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2021-02-25 宏海法师

(第一讲)

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周一,面向我们闻思讲堂、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所有的同修们,并到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课程。因为此前闻思讲堂在周三,正法学堂在周一,现在在线上还有一个直播法,大家也都在听《观经四帖疏》。那我们就把这两个学法因缘调至一致到周一,以后开始学习。

总的学习内容还是《印光法师文钞》,一方面也相续了闻思讲堂的老课程,对《印祖文钞》的讲解;另一方面,正法学堂刚刚讲完《净土或问》,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跟大家在这里先明了一下。

今天我们再开始新的学习征程,闻法功德,特别是里边有一些老的因缘、老弟子、老听法众,这个法缘一结大概有近十年的时光了。听闻佛法,因为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出现,不管是一直以来比较勇猛精进的,或者在途中偶尔有个小闪失,乃至因为更多的世缘迫使我们有些遗忘,反正种种诸如此类的,都必须用法来把它继续,来把它捡回来。

所以我们现在来讲,我个人觉得,最保本的就是我们这几个微信群里边,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具体的课程,比较实在。所以希望大家还是继续发心,依旧这样不动声色,然后内心相续的发心,一起来听闻有关于净土法门,祖师爷们的开示。

今天我们讲《印祖文钞》中的一篇叫《净土决疑论》,相信大家在我们义工菩萨的预告中,也有一些了解了,它收在《印光法师文钞》的正篇中。

关于这篇论文,大家要知道,印光法师当时在写的时候,还没有名满教内外,是他与这个菩提心引发而成的,也可以说是自力的功德已经得到了。因为当时他的法席还没有开,法席虽然没有开,但是龙天护法在运作,让他度生的因缘就要呼之欲出了。因为印光法师在法雨寺阅藏闭关韬养的功德已经成了气候,所以当时有几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比如我们学过的《宗教不宜混滥论》;另外还有一个《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包括这篇《净土决疑论》;都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写完的。

我们有的也知道,民国年间是一个佛教的回温期,出现了很多的高僧,乃至居士大德。其中有一位叫高鹤年居士,在当时来说是很有影响的护法。护法一般来说很有钱,习惯上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实际上护法最难的,不是光有财力或者人脉关系,乃至他会动用一些影响力来制造一些弘化的因缘,这都不是最难的。护法最难的是具足佛法的正信、正眼、正知见,如果你没有这个的话,前面的东西有时候会害事的。

高鹤年居士他是有佛法正见的人,这点非常的起作用,所以他在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的时候,来到普陀山的法雨寺(我现在也在普陀山,真的是因缘便是如此)来参拜当时的印光法师。在告别的时候,他把老和尚的几篇论文给请走了,请走以后就刊发在当时上海的一个佛教杂志《佛学丛报》上。这几篇论文发表后一下子引发了大众的目光,说还有这样的人天眼目。所以当时一时之际,像传老也赞叹说:法幢高揭,慧日初露。要露出来了,这也可以说是众生的福报吧。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蒙文钞开示,也肇始于当时,一个是人的因缘,高鹤年居士;另一个是事的因缘,就是这个《佛学丛报》;第三个当时弘化地点的因缘,也是很有名的上海滩。所以大家都眼前一亮,看了以后非常的法喜充满,于是这个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才开始了他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的实际行动。

我们先说说印祖,已经数次对印祖的讲解赞不绝口了,莲宗十三祖、大势至菩萨再来、道圣德隆、文字三昧,总之说起印祖无一不是高山仰止的。那我们今天换个角度吧,因为中国人总是喜欢盖棺定论,歌功颂德,反正是一个精神领袖,一个大成就者嘛,他在这个水月光中又一场,这样的一个弘化因缘已经演完了,已经完美的谢幕了,大家就不去挑刺。因为跟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环境,没有什么同步的交涉,所以大家尽情歌颂就好了。

那我们今天想把他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和尚来看看。从刚开始甚至是诽谤佛法的,后来回心出家为僧的年轻人,一路的修学,证得解脱之道,往生之道。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心思带进来,为什么要说这个法呢?大家也要知道,印祖说了净土法门,在咱们这儿五浊恶世所有的境缘,所有生活的情状,全部都是阐扬净土和劝大家赶紧往生。

假如印祖生活在当下,就是我们现在生活所处的时代,纵然他还是如此的行履,我想呀,也许还是觉得他老人家一无是处。说白了如果印祖现世还活着,也不一定能够讨好。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就是需要我们反思现在所谓的行者吧,或者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众生的共业,和这种人性的劣性,为什么说五浊情状愈演愈烈。

印祖那会儿一开始他不接受众生皈依,也比较特立独行,好多人要见他,他还说:见面不如闻名,不要来了。有的人也要给他寄个东西,或者寄个贺卡,他说:不要,这么远的路程费这些心思干嘛,有什么好寄的。那这样的性格在我们现在看来,又说他很固执,不慈悲。他当时去上海受邀法会的时候,先写信给邀请会,把怎么住、怎么吃都交代清楚,什么时候一碗面,什么时候几个馒头,不能多炒菜,不能专车接、专车送,如果专车来了,他扭头就走,先把这些都写的清清楚楚。

要是身处在我们现在环境来看的话,哎呀,又觉得不给大家机会,不给众生培福,不恒顺众生,一定就这样。当时印祖跟一个身份比较重要的人士一块儿吃饭的时候,对方剩了一点饭菜,他即刻不客气当场就说:你有多大的福报,敢这么浪费。甚至当时民国年间所谓的元首还送他一块赞颂他的匾,他轻轻的就放到二楼,根本就没有挂在客厅,惹眼处,那要是现在的话可不是这样。

所以这样的一个老和尚,不讲情面,那现在人看的话,他就不善人情世故呗,又要说他不圆融,多少人劝师父们要圆融是要害死人的。特别他有一个弟子叫马契西,非要给他做传,赞叹他是菩萨再来。印祖一封又一封的写信给他,说你如果再不把这个传给我毁掉,咱们从此绝交。那现在看的话不顾师徒情深,师父太过分了。

所以跟大家讲,印祖要是在现在,我估计也很难当十三祖,就是一个倔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福薄,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现在的情形,能够听闻讲解《印祖文钞》真的已经算是不赖了。佛都说了,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说此难信之法。所以我们今天把他当一个老和尚来讲,老和尚是既苦又孤的,特别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其实印祖一辈子也很苦,眼睛的毛病很严重,后来给别人写信校对稍微辛苦一点儿,整个眼睛就肿的发红,看不见,全凭念佛念好的。但是后来法务太多了,又老犯,疼。出家的时候还被哥哥给找回去,费尽了周折。

而且跟大家讲,就算当时住在普陀山的法雨寺,我们从文钞中来看的话,印祖当时道业成就,阅藏差别智也开了,开始弘化。可是后来不相应又走了,离开法雨寺,原因是当时寺院里大家推选一个住持,印祖不赞赏他,在知见上或者在行履上有分歧,他不相应就走了。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因缘要出现在灵岩山,可是从相上显现的这老和尚他就这样。当时上海护国法会时候,见的人说话说多了,整个口都烂掉了,说明他身体也不是很好。日本人还非要给他送《藏经》,大家想想,老和尚当时得顶着多大的压力拒绝,不要。

我们现在在文钞中老看到他说:我要去闭关啦,大概年后总在什么地方。实际上那会儿他是准备去香港闭关,但为什么后来没去成呢?当然也是慈悲,因为度化的因缘在江浙沪,更主要的是供养他闭关(香港)找地的弟子,据说是个做酒买卖的,是酤酒的。印祖就说:除非你不做酒的生意,我才去,你做酒的生意,那我不去。由于这个原因没有成行。

和大家说了这么多,这大成就者一样都是苦,都是不顺。那我们想想他老人家在阅藏时,在闭关中,又对治了自己多少的烦恼习气,面对自己毫不留情,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那天我在发微信还说:老和尚们都是苦哈哈、孤零零的,十分不顺,但是法喜充满着这么渐行渐深过来的,背后修证的功夫为什么能够深不见底呢,因为确确实实烦恼有多深重,菩提就有多高广。

我们讲《净土决疑论》,参考的也是传印长老的一个注释本子,传印长老那会儿出家的时候,大家要知道,啥都没带,就背着一套《印祖文钞》,心一横出家为僧了。这就是高僧大德,有这么一招就已经具足了这种功德。这是我们了解一下《净土决疑论》的作者和注释者,传老的注释我们是参考一下,大家也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多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还是依照以往讲一下《净土决疑论》这个论的题目。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大家也都说要往生净土,相信净土。但是我们有没有细思量过,为什么有净土,怎么出现的净土?何以故我们要往生净土?最直接的表达相对染土而言,极乐世界也是相对娑婆世界而言,一切的染净,实际上真的都是为众生心所现而成的,这是一个铁定的真理。所以说净土,就是心净则国土净;染土,就是因为土染,所以我们心染。从染到净的跨越,超凡入圣,转染成净,就称之为度。所以说净土,有的大德也在这样念了嘛,曾经正确的叫做净度。据说这是一种正确的说法,那我们现在因为学久了,习惯了,净土就净土。

咱们现在说一千道一万的净土,具体指的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国土。虽然有无量的诸佛净土,但是因为我们处在娑婆,它跟极乐世界有一个天然的因缘关系,这个大家一定要牢记,一定要有这个承担精神,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它是有天然的因缘的。既然可以进行凡圣的成功转化,那就可以就近往生,圆满佛果。所以讲净土从法上而言,它是这样的一个方便;这样的一个国土,是从依报上而言;这样的一个莲池海会三圣的圣境,是从正报而言;这样的一个清净无染法界,是从心地上而言;所有的这些一言以称就叫净土,净度,《净土决疑论》。

我们接受度化,受度的根本法是什么呢?就是通达,对吧。能够在理论上沟通无碍,能够在操作上成功到达。那说了这么久,都知道需要一个信法,信心,相信。但是现实中相对于信,我们的问题就是有疑。大家今天在此,我们各自也扪心,对净土真一点儿怀疑都没有吗?肯定有的呀,如果没有你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那有的人怀疑,我们自己还能扪心反观得到;有的人怀疑或者巨大的这种障碍,这种特别坚厚的烦恼呢,他自己还观不到。所以有时候这种怀疑心呀,一个是我们能主动地有认知;一个完全被动,就是不经意之间,可能它潜藏在那里;这些都是障道的因缘,障往生。

所以印祖在这里,他就在此造这个论,以决断众疑,让众生决定生信,故名《净土决疑论》。决一个是叫断除的意思,断除疑惑。烦恼覆盖着,我们显现出来这种障碍,断除不了。无明顿起,我们回归不到这个本有的故乡,所以断除疑惑,就是要我们走出这个误区,要回到本位,断除疑惑,要我们圆满生信;这个决还有圆满的意思;一个是断除,另外一个是圆满,断除疑惑,圆满信心。

但是大家要知道,断疑自然就生信。这个信心也不是我们刻意的把它制造加工信出来的,你深信的同时,疑惑就断了。你断疑的同时,信心就生了,不必还要多此一举。所以这个决疑论的决,不论你断疑下手或者生信、起步,两头占着一头,就能得这个两头的功德。所以,这里的决疑也包含着决信的同等内容,决疑、决信,《净土决疑论》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净土决信论》。

我们讲到疑,此前也跟大家讲过《净土十疑论》、《净土惑问》里面也都有这些法义,疑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有两种,一个是他不能够生起信相,完全不感兴趣,不能够跟净土有这个殊胜的法缘。但是最麻烦是什么呢?虽然信而不深,太浅。特别是我们在因缘中肯定也会碰到这些,你信的很浅,其实他的疑惑就很深,好像不追究,不讨论,反正他也不反对,似乎在信。但是只要仔细一想,他就疑虑重重,过不了。

另外一种,就是自以为信吧,一旦有这个世缘的阻碍,或者理论上不通了,他心里就像没有主心骨了一样,自己在那儿捣鼓、摇摆,这都属于信而不深,没笃定。

再另外说两种,比如在事相上迷了,那么就会昧理,这种怀疑。比如说十万亿佛土能到吗?仔细一想宇宙这么大,我们现在又通过望远镜、显微镜制造出来好多宏观、微观的世界,这十万亿佛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到这个星、那个星都不知道要几亿光年。那我们实实在在,地球上活灵灵的生活成这样,难道净土就在十万亿国土外,这个星球也罢或者宇宙,它的相状真有这么好吗?真能到吗?既然同在一个宇宙,怎么会就有染净之别呢?难道他们不也是一个星球上的生物而已吗?这就叫迷事昧理,就是不知道唯心所现的根本法,一味地追求世相上的推敲。

另外有一种就是执理废事的疑,说是唯心所现,但是他不知道一切所现的现象,都是这个心性本身,他会不到这上面来。这个心性具足,就抛开现前的事来操作,那等于说事相上要去行持这个信愿的动力和念佛深功德,所以这样的话,就不能够彻底承担和相应这个殊胜的法门。当时印祖就开了法眼,看到这个此情此景,生了大慈悯心了,才造这部论典,决疑起信,可以说代佛宣扬、纠偏、匡正之《净土决疑论》。

我们此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论的意思,我们也学经律论三藏,说白了,论典绝不是议论纷纷,再说一遍,它就是让我们熄灭下来自己怀疑的念头和理论上的推敲,生决定的信心,这就叫论典。

以上算是对《净土决疑论》名题字面上的讲解。这部论,传老在解释的时候也是从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显体就是这部论典它是契理的,它跟佛说的步调是一致的,根本道理完全是吻合的,是一部功德的船筏。就是原料是一模一样,但是印祖依他的因缘和技巧,特别制造了这么一个船筏,可以让我们到解脱之岸,借文字来诠释佛陀的真理,借文字来阐述真理,真理也是文字的表达,所以他相应的这部论的体,释名显体也是跟佛法一个体。

那么这个论的宗旨是以信、愿、行,还是老生常谈为宗旨义趣。他的力用,让我们断疑生信为作用,它属于大乘法、菩萨法、属于圆顿教。我们从几个方面,大家还是依照老的模式来了解一下。

下面开始,我们进入到正文来讲解吧。从正文的讲解来讲,开场白就告诉大家,净土法门契机契理的巨大优势。契机来讲,我们常说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叫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什么根机都契。契理的话,十方诸佛所赞,千经万论所指,许多成就者所证,也就是人家真的都往生了。前面总的一部分话,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第一句话是用药做了一个比喻。那想到药,在佛教里面,大家到了大殿三生佛,一定会有药师佛,《药师经》也读过,我们也讲佛法是药。因为我们在人世间有生病这种现象,所以才有治病用药这个法门,这也是个法门。各种病就会有无数的药,如果你四大不调,总是病,那么就要调停四大,这就是药的功效,所以不论什么药,从治病来定药的优良。我们身体四大不调的时候,用的是物质的药。可是我们心的四大不调的时候用的是法药,什么叫心的四大不调呢?贪嗔痴具足,信解行证起不来,这就要用法药。

所以一开始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第二句紧接着: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不管是良药也罢,妙法也罢,不在贵贱、优劣上定好坏,要对症契机。

其实开口就这样的一句比喻,实际上是非常生活化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药的贵贱下意识的来定药的好坏。现在只要条件好一点的子女,父母生病了,全部都上好药,进口药,药效很大的。有些家长给小孩看病,也总是直接就用贵的。不是曾经有句话不求对着,只求贵的。真是如此。

我自己那会儿应该是燃香疤吧,溃烂了,在法源寺住着,就近的某医院包扎了好几次,每次用的都是英国进口的纱布,疗伤的药水,我记得一次包扎就要一千八百多。后来那个护士看我大概是出家人,她也生起一种恻隐之心吧,第二次过了第三次时候,她说:算了,我给你换一个药吧。花了十一块多,效果比前面还好。你看就是这样。

所以修法也同样如此,我们多少的精力被用做舍本逐末,甚至用在攀比、嫉妒、是非中了,说这个经书法宝,那个传承法门,相互攻击,而不得上道入门。为什么?根本的要点,就是修法不对机,与吃药不对症,一个道理。

所以在佛法中,佛陀当时都是观机设教,他应缘来度化,不会乱投药,他一定能够收到成效。所以我们现在看经典,是结集出来的经典,用这些文字把当时的现场临摹出来,用文字这样表达这个情境,然后我们现在不断的靠近,这样的一种相应,就是相入相摄吧。

可是当时在现场听佛讲法的,一听就信,就证,现证圣人,一听就证。我们现在因为自己的根性不够了,一听说,这个可能吗?老听到经文里边末尾,这个当机者马上就入圣位,入不退转,无生法忍。我跟大家讲,这是可能的。就如同我们现在有时候善根有一点的人,他一听法马上就茅塞顿开,相应了。大家要知道,人家当时他的烦恼薄到什么程度,一听法,就这个法的加被,一念思维起来就相应,这个烦恼无明马上就顿落了,当时事实情景就是这样。

所以印祖说: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他直接锁定则皆可证道。不是说皆可生信心,皆可培植善根,皆可种未来得度之种,不是。曾经的听法众皆可证道,我们这里要明确,佛在世的时候是如此。

但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我们都知道正法有五百年,乃至到了像法时代,只有佛的遗教,这个遗教通指的是十二部教,不是指的《遗教三经》。人们通过思维修行还能够获得果证,就是还能够实现解脱,这里指的在昔之时就是在曾经。

那我们这里做一个理解,在昔之时一方面是指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为什么说知识如林,常随弟子都千二百五十人,走哪儿跟哪儿,乌央乌央的一千多号人呀。而且都是善知识,几乎都是圣僧,如林就是成群结队的都是阿罗汉,都是菩萨僧。里面有多闻第一、教化第一、神通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反正让人一去亲近就能够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他们有实证的功夫。人家都现证了,现量见到了。

我们现在看某些经典,真的感觉到如此的炫丽离奇,不能理解和不能感受触摸,为什么?人家那会儿同步都看到了。比如佛带着阿难上天去了,这还不算太玄的;有时候又带着弟子到他方国土里边,去礼拜另外国土里面的佛,在那儿讲法。这是佛和他的弟子们当时都现证、现见的,所以在他们来讲他们的世界就那样呢。所以这里讲到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

当然我们还要提醒一下,尽管如此,他们还看不到净土法门。就这些亲近的弟子们,问都不知道,还有一个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有这么一个得度方法。但是这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多实证的圣僧、罗汉,这是指在昔之时。

第二个印祖更为确切表达的意思是,法水东流传到东土以后,进入像法时期。那么在像法时期,虽然修证中已经差了好多了,就是证果的人很少了,跳出生死三界的很少。可是开悟的大有人在,为什么这里特别说开悟的人大有人在,就算知识如林呢?因为开悟的人他给别人分享佛法,不会误导众生,不会祸害大家,他怎么说都能带着大家上道。

甚至也有很多乘愿再来的菩萨,那会儿我们学佛的行者,大家还有福报,亲眼目睹常随其学,比如各个宗门的大祖师开宗立派。

我们现在回忆过去,仰望这些大的巨匠,尊师们、大禅师、大圣僧,都有这样的功德。

所以那个时候,不仅是刚开始的翻译时期,后来的兴盛时期,乃至宗派相继建立的时期,都可以说是知识如林,善知识很多呀,一群一群的就叫知识如林。

什么叫知识?至少有这样的功德,一个是他自己就是利根,他对佛法已经有天然的悟性;另外一个行持上,他也可以做人天的表率、师范;甚至偶尔还可以露一露神通,可以摄这个难调的众生;乃至他的法缘殊胜,广结法缘、圣缘。当然全部具足了更好,只要占着一头,就算善知识了,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更是如此。知识如林特别是以前的丛林道场里面,大家都是一心向道。那么必然会有这种大祖师,要么是主法和尚,或者是默默无闻隐在其中,反正他就是这样来成就大众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里说: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就是随着这些过来人,他们的修学体系特色,他修学成就了,把自己擅长的来时路这样施设出来,让大家一样在这个道路、这个轨迹上也淌过去,到家。这不就是领众修学,这就是知识如林,这是这一句话(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

头一个是用药来做一个比喻,我们再看下一句,下面就明了我们现在这个时机不妙。大家要知道印祖生活还是上个世纪,那时候民国年间。说实在的,人家那个时候的时代、根机、情状,要比我们现在要强的多。那个时代上世纪还有点敬畏之心,大家对礼仪、传统还是有感觉的。

我们现在这个情况,根本不知道什么传统、优良的文化、做人的道德,根本不知道,觉得不应该,甚至不买账。后来因为思潮一吹,这个西风(西方的文化),印祖常说欧风东渐,欧洲文化入侵,我们整个百多年,也真是不好的学来了,好的又没相应。

所以:即今之世,人根陋劣。就是学佛入道根性没有保障。什么叫人根陋劣?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障深福浅。唱的时候都会唱: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你这个智慧明了不了,就是因为障;因为造的业,那么这个业没有尽,你得受报,业障导致受报就报障。造业的时候是贪的烦恼多,报的时候又是嗔烦恼多,总归在因缘果报的流水线上的时候,一直伴随着愚痴的烦恼,所以我们说障深嘛。

怎么讲福浅呢?现在不管是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确实是都太浅了。世间的福报就说我们物资的受用吧,不管是吃的、穿的,越来越陋劣。吃的大家有目共睹,食品都知道饮苦食毒。

穿的现在好像是款式、设计呀,在这些方面摆弄的更多了。告诉大家,我们僧衣现在也是这样。僧衣没有什么款,就颜色给你调配,可是实际上很多心术不正的商家,做的这个布料太差。记得我那会儿在五台山磕完头了,出汗很多,也不知道我们同行的法师行的什么法,他说我们的衣服老旧,衣服破的一路磨得不能再穿了,算了烧掉吧,也算消业。

我当时记得一个破短褂,袖子磨损,那就烧掉算了吧,烧着烧着最后烧出来一团就跟沥青一样,铺柏油马路那个柏油。你说多可怕呀!说明这衣服都是化工原料做的。棉的、麻的、纯的我们都没福报受用,越来越劣了。吃穿用度,甚至包括人的情感。大家要知道情感投入,它也是一种福报,现在多少人有真心呢,下意识的是先想自己,还是先想别人呢。世间的福报就很典型,稍微分析一下。

那出世间的福报更少了,我们天天喊着口号:三宝,三宝,不以三宝为宝嘛。不知道何许时也,佛教、僧人的形象越来越残缺,明清小说里边的那些和尚都是坏蛋,不堪,失去了本来面貌。

像这里说:人根陋劣,知识希少,当然一方面是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善知识,根本的表现其实并非没有,而是我们认不出来。为什么说末法时期圣人隐没了,隐没是什么意思?他一直在,我们视而不见,福报不够支撑不了你能够亲近这样的法缘,认识到他的内德,没办法。而且特别是信心不足,就不能够观功嘛,只喜欢观过。

现在我们观过心已经成了一个常态了,大家知道所谓的善知识,有时候善知识的业习中,那我们到了末法时期情状了,他也有他的业习,也有一些习气是混在他的功德中的呀。你不能够抛开取舍,那么全盘否定,就没有具德的善知识,所以说知识希少。

当然这一个同步的出现的状况就是恶知识居多,太多了。一方面我们就喜欢这个玄妙,迎合这些邪门外道的多;再一个他们也不必考虑传扬正法,就只要当下能够控制人心,让你入教、入伙就行了;第三个方面也有一些所谓的居士,并不是真正的居士。一开始也很虔诚,甚至精进的学法,后来他大概过去世也结了一些因缘吧,种了一些种子,结果他因缘一下子展开了,还有点人脉,所有的人用敬仰之心来跟他接触,一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慢慢的开始觉得在道了,久久迷失了,就把自己当一个教主。

前段时间好像一个视频,转的很火,有一个年轻导游他带了三四个人,在寺庙里给大家讲,他讲的确实是特别溜。(我这自以为讲的溜,也觉得人家这个口才更利。)他当时就讲到:佛就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结合现实生活中,说的可好了。当时我还挺欣赏,不管他的身份,更方便的跟这些游客接触。唉呦!阿弥陀佛!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在某一个视频看,完全变了,神态也变了,眼光也变了,已经坐到法座上,旁边挂着另外宗派的一个大的成就者,众所周知的,然后说是代他,他坐在主位正位法座上开始收皈依弟子。而且明显感觉到他整体的相貌、气场,已经开始要完蛋了,邪门了。

现在都是这种人也出来,然后还有一些人愚痴的也认可,不懂得受三宝之法。所以魔头太多了,大家也没有择法眼。心灵法门就不用说了,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墓林僧,前些年的一个邪师,还跟他有缘,还非常的痴迷。

今天也说点越份的话吧,为什么说现在的状态:人根陋劣。知识希少呢,大家要知道,纵然有,有的善知识看上去也比较陋劣。为什么?因为时代就是陋劣的,他没有全分的善知识给我们看、展现。所以刚才讲到了观功,为什么呢?他也有好多习气重、特别重,不如法。

讲到这里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吃苹果,现在问题是新鲜的苹果没有了,只有蔫儿了的苹果,皮上蔫儿了一点儿,那你吃不吃呢;甚至蔫儿的都没有,有烂了口的苹果,烂了口你只能把烂的这块给它切掉、去掉、挖掉,把剩下那一半儿吃了,那总还有苹果的营养,总比不吃强,虽然它烂掉了,它毕竟还是个苹果。是烂了的苹果。这就是我们讲到的人根陋劣,这是大家一起劣,知识希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报、依报、人心共业里边,只有唯有只能就能靠这个横超法。所以: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说到这儿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但是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们女众生孩子,曾经的年代大家都是顺顺畅畅的生出来,要是剖腹产的话,已经很麻烦了。现在呢,顺产这回事几乎已经没了,几乎没了,产不出来了,那怎么办?生不出来全等死嘛,没办法,只能剖腹产还能活。这就叫若舍净土,则莫有解脱决定是这样子。虽然简单粗暴,好像不适合的比喻,但是它说明的问题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来学修净土,他入道就容易,修持也容易,而且大靠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特别是不负其他法门,他是总持的。你舍净土真的不如取净土,皆在其中。如果我们舍净土了,那么其他的几乎是不能圆满的,这也不是说的过分话。

印祖常说:菩萨舍此法门,不能够圆成佛果,不能够度化众生。我们心相应进来了以后,你修着修着,身心彻底的跟净土同步,你才发现真是如此,欲罢不能。你净土有了,那么其他的也会显现的。实际上,我不晓得有的人会有没有这样的相应啊,就是你净土有了,你修其他的也行,其他的也显现的就是净土的修法,这就叫随修。

前面讲的说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是随修一法皆不出净土,净土没有,那就等于你弄一个破的网,看上去一直在撒网,但是不断的撒,依然捞不着东西,就是这意思。所以说: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今天我们大概从印祖老和尚,然后这个论题,前面的这两句,可以说是总明净土法门的契机、契理,内容上跟大家做一个了解和分享,那么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法的就听到这里,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

(第二讲)

好,我们各位正法学堂、闻思讲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刚好到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圣诞的日子。上一次,耽搁了大家的一场法,因为有不可抗拒的因缘。那么借今天菩萨圣诞的日子呢,也祝愿诸位,早日能够得到我们自己的圣诞。

当然自己的圣诞,最容易的就是从净土入手,我们已经讲到《净土决疑论》的第二讲。因为要入净土之首,一定要从断疑生信开始起步,这也是我们讲这部论典的初衷,请大家不要忘怀。

在第一讲里边,我们介绍了一下,一个前言吧,包括这部论典,概说了一下五重玄义,它的名题。

今天开始,我们从具体的内容讲起。大家来看,首先是印光法师来介绍他自己的第一个步骤,从以儒家为全部的学问所依,到踏上出家,成为住持三宝的因缘。这里边,第一个他非常的自省,就是检讨自己。

我们来看:

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

我们常理解大祖师们,都觉得说,哎呀,太谦虚了,这样大的修行人,大成就者,还好像说客套话给后学们做一个表率一样。当然这也是其中的一种功德。可是我们也要知道,他们真的对自己,至少是对自己曾经,是有一种忏悔心的。

像印光法师为什么把自己称之为常惭,正因为有这个惭愧心,也反更加促成了,作为祖师完满的人格和僧格。因为检讨自省是我们身为一个道人,大家来听闻佛法,都可以称之为道人。入道、上道的根本能力,就是有惭愧心。

佛教里面讲到,把惭和愧当做七圣财,就是七种法财中的两种。惭,就自己而言;愧,觉得与人有愧。如果你没有自省能力,眼看着已经误入歧途,甚至背道而驰了,还没办法回身,也就是把自己的道业给封堵住了。所以很多成就者,其实都是从这样发心才得道的。世间法都讲,所谓的一日三省嘛。

我们有时候看,比如《了凡四训》吧,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种忏悔法,就他那个功过格吧。我们心地上讲到的莫向外求,大家仔细地参悟一下,其实里边也有浓浓的带有惭愧的功德,只是比较更为理性、心性上的一种法脉而已。

那我们净土行人讲到的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它潜在后面的机关呀,实际上,就是有自己唯心所现这种染土的这种惭愧感。所以说,惭愧、自省是佛法的根本法。

这里印祖也不例外,说余自愧。余是对自己的谦称嘛。多生多劫,我们总是在讲,累劫以来,无量劫以来。印祖也说多生多劫。多生是就近而言,实际上是指的有情生命的轮回、重复、一生又一生。多劫是指世界国土的成住坏空。

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大劫等于四个中劫,每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正好代表了四个国土的时期,成住坏空。那我们有情在这个其中穿梭、寄存,所以从时间上更广。合起来呀,多生多劫,高雅一些。

往俗说一点,就是我们常讲的生生世世。我们的生死累劫以来呀,数目乃至体积,非常之大。曾经做过色界众生、欲界众生做的枯骨呀,就是人的骨头,堆积起来都堆积如山的。我们作为有情动物,只论说生死离别,就这一个场景中流过的泪呀,就像四大海水般那么多。

所以大家想,本来是妙真如心、真甘露味,就被迷局成这样的一种幻象、流离。妙真如心呢,这变成了一种尸骨;真甘露味呢,被流淌成一种情见的泪水,这就是多生多劫的实况。

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

你看一系列,印祖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这里讲到少种善根,善根这个词我们听得太多了。今天晚上在寺院里,闻法团来了,还给他们讲到善根福德因缘。善根它是从因上而言,发心培植善因,这世间善。那么要论真正的善根,只有跟菩提正道结下了甚深因缘,严格意义上才能把它叫做善根。

像我们通途修行的话,不晓得大家还记得吧,我们不是讲过,从入圣道之前,就是修行到预流位之前,入圣人之前,也有叫四善根位,暖、顶、忍、世第一。这个好像讲过,大家应该记得。

所以说善根是这辈子,我们能够亲近三宝的一个存款。当然,比如有一种说法叫断善根,就是诽谤大乘法,这样的人都断灭一切善根。还有一种叫乱善根,现在我们居多。基本上就是欲界的众生,以散乱心所做的像礼佛、诵经这些善根。

如果我们修行人,有一个善根显发的时候,他也是有种种的殊胜。如果一个人比较散乱,散乱的时候,比如修数息观,那慢慢的他就不乱,就能够入到一种相似定。这个时候心地就特别的清明,笃定。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师父,道人,道气十足。

如果你的不净观修成了,你的贪爱,一切的贪爱舍去了,就没有那种世俗之相。因缘观,特别是念佛观修好的话,相好光明常见,那整个气度都不一样的。所以说,虽然究竟处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善根显发的时候,他还是会有一种殊胜的相貌。

印祖这里讲到,他过去种的善根太少了。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善根太少,这是就通途法而言。如果后面讲到的入净土来讲,他这个善根就太大了,这叫感应善根。直接凡夫众生有这个善根,能感动机缘,佛来应。

所以有时候呀,你讲法,太小的善根,你还不能给他说大的究竟法。那我们现在说说嘛,总之一称南无佛是根本善根,一切佛法僧事业的因缘,都是由一称南无佛,积功累德来的善根。

所以印祖在这里,这样的一种表达,觉得说少种善根,至少告诫我们,一定要相信,现前果是由宿世因得来的,有那个因,现前果是稳稳当当,铁定就是这样一种情状。那印祖说自己少种善根,下面像这一段话呀,就是印祖检讨发露之词了。其实从论文的行文看下来,也是非常合乎法度的。

大家来看,讲到自己:福薄慧浅,障重业深。那我们平常也念,这不就是造业所致嘛,前面也讲过了。自性的福德不得现前,业力所遮挡产生了障碍,所以这句话其实就代表往昔所造诸恶业。

后面又讲到年当志学,不逢善友。

不逢善友就是指的亲近不到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提携是最苦最苦的。大家要知道修行路上,绕路,更苦的就背道而驰,以为是善因,结果感的恶果。善因感恶果,主要是因为有愚痴在里面。所以你想,我们大家出去游玩一下,假如走错了路,特别是正在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懊恼。

何况这里,他讲到说:不逢善友。也就是说,当时印祖已经到了,古人讲到十五岁的话,就应当入学问之道。那就他来讲,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人给他提醒佛法,那这里就说明,在表白皆由无始贪嗔痴,还在愚痴不明的状态中。

后面讲到未闻圣贤传薪之道,又来一句争服韩、欧辟佛之毒。

未闻圣贤传薪之道,传老到这里也解释过,他说:传薪之道是指的儒家的心法。那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不闻佛法,不入正道,这样的话更加的直白。不入正道,首先你没有正见呀,你都不知道佛法的见解,那么就引发不了你的正思维,引发不了正思维,一定会出不正的口业。后面就说:争服韩、欧辟佛之毒。

你看,这里讲到的两大,大文豪。我没记错的话,这韩就是韩愈; 欧就是欧阳修嘛。这不是我们常说,所谓的唐宋八大家,大文豪嘛,世智辨聪多可怕。这里讲到的韩、欧辟佛之毒,就是指的这两位人呀,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也罢了,是争先恐后的谤佛、排佛,不能笃信佛法,诽谤圣教,而且是十分顽固的。

比如说韩愈,他的思想,我们都知道韩愈,他是继承所谓的孔孟之道,他认为儒家是正流、主流,所以就极力的排佛。就好像我们现在错以为佛教就是迷信,在主流的知识分子中也不乏其人。那他们的话语权大呀,甚至有些大的这种代表性的知识分子,那他说话都能够影响到国家,皇帝。

韩愈也是这样,他顽固到冒然上谏,阻挠皇帝。当时的皇帝要把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迎请到皇宫供养。韩愈也真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他甚至说:东汉的皇帝就是因为信佛,所以死的快。一下子就把唐宪宗给激怒了,说:韩愈作为大臣,虽然他是为我好、爱我,但是为人之臣不当言。

意思就是,你是皇帝的大臣,不应该天天骂主子,说皇上短命。所以韩愈就因为这个因缘,给贬到潮州了,后来还与一位叫大颠禅师的还有来往,说明他还受过一点点佛法的熏陶。

大部分这种跟佛门有缘,又在那儿干说,而不生信仰的。我看过杨仁山,金陵刻经处的主人,曾经也说过,这号人大部分都是,过去执着空性的这种禅者,投身转世。因为他的才华有,但是他过去不从经教、信仰入手,光说那个心性、理性,妄谈空。所以就导致这辈子虽然跟佛门有缘,但怎么也不相信佛法。你看看这个因果多可怕,这种前生后世中的这种习气多可怕。

后面讲到欧阳修更为极力的反对佛教,直接说佛教是魔教。韩愈还只是说佛教叫夷教,因为他人是胡人,教是胡教。但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韩愈其实一直没有化,一直不化,他写过《与孟尚书书》的时候,还表明自己,我就是没有信佛,虽然和禅师有来往。

欧阳修后来被云门宗的一位祖师,居讷禅师给摄受了,皈依了佛门,那就说明,他还算落了一个好结局。因为当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游山玩水的,后来写了《醉翁庭记》。一天无聊,到九江去拜访居讷禅师的时候,他想发泄心中的不快。

居讷禅师就给他分析韩愈的过失,说他太小家子气了,实际上是借排佛的名头,显示自己厉害,沽名钓誉。欧阳修听后很大吃一惊,又觉得言之有理,所以后来就释然了。还让禅师开示,禅师就告诉他说佛法是以悟心为本。说世出世间法,既然以悟心为本,就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都给扫净了。所以欧阳修后来还痛改前非,留在东林寺去参悟。再回到朝廷以后,也不谈反对佛教的事了,还赞扬禅师。甚至有时候还写信,请教居讷禅师军国大事,自己还美其名曰叫六一居士。

这里印祖说:不逢善友。未闻圣贤传薪之道,然后天天去研究韩愈、欧阳修排佛的这些文章,还称随喜心,想树立这种见解,这就叫从身语意之所生。

后面讲到一句:

学问未成,业力先现。从兹病困数年,不能事事。

确实印祖前期的时候,身体一直不好,特别是他的眼病,他干不了了。意思就是说,病困数年,如同废人一个一样,那这里其实就是一切我今皆忏悔。从这种忏悔发心中可见,他的陈露罪障之心,非常的坦诚肯切,也不避讳曾经的过失。后面反正人家已经改往修来了,所以这是这一段的大意。

我们再往下看:

谛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圣贤,如此众多。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必赖圣君贤相护持,方能流通天下耳。

你看,前面是争服欧韩之毒,这会开始,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善根显发。他的人生观要开始挪移,他的福报要开始苏醒,所以你看谛思天地鬼神。谛思,谛就是认真想一想,我们常说扪心自问,凭心而论。

其实很多人不信佛也是迷信,我常说,盲目的信和盲目的不信是同一种过失。所以需要我们,要认真的去思维,要客观的来意识。你看,这里讲到的天地鬼神,这也是印祖用惯了儒家口吻的一种本能。儒家也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他就相信天地。

天地这里更广义上应该理解成众生法界,六道的众生,如此昭著,就是非常明显的存在的。我们现在有时候,相信个外星人都要讨论半天,还取证。

实际上古人在这方面,他们的穿透力要比我们大的多。我们现在有时候打着科学的幌子,其实并没有遵循科学的精神。大家要听明白这一点,如果有科学的精神的话,辩证过来,怎么会没有异道众生的存在呢。

自古以来,你像这里为什么印祖说如此昭著。为什么?因为鬼神的感应事迹太多了。自古这些名著里边,这些专门的记载里边,包括前面欧阳修他后来写过《新唐书》,那是他在排佛的时候,他把好多有助于佛教乃至六道的这种证明的故事,他都给删掉。

《旧唐书》里面很多,这是印祖后来在文钞里面也讲过的。所以古人的话,他能感应到这种鬼神。

据说像这种中医,古来的中医他都是通这种道的,他不仅仅是用物药来给你调四大,他也知道里面它还有一些另外的感应。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昭著,因为大家都有所共知。第二个,像我们古代留下来这种祭祀文化,从上到下都说明相信有天地神明。刚才我们讲到的还有,理论换位思考。所以这讲到的古今圣贤,如此众多。

大家想,如果佛法真的是妄说,是瞎说,那难道古往今来这些大福报、大地位的人,帝王将相难道都是傻瓜吗?我们怎么不这样的来想想,反而是不能够信受佛法的人,福报不够,显得愚痴,没有智慧。

