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师:阿弥陀经直解

2020-11-28 宏海法师

(第一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今天我们依然是每日闻思半小时这个系列讲座。但是,今天我们内容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讲《佛说阿弥陀经直解》,就是这么直心直口,或者说直截了当,从我们讲的,发心上,直心直口,从文义上来,直截了当。但是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是什么,就是直接会到我们的心地法门中来。希望这次课程能有这样的特色,被大家读懂,理解。

那么这次从因缘上讲,我们先讲了《安士全书》,是善法,戒杀、戒邪淫。再讲《八大人觉经》,算是觉法了,觉悟之法,也就咱们讲的空法,四大苦空。

但是诸位要知道,虽然讲是这么讲,可能大家也有点觉得我迫不及待地就又要回到,把大家拉到这个净土法上来,因为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是从寿命的长短上,从人的福报上,从善知识的多少上,从大家对于三宝的恭敬,修法的精进、懈怠上,等等诸如此类的机缘中,只能说把这个善法、觉悟的佛法,供养给大家。

但是,能修到几分算几分吧,彻彻底底圆满,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因为在这个五浊恶世来修善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整个我们的因缘中,恶的成分太多,下堕的力量太大。

那么在这个娑婆世界修佛法来讲,一进九退,很难冲出这个三界的牢笼,所以往往是善法修不好了,就要堕地狱,佛法修不好,还是在轮回。那我们今天要修净土法,今正是时,讲净土,讲往生极乐世界,讲和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清净海众一起去修,所以大家倒不必觉得突兀。实际上,至少我个人认为正是应机、应理、应时的方便,方便次第。

而且说实在的,说到修善法,我们不说修善法倒也罢了,你说到讲善法,我们都不知道,仔细地反思一下,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有多坏,还去修善法。那么说修空法修觉悟法来讲的话,虽然说四大皆空,天天讲说照见五蕴皆空,你不去修,都不知道我们的执着有多厚。

还好,我们今天修的是净土法,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这个非常具足一切功德圆满现成的心地,这个广大无边、不变随缘的我们这个心性中,哪怕说善法修不满,觉悟法修不到位,那都是因为我们心地中发挥力不够,但是我们可以修什么呢,今天讲的法叫入法界法。可以说,总持了善法、空法,又超越于善法、空法,直接修入法界法,就是去净土。这个法不存在发挥力不够,只要我们随顺佛的教诲就可以了。

所以说从佛说这部经典的因缘,就是《阿弥陀经》,和我们这一次因为这个疫情而启动的这个法缘,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我们也算是依教奉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情况。

当时佛讲法的时候,先讲的《华严经》,我们再重复地复习一下,那么讲《华严经》,里边倒是讲的很广大,整个华藏世界海十方微尘数国土都讲到了,最后也没落下说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这么多的大菩萨都劝他们去往生极乐世界。

可是讲《华严经》的时候真的是满腔热血,但是四面冷墙,为什么,因为能够听懂相应的很少,很多在场的根器几乎跟聋子哑巴一样,就是听不太懂,法境太高了,曲高和寡。

所以没有办法,释迦牟尼佛才开始讲的《阿含经》。讲《阿含经》,诸位知道,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它确实非常容易让人接受,也可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感觉到快速的有成就感。

但是它的这个局限性,就是它只是小根小机修的法,它不是究竟圆满能够成就佛道的,差不多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就只能就这么凑合着过吧,讲《阿含经》。所以在比喻里面,常把它讲作是一个中途的化城,而不是最后的宝所,有这么讲的一种说法。

那么讲完《阿含经》以后,开始第三个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讲方等经典的时期,大家要记住这个概念,叫方等,什么意思?就是方嘛,等嘛,很广大的意思。这一类的经典开始出现了一个转机,是什么呢?就开始导入大乘佛法了。

大乘佛法特别重要,这个大乘佛法,就是在方等会上,他很包容性极强的讲法内容量,从《阿含经》以后到讲般若经之前,所有的内容都在里边,这里面设计了所有适合任何根器的教法内容。

假如果我们有去了解一下就知道说,《华严经》是讲的别教和圆教,高妙的境界。《阿含经》只能但说三藏教,就是小乘法。只有在方等会上讲的是藏通别圆,也就是所有的大小教法都含在里边,这是方等会的特色。大家一定要记住,这里边的净土三经,包括我们讲的《弥陀经》,就是嵌在这个时间段讲的。

那么为什么要给大家说这么一段的内容插进来呢,就要告诉我们,在这个时间段,它适合所有的根器,转过来说,就是一切根器都适合入净土法。在《阿含经》里面就只字不提说有他方国土,诸位想想,我们现在都能够听到有十方世界,三世诸佛,十方国土,你去翻开《阿含经》去看一下,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去提有他方净土。

只有到了方等会才开始说大乘,我们要稍微有点专业的话,就知道方等的特色叫褒圆叹大,斥小弹偏,开始褒讲褒说,赞叹大乘法。所以你看这里边最典型的《维摩诘经》就是方等时的代表,他里面讲到许多菩萨的净土因果,什么直心是菩萨净土,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等诸如此类的,就不断地在里面开始贯彻大乘,贯彻他方国土。

所以大家设想一下,因为后面还有几个阶段,像般若时,还有法华涅槃时,《法华经》、《涅槃经》才是最后的压轴,总结陈词。那么按说净土法门,我们常说到净土法是总持法,是导归极乐。按照这个地位的编排,那么他应该在最后才说,压轴出现,为什么讲了《阿含经》,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在方等时全盘托出,讲净土三经。

大家想一下,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救度心切,也就是说,在这个一有可能的情况下,他马上就无问自说,说这个净土的胜异方便,希望在这里边从始至终具足善根福德的因缘者,能够已生、今生、当生极乐世界。

也就是说丝毫都舍不得浪费一点点的净土机缘,唯恐一个人本来有机会,但是由于说得晚了,错失良机,没有去到极乐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在方等会上就赶紧说总持圆顿之法,这个是我们要体谅佛陀一片婆心切切。所以我们就在此,也算是讲了善法,讲了觉法,就赶紧说净土,不想再拖,特别是在这个时间,这个时代。

那么真正的净土法,真正的也算是圆顿教法,让一切根器都能够入这个圆教,在方等时就开始入圆教,所以你看世尊讲法设的这个格局有多巧妙,布局有多合理。

所以我们今天也是要讲净土,希望能够与一切有缘中,在不能圆满的成就中,能够得成就。佛法中,我们常讲到,依行也能入,依信也能入,那么信为道元功德母,以信入中,来不及次第了,所以说这个一生成就之难信法,就是说《佛说阿弥陀经》。

大家要意识到,《佛说阿弥陀经》不仅仅是救度、救护,而且是救急的,非常时期非常之法,《佛说阿弥陀经》,大家不要看到这么简短的一个篇幅。这是我们要差不多了解一下当时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背景,所以我们叫直解,就是直接了当,赶紧说。

二一点,除了背景情况,我们从内容上也要了解一下方等会上讲的净土三经,来突出对于《弥陀经》的进一步确认。首先净土三经,叫《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还有《佛说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是在灵鹫山上讲的,去过印度的有可能会到过,耆阇崛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开始从凡夫,而且还是一位国王,那么弃国捐王,发了四十八大愿,世世修行,得成佛道,成就了这个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把他从凡到圣,一切愿往生者,同样跟他一样,皆得成功往生到净土,这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有好几个重要的版块,大家可以去读诵一下,就能明了。

第二个是《观无量寿经》,这个是在摩羯陀国的王宫中,因为当时发动了一场***,所以引发了世尊,就王宫里边,后来又移到灵鹫山,两个地方,说了净业三福,我们刚才讲的也有善法,也说了十六种观法,最后说了,持名最周遍。这特别是里边《观无量寿经》最重要的教义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整个宇宙万法的核心真理、真实状态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叫《观无量寿经》。

