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八大人觉经

2021-01-03 宏海法师

(第一讲)

好,各位有缘,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是依旧每天闻法半小时,前十几讲把佛门里边一个善书,劝化善法的这样的一个代表作,《安士全书》,这样算是,实际上是天马行空地这样,拼凑的讲了十几讲。但是我想如果大家能够上心的话,基本上这个内容也够了,因为听的一句、半句,能够入耳入心的话,最根本的作用,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指导着我们去修证。所以由此看来,为什么说听闻法很重要,你如果常能把这个理念铭记在心头的话,他随时随地就是一个老师,他会指导我们自己的心行和言论。

当然,听法很重要,听闻佛法就更重要了。今天我们跟大家开始,算是正式拉开这个结佛缘、法缘、僧缘,也就是结这个三宝缘的一个序幕。所以发心开始讲一部小部头的经典叫《八大人觉经》,有时候也说《佛说八大人觉经》。

讲这个内容之前,我想跟大家先提一下,就是因为毕竟这次不是有我们佛教徒家属听的很多,首先大家一定不要把佛法推到九霄之上,很高、很远、很神秘。实际上,佛法,当时释迦牟尼佛来我们这个世界,作伴吧,就是给人说的,专门针对人说的法,适用于人的法。

那么我们以人的身份,人的思想去听,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只不过很多时候是没有这个因缘碰到一起,实际上这是最难的。而且随着我们的了解,你会发现佛法是特别人性化,我们祖师们也讲过说,人成即佛成,就是要把人做好了,你才能接受佛法的法水的这个灌溉,才能够修证,才能够成功。所以佛法并不远,很接地气,希望我们把自己由来已久,有可能给自己设的一个,推得老远,束之高阁的这样一个习惯性、神秘性,先把它放开,先把它掀开,仔细地来听一听。

当然另外一个呢,我们也不要完全把佛法混在世俗之中。为什么,你看我们昨天讲到一个叫世间,一个叫出世间,就是佛法虽然是给人来听闻,但是他直接把我们的心性导向,是把人这个层面的惯性,要把他作为一个升华。不仅仅停留在人的这种利弊之中,他是彻底要打开我们人的这个本能,然后提升到一个更加,我们说心行也罢,说境界也罢,更高的层次,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这点是最为难能可贵和有价值意义的。

那当然来讲,既然秉着这样,那么我们肯定在接受的姿态上,一个是比如说发心,至少有一种尊敬的态度,不要戏论,不要消遣的一种感觉,这样的话你很难把精神集中起来,很难正确地理解,因为佛法有一个特色,有时候听懂还排名第二,就怕听不对。听不对了,就有可能一错百错,一挫百挫。所以这一点,先跟大家提个醒。

另外一点就是为什么这次挑选了一个这样的一部经典来跟大家讲,实际上从文字上来讲确实也很简单,篇幅也很小,一共就三百多个字。那么也有两个目标,算是双管齐下吧。一个希望初接触者,能够很顺畅地入门。

因为其实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佛法也一直流传在这个世间,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跟它就是,大家同在一个圈地上走,没有交叉,没有碰撞,最近最近的似乎一直也有,像媒体也罢,古来的影视作品也罢,这个文学著作也罢,里边都有讲到佛法僧,讲到佛教。但是我们要么就是说用一种俗眼去,跟它做一种,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调侃也罢,一种戏说也罢,但是很少能够真正的有一个心地上的碰撞,到底佛法讲什么。希望初学者能够容易入门,上道,我们常叫登堂入室,你就是挨得再近,听得再多,假如果你不从门里进来,那么里边所有的场景,你是看不全,看不明白的。这是一点。

再一点,就是希望这不是也有很多修了很久的居士吗,学佛学了,听法也听了,不下甚至十年以上的,都有,希望什么呢,能够让久修者回到初心。初心是很难保持的,大家要知道,一颗新鲜的,一直保持这样的一个节奏的,一个热腾腾滚烫的初发心非常难保持。所以佛门里边历来有讲说,不忘初心,成佛有余。这一点大家要,我们说算一个初设置的姿态吧。

那我们既然开始讲,先讲讲这样的一个背景。一个就是说这部经典是佛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有四十九年一直就在讲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如果有去过印度去旅行,乃至说朝圣的,大家看到有一个地方叫鹿野苑。

鹿野苑这个地方,就是世尊开始第一次讲法,有一个很大的塔,很庄严,很有摄受力,虽然只是一个遗迹。特别是有佛弟子的话,怀着这种宗教情怀去朝拜,你真的会得到很大的加持。

可能不懂的,又常要说什么叫做加持?我们前几次给大家已经讲了数次这个词,加持就是感染力,把我们内心本具的那个,佛门叫功德,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的能量给调出来,让它显现,喷发。

那么说鹿野苑,这部经典不是在鹿野苑讲的,鹿野苑是世尊初登台亮相。这部经典是世尊圆满告别的时候讲的,在印度有一个叫双树林,拘尸那拉双树林。那里现在还有一个叫涅槃寺,有一个大殿,很古老的一尊佛像,释迦牟尼佛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常有一个话叫做吉祥卧,就是左侧在上,右侧在下,这样躺在那里。是他在走的时候讲的这部经典。

所以诸位可能就意识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佛在走的时候讲呢,因为我们设想一下,一个长者,一个智者,一个圣人,他来到这个世间,并不是有所企图,而是完全为了救拔众生,救拔众生。等到他一生的因缘全部已经进行完了以后,最后一次绝唱,大家想想,这个机会有多重要。

意味着诀别的时候,一定会留我们世间人都叫遗嘱,大家谁会把什么家长里短呀,婆婆妈妈的这些事写在遗嘱里边,最后进行这个劝说和告诫,不会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的,完全是根本性的这些内容,在最后的关口,作为一个我们说遗留也罢,或者说警醒也罢,乃至不断的强调也罢,把它留在世间。

所以这部经是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讲的,涅槃。好,可能有的又听到涅槃这个词,那我再插个曲,涅槃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死了。我们讲到涅槃,或者老和尚走了以后说圆寂,这个都不要说不了解佛法的,很多佛教徒还都以为这就是死了,包括我们说往生极乐世界,还是把他等成于说死亡了。

可是我要做一个提醒,死亡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我们下意识地觉得已经了结了,没了,完全在不知道下文的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死亡。那么如果说真正你了解到这个整个身心世界,每个人的身心世界,所有大家的身心世界,公共的世界中,实际上涅槃属于一种最大、最光辉的一种升华,有一个专业的话叫色身融入法界。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来我们这个人世间,进行一生的教化,他等于说是一次演绎,大家还注意到,我刚才讲到的初登台亮相,最后的告别演出,就整个这一出戏里面,他是来演的。入到我们这一个每个人都像一场梦一样,做在这个世间的梦里边,津津乐道,悲欢离合,依依不舍,所有的情节中,我们一般都是这样的心态。那么佛呢,就借我们这个梦呢,他入到我们的梦里边来跟我们共同作伴,然后借机度化众生,称之为,有一个俗话,不是叫点化吗,有时候会听到说,哎呀,大师你应该点化于我,就是来这个。

但是呢,所有的人在这场梦里边,都是把梦当真的。只有佛菩萨,他来的时候是一直在醒着的状态下,装的入到梦里边来了,他的内心一直是醒着的,所以就叫做觉悟者,觉者。他以自己的觉悟的能力,来到这个梦里边,让一切有缘都能够早日到这个梦醒时分,我们叫解脱,叫了生死。

那么,这样的一场配合吧,最后临终的,就是终结的时候,因为他必须要按照梦里面的步骤和次序来,我们这儿的人寿是百岁,八十,八十到一百,他那个时代一般的人是八十岁,他就只活了八十岁,所以当时叫涅槃了。

可是我们切莫以为涅槃是死了,只不过人家不跟你在这一个人的世界里面进行沟通了,回到佛国净土,回到最真理同步展现的那个时空交错。

所以说,我们给大家说一下,是在这样的一个紧急关头讲的这部《佛说八大人觉经》。所以由此我们也能够生起一个对这个,这部经典对于佛法的了解,它的必要性,和这个紧迫感,因为当时佛说了三部经典,一个叫《四十二章经》,还有一个叫《佛遗教经》,跟《八大人觉经》并在一起,我们常把它称之为遗教三经。今天讲的三分之一,最短的一篇。这个给大家大概作一个概论。

其次,我们要讲第二点就是说,这部经典怎么到了咱们中国?我们现在能够学习,有这个法缘,那是谁结的,谁从中成就的?我们常讲到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历代以来咱们只是从电视里面看到,诶呦,西天求经,东土大唐而来,真正历史上的史实是很苦的,很难的。

而且我们一般都是名望更高一点的,像玄奘法师,佛教里面,知道鸠摩罗什,还有义净三藏等等这些有名的大译经师,我们知道的比较多。可是诸位要晓得,印度的经典,从一开始慢慢的雏形的往东土传的时候,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了,翻译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潮,隋唐时期到达了一个高潮。

我们今天先错开这个经题,我们要知道一下这部经典是怎么到中国的,要看这句话,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大家如果可能拿着手机,链接上面有法本,法本就是这部经典的内容,你们看到有一个《八大人觉经》下面,有一条叫后汉沙门安世高译。这个倒是内容值得多讲一点,也有助于我们再进一步巩固我们前面所讲过的内容,因果、轮回、杀生、善恶。

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时间叫后汉,诸位众所周知,在我们中国,它是有一个朝代的更迭,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在汉朝,这个秦朝后呢,不是有楚汉相争嘛,项羽、刘邦,借着把秦朝推翻以后呢,他们两个开始争天下,那个时候呢,也是很激烈,一个战争要造很多的杀业。

楚汉相争的时候,最后不是刘邦胜了嘛,(建立)汉朝。到了后来,有一个乱世臣叫王莽就篡位,所以就把汉朝给搅局了一下,但是他的,我们讲到的,前面说,福气不够,你要做天子掌江山,他是要有人王的福报的,他福气不够,只大概坚持了五十年左右,又被汉朝的一个后裔叫刘秀,这是又一朝的皇帝,给灭掉了。灭掉了,就开始又把汉朝给续起来了,但是因为有这个历史的隔断,我们把前面的汉朝叫前汉,刘秀呢,叫后汉。因为前面的汉朝,它的首都当时建在西安,所以叫西汉,在西面。刘秀建了新的汉朝以后,它的首都在东都洛阳,在东面,所以俗称叫做东汉。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后汉沙门安世高。

当然我希望大家,你听这个,你看我们嵌入了一点点历史故事,可是诸位不要把它当作历史,纯历史纯知识来听,那谁都知道。你再设想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此刻,也是将来的历史,也是过去的未来,在这种人一代又一代的这个生生不息中,就是轮回。诸位听到我们讲后汉的时候,也许我们在后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佛法了,要不然今天怎么会听到后汉这个名字,这就是一种缘分,这个缘分永远都不会乱。

有可能当时我们就是在楚汉相争的时候的其中的一员,甚至这个历史上的典故,什么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你都是耳熟能详,就是当时的历史事件是见证者,都有可能,这就是轮回。而且这就是人生,因果,前生后世,一生又一世,历史就是这么来的。

这里讲到沙门安世高。沙门,如果我们现在一定要说,就是指的和尚、出家人、僧人、修道的人。但是,一般在佛教里面,因为当时印度出家人很多,可是诸位要了解一点,不一定都是修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教法。还有很多的外道,他们都在寻求人生的真理,苦苦地追寻,但是他们总是摸不到那个最准确的方法,所以我们称之为外道,就是正法之外的修道叫外道,现在到印度还很多。

为什么叫沙门呢?就是所有当时出家的外道都叫沙门,后来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把他称之为释子沙门。为什么这么讲呢,你看这里有一个,安世高这个名字的姓叫安,大家想想他是外国人,他又叫安清,实际上是安息国到咱们中国来的。安息国是何许地方呢?在汉朝的时候,对伊朗的称谓叫安息。唐朝的时候,把它叫做波斯,就是那个地方。他是那个国家的王子,王子不作了,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出家为僧作了沙门。

我们注意到,以后可能大家对佛教了解,你去看经典的时候,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出家人,要么叫安世高,还有竺法护呀,竺法兰呀,都有,竺就是天竺的竺。古代把印度来的僧人给他起个中国名字,然后前面加个姓叫竺,天竺。

还有一些地方,你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大月氏国,就是那个月亮的月,姓氏的氏,那个叫做月氏。那个国家来的,就给他叫姓支,有的大法师叫支遁,很多给他配一个。还有一个叫康居国来的,就叫姓康了,就哪个国家来的,直接就给他冠以这个名字。大家读《无量寿经》的翻译者就是康僧铠,那就是康居国来的,所以看到哪个国家来的就给他冠个姓什么。

后来到了咱们中国以后,有一个道安法师,他说这不对,乱糟糟的,还是俗家的姓。所以,他当时就说,所有的出家人,既然是随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应该叫释子沙门,所以我现在叫释宏海,也叫释迦宏海。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那个时候,因为还没有道安法师这个提倡规定,那依然叫安世高,他翻译的这部经典,后汉沙门。

那就有意思了,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安世高的前生后世。安世高,他作为一个太子,他在当王子读书的时候,就读到很多书。其中,有一本佛经触动了他,马上善根显现就想出家了,但是他的那个时候父王生病了,他没有办法。

你看诸位发现了没有,不管从经典里边,还是现实中,释迦牟尼佛也罢,阿弥陀佛也罢,都是什么呀,都是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不当皇帝,不当太子了,出的家。为什么?因为他的福气到了一定的地步,才能够生起精神境界上的最高追求。我们现在说就是说经济条件达到了,才能够进行什么精神追求,文化生活,实际上这是人类的通法。

他当时因为父王生病了,就抛开了出家的想法,后来就帮助他的父王,去辅理这个政事。后来父王生病了以后他守孝三年,虽然继承了王位,但是,三年后就让给了他的叔叔,他就出家去了,转作沙门了。他这个人呀,天资,就是说天生就是高僧大德来的。

从小他有一个什么功能呢,精通很多国家的语言,而且他不单单精通人的语言,有一次他跟同伴出去遛弯,遛弯的时候,天上飞过来一个鸟,在叽叽喳喳叫,结果他就跟同伴说了,你看,过一会儿有人会给我们来送吃的,这个同伴就很奇怪,说怎么可能呢,他不相信。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莫名其妙的有人来给他们俩送饭,说饿了,就吃点东西,他们把送的这个饭吃了。他说什么呢,就是那几个鸟飞过去的时候,被他听懂了,就这么一个灵童。

后来,大家都知道他有神通了。神通,以后会给大家介绍,现在听了,不要觉得说,诶呦,神通,神叨叨的就开始了,这个通那个通的。但是,他确实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已经知道前生后世了。

好了,那么说到前生后世的时候,那我们要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他来中国?他当时来中国的时候,是发心把佛法传到东土来,他在公元147年的时候,来到洛阳,中国那个时候首都是洛阳,很繁华。洛阳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后来圆寂,就是走在我们现在的绍兴,会稽。一生翻译了二十多部经典,《八大人觉经》是其中的一部。

安世高这位祖师,他说他过去世就是和尚,又要会到我们刚才讲到的轮回。他生生世世是一个和尚,而且跟咱们中国特别有缘,不知道为什么呢,又投胎转世,你看这个投胎转世的幅员有多辽阔。

我们现在一般觉得说,诶呦,这一生遇到的人,一家子,夫妻子女,这个缘分很近,生生世世好像就在一拨人打交道。那为什么大家想想,有一个千里姻缘一线牵呢?就是每一生每一世,你结的缘,你造的业,千拉万扯,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下一念,这一世一走,下一念往哪里投。就像我不知道这辈子为什么投生到陕西陕北,我总感觉到又在浙江生活了这么久,北京住了那么多年,那你想想这个,我怀疑可能是当时认错路了吧。这个安世高,他不会认错路,他是因为到那里作王子有缘,但是他跟中国的很多人过去结了因缘,有顺的,有逆的。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是什么呢,成道的高僧,比如说菩萨,我们讲到《八大人觉经》,大人实际上就是指的菩萨。他知道前生后世以后,他说我哪一世哪一世在哪里欠的债,哪一世哪一世在哪里发了心,哪一世哪一世在哪里欠了这个情,他都清清楚楚。所以成了菩萨以后,他心地清净了,就不会再去欠,只会一味地去还。还的时候,他不起分别嗔恨心了,比如说我欠了别人的命,那我就去还这个命,别人恼我,杀我的时候,我就正好顺势还他就好了,很自在,很欢喜。他就是这么个因缘,来到了中国。

到了东土,他就是先说他来找这个过去一块出家在西域安息共修的同道,可是没有找到,那说既然找不到,他在中国过去说欠了别人的一条命,他就去还。当时在广州,广州有好多的贼寇,乱得很,他到广东了,那个时候就是去找过去的这个命债主,就见到一个少年。

见到这个少年呢,就直心直口,干脆利落,就直接上去说,哎呀,我今天才看到你。那个少年说你是谁呀,我又不认识你,他说什么呢?说我,你不要问我是谁了,我知道我过去世欠了你一条命,我现在还你这个命债来了,你现在可以讨这个债,就把脖子一伸。那个少年因为过去有这个缘呀,那个少年马上就拿起刀子,不容分说,啪,一刀子就把他砍死了。这一条命就还了。

好了,还了以后,神识,我们民间不是讲到灵魂吗,这个灵魂呢就又回到安息国,又投了他这个国王作了王子,成了又一世安息国的王子,第二世又来到咱们中国。来到中国的时候,去哪里呢?去到江西的庐山,去救他前世的同修道友,他知道他在庐山,为什么?因为过去两个人一块修行的时候,都在行布施,培福、修福,我们此前讲过布施,也讲过戒杀,因为他杀生的讨债。

布施的时候,两个人都修得特别好,但是两个人性格不一样,这个安世高修布施的时候呢,怎么样呢?就是非常的欢喜,很恭敬。但是他这个同道修布施的时候,一样跟他布施,很嗔恨,就是一不顺眼就发火,看人家都低人一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因果不一样了,这个同学呢,他因为福报大,就转成一方的一个山神了。

他到了江西,就是九江庐山这里的时候呀,他这个同修就给他托梦说你救救我,我现在因为虽然行布施,福报很大,自己投身色身很长很大,都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呢,现在在这里这个做了山神,但是呢,我成了畜生了,住在这个庙里,很多人到这个庙里去拜佛、祭祀、点香呢都很灵,求什么来什么,说就是我管的。

说我现在看到呢,希望你现在帮我那个超度超度,我过去布施的福报还在,很多珍宝都拥有,但是我的身体很难看。希望你帮帮我,否则我将来还要堕到恶道里边。安世高还问他说你投生成个啥了,说你不要问了很难看,说非要见一眼,最后呢就把头给他探出来看了一眼,是一条大蟒蛇。而且还告诉他,我马上就要死了,你赶紧把我这些布施,给我散出去,给我增加福报,希望我不要下堕,我死的时候呢也不到水边了,因为我的色身太大了,腐烂了以后呢,把这个水给污染了,我到林子里面去。

果不其然,安世高给他把所有的这个布施行了以后呢,当时这个山神就死了,大家在上面的丛林里边发现了一条长好几里的大蟒蛇,就死了。那么一死了以后,这个安世高当天在船上,水上呢,就有一个美少年呢,去给他礼拜,行礼拜,谢完了以后呢,一转眼就不见了。安世高就告诉大家说,他已经脱离了蟒身了,这就是他的化身前来谢我的。

把这个事超度完了以后,他又得去看嘛,看自己还欠了谁的。好了,这个事完了以后呢,他就又去到广州,把他上辈子砍他的那个少年已经成了老年了,叫住了,跟他一说,说我是谁谁谁,诶,这个老年人说这是我少年时候做过的事,他怎么知道的,看来说真的有前生后世,这可能真是他的前世,就带着他呢来到了绍兴会稽,希望你跟我走一遭。

好了,跟他走一遭以后呢,到了绍兴会稽,两个人住在店里面,就跟他说,第二天我出去会被人家打死,但是你一定要帮我去跟官府告,说我这是也是过去欠了他的命,不是说他跟我这个闹斗争打死的,是我欠了他的命,就不要让治他的罪了。果不其然,这个少年时候砍了他,现在成了老年的杀他的这个人呀,跟着他就一起到街上去。

别人两个人在吵架,一个扁担啪地那边掉下去,这边一头翻起来,一头一端呢,啪地磕在这个安世高头上,好了,一扁担,就把他给扣死了。诶呦,这个年轻的时候砍了他头的这个老年人啊,一看说,呀,真的是,确确实实他两生了了两宗这种命案官司,说看来真有轮回,真有相欠相还,从此以后也皈依了佛门就学佛了。所以大家来看,这些大圣者来了以后,他去偿个命债,他还能顺便度人,让人觉悟,这就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他翻译的也是这部经典叫《八大人觉经》。

这是他的,安世高的一些生平,我们挑几个事情,给大家讲讲,从中大家也看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杀业,欠了杀,成了高僧,登了菩萨位,还得去还,只不过我们说的只还不再欠,了了,这就叫了缘。

《高僧传》里,对安世高的评价非常高,说他翻译的风格,特别是义理明晰,用词也非常的允当,虽然这个文辞好,可是也不是那种华而不实,也不是说很野,这里讲到的说,叫做质而不野,不是说完全就是没有一点点文采,那种土话一样的,太俗气了,粗俗,也不是的。

所以实际上这个《八大人觉经》呀,我们从明天给大家讲内容啊,确实如此。它一共是分了八个版块,在文辞上也是四个字一句,一共八个觉悟,也是八种法门吧。你像这里觉悟说,无常无我觉呀,常修少欲觉呀,知足守道觉呀,反正一共这八个版块,很短。

我们今天主要是大家了解一下,一个是这部经典是佛在什么时候讲的,很重要。二一个是安世高翻译的,他是一位高僧,也可以说是一位神僧,他有这样前生后世的灵验故事,那么带着他弘法的发心、愿力,到了中国开始传扬佛法,这才是正事。

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叫八大人觉,当然要讲到觉了,可能大家,特别是新来听法的,说觉,我们觉悟不高呀,我们凡夫俗子。告诉诸位,今天也时间已经到了,那给大家出几个思考题,每个人都有觉的机会,都有觉的时间,都有觉的处所,就是我们的一切生活中,就遍布了可以让你生觉悟的机缘,就看你能不能够觉。

我们今天跟大家讲佛法,讲佛法,可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约定俗成。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常态中,你想想,习以为常了,就是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可是真正要觉悟的人圣人啊,佛都说了,像说汝不可信汝意,你不可信自己的第六意识,因为我们现在所感受的世界完全是颠倒的错误的,是一种错觉,错觉。

而且我们已经约定俗成了,就是一个人错了还不打紧,几乎全世界的人同步都在这个错误的感官中,在投入,在享受,那么你再要撼动,让他产生觉,大家想想有多难。而且约定俗成还不要紧,最可怕是与生俱来就是生生世世一直这么错过来,你现在要去纠偏,要去纠正,大家想想有多难。所以为什么讲到佛法难信难闻。

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大家提供觉悟的机会,你首先要对当下我们习以为常、与生俱来、约定俗成,产生怀疑精神,一定要怀疑它是不是对的,是不是真的。

你像我们就从这个题目来开始起觉吧,叫《八大人觉经》,大家想,八是一个什么,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谁规定的,八比九小,比七大,谁规定的。八大,这个大,大这个概念是怎么出来的?我们觉得比小,就大的就大,比大小了,那就成了小了,谁在衡量这个大,八大。人,我们生而为人,你仔细反思一下,我们作为一个人,说人的一生一世,对吧。

好像我从小在哪里生活,一直到哪里,我一辈子好像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和尚的话更是云游四方,对吧。我生在陕西,那么后来陕西也换了几个地儿,又到了,出家到浙江,出家前还从上海走的。那么出家了以后呢,又在普陀山,又去北京念书,又老去五台山,现在又回到普陀山,将来还不知道在哪儿。那你说我们在一生以为到过许多地方,可是大家反思一下,觉悟一下,你动过没有,你的自我感觉到这儿到那儿,你的自我感觉如影随形的动过没有?我们一辈子遇到这么多人,你认不认识他们,认不认识自己。

当然,我们不要把它高推到一种深测的这种高深的逻辑思维中,说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好像怎么深度的一种逻辑上的思辨,你不要那么考虑。就是我们现在平常话说的,你认识吗?我们一生是我们完全沉浸在自我感官中的独角戏呢,还是真是有真正实实在在的,真的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大家设想一下,你最亲最近的,和你这一辈子经过的碰到的人,你真的认识他们吗?或者认识自己吗?我们看到所有的影像,我们以为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里边,很立体,很有触摸感。

但是诸位,你现在看看,你现在就可以做实验,你眼睛看到的,到底是平面的世界,还是立体的世界?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如果你以为是立体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平面,所有的。你看我看这个香炉,只能看到平面的这个角度,诸位看的话,是在那个角度,我们都看不全它,但是我们以为这个世界是立体的,这就是妄想,幻想,心的念头,爆破出来的场景,一个一个的序幕的滚动而已。但是我们很少去这么启动自己的思维,然后就陷在我们生活的这种假象中,没完没了的一生又一生,生生不息。

所以今天我们开始讲《八大人觉经》,就是要启动我们本来就能觉的功能,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就是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个,每个人提起,大家要观照呢,就是实际上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觉悟,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不管你现在有没有学佛,不管你能不能听得懂,不管好像你的家人学了很久,你还什么都不懂,这个都不在这个上面论迟早,论高下。我们所有人的觉性一直都在,一直是长存的,我们只不过用这样的分享,跟大家做一个最大能力的调动而已了。当然,最根本的调动,希望念十声阿弥陀佛,再把他作为一个觉悟的最大的埋的伏笔,和现成的受用。

好,一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那好,我们今天《八大人觉经》第一讲就到这里。不晓得大家听的有没有一点小觉,或者感觉吧。不管怎么样呢,因缘开始相续了,明天我们依然是这个点,不见不散。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第二讲)

好,各位有缘,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各位晚上吉祥。我们今天是讲到第二个部分,《八大人觉经》第二节课程。这次因为是半小时的闻法,所以我们尽量把课程调到简洁明快,一闻了然。

当然还有一些同修,昨天在线上也有,今天也托人问《安士全书》就讲完了吗?没有,《安士全书》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只不过是挑了一些比较典型,以点带面的公案。主要是针对在善恶业里边最出类拔萃的这个,可以说带头的做还是不做,来定善恶的,就是杀生和纵欲。

我想大家结缘嘛,不是说光善良,善良如果没有觉悟,没有智慧,他就一直是在世间打转,你出不了这个生死苦海。所以今天我们这次讲的《八大人觉经》,也带着其中的因果,也带着善法,而且还带着这种觉悟性的慈悲。

所以大家这样听下去,不要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听过了以后,当下跟它相应。当然诸位要是跟《安士全书》相应,你可以重复地听。因为有一些理,你明了以后,一次就明了,最主要的就是说以后万一这个事来了,你怎么做,这个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内容十三讲已经足够了,那我们把《西归直指》,《安士全书》里面的,就是念阿弥陀佛,稍微靠后一下,会跟大家讲净土的。

好,那我们今天还是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先说一下这部经,经题,提纲挈领。昨天我们讲到,是什么情况下说的,是世尊在涅槃的时候说的,所以我们就知道是佛说的概念是这样的。

主要就是《八大人觉经》的八大人。什么是大人?中国古代的话,一去县衙里边,击鼓喊冤:大人为我做主。几乎就是一个当官的就是大人。或者说他很有势力,乡里边有权威,印度不是说大富长者。或者我们说,他在各个层面,世间的技巧、技艺、竞赛里边,能够脱颖而出,作为头名状元,也算是大人。

可是诸位,这一些,只能算是世间的大,就是你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不一定是有觉悟的圣人。在生命的种类里边,我们如果把他划成十类,咱们不是叫六道轮回吗,六道轮回,我们觉得说,我们是人,它们是畜生,地狱我们也看不见,有没有,不知道,好像差别相很大。可是告诉大家,在一部分圣人的眼中,这些都是大同小异了,这六道大同小异。为什么,因为他们都不觉悟,都稀里糊涂地活着,随着活着而活着。

所以开始觉悟的大人,就是从四种圣人往上讲,比如说,我们常说的罗汉,像济公这样的人物。还有辟支佛,就是自己天生就喜欢修行,管他有没有人讲法,这个世界有没有佛法,他活着活着,他就觉悟了,有时候叫独觉。

今天讲的这个大人,主要就是以菩萨为主。诸位知道,你看我们今天添了一尊观音菩萨,虽然这个像很小,但是功德很大。因为四圣里边,四种圣人里边,佛的功德已经圆满了。在佛的眼中,他已经没有大和小的差别,没有挑选,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大了好,小了不好,没有。只有菩萨,是这九种众生里边最高端的,而且是发心最到位的,完全是以自利利他,展开了他的这样的一种生命价值显现。所以我们常就说大菩萨,大菩萨,主要说的就是菩萨。

