道我讲的大家听明白没有。就是由于相信他那样的也能往生,那我肯定也能往生,信这个法,信这个道理,而让自己生起了信心,这我就称之为信信修法。那什么叫信愿修法呢,这个我们就常给大家讲,就是要愿生西方净土中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什么叫做信行修法呢?就相信每一句佛号的无上功德,每一句佛号的消灾免业作用,具有无上的能量。念念消都是真的像经典里面说的,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就叫信行法。

从愿力来讲,什么叫做愿信行法呢?愿信行法就是相信弥陀的愿力,对成功往生而起的核心作用力。就是净土法门如此的殊胜,你可以放开大胆的去投入到他的怀抱,不要有一点后顾之忧,全凭托给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其中,整个框架一个网撒开了,一个人都漏不了,你相信这四十八愿就是有针对性的,就是为我发的,这就叫愿信法。那什么叫愿愿法呢,以愿力为主导,我要发愿而去,还要乘愿再来。我为了乘愿再来,能够证无生忍,在苦海中度化众生,故而要发愿而去,两个相互作增上,这就叫愿愿行法。什么叫做愿行法呢?以念念求生西方的这个愿力,这个愿力一肩两头儿,又担起了真切的信心,又引发了弥陀圣号的忆念执持,这就叫愿行法,以愿发行。你看愿里边也有信愿行。

行里边同样也有信愿行。怎么个行信修法呢?行信修法,就是有一些同修他是这样的,一天的二六时中他忆念,他一切的行仪中,一切的吃喝拉撒中,甚至不管是修行乃至不修行中,他的造善业造恶业中,都是深信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悉知悉见,历历在目。就是说你做功德、犯业障,所有的你最肮脏的念头、最殊胜的愿力、所有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你都知道都有西方三圣作伴,常住其顶,同步常在,这就叫做行信修法;什么叫做行愿修法呢?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万善同修,一切的功德,下意识的回向与众生同生西方。做得往生想,增上莲品。这就一切的行门,都是投向于自己愿生西方的愿望,这就叫做行愿修法;什么叫行行修法呢?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念佛正业,给彻底的发挥出来,带在一切的修法,乃至治生产业中,生活场景中。忏悔的时候念佛,做功课也是念佛,回向也是念佛,乃至见了同修道友打招呼也是念佛,平常说个口头禅也是念佛,被吓了一跳也是念佛,好事来了欢呼一下也是念佛。这就叫行行修法,行不断。

所以这里讲到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类,光信愿行里边,你看我这么就跟打妄想一下浮想联翩,引发出来这么多的状态,其实也是我们常修行者的一个状态。可是大家要知道,无一例外都是念佛,就是念佛法门,就在其中。所以这是我们对于这一大句子的解读。下面我们再看:

总有三门,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一曰观想者。

这就开始总摄的三个法,不论你以上的各种根性,各种侧重点吧,或者诸行的类别中,总的来讲不出三种行门,全部可以给你摄尽无余。什么行呢?第一个,观想;第二个,忆念;第三个,众行。但是不管你修这些行法,如何如何的相应。根本的对境全部是以真实的,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不是又告诉我们要什么心性上呀,唯心自性呀,什么当下,不搞这个。都是根本的对境,以正在西方的极乐教主阿弥陀佛为主,就是当真就是以他在十万亿国土之遥,阿弥陀佛活灵活现的存在感,作为我们的对境起修的正业。所以才这里讲到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

那下面开始呢,就开始分门别类的讲观什么,怎么个观想,怎么样忆念,如何叫众行。非常的丰富多彩了,时间关系,我们就且听下次再讲。

好,今天呢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明天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诞了,当然虽然开头那么讲,但是希望大家在参加浴佛的时候,还是能够法喜充满,还是能够殊胜相应,还是能够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在那随时随地,不用去浴像了,直接就见释迦牟尼。