所以说古今圣贤这里的圣就是,我们现在讲佛法嘛,从佛来讲,那肯定是指得大圣人。贤的话,就是世间的能人像孔子,孔孟之道,包括各种教主吧,这些都可以算作里边的内容,如此众多明摆着的事。这是印祖在讲的时候,也是说他的意识中的一种苏醒,因为,原来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

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

我们佛法,佛教传教的时候,这点我们真的要引以为豪,完全没有暴力,一直以平等柔和的心,我们常讲到摄受,因为佛法是无诤法。你身为佛弟子,你去争斗,清冷云中霹雳起火一样。佛法也是无为法,它是随缘的。

我们常有一个话叫做召感,因缘殊胜,法缘殊胜。这个召感来的他就稳,他就相应,他就舒服,跟你争取来的是两码事。所以我们说,用德召和用术去算计真的不一样。我们佛法一直是立足于这样的一种,乃至说非暴力、仁慈、义务。因为权力来讲,国家有一种意义上的解释,就是权力机关嘛,等于人民赋予他权力机关,有暴力的这样的一种手段来治理。

所以,佛法想要弘扬必赖圣君贤相护持。

历史上太多的帝王、将相都是大菩萨来,乃至是当时蒙释迦牟尼佛灵山亲自咐嘱转世为人,做王、做相,数不胜数。多的不说,武则天、梁武帝、雍正皇帝,这些人都明显从历史上的正史,从留下来的迹象上来讲,跟佛法太有深厚的因缘。像裴休宰相还送儿子出家,这些大文人、名豪们都跟佛法有缘,都是来护持佛法。

很多老和尚也很有智慧,他有时候能把最大的似乎是障碍,有一些不受教的,哎,他能够给他摄受,反而成为佛教的护法,那他的力量也大。都是借着这样的才能够流通天下,甘露法水洒满神州,真的是这样的。

我们有时候讲法,老是提倡跟大家讲到要恭敬三宝,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听的说,好像恭敬三宝就唯三宝是图,外护也很重要呀。佛法要流通,各司其职,主法的跟护法的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所以印祖在这里也反思了,说:倘其法果如韩、欧所言,如果佛教的教法,真的像韩愈、欧阳修所说的这么的不堪,悖叛圣道,为害中国。真如他们所说祸害这么大的话, 岂但古今圣君贤相,不能相容于世。而天地鬼神,将亦诛灭无遗也久矣。

有时候,我们中国自古的这种大意识,大意识里面有点小我慢,所以韩愈、欧阳修不就是利用这个,说佛法是悖逆的。印祖就说了,君王、明相纵然他们不太清楚,不能了然,被洗脑了,蒙蔽了。那么天地鬼神,龙天护法,我们的发心动念,他们是看得清楚的呀。

所以真要是佛法这么祸害人间,不要人去反对了,另外道的众生,有能力的众生,就帮我们把佛法给灭了。

比如说四天王天吧,他是跟我们(人世间)这里有直接的关系,他非常关注我们这里。古来的这些皇帝称为天子也是这样,他(四天王天)看到有福德的人来治世为民,他也是要辅佐的、爱护的。所以,真要是佛法如此祸害人间的话,早就把它灭掉了,还要等到又何待韩、欧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还要等着你来这儿说吗。

这些辟佛之徒,真的也是仰天而唾、逆风扬尘,我们常知道,徒劳的。我记得,不是也有一个要写辟佛论,灭佛论嘛,被他媳妇都给说住了。说佛有没有,如果没有还用你写文章去灭吗?如果真的有,你灭就能灭得了吗?你看,这就是最简单的真理智慧。这些世智辩聪们搞不清楚。

后面印祖话锋一转,要出家为僧了。论文:《中庸》谓君子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

这段话就是印祖他也在反思。后来的印光法师总给人提倡:敦伦尽分,存诚邪闲。其实他也一直提倡君子这样的行持。这里讲到的及其至也,也就是说,修道已经到顶了,非常极致了。那么,如果说世间和出世间来比的话,还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佛陀,他是叫大圆满觉,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大圣人。世间的圣人,我们也叫孔圣人,一比的话,怎么能跟佛陀比呢,那就只能叫贤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印祖就说了,圣人也有所不知不能,何况韩愈、欧阳修只能算个世间的贤者。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满腔热血、辅佐国主等等这样的,要什么变法呀。但是呢,他们离圣人都离的远。比如说,比孔圣人来讲,他都已经做不到那个层面了。况圣人所不知不能者乎。就是孔圣人都不能跟佛陀的大圆满觉比。这么想,越想越对。

所以这里讲: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测度之法也。

这一句话特别重要!我们好学、好辩,实际上好讨论的人呢,咱们学教归根结底,一定要把知见到达这个层面。你看,印祖入道就是以这样入的。后来他虽然掀翻三藏教海,还一直提倡大家笃实笃行,不要说那么多。为什么?他已经认识到非凡情世智,凡夫的情见、世间的学问,所能测度之法也。

印祖不入则不入,一入就入到七寸上。所以遂顿革先心,出家为僧。

顿革先心,出家为僧。我们有时候看印祖的文钞里边,也有一些带的内容,或者他的自序中,他也不容易。出家的时候也不容易,也是数次的来回往返,家里人也不放。但是这里讲到顿革先心,出家为僧。顿革先心就是指他在知见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里传老也说的,印祖能对佛法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那么他的精神世界、人生观已经彻底的颠覆了,如此之善根,大根性。

这样一来,出家对于一般人来讲,特别难走的一步路,对他来讲已经是必由之路,出家为僧,因为机缘已经成熟。出家为僧以后,我们前面不是讲到,真正其实的是大善根。出家为僧以后,你得学修佛法。学修,到底是学教、参禅还是直入净土,这也是要看因缘福报的。印祖不仅仅一入,入的是佛法的核心法义,而且人家抉择法门,一抉择就抉择的是殊胜法门。所以我们再看下面的论文:

自量己力,非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生死。从兹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

大家看到这一段话呀,字字句句,都是决定性的作用。第一个自量己力,这是一个净土行人必须要有的背景知见。像善导大师,我们也在讲《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到,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在这个生死苦海里面,常没常流转出不去。既然没有己力,那么你要仰仗佛力,对佛力要生起决定的皈依心呀。

印祖就非仗如来,这里是一种否定、遮诠地表达。说白了就是除了阿弥陀佛,你再靠不上了;除了阿弥陀佛的愿力,其他的你就行不了了。只有弥陀的愿力已经设置好了,你以信愿持名,行这个法就能对接。否则的话,又是一个决难,决难就是几乎不可能。

第二个即生,就是这辈子。定出,生死有把握,转凡成圣。你看这两个字,两个字一组呀,全部说到点上了。

那么最后剩下的,既然如此从兹唯佛是念,执持名号,唯净土是求,愿生西方。大家看这两个唯字,说明人家已经斩钉截铁,不含糊。印祖的智慧,把这个里里外外、世出世间、自力他力,一下子就给厘清。大家知道这里边,主要解决的修行。这里传老也说了,一个主要的关键所在,就是要突破生死之关。

我们前面大家听讲《弥陀要解》的时候,蕅益大师不是也说了,须知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这一关,其实就是跳出三界嘛,是最难透脱的呀。最难透脱,那就说明如果没有净土这个法门,你就没有出路呀。这里用的这么两个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

印祖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他一开始发的这个心,入的这个道,那么成就以后,他依然还是带着这个愿,弘的这个法没有变过。所以,这也是说毫无异议的,大家公推为第十三代祖师的资粮啊。学佛中的关键问题,都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干净利落的说透了。

我们对照一下嘛,现在我们首先说,不听闻佛法,不入闻思修,把不住佛法的脉,到底学佛是干什么的?是做点善法,培点功德,还是热热闹闹的小资一下,跟着热闹一下,乃至认认真真地建立见解,正知见。还是说,彻底的发大丈夫之决定,要了生脱死,出离苦海。这各有各的深浅定位。那么在如此多的头绪中,印祖一下就能找着头绪,一下就抓住了这个主要的核心点,那么成功就快。

如果说,印祖从本来刚开始,不相信佛法倒也罢,还诽谤佛法。那么后来呢,学了佛法倒也罢,还一下子就知道,佛法不是用言行中的言,来把它弄成明白的,是用行而行持到的。既然行持有这么多的诸多法门,他能够历历在目,而且还独具慧眼唯净土为归。

这样的一种思路脉络,可以是一个学佛修行者,入道、上道的优秀典范,一个代表经典。这是印祖从他不信,到入道,到抉择法门,一卯一环,给我们这样的一个陈述出来。

下面再看:

纵多年以来,滥厕讲席,历参禅匠,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

我们常给大家讲嘛,你的净土知见有了以后,其他的法都是往这儿会。而不是说,你有了其他的法太多,净土知见不建立,把这个一点小小的见解都给渗透光了。印祖就很笃定,以净土为根本。

印祖出家以后,虽然很多时候也在参访嘛,他到处走呀。那会儿出家是在南五台,后来北京红螺寺、龙泉寺都有他的足迹,又到普陀山这么多年,最后到灵岩山,大开法宴。那他也说了,这么多年来,他也有过这种经历啊,你看滥厕讲席,说明有人请他去讲经。当时印祖在普陀山上,还讲过《弥陀要解便蒙钞》。

那么历参禅匠,他跟很多的大善知识,有过对接。这个在他的云水生涯中,那么多年了,肯定是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现在猜想,印祖为什么没有浓墨重彩地,把他的那些经历都写出来,而是只为后来净土的这种因缘,来不断地注入这样的这种弘化呢,他可能也有他的意用。就是他觉得那些对我们现在来讲没用,没怎么说过。实际上像《印祖文钞》里边的《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还有回应楞严七个问题的那些,已经很暗示的说明,印祖其实已经参禅都透。参禅都参透了,但是他这里表白说,这一些讲也罢,参也罢,一切的生涯中的佛事,都是为了让净土更加的明了清晰,显明到究竟处。

你想想,特别是后来阅藏,他对各种大乘的经典,现在我们看文钞里面真的是信手拈来,那么多的大部头,说明都非常熟。不仅仅是净土了,《心经》、《金刚经》、还有唯识,涅槃、楞严就更不用说。那这样的经历中,他这里总结了一句,全部是为了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

禅宗来讲,第一义谛就是明心见性嘛;教下来讲,第一义谛是大开圆解。那么净土宗第一义谛是什么?当然是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就是为他的行门所服务的。那这里说不过欲发明净土第一义谛,以作上品往生资粮而已。那我们回去看一下,《观无量寿经》里边,上品上生的材料就可以了。那印祖一辈子保准是上品上生。

所以,这里也把他整个的一个云水生涯,为僧这样的一个历程做了一个总结,根本就是要导归净土。

后面再看:

所恨色力衰弱,行难勇猛。

当然印祖他的个性,也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人都有这个四大不调的时候,印祖可能是一种示现吧,他就是这个眼睛,后来倒是一直也不能看多了。但是他讲到行难勇猛,这完全是一种谦卑的说法。印祖的勇猛精进,这是没得说。

后来有人不是问到他的行持,他也劝导说,你刚刚开始念佛了,一定要拿珠子。哎哟,这个拿珠子太重要了。我给大家讲,你可能闲暇的时候没啥事儿了,拿不拿珠子,这段时间相应的,反正泛泛的佛号能念起来,可能还可以。

如果你一旦是事务缠身,或者琐碎点滴的,这样的一种掐碎你的时间,那么一定要拿珠子。因为珠子不仅仅是把珠子穿起来,是把你的信愿,你的念佛,先不论散心、摄心吧,能把你的念佛,能把你的净土法门这种仰信,行归净土的这个念头,给你一直穿着,否则会散的。

印祖那会儿也是跟蕅益大师一样,说刚开始你要好好拿着珠子念。但是他也讲到,他那会儿,因为印祖已经入得三昧,所以他给居士开示的时候说,他一天除了好像念多少遍大悲咒,为了利益大众。那会儿他持大悲咒、大悲水、大悲米,后来因为水米不好带嘛,就包一点大悲香灰,都治好了很多人这些疑难病。这也是印祖一个神通妙用,不可思议。那他说,他除了持大悲咒之外,每天剩下的就是念佛,那他也不计数了。你说不计数了,一直能相续,说明他二六时中,念兹在兹,是行持非常勇猛的,而且是不使劲的勇猛。

我们有时候会误会说,勇猛就是一定要卯足了劲,怎么的千辛万苦,跋涉艰辛。实际上会修的呀,很简单,反正就是这个念,这个念看你转到哪个念,调一下就行。所以印祖在这里,说自己行难勇猛,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但是他也不客气的说,而信愿坚固。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印祖他是想在这里表这个法。纵然就像我们一般的人,虽然行难勇猛,但是呢,信愿坚固是最重要,是根本。信愿坚固了,你才能入金刚道,不可摧,不可更,不可改。

像彻悟禅师里边就讲到了,说达摩祖师来了都不认帐,释迦牟尼佛再来都不转移。到这种地步了,才说明叫信愿坚固。

所以,印祖在解释有禅有净土的时候,他都说了嘛,坚固到什么程度呢,一定要像前面说即生,我们前面不是有这句话嘛,绝难即生定出生死,就是要把这几个关口都要搞定,要信愿坚固到这种地步。

你想要来生怎样怎样,说明你不坚固;想要度化众生怎样怎样,说明你不坚固;想要在其他法门里边还得点甜头,兼而有之,说明你不坚固,不专一。印祖就讲到的,是不求什么人天果报,来生果报,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护持圣教等等,都不行。坚坚固固的就是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这个解释的最为纯粹,最容易得利的。所以,以这样貌似极端的说法,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这种功夫。大家要晓得,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功夫。

所以这里他也讲到:非但世间禅讲诸师,不能稍移其操。不买账了,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

你看,人家这表的决心,表的这个法。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印祖已经做到了这个,正因为他做到了这个,所以他得的功德利益也是,要一心就是一心,想三昧就得三昧。没有违背初心,这一点来讲是特别难得的。

我们现在来讲,末法时代,我们真的是求脱离生死苦海,这种铁心是特别难得。为什么这么多祖师,著书立述,就是已经意识到我们心性太不稳,特别容易退,特别容易转,特别经不起这种花样的诱惑,偷心太多。所以印祖就给我们立了一个法则,大家可以见齐,把自己的心也贴上去。即诸佛现身,令修余法,亦不肯舍此取彼,违背初心。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一种大祖师笃定的这种情怀表露,亦当生起法喜充满。

印祖也罢,所有净土宗的历代祖师也罢,他们修行上各有一些特色,但是所有的共性、一致性,就是铁定了修净土,认真地弘扬净土,再没有生第二条心。

那我们一直这么几年了吧,给大家也是唯讲净土。虽然讲一些其他的经典,所谓的导讲,像那会讲《楞严经》也想导归净土。希望这节课给我们的受用,就是决定修净土,再不移志。好,时间到了,我们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第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闻思讲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我们各位同学、道友们,大家晚上吉祥。娑婆世界,唯有苦不堪言,何以解苦呢,只有说法、闻法、闻思修、入三摩地。今天我们偏赞净土,依然还是循着大祖师,莲宗大势至菩萨《印祖文钞》的《净土决疑论》,来一起进入到闻思的清净状态。那么也很欢喜,依然是不厌其烦的来共同成就这个法缘,想想真的是法喜充满。

今天是我们《净土决疑论》的第三讲,在此之前,印祖已经表态了,说他自己自从出家,各种因缘,直取净土。而且笃定专修,更不改换题目,让我们也感到非常的有靠。

今天开始的内容,要从印祖讲他学修净土,也要弘扬利众的这个因缘中,这不是决疑嘛,借这个机,把其中的一些相关利害,做了一个论答。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句话是:

奈宿业所障。

就是印祖已经笃定修净土了,但是,也是一转,就是无奈宿世的业障。

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惭愧何如。

奈何宿业所障,这个可以说是印祖自谦的话吧。因为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示现的,还示现的是这样的一个莲宗大祖师,大成就者。但是我们听闻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要如是信受。为什么呢?印祖说的奈何宿业所障,也是真实情况。怎么讲呢?因为佛菩萨示现,他也一定要有毛病,有困难的。因为我们这里就是一个有困难、有毛病的世界,它这个障碍是无处不在的,是长存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所以我们此前也讲过,才有扶惑润生。

你看,印祖他示现的一开始还谤佛,身体也不好,眼睛也有问题,这都是一种示现。但是,他也是一种真实的现行,把他因地的这种因缘带出来,成为一个现行,实际上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在他来讲一点都不障碍,自在无比。但是他在相上显现的还是如此这般,他就是有这个障碍。

所以有时候我们凡夫认为,一听说是菩萨示现的,那就马上从根上觉得说这是假的,演的。是演的,但是他是演成了一个真的,他就是存在这么一个障碍。那我们一听,说连这样的人都有这样的业障,难道真的是菩萨再来吗?又有障碍。所以说光这句话,我们以后对这些大德们,对他们的示现和现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法拎不清。你不能因为他有业有障碍,就对他的圣功德生不起信心,圣人的功德。因为他确实在相上,有这样的一种貌似的不足,对的。但是全凭这个,大家要知道,才成为住世的纽带。否则人家是净土的一份子,都是净土的大菩萨,哪儿能够降得住,还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没有住世的因缘,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

所以他要来摄受众生呀,我们常讲道,四摄里面有一个同事摄。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个老比丘的形象,八十岁的年龄。如果我们从常寂光土的功德,实报庄严土的境界的话,那这也是一种障碍呀,怎么还会有生死相呢,还会有色身的衰老呢,生老病死呢,你有这个寿量的话,那你就不是不生不灭。可是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与众生同在这一个法界,属于这一批众生的这一个有为法界,他才能够产生因缘。

你想,如果菩萨显现和净土一样完美的话,那我们凡夫就没有机会,能够入到我们的这种染污的阿赖耶识中,没门了。我们常说没门,没门,他就是没门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不足,才能够让我们恰恰成为够得着的台阶,他能从这台阶下来接引众生,我们能够依这台阶,能够循台阶而上。

那说到这里,我们现实也是这样。大家有时候觉得很多大德、高僧旁边有侍者,或者一些常办事的人,觉得很不像话,人人都反感,但是又觉得说老和尚怎么还会带着这样的人。大家要知道,貌似这种不尽如人意的侍者,他如果不显现这般,好像是很恶劣行径的话,那么下根器的人,没有福报的人,很染着的人,乃至很势力的这种俗人的信心,他就没有因缘能够见到大德,大家知道。所以终归这里讲一句说奈宿业所障,他是真的,也是假的,就这么理解。

终未能得一心不乱。当然,这里虽然印祖这么说,那这个我们倒是要着实的商量一下。因为从《印祖文钞》中透露出来很多,印祖不仅仅是一心不乱,因为一心不乱以后,再念佛才能亲证念佛三昧。这是印祖也曾经开示过,他在文钞里面讲到说,如果一个人执持名号,执持的先得不乱,然后不要再沾沾自喜这个不乱,进一步继续执持,那么就能得三昧。得三昧以后,他老人家也讲到说,出神通,发辩才,整个一切的功德都会来。那就说明已经亲到了这个地步。

当然我们这么一听,你不要觉得说,哎呀,印祖都这么说,我们更惭愧如何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至少信心三昧要入进去,信心是金刚不动。当然印祖这里这么讲,我们都知道,很多净土宗的祖师都是如此。像莲池大师参笑岩悟后,回心弘扬净土;彻悟禅师也是宗门的大佬,后期转弘净土;实际上印祖也是这样的。

那我们猜测,印祖很可能也是宗门明心见性了以后,他没有明说。但是,比如说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还有给海曙法师回答问题的这些,这种圆妙、这种文字中透出的消息来看,他已经完全具足了宗通、说通的这种称性自如,已经绝不是凡夫手眼,他有这个引凡入圣的功能。而且在回答海曙法师中,还说这个是我二十年前梦见的。那说明印祖从心地上来讲,早已经开悟了。开悟了他依然追求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因为他一生的学修状态,就是表净土法。

虽然这里说:终未能得一心不乱,以亲证夫念佛三昧。实际上印祖这样一说,从反衬出来,我们说参禅可以开悟;念佛同样也可以开悟。我们以前说,开悟后你自己没有弘净土,劝人信净土,那保准你没开悟。所以从这句看,正好证明印祖已经得到这些功德,他里边有很多的消息。

好,我们再往下看,后面一段开始讲缘起了。就是为什么要造这篇论文,因为佛说法也是有因缘的。我们不是常说,有四悉檀的因缘故而才说嘛,无说而说嘛。那印祖这里造这部《净土决疑论》,他也有因缘。

我们来看:

一日这是时间,有一上座这是人物,久参禅宗,兼通教理,这是缘起。

眼空四海,誓证一乘。效善财以遍参知识,至螺山以叩关余舍。

这里讲到有一位出家人,他前来参访印祖。后面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印祖本来送他一本《弥陀要解》,结果这位上座他还不买账,所以才互为论答,呼之而出这部《净土决疑论》。

这里讲到的上座,我们听这个词,有可能大家都会联想到,好像南传佛教不是叫上座部嘛,我们汉传佛教叫大众部,这是佛灭度后佛法分裂的。具体讲,这里的上座是从他的资历上来判,也就是出家以后受戒,有些资历的比丘。比如说,他受戒已经有三十年这样的一种相续功德了,那就可以叫上座。我们有时候去参访这些大德法师,常说哎呀,去给老和尚、大和尚去礼座。也就是这个意思。甚至咱们现在参加法会的时候,都喜欢参加这个特别热闹,场面宏大,大和尚叫升座,也有这个法义在其中。总而言之,上座他是一种恭敬,法台(藏传佛教叫法台),就是法主这么一个意思。

这位上座虽然他的阅历很广,但是知见没开。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通常叫做饱参饱学呢?印祖这里也是先形容他久参禅宗,兼通教理。但是,后面有两个叫眼空四海,誓证一乘。前面,可见他云水生涯,后面呢,可见他白费功夫,可以这么说。

大家要晓得,我们去参访善知识,真正怎么才能叫饱参饱学呢。比如说一个禅人,你去参访大德,是去参你自己的根本智,这是饱参饱学的一半。很多时候我们误会以为这就可以了,不对的。还有一半是,开悟了你作为善知识,别人来参你,这是参你的后得智。这两者缺一不可,才有资格称为上座。印祖才是当之无愧的上座比丘大德。

所以印祖这里形容这位禅人,你看:久修禅宗,兼通教理。按说的话,应该是宗门教下,宗通、说通是非常殊胜的善知识。但是这样的人也有半吊子,为什么呢?因为参禅没参对,容易入断灭空;学教没学好,他就生大我慢。所以体现出来就是,这里用的这个词眼空四海,对佛言、祖语都不以为然,净说一些什么参话头又不能够死用功的话。

眼空四海什么意思,就是想做千古第一高人,不受教戒,不能够柔和、恒顺,他不善于摄受折服这样的一种妙用,他不能够从差别相来循循善诱。再说俗一点,眼空四海就说明他已经有问题。在佛法里面,其实有一句话特别实用,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大丈夫志向力很坚固,但是他的心又是柔的,他不是真的老跟你针锋相对,对着干很厉害,不是这样子的。

我记得那会儿,我们也有同门道兄们讲到说:摄受众生,哎呀,他硬了你就软,他软了你就硬,他又软又硬,你就又硬又软,他又硬又软,你就不软不硬。真的,这是符合佛陀教法的,就是这么一个妙用。但是这个信手拈来是很难的,没有得了法的人,没这个功德。

所以说你别看这些,眼空四海,誓证一乘。誓证一乘就是要明心见性,见佛性嘛。这里边也有很多漏洞,比如说最常见的,以为明心见性就是了生死;还有一些实际上就是妄谈般若;总之就是常情常态吧。但是你别说,就这一类人呀,他还特别容易受挫,而且一受挫他心理就出问题。甚至有的人,比如说看上去不贪钱财,小钱他能够窥破,因为他有那个自命清高在,大钱就不一定了。

所以说,真正的只有大因缘出现的时候,甚至有的大因缘出现了,就成了软暖身心了,乃至投怀送抱的都有,这就是印祖这里讲到的眼空四海,誓证一乘。真的很麻烦。

我们不仅仅说,这是上座这样的一种,就咱们居士学法也是,很多时候,几个表现就是非常的、常见的病,但是治不好。比如说,他觉得自己理解的佛法就对,别人的不对;自己修的法门好,别人修的就不好;或者这位上座能信佛说的这个法,他不相信佛说的那个法;合已意的信,不合已意的不信;没有心得证量,他认为自己有了,自居;或者没到头,他就以为到头了;一旦有持不同的法见知见者,他不会心生怜悯去劝化,而是马上就逆我者亡,甚至欲置死地而后快。很多居士同修们都有这种毛病,这见得太多了,大家也引以为戒吧,自己改不改,我也没办法,说一说而已。

那么这一类人,一般还真是有一个志向,好效仿古来大德,乃至经典中的大圣人的行履。你看效善财以遍参知识,善财童子的根器是什么根器。我们有时候,你也要思量一下自己,掂量掂量自己的凡夫心力而行呀。

你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百城烟水,那么远就不要说了。善财童子也是碰到关口的,也是有考验的。当时的外道、杀盗淫妄这些,都给他显现成这样的相,还要他恭敬,当作师尊、本尊一样的去顶礼、恭敬,他都能做得到,所以才给他显现本来面目。我们现在行吗!所以,这个人来到印祖这里来问话,就是在这个红螺寺。

后面讲到:

时余适以《弥陀要解》,文深理奥,不便童蒙。欲搜辑台教,逐条著钞,俾初学之士,易于进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阐道妙,聊以作后进之入胜因缘。

印祖,非常诚恳的这样的一个行者,他看到说,哎呀,正好来了嘛,当时碰到他正要发心注释《弥陀要解》。

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想,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印祖注《弥陀要解》,这实在是众生的福报不够,太可惜了。大家想想,如果印祖有注释《弥陀要解》,那一定更是一部楷定会通之作。我们此前,大家如果有看直播的话,听《弥陀要解》,那知道印祖盛赞要解为《弥陀经》的首席注释。

这里印祖发心注释,他也是有缘由的。一个他认为《弥陀要解》,这里讲到文深理奥。文深实际上就是它的概括性太高了,语言非常简练,没有泛泛之言。理奥,但是它发挥佛祖的道妙,圆满见解,真的是如果没有大善根,你就悟不了这个,解悟都解悟不了,特别是像五重玄义里边,写到显体的那一段,那更是一绝。

所以你看,印祖讲到不便童蒙,童蒙就是初机的学习者。印祖想说,从天台教的教义来进行注释,因为蕅益大师也是天台学人。印祖要对这个要解,从天台教义来注解,因为蕅益大师台宗的特色非常明显。五重玄义、四种国土的往生相,断惑证真的次第,等等这些,这是印祖:欲搜辑台教,逐条著钞。为什么呢?他是发真实心,是为了方便后学。

因为大家要晓得,后学学这个前贤的著作,是十分困难。我们现在很多人闻佛法也是这样,事过境迁了,首先第一个,文语上你不明了,古文。你不要说看到唐宋,明清时期,印祖的《印祖文钞》是民国年间的,有时候有些同修他看了,觉得说太古文了,他受不了。

再一个,各个时代说话的习惯,他这些词、字会随着时代的替换,也是有表有不同的法义。这个有时候其实就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了,就对接不上。特别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的烦恼习气薄,他清净。现在我们人的心性太浊了,跟不上。

我们讲《弥陀要解》的时候,一次一个半小时。现在直播《观经四帖疏》,我讲到一个小时一刻钟,我就不敢再往下讲了。现在大家最喜欢的是,拍的五、六分钟的视频。昨天还有人来在庙里说,哎呀,这个公众号上讲的那些。那实际上真的是,刚刚开始学佛,就这么看一看入道而已。

所以印祖这里也表态,他不是为了浮夸笔墨,显示功底。其实从笔墨功底来讲的话,印祖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他还说,不是妄效古人,为了给经论做注而做注,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尝到净土法的殊胜。

那么正好这样的因缘,这个上座来了。印祖也很欢喜,就很诚恳的趁机送他一本《弥陀要解》,并且说了自己注钞的发心。可以说印祖也是满怀期望地,想要高山流水以博知音一奏吧。但是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果然不出所料,这个上座的知见,开始要露出来了。

大家来看:

上座因谓余曰:《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之。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一开口就把自己妄谈般若的寻常话,流俗知见,就给露出来了。实际上自己没有亲证到法的会通点,道听途说,无意识的现前接受这些现成的知见,自己就直接听人家说,他又不能依经依教、经论,就是越思越想越对,别人这么一说,他也跟着这么一说,心不由己的定见,我慢心导致看不上净土。

这里他用了一句,印祖可会还原当时那个现实感。你看,这里上座说吾昔曾一视之。说成白话,哎呀,我曾经看过一眼。大家听这个口吻,就等于说我瞄了一眼,我们现在不是这么说嘛。翻过一遍,瞄了一眼,言外之意就是根本不以为然。

《弥陀要解》是什么书?实际上需要我们字字句句的去反复参究,心地入观。你在这里就看了一眼,就以为一目了然了吗,不可以。所以这个上座,这点他就是不从正面、信解上起信深解,而是反记。

反记这个毛病,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我们居士同修,刚刚开始初学的人不懂法,这常犯的毛病,给它解释一下。反记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久修久学,甚至特别是这些喜欢说空的行者,一旦这种邪毒入心,很难挽回正见圆融。就因为他先入为主的见解,所以他就挑刺。你看这里,怎么能这么说净土怎么能这么好呢,太过了,心中愤愤不平。

这里特别指出,见其词曰蕅益大师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从教法上来讲,从始至终,两个圆顿、大顿、一乘法的代表经典,还是他们的核心。就是说,好像《华严经》、《法华经》也给净土稀释一样,难道净土就真的这么浓烈,殊胜无比吗?

所以,他就认为说:还说一切诸佛之心要。因为修空的人,他一般相应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这里讲净土是,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大家想一切诸佛之心要,那就说明成佛,全凭就是这个心地。菩萨万行之司南,是菩萨度化众生,修六度万行,全凭这个进行指导,都出不了这个范畴,这么来赞叹。受不了了,他就提出了几点不认可之处。

你看一个:

若此者不胜枚举。直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谤正法轮,疑误众生。

说的很狠,遏制宗门教下,太过于赞叹净土。潜台词,实际上这根本就看不上净土,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他以为蕅益大师本来是以法弘法,以法表法的功德,他认为,反作为谤法之罪过。而且蕅益大师本来可以说,速成长养众生的法身慧命,被他判作是,疑误众生法身慧命的千古败笔。你看看他这个毒中的有多深,而且他不就事论事,还关联对蕅益大师本人生起指责攻击心。

你看这里讲不亿,就是没想到。

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著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他认为蕅益大师太可惜了,太糊涂了,千古这样的一个少见的僧、大德。实际上他这里只是在赞蕅益大师,他并没有说蕅益大师的修证,戒律,圣人功德,他只是说千古希有之学识。

大家听这些话,我们在生活中你也仔细去品,就是很多人看上去说,说着说着就露出来。他这里在评价蕅益大师的学识,学识是什么呀?是知识呀,是学问呀。他还说不去弘扬宗教,这里讲不即直指人心,是指的他不去弘扬宗。宏扬止观,因为天台宗不是教下修止观嘛,就是弘宗演教。反而写了这样的一个好像不切实际、不顶用的注解,还认为说,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你看这种我慢。就跟我们现在有的学佛人,就看不起老太太,老人家,这个上座也是如此。他很会比喻,这里用说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这里有讽刺意义的。他一方面讽刺说,你们这些没本事的,就把净土当个靠山吧,实际上你们修净土就以为找到靠山了吗?这个法真的有那么殊胜吗?是不是能成就,能不能靠的上,还是两说。他这个意思就是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为什么?就好比我们世间学佛,初机浅见,什么意思?哎呀,到了庙里,因为刚刚开始接引,那师父有时候给个小手串,说开光的,护身符的,辟邪的。他就欢喜的不得了,哎呀,眼睛发亮,千般礼谢,请走了。那只能结个缘,因为他根器还不够。那这里这个上座,就把学净土的人,以为依附了弥陀大愿,求生西方,只是一个护身符的安慰作用而已。实际上拿了护身符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到底佛教是什么教,教给大家什么,他也不太理解,这也是事实。这里这个上座,就把修净土的人比喻成这一类。

他认为蕅益大师注释《弥陀要解》是害人的,所以你看:

俾举世缁素。

就是使得这个所有天下的四众弟子,就是在家和出家。缁就是出家众,素就是白衣在家人,这些四众弟子。

守一法以弃万行。

他不知道这一法就是总持法呀。他认为守着净土一法,把所有的法都给丢弃,太可惜。

取蹄涔。

什么叫蹄涔呢?就是马从那个泥泞的路上跑过去以后留下的马蹄,马蹄不是会凹下去嘛,里边会有下的雨水盛进去,就说只取了这么点水。

以舍巨海。

把大海水都给舍弃。打个比喻就是,听闻到净土就抱着当宝贝,把整个三藏十二部教典都舍弃了。大家还记得蕅益大师说了吗,一句弥陀,六度万行也在里许,三藏十二部教典也在里许。

但是这个上座就以为说,太肤浅了,所以:

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

他居然,这是真正的谤三宝,诽谤正法呀。为什么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说,五逆重罪都能往生,就诽谤正法,他完全入不了这个法。他说惯了这种心性空法,有先入为主的这种宗教教条,所以他把净土当作入迷途,背觉路的祸害了。这里讲到断灭佛种,哎呀,真的是我们可以说是贼喊捉贼。大家从中可见,为什么说真的是破戒和破见,从中就能看出来。戒律都是命根子了,可是破戒的人,他至少他已经在这条道路上,他只不过是破了戒了,就等于说停下来了,或者哪儿受伤了,他还能好,还能再走。

破见的人,就是根本没上这条道,他永远都走不到正道上,他再怎么走,他走不到呀。《佛说无量寿经》里边,人有信慧难呀,生生世世的流毒知见,无福消受这个圆顿法门。实际上是如果不依净土,才会定入迷途,背一生成就的觉路,断灭末法根本佛种,这才是罪过弥天。

所以你看他,他还想把净土给灭掉,阿弥陀佛呀!把这个注释书钞他还想阻止流通。在这里讲到说:

当即毁灭令尽。

大家想想,他这个发的心,立的愿,他这也是起心动念,也是在发愿呀,他想把《弥陀要解》给毁灭令尽。说你还给他注什么释呢,那不是雪上加霜,害上加害嘛。

最后印祖说了:

愤心厉气。

就是当时他这个愤愤不平,直接说这一堆话的时候。

若对雠仇。

就好像跟蕅益大师,跟净土不共戴天一样的态度。大家看啊,活生生的一个所谓的上座,不知道佛法,不能够会通事理。不但这样,他不愿老实行持,不信弥陀大愿就罢了,他还想灭掉。只信释迦牟尼佛,刚才说的,合已意为大法,不合已意便为非法。

大家想想,这在佛法里面就是佛之逆子。如果换成咱们人间来讲的话,这就是背信弃义,独断专行之人,非佛弟子。他这里这么一个态度愤心厉气,若对雠仇。这就说明,他对佛法按他的法来讲,他也没有半点真实受用。

你看印祖在另外的文钞里面,也是给永嘉某居士回信的时候,讲到关于这个事情。因为其中有的居士说:说他已经闭关两期了,已经有所证了。结果印祖就说,不可取,不可信。是为什么呢?大概那个居士太愤愤不平了,跟别人辩论的时候,印祖就从这个尾巴上把他给判断,他绝没有所证量。印祖还讲到说,就是真正你证得三昧,入了空性的这种人,非不开议论之口。不是说不跟别人不辩论,就真的我们说是非以不辩为究竟,好像你说对说错,爱怎么瞎说,我都不关己事。不是这样的,他还是要辩。

但心平气和,唯理是尚。就是说,一定是不动气、不动嗔,而跟你讲理。这里讲到的是若彼所论,如果他说的话,都是说自己对,别人怎么千错万错,印祖就说乃辩士之言。这就专门去辩论的之士,好辩人的话。怎么讲呢?其实就跟律师去打官司一样,非契理契机决定之论。印祖这里,那就说明这个上座,这八个字形容他,看上去护法,实际上引发自相残杀。所以他根本没有负大佛教众生慧命的责。

大家知道现在也有这样的,相互是非、门户知见,一下子不对他的知见就跟你玩命。佛门说,见和同解六和中是最难的。他这里居然还这样的来呵斥诽谤蕅益大师,和对他《佛说阿弥陀经》的首席注解,他这样诽谤。

好,我们再往下看:

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

从这一句中,就透出来印祖的心地功夫。先是等他心平气和了,再进行引导、劝诫。可见祖师爷们度人,他是视其相应,法水才能灌进去。因为,你如果在气头上越说越激动,你这个时候跟他讲道理,他的这个业习发挥得已经不在道理上论,听不进去。有时候反而会更加的雪上加霜的去诽谤正法,那就说明远离净土之因,更加远离了。

所以大家看印祖也是有手法的,这会他就不像平常那样不讲情面,印祖就显得很有人情味,给他点时间,等他气消了,再行道理。就相比我们就是太差了,一旦不如意就要降服人家,结果人家没降服,自己先降住了,迷在其中烦恼。

虽然印祖在这个因缘中,让着他留了情面,等他先歇会了再说。所说的道理,可没有留情面,一句探到底了。

大家来看:

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

你认为蕅益大师的注释有如此大的过失,有不到之处,偏颇见解,说你只见其末端,不知其根本。为什么呢?就好像你柿子只捡软的捏,你在这儿怪罪蕅益大师,但是你要知道,蕅益大师的注解法义不是他自己杜撰的呀,你要怪,你不能怪他,为什么?事出有因,你得怪他的源头。

你看:

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

这一系列直接给他蹭到根上。因为蕅益大师不是他自己杜撰的呀,你既然要怪,你就要怪本师释迦教主,怪阿弥陀佛,怪六方诸佛瞎做证明呀。因为这个法门,这个教义,这个理论,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呀,它是阿弥陀佛亲自实践的成果,它是六方诸佛现场做证明,说对呀。

印祖这里讲,印祖其实在文钞里面常有这种法,我们听起来好像是老和尚唠唠叨叨,动不动就把诸佛菩萨给拉出来,祖师爷给请出来。大家要知道,实际上印祖在讲法的时候,他是现量亲证,说明释迦牟尼佛、弥陀、十方诸佛都在他现前的心地眼前中。印祖在跟这个上座或者一切有缘,在讲法的时候也是现量在宣。我们生活中是听他说文字,不知道是常与佛在的,佛常在与的这种状态中。好多时候,因为现在我们听法、看经书,都是平面的都是有隔的,都是局碍在自己这种幻相分别心中的。

那么印祖在讲的时候,为什么马上就能够请出来诸佛菩萨现量经典呢,因为他在心地中,可以说这些场景这些法界,他一直是立体的、现前的。大家想一下,好比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天龙八部、各个法界,《华严经》中的内容说世主妙严品,我们在北京居士林讲过。就是他这个排场,人家现前就能现见,我们有时候用心都贴不上去,更不要说信以为真了。