那为什么叫大人?境界大,诸位一说境界肯定又是说,诶呦,我没有境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人人都有境界,你看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提炼,就看一下人世间的百态。一个人吧,我们从一个凡夫俗子来讲,肯定都想出人头地。那么假如果你生活在小山村,歌里面不是唱的,我生活在一个小山村,父老乡亲,那你一辈子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如果你家境好一点,移到县城,再好一点,移到地级市,或者到省会,最后到首都,完了以后出国,整个全球视野都提出来的时候,那就说明你的境界,心量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广,这也是一种大小的差别。

可是诸位不要忘了,我们只在地球上,宇航员你让他去外太空,去看一次地球,感受一次宇宙,所有的人生观都变了。可是我们这一些只算是世间法,这里的大菩萨的大人,是从出世间起步了,就是直接把整个宇宙就给了如指掌了,从这儿起步。所以境界不可比,我们讲到境界就是他们所证的境界,所得的真理,有多明白吧。

当然你要做这个大人,你得从人做起。那么为什么叫大人,比如说,我们讲到他的愿和行要大,所有的菩萨都是从愿行,发起了愿望,他的愿望带着他人生观的这种格调,彻底投向了,他的人生观投向哪里。

你看我们这次又说到疫情了,大家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平常都在生活中,对对错错,好好坏坏。可是一旦到紧急关头,出来一种事件,就是我们所说的所对的境界,那么调动他突然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尚的心,广大的愿望理想。你看我们这次很多医护人员,为了疫情远赴武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我们以凡夫来讲,大家都是人,对吧,你说平常从性格中也不一定他完全没有缺陷,或者与人的交往中,他不一定就完全没有这个,不好的印象吧。但是借着这个机缘,他突然间生起一种崇高的、为国为民的、俯视苍生的,这样的一种心态的时候,这就是大愿就开始了,心就大了。

所以你看我们常讲到,以前的说为了祖国向我开炮,电影里边也看到了这样的,为人民服务,这一些实际上都是带着他的愿大行大了,起悟了他觉悟性,我们讲到觉悟。所以你只有这样的话,才能支撑着你不在人的层面般般计较,真的能够发起这样的一种大心。那我们引入佛教的一个词语叫做慈悲喜舍,你只有把自己的自私舍了,那么你才能得到这种公共的这种大爱。

你一旦入到这个境界里边,真的是一般的人就真的理解不了。你看观音菩萨,叫大慈大悲,实际上观音菩萨过去怎么启动他当菩萨的大人的这个身份呢,也是看到众生苦,就像我们这次疫情一样,苦海嘛,大家都得不到解脱,都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我们有的人就发起说,舍我其谁,就投身进去了。当时观音菩萨也是这样的,地藏菩萨也是这样的。地藏菩萨还没有这么大的事情发心,他只是心疼他的妈妈当时堕到了苦海里边。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要知道,不要觉得菩萨,像观音菩萨高妙。我们说只在紫竹林中观自在,就在普陀山,整个地方,他的范围大,是遍一切处的,他的范围很大哟,所以叫做大人。

大人后面有八个点,就是觉悟的点,所以叫八大人觉悟之经。这八大人觉悟之经,实际上也隐含了我们每个人,就是人的身份,开始觉悟,就每个人都适合这八种觉悟点,提供给我们一个智慧的启发,开始要脱离现在平庸的知见吧,所以我们人人皆可以做大人。大家这次能够听到《八大人觉经》,说明你已经有大人的资历,这个不是说对着大家说好听的,确实如此。

当然刚才也回顾到了,说我们世间人实际上也有大人、英雄豪杰,他们甚至有的也不怕死,有着崇高的理想,甚至是为人类事业而付出生命都在所不辞,这样的一种人生观吧。可是诸位要知道,他们不惧怕生死倒是值得敬佩,但是他们不知道生死真的可以了,这个很麻烦。

所以为什么昨天我们讲到,大家听闻佛法来讲,第一个攻克的难题,你看我们今天要讲第一觉悟,后面缀了一句话叫做渐离生死。就是要从生死之中抽身出来,这个不是一般人有的见识,因为我们所有的思维几乎都在生死中打转。

你看,这不是有的还觉得想听《安士全书》,他觉得修善法,然后自己慢慢地心地善良了,优越感出来了,觉得人世间十分美好,大家都幸福。可是诸位要知道,这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他没有觉悟,只有幸福。

所以我们今天看,大家看第一段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佛弟子是什么,就是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好了,你又要用这个来判了说:我还没有皈依,你们是居士,怎么怎么样。只要,大家此时此刻听到佛讲的法了,已经被释迦牟尼佛收为他的弟子了,我们就在接受他的教育。我们接受他的教育、他的理论、他的思想,那么我们就要顺着他的理论思想来对照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生活,怎么去进行修改,修证。

觉悟是修证的前提,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了就忘了,今天半小时听完了就忘了,所以后面才加了一句要至心诵念,要常记着这些话,提醒自己,念念不忘。那才能开始不断不断地来匡正我们当下的一种思维模式,实际上跟大家讲,学佛修行就是换我们的观念,置换我们的思维模式。比如古人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对这句话是错误理解的,后来就形成这么一种,我们暂且借用一下。可是你要知道,佛门讲的大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是大和小的差别相。一贯这样各修下去,你越来越是凡夫俗子,他越来越是高境界的圣人,就这么分水岭就出来了。

好,我们今天看一下第一段。这里讲到,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大家来看,我们倒叙一下,这里讲到,为什么我们觉得在世间会无常。四大也罢、五蕴也罢,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名相。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风,四种造世界物质的元素,各类物质里面都会有这四个元素。我们的身体里边也有,就是坚硬的部分,比如实打实的一摸,好像胳膊、腿、肉、骨头都在,这就是所谓的地大,就是它的坚硬度,有一个触手可摸,有质有量的东西。水就是会有它的流淌性,我们都有血液,都有唾液,身体里面有水分。

火就是我们的温度,如果身体没有了温度了就成了尸体了,不是身体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我们(四大)。再一个就是风,大家都会呼吸。所以世界也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所有的山河大地间,所有的水,所有都有温度,因为它会摩擦。那么,在摩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效应,就是风,来回移动。

那么这一些,为什么讲到四大苦空呢。比如说我们的国土就是四大制造出来的,地、水、火、风。苦就是说这个国土,其实很不牢靠的。我们现在脚踩的大地,觉得说。诸位想一下,就是地球都是漫无目标的,在宇宙中就这么悬浮在那里。

那我们在地球上地震也很多,刚刚也有,海啸也有,火灾还正在烧,火灾。就是说这个国土上,时时刻刻,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危机四伏的,我们浑然不知。然后我们不但浑然不知,我们还十分享受,享受在哪里呢,这里又一个概念叫做五阴。

大家读过《心经》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照见五蕴皆空。五阴就是五蕴,为什么叫五蕴呢,蕴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干嘛呢?合作,把这个东西不断地给它转起来,把它给搞迷糊,弄糊涂。所以又叫五阴是什么呢,就是像一个树荫一样,遮住了我们本来的觉悟。

哪五阴呢?色,还是这个身体,四大组成的身体,还有外在的世界。受、想、行、识,我们的感受,你看我们现在听法的时候,都不能往觉悟上会,说四大本空的话,说我们地水火风,原来色身很可能,我以为执着在我的感觉中,本来就没有一个我,确实五蕴无我。

但是我们往往在听说,诶,讲得怎么样呀?今天听得如何呀?长呀短呀,一会儿就没了,还没听够。所有的都在这里边,这就叫感受。一有这种感受,就会妄想不断,你看有的在听法的时候,在那下面还不断地留言。我都不知道那个留言,什么情况下,什么速度能写出来那么多,你听要好好听呀。

我先告诉你,五蕴无我,就是我们的物质,这个色身,还有我们的感受,还有我们刹那刹那的念头不断的那种想法,还有我们不断听了以后,进行第六意识的这种接收信号,说好坏对错,讲得怎么样,听得如何,就不断这样子色、受、想、行、识,意识进行了别。

当我们正当把这个五样东西,也就是我们的精神附在我们当下的物质的感官中的时候,我们非常热火朝天,正在觉得我是万物之灵的时候,突然间告诉我们,错了,根本就没有我。我是哪里来的?大家看看自己的,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胳膊腿,我在哪里。

当我们跟别人一起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你发现了没有,一直觉得我在认识这个世界、我在看待这个世界、我在交往一切人,可是你从来,你所有的眼中只有外在的世界,没有我,我在哪儿吗。

所以这个我,是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我完全成了一个如影随形的一个摆不脱的绑定,绑定在一起,这就是凡夫。一绑定了我以后,大家看了嘛,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

什么叫做生呢?就是在我们人生里面,一会儿一出,一会儿一出。出来一件事,马上就把你引诱得,你就以为真的,就上当了。

什么叫做灭呢?说没就没,毫不客气,没有就没了,冷不防,根本就不跟你商量。大家发现了没,一切就是这样,事件的发生,最后的结局,乃至生命的消失,都不商量。

什么叫做变呢?就是不商量还也算好歹就是说给你一个接受的一个缓冲,没有,说变就变,突变,突变。

那为什么你感觉到突变这么痛苦呢,什么叫做异呢?就是一直潜移默化地,让你早早地就把它当了真了,越来越甩不开。结果它猛地要变的时候,你就转眼之间,你接受不了了。

所以说虚伪无主,尽管它就这个百年一场春秋大梦,可是你在里面丝毫又做不得主,但是你还是不能够抽身出来,放不下。我们当下是不是这样。

那大家看到了,原来真的是这么无常,真的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也罢,秩序也罢,这个世界的呈现也罢,我们在其中,实际上极其被动的,一点主动权都没有。虽然我们号称有主观能动性,完全是一种自我的一种错觉,一点主观能动性都没有。

那好,既然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来的。大家看到这两句了,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形,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心,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意识。这个心念不断地去策划,当然善法很少,恶法很多。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大家要知道,我们想做善良的人几乎是没门的。

为什么跟大家讲善法,讲善法,讲完以后赶紧再讲觉悟呢,就是很多时候你想去善良,没有办法了,只能先自己觉悟吧。因为现在整个的社会不是让你行善良法的,是大家集体结伴而行的,往恶法,往火坑里面跳。

所以你的心一直在策划,那么心是恶源,源头是从心来的。那么形为罪薮,就是你的身体一直在造这些策划出来的恶业。什么叫薮呢,罪薮就是所有的集合在一起了,那没有办法。既然集合在一起,你是结合的用这个身体去造这个业,这个种子,因。那么将来还是结合的用这个身体,来感这个果,它果报还是结合在你的身体上,这就叫形为罪薮。

大家归根结底,发现了没有,唯一的麻烦出在哪里,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感染,感染,感染。从哪里,第一个就是心,心为恶源,源头。那说到心呢,我们一般的话,总是会摸摸胸口,或者拍拍脑袋。实际上,心是整个世界的核心,是我们所有行为,我们所有命运进行曲的主导驱动枢纽,就是心。

所以大家看到了没有,心,我们体会一下,如果从最广大的来讲,就是我们整个山河大地,还有包括我们自己现在的这个认知,或者我的存在感。这个在佛教的专业里面叫做阿赖耶识,叫做集起名心。就整个我们的色身,外在的世界,所有的一切的存在,一切的森罗万象,实际上都是心的展现。它的广大,它的边边角角,它的事无巨细,都离不开我们的心,这是心的多样广大面。

但是现在我们主要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心的自私面,就是我们的意。可能这个比较专业。意,我给大家说一下,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有我的感觉。刚才我们说到四大造的这个身体,还有五蕴结合的我们的精神层面和物质世界,整个这一系列的存在,是什么东西把它穿成一线,感觉到有我在从中做主呢,就是我们的意,第七识,这是心最自私的部分。

那还有一个是心最没有必要的部分就是识,它是干什么呢,不断地在分别、了别、认知,这个是什么什么,这个是怎样怎样,这是手机,这是钢笔,这是书本,就所有这些没必要的差别相,我们不断地把它投影的执以为真,是心的第三个表达。

心、意、识,这就是整个心的统称,那我们就发现了,你看我们来重组一下,整合。心的集起,根身器界,也就是说国土、四大、五蕴都是心变现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刚才讲到,如果我们真的知道,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我们这个宇宙万法在运作,你会吓死的,你就吓得根本一刻都不想待了,害怕了,为什么,太不保险了。完全是一股能量一直在纠结纠结,哪天纠结的能量发挥完了,这个世界就坍塌了,所以叫做成住坏空,成住坏空。这是心的第一个广大部分。

现在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有我,就是心最根本的恶源,五蕴,错认为有我。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为什么说心是恶源,我们现在在利益面前,我们突然间原形毕露,为什么,因为有我。在地位高低人的面前,比如说地位低的人面前,我们突然间就变得好像狂妄不可一世,为什么,因为有我。

对于我们的约定,诺言的执守,突然间你不遵守了,对于诺言,你根本没有兑现,为什么,因为你逃离了,因为有我,这一切。那么人前人后,为什么表现得不一样呢?因为以为人后只有我知道,因为有我。

所有的一切,你看我们随便拈几个生活场景,突然间就感觉到了,一切的麻烦事就是出在有我。所以刚才讲到了《八大人觉经》,第一个觉悟就是五蕴无我。没有我,你能接受得了吗,没有我。越没有我,你的心量越大,境界越广,再进一步比如说,你的神通越大,你的整个的智慧越高,这就从后面的层面上讲了。这都叫做大人。为什么我们现在叫小人呢?大家发现了,世间还说小人,不要跟他打交道。为什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私,因为自私,所以他想方设法完全为我服务。这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所以今天我们第一个要讲到的说第一觉悟,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如是观察,你一直这样去认识,一直这样去思惟,这就叫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也就叫做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命运观点、人生观,正确的表达这种法的时候叫正确的语言。你如果真的调过来,就一直是这样的人生观,那么你生活的就处在一个正命,生命是正确的状态。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观察,观察,不能够忘怀。

所以你看这里,第一个讲到说: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今天我们跟大家讲的是第一觉,记住就是,再念一遍:世间是无常的,你什么东西都把不住,拽不牢。国土是危脆的,我们根本做不了主。作为人这个生命,太渺小太渺小,太被动太被动。四大是苦空的,五蕴是无我的,不要天天为我服务的,所有的一切生活展开,就是为了我服务。一切的罪过造下来,也是为了保障有我的幸福生活。

所以这一切,我们要反过来去觉悟,发现了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是它的真实状态,也是提供给我们出来的情报而已。我们现在虽然身处其中,完全不知道内情。那么根本的内情是什么呢,是心。都是我们从心念上,你要掌握好你的心,观看好你的心,起心动念。你的心一旦起了这个念头,你的行为就会跟着心走。

那么,如果你能观察到这个,觉悟到这个,渐渐渐渐会什么,就会成为大人,出生死苦海。这个效果,可能我们现在完全还没有感觉,为什么我们听到说感觉,因为我们一直在乎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就没有那个正确的觉。那没关系,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叫第一觉悟呢,就是让你解放,大家都解放呀。歌里面都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呀,要解放,解放了,就自在了,就豁然开朗了。

那大家可能意识不到什么是解放,我说几个点吧。第一个,你生活得累不累,家庭的重担太大。你工作得苦不苦,因为行业竞争,这个整个一天。所以我告诉你有点类似于辞职,不干了,就是一种解放。当然这是说世间人来讲。

从和尚来讲,我不陪你们玩了,我要解脱,我要了生死,我出家了,这也叫做解放。为什么,就解除这个绑定了呀。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步,一定要开始有这个觉悟,要开始解除这个绑定,不安于现状。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所有的讲解,就是今天提供支撑,我们一定要开始发现,现状要开始改变,不能够一直这样深陷其中,这就叫觉。这个梦不能一直做下去不醒,我们一定要开始醒,自我觉醒。那听的法就是由醒了的人,入到梦里边,带我们开始醒,讲给你怎么醒。

今天有一个问题回答一下。他话倒说得客气的,但是这个问题有点颠倒。为什么呢,他说:讲法跟众生结缘,很好很欢喜,但是昨天我们讲到,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或者与生俱来,这是一种错误的颠倒。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区分这个东西,就是说,都是反着,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相吗?

那这个问题算是提的也正好应景,回答一下。我们讲到说,开始觉悟的时候,让你违反常情地去看待,不是让你抹杀现在的生活。一定要记住,学佛学歪了,就是说刚刚这样,马上就不好好过日子,不是这样的。是让你从心底里觉悟,是什么,就是你依然过着以前的日子,但是你建立起来新的更加高层次、高质量的人生观,也就是一直带着觉悟。

大家现在都可以做一个实验,当我们忘我地投身到生活中的时候,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真切的,你都是当真在去演绎,完全没有一个冷眼抽身的时候。可是如果我们带着觉悟,依然继续去演绎,你就发现原来就是一场戏,一场戏,都是角色。你先把自己抽到外面来当个观众,等你观众把这个戏彻底演熟了以后,看熟了以后,你投身进去演,你也不会彻底地被这场戏给迷惑得一塌糊涂。所以说,抱着怀疑的态度,起的疑情是可以,为什么,是为了我们时时伴随着觉悟,还依然在生活的缘分中去走这个过程,这是两种境界。所以叫八大人觉。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那我们每日一觉,既然今天我们是讲到的四大苦空,五蕴无我。那大家觉得说,这完全是唱反调,我在听佛法都有我,怎么能够没我呢?那好,我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觉悟的机会,就是我们在过日子的时候,包括现在被窝在家里,或者疫情马上结束了以后,我们继续出去在世界上奔跑,撒欢,继续过日子。

每天都是我在干什么,我在干什么,大家都以为是这样。那我要问一下,到底这个一切,当下,是有我呢还是无我?你不要把今天当听了这个法作为分水岭,就是一直以来,什么时候出现过我?难道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工作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念,我我我,我在干什么,有念过吗?我们一直就那么生活的,实际上很少时候会感觉我。

好了,实际上告诉大家,从来都没有我,一直也没有我,实际上就是没有我。大家悟一悟,我在哪里?

好,你实在悟不出来,跟着念十声佛号,去阿弥陀佛那里去结法缘,一定能够悟透,一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谢大家。今天到此结束,我们明天再会。

阿弥陀佛。

(第三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我们闻思每日半小时,《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课。昨天我们讲到了四大五蕴,苦空无我,从具体的内容上来讲,大家可能会,经文上也有一个小差别相,看到了说第一觉悟,我们今天讲的是第二觉知。

今天讲的是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一说自在这两个字,合在一起,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一种感觉。但是真正觉得自在好倒是好,想要自在的,世间没几个人。我们昨天讲到说,无我,才能得究竟大自在。不知道昨天给大家提供的这个觉点,大家用得怎么样,实际上佛法很多时候就是一次提醒,一次促成我们不断地记忆。所以你看这两个,一个觉悟,一个觉知,正好也是这个意思。

昨天讲的觉悟,是指从见解上的错误,我们一直以来这个观点完全是颠倒的,那么把这个颠倒再颠倒过来,就把见解上的烦恼给降伏了。但是见解上的烦恼好降伏,思想上的烦恼,下意识的烦恼,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我们念念不息,就是欲望一直伴随着我们,只要有这口气在,那么就想有所追求,不断拥有。

所以今天讲到的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是降伏我们下意识的烦恼。佛门里面有一个专业词叫见惑跟思惑,什么意思呢,见惑,刚才讲了,就是把你错误的见解给你扳正过来,就叫觉悟。觉知,这不容易了,时时刻刻,在你的生活相续中,时间、地点一切的因缘中,你能不能够意识到这个正确的见解,并且依之而行,这就叫思惑,很麻烦。说白了,就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个样子是对的,但是我们一直行为走的是错的,这就叫思惑。

所以这句开始,主要就是让我们相续地记住这句佛法,把它用起来。所以你看昨天我把这个无我也感受了一下,给大家觉,我自己也感受了一下。怎么感受呢?我讲完以后呢,基本上自己不听,反正是每次讲完经呀,在讲之前,当然会认真地备课,讲完了以后,是怎样就怎样,很少很少听,几乎不听。昨天有善知识在旁边,说起了,我就打开就听了一下,听听听,听的刚好也有这个善友提携,说你感受一下,因为看着手机里面的视频,那个人在讲,然后我又在听,可是到底是视频里的那个宏海是我呢,还是我在现在听的我呢?讲的时候,好像觉得我在讲,看着他在视频里讲,就变成我变成他了,那他是我呢,还是我是我呢,也搞不清楚。这就是无我的实相。

所以虽然知道原来真的无我,但是我们不能时时刻刻把这个无我给它贯彻起来。所以今天的内容,就是从贯彻上下手,第二觉知,多欲为苦。欲望,求不得,我们一生几乎都活在这样的追求中。为什么世间有一种词叫贪得无厌,或者说得寸进尺。或者像经典里面也讲到,这个时代呀,实际上大家去翻开经教,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说经典里面的内容啊,或者理论呀,好像很古,就像我们讲《安士全书》,还要套着当下一些发生的事情,好像非要把它作一个牵强附会。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两千多年前都是说的我们现在的事,你看他在经典里面讲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的有想要有,有了的还想要有,为什么?因为嫌少,这就是贪欲。所以他讲的说有无同然,就是有的也想贪,没的更想贪,两个都想贪。忧思适等,想贪的那个焦急呀,得不到呀,难受呀,再去努力呀,结果没到手呀,说所有的这些难受劲,一模一样。

当然也讲到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际关系,就是说兄弟姐妹,六亲眷属,甚至父子,一家子人都是为了钱,而反目成仇。说有的六亲眷属里面想借,借点吗?不想给借,或者说借给他了,他又不还,来来回回就是撕扯,最后弄得不欢而散,还要打官司。或者说儿子骗老爸,下级糊弄上司,都是这样的。

糊弄上级,这在经典里面讲到的,大家设想一下。夫妻之间也是在骗,都是想有自己的小九九,想有自己的人际关系,把家里的日子不好好守着,不护家,在外面乱来,还是属于追求什么呀,多欲为苦。

那大环境,大家看一下,我们这段时间也随着这个痛定思痛吧,也随着这场疫情的发生,大家也都在反思。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实际上,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几乎是人人在联合来摧毁地球,动力是什么呢?就是贪欲。所有我们的追求拥有,乃至一些所谓的项目吧,它都是越来越齐心协力地透支,大家要知道,所有的地球能提供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资源,透支资源。

所以导致我们这一代就把以后多少代的东西都提前给用光了,也当然因果关系早早地就开始,遭受现在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隐患大的一些灾难,已经开始露出来倪端了。但是我们几乎还是死不认账,那么这个苦果,将来还是一定会自己去受的。所以说在这种生死疲劳,贪欲支撑着我们。

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跟大家讲,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没完没了,就跟说是我们在无意义地在那儿绕圈一样。大家看到那个驴呀,毛驴蒙着眼睛不是推磨吗,绕着那个磨,就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我们都觉得它很苦,这样有什么意思。

或者我们会觉得有一些动物,它所生存的那个环境吧,看见蚂蚁来来回回搬家,你会觉得它活得一点价值都没有,实际上我们人类也是这样子的,生死疲劳。就是我们人在世间,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共诤不急之事,就是所有计较的,都是没必要、不重要、无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们已经非常有滋有味地投入在其中,而且还相互合作,配合着来造这个生死疲劳的业。

那说到这里,给大家插一个小曲,这也是给这个不知道的,来补一下佛学知识,生死是怎样进行的,它次序是怎么样的,它是有顺序的。我们假如果说从三个步骤,过去,这一辈子,还有来生来看的话,作为一个人,由于我们一念我执,大家实际上学佛学久了以后,我们现在是慢慢地从《八大人觉经》开始讲的,希望大家能够上道。

你如果学佛学久了以后,就是把佛学的理论备足了,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要以为说光听理论没用,理论越来越家底厚了,那么你对于理论的理解透了,你再去运用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这个时候就说明你的智慧功德就上来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比如说,生死它是怎么来的呢?那它是怎么来的,过去的一念无明我执起来的。昨天就给大家交代,今天我们又作了一个开头,这个我执什么时候起来的?有我的时候,无明起来了,那么你肯定就会有行为,因为你有我的时候,你就待不住了,我们一切的状态,就是我要怎样怎样,有了行为就没完没了了。为什么?因为它形成一个相续的链条,纽带,这个纽带就牵引着我们,比如说上辈子我们有行为,这个行为会牵引着我们死了以后,色身脱离了,但是我们这个行为的那个能量,惯性呀,它还会以这个暗物质的形态存在着。

现在我们好像理解不了什么叫暗物质,实际就是心理能量,一股蓄能,就像蓄电池一样的,蓄能。你说蓄电池我们看物质电池的时候,它是这个物质东西组成的,可是这个电藏在哪里呢?你看不见,我们每个人也是一个蓄电池,过去的行为蓄在身上,这个电池坏了,这个电还在,这个电的能量就会去投胎,到了这辈子,从娘肚子里面开始出现一个胚胎,一个软组织,慢慢,这个时候叫名色,无明开始导入到行,行又链条到名色,就开始进入娘肚子里面,这辈子开始了,叫名色。

名色就是色法,一块软肉,胚胎,胚胎慢慢地开始什么,怎么出现的胚胎呢,是因为有识,意识,这个行为一下子,这个蓄电池这个电能呢,就像意识一样又穿刺到下一世,到了一个胚胎里边,开始慢慢六根就开始出现功能作用哟,眼睛,胎儿就长出来了,耳朵也出现了,慢慢在经典里面讲到怎么长出来的。

佛教,佛法,佛典讲得太细致了,大家可以去了解。我常会推荐一本叫《佛说入胎经》,里面就是把娘肚子里面怎么长长长,七天一个变化,说得非常清楚。那么慢慢生出来以后,就跟外界接触,就有了触。你的肉体,生到这个世间来了,哇哇大哭,为什么?接受不了这个温度,世界太冷了,冷冰冰的,咱们在这个世界来讲,一辈子的遭遇都是冷冰冰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有了感受了,感受你就是,好的嘛,你就舒服嘛;不好的嘛,你就难过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会追求那个舒服的,好啦,大家要记住,这个是突然间我们的欲望就从这里开始喷发,为了追求舒服,产生了爱欲。然后不断地追求爱欲,又去执取,造的行为,继续储存在这个电池里边,给下一辈子去生去死,又做准备,轮回就是这样的顺序,叫三世因果。

那大家发现了没有啊,我们今天讲的生死疲劳,这个疲劳的主要的就是挑起来这个事的主要的点在哪里呢?就在这一辈子的爱、取、有,这三个环节上。因为我们有多欲,欲望,就是贪爱,那么一定会什么呢,你去执取,你看从贪欲起,起什么呢,启动你的行为呀。这个事情好,那我要努力,那么假如果说我要想方设法的时候,有可能有一些事情做得不是那么适合,但是我也不管它。假如果想方设法,谁障碍挡住了我要获取我这个欲望所进行的这个畅通的时候,你就会把它给掀开。很多时候,业就是在这个环节造下的,所以叫做爱取有。

跟大家讲,一切的佛法,都为了从中折断这个爱取有的链条,所以包括我们这里说,生死疲劳,从贪欲生,让你少欲无为,就是爱不要那么浓烈,差不多就行,够用就可以了,不要没完没了地去执取,有了就好了,不要太多,为什么,因为一旦有就会苦。所以说少欲无为,才能身心自在。

那我们今天跟大家讲一下,主要的欲望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通常人说的比较粗重的,为什么说我是凡夫俗子,你们是四大皆空,遁入空门了,色即是空了,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个在佛门里面,专业叫地狱五条根。你不断地把理想,把你的期盼依附在这五样东西上的话,那你的人生就非常的,可以说是低级趣味吧,从一个道人而来。

那么你比如说财富,并不是说佛门就完全说就屏蔽财富,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从大乘佛法来讲的话,我们只是需要把这个钱用在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帮助别人、利益众生的功德上来,可是实际上现在我们几乎,大家的金钱观,都是想据为己有,为我服务,然后由我掌控,随意地我去发挥。

所以你看,由于这个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没有问题。可是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年一直这样经济,我们几乎所有的目光乃至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甚至评判一个人,他这个,我们讲叫本事吧,或者能力吧,所有的标准都用钱来作为杠杆,现在,一切都是为钱了,钱已经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首屈一指了,没有人能抵挡得了它。曾经我们至少还有一些时候,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说君子爱财还得取之有道,道在前面,对吧,那么你还得合情、合理、合法。所以你看,有哲人就讲过说,人到了这个利润到了百分之二百以上的时候,就随时可以铤而走险,不要命地去执取这个利益,人为财死。