第十一讲

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

大觉世间的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十一讲。随着对于论文的讲解,它对于教法的阐述,对于核心心地法门的多角度的解析,是让我们大家在听法的时候,要提足了十二分的心力。特别是从今天晚上的内容,一旦落下的话,可能你就全盘也再入不进来了。天如惟则法师虽然是禅宗的大佬,但是他在教法上也是非常的娴熟。在教法上又是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为代表,来解析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本身天台宗的部类就很繁琐,逻辑强,而且观法又高妙。这里边智者大师还有他后面的一些天台子孙,像四明知礼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全部都浓缩在今天的内容中来了。大家一定要用心来听。

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净土本来是没有所谓修不修,本来就是净土。因为大家有迷惑,所以才有了法门,但是法门也由于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而显得各种各类。但是总而不出有三种,第一种就讲到了观想法门。观想,就是用我们的心念,转化现前的境界,用智慧,佛陀圣言的穿透力,来抹除遮挡在我们心海中的这些烦恼,让本来的清净心显现出来。所以观想的功德,就是冲破现前的业障烦恼,然后见到整个法界的真如实相,和法性的清净无染。

在讲到观想的时候,首先天如惟则大师他引了一个最核心的经典,这个引的可以说是这一段就到位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心作心是佛的这一段话。我们今天再念一遍,以加深印象。

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作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原话,也就是讲到观想法门最原始的开示,但是这段话听到就了不得。可以说真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王宫中,一代教法的讲法中,因缘最殊胜的时候所出的成果,也就是当时他们的状态,就是达到了最佳状态,把整个佛法都给一挥而就。当然说到状态,佛的状态是如如不动的,但是众生的机缘中有差别相。所以讲这个法的时候,与会大众的因缘的感召力是极强的,否则就不会有福报能够召感出释迦牟尼佛如此切要的开示。

当然我们知道《观无量寿佛经》的背景里面,最主要当时的感召力,就是韦提希夫人的出离心,这是给我们最好的教导。不要说的谈玄说妙,怎么空呀有呀,最基本的,一个佛弟子首先的底板,就是要有出离心。韦提希夫人在遭受了如此大的宫廷***以后,生出来巨大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她就有道心了;有了道心,她修行就心切了;心切了,这种极为谦卑求法的状态中,就能够召感到这样的圆顿了义法门。所以一切都是从出离心开始的,大家想想看。从中我们也要惭愧忏悔,为什么我们天天听法,听的都是腰来腿不来,羊皮上刮风。说惭愧的话,包括我讲法也皆是如此,不走心,不起劲。所以这段话是因缘最殊胜的成果。

后来《彻悟禅师语录》里边,彻悟禅师就赞叹这段话。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不仅仅是《观无量寿佛经》一部经典的宗旨纲要,他说这是整个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大法的一个宗旨纲要。而且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的纲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藏的纲要。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字、这段话、这个法,能够既透得过来,没有其它的法透不过来的。这个宗旨能够明白,没有一法明白不了。所以净土宗呀,这里讲到的观想阿弥陀佛法就是佛法的成就法,众生转凡成佛的法。就是因为他即凡夫心,启动念的观照,现前即是佛法。这个理他就是已经开明在我们常讲到的现前观佛念佛的心中了,只要你观佛念佛起来,这个理就能够实现这个境界。所以为什么叫做圆顿修法,真的是越三祇于一念,观佛的一念。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段表述简明直接,可是有时候经的功用太无上甚深了,有些根基不能够纳受。这样就需要祖师们来进一步的作论,而证明此法是可修可作之法。

天如惟则法师在这里不但引用了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接着就又引用了天台智者大师对这段开示的进一步的阐述的解释。我们再往下看天台疏曰,这是指的智者大师,对于《观无量寿佛经》写过注释叫《观无量寿佛经疏》,这也是本经注释里面权威之作。可能我们现在也没办法回到历史的曾经,其实在佛教史上,那会人根比较利,大家还都喜欢坐禅中修这个观法。所以《观无量寿佛经》的修法,要远远比净土的另外经典所说的乃至持名,当时要火的多。所以很多大德像净影慧远、智者大师、包括中观宗的吉藏大师,都对这部经典有过注释,注释最多的,从中也可见它的重要性,有一斑。