印祖他这里用两个比喻,一个是说,这个上座比丘你的动机,好比逐块之痴犬;就是有的狗,拿一块土扔给它,它就以为这是好吃的骨头或者面包了,闻来闻去,它就舍不得丢掉,就在上面摆弄,实际上它又吃不着。打比喻就好比我们学佛人,断章取义,反记法义,从经教语录中记得一两句开示公案,觉得有点思想上意识形上的甜头,实际上吃不进去,只能够死执崖板在这儿卖弄,就叫做逐块之痴犬。

非择乳之鹅王也这个比喻是什么呢?大家知道鹅王,水和奶掺在一起,鹅王如果来喝的话,它就会只喝这个乳,也就是我们说的奶,牛奶,剩下水,它绝不会把水喝进去,它有这个功能。比喻说善解法义的人,他才能够巧取正法,得佛法难易差别的诀窍。所以印祖这里说,上座你所说的已经明显的落入到这个弊病的见解中,拔不出来了,你还来怪佛法。好,你既然要怪,你就不要怪蕅益大师了,你就怪释迦牟尼佛。

大家想想,这么一说就把问题给挖到根上了。说你这样否定蕅益大师,那蕅益大师所传的法,也是从佛经、祖师那里保持一致弘扬开来的。如果你要破,你要否定,你得从根上去否定。

那这样一来的话,这个上座就不敢在这儿上纲上线了,为什么?因为既然这样的话,第一个,你就得否定教主呀,它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第二个,你得否定教典呀,《法华经》、《华严经》就是这个意思;第三个,这么多的祖师,你得否定传承,那就等于把佛教、佛法都否定了。

这个上座本来还想逞口舌之快,没想到遭到印祖这么劈头盖脸的一下子棒喝,蒙了。进一步,我们常讲到人微言轻,你虽然是上座,你没有明心见性,是没有发言权的。也就是说,你坐不了狮子座,吼不出狮子吼,因为你不在狮子座上。特别是,他碰到的这个人(印祖),人家已经端居狮子座,已经入如来室,著如来衣,所以开始反呵斥他了。

你看:

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

如果你已经得大法王位了,说得对,批的有理有据。那么破邪显正,开大众的正眼,大家听得心服、口服、行服,那就依你所说而行。现在你还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功德,你又在这儿瞎叫唤。那怎么办呢?就相当于这个比喻非常地微妙恰当。

你看,印祖说了:

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

这说的多好呀。大家知道,在民间真有这样的人,可有意思。就包括我们当代,现代一直有这样的人。大家可能看过有一些报道上面说,不知好歹,村里的这真是愚夫愚妇,说他是哪个皇帝转世,他有多少妃子,还真的就开始弄龙袍弄这些,有这样的人。我记得以前那些小杂志上老看到。

说明这个上座,这种邪见的毒,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印祖说:

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

说你这样的话,你紧接着马上就要遭这个果报了,现报了。妄称帝王要灭族的呀,罪必灭族。

汝作是说,谤佛、谤法、谤僧。

确实如此,大家知道诽谤三宝。蕅益大师是圣僧,说的是圣妙法,出自佛口。所以他就是谤佛、谤法、谤僧,当生即堕无间地狱。

当即生陷阿鼻地狱。

这什么意思?当即生陷这果报很可怕,就是即因即果。你这个因种的太重了,太猛烈了,你可能都活不到你这个所谓原来寿尽的时候。就像佛陀时代,有一个比丘尼在这儿乱说乱道了,大地马上就裂开了,她就堕进去了。

永劫受苦,了无出期。

因为他造的这个业太根本了,可以说太惊天动地了,他整个在败坏佛法嘛。我们想想也是这样的人,所谓的上座已经这么久了,还这种知见。可见学佛呀,能听闻正法,能够正确闻思,能够如理如法的依教奉行,得有多难嘛。就是不越这个轨道,不出轨这得需要多大的福报。

你说这都出家受戒三十多年的人了,还这样。那传老在讲的时候也说了,其实这种上座呢,他是一种代表,代表了很多佛门中持有这种知见的一批人。所以大家修净土呀,我也告诉诸位,你们听法也得会听,亲近善知识也得巧亲近。有时候并不是他错了,但是你听的法不对了,他讲禅讲的多了,他退你的净土信心。

所以印祖说:

恃宿世之微福。

就是你靠着曾经的一点福报吧,说了这么要紧的话,本来出家人他也有大愿了生死的,他这个福报还在,但是就因为邪见妄语,就占着这个身份,造如此大的这种业。那么:

造穷劫之苦报。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即汝是也。

三世诸佛说的可怜的人,就是你这样的。太典型了,希望大家,今天晚上听法,切莫做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人,一定要全盘承担净土妙用、妙意。

好,那今天的时间就到这里,我们第三讲暂时告一段落,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第四讲)

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大家放掌。我们闻思讲堂群三和正法学堂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学习《印祖文钞》里边,《净土决疑论》的第四节课程。在此之前,印祖讲到了《净土决疑论》这部论文的缘起,是一个见解不太明确的一个禅者,他对于净土一种轻视的一个态度。

当然他(禅者)在讲的时候,实际上明显带着这种宗门教下的偏见,可以说贬低净土,特别是贬低蕅益大师的不朽之作《弥陀要解》。

在上一讲的结尾,印祖就(跟我们说俗话一样)直接给怼回去了,说你不是跟蕅益大师过不去,你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为代表的十方诸佛过不去,跟他们说的大乘究竟经典过不去,跟历代的这些菩萨圣贤僧过不去。你不是皇帝,就想在这里指点江山。这么一说的话,把这个上座给吓着了,一听印祖这上纲上线的,当然也说的不过外,这个上座听了以后,确实有点懵了。

大家来看:彼瞿然曰:师言罪在释迦、弥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请详陈其故,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

大家听出来吗,这个上座比丘,还不是那种不可救药的,他还是有知见的,对佛法僧三宝的这种依止性还是在的。但是他很惊讶,这个瞿就是非常意外的样子。你怎么能说我实际上在跟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教主抬杠呢?有点心虚了。直接把我给送到佛祖这个源头去了,超出了他自以为的范畴。

从中大家也可见,我们所说的谤法之罪,有时候一不小心,把谤法之罪造的是无量无边,超级大。本来他想想,就平常话嘛。老和尚给他一本书,他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就是这个理嘛。

但是他没想到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大家也要引以为戒。就害怕了,请老和尚能够细说到位一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毕竟同宗同源嘛,他还是不敢有违三宝,佛法僧的本位。

印祖借机开始教化:余曰,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

这一段话,是印祖先把目标确定。印祖讲法确实也是很有技巧,他不是取巧,他是以理服人的。理,现在我们先要把范围共同确定了才好,如果说有问有答,那么两个人必须有他共同认可的这个法,才能够在这个背景下展开问答。

所以印祖这里首先说,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佛出世,也是为了这个大事因缘。那想必上座身为一个道人,你总是要相信佛法,对不对。

讲到这里了,我们现在白华庵这些阅藏法师们,他们很精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知见。因为我们每次七天完了以后,会进行一个讨论。

那我们知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我说:只要我们最底线的相信佛法就可以了,这就有的说。可能诸位听了以后说,在师父们面前你还能这么,大家都已经是出家人,有的都已经是有道的高僧了,怎么还这样小看、轻慢大众,最底线的相信佛法就行,再讨论。

跟大家讲,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立足于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教法上底线的认同,那么再开始抉择法门,融会贯通。

所以印祖的这句话,也是和上座先从根本的立场上取得共识,就是我们的道是同的,可以相为谋。那这里引用《法华经》里面的话: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那大家想想,不仅是说释迦牟尼佛,特别来娑婆世界是为了这件事;十方三世之所以称为诸佛,也是为了这件事;一次一次的示现,又出世一回,度众生一场,也是为了这个事;包括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成就这个入佛知见,成就菩提,没有第二个目标。两个人的底线马上就一致了。

那么后面才开始说: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

这是实际情况。当然,佛直接把圆顿法,以一种方式,一个法门,大家修一个行门,这不就行了吗,直能成佛就可以。问题是什么呢?根有大小,迷有浅深。

当然这也是相符的,你迷得浅一些了,那就是大根;那迷得深了,那根器就是小了。我们也知道什么情况叫做大根,经典里面讲到闻即信受,从信心上来讲;从听闻上来讲,听法事不再告;你能举一反三,听一法能够通诸法,这就可以了。

如果说听完以后,能勤而行之,勇猛精进的解行合一,就这样的一个顺势而为,即刻就入道,上道。可是拿我们现在来讲,就达不到这个道,入不了这个道,所以根器太重要了。

我们不要说大根了,听法事不再告。就咱们群里吧,这个我也再借机说一下。今天还有人问我:上哪儿去听法。我已经发了微信说:在群里的复习一下上一讲,今天我们好相续。他还要小窗来问我上哪儿去听法。我以为他没有在群里边,我又拉他一遍,想让他进预备群。

结果我一拉他,上次就已经把他拉进去了。你已经在群里了,你说你要想闻法,那我想想,既然是居士了,又说要闻法,你总得对佛法有点在乎感吧,咱们也不说恭敬、殷重了,就是在乎吧。你说上一次或者前好几次就把他拉进去了,这会儿还问我说上哪儿闻法,实际上不就是目中无法嘛,无三宝嘛,没有大众嘛。说起来好像似乎是上纲上线,但是你世间的一切法,你怎么找到的,怎么学会的,你怎么听个法你到这地步了。

我马上要温习功课了,他还要发微信,问我在哪儿听法。哎呀对于这种人,我也不想再所谓的历缘对境修了,我以后直接就不加理会了。你太不看重法,不看重法师了。

有时候很多这样的人,我也觉得,哪怕你是菩萨示现故意的,我也不应这个法,不修了,不想把精力福报用在这个上面。因为我们的根器已经经不起这么折腾,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他就上不了道。所以你看,一说到迷得深浅,根的大小,他就这样。

所以真的是跟学自行车一样。等我们学会骑自行车了,你就觉得骑自行车很轻松自如嘛。但是不会骑的人呢,他就是东倒西歪,没完没了。相信大家会骑自行车的有这个感受。

所以说不能直下畅佛本怀,还有迷有浅深,宿世的善根太弱太弱,总是遇不到真善知识。生活在人世间,对自己的物质拥有,不要说念念去舍离了,常观照放下,就没有过一念的舍弃或者反思的心。有时候遇到事情了,总是不对接佛法,而用世间法去解决。那大家想想,这都是一种迷的状态。

所以说根器的大小,我们与佛法相应的这种智慧,确实因人而异。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就是不能直说呀。大家发现了没有,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有一种可以直说的情况就叫直畅本怀。

比如说,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对于法身大士就可以直说,他们马上就能上道。但是有的他不能直说呀,凡夫、罗汉他根本听不懂,效果不好。所以才有方便权巧,看看他适合什么样的法。这也真的是如此,在大的根器面前说不了小法。在世间,虚假的人面前,你说不了真法。

咱们中国人呀,有很多这种流传极广的,这种所谓的人生观处事方式,其实是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邪知见,扼杀了我们人类的这种人性和天性。太多的这种人情世故,处世学问,投机取巧,明哲保身,就活生生的把我们本来是自由自在的这样成长的一个众生,硬生生的就整体上让他出不了创作的思想,这是从世间法来讲。

学佛其实也是这样子,你太放不开了,那么弄得弄得你跟这个清白之法,就不能够相应。就说方便权巧,我们很多时候误解佛的方便权巧,就是我们人的这种运筹帷幄,想方设法。它不一样的呀。

你想,佛法的这种方便权巧,佛是带着大慈悲心,不管不顾自己的,就想让我们好,上道、入道。我们算计编排的发心,我们是生怕自己不好呀,就是为了自己好。

所以当时释迦牟尼佛也是煞费苦心,看着适合什么样的方法仪式,他就以什么样的仪式来度化;适合什么样的教法内容,他就对病发药。天台宗不是把它归纳为化仪四教,就是看用什么方法度你,用顿教的,顿的法门;还是用渐渐的善诱的方法;用小法,还是用大法来进行内容上的分享;这就叫化仪和化法四教。天台宗不是有五时八教嘛。

所以在此之前给大家讲,我们也听过了好多的名词概念。比如说,咱们以前给诸位讲到一个四悉檀的概念。我不晓得大家还记得第一义悉檀吗?第一义悉檀,就是直接讲的是佛最纯粹的佛法。可是大家听不懂,不能够受用。那没办法,才开始讲世界悉檀。就是先用世间法安抚你,好好修福;还有对治悉檀,你哪不对,就针对你这个量身定做;还有各各为人悉檀,就是量身定做;有的让你先结缘;有的让你先到一个中途的目标点;当然有的就是直接让你归家。

所以印祖说: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什么是实呢?就是指的一乘的佛法,纯粹的佛法,只说成佛。什么是权呢?如果把一乘当作究竟,权就是中间的方便台阶。

比如在天台教法里面,讲到藏、通、别、圆四教。藏、通、别就属于权教,权巧的,它不是究竟法。圆教就属于实。这个名词,其实体现的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大家到达真实佛的地位,方便施设的一些权巧的教法。

比如刚开始讲《阿含经》,我们也跟大家说,讲《方等经》、《般若经》,最后才讲的《法华经》。这前面的就属于权,后面的《法华经》属于实。为了让大家能够入法华,究竟成佛的境地,那么前面方便的施设了这些权巧的教法。

当然这是我们通常一种浅表性认为说,直到法华会上彻底才开始开权显实,就是把权巧的教法告诉大家,这是不究竟的,我只有讲的《法华经》才是最究竟的。但是实际上我们要知道,佛的密义是无量的。就对实和权的教法来讲,有一种升华性的认识。

比如他说为实施权,实际上义在于实。就是为了让你入真实的教法,虽然现前看上去不断的跟你讲权巧的教法,好像是主打,实际上义在于实,让你将来入实的真实教法。

但是开权显实,最后到了真实的地步了,说原来的都是不算数的,是不究竟的。他要讲到义在于权,开权显实义在于权,就是让你意识到它是不究竟的时候,其实就究竟了。所以实际上是权实不二,只有一种法。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其实只有一乘法,只有单纯的一法,无二亦无三。这么多的权巧,我们随着一乘法而学习的时候,由于根器不行、不一样,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作种种说。

或有善根成熟者,有的人这辈子已经就差不多了。

令其诞登觉岸。就是他的胜因缘显现出来了,到涅槃彼岸,觉悟了。

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渐出尘劳尘劳就是烦恼、无明、染着。

曲垂接引,循循善诱。

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行礼拜或者忏悔法的时候,也这么作观作意。就真的观想自己从学佛上道,皈依三宝,全凭佛菩萨在其中护佑。这种护佑是真的,大家不要以为天地大众深广。比如说观音菩萨,他哪能忙得管得了那么多呢。大家知道他就是为我们忙的,而且他可以极忙极忙,他越极忙,他越清净。因为他一念普门心地中,一个因缘都不会落下,他可以同步施为,照顾的面面俱到。

所以这种恩德,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

没法比。在天地父母眼里,我们的一个色身养育承载。可是当我们见法身的时候,阿弥陀佛!那个真的是一种生命的超越升华,彻底到了究竟的这种质量,享受这种究竟法喜的时候。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真的是莫大的一种,只能说幸福吧,用幸福这个词来形容一下。幸福虽然形容也太俗气,只能说奥妙到者方知。

所以前面的这一段话,讲到佛出世度生的宗旨。后面开始,既然有这么多讲的法,那么一定有它修的门。所以后面讲到: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这是开始讲难行道了。

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

大家看到了,这里开始提出来,又是皆仗自力。我们也一直给大家在讲,净土法门是他力,靠自力太难。换个说法,大家要知道,自力是什么力呀?印祖也不是常讲,我们想想自己有什么力,通身的业力。什么叫业力?就是凡夫的力,凡力。凡力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凡夫的心力,他是一样的力,可是他用在凡位上就很辛苦,因为他得把凡力要修成圣力,大家想。

他力就叫圣力,圣力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圣人的力量,圣人之心力。你一样的力用,用在圣智上,他就非常自如,很方便,很巧妙。所以以凡力来趋向于圣力,就是特别艰苦。以圣力来带动凡力,大家想想,我们常说自力他力。我们换个说法,大家设想一下,以佛力代替我们众生力,那就是另一种手法了,所以为什么叫易行道。

从自力而言,你自己去修。你看纵令宿根深厚,就是过去世修行的培植已经很专业化了,这么来讲,非常有深度了,这样的人才能够有希望叫彻悟自心。可是大家要知道,彻悟自心只是悟,还不是断,不是断烦恼,证呀。他只是把凡圣一体的局面看清楚了,他由凡修成圣的资历还没有。转凡成圣他是有指标的,要断惑证真。就是要把心地中凡夫的特征、惯性,全部改换成功,才能够入到圣流,这才叫超凡入圣。

支撑着当凡夫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这里讲到的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我们的见思烦恼。其实以前也讲了不少了,这里就不细讲了。见惑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凡夫的人生观;思惑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凡夫的习惯性。这两种根本烦恼束缚着我们,必须投入到轮回生死的格局中。

你如果有那么一点点的没有处理干净,都得不到彻底的脱离、解脱出来,没有解脱,认证不了。

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

印祖用自己的话,就把整个这个场面看透了。如果还在生死道,一定要经受这种定期的磨难,这个定期的磨难就是只要你投胎转世一次,就要旅行一番,对我们法身一次一次的败下阵来的这种摧残,一隔阴,真的就像洪湖水浪打浪一样,就迷掉了,一浪就翻进去了。

其他的不要说,我们每天早上睡起来都是迷糊的。大家有过头一天修的比较精进的时候,觉得很清明,甚至睡觉前还是念佛,念着、念着、念着睡过去,非常好。可是,大家也反观一下,有几个是第二天眼睛一睁,意识一动,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能有几个?

所以,一旦重新来过的时候,这一世的果报,这种异熟果都是诱发我们只要触摸一下,马上就生起执著点,生起挂碍,被外境转,所以从觉至觉者少。过去修的一些功德,一些觉性的智慧,般若因缘,但是保险不住,马上就翻昏了头。

上一世修的觉性,不要说这辈子能够顺势能够增上了,大家要知道,有的连藕断都不能够丝连,直接就阻断了。要不然为什么老说,希望善根能够显发。如果前后世不会断的话,善根相续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显发呢?如果遇不到善知识缘,他还显发不了。

所以这个就叫由觉至觉者少,太少了。从迷入迷者多,本来就颠倒的,没有掰过来,迷根还在,一旦遇到迷境了,简直是臭气相投就大放异彩了。所以为什么在《地藏经》里面讲到因蔓不断,就这个道理因蔓不断。

下面说: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上面讲的这么惨的这些情形遭遇,还属于上根方能到达的地步。就是已经开悟了,还没有了生死,还要出这么大的娄子,中根、下根就更不要讲了。

你看这里讲到: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

要了生死嘛,你把见思惑断尽才算了。可是你断见惑的难度,就跟断四十里的急流一样。这见惑还属于我们明显的一种理性上的错误思维,给你说一下,提醒一下,你就很好能观照到。

比如原来说人死如灯灭,善知识告诉你有轮回、因果的,你把知见扳过来了,就这样的都很难断呀。大家以为扳过来了,知道了就行了嘛。他下意识想的时候,他还会那么认为。比如我们不是有一种理论,一直认为人是猴子进化来的吗,你想想这个烦恼提出来以后,被大家都公认、认可。认可了以后,大家明明知道,道理上不是猴子进化来的,可是他有时候那种潜意识里面还觉得,哎呀,有可能就是猴子进化来的。

所以不是不想断,就是断不了。比如,像我们明知道照见五蕴皆空,可是就是搞不定呀,知道是五蕴,还错认为是我,这就是见惑。思惑就更不用说了,更微细,更根深蒂固,潜在、下意识,很难断。

所以这里讲:了生脱死,岂易言哉。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为什么很多人把了生脱死当作容易事了,那是一种自大心理。实际上,我们对于佛法的智慧,为什么般若空性很难相应上。就像我们待在一个房间内一样,很多时候误以为,比如说房间很闷,就像我们活的生死轮回这烦恼,火宅。

那么有佛法修一下,就以为开悟,很多人误以为开悟,就是彻悟自心,就是了生脱死了。充其量就是闷的房子把窗户,咵的一打开,哇,阳光照进来,空气流进来特别舒服,很爽,这个时候就以为已经搞定了,没有。只是我们觉得空气清新,天地广阔一下而已。真正的断,就等于我们要彻底走出房间的限制,这不在一个层面。

所以印祖说了生脱死,岂易言哉。那么容易吗?所以凭借自力。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

一语道破自力的艰难,难能可贵性,虽然可贵,可是很难能,难能。这是这一段以自力为本的陈述。

好,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开始,要讲到以他力为本,以佛力为本。光有自力法门不能够圆满归宗,确实如此,虽然前面讲到对病发药。可是有时候我们说,佛以一音而说一乘法,众生随类得三乘的效果。我们病症对药的时候,如果你的病没有对症,药也有可能发错呀,发错药了咋办。

现在说实在的,很多教内的这种修行人,居士同修们,其实有的都吃错药了,还自以为治的效果好,实际上是吃错药。要知道了生死不易这件事,对圣人来讲,人家回过头来觉得易如反掌,他觉得了生死再轻松不过的事了,自然的事,本来的事。可是对于凡夫来讲,就太不容易了。

所以他把自己轻松自在的功德,依附于凡夫众生沉重的操作上,这样一个巧妙的置换,就出现了阿弥陀佛万病总治的效果,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他绝不会投错药的。

所以说: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

这一段话,太讲的到位了。只有这一门唯,唯独这一门,有别于其他所有的。念佛求生表信愿,生西方这个方法,我们刚才讲了,利用佛的力量来置换凡夫的功德。他用了好多词专仗,专就是不要再有其他的私心杂念。仰仗主要就是靠他,以他为根本。

不管是前面讲到的迷多,还是觉多,有没有从觉至觉,会不会由迷入迷,不论你的善根熟,还是没有熟,你的恶业造的轻,还是重。这里但,但就是只需要的意思,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那么临命终时,定,大家仔细看这些,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

我们学习印祖讲法,我们先把这段话里面讲净土法义的这个词语抛开。大家来看,我们光学习印祖的用词,就看到他的见地有多么的纯正。他绝不滥用,也不多用,也不少用一个词一个字。

比如说,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对于法的描绘,殊胜无比,不可思议,易行难信,乘愿往生。但是忘却了这个文字里边,为什么说印祖的文字三昧,他还有重要的前行,就隐藏在他的修饰词里边。大家看到了嘛,唯求,专仗,但肯,定蒙。这都是修净土法的诀窍。

唯求就是我们说的净心呀,不是有四种心叫诚净专精嘛。但肯就是诚心呀;唯求就是净心呀;专就是专仗呀;定蒙就是精嘛。就锁定阿弥陀佛,一定就靠他。大家听出来没有,这都是修净土法的诀窍。如果说这四组词、两对,也是互为因果。

比如说,唯求就是因,从心里事上来认准此门、此法。专仗就是果,一定能靠得上,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接引。但肯就是因,我们常说净土是他力嘛,这个他力也是用自力来撬动的,所以就怕你不肯。只要你肯,但肯就是因,定蒙也是果,一定会招感来弥陀垂慈,西方圣境。

我们不是给大家讲《彻悟禅师语录》里边,记得彻悟禅师总结的非常精辟的十六字,是净土的修学纲宗。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大家想,其实印祖就这几个修饰词,也把这个纲宗给涵盖进来。

定蒙弥陀接引,就属于真为生死的范畴,就是要往生,一定要佛来。专仗就是发菩提心呀,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去对接,凡心入圣愿。唯求就是以深信愿。但肯就是持佛名号。所以你看唯求,专仗,但肯,定蒙。也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就是净土的纲宗。

所以最后才总结的说,无论善根熟不熟,恶业轻重,就不搞这些了,不在这上面论了。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这就是我们学习印祖的文字三昧,般若三昧,真实不虚的。

再往下看: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

前面讲的是往生法,这两句话讲的是往生后法。前面讲不论你善根成熟,今生有没有悟,都能够成就。那么这两句是说,你因地修行,往生以后,果地怎么给你兑现。

这里讲到善根熟者,顿圆佛果。顿圆佛果什么意思?就直趋佛境,直接就成佛,快速成佛。实际上表的就是行不退,念不退。恶业重者,亦预圣流。实际上表的就是位不退,行不退。那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合起来。

大家看,为什么往生以后能够快速的修行,成就的一个根本法,就是行不退。就是一直在行,行进在佛道上。

所以这么一个法门,三世诸佛度众生的要道。所以大家看,这句话就表明说,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佛而已,从中可见,阿弥陀佛他跟一切佛都有合作关系,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净土法在十法界的共修法。

我们现在不是常讲共修吗,打佛七叫共修;参禅也叫共修。那只能到某一个道场自己家里面约几个道友,这样子去相互增上、成就。可是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是在十法界属于共修法,这个厉害不厉害。

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所以所有的大乘经典,都在启教这个法门,正说,旁说,显说,密说,随喜说,专门说,这就是佛法嘛。佛在说,说这个法。历代祖师,莫不遵行。这就是以身试法的成功案例,就是僧嘛。所以你看,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净土法门。不是往生了以后,从发愿修净土开始,就是这样。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前面说了佛出世的本怀,自力修行的艰难,净土的方便以后,那就要还回来,看看这个请法禅者,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有怎样的邪见。来看:

汝以禅教自负,而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断灭佛种。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丧心病狂,认迷为觉,指正为邪之地狱种子耳。

你看这里汝以禅教自负,第一句就点破,参禅学教的致命处在哪里呢?自负。自负害死人,害死修行人。

大家想,如果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修行很好,天地都容不下他了,一直就这样强势的认为。他成佛要远远慢于,一个人可能不怎么修行,但是他常觉得自己,哎呀,我还很差劲,我应该努力一点。尽管他可能比较懈怠,就这个惭愧,是入道之财。那正念处,为什么。

参禅者要参透法界平等,像虚云老和尚讲到,开悟了说,山河大地皆是如来。你上哪儿自负去呢,自谁、负谁呢。从教来讲,要悟到二空正理,依教要解悟。

所以不管是禅也罢,教也罢,都容不得自负这个心态,这是最大的尾巴呀。这个禅者一下就露出来。那么你单觉得自己的禅高妙,教通达,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很好的上根人了,那也就算了,最多也只能算个误己吧。他最可怕的是进一步还要说,弘净土者为诽谤正法,这就是严重的害他。

你看: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说蕅益大师断灭佛种。从他这个表现上看,印祖就说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你入魔了。证据确凿、现前就可以判定。

大家都知道,谤净土就是谤佛,就是五逆重罪。你阻止净土就是阻止人成佛嘛。你把佛种在末法时期的真种子,但是,你欲给人家断了而后快,这不是断灭佛种吗。所以听这个言,观他的心行,就完全可以证明,魔附其身,丧心病狂,不分邪正,迷悟搅在一起了。

这就首先把他的邪见之处,给指出来。后边再诚恳的说,这个法比其他的法,还更难得在哪里啊,大家一听我读就明白了。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为什么这里要告诉大家,难得在哪里呀。前面也是在讲,佛度化众生的仪式、方法。那我们学了这么久,看出来了没有嘛,其他的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完成的,唯有此净土法是两佛合作才成就的。换句话说,修另外的法,除了靠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之外,就只能靠自己。

但是净土法门,除了靠释迦牟尼佛,就靠阿弥陀佛。大家想想,靠自己和靠阿弥陀佛,谁能靠的上。我们平常有点烦恼,还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菩萨。那佛比菩萨更要厉害。

这里讲到往昔了,这两尊佛,他们两位曾经是兄弟。在《悲华经》里面讲到,于过去世,发了大宏誓愿,度脱众生。所以合作中,各有分工不同,一个示现在秽土,以娑婆的苦来折伏大众,往极乐世界发遣。所以大家看,释迦牟尼佛就跟招生代表一样,在我们娑婆世界,专门来招生。

为什么要用苦来折伏,就让我们要彻底死心,放弃呀。大家不要说放下不等于放弃。我跟诸位讲,放弃是放下的第一表现形式。苦呀,你不放下就苦嘛。咱们同修,你一个修行人,在家里有在家的苦;出家也有出家的苦。在家你根器到了这个地步,佛在加被的时候,他要把你的幸福感给你彻底催灭。

出家的话,他要把你支撑道场、弘法利生的这种妄想,也给你彻底催灭。如果你不放下,他就让你疼,就让你放,这就叫折伏嘛。

我记得前些天说起牙齿。我们师父和尚上人,说他牙齿这边是种了一个。我也说,我这边牙齿原来不能咬了,也种了一个,曾经牙齿裂了,疼的要命。师父和尚也说,他原来这边不是也种一个牙吗,他是这边的牙齿疼的时候,咬东西啊。

比如左边右边,右边的牙疼,不咬的时候不疼,一咬就疼,一咬疼的时候了,下意识的就往左边移了,就去左边,不在右边粘着不走了。他老人家说:佛菩萨也就是帮助我们用这个苦,利用这个苦,来真正的感受这种逼迫。感受这种逼迫,就让你坐立不安,东西前后左右上下都不对,就让你安住在这个不安之安。

所以我们讲到苦,说到苦行了。大家对苦行的认识总是觉得,哎呀,去朝山呀,行脚呀,拜海呀,怎么样的难得可贵。当然这是难能可贵,头陀行嘛。可是大家要知道真正的苦行呀,就是什么都由不得你,就不按着你的来。

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你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虽然是一种累的辛苦,但终不是真正的苦行。真正的苦行就让你疼,只要你一着相,就让你疼的受不了,就要折断。折伏是什么呢?要折断你在娑婆的存在感,伏住你的幸福美满,意气风发,充满希望,就让你断了这个念想。

我记得以前有个流行歌曲,就唱得充满希望。我小时候看的《咱们的牛百岁》里边唱的歌,青悠悠的那个岭,绿油油的那个山,双脚踏上丰收的路,越走心越甜。还有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那我们心想就是娑婆世界的事啊,这儿的事成了,极乐的就成不了了。

所以这就是苦,他(佛)必须让我们以染土的秽恶,见的是恶人,闻的是恶声,以这个苦折伏我们发遣。阿弥陀佛,则是让我们安居净土,以净土的乐来摄受。 钧陶就是来造就、成就我们。

因为前面示现一下,说走一遭,觉得娑婆世界非久留之地,那么正好安居。你看这里用的安居净土,定下来,这是我们的根本地盘,所以不是常把极乐世界比喻成故乡。

所以说这种极乐之乐,为什么用了一个极字呢?他就是对于所有苦的根本了却,把娑婆世界最根本的这些苦点,都做了相对的一个置换切除。而且究竟上来讲,以绝对极乐的极来施舍他的解脱成佛的寂灭,涅槃大乐。

所以印祖给他这么一说,讲透了净土的一个脉络线条。可以说寥寥数语,就爱憎分明。当然这个爱憎不是说讨厌这个,反对通途法门。就是取舍分明,抉择分明,这么说更加的适合。

后面开始就进一步呵斥这个上座禅者这种肤浅的见解。你看:

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

那时间关系,下面开始的内容,他(印祖)要把净土偏赞,而且有理有据,着实而说,确确实实是究竟之法门。那下面内容,我们下一堂再来学修。今天,大家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次再见。

(第五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又是周一,我们一起来学习《印祖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今天已经讲到第五讲了。

上一讲的时候,印祖把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两土教主,给判别的非常的到位,一个是折伏;一个是摄受;一个是以苦来发遣;一个是乐来接引。一般人都知道净土的修法,两土世尊的苦心,正是如此。但是我们在修学的现实生活中,几乎大家还是对净土觉得是一个太过于简单,太过于稀松平常,甚至朴实的这样的一个修法。所以往往给我们从一开始接触佛法,接触佛教,就会种下这样的印象。

因为净土确实它的铺张摄受的根器太广了,几乎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学佛的标志。世间人对佛教的认识,也几乎从这句佛号开始契机,所以我们往往会形成一个肤浅的见解,就是太简单。这里印祖一开始就来呵斥这种肤浅的见解。这个问题的提问者上座禅人,他也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来看,印祖说: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

你看,这个愚夫愚妇好像在净土的教言中频频出现,有时候我们会集体无意识的把它判为,没文化、傻、愚痴、不聪明的一个代表群体,当然有时候我们确实反而衬托了,净土所被的根机广大。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娑婆世界大家约定俗成所谓的愚夫愚妇,我们有没有想过,他实际上是免去了八难中的世智辩聪。这样的一种善根。他没有世智辩聪这个障碍,反而更容易上道。

所以这种容易死心念佛这样的一种习性,在俗情和道情的相互斗争中,他占尽了天然的优势。但是一般人看不到他们得到的真实利益,只能以世俗的去定位他的状态,就容易好像让人,生起了一种由于这个法对于人的判断,对于这个法也生起一种轻慢之想,看不起净土。好像我们一般看不上的人所做的事,那往往就成了看不上的事。所以印祖一开始就把广大的这种普遍的见解,做了一个喝斥。

后面开始示正见,你看:

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

就是说,你光看到净土的这个低端的接地气,你怎么就看不到净土这个高端的让人高不可攀呢。我们但凡学习《印祖文钞》,那这种口吻,这段内容几乎也是耳熟能详。大家知道《华严经》是佛法富贵的代表剧目,它的法会的这个场景。

我们现在不是也在北京居士林讲《华严经》嘛,它既有气势又有戏剧性的这种场景,那么善财这样的一个主当机行者,可以说是经历了这个代表性的,这种殊胜的学修经历。说明善财童子的这种善根深厚,智慧高明,可以说足以自己去担当自力的成佛之路。可是最后他还是依着菩萨劝谏,入的净土法门。

而且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上不了道,只好修净土,他是经过五十三参百城烟水,见过太多的高人、善知识,经历了各种法门的熏陶,最后居然还是来选修净土成就。

大家要晓得,这不是说我们见善知识,他们太了解法门了,他不是修不了了才选修净土。而是,大家看这里说于证齐诸佛之后,有这句话做铺垫,还发了十大愿王,然后回向往生西方。为什么?为了快速的圆成佛果。并且善财童子还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后面讲的是普劝华藏世界海所有的一切菩萨,有目共睹的,有耳皆闻的,有心的皆回向,统一往生西方。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什么号召力。

所以大家再次感受到这般苦心,这种缘由,这样的大利,为什么何以故说,我们说净土的境界,全体是佛的圆满境界。大家要知道,具足佛境界的净土也多了去了,为什么就独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为什么就说它境界圆满,因缘殊胜,快速得法界的功德呢。

这个原由,印祖这里是据实而论的,他的这个论,我们凡夫真的是够不着,只能够仰信。因为在诸佛菩萨这种情怀视野中,他一定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形。这样的一种形式是什么呢?就是净土(他光说上根器的,我们不说下根器了),光说摄受上根器能到什么程度。

印祖后面注解了,说: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

这段话给判的算是到家了。我们其他的都不想,大家想,这里讲到夫华藏海众,就是华藏世界海众菩萨,这已经是累劫、久劫修证。我们光说一下人家的这个因缘,就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菩提树下证得佛果以后,初开法筵,他们就来作听法庄严众。

大家想想那是什么因缘概念,就是头一遭就能赶上这个法会。我们现在不要忘了,我们虽然还能够学习他老人家的遗教,可是毕竟是遗教了,在末法了呀。而且不要忘记,我们有时候也不是生下来就续上过去的善根,能够在二十岁之前显现善根信佛的有几个呢,大多都三十、四十、七老八十了才开始信佛,才能亲近得到这个遗教。

那你想想华藏世界海众的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场法会,他们就参与进来,因缘是这样的因缘。那人家的境界是无一凡夫、二乘,全部都是圣众,没有凡夫,圣众里面全部都是大乘,没有小乘。

没有凡夫就说明没有见思烦恼,大家已经同步在一个心地海中,一个心地海中来共修佛道,就是这种境界。这种同步的互作善知识,根本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况。大家想,连二乘有法执的都入不了数了,那就说明都能见中道实相,生在佛家,这样的材料。

我跟大家讲,虽然我们就这里这么听,也不会非常有认同感的感觉到这是什么水准,这水准太高了。

印祖这提出来,人家最基础的本事是什么?能够去无佛的世界里面,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做佛。那说明人家都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了,华藏世界海里面的净土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这里就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呢?大家想优势在哪里,我们思考一下。

此前给大家讲净土法门,说过无数次极乐世界的一个优势,缘起中的优势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是总持选择,就是给他最为得天独厚的选择空间。还记得《佛说无量寿经》里面,世自在王佛把二百一十亿个国土现给法藏比丘看,然后用十劫思维,设计就设计了五劫的时间。

所以就把他方净土里边,所不完善的成佛之道都给屏蔽掉了,设的这种设置呢,极简单明了的成佛道场。

大家想想大菩萨,越大菩萨越明白人,他不是我们娑婆世界流通的这点佛法,我们还觉得要具足正知见。人家具足了法界的正知见。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优势,我们体悟不到,反而在他们的法眼中是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也更加的比我们相应阿弥陀佛大愿王的效果。

这么多净土,就像我们读名牌大学。有的名牌大学,各个都有他们具足代表性的学科,首屈一指。可是,如果说一个真正全面的权威大学,各个学科都是权威,那大家都知道,到那儿去拿那么一个文凭学历,那就代表最高水准的人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为什么说净土无量在华藏海中,但是偏选极乐世界呢,往生极乐世界,出苦之玄门。

出苦之玄门大家要体悟这个话,轮回是苦呀。这个玄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不经意间,一不小心就入道了,一入极乐就径登不退,成佛之捷径,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同步的。

你看我们这里的话,要先皈依三宝,前两天还念皈依了,皈依完了,又不懂得受戒,不知道怎么样修学道品。可是在极乐世界,从皈依三宝到受五戒;到修学道品;戒定慧三学;乃至得神通,一念间去大作佛事,跟佛一模一样的本事具足;就是所有的从开始到最后,从低到高的手法境界,同时得。同步的,所以才叫成佛的捷径。

就直接临摹佛陀的这种生活质量,现场写生。你要知道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以佛为模本的话,那不就是凡夫就是佛嘛,业障即神通嘛,就这样的捷径,当然就称之为玄门。玄是什么?幽微难至,在娑婆世界,哎呀怎么也想不透,居然有这样的事。

以上是着眼于法界之事,以法界说这个事,所以说净土是根本道场。下面开始就着娑婆现世而说了,说娑婆的一切道场,是以净土法门为根本的。历代祖师的明眼,明白眼目就把娑婆世界的这种道的根本,给调和的跟大菩萨一致了,一样的见地,选修一样的内容。

大家来看:以故就是所以才这样,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你看,我们每天早晚课都是要念佛,念佛菩萨圣号,从中就证明净土法门这个总持能力。所有的修行人,但是修佛法的,都得从这个法界入,从这个法界出。净土法门,这个各大丛林,一切道人的一个大靠山,这是现在明摆着的事实,你不能不承认,朝暮持佛名号。

既然这样,印祖为什么要把这里所有各种宗派的丛林,都先把它拉出来说一说呢。因为你这个上座参禅人,总归得住寺院吧。你住在寺院里,常住丛林里边,一切常住师父,要随课共修,你总得上早晚课。早晚课来讲你在修什么法呢,必须修的一定有净土法门,一定要念持佛名号的,那你念这个佛号干什么呢?所以,印祖后面就开始把他给放进去,装进去说了。

汝历参丛林,何日日修习,而反生毁谤之若是也?

