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岁」

2020-12-28 照灯法师

化解太岁,又叫顺星、拜斗。有法师反对和批评。有僧人大力提倡。也有僧人说佛教有斋天的法事,其中要礼拜二十四位诸天,以此为据,所以赞同化解太岁祈求平安。还有人说化解太岁的仪式中,如果拜神,会失去皈依体其实,反对化解太岁的言论,我是赞许的。但从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论,似乎欠缺圆融?所以有待商榷。

虽然,佛教讲缘起法:行善自有善报,如《大般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终不相舍。

《出曜经》说:如种果树,苦得苦果,甜得甜果。善恶之报,亦复如是。

可是!事实上,很多人热衷化解太岁,目的为了祈福消灾保平安。

这些人中,有浅信的佛教徒,有对佛教只是好感的人,也有只信化解太岁的人,更有认为做了化解太岁,才能心安的人

所以,我认为,与其一味反对批评,不如顺情而化;与其让大众礼拜依赖神鬼,不如导归三宝,既能现实祈福,又能种下成佛的远因。

这样也符合如来度生的法则:何谓如来化导善巧?谓诸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彼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佛说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更何况,法无定法,摄心为上!

看菩萨观世音,随类异趣,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当然,顺情而化,是方便、是善巧,不是究竟。所以,明白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人的祸福吉凶,是由自身善恶业感招,只要行善积德,自然远祸得福,逢凶化吉,本来吉祥多福会锦上添花,这是祈福消灾的正因。

(二)佛教传入中国,受时代、人文、习俗等背境的影响,不违佛教内函,方便善巧的忏法及仪轨,应运而生,这些是度化众生的方便,绝非终极目标。

所以,出家人化解太岁,一定要领众恭敬礼拜供养佛菩萨(任选)及称念圣号经咒礼忏等,方合顺情而化之宜。

(三)《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已,礼拜供养是人不失归依之法,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

意思是说:为了护持舍宅与身命,可以祭祀诸神,如果为了恭敬诸天拥护佛法的功德,供养礼拜也是可以的,并也可以礼拜自在天王,世间国王、长者、贵人、老者、有德之人,这样做都不会失皈依体。

但!礼拜天神,也仅限于拥护正法的诸天神众。

斋天法会,礼供诸天,一是基于上述原因;二是引导众生敬畏天地而止恶向善,而且是在先礼赞供养三宝后礼供诸天。

如果没有区别的礼拜天神,而且相信、依赖他们能救一切烦恼痛苦,就会失去归依三宝的身份(失皈依体)。

《佛说戒消灾经》说,一人因受五戒,吃人鬼即不敢近身。

可见,凡是归依了三宝的佛弟子,一般的邪灵鬼神不唯不敢受礼,并且还会遥远的逃避!

《顺正理论》说: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亦不求比丘礼,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解:诸天神众,不敢受五戒居士与具足戒比丘(僧)礼拜,怕损自己的功德和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三宝是我们最究竟的归投处,舍宅、身命有危险时,与其向诸神求护,不如向三宝求护,这才是学佛人的正行。

一因,诸佛、菩萨、罗汉的神通力、威德力、智慧力,才是圆懑无碍的,诸天鬼神,都要信奉并护持佛法,福慧双修,求成佛道。(《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经都有说明。)

二因,天曹天府的神祗,只有依众生善恶业,赏善罚恶的权力,而无转变众生善恶业的特权。众生行善积德,他们不会降祸;众生作恶多端,他们也不会赐福。

所以,众生的祸福吉凶寿夭等,并不是神祗强加或恩赐,均是众生自己作主,行善善果,作恶恶报。

终上所述,善巧方便用佛教的方法化解太岁,才能引领大众,同归三宝,近祈人天善果,远种成佛因缘。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到寺院拜佛该如何烧香?如何防骗? 到寺院拜佛该如何烧香?如何防骗?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农民不用农药会如何? 农民不用农药会如何?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索达吉堪布:请不要给亡者增苦,清明如何为亡者超度? 索达吉堪布:请不要给亡者增苦,清明如何为亡者超度?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学佛之人该如何面对老鼠?看看我和小老鼠的故事 学佛之人该如何面对老鼠?看看我和小老鼠的故事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你准备如何面对修行路上的考验? 你准备如何面对修行路上的考验?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当蚂蚁在家里各处扎堆聚会时,如何让它们自行消失? 当蚂蚁在家里各处扎堆聚会时,如何让它们自行消失?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如何将逆境转为道用? 如何将逆境转为道用?

放生文库:何为趣田,应如何修种自己的趣田 放生文库:何为趣田,应如何修种自己的趣田

临时抱佛脚之际,该如何真心发愿求佛加持? 临时抱佛脚之际,该如何真心发愿求佛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