我们来看智者大师是怎么解释的。因为今天的内容太紧凑了,文字紧凑你可能连段落都不会断,所以给大家一段一段的配上来,为了帮助大家学习理解。我们来看:

天台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遍观弥陀。

这是一个总的条理划分。古人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比如从这段开始,这句话前面的几个字提一下,后面加一个下,就表示从这开始下面的话。再解释一段的时候,再提几个字,一句话说下面某某某下,所以这样就不会乱掉。这里其实就是说,从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一直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总的来说诸佛,不仅是光说一尊,十方诸佛皆在其中,都有这个功德,都有这个妙用,都在这个境界。后面是故应当下是,是故应当一心忆念谛观彼佛。彼佛是指专门来观阿弥陀佛了,所以这叫做遍观弥陀,只一心系念着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上。这其实可谓我们也讲到的广学多闻,理上要广的来明,行上要一门的来入,也没有违背这个原则。

后面再讲,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

这是又一个角度的解释,就是解释法界身是什么内容呢?报佛法性身,这是什么境界?从最圆满庄严的报佛上,来体现他平等不二的法性清净身,就是法身。大家想我们不究竟的应化身,凡夫身上都可以体现法性身,但是这里法界身是用圆满的报佛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已经把佛的功德发挥到极致。《金刚经》里面佛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这里就是这个意思,报佛已经圆满了,称法性而显现。但是我们要知道,化身包括凡夫身都是称法性而显现的。但是他这里引用的是报佛,最究竟的事相。法性身是无穷,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众生的心体清净,法身自在功能就可以随着众生清净的心而显现,就叫做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这里说故云入。

后面打了一个比喻,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

这个就很简单了,不要多说了,就像太阳一样,一下子升到天上了,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影现出来。就比如佛身是自在的,只要众生的心清净,他就能影现就能入,所以这叫做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智者大师对于这一段前面经文的解释,大家要跟上来。

后面再看,又换了一层角度: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

前面讲的是入的层面,怎么入的。这里入心想也,怎么呈现成这样的呢?大家来看,法界身是佛身,我们知道法界它是周遍的,说明佛身也是周遍的。以法界为本体,也就是本来境,本有的本来面目,以这个法界为本体,能观法界,就能够入正法境,也就是得观佛三昧。以法界为体,见法性能够入,这就是观佛三昧。这样的话,你一方面在教法上、义理上能够解;另一方面你随着教法义理又能够观,观入进去,这就叫观佛三昧。

虽然理这么的究竟,对这个理的理解,你得心地功夫上真的能观、能受持。如果你能够理解佛的法界之身是周遍的,你就能知道自己心能跟其相应,众生的心能跟其相应。你只要理解,就是心念跟进了说佛的身就是法界身,我们现前就这么观照一下,说明当下我们的自心就跟他是相应的。然后你能够理解自身心,就是自身,心想是一念想立的,是能够周遍法界。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地能够周遍法界,那我们就知道佛一定也能与此心相应。知道自心能跟佛的法界身相应,知道佛能跟自己的法界心相应,这就叫做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前面就入的概念,这里是入心想中呈现出来的状态,怎么交汇到一起的。讲起来好像这么的难以合作,可是一念动的观照起来的时候,已经具足了此法。

后面我们再看,一个是故云入,进而故云入心想也,后面开始就这两句了:是心作佛者。是心作佛者是怎么解释的呢,佛本是无,心净故有。大家看多妙呀!既然能够以此法界心观法界身,说明我们的心就即能够作佛呀,那佛怎么作的呢?是心作佛,佛本来是一空到底的,像《心经》里面讲到的无智亦无得,最后成就了佛,即是佛。从无智亦无得的角度讲,佛本来是无的。可是无虽然没有真正的载体,但是你也得有这个境界,怎么显现呢?如果说,众生的心地清净,彻底不执著了,那么就是显现佛的境界。反面破,破的是毕竟无所得;正面立,立的是究竟圆满境。所以这就是佛本是无,心净故有。这就所谓的是心作佛者,净你的心,有所作,那么一直净净净到最后,彻底是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佛,无烦恼、无解脱的时候,就是清净心,故而生的佛境就显现出来了。