就是你在道场里面住着,天天跟着大家念佛,你这会儿反而诽谤说念佛法门不地道。

儒书所谓习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为甚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咱们俗话说,你简直就是一个吃着谁骂着谁的人。为什么呢?如果是一个无见识的人,不知天高地厚,那么他说一番轻视净土的话倒也罢了。你也算是一个历参饱学的一个禅和子了,天天在丛林里面度日云游。

因为大家知道,古来的丛林,出家人到处去参访。到处去参访都有一个挂单,现在我们白华庵也有挂单寮。我们白华庵这边,只要是出家师父来挂单,任何缘由都不问,反正至少三天,这是丛林以前的规矩。

而且告诉大家,师父们出来参学云游,到一个庙里挂单,头三天他是要养息可以,不参加早晚课也行,参加更好。那么他有一些法务或者朝拜,或者一些参访的一些人,他自己随意。三天以后,如果他继续要住,那么道场里面也就可以给他安排个活,你先干着,打板、还是敲法器、上香都行;这就称之为挂单云水生涯。

我这儿插个小曲,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老有居士同修给我发信说,师父,能不能在庙里面挂单。我说哎呀,你有戒牒吗?你凭啥挂单呢,光凭皈依证是不能挂单的。凭什么在庙里挂单,住十方净资集资起来修的办道道场,是因为你出家了,舍了家了,云游四方,哪里住呢?那就走到哪里,住哪里的道场,这叫十方丛林,也叫十方来十方去。

我们都知道供到庙里的钱,说十方来十方去,这个人也是十方来十方去的。但是居士同修是没有资格挂单的,你不要再跟我说挂单了。你说想到庙里来共修共修,亲近亲近常住,这也算是个如法的话。或者我这也是个不好的心一样,你觉得说,哎呀,外面住宿费用太高了,住庙里边,我能够沾点光,吃住稍微容易接受一些。那也行呀,这也是人之常情,没有问题。你不要冠冕堂皇自己大摇大摆地来挂单了,你凭什么挂单,居士哪有挂单的份呢。

所以这里印祖说,你日日修学,天天出去挂单云水,你挂单哪个丛林里面,不是在修早晚功课。一代教法的标志,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为一切因缘中必要缘起的佛事,自己用功;替人超度;接引佛事;回向功德。大家也都在每天念诵回向,哪一个法门离开净土嘛。

所有的天下出家人,每天道场里面必须以净土为归。你诽谤的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参加早晚课,也会随课比如说做普佛吧,要念佛回向;给人家消灾延寿;超度亡灵,得到西方去,莲花朵朵开。你发自内心的不相应,看不上这个法,然后你依然还用这个法,混在常住里面给人家念诵,替人家消灾超度,拿着信众的结缘供养。那如果你心怀这种见地,那你就是骗人钱财呀。这个话丑,理是端的,就是吃着谁,骂着谁。

印祖的话说得在理文雅,所以这里后边的一句好像儒家说的,天天干着这个事,而不知道这个事的重要性,决定性的因素。就好像父母把我们养育成长,你不但不去孝养父母,甚至还杀害、残害父母,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说你也算是一个代表人物。这句话就是这么个意思。

下面我们再往下看:夫《华严》为诸经之王,王于三藏。《华严》不信,即一阐提。纵不生陷阿鼻,报终定堕无间。

你看,其他的且不论,《华严经》就是一代教法的核心,王牌经典,尚且你还不能够信,还说服不了你,那你还信什么佛法呢。如果你来排挤净土的话,那你就是破佛所说呀;破佛所证呀;破佛度众生的慈心;破众生成佛的这个救命绳索。你看这讲到即一阐提。其实,印祖说的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你不是阐提你是什么?阐提就是断佛种性的人呀,地狱种子嘛。

所以印祖的这一番话,一方面其实也是匡他的见地;再一个这样一说的话,也等于说给他消消业障,呵斥骂一骂他;第三个也带着开他佛法正眼的这种加持力吧。所以先把果报授记给他,若不改悔,则精准无误去地狱吧。最后印祖也可以说毫无情见,没有这种同情,所谓的情见,道不同各行各法,各修各行,尽我的份来劝诫,总之你不信就拉倒吧。

所以:吾欲离苦而求生净土,汝欲得苦而毁谤《华严》。

我是认准了现状了,走对了路途。你空有这个因缘,也知道《华严经》,但是,求生反堕。把醍醐当作毒药,而且还以此来下毒,还来害诸有缘,那么你最终是苦的。

最后:汝守汝志,吾行吾道。

印祖的这个个性又来了。当然我们也不必理解,印祖这会儿难道是起嗔恨心了吗?这就错了。印祖是一片大慈悲,实际上是又用另外一个层面来摄受他。说你去吧,既然咱俩道不同,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呗,个人生死个人了。本无外贼唯防我,各有来因莫羡人。所以说你去吧。

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说的一套一套的。汝去,吾不语汝。

就是你去吧,不跟你说了。这是印祖既行慈悲又不失风骨。我们总是说,一说慈悲就好像没有自己的僧格了;一说到有点见解,又觉得变成棱角了。所以传老就这里说印祖实际上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一种示现,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当然讲到此处,我们也非常感恩印祖,从论中的缘起这么一位上座。

下面开始,这个禅人的问和印祖的回答,开始步入到实际问题的一个对答上。下面可以说是《净土决疑论》第一个回合的问答。但是这个问题,这个上座的问题所在呀,几乎代表了有史以来,对于禅和净;修与证;所谓的当下和西方;往生与无生;唯心自性;和十万亿国土等等这些,也就是说在这个教法中,其实最为相通,但却最容易被误解、错解的一个核心法义的问题。

今天我们再一次讲,其实我们此前大家也都从《净土十疑论》、《净土或问》乃至《弥陀要解》中都学过。但是这个问题呢,我们确实还是要再一次来学习,来贯通。否则的话,我们也会有误解或者错解,乃至思议解。什么意思呢?误解就是一种低水平,他的认识很浅表,他不能够通过深究,来出现自己的这种观点,误解;那么错解的话,这个禅人呀其实可以说都占全了。错解就是横超、竖出,他厘不清,贯通不了,而且他还死死的执著自己形成一个坚固的定见,错解;思议解,就是一味地在理论上自相矛盾,实际上他没有用心去体悟实践出来的那种真情实感,只是一种推比度见而已了。

那讲到这儿了,没有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也再跟大家说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还到不了这些,都属于不解。在佛法里面,有时候禅宗不是讲到,你没有悟性或者心不到之处,说你不解风情。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法呀,没有到位,大家知道吗。

我身为一个讲经法师,也不是护短。有时候大家仔细体悟一下,我们常说,哎呀,你道理讲得再深也没有用,还是用不着。当然这是一方面,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这个话也要分情况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你真的道理上到位了,我告诉你,如果你真的道理上明了到位,那么你境界也就相应。

主要问题是,实际上我们虽然说讲道理,我们从来根本就没有在道理上到过位,也就是说那个道理的深度、广度、圆融度,其实我们都没有弄懂。你不要说,道理讲那么多还是用不着。真的道理懂了,明了了,你也会用,下意识的就用,不用都不行。所以说你不会用,还是用不着,说明你道理没懂。大家要仔细,为什么要听法,就在这儿。

那么这个上座呢,虽然他这样的一种发难,但是他可能是被摄受了,他的这个我慢之山也被折伏下来了,他还反而祈请印祖开示了。当然他也回应得比较有礼。

大家看:彼曰:道贵宏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

就是说,那你既然这样讲的话,我们解脱之道,成佛之理,心性之极,修行的台阶,这个你既然这样,你要弘扬,要通达呀。弘扬就是你要向人说明白,你不能把我呵斥几句就完事,对吧。你让我通达,就是要有问有答,问明白呀。如果我们有疑心的话,他这里叫剖决。剖是剖析,剖析对错;决就是要取舍,抉择;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我断疑生信,既然我的知见是有漏的,出现了问题,那么法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见死不救呀。说的有理,进一步又把他的问题呈现出来。

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舍东取西,然后为得也?

刚才给我们讲到了,这就是禅与净;修与证;当下与西方;往生与无生;全部都是属于他提的这个生灭,舍东取西;不如当下即是寂光净土,但证法身,即是不生不灭;一个问题。

从这个问题中,我们也常听佛法中讲,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个法身,从汉语表达的意思就是遍一切处。无处、无时、无因缘中他皆是法身本身。所以我们常讲,他成就的国土就是常寂光土。

大家学《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当时把它解释的很好,他说清净法身和常寂光土并不是两个东西,不是两码事。从唯心的角度来看,就叫清净法身。因为唯心来讲,它是有思想,有灵动拟人化的,那我们把他描绘成叫法身。

从唯物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世界,国土性质的,那就叫常寂光土。实际上大家这里一定要套在一起,是一个境界。常寂光,我们都知道。常就是从来不动不坏;寂就是从来都是清净无染,无分别的;光就是一切处的没有漏的。

既然这样,那就说明当下、当处、当体就是净土。那为什么还要去西方呢?遍一切处,就一切处皆是净土的,那娑婆也是一切处中的一处,那还要去干嘛呢。无时、无处、无因缘,当下都是。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说往生嘛,听出来问题了吗。

无时就是不需要等到临命终时,或者说非要念佛、忆佛时,此时就是当下就是净土。无处就是不必去追求十万亿的国土,也不必从东到西,太远了,无处当处就是呀。无因缘不在就是何必还要释迦佛要发遣,阿弥陀佛来接引,还说什么苦,导什么乐,又把四十八愿发了一回,信愿行修了一辈子才是。无因缘就是不要缘起这一套修学体系,本身就是、现前就是阿弥陀佛净土。

所以,这里的禅者说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那就说明他认为,无时、无处、无因缘不是这个净土,为什么要以生灭心,舍东取西才得这个法呢?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常听闻思,但是也必须要常来辨析思维。为什么?佛法越辩越明嘛,也就是心性的流露,流淌出来的智慧光明。

我们一直知道印祖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就是修净土的人,不要先涉及禅家一路了。为什么?你弄不清楚禅、净事相上的差别,理上的一致。为什么彻悟祖师讲到说,哎呀你实在搞不清楚生和无生这种圆融的话,与其去执著无生之理,还不如死守着求生之事。

所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矛盾点。从事理上来讲,什么是事,现象,就是西方净土;理就是常寂光土;他的矛盾点在哪里呢?不圆,没有把它圆融。从修德和性德上来讲,就性德的角度,本具的而言,当下就是。可是当下就是,你是不起来,还要怎么样,还要修德才能圆满性德,那必须求生西方。

所以蕅益大师说了性修不二嘛。他把性、修给割裂开来了。这样的话,他其实把凡圣也给错乱了。为什么呢?虽然说当下就是,可是,就凡夫而言,虽然心性跟圣者、跟佛是一样的,可是现在行为是凡夫呀。人家圣者来讲,虽然示现为凡夫,但是人家是彻证圣心的呀。所以现在就把修因证果给乱掉了,说这个当下。

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有几点一定要明确。首先第一点,就是一切的佛法的现实意义,大家都来学佛修行。你千万不要越位,就是一定要立足于我们是凡夫的本位,不能穿越的。

因为我们是凡夫才启动佛法的实用价值,虽然当下是说得好,可是当下只是让我们从理上来明了这个。实用价值就是,他让我们更有把握而已了。立足于凡夫说圣人的圆满境界,是为了说从凡到圣更明确。不是一味的去提倡圣人境界,忘了自己还是凡夫,这就不对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代沟。大家想我们修行人,我们都是同修,我自己也惭愧,大家也都有这种遭遇和这个实际情况吧,就是言行,为什么就不能够相应。

为什么?因为有业障,业障一障碍就有代沟。言这样直勾勾的讲出去了,可是行呢,弯弯曲曲跟进不上。虽然说业障是假的,可是它在凡夫心中产生了真实的阻隔了。那么我们就当真的要去修,以达到这个假的这种窥破,当体来见到本真。

所以说理想与现实是有代沟的,就像我们说的直线和曲线一样。虽然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直线是行不通的呀,只有面对真实的地理情况,绕来绕去,才能真得到那儿。光说直线,你现在直不过去呀。就像我们生活中,不是老有一种所谓的直肠子,一根筋,他就老碰壁。

所以禅人的这个问题,刚才这种陈述表达,实际上他就是属于在知见中的直肠子,修行中的一根筋。看上去说的酣畅淋漓是对的,实际上操作起来没有现实意义。没法操作,是这个意思。

所以光讲当下就是,讲这个性德,不去事修,没有修德,性德就显现不出来。这是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诸佛弟子修行的必由之路,就非要经这个套路,你绕不过去。理上去悟,事相去修,缺一样成不了佛。所以说,现在我们去厌离东,欣求西,正是转凡成圣的一种事修上的历程。

你说的好,当处就是常寂光,何必说以这个生灭心去修行,有生有灭不是心修行。那么难道你现在心存有一个不必求生的心,就不是生灭心吗;难道我们舍东取西就离开了当下了吗;你说舍东取西,是一种有分别的取舍,难道不舍东不求西,就不是一种分别取舍之心了吗;再说,纵然舍东求西,正是为了入这个不东不西,假借舍这个假东,假借取舍,何妨不取不舍呢;为什么取舍就不可能是不取舍呢;你为什么把它割开呢?

所以你看,说是唯心自性,反而他不了解唯心自性。因为唯心自性确实当下是出自佛经,佛口,但是他执著把它执为死法,就会破这个求生西方之法。

所以大家想唯心,唯心其实就是唯境呀。我们一说唯心,就到处去觅心,也就是一切境界,境全是心。全体东境求生西境,也不离唯此一心,出不了这个唯此一心法。

所以大家想想,只有依佛的所教奉行,依着我们现在的生灭心,去舍东取西,才能顺势入这个不生不灭,无所谓东西的境界,大家要听明白。

所以我们常说顺境逆境,简单的理解,好像是生活中顺不顺。其实在法门上的顺境逆境就在这儿见分晓,你顺着诸佛所教真实教诲,你去修,这就叫顺境。因为这才是真实的,真正的。如果你不依着佛所教而奉行,一直对抗,那就是真正的逆境,这才是逆境。其实有时候我们唯心自性,其实都搞不清楚。

传老这里引用了两首诗,我们也给大家读一读,省庵大师的诗。一首诗就把这个问题给他解决了。

你看: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不知真性体全收。都说净土是唯心净土,十万亿去这么远是心向外求。但是他不知道,实际上认为妄心是在心内,身体内。他不知道这个真正的真心,不管说当下、乃至十万亿,都是真心所一体全收的。

再一首弥陀诸佛镜中影,极乐娑婆水上沤。就是极乐世界也罢,娑婆世界也罢,都是像水上那个幻泡一样。那既然如此取舍厌欣无挂碍。就是让你取就取;让你舍就舍;让你欣求极乐,你就欣求极乐;让你厌离娑婆,你就厌离娑婆;不要再多一分的这个起心动念,实际上这就是顺着诸佛教诲而入的修行顺境。自家屋里任优游。多好啊!自家屋里,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大家想想,在我们修行中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说说是,谁敢呢,你悟吧。悟不到了,你就信吧。如果信不到了,那你只能好好用行吧。

虽然讲这个法呀,真的是非常的清明,又极其的微妙,已经直把这个法已经论到尽头了。但是虽然这样的核心法义,好像我们很多时候也根本关注不到这儿,什么东西呀,心性呀,常遍呀,生灭呀,什么净土法门的概念,我们好像也不关心。

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什么,还是生活。生活中貌似的修行,乃至我怎么办呀,如何修呀,对不对呀,现在问题怎么解决呀,到底有没有功德呀,受不受报应呀,全耗在这些上面,完全不在信愿上去铺天盖地的提升自己。所以总上面所说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执理废事。

但是印祖对他的回答呢,反而帮他接地气了,让他回到凡夫的本位,回到人间来,不要说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话了。

大家来看,印祖怎么来责备他的过失。

余曰:谈何容易?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

说白了,我们日常话里面也常说,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呵呵,谁不想呢,谁不愿意呢,可是我们只能说说而已呀。为什么?口业力量太小了,我们的身业、意业不买账。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梦,说当下就现证,可是现实生活不买账。大家都是修行人,确实我们心存光明,可是我们的行为往往黑暗不买账。

所以印祖说,谈何容易,一语道破。哎呀,妙庄严路是一部血泪史呀。我给大家讲,我们现在白华庵前面那条路就叫妙庄严路。这条妙庄严路,先从码头一步一步的上,上到中间到一个正趣亭,又在哪儿一步一步的下。上的时候大汗淋漓,石板路走的也很辛苦,甚至有的人拖着行李确实很累。

下坡的时候呢,这边雨水多,一不小心还要滑,还有叉路。所以大家要知道,修行其实也是一个上坡下坡的过程。

像我们这里的阅藏法师们在看律藏的时候,前两天聊天聊起,他说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没有好好过过日子,天天麻烦事一大堆,完全就是一个逼迫的人生。普陀山佛顶山上的树特别结实,特别敦厚,又矮又粗。大和尚说,哎哟,他们苦过来了呀。大家知道,又说起苦了,不是没有苦了,是不觉得苦了,这叫苦过来了。台风来了刮的呀,不是说没有风了,是风刮不动了,这才叫修行呀,谈何容易。

我们造业下堕轮回,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里谈何容易四个字,道尽了成佛之路呢。大家设想一下,就算我们现在很轻而易举的造恶业,特别很顺势就下堕去轮回,我们做这个有多么的容易,我们多么愿意投入,十分管不住自己的去干。那么修行成佛就有多少的艰难,这种被迫,硬生生的剥离,这个程度是一模一样的。

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了没有,就是我们现在入到一个自然而然,下堕的这么一个力量中,这个力量有多爽,有多容易,我们多么下意识不自觉的就去干,那么说明成佛有多难,跟这个有多容易的程度是一样的。这就不要多说,你就明白为什么说,谈何容易。

所以印祖这里说,你说的寂光净土没有错,可是这是在佛眼中倒是当处即是,可是佛是处于然非智断究竟的境界。智断就是智德和断德,我们常讲的三德等究竟。智德、断德是佛的一个功德,不多讲了,大家想了解去查去,字典里面一查就有。就是都修到头了,智慧修圆满了,烦恼无明断尽了,不到这个地方品尝不到,什么叫做当处即是。

大家想,你想全面完好无损的去投入到常寂光土,圆证毗卢遮那的法身,虽然我们当体就是,可是一定要到究竟的地步。现在我们隔着山水万千重,虽然知道山水也是假的,就是一个镜子中的重影而已,可是我们就是跨不过来呀。

我们现在所谓的修功德、积福报,有时候我们也叫很有善根,大家要知道,这不叫真善根,只能叫善法。他不是脱离轮回的,还是生死一边倒的。真正的,至少你要开悟了以后,才算入了真修,也就是说,你这才可以称作叫做修行了。

我们现在所谓的放生、吃素、布施、礼拜,如果你不明白心性,都不叫真修,叫盲修。当然盲修也算修,问题是眼没有睁开呀。这里唯有净土是例外,为什么?因为我们随佛的教导修,虽然我盲,但是佛不盲呀。所以只有修净土,不算盲修。其他的法,你只要自己没开悟,都算盲修。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祖说了不能彻底亲得受用,而且他把次第、教法也摊开来讲,说:

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

这是讲到天台宗最高水准的教法,圆教的水平来讲,已经到了十信位。十信位是什么概念,到七信,十信里面的第七个位子,才了生脱死,但是还叫做内凡,还在凡位。因为他还没有破无明见法性,只不过毕竟了生脱死了,给的待遇好听点,叫做内,内的待遇。可是他还没有圆满的见到毗卢遮那的法身,见都没见到,不要说圆满见。

什么时候能够见一丢丢呢,从初住开始。初住,然后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一位地步是一品一品的破无明。也就是说一点一点地剥云,一点一点地去见常寂光,毗卢遮那法身。而且他的遗憾之处,他不是圆见,不是一目了然的见,一点一点地见,叫分见,一分一分的见。也就是说到这个地步,也不敢有资格说,当下便是毗卢遮那,他还没有当下。所以你现在还是凡夫,在这儿说什么当下。

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

你哪敢说圆证嘛,先把你绕不过去的路给你摆在那儿,你自己踏上去,看看你在哪儿。圆证了才不妨说当处是寂光了,前面这些大菩萨们只能叫分证。

你看其或未然,你哪敢说,你只是在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

你还是凡夫呀,虽然知道水,没有喝到,本人渴死了。虽然听过月,一直没抬头,不知道它什么样子。大家要知道这个上座,为什么说阎浮提众生难调、难服,非常刚强的,还不死心,还非常的固执己见。

后面又提出来他的论点,那么时间关系,我们下一讲,第六讲再讲。好,今天到此为止,请大家随我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萝密 。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六讲)

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们又到了周一,来共学修《净土决疑论》的第六讲。

在上一讲的时候,就是这个禅者,他提出来一个非常难以企及的一个见地境界,当下就是常寂光毗卢遮那法身净土。但是从印祖的理论剖析中,我们就知道了,只有佛大圆满觉才能有资格讲这个话。像等觉的菩萨,尚还有一分不到顶。

所以这个话,不是我们一般凡夫俗子可以说的。我们轻而易举地把它讲出来的时候,有可能这也是我们现在有时候,大家在学修和别人分享佛法时候容易出的状况。就是以为一针见血的把这个法给点出来,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很可能还不如那个慢慢的收放。所以在这个上面,印祖就说了,说我们有点太过分了,光说当下,不知道我们现在离得还很远。但是,我们都知道凡夫固执己见,是可怜悯人。

这个上座还不死心,他又来了这么一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

你看,又说了这四句十六个字。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禅者他是一种示现,这样对我们来讲也算是一个信心的增上吧。但是示现这样的一个情状,就是久习成性。我们每一个人,大家平常在心地上、在生活中,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的这种久习成性。

有时候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虽然知道他有偏,但是不愿纠偏,无力纠偏。我们常讲的业障,实际上也是面子问题。那世间古人都说了不知好歹,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时候我们一块讨论佛法,我也曾说过:真的有时候,我们去一块讨论、学修佛法,前提是大家真正的相信佛法,才好说话。现在我们有的时候连一个基本的良善都做不到,我不知道大家听了有没有感觉,反正我自己自省啊。

不要想着说别人,我们根本就不良善,没有耐心,一言不合就发怒;而且往往在很多时候,把别人总是往坏处想,疑心切切,听不进去忠告;从来不知道忍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没有这种欢喜;只要旁边有人犯了一点点错,那马上就罪该万死,哪怕他是真的错了;不离地的说谎,一涉及点利益马上翻脸;这都是我们现在一个固执的功德了。

所以你看,上座他这里在法上的执著,也是到了这种片面。当然来讲老僧常谈,确实如此。但是我们要讲唯心自性,大家要知道,它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火中莲花,亲见的境界。一旦说有唯心自性这种知见,他一定会同步也深深的知道,求生西方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他一定是同步的。

所以尽管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说辞,当然印祖也讲,这是祖师们的穷理极谈,确实有此事,也有这个理。可是现在之所以这么讲,禅法传承也是摇摇欲坠,那至少有理上这样的一种见解还在。如果有难得一见的根性,也可以先从禅门入,再回归净土。而且这样说的话,往往用禅的这种难行,来衬托出我们净土的易入。

如果再往上拔高一个见地的话,禅宗和净本来就是一家呀,你亲见本来面目的人,一定会更加偏赞净土。所以现在这个禅者,反而把一家的话,拿来作为分家的理由来用,这是一直存在的一个偏见。本来以唯心自性是应该更加进修的。但是现在,执著唯心自性是阻碍了我们的进修。所以说将此破彼,可以说大错特错。我们来看一下印祖他是怎么回应的,大家来看:

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儱侗,知见颠倒之若是也?

这一段剖析是非常到位的,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咱们闻思法,闻思,有时候闻到了以后,再思,修。有时候他的这种思的方向,有可能是一种凡夫的浅解,肤浅的见解,他不是现实作用。就像那个禅者说,你看这里讲,宗门所说的唯心自性,他是一个理,极致的理,对的。

但是,大家不要混为一谈,他不是讲具体的操作。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让人明了这个理念以后,有了信心,然后用此信心,注入修行的原动力。所以从理上来讲,到位了,反而是更加明了的知道事相上还差的很远,应该努力修。但是反面认为的话,理上达到了,事上就不去做了。你说这不是很颠倒嘛。

所以印祖在这里也讲到,为什么要谈这个究竟理呢?先让人从直观上,知道有这么一个道理,境界。所谓的不涉因果,那确实从究竟理上来讲,前因后果,前后一种时间相,也是一种错觉嘛。

所以我们学《印祖文钞》时候,常看到印祖有时候说,因果是大圣出世度众生的一种大权,听了有时候会吓死人的,因果真实不虚,怎么又成了大权巧了。那么说修证的话,觉得听起来很美,不用勤苦努力,凡圣本来就平等,生佛一如。你是从道理上明白了以后呢,然后依着这个理,来开始起修因证果,从相上去修,超凡入圣。所以说即众生而成佛道,它是这么一个理。你怎么能够把事理混在一起,混乱不清,产生出这样根本的颠倒知见。这是印祖说的,事理不能相乱。

后面我们再往下看:又汝以舍东取西,为生灭者。

这就是我们说的跟那个实际情况为什么脱节呢?就是说出来的时候,你认为舍了东娑婆世界,取西方极乐国土,好像这是一个生灭法,舍此取彼嘛。

但是: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

这样的一种回应,真的是智慧超群。咱们平常说话,他口上来的快,口上来的快为什么?脑子快。世俗人讲脑子快,那大圣人是什么,因为智慧是现前的。所以你认为舍东取西是生灭的话,应当不取不舍。但是实际上你现在舍西取东,这依然还在取舍呀,这叫做执东废西,反而成了断灭见。

大家知道净土宗门里边也有断灭空。我们佛教里面常说,执有如须弥山都不要紧。如果你执著空,像一个小颗粒这么大,这种断灭见就很麻烦。因为它是非常可怕的邪知邪见的一种因。

也有论典里面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而且论实际情况的话,你还没有到妙觉,没有成佛,你做不到这种不取舍的无念。大家知道无念的心体,唯有佛才能独证的,九界以还的众生,包括菩萨,不能够得无念的状态。

所以没有成佛之前,谁能离开取舍呢。大家想想,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那全不是舍凡取圣吗;舍众生取佛吗;百劫修福,这不是舍罪取福吗,取圆满吗;上求下化,这不是取佛、取众生,舍自己吗;断惑证真不是舍染取净吗。

所以大家要知道,在这种取舍的佛事中,佛是为了让众生速证法身,速明白唯心自性,速入生佛平等,所以才劝说,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

这样看来,从凡夫到佛完全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呀。好像一粒种子一样,你遇到水土阳光的缘,开始发芽,发芽的时候,必须种子就舍去了,对吧;那么芽又会生茎,那芽又得舍去;茎又会生叶,那茎也得舍去;叶又会开花儿,叶也得舍去;花又会结果,花也得舍去。所有我们成佛,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次第。所以印祖这里给他回答,可以说是很圆满的。

你看:夫未证妙觉,谁离取舍?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舍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这个问题是属于针对取舍和当下的矛盾,前面两问,这是从现前理上而言。那么下面的一个问题呢,就是引发一部权威之作了,也有一点点,既然印祖前面讲的内容,那么我就着你的内容,也给你还过来。这一问主要的讨论点认为是什么呢?净土是方便权巧,而不是真实的国土。

但是他有针对性,既然印祖前面说《华严经》是究竟圆满的经,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净土。那么现在我就着《华严经》,说一部最有名的注释,叫做《华严合论》。可能我们有的稍微关注一点,好学教理的,当然也要特别好学教理的,有可能才听过。

《华严合论》是有一个叫李通玄长者,又叫枣柏长者,他写的一篇对于《华严经》的注释。如果从研习华严宗的人来讲,这个论典几乎是必读的参考,他确实是权威之作。

那么再加上这个李长者,当时他的发心也可以说是非常广大深远的,也有很多的感应。所以久久都认为这个论典里面,讲的应该是没有问题,权威之作嘛。但是恰恰这个论典里面,对于净土的态度,他认为净土是权土,权巧方便,不是究竟的真实国土。他在著作中对净土的判别认为是一个化城。

我们来看他问的原文:问:枣柏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净土,乃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何以华藏海众,同愿往生?枣柏现生证圣,神通智慧,不可思议,定是华严会上菩萨示现。所有言说,当无错谬。

你看,确实李长者不是一般人,首先他毅力就非常超群。为什么呢?他有个外号叫枣柏长者。他当时修行,为了给这部华严注释,这是他一辈子的心血。躲到山里边,一天只吃枣和柏树叶做的饼,所以他有这个外号。当时他还感应的有白猿猴,还去给他弄吃的还是怎么来着,反正就是大家有口皆碑的苦行吧。

但是你苦行好,不一定他的知见正。虽然说《华严合论》,像我们现在大家学习《净土十要》里边,也有一个《西方合论》,也是一位居士(袁宏道)作的,也很有名。它里边对于净土的阐述,这种文字组织关系特别像《华严合论》。

但是蕅益大师在评价的时候,说他(袁宏道)已经悟的也非常透,教理皆通。但是还是有一个缺憾,与台宗堂奥,就是对于天台宗他还没有完全搞透。

有时候居士们弘法,祖师爷也会给他留这么一个说辞,但这也是事实。这里大家听出来原由了吗,乃为一分取相凡夫,这里面透露出来一个什么消息呢,就是有心念着相的人,没有入法界,他是专门针对这一类人施设宣讲的净土法门。

从中透出来第一个问题,直截了当就是说,难道净土不是三根普被,而是为一些具体、乃至下根的人吗?再一个,他又提出了一句未信法空实理。你看,依旧还有一点执理废事的余味。为什么呢?难道能信乃至能证到法空,就不需要事修了吗,这是又一个错误。然后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

那就好像修不了观,也参不了禅,只好让他专门忆念阿弥陀佛,一分一分这样的净信的功德,生净土就好了。那从中可见,好像净土它不是华藏海,也不是常寂光。这里边的问题就透出来这么几个点。

他这里还特别提出来,怎么就定性华藏海众,就全部发愿往生西方呢?难道这不是回大向小,回高向低吗?而且他说众所周知,这李长者也不是寻常人,他说的话应当信赖。

我们来看一下印祖的回答:

答:枣柏虽菩萨示现。以经未全来,不能预断,故作此说。

下面这一段呢,他是具体讲到原由。说:按枣柏造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就是他(枣柏长者)造《华严合论》早。

论成之后,随即入灭。圆寂了。

历五十余年,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方进《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至十四年,始译毕流通。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彼第八十,善财承普贤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

后面我们一直贯完:及《行愿品》来,第四十卷,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毕,如来赞叹,大众奉行,文方圆备。故古德以此一卷,续于八十卷后流通。欲后世学者,咸得受持全经云耳。

这一段论文虽然内容多,但是,他这里印祖是用史实来回应,事出有因。老和尚回答问题,哎呀,真的是惭愧,他非常有耐心,还有理有据,而且以史实为依据,一切都是依照世间的传统轨迹,因为本身印祖也有神通呀。

我们讲《华严经》,这不是暂时现在因为维摩讲堂(北京居士林)在修嘛,一直也在讲《华严经》,讲过了大家都知道。《华严经》有三个版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

我们要知道《六十华严》是最早,后来武则天手上又翻译了《八十华严》,但是《八十华严》当时虽然翻来了,印祖这里讲到,文还没有齐备。因为《八十华严》中的最后一品的是《入法界品》,所以他说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

后来是一直到《四十华严》,也就是由乌荼国才敬奉给大唐,三年才译好了流通。所以《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是它三十九卷的内容,但是虽然在文义上更加详尽,可是没有《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没有翻译全。所以这史实上有一个历史的差别,说明李通玄长者注释的《华严经》是《八十华严》,他还没有见到《普贤行愿品》里边,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终、最重要的内容。

所以印祖这里给他说,尽管他(李长者)是菩萨再来,但是因缘中,因为他还没有看到《普贤行愿品》,所以在他的显现中,并不能预知《普贤行愿品》有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内容。他依然还得随顺因缘,说白了就是得装着不知道,不能预断无中生有。

这又想起我们那会儿(逗趣一下),一块的师兄弟,然后有一个法师,我记得他说他师父很厉害,有神通。这位同修,说他师父有神通。有一次说个啥事来着,我说那我们不能去了,你师父有神通,我们这么一去,他肯定知道我们想干什么。结果他(同修)说:没事没事,有神通的人,他虽然知道。但是我们不说出来,或者因缘中不显现明了,不按人的套路显现明了,他也只能装的不知道。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里印祖就说了,虽然他是菩萨示现,但是《普贤行愿品》还没来,他不能够预判。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读诵《八十华严》的时候,最后有《普贤行愿品》一卷加在《八十华严》的后面,一起来流通。印祖这里讲到:欲后世学者,咸得受持全经云耳。就是不要落了《普贤行愿品》这个点睛之笔。

后面开始就进一步了,前面只是从不能预判上而言。后面就进一步说净土法门的深广了。虽然讲枣柏长者是菩萨再来,不可能违缘预判。但是这里开始,话锋一转,纵然枣柏长者是菩萨再来,也不能够探净土之究竟法义。

大家来看: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这个话我们常说常听,即此是也。

这是什么呢,古来讲净土,为什么说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呢,唯佛与佛能究竟明了。就是净土的这个法的所以然和然,为什么阿弥陀佛当时发了这么巧妙的一个愿;为什么十方三世共同来出面赞叹、称扬、宣传他的名号;为什么能令一个凡夫速速往生净土,快速不退成就。

这样的法门,只有在佛的境界看明白了,彻底看深广,全部看到尽头了,才说出广长舌异口同声的赞叹。

一般的菩萨不能知其少分,那枣柏长者充其量就是一个华藏海众而已嘛。你看,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菩萨以还都见不这利呀。为什么佛才能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因为菩萨们都看不到这个利究竟大在哪里。所以真的是这样,登地的菩萨不能知其少分。

由此可见净土它是针对所有三根的众生,不仅仅针对你所说的一分取相凡夫。他把一切的上根利器全部在其中摄尽无余。怎么讲呢,后面又来一句:

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

又讲到《大集经》。《大集经》现在因为我们看不到,但是有以前大德祖师们在讲其他的论典中,引到《大集经》里面这个话,所以实际上也是真实不虚的。从这部经典的描绘来看,末法众生,实际上你也不要说一分取相凡夫了,末法众生哪个不是取相凡夫,就是以取相凡夫为主流的。

正因为有这个现实情况,又有些许自以为上根的行者。所以这里就通以为说,净土就只摄下根器而已啦,反正末法都是取相凡夫。

实际上,所谓取相凡夫说的也是实情实景。包括这位禅者,他不也是不断的在问,不断的在答,也是典型的取相凡夫呀。要是不取文字相,不取疑惑相,那么哪来的这么多的问题呢,所以正当合机总摄无遗。

另外再提升一把,我们常讲到,到底学修净土依谁的?这里印祖就说了:

汝信枣柏而不信《行愿品》、《大集经》。是遵县令一时权宜之告示,而违皇帝万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轻重之若是也!

这个比喻算是到家了。这是我们有时候对于法的一个权实的一个根本认识。前面是从根器上来论,权或者是实,还不足为证。此处是以说法人,大乘还是小乘而论权实,应当抉择。就是你相信枣柏长者,那没错,你说枣柏长者是菩萨再来,纵然也是这样。

不管他在家出家且不说;是凡是圣也不论;纵然是圣,你总不能比佛还厉害吧。佛叫做天中天,圣中圣,那你到底听谁的呢?你听菩萨的呢?还是听佛的呢?你相信枣柏长者的《华严合论》,还是相信佛说的圣言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集经》呢?

你听菩萨的话,就等于听县令贴在衙门小小的告示,结果把皇帝定的国家的宪法,你反而给违反了。说:你不知道好歹轻重,高低取舍,怎么能够到这种地步呢,糊涂到这种地步。

哎呀,在现实中,我们也有太多这样的同修了。也不依经典,也不知道经典,然后就听一些常听到的一些话,也不依着法师的讲,就网上这个老师,那个居士说的一些感应也罢;讲的一些话也罢;乃至鸡汤也罢;就视若珍宝,到处转发奉持,还佩服的五体投地。这就是我们现在没有福气嘛,没有福气你就只能到这儿;没有福气你就走不到正道。所以此前这又是一番问答。

现在我们再看下一番问答:

问:彼既海众示现,何待经来方知?

答:宏扬佛法,大非易事。须有证据,方能取信。《华严》一经,迥越群典。无从引类,以自裁度。

这一段话问答中,禅者也有点步步逼近了。说;既然你承认枣柏长者是海众示现的,那为什么还要说经来了他知道,难道经不来他就不知道吗。按照你说的,他是华藏世界海众都是往生西方,以十大愿王,那枣柏长者是华藏菩萨中的一员,难道他不知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件事儿吗,为什么要等到《普贤行愿品》来了才说,不能预判呢?

这里开始印祖就不客气了,开始显现他的本色,一贯的风格。大家想为什么《印祖文钞》呀,完全不会出错,找不出漏洞。我们现在讲法,有时候我们讲讲一不小心就出漏洞,就被人家给揪住了。

印祖他的风格非常严谨,他把弘扬佛法看作比天都大的事。我自己说到这儿也惭愧。我在义理上尽量照着祖师们的说,但是我老念白字别字,这个请大家见谅啊。有时候也像习气一样,明明以前被人家纠正过来了,后来又想不起来。比如说谆谆教导呀,就是老在这个上面,一次两次的被这些同修、弟子们也给私底下说,我就记不住,尽量改,请大家见谅啊。

那么印祖就说了:须有证据,方能取信。我们也知道一般的从哪里取信,什么叫证据呢?第一个现量,就是现实中大家眼见的这个东西,可以说共同许可,是这么回事。

另外一个就是比量,大家共同推理出来,这个理是对的。就好比我们今天睡着了,明天会醒来,那么推出来后天睡着了,大后天还会醒来,是一样的道理。这都是须有证据,方能取信。

但是最根本的证据,最可靠的证据是什么呢?就是圣言量。圣言量的话《华严经》已经讲到极致了。你现在这么问,可是我要告诉你《华严》一经,迥越群典。无从引类,以自裁度。

迥越群典,无从引类是什么意思呢?就说再也没有办法从旁边取证,所以才说枣柏长者不可以轻易擅自定夺。意思是《华严经》已经说到极致了,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你不要再给他进行一个预判,从这个角度也不可以,是这样的一种回应。

这就是原则性非常强,就像前面讲到的,既然你不买账的话,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又来了,不妥协。为什么?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

那大家来看,下面这个禅者又来了第三番问题。这个禅人他的见识也非常广,他在佛门这种公案、教典里面,也是遨游的很深广的。

这里第三次:问:《涅槃》全经未至,生公何以预倡阐提皆有佛性?将谓枣柏,不及生公?