那好,我今天告诉诸位,大家扪心思量一下是不是这样,财呀不是我们的。你以为你赚钱赚得多了,当然首先我们去赚钱,你还得有这个福报,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福报,你强行拉过来,诶呦,很可怕,会出事,所以大家都知道说,横财不富命穷人,你得好好修福。

那么这个财富,在经典里面讲到说是五家共有的,不是你的,是谁?水灾给推走了,发洪水,你没辙了,一个海啸从岸边打上来,整个房子都给你推掉了,还何况房里面你储藏的财产呢。火一烧起来,灰飞烟灭。这倒是我们还说很多人可能还不是有切身体会,因为至少遭遇的还不算主流。

我跟大家讲现在还有几样,一个偷盗贼,这个盗贼包括算计你的,巧取的,豪夺的,偷的,抢的,都算,现在是不是这样?我看过几次那个视频,在银行的取款机跟前,特别恐怖。就是因为取了点钱出来,甚至钱都不多,拿着砖头呀,凶器呀,就冷不防后面就要么砍,要么砸,一条命就说没就没。

大家看,可怕不可怕。所以说就在生死疲劳中。还有败家子,你觉得能赚,好了,给你来一个冤家替你来花,替你来败,你赚的赶不上他去花。再一个,官府,给你没收了,抄家了,那你有时候,为什么要抄家了,因为你福量不够了,拥有的太多了呀,你看历史上那和珅,第一大贪官。

那我们现在这个政治很清廉,很清明,不是一直也在反腐倡廉,实际上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从中说明了,为什么,就是从贪欲起,多欲为苦,苦就招感来了呀。财,你想拥有,对不对。色,这也是欲望,我们前几天不是在讲到这个《安士全书》里面说到这个纵欲过度。色是什么呢?就是你想占有,占有欲嘛。

名,你想听别人听说有这个你,你也得有。食,肚子里吃饱了也得有。睡,身体需要,每天都少不了,必须要睡觉睡眠的时间。所以大家看这五样:财、色、名、食、睡,没有一样不是不有,都是有。佛门里面讲到:有苦有苦,有求皆苦。所以为什么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呢?因为你有苦,你有这个有求了,所以你心里生苦了,观音菩萨安抚你,给你有求必应,应了以后,灭你的这个苦,让你结这个有求菩萨的虔诚之心。财、色、名、食、睡,我们讲到地狱五条根。

以前讲到有一个隆莲法师,跟大家念几首偈颂,她作了一个《呵五欲》,就是对于五欲的这个财色名食睡她的看法,也是我们的正确的知见哟。她就讲到说未必钱多乐便多,没钱了,可能不能够感受到这个,我们真的见得太多了,真的所谓的大功德主或者什么,他就是钱多,但是确实不快乐,压得呀,财会压呀。

财多累己自招魔,钱多了,压得你就不痛快了,身体会出问题,生病。所以最好啊,我觉得佛弟子,你能够舍,就做顿舍;你不能够舍,做渐舍,有板有眼地计划的舍,百分之多少的舍;你实在暂时舍不掉了,你也观想说,钱是钱,你是你,你不以为说,诶呦,我天天看一下这个数量,看一下子,钱是钱,你是你,你只是临时跟它在一起而已,它跟你待在一块,它不是你的。

那这样的话,久而久之,不要太在乎,不要怕失去,不要太得意,那么有时候,还能发点心做一些功德的事,这也不失为一个对治的方法吧。那她这里讲到说,阮囊何事堪羞涩,最富有的是谁,诸位知道吗,是佛陀,富有恒沙是佛陀,因为佛陀什么也不求,只是一心一意度化众生,所有众生都是他的,何况众生的这些身外之物呢,富有恒沙是佛陀。

那我们现在讲到色,我们就不讲了,前几天讲到。名,这个从一个人的贪着度上来讲,最粗重的烦恼就是贪财,其次就是好色,然后就是贪名。那么吃东西也是,我不晓得大家有见过那胖子啊,真的,胖子是吃胖的,诶呦,他就见了那吃的,哎呀,就动不了。现在眼看着我们有时候为了一顿饭,打电话,看哪儿的老字号好吃,整个去订餐,不断地去安排,然后约了人,甚至打车,甚至坐高铁,坐飞机,跑到哪儿,四川去吃火锅,都有这样的。

那说到这里,我们老听到一种人说,你们放生不要刻意,要随缘随分,不要刻意去放。大家吃肉的时候产生了这么多刻意,他不说,大老远地为一顿饭,去饱这个口腹,他不说。放生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刻意。你说这人,这就叫欲,多自私。

所以从这点来讲,大家要知道未必甘肥便永年,就是不一定你吃得好,养尊处优,你就活得长,我告诉大家。你看那要饭的反而不生病,为什么?因为他的业消了呀,我们天天养尊处优,在享这个福的时候,我告诉大家,他这个业也会出来的,业也会出来。

所以我们的八苦呀,都是围绕着财色名食睡展开的,你看你比如说,这个老苦,我们害怕老,为什么?就是注重这个色法,引诱对方的这个资历,一不年轻了,就觉得痛苦了呀。那么,像这个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都是属于色法。求不得,名声也求不得,财富也求不得,还是我们人生八苦都是围绕着五欲展开的。当然这是属于粗重的说从贪欲生,我们要该少欲无为。

今天还给大家进一步细分地说一下,我们作为一个修道人,你去试一试,我不晓得大家,因为有的初机听法,有的已经修了一段时间,甚至很多年了,特别灵。就是这几样烦恼呀,你去试一试,这段时间你越修得清净,那么你的心,就是这个欲念真的不能够起来,哪怕有一念起来,投放上去,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你这个贪财心起来了,宿世这种守财奴的习气泛滥了,那真的你就控制不住地就每天就想钱。

如果你宿世生生世世的这个欲海,这个淫欲心起来了,一念起来了,告诉诸位,就是翻滚得就像那个决了堤一样,你就看着自己的业习。比如说这几样你都修得比较清净,我告诉诸位,你就困得不行,你看看,你就念经也困,听法也困,念佛怎么也困得受不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气、贪欲,生生世世地把它贪成那样,训练成那样。

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在有为法,而不是少欲无为。当然,从一个道人来讲,更细的呵五欲,像我们在坐禅人,真正地要去成就道业,就是作为一个专业的修行者,很多的条件先要具备,其中有一个就是开始要,呵五欲是指的什么,都不是粗重的财色名食睡了,是什么,是色、声、香、味、触。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对外境的境界,你不能生起一点点的贪着。

对于色法来讲,色欲我们就不用说了,这个色欲不仅仅是男女之色,一切的好看的,包括山水风景,包括这个漂亮的房间装修,包括你这个高档的开出去很牛的汽车,所有一切赏心悦目的都属于色,你不能够起贪。

这个声,对一切声音,大家要知道,为什么你看有的修行人修到一定的功夫的时候,就会旁边出现声音,这个声音就借机给他说,你要怎么怎么样,你哪儿不对了,你欠了我的什么,你给我还,都会出现。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声音特别敏感,所以世间讲到的说,一切的声色犬马,靡靡之音,这一些,这都是修道人的障碍。

我这几天发微信,那天想起五台山了,想念五台山了,刚好我有一个弟子在那儿念佛,他一个人住山,他给我把原来东台下面的小院给我发了一下。发了一下呢,我刚好有个歌,那我们陕北的民调,我就给它配上去,还比较应景,因为我想着爬山涉水找你说,到五台山什么时候再能去朝一朝山。

诶呦,一听这个,我不知道这辈子为什么生到陕北,可能宿世还是有缘吧,至少这辈子的习气。陕北的民歌很有名,诶呦,我一听,那一天就所有的烦恼都围在这个上面了,就想听。圆静法师都知道,我就一天听了好多遍,听听听,今天终于听恶心了。这个欲望,有时候要是你不断地增不断地增,你就盯着它听,听着听着,够了,就放下了,这也是一个方法,叫呵五欲哦。

还有香味,香本来是供三宝的上品,沉香呀,檀香呀,一切的世间香,但是我们现在把它提炼起来,反而用作男女情色的一种诱惑,香水,这都是世间的颠倒。

味道,一个吃饭做得好的,实际上很多动物尸体,我们常讲到杀生做出来的,那它身上反的都是臭味儿。你看我们有时候去放生的时候,去那个海鲜市场里面全是腥味儿、臭味儿,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吃的时候就喜欢那个味儿,你说那虾米有多臭呀。有的人说,不放一点,他就受不了,就要放一点虾米,紫菜就要放一点虾米说好吃。哎呦,没有办法。

那触也是这样,这个色声香味还是说眼、耳、鼻、舌对的境界,触的话它是全方位的,前面只负责一条,见闻觉知,这个触,它是整个全身周遍的感觉。所以为什么我们喜欢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个丝绸,穿在身上滑滑的,这也是一种触摸的感觉哟。睡在床上,希望说软软的,盖的被子暖暖的,枕头不高不低,现在不断地都是满足我们的触欲。可是一个道人,越在这个上面,你身越清净,微细处,你越发不能够投入,投入是非常危险的。越清净的人,一点点,一念间投入,你就是有可能把宿世所有的苦给你集中喷发出来。

过去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个高僧叫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因为皇帝,这是实事啊,唐懿宗赏他了一个宝座,法座,就是出家人坐的这个讲法的座,是沉香的。我们现在就有一点点沉香都觉得,真的都美得不得了了。那会儿赏他,大家想一个沉香宝座,诶呦,一下子把他的心念给动了。他马上觉得,我是国师,我很了不起。就这一念,就把过去的命债给逗出来了,马上身上就生了一个人面疮。就是说过去你杀了我,我是谁谁,你杀了我,现在我要拿命来,因为你十世都是持戒的高僧,对这个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不动心,刚才你动了一念,我就有懈可击了。所以为什么叫做欲为苦本,生死疲劳。

甚至有一个禅师,这都是高僧了,给大家讲讲,我们的这水准就不要说了。这个禅师,他有神通,神通叫什么,神足通,就是可以飞到宫里边去,给宫里的人去讲法。结果宫里的内宫的人一听,公主也信佛,就用双手,女孩子要双手把他的脚这样接着,来给他接这个法驾,接住,让他在宫里讲法。接住的时候,他动了一念分别心,觉得我这个功德大,一念分别心,这个公主给他接法驾的时候,结果神通就失去,就掉了。

过去也有这个修仙的仙人得了神通了,在天上飞着,往过走,结果有这个天女唱的歌,唱得特别好听,这就是声音的诱惑啊,唱得特别好听,他们一听马上就浑身都麻了,沉醉在其中,一下子失去神通,就从天上掉下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说色声香味触,这个微细处一样都不行。

有过去的修行人,在荷花池子旁边,大家都去过放生池,那我们说什么:毕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这个荷叶吹过来,清风一吹,诶呦,他觉得这个花非常香,就嗅了一下香味儿呢,当时的池子里面的这个河神就出来了,就指着他的鼻子骂,说什么呢,说你太不要脸了,你居然偷我的香味来闻,这是我管辖的地方。

你看就开始找他的麻烦。他还不服气,说照你这么说,那来来往往这些欣赏风景的人,都在闻这个荷花的味道,你不说他们,你怎么说我呢?你看人家就说了,说其他人呀,他们不上调,世间太贪着了,不计较,但是你是一个修行道人,你怎么能起这样的心呢。

所以诸位,我们昨天讲了为佛弟子,大家听了这个法,都称之为佛弟子了,我们要听佛说,在讲《八大人觉经》,今天我们讲到的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那么少欲无为才能身心自在。什么叫少欲无为?就是知足,随缘。什么叫随缘,就是怎么都行,差不多就好,够了就够了,就对了,这样随缘自在顺其自然,你的心才不会因为得不到而苦,也不会因为拥有了害怕失去而更苦。这就是欲望。

所以所谓的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这就自在了。事能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这个就随缘自在,我们常讲的善解人意。昨天我看到一句话,很好,什么叫做随缘自在,善解人意就叫随缘自在,随缘自在,就是善解人意,顺其自然。

因为我们太攀比心多了,实际上人在这个世间,大家想想,活着,怎么不是活着呢?有吃有喝有穿,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的福报还能真的把你逼到绝路上吗?那真的逼到绝路上,那这确实是过去修得太差了。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个第二觉知,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时时刻刻警觉起来。

佛告诉我们,《佛说八大人觉经》,不是佛说完了还一直管着我们,没有办法了,我们为佛弟子,师父领进门,佛领进门,修行要在个人。我们听佛说完以后,我们就是要自己给自己说服自己,要说服自己。针对自己某方面的欲望,因为每个人的欲望不一样,看你在哪方面更加突出,那么你就要对治说服自己。少一点,够了,可以了,差不多了,不要再贪了,到此为止,时时刻刻,一直要这样说。哪怕说你的福报大拥有的,那你也知道,这真的虽然现在跟我在一起,不是我的,我要用它拿来做功德,做利益众生的事。

所以说今天我们讲到这个少欲无为,当然,欲望里面还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讲到的说烦恼欲、世俗欲,就今天讲的这些内容。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欲望,虽然它也算是欲望,可是在现阶段是必须需要的欲望,就是善法欲,你要喜欢听佛法,听完你要喜欢照着这么做,做完了,你觉得,真的是很自在,你的人生观都颠覆了,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今天尝试这么想,从来做不到这样,你尝试着把自己推了一把做到那儿了,你发现那个就叫法喜充满,善法欲。

当然,讲到这个少欲,我们少不了,怎么办呢?这也需要技巧的,因为就想多呀,你少不了嘛,怎么办呢?大概有两点,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一个就是一定要发心。你不发心,你就自己都不去想这个事情,不去想把它进行改变,那没有办法。外力来讲呢,确实比不上你自己主动的力量。

所以我们假如果说在这个财色名食睡上,你觉得自己已经很贪,又放不下,自己又恶心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可是来了以后,你还是控制不住地想去再把它弄点。这个时候,首先你要生惭愧心,要对着自己说,教训自己,你要发起来说,我少一点,可以了,你自己先要主动的愿意这样。这个如果不发,那么很难见效。第二点你自己发心了以后,你自己要求菩萨,大家镜头里面看不见,观音菩萨就在我这边,后面也有,求菩萨加被,这个最好用了。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则公案,这是刚这两天才听的,供养给大家,也随喜这位行者的修行功德。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男行者,一个修佛法,他很虔诚,确实是人中少有的精进。但是他没有出家,他一直也想这个修道,可是人嘛,宿世谁知道结的什么缘,这辈子,你看他出家的因缘没有,但是又很精进,虽然很年轻,那我还有这点法缘。他就给我讲了一次,因为他是我们师兄弟的弟子,他说他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呀,那会儿一起嘛,那么已经就是说入道入得已经很精进了。

但是外面的缘份,你比如说有女孩子,男女朋友,那么这个女孩很喜欢他,他自己也觉得放不下,那没有办法。终于有一天,这个女孩就喜欢喜欢得他,要坐着火车要来北京就要跟他,就是要这个成双配对了,要嫁给他了。他拒绝嘛,他自己的心里也揣摩了一下,自己也牵挂她,也做不到。

在这个时候没有办法,他就发了一个非常勇猛的愿力,什么愿力?他说求观音菩萨给弟子作安排,说假如果我跟这个女子真的这辈子有夫妻姻缘,那我就说放弃了自己这辈子这个清净梵行的因缘,我就专度她一个人了,我这辈子学佛修行就专度她一个人了。说假如果说观音菩萨加被,让我把男女的这个因缘这个欲望给我放下,那我就自己一个人去独修清修去了,就看菩萨安排,就是您老人家看着办,怎么安排弟子,我都乐意接受,他就发了这么一个愿。

结果呢,这个心力一大,你看就真的可以把外围的东西给冲破,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断欲呢?你的心念一正念提起来发愿断的时候呢,那个欲就靠不近你了。发生了一个非常,真的有时候觉得不可思议的事,这个女孩买了火车票要去找他,要嫁给他。结果呢,就在火车站碰到一个从小读书就暗恋的男孩子又出现了,横插一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她从小就暗恋这个男孩子,但是求不得苦,没有得到。可是就在那个紧急关头,他俩在火车站碰上,那个男孩说他想通了,他就要来娶她,这次因缘已经具足了,结果这个因缘马上就反转,剧情就反转,她就跟他两个人就马上又如胶似漆嘛,从小就暗恋他。就给他发了一个信息说,我不能来嫁给你了,我要跟另外的男孩子,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我决定跟他结婚了,那我就对不起,咱们就没这事了。就观音菩萨显灵了。所以大家看,这个里面,首先我们自己要发心第一个,第二个求菩萨加被,最管用。

好,今天第二条这个第二觉知,大家一定要觉知。那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觉点啊,我们说到了说多欲为苦,说从贪欲起,然后说少欲无为,大家扪心,你的欲望是怎么生起的,从哪儿生起的,欲望是怎么来的。

好,一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

(第四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诸位放掌。

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们还是每日闻思半小时,《八大人觉经》第四讲。昨天,我们讲到说第二觉知,少欲无为,然后身心能够自在。佛法是我们用来实操的,在生活中,说是说少欲无为,可是他管不住呀,他想要呀,你说这个心念发在那儿,你不去满足,那么他就始终跟五花大绑绑在那里,他不甘心一样。

所以今天的第三觉知,是既要修这个少欲,还要懂知足,双管齐下,内外夹攻。因为我们这个心,大家看今天讲到了一个心的,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叫做知足守道觉。心无厌足,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心的这个力量之猛之大之强,或者说可怕,真的可怕。好像说心无厌足,惟得多求,那我们得在自己的过往中仔细地想想,哪一件事好像有这么回事儿,又有时候又觉得提炼不出来。

实际上跟大家讲,我们基本上常态就是这样的,你看其他的不说,像出家人,我们跟咱们居士接触的多,我给你们举两句话的例子。一个是,很多人他就讲到说,哎呀,师父,我知道佛法好,可是我现在怎么怎么样,家里还需要什么,小孩儿怎样,老人怎样。然后就说,哎呀,等我到了一定一定,等我怎么怎么样,等我怎么个时候,然后我就不再怎么继续进行。

诸位可能这种话耳熟能详,自己都说过。那大家作意一下,一直,一直,等到什么时候?那这个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啊?难道我们现在真的就是已经丢帮跌底的,日子过不了了,或者不够了,或者儿孙就我们一定要给他打点好,从儿到孙都得打点好吗?那我们的上一辈祖辈也是给我们这样的,都不是自己自然而然,儿孙自有儿孙福,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贪得无厌的心在作祟。

我们还常听到说,哎呀,等我将来什么时候,然后我再好好学佛。等到我退休的时候,然后再到庙里,总之是一定要到一定的时候,然后再怎么怎么样。可能大家会不经意,觉得这有什么关系,这个表的就是贪得无厌法。一直给自己找借口,一直往后推移,我们一直在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心不断地相续这个贪欲,不断地让它继续膨胀,再生这个想法。所以大家要知道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惯坏了,一步一步惯坏了。

所以在佛陀时代,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阿含经》里面就有这样典故。就是一个国度里面的国王,那么他治国治得人的福报渐渐地损减。损减了以后,有一次,他的国土中有一个子民,实在穷得不行了,没办法,偷盗,偷人家的东西。偷了东西来了以后,这不是被官府抓了嘛,就去见王。

这个王一看,说你为什么要偷,他说我没吃的没喝的,再这样下去,我要饿死了。这国王很仁慈,可能是他暂时不善治理,他就说,那国库里面拿点宝贝,让他回去,给他点吃的喝的,够吃,这辈子就可以了,就这么处理了。结果这个事情传开以后,全国人民这些没吃没喝的,所有的人都去偷东西,他们就传开了,说为什么?说只要偷东西让大王捉到宫里面,他一定会给每个人都发。

结果就发着发着,最后没办法,止不住了,就把一个人给治罪了。治罪了以后,惩罚了,但是他们已经止不住这个贪欲了,就开始跑出去诈骗,招摇撞骗。开始恶法越来越炽盛,那么人的福报越来越损减。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人,他的心地入到这个惟得多求的时候,他多求的心有多猛烈,他的福报损得就有多快速,速度就有多快,量就滑落得有多快。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这些年国人,比如说随着生活条件变好,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心比以前长了多少。比如就说这房子,又讲到房子,一开始的时候,小小的房子租一个也不嫌,租别人的住的,或者到了哪里创业,地下室也住着。慢慢有精力了,诶,这个收入也可以了,攒的买了一个。

买完了以后,嫌小,再换一个,又嫌地段不好,再换一个,然后就我们昨天讲的往城里买,往省会买,省会买完了,往大都市一线都市,北、上、广买,买完了全国各地都想有,风景好的地方,完了又往国外买。最后弄得全国各地都有房子,全球各地都有房子,各国都有好多房子,这样的人有。那我们一般人听到,一边觉得人家的福气大,一边还要把他嗤之以鼻。

实际上告诉大家,我们没有这个机会,也没到这个因缘中,他原来也是这样子的,但是为什么到这儿就身不由己,心不由己地惟得多求了,人人皆如此,诸位要晓得。我们到了这个地步,或许比人家更贪,所以你看为什么吃野味吃得是越吃越多,就什么都想吃,该吃的不该吃的,都要吃。

我们上一讲在《安士全书》里面讲到还说杀生的时候说,这个蛇、蝙蝠、鳖这一类的,说这些没人吃,现在什么东西没人吃?惟得多求。所以古来大德里边,这里讲到说:终日忙忙为饱饥,方得饱来又思衣,然后衣食俱足了,又觉得媳妇少了,古人一夫多妻,娇妻美妾嘛。有了媳妇多了,又觉得出门没轿子坐,有了轿子坐了,又觉得田地太少。田地太少,等成了地主、财主、员外,又觉得没个人当官,护不住,受人欺负。最后直至当了皇帝,又想长生不老。这就是人。所以菩萨早知道了,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

你看我们总是说古代是古代的事,现代是这样,我们一直是这样。商人那么精明,为什么特别会掌握人的心理呢?你看他们,比如说衣食住行,做汽车吧,你说汽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款式,价位不一样,一款一款的出来,从高到低,从贱到贵。为什么?就是让人心无厌足。就一个苹果手机,他不是先把所有的功能都给你摆出来,他是出一次加一个,出一次加一个。然后你就不断地,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就这样,这就是跟钓鱼一样,为什么钓呢,因为我们的心惟得多求。

不仅仅物质方面是这样的,包括精神层面同样也是如此,一颗心表达的各种层面。为什么我们坐在家里面,可能这段时间大家也看饱了吧,你看叫电视连续剧,为什么叫连续剧?就是你想知道这个剧情怎么发展,怎么进一步反转,跟你的心里不断地加码,不知足,看看下面会怎么样。就这个探奇,这个想知道、好奇的心理,实际上,也是心另外一种惟得多求的体现。所以我常说这么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国民的大餐,过年的时候,实际上现在你回想跟八几年第一场的,你比一下,就好得不知道多了多少倍,结果人们是一年骂得比一年多,就觉得不好看,就觉得不行,还不如去年的,就是这样,为什么?心无厌足。

种种方方面面,大家知道真的是,为什么民间的这种信贷一下子断了,那么多的人受牵连,这么多人怎么进去的嘛,高利贷,跟你借一万块钱,马上就给你两千利息,他只拿八千,然后这么辗转相告,就六亲眷属都倾家荡产地给他那儿放,最后一巴掌拍没了,为什么?也是人最本能的这个能掌握住,实际上他就把人控制住。心无厌足,惟得多求。

所以我们也前面讲到《欲海回狂》,男女关系也是这样的,一个不行,还要两个,两个不行,还要三个,越多越好,在一起吹牛还比,认为得意洋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都是这样子的。甚至父母让小孩去学东西,又想学钢琴,又想拉二胡,又想弄跆拳道,又想画画书法,就什么都想孩子学,就是由着自己要把他硬生生地往那儿塞,也是惟得多求。你看,所有的方方面面,就把我们这个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都在生活中,哪一样都缺不了。

甚至咱们是佛弟子,说起来,其他的不要说,就这个做功课吧。我们现在做功课,精进勇猛,量大,当然是好的,可是我们这个心就剥离不出来,就是这个心无厌足,很多时候,他就觉得,我要诵多少部,要各种都要诵一遍,然后弄多少声多少遍,今天然后一旦有事情,或者什么,就跟做买卖加码一样,马上说我今天再念几部几部。你说本来是很好的这样的一个净心的功德,结果我们都把它给摆布成一个乱心的法门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安贫守道,要守道,惟慧是业,这个智慧出不来。

最近我就遇到一个微信上的道友,可能他现在也在听法,我要把他的例子供养给大家,算给他增点福报。通过了以后就不断地问我,念观音菩萨行不行,《普门品》行不行,《地藏经》还怎么样,《金刚经》,就不断地问。问着问着就觉得,哎呀,小孩要好,媳妇要好,他要调到某某局,希望回向给他的这个局领导能把他调到局里边,什么都要好,什么都要好,就每天发几条。所以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本来是安心之法,结果我们就因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成了乱心之道。

成了乱心之道,大家想这个罪恶是怎么生起来的?就在这过程中,我们的这个目标,一旦这个功利起来了,人就跟赌徒一样,赌徒一样。你看,惟得多求,增长罪恶,眼睛红了嘛,赌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的道德标准,法律约束,他都会跨过去,都会心存侥幸地一直视而不见。殊不知,很多时候祸根已经就埋在那儿,在这个多求的过程中埋下来的。

有时候讲讲,你看现在为什么人都相互欺瞒欺诈,没有诚信。我也遇到人总说,法师,我被人算计,或者又被人在经济上算了一笔,给欺骗了一笔,或者怎么样,也有这样的情况遭遇。

反正总是有时候我们实际上替自己想的是自己的一面,或者说的是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之词,那么他们很多时候就还就感觉到说为什么观音菩萨不管不救。有一次,也有一个善知识善友也算是提醒吧,他说现在的人为什么遭那么多骗,我们感觉到这些人太坏了,心无厌足,多求,骗我,增长他们的罪恶。我们从来没有反过来说,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拥有的这些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有时候就得怎么去。大家扪心一下,古人讲,人无横财不富,真的是实打实的。

所以增长罪恶,举几个例子,又讲到《红楼梦》。《红楼梦》这个王熙凤就机关算尽,最后把自己给算死。她还说,我是不相信什么阴司报应,结果最后就一张破席子卷走了。

还有大贪官和珅,和珅那会儿受宠受到什么程度,太骄纵。一样的大臣,两个人去朝里边见乾隆皇帝,那么这个大臣可能在地方上为官,好不容易可能是哪里进贡来的一个宝贝,那么他说想去进贡给皇帝,一块儿跟和珅往宫里走。

和珅看见了,就是这个东西好,哪里来的,就这个贪婪心就贪出来了,想要。想要呢,这个同僚很正直,他本身就看不惯和珅,就是今天给皇帝去进贡的,给皇上去进贡。结果把这个东西送到皇上那儿,皇上看了以后玩了玩,等两个人又一起出宫出来的时候,已经这个东西就到了和珅手上。他就这么得宠,越贪越贪越贪,贪得最后富可敌国。那么大家想想,惟得多求,福报多损,增长罪恶,罪恶多增。最后因缘一到,没有福报了,好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所以有时候,对治这种心无厌足。你看,为什么秦始皇他想的倒是美来着,秦始皇想求长生不老,成了千古的笑柄了。而且还美滋滋地觉得自己秦朝说,这个秦始皇,秦二世,就想着秦三世、秦四世,就这么一直下去了,这不就是心无厌足嘛。结果太造孽造得多了,把圣贤之书给焚了,烧掉,活埋知识分子。那你想想,这样的大业造下去,连二世都没出,那就被起义军给覆灭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你看说王熙凤这是小说里面的事情,实际上我们世间有多少王熙凤,正在算计,正在弄权。现在的世人,很多时候真的是现这个贪婪相,几乎是只信自己,不信因果,不信因缘,不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不要强求。那我们讲讲世间你太去贪了,心无厌足,去求这个,欲无止境太多了,增长罪恶,还算是旗鼓相当,因果相当的。

在这个出世间道场里边你依然还这样,那可就没得商量了,这个罪过是成立次方的增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想在三宝道场中谋利,我跟大家讲,因为我在佛门,那么听说的也不少,见闻的也很多。就是这样来的,这个心太贪了,那么世间你做什么产业,你去辛辛苦苦赚,你去运作,对吧,你去发心去创业,都好。他非要到佛门里边来,非要立次方的增长这个罪恶。