是心是佛者这是他进一步解释的,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云即是。始学明作。终成即是。这一句话是又从另一个头牵起来,前面这么解释佛本是无,心净故有,结果大家一听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会生起对前一句话的执念。所以智者大师真的是祖师意,即刻他就跟进来破斥。一听佛本是无,那么佛就是一个概念,心净故有,心净又是一个概念。好像佛就是佛,心就是心,成了彼我条然的两条线、两个版块,这就错了。所以在此又补了一句是心是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所以要分开说是心作佛和是心是佛,因为始学名作刚刚开始起修的时候,那么往佛迈进,有动作。

妙宗释曰。妙宗是什么呢?天台宗后来的又一位大师,叫做四明知礼大师。他把智者大师解释《观无量寿佛经》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又进行了再解释,就叫做《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我们有时候说疏钞,钞是对疏的进一步解释。

怎么讲的呢?欲想佛身。须明观体。这句话说得是非常妙!等一下我们再来理解。体是本觉。起成能观。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众生来修谛观彼佛的时候,要明白一个道理,观佛的本体,就是这件事情的本质,观的本体,是怎么一回事情?怎么个原理?本体就是本来就是佛的觉性,佛的佛性,觉的觉性,这一切都是佛身的法性,叫做本觉,大家有可能听过这个词(《大乘起信论》里面)。虽然是由自己的能力起观去观佛,我们一般都是这样自我感觉。现在大家一起来观一下阿弥陀佛,好像我的能力起动了观的能力,然后观阿弥陀佛。但是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自以为自己的这个能力,还是本有的那个觉性的能力而起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是自己在观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开始修行的始觉,没有离开本觉的作用。这就叫做体是本觉。起成能观。当体本来就是本觉,但是因为起作了起来,以为我能观,有一个所观。其实能所本来都是平等,就是一个觉。这四句话很重要。这个法,眼前你都不知道,也没听过。

好,我们再往下看,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这就开始配观佛的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这个道理了。前面是根本,就是你要知道观佛身,要知道观的作用是怎么起来的?从哪来的?背后的根本点是什么?然后再用观一切诸佛如来法界身的修法,来往根本道理上去配。

所以大家看,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

这就是对智者大师的他对于《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段话的进一步解释。他前面讲到本觉始觉,本觉从这个法门这段话来看,就是诸佛的法界身,表的就是本觉的角色。因为大家要知道,所谓的佛不是新成立的一个佛境界,而是见到众生的心与佛的心无异了,证到众生的本性了,见到众生的本性跟佛性是一样的,所以说法界身的容量就出来了。那这个容量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开始始觉的修行有了力度,完善到位了,本觉的面貌就显现出来。鉴于这个关系作用,所以说故云法身从心想生。所以才说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一个角度。

好,我们再转一下,这是四明知礼《妙宗钞》里面的内容,大家文义要搞清楚属于哪一部分。再贴一段文字出来:

又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故泛明诸佛,以为弥陀观体。

其实这里如果我们调个个儿更好理解。就是故泛明诸佛。以弥陀为观体,是这样子的。又复弥陀与一切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无量光、无量寿呀!无量光、无量寿其实就是常寂光,就是法性土,就是遍一切处的法身佛。所以他与一切诸佛都有一个平等同一的法身,不仅法身是平等同一,平等同一的智慧、平等同一的应机示现、神通妙用度化众生的功德,都是平等同一的。在这种情况下,阿弥陀佛的清净身显现的时候,也就是一切诸佛的清净身显现;诸佛的功德相显现的时候,当体也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体(这个光听话是没有用的,要随着话来观);阿弥陀佛的清净身显现,就是一切诸佛的清净身同步了。为什么?佛佛道同呀!