这里就开始说了,你印祖说,枣柏长者不能预断,对吧。原由是没有见到经里面明文所说,那么我现在就把佛教史上,也有同样的一个情况,也是经文也没有来,但是他就开始预断了的著名公案例子拿出来,反问一下你。为什么他能,枣柏长者就不能。

你看,他把什么公案讲出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也就晋朝的道生法师,道生法师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连一阐提都有佛性。阐提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五逆罪,没有善根的人。

《涅槃经》里面说到一个阐提也有佛性,但是当时《涅槃经》还没有来,那么当时晋朝的道生法师,他就依照他自己所学的经典呢,他就提出来说,应该一阐提也有佛性。结果,当时就没办法在北方混了。这个论点被这些守文之徒,批的一无是处,把他视为叛逆、邪法。

由于这样才去到苏州的虎丘,为什么呢?因为他讲的没人听,没人首肯,最后没有办法啦,给石头说。说我讲这个法,有没有契佛心,讲的对不对啊。然后石头都在那儿点头,这是真事。

后来果不其然,见到重译的《大般涅槃经》又翻译过来了,里边明文讲到一阐提有佛性,印证了道生法师的所说不谬。当然,我们也特别告诉大家,道生法师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也是慧远大师结莲社里边的东林十八高贤之一。

那么,这里的禅者就把这个事拿出来说了,为什么道生法师能,大家都赞叹不已,你这里说枣柏长者不能,难道是看不起居士吗。大家来看,印祖回答说,这两件事不能看齐,为什么这么说呢,何以故。

答:阐提原是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何得独无?有智识者,皆可预断。

这是回应道生法师为什么可以判。

但是:往生圆满佛果,诸经绝未宣说。谁敢自出心裁,竖此奇义?二者事理绝不相侔,不可引以为证。

就是这两件事情,不能够看齐,不是在一个水平上。那我们现在推一推也是这样,因为其他经里边也讲到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这个阐提从根本而言,他当然也是众生之一,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佛已经说的,那么就可以推理说,阐提也是众生之一,那就肯定阐提也在内。

就好比我们现在,比如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那有的人就会说你怎么能这么讲呢,种几根竹子就是般若波罗蜜,这又不是《金刚经》、《心经》,它怎么能是般若波罗蜜呢。

诶,那我们就可以说,《金刚经》里面讲了嘛,一切法皆是佛法,难道竹子不是一切法中的一法吗。那就可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这个推断是可以的,为什么?因为它可以有所依的圣言量。我们就可以本着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的原则,推出佛理,他并不是自己杜撰的一个意见。

所以印祖就说,这种层面的话,这个道理,只要懂道理,有思维的人,都可以预断。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它是往生极乐世界,圆满佛果的这种成佛途径,终极导向的这种境界。那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都是无问自说的,连在场的弟子都是,无问自说的。

你现在还敢预断,谁敢说,谁敢预断。而且佛在诸经中绝无提起,那会儿讲《华严经》嘛,其他的没讲往生西方这件事。所以说这是完全性质不同的两者,两件事。前者,依着佛理而推,后者只有佛能说的。

这是印祖的一个分析,我们也从中可以感受到,实际上确实如此。为什么呢?法喻不齐。但是印祖回答的也很圆满,后面还有一段加上去,才确实可以说,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的圆融,也把他的境界又更加提升了。

大家来看:至于二公所证,则非吾辈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戏论。须知菩萨宏法,或顺或逆,种种方便,不可思议。得非枣柏示以不知,以敦后世之信向耶。

哎哟,这个见地,在回答这个问题中,可以叫做称性圆满。这段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现在说枣柏长者可以预断,又说枣柏长者是大菩萨,他示现的。那我就说枣柏长者可以预断,但是他示现的不预断,又怎样呢。

从中引发一个什么观念呢?我们大家也要知道,关于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通病。一般我们认为示现,菩萨显灵他一定是顺的呀,让你满意的呀,欢喜的呀,他绝不会是逆的呀。也就是示现的一定是正面角色,他不会是反面言论呀。

可是大家要知道,印祖也说过,有大权菩萨示现的时候,他会在这个世间来了,应劫而生,搅局,让这个世间大乱,人们意识到苦了,才能出苦海。当然他另外还说,这个法呢,不敢轻易的跟一般的人讲。那我们今天给大家讲出来,想必是把大家都当作二般的人,不要错会了。

又比如有一次我去五台山也是这样,去五台文殊洞,遇到这么一个讲教的法师。当时我还有一个小徒弟跟着一块去听,他把净土法门说的全部违背经纶。他说极乐世界还有三恶道,一般的没有证圣果根本往生不了,然后还说极乐世界哪里可以就一辈子成佛,没有生死,哪有这样好的事呢。

结果旁边下来还有人说,哎呀,这次才终于知道净土是这样子,这才说的是对的。气得我那个小徒弟都跑出去不听了。哎呀,那我自己那会儿也忍着,我就想想他是不是示现考验我的信心,结果那个法师讲完了,还朝我点头示意了一下,不可思议。

所以有时候这种感应也是,今天我在合肥安徽省佛教协会讲课,下午讲。上午没事跟另外的法师出去,刚好绕到一个菜市场去放生,把那些鱼、泥鳅、黄鳝买完了。买完了来一位女众,四十多岁的一个女子,她就非要买一条鱼。

我说我们已经买了嘛,都包了嘛。她说我今天要吃,你们这些什么人,你们钱也没有出,为什么我不能买呢。我说钱还没出,我斤秤都已经秤好了呀。不行。最后居然都骂骂咧咧的说我们做坏事,假和尚。

哎呀,不过今天还好,一点儿烦恼都没生。可是确实啊,大家也可以觉得我神叨叨的。但我当时有一念头,这个女众在生气的时候,我就明显的感受到,她虽然脸上生气,她心里没有生气,特别是她走的时候,我偷偷的瞥了一眼,她的脸笑着,走了。那你说。

我们一块儿还有另外一个法师,他说法师啊,我放生,从来还没让人这么破口大骂过。我说菩萨给我们消业,今天又消大业,咱们过来做法供养,还放生,那菩萨肯定慈悲,借机赶紧再让我们业消智朗上一台阶。

所以说很多菩萨弘法示现,不一定是正面角色。印祖这里,他既然是示现,那他不一定非示现的实话实说呀。比如,也许他正好示现把极乐世界的判做权教,故意这样的误判,引起大家的热议讨论,最后把他批判一番,说这是他的错误,那么正好正本清源,难道这不是对净土的一种护持吗。

所以说这修行,一地不知道二地的事。你不可以认为他是这样,就反而好像依着你说我们认为他不对,万一他是示现的不对呢,以反作用让后人来生信呢。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议就在此处,圆融无碍,境界高广,众生广,佛法深,真的不是肉眼凡胎,我们凡夫所能够窥测到一二分的。我们真的只能够依照着佛言祖语,老老实实,依之而信,依之而行。

那好今天,我们虽然时间没到,大家可能也听出来了,我一直在车上。因为从安徽到了宁波,下了动车,有一个弟子来这边接我。今天普陀山雾锁了,回不去,马上要去雪窦寺,我一个师兄弟这里去挂单。这是和尚习气,喜欢住在庙里。现在到了山门口,车停下来已经几分钟了,正好我们这次课程也差不多了,你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一讲再见。阿弥陀佛!

(第七讲)

好,我们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各位晚上吉祥,我们今天还是《净土决疑论》的第七讲。晚上我去阅藏室找法本的时候,也打妄想。回想了一下,自己号称讲法也这些年了,不知不觉就老了。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人和这个老,这个老不仅仅是年龄上的老,今天我们开始打个闲岔,请大家见谅。

一个学佛学得越久,以佛弟子居士的身份自居了很久;还有一个活得越久,这个也就是确实是从年龄上来讲;另外一个自认为修行了很久;这个学和修是两码事。如果说没有很大的进步;如果说虔诚、恭敬心已经麻木了很久;就很容易落入到一个固执的地步。大家扪心自问一下,看看有没有。

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净土决疑论》,跟印祖问答的这位禅者,我感觉到在他身心的世界中,也已经体现出来这方面的一个弊端。

所以大家听闻佛法是这样的,有时候为什么说我们闻法太重要了,甚至是决定性的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心性或者是我们念头,从来没有到过诸佛菩萨祖师开示的这种灵性的境地。比如说,我就是在依样画葫芦,大家听到以后很受用,往往是一念间的事;或者有的人善根比较深厚的,能够相持片刻的事。

可是真的究竟圆满,是要我们念念在这样的一种法性的相应中,所以说这个成佛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没有净土法门这样的摄众,广结法缘,成就末法时期的话,佛法确实真的有时候是形同虚设。因为修的人,证的人没有嘛。

所以大家在此,我们也要洗心革面。每次把这一念前的这些,此前所有所谓的法喜,修行,觉受等等,都把它再进行归零。每一次的听闻,每一次的学修,都让它像初发心一样的纯正,虔诚起来。我想这是对一个已经老化程度的人,会有些许的帮助。

在上一讲中我们落脚点讲到了,他说到净土,也说到华严。今天是从禅法讲起,说到枣柏大师,关于他说净土是一个权巧法门,不是究竟法,是方便法。印祖回应到说:这个是因为他没有看到《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

那么他又拉出来一位大德说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不是也是同一种,这个虽然经典没来的预判吗。那印祖说: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因为经典里面可以推出来确凿的证据;但是另一个是净土法门无上的这样的一种究竟法,菩萨都不可以预断。所以尽管李长者注释《华严经》,但是他对于净土方便的判法,是有所偏颇的,这个我们明确就可以了。

好,我们今天开始再从另一个环节问答,开始了解。首先这个禅者,真的有时候有不知好歹者。有些问题,我们学佛,佛教界明显存在的问题,他不是一个人容易犯,而是一个群体都在容易犯。所以往往就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感觉,看你能怎么样。所以下面一个新的问答,他已经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可以说引火到一个宗派的风格呈现上。

你看这个禅者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

这个确实是在佛教界存在的一个常相容易犯争论的一个地方。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个禅者,此言一出,却也正好证明了他不是什么好的真的禅师,不是什么究竟的禅师。为什么?因为禅净本来是一门,净是禅之净,禅是净之禅,怎么会禅宗去诽谤净土呢,排斥净土呢。

你看,最有名的彻悟禅师,他在讲到说禅宗的祖师(待会儿我们也要讲到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彻悟禅师会通的非常好。他说:哎呀,这才是念真佛呀,实相念佛。传老那会儿(这个话我常提起),他说一个人学教、学宗是否通透呢,就看他对净土的态度。所以说真正的禅者,他是不会拨净土的;开悟的人,更绝不会去排斥净土。

这禅宗诸师都是半吊子师,以宗师自居,但是没有见性、空口无凭的禅者,那么他容易犯这个毛病。印祖因为是通宗通教通净土的人,所以这点问题,当然不在话下。

你看印祖说:禅宗诸师,唯传佛心。所有言说,皆归向上。汝参禅有年,尚不知此。则汝之所解,皆破坏禅宗之恶知见也。

禅宗的大师、大祖师们,他叫唯传佛心,以心印心。所以一方面禅子高妙,确实释迦牟尼佛跟迦叶尊者当时对法的时候,那不知道的人太多了。但是禅者简洁明快,也是所有的法门所难以企及的。其实它很简单,很简单。什么是佛心?就是无心之心,心就在了不可得处之心,这就叫佛心。

当然我们这样说一下,这个法能有一念相应的人也不多,我们也是照着祖师的说一下。可是所有禅宗的开示,他是想方设法让你上道,悟这个言外之境,不在思维语言中,所以叫皆归向上。就是让你见月,看月亮。

所以禅宗的手法,那它当然一定是要扫除一切当真的一切知见,认真的知见。它从这个法上来讲的话,它不仅仅是扫除净土的知见,包括禅宗的知见它也要扫除的呀,是这样的一个要究竟就彻底往究竟了说,这才叫所有言说,皆归向上。说你自己参禅了这么多年,你居然连这个基本的教义都拎不清。

所以印祖才说:你不仅仅是破坏净土,你也是破坏禅宗的一个恶俗知见的人。

我们在这里再把《印祖文钞》中,给大家分享两段话,来体悟一下,所谓的禅境。

印祖就讲过: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从理性上说。此真谛之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是显这个性体。

性体是什么呢?它的当体就是平等法,无差别法,这叫性体。可是无差别法是指的相上无差别,不是指的作用上无差别,因缘上无差别,所以又说:如果论修持的话,一法都不能废。

你看,禅宗认真到什么程度啊,因为我们一听禅宗的畅快淋漓,就觉得禅宗肯定是无所谓,很潇洒。我们很多时候把潇洒和这种玩世不恭给弄在一起;那包括禅宗,我们也往往容易把不著相和什么都不干弄在一起。

可是禅宗认真到什么程度呢,不做即不食,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你想想,祖师爷们对于因果的缘起法中的认真程度。所以说: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说:此俗谛中之一立一切皆立。就是任何一法,都要认认真真地依照世间的事相上的套路来。

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前面讲到性体,就是它的平等。这里讲到的性具,就是它的差别,平等性,差别相。差别相中去掉这个相的虚妄、执着,那么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不妨碍缘起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那么就是它的差别性。差别、平等都是在性上体现,都是在相上当体就是性的体现。如果我们非要抛开修行具体的这种事相上去认真的操作,你去觅这个佛心,到哪里去觅嘛。

就好比我们五个手指虽然长短不一,但是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手呀。你要是非得把五个手指全部剁了,才能够见这个手吗,这个差别相全部抹平了,才见手,手也没了。所以在这点上,大家再再的我们讲,大家也要数数的去熏习正知见。

这个禅师他还是有料的,他又说了,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

你看看他是懂,我一个凡夫哪里敢自己就这么说,说禅宗的祖师们去排斥净土,是非净土,不是我自己在这儿杜撰的,是:诸祖诚言,断可依凭。

说我有证据,什么证据呢,大家来看。

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这是一个公案。

第二个: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

首先第一点,他提出来的这两个人物,确实是非常伟大。一个六祖慧能大师,那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命脉源头,我们大乘佛教禅宗真正的这种开拓启动者,这个是不容怀疑的六祖大师。那么另外一个赵州,就是指的赵州从谂禅师。他在这个禅宗乃至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如同泰山北斗一样,非常重量级的一位人物。所以他们所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明确,是可以所依凭的,没有问题。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反记法义。我们此前不是跟大家说了,我们听法的时候有一个五不记,其中有一个就叫反记,他把法给听反了。

所以你想,如果一旦听反了,他还拿出来这样权威的大祖师,你总不能指责他了。像六祖说的这个话是在《坛经》中,那《坛经》怎么会有错呢。确实有讲述:东方人造了罪的求生西方,那西方人怎么办。所以我们一般一读这个话呀,从字面上就容易错解,怎么错解呢?就好比说净土提倡的带业往生,好像在投机找靠一样。他就是说,东方人有罪的可以靠,为什么?靠到极乐世界,带业往生。那西方人造罪靠谁呢?从字面上浅白的这样用分别心去理解,其实就是说,那你往生净土有什么用呀。对吧,你天天求生净土,你所谓的求生净土,那净土中的人也在烦恼了,求生哪儿呢。所以往往这个确实千百年来,被人用作拨净土的证据,确实是可怜可笑。

这一句话我们自己学习一下,也依照祖师们的一种汇通。他的正义(正面的义趣)是哪里呢?一个:六祖慧能大师他是禅宗之人,首先禅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对吧,这是佛法的核心,禅也是这样子的。那么他(慧能大师)说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他意思是要劝我们要修善,而不要造罪。你要听到,你要往这儿听,不管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不造罪,那就无妨,对不对。这个法是把我们往这儿引,这是从修一切善来讲。另外一点,从离一切相上来讲。他(慧能大师)不是在破往生呀,他是在破人执著东、西的定向,而不是破这个往生之法。

所以下面印祖也提出了,说这句话如果你要真的依着六祖这样去死执崖板的理解,印祖就提出了,西方净土何来造罪之事呀,极乐世界没有造罪这么回事,连造善都了不可得,何况造罪呢,是不是。这是六祖的名言,但是很容易听错。六祖绝不会说错,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见解。

那像赵州从谂禅师也讲道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其实这样,大家要知道,因为禅宗跟净土,确实用功夫它的手法不一样,一个是泯一切法,一个是具一切法。所以它泯一切法,当它的功夫用到极熟的时候,它就只剩下一个贴身的布衫,一个小贴身内衣,马上就要成佛知见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要下这个狠手,断他的意识流,让第六意识的妄想生灭给它截断,第七识的我执,即刻给它打开、打破,所以来这么一句。就好比我们后面的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你看另外祖师也有公案,说上面写一个佛放在椅子上,他就不敢坐。就问说,哎呀,你还有这个。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他是为了让他见性,而说这么一个险法。为什么说危险?不是说祖师爷说的不对,是我们听的人很可能听歪。所以它不是破净土的,不让念佛。我们不能把祖师的悲心当作险心来用,就是用心险恶的来用。那实际上你自己是什么居心呢,对吧。祖师们的公案,在紧急关头,他一次性的用一下,你如果当作真实法的话,还在那儿第二次,不断地在那儿强化见解,不断的说这个法。

那么赵州禅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他已经是老师,他老人家已经真实证到这个地步了,才敢如此地狮子大开口,说这个究竟义。可是真正一般的人,他口里说的禅理多,但是他心里真实是轻慢实行。口说禅理,心轻实行,这是所有人,大家一定要明了,就是真的会这样,每个人都会这样,你、我、他,是个人就会这样,不要以为自己是例外。所以你说破这个执著,破这个定见,问题是我们现在连恶见都没有除,你怎么去除这个善见,对不对。

我们现在还没有起三乘的见解,我们就打算先把佛见给破了,这行吗!你还没起佛见,你怎么去破这个佛见?佛的见解。这都是大祖师过来人,已经彻底入到这个佛知见,那么他们知道佛知见不是执著佛的定见,而入的佛知见,是破了佛的定见,正好入佛知见。这个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如果真的是要漱口的话,诵经,那就嘴都不要动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禅宗是为了得这个义,故而忘这个言,才说这种话。

我们现在义根本没得到,倒把言给记了个深刻,用此言来破彼言。从印祖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几条。

大家来看: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几许误哉。

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六祖的这句话是直取自心的,你把它当作常理来推广、运用的话,是不对的。你不能以这个思辨,不能用这个来思辨修行的法门。所谓认驴鞍桥是指的什么呢?就是毛驴背上那个鞍,你把那个鞍,好像也是这样弯的,认成自己亲爹的这个下巴壳了。那差的不是一点,实际上就是比喻没见到佛性,错认了消息。

所以传印长老这里也引用,他说:因言荐理彰吾教,得意忘言显本宗。这是引省庵大师的诗,这才是对的。这里本来是辩论修持法门的训文释义,当作直指之语,几许误哉。几许误哉就是你差的太远了,你听到哪儿去了。

当然对于六祖的直指语作为契入,印祖也做了一个大段的回应。我们大家来学习这个《净土决疑论》,也是需要有净土根本的一些见解的,乃至说知识吧。比如说娑婆世界的教法次第修行,怎么能够超凡入圣,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极乐世界之所以称为净土,净在哪里,起点又如何,这些我们都要明辨了解的。否则就不能知道说净土的好处的好,方便的便。

印祖的回答我们来看: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

首先第一个就是说,往生极乐净土的行者,这就关系到我们对于净土法门的好处的判断,已经与生死无关了,见思烦恼在这儿已经断了,这是一点。所以他就不存在造罪之事,三界之内的恶业,没有这个因缘。

再往下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

这段话是说极乐世界往生的菩萨,已经不再造罪的层面上论。那么再进一步论的话,这不是问了说,那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国。那你一定要说他求生何国呢,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行者,他也是有求生净土的增进的。也就是他到底选择求哪一个国土呢。

那我们一听这个话,感觉说怎么往生到极乐世界,还又要往哪儿生呀?所以大家看,我们学《弥陀要解》的时候,极乐世界也是有四种国土。我们一般带业往生的人,比如说没有断见思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的人,是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一生凡圣同居,见思二惑就彻底消灭了,这就是前面讲的怎么还会造罪呢?见思烦恼都彻底消灭了。

你看印祖讲得多好譬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生的红扑扑的一个炉子,热得要命,烤得要命,那天上下的雪还没有挨着它呢,就已经化掉了,烦恼就断得这么利索干脆。

德人觌面,鄙念全消。就是碰见一个有德行的,非常真诚善良,人格完美的人,那么我们一看到他,我们的这个恶念,这一些不好的念头都全部消掉,彻底断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生方便有余净土。一直在修,不造业,只管修。那么修着修着,开始破无明了,就开始生实报无障碍净土。如果无明彻底破了,那你在极乐世界就属于成佛了,那当然显现就是常寂光净土。

所有的这一切既可以说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一种求生次第,也可以说当体就是极乐世界的不断显现,就这样。那么这个次第它并没有坏。

印祖也在这里说: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

也就是说,不管在咱们娑婆世界,在极乐世界,这种修行的增进之路,是一条路,一模一样的。

汝何过虑彼无生处,而自障障人。你何苦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还往哪儿生呢。

不肯求生?闻噎废食,自丧性命。则天下痴人,莫汝若也。

你听人家说了这么一句,你又没有理解对,又说什么念一句佛就不要跟我讲话,不想听,等等诸如此类。你听错了,本来这是人家一个上好的药,吃了以后,马上喉咙一哽就好了。结果你听了以后觉得这一打嗝是吃药吃的,饭也不吃了,药也不吃了,那你自己要死定了。你是愚痴人中排名第一了,一听到这个就以为净土法门有问题了,自己就不相应。所以你怎么就咬定极乐无处可生,有佛也不必去念呢。

这段开示,我们要明白几点。一个:总而言之两土的成佛之道,他是一个路程,断惑证真。但是难易来讲是天壤之别,而且往生后也是要修的,但是他这个修这么的妙喻。往生后的这种修就如同洪炉化雪,那跟往生前的修法举步维艰,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印祖回应他(禅者),关于六祖《坛经》里面讲的四句话的一个内容。

下面我们再来看,因为他举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第二个是赵州从谂禅师。我们来看一下印祖是怎么回应的。

汝但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何不领取下文僧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乎?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部分:但欲依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不依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州云念佛乎?又何不依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

这一段话是单单针对前面讲到,赵州禅师所谓的不喜欢听佛这个字,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那么法,这些公案,确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也是赵州禅师亲口说的,没有错。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传诵的人,印祖在这里痛说了这个盲禅。传诵的人,说是禅,眼睛没有睁开,没有开悟,以开悟自居,或者是口舌称快。那么这个大利的法,一定让他就弄得有大害了。

讲这段话之前呢,我们也反省一下,几乎学佛修法者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断章取义。从佛经中,从论典中,从公案中,都同样如此都有这种弊病。

因为祖师们讲法是事理圆融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这种分别心念,所具足的分别知见,下意识地就给它进行增减或者重点陈诉。乃至一句,这个死执崖板。可是我们的下意识,它的效果是怎样的。是为我服务的,称合于我的心意,才进行取舍抉择。所以这些禅者说的这些祖师的公案,实际上还都有后话。也就是说道人也极容易犯这个思想懒惰,会人云亦云的这种集体无意识。

因为赵州禅师确实他开示过,在语录里面讲到,当时有好多四众(问法众),在法堂里边,他直接就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我不喜欢听这个话。结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印祖在这儿就给他点出来了。因为确实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也不悖佛理。我们听了也不要以为说,好像祖师们在这儿欺师灭祖,连释迦老子也不认,实际上他也是出自佛经的。

你看《心经》里面讲到的无智亦无得,我们也讲过,这个得不就是去佛这个字的概念吗,没有个佛果可得吗。说上面写一个佛放在椅子上,你就不敢坐。这不是也是妄想吗。像永嘉禅师讲到的: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其实也是这个意思。《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那你住也不能住在佛字上,应无所住对吧。

我们前面讲到性体和性具,从性体上来讲没有问题。赵州禅师越看上去大逆不道,实际上越体现出他的悲心到极致,为众生,为弟子。但是不要忘了他不但泯一切法,他还有立一切法,立起来。在事相上也有开示,可是千百年来就几乎无人传诵,为什么呢?因为接着的一条开示中,就有人问:那既然这样,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那你这个佛之一字,你都不喜闻了,你一天干什么呢。对吧,你怎么修呢,怎么持呢,就说佛佛。

又虽然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可是你不要忘了同样一个人,赵州禅师。有人在说,哎呀,老和尚呀,你受大王这样的供养,你怎么去报答人家呢?这个所谓的受大王供养,是当时赵州禅师下面有两个大的弟子,都是称为王。因为赵州禅师在河北,现在的柏林禅寺嘛。柏林禅寺不就是所谓的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的发源地。

河北当时称之为燕赵大地,不是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嘛,那这些人里面信佛的善根也有。有两个当时镇守的王,一个叫赵王,一个叫燕王,他们两个就是从谂禅师的弟子。他们是从谂禅师的大护法,毕恭毕敬的护持,常相供养。所以在这时候就有人问,你接受了大王的供养,那你怎么报答檀越呢。赵州禅师就说:念佛呀。

所以印祖就把这列出来,你只记得人家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你怎么不说,有人问禅师怎么报答这些护持的弟子、外众,赵州禅师还说念佛呀。说你光记的前面,为什么不记得后面。

说实在的,其实这个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传印长老这里也考证,他说:其实在禅师的语录中没有。他说有可能是后来的人,图添点口里的这种称心快意,就弄了这么一句出来。就像我们坊间流传这种段子一样。

后来确实在禅堂里边,甚至有的人如果一听到你念了一句佛,那么就是罚他要挑水来洗禅堂。这里长老也说,这是一种已经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偏颇状态,不太好。

说你只记得前一句,咋不记得后一句呢。你看后面还有,再加上说十方诸佛,还有没有师父了。赵州从谂禅师就说,当然有啊。问:谁呀。从谂禅师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这才叫光中至极,无量光,无量寿。你看,十方诸佛的师父,法界藏身。

所以印祖就反诤他,说你怎么只记得这些,你咋不记得后面还有后话。

汝谓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

你只知道禅宗的大祖师们说这个性体,往理上向上一会的这个话。但是你不知道他的用意,他的功能怎么显现,大家怎么来正确的看待这个事情。

你看:不知禅家酬机之言,名为机锋,名为转语。

这个我们在讲《宗教不宜混滥论》的时候,印祖说得更透彻。名为机锋转语嘛,机锋转语就是现场活捉、活用。一切但凡就是不择手段往这个法上会,只要让你能心开意解就行。但是它也有一个交汇处,就问在答处,答在问处,断你的意识相续心,直接把你给一闷棍,闷在那里,不让你起分别了,停、止。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印祖说,你不知道: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参。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块,有甚了期?

这就说到这个禅者的一个问题,因为你不知道,回光返照,这才叫莫向外求。我们有时候平常有句话,修行就是修自己;想要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能改变自己的才是神;这些话都说了,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你不往心性上悟,既然他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那么就说明一切世出世间的这种概念,你都得把它清扫干净,一法不立,那这是对的。你咋不往自己的烦恼海中,意识心上把它用起来呢。结果你把它像刀子一样,不把自己的烦恼砍清、修剪,反而向外去伤人。这你就用错了。

所以说他叩己而参。真正说参到极处,什么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些所谓的话头呀,只把一个人这种疑情给提起来,不断的究,参究,参究,不断的参究,不断的参究,一直参参参,参到、非得到山穷水尽,没有路之处,那必然会柳暗花明,言下大悟。

所以说禅法也真的是无上妙法,我们必须要赞叹。虽然我们修净土,因为无上妙法,我们妙不起来。那么净土同样是无上妙法,但是我们可以妙得起来,仅此而已。

所以这个禅人,说他一贯只知道噇酒糟。噇酒糟也是出自出于古时候祖师们这种公案。有一个黄檗希运禅师当时呵斥说,有些禅者,本来把这个机锋转语临时用的,拿出来借用一下的。他就开始当作实法,然后依这个话去深解,还虚妄的去种种分别这样,这种愚笨的禅者。就比喻他们把精华都给舍弃掉,取剩下的酒糟一样的。那酿酒是用粮食酿的,最后就像我们说的豆腐渣嘛,这个豆腐脑、豆浆,你没吃着把它扔了,天天弄这个豆腐渣。真可怜,所以叫做噇酒糟。

还有个逐土块。逐土块就是狗出去找吃的,看见一块黄土它以为是骨头,就去啃去。所以说有甚了期?

下面一句话可以说是印祖为诸禅宗的大祖师们来鸣冤的,喊冤叫屈,正本清源。

吾出家三十余年

印祖说,我出家三十年来了,他也见多识广,深入经藏,阅人无数。

所以说漱口佛不喜闻之言,则众口同宣。

你看,一语真的道尽了。现在我们还是都喜欢津津乐道这些话,那几乎稍微沾点禅的都知道这些话,但是怎么样呢?

至于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绝未闻一人说一句者。

我出家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提起后话,只说前言,不说后话,那就不圆满了。所以说这一点呀,印祖为禅宗祖师们的千古奇冤给鸣冤,在此也把这个禅者给呵住。因为确实他头一句就是给禅宗的祖师们乱扣帽子,说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说明他的立论,实际上是在诽谤禅宗的祖师,太过分。

所以印祖就在这里说,我三十多年来就没听见,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后面还有这些话,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但是十方诸佛,老师还是阿弥陀佛。

再往下看:夫言出一口,既以彼为实为可依,则此亦是实是可依。何受损者即依,得益者即违?一依一违,自相矛盾。

这个我们就一目了然。说: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一张嘴说的这么多话,你现在就有挑有捡的。按照我们常情来讲,这个人说话是权威,那么他说的这个话,我们要信受;他说的那个话,你同样也要作为依凭呀,凭据。你现在怎么就,他说佛之一字,以为是真的说了,我们可以依据他来讨个说法。

那么报答檀越的供养之恩,也是在念佛念佛,这也是他说的,也是可以所依、所凭的,你为什么就不说呢,不凭呢。不去依据他,不去凭借他呢。你为什么让受害者不得利益,反而去依附他。但是让人得真实利益,说念佛,念佛,你反而绝口不提。所以说一依一违,自相矛盾。

下面还有一段话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今天可能连续的这个节奏比较快,大家要结合《净土决疑论》的法本一起(如果有的话),大家尽量能听着对照的稍微预习一下子,来听法。

确实印祖他老人家的文字三昧,他所有的这些论典,特别是这样经典的这些论文,一个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常要把心缘在他的开示上;另外一个还是确实要费些心力,才能够稍微有所深度的去了解和受用。好,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闻法的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第八讲)

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诸位放掌。各位晚上吉祥,又是周一,我们一起来学习《印祖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第八讲。尽量每周一次,如果有精进勇猛的同修念佛念得相应,尚还可以。如果为俗务所缠,心力不堪,乃至功课也没有怎么做,如我者也,那么每周的一次听法,我可以告诉大家是救命稻草。这个在因缘法中,将来自然会水落石出的。

在此前的内容中,讲到印祖在呵斥这些但噇酒糟,逐土块,误入偏颇渠道的禅人。他也为祖师爷鸣不平,说千百年来,像赵州禅师说,不要说佛这个字,念佛一声,还要漱口,多少人在传颂。但是同样也是赵州禅师,他说的另外一半就忽略了,就像喝咖啡要有咖啡伴侣,很多人就只喝咖啡,忘了伴侣了,所以就会误入到知见上的一种苦,不明了。伴侣就是,没有提及祖师爷还说阿弥陀佛是三世诸佛的老师,要以念佛来报四重恩。

那么印祖就说了,这本来是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为什么大家觉得舒服的、自己相应的就成为依据,不相应的就不成为依据。然而让大家在知见上受损,修行上懈怠的,反而成为依据。真正从事相上要有法,要执持,要老实行去,反而大家认为是执著。这种佛门弊端一直在传续,到现在还有。就像我们老不愿意承认末法时期,认为法怎么会末呢,可是到了这个时代确实末法,因为人末了,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人。

前面讲到一依一违,自相矛盾,同样一个人出口的法,为什么信这一半儿,不信那一半儿,这样的话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下面我们再来看,夫赵州所言,总归本分。佛不喜闻,与念佛等,皆属转语。

赵州禅师也是走过所谓的冤枉路。为什么说所谓的呢?我们都知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回来以后才知道白白费了草鞋钱。现在的柏林禅寺也是禅宗的一个代表道场,特别是在当代来讲。要知道赵州禅师成就了以后,他所有接引人方便的这些语录,法法头头都是让人往法上、道上直接痛快的去会通、相应,所以赵州禅师的这些话是极专业之专业的。不要说外行,在业内来讲,你不是高端的,都没办法把他弄明白。所以他完全是无暇顾及全面,只从根本上下手,所以叫做总归本分。

总归本分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如果都讲本分,那么就让众生丧失了入道的因缘。不懂本分的人就入不了道,一下子本分不了的就上不了道,而且由这个本分所引发的弊病,防护不了,就中了邪道。所以本分这一法呢,只是在最关键、紧急关头,画龙点睛的时候用一下。平常佛法在人间,一定要依着人的能力来修。所以才说万善也要同修,不能瞒因昧果。要论本分的话,所有法中都见本分。那反过来说,每修一法都在本分中,没有离开本分。

赵州禅师讲这些话是为了让你就跟钻角、钻钻子一样,就借用这个点,蹭的一下穿过去、透过去,所以叫皆属转语。什么叫转语呢?就是转识成智,或者常说的截断众流,即刻超情离见。比如有的祖师说:我的烦恼太重,把我束缚住了。那他的师父就说:谁束缚你了?这一句话说出来,谁束缚你,就是让你转,从凡夫的思维心、妄想不断流水线上,即刻让他截断,悟入无言,顿悟真理之境。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一听转语,其实还转不了。为什么?比如念佛是谁的用意,就是啪的给你来这么一下,你即刻悟道,到处都找不着个谁,这也是一种转的方法。当然,从禅宗专业的参究来讲,它是一个话头。直接就说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的那一念没起来的,最干净的那个不动心念的时候。

这个且不说,光说念佛是谁,我们不是转念就止住了,狂心就歇了,往往又会转念去想:这念佛的是谁呢?是谁呀?所以真正让你参念佛的是谁,就是要悟到那个没有谁不谁,跟智相应,不要在妄想上不断的制造流水产品。很多人了解不了这个手法,但是了解的就能够得到大利。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

自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所有的,包括打妄想的、起烦恼的、贪嗔痴的,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心的相态,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上面又加了一层情见、分别。可是这个法,在此时此刻要在微细上来论的。因为一旦说到如如不动或者什么,我们就以为一定是个死的、不动的东西,是凝固了的、僵化的,这是我们常在法上理解的一个误点。实际上并不妨碍它继续有物质的这种存在、感官觉受,同时也包括思想上面种种所谓的想法。想法想法,这个法是有的,包括妄想这个念头也是有的,你不要在这个法上再起想就行。这次次我们也常说,一次又一次心地上的认知吧。

所以说直下识得自心,自心就一直在,都不用你刻意再去认识,直面它就行了,无间距的、没有推敲的去面对它,它就是自心,一切都是心。但是因为我们的情见太多了,而且形成一个常规的一种堵塞包围。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方知赵州道越常情,语出格外。

才知道为什么祖师爷要说这些话呢?就是因为我们情见太多了,包裹的太多了,让你直接把它给闪出来。就像一堆人围着你让你都喘不过气来,你找到一个口,蹭的出去了。他围他的,你已经出来了,冷眼抽身在外,一切就是心的显现,随它显现,随它轮转。

所以道越常情,语出格外,就是不在通常以为的这个。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是摆脱不了通常、以为。这么一讲,大家可能说:好好好,我清洗一下思想,归零一下认识,然后从头开始。所谓的重新认识,他还在这个常情,这个格局中。

所以为什么悟比登天还难,就是这一点,抖不干净,退不出来。但并不是说悟的人就啥都不干了,既然一切都是心的体现,那心开悟了,难道你还依着这个心让自己堕地狱吗?显现地狱境吗?不可以。

所以说,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

开悟以后的人还是念佛,而且念得勇猛精进,唯日不足就是嫌时间太少。所以,禅门常说悟后的修行还跟悟前一样,还是该干啥干啥。印祖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讲到宗和教,一个如将军密令,一个如圣帝明诏。实际上密令它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能公开,这是禅宗的特色。所以既然说开悟了,还是念佛。我们现在也明白,悟后还同悟前一样修。那此时念佛是在干什么呢?难道没在禅里边吗?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都是禅,就是禅,本来就是禅啊,根本没办法不禅。

所以说: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识得自心的人也是这样,那一下子悟不了的,倘不能亲见赵州,则宁可以念佛为修持,不可依拨佛为把柄。你既然没办法跟赵州祖师爷一个鼻孔出气,那么你就依他所说的念阿弥陀佛为日常的修持。而不应该把他的这一句话当作不念佛的借口。为什么这么说呢?

依念佛,则即生便出轮回,将来定成佛道。

这是太正统的一个次序了,禅宗开悟了以后,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佛道的,是跟佛一样的知见。也就是这么往上砰的一跳,跳到这个高处了,跟个子就长那么高的人,见到的视野是一样了。问题是你还没那么高,还得长呀,什么时候稳稳的在地上走着个子有那么高,就能看得见那儿了,那才叫做成佛道。所以有时候个子不够高,你还看不到那儿,一堵墙堵着,你还没有出轮回。

但依念佛的话,肯定这辈子是出轮回,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法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将来定成佛道也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极乐世界去修行,就是一生补处,圆成佛果。问题是你如果依着赵州禅师这样的来依教奉行,那就好,不妨碍。如果你依着赵州禅师本来是宗的那个,当作教来奉行了,就惨了,为什么?

依拨佛,则谤佛、谤法、谤僧。成了一阐提,十逆重罪就造下了。现生则罪业山积,福慧冰消。

你活着的时候,图口角痛快,随便这样放开了一说,把那罪积的就跟山一样成立次方的增长,自己的那点本来就不圆满的福慧,就跟现在的气温升高,雪山化的时候啪啪的往水里融化,就那么转眼就淹没在水中不见了,淹没在贪嗔痴之中。

现生而已,命终则永堕阿鼻,长劫受苦。

这就是一样的祖师爷,讲出来两样的话。其实是一个法,应该也是一个话,但是就被两样的人解读成不一样的法,有见地的能彻悟自心,没有见地的跟着瞎转悠,绕远了。将来你自己绕吧,一直要绕到地狱,绕进去了绕不出来,很可怜。

所以印祖说,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渊。

两种路线的差别何止天壤之别,如果说有一部分人能够得识得自心,利益尚还可以。问题是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机缘,没有这个法,没有这个福德了。

所以,总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浅。现在的人状况就统一这样,业重障深。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从赵州禅师的开示被演绎成这样的一种角度,就足以说明业障深重。

为什么呢?于得益者,皆若罔闻。真正要紧该听进去的话,跟没听一样,听不进去。应该记在心里依之而行的,完全忽略。于受损者,全身顶戴。反而是很难得利益,甚至完全背道而驰,这样的效果,倒是非常投入的就让它出现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行小字,特别要注意一下,也不能把它混乱了。得益受损,且约未悟错会说。如果真正听了以后开悟了,那就按照前者一样是得大利益。现在说到底是得益还是受损,都是立足于你没办法没机缘开悟。所以非古德所说之法,有益有损也。不是赵州老和尚说的,有一些法是让你得利益的,有一些法是让你吃亏的,不是这样的。吃亏、得益全在于我们会不会听。

诸师酬机之言,悉皆如是,不劳备释。

后面说这一句一笔带过,所有的祖师爷门,特别是赵州禅师以后还有很多大祖师,这种转语,为了让人识得自心的话,太多太多了,都是这个套路、手法,就看听对还是听不对。而有得益和受损的差别,自己心里有数就可以了。

好像我自己的因缘也是,数次讲法中都涉及到这个问题。这也是禅、净两门的核心要厘清、辨明和融汇贯通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甚至有时候听完了回去,自己的知见,佛法的领悟力生起来,跟别人讲解乃至分享的时候,还会犯这样的错误,甚至不经意间就带出来这样的姿态。这个请大家切记、切记。

下面的一段话大意是什么呢?既然你喜欢听禅门大德这些开悟祖师的话,虽然赵州禅师确实是一线的、有分量的人物,但是还有同样泰山北斗的人物,也说了些另外的话,都是宗门的祖师。一个人说的这样两边的法门,方便门。那么还有这么多人,个个也在偏赞净土。比如说有的禅宗祖师也会赞净土,你咋不作为依据,来这里说辞讨论呢?这一段的立场大致如此。我们来看论文。

汝谓诸祖诚言,断可依凭,何不依百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乎?