那我们去读一下,发现至少里面还有很大的篇幅,还从因地讲到果,还从这个因缘广大,希望大家能够分门别类地去入这个净土,特别是除了持名,还有观法,一样一样地去观。

只有《佛说阿弥陀经》是在当时的祇桓精舍,无问自说,直接就来了一通,尔时佛告长者舍利弗,前面什么都没有。而且《阿弥陀经》言简意赅,直接说什么呢,成功的关键就是信、愿、行。我们学这部经典成功的标志,就是将来出现佛与圣众现在其前,往生成办之时,就为了这一刹那,光辉的一刹那,超凡入圣。

所以大家纵观这三部经,大家发现了,可以说一次比一次简明,我们都能感受到,一次比一次紧迫。直至说《弥陀经》的时候,那就是能不说的就不说,能省的就省,能减的就减,唯留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当信;应当发愿,当发愿;若有善男子,若持名。就留下这三个,不必多也不可少的三要素,说到位了,就说了佛说此经已,就说完了。

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弥陀经》的救度是最广、最普及的,为什么佛门各个宗派都把它奉为每天的五堂功课里面的一堂,每天的日课,这个事实已经形成了。所以说在这一点内容上,我们也能够体悟到,佛陀彻底的这个迫不及待同体救度的大慈悲心,这也是我们再学《弥陀经》的缘起。

为什么说要再学呢?实际上,我此前也讲过,那古往今来更多的大德都讲过《弥陀经》,三部权威之注释,我们也众所周知吧。那么我记得此前也讲过,一次是录了视频,现在网上还有,虽然几次都不成熟,甚至很片面。

那么也在普济寺讲过一次《弥陀要解》,也算是连经带解这么过了一遍。我记得还有一次广东佛学院那个速成班,也讲过一次《弥陀经》,带说净土。还有一些道场去讲,有的讲完了,有的没有讲完,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就偏跟《弥陀经》有缘。

我现在回忆起来甚至有一年,我记得过年去五台山拜山,那会儿还没有微信,只有微博,我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想讲《弥陀经》,在微博上每一次发只能发一百四十个字,我记得那会儿。在这样的情况下,住在那个庙沟村里边还没有信号,那会儿大黄,一只狗陪着我走到村口,有了信号,摸黑,到了晚上,因为早上磕头去拜黛螺顶,那么回来了很累,稍微洗涮一下歇一下,完了吃饭,吃饭再经行一下,一不小心就到了下午了。到黄昏的时候,才带着那狗,就我们俩走到村口,坐在那石头堆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讲《弥陀经》。在微博上只能最多发一百四十个字,那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超了,还要精了精,再减了减,把那语气词或者标点符号,有的就能省就省,那样去讲《弥陀经》,都觉得自己法喜充满。现在既然有这么一次因缘,那我们算是而今再续《弥陀经》这个法缘,净土法缘。

为什么要讲,我总觉得因为,为了报恩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说,世尊,释迦牟尼佛,《佛说阿弥陀经》,在娑婆世界讲了。阿弥陀佛曾经的愿力,那么多的修的苦行,给我们成就了这个极乐世界,现在正在西方。所以我们就不忍不说,不得不说,必定要说,那么今天在此再说一遍这个《弥陀经》。

另外一个,就是说第三点,从法门上而言,我们一直在强调说净土法门是个大总持法门,说极乐世界,法界的首都一样的,一切法门可以说都是净土法门的分门,这个话,诸位,一点儿都不带夸张的。因为我相信我们,我也关注到,就不断地这么重复讲,或者有时候也会带起老话,或者有一点点小小的新的发挥,也许我们在听讲的过程中还会生起疲倦心,会觉得说,哎呀,又是这一套,还是这些话。或者将带心,就是带听不带听的,乃至心里觉得说这说的有点过了,没到这份上吧,你说夸张赞叹一下也行,但真实功德真有这么广、这么大、这么深吗?

那告诉诸位,首先我们一定要反思到,这是我们的疑心所,烦恼心所,由疑心所带着其他的烦恼心所,哄抬起来的一种业力障碍。你不要小看,那很可能会障我们这一生的往生大业。所以一切法门都是净土的分门,很多人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呀,特别是修其他门的。

我们讲到一切经教都是净土的注释,这个不要说我们说还不了解经教的,通了经教的,常深入经藏的,一听这个话,有可能就会马上反感。

所以跟大家讲,单从这个宗派而言,宗派里面有两个宗派特别特别,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说比较平等广大,一个是律宗,一个就是净土宗。律宗是为一切宗派服务的,其他宗派都不能离开律宗,离开律宗没法修,底子没有了,戒律。那么反过来,一切宗派又都是为净土宗服务的,都是汇到净土法界里面。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到位的认知。

其他的不说,单从这个,我们就挑一样,就从显密而言,净土我们说显密是圆融的,这个是我们单从密咒的意义上来论。

因为我们每次,大家看法本,我们每次诵《弥陀经》,包括我们上早晚课的时候,《弥陀经》诵完了一定会连续诵三遍《往生咒》,往生神咒就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这个叫《往生咒》,肯定是附在《弥陀经》的后面。

那么大家看看这一个就跟《心经》一样,很微妙,也很到位。《心经》倒是一部经里边先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然后完了以后一直说到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一直空到底,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就开始密说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跟大家讲,《弥陀经》也是这样,《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咒》的显说部分,这个《往生咒》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密说部分,它显密也是圆融的。换句话说《佛说阿弥陀经》就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经》,就可以这么认为。

那大家就要发现了,为什么说《弥陀经》功德这么广大呢,大家看《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经》,我们可以说陀罗尼去掉也可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经》。

告诉诸位,拔一切业障根本,这个断句,我们试着断一下,为了方便大家去领悟这个法义,拔一切业障根本而得生净土,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业障定能拔除,带业往生,就说到这个修行诀窍。就是任何一切业障都能够拔除,只要修这个法,所以叫拔一切业障根本,就是业障根本,反过来就是你的根本业障,定能拔除。

再断一下,拔一切业障而根本得生,说明什么?根本得生,就是一定能生,这就叫带业往生。所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什么是生净土之陀罗尼呀,陀罗尼就是总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佛说的,南无阿弥陀佛,《佛说阿弥陀经》。

所以从这一点,我们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切片,跟大家说,就是再大的赞叹,再殊胜的功德,我们都千万不要觉得适可而止。信心、悟门、修持、证量永远都是不可限量的,只有到了成佛才能歇手。包括我们以这样的这种欢喜、法喜去对接净土法门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说,说过了,怎么可能说过了嘛,大圆满觉,能说过吗?圣言量,能说过吗?

所以从这一点在我们对于净土法门往生之法,你就去再去进一步地放大,再去推进特写去看它的功能,它的功德,它的妙用,我告诉诸位是永无止境,获得的法喜,而且要运用在我们的信愿持名上来讲,这也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净土法的修行诀窍,至少是助行的诀窍,事半功倍。

犹如我们讲到说已经是第一方便了,告诉大家,第一方便中依然还有你没有发现的第一方便。所以就好像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已经相好光明无等伦了,依然还可以发现说什么,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这就是这样的法境,你要细细地体悟,一定要把它兑现在我们心地上,这是我们讲净土。

另外一点,这一次跟大家讲到说,再说一点,就是说我们学修净土,往往还是说理所当然,把目光投向往生的时刻和往生后的这个光辉灿烂,这种殊胜无比,由此才好像把这个力量转回到我们说信愿持名的这个修行力度上来。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满满当当的在等待,到了净土以后,大展成佛之行,基本上我们都是这样子,所以说好像学修《弥陀经》,不就是为这个吗?成就往生大业。

然而或许,这个我们可以或许一下,刚才讲到显密,显密,密有各种密法,要么是密咒之密,或者是密意之密,还有这个显极之密,现前的密。那么我们从密意上来讲,或许诸佛的密意,就是说当我们发心启动信愿持名修净土的时候,也就是说以这个三资粮的宗旨,带动我们一切的净土知见起来的时候,也许当下就从娑婆世界的凡夫的身心中开始启动,在净土圆修、圆得、圆成之法,我们都不知道。