诸佛的功德相显现,每一尊佛各种功德相全体也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当体的妙用。所以这个道理就是在说明佛佛道同、光光互摄,见一佛境界就见一切诸佛境界。所以在一些言教里面就说,我们只要念阿弥陀佛,能见到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就见到十方诸佛的光了,与阿弥陀佛一尊佛相应,就跟一切诸佛相应。所以泛明诸佛,就是说的时候先泛泛讲一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可是当观的时候,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一尊弥陀。这个很微妙很微妙,一门入,门门入。

记得以前跟大家讲过这个妙理,今天我们再复习一遍。原话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船,也没有一个此岸彼岸往来度化众生;阿弥陀佛虽然在极乐世界,也没有个此岸彼岸这样的分别。总的佛佛道同的境界中,就好比一灯分照八镜,一个灯中间立着,八面方向立了八面当台明镜,镜子影过来。这样的情况下,镜子虽然有东、西,但是光影是无二的。释迦牟尼佛为了说方便法,他没有指东方的镜子、南方的镜子、北方的镜子,他只指了一个什么呢?独指西镜,指的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我们只要见到西镜,就等同于见到东西南北之镜,也就等同于见到东西南北之镜里边影出来这一灯所有的光,都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说泛明诸佛,就是所有的镜子有东、西,但是光影是没有东、西的。泛明诸佛就代表光影,独指西镜就代表以弥陀为观体就可以了,就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贯一段经文。大家来看,这是又起了一个线索: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道交释。从又法界身下。约解入相应释。这两句话就是解释智者大师对于《观无量寿佛经》的解释。怎么解释的呢?

前面智者大师说从诸佛如来下,是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偏观弥陀。所以大家来看他对智者大师解释的说明,前面智者大师说到了,说天台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然后,能随物现。四明知礼大师给冠了一个名字,叫做感应道交释,说这是从感应道交的这个层面来解释的。

又法界身下,指的是智者大师解释的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这个四明知礼大师给冠了一个解释,叫做解入相应释。前面是从感应道交的角度来解释的,这是从解入相应的角度来解释。

后面又来了一句融心解云,《融心解》是四明知礼大师的又一部著作,融心解很有意思,就是把教法融入到心地上来起观,就叫融心解。天台宗非常注重观法,所以融心解是由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智者大师说的感应道交的解释,观想就不是在观佛了,因为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入就是在观佛;如果没有后面的解入相应释,这就说明众生跟佛的体性有了差别,不是同一体性。

因为不能解入相应,不能入了呀!所以四明知礼大师在这里说,两种解释是相互成就,正因为既有感应道交,又有解入相应,也可以说解行相应吧,才说明就是这里讲到的妙观,是今观法叫做妙观。到此为止大家要看出来了,是智者大师对释迦牟尼佛经的解释,是四明知礼大师《妙宗钞》对智者大师的解释,《融心解》又进一步对智者大师解释的评论,可以说是点评吧。是今观法,到此为止。

下面开始,妙宗又曰,这又回到四明知礼大师的《妙宗钞》中来了。好,我们把这段经文再给大家贴出来。

妙宗又曰,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

哎哟,非常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妙宗钞》里又说,这里所讲的心想佛时,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是用心的这个观法,观想的方法,说这个观法呢,并不是直接从现前众生的五蕴中来观照。观音菩萨不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吗,每个众生观照的时候就是四大非有、五蕴皆空,五蕴本空。但是它这里讲到的观佛的这个法呀,不是直接从我们从现前众生的五蕴法中来观照,来显现本有的佛性,来见佛性。如果我们观五蕴,就等于说摄境归自心,它是用什么来观的呢,乃托他佛,而是借他佛。在这种自他的分别心中,把心外仰在他佛上的观照,来显现我人的本有佛性,这就叫做送心他境。