印祖不止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罗列有功于净土的这些大禅宗祖师。像百丈禅师,他是在六祖慧能下面第四代的祖师爷了。六祖慧能有一个优秀弟子叫南岳怀让禅师,南岳禅师传给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又传给百丈怀海。那个年代来讲,特别是马祖道一和百丈禅师师徒俩,可以说是他们创建丛林法则。

也就是说从佛陀时代,带着那么多的常随弟子去乞食,然后树下坐、禅修、闻思。可是问题是,印度的风俗如此,还有它的气候属于热带。转到中国以后,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就成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从佛教史上稍微了解一下,很多那会儿刚刚过来翻译经典、传扬佛法的人,那个时候还没有道场寺院,就是自己有个机构。再一个就依附在其他的地方住,就跟精舍或者是居山等等,反正各种形式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这样一个丛林道场,特别是在规模上和规矩上。

像马祖道一,特别是百丈怀海禅师,就是真正开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现在的丛林要则有二十条,大家都知道,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因果以明白为无过,山门以耆旧为庄严等等,大家到庙里边,很多时候都有机会看到。这也是他老人家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慈悲心肠,对于住丛林怎么样共住,怎么样发心,有这样的二十条开示,每一句都是八个字,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其实就是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很多时候大家听了,就觉得禅宗的大祖师,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可是这就叫目标明确的好处。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就锁定西方净土,这是大靠山。你修什么都往净土这儿回向,你爱修什么修什么,参究、观照、持咒都可以。其中以念佛为稳当,念阿弥陀佛最没有后顾之忧,不会出现险情。一句佛号锁定西方,这就是稳当的一个指标。

比如说,我们一辈子在心地上用功夫,也不说开悟吧。有一点点世间通常认为的定力,哪怕有这么一点点功夫,你其实也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使得上劲。甚至积功累德一些功课,有时候乱糟糟的,这也想修一下,那也想试一试,最后等到要开始立地算账的时候,它们也开始闹分家,不稳嘛,家里就乱了。什么是家,就是我们的心地。

只有一心一意念佛这个稳得很啊,到立地的时候,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往西方往哪里嘛。所以说净土法门进可攻,稳当,退可守,是后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能行也行,不能行也行,所以真的是弥陀摄取不舍,就跟摸顶加被一样,常住其顶。说实话,其他的法门很难摸的着头脑。纵然偶尔的摸见一点头脑,也不是能够一直摸到顶的,纵然一直能摸,这辈子能不能到头呢?而且就禅宗来讲,这种高妙法,不要说净土是极难信之法,其实换某种角度意义上来讲,净土法门是最好信的法,所有其他的法都要比净土难信。

比如禅宗说相信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这个法更难信呀!大家要知道信自佛比信他佛更难。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尚且还能接受,一步步不断的坚固,信自己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太难以置信了,越想越不敢信,越想越松动。本来禅宗开示,一听觉得畅快,马上还一念相应,过一会就想想,因果轮回真实不虚,我还是个罪恶生死凡夫呀。你不敢相信,所有罪恶生死凡夫一切的行仪举止其实都是佛心、佛性?你不敢苟同,难以置信,所以狂心就歇不下来,依然心动不已。确实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就这么难。

今天也不一条一条的往开了说,像祖师们提供给我们的,念佛稳当的功德。就随便从这种小小的侧面角度说一下,都能够挖掘出来很多见解,大家要注意。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里面,居然加了这么一条,而且还排在第二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一个是住的地,安身立命之处;一个是修的法,安心立命之处,已经早给我们道破了。祖师爷们慈悲,在各种载体中都早已经把这个法门衬托出来,这可以说在现前的大众中这么的给开示。

亡者也同样如此,大家看: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悉回向往生净土乎。

这个我们在另外的课程里也给大家讲过了。百丈禅师立的规矩里边,丛林里的师父们要往生或者去世以后,都是依照净土的回向方法,全部都要念诵阿弥陀佛身金色,希望西方三圣加持摄受病僧或者亡僧,全寺的两序大众,海众同音齐心协力回向。如果能好,就让他好起来继续修道,如果不能好,助成他往生。所以在清规里边,不管是说法、助念、回向、乃至荼毗,全部都是以净土为归的,没得商量。

所以天下丛林几多都是禅宗道场,都是依这样的化送亡僧的轨则,难道你视而不见吗?这个禅人难道你就没有住在丛林里吗,何苦还有这样的疑虑呢?

后面还加了一句,既然是化送亡僧,无一不是如此,将谓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

反问这个禅师,你就不要再有问题了。僧人圆寂了以后的法轨,并不代表净土在禅门里边盛行。印祖就提前把他的嘴给堵上了,你不要再说这是给往生的僧人所设的法,难道百丈就只令死者往生西方,令生者就留在娑婆世界,不要成就吗?

比如说我们也助念,助念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生者也在加分。道场里面这样的轨则说明要给亡僧助念念佛,那么没亡之前的僧,其实平常都在念佛求生西方。只不过是按照这个法,在亡者往生的时候给他添力,实际上同时也给现前在世的行者们加分,助念也是这样的功德。这就为什么好多人把净土当作死法门,佛门尚且也有这种误区。这是百丈禅师。

下面又引出一位大祖师爷,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如来预记往生,龙宫诵出《华严》,广造诸论,偏赞西方。如《毗婆沙论》称为易行疾至之道乎?

印祖在呵斥轻慢净土的人时,特别是对教理和佛教史有些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段话。第一个比如说西天十四祖龙树菩萨,汉传佛教称为八宗共祖,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就像你这个禅人,你还有什么好说的?龙树菩萨是佛给授记的,说将来我灭度后,印度有菩萨出世,证得欢喜地,欢喜地就是登地的菩萨,最后还是往生安乐国,这是佛给授记的。

释迦牟尼佛给龙树菩萨这种授记,实际上就是,在正法时期就开始为末法铺设得度的法门和众生的依怙。要不然像龙树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到人世间来,度化众生完了,哪怕他密修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必要说了,反正他是在这个世界修成的,证到欢喜地。佛还在龙树菩萨没出世的时候,就把他的法缘给讲出来,大家想想意味着什么。

所以九界同归,上圣下凡皆还归此法界。龙树菩萨能诵出《华严经》,那是什么境地,可以这样理解,他游遍华藏世界海,反而又特别造论来偏赞西方,《毗婆沙论》里边第一次把净土法门提出来,称之为易行道。他打了一个比方,就是依照通途法门修,等于造了一艘船倒是挺好的,放在陆地上你推着走。也不是说走不动,可是推着走,挪一点点,那太费力,磨损度还高。那么净土法门就像在水里乘船,而且风也顺,帆也扬,正好。

所以印祖说,你反对净土,咋不看看龙树菩萨的结局呢?还有,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马鸣菩萨,马鸣菩萨比龙树菩萨更早,也是大乘佛法代表性人物,于《起信论》末后,示最胜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弥陀,永不退转乎?

《大乘起信论》其实内容是非常难的,很生涩。有的同修可能有所了解和涉及,它讲到,一心生二门,乃至常说的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里面讲的特别细致入微,所以这部论典非常伟大,可以说是在宗经论里边是最杰出的代表。这样的一部论典,你看,示最胜方便,《起信论》最后专门有一小章讲净土法门,劝人念佛求生西方,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常聆法音,侍奉弥陀,那么能够快速得不退转,这是第二位,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从宗门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教法还传得很广。我们再来看,再往前推那就更厉害了。

又何不依二祖阿难、初祖迦叶,结集三藏,与净土诸经乎?倘净土不足为法,有害于世。彼何不知好歹。

印祖很少把话说到这个层面。一般常讲的就是,你为什么不看看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历代的大祖师,智者大师呀、永明延寿禅师呀,乃至明清的这些大祖师们。在《净土决疑论》里边,这段话还真的说得很绝。如果你认为净土法门有害,不是个好的、究竟的法门,那么为什么不依二祖阿难?阿难叫多闻第一,如果要说阿难有不是的话,说实在的佛法整个一套就败坏了,佛法也没有了呀,结集三藏是阿难诵出来的啊。还有初祖迦叶,如果说迦叶都有过失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也不对呀。为什么呢?迦叶是他的首席心子,结集经典也是迦叶提出来,组织成这五百人的队伍。

所以印祖说如果净土法门有害的话,为什么这两位人物当时在结集三藏时候,把净土诸经也要结集进去呢?它不是究竟法呀,不是上妙法门呀,不足以为大根器人修,到末法时期甚至有害于世,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轻重利害,没有择法正眼?

贻后世以罪薮乎?

这话问到这里,这个禅人也再不能说了,因为他要反对这个,就等于说自己安身立命的佛法,佛教三宝,都有问题。

印祖又说,又诸大乘经,皆赞净土。而小乘经则无一字言及。将谓诸大乘经,不足为法乎?

因为教法中,我们知道小乘还不是究竟法,只有大乘才是究竟法。在小乘法中,没有一字提及有净土法门,因为他们吃不消。反而在究竟了义的大乘经中处处偏赞净土,指归西方。为什么就不想想佛的用意何在呢?你就认为诸大乘经都不靠谱吗?都在千经万论同宣净土法门。那就算释迦牟尼佛一尊佛有错,阿弥陀佛难道贿赂了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宣扬他的不究竟法?

又佛说《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悉皆出广长舌,劝信此经。难道这些佛都糊涂了吗?将谓六方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这六方佛代表其实也是十方一切诸佛,佛佛道同,佛都有佛知见,佛都是五眼圆明,都是正遍知、明行足的功德,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对净土法门?不但不反对,还大力的提倡,还吃偏食般的赞叹,正信。这是为什么?你身为佛弟子,难道你就不想想?

你看,印祖这么一脉给讲下来,真的是头头是道,可以说批的这个禅者是体无完肤。因为给说绝了,不给你这个机会了,这是弘法人的辩才无碍。无碍有一个功德,就是我已经把它说到圆满了,你再无漏可寻了。

随喜赞叹《印光法师文钞》,也随喜赞叹现在在听的诸位,将来能够听到的诸位,大家的福德因缘能够听闻学习《印光法师文钞》,在因缘中此时此刻我能够荣幸的来讲《印光法师文钞》,大家能够受用的来听《印光法师文钞》。阿弥陀佛!

如谓六祖、赵州等,不可不信。则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六方诸佛、诸大乘经,更为不可不信。若谓诸佛诸祖诸经,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赵州为哉?

这里传老讲的特别好,说禅者其实就是自相矛盾,自语相违。你现在在赞叹六祖、赵州禅师讲的痛快淋漓的这些话,似乎在呵斥净土,被你这么一听更加的放大了,就用它来拨无净土,贬低净土。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六祖、赵州靠谁呀?背景是什么?源头在哪里?你现在说六祖慧能大师、赵州禅师,当然是不可不信,确实要信。可是你不要忘了,那像龙树、马鸣菩萨、阿难、迦叶,我们的本师教主、弥陀慈父、六方诸佛、三世诸佛皆以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些经法,这些佛菩萨、祖师难道就可以不信吗?

所以印祖说更为不可不信,也就是说一定要比较,那么轻重、大小你也要知道。虽然平等来讲都是佛知见,但是差别相上,教主就是教主,佛就是佛,菩萨是菩萨,祖师只是祖师,你不能混乱。

所以印祖做了一个比喻,特别到位。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儿见铜钱而即拾,遇摩尼宝珠而不顾也。

特别的贴切,让人非常深刻的来认知这个上座师的错误知见。老听这样的法,大家每一次都要吸取出来,一定要说服告诫自己,净土法门的伟大、究竟、根本,和我们的缘分,就是死死的赖在净土法门上,这辈子就要靠净土,就要靠阿弥陀佛,就要靠四十八愿。但是确实真的很多时候,我们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

现在来看,整个教内外来讲,说是法要弘扬吧,弘法的也多,乱弘的也多,能不能弘的,是不是弘法的,有没有正知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在听这个法的时候,真的,现在的人呀,困难重重,我可以这么跟大家说。不是说没有善根,前面不是讲过,这个障碍太深了,有时候入佛道先起信的时候,第一个就接触不到正法。在我这里,我也有一些法缘,甚至一些弟子,开头的时候也走弯路,接触不到正法。

正法有两个标志,就是佛说的经教,公认祖师们的论典,不能绕开。而且古来的大德,跟现在乱嚷嚷的这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一定要认清。

这几天有人说哪个法师在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说只有《法华经》是究竟的,说他讲的法太好了,自己听的特别痛快。我说你惨了,为什么偏偏就你就能遇到这样的?为什么?我就连续问好几个为什么。你好好的学佛,我们一直也在讲祖师的言教,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在他的因缘中,就老会横插进来这种门门道道。

所以一个是要能够接触得到正法、教法,另一个还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善知识。当然特别声明一下,我也不足,惭愧不算是个真正的善知识。那么我一直在讲的、遵循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识开示的话,我们共同来学习贯解一遍,这也是一个天大的福报。如果你第一重关都过不了这个,你还讲什么法门、宗派的利害相关,进退次序,你更进入不了了。所以见近而不见远呀,就是因为我们的目光短浅,福德不够。

好多时候就知道一点点,知小而不知大。现在的很多法,我们都往佛法上会,但是一见到这些小法,小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味的只讲世间法,不求解脱法,不求往生法,这大小就分明。那从因缘法中好像跟佛法沾上点边,只是结个小小的佛缘,再上不了道。但是我们也往往就停止于结缘就好了,每天好像就是也跟佛门有点因缘,做做好事,发发心,或者跟师父们一起沟通沟通,聊聊天,一起朝拜朝拜,参加参加,就这些,他就又知足了。

大家要知道,在法上真的不能知足。在世间的物质上知足,在法上不能知足,要有善法欲。现在更麻烦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又讲一重更为低层次一点的,知小而不知大呀,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佛法在讲什么。

昨天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日子。大家都在看着那个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都在参加浴佛。那么有几人能知道,释迦牟尼佛来我们世界说了些啥?为什么说这些啥,有没有研究?

现在也是乱象频生。我昨天看到视频上,有些不正规的道场或者一些糊涂居士呀,一块搞的这些活动,还给释迦牟尼佛太子像通了个开关,然后上面一浇水,水就从这个太子像下面流出来,大家还拿瓶接,又成了圣水,灵水了。就这种,我看着想想伤感,在这种氛围中这佛教往哪儿走,往哪儿流呀?一个,也不了解,不了解也算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就乱来。你也乱来,我也乱来,人人都乱来。最后不乱来的说,他们能乱来,我为什么不能乱来?再加上有的居士团体,他才不管你什么正法久住不久住,护持不护持,当下热闹了再说。

反正就这些,就叫知小而不知大。我们现在就知错而不知对,知偏而不知正,已经达不到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的地步了。

所以印祖也说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看见个县老爷就以为牛的不得了了,他从来没有想到能够见到皇帝。小孩见到钱就赶紧去捡,见到摩尼宝珠反而认不得它有多宝贝。

传老在这里特别把摩尼宝珠解释了一下,我们常听这个词,就叫如意宝珠。这摩尼宝珠能够随意满足需要,能够想干啥就干啥,不可破坏。在经典里边,一直用摩尼宝珠来比喻佛陀的功德,乃至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希望大家在我们的法缘中能够一直增进不退,早日见到每个人自性的摩尼宝珠,也是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珠。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第九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同修晚上好,今天周一,我们依然学习《净土决疑论》第九节课。其实《净土决疑论》所有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对于禅宗和净土宗两种教法,两种修法,两种见解上的定位,到底有没有错位或者偏颇。所以印祖一直在回答的讨论中,在匡正这个见解。

在上一讲讨论到,印祖呵斥禅人对于净土的见解不够到位,所以导致了在法门取舍抉择上,或者说知见中,一直对于净土的认知太过肤浅。所以印祖比喻也不客气,说好像见了县官就赶紧围绕上去了,而不知道皇帝来的才是真正的气派。像小朋友见到一个铜钱,觉得是一个小便宜就赶紧捡起来,摩尼宝珠看都没有看到。

由此我们大家来听佛法,因为佛法是一味的,不管是禅宗还是净土宗。禅宗是无上顿法,这没有错。那么净土亦复如是,我们在学修弘扬的时候,就是要学会偏赞。为什么叫偏赞呢?本来它是平等的,都应该赞,不会有错。但是偏赞就是我们现在去弘扬哪个,以哪个法门为自己的本宗,那么我们就要偏赞这个法门。

当我们偏赞净土的时候,说实在的就要说净土的优越性。优越性得要有一个参照物,这个比喻未必说特别到位,但是我们可以说把它的强项给抽出来进行陈述。这个时候,禅宗就好像就得让着净土,这个不会错。那比如我们在赞叹禅宗它是圆顿法门,它的直指痛快酣畅,直接上上根器,那我们也要从它的这个殊胜角度来进行领解,这个时候又要偏赞禅。

因为印祖一直是在弘扬净土,特别是到末法时期,一样的弘扬,效果只有净土最好。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不断的提醒对于净土的认知,和它所带来的特别是末法时代的相关利害,一直是围绕这个来讲。

今天的内容开始,一大版块就是来正释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四料简》。我没有记错的话,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四料简》不管在专讲,或者引用的时候,我们已经听过好多遍了。实际上最到位的出处,就是印祖的《净土决疑论》对它的解释。

其实这种因缘也非常的天然和巧妙。为什么这么说呢?永明延寿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是阿弥陀佛的左膀右臂,是他的心子,法王子。

可以说既是他贴身的弟子,西方三圣之一,就在他的右手边,也一定是贴心的法王子。所以他来示现解释,他师父示现所说的《禅净四料简》,那一定是到位的,直通到底的。借这篇论文,我们正好可以楷定《禅净四料简》的深度和它的严谨。

所以下面内容,在这个论典中借着禅者上座的对答,向他开示了永明禅师的《四料简》。料简的内容中,也非常证据确凿的把禅、净两门的利害、得失,言简意赅的说到。当然通常从内容上来看,好像有点偏心净土。

可是我们真的把这个学透,把印祖的解释过完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到处都能显现出他明弘净土,暗护禅宗的苦心,也可以说他把他师父阿弥陀佛的苦心,两个人一条心的给表现出来。

我们来看内容,这是印祖的话。

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法轮,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

你看,这个就是向禅人说,你总知道永明延寿的《四料简》吧,前面我给你讲了这么多呀,实际上在《四料简》中,早已经给你说破了。并且告诉你,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既然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来弘扬佛法的话,他来特赞净土,难道是为了害人,送给人邪知邪见吗?让人诽谤佛法,生疑心,误导众生吗?让大家有了断灭佛法,让众生失去学修的机会吗?会这样做吗?这是一种反诤。这个也是印祖确实有神通,他好像知道这个上座对于《四料简》的内容颇不以为然。

下面的内容果然如此,大家来看。

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何以言之。你看,他认为禅师料简的内容说的不圆满,甚至是错乱的。不能够当作法轨,这个权威的正知见的开示,不足为法。

他找出理由是什么呢?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说到这里,我们顺带着把《四料简》的内容给大家念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这就是永明禅师把禅、净之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给点拨出来,这样表达其实更为精准。但是大家要知道对于《四料简》,历来有两种人不认可。一种就是狂妄之人,他反驳的也好像挺有道理,认为《四料简》说的太绝对,不符合现实,因为好像里边完全就是向着净土。实际上他是自己的法藏都没有通,特别是对永明禅师他没有信心,这是他随口顺口这么一说,不足以为所依凭的根本法,这是第一种人。

还有一种人就比较圆滑了,他不能反对像永明禅师这样的大祖师,那么他只说法不说人,他说这个法是假的,不是永明延寿禅师说的。确实《四料简》读起来好像很通俗,像四六句子、顺口溜一样。

他认为禅师的水平那么高,不可能说出这种低水平的话。看上去有点钻空子,说得好像很巧妙,实际上露出了他们对历代弘扬赞叹这个偈颂的大德没有信心。比如说他对印祖都没有信心,假如这个偈颂不是永明延寿禅师说的,是真的有问题,难道印祖身为大势至菩萨再来,会看不出来,会帮衬着这个邪知邪见一块祸害大家?难道印祖没看出来,反而你给看出来,好像你是千古第一高人吗?所以这就叫做不知趣。

很多时候,其实最平朴、真挚的这些法,我们反而看不上,这就是著相凡夫的一种烦恼和虚荣。比如大家熟悉的《心命歌》,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它把三世因果讲的特别透彻,但是读起来像民间顺口溜,谁都能朗朗上口,我们就觉得好像不太阳春白雪,这就是一种颠倒见。

第三种就是浅见,基本上都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料简的深意。比如说这个上座禅人,你看,他这里明确的说为什么这么讲不足为法呢,永明延寿禅师讲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话,就太容易了。

你看他说,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

就是现在我们当下的这些参禅的禅和子,在参禅看话头的时候都是看念佛是谁。那这不就是看念佛是谁,就好像是净土吗;看是谁,那就是禅宗嘛,参究嘛;所以他认为这就是有禅有净土。

进一步: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承即成佛祖乎? 说只要在念佛堂里念个佛,难道他们都成了现今的祖师,来生就成佛吗?另外又说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现在满世界的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他说的这个道理,乍一听好像还很有范儿。他认为现在这么多的人都在念阿弥陀佛,没见过有几个人临终有瑞相,证明他是确凿往生了。你说万修万人去是真的吗?他认为恐怕不是,是夸夸其谈吧。这样的话他才说不足为法。

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印祖认为,这个禅人太粗浅的来看《四料简》了,把《四料简》真的是看得太俗了,太浅了,太颠倒了。说他其实是囫囵吞枣,根本不知道《四料简》其中的内涵和深度。

你看印祖的评价就不一样,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

这个评价就可了不得了,《永明料简》每一个偈颂四句话,一共十六句话,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纵横纲领、宗旨,把三藏十二部都讲完了。那不要说这个主修禅宗的禅者了,包括现在主修净土的,有可能听到这个话还觉得,哎呀,印祖是不是太过誉了,怎么就成了是大藏之纲宗呀?

阿弥陀佛呀!我们现在在白华庵,天天也在阅藏,每天早上七点到十点。我说从佛学院回来,感觉又要重读一遍佛学院一样,那看上去那么多的经藏,光《般若经》就六百卷。我们有个师父看的特别精进,昨天晚上跟我说起,说他看了四百多卷了,他还要管食堂的伙食,每天抽时间来看。真的是出家僧宝啊,太有善根福德,确实是难能可贵吧。

但是,一个《四料简》把净土说的这么的出格,它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那其他法都没了吗?我们此前不是也给大家讲过,一切的经论,无非就是为说法门和行门。一代教法三藏十二部,无非就是讲空说有,讲现象说本体,说空就是般若波罗蜜,讲有的代表就是净土,有西方世界叫极乐,有佛为阿弥陀。

为什么说永明延寿就说一个禅和净,就是大藏之纲宗呢。因为一大藏经就只有禅、净,最后把它厘清捋顺,落脚处就是禅净两种修法。一个是毕竟空,一个是缘起有,从这两门入道。

所以印祖说的一点都不过分,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龟鉴就是看你修得好不好,就跟镜子一样,看你对于见解正不正确,看你对佛所说法是不是能够善取。

大家听法也听了这么多了,其实每部经典里面真是如此。就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地藏经》,最读不懂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实际上它们都是从空、有两门来宣说的。有时候我们看这些讲空性的经典,虽然是在讲空性,可是语言本身就是缘起有的呀。我们理解的时候还得依着思维意识去理解,慢慢起观照,最后才能入这个空性的境界。

所以一切法都在这两门上,而且有时候在经典里面穿插转化的也很快。有时候在说事,有时候在讲理;有时候前半句在说理,后半是在论事。穿插转化,进退之间,这是佛的智慧,叫做辩才无碍,我们只有依教奉行的份。所以说不仅仅是《大藏经》的纲宗讲的是空、有两门,每一部经都是在讲空、有两门,每一句话最终落脚就落在空、有两门。所以解门、行门都不出这两个,所以说当之无愧的就是纲宗、龟鉴。

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

虽然说解和行都在其中体现出来了,但是想了解《四料简》甚深法义,那么你还真得把禅净两门、有无两义,彻底吃透到位。否则,你就认为延寿禅师好像背叛了禅宗,不断地在弘扬净土,贬低禅宗。祖师爷好像是不是偏心得太厉害了?因为他也是宗门下开悟的,那现在把净土、禅并列在一起,把禅说的也太低等了吧!都会生起这种误区性的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禅、净是个啥,印祖就点出来,说你首先要知道,什么叫究竟的禅?什么叫纯粹的净?所以这里就告诉这个禅者,首先得把禅、净、有、无这四个概念要搞清楚,你能够这样依文贯通它的义味,再细细地研习,你才能知道说,哦,原来这《四料简》真的讲的是圆满现成的真实法。但是多少年来,因为我们太听禅讲诸师说的多了。

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印祖把《四料简》赞叹、推崇到什么地步,一个字都不能增减,一个字都不能够前后挪移,现成的、究竟的、真实的圆成实法。

那么印祖这里也在感慨了,他说: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

阿弥陀佛,非常可悲。印祖说我几十年来,见到禅讲诸师所说,不管是禅师在讲公案引用,或者是法师在剖开了、掰开了揉碎的讲这个《四料简》,所有的见解都跟你所认为的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一个,肤浅;第二个,误会;第三个,先入为主。

肤浅,就是你根本都没弄清楚什么是禅,什么是净。误会,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所以见地若是,连禅讲诸师都如此,禅讲诸师意味着什么?就是法师,禅师呀。现在来讲的话,这也是要担当整个佛教弘扬的人呀!初一、十五都会顶礼天下弘宗演教善知识,说的就是禅讲诸师。能够进行引导性的、引领性的、领众性的这样的一些人物,尚且在见地上还这么肤浅和偏颇。弘法的人都是这种偏见、浅见,那你想想这两个法门能够兴盛吗?大家能够一门深入吗?所以印祖说,难怪禅、净两个宗派,实际上一直在衰败的。

好,既然如此,这个上座就反问了,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既然你这么说,那什么是禅?什么净?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你给我说说。这里传老把它判别:释禅净(什么是禅,什么是净),约教理。这个大家要了解一下,否则听的层次你会厘不清的。什么意思呢?下面我是从教理的角度来解释禅和净。什么叫做从教理的角度来解释禅和净呢?我们不是学过《宗教不宜混滥论》,上面讲到说,从理解的角度就叫做教,从彻悟的角度就叫做宗。

那么这样来讲,不管讲宗还是讲教,只要你从文字语言上进行表达,都属于教。就是讲宗,用的语言文字也属于教,讲教用的语言文字还都是教。从悟性上来讲,悟教或者说从宗上也去悟宗,都属于宗。所以这样来讲的话,我们说宗教,宗教外无教,从契悟的角度,宗教都称之于宗。

那印祖这里要表明,我下面要讲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因为禅确实是不能讲,是要悟的呀。现在用文字给大家讲出来这个宗呢,那我说的这个宗其实也属于教。传老这里判说,解释禅净是约教理而讲的。这个大家认知清楚,否则在理解上会混乱的。

答:禅者,这是印祖先解释所谓的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

我在备课的时候,也不敢多再去打妄想,左思右想什么是禅。什么是禅?顾名思义不难理解,就是不要再多想了,当下就是,此时此刻此一念。吾人就是你、我、他本具的这个灵知灵觉,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所以这一句话就楷定,如果真正依着教的话,每个人都有佛性,无始劫来,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断地就这样解释去了。什么叫做真如,它不是假如,真实不虚,如常不变,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好,我们都落到语言文字了。

要悟这个宗,什么是禅,你就要用在这个即,当下相即。本具的,现前的,一直在的,从来不生不灭的,都是这个现前的东西,就当下这一个,就是这个。连说宗都是多余的,就在。所以你看宗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大家一听说宗,就是我们当体的心,就赶紧去找这个心,心在哪里呢,心就在了不可得之处。

所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大家现前就悟一下。我们此时此刻在听法,父母未生之前,我在哪儿?是谁?做什么?大家一念相应,你说父母未生之前,哪里有我,一切法无我呀!就在我们当下闻法,拿着手机看着微信,所有的这一切,因缘中没有我,真的没有我。可是我这样一念提倡,大家不断的这样翻滚,这个起心动念的时候,就错认为他就是我。

所以祖师们真是呕心沥血,吐心吐胆往尽头说,但是又不能说破。就往尽头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真的我们就依文这样去观照一下,大家想,就是爹妈没有生咱们的时候,咱们在哪儿呢,哪有咱们呢?我叫宏海,父母不生的时候,宏海在哪儿,现在好像有这么一个色身在,是宏海。一切法无我就是本来面目。但是宗门语不说破,不是说不想说破,是因为说不破,一说,就不在那儿了。所以只能令人参而自得。

大家要知道,这个手法,就跟说你进去嘛,但是永远他都不能把你,操作的说在你不动的情况下,他让你进去。他只劝说你进嘛,快进嘛,入门,永远叫你依着他的话可以,但是他这个话说你快进,你快进,是不能让你进的。只有你自己嘭地进去了,那他这个话就没白说。所以叫令人参而自得,自己入门,自己登堂入室。

印祖后面讲到: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印光法师慈悲呀,还费了这样几个笔墨,来方便地巧说般若波罗蜜。但是他也是马上把告诉我们容易产生理解的破绽,又给补上了,所以故其言如此。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你在悟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真,真的有一个本来面目,真的有一个参而自得。那一旦有这一念,那又出了本来面目,又入不了参而自得。所以这个东西就这么难,就这么简单。

无能无所,只要你起一念,动一心,那么一定会有相匹配的二元意识启动,启动了以后,就有能有所了,有主观有客观。所以一定要抹平、摆平了这个能所对待的客观。

即寂即照。还记得我们在学习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里面,就讲了半天这个寂照,说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他说来说去就是让你一点一点地,一念一念地,其实只有一念地放下这个执念。离念,就是要灵知,这个灵知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知道的知,我明白了的知,我懂了的知。

所以为什么有一部论典叫《般若无知论》,因为无所知,故无所不知。这里讲到的纯真心体也。后面有一行小字,他就害怕我们误会了,嚼着这个文义不放,特别又补了一个,虽然说又多了一句话,反而多了一层纸,但是他补的这个补丁也很好。

你看:离念灵知者,什么叫离念灵知呢?不要以为说离念灵知,真的又找这个东西去了。它是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

也就是说,离一切相就叫离念,即一切法就叫纯真。不是说没有一切的缘起万法了,就让缘起的万法,继续缘起,依然缘起,从来缘起,但是你不随着这个缘起而走入到它的那个因缘中,当真了。这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讲这个禅啊,真的是要说的话,怎么说都行。但是不说的话,说一个字都嫌多。这样的一种修法,就是直捣根本源头,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叫休克疗法,有时候把它形容成攻心术。就是从最要害的地方,把它透过来,从根上搞定,这就是禅。

这个禅真的是魅力无穷,但是你必须也要在那个根器上。你不在那个根器上,你没有把自己梯子下面的台阶给砌好,你以为你就这么白白跳一下就上去了,根本上不去,而且还会摔死。所以禅呢,该利益的,利益功德无量。但是有一些根器不够的,祸害也是无边。这就是后来的大德讲到,有大利的法,一定会有大害,那么古人得了大利,我等现在剩的是受这个大害。这个禅上座就是一例。

所以印祖这里先讲什么叫做禅。在《印祖文钞》里面另外也讲到了,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不受一尘表这个性体,这就是禅。但是佛氏门中,不舍一法,不舍一法是表这个性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在这生的万法中,我们现在特拈出来净土一法。

所以印祖说净土者,前面把禅讲完了,这是讲净土。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所谓的有净土,你甭跟我再说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这个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没有错,它就隐带、含藏在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中。所以印祖在这里禅已经交待给大家了,什么叫做净土呢?当真、认真、老实的信愿持名三资粮,一心一意的当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叫做净土。

给娑婆世界染土说的往生超度之法,这个净土就是针对娑婆世界,当真的世界,当真的人,所说的当真的净土。就让你这么修,你在上面不要再动,说还要猜测一下佛是不是有什么密意,有什么权巧方便。再大的权巧方便,佛让你依教奉行的时候,你就是依着权巧方便,能够当下得真实不虚。所以说你如果在这个权巧方便上,动了一个认识权巧方便的念,你反而不能够得这个真实不虚,就是这样的一个法。

所以印祖特别提出了,说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祖师爷们讲法不会有漏洞。你看,他并不是说非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说非偏指,就是从事相上讲,这个理就带在里边。但是你不能偏说这个理,那么这个事相你就把它给抹杀掉了,不圆满了,就不叫净土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有净土者,就是我们释迦牟尼佛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大慈悲心,无问自说了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时候,就是让你深信发愿。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就是让你持名,指方立向,真实不虚的告诉你,你就这么办。

所以大家看,光说自性弥陀呀,理上虽是这么个理,可是你事相上没有信愿持名到位,理再怎么说的天花乱坠,我看着我自己也是,亦无济于事呀!所以说净土很简单,就指这么一回事,这是从约教理上说这个禅净。

那下面再从约摄受的根机和修行上来讲禅、净。什么叫做禅净说完了,又告诉我什么叫做有禅,有净。大家来看印祖的论文:

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

这叫有禅,这个时候就把他的问题给回应上了。因为这个禅人讲到,只要你在脑子里面想想,说念佛是谁,好像就已经在参禅了。好像只要你参禅了,就说明有禅了。不是的,这里讲的什么叫做有禅,说白了,开悟了才有资格算有禅,成功了你才能称得上带个有字,你是有禅人。

所以不容易呀,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咱们一直在修净土,可能有些同修念的心地清净的时候,听这个法也许会有点相应。那平常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在心地上这么走这个位去用功,我自己也惭愧。那么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叫参究力极?参就是参话头。

按照虚云老和尚讲的话,参话头呀,这个话头也是一个敲门瓦,就是一个方便。参话头后来才有的呀,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宋以后才有。那宋以前也有禅宗,怎么办呢?那会的人根性利,就不要借话头,直接一说禅法,一念绝起来了,就念寂情亡了。念就是,念念刹那刹那的启动我的这个相续相,没有了。

像《楞严经》里面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一念心念启动了,一念能的执着起来,就有一个所的执着,能所一合作,那么这个念就寂灭不了了。因为它不断的在相互攀缘,互作增上,启动不已,相续不断。所以只有这个念头寂灭了,就是消停了。消停不是说这个死了,是说不动了,但是越不动它越透彻,越寂灭它越清晰。为什么?因为烦恼无明没有了,分别心、情见没有了,念寂情亡了,没有意乱情迷的情来干扰我们了,这个情不仅仅是狭义上情欲的情,包括我们所有的知见,此时没有了。

为什么?因为用参究的力量把它给排挤掉了。参究的时候力量特别足,卯足了劲,所有的这些念头和知见都生不起来了,只有一个话头。大家看话头,比如我们说参念佛是谁,不在说念佛,重在于谁?那在这个谁上呢,你不要想这是谁呢,谁呢?不断的在打妄想,是谁呢?念佛是谁,那我们肯定说念佛是我,我在念佛呀,这个时候你就相互合作了。

问念佛是谁的时候,这个我还没有生起来的那一刹那最清净无我的状态,你使劲的参着、究着,不放,就像猫守老鼠洞一样,一旦砰的水桶脱落了,就叫彻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了。原来在问谁的时候,这个疑情之前那一个清净念一直在,就是我们把它给染污了,扰乱了。

所以说有禅者,就是参话头参的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实际上心性一直是明的,在不借话头之前,就是只要人家觉性起来了,马上就明心,马上就见性。后来不行了才改成说参话头。但是总而言之,人家是开悟的,因为明白遍法界之心,见到一直在的佛性。当然我们听明白的时候,听见性的时候,都要跟着走,这都是一种妄想。你当体就是把心消化在这个心上,把性给同步在这个性上,吻合在这个性上,心性。就是此时此刻,说此时此刻都是多的,因为一说此时此刻又有待一会,又有刚才。

大家尝试着观照一下,我们一下子见不到,那我们尝试着靠近一下。设想一下,比如说如果把时空角度打破的话,我们在这种时间流淌下,从小到老,去年、来年,昨天、明天,刚才、待会儿,所有的这一切,你都把它摄到当下来,因为本来就在当下。

所有的这些所谓的距离,大家在北京,我在浙江普陀,还有欧美、地球、宇宙等等这些,大家想想所有这些概念起来的时候,你把它摆平,因为它也没离开当下。所以你参来参去,最后观照来观照去,只有当下,就是当下现前这个东西,心性。你相应了,就明了,就见,这就叫有禅。

虽然我们刚才讲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可是多了一个有字,就不一样了。这个禅、净呢,是一个法门,是一个教法。那如果说有禅的话,他就是具体指的这个人,这个根器,这叫有禅。

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有净土的标志是什么呢?这个并没有脱开彻悟禅师说的修净土的法门,十六个字的大宗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了生脱死真实心,那么我们发的这个心一定不是真实的。

那发菩提心就是要成佛度众生的心,为了这个,那我现在因为本事还没有,赶紧深信有极乐世界有弥陀,我要去。那么发愿我一定要往生,念念念阿弥陀佛,求生这辈子往生西方,这才叫有净。

看到了没有,净土的殊胜在哪里呢?就是禅宗我们修不了。为什么?修禅不是说你坐在禅堂或者到禅寺里边,乃至在参着禅,就是叫修禅了。修禅的意思就是哪怕如此之难,但是你必须给我开悟,你才叫有禅。

可是有净土就不一样,大家明显的感觉到,发真实的菩提心嘛,谁都可以,深信发愿谁都能够到达,持佛名号谁都能够做到。那就说明它们两个的要求上来讲,差别太大。一个是如果你不开悟就不叫有,一个是只要你能够相信并发愿就算有,从根器上来讲,禅净有天壤之别。

后面就开始讲到禅和净,然后有禅和有净是不能够把它搞混的,大家来看。

印祖说: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就是刚才给你讲的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只是从我给你讲道理的教法上,只从这个层面来进行阐述,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土。

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

是说具体这个人,这样的根性,他有没有达到有禅的标准,开悟了没有。有没有达到有净土行者的一个指标,就是资格认证,有没有信愿,发愿求生西方。这是说修行者他所修的法,所修的这个状态来讲,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因为待会儿四句偈要细讲,那么首先你要明白、厘清,禅和净土就什么层面说,有禅、有净土就什么具体而论。