就这个法的带动力,就我们现在不是叫带惑带惑,这带惑力就如此之强,我们根本就带得我们不知道有这么微妙殊胜圆满。这一切都是由佛说阿弥陀这个功德流淌出来的,所以真的是,可以说是殊胜之殊胜,净土教义美不胜收。接下去,我们就尽你自己的信愿功德来去承载,来去承担《佛说阿弥陀经》的妙义。

当然我们这次讲,实际上最主要的点,那我们下一次讲,最主要的点是什么呢?叫做直心解。实际上这次主要的讲,就是想融事会理。事就是我们现象,现在的一切万法,会理就是我们要会到当下一念心性真理上来。

这个法人人都在说,自古都在讲,一直我们都在听,可是到此时此刻,也许我们依然还是这个刀口拉开了缝合不了,没有入这个无碍法境。所以这一次讲《弥陀经》根本的学习重点,就是想把大家从一个以事为根本的习惯传统上,尽最大力度地能会到事理无碍的这个见解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叫做直心解的一个,直指心地的一个初衷吧。

那好,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这三点,算是热身一下。

那好,今天内容就到此为止,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晚上继续。

阿弥陀佛。

(第二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们是讲这次《阿弥陀经直解》的第二讲,每日半小时。原来这个题目想叫融事,融化的融;会理,开会的会,会议的会,融事会理直心解。是想把这次的课程讲到这么一个期效吧,希望能够在见地上,或者说能够把这个像杠杆作用一样,调得把我们的信愿持名能够再承载的一个大的这样的一个高度或广度。所以说最大限度地导入这个事理圆融,是这次讲《弥陀经》的根本学习重点。

可是实际情况我们老说事和理,老说事和理,大家基本上对于事理为什么圆融不了,就还是对这两个概念没有走心吧,或者说没有去投入过。事,就是指的我们所有的现象界,我们踏踏实实的生活,我们所有的所思所想起心动念,还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一切的万法,这就通通属于事,只要你能感觉到的就叫事。那么什么叫做理呢,就是这个森罗万象,它一定有统一的东西,背后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理,我们常讲到理体,理体。

但是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他只能对待着讲,实际上真正的实况是:事和理是一个东西,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用现象来体现的,它就是一个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要用:手伸开了表达事,手握住了表达理。实际上,这也是多余的,是这个世界造成的一个无可奈何的表达吧。实际上,手伸开的时候,这就是事,这也就是理,就是这样的。

那好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因为净土法门从传统上弘扬修学,它都是以事为根本。所以讲这个课也是有风险的,我前面也讲过了,有可能有一大部分人就要上来,上很大的台阶,但是也有可能有更大一部分人就掉队,云里雾里,甚至会减损他的信愿,这个大家一定要听对。

因为你看印光法师就讲过,善导大师那么厉害的祖师爷,那么他在《观经四帖疏》里边,也主要是尽情地以事相上去发挥净土,就是谆谆劝导的让大家要相信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世界,相信阿弥陀佛,他就是一个拟人化的这样的一尊佛,像我们世间的人一样,然后念佛求生西方,念念不舍。唯用这个宗教情怀用到极致,这就是善导大师留给我们的一个门径,这是最保险的。

那么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祖师爷,就是彻悟禅师,十二代祖师,他那会儿开示的时候也讲过般若和净土,般若就是代表空,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理。说般若和净土这两门大义,他讲到就是说面是两面,体是一体。

般若就是即缘起而明性空,净土是即性空而说缘起,那还是认为净土方便的把它划分到缘起有的这个层面,给它这么一个定位和面貌。

但是我们今天把它中肯一下,就是说事和理两个修法,它关注的点不一样,所以我们投放的着力力度也不一样,它都属于修行的门径。但是一个是依着感性去顺势而为,就是在事相上去修;一个是从理性上去管理自己的这个当下的念头,去反思和回归。

所以它一个是尽情的,随顺佛说的,就利用我们这个情把它扩大把它究竟,顺势而为。一个是止念的,当然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这个止念还有误区,这就是一个麻烦点,就是我们一般都以为止念它是一种上等的修法,好像在掌控之中,禅修也罢,观照也罢,觉性也罢,等等诸如此类的,就总以为止念是更为理性的修法。实际上,殊不知尽情的这个效果,可能更为到位和精准,因为止念是非常难以调适的,大家晓得。

你看,就好比说天台宗的这种观法,就观念,那么在这个观法里面不是建立三观嘛,一会儿观空,一会儿观假,一会儿又观中,最后又说这个次第三观还不圆满,要即空即假即中,这样子守在一处。

反正是偏一类也不对,守一处也不行,就是所谓的最后落了一个圆顿三观,不思议三观。那从中大家就发现了,这个止念的火候是极难调适的,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修,实际上在玩票,不是真修,连会修不会修,你都没有入到那个会修中。

但是实际上尽情和止念,它是同一个效果同一个手法,问题现在我们就不能同步在一个见解上。所以往往我们是一个半吊子的状况,就是说尽情吧,也没有尽,没有真正地依着佛说的用宗教情怀把净土信起,信到极致,所以没有尽他就有凡情。印祖说了竭诚自可转凡心,就是让我们尽量地去尽情。

可是说到止念,我们也止不住念,为什么,几乎我们认为止念就是断念,实际上止念它是一种什么,是让我们不在这个当下的念上再进行游移,就任我行,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这个状态。

但是,我们一说应无所住了,就不生心了,就一定要把念头,压在那儿,按在那儿,死执在那儿,这就没有了觉知了。所以止念,它实际上是伴随,是一种无间的伴随觉知,他不是说再进一步去攀缘妄念,但是他绝不是说把念就死在那儿,就断,这就是几乎我们现在在两种修法上都不能够扎到底的缘由。

那好,再回到我们的这个本源上来,但是在净土法门的弘扬学修中,一直有一个永不消失的干扰电波,是什么呢?误区就是事和理不能会通,往往是以事障理,以理来坏事,特别是以理坏事的这个方面体现的弊病更大。

大家都听过,我们再说一次,比如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一句非常正知见的一个理,也是一个包容了事的理,但是往往被我们二元世界的凡夫,在理解上就跑了偏。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你比如说,我们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修净土求往生,念佛的时候,会有一种说法,说你这个太着相了,说净土就在心里,西方就在当下,自心本具的。

你如果这样的是着相修行万劫不成,说无相修行在一念间,然后说你着相修行,跟佛法的根本是不相应的。他反正是弄得好像就是说,你修念佛求生就肯定不是唯心自性,假如你能够认识到唯心自性了,一定要放弃念佛求生西方。历来的大病由来已久,就是因为事理不能够融会。

所以我们打个比方,就像咱们中国人传统上不是以前就一大家子,大家族四世同堂,本来这一大家里面,还有这个大房二房或者长子长孙,次子次孙,就是一大家子,一大家子是由一小家一小家组成的,这才叫一大家。

可是我们说的时候,有大家小家,实际上它就是一家,那么一家里边包了这么多大家小家,这就叫唯心自性,也叫唯家自家,可以这么理解。

而问题是我们现在好像说到唯心自性了,就是说反正你已经意识到有一大家,就让你不要去好好过小家了,就是有大家就可以了,就把理念投到大家,就要拆散小家,要泯灭小家一样,那大家在哪里呢?那么假如说让你好好地去过这个小家,他就认为你已经违背了大家,这就是唯心自性的一个误区,容易让大家执理废事。

最好的状态是心知肚明要靠大家,但是我依然老老实实过好小家,总而言之,就一家,这是最好的状态。可是因为一直有弊病,迫使很多祖师爷们只能偏于说,你好好过小家就可以了,确实也可以了,因为小家一直就在大家中,就这么个意思。我不知道讲到这里,有没有讲到点上,或者大家听到那个七寸。

总归我们这次融事会理解,就是让大家尽量双管齐下,于事于理圆满地来增加我们的信力。就是所有的法义,这次讲《弥陀经》,就是通过现前的事,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我们讲西方十万亿佛土跟我们现在娑婆世界,大家听法,正在闻法,我们现场也罢,诸位在线上也罢,这都属于现前的事。