多少开始,他一开始本来在道场里面,庙里边,诶呦,弄点项目,弄个家具,建寺院,或者说佛像,等等可能会做这些。总归庙里边十方来十方去,但是还需要具体的这一些日常运作呀,那好,他这个生意因缘做到这里来。慢慢慢慢就是这个利欲熏心,就心术不正了。怎么不正了呢,就开始觉得这个庙里师父们好说话,很慈悲,也是外行,他们说什么是什么,就开始偷工减料。大家要知道,你欺骗佛菩萨,明着欺骗,佛菩萨还大慈大悲,护法就要收拾你的呀,他看不过去啊,护法最恨的就是这种人。

所以有时候以次充好,佛像的质量甚至都不行,这还算是可以的。慢慢慢慢变本加厉到什么程度,把道场当做投资,他要分功德箱里面的钱,你说这个钱拿去,不但害自己,还害死家人,谁花这个钱谁麻烦。那么功德箱的钱完了以后还不满足,最后要自己动脑筋,自己盖庙,自己投资,自己弄功德箱,雇一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剃成光头,当职工在庙里充和尚收钱。你说这个一念心,从开始本来是结的三宝缘,应该是生恭敬心、供养心,培福增慧的,结果他反其道而行之,最后把自己彻底是,株连六亲眷属,全部埋的下地狱种子。所以这种罪过呀,更是麻烦,切莫去动三宝常住的物,真的是把自己给往绝路上逼。

所以说,这就是说增长罪恶,在这个过程中,人家叫积德积德,我们叫造罪造罪,造得没完没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满足这颗贪得无厌的心。所以为什么这里讲到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要知足。

我们今天实际上这个主题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真的是:本无外贼唯防我,我们这个心,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到这个世间来,他都有自己的福量,你是多少就是多少,你真的是,别人的你眼红也眼红不来,你就哪怕就是想个法子用点计策给弄过来,我告诉你,不是你的,你还拿不住,不是你的拿不住。

所以为什么这讲的是常念知足,知足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该来的一定会来,一点也少不了,那么正正好就好了,你不要在上面再去动那个心思。你看说到这里,真的有时候为什么这里讲到叫安贫,这个安,守道这个守,就是安守在自己随缘的这个因缘中。

我给大家讲两则,这个是我亲身亲眼亲自参与的事情。在白华庵这边道场里边,十方来的师父们不是来挂单嘛,我记得两个师父特别有意思。一个师父是在这里挂单房挂了单,他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是另一种风格,应该在其他庙里面具体的做一些事情,或者说发心。我们这儿是阅藏,他跟这个气场就格格不入有点儿。

当时我还跟另外一个师父说,哎呀这个师父,可能咱们这儿,可能没因缘。结果果不其然,我头一天动了一念,因为挂单房叫外寮,那我们住到那边的叫内寮,就是说已经常住下来了,准备让常住了。我头一天动了一念,说希望他常住的话,就问知客师父说,要常住就给搬过去也可以,就动了这么一念。第二天他就跟知客师说,他要走,他不住了,不方便住了。

那么,有意思到什么程度呢?他在我们这住了,刚好那一天有斋主供斋,好像给一个月的下来发了五百块钱,他在这个庙里边一共就是领到五百块钱的单资,住了一段时间。可是这个五百块钱真是他拿不住,不是该他的。他拿了这五百块钱了,结果就遇到一件事,另外有一个同修道友,从佛顶山拜山下来以后,路过这儿很累坐在那儿,那么就到这个挂单房了,借着歇了一会儿,走的时候,落下一件T恤,夏天,这个T恤第二天走了以后落在那儿了,他认为走了就走了没用了,就把这T恤,穿过的旧的,那就这么给处理了,就扔了。

结果过了一天,人家又来要,说这个T恤还是什么弟子给的,很好,是洋品牌外国货,很值钱。结果最后讨来讨去,讨来讨去,没有办法,说怎么办?说你给我赔五百块钱,一共领了五百块钱,一巴掌拍过去。就是什么东西都是恰恰好,正正好,不多不少,你仔细观察去。如果您能把这个观察清楚了,自然而然心就安了,就守道了,就守得住。

还有一个法师,现在还在我们这儿住着,今天有意思的事儿,给大家说说道场里面的趣闻。因为师父们都特别的慈悲,也很纯真,实际上这里讲到的安贫守道,除了我们说在物质上知足,生活过的去,而且心地最好要单纯,守着我们的信仰心行,不要滋生那么多杂念,直心直口。这样的人是最有福报的,因为你一点儿都不要去操那个闲心。

我们这里有一个法师,他就是一个老参吧,这么多年特别精进,很有修行,现在还在我们庙里住着。他进单的时候,我们佛协进单,就是等于说给你进编制了,那每个月也要给发一点单资,他要买买生活用品、牙膏啊什么,这些。发一点单资,他有差别,因为还有一个保险,现在你看确实是,给僧人也上个保险,菩萨慈悲,道场。

因为人生是无常的,那出家人说实在的,出家这么多年了,没儿没女,如果有时候在道场还行,出去云游或者什么,没有这个打个保票的话,也是很苦,太苦了,一下子退了道心,就很可惜了,都有保险。那么这个师父他有福报,他的弟子给他做过这个保险了。按山上的规定,那么你如果没有投保了要在我们这儿保,如果投了保了就不保了,在山上不保了,他还给你补偿一点点钱,不知道百分之多少,就是补偿一小部分。结果,这个师父进单的时候,这个补偿要到五十岁,但是他差一个月到五十岁,那没有办法。法师很豁达,说,哎呀这就是因缘,没有这个福报因缘,说算了算了就不补偿了,说差一个月,进单就进单。

结果,你看这个事情,该是他的就是他的。刚好这老和尚因为他住禅堂住了好久,在我们道场里面,现在负责禅堂领众,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坐坐禅,那么我们要给他挂个职叫公务,也就是等于说执事的意思。这个执事在待遇上还有点差别相,就跟比如说辛苦,更对于发心的一种,从这个俗物钱上面的一种表达,就把他正好缺的那份钱给补回来了,就不在东头就在西头补回来了。补完了以后,那我自己现在暂时当家师,我还觉得说,哎,我说真的修行人现在啊,真的修行的师父反而更不容易。因为他要用功办道,有时候脱俗,甚至不会来事儿,这个人情世故不是很通,他反而走到哪里都碰壁,都不受欢迎。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说,这里讲到的安贫守道,就是我们说的要常念知足,但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点备用金,算是,以防万一,特别越是修行的师父,我现在有时候,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我这个是个人的意见。诶,那我想想,想照顾一下,给他再争取一下这个事情,看能不能争取回来,因为已经过了一个月了,我就问一下看我们佛协的相关制度。但是人家说不行了,那我想一个办法,有一个什么办法,除非他从我们庙里面再出单,完了再进单,诶,这就够五十岁了,能够达到那个标准。

可是后来我这个脑子进进出出一想,只要他一出单,这个公务执事又拿不到了。也就是说只要那边一补,这边又得扣,反正就这么一模一样的这么量的钱,你只能拿到一份,就不行,就这个因缘,谁都没有刻意去卡,或者是人为的为难,没有,就因缘中一切都是人算不如天算,算得刚刚好。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叫常念知足,我们有句话说,你把这些事情,稍微你放下一些东西,就是放下这个对它的执念,实际上并不会真正的少什么,少的就是烦恼,少的就是烦恼。所以所谓的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慢慢慢慢,大家要知道,能够守出来一个什么呢,守出来一个惟慧是业,智慧就会出来了。你的心知足了,那么一直是一个安静的安分的状态,慢慢心安分的状态,久了以后,心就干净了,心干净了,心就会清净,清净了,智慧就现前。

所以,大家仔细琢磨琢磨,你还不要说还跟菩萨辈说,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这里。我们就算一个凡夫俗子,你正当这段时间以为说,哎呀,运势来了,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的时候,猛烈得你的心都停不下来,一天都是躁动的。那么你稍微自己这么停下来想一下,琢磨一下,心往这儿会一下,就这么去作意思惟一下,你都马上会觉得是很坦然很安分的,心是一种安宁的状态,不是那种躁动的,把自己逼着好像一股力量推着就身不由己一样的。所以这就是说,世间的这种智慧清凉的感觉都会生起来,出世间更是如此,更是如此。

实际上呢,安贫守道,真的是这样。我们说有时候除了,为什么我们说物资物资,佛门里面叫道粮,道粮就是够你吃住,衣食住行够用的,或者哪怕说以防万一的有一点,剩下的不要太多。为什么,因为钱还好处理,说实在的,钱哪天一发心了,因为它可以等价代换,所以说布施就布施了。有时候你像我自己的东西,诶呦,过去我说这也是贪心招感的吧,这个东西,现在有时候是隔几天再收拾一次,能舍的就集在箱里面,跟师父们谁要结缘吧,反正也不敢说供众,因为有的是用过的,有的是不要的,谁需要,就像我们叫平心藏,有一个地方,现在没了,就是箱子放在那儿吧。

你把那个东西围在你周边,你都觉得压得不行,难受,这真正人清净一点,修道的人都有这个共感,难受。那么你清除一点,再清除一次,越来越屋里边堆积的少,你的智慧,你的这种心地上的清凉就会出来的多。它一定是成一个,像连通器一样,天平一样,这边上去了,那边就下来了,那边下来了,这边就上去了。这是必然的一个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智慧就会现前。

所以很多时候,安贫守道,我们从外相上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是一个守道的人,他的气场,诸位特别是居士们你们去亲近三宝,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假如果他不杀生,常行不杀生,心慈悲,那么他的气场就是让你们特别想亲近,特别觉得在跟前,可以无猜地讲话,不会有提防感。

假如果一个道人他不贪,不贪财不贪东西的话,那么他散发出来的一个,就是说你很信赖他,或者有一些拜托他做的功德,你就会无怨无悔的,一点都不会生怀疑,或者提防地说,觉得他行不行,值不值得?是自然而然,就是顺势而为,还很欢喜很放心。甚至有时候你去供养一点什么的这些,都会觉得法喜充满,这就是说一定是他从心地上真的有这个功德。不是说东西刚拿出来眼睛就活灵活现地转,就盯着不放,这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大家也会辨别,修道人。

这就是为什么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因为多欲不知足的人,最障的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所谓的道,佛法里面讲的道,戒定慧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也是讲的般若波罗蜜。

所以我们要常这样去训练,因为说实在的,我们常讲,说法师讲好像我们出家人,实际上大家都是出家人,出家人就是云水生涯,我们常说走哪儿算哪儿,死哪儿埋哪儿,反正就天下的寺院丛林你就去住。我们每个人到娑婆世界来,也是来挂单来了,也是来云游来了,所以要常做这样的训练,慢慢地安贫守道。比如说,守出来一种什么效果,就是慢慢地你的心清净的无为的,我离了一切人一切事都行,你不会有空落落的感觉到没靠了,很紧张,害怕失去,在这上面没有执念。

那么一切的人或者事,不要我,我也行,离开我了,我也行,我离开也行,离开我也行,既没有期望也没有失望,一切随缘自在,这就叫身心自在,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真正的安贫守道,一方面是从相上来讲,就是对于物资或者这些不要太贪着。二一方面,就是你的心是坦白的,是平静的,是无为的,不要有那么多的想法,应缘应景就可以了,这个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那好,今天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有同修提出来的,昨天不是说到少欲无为,前天还讲到说五阴无我,那么这位同修就问了说,既然五阴无我的话,那么,让我们跳出自我,这个世界上可是我们仍然在说我吃好了,我上班去,我做好了,我睡觉了,说如果无我的话,怎么说这个上面的话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什么每一部经典之前都有如是我闻,实际上阿难他也是证了阿罗汉了,人家才证的无我。但是他不是随着佛的境界,就彻底把这一切否定了一样,好像空了,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对佛境的错解。就算佛证到佛的境界,他依然还会随着世间法世间相,随着这个相,假说有我,依随情说我,随着众生的情见说有我。但是实际上在圣人的证量中,不管你说有我也罢,无我也罢,他都是实际性的无我的。我们现在在凡夫的烦恼中,不管你说有我也罢,或者思惟什么是无我,实际上我们都是有我的,你要把这个搞清楚。

我想这位同修,虽然问题好像提得很密集,但是我断定你没有好好听法。因为这些话已经讲过好多次了,每部经典开始都讲,所以我们提问题有一点,就是说大家真的是发自内心坦诚的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打妄想,为了提问题矫揉造作出来一个问题,没有必要。

那谢谢这位同修提的问题,正好让我以点带面地说一下,大家要听法,要多闻。因为后面我们就会讲到多闻很重要。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闻法,我们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

(第五讲)

好,各位有缘,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讲《佛说八大人觉经》的第四课。今天刚好讲到的觉悟也叫做常行精进觉,就是学佛得勤快点,太懒了,实在是不行。先读一下经文,大家听清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实际上,诸位如果慢慢地随着对于佛教经典的了解,你会发现佛经的合理性,或者这种次第也罢,或者它的编排也罢,是相当完美的,天衣无缝。你看虽然说《八大人觉经》好像是八条,佛就想到哪儿说到哪里,实际上它这个次第中,它是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你比如说,我们昨天讲到了说要少欲知足,安贫守道。好了,现在有的人他也喜欢没事干,休闲休闲,舒服舒服,结果就是享清福去了,不是去修道去了。我们把少欲知足的这个状态调好以后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腾出来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行,去修佛法,要把它修成就。不是让你一天就美哉的就和世外高人一样,一天玄谈玄谈,吃吃转转就好了,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今天最根本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要精进。那精进的反义词这是讲到懈怠,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咱们虽然说先且把佛法放在一边,就在世间来讲,如果一个人太懒惰了,你真的不要说修行,就是世间的事情,他也成就不了。所以常有一句话叫做业精于勤,你勤快,世间多少话,早起的鸟儿有吃的,说勤能补拙,哪怕说你在这个上面不能灵光,好像天资次一点,但是如果你勤快,一定最后能够龟兔赛跑呀,那个乌龟的精进就是最标准的精进。所以我们看一下世间所有的这些事业,你说哪一件不是通过很勤快才能拥有得来的,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专业里边,所有能够出类拔萃的人,他一定会有一个共性,就是勤快,锲而不舍。

所以你看我们世间比如说去大型的体育比赛,那个比赛,到了国际顶尖的这种赛场上,就比看谁精进。我们常说,实际上就是那会儿的福报脱颖而出,能把他托出来,谁的福报最大,真正的技巧那会儿已经持平了。那么比的谁呢?就是谁因地种的精进多,他练习得多,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日积月累,越积越多,就看谁积得多,在那个时候,啪一下子他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就是完全来自于精进,真的是这样。那大家想想,我们讲世间法尚且如此,出世间法更是如此,当然大家也不要走一个误区。

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观察,我们先讲世间法,精进也会出现误区的,什么误区呢?就是说你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业务水准弄好,这就叫精进。你不要顾左右,没有就自己的特长自己本分事,而去努力去发挥,没有用在正道上。现在你看很多人,比如说他去搞个人脉关系,混个圈子,乃至有时候到处去追捧什么成功学,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弄一堆人在那儿说得群情激昂的,实际上就是空谈。你真正要把这个事情做出来,就是要业务要精,有把握,成竹在胸,所有同等领域里面,你是最好的,这就可以,这是我们说讲世间法。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佛法出世间法里边也有这种情况,就叫无益苦行,看上去很忙很累,但是他根本的东西没有抓住,就是舍本逐末。很多我们现在的人,比如我们刚才讲说要勤快,要勤劳,大家会走到那个误区里边。当然佛法也是如此了,讲到说精进。因为什么呢,曾有一个时代,一尊佛出世的时候,叫迦叶佛,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是非常辛苦地去度化众生,讲了一套教法。

但是就因为他所有的弟子,他的佛法的流传中,大家都太懒了,所有的人都懈怠,明明知道这个法就放在这里,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不去修,就白白浪费了佛陀出世度化众生的这一番辛劳。大家要知道,佛陀出世一场不容易呀,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他得瞅准因缘,该什么时候降生,到谁家去,怎么出家,就要把这个因缘前后观得刚刚好,最适合当下的这个人间,他才出现。这就讲到说就是要我们要精进。

那为什么要精进?可能我们会觉得说,这么强调,那不是说说自在吗,什么精进,弄得苦哈哈的,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自在,所以要精进。因为我们现在要冲破当下这个烦恼轮回的现状,诸位要知道,我们的精进能量是一直存在的,实际上,我们在现状中也是很精进,大家在生活中,你敢说谁不精进吗?都在精进地造业精进,我们现在造业是很精进的。

你看每天诸位都在生活中,你说我们睡着了这就不管了,反正也是精进地造业,造这个睡眠业,一睡就睡过去,就不管了。就光说醒来,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哎呦,你感受一下,你如果有心地比较训练得好的,你看那个眼睛开始一睁,你就控制不住地这个念头开始就喷,然后动作就开始走,一起床以后,洗涮做什么,一天就噼里啪啦就这么开始了,一直眼睛一睁到一闭,这一天就没完了,就没了。这就是我们精进得片刻不停歇,造业造惯了,所以一无聊就受不了了,一没事没人了,一孤独了,他就害怕,一寂寞,他就害怕了。

到我们道场里边来,有师父们来修道,这山门一关,大家正正好,想睡觉缺个枕头,反正我是觉得这一天就是每天按部就班的,那就这么细水长流,日复一日,这就是精进。坚持持在一个水平,不要有起落,出世间法修佛法也是这样子的。不要弄到那种一股激情,好像突然间上了,猛地那么来一下,过几天又退下来了,退的时候多,上的时候少。所以大家造业是都非常精进的,你不要又这会儿听了看别人,就是说自己,造业很精进。

你看,我们说闲着闲着就想去干点什么,不如去干点什么。我们生生世世,一天又一天,一睁一闭,一生又一世,不断地轮回,你说为什么节奏这么快,就是因为造业精进。我们的心律动节奏是很快的,跟大家讲,就是比我们再高等的一个世界,像四天王天里边,人家的节奏就很慢很慢,我们就是心躁动嘛,所以就要利用这个来修行。

四天王天人家的那个,比如说,他们那个起止动作,你看我一说,手这么一挥,很快,人家这么一挥就类似于在咱们这儿那个植物,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就是慢慢花开,慢慢花谢,就那么个速度,这是人家世界里面的律动节奏。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现在造业是勇猛精进得很,打个比方,你看我常说,有一些弟子居士,跟人家说是非打嘴仗,诶呦,说起来造这个口业就停不下来,说好了行了,不要说是非了算了,旁边人劝,师父说,说到头了,还要抢着说几句,生怕占不了上风,你看多精进。这种情况很多,大家扪心自问去吧。

那么,正因为这样精进地轮回,所以我们才需要同样力量的反作用,才能成功地逆行,冲出三界。诸位要知道,咱们这个世界有三件事情胜过其他国土,这三件事情很有意思,一个就是勇猛强记会造业,就刚才说的造业精进。但是你把这个反过来用在修道上,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他就自然而然就上道,上道他就喜欢修,也很快。

所以说一个精进的人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你既要保持初始的状态,就是一开始的那个劲儿,还不要受旁边这个作用,这些环境的影响,而且要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这个韧劲,那么才能够成功。诸位,有时间去看看那些高僧大德的年谱呀,传记呀,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的。佛陀当时王子不当,他跑到森林里面去打坐,天天修苦行,一天就吃一麻一麦,就吃那么一点儿东西,瘦得跟个皮包骨头,完全就没个人形,那是为什么,没有这个寒彻骨,不会有后来菩提树下的梅花扑鼻香,就成道了,成了大圆满觉。所以我们同样也没有一个理由不具足这样的资质,要去行精进。

那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到底怎么去精进,从三个方面,这也是佛陀对于我们佛弟子的教导。一个是叫做披甲精进,当然这个名词我们都听过,是一种什么概念或者状态呢?就是我们想入佛法的门,你首先要有自己修行的法门和功课,诵经也罢,念佛也罢,拜佛也罢,要形成一个常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数量,当然更需要我们提升质量,就是清净摄心。

那现在实际上,很多我们佛弟子是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特别有一些几十年如一日的这样的坚持。你看我们这些天也在提倡大家,一百日去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或者《大悲咒》,还有《普门品》,回向武汉的疫情早日平息,现在已经开始回落了,再要不了多久这个就过去了。那么大家想想在这一场控制中,实际上真的我们这个国家人民,我们党和政府是很精进的,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发心精进,就不可能有这么快速地冲出这个共业的,是非常伟大的一件事情。我们身在其中可能也不(觉得),其他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一种集体协调的行动力,没有,这就叫精进,叫披甲精进。

那出家人大家都知道,住在庙里,人家有的是戏论叫做和尚苦,半夜起来敲钟鼓,我们三四点就起床,大家想想,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什么出家好,三宝。你看居士们来到庙里面,他就喜欢跟着师父们做功课,

当然他们是体验生活的比较居多了,真正让你一天一天日复一日,你受不了了,为什么出家要有福报呢?除了能吃十方供养,还有那个韧劲呀,这个韧劲你每天都要相续在这个法上,要有很大的福报,因为他这个韧劲儿要每天都在发挥呀,你存得够不够,早上起床五堂功课,到了下午板上一打。所以只要你是过着僧侣的生活,实际上就已经相续在这个披甲精进中,五堂功课每天都是这样。

当然也有些误会,那会儿有人到庙里面,实际上师父们早就起来功课做完了,过堂完了,各行各的法了,他一看庙里静悄悄的,他还说什么山寺日高僧未起,还以为出家人还没起床,还说算来名利不如闲。世间多少人以为说一入空门就享受去了,就清风明月的一天,就是说度假去了,实际上每天都在披甲精进。

所以大家要选择一个法门,你自己一尊佛,相应的佛菩萨,喜欢的佛菩萨,那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你喜欢读的经典,每天要读一部两部或者早晚一部,等等这一些一定要坚持。当然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呢,就是因为它让我们能够入道,第一个环节就是它有破恶的功德。

因为我们刚才讲的,在世间造业太多了,那我们这个心用在东就用不在西,用在此就用不在彼。如果你把心系在修法上,坚持功课上,那么自然而然你的心就不会去造那么多业,就相续起来,这个就叫披甲精进。

当然,诸位这个里边也有操作诀窍的,你不要搞错了,因为很多时候,我听了太多的人,那个激情来了马上就信誓旦旦,过几天就灰飞烟灭了,还用让你自己去做功课吗。听法都是这样的,你看这个人数都是这样,哎呦,一开始不知道,太相应了,过几天一部都未必能听完。

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讲,要注意我们最好保持细水长流,就是那个弦呀,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了绷断,太松了没声音。所以佛门有一句专业词叫绵绵密密,你就这股韧劲,反正淹不死煮不烂,我就不断,你就不断就这样,你一直就这样去修,这样的话,自然而然久久就有好风景出现了,你自己去看。

以前有老祖师爷说到,说你去用功,坚持功课,坚持观照,就是心地上要观照这个智慧,说像一片瓦扔在深渊,说你就一直这样下去,七天就能够成就。那大家要看,开悟的祖师爷说话,说得特别的精巧,为什么他不说往天上扔呢?他说往深渊下扔,是什么呢?就是一方面,这个瓦它是一直往下落的,不会往回走了,这就叫精进,披甲精进,只进不退。

但是这个瓦它是一个自由落体的,大家发现了没有,它不是在上面动用了多少的催生力量,或者今天快明天就慢下了,没有,它就一直保持自由落体。我们心地如果能调成这样,这个就叫披甲精进。披甲精进能够破恶,你破恶破得你心差不多调到一个水平了,就开始修叫摄善法精进,当然它是同步的,我们讲是这么讲。

什么叫摄善法精进呢,就是修诸恶莫作不够,还要众善奉行,该做的事情,很多善法,你也要坚持去做。因为没有善法,你的福报不够,你的福报不够,你修这个空性就修不了,就是体验无我就体验不了。你看今天的问题就是说,体会无我境界很难,为什么?就是你福报不够,修行的善法不够。

诸位我们现在在这个世界里边,你修点善法多难呀,就说等于一个人往前走,九个人后面拽着你。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比如说戒杀吃素,你试试,好不容易吭哧吭哧地持了几年,突然间有个什么事儿,说你营养不良了,你就会动心了。

一个人劝还不行,所有全家人来劝,再出去朋友、同事全部劝,说你不要这样。再包括你的道友们开始也劝了,因为他吃肉,他见你不吃,他觉得自己修行不如你,然后他又觉得说希望把你拉下,说不要太执着了,《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啦,这么一说,心一退,你就持不住。这个精进就退了,精进那个心念,是一念间的事,说垮了就垮了。

我们有时候去做一点有利于大众的事儿,你付出的一点事儿,你说多少人来障碍你,你傻呀,人家都没脑子吗,人家怎么不干,就你能,枪打出头鸟,要低调,这所有就是我们中国人就爱说这些话。所以为什么大家现在集体的道德沦陷,就这样,本应该是人伦中的善事善法,他也不干,你也不干,我也不干,大家都不干。所以摄善法,就是修善法也要去精进,这就是破恶修善。

当然最后一个还要得解脱,这个更吃力,跟大家说,这个精进是什么,叫饶益有情精进,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去修这个法。这个法能够修成就了,你才能入菩萨位,最后成佛。那这个有多难呀,什么叫做(饶益有情精进),就是发心度化众生,可是众生难度。问题这么多,我昨天一看就生烦恼了,说为什么问题老是重复,这个问题要么是不在理,糊的,这还情有可原,初机的;要么就是说,在那儿打妄想打出来的,不是他遇到的;最让人,我就觉得弘法特别失败吗,难道,把我弘法的精进心也给我来考验了,最让人难过的就是重复,所有的问题就问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就这个问题,《地藏经》晚上能不能念,百千万次老遭遇。

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度化众生,说实在的是更难的,等于说不仅仅是顾一个人了,是带着大家一起。但是我告诉大家这个更快,你发大心,担当佛法的事业,带着大家一起劝化,一起修行,就比如说你一个人吃素,那你只能把你范围内因缘内的这个戒杀,你劝大家都吃素,那你救多少命。这个就是饶益有情,就是让大家都得利益。

所以我们皈依的弟子们最后一定要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让一切的众生都能早日入到佛门里边来。这个就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是行这个法的。那我们听起来好像好高妙呀,觉得我是凡夫俗子我自己,我跟诸位讲我们现在都不行,可是我们一定要发心,因为你这个心不发,这个法就成不了。发心是什么呢?就至少你要想这么干,然后什么时候这个因缘对境现前了,你干这个事儿的心量就具备了,这个需要心量的,更大的福报。

诸位设想一下,你说一位我们说三宝也罢,或者佛菩萨也罢,要把心始终调频在我要发心度化众生,我要让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这个心要多难,要支撑这个点,因为他的力量需要很大,辐射面很广啊。可能我们没有入过这个法,就会觉得说还是不能理解,我跟大家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资质的,你也有这个条件的。

为什么呢?我们觉得菩萨他是放眼整个众生,佛菩萨,那我们人在世间,你有家吧,为什么叫拖家带口,拖家带口就累呀,这养家糊口,这一个就你负责。为什么一个公司的领导单位叫做整个领导一个团队,一个集体,那你如果能够把利益的心,投放在他们的身心世界上,这个时候你就是菩萨。所以你看我们佛门一样,叫做领众修行,老和尚,这叫饶益有情精进。

希望大家都能发起心来,实际上我们很多同修就是这样,当然我就近就说一个,你看我们这次讲法,那么诸位很多开始就是劝一些有缘的或者善根借此成熟了,这种机缘到了的,一起来听法,这实际上就是饶益有情呀。可是你不要以为这个事好做,有时候他听你的还行,他不买账了给你推三落四,那你就会失去兴趣了,说他这么不给面子,我何苦又倒贴着脸呢,这个时候这就退心了。

有的人除了不听,他还要说几句风凉话,还反过来给你弄点说,你们这干什么呀一天,封建迷信,那你这个心会不会退。他一次两次、三次、五次,还要你一直去叫他,请他说,好,快,到点了,听,那日日如此,也会退。但是大家要知道,你如果真能把这个法坚持起来,比前两者,进得要快得多得多,要成倍的增长,所以为什么叫十地顿超。

大家看《地藏经》里边都觉得说,诶呦,地藏菩萨发愿太伟大了。实际上地藏菩萨伟大伟大,虽然伟大,那我们说就他们两个的因缘,就是地藏王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师徒两个的因缘而言,还不是释迦牟尼佛伟大,为什么?他把弥勒菩萨以来的众生,都托付给地藏菩萨,就意味着就是要成就他这个饶益有情精进的,不让他放松,快速成佛呀。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懈怠的话就会堕落的,往下坠的,那么常行精进就能够冲出这个烦恼的包围。没有一尊菩萨不是这样的,《弥陀经》里边有一个常精进菩萨和一个不休息菩萨,阿弥陀佛就是把所有的众生都摄取不舍,就是不管你如何,买不买账,他都从来不变这个度你的心,如如不动,纹丝不动。诸位要知道这个效果不是谁都能出来的,你没试过,你坐在这儿想想容易,你去试试。