教理则恒然如是。如果说从约教、约理,从道理上来讲,一直是这样的。你要修禅,这个就是禅;你要修净,这个就是净,佛来了也得这么说,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教理就是我们常讲的,其实指的就是理体、本体。

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

你光讲道理,这个道理一直在,你讲不讲都在,任凭你怎么说也行,你说与不说还是这个理。可是如果你约机修,禅和净永远都在,看你有和没有,那你必须给我说,看你有没有依着那个道理,开始具体的有实行。

实行还不是行一下就行,还要你行到究竟处,彻底到位了以后,证到这个一直在的道理,这样才算你了解了禅和净,然后你也修的有禅,也有净了。这样的话,禅净有无汇到一处,这才叫做使其实有诸己也。这里讲到的使其实有诸己也,就是你自己反过来知道了,知道依着教理来起修,修到究竟处,证到这个道理,那么你回头证明说,哎呀,真的是这样,我真得到了。

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

前面的禅者不是在讲有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的时候,泛泛的挑病、挑理了嘛。那印祖就说了,听起来禅、有禅,净、有净,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实际上不大相同,差别很大。你还需要慢慢的、详细的、好好的把它研习一下,不要把它笼统带过去了。

那后面就开始讲到,既然讲有禅,可是我们对于有禅的概念是模糊的话,往往没禅也认为是有禅。什么情况下是有禅,哪些情况下,甚至说大多的情况下,其实不叫做有禅。那什么叫做有净土,你是真的有净土。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下一次我们讲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很可能我们号称是修净土,一旦对应一下,发现自己根本非净土行者。所以蕅益大师也讲到了说,要信了再信,但增信愿,只有信愿到顶了,推到极致了,那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净土的行者。

今天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再引入到对于禅净,可以说是非常具体精辟的讲解,就在《净土决疑论》。好,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闻法的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第十讲)

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讲《净土决疑论》的第十课。既然是净土决疑,大家这么一路听下来,至少要有一个功用,就是我们对于净土乃至整个大的佛法的究竟法义生起的怀疑心,要跟它决裂。从犄角旮旯边边角角,所有的这些疑情、疑点,都把它给扫荡干净,彻底跟我们根本的烦恼怀疑决裂,这也是《净土决疑论》决的一个意思。

在上一讲的内容中,我们讲到了禅和净,有禅、有净,一个是约教而讲,一个是约根机和修行而论。所以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是加了一个字,有和没有差别就大了。

我们讲到这一句,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

这也是印祖在这里拣别我们通常的一种俗见、浅见,都认为稍微是个参禅的就有禅,实际上不在这个层面论。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就是说从教理上来讲,只要我们见解上了知了、厘清了,就知道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因为你听到了,理解了。但是如果要修证到了,心得到了,才能叫有禅有净土。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禅和净土,稍微有几分理解,没事的时候摆弄摆弄,就以为自己身心已经处于其中了,入到这两个法门中来了,绝非如此。所以说实在的,知道禅和净的多,有禅和净的太少太少。参禅未悟,光参不悟的,这且不说了,不能算。或悟而未彻就是虽然有悟,没有到头,还皆不得名为有禅,那这个一说就非常明了。

我们上一讲的末尾讲到了,以为自己是一个净土行人,稍微把下面的这段话对照一下,反而觉得自己可能越离越远了,这就是听法的重要性。大家来看:

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大家听明白了没有,一句话,就是让你彻底舍弃今生,唯以西方是图。首先来讲有一种见解,天天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话真的是流传的广,但是明白的少。对于佛法的这种听闻领悟,福报的差别相有时候真的不可说。

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即刻一点,就完全正中下怀。有的人翻来覆去的说,如对目前的说,明明朗朗的说,他就是不开窍。

比如说唯心自性的会通,我在讲净土的这些课程里边,《净土或问》也罢,《弥陀要解》也罢,可以说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但是很多的见解还是容易执理废事。他一听唯心净土马上就认为,就这么点,不要向远处跑。

所谓的当下自性,他就认为此时此刻,还是落在过去,未来,现在心中。所以怎么也迈不过这个其实不是事的坎,这就跟佛法的因缘,福报不够。

所以你只认为有唯心自性,而不生起真切的信愿,这是第一层,不算有净土。

真正的来说,我们以为净土需要信愿,实际上参禅也要信愿。净土是极难信法,我们今天也把它客观的说一下,净土是佛说出来的法中的极难信之法。

如《佛说阿弥陀经》中佛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禅宗可以说是佛没有说出来的法中也是极难信之法,甚至我们说信阿弥陀佛还容易,信自己本来是佛更难。所以不仅仅是净土,包括禅宗也是需要信愿背景的。

我们这里讲到的无信愿,信愿起到什么功用?就是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好像要摔下来一样,它都能给你兜住、接着,满满当当让你不会出事,这是根本。这是其一说,没有信愿的就且罢。

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

这个信愿不但要真,还要切。真就是不掺假嘛,切就是很精进,这也是要作为先决条件的。敷衍故事,大家有时候都有这种体悟了,退步的时候。现在念佛法门还要设这么多,金刚念、顶针念,各种思乡念佛法、东林佛号、红螺念佛法,包括现在十天百万闭关,等等诸如此类。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种立体式的操作方法,诸多的程序呢?就是因为人心呀,稍微久一点,说丑话新修的厕所香三天,他就开始敷衍,泛泛悠悠不当回事。你、我、他,人人皆如此。

这是逼的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才出这么多的招,反正总归你这样不成了,再从那样开始,总有一款、有一招适合你,那你只要把它行起来就行,不要敷衍了事。

就包括十念法,跟大家讲常要洗刷。我记得的那会儿在北京的时候,只要来皈依的同修们就给十念法。现在在这边皈依的,有时候时间点掐不对,来了适合不适合,皈依完了一走,我自己都泛泛悠悠。为什么?就忘了传这个法了,放了好多的开示卡片,就忘了给拿了,实际上这就叫做敷衍心出来了。

那包括我们自己修也是这样,比如每天早上的十念法,还像不像原来那么真切当真,念念足金足两,还是散的时候多。每天上班、送孩子,忙的时候就把它作为一个任务,完事算数。这就是我们的常态,没有办法,只能够尽力而为了。

下面再进一步,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

你看,人的种种习性啊。有的人真的目光短浅,就盯着今生来世的这点福报果报,要生富贵家,他还信因果,也做功德,也来念佛,行还很精进。虽然念佛的行很猛烈,可是舍不得和娑婆绝缘呀,那今生绝不了了,来生还要来,不是乘愿再来,是牵引来的。

所以这句话,就说明我们心中只要还尚有染土,染土一丝一毫的情状你不能割舍,就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所以不但要舍弃今生,包括来生、人天诸事,乃至出家僧事,弘法的事业,一切都得舍,就到今生为止,不许再有来生之想。你心恋尘境,那你就有染,有染著就受到束缚。你说你还要求来生,说明你有相续心呀。我们常说一个行者,比如证到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求来生,你的心也就相续了,有求后有的这个心法了呀。

包括后面或求生天,受天福乐。这就比到人道里面受五欲乐的人呢,见解、胸怀稍微大一点,高一点。但是还是一个缓冲之计,求生反堕,痴福没有意义的。

印祖说的真是层层递进,那既然这样,佛教徒特别是女众吧,都有这个愿力。那我来生要出家为僧,转成男身做丈夫、住持佛道等等。你看,都不容许。

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

住持三宝中,僧是住持法道最重要的主体,我们常说的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但是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不能存这样的相续心,就这么决绝。印祖不愧为净土的祖师,他把禅宗说得非常的犀利简明,把净土又剖析的如此细化,细化中的这一些情状我们几乎都有。

不管是初机念佛的别有用心,想要来点福报,或者已经是久修的乃至上道,那你也不要指望着来生,所谓的要成为住持三宝,弘扬佛法,不要有这个心。印祖的座右铭是拟做粥饭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梦。

他老人家当然也是一种表法嘛,实际上他一辈子,特别是后来出道以后,弘法弘的简直是天衣无缝,始终如一。

下面一段就是进一步解释,求生天或者生人道的痴福也就算了,为什么连出家为僧、住持法道都不让呢?这是立足于什么层面?因为这个问题容易起误会,果不其然这禅者就问了。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说你这家务事也不让做了,修净土难道就修到这么极端?

下面的内容好像跟《净土十疑论》里边,其实思想是一致的,印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怎么来看待这个话题。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一句就已经决断分明了。出家为僧,弘法利生,当然没有过错。但是要拣择一下,你自己处到什么水平。你利生,你自己作为一个生,有没有已经利好。如果你利好了,再想说来生后世,你要怎么样发大愿,怎么样度化众生。

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也就是说把自己的事搞定了,不会出漏洞了,也没有退路了,这样的情况下,那么上宏下化是理所当然之事,分内之行。

反过来讲,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我们这里不细讲了,见思烦恼,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内,所有众生的通病烦恼。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些,又在三界九地内,各有各的这样的加起来,所有一共八十一品思惑和八十八使见惑。由于这些烦恼束缚着我们,出不了生死苦海。

那么有些人,如果他出了生死苦海,他的愿行在,印祖这里是可以准许他度,而且说那是必须的份内职责。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虽有智愿有点智慧,也发了愿力。愿力好发呀,我们现在有时候随便一念激情心起来了,信誓旦旦多么大的愿都敢往出来甩,就是行力不够。

人说用行山来填愿海,我们的愿力倒是大海,当然这还是要上好有正见的人。有的人发愿都发的歪歪扭扭、抠抠缩缩的,什么大愿啊,就想自己好点就行了。你愿力虽然发的大,你的行连个山坡都不算,不要说大山了,填不了这个愿海。为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因为你的生死根没有断,见思烦恼还在,是个凡夫。

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

有可能你还有点水平,定力还可以,在这个时代这些众生中,智慧也比较出众。受生之初就是刚刚开始,这不是一生又一世的住在娑婆,行大悲度化嘛。可能你刚刚开始的时候,或者你这辈子受生之初。

不晓得大家眼耳中有没有这样的见闻,就是有一些小孩生下来以后,科学上所谓的特异功能,咱们佛教徒一听就明白了,那是他过去修法,或者坐禅得的功德,这辈子就带着来的。别人想什么他知道,墙那边的东西他能看到,会发生什么事他能预言,都非常准确。

但是,往往随着这个小孩不断的往大长,有时候家长一看,这是发财的机会,就到处给创造条件,就去卖这个本事去了。也有的慢慢长大以后,被世间的这些人事,开始读书,或者饮食上本来是吃素,慢慢就随俗,开始吃荤吃五腥,再后面的欲心也越来越重,慢慢就把他刚刚开始的那种功能,给染污的障碍住了,就没了。

所以大家看,一辈子尚且如此,活着活着就没了。何况生生世世,这一生又一世,浊世中的这种染浊,这种赖皮,你能扛得住吗?

所以说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如果好一点的这辈子还行,也许下辈子也行,下下辈子就不怎么行了,再到第四世的时候就彻底淹没。那么次一点的,这辈子都保不下来,刚刚开始有点,后半生就没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没有尝到真正的法味,无生法忍,那必然你有情见,情种尚在。因为生死根是最根本的,这个情如果浅白一点,就是指我们所有的知见,起的无明念头,分别心。再粗重一点的话,就是我们的生死根,淫欲心呀!

其他的好像都可以搞定,或者你不在乎,只有这个东西是你的命根子。为什么?你来这儿受生,就是因为它在作祟、在驱动。现在你虽然有点本事了,但是你还不抵挡它的这种本能烦恼,所以情种尚在,你无事中度日子还可以,没有外缘引诱还行,但是一旦宿世的冤亲债主现前撵上门来,怎么样呢?遇境逢缘,难免迷惑。这个不敢吹呀!

你说去弘法利生,弘法要面对一线。一线那么跟你有缘的,我们常说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换个说法都是过去的妻儿老小,一家子。你知道哪个人是顺的,哪个人是逆的?哪个人是报恩的,哪个人是讨债的?可是不管顺逆恩怨,总归在劫难逃的就是这个情种因缘。它一定是有情的,否则你就不会牵扯到一起,能够狭路相逢遇到。

所以境界一出现,遇到这种缘了,免不了要迷惑。一旦迷惑了以后就不能自主了,大家要知道不能自主啊,是非常苦的。我们虽然有满脑子的佛法知见,明明知道是这样的,但是那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就是不行。而且明明知道不行,下次发生的时候,你依然会陷进去。

所以一旦迷境现前,很少有人能够即刻起观照,即刻起觉悟。

大家还记得我们讲《楞严经》,阿难那样的人物都不行。摩登伽女的妈妈给弄了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把阿难给摄入淫席。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两个五百世的夫妻因缘,生生世世的业力牵引呀,拽着他,那个业力甚大。

所以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一万个人里边都没有一两个。现在我们看一下,都不要说一万,十万、百万中都难得有一两个,除非他是菩萨乘愿再来。所以依旧是从迷入迷。因为本来就没有彻悟,智慧没有圆满,就是迷的,迷的比较浅一点。一旦遇到这种拉你下水的因缘,那就让你再迷的深一点,更加的粗重。

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

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可以观想一个场景,真的就是爱河千层浪,苦海万丈波。你想想一个人在这种水流非常急,这样大浪的海中能做得了主吗?偶尔的扑个照面,头探出来一下,一浪就把你给拍下去了,不能自拔呀。一浪拍下去沉到水里边,什么时候再出来都不知道,那就是死定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种大浪中,不断的还能够浮在海面,为什么?不能自拔呀。

这几天在准备《地藏经》,经文里面写到,全凭地藏菩萨帮助我们拔出根本业缘。为什么?因为不能自拔而遣悟宿世之事。净土法门设的意义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有这种情状,想弘法的,这样的一些根性稍微好一点的,因缘好一点的,也有几分福报的。但是问题是这辈子弘完了,还发现下辈子不想了道,不行,就掐着这个点,佛才说了这一个法门。

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这辈子随缘随份弘弘就好了,最终大家一起都往极乐世界走,可不敢有个闪失。因为我们的见思烦恼没有断,还在带业嘛。印祖的定位很精准,如来就是为了这一号人,这种根器,所以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那以后,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这四个字,见佛闻法,我们现在闻法从何处闻?都在手机上闻,我讲也是握着手机讲。不要说见佛了,我们相互都见不着,连个和尚都见不着,好在有个手机,还说见佛呢。到了极乐世界现见佛,亲闻法,肯定很快就证到无生法忍了,到了无生法忍,你就入了圆证三不退了。

练就这个本事啦,我们也发愿。真的是呀!到了极乐世界如果你悲心重一点,那么发愿到了无生法忍以后再来,切莫心急早来,烦死了。有时候虽然有这种大愿、大行,可是这个烦恼海太浊重了。要么就成佛了以后再来,那就彻底大圆满觉了。

大家要听出来,这都跟咱们有份呀,就是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可以达到的哟!所以乘佛的慈力和自己的愿轮,相当完美的结合,然后这个时候再叫做回入娑婆。

回入,这个主动权就大了,回入娑婆以后,就着自己曾经生生世世轮回的那些因缘,哎呦一看,这是你哪辈子的父母,那是你哪辈子的子女,六亲眷属、亲朋好友历历在目,生生世世同步进行,可以去度脱众生,给他们进行种、熟、脱。

而且大家看净土法门多微妙。释迦牟尼佛来到这里娑婆世界,在《法华经》里面讲种熟脱。实际上我们修净土的话,这辈子既给它种,又让它熟,还能够脱。

而且再广义地讲一下,就等于说他们得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是我们轮回的时候种下的。比如现在大家听法,我在讲,咱们有这个法缘,我们都是轮回中人。像释迦牟尼佛他是这辈子来了才有的种,有的熟,有的脱。

某一天,咱们里面的人谁往生了,往生以后的人再回到娑婆世界,说明过去轮回的因缘就已经种下了菩提种子。为什么?因为他一旦往生成功,成就了以后,直接就导致跟他曾经有缘的这些人有了菩提种子,就因为他往生了,就这么个法。

所以这个时候才叫做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

因为我们在此土修行得难失易,得到一点点功德、一点点法喜、觉受、禅定境界太难,太难了,太多的人都误会,自以为是,甚至连什么是得失都搞不清楚。所以得的时候太难了,打散的时候特别容易,一念就没了,回过头来就找不着了。法喜哪去了,轻安哪去了,禅定更不用说了。但是在极乐世界,就是有得而没有失。

最后一句,未断见思,住此宏法。大家要明确,就是指的你这辈子烦恼没有断,你还想着下辈子,下下辈子,或者生生世世来,是在这个层面说的。

他宗莫不如是,就是其他宗派好像在这上面也没多管,反正你既然发愿生生世世吧,可以,甚至还赞叹,也不管你有没有这个本事,反正总是好的。

但是,净宗断断不许也。就净土法门来讲,不认这个法,不合作,不默然,就是明着告诉你不对。所以印祖他的这种慈悲,听来也惭愧。我们虽然好像在摄受、折服,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人情世故味太重,凡是一看到有点要得罪人什么的,就尽量避免,能不说就不说,管他什么害人深浅,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印祖就是为法。

因为这个确实也要照顾到我们自己当下的发心,你是为自己的权威或者执念,必须要别人听你的,还是确实是发真实心,是为了住持正法而仗义执言。有时候我们细细思察一下,还是自己的我执居多,在这种情况下你能隐忍住,也算是你修行的一个胜利。

你如果能突破的去发大心,那更是一种功德了。这个都是我们的心法,大家了解也没法细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再往下看,后面的内容说实在的,虽然印祖《净土决疑论》里边这个禅人,好像是一个反面角色,实际上他也是功德无量。因为正好借着他的请法,让印祖把《四料简》给很有深度的贯解了一遍。

说实在的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还没有在其他地方,听过有这么详细的讲。更多的误会说这不是永明延寿禅师说的,这种风凉话。印祖确实功德无量,大家来看。

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这还是可教的。我已经大概知道你说这个意思了,没错,还是有道理的。

既然这样,因为不仅我还有许多众生,许多有缘人他还搞不清楚,你能不能进一步把这个四偈玄文,请详训释。就是你再详细进一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给我解释解释,说他个是是非非。这是一问。印祖就借着因缘,人家也是在请转法轮。

答曰就是在回答里边一段一段的解释四料简。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有禅有净土的部分。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为什么很多时候怀疑说《四料简》不是永明延寿禅师的原作,是假的。这个戴角虎听起来好像又威猛又土气,不像有才华文人范祖师们所说的话,这就是我们的分别见解。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这句话描绘的是一个行者,一个禅师,大成就,他在利生事业中到底是怎样的功德。我们来看,第一个,其人彻悟禅宗,这叫有禅。明心见性,见到本性了。

作为一个道人,特别是学修佛法的人,有时候虽然修行很精进,甚至苦行很突出,乃至坐禅坐的可以上到初禅、二禅、三禅往上修,一坐坐十几个钟头,但是他有的没办法见性。问题是明心见性才是佛知见的标准,这个是最要命的。

很多时候我们一听明心见性,不断的揣摩、描绘、扒拉,说哪里找这个心性。为什么祖师们都不给说破呢?也许明心见性的这个法,悟后真的跟我们悟前所有的描绘、讲解、比喻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就跟指月亮的胳膊和月亮,很多时候我们很可能都是,虽然循着指月亮的胳膊说要看月,但是下意识的就会把月亮跟胳膊想的差不多形状。实际上月亮跟胳膊,形状上都是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明心见性,《宗教不宜混滥论》里面讲到了,就像将军密令一样,只有营内帐篷内的人能够知道,军营内的人知道。这是基础,因为有禅嘛。

怎么样有净土呢?又复深入经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知见已经跟佛一样。那他得知道一下,佛当时明心见性是怎么度化众生,怎么设教,怎么有针对性,说了一些什么样特色的法门,全部就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中。

所以他必须这时候长养圣胎,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就是要开差别智。哎呀,我不止一次的给大家讲过什么叫差别智。先开始明心见性,就是一直努力的终于可以考一百分了,考完一百分以后,他就开始仔仔细细的研究这些试题,研究到什么地步?他可以想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这就叫备知如来权实法门。

实法门就是你一定要考到一百,根本法得到了。权就是你开始得演,碰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法,一目了然,毫不含糊的。可以说就是跟释迦牟尼佛一个鼻孔出气了吧,释迦牟尼佛说,哎呀,我知道你为了谁,怎么为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印祖说的特别巧妙,滴水不漏。

他说,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

就是你深入经藏,知道如来权实法门以后,你还得顾及根性呀。这么多的诸法门中,假如你是明心见性,悟了,那你一定会唯以信愿念佛一法,是所有自利利他中,最安全保本的正行。

这个正行一般我们狭义上理解,其他的有可能是邪行或者偏行,这个是正行;另一个深化说明,只有信愿念佛,它一定是正行,出不了问题,不会走在偏行中。所以说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这个配套讲解就到位了。

首先有禅有净土,印祖就说了,那你要彻悟嘛,悟完了以后,你要深入经藏,知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最后跟佛一样有正法眼,单挑出来一个信愿念佛的净土作为总持,大力推荐,广为弘扬。如果能这么做,那就说明头一句有禅有净土,你是有门儿的。

当然印祖在这里也不是乱说的,有所出处。《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边,不是讲到上品上生的人嘛,上品上生他是有条件的,昨天我们在讲《观经四帖疏》也讲到。

那这里说除了发心上要有三种心,行持上也是。第一个就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个就是受持三皈,具诸戒行;第三个就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大乘方等经典就是解第一义,就是把佛法的真正的义趣明了了。那印祖就说了,其实《观无量寿经》里面上品上生的人,他们的条件就是有禅有净土,这个资历即此是也。

他特别说,为什么叫做犹如戴角虎?因为第一个,其人有大智慧。大智慧就破一切邪知见、偏空知见、有所得知见。大家知道有所得,有所不得,大智慧就是无所得,故而无所不得,有这样的大智慧才能所向披靡嘛!

由大智慧,戒定慧,禅定智慧出来以后,一定会发辩才。大辩才一个从闻法上来讲,他已经通透,信手拈来,随便借用,那么从口才上你肯定说不过他的,从知见上他永远比你高一筹。从利益的效果上,他非常巧妙,就地取材,随处就是课堂,随处施教。

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

我们听到这里一般都会认为,印祖这样的一个赞叹,略带一些夸张性的比喻吧。大祖师爷既然他有智慧,有大辩才,这些邪魔外道,怎么就听他的名号就吓坏了呢,怎么可能呢?我告诉诸位,真的是这样。

如果一位大成就者,他的智慧、禅定、辩才、神通,这种不可思议,这都是能量呀。他已经到顶了,他给他们怎么显现,那就是一念间的事。而且这里叫闻名丧胆,这也是名号功德呀。咱们天天在说阿弥陀佛,但凭六字出乾坤、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把这个名号功德讲的不知道有多么的殊胜微妙。

我们要知道,成了大祖师爷呀,他的名号也就含摄了他所有的修行功德和证量,那么他会形成气场,我们常说的摄受力。摄受力凝聚名号功德的话,那这些小妖小鬼、磨磨唧唧的这些人呢,一听他受不了了,因为他是智慧正法的代表,一个载体。

所以有这样的功德,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没有人能跟他比,他就是法王。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来学者,随机说法。自如了嘛,看你来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根器,那么会正确的拣择。

哎呀,说到这里也惭愧。我们现在来一个人,劝他修行。他说,那我修什么法门好呢?我适合修什么法门呢?那惭愧,不知道呀!不晓得你前生后世什么来头,你曾经熏习过什么业习,你这辈子的个性。我们既不会看相,也不会算命,看相算命嘛,还有点粗浅的这种感觉。

那我们有一个尚方宝剑,百病包治,就是说净土。说净土就可以呀,一切根机都会跟净土相应。都不会出差错,不会损功德,断人的慧命,只要你念佛,求生西方没有错。你是禅宗的功德,那你念佛也会开悟。

但印祖的每一句话,都是说禅的时候一定带净,不是光说禅。偏弘净土就从这句话上体现出来,你看。

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在讲现世为人师这一句。现世就是他这一生的功德,没有舍报之前,那一定是大家的眼目,正法眼藏。来了人了,看到他有禅的根性,那也让他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禅净双修。

不晓得大家念佛念的禅和净土,现在能不能会通在一起。当然这个会通也不是说光从道理上的会通,如果诸位念佛念的有比较相应,或者说一念信心特别纯正的时候,这些感觉都会出来的。就是确实禅净不是两码事,即心即佛嘛。即心就是禅,即佛就是净,这是我们此时此刻这种角度上理解,大家不要听错了。

那么禅净双修的,就给他讲禅净双修的法。因为不讲禅,他可能不能得力。那么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专说净土法门,好好念佛。这样不管你来什么样的根机,就这两招,无论上、中、下根,任何人都肯定被摄受,入道起信没有问题的。你想,住世度化众生有这样的功德,那就足够了。

到这个水平的,那当然就是岂非人天导师乎,合格的,这是说他的生前。那么这是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者,这就是阿弥陀佛给打保票了。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第一个,往生有保障。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第二个,见佛有保障。这就是戴角虎的功德,往生了待遇都不一样的。

首先是上品而生,其次是即刻见佛,第三证无生忍,圆证三不退也出来了。这里讲到最下级,圆证圆教初住。一旦入了戴角虎位呀,当然有的差别功德上来讲,有深有浅。

但是最次最次,能够证到圆教初住,这了不得呀。大家知道圆教初住,我们也讲过,这什么概念,就开始破无明了,见法身了呀。这不知道比阿罗汉要强了多少倍,这是最次的,以下下列上上。

那么还有一些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这就更了不得,从中的佼佼者。往生到极乐世界还能够顿超,直接就到一生补处了,到等觉位了。

印祖这里害怕大家听不懂,圆教初住是怎么个概念,因为他要突出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的可能性。特别是来生作佛祖,哪有那么容易呢。但是印祖这里说的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那我们以前也给大家讲过了,圆教初住的菩萨,都能到一百个佛土示现八相成道做佛。

何况此后,位位倍胜。就是成倍的增长。初住一百个,二住一千个,是这样长的。不是说初住一百个,二住二百个,不是的,直接就上千,再一个就上万。所以说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直接到一生补处的菩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到,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故曰来生作佛祖也。这么一句听起来遥不可及的话,印祖给我们讲的彻头彻尾,完全有可能形成事实,这就是有禅有净土的功德。哎呀,我们现在一听这个多么的美妙呀。

特别是我自己,已经俨然是法师了,以有禅有净土为自己的追求了,打妄想了。实际上大家要知道世人但念阿弥陀,就是有禅有净土嘛。但念阿弥陀佛就是禅,往生西方就是净。有禅有净土,我们纵然不能像大祖师们在这个相上表法,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但是你念佛的这一念,念起来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当下即为人师,当下即是佛祖。

我们说现世为人师,来世做佛祖,那是从方便的一种时空观中,而做这样的一种会通、赞叹。实际上一念阿弥陀佛念起来的时候,那还有比阿弥陀佛再厉害的吗?这就叫戴角虎了呀,人中芬陀利华。

这里说的是有禅有净土这一句,那当然后面还有三句。比如开始列举,无禅有净土,或者有禅无净土。虽然在有无中来回修饰,可是这个修饰词一挪移,整个的境界就变了,出路也变,因果中,下场也变了。

今天时间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来分享。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无比殊胜的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再次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次再见。

(第十一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诸位放掌,晚上吉祥。

今天讲《净土决疑论》第十一课,上一讲,禅者请印光法师给他明细的解释一下《四料简》的具体内容。我们把第一个版块贯过去了,就是有禅有净土,禅净双修的部分,这是最佳的。但是这个情形,就跟我们常说德才兼备一样。德才兼备固然是完美,最好。但是如果不能有德才兼备的情况下,就得有抉择有优劣,要么有才无德,要么有德无才,那我们当然是选有德无才的,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草。

所以下面的偈子,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就是专修净土,一门深入而言。无禅,没有开悟,有净土,就要西方,万修万人去连一个都不落。大家看到了吗,万修万人去,这是祖师们给打保票,因为佛给打了保票。那去了以后就好说。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如果说前面有禅有净土,理是明的,然后事上再渐修,可以说事理圆融合二为一,又能够应机而现这个方便的差别相,该禅度的就用禅度,该净土度的就用净土度,个个接引。那么无禅有净土,纵然理尚不明,但是如果你能决志求生西方,从事相上去圆满这个法门,依佛所说,依如梦幻泡影的因缘法中,依弥陀愿力的这个成功的作用,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那么花开见佛,当然就悟无生,没有开不了悟的,这个事是一定能成。

从这一点说明跟前面的差别,就是只要依净土,有净土在就万无一失。当然跟前一功德就差在生前这一生的差别上,因为不能够现世为人师嘛。当然这个人师也看怎么说,只是从禅宗上而言。如果有同修相应净土法门,虽然我们没有开悟,可是可以劝他信愿行,这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也许功德更大。

所以这里这两个偈子,就是这两个料所差别,我们要通透的见解。禅之明心见性,非常人所能轻易得力,净土的往生,只要你决志求生西方就可以。一个是你努力不一定行,甚至操作手法太高妙了,甚至不一定对。

但是净土是你只要努力一定行,而且不会不对。这就是在这个差别上见优势,所以我们常叫做大庄严路。它的优势不在于我们是因为修净土的才说净土是胜义的,是因为他是教主本尊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功高盖法界的。

所以说,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这事就成了。佛于往劫,发大誓愿,不管他多少劫,不管他因地是怎样,重在大誓愿的优势,因为自性清净的功德海是平等的。但是阿弥陀佛发起度化众生,依着自性功德海发起的这个心,摄受众生归于净土的这个大愿是无与伦比的。

他把缘起就依附在众生自性清净的因缘海中,比如说母子情深现象上的表达。大家要知道这才是净土的强项呀,你看印祖说,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

那我们想想,为什么说这是净土的强项呢?禅的本来面目,容不得有丝毫的情见存在,唯有这个清净自性,毫无依附的情感。净土呢,它就会依着这个事情来显现它当体的情境。

所以众生如果能够像儿子忆母亲般,这样的一种报恩思念之情,那么它就可以体现成为志诚念佛。志诚念佛是什么状态?将情用到极致,就叫志诚。将情用到极致的时候,诸位同修,是我们没有到过。

我常忆念印祖的这句话,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没有到过,没有把情用到极致。所以说情用到极致的时候,正是真实功德显现的时候,感应道交。一旦跟佛力佛愿相应,那么就会出现这种沟通能力,这就是佛来接引往生的时候,我们蒙摄受成功往生。

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情呀,尤其是情欲、爱情,好像怎么也不痛快,双方就是欢喜冤家,这就是苦海。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出现爱情。人所谓的爱情,它是一种自私贪婪、占有、半调子,是依我就行,不依我就不行。

就算是爱情,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情用到极致,也当体就是真如实相,就没情了。所以为什么叫大爱无疆,至情无相,就是这个意思。

阿弥陀佛立的这个大愿力,调我们众生的胃口,就是要把众生强项给调出来,正好入道。所以祖师们用这样的一种语言来表达,我们要懂得用心去消化,运化去体悟。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入到这种大三昧,不退转,可是我们尝试着哪怕就跟演习一样,用心这样去贴近,就会有妙不可言的法喜。所以这里即蒙摄受。

那么相对于禅只接上根器的气质而言,净土则是全面顾及的。它并不是我们非要在禅净上面见个高低,大家不要听错。因为禅净确实也是合则双美,离则双伤。我们知道禅是佛法核心的意义,但是净土我们才知道佛菩萨的无限慈悲,立足于禅的真相中体现出来的慈悲。

我们套一下,把情用到极致就是真如实相,那么只有悟到真如实相,才能真的同步把这个情调到极致,这就是菩萨叫做大慈悲。所以所谓的法门、行门,无一不是成就我们了生死大业,无一不是见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功德。往生也是真实相中,见佛成佛也是在这真实相中,那么真实相是什么呢?就是禅。

所以大家悟常听的这四个字,什么叫做即心即佛?我们念佛的心,往生的境,接引的场景,都是我们的心,这就叫即心。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是心是佛。

那么是心作佛,我们还在这个心地中,因为我们现在相上显现的是凡夫,我们要通过回炉重新打造,最后成功作佛,这就叫作佛。作佛的前提是是佛,是佛才能保障作佛。所以这里为什么他敢撇开说,无禅没关系,有净土就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为他知道你作佛了就在是佛中,妙妙妙妙。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

印祖这篇文对净土的笔墨比较多。所以我们刚才虽然讲的妙,理上很妙,但是我们必须要请问一句,你证到没有?一说证到没有,我都惭愧。哎呀,真的是无论是讲法的人还是听法的人,大家都要生惭愧心,业障太重,马上就落花流水,见不得人了,没有嘛!

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器,现在是何人,必须依靠净土,方才有这辈子的得度之时。为什么?力修定慧的,在这上面有些建树,固然能够往生。那么五逆十恶,临终苦逼的人发大惭愧了,称念佛号十声乃至一声的情况下,直下命终,他居然也能够蒙佛化身接引往生。

为什么?因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在这两个上面论,不是在你的定慧,乃至在善恶上论。

讲这个法是甚深法,有的人可能就悟不透了,我们要把禅再拿出来。大家知道禅最后落脚处都不在善恶法上论,不在世间法上争是争非了,只在道上论。

可是净土这里显现出来的究竟处,是不是也不在是非上争,不在善恶上论?它不在善恶上论,哪里有消息呢?力修定慧的人能往生,这算是善吧,对吧?可是五逆十恶的人最后也能往生,这算是恶。那不管是善还是恶,都能往生,那肯定就不在善恶上论,一样的法。既然如此保障,那就可以说万修万人去。

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

大家不要误会,难道刚才讲的不在善恶上论,就不顾及因果了吗?大家知道这里正是说的因果。为什么说十念就能往生呢?为什么说念佛没有几声也能够往生呢?因为这里有一个因种的极其圆满,就是极其猛烈,这就是正因,所以立刻就能感得正果。

故能获此巨益,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因为这个时候,过去自己造了善、造了恶,他都已经顾及不了了,哪儿还想那么多呢,只想着苦境出来了,他要逃离现前的因缘,那这就是出世解脱呀,这就是出世的正因缘呀!所以临终十念往生,因果也是相符的。

所以印祖说,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不在说你平常泛泛念佛,你念了几万,我念了几千,不在这上面论。那么不管善也罢恶也罢,能够往生,这是保底保本的嘛,这个本一保,那还担心什么呢?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

往生了以后,我们先是不在善恶上论,先论往生。往生了以后,见佛也不在迟早上论了,反正迟也行早也行,已经高预圣流。我们不要搞错,这里的高预圣流,不是小果声闻的那种预入圣流,而是随着你根性的深浅,顿渐一如的全部去证佛的果位。

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即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直接都证果了,开悟这回事还用提吗?大家想何以故,因为极乐世界的话,证果就必定开悟呀!我们娑婆世界的开悟了,还未必证果了,还尚有路途要去修呢。所以说,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不必在开悟上再纠结能否啦!

这是第二个料简,无禅有净土。

再看一下第三个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实际上这句话其实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我们要明了一个问题,佛法的受用效果其实不一定是你能够一句说到真尽头,它是需要立足于智慧的观照,来观照到这句话的指导效果,能否让听闻的人到真尽头。而不是说这句话到真尽头,这才叫做如来设教。

只有永明延寿禅师才能从真实悟证的见地中说出来,这样立足凡夫道人,艰辛用功好不容易得见心性,但是依然在事修上更难,所以有可能会绕远的冤枉路。只有永明延寿禅师才敢这么说这种险话,一般人说出来要么无人信,要么还认为他诽谤佛法,瞎说呢。

也只有印祖才能于此开示剖析,有如此到位的心知肚明,他们是知音。延寿禅师那个时代说的,那人家一目就了然于心了,知道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印祖又要进一步加工解释一下,否则我们就不明什么叫禅,什么叫净,不知道什么叫有禅,叫有净。

有的是开悟了就证,也有这样的根性。像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一悟就证的大菩萨,那证悟同时就不在话下了,肯定有这样的人。可是在我们末法时期,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实际的情况是十人九蹉路,为什么?就是一旦阴境现前,就是生死之际洗牌的时候,乱位啊,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抵挡住业力的。

大家要知道,就是开悟的大多数人还抵挡不过业力,做不了主宰,耽搁下来,依旧会沉沦苦海。

所以这里讲其人虽彻悟禅宗,这丝毫不含糊的,就是已经悟道了,而且是彻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没错。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

你看,这种注释是不是非常的贴身,非常的贴心呢?因为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被绑定的绳子就是见思烦恼,与我们共存已久了。你说现在生剥活舍,你就达到这个境界吗?那我们这里不用再一条一条讲见惑、思惑,多少品多少品,不这么讲。大家有兴趣的下去查一下,其实我们也讲过无数次。

此前讲过见思烦恼,最直白的说,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比如说在见解上在人生观上,在三观的定位上来讲,他就想不起佛法,全是想的世间知见,或者外道邪见,没有正确的见解,这是见惑;那么思惑来讲,道理虽然是清白的明了的,就是在思想境界你跟不上,眼巴巴每次都看自己不行。

就这两样,真的是要命,吹不了牛呀!所以说开悟后,真修就是要断生死烦恼。印祖说的不易断除呀,实话!过来人告诉我们,你们不行呀,真的不行呀,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行。

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净是彻底清净,尽是彻底到了尽头了,这是两码。也就是说,净心、明心要同步都究竟圆满了,然后才能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这只是分段生死而已,我们都在三界内出不去。

后面特别的追加了一句,一毫未断者,姑勿论。一丝一毫都没有断,一品都没有断,就不说了,这肯定不行。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就是剩一品,哪怕剩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一品都不行,你没有尽,六道轮回依然难逃啊!