就现前的事能够入到当下的理,依当下的理,能够融合成现前的事,就是把它弄软,不要把理是僵硬的理,摆在一边,事又是现前的事,非得把它掰成两半,万法唯心,心唯万法,净土唯心,心唯净土,就是要依着净土法门而不离这个纯粹的唯心之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明白了以后,在修净土的时候,全体明白它就是在理,就是在心性中,就是在实相里,但是也不除开当下的法境,要去回望呀,回顾呀,要去展望呀,又去定是非,又是论对错呀,这一些都属于心外求法,这一点。

这次我们讲这个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需要我们有一个什么见解,我们设想一下,就是大家建立一个什么呢,首先相信我们自己有一双大眼睛,这个大眼睛就是我们的心。

不要说极乐世界、娑婆世界,这算个啥,就整个华藏世界海一大一真法界,到处都是,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我们的视野,这是一双大眼。但是同时又要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小人物,小人物就是我们的身,现在沦陷在轮回不由自主,所以只能够借佛说法,修行度化。

这个大眼睛就比喻我们的心,心地心性是周遍一切法一切事物的,所有我们刚才讲到的,看得到的想得到的,一切都是心的部分,无限的这个大眼睛。十方三世微尘国土诸佛都尽收眼底,这就是我们的心,一心本具的。

正因为我们的一心本具,所以才能切实地见到我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小凡夫,我们这么广大的心量,现在用在这么微小的色身上,一个小凡夫。那么依照极乐世界佛的愿力,借着这两土世尊的因缘,让我们得以知道、相信、发愿,往生西方,圆成佛道。这才能从小人物从小凡夫变成大人物,这个大人物是跟我们大眼睛同步的大眼大人,这就成就,就叫法界藏身。

所以我不知道老作比喻,大家听明白了没有。这个大眼睛,就是我们说的真如法性,我们的理、心性,这个小人物就是我们依照信愿行求生西方,就是这样的。这个大眼睛,实际上是小人物的大眼睛,这个小人物慢慢开始修,一直修成大眼大人物,从来没有一刹那间离开过大眼睛的关注,这才叫做唯心自性。

当然这还不是我们这次讲的制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还是分开论,我们现在是希望大家把心提上来,能够当体就融到这个大眼睛小人物,也就是心和我们的身,它是一体的一个法,就是一个法,完全没有必要再把它摘成两个平面,它就是一个立体,用我们的信心去穿透,去穿刺,这是一种修法。但是如果能够入到这个法境的话,就特别的殊胜,非常殊胜。

所以换个角度,就是说我们从凡夫以信愿持名求生西方,这都是一系列的事,我们正在发生,正在运作,正在积极地修证成这样的一种状态,全体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心的作用。你不要离开信愿行,离开求生西方当下的这个状态,再说有一个别的真心,全体当下就是心的作用,这就叫唯心。

那么这个心性作用唯一的、真正的、实打实的体现方式是靠什么,不是靠我们去描绘心性,猜想心性,好像要悟这个心性,完全不是。只有信愿持名求生西方的这个过程,连一点一滴都不能落下的全部认认真真的过程,这就叫做自性。要把它合拢,我们昨天讲的,一定要把它合拢。

本来它就是浑然一体的,但是非要让我们的分别心本能地拆开,所以说这个融事会理就是由这个法义引发我们的智观,入到这个不二的信愿中。

大家此时此刻就可以融这个事理。你看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的事就是理,这就是理。所有我们讲真如实相,往生西方,它就是一个理,也是一个事,你不要用事和理去判断,它就是一个,就一个。

一旦入了这样的法喜,效果就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就会出现说,放一百个心,我肯定能往生,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我现在就在往生的路上。然后还会提满分的力,一点都不会懈怠的,自然而然下意识地就会说:快点到,赶紧到,一定到!念阿弥陀佛,深信发愿,就这样。

这一切就完美结合起来,你都不用刻意一样的,就自然而然好像天天活着,就是已经入了这个净土的法了。

如果说再继续拔高深入,纵然我们这样讲事理一如,可是我们还是不能把能听的这个思想和所听的道理(合拍)。就是我们刚才听到,所有能听的思想是我们的事,就你会想、你会认识、你会判断,所有这些我们的事,都用在妄想上,没有完全合拍在我们听的这个理上来,你只要合拍在这个理上来,能够再推进再真切再亲切,把这个道理就完全柔软运化到我们此刻的心念的时候,这个就叫信顺。

这样念佛就会事半功倍,信愿就会身不由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叫禅净双修。如果一旦这样,至少有一个指标它会出现,就是一切的问题都烟消云散。比如说我们可能是,念佛着念佛着,突然间就会生起妄想,就害怕自己往生不了,又觉得我自己修行得不够,就会生起疑惑,生起恐慌。往往又会觉得说,哎呀,念佛到底怎么念呀,我心摄住了没有,是正心的还是散心呢?我这功课怎么样,是否适合,如法吗?是应该多闻广学呢,还是就一句佛号呢?有时候又会觉得自己念得不好,心很散乱,反过来说其他的法到底修不修?不修嘛,好像有一点因缘,修的话,又觉得影响自己修净土。

完了以后,又害怕自己修不成,最后最终临终下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什么,大家要记住,烟消云散,为什么?就是他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力量,下意识地就可以给自己开示,不存在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事理一如的功德,在见地上。

所以大家有了这样的一种事理圆融的信心和见地,你才能够理解,理解什么呢?为什么祖师们开示说,我修了净土了,达摩祖师来给我说禅,我也再不改了。释迦牟尼佛现前再说还有别的法门,我也不违初愿。为什么?他不是真的说好像你跟一个固执的铁心铁胆一样,他是因为你心里通透了、明白了、笃定了,因为根本就一样,还有什么改的必要,就是佛、祖师来试我们来了,事理是圆融的嘛。

你才会理解为什么有一个怀玉禅师他那么牛,他牛到什么程度呢?他就要金台往生,就要阿弥陀佛执金台来,银台来了我就不去,就这么牛,他坚固的信心是为什么?因为他坚信心性具足一切功德。这个理,心性之理具足一切功德,想怎么发挥事就怎么发挥事。

才能够理解,才能够确定说,诶呦,有的祖师临命终的时候,大家要知道,六欲天童次第来接引。你不要吹牛以为说这有什么呀,我也不会生天,生天还在三界之内,六欲天还在欲界之内,你根本受不了。

像上次讲《安士全书》的时候,文昌帝君前一世他是个山神,就因为有人来烧了几炷香,求了他一下,想要个儿子,他就控制不住,就跟着走了,投胎去了。大家设想,六欲天童来次第接引,那是什么境界,你当人你没见过世面,你根本不知道有多么的诱惑,但是他坚决不去,就等着佛来接,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事理圆融,有了这个见地,这个事理一圆融,见地透过来,就是一种戒定慧,就是一种定力。

所以说在这一次我们讲《弥陀经》,在这个就事论事居多的基础上,能够以事入理,以理来融事,事理的一如,这是我们今天特别要给大家说的重点。

那好,我们再迈入这个具体的内容上。先讲一下经题,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以往我们字面上理解的话,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叫佛,然后他教化有缘,了生脱死成道的方法中,有一个特别的方法他知道了,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他告诉我们,就说,说这个净土法门。说什么呢?