我都深有体会的,昨天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些问题,我就觉得弘法为什么这么失败,这讲法还有意义吗?最后有居士菩萨也是菩萨,他来饶益我了,给我赶紧截屏,截了几张说,这个说法师讲的太受用了,那个说法师讲得好,我看了一下又心满意足,这心又上来了,这就是凡夫哟,凡夫需要护持,相互拉拔。

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心一直保持在这个状态,里边也有几个资质,一个是你要有包容的资质。首先你如果不能够包容一切人,有的人很麻烦,或者很不入你的眼睛,或者素质很差,或者不合群,怪话多,那你能受得了吗?要包。其次,二一个就是你要发心,当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好赖就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的话才能够冲出,你看这里讲到的摧伏四魔。

四魔,我们这里讲到的这个四魔,为什么叫魔呢?大家都说有魔,魔,你入魔了,魔是什么意思?就是杀的意思,咱们说的杀人的杀。为什么?他能把我们清净的法身慧命给我们杀掉。所以你看魔里边第一个就是烦恼魔,为什么有时候我说想静一静,烦得我心烦意乱,能不能不要想了,可是控制不住。

这就是魔来杀我们的,杀我们的心地,本来我们心地是很清净的,知道吗,我们心地是很清白的,但是此时此刻所有的念头都是魔,烦恼魔,根本烦恼。那诸位时间关系不能细说,你想去了解就去看一下,六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还有邪见,这些烦恼。

再就是五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说白了这个魔是什么意思,就始终诱惑说,这就是你,你一定要注意你,把你保护好,你一定要自私自利呀,这就是五阴对于我们的,五条绳子绑得死死的,你解不开。

还有一个就是死魔,死亡的死,这个来讲的话,对于专业的修行者来讲危害最大,为什么呢?就是修行呀,真的就是跟我们打个比方,就像搭积木一样,小孩都看到那个积木,那个木头做的积木,假如果我们要有个图纸,搭一个房子,小孩玩,那么这个积木搭着搭着眼看就要成功了,假如果谁过来一不小心一脚踹的,或者给你胳膊一碰,咵,就塌了,这就是死亡的损害。我们修行也是这样,这一世好不容易积攒积攒积攒得快要成型一点了,到了那个,可是一旦经这个死亡,就跟塌了一样,下辈子又得从头来过。所以这个死魔大家要注意,不是说死了就没了,就像积木一样,搭的那个造型没了,但是积木一直不会没的。人的生死也是这样,这辈子修行修行,修行的功德一下子给冲散了,下辈子再做还得修,可是中间的这个折断伤害就最大最大,这个就是死魔。

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天魔,这个大家比较好理解,就是住在他化自在天的波旬魔王,他认为所有烦恼的众生,就是他三界内的,在他的范围内归他管控。可是如果有人行精进法,要去了生脱死出三界出轮回的时候,他就害怕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归他管控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他就来想方设法恼乱,最后释迦牟尼佛冲出去了,就是因为精进。精进到什么程度,说我在这个座上一坐,盘腿坐下去,我就不起来了,如果我不成道的话我就死在这儿,这样的一种发心,这事就成了。

所以你看发心,我们叫精进叫摧伏四魔,这四种魔,这是对我们现在而言,因为我们还是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跟它们合作,甚至还很认同它们,所以我们只能从知识点上去了解一下,烦恼、五蕴、死亡乃至天魔。真正你要遇到它们,或者感受得到它们的危害的时候,是你要转身开始修道的时候,越精进,它们的频率越高,你的感受,就是真正的一个精进的人的话,真的你只要一念精进了,马上就把它们逼得现行了,就开始恼乱你了。

那还有一个就是说因为精进了,这个反作用出三界,是出阴界狱,牢狱呀,苦海呀。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都坐在牢狱中,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个世界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是在控制我们的,我们身处其中,是随风摆动的。一有什么事情,大家都是毫无办法的,实际上看上去人类好像一直在这么征服征服,什么都征服不了,最后征服的只有把自己征服得越来越差劲。

所以这里讲到的出阴界狱,这个是一个知识点,给大家介绍一下。阴就是五阴的意思,上一讲我们也讲过了,五阴无我,四大本空。那么这里为什么讲到个界狱呢?界是指的叫十八界,这十八界是从哪儿点够的数呢,讲俗了,就是我们当下所有这个自以为是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把我镶嵌在里面出不来。

如果讲成知识的话,这十八界就是十八个点,这十八个点就像一个立体一样,这一下这一下那一下,就把我们人的自我感觉轮廓就给勾勒出来了,就是十八个点。所以我们住在里边就以为我在这儿,十八点是什么呢?眼、耳、鼻、舌、身,还有我们的意识,这是主动的,能的一个部分,就是主观的部分。还有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客观的部分,外在的环境。那么比如说我们眼睛看这些东西,马上就会生起一种说,噢,这是这么多的东西,这是什么什么,这是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三六十八,我就出现了,我就在生活,这是一个牢狱。

跟大家讲讲呢知识上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现前就体悟,这不是分明目前就是吗,为什么这段时间我们不能够安住在家里,有的都歇斯底里受不了,蹬胳膊蹬腿的,在那儿大喊大叫,连狗都,我看到他们拍的照片,到十几层的楼里面,就趴在那窗户阳台上看着那个大街,待不住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一天狂心太合作得厉害,就是六根六尘生六识,每天它们的合作经验太丰富了,困扰得我们,所以一旦静下来,它们没有合作的机会了,它们就不甘心了,这体现在我们人身上,就是搁不住了。

真正的修行人,特别是精进地去闭关修行,住山里面修行的,都有时候如果把握不好,调不好,就在这方面出问题,有时候在精神上出问题,色身上出问题,不知道问题应在哪里。就是本来它们合作得好好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学佛不修行还好像这事也好,那事也好,一修行,麻烦就来了,试过几次,发现不修就没事,一修就有问题,这就是这个牢狱捆着你不放,不让你轻易地出走。如果你能够冲过去,就彻底摆脱它了。

所以闭关的人,刚进去的时候,到闭关房里边,这是一种佛门里边发大心的师父们的一种修法,都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大家尝试过短期闭关的也有,就是突然就发现手脚,六根就浮在那儿,没地落,你都不知道该干什么,马上就觉得这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然后不断地心里发狂发癫的一样,老想破门而出,或者怎么样去找人去交谈,做一件什么事情,都会生起,每个人都情况不一样,都跟你过去造的业力有关。

所以这个十八界就是我们的牢狱,要想冲出去,那么一定要配着精进,当然精进要体现出来我们第一个,对佛法正确的理解力。我们这些天给大家讲,一直在强调为什么叫觉悟觉悟,你要有正觉,不是错觉和偏觉,对佛法正确的理解力。

第二个,要咬定一个法门,比如说念阿弥陀佛,那么你就念阿弥陀佛,你诵《弥陀经》,诵《普门品》,就一心一意,不断地刨地,就跟打井一样,打打打打井一定会出水的。但是你不精进了,刨两下,铁锹扔在那儿就不管了,那过两天这个又埋起来了,你还得重新去调,所以这个精进主要的部分就在这里。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比弥勒菩萨早成佛吗?本身他们原来是师兄弟,一块出去还行脚云游,结果就因为释迦牟尼佛比他精进了七天七夜,精进了七天,结果就比他成佛早了九劫时间,这就是得益于精进。

希望大家能够看在我们给大家做这个法布施供养,那么我们也带出来自己的那份精进心,已经懈怠的了,再捡起来,不要老是依附在这种激情中,就是把它习以为常地贯彻在每天的生活中。该干啥干啥,功课照做,该做的善法,该行的佛弟子的事儿,那么来了因缘就去做,有可以利益到别人的,不要错过一次,这就叫精进。不是说你天天去找着干,正好需要你做的时候,如果你错过了,这个就没有精进。你把每一件事情,都当之无愧地对得起自己的发心了,这就精进圆满了。

我们今天有一个问题,那特别是说一下,我昨天也有一点点说话过火,我说我们提问题真的不能够太刻意娇柔造作地去提。实际上是这样子的,就是大家学佛提问最好是真的,你提的问题我们能感受得到,是你真的是在理论上碰到了,或者是你在修行中碰到了。

你是在那儿想出来的问题,我们一听也就明白了,这点经验还是有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是说,首先你得去学呀,你为什么在世间工作,所有的工作工种或者技术含量的活儿,你都是学会了,人家才聘你,你才去再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出什么产品。不是说你到了这个公司或者单位里边,才什么不会了学一点,什么不会了去问领导,有可能吗,没可能。

所以我们有的给大家讲的,是希望大家先就要多听法,你如果不嫌弃,不嫌酸臭了,那我上面这么多的视频,在这个芬陀利讲堂上面都有,或者其他大德法师的都可以去听。至少我们有一些佛学知识,佛学素养,你要懂了,要不然话都说不成。世间人学外语都学得那么精进,你得背几个单词吧,你不能说,我去看外语,这个单词我问一下,那个单词又问一下,这就不像话了。所以大家首先一定要去听法,要闻,多闻,这样慢慢地,那么再才能提出来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那好歹也得回答一个,说:体会无我境界有点难,可有什么好方法?

我纠正一下用词,体会也可以说,但是一定要精准的话,应该叫体悟,因为无我的境界不是你想的,思维的,它是要你去悟的,那么不要说方法了,所有佛说的法门教法都是为了无我服务的,就是让我们达到无我的境界。那我就近推荐你一个,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假如果再比一个精进,今天我们讲到精进的主题,比如说念佛,我们很多人念着念着,忽然感觉到有问题了,或者哪儿不对了,前思后想哪儿不对了,赶紧就问。实际上你感觉到不对的时候呢,这个时候你就懈怠了,再到处去找答案的时候更懈怠。你怎么想来思去问来说去,都不如继续把一句佛号念起来,你就不要管它是净心还是散心,你管它什么净心散心,你就只管念,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打妄想,你一打妄想,你心肯定就不在念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因为念着念着,突然间突发奇想,就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就要到处解决,你不要管它,你再念嘛,这个时候这就叫精进,就叫披甲精进,就叫摄善法精进,就叫饶益有情精进,饶益自己啊,用佛的功德来饶益自己。所以这个就叫精进,那我告诉这位姓朱的居士,叫妙如。可有什么好办法?有,最好的办法就是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念得,念得忘我了,就入道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特别说一下,《八大人觉经》讲完了,我们要讲《弥陀经直心解》,这可是一个高难度浓缩的法课,为什么要设这个法课呢?有可能有一大部分人就会掉队,跟不上,因为讲的会完全不往铺开讲,就直戳我们的心地法门,佛法讲的心法。那么有一部分人可能就会借机就把你给提上来了,希望百尺竿头能更进一步。

但是,今天借机说一下,如果你愿意认真听,想听,当然非常随喜赞叹,可是你最好把,现在网上我有讲过《佛说阿弥陀经》,还有佛说阿弥陀经《弥陀要解》,这两部,你认认真真去听一遍,好吧。反正这段时间也没事,那一天你多听几节,就看连续剧也是三集五集,你只要想看,一不小心就看完了,那么把这个听一下,为《八大人觉经》讲完的下一个回合的课程作一个准备。

好,今天时间关系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感恩大家,那我们明天晚上再见。

阿弥陀佛。

(第六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我们今天是第六讲,还是在讲《八大人觉经》,有关于生而为人,通向一个觉悟的故事,这些线索。

今天,我们要讲到第五个觉悟,就叫做多闻智慧觉。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知道、掌握、理解,然后才能提升于,佛法最讲的是悟性和修证,就是最终得到它。

讲到第五觉悟的话,我确实是特别有感慨吧。现在来讲,可能大家对于佛教,因为佛法是靠佛教来弘扬的,首先我们要跟佛教有缘,再能够走入佛法。那几乎我们现在跟佛教是有缘的多,但是能够走入佛法,就是这两个之间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一个次序,现在我们把它中间隔断得很厉害很厉害,就是大家都会去庙,都会磕头上香,但是就是不知道什么是佛法。所以这里讲到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你看我们为什么要念一个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实际上如来的这个真实义,就是说从你入了佛门进入佛法,再经过长时间的这种专业的学修,才有企望能够达到一个最闪光的一个点,可以这么说,最根本的一个点。问题是现在我们很多时候门也入不了,怎么办呢?说到讲到说常念、广学多闻,现在我们都是说,不学不闻的多,说你少学点,很少机会,还说这个广学呢。说你偶尔的听一次,或者按计划的听多少次都不行,何况说多闻呢。实际上,真正的佛法的兴衰就取决于此,所以大家,但凡听闻者,有缘者,都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来担当去流通和弘扬佛法,但是首先我们要自己懂。

你看我们现在说到这个教法,甚至很多名词概念,最基本基本的知识我们都不晓得,什么是三宝呀,六和敬呀,大小乘呀,世出世间呀,更不要说具体修行中,什么小乘的这个教理行果呀,大乘的这个修学次第呀,乃至佛知见呀,等等诸如此类,我们有的不知道。

你看我刚才数了这么一些,有的可能知道是知道,但是他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或者说以前听过,听了一次,完了,再问又忘了。所以说佛学缺乏我们知识的素养,就导致我们现在都是法盲,没办法,说是信徒嘛,是信,但是说是信徒嘛,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应该感到非常惭愧的一件事情,非常不值当的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不了解,就不知道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也没有这个建立解脱修行的理念,更不要说积极地探索这个具体的方法了,就是说怎么你也就是上不了道儿。那就更别说知己知彼,应对自己的根性,选择适合的法门,修行途中出现的问题,有什么境界,怎么迈过去,怎么防止它,这些那就更别说了。

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是,说实在的就是神佛不分,佛道不分。你看为什么常有,基本上好多行者都是把佛当作神来作用的,有事了,马上就想到我,我遇过无数次,一定是出事了,甚至是生死大事了,想起来了。

那我们代表佛法呀,平时想不到,生活很重要。或者说是实在是没事了,才想起点佛法来,所以为什么常讲到,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所有这些,大家想想,很少有能把它当作主动积极的,是直面有助于人生的,对我们的生命,***性的一种理解提升跨越的,没人这么去认知佛法,定位佛法。所以今天我们学到这个,正好要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学习每一部经典,关于佛法我们都要知道,这部经典的讲法的次序在哪里,用意是什么,他当时的背景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对什么样的人群,这部经典的核心法义、修学指导,这一切,我们都要明白了,然后你就有板有眼有数地去学,去修,否则我们就一直处在一个瞎子点灯白费油的状态。

所以为什么你看上一次说到要精进勇猛,昨天讲到。可是你精进就像腿一样,你只管走,走得倒是蛮有劲儿的,肌肉练得挺发达,但是你眼没睁开怎么办呢?眼睛是瞎的,你连路都找不着,那你往哪儿走,可能走到邪道上,或者往回走。

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因为不能够广学多闻,或者听了一点点,还会产生很多的自以为是,都不知道其然,就开始以为自己知道所以然了,就到处去卖弄,这样的情况也有。总归吧,我们就是直白地告诉大家,一个人能够有缘,能够学好佛法,同时还学对佛法,这是一个极其珍贵稀有的生活状态,就是你在人群中,你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资质,最后能够拥有这样的状态,这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人。所以虽然我们在线上这么多人来听,最后能落脚点跟着我们走到最后的,也不知道有几个,一个都行,一个都不白费。

现在的情况,为什么我们就是,说实在的讲这一条,我们可能要往下退一步,跟大家来分享。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学不听呢,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学佛看作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是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必要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共知,就如同没事了,看场电影或者翻阅一下杂志一样,完了可能再就没有什么想法,这很可悲。

大家要知道,我们好不容易过去结了一个缘分,有的人这辈子就那么一个交叉点,错过了就错过了,有的人这辈子交叉点倒蛮多的,可是他怎么也瞅不准,错过了也就错过了,这两点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时候我们最认为说学习、听经、闻法,学习经典论著,他就把它都推给出家人,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这个也是错的,为什么?因为出家属于出家弟子,我们属于在家弟子,特别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那还是与佛有缘,有善根的人,你不能把这个善根浪费了。

那就要学习,要开始去听闻,反之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说,只去写个缘呀,往功德箱里放点钱呀,或者说给庙里面做点什么功德,稍微福报好的,就是说,不学法,永不修道,就处在这个状态。这样的话,也不能够增长智慧,只能够增长痴福。跟大家讲,有的人过去就是,他特别能跟庙里做点功德,或者奉献,或者舍,他就不听法,不修智慧,来生成了一大象,这个大象很有福报,是给国王坐的,浑身都挂满了奇珍异宝,但是它就是没有智慧,投生成畜生。

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一直学知识,当你把佛学,学佛跟佛学不一样,我们来广学多闻是学佛的,看看佛是怎么修成就的,我们照着他走。那么佛教,它有很多的载体来展现它的存在感,比如说文化、哲学呀,整个这个逻辑思辨那是博大精深,真的是博大精深,那我们这一方面也是要防止,因为我们一定要把听闻了以后,运用成真理的信仰,或者是我们去思惟的解脱上面来,不能单纯地当作文化或者学术、考证,这样一定会走偏的。

再一个,我们现在还有一点,跟大家讲,就是缺乏一个依法的精神,广学多闻,就是要学呀,学这个道理,就依着这个道理这个真理来。那我们很多时候是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会出现什么状况啊?我们不去看,学习读诵听闻讲法,读诵经教,跟着人走,那么很可能跟对这个人了还行,跟错了就麻烦。

假如这个人这会儿还行,或者这一方面行,另一方面不行,那也很麻烦。所以一定要说相信佛陀是最圆满的,最不会错的,那么我们就是要从他的原始经典里面去找这个正确的理论支撑和答案,然后大家共同来分享讨论,然后适合怎么样,大家结伴而行。是要这样,这也叫做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再一个,假如果你不多闻的话,我跟大家讲,十有八九误入歧途都不知道,因为现在这个信息来的太碎片太轰炸了,都是一段儿一段儿的,借着佛经的话解释成自己的法,你能辨得出来吗?照着佛经的话,他把你往外道上面引,你能认识清楚吗?当然你可以说,我讲的这一系列,对你来讲,说我生活中不需要这些,不需要,那就没办法说了,因为我们今天所有的这一些就是大家共同要认知,我们是想做一个觉悟者。我们生活在世间作为一个人,那么我们要走进走入佛法。

当然还有一种,这个可能就是学久了的人,会有这样的一种见解,或者会遇到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说,哎呀,佛法,最后实修证的,那个境界是不可说不可说,是不能用语言用思维表达,这种话我也常讲。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是到了一年到头了以后回过头来再说这个话,也就是说到腊月三十了,噢,说大年初一可以了,你还在大年初一,你就不要说到腊月三十的话,这得这一年经过了以后,你才能知道春夏秋冬是怎么过来的。

要学好了,把这个语言文字都贯彻通了以后,才能再把它放下,你现在河还没有渡过,你说这个船是没用的,总之到了彼岸还得丢掉,是得丢掉,但是你还在此岸呢,你就不借这个船过,你永远过不了。所以这个也需要我们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那跟大家讲,包括我说的这些列条列条,你能认识得到这些也需要广学多闻,有智慧才能认识到。所以说希望大家,你看这里讲到说愚痴生死,我们不听佛法都是在愚痴的状态。好像说起了大家又说愚痴的,那不就傻瓜、弱智啊,不一定是这样的哦。

这里讲的愚痴,是说也许他很聪明,世间很会来事儿,但是他就不知道真理,就隔得很远,上不了道。我相信诸位也见过这样的人,或者遇过这样的人,就聪明人抓不住重点。

你看那有的聪明人,特别能的那种人啊,可是他的福薄,薄到什么程度啊,你跟他讲一下说,因果呀,或者说皈依呀,皈依佛门呀,或者讲说有轮回呀,或者受个戒,或者什么,其他的不要说,你先看他的表情,表情就匪夷所思,觉得你完全就是说你这人不对劲了,都是这一类的。这实际上自己很愚痴,生不起恭敬心、殷重心。

所以我们确实要多听,因为这个世界我们要理解一个东西,一定要通过声音来传达,通过大脑去思惟,那慢慢一点一点地掌握,见多识广嘛。从开始什么是三皈五戒,然后相信为什么有轮回,怎么轮回的,这些我们在网上都讲过同样的课,大家都可以去搜。这个因果是怎么造就的,然后为什么说有佛法,有三乘佛法,就是有这个小法、中法、大法、究竟法,怎么了生死成佛道,为什么《心经》里面讲般若波罗蜜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谁?在哪里?怎么成的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就这一些,我们都得说要去听。

希望大家借今天的,我们只能说做一个缘起,但是必须要我们自己发心,要想听,愿意听。诸位要知道,广学多闻,能让我们建立起来核心的一个见解,就是主见,能把佛法的主见建立起来,这样你就会增长智慧,不会被扰乱了,扰乱就糊涂了。而且我们平常讲到说,能够增长福气最快的方法,就是喜欢听法的人,和喜欢讲法的人。

诸位你试试,每个人你比如说喜欢听闻佛法,听得久而久之,乐听法,就是喜欢听法的人,你看去吧,他慢慢他的知识会变,知识变了,他的生活态度就变,他为人处事就变,福气大了呀,慢慢他的相貌也变,人生都变,整个这个人际关系和一切的这种世间的福报,他都会变,一定会变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增长智慧了,智慧增长了,福报也跟着上来。

那么说法的,就是喜欢说法的,那么就是要成就辩才。什么叫辩才呢?就是会说,当然不是能说会道的那种,我们去跟别人说佛法的时候,大家记住有两个点,一个就是劝他向善,二一个劝他放下,你不会错的,不会错,所有的说都围绕着这两点进行。

那我们很多时候,大家不管怎么说,你觉得哪里说的有偏差,你只要围绕一个目的,给他讲佛法的时候,只要让他信了,又信了,再信了,就不会错,劝信。所以我们老去听佛法,慢慢地能让自己具足几种功德,这个功德就是会提升我们自己的素养和智慧。

比如一个就是说,能够知道什么是善恶,你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还很辨别说,这是人情世故中的善恶,这个因果前后,它是怎么微妙变化,有可能我们以为这个是好事,但是会招感不好的链锁反应;我们以为这个是坏事,但是这个过了以后会出现好的情况,那这个都是从佛经的智慧中得来的,知道善恶,什么是世间、出世间。

那么第二个功德就是,知道了以后,就能把我们的恶法止住,就不要去受那个苦报了呀。大家要知道,所有我们做的这些恶的,恶念驱使做出来的事情,一定将来感回来的,还是让我们不舒服的果报,一定是自作自受的。那么有这个智慧,常闻、常听、常思惟,那就能把这个恶法能够止住了,哪怕是我们有时候控制不住地就要去做,或者环境不容许我好好干,依然做了不应该的事儿,那么你至少你心里知道这不对,就会有惭愧忏悔心,惭愧忏悔心带着做的恶业,比那个放开了肆无忌惮做的恶业的果报完全不一样,很轻微,而且还能转,就是有可能受这个果报,那你去求菩萨或者念观音菩萨或者做善事,再力量大一点就把它给转了。你肆无忌惮放开手脚去做出来的事情,将来的果报也改不了,迎头就来了,你没办法。这些都是从止恶法,从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再一个我们就不会去做无意义的事了,这是第三个功德。一个学佛久了的人,你再看世间百态,你就知道,真的人活一辈子很可怜可悲,一辈子像经典里面说的共诤不急之事,就是没必要的事,没意义的事,就跟看电视剧一样。你学佛学久了,我给大家说一个状态,你看那电视剧电影,没学佛的时候当真的呀,被剧情吸引的,哎呦,人际关系,剧情发展,每天在议论纷纷,可觉得这个有意思了。

你说它就是一个屏幕或者是荧幕上放的一个影像,你投入到那么多感情干吗?慢慢听闻佛法听久了,你就看着跟傻瓜一样,在干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演来演去,都是假的。不仅仅屏幕上的荧幕上的是假的,我们生活中,你修得好了,再往深了学,再往深了修,这个智慧越来越出现的增长得厉害广大的时候,你就发现人生也是这样的。这个就说不做无益之事,这个智慧就出来了。那最后就能够得大解脱,这是最根本的功德,广学多闻。

所以大家要常来闻思佛法,一定要常来闻思,一探个究竟,首先要给自己说服自己,我要定一个课,一天听多长时间或者听一集。听完了以后,还要对照生活,去这么依照法的这个观点去思惟,那么就会生起来更想听法的这个兴趣,就进入良性循环,就会出现这个广学多闻的好乐心,喜欢听,要不然越听越没意思,就放弃了。

当然,我们说到广学多闻,听法的时候也有态度很重要,态度。首先你不能就是吊儿郎当的,没有一点点严肃、敬畏之心,那就跟你说,本来在这里说法就跟下这个甘露法雨,你这个盆子乱丢,丢到哪里也不知道,或者扣在那里,雨都下不进去,那这个法就入不了你的心田。第二个,你要用心,你不能这边进这边出,就跟盆子是个漏斗一样,有窟窿,那再怎么给你装这个法水甘露你都停不住。

当然最麻烦的一种我跟大家讲,是什么情况呢,是怀揣着成见,他来听法广学多闻,他不是说我不懂了,我想虚心地学习,他是来进行这个,带着探测情报来的,看你们佛教在说什么,我得检查检查,我得掂量掂量。这一念,就像盆子里面原来有发了霉的病菌一样,毒素一样,那么,虽然下进去甘露,都被你自己给染坏了,根本就听不进去,而且会产生很多邪知邪见,这个更麻烦。

所以这方面,我们尽量地要去融会贯通,不要断章取义,有时候佛陀讲法的时候,在那个场合那么讲,在这个场合这样讲,那么每部经典好像表面甚至还有矛盾相抵触一样,你不知道后面的这个总的发心枢纽,那么你就会以为它有矛盾,以法破法,自己也搞不清楚,这就是智慧没有增长。增长了智慧以后慢慢会什么,一定会成就一个叫做辩才。

我们这里讲到辩才了啊,在这上面比较专业的有四种情况,我们常说到叫四无碍辩,就是法无碍辩,对于这个讲的法,是哪一条哪一道,或世间的出世间的,是人天法还是解脱法,他都能够明了,叫法无碍辩。

那么有的他明了了,他肚子里有货,大家见过这种人啊,说不出来,有的人学了两分他能说八分,有的人学了八分他连一分都说不出来,憋在肚子里说不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口才,叫辞无碍辩。会说,能辩到你心里,打到你七寸,扣在你心坎上,诶,这个就好了。

再一个,还有一个叫义无碍辩,对于它的义理,引申出来的这种内涵、悟境等等这一些,他也能给你精准地,可能很形而上,但是他给你很精准用语言方便地表达出来。

再一个就是乐说无碍辩,这个很难,我自己太有感触了,就是越说越想说,而不是越说越不想说,很乐意说,希望能够说了以后利益到众生。

所以真正的辩才无碍很难得嘛。跟大家讲,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要离开愚痴,愚痴是导致我们生死的,那么增长智慧了才能出生死,菩萨要常常念,心里要想着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才能够教化一切,给他究竟欢喜自在的这种大乐,不是我们生活中的那点小幸福。所以我们真正成就辩才了,才能够教化一切。

有大德祖师辩才到什么地步,能讲法讲得顽石点头。那我们有去过苏州的或者在苏州的,都知道苏州的虎丘有一个点头石,那虎丘原来也是庙,有一个叫做什么呀,叫道生法师。他对这个佛学的义理,这个悟境就是非常的,这里讲到足以说广学多闻,很有智慧。他的智慧到什么地步了,超前了,超前就是说他通过他自己学的佛法,他就自己在那儿再往上推理,他就说肯定,这个道理我认为是正确的,可是讲这个道理的经典就是《涅槃经》里面讲的道理,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有佛性,一阐提也有。

那么,当时那部经典还没有完全翻译到咱们中国来,他就通过其他的经典推出,一定是这个理论是成立的,结果把所有的出家人大法师都给得罪了,认为他是个异端,北方都混不下去了,赶到南方来。在苏州虎丘人家跟石头在那儿说,说假如果我这个说的对,说的准,那么你能不能给个面子,结果那些石头听了法以后,就开始点头,就动起来了。这是真事儿,到现在大家去虎丘旅游,我们都去看什么剑池,还有什么塔呀,还有一个叫点头石,很有意思,叫做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四无碍辩,你得了四无碍辩,能力就很强了,就可以弘法了,再不要遇到说,哎呀,晚上能不能读《地藏经》?我又要拿这问题说事了,为什么晚上不能诵《地藏经》?假如果你得了四无碍辩,你首先问他,经典是最吉祥的,对吧。经典是真理,那么它应该在一切时中都是吉祥的,为什么晚上就不吉祥呢,就不能读呢?这就是法无碍辩。

那么如果你得了辞无碍辩,就是很会说的话,那就问他说,既然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大乘经典是吉祥的,为什么就晚上不能看呢?那么人生病了,白天能看病,然后晚上生病了就不能去急诊了吗?这就叫做辞无碍辩。假如果你再问他说,谁规定晚上不能看,你现在在北京,你说晚上不能看,可是在纽约的话是早上呀,那到底哪儿是晚上哪儿是早上,什么时候是真正的晚上早上,这就叫做义无碍辩。你把这个道理到处跟别人讲,从此以后谁也不会生起来说,晚上不能诵《地藏经》,这是邪知邪见,说这话的人,果报很惨重的,那么这就叫做乐说无碍辩,放开了去讲,没错,不会错的。这个就叫成就辩才,就能教化一切。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佛门里面的智慧,我给大家讲一个辩才无碍的典故,这是你看我们现在在阅藏,这个藏经是每天看看经典,真的是增长智慧,我们也开见识。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佛弟子,他叫童女迦叶,还跟五百比丘他们在那儿游行的时候,在一个拘萨罗国的时候呢,就是当时碰到一个很有名的大外道,叫弊宿。这个外道他很有号召力,也是一堆很多人的头儿,教主一样的。但是,他有邪知邪见,他不相信因果轮回,不相信人能够投生,前生后世,那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一样。

那么他看到了佛弟子去这里去弘法的时候,他就来了,要为难他,他给他们讲说,我认为无有他世,亦无更生,无善恶报。他认为没有前生后世,没有人一生又一生的前生后生转世,也没有善恶因果的报应。你看,这就是大外道,大断灭见,在佛教里面最可悲可恨的。

那么他们两个人就在那儿辩,这个佛弟子迦叶童女他就得了辩才了,诶,那个外道就来为难他,说既然有地狱,善恶报应,那么我跟我的亲戚说了,说你死了以后,如果去了地狱,你给我说一声,现在他们都没给我说呀,哪里有什么地狱呀!这个佛弟子就问他说,你说有人犯了罪了,被押到监狱里边了,那么他还能随便回来吗?说不能呀。说到了地狱里面的人,天天有狱卒看着,阿傍油锅炸,剑树上,他还哪有机会回来给你说,说得他就哑口无言。

他又说,既然这样,那么说造善业生天,生天我也有亲戚呀,很善良,造十善业,你们说的十善业,但是我让他上到天上来以后,给我回来打个招呼,他也没告诉我呀,怎么可能有善报生天呢?这个佛弟子又跟他说了,说我们以譬喻再辩一下,说假如果有人在厕所里待久了,掉到粪坑里了,有人把他救起来,那么他会不会自己再跑回粪坑里啊?这个外道说,不会。说,那你想想,在人道里面好不容易修得修到三十三天上,看到人都跟在粪坑里一样,人家谁还会来跟你说呀?而且人跟天的时间不一样,天上的一天一夜,最低的天,也是咱们这儿的五十年,你能等得着吗?到那会儿你早死了,诶,又把他给说住了。

结果他又说不相信有灵魂,不相信有前生后世的转世,他说人哪里有灵魂,因为他当时是个大外道头子,而且还当着世俗的官,他说有人犯了罪以后,我就让士兵们去处死他,说处死的时候,把他放到一个缸里边,把他盖得严严实实的,那么下面用火烧的把他煮死,给他处于极刑。说严严实实的也没看见有灵魂神识跑出来呀,严丝合缝一个缝都没有,怎么会有神识呢?