设想一下,就跟我们想离开一个地方,要走了,被同伴或者说好多人死死地拽着,就不让你走,脖子上揪,领子上拽,你怎么也走不出去,喘不过气儿来,没有力气,最后灰头土脸,脸红扑扑地又回去坐下。离不开,依旧难逃呀!哪里逃呀。

凭心的话,那至少我们都是佛弟子,但凡了知一点佛法的,谁不知道解脱好,谁不知道做佛菩萨的自在潇洒呢,问题是逃不出去呀。不是不想,是走不了,一直没走成,所以才流浪到此时此处。

所以说,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

哎哟!又想起焰口里面的话,出尘上士,飞锡高僧,精修五戒净人,党行比丘尼众。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特黧奴,徒演苦空妙倡。最后一气不来,晃晃悠悠就是这样子的。求道之人,亦复如是,即便命终。

在这样的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虽然你开悟了,但是十有八九的人都是这种遭遇。故曰:十人九蹉路。但是印祖特别说了嗟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他特别介绍,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说法,那我们要明了这个用意在哪儿。

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

阴境,我们知道就是中阴身境。一般说四恩三有,三有就是色界、欲界、无色界。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四有,不晓得大家听过没有,好像讲《地藏经》的时候讲过。四有就是指的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中有就是指的中阴身。

所有六道众生受生的一刹那叫生有,生后到死前我们活了一辈子叫本有,临死的那一刹那叫死有,死后到生前,死后以后再去投胎转世,这一段时间叫中有。

中阴身是化生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讲《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时候也说过,中阴身有没有也是不定的。有一种说法,比如说中阴身他要往哪一道去投胎轮回,他就会趋向于那一道,长得跟那一道特别像。

再一个,比如说这辈子造的恶业多,中阴身颜色就是黑的或者说重的;造的善业多,中阴身就是白的或者是轻盈的。也有一种说法,中阴身七天一生死嘛,前半生像他前辈子的样子,后半生就开始显现他下一世的样子,总而言之,中阴身是化生的。

中阴身投胎的时候也是各种各样,去向差别。如果要堕地狱的中阴身,堕的时候就是头朝下脚朝上,直接往地狱里边堕。那么到了地狱中受报的时候,又跟人一样,是头朝上,脚朝下的。

如果这个中阴身是上升天道的,那上升的时候速度是非常快的,就像用箭去射这个孔一样。但是如果投生到其他道的话,就有点像行走的方式去的。

所以说很有意思,这个只有佛能够把它观的立体到位,我们听一听,了知一下就行。现在重点不是这个,重点是中阴身我们谁都经历过,到时候还会有。问题是什么呢?命终的时候,现生及累劫这是加在一起算的。

我们通常说,哎呀,我这辈子造的业怎么怎么样。或者一有点不好的事情,会说,我上辈子到底造了多少孽,等等诸如此类。要知道我们每一生每一世,所受的果报,是现世跟累劫业力所感得的。

就是你的前辈子跟无量劫是在一起算的,每次轮回投胎之前它们都要结合在一起,一起清算一次,然后再定乾坤,所以说临命终时,就是善恶业力所现之境呀!想想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任由业力宰割,丝毫不得做主。

而且中阴境一现的时候,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这里印祖用了我们最熟悉的彻悟禅师开示的话。说如人负债,强者先牵。你欠人家钱,欠的谁多,谁就在你这儿指手划脚的力量大。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反正那个时候你往哪里走,就看你的心念中谁在当领导,力量大。

后面印祖特别说了两个例子,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

这是非常有名的例子,我也引用过无数次。五祖戒和草堂清都是在宋朝确确实实没得说的大禅师,历史上也留下了应验的证明,说他们的后生在轮回中轮回成什么样子。

五祖戒禅师在湖北的五祖寺,是云门宗的传弟子,他住持道场的时候,那可不是一般的威望,传老都解释龙象海会,多少人拥簇。后来到了晚年了,他就告老退院了,云游到江西。走的时候还特别自在,靠着拐杖跟大家还在谈笑间,说走就走。就化掉了,坐化一样,人家是站化。大家想想,这样的一种禅师呀,这可以说是开悟了的,可是居然投胎转世中又做了苏东坡了。

苏东坡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他的兄弟梦见五祖戒要去了,去的时候五祖戒可能身上有一点残吧,那么问清楚了宋朝大禅师就这个样子。结果最后去的不是梦里边的五祖戒,事实上去的是苏东坡,两个人同时都梦见了,就非常的确凿说,哎呀,真的是。

苏东坡自己也说,七、八岁的时候梦见自己就是个和尚,梦里的地点是在陕西,那么他自己清楚,后来一直以五祖戒禅师的转世来自居了,文人习气吧。

印祖其实也在文钞里面评论过,说如此大彻大悟之人至少没有证到预流果,为什么呢?因为到了预流的圣人,就能够任运不犯戒了,宁愿死也不会犯邪淫戒。苏东坡做官的时候,还才子佳人,还要到那些烟花场所去,印祖就是从这个上面判断说,这个修行,没有断掉见思烦恼的命根。

至于草堂清,叫善清禅师,他是参黄龙死心禅师而悟道的,后来也是弘化一番的大禅师,有很多外护,他八十六岁圆寂。有一家姓曾的是他的大护法,对老祖师爷特别的护持供养,非常殷勤。

后来这个曾家的老爷子,在书房里头看见草堂清禅师去他们家了,什么话也没说,就直接往内室里边去了,大家想内室是家眷住的地方。

后来他正在惊讶呢,结果丫鬟就出来报告说,哎呀,夫人又生贵子啦。那么他看到这个情形,赶紧就让人到庙里面去打听消息,果不其然禅师已经圆寂,他见到的这个境界的时间点是一样的。后来儿子非常聪明,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到鲁国公,做到这样的地步。

这就是在轮回中的一个尴尬,也没有办法,此犹其上焉者。这两位是我们举出来做例子,也算是佼佼者了,比这两个不如的更多了,那就不知道有多么惨烈。

所以说: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印祖特别解释了这个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打个比方,为什么这里用阴呢?就像我们造的业力,把我们的自性,清净灵光不昧的这个觉照就覆盖住了,你照不起来了,那就做不了主了。所以不能显现,就叫阴境。

瞥,音撇,眨眼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随业受报去了。但是这里印祖加了一大段话,足见老和尚绝不是门户之见而弘扬净土,确确实实是暗护禅宗。我们刚刚听到十人九蹉路这个偈子的时候,也会顺口就读成十人九错路,所以一般也就以为蹉就认为是错。

蹉是什么呢?蹉是耽搁了,就是走得慢了稍微晚了点,而不是错了的意思。那么有一些误解的,也就以为说十人九错路,十人有九个走错路头了。

印祖这里说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因为《楞严经》里面也讲到五十种魔境,有的人就认为阴境现前是五十种阴魔现前了,不是的,其实就是中阴身现前。你有没有修到五阴魔境还不一定呢,修到五阴魔境的人就开始要破色受想行识了,色蕴都破了,未必有这样的功夫。

所以印祖说,总因不识禅及有字,还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是禅、净,什么是有禅、有净。这也不妨印祖这一回费笔墨,显婆心给我们造这一篇《净土决疑论》。印祖老人家也不客气,说: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胡说八道,在那儿乱说乱道。

他特别讲到: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

随着五阴魔境去了,就是因为一念贪着起来,入到魔念中,著魔了。那么印祖说哪里会有大彻大悟的祖师还认错这种路头呢,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既要理解彻悟以后祖师的难处,也要看到大彻大悟的功德。你不要以为说大彻大悟的人会走错路,那绝不可能。

所以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

这里其实也是教导,因为当时可能这种说法更盛,说著魔发狂。印祖就说,他不明白教理,没有彻证自心的人才会出这种毛病,才会有盲修瞎炼增上慢。

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为什么大家这么说,就是这个也不能含糊,不能群起而乱道。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印祖慈悲,这里明确说了,不要以为开悟的禅师还能认错路,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那大家要明确,印祖公道,即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压制或者添油加醋,他也没有说,反正别人理解的禅宗是很难修的,正好大家来修净土,我也弘扬净土,我就不说这个公道话,缄口不言。

印祖没有,人家该说就要说,是法说是法,非法说非法,这才是祖师的风骨。那大家扪心一下,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觉得要方便善巧,慈悲接引,就开始乱了阵脚,彻底失去原则,很可悲。

我们再往下看《四料简》里边第四个解释。无禅无净土。哎呀!大家是不是会落到无禅无净土的境地,我们是不是这样子人呢?是的呀!你既没有开悟,那其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现在是满足的吗?

你现在扪心问一下自己,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贪恋?不要说来生,现世、当下、此时此刻,你贪恋的从反观的心念作用上都拔不出来,不要说具体去放下、操作这种事相上的行持功德。

这个结局就惨了。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

你既没有大彻大悟,又不念佛求生西方,一点都跟道不相应,不跟道相应,那就跟俗相应。不投入精力去解脱,那你所有的精力都在准备轮回嘛。所以说即埋头造业,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埋头造业,很少有冷不防直起腰来看一眼,都能看透我们在做一些无意义之事,但是大家都猫着腰,就在那儿埋头造,天地不管我就要造。

那么这种人大错大错。印祖连续用了两个大错,说你错了呀!后面这一段是对禅净一个比较允当、中肯的陈述,我们来看一下。

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

在咱们中国特别是汉传佛教来讲,几乎行门都在禅、净,要么就是禅师,要么就是净土念佛人,这一直是中国的一个现实状况,这个是没法不去承认的。为什么呢?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最当机嘛!这个话说起来好像得罪全民一样。

当机,实际上我常说我们国人的根性中就是这样,中国人太聪明,太攻心计,所以为什么这两个最当机呢,常讲到说禅宗是顿悟,净土是他力,都有投机性,省事,钻空子,这就是我们当机。说来也惭愧,我们汉人就是这样的机。

那么这个境遇就是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那对我们来讲,彻悟其实是已经不着边的事了,我们主要就是说不求生。

悠悠泛泛,修余法门。大家听明白了,修学非要修学其他的,立一点新意,自己相应,情有独钟的,还是悠悠泛泛地修。反正自己是佛弟子,有点功课,闲着没事养成业习就做吧;或者为了给自己的六亲眷属,有一些功德福报回来;或者也是跟着大流,反正是居士总是念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就这么说着溜着。总之不管是修净土还是修其他,特别是修其他的法门也得不了力。

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

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

大家听出来了吗,印祖这一段话其实就是算了一个账。我们乍一听,好像这辈子无禅无净土,那我好歹还算有修行,就直接堕地狱里面去了吗?可能我们太抄近路了,以为前生后世就是这么个必然的因果。却没有发现说,如果你没有正知见熏在八识心田中,那么所有修了的行全部都是痴福,没有智来生就全随福转。

你看印祖讲的多到位。你的烦恼没有断,还是带着执著心修福,一旦随着痴福一转,那贪著的心,就等流成贪著的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广造恶业,为什么会广造恶业?你有福报呀,你有能力呀,你的影响力大,影响力大贪心一足什么都想要占有控制,控制的途中,顺着我的还行,逆着我就不客气。

那么你福报大,马上就把他给灭掉了。既然这样的话,力量大影响力大,造的业更多更大,所感的果报也更大。

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因为什么?恶业太大了。那这样你就好了吧,以洞然之铁床铜柱。想想哦,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还顶多是个木床,有时候是钢丝床,还算可以。为什么?它不发热,上面没有刀枪翻滚,这是我们现实的果报,是真的。

那大家要知道,在地狱里面的铁床铜柱,它当然也是真的,就如同我们此时此刻是真的。

久经长劫,寝卧抱持。就与它为伴吧,因为要偿还呀,要消业呀,你那会儿造的时候,启动了这么多的业因能量,那你这会儿还的时候,就得不断的被动的把这些业因能量发挥完。什么时候发挥不完,什么时候继续受苦。

所以诸佛菩萨也没有办法,眼看着你这样受苦,但是你的恶业障太重了,没办法让你得到利益。这就是我们修行人讲到的三世怨,很苦,无禅无净土直接导致第三世铁床并铜柱,是这么算出来的。

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印祖继续算,很明朗的一个线条,必然如此,势所必然。

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就是修的这些福,只够你下辈子临时享受。下辈子临时享的这些痴福,成本太高了。为什么?你造的那些恶业又转成长劫的苦因。

而且,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

《楞严经》里面说地狱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还有孤独地狱三大类。主地狱有八大宗派,也有宗派,里边又有不知道多少个具体的项目,最根本的苦就有一百零八个。

然后无间地狱最苦的主地狱受完了,再往近边的上面去受,近边的受完了,再往轻微的去受,单向的去受,比较具体的受哪一种苦再去受,受到所有的地狱都走一圈了,走到尾了,再开始上升到鬼道。鬼道不断的消,消到再上升到畜生道,畜生还是从低级到高级,最后从高级的转生人身了。虽然转成人身了,有时候福报又不够,活个三五岁就又走了,又下去了。净这号,难之难矣。

《楞严经》里面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现在得来的这个人身,得来的时候还挺不容易的,因为修法了呀。如果这辈子有点福报的话,也真是不容易的,可是这个人身得难失易。这是人身的一个自带的属性,一旦入到地狱里边,就是这样的万劫与千生,谁都靠不上,只能靠业力,恶业力去消,没个人依估。

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就是简单说一说《四料简》这四个偈子,算是给这个禅者解释开示。这个禅者也确实是功德无量,菩萨示现。虽然前面那么倔强,他还能听进去印祖说的,听完以后,他还能顺着印祖的话再去请法,请出来更为到位的讲解,那真的必是示现无疑。

好的,我们今天时间差几分钟,但是新的一段下次再讲,现在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愿早日业消智朗,同生西方净土中,我们下次再见。阿弥陀佛!

(第十二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诸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周一,我们隔了一周外出参访,那么今天又把法缘给续上,讲《净土决疑论》到了第十二讲了。

我们前面讲四料简,最后讲到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讲到这一点的时候,今天首先跟大家致歉。虽然上一讲也没有讲错,但是没有把印祖的重点给讲透,所以今天我们就着这个先做一个弥补。

大家来看,印祖这里的原义是什么呢?这个偈子里讲到没有禅没有净土的人,有的人以为无禅无净土,就是完全埋头造业,不修善法的这一类人,也就是不信佛法的人。如果你单纯的认为是这一类的人的话,那就大错大错。

上一回讲的时候,只是就着这个法把它贯了一下。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什么呢?不要以为无禅无净土者是不修行不学佛的人。而恰恰是学佛了,皈依了,乃至修的还不错,甚至很好。

可是大家要知道修的不错,甚至很好,只是在相上,在有为法上。因为他既没有彻悟,又不发心求生西方。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修其他的法门,积累一些不到头的功德吧,总之是两头都靠不上。虽然两头都没靠到头,他还走了一些路。那问题是这里边也有因果的呀,他修的善法,修的福德,也会有果报。在这果报里边,会入到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来回倒腾中,就非常麻烦。

印祖这里说了,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

比如一生修持了一些功德,吃素,那他下一生就长寿,身体好。长寿身体好,他可能带着这个欲心,下一世造业就麻烦。又比如修一些布施,那么他可以得富贵的果报,但是他没有正智的菩提种子。所以大家这里要细细体会,因为说实在的,我们今生确实也做了不少,甚至很大的功德,可以这么说,因为发心了呀。发心了,我们造了点恶业果报那么大,那造善业也是有果报的。

但是我们的愿力志向是否投向往生的回向力上。实际上,虽然我们口称往生,可是这种回向心还浅见的很,往往管不住自己就想得点现实的好处,这样必然会导致如此的下场。就是下一生的福报享完了,第三世堕到下面。所以善功德感得人天福报的话,造恶业更容易,因为我们主动权大了。那么在这种享福和消福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恶业就投在第三世,来现行报应。

所以我们今天要弥补的一个观点,印祖其实要讲的正义是什么呢?你不要以为无禅无净土是完全不学佛的人,恰恰是我们一直在修行学佛的人,结果没有靠到头。禅没有开悟,净土也没有彻底放下厌离娑婆,那么这一类的人才叫无禅无净土。也就是你一直在修,号称居士乃至法师,包括我,但是你没有靠到头,恰恰这一类的人才叫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是说的这一类人啊!不是说完全不信佛,不修行的人,这才是祖师爷的这种慧眼独具。

但是我们上一讲,只是把它依照常规贯了一下,实际上也还走入到印祖要提出来你们理解的误区中。今天这也是菩萨加被吧,我刚才在温习的时候,刚好看到这一点。所以今天我们首先把这个再给大家补一点课,我们心里要明白,这样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那么后面的内容中讲到,这样就会堕入三世怨,才导致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确实是真实的情况,虽然修了行了,枉做无益之福德,这是这一段。

后面没多少内容,我们再把它贯解一下。四料简讲完了,印祖最后也算是一个结示,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这地步,才能够承担四料简是末法时期,非常危险路上的一个导师,正眼。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

大家要把这句话记心头。这开始是最后的总结了,对于前面的解释以后印祖说出来了。净土的修法知见,乃至我们的信愿行怎么体现呢?就是一切法门都是靠自己去修,没有错,功德无量,毕竟成佛。

但是我们现在修净土,是要即生也就是这生成佛,一生就得不退,那么其他的专仗自力,靠不上佛力。反过来,净土法门专仗佛力,自力不顶用,大家要明确这个事。就是你自己的力量办不了这个事,一定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在削减我们的修行功德,或者懈怠耍赖,完全仰仗给阿弥陀佛。大家要知道,而是在这个法中有无上的妙义、密义。

专仗佛力的功德有多大,一个,首先就能让我们彻底的放下身心世界。因为专仗自力是要全情的提起自己的三十七道品,那么净土法门提起是了为什么?提起还是为了入这个法,净土法门是让我们完全的放下自我的执著。

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完全仰仗佛力的时候,我执在哪儿呢?只有佛,没有我了呀!但是一般浅见、福德不够的人,他就受不了这句话。为什么?他认为这不就把我们主观能动性彻底否定了吗?把修行的功德也彻底否定了吗?他殊不知,专仗佛力这个反转的手法是修行中,最不经意就能够上很妙的这种幽微难至之境的一个诀窍。

专仗佛力,不但我执无有体现,对于佛的所有果地功德,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诸如此类的,都是一种完全的仰仗和投靠。当我们的心安住在这个法的时候,为什么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禅是什么呀?禅就是一点执著都没有,一念都不生,但是又不是什么都没有。

专仗佛力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以为但念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可是大家要知道,禅的内涵中,它包括一切的这种因缘法和空性见。这个时候净土法门里边,专仗佛力恰恰就体现的是不废一切因缘法。因为我们相信佛法,相信佛境界,这也是因缘法。但是,又成就了当体即是空性见,因为没有自我执著了。

所以印祖总结的这句话,我们往往把这些就从门缝中带过去了,实际上,这些话讲的才是这些法门的真谛和它的本来面目。

我们再往下看,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

所有的其他法门,你必须把烦恼搞定,把习气放空,这样才能够了生脱死,这个生死的缠劲太大了。我们现在念念放不下我的这种感觉,就是生死的缠劲,它真的跟蛇一样,把你的脖子给缠的死死的,你了不掉嘛。

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

我们也不是说专仗佛力这句话的胜义,密义。就从带业往生来讲,这是佛在愿力里边,已经摆平了一个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果境,他用愿力帮我们搭桥。现在身体心梗了,不是手术上也有心脏搭桥吗,以前没有这个技术的时候,大家觉得心脏成那样了,那不就死定了,就没治了。现在给你搭桥了,让你的生命延续了。这也是阿弥陀佛用四十八愿为我们心地上搭桥,让凡夫不可能至的境,让它变成可能。

要么往生不带业,因为凭自力修到净土,必须业尽情空。如果你有业,绝不可能见净土,这是在此土凡圣之间一个永远绝对沟通不了的矛盾。但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让你做了一个完全突破性的沟通,带业往生。在这种意义上,只要一往生就预入圣流。

我们在此土证一个预流太难了,那真的不是吹的啊!我们现在虽然说菩萨乘、大乘才是真正的大境界,大果报,实际上我们的行持给声闻乘提鞋都没有资格。我们都是凡夫乘、业障乘,准备下堕乘。

所以能够在此土得到一个预入圣流的预流位,跟诸位讲,如果现在真有这样的圣人应世,那他不仅是佛门第一人,简直是在我们娑婆这个法界里边来讲,已经是最璀璨的光明了。

所以自力他力、禅净乃至相关利害,印祖深切理解了永明延寿禅师的苦心。

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

第一个是恐世不知,怕当时世人没有这个深度的见地,所以他才说了这四料简。那么他更大的功德在于,一个是恐世不知,利在当代。另一个是以示将来,是利在我们,乃至这四料简一直在这个世间流传,能够利益见闻到它的一切众生,这就叫以示将来。

那大家想想,以示将来说的就是末法,越来越末的人他就修不了了嘛,所有的人都把学佛修行放在最末,最不重要。在最不重要的这种态度中,你还能得真实的利益,那就只有净土法门。

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这是赞叹。在大家集体都没有意识到法的这种深度的情况下,延寿禅师在这样的一个危险境地中,高举法幢,给我们做了一个引导,所以叫险道导师。

那印祖最后感慨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有人还说四料简是伪造的。为什么呢,他认为读起来跟顺口溜一样,用现在的话讲,太土了,就以为像永明延寿禅师这么上档次的人,怎么会说这么不上档次的话。实际上是听闻到有误解的这些人的档次不够。

你看,印祖一解,《净土决疑论》就成了千古名篇了。因为印祖见到这个档次了,他们是在同一个档次。

但是我们呢,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所有的人虽然听了四料简,也是大大意意马马虎虎的读过去。不加研穷,并没有认真的研习,没有穷尽法义,了解到究竟的道理。

现在大家对于佛法不加研穷的这个能力,已经很普遍。这段时间初一、十五我在讲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越来越发现包括这些年一直在听法的一些弟子,也是因缘在,虽然坐在那儿听,他们也感受到这里面的法义比较艰涩,理解起来很难,有的我也感觉到他们越听越糊涂。因为确实是没有这个底子,他需要底子呀。

所以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连一般常识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的邪知邪见能够跳出来非常受欢迎,为什么这么多佛门的颠倒相,颠倒三宝,二宝居士上座,乃至俨然以宗教教主、领袖自居等等这些乱象频生,邪知邪见到处红得发紫,为什么?就因为我们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

我原来有个课件《百千万劫难遭遇》,走哪儿讲哪儿,以前有时候觉得太简单了,去了不断的炒着吃了,完了再炒着吃。现在我发现这个都难了,很多人都吃不消。你给他讲前生后世的轮回中,业力等等都觉得太专业了,什么是业也搞不清楚。那我们大家想想,现在为什么这些人不能够研穷佛法的法义,常识没有。

第二个,因为信仰走偏,并不是说他傻,不懂得一些道理,恰恰因为他太聪明了,信自己信的太多,信佛就信的少,而且越来越觉得这样不假思索的去信,不是迷信吗?这是给下根器的人讲的。真正上根器大福德的人就不信己,只信佛,因为己意不可信。

但是现在我们世智辩聪的难入的太多了,都光信自己,光信大家一起研究讨论,越讨论好像越高妙,实际上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反而佛最直白的告诉我们一句,他接受不了。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这么一句话,佛说的一代教法中就为这个法。就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法,我们还是在研究,可是它是需要运化在心,当下一念就是虚妄的,来不了,又不求往生西方,两头都耽搁了。

我们现在这么讲,实际上永明延寿禅师、印祖也是在着这个急呀。所以说第二点,信自己信的太多,信佛信的少,颟顸读过,不加研穷。

再一点就是我们的体悟太少,不能够忆念佛法,佛法学的很表层。包括这会我在讲法,诸位在听法,听的时候,很可能这会儿我们把道理一掰,心念就跟上来了,似乎就有一些体悟,这也是事实。但是待会一回向完,事过境迁就忘了,因为柴米油盐的生活太真切了,要么在你的房里,要么在你的车里,要么在什么场所,还有这么多的人,你来我往正在说话、讨论等等,你能够深入的体悟到这种法境吗?我们不但要听法音,还要入法境呀。

所以种种诸如此类的障道,都体现在我们不加研穷,既没有从正知见上去研究透,也没有从心性上完全的投放进去,保留太多了。

印祖当然也说了,说为什么?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感者欤就是感叹。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共业,而且造的这个共业是恶业,怀疑的业,贪嗔痴慢疑,这根本烦恼业太多了。共同造的业多,那么共同的这种邪知邪见,乃至集体无意识当然也就稀松平常见。为什么?其众生同分恶业,大家来看这句话,这也是说到点了。

众生就是我们每一位,谁也不敢把自己落下了,你就在其中,你就是造这个恶业的,否则《净土决疑论》还得这么去听,才能够决断这个疑心。甚至听了以后,过一会又生起疑心。为什么?因为众生我们一起造过。

同分就是我们步调还一致,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这种怀疑的心生起来了,大家互相还认可。过去世曾经讨论,乃至相互点头还说言之有理,这也算是对于法曾经背叛的这种业,因为自己分明不知嘛。现在还有好多同修,还是在造这个同分恶业,还是在知见上越走越远,越退越淡。同分的恶业当然就之所召感,我们都把四料简理解成那样。

向大家真的忏悔致歉,上一讲我们就这样泛泛贯过去了,居然没有把印祖主要说的观点和大家理解的误区给厘清。我再感慨一下,真的是菩萨加被,今天才发现。也可能是因为最后一讲,内容相对比较少,所以正好也算是给添了一味重点的话,重复一遍。

这是印祖对于四料简讲解介绍完了以后,做的一个总示,这篇论文的正宗分已经圆满了,到此为止了。

下面开始我们就要讲流通分,流通分里面的内容真是让人很欢喜欣慰。我们在讲经的流通分里面,都是说闻法的人听了以后大欢喜,彻证境界,叹未曾有,然后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净土决疑论》里面的这个上座师父,他是有福之人。到此时此刻我们当真也是要对他生起感恩心,为什么?他是示现,示现给我们跟印祖这么一个问答,到此我们才哦,原来如此。一开始源于印光法师跟这个禅师,两个人在一起对于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所说,引发了这个上座禅师对于净土法门的种种怀疑,不确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此缘,印光法师才发度化众生菩提心,给我们开导几乎听闻者对于四料简的误解。

既然禅者他也有这种的醍醐灌顶,那说明他还是非常有善根、福报。大家来看,他已经回心了,彼曰:开始要忏悔了。我们常说的忏悔是第一步,要入道先忏悔。

我昔何罪,这就属于上根,像《地藏经》经文上说的,能闻即信受。印祖这么一说,他虽然有疑问,一问一答,现在已经冰释无痕了,能听得进这个道理,这是上根人,诸位要晓得。就像前几天我们跟着大和尚去的时候,也讲到一句话,让人非常受用。为什么?说根机陋劣的人,言教你教不会,就是讲道理给你不听,话教人教不会。事教人能教的会,只能事情让你去撞南墙,撞死胡同,你经历一回事以后,把你收拾好了,你有记性。

印祖言教人,上座禅师就教得会,马上忏悔,我过去造了什么恶业呢,早昧真诠。

先是觉得不幸,往昔所造诸恶业。所以在心地中一直是瞒昧的,没有真正的树立起来正见。我想起焰口里面的一句话,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就是见地没有树立起来,真法没有听闻得到。

所以我昔何罪,把他给障住了。障住了没有关系,因为今天得遇大势至菩萨亲自现前开示,所以说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我虽然不信,可是我不幸中又如此的万幸,我到底过去培了什么样的福,今天能够听您老人家说的这个出离生死苦海的最大诀窍要点,三藏十二部就汇在这四料简中,把要点凝聚在这十六句话上,而且被您这么一点拨,茅塞顿开。得闻出要,马上就被印祖给摄受了。被印祖给摄受了以后,上座就想执弟子礼,愿厕门墙,执侍巾瓶。就是想当侍者这样的感觉。

我们常为什么说道人是以道相交。虽然都是道人,修行的境界也不一样,知见也有差别。可是只要他认这个道,认这个修行,最次最次他相信佛法,不管对佛法理解是对是错,前提是相信佛法,就能够说到一块。

我们现在佛门为什么斗诤有时候这么坚固,僧俗之间,护持着护持着就出问题。为什么?因为从根本底子上没有相信佛法,他不相信就完全没底。

我们上一次讲了,舟山这边有一个人,借人家的钱没还,不要说法律调查了,就让他对观音菩萨说有没有还,最后他承认没还。这个话出来,就说明他对菩萨是有敬畏的,能约束到他,他相信观音菩萨,这样就有救。

这个禅师也是,被印祖这么一说,他认这个理,即刻就愿执弟子礼,这就叫依法不依人。他不是觉得印祖很厉害,辩才无碍,乃至有威德,眼神很犀利怎么怎么样。他只是在法上被说透了,他认可了,所以居然甘当侍者。人家也真是个道人,一旦通透以后,他也没有什么所谓自己的面子,说的对错胜负,有没有被辩倒,他不在乎这些,即刻就愿发这样的心。

印祖当然也客气了,他更有德行,说余有何德,敢当此说?印祖说,我可受不起你这么恭敬。虽然说受不起这恭敬,但是印祖也没有客气。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我说的这些,你不要认为是我自己撰的,我都是有出处的,从经典、论著里面来的。

从这点来讲,大家听闻也是。像我本人吧,讲法我也不敢乱说,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实际上是最上的办法。我们有时候都觉得照本宣科,好像很那个。因为我们自己不圆满,我们自己所谓的那点体悟,貌似平日里有所不到之处,有点感受。

问题是,谁知道此时此刻说的效应是对还是错,效果是长久还是适得其反,我们都没这个眼。

所以连印祖他老人家都说皆宗诸佛诸祖。像大安法师讲法,也是述而不作,专门述。只是把它叙述一遍,我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对的。在末法时期要弘正法,这反而是最佳的手段。所以诸位,我们自己有时候也要跟有缘的人,六亲眷属,亲朋好友说点佛法,切莫由着自己的性子,切莫由己意来判佛法,这个真的是罪过很大。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我不是又发了一下,关于吃肉和受五戒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有许多人来问我,吃肉能不能受五戒?说谁说的吃肉不能受五戒,又或者说谁谁吃肉,他还是佛弟子,他不对,这就是按着自己的说,按照人都说,我也这么说,这样来说。他不是按照佛和祖师的来说,佛和祖师说受五戒吃肉,没有犯戒,没有这个要求。

所以印祖说余之所言,都是佛祖的话。

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

多好呀!我们只要去弘扬净土,弘扬净土就是让一个人做佛。让一个轮回的人,甚至造恶业的人,不知道还要轮回几劫,还要下堕三涂多少次的人,能直接往生做佛。你想想这个功德,如果能如是发心劝化,我这里听得也美滋滋的。

则无德不报,所有的四恩,佛对我们的恩德都能报。论典里面也讲到知恩报恩,就是让佛种不断故。所有的让佛种不断故的法门、方法里边,只有净土是真的在这个时代,还让佛种不断。什么叫佛种不断?说究竟一点,就是让成佛这个事一直有希望,而不是遥遥无期了,先就这么凑合着走,到头是没有办法。

净土法门就是让佛种不断,就是真能到头,再怎么差还能到头,能成佛,这也叫做佛种不断。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佛种不断,就是让正法久住,法轮常转,这个世间还有中国,佛法流通之地,这就叫佛种不断。实际上就是让成佛一直有希望,有机会,净土能做得到,所以叫无德不报。

无罪不灭,我们也不要说自己修,你能够劝化多少人去了净土极乐世界,他要倒驾慈航、乘愿再来的呀,要即刻就来的呀,他能放过你吗?你跟他这么殊胜的法缘,他顶多一辈子就要把你给搞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无罪不灭,灭你将要所受之轮回堕三涂之罪,地狱里边的油锅、剑树之罪,就像防火墙一样,早就给你灭在那里了。

这里特别讲到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

这是印祖的赤子之心啊!他也提起过去一个典故,就是天亲菩萨。天亲菩萨的哥哥无著是弘扬大乘的,天亲开始是学小乘,诽谤大乘。后来为了度他,无著示现生病了,叫天亲来跟前,兄弟俩一见面,无著给天亲讲了大乘法,他后悔了,觉得自己以前诽谤大乘,罪没完没了。这个时候天亲就想把自己的舌头给割掉,要死。他哥哥劝他说,你用这个诽谤的口,去弘扬你诽谤的法,这不就是将功赎罪嘛!

所以印祖这里也是说,你虽然以前对于净土还没开知见,扬禅抑净,对于四料简觉得完全是信口不服。那么此时此刻你已经回心转意了,何不正好乘胜追击呢。你以后用我昔何罪的状况转为宿有何福,你过去造的福,现在终于转过来了,那么你去弘扬净土,也去给人家讲什么叫有禅有净土,多好。印祖这也是非常的诚恳,说如果你能像天亲菩萨这样的,虽然先诽谤,后来弘扬净土的话,那么我愿舍身供养,也是互相随喜,互相赞叹。

后来,这个上座禅师除了说忏悔,生法喜,乃至愿意执弟子礼外,他还发愿了。真的和我们受皈依、五戒一样,先忏悔再发愿,这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次第法。

上座乃礼佛发愿云当机立断,即刻就发,这也是修行以意愿为先嘛。发愿云:我某甲。

一般佛门中仪轨里面像给大家授皈依、五戒的时候常说各称法名,诸位居士同修就说弟子某某。那么一般的比丘师父在受戒的时候说我某甲比丘,常见的是这么一种表述。

印祖这里把他的上下名号隐去,说:从于今日,专修净业。唯祈临终,往生上品。

心在道上的人,人家随便发几句都是专业的话,从今天开始彻底心系净土,专修净业,有净土了。虽然前面看出来,可能他也没大彻大悟,无禅,但是有净土了,效果出来了。唯祈临终,往生上品。毕竟这禅师也是有志向的,修了这么多年的法,他希望能够上品往生。

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间歇。

大家读到这种话真的是要受到加持,要感动。你看人家一下子回心了,马上就说愿见阿弥陀佛,愿见西方三圣,愿入清净海众,马上就把这种愿力给流露出来,多好多大的善根。

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利用曾经的各种因缘,各种顺逆的人事关系,这种生死轮回,利用一切曾经的因缘,宏通此法。不是再去轮回了,而是带着这个任务,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间歇。

大家看看,这个话跟地藏菩萨,阿弥陀佛有啥区别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尽未来际,无有间歇。尽未来际就是说要往生成佛,但是成佛干什么呢?不断地度众生才叫佛。你认为真的有个佛,我成佛了,完了歇在那儿了,那不叫成佛。

所以才说尽未来际,无有间歇。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

诸佛菩萨慈悲。这个上座在这里这么发愿,相信此时此刻大家听得生起这一念心,那么西方三圣在极乐世界也是悉知悉见。释迦佛、弥陀佛两土的世尊,常住三宝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乃至我们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一切圣者。愍我愚诚,同垂摄受。虽然我自己愚痴,但是我的心诚,我的心质量是够的。同垂摄受就是大家都照顾着点。会的,会的,一定会的,我们此时此刻随着这个上座的法语,跟着其实心上也在发愿。

那么像经典里面讲到的,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哎呀,因为这个人他发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勇猛精进,所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量的化佛等等这些,观音菩萨手执金刚台,大势至菩萨也来了,到了他跟前,用光明照着他,然后把手伸出来迎接。禅师见了马上欢喜踊跃,然后自己就上了金刚台,随从佛后,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了以后,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我在给大家念经里边释迦牟尼佛看见的景象,整个往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这段话是《观无量寿佛经》里边上品上生的内容。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讲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是怎么个情况,是怎么往生的,有何等境界,往生以后得什么利益,这都是在经典里面明确交代,真实不虚的,这就叫做同垂摄受。

后面还有一段,这是印祖的话,余曰: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

印祖还要嘱托一下,要他事理无碍,虽然今天听了以后回心转意了,但是对于净土,我们每一位同修也是要时时听闻,时时信受,时时生欢喜,时时生稀有难遇心。净土是大事因缘,因为我们在这个法界里面,因缘的一切法,因缘法都是因缘。我们吐一口痰也是因缘,我们瞅人家一眼也是因缘,我们今天听一堂法还是因缘。所有的因缘中有大因缘小因缘,有正因缘有偏因缘。

那么净土这一回事,本来法界是法性常存的,万法本来平等一如,那么一切因果随缘起应,毕竟要有这样的起源,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所以净土这件事,我们这么多的众生在法界,唯有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他在那个节骨眼上入了佛法之境,明白了真理以后,又随本性自性清净的功德海,发起了这么一个成就净土摄受众生的四十八愿,这样的一个大因缘。净土就这么回事,就这么个大因缘,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净土理者,是秘密藏。什么叫秘密藏?我们以前讲过秘密藏有显密和秘密,要么就是这个事太难知道了,太难了,你根本知道不了。还有一个就是这个事一直就是这样,本来面目,你视而不见,天天就像空气一样,你都不知道空气。

净土也是这样的一种秘密藏。从道理上来讲,我们为什么能听闻到净土这个法门?为什么知道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知道了还能往生,就这一系列事,到底是怎么让我们确定这个事是真的呢?就是因为这事是所有法界最正常唯一的事,就是往生极乐的事,修净土必定成就的事。所以此前不是给大家讲过,彻悟祖师讲到的马蹄无处避残红嘛,没有一件事能出了这个事,这个事就是一切事的根本之事,叫秘密藏。

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大家听出来了没有,实际上印祖最后的话,说的还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汝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汝能信受奉行就是是心作佛,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就是是心是佛,心作心是。彻悟禅师讲了,此法能悟,没有一法不能悟,此法能通,没有一法不能通。那今天我们也给大家讲了。

上座唯唯而退。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

这是印祖说的。上座听了以后再就没得说了,还说啥呢,就好好念佛求生极乐就行了。那么为了利益众生,因为好多人还不知道这个法,不知道这个殊胜诀窍。所以印祖才在这里说,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就是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的,那今天算是在此做一个劝导。

所以我们讲到这一句,《净土决疑论》也就算讲完了,功德也圆满了。

我们依的本子是传印长老注释的,虽然我们讲的没有像他老人家注的这么细,但是我想就是照着这个说,至少在大家的信愿上面,又注入了一些生机,一些活力吧,我们每天修行中一些营养吧,让你在念阿弥陀佛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依托和力量。

印祖对于这篇文章的这种宣说,施设教法非常有序,不管从逻辑、修行次第上,教理行果上来讲,都是特别清晰明了的。我们也要把它作为净土的大补,除了根本的经论。现在我们在讲《印祖文钞》,特别这一期讲《净土决疑论》,也算是又圆满了一个新的所发之愿吧。因为也讲过《宗教不宜混滥论》,这次把《净土决疑论》也给大家过一遍。

今天到了结尾也跟大家汇报一下。很惭愧,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修行道人,法师呀,修持太太太差劲了。虽然枉受大家赞叹恭敬乃至供养,但是我也必须实事求是跟大家说,一则我自己还是凡夫僧,也是晃晃悠悠所谓的修净土人,但眷弥陀慈悲不舍,今生反正十念即生,这个底线我知道了,那还看能够搭上弥陀大船。这个信心不敢成百倍,我还在继续修,还在继续断疑,但是,我想弥陀慈父不会舍弃。

具体我本人来讲,可能性格相对在某种层面显现的稍微随和和善一些,这可能也是过去的业习。但是一旦我执重的时候,也会火烧功德林,嗔心即火,常会激荡。所以向大家表白,切莫把我当作多么高的修行僧,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再差劲不过的一个道人吧。那么在利上,大的利益没见过,小利稍微能够放下几分而已。在名上现在还贪着,可能讲法的法师,这也是一个共性一个业习吧。那有名了,弘法的辐射面才更大一点,所以还有一些贪着。那么所有的这点功德就在这几处,跟大家做一个交代。

希望诸位也常能反省自己,切莫我慢山高灌不进去甘露法水了。常反省自己,反正初衷不改,进退心知肚明,总之目光锁定西方,一切功德万善同修,了生脱死就在今世。

今天就到这里,与诸位共勉,下面我们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再次随喜成就我们正法学堂乃至闻思讲堂,现在大概有六七个群的这些义工同修们,他们的发心,他们的辛苦,成就了大家的闻法因缘,在此一并随喜,也随喜诸位常来乃至甚至一次不落,或者只听了一次的一切闻法者的功德。

今天就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下次再见。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证严法师:关闭贪欲之门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寂静法师:因为会得新造业,呼吁大家写戒邪YIN贴不要描写细节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证严法师:为善当及时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寂静法师:帮助高考产生奇迹的几个秘诀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