说彼土的教主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去往生,最终能够成功在那儿一生补处成佛,这么一件事情。所以讲这么一件事情的一部宝典就叫经,就《佛说阿弥陀经》,此土的佛说彼土的佛,为了让大家皆能往生,就这么一部经典。

那么从这部经题,《佛说阿弥陀经》六个字来看,我们都知道常说不是佛叫做觉者吗,觉者。佛者,觉也,觉悟的大圣人。在娑婆世界或者说整个法界,大家要明白一个范式一个轨则,就是一切的觉者的行者的这个觉悟之道,都不能够离开般若波罗蜜,这是三世诸佛十方诸佛不共之法,根本法。

所以《心经》里面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乐世界也得过这个法,般若波罗蜜。

我们说就是从闻慧、思慧、修慧得三摩地,觉悟这个实相境界。但是在觉悟的这个轨则上,怎么觉悟呢?只有一个套路,就是从文字般若,它是一种工具,来起观照般若,它是一种手法,我们说的法门。文字般若工具就是教法经典,最后入实相般若就是目的,这就是三摩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都绕不开。

你看咱们这儿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成就的。他当太子的时候,到城门那儿去云游,结果就看到这个老病死,然后又看到有一种修道人沙门,所以他才发了这个出家之心。这一些老病死的场景和概念对他来讲就叫文字般若,给他以启发,给他以机会。那么慢慢发了心以后就出走王宫,寻师访道,入山修行,然后一直到菩提树下,之前这一系列,包括菩提树下成道之前,都叫做观照般若,就是运用手段去禅修,观照,观察的观,照见五蕴皆空的照。

那么最后在菩提树下直至终于成佛了,这个就叫做证到实相般若,三般若。文字和观照般若还属于方便般若,就是运用方便善巧,为了入实相般若,就叫究竟般若,究竟智慧,这个套路你要明白。

那么阿弥陀佛也是如此,阿弥陀佛当时他是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读《无量寿经》都是信口就来。这句话说的就是当时他听佛说法,就是听到文字般若。

然后他就思惟摄取庄严国土清净之行,或者也讲到说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实际上就是阿弥陀佛修的观照般若,其中的内容包括称性发四十八愿,观照般若。

那么最后释迦牟尼佛跟阿难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这就是说已经修成,叫实相般若。还是这三般若。

那我们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个,因为等一下我们要以这个法去论一下经题,来跟我们的心地合拍,合拍什么呢,就是这个觉悟,这个觉照。所以大家要把这个先匡死,为什么,就是一切的佛法修学成功,无一例外就是这么一个轨迹、模式,由文字般若引导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

所以大家有了解教法的,天台宗里面有一个概念特别说得好,叫三轨,轨迹的轨,仪轨的轨,这个东西它又叫三法妙。这三轨是什么呢?一个叫做真性轨,真实的真,本性的性,真性轨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实相般若。

还有一个叫做观照轨,就是刚才讲到的观照般若,轨道的轨,轨迹的轨,不要听错。那么还有一个叫资成轨,资,资粮的资,资质的资,成功的成,就是一切开发或者促成观照心行的引发条件,实际上就是咱们说的文字般若,这个叫三轨。所有圣者必须依这三轨而成就,不得绕过去,不得走开。

好,那我们看一下《佛说阿弥陀经》这六个字,这个经题实际上就把这三法,把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表显得非常的圆满和圆融。

我们大家来看,当然说到觉悟来讲,我们都知道,觉者嘛,以前我们在讲《弥陀经》的时候也讲过,佛者,觉也,也讲过从这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角度,那实际上这部经典也吻合。

《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佛就是自觉,就指的释迦牟尼佛已经觉悟了,成佛了;然后说,就是觉他嘛,为五浊恶世说这个难信之法,就是觉他呀;那么阿弥陀佛就是觉行圆满,无量光寿。

再一个,也可以把阿弥陀佛当做本觉,为什么,法界藏身。我们也讲到本觉,然后还有一个始觉,就是说,本来阿弥陀佛成就已经十劫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一开始佛说的时候就是大家开始觉悟了,知道有净土要往生,就是始觉。

那为什么叫始觉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儿得了究竟觉大圆满,才能把这个本觉开始告诉我们。所以这个就叫本觉、始觉、究竟觉,从这个角度套一下这个经题,也是一个觉。

那么再看,《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属于遍觉,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周遍,叫遍觉。那么遍觉,虽然他是遍觉,你说的表达的不精准,你看刚才我们讲到的事和理不能圆融,表达不精准可能就出现偏颇错误,所以说的一定要说对,这是佛说圣言量就叫正觉,说就是正觉,阿弥陀是遍觉,那么释迦佛叫无上觉,因为他在我们娑婆世界来讲,是三界导师,四生之父。这是从这三方面的觉来看一下这个经题。

当然我们主要导入的就是要跟大家讲这个,佛说阿弥陀属于三般若,面面俱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来看,你比如说,佛就是指的观照般若,为什么呢?因为在咱们娑婆世界示现的八相成道修行成佛的过程,成佛的过程就是观照般若。说,用声音方便说《阿弥陀经》,说阿弥陀名号,所以说就是文字般若,这毋庸置疑的。阿弥陀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就比较难理解,说阿弥陀怎么是实相般若。

为什么?一个,名号当体即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我们刚才讲的一切法皆是实相,这四个字当然是实相,我们念阿弥陀佛念的就是实相,就是真理。而且名号的意义也是实相,为什么?无量光寿就是实相法界,所以阿弥陀就是实相般若,佛是观照般若,说叫文字般若。觉者,就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么觉的,这三个轨迹。

那么再换一个角度,佛说阿弥陀,前一个佛,释迦牟尼就是实相般若,为什么?释迦牟尼叫能仁寂默,佛知见,在《法华经》中说佛为什么出世呀,给众生开示悟入妙佛知见,这就是实相般若。那么说法度众生,讲《弥陀经》说法度众,佛说,说就是观照般若。说什么呢?说持名一法,持这六个字就是文字般若。这是又一重。

那我们再看。佛,释迦牟尼佛就代表文字般若,为什么,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切经教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就文字般若。说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又难理解了,为什么说就是实相般若,为什么,因为声音就是实相,为什么能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呢?这是观音菩萨的法,所以说反而是实相般若。阿弥陀就是观照般若,为什么,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仰仗四十八愿作增上缘才能成就往生,这就是观照般若,手法。

所以大家看到了吗,听明白了没有?《佛说阿弥陀经》,佛,头一尊佛,既是实相,亦是文字也是观照;说,也是文字,也是实相,也是观照;阿弥陀,亦是实相,亦是文字,也是观照,所有的这个都是般若波罗蜜,就叫觉。

佛说阿弥陀就是觉,这就是一念真如觉性称性随缘发挥出的这么一部经典,这么一些文字,我们现在所有的理解力也是不离这个文字,皆不出什么呢,我们刚才讲到了,融事会理哟。大家听见我在不断地说,我说这些,就是事,可是当体全是我们心性真如实相之体啊。

能说的释迦牟尼佛,他说的阿弥陀佛,能说而说的这个经论,就这个《弥陀经》,所说的我们要理解成的这个法门,包括我们现在能说的所在的咱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所说的我们将要前往的极乐净土,能说的世界里面,所度的这些众生,你我他,所说的成佛十劫以来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清净海众,发现了没有?只要我列举的班班列列一切事件,一切人物,一切森罗万象这就叫事,皆是这个真如实相,法性真心,当体就是,现在就是,就是觉,就是真心本性。

大家看到了吗?心性就这么广大,想怎样就怎样,都是心性。大家感受到了没有,心性就这么广大,周遍法界。心性就这么具体,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心性,一个六字名,佛说阿弥陀佛,就是心性,这就是理,理就是事。

那如果大家真的能够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发现,为什么叫心性,心性是什么?心性就是觉性。心性就是觉性,所以《佛说阿弥陀佛经》就是觉者说觉,或者说觉说觉者,或者是说觉吧,说的就是觉;或者说觉说吧,依觉而说,说就是觉。

大家发现了没,所有的这些,《佛说阿弥陀经》这个内涵就是,人就是觉人,境就是觉境,皆是觉。与此有缘,与这部经典有缘,与这个法门有缘都是觉缘。当体念佛就入这个觉道,所以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初发心就是正觉,没有次第,没有修证,你敢吗,敢不敢信,法尔如是。

所以《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一个觉经,既是觉悟的经,也是绝待的绝,就是说绝了,把这个法门就说绝了,说到顶了,说到孤绝处了,普陀山那边南天门有个海岸孤绝处,就是到头了再也出不去了。这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一个觉字,大家往这个觉海里面会,心地上面会。

当然我们给大家讲了这么多,这还不是我们要推出的重点,大家思惟说《佛说阿弥陀经》,想想,为什么龙树菩萨一看经题就知道经义,就通达这个经的内涵。《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题,就把所有《弥陀经》的内容已经说绝了,最痛快直捷地已经告诉我们根本法,当然,什么根本法?今天时间到了,四十分已经太多了,我们明天再讲。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今天我们半小时到此为止,明天晚上再见。