这个佛弟子就说,说你晚上睡觉做不做梦?说我做,我做梦,到处去游行一样的。说你游行的时候,你的神识就出来了,灵魂就出去了,说你旁边守护你的侍卫,外面的这个守夜的,有看见你灵魂出去吗?说没有。最后他又说,既然有灵魂,我处死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的时候,我就让这个士兵又进行说,把他们的皮给剥了,把他们大卸八块,把他筋给割断,骨头敲碎,里里外外翻透了,都没找到灵魂,怎么会有灵魂呢?这佛弟子就说了,说你去看那个柴火,烧着了,点着了,点着了火灭了以后,怎么着火呢?说应该钻木着火,还是说把这柴里里外外劈个透,把所有的树桩子柴都给劈开了,到处去找火,能找得着火吗?

诶,一样一样的,以打比方,现实中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就把这个外道给他辩过来了。最后他心悦诚服,皈依佛法,做了佛弟子了。这就是叫做成就辩才,教化一切。这是今天给大家教几招,以后再有人不相信六道轮回,不相信善恶报应,不相信有灵魂的话,就可以这么说。

实际上呢,就是因为我们听得少,想得少,思惟得少,如果你仔细去琢磨,去扪心去推敲一下,所有的生活无一不是在现场讲说佛法,等你智慧开了,你就明白了。所以经典里面讲到,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为了开智慧,我们先要多听闻,希望大家能够多听佛法。

好,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五条,就讲到这里。

那有一个问题。一个是想开示一下说:我们选择哪个道场,哪位法师,学法时传承重不重要,为什么重要?

是这样的,看你学法,法也有很多的法门,或者这个法他们习惯性的修的这个方法或者是个因缘,有一些法很注重传承,特别强调传承。那么但是有一些法的话,就相当于说公共法,特别在我们汉传佛教里边,也有传承,禅宗就是直接从释迦牟尼佛传来的,戒律也是直接佛说的,那你学,你学好了,这就是等于在接受传承,直接就是释迦牟尼佛一脉传下来的。

那再比如说假如果你去修净土吧,这个道场是一个正规正知见的道场,你看这个正知见的法师,那么你如果观察到位了,觉得他具足德行,也有教法,也会领众,也能够带着大家上道,那么也有号召力,给大家培福,住持道场,那这样就可以去依止去学佛。

比如说净土来讲,我们的传承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直接从阿弥陀佛的那个实情实景那儿传来的,那我们也有十三代祖师,这就是传承,从慧远大师到印光法师,我们现在的念佛人都在这个传承中,软件硬件都有呀,软件就是五经一论,你依着五经一论去学修净土,这就是传承呀,这当然很重要。

所以在这个方面法无定法,看你修哪个法哪个派,人家各自都有说法,你在上面不必去添油加醋,或者是张家的这个家规用到李家来用,那也没必要。所以这是一点。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劫是多少年?

这是一个知识,佛教里面讲到劫,那多少年我们且不说,因为年,它是一种感觉,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我们就觉得是一年,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进行度,我们的时间。一劫是怎么个进行度呢?人的寿命福报最大的时候能活到八万四千岁,那么由于他到了那个极点了后开始得瑟,慢慢地就骄傲自大、不善良,那么这样福报就会损,一百年损一岁损一岁,一直损到人的寿命只有十岁,这是极点极限。

人们开始得瑟得过头了,发现遭了果报了,又开始反省,说要修善法,在这样的情况,又过一百年增一岁。一增一减,这么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十岁又增到八万四千岁是正好一个回合,叫做一小劫,一小劫的时间。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为什么用二十个小劫组合一个中劫呢?因为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个世界的节奏,世界产生的这个创造的过程,然后相对平稳的过程,然后开始流失的过程,最后彻底消失的过程,四个步骤,时间是二十小劫,所以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一个大劫。

这里讲到的一劫就是这么长,至于多少年没法算,很长很长,只要用这个世间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样对照一下你就知道了。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人的寿命只有差不多七十五岁上下,在减劫。既然是减劫的话,就说明会越来越麻烦,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差劲,越来越陋劣,人也越来越朝低级方面的发展。

那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是要发愿要脱离这个步骤,这个群体,这个圈儿,不在三界内混了,所以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儿没有劫,一直不坏,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不生不灭,没有劫数的概念。那我们要去的话,要念佛,大家一起合掌,念十声佛。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

(第七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是第七讲,《八大人觉经》。今天讲的主题是讲到布施平等觉,一直在讲觉悟。今天开场,我能说点实话吗,害怕有的时候会触动大家的这种执念。因为从《安士全书》开始讲,到慢慢讲《八大人觉经》,回头我就要讲净土了,还是很高深的讲。那我也收到一些反馈,可能是初机的或者刚刚接触佛法,大家觉得《安士全书》听起来通俗易懂上头,一听就入心了,都是一些故事,按照这个故事,再推比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反正是角色不一样,大概因果雷同。

那么,从久修的居士来讲,为什么我们还依然喜欢听世间法、善法呢?我们要反思一下。就是说,听到这个法,当然说让我们害怕因果,多修善法,进而求解脱,这是对的。或者是知道因果,生死苦海里边,没完没了,那么转身向上,这也是对的。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我们听因果,也把这个法给用小了,大家知道吧。一听以后,我们就会去修,当然这还是根机不错的,可是很多时候或者一不留神,乃至久久就容易滑落到,我们一直还是说,这样对我好,有利于我,我要这样去做才好。为什么一讲到觉悟法,一说生死要超然,就觉得离地三尺了,又涩、又远、又不亲切呢,为什么?因为他要跟自己对着干,他不在好坏上论,跟自己对着干。

所以我今天可以说,在某一个角度,某一个因缘中,某一个因果层面来讲,为什么不喜欢听布施,或者说如法的布施,或者不爱听,不相应,听不懂,没有感觉,就是过去世不布施。因为布施是舍,但是我们有时候在善法中一直在修得,甚至去舍也是为得。所以如理如法的布施很重要,究竟的布施,合格的布施,基本上我们都很难达到合格。

那好,我们达不到,现在先这么一说,大家不要介意,再退一步而求其次吧。听法确实能增长智慧,但是还是需要有福。因为精进必须有智慧,但是光有智慧,你没有福德也不行。每一尊佛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一定会生到王家做太子、皇帝,就福报要大到这个地步。因为实际上我们布施修福,你在布施的时候也是对这种智慧的一种考验,一种实验,一种运用吧。

布施法就管这个贫富,这是很直白的。我们这一生贫富的差别相,就是从布施法中差别相来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常讲到说,要有经济基础了,才能够追求精神生活。这是我们这个世间的常态,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而且大家再扩展了理解一下,不仅仅人世间,就是在人的世界里面说物质足够了,才有机会追求精神生活。在六道里面依然是如此,就是整个六道的轮回盘里边,你只能够有了一定的福报,足够支撑着你悬浮在人天世界里面,那才有相对安稳无忧的状态,才能进一步去学修佛法。所以在六道的大背景里边,你只能到人天的水平,才能够暂缓的、相对安全的一个界面,然后支撑着你暂时去学,有这个缓冲的机会。你到三恶道里边,根本没给你喘气的机会,没办法上道,听闻都听闻不到。

所以说我们在人间的话,你除非有足够的物资来支撑我们的色身,因为这色身每天把它调顺了,日子过顺了,那么才不会障道,才能进一步思惟无常,思惟这个苦,去办道。否则,你日子都过得,我常说丢帮跌底的,惨淡经营都过不下去,人前人后都没法说。那你想想,你如何去进一步提升生命的这种升华呢。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贫穷的果报,那就是过去悭贪中来的,就是舍不得。大家可以观想一下,一个因地,你什么东西都舍不得的时候,就是向自己不停地拽住、抱住,充斥在自己往内收。那你因果还回来,就跟作观一样,等你再还到果上的时候,所有的境界面对你,人家都是往内收的,不朝你来,因为一直是个收的法,不朝你来,那你就接收不到财富的因缘。

那当我们去供养、去布施的时候,我们心是向外舍的,这也是一种观法。你的心不断地向外舍,等到因缘一转,转到果上的时候呢,就是一直是向外舍,你所有面对的境界都是向外舍,朝你就来了,就这么简单。一切都是观法,一切都是心地,可是有时候这种吝啬的心态,生生世世都修不掉。大家要知道要修一个见解上的、粗线条的一种,马上就能扳过来,可是,这个微细的习气,吝啬的习气,真的生生世世的修。

咱们看到,为什么世间讲钱豪语壮,力大欺人呢。有时候确实福报大的、富贵的人,吃一顿饭,有可能就是我们一个月乃至一年的日子就过完了。但是你去发现,有一些富贵的人,他在某些细节方面,他就特别特别小气,这为什么,有可能就是过去从守财奴或者什么,就慢慢地听善人,听善知识教诲,一点一点行布施行的,依然在大富大贵中,可是他微细的习气还有。你去观察人世间,真的,方方面面都逃不脱佛法,逃不脱因果,布施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贫穷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一句话,我们俗家的老家都说到,就是一家子或者夫妻过日子,叫穷相争,恶相斗,就有吃有喝一天很富贵了,大家都相安无事了,很养尊处优,心情也好,心理素质也高,视野也广,格局也大,自然而然。你只要一穷,这个怨气就来了。

那现在我们这个年代,也是一个求不得苦充斥的年代。倒不是说我们现在,实际上从人的本位来讲,整体的福报要大,是够的。但是因为我们现在贪心,就是越有越嫌少,所以一直沉浸在求不得苦里边。那稍微再这么一攀比,实际上,贫富也是比出来的。你说富吧,还有更富的,你说穷吧,比你穷的还多,你日子总过得了,现在不可能把你,饿死的人很少了,对不对。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比如子女见到人家家境好,同学里面的家境好,家里不知道做什么产业,或者社会地位很高。那么一比较,就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赚一份家业,马上怨气就来了,贫穷多怨,觉得自己家里太一般了,见不得人,虚荣心。

那么兄弟姐妹也是这样,因为一娘生九子,每个人来的因缘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一样的兄弟姐妹,有的很可能他福报很大。你跟他有兄弟姐妹的缘,但是你未必有这个福报,那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会生嫉妒心了。就会抱怨,为什么我们家日子不如他们家,或者觉得他们家太好了,恨不得把一半分过来,给的太少,这也会生什么呢,多怨。

邻里邻居也是这样的,你眼看着楼对面家人家的日子过得好了,那马上嫉妒心也会起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常讲到有一种仇富心理,确实这是人的一个害、嫉、悭,我们的恶心所里面就天然有这种作用,一个凡夫俗子。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那个年代,谁家吃好的,是不敢出去吃的。可能同龄人或者更上岁数一点的能理解那个年代。因为那个时候物资还不是很发达,家里吃通常的家常便菜了,端一碗饭就串门着去吃了,有的就是几家子串了去吃,因为挨得近,县城里边。

今天你们家如果是吃好吃的,门都要关起来,味道都生怕传出去,俗人们总是炒好吃的,甚至是杀生的肉类。别家闻到说,他们家天天吃,有可能就要怀疑你们家是不是贪污了,是这样子的。可能年龄小的不知道,曾经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

所以连夫妻都是,看着人家的日子过得阔气了,那自己就觉得另一半,或者妻子说丈夫,你没有本事赚不来钱。这样的话,就把人生的遭遇,导向一种愤世嫉俗,这里讲到的贫苦多怨,横结恶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世界、这个境界,正好给佛弟子、发菩提心的人,提供了布施的机会,去布施。

那么这里今天主要讲的是要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也就是修平等的布施法。

那我们细说一下布施吧。刚才讲到了,可能我们在这个年代,我们的福报比古人不足,比后人的话,我们现在停留在还是有布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共业福报。但是我们现在布施的如法的层面上来讲,比较差。因为大家的共业太坚固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劝诫或者成就别人布施功德的时候,反正总归就是说,只要你能舍已经不错了。不管你怎么发心,什么心态,出于什么目的。

实际上,布施一定要上纲上线地讲,是特别高妙的修法,不是人人能修得起来。你不要说三轮体空了,三轮体空就是完全忘怀地去布施,连我能舍给他,我和他,给他舍了什么东西,都不在这上面分别,而依然去布施,那我们很少能做得到,因为我们还是求福报求因果嘛。

那么,真正的布施有三类,可能大家这个已经耳熟能详。一个是财施,法施,像给大家讲经,这个就算是法供养,法布施。再一个就无畏施,观音菩萨就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危难之际显身手,寻声救苦,这叫施无畏者,昨天我还还讲到观音菩萨是施无畏者。

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只能停留在财布施的层面。而且财布施还有两个,一个是外财,一个是内财。内财就是我们的身体,甚至古人讲的你的身体,你的六亲眷属,什么都能布施,这都是菩萨手法,我们根本达不到。纵然有一些宿缘深的,可能在人走了以后,布施一下他的器官呀,怎么怎么样这些,也可能有。

现在我们就是只是说到财布施里面的外财,就是身外之物,说白了就是钱。你布施钱的时候,或者物资,那么你首先要知道,你这个布施是不是能够利益到别人,不能祸害别人。比如他要赌博,你去给他钱,这是不如法的;他要吸毒,你给他买来,送给他吸,这也是不如法的,是祸害他。

所以要对人家有利益,两方有利益。第二个,你是发了舍心的,你不要别人欠了你五万块钱,几年还不了,最后你说,我布施了,算了。这是被动的,不算数。当然会有一点点因果,但是不能够张力很大。

特别是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般都选择两种对境,两种对境成就我们的恭敬心和慈悲心。恭敬心,就是我们的父母、师长、三宝,恭敬的对象。再一个就是能引发我们慈悲心的,残疾人呀,或者孤苦伶仃呀,乃至是六亲里边这一些,让你生起一种,虽然带着爱见,但是能够馈赠一些,这些都算是悲田,生悲心。还有生病的,比如说这次我们八方去援助武汉的疫情,实际上就是成就了一个悲田,慈悲心,觉得那么多人没有物资,供应不上,那么很痛苦很怜悯他们,就发这样的心去进行布施。

所以你要有这样的一个姿态,那么才再进行一些布施,从发心来讲,你的恭敬心和慈悲心越猛烈,这个因果越大。那么从对境来讲,从田来讲,比如你对的是敬田,敬田来讲,那么功德最大的肯定是供养佛了,大圣人,大圆满觉。那么圣人肯定比凡夫就强,凡夫里边是有德的长者,比如说一样的恭敬的,那么有德的长者,还是说跟你同龄人,你觉得比较敬佩,那么这一样来讲,那就还是前者要恭敬心更大一些,就看能够激发你这个对境哪个更为庄严。

再一个,前两者都一样了,那就看你的东西多少,东西多少也是因心而定,而因人而异的。你大富长者的话,可能他随便花个一万两万也无所谓,那一般的家户人家可能花个三千五千都觉得很多,那这功德还是后者要大,就看你发心。所有的外相都是为了调足了我们的发心,因为只有心地上发挥的,才能体现因果的幅度大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

但是有一些情况下,确实是,就刚才讲到的,顺势而为,或者人家就跟要饭的要上门来一样的,那你生了不太相应甚至还有讨厌的心,为了打发他给点儿,这种也不算如法的。还有一些就是祖上习惯下来了,父母亲也常行这个法,那你就好像带着父母亲的孝心,也就学学他们,也这样去给庙里送点东西,这些实际上都不如法。

还有为了生天,或者为了沽名钓誉,这些布施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大家不要听错了,我每次讲到这个桥段的时候就害怕,说法师这么一讲,我从此以后不布施了,都不如法。是让你把心调如法了。

所以种种诸如此类的吧,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布施法常行起来,常行起来。特别是这里讲到的要等念怨亲,平等的布施,不要有分别心。虽然我们刚才讲到的是那个对境对境,但是一样的敬田,比如供养道场,供养道场你就不要有分别的怨亲,比如你是修净土的,那你看见人家禅宗禅和子在里边,禅堂里边说他们不念佛,你就好像跟自己的法门不相应,你就有了差别相,就非要供修净土的道场,比如云居山、东林寺,这都在江西,都是祖庭,禅净两大核心祖庭。那你就觉得我修净土了,你就非要去供东林寺,就不去供(云居山),这个就不好。

所以这一些,那道场,净土也有,禅宗、天台等等这些,我们不要去偏心。面对法师的时候,你也不要去司察他到底是修什么法门的。

我曾经就遇过这样的情况,普陀山,我在龙沙去放生,那就碰到,拿两个念珠,他们念得念念不停,那个珠子非常的有款儿,但是他们都问我说,你是不是出家人?我说,你到了普陀山,问我是不是出家人。他说他不知道汉传的出家人是不是师父,穿这身衣服的,是不是。我说你是汉人吗?他说是。我说那你到普陀山来拜,这也是汉地呀。

他说难道菩萨还有汉地和非汉地的分别吗?我说菩萨没有汉地和非汉地的分别,你为什么对于出家人有汉地和非汉地的分别?我就把他问住了,后来他就跟我一起放生了,这个恭敬心,一开始看都不看,自己在那儿念,也没有说刚好有师父,请僧宝来做皈依,也没有,就自管自,连招呼都不打,当然我说这个也是自己的功德不够。

就此说起,我们有时候要不念亲疏,亲疏都不要念,那么姿态更高,就怨亲都不要念。不要计较跟自己的关系如何,是曾经有过节,或者他随顺我,那么这一些都不要,一定要把这个心量要打开,打开。

再一个,很多时候,这都是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咱们汉传里边来讲,我们有时候也去结缘供养,会生分别心。比如,和尚没有大小,庙里边的出家师父,只是有年龄大小,或者他的因缘中,他是执事,他是住持、方丈,他是香灯,他是侍者,这是每个人的因缘法,就是因缘中显现的不一样,法没有差别的。

你要入平等法界,那么一定要发平等心,一样地去供养,一样地去发恭敬。你不能见了大和尚了恭恭敬敬的,跟世俗的一种心,套近乎一样的。那么见了小和尚呢,要么理都不理,要么就塞一两百块钱,说喝茶去吧,给点小费吗。所以这些都会折损我们的布施功德的,那慢慢地损成这个习惯习惯,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自己也是,这法都是互相成就的,我也有过怨亲不平等的时候,当然我这个是在对立的立场。比如常在有时候放生,放生有的同修也问我,你组织有没有微信群。我说一概没有,我这放生完全随心所欲,有一些依止的弟子什么的,他知根知底的了,有时候托他放。偶尔也有一些加了微信的,他看我在放,他说也要发心,那么正常的,一百块两百块的发心,都是随喜赞叹,功德无量。

但是人真的有差别心,这就是我自己的心路,给大家交代一下,今天坦白交代一下。因为有的同修他也要放,他发个什么呀,他发个八块八毛八、六块六毛六,或者六十六块六。我记都很麻烦,你知道,我怎么记呢,有零有整的,我也加不起来呀。那我就生烦恼了,就会生讥嫌心,生一点点那种不快心,说看你这样子,你一件衣服,你也不至于六百六十六吧,你为什么放个生,就不能凑个整数,五十、一百也可以,会生这样的嫌弃心,刚开始。

后来没有办法了,觉得这不对嘛,那你号称法师总得做点姿态,那开始就对治。怎么对治,我说八块八毛八,正好给我一次机会,我就把他记成一百,只要一百以下的,全部记成一百,如果他是八块八毛八,算我就放了九十一块一毛二,这算对了没有,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把差的那个给补齐了,算一百块,最低的起步就一百块。诶,这个法就修平了,就等于说,就没有怨亲或者心里有憎嫌心了。

当然人家也不是恶人,至少是发心的,总是心里就会心生不快,这就慢慢这么对治,等于说钱把这个给补足了,把你的心也给填平了,把心也同时给填平了,就好了嘛。反过来很欢喜说,正好这样的人越多,还越成就我的功德了。就不会生那个心了,这个是真的,实打实的就是这么修,就一点点地磨过来的,因为大家都是还在这个分别世界里面啊。

所以今天我们也讲到说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布施,我们再发挥一下,就是讲到布施,跟大家也说一说。首先我们身为佛弟子,肯定是常行布施的。那么希望大家在行布施法中,也能够有一些地方,就是怎么说呢,算是引导一下。

第一个,我们布施要量力而行,不要有攀比心,他多我少,非要今天争这口气,这个就没有必要,量力而行,有计划,最好能够长期。看你自己的经济条件吧,哪怕你经济条件不称心如意,你随喜人家,长期一直是公道平等的随喜心,这也是一种布施。

那么真正我们自己操作的时候,一定要长期的有计划的。比如在自己的生活能力情况下,假如有多余的,因为毕竟是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彻底倾家荡产地去布施,那种大布施,一般我们行不了。纵然有时候二百五一起来了,过去的善根显发了,行了,行完了,万一后悔了,怎么办,又会退心了。所以在这个上面,就是量力而行,有计划。

比如十分的财物,那么你十分里边,五分过日子,还有三分存下来以防万一应急,那么两分布施出去,长期这样的行布施。为什么,因为布施也是为了成就我们的舍心呀。就像放生,长期的坚持,是为了成就我们的慈悲心,一直保持新鲜的让它下去。这样,那么你回报中,你修道的资粮就一直不会断,道粮不会断,能够续得下去就好了。

既不要一退六二五,明明有能力,就是舍不得,那这不可取的;也不要,就刚才讲的,打肿脸充胖子,没有必要,我们佛弟子直心直口。二一个,那么我刚才讲到了我们发心,诸位一听,说那刚才法师讲的这些,好像我们全都是这样的,没有一样如法的。没有关系,你继续行布施,但是要调整自己的发心,哪怕我们去刻意地去转念,就是非常刻意造作地去转这个念,本来我是那样想的,我要说服自己转成这样,这也是一种修行,就慢慢挪,一点一点地挪。

可能你有什么回报,或者想得什么好处,那你今天把它观想成说,算了吧,我就是无怨无悔的,完全以利益他为根本。要告诫自己,这个才是正确的,不断地这么想,不断地这么作意,心念上,这个就是会修,就是一种修,修行还有什么修呢,大家想想。这个佛性、这个心地、这个妙明真心一直就这样的,你能改变得了他吗,不生不灭,就是修,就是相上修呀。

再一个,就是要炽然地去布施。什么叫炽然地去布施呢,假如果有机缘、有条件,善缘来了,那么你还得有福报,你才能应得了这个缘。你没有福报的人,马上就退避三舍,或者躲开了,或者视而不见。有福报的,这个机缘来的时候,那你们要去勇猛的心去舍,而且是说干就干,你不要推脱啊。

有时候今天觉得那个劲儿在了,你说明天,明天就不想舍了,就把这次良机就错过了。因为有时候过了这个村,实际上就没有那个心了。所以这一点来讲也很重要,说干就干,把自己说服了,就把这个事,这个布施行了,那么这个因就种下去。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说实在的,一个是大家的业重,想干点功德或者培福的事呀,一定会有障碍。要么旁边的人不想做,又眼红你,就劝你说,这怎么怎么样,里面有内情,怎么怎么样,就给你说一堆,要么你自己就是根本就发不了心。

所以一旦有这么一念,没听到地藏王菩萨,经里面说了,有人要是发那么丝毫,须臾一念一点点善心,他都想方设法让他不断地扩充,微小转大,所以这会儿要想地藏王菩萨,他会成就你的。这就是炽然作福。

再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有恭敬心。刚才讲了,不要以塞小费,或者功利这种势利。大家有的时候到了庙里边,觉得我用得着你了,你能给我提供什么方便,在这种的情况下,根本就是交易,诸位那叫买卖,不叫布施。很多时候,我们往功德箱里塞的也是做买卖的钱,不是供养的钱。

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没有恭敬心,你这个大打折扣。你的恭敬心足了,越那种傻乎乎的那种恭敬,不管不顾的恭敬,越能够出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真的,这个回报就很大。因为我们的心是遍法界的,这个也是很重要。

另外一个,这是一种方便善巧吧。现在来讲,因为每个人都有习气,这个不能算数的,就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一样的,我们可以把一切的开支都可以转成一种布施观。诸位,你不要小看这个法,这个法能持起来可不容易,一两次演绎演绎行。什么意思呢,我老给大家也讲过,我们来朝山,比如来朝普陀。

实际上,你从家里面出发,动了一念心,一路的开支,哪怕是给自己买车票,买的吃的或者住宿,都算是对观音菩萨的一种供养,布施。因为你这一件的事发起,是为了来拜菩萨,这就算,这个法你就要生信心。

那么像我们有时候一念的去,比如去小卖部,那你生一念心,说这么晚了,他还在这儿守着,大冬天的下着雪,北方。那么说他不容易,他养家糊口也不容易,你既买了东西,你付款的时候,那么讲价,一般超市也不会多收,不要太那个(斤斤计较),就算是合理划算,那就给他,给的时候,就当做结缘,给他养家糊口,每个人都有妻儿老小。这也是一种,虽然不是那么纯粹,因为你还买了东西了,但也可以转为布施观,就发心买东西。

给出租车也是这样,我真有这么一次经历。那会儿在北京当法师的时候,到各地去讲经,到全国各地去讲经,那几年飞机延误得特别厉害,几乎回到北京已经都是半夜十二点、一点了。有时候还能赶得到大巴车,坐到西单,再没办法了,打个车回去。

那么有时候,这个大巴就没了,那会儿我觉得应该是吝啬,说是惜福,舍不得,觉得打车这一路回去一百多,那个大巴车好像是二十块左右就够。那有一次实在是没有大巴了,只能打车了,打车又觉得一百多,觉得这真是浪费。再后来想想,算了吧,出租车司机这么晚上来到机场,来回都是个把小时,他也不容易,这么辛苦,就当做这个钱结缘他养家糊口,这么一转,这个舍不得的心就转成舍得了,就很欢喜,很畅快地带着点布施观就进去了。实际上,他好歹里边也加了舍心,还对治了自己的这种差别相。

但是大家要知道,常要行成这样的人,你要像入三昧般的心力才能持得住这个法。大家知道,我们受持所有的法,不管世出世间法都是需要福报来受持的,你没有这个福报了,就咱们说的,撑不住了,顶不住了,那就做不到了,就忘了。你一直每天,你所有的开销都能这么去做,那你心力就很足了,功夫就很硬了。

前几天,前段时间发了一个微信上,我在大理头上戴个花环,后来有的同修们就说了,大法师发这个好像不成体统。给大家解释一下,那张照片就是去了大理以后,刚好过来个老太太,云南的老太太虽然很有范儿,但是看见她也很辛苦,就挂着几条花环。

我当时想想这不容易,就算布施老人家吧,就这么给钱,人家又不是要饭的,她心里也不好意思。就顺势买了她的,好像是二十块还是二十五块,就买了花环,戴在头上,刚好被一块的法师给拍下来。实际上,当时确实发的,我记得清清楚楚,就是一个布施心。那这一些的,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这也算是行布施吧。总而言之,这里讲的菩萨布施,我们可以加一个,菩萨常行布施,常行布施就是菩萨。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是,特别是这些居士同修,有的人他好张罗,想当个头。那不管做什么都是他好张罗,他去把大家的净资收起来,他统一去布施。那么我要告诫一下,第一个,这个大众的因果在里边,你要百千万分地小心,因为做久了以后,往往他就俨然成了一个,怎么说,就是组织也罢,或公司也罢。

那么各方来的净资,有时候放生、供僧等等这些,做功德,随便他花,他这就俨然成了一个权力了。慢慢的,那么随顺他的,他就还赞叹,觉得师兄好,你太功德无量了。不随顺他的了,他就马上跟他翻脸,就会生是非。另外一个,也要搞清楚人家这个钱是用来做什么的,要专款专用。

最好不要这上面依附着居士来做,弄得跟居士头一样,还是要有一个三宝一个法师来依止或者指导。你不要自己再从中擅自做主,这样的俨然是,很多居士,我告诉诸位,本来有一些护法的心,就因为入到这个法里面了,渐渐最后越做越不如法,或者大家对他的信心没有了,就退掉了。

你要知道,你毕竟是在家人,那有的居士他可能还是一个人,这样的话大家也(信任)。你如果还有家有舍,有老老小小,那确实有的人对你有信心,有的人他稍微一点点误会,他就对你的信心缺失,就滋生是非。二一个,你在长期做了,我也能理解,为什么,长期做的话,跟师父、道场接触的多了以后,你就完全就成了一个,怎么讲,就成了一个好像吃过水面这样的。不是说从中看利,就是把这个布施或者做功德带在人情世故上了,由着自己,或者看哪个道场相应,哪个师父顺眼,不视实际情况和大众的发心,这也很麻烦。

所以很多这种团队,弄个微信群,大家建立起来,弄个大师兄,现在大师兄已经成了一个很怪的词了,在佛教团体居士群里面。那这一些大家也要注意,不要搞成本来是等念怨亲,最后全弄成冤亲债主,这也很麻烦。所以说,小小的一个布施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修起来的。

今天我们讲的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觉,一个是平等的对境去修布施,一个是发平等的心,第三个就是一直有序、量力地去行布施,这也算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那么今天还有问题,回答一下。

感恩法师开示,当我读《佛说阿弥陀经》时,先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是先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前后顺序,我不太清楚。

是这样的,如果念《弥陀经》的时候,要先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切经都是先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因为他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所有的经,包括《佛说阿弥陀经》,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儿说这个消息,我们才收到,才知道的。

所以这是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教主,然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再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再念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者说念完本师释迦牟尼佛,再念阿弥陀佛,再念莲池海会佛菩萨也可以,不妨。不要说释迦牟尼佛在前面,觉得好像跟净土不衔接一样,是念本师释迦牟尼佛。

另外一个,说极乐世界不也是无常的吗?