所以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以经文里面才说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为众生心里想佛的时候,众生的心就是佛之身呀!次明,进一步说佛身全体都是本觉。大家知道佛的报身究竟庄严,但是当体都是法性本觉,实际上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本觉。所以众生心想佛时即是佛之心,大家听明白了,众生想佛的时候即是佛之身,众生心想佛时即是佛之心。既是他的身,又是他的心,身心俱是佛之身心,所以叫做是心作佛,而能成就是心是佛,就仰仗观他佛来得的这个效果。

大家要如理作意,为什么这里对比这样说,这个观法不是直接观自己现前五蕴身,因为你摄五蕴归自心的话,就是我们说的照见五蕴皆空,送自心归他境。也就是说,照见五蕴皆空的法是用自力当体来穿透,这个观他佛的法是借他力从中来拔出。但是不管你自力穿透还是从中拔出,最后只要能够五蕴皆空,这两者都是其实服务于五蕴皆空的,最后显现出的效果就是能够见到本性。

所以这里才说,《妙宗钞》里面又这么解释这个法门不是直接观五蕴,而是观他佛。既然托他佛显乎本性,所以就是要先讲诸佛是法界身,入我的心想中。然后再说佛身已经入了我的心想了,佛身全体是本觉,我的心跟入我心想的佛身代表的本觉,能够感应道交。这个时候应佛,就是我们观想佛的形相显现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见到本性了。

那么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也就是说我们观到应身佛的身形的时候,是唯心所现。虽然是唯心所现的,如果我们能够分毫不差地观察明了,借唯心所现,认真地让他现,观想佛嘛,一旦现成功以后,也一定是本性全部能够显现明了的,这就叫做相入成就之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就是你观这个形相,观成了;是心是,就是你从观形相的过程中,你同时也一定会见到本性,法报一体嘛,一念心性净土就成就了。非常难理解啊,就看大家的造化吧。

好,这是又一段解释的了结。下面开始又重新立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这样子的,单把天台宗修观的观法给做了一个匹配,又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用天台宗的三观来进行横向的对比,把它们两个给融汇贯通了。所以在讲这一段话之前,我们先要看一下什么是天台宗的三观。

我们再把文字给大家贴出来。若论作是,就是要说,进一步说一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话怎么个意思呢,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

能看得开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台宗有一个观法,叫做空观、假观、中观,这是天台宗的修行特色。空、假、中三观如果说从浅深的层次、次第而言,比如说第一个观,观空观,就是从假入空,体悟到世俗的所有的执著万象,它的本体皆是了不可得的,是空的,从世俗的万法中观入到空的本质,也就是说从缘起上见性空缘起是假的;可是你停滞在空上面也不行呀。

所以,其次就叫做从空入假,从性空中来观缘起。但是这个假观,不是体认真实的生活就在这投入进去,而是带着空性的背景,来用真理的观点真实地认识缘起的万法,所以说从性空中观缘起;但是不管性空还是缘起,缘起性空只要掰成两半,它就走偏了。所以空观也罢,假观也罢,只能顾得了东就顾不了西。那么第三个观就是中观,中道实相。没有前面两种有偏见的理念,它就是最全面、单纯、体贴,真如实相的认知,叫作中观。

这三种空、假、中观法,如果是次第三观的话,从天台宗,我们前面给它介绍过了,就是别教菩萨所修的,不是最上法门。最圆顿的观法叫做一心三观,有时候又叫圆融三观,也叫做不思议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一体并观,一心中就具足了这三种观法的效果。所以真正的所谓的圆融三观,就是对真如实相认识到极致,没有对待,大家仔细体悟。能观的是中道智慧,所观的是中道境界,当体就是对空、假、中的圆融。在这样的一种圆顿观法中,能观的主体、所观的对象、以及观成的结果,或者没观之前的境界,都是同一个,这叫做不思议三观,这叫做三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钝根就是次第三观,利根一心就具足三种观法,这才是圆满的。