阿弥陀佛。

(第三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大家晚上吉祥。我们这个《弥陀经》直解今天是第三课。昨天讲的内容,很多同修反映都吃不消了,已经云里雾里了,当然也有少部分觉得法喜充满的,所以一下子掉粉掉了很多。

这个佛法已经是极难闻了,净土是佛法所有法门里面最难信的。那么真正到往生的时候,佛都说了易往而无人,所以这一些是正常现象。实际上,把大家抽离到净土来讲,就是想把一些有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能够调起来,能够道业这辈子就成就,有一个质的突变,这是我们的发心。那既然吃不消了嘛,就回顾一下昨天我们其实说的是什么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的题目,它是一部经典乃至整个佛法的大纲。所以我们就非常宏博地从几个点把它给贯解了一下。

比如说讲到觉,也从各个角度把这个觉的内涵,那么整个就是一个大圆满觉,这个经题。但是我人要修证到这个大圆满觉的境界,离不开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模式、一个轨则是什么,就是讲了三般若。

要有文字般若,文字就代表一切促使我们要学佛、想学佛、喜欢学佛的所有的因缘,也就是发生的一切促成的增上,佛门里面叫增上缘。观照般若,就是你学佛了以后,不能光说了,开始要做了,具体地在心地上开始思惟,以智慧、以慈悲来运作佛法,这就叫观照般若。那么实相般若就是最后成了,就这么个意思:成了。

那为什么要把这个套进来讲,可能有的同修听了甚至说好像这个风马牛的感觉,是为了说什么呢?是为说我们这部经典的经题的各个内容都具足了三般若的功德。就是第一个佛字,他既是文字般若,也是观照般若,同时也是实相般若;说也是文字般若,因为说它就是一个字,它也代表了实相般若,因为它也是唯心的,唯心所现的,它也代表了观照般若,因为释迦牟尼佛不断地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劝大家用这个方法修行的,就这么个意思;那么阿弥陀更是实相、观照、文字般若。就是面面俱到地把这个经题给大家可以算是密不透风了,这么做了一个讲解。

因为有的同修倒是也反馈说,哎呀,今天讲得非常地开怀,他觉得已经讲到绝处了,真是讲绝了,实际上没有。跟大家讲,我们昨天讲了要事理圆融事理圆融,我还没有把这个讲到绝处,真正的绝在今天。不要忘了,我们在讲净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至少说讲了这个理,你够不着,那么它还能反转成事,这个我们要够得着。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家想想《佛说阿弥陀经》,为什么龙树菩萨他一看经题就知道,他就通达了,说这个经讲的什么内容,什么法门,能达到什么样的功德殊胜果报。实际上《佛说阿弥陀经》就最最痛快直捷告诉我们这个根本法是什么:执持名号。《佛说阿弥陀经》,说呀,就是念佛呀,念什么呢?念阿弥陀呀。谁在念呢?可能说出来,大家要吓一跳。

今天我们从哪里讲起呢,这部经题给我们透露出来三个天大的秘密,也是法界的消息,这三个秘密,可能我们平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三个什么信息?第一个要告诉大家,为什么净土法门称之为畅佛本怀,就是他把他所有的就这招,就这些招,全部告诉你了,就这么办。

所以这个《佛说阿弥陀经》我们会意一下,其实就是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说就是可以称在念,阿弥陀就是佛名号。说什么?说就是佛把他所修的法门,说给众生来修。因为佛每天干啥呀?大家有想过没有,说佛成佛了以后干什么?我们没有成佛之前说成佛度众生,这是要干的事。

佛成佛了以后是什么了,叫称佛度众生。他每天的业处,所做身口意,佛的身口意就是在干什么,在念佛,所以叫《佛说阿弥陀经》。

念的是哪尊佛?一定是阿弥陀佛。那么本经的开题就是畅佛本怀,叫佛说阿弥陀。诶呦,我这么一说的话,有人就吃不消了,大家要知道,佛佛相护念,这是经典里面的原话。现在法界的这个消息不是我这儿诌的,或者我想高推胜境,非得把净土推到这么一个完美绝待的地步。是什么呢?是有佛言祖语为证的。

跟大家讲,在《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说过,他要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大家想想,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得赞叹、称名,称什么,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弥陀经》里面后面的内容,有六方佛,实际上就代表十方佛都是说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诸佛所护念,念什么?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不说不知道,说出来吓一跳,这是佛言。

还有祖语。在中国禅宗下面,按我们现在的话禅宗有一种说法,就是念佛一声都要漱口三天,为什么?他要不着相。但是禅宗里面有一位祖师爷叫赵州禅师,他是泰斗里面的泰斗。他有一则公案,他给其他的人讲到说,佛这个字呀,我不想听,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然后这句话倒是被自古以来这个佛弟子,或者特别是禅宗下面的这个禅弟子们引用了无数次,已经是脱口就来了。

为什么?他为了表这个专归本分嘛,禅宗就是向本分心地上会,他不从相上见分晓,是见这个性。那要见这个性,明心见性,那你不能有这个佛相,因为有佛的相就会有众生的相,有佛相就会有菩萨,就会有罗汉,就会有凡夫,就会有圣者,这是对的,没错的。但是后面有一句什么话呢,这个和尚继续问他请法说:那十方诸佛还有没有老师呢?问他说有没有老师,说有。问说:如何是诸佛师?那到底是谁?大家知道赵州禅师说什么?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之师是阿弥陀佛,所以佛在念佛。我们自己搞不清楚。

实际上,观音菩萨,我现在在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我们修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是佛呀,过去正法明如来。可是大家知道观音菩萨在经典里面明确说什么,说谁要称念恭敬我的名号,意思说修我这个法的时候,称本师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又是一证。所以我们要明白,这里边传达我们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所有的佛十方诸佛都在念佛,这是第一个信息。

那么第二个信息,这是我们一般都知道了:既然佛都在念佛,那么凡夫众生乃至九法界的众生,从无间地狱一直到等觉菩萨,所有的这些从凡到圣能不念佛吗。这就是已经把佛修行的法,现在教给众生你们来修,佛修的法门直接传导给众生,让众生念佛,忆佛、念佛好成佛,所以说佛说阿弥陀,这是经典传达的又一个消息。

所以在《观经》里面也讲到说汝好持是语,说你要好好说这句话啊,说什么呢,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说你好好说这句话,说什么话呢,让你说的这句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弥陀经》里面后面会讲到,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个我们倒是都晓得,都能知道。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实际上我们讲的第一个消息,也是代表本觉,因为佛就一直在念佛。那么第二个消息就代表始觉,我们也开始念佛。第三个消息就是究竟觉了。什么叫究竟觉?传达的这个法就更难信了,我都不敢说。

为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的意思,佛说阿弥陀就告诉我们:谁念佛,谁就是佛,当下就是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出来的时候,已经就是佛了,是故说《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谁念阿弥陀谁就是佛,那你信不信?这就叫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观经》里面就讲到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就是人里边最稀缺的。然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大家仔细体悟这个法语,什么叫做生诸佛家?就是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当下已经就坐道场,生诸佛家就是作佛呀。诸佛家还有谁啊,所以说念佛即生佛家,就是佛,谁能够顾及到这样的一种究竟法门。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真的不是我诌的啊,你看为什么《观经》里面最后说到极致处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就是我们心念想佛的时候,观想佛的时候,包括念,包括观,所有的只要你的身口意缘在佛上面,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呀,诸位都有可能读诵过,但是你想过这个法是什么意思吗?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念者即是佛,谁念佛,谁就是佛,所以叫佛说阿弥陀。

我们为什么讲到说这个净土法门,你再去深挖、再去探究,念佛法门就是作佛法门,就是是佛法门,即众生心而成佛心,即众生而成佛,众生即佛。所以你看有居士也讲过嘛,说:弥陀教我念弥,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你没听过这话吗?