极乐世界不是无常的,无量光、无量寿。极乐之极,就是它是究竟的,没有头,没有边际的,所以才叫极,极致,那么这一点要明确。

他这里问题就是极乐世界不也是无常的吗,既是无常又怎么会不生不灭呢?

极乐世界是常的,具足了常乐我净,犹如涅槃四德一样的清净无染,所以这一点要搞清楚。

要讲药师经吗?

现在还没有,暂时没有计划,当然网上有讲过一遍,好像视频,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听一下。

另外有的法师来提问说怎么请我去道场弘法。

这个说一下,因为我现在的因缘还暂时常住在普陀山,以后不知道,这个因缘。那现在因缘中,当然要疫情结束了。要去道场弘法,要发邀请函,最好有正规的佛协或者寺院的章盖上去,发到我们这边普陀山佛教协会弘法办,当然寄给我个人也可以,联系也可以。就是说邀请在什么地方,什么地点讲法,具体说明就可以了。

那我们这边的因缘,只要有人请、听,有地儿讲,正规的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那么有时间,就是我这边普陀山上面的法务不冲突的情况下,那么一定会欣然前往,结这个法缘,做这个法供养。因为我们今天也讲布施了,一切布施中,法布施,法供养最。所以这也是穿这个衣服责无旁贷的责任吧,这个就是直心直口,没有障碍。

好,今天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随喜大家。阿弥陀佛。

(第八讲)

好,各位,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是讲到《八大人觉经》的第八课了,今天的内容,诸位如果有先了解就看出来了,由红尘转向出世。而且说这个修道来讲,我也常说并不是在头发上论,可是说住持法道来讲,三宝、僧宝最为稀有珍贵。实际上,我们听了以后,有时候会觉得说理上是这样,实际上事上也是这样,因为我们听了说修行不在头发上论,就会下意识地觉得,那我在家修可能我也挺不错,或者会更好。

实际上,道理是这么讲,真正世俗中去行的时候,太困难重重了。可以这么说,你如果以在家的身份修行,诸位听法的话可能大多都是在家,你会觉得真的像这个旱地行船一样,就是在陆地上想那个船走起来一样,很难,各种因缘,各种障道,各种冤亲来围绕。出家修行就跟在水路上行船一样,这是古德们这么讲到。今天我们就是开始要赞叹叫出家梵行觉,也可以读梵行。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那大家看到了吗,实际上还是给我们四众弟子里面的在家众弟子所讲的这个对境。这里讲到说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世间的这些执着,可能在座的诸位,尽管我们是以居士居多,那我身为僧人,确实有时候在心地上或者说去体验一下的,非常明显。很简单的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在庙里面住惯了,大家修道,庙里叫伽蓝,叫道场。所有的男众比丘,女众比丘尼,住在这儿,它这个道场就是要道味儿,你不管哪里,斋堂也罢,大殿也罢,都是香火气,像《楞严经》里面,如染香人,香光庄严,真的就是有那个五分法身戒定慧香,真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一到俗家,你就再怎么,很多居士很虔诚,或者有时候去洒个净也罢,乃至请师父们应供也罢,最好不要到俗家去应供。有时候难免有一些法务呀,到俗家里面,你去看一下,它就是一个烟火气,不是香火气,这个我有体验。就你不管是你在客厅也罢,厨房也罢,洗手间也罢,那都是要么就是客厅那烟火气,过日子的气氛,这个你心地上感觉,你怎么说也不可思议,它就是有这个差别相。洗手间都是肥皂、洗衣粉,你一样的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香水、那些化妆品,反正总归它就是不一样,这个就是有为什么,有世乐和法乐,每天来熏心的,不一样。

所以这里讲到说五欲有这个过患。那我们前面讲过说财色名食睡,也给大家讲过说色声香味触,这就是最微细处讲这个五欲。那你想为什么大家看到出家人,在经典里面讲到,首先你比如说等一下我们要讲到的这个袈裟,又叫坏色衣,甚至出家师父们穿的衣服,你新买来了,有的还比如说他比较行持严谨的话,还要上面点这个坏色,点一滴墨水或者什么,就是让你不去贪着这个外表的光彩,这就是一种色法。

为什么不要天天,跟大家说抹个头油呀,用个香料呀等等,为什么?就是让你防止你对这个色身出现了一种养育长养它,或者这种我慢,很骄傲,觉得自己的这个容颜、身材、气质,都生起来一种执念,这实际上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那触也是,你想大家为什么就高广大床呢,(不坐)高广大床,这是在八关斋戒里面有,居士也知道,那你坐在那个上面就很舒服,这个触觉就很好,那你睡到里面很温柔,再加上这个被子、褥子很高档,什么丝棉弄的,渐渐地就会把你的出离心道念给埋在里面了。

所以经典里面,佛陀时代,现在我们人也根性不够了,那个时代就是在坟堆里面住着,在树下坐着,还不能在一个地方待过个两三天就不走,一两天就换一个地方,就是为了色声香味触,在这个细五欲上,因为有过患。所以说虽然现在是俗人,特别是诸位已经受了三皈和五戒的,你看我们每次包括在佛堂里面也可以受戒,有的可能听讲的就是在这儿受的三皈五戒。那也给讲过说现在大家虽然身在世俗,但是心是菩萨了,就要渐渐趋向于赞叹、向往、护持三衣之主,就是出家比丘。

所以这里讲到了,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

这一段很重要,这是这个第七条觉悟主要的一个内容,也是给大家交代的一个见地吧。那我也想想,可以借此时间赞叹一下出家的功德,特别是在我们末法时期能够出家。

诸位,给大家插个片段,是出家有多难,虽然大家都在赞叹出家,都在说难行能行,或者说大丈夫所为,为什么叫大丈夫所为呢?主要的差别就是这个世间气跟脱俗气,难就难在这一点。所以为什么说大家越在末法时期越要护持三宝,真的是太稀有了,现在的出家人越来越少。

你想想从一个在家的因缘,生生世世的这种业习,这种缘分,这种六亲眷属的纠缠中,你能够把这个身要剥出来,先要从心剥,为什么这里讲到常念三衣,就是先从我们的心念上愿力上,让你去赞叹趋向于出家的愿力,可是真的由这个身体走出这一步是很难的,很难的。

大家也知道,我们在出家里面,常分到说出世俗家,还得出三界家,还要出无明家,那么出世俗家是第一步,已经很难了。所以导致有时候也会讲到说,虽然身出家了心没有出,可是他这个身能出呀,说是这么说,身能出,说明心一定是出过,至少想出过,否则不会招感这个身能出的。

所以这一点上,我们也要细细地去品味。当然也有一些确实修得好,那么也就是这里讲到的,虽为俗人,不染世乐,那就是身虽然没有出,但是心已经是一个和尚的状态,这也蛮值得赞叹的。但是最佳的就是身心俱出家,第一等,因为确实是袈裟的功德很大。

那大家想想,在这个时代,我们出家了叫法师,叫比丘。首先第一点,你如果过去的愿力不足,我们就从我们当下这个现实出发,这个因果上,你过去的愿力不足,你一直就模棱两可的。好多居士同修都这样,一念起来了,踌躇满志,好像我一定要出家,以后生生世世出家做三宝,住持佛法。那么很多时候依然是什么呢,灰头土脸,摆不脱,摆不脱这个世缘。所以首先你过去的愿力要足了,你才能这辈子要感得出家,大家知道吗。你这个愿力不干净不纯粹,没抖落干净,你这辈子出也是藕断丝连出不成。

所以虚云老和尚就有过开示,说在末法时期,出家,哪怕是你出的就是一个凡夫僧、烦恼僧,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他讲到说,虽然有钱人有的也笃信三宝,供养道场,能够大做功德,可是他就不能出家。他虽然口口声声说赞叹出家,说我儿子我闺女要是出家,我一定供养给三宝,那说的时候说是这样的,真的是不是这样想的,谁知道呢。

我就这么试验过,有的来了,就在这屋说,师父啊,只要我儿子能出家的话,我一定舍,太功德无量,让他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一开始我也听了赞叹,后来我就觉得老说老说,我说好吧,那这样,我从明天开始做功课或者每天讲法,我给你回向,我求观音菩萨早日成就他出。好了,一句话就把病给治了,马上就眼看见那眼神就变了,就怕得不行了,舍不得呀,你想想。

所以第一个过去的愿力要足,第二个还有今生的因缘要具足。

现在拿我自己做一个实例,我想想啊,一路不知道观音菩萨从中搭过多少桥,才把我架桥架到普陀山,架到现在这样。我现在回想一下真的是,我不知道这辈子为什么投生到陕北,当年要是没有到那个骨节眼,然后读书顶班工作,完了到那么一个工作单位,每天出去收税,吃喝玩乐的,那我也不会生烦恼。那么一生烦恼了,就不安那个地方了,因缘到了。

刚好正好那个时候,我们远方的亲戚上海有一个开厂子的,让我去那儿散心,就去了。去了现在想想,那会儿根本意识不到,他要让我干其他的活,我也不会每天去上海外滩十六铺码头,不会在那个北京西路去买电器,他就让我去北京西路买电器。我只要从北京西路一绕出来,就看见十六铺码头,我如果不看见普陀山两日游那个横幅,我就不会买票,不会上船,不会到普陀山来。

我见不着普陀山的南天门,我就不会想说人间还有这么一个清净地,我连那一念的出家心,都这辈子没有因缘生起来,大家知道吗。所以这辈子因缘,我现在想想,一路不知道观音菩萨给搭了多少桥,现成的给临时启建了多少台阶,我才走到这儿,太难了,太不容易了,太百千万里挑一了,真是这样。

那么再一个不管是个人的因缘,还要有大家共业的果报呀。诸位今天一起都在这儿听讲法,我们共业中没有个业,你就想死了,都听不到一句佛经,一句法义,没有这个缘,这个共业,绝不可能招感来说你的因缘中能够出现僧宝,我们一起来学修闻思。而且在此时此世道里面,邪见外道这么的多,这种二宝居士是雨后春笋,大家对于佛门的丑相,是恨不得好事不出门,坏事千里闻。

所以种种诸如此类,一桩桩,一件件,都跟我们当下,只要我们能感觉到感观到,都跟我们当下的因缘和共业有关的,谁都逃不脱的,就跟雪崩了一样,没有一朵雪花能够逃得出去。我们老是抱怨,所以差不多了,在这个时代说实话,佛门能够有僧人,还能有三宝,这样的一种外相住持,那我们就知足吧,赶紧趁这个机缘学法、修道、成就。

当然我希望,既然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出家人的标志,那我们发心呀,往生极乐以后再来的时候,也是生生世世以这个出家身份来住持法道。所以我以前在北京共修的时候,跟大家说起,那会儿我常说,一起来学佛,发愿往生,但是倒驾慈航的时候,希望都能够现出家相。

这个在家太障碍多,染污太重,就再精进的居士,不是我这里有差别心,他这个习气永远跟再懈怠的比丘没法比。就一样的法义,你看这些天提的这问题,有时候要人笑得牙齿发冷也无碍,再差劲的男众比丘一点就通,他平常甚少看上去精进,但是他这个善根就有,你再精进的居士就是稀里糊涂,没有办法,为什么?就是过去染了世乐,浊了,所以,没有念这个志愿出家,没这个灵气。

那再讲到,特别是现在我们讲到出家人,说法师,我们常说亲近善知识,那怎么去辨别呢,有的对呀不对呀,行呀不行呀。我给大家讲,有一个标准,出家法师里面,第一个就是他的证德,说他真正是已经证量了,圣贤僧了,圣僧了,那这样的虽然有,少之又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圣僧,他也不显现了,就是让我们看能不能碰得上,对得着吧,那么这是依着证德。

还有一种叫教德,就是对于佛说的经教比较通达,或者我们甚至说不要说全盘通达了,一个宗派乃至一部经典、一个法门,他能够指导我们,这就叫教德,他懂教法,教导你修法。

那么还有一种叫悲德,就是他能够不厌其烦地,能接引信众,能够住持法道,生怕大家不信佛,生怕大家不修行,生怕佛法坏灭,知见错误,一直存这样的心,你能感受得到,这就叫悲德,出家人。

再一个还有个就是说德,就是巧为说,时时刻刻能方便善巧讲法,能够说道,不一定说非得像我这样坐在这儿,正经八百地一部一部地讲,就是他时时刻刻在因缘中,他能把这个法很善巧地说出来,让你心里一动,叫巧为说。

那真正圆满的师父法师这些德行都得有,可是现在,到末法时期,这不是说我自己找借口,是圣贤说的,只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就这几样里边,只要八分之一的功德,能够达到这个水平,你就可以放开去亲近供养,依止学修,就够了,足以利益你了,这个就是出家的功德。

所以大家要知道,皇帝都说了,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以前真的有皇帝发心再也不生帝王家了,就想出家,你设想一下,这个出家的功德有多大。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今天讲到出家梵行觉。

那么这里具体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是出家身份的一个标志。什么叫做三衣呢?就是咱们常讲到的袈裟,袈裟这个衣服,有时候也叫坏色,叫不正色,叫染色,为什么呢?就是当时印度的人,他们在家人都是属于叫白衣,大家经典里面也看过,白衣就穿的白色的,或者很华彩的面料颜色。那么为了区别于这个世俗人呢,出家人就是布料或者颜色就是很深色,坏色就是说不起眼,看上去很不闪耀,不让人眼前一亮,觉得光彩照人,不需要这样的,是个低调的颜色。

有时候我们也叫福田衣,为什么呢?因为在袈裟上,大家细心的有看到了,它是一格一格的,这么一条一条拼成这样,然后中间有的又有横断。这个里面比如说,这里讲到的三衣,三衣里边,一个叫五衣,一个叫七衣,一个叫九衣,九条衣,就是它上面的条数的多少。

真正比丘受戒完了以后,才能把这三衣全部有资格搭在身上。像我们一般说沙弥的时候,就只能搭第一个衣叫五衣。五衣,一般我们叫做安陀会,印度话叫安陀会,在中文里边又叫作务衣,就是你在干农活的时候,大家看实际上我们五衣,就干农活,寺院里面做工作,等等这个时候要搭这个五条衣。上面是五个条,这五条,中间是一长一短隔开的,叫安陀会。

再上一点呢,叫七衣,叫做郁多罗僧衣,这个就是一般大家跟着师父我们上早晚殿,乃至说礼佛、拜忏、诵经、安居、赶斋的时候,大家有时候去到五台山或者普陀山这边说赶千僧斋,那么搭的这个就叫做七衣,中间有七条,但是它是两长一短,不是一长一短了,是两长一短,叫七衣。

那么再有时候我们看到比较隆重的,或者中间有主法的法师去搭这个大红祖衣,这个红色到了咱们中国才特有的,实际上只是在条数上,那么那个叫做僧伽梨,叫做九衣。有九条的、十一条的、十三条的,这是属于下品;中品的这里有十七条和十九条,十五、十七、十九;上品有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的。

那我们一般看到的祖衣就应该是二十五条的比较多,实际上从九条就具足了,这个是叫做大衣,又叫僧伽梨,这就是这里说的三衣,也我们通常讲到的就是袈裟。

袈裟不是那么好披的,跟大家讲,特别是受戒的时候,你马上就披这个袈裟了,成了福田衣了。从外相上来讲,诸位居士最有感触了,我们剃度的时候叫圆领方袍僧相现,一剃光头,再把这个长短褂一穿,就已经很庄严,再把这个袈裟,偏袒右肩的这个袈裟,这个衣钩这么一夹上,那只要一合掌结印的时候,看庄严得不得了。

这就没办法,为什么?这个就是佛陀给留下来的功德,我们末世子孙,只要搭这身衣,现在还在享用佛陀的福报,为什么受十方供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福报,给末世儿孙留的,希望能够住持传扬佛法。所以为什么叫福田衣,就是一格一格,有一种说法就像我们种地嘛,地不是一条一条的,那么出家人的衣也是一条一条一格一格的,就像种地是种粮食,种袈裟这个福田是种自己的福报,供养僧人,是这么个意思。

那么因为俗人着白衣,所以当时为了僧俗有别,才制这个袈裟,要搭这个袈裟。另外为什么要割的一条一条的,就防止这么尊贵的衣服被世间人去典当买卖,这样很麻烦,就会破坏三宝形象,破坏正法。再一个就是染作的都是那坏色,严格地讲,说青黑木兰等等这些,这些颜色就是去除我们的爱美之心,不是说让你商场里面去买一件,今天什么夹克,明天西服的穿上,这个油头粉面的,就搭着这一件衣,那么就是这样子的意思。

再一个,出家人安贫守道,你看这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这身衣还代表戒律。我们说一个老和尚修行好了,最后一定会形容他就戒行冰霜,就是指的梵行高远。最主要就是讲戒德,有戒才有定才有慧,所以说这是制袈裟的这个初衷。

当然也跟大家讲一下袈裟的功德,可能我们有印度去朝圣过的,你看去到那个菩提迦叶正觉大塔,每天都有往那儿去给佛陀供这个袈裟的。然后完了以后,香灯法师们就是再换下来呢,都会剪成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的给大家结缘。那我们理解上,这个也是当时释迦如来在宝藏佛面前发过的誓愿,他说假如果他成佛了,在他的教法,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因缘中,袈裟要有五种功德。

什么五种功德呢?假如果有犯了特别严重的过失,邪见的这种人,有一念心,对袈裟看见了生起恭敬的心,那么他将来都能够入三乘佛法,就保证他能够入佛入道,生一念恭敬心。所以我们现在搭袈裟出去托着钵的时候,你看看那个后面讲到的瓦钵,就是吃饭的应量器,出家人,我们都知道钵嘛。

第二个功德就是说,外道,包括六道里面的这些天龙鬼神,他有一念对袈裟生起恭敬心,那么保证他将来于三乘佛法里面不会退了。就是已经入到了会只进不退了,就得了不退了,这些龙天鬼神。

那么假如果有一些鬼神能在袈裟里面得了少分袈裟,乃至四寸,大家想,刚才讲到了,一人一片,就是四寸见方的这么一块儿,他能够得到这样的一种,那么生起恭敬供养心,这个鬼神,比如说恶道的鬼神,饿鬼道啊,他都能够饮食充足,不会再缺饮食了。这就是娑婆世界,咱们这儿,释迦牟尼佛教法里面袈裟的功德。

这个袈裟让一些众生,如果他们有相违背,正在犯斗诤或者一些事情的时候,那么能够只要一说袈裟,念头里面有袈裟这个概念,马上就生悲心,慈悲心。这是为什么大家一见了出家人都说,大师,你们是遁入空门,我们是凡夫俗子,怎么怎么样,马上就有一种恭敬的念头就出来了,这都是袈裟的功德。

而且有人能够持少分袈裟,哪怕一点点的,能够生起这个恭敬尊重的话,那么他在一切法中都能够有胜于其他人。

我们都知道那个大鹏金翅鸟一饿了就要吃龙,假如这个龙王里边,他有能够得到这个袈裟,哪怕也是有得到一小段袈裟,这个金翅鸟就没办法吃他,就看不见他,这就是袈裟。

我们末法时代,依然现在大家还能看得见袈裟哟。每天我们上早晚课,晨钟暮鼓响起的时候呢,那么大家搭起来袈裟,进到殿里边,念诵课诵功德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末法时期,大家诸位有目共睹的福报了。

所以一定这里讲到的说,常念三衣,就是对出家人,对出家生活,对出家的身份,生起向往好乐之心。这样的话,那么有可能你在种了这个因,将来你的因缘中,那么生生世世就能够感得出家。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法器,什么叫做法器呢?我们现在觉得说,到了庙里边,这个铃鼓、大磬,当然这个也俗称叫法器,泛指。真正这里讲的法器,是在佛陀时代,像迦叶尊者就是修苦行的,他随身常要带十八件东西,就是指的法器,刚才我们讲的三衣、钵,这就是法器。再比如说,可能大家看到师父们有时候初一十五拜祖师或者拜愿的时候,还拿那么一块儿布,那个叫具,俗称具,那个在印度传来的,有时候也叫卧具。

世尊,大家读《阿含经》的时候,每次走到哪里讲完法了,说背痛了,累了,就把卧具铺下来,让世尊在那里休息宴座,那个叫具,这也是其中的叫做法器。还有那会儿比丘为了避免杀生,喝水的时候,拿一个滤水囊,就是为了生水里面有这个虫子嘛,那么喝了杀生,有这个滤水囊过滤器,还有刷牙的杨枝,不是有嚼杨枝嘛,还有香炉,这些点火的东西,佛经、戒本、佛像,整个这些十八件东西。

但是这个十八件是什么意思,法器,它有一个象征是什么,你不能超过这些东西,十八件,如果你超过十八件东西,就说明你的贪心多了,你就等于犯规矩了,犯戒了。这就是头陀行,叫做常念法器,志愿出家。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发起这个愿心来。那么能够引发我们发起这个出家的愿心,有一个最好的法,是什么法呢?那我今天仅代表个人意见跟大家分享作个讨论,我认为并不是短期出家法,现在有好多地方办短期出家。我认为最好的是持八关斋戒,特别是以居士身。

那么因为在《菩萨戒本》里面也讲到,六斋日、十斋日,或者说你能够尽形寿先持这个过午不食也行。那么以在家人的身份,一日一夜,持出家人的戒律,因为这里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在家人的戒律一般是戒邪淫,那么八关斋戒里面就是不淫,正淫也不可以,一日一夜,这个六念法门,这样的话,守好这一日一夜的戒,一方面也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能够守好这一次。

另外一个就是种将来能够作为出家身份僧宝的因缘,因为大家都是一堆业力,你这个业力到底这辈子种了什么,谁也把控不住,将来发挥成什么样,也是由我们种的而定。所以,如果说出家身份是怎么具足,就是从八关斋戒开始,由俗到僧的迈进。

那可能大家有的要讲起,觉得不太理解,说为什么法师不赞成临时出家。是这样,临时出家也是功德无量的,短期出家。但是通过我观察,我们很多时候去短期出家,很多的心力,首先一个就是说我还要还俗,你要知道这个因果种下去,你出家的时候就意味着,比如说这次班是七天,就老早就已经发了愿了,七天以后还俗。

因为有的地方还受沙弥戒,然后也是剃度一场,穿个海青搭个衣,当然搭着衣,有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五衣,有的地方可能是缦衣吧,就像我们受五戒这个衣也有可能。但是我总觉得这里边有夹杂,不是这个法不好,是我们现在往往应用的就是带着一种,本来很多想短期出家的人,就是又想出又放不下,就这么二吊子,一直在这里面进退,心也在进退,身也在进退,老在这山门内外绕。

那么有这么一个机缘,他就正好去体验一把,体验一把的时候,真正让他放下出家,他未必能舍得下,但是他去体验七天,他觉得那我走一遭,所以说刚入门的时候,就想着我将来就还俗,没有问题,很安全,是这个一个人的心态,我是这么一个理解。

所以说在这方面有时候会建立很多不好的缘起,比如说还俗的缘起。本来末法时期,僧宝已经越来越少,那再这样不断地缘起,就等于说在佛法上面横生了很多枝节,不如说好好地去多守八关斋戒,发愿将来尽形寿出家,是这样子的。

因为有些国土人家是几乎全民信教,所以他们把一个短期出家成为一个种将来出家因缘这样总体的一个(缘起),但是现在在我们来讲的话,本来僧宝佛法已经是非常飘零摇曳了。那我们再给注入了这样的一种,利弊几乎是相当的,这样的一种的话,有可能会过大于功,或者得不偿失。我是从总体的,或者生生世世住持正法三宝这个因缘上来讲,所以这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那么这里第七觉悟讲到说志愿出家,慢慢能够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最后叫慈悲一切。就是开始把自己天伦之乐,这个带有情见的这种自私的爱心,那么把它收拾好以后,以出家人的身份,割断自己现有的这个眷属因缘,然后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整个芸芸众生,天下苍生,这才能够入到这个慈悲一切的法里边来,能够入到慈悲一切法里面。

那为什么有这一条呢?因为我们前面讲到,修智慧,广学多闻,那么有福德,要等念布施,可是你有智慧有福德,但是你永不离开居家的五欲,不离开家的这个牢笼,那么你终不可以能够有绍隆僧宝,住持佛法的功德。所以一切三世诸佛都是以出家身份而示现成佛,没有一尊佛是以在家身份成就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是赞叹出家的功德,能够速速成道,速速利益众生。

那好,这是我们今天大概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是赞叹僧宝的功德,那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身为佛弟子,外护弟子。

今天回答几个问题,因为这是续着前天的一个问题。说了极乐世界是不是无常的,我说极乐世界是常的,不是无常的。有人提得很好,他就说,既然极乐世界是常的,为什么经典里面,《悲华经》里面就讲过,说阿弥陀佛会涅槃,下一尊佛是普光山王功德佛,是观世音菩萨,又说观音菩萨也会涅槃,下一尊佛是大势至菩萨,当然大势至菩萨就永不涅槃。

所以这一点,我们可以给大家做一个会通,实际上很多人在这方面就没有这个领悟力,而把它错解了。无常,就是指的这个世界会败坏,是真的败坏。那告诉大家极乐世界是不会败坏的,极乐极乐,经典里面讲到说:无衰无变,兆载永劫。那么为什么弥陀佛前夜涅槃,观音菩萨就成佛,这也是实事。

所以这一点,就用到我们的佛法里面讲到的,《华严经》有一个概念叫事事无碍。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们凡夫眼中,这个没了或者死了,那个才能出现,就是永远不可能说,这个还没有没,那个也不妨碍能够出,这就叫事事无碍。在真理的世界里面,实际上一切都是无碍的。

打个比方,说阿弥陀佛绝不会涅槃,可是阿弥陀佛不涅槃,也不妨碍观音菩萨顶他成佛。阿弥陀佛涅槃了,虽然涅槃了,可是也不妨碍他一直就在极乐世界还在接引众生。那么观音菩萨,虽然阿弥陀佛没涅槃一直在,可是观音菩萨可以在阿弥陀佛没涅槃的情况下,他也不妨碍,就可以成就极乐世界普光功德山王佛,所以这个就叫事事无碍。

我们理解的话,非要你死我活,可是真正的真如实相,法界里边,你可以不死,我也可以就活,你可以死和不死都是一样,我可以活和不活依然如故,就是这样子的。当然我们用死活来作一个罪过的比喻,说到涅槃或者说成就佛。

你看我们这样再打一个比方,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说极乐世界虽然有涅槃佛和成就佛,但是他依然是不生不灭的。就好比我们说太阳月亮,我们地球上的人以为太阳东升了,西落了,然后太阳落了月亮就起来了。可是大家要知道,换在太空来看,太阳一直是太阳,不妨碍月亮一直是月亮,太阳、月亮是并存的。在地球上看了就接受不了,说只有太阳落了,月亮才出来呀,所以这一点,就是角度不同。凡夫的话就觉得,噢,你说是常的,为什么还要涅槃呢?那下意识,我们有一种邪见是什么,涅槃就是死了,大家千万别认为涅槃就是死了,他是隐和显的不同而已,隐显不同,这一点大家搞清楚。

儿子不干正事,老公老赌钱,怎么能改变他们?