为什么在这里匹配呢,因为四明大师作为天台宗的传人,他是行家呀,他就把心作心是的圆顿状态与我们天台宗的圆融三观进行了会通。怎么会通的呢,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就是说,如果论破或者论立,空观就是破一切法,假观就是立一切法,有破有立,只能算是是心作佛的范畴。为什么?你有作,有修作的行为,有起作的行为,你用了刻意了,所以就是这里的是心作佛。

不破不立名之为是,就是不去破什么,不从空的角度去破,也不从假的角度去立,不破不立,空假一如,本来当体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是心是佛,中道观。所以你看他会通的太妙了,全体即心是佛,一念具足三观,只要你谛观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道理非常深邃,理解上甚至极其难度大的观法,直接就给它观起来了,空、假、中,为什么,空观和假观就是是心作佛,中观就是是心是佛,一念中,就是心作心是,皆是佛。

后面讲到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又出来一个概念,什么是三谛呢,就是真谛、假谛、中谛。三观修圆满了呀,修空观就是见真谛,修假观就是见假谛,有时也叫俗谛,修中观就见了中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好,我们来看这两句话,把它白话了就行了,说多了根本理解不了。

如果从全体即心是佛,立足于心即是佛的这个背景而来表达于是心作佛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叫做全是而作,空、假、中三谛都要破,为什么?因为都是执著。都要立,为什么?因为都是观法。所以这就叫有所修作,就是是心作佛,但是它的背景是是心是佛。全作而是,从全体是心作佛的修为法中,而立足于是心本就是佛的陈述,什么真谛、俗谛、中谛,什么三谛,不破不立,根本就不理会。因为你一句破,就是空见;一句立,就是有见。空有两边都是刻意的作为,不破不立,当体便是是心是佛的陈述,所以说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

下面的一段呢,又开始引入一个线索,我们再把文字给大家贴出来。

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诸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

就是如果在中道实相观的是心是佛,而进行空观假观的是心作佛,这就叫作即中之空假名作。这样的话,就能够破三惑,这个观法观起来就能够破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就能够立三法,能够见到真谛、俗谛、中谛之法。所以故能感他佛,就是能感召到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圆满的应现,观修成了,佛圆应来了。不但如此,也能同时成就我心本具,观法如果成就的话,我们自心本具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当来的殊胜果报,也能够成就。这就叫作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这是就中而说空假叫作是心作佛。

我们再看,就空假而说是心是佛,到了这个地步就不一样了,即空假而说是心是的话,全体的烦恼就是智慧,因为不破不立嘛。三障就是三德了,业障、报障、惑障就是般若、法身、解脱三德。为什么,因为不破不立,当体就是真如实相,所以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当体我们的心即是应化身,即是果报佛,三身圆满具足。

这么一溜讲下来,哎呀,说实在的我今天也讲得比较吃力,可能是有点特别害怕大家听不懂。所以这么一段一段的切开来,断断续续地讲。

最后这一句是总结,大家明白了就知道。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诸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就是说,你如果能明白了上面所有理,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细细讲来的道理,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会明白,都是同于这一念的心体,一念现前的心体,修空、假、中三观的法门,就这个现象,这个操作。它是所有佛陀讲的法门,观法的根本,也就是总持的诀窍。一心修此三观是什么呢,《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不是有十六种观法嘛,十六观法的总体出不了这一心三观。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代表一心三观,它是通的,一心三观,核心的浓缩的十六种观法的状态。所以就是十六观之总体,整个这部《观无量寿佛经》一部经的宗旨妙用,一经之妙宗也,就是这个意思。

好,今天就这么给大家贯几段吧,我也不知道听懂了没有,估计够呛。但是今天也是丝毫不敢再把它铺张开来,因为一旦铺张开来,就是听前顾不了后,往东就落了西。所以就尽量这样紧凑的,白话直白的翻一遍。当然中间也有一些言语,我感觉到有点来回倒腾,也算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的体己吧。

不管怎么样,一个小时的佛事又圆满结束了,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