所以大家想一想,这三个消息一个都不能落,一个都不能缺,是本觉、始觉、究竟觉,当下就是一个觉经。所以蕅益大师都说过了,《弥陀要解》里面说,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在这个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那我们现在只知道其一,因为我们必须听到这个法,依这个法而行,另外两个其二,我们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说了嘛,是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啊,这些话我们就要扣进去,扣到心里边,否则就是听一听,没当回事,你就悟不到这个法,上不到这个境,所以听不懂了是正常。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不信,根本就不信。

特别是这第三个消息难明难信,就是因为我们不敢承担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觉性,就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本觉之性。佛彻证了这个本觉之性,我只要念佛,就念入到这个本觉之性,这个本觉之性就是我之觉性。所以正念的时候就是这个究竟觉性,念佛者就是佛,所以叫佛说阿弥陀,这信不信由你吧。

我们要知道这三个消息,确实不是说人人都能够得着。像佛也在念佛,这个法境太高了,我们确实是觉得说,脖子伸直了才只能这么一听。说念佛的就是佛,这个法境太深了,想也想不到,日用而不知。那么我们现在只能入法境广的部分,就是因为谁都可以够得着,所以叫《佛说阿弥陀经》,这才叫觉。

那来看,这个一部经题实际上,我们刚才讲到了,就是全体的经义,而且这一部经题也就是实相,法界的实相,也是教门,也是观门,就是三般若。那么为什么理解不了了,实际上从我们的心地上来看,考察一下,就确确实实善根福德因缘太少太少了。

善根(太少)就是闻熏的太少,听得太少了,到今生此世还是一听不懂就不听,不发心。福德(太少)就是没有认认真真去对待。因为不发心,没有认真对待,随便就这么有也行没有也行,所以这个因缘就不紧凑,就是松散的,就是听也行,听不懂的就算了,那没有办法。

所以说我们现在,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佛说念佛,这个文字或者说这个观照,还是彻证一切的实相,所有这些都把净土法门忆佛念佛、现前作佛都给说透了。说透了但是不行呀,听不懂了,怎么办?众生够不着了,才开始滑入经文,大家知道。

这才有必要又要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才从这儿开始讲起。就像《心经》一样,《心经》你能把心弄懂了,这经就懂了,所有的佛法就懂了,经题就讲透了。那讲的你不懂,这只好怎么办呢?真心本性的心你觉不了呀,没有会得到,只好又开始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又讲完了,大家知道吧,就这二十五个字,就是人法因果,就是佛经题的总纲又讲完了。你还不懂,只好再说舍利子怎么怎么的,就是这意思。

所以说《弥陀经》经题已经讲透了执持名号的根本法,但是我们不能够承担信受,那下面只能从如是我闻开始讲起。但是讲到如是我闻开始讲起前面还有一个了解的知识点,你看我们又在说知识点,知识就是事,我们在讲事了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部经,今天我早上还在阅藏室看这个《高僧传》里面的鸠摩罗什法师,这可是了不起的一个人物啊。鸠摩罗什法师,为什么这里讲三藏法师,就是经、律、论,他没有不通达的。律,戒律代表戒,经典就代表定,论典就代表慧,所以戒定慧,经论律,他是非常通达的这样的一个大人物,而且是咱们佛教史上的超级大人物啊。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为什么呢?因为他既是翻译家,罗什法师他既是翻译家,把梵文到汉语翻译得特别到位,那我们一般都说这是个技术活就可以了。他既是译主,还是神僧,有神通的啊,他临走的时候最后给我们这个世界还留下来一片舌头,没有烧坏,舍利,所以他也是法主。我还要告诉大家,他还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宗派,就是三论宗里边他属于初祖,又是宗主。既是译主,翻译的译;又是法主,他有法,是觉悟了的人;再一个还是宗主,是开山立派的祖师。

就这么一位人,但是他出生不在中国,在龟兹国,在那儿很有名。后来咱们中国的皇帝,那个时候还在五胡乱华的时候,皇帝希望把他请过来,派吕光去请,结果途中这边***又停搁了好多年。那个吕光半路上他自己就称皇帝了,又在那儿耽搁了十几年。后来等到姚兴的时候,就是姓姚的当了皇帝,他叫姚兴,这个时候就是后秦的时代,十六国的那个时候,后秦,这个时代他来到了中国,在长安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翻译经典。就是这么一位法师,所以叫做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当然实际上从根本上来看,罗什法师有一个名号叫什么呢?叫七佛译经之师,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只知道其零头,不知道其根本,他实际上是万佛译经之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现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六尊佛,我们通常不是把他们称作七佛,这七佛的译经之师。

那么过去的是庄严劫,我们现在是贤劫,一个劫有一千尊佛。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这个《弥陀经》里面讲到阿弥陀佛已经什么呀,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这个数字大家要知道。那么一个劫一个劫,他已经十劫了,一个劫一千佛,从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典来算的话,庄严劫之前还有九劫,大家想想那要有多少佛,至少一万。

那么诸位想想,一万或者几万,六方佛广长舌都在说这个经,说明所有这些佛都在讲这部经,他在自己的度化国土里面必须讲《佛说阿弥陀经》,不会变,这个主题永远不会变,保留项目。那大家想:他也讲,他也讲,都有国土都有国度,都有人种差别,都有语言不同,所以有说者必然要有译者。

就像经典里面讲到的说,有的佛母发愿,说世世佛生的时候我为其母,像摩耶夫人就是这样。就是只要说跟他有缘,说这尊佛到哪个世界去应化,那么我都跟着应化当他的母亲。还有佛弟子儿子的,像佛的罗睺罗,他也是实际上是法身大士再来,说世世佛出我为其子,先当儿子,是属于血统上面的法脉,然后再当弟子,属于法统上面的法脉,去弘扬佛法。

所以大家重重看,那相对来讲说,世世佛出我为译主,就是我替他翻译经典,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我们都以为七佛译经之师,太少了,太小看了!你都不敢相信这个法界有多大、多广、多深,所以就不敢相信念佛就是佛,佛就在念佛。这是我们了解到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当然我这个可能下来,大家又要听不懂了,但是听不懂你也不能阻挡我说,因为太重要了、太根本了,佛出世就是为了让大家上这个道。你看我们现在不是融事会理嘛,刚才讲到的那一系列都属于什么呀,都属于事,对不对。姚秦,是一个历史时期,是一个国土,是一个皇帝,人物。

三藏法师,如果从体相用来说,那罗什法师代表体,就是他就是这样子的,这么个样,这个体。那么三藏法师就是他的相貌,这个人表现成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呢,三藏法师。这就叫体、就叫相。

那么他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功用呢,他翻译了经典,罗什法师是体,三藏法师是相,这个译是他的用。这个大家能听明白啊,层次很分明,体相用,一切法我们都可以这么套。

那么,如果说融事会理来讲的话,我也想告诉大家,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一系列,不管是历史时期,还是当时的君主人物,乃至三藏法师他的这个职称吧,或者罗什法师这个人名,或是他这个色身肉体,或者我们现在对历史上他存在的猜想,还有他翻译经典正在进行时和我们现在享受他的成果时,所有的这一切都叫做真如实相。

好了,你又弄不懂了啊。就比如说,我们远到所有的这一切,刚才讲的历史因缘,近到我们当下,现在的意识接收和对他的分别,都称之为真如法性,一个东西。能跟得上来吗?你看又跟不上来了。怎么跟呢,你不要像,我们让大家去听《弥陀要解》,《弥陀要解》的时候我们也讲过这个内容。

那我也给大家讲说,你看姚秦,姚秦不是一个时代吗,那么时间在我们佛法的根本法里面来讲,时间空间它是一个幻觉,所以我们时间。再比如说罗什法师,他叫罗什法师,他还有一个名字叫童寿。他曾经在龟兹国,那个时候是一个小孩,那么中途流离失所到东土来,中间待了十六年才把汉语学到位,然后到了长安城的逍遥园里才开始翻译经典,才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罗什大师。那到底这个过程中谁是真正的他?