你改变不了,你遭的就是,你真要改变,怎么改变?只改变自己吧。怎么改变?一个,观想这俩冤亲债主来成就你修行来了,你只能看破放下,接受他们,念观音菩萨,回向他们越来越好。那么至于说怎么改变他们,你自己改变了,就改变了他们,你自己的心量包容了,慢慢地改变,他们觉得说,你这家伙学佛学得还不错,越学越比以前强了,可能在他们眼中,你比他们的毛病更大,所以他们觉得你好了,他们也跟着就好了。

今天有一个问题是说什么呢,说好心做事往往招来不如意,一件好事就成了坏事,请问师父如何修才能开真实智慧看清事实真相?

哎呀,这个做好事感来不如意的坏事,这就是事实真相。为什么呢?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的,如果你看清楚了说,这么个世界,这么陋劣,这么染污,这么善因还能感恶果,那你看破了放下了,这就叫真实智慧。你看清楚这儿这样陋劣,这个太染污的国土,你绝不想再待了,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叫看清事实真相,就看清了。

好,那今天大概就是这么多,但是还要跟大家说一下,我们一定要去熟悉看一下讲的《弥陀经》或者《弥陀要解》,特别是要熟读《佛说阿弥陀经》,因为明天讲完了,后天开始要讲《弥陀经直心解》,希望大家能做一个预习。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我们明晚再见。

阿弥陀佛。

(第九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各位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们是《八大人觉经》这一个小课件的最后一讲了,功德要圆满了。内容自然而然也要上了大台阶,今天我们讲到第八大觉,大心普济觉。普陀山有普济寺,这个跟菩萨的心是吻合的。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是如来真实义,就是慈悲心,没有第二个,这就是佛、菩萨正等无异的大慈大悲。

那么今天我们也是立足于我们这个娑婆苦海,然后再把目光投向众生,这样大家自他皆共成佛道的这种度生情怀中,来成就真正究竟圆满的觉悟。所以大家来看,今天的经文是这样的: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今天要讲到生死炽然,就是很快,说俗了就是我们一辈子一晃眼,今天早上我还在外面天王殿发一个微信,那一天一晃眼就到黑了。实际上,我们这么一睁眼一闭眼,就跟一次小生一样,那么晚上睡觉就跟一次小死一样,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一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子的,生死炽然,就非常快非常快。如果在诸佛菩萨的眼中,真的就是电光火石,这种生命价值意义简直就是无奈得很。

所以你看有智者也算过这么一帐。我们差不多人身就算百年吧,百年几乎我们五十年就是在床上,跟床作伴的是梦睡时分,不醒的,完全没有知觉的,或者魂梦颠倒的。真正活着的,是另外五十年。

另外五十年,大家想一下,按一百岁算,后面的二十年,你说八十岁以上,这还要你寿长能活到一百岁,有什么质量。人老了呀,一老就可怜,步步老态龙钟,渐渐鸡皮鹤发。那么往回瞅,从一岁生下来,到二十岁,是青少年时代,你自己基本上也做不了主。一般都是父母亲做主,或者由你的这一世的家庭因缘来做主,也不受重视,说话也没办法算数,经济也不能够独立,所以他如果从人的这种活的质量来讲,似乎也是还没有真正展开。

那么大家算一下,两头一掐,就剩十年光阴。这十年,我们还要有一个病病灾灾的,还要有一个不痛快的伤风感冒的吧。就是点点滴滴这一些,大家再把它砍掉一部分,剩下真正我们好像是一种自我感觉上的好像自主的活着,也就这么几年。生命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又很浪费的,又一直这样的无意义重复的一个状态。

那么为什么讲到说生死炽然呢,就是因为我们从这个清净本有的心性中,起了那么一念,一有那个生,那么一念起伏的,有起就有伏,就那个起伏的刹那,就是我们生命的原始状态。虽然我们现在感觉到,好像还是在平稳的,每天这样做主的,在人世间行走,实际上,刹那刹那,都是起伏,就那一念,我们所有的生命的感觉就在那一念。那一念起伏以后,我们就滑落到这个轮回中了。

所以仔细体悟一下,你说一切都跟昨日一样,稍微上了岁数的,更是如此。那么特别是我们在六道里边去生死呀,大家知道吗,那看过戏就知道,从这边出,那有的演一出戏,就是那些兵呀将呀,不是从这边出,好像在那儿热热闹闹地、浓浓烈烈地演一场,就走个龙套。然后又从那边下,下来又从这边上,还是原班人马,那一套演员再往出过,什么出将入相,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不断跑,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么生的时候,实际上,也不由自主的,是由业力牵引着来的。这一世怎么样,有什么遭遇,要遭什么果报,都已经铁板钉钉的,就那么走,除非你有大修行。那么死的时候又没有预告,说要来就来,实际上我们一生伴随的都是无常大鬼呀,我们说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就是无常大鬼一生都架着我们,在一刻也停不下来地往前走的,这就是人生。听起来很悲催,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那大家想想,我们在六道里面,实际上就是一种发配。古来不是说把你发配充军到哪里,我们在六道里面实际上就是一种发配,在三途里边的话,苦楚相连。在天道享福,往往容易忘乎所以。那包括我们在人世中,比如像北俱芦洲这样的地方,听起来很有福气,实际上非常的可怕,因为他只能机械性地活着,机械性地活完了,福报享完了,依然生着死着就是这样子。这就是一个命运等滑落到三界内的遭遇都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都要听了以后觉得,我感觉很安稳呀,这一生至少还有这么大几十年对吧,小一百岁。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被前面讲到的觉悟里边五欲六尘给滋养着、麻醉着,大家有这个经验的,或者设想一下就明白。什么叫麻醉着,一上手术台,给你麻醉一下,你以为就不痛不痒了,实际上那个手术刀,那个缝合针,扎啊,割啊,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我们一直是这样。等到生死之际的时候,没有麻醉了,那么就该业力牵引着你该去哪儿去哪儿,依然去得受报,这就叫做生死炽然,苦恼自然而然就无量的。

大家一般就觉得说,佛门里面讲苦,老是说苦,老是诉苦。没有办法不诉苦,因为你要成就道业,第一个的步骤就是出离心。那么你没有意识到这个苦恼无量,那么你就不能够激荡你的出离心,往出走的意愿,而且这个苦恼无量,真的不是说夸张的。

你看咱们粗线条地来讲,我们这个世界,在经典里面讲到,佛说有三种苦。首先一个就是坏苦,就是在轮回的世界里面,你最后失去,任何东西,你最后一定会失去,这是必然的下场。那大家想想,就是我们一切的拥有,实际上毫无意义,它就是为失去做衬托的。

为什么佛陀说了大乘佛法里面先要舍,就是主动我们去面对失去,接受失去,以平常心去对待失去。所以真的佛教的法门,非常的微妙,无量的安排,都是恰到好处。败坏。

以前的祖师爷,像我学的中观宗里面有个吉藏大师,他就是有这个前瞻的这种大师的这种智慧。他临走的时候,写了一部叫做《死不怖论》,就是死没有什么可怕。为什么呢,说我们不应该怕死,而应该泣生,哭泣的泣,就是由于我们一念无明烦恼,牵引着我们,生到这个有为的娑婆世界,这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注定了生了,就是走向这个坏苦。

在坏苦的过程中,我们念念停留不住,这就叫行苦。到坏苦的那一刹那,还等于说一刀切了,给你来一个干巴利落脆吧。实际上我们这种行苦,由于就是一生都是在受凌迟一样,就是一刀一刀地凌刀剐,行苦就是这样子的。诸位稍微心清净一点的人,也能体悟得到。

你看我们早上,在佛门里面我们每天做功课,早上起来都在时时刻刻体会这个行苦。早上起来起床、洗涮、上洗手间,就一切这样,看上去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一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大家设想一下,哪里的一股力量,一直在推着走,为什么?就是为什么非要把我们每天生活的状态演绎成这么一个很陋劣的地步。行苦,刹那刹那,迁流变化。

当然最根本的,坏苦也罢,行苦也罢,整个我们这里就是一个苦苦。就是本质上是苦的,没有一样的苦乐之处,大家看每个人的脸,去照镜子,就是一个苦字,这是草字头,这是古,下来一个口,就是一个苦字。所以来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受苦的,就是逼迫的意思,苦就是逼迫,逼着你,迫使你。

你看我们生下来,生就是生老病死这些苦,生就是逼迫你来到这个世界,逼迫你投胎转世的。当我们死的时侯,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做不了主了,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还有主观的意识在。

一死的时候,意识就没了,那个意识做不了主了,为什么叫做不了主了,就全靠你这辈子的行为和思想,拽着你,看到哪里去。你的行为思想趋向于三恶道、畜生、地狱,那就往那儿走。你的行为思想稍微有点高尚,那就往上走,但是上上下下,就出不了这个三界,就得不断地重复投胎转世,这就是一种逼迫。

那么在肚子里面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妈肚子里面待过,设想一下,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多么的高贵。我们在妈妈肚子里面,这小孩是最苦最苦的了,吃的是母亲的心血,然后稍微受点冷热,比如说老妈喝点热水,烫得你浑身都发抖,吃个冰棍,冷得你不断地打颤,在肚子里面,就一直十月怀胎就这么过来。

生下来以后,现在生一次孩子,就母子母女都得玩命,还得挨一刀,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共业,大概是吃鸡蛋吃多了,破卵。这个共业,就是每次儿女来了,都让母亲要挨一刀,就成这么一个因缘。那不挨刀那个生的时候那种逼迫,生出来那也是很苦,夹山地狱嘛,母子俩受的苦都是一样的痛苦,但是各受各的。

那刚才讲到从小父母亲给我们安排,养育,这种意愿,反正你是自由不了,自主不了的,小孩都是这样,所谓的教育不是就从这儿开始的。我记得我们那会儿小时候,生下来以后,西北人就绑在一个摇车上,就像船一样,这么一个木头做的这么一个小架子,把你浑身绑得死死的就躺在那上面。西北人的头都是扁,这都是扁的,就是睡的,南方人是这样扁的,西北人都是这样扁的。躺在那摇车上,就天天来回摇你,就绑得死死的,不让你动。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从小那开始读书,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差不多才有点缓冲了,那么开始马上要准备步入社会,你就尝尽了人情冷暖,人生百态,要经过多少。这几天,我还看到一则,就是说间歇性的踌躇满志,然后是长期性的混吃等死。

现在的人就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真的很苦很苦。成家了以后,要养家糊口,那种囊中羞涩的尴尬,那种鸿运当头时候,控制不住的这种得意忘形,你说哪一件不是对人身心的摧残,都是这样子的。

慢慢慢慢,当你稍微上了岁数,好像功成名就、儿成女就了以后,你就该退出人生舞台了。养老养老是什么,我常记得那会儿佛源老和尚,昨天是佛源老和尚的圆寂纪念日,非常想念他老人家。那会儿我记得头一次去见他,他问我说:你看我这么大岁数了,干什么呀?

老人家的眼神非常犀利,能看透心一样,不知道如何对答。说:等死啊!就等死。所以就水月光中又一场,这就走了多少年了,就是这样。

所以人生这就是苦恼无量。大家仔细去体悟一下,真的,呼吸、活着,如果一个道人,从他的正知见出离心上来讲,就是最大的麻烦,就以这个色身,人的身份活着。因为我们现在把我就给依附在我们这个色身上,就这么点儿。当然再往上,越是众生的高级一点,可能他的心量越大。

可是诸位要知道,本来我们的心是周边法界的觉性啊,第八觉知、第七觉知、第六觉知,就念念都是觉知,整个的觉性,觉性是所有整个一个面。给我们讲这些,你要怎么怎么觉知,不仅仅这八段话,实际上每一句话都是一个觉点,觉点是无量无边的,但是觉就是那一个面,那个面就是我们的本有的清净佛性。

本有的清净佛性跟这个佛性一合的话,心是量周沙界,但是我们现在就用到就这么一块地方,就这个身上。念念计较、斤斤计较,所以就造就了我们念念的无量诸苦,就是这么来的,真的是苦不堪言。

当然从大乘佛法里面来讲,让你知道这个苦,不是为了让你叫苦连天就好了,然后任何法子都不想,要开始想法子。从身苦,从心苦,实际上,心苦我们现在来讲,这一世,所有的人际关系,所有的六亲眷属,我们都是未知数,你不知道跟他宿世是什么样的因缘,千奇百怪、班班列列。

有的开始你以为麻醉地投入进去,这个非常的投入,男女感情如胶似漆也罢,或朋友、同事一下子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合作愉快也罢,可是你不晓得哪一天就反目成仇,就说翻就翻脸。这一些,都是会让你造成情绪上,从以为是正当时的时候,突然间就转得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

所以这一些身心之苦恼,我们要把它转成什么呢,转成道用,这是我们给大家讲佛法的所有价值意义,觉悟呀,要转成觉悟的力量。所以下面就开始说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转开始什么呢,把这个苦,化为自利利他的动力了。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大乐就是究竟解脱,就是了生脱死。这个时候,那么我们就要支撑着我们,投向于从凡到圣、从小到大、从然到所以然,究竟圆满的这种人生价值,这种体现。

所以为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发大乘心,大乘,乘是什么意思,运载的意思。我们相对大乘说小乘就是只管自己。那么大乘心来讲,就是要发大愿,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发大愿大心。修法要修大,这个法是怎么变大的呢,就是但愿众生得离苦,无我利他。

今天初一,初一庙里面还上供,我想想,每天护持师父们,但是自己做得很差。那么我想想,有时候初一、十五上供,拈个香,祈请菩萨加被,说普陀山、白华庵,师父们常住和合,道业精进,早得正觉。今天想,算了吧,在韦驮菩萨面前上香,说人家都已经差不多了,关注一下自己吧。诶,我就这样凝视着韦驮菩萨说,希望加持弟子能够早成道业,早能够入法界,能够明心见性吧。

结果这可能是自己神叨叨吧,但是真的也是韦驮菩萨一种感应,马上就回过来,就心里起了一种什么心念,这个就是正念。记得以前的祖师们讲过,说我们在世间法里边有善恶分别,那么在修行上也有善恶分别,这两个不一样。修行上的善恶分别,不是在世间的善恶那个层面论了,什么叫做恶,只要为自己的一切善恶都属于恶,只要为众生的一切善恶都属于善。

你看,这个大小发心就顿见分晓。当时我想想,这就是今天上午得的感应。韦驮菩萨给我,本来我还自私地说,哎呀,不管了,不顾人家了,自己就丢帮跌底地先自了。诶,韦驮菩萨就给我回了这么一个自说自话的一个见解,我当时有一念相应,真的就是无我利他。就是真的,这个善知识啊,为什么叫嬉笑怒骂皆成度化众生的因缘。

那我们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上,真的是这样的。当然首先最圆满的法,代众生受无量苦,就是劝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已经把代众生受苦的事,马上就修圆满了,这是最方便胜异的法。

其次,就我们个人来修为的话,确实为什么前面讲到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我们自己首先要经历这样的苦楚,这是一个道人一个善知识必备的资粮。

所以为什么观音菩萨累劫勤苦,妙难酬嘛,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阿弥陀佛光受思想上设计极乐世界这个苦就受了五劫,这都属于代众生苦,他就想方设法,让众生到了那儿不受苦。所以这一点大家要知道,我们自己要有苦的经历,真正的大乘行人,他就是要在这个苦海中这么历练。

你看前段时间看到一则网上,不知道是真事还是戏说,但是很有寓意。什么意思,就是有一家,挖什么墙还是什么的,挖出来一个瓶子,放了一瓶子银元。那这个瓶子是可能是窄口大肚子的,里面都是袁大头。一看这个银元,然后这家人就慢慢取,那等不及了,想数银元多少,倒也一下子倒不出来。最后啪一下子把这罐子给打碎,这银元不就是全出来了,结果有专家一看这罐子,最后去拿去鉴定是青花瓷,价值上亿。大家想一想,一罐子银元,最贵能值多少钱。

所以修道也是,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觉得,马上就要,实际上为什么大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他就是要吃尽苦头,才能够知道众生之苦,叫代众生受苦。

那我记得有一次,那会儿在文殊院碰到一个老和尚常厚长老,刚好我们去亲近他那次,他也快要圆寂了。后来他往生了以后,还给他徒弟托梦,说他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么正好那次,我从来没体验过什么叫做地震,那次去趟成都文殊院住了一会儿,住了一两天吧,体验了一次地震。待着待着,那个楼就开始动,这没经过的就害怕呀,这可怎么办呀,赶紧跑出阳台上去看,跳吧,这二楼跳下去摔死了怎么办。再往里边再去楼道里面,说赶紧往下跑。

结果看到所有的人家寮房里面的那些义工菩萨或者师父来往,就毫不动声色。就我一个人没经过地震,害怕。最后见人家不动声色,我也只能忍着,就这么摇了半天也就好了,司空见惯。为什么,有了经历了,心里就笃定了。

所以等这个事情发生了,我们上去,到楼上再去看长老的时候,这楼又开始动了,那自然而然一种加持就跟着不害怕,常厚长老就开始开示说:地震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共业,苦难众生所感的共业。那会儿刚刚汶川地震也过去不久嘛,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什么呀,我们要发心代众生受苦,这个开示就来了。只有在那个此情此景中,那么才能听得进去这种话,因为好多时候道理给我们讲,我们听不会,只有事来了,能教会。

所以真正你经历过事了,才能够教会你怎么去普济一切。当然大家也不要搞错了,因为我们有时候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我们往往会以世俗心误以为说,那众生的不舒服都让师父去拿走。不一定,也许师父也还让你更不舒服,为什么,因为他是这么修过来的,他知道众生在什么上面会生苦恼,执着什么,放不下的时候,也是苦恼。

也许他有时候在呵护你,加持你,有时候他给你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为什么,因为有时候有的善知识观机逗教,看到这个地步,正在你跟你的我执做斗争的时候,他再往上狠狠地推一把,就让你苦,看你能不能苦出来。屋漏偏逢连阴雨,才能彻底从这个屋子里面跑出来,放下这个屋子。

所以这也是一种代众生受苦,他知道我们苦在哪里,为什么苦,有执念,为什么有执念,因为贪着。他就从那个层面里面走过来以后,他知道这个苦有什么好作用,他又让你受这个苦,这也叫代众生受苦。佛法是圆的,究竟的,无懈可击的。

所以这样的话才能令诸众生,毕竟得大乐,这才能得大乐。当然,苦呀,在和尚来讲也要经历这样,我住的白华庵有一个祖师爷很有名,叫真歇清了禅师,他就有一个著名的一首偈子,就讲到出家人之苦。我给大家念一下,讲道论怀实可伤,终朝身卧涅盘堂,天天说经讲法讲开示,说论怀,修行呀,大家一起努力呀,实可伤。这会儿呢,终朝,已经身体不好了,就躺在涅槃堂,涅槃堂就是,就像我们普陀山杨枝庵颐养堂,就是等着自在往生。

那么门无过客窗无纸,门前一个人都没有,窗户上纸破了都没人去帮忙贴。炉有寒灰席有霜,大冬天炉子都灭了,没人帮忙去点烧,只有寒灰。这个破席子上,铺在炕上或者床上的席子上面,冷得都结霜了。

但是,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他人忙,这也是个出家法师的写照。色力康健的时候,天天是为别人付出服务,忙着去住持弘扬。那么有病方知身是苦,但是不用害怕,为什么,因为他有了大乘心,普济一切,已经入到圣境了。

所以说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总不妨,已经得自在了,已经得自在了。这就叫做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就是大家都要得自在,就这么乐,八苦交煎,无妨,已经彻底从苦海中抽身出来,一任因缘,已经随缘自在,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那好,这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是把后面的一段,也给大家结完,大概说一下。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这八段,我们刚才讲了,是从八个点这样进行侧重阐述,实际上,这八段里面的每一句话,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刻刻铭记在心,提起正念,这样如法的思惟,那么都是可以把我们的觉,觉悟的因缘把它能够给布得起来的。就像排兵布阵一样,时时刻刻,一切时处,都能够提起正念,这就是一个觉道的一个修行之路。

那么精进行道,就时时刻刻要忆念它,莫忘了。因为大家设想一下,就是我们很多时候,有佛法在的时候,那么你好像智慧、正见,同步有存在,并不是离开生活。可是一旦没有佛法在的时候,没有提醒的时候,没有圣言智慧语开示的时候,那你就投入到生活,一直在生活中。但是是用智慧去观照呢,还是用烦恼分别去合作,首肯生活,这是两个境界。所以在这方面,精进行道,慈悲修慧。我们刚才讲到了,如来真实义就是慈悲,慈悲到顶了就出智慧。所以说智慧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这个慈悲是三世诸佛之祖母。

那么,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你看清净法身实际上一直在,一直周遍的,但是你能不能乘得起来,能不能观照得到。观照的时候就是无处不在,就是乘船顺水扬帆一样,面面俱到的。你观照不到了,那么就不能到涅槃岸,这是这一部分。精进修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这是属于我们自利的部分,就是自己得佛法的利益,究竟解脱。

那么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就是真正成就了以后,不是当佛就当得没完没了了。入了佛的境界,真正圆满成佛要干什么,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度众生。因为凡夫有两件事:成佛,度众生。佛成了以后,就剩度众生了。就在生死苦海里边,一刻都不停歇,这样去度众生,到处去遍布觉悟之因缘。所以这里讲的复还生死,像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还会乘愿再来,这个就叫倒驾慈航,那么这是属于觉他了。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还用前面讲的这些觉悟之道,开导一切有缘众生。所以你看我们前面不是讲过了,一个具足了大乘发心行门的一个行者,他能够把一切因缘中,始终调制到我要度化众生脱离苦海的这个发心和行持上来,而且像入三昧一般的,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这就是菩萨,已经入菩萨位了。

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这是自他同出苦海。

那后面这是结语了,说竭诚念诵的功德。因为每部佛说的圣言量、每部经典,它都有它的殊胜功德在。我们不断去念诵闻思法义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听佛现前给讲开示。我们依着去念诵思惟的时候,就是跟佛一样的这么去看待世间,看待众生了。所以就称之为,以佛知见换我们凡夫知见。

这里讲到的,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罪是怎么来的,是凡夫的心造来的。那么,我们以佛的心地觉海,来觉我的凡夫之心,那自然就念念中灭无量罪。本来要造无量罪的这个凡夫心,现在跟佛心相吻相对接,那么就是可以说,念念中造无量功德。造无量功德,自然就灭罪,因为我们的心就这一个心,看你用在正还是用在反。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当然这个快乐,不是我们说的五欲之乐、舒服之乐、幸福感之乐,是究竟解脱,像极乐世界之极乐,极乐,涅槃寂静。如是八事到常住快乐,这一段是结成整个经文。

那我们不管怎么样,就是算把《八大人觉经》给大家贯了一遍,也就讲到到此为止。当然这九讲来讲,这次也是应这个因缘,刚好有这样的一个疫情。那么,大家在家里面隔离闭关,那我们想想闭关之余,大家能够闻思正法。那么在剩下的日子中能够如理作意,去修心修观,这是一件很好的就缘的事情,就着这个因缘。因为毕竟佛弟子在一切的时节因缘中都要把它利用起来。

我们的人身是很难得的,得了这个人身就不要太过于浪费,现在我们很多时候是太过于浪费这个人身。所以对于佛法也没什么大的兴趣,或者是刚刚开始激情一下,完了就抛之脑后,这一些都是因为福德因缘不具足。那在这方面可以现补,比如说能够如理地常来听法,就是一个快速的补给。

所以《八大人觉经》讲完,那么明天开始我们要讲一下《佛说阿弥陀经》,叫直心解吧。这也是另外一个新的课程,这是借这次的因缘,分这么三段,一个是先讲善法,再一个先讲空法,再一个再讲往生法。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法也是这么一个次序,明天我们再细给大家讲。

今天还有几个问题稍做一个回答。

这里因为我们昨天讲到,发心长期受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仪轨每天都需要诵一遍吗?

你如果去发心受八关斋戒,现在来讲可能你没机会到庙里边,因为都在隔离,那么建议你在网上搜一下,有弘一大师制定的一个简明的自誓受八关斋戒的一个仪轨,可以依之而行,就可以了。那么仪轨诵不诵,诵嘛固然也好,但是八关斋戒这个戒条你要诵一下,不要犯糊涂,有时候犯了都不知道。

特别是诵的加深印象提升正念,至少比如说过午不食,有的人吃着吃着就忘了,拿起来就往口里塞。这个时候如果说你的念里边,戒条的这个戒法有法体形相,这个你能够在心地上种得比较巩固,那就一般会有戒体的力量,不会让你去毁犯,是这样的。

另外,念念亲人间的温馨,念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就念到亲情去了,请问怎么办?

这个好办,你就是化小情为大情嘛。你想你自己的亲人温馨,觉得这么温馨,那么这个是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家庭组合。告诉诸位,在极乐世界清净海众人人皆如此,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法情。所以希望发愿,既然你真的爱他们,那么你不要再让他们继续轮回作伴,而是要发心让他们同生西方,尽量让他知道净土,相信净土,发愿往生,这才是真正对他们的关爱,才是叫做大亲情。

现在你只不过是自私自利的满足一下自己的自我的满足感,你为我所有,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的丈夫,你是我的妻子而已啦。那我们尽量发愿在火宅中是六亲伴侣,在极乐是法城的大亲,这样转心就可以了。其他的,念佛照念,信心不退,然后主要是要把这个愿力再多发起来,以愿力的正念助成对于世俗情见的一个淡化。

大概问题就这些,那再没有了。

好,随喜诸位能够这些天听《八大人觉经》,又一个环节就是算是圆满了。那我们再称念十声名号,以期同生西方。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上)-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中)-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下)-宽净法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智宽法师口吮腹痈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的晒蜡法师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第013集 法师与僧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2)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2)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恒传法师:功夫如何,就看心性修的如何了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恒传法师:功夫如何,就看心性修的如何了

寂静法师: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寂静法师: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如何通过积功累德去解决?

寂静法师:这样工作生活一天,所做的功德不可胜数! 寂静法师:这样工作生活一天,所做的功德不可胜数!

寂静法师:人人都有这个内在的无价之宝,你发现了吗? 寂静法师:人人都有这个内在的无价之宝,你发现了吗?

寂静法师:愿望在路上 寂静法师:愿望在路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3)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