翻译经典我们也讲到,梵音是一种什么样的音,它传达了什么信息?为什么可以转成汉语,它中间怎么沟通的?它的语感语境是一致的呢,还是完全差别?如果完全是差别的,怎么可能有翻译呢,如果是一致的又何必要翻译呢?就不断地这个上面去观照观照,发现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要遣相见这个性。这是我们曾经给大家讲的法。

今天我们不这么讲了,我要告诉大家,根本就不要去这么分析,那个叫析空观呀,就一点一点地分析过来才知道,哦!万法皆空,当体就是真如实性。

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刚才说了,一切的历史因缘,到我们现在的意识了别,所有我们现前一念心展开的一切的认知,和他当时发生的真实状态,你不要在上面去进行动作:既不要回忆历史,说当时是怎么个情景,不要去动。也不要体悟说,难道说这个名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受也是假的?也不要去进,只要你去认,认什么?就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这些字也罢,他说的故事也罢,他给我们带来的整个历史长河中的真情实感也罢,所有的这一切当下就是真如自性,不许再动了。

你不要再去想说:这个是个,啊,这讲的这么多的事,然后我从中刨出来这个理,没有。我们一步一步讲过来的这个事,这个事就是理,再没有第二个理,这个事就是理。此时此刻我给大家讲的这个事也是理,全体的事就是理,不许你分析,只要你去认可,这就叫融事会理。

那好,既然你已经知道这个理就是这么个理,古今不变,一直是这个理,从来就是这个理,这个就叫如,如如不动。好,虽然是这个理,这个理不是死的,我们现在要用什么方法来体现这个理呢,我们要听了从是西方有十万亿佛土,发起真信切愿,然后每天想念阿弥陀佛,直至最终成功往生,这一系列穿梭的事就叫做是。依这个真实理修净土一定能成就,就叫是,所以下面第一句经文开始叫如是我闻,就开始了。

当然这个如是我闻也有听的技巧。我们要开始说经了,你在这个经上面,你如是我闻是闻到什么?你是听到这个事情,那你就是在事,在现象上入。你悟到这个理,那当下一念就在心性上成就。事相就是心性,心性不离事相,就看你从哪个上面,最好我们现在,昨天讲了同步进行,双管齐下,这个才叫做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好了,我估计今天已经讲的又难消化,大家回去,如果愿意的话,多听几遍。但是大家要记住啊,我们此前一直给大家强调,我们听法要如法讲,听经要用神听呀,你不要用你的理解力来听,这次的课程用理解几乎是不管用,希望你能够把这个神提起来。

好,到极乐世界我们还得念佛,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不知道今天听懂了没有,懂不懂不要紧,信了就行。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

(第四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我们是《弥陀经直解》,今天我们到第四课。接着昨天的内容,我们讲到如是我闻,开始迈入经文了,讲了一个经题,讲了一个翻译者。那可能有一些同修,从这个见解上,慢慢有可能会渐渐地有一些感悟,渐入佳境。

那我们还是要强调一下,为什么这次成为这样的一个讲的风格。就是在弘法的过程中,如果一直从事相上、具体的因缘中去说这个法,那么上根器的人听着听着就会烦,老说因果呀,这个宗教情怀呀,或者我们平常有说,感恩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师兄功德无量,等等诸如此类的。

但是有些人他就越听越烦,不能够受到法的利益,他觉得喋喋不休,没有意思。那么如果说谈这个理,就是心性上的东西,那么有些人就很感兴趣,但是中或者下的根器很难跟得上,就不能够受益。所以弘法确实是不容易。

那我们为什么这次要融事会理呢?就是希望虽然说事理是一如的,可是实际上我们的心性还是跟着这个在进退,一会儿入到理,一会儿回到事,他还是在这个层面在不断地进出,慢慢地往一块融。

当然在这其中,是希望我们把净土的法缘和信心,能够推得更高,挖得更深吧,这也是一种我们一开始讲到的助行。就像这个草一样,草啊树呀,如果老是太阳晒,晒得久而久之就蔫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法水来灌溉。

法水来灌溉的过程中呢,希望我们就是趁这个雨水能够连夜地不断快速增长。就像夏天大旱的时候,下了一场暴雨,哇,整个土地吸收了,这个草这个庄稼就会连夜地猛长,也希望有这么一个效果。

蕅益大师在讲这个如是我闻的时候,特别是如是,他讲得非常的高妙。我们一直说以事理圆融的这个标准来看,他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就叫如,这是接着昨天的内容;然后依这个妙理求生西方,肯定不会错,就叫是,如是。

我闻,就要牵扯到一个人,就是阿难。当然说到阿难,他在佛弟子中是以多闻为代表的,这个如是我闻是阿难依着佛规定的,加了每一部经典的一个开场语。但是我们要晓得阿难对于佛,对于我们众生而言,确实他是太重要了。

实际上,阿难本身他就传达了一个契机契理的效果,契机就是如是,是佛说的圣言,也是心性的本来显现;我闻是他依着这个世界人的这个功能,耳朵听进去了,说成文字了,然后再用口这样读诵出来,文字流传下来。所以说阿难跟佛是最为心心相印的。

而且他在结集经典的时候,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全凭阿难当时进行了整理。他在娑婆世界就跟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一样,他也是在当时佛弟子中很受欢迎,知名度很高很高的,阿难。比如说他一声不吭,悄悄地入到佛弟子里面,这些比丘众们就见到他都特别欢喜,就人缘特别好。

而且只要他一说法,给大家讲经的时候,所有听的人也欢喜,大家都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他,因为他长得很庄严,所以大家看着他的这个庄严相,听他说法,就听得如醉如痴,从来不会生疲厌心就是听得烦了,越听越想听。所以说他有这样的功德,就是说人家见到他就欢喜,听到他讲法也欢喜,见到他的威仪也欢喜,听他说法从来不厌烦,这是阿难的功德,所以阿难阿难,真的是很难得。

但是,他跟释迦牟尼佛有一个更难得的默契是什么呢?这是佛亲口说过,就是说过去佛也有弟子,像阿难这样的一个因缘吧,听他讲法讲得最多,给他当侍者,然后还可以转述佛的开示的内容。那么说未来佛也有弟子像阿难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

但是什么呢,过去佛的弟子,就是像阿难一样的弟子,是佛说完以后,他才明白。但是今我阿难,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弟子,这个阿难呢,举目即知,就两个人四目一对,四目相对之际就心心相印,知道佛要说什么,讲什么意思,阿难就知道该怎么记怎么传达。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可以说是无可替代,阿难是当之无愧的这个表法者。

那当然从佛讲的这个举目即知来讲,我们又回到心地上来说,为什么师徒俩能够心心相印呢?你看如是我闻,我闻,他能够得闻,我们现在听声音,大家也学过《楞严经》,里边讲到每个人都有这个闻性。

你看,为什么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传达,能够听明白,能够理解得了,大家坐着谁也没挨着谁,甚至我们还隔一个摄像机、手机来这样地去直播,但是这个声音就传达得你可以听到,进行解析。

这个能听到的这个功能,人人都一样,它是我们所有众生的一个共振,连通器,实际上这里面就可以很捷径地触摸到我们的心性。所以佛说举目即知,因为他们是用的心的对接,心性的对接。

那如果从这一点来讲,阿难说是如是我闻,说的《阿弥陀经》这个法,一脉相承心心相印。实际上,世尊释迦牟尼佛他也是在法界而得的如是我闻。他是当时亲眼,或者说亲自用心地感受到极乐世界的这些情景,把它说出来,所以换作佛的角度也叫如是我闻。

那么阿难于娑婆世界佛灭度后开始流通这个法,这个净土的消息,没有阿难,那佛讲完了,当时所有的有缘者往生了,我们现在就听不到了,此时此刻。所以说阿难于娑婆世界来讲,他得如是我闻。

那我们要知道,大家现在都在听《弥陀经》,我们每个人于末法时期也同样而得如是我闻,人人皆有资格承担这一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人都有闻的功德,闻性的功德。虽然时空貌似不同,暂且我们方便地说时空是安立的因缘,但是如是从来不变,所以说我闻的功德是正等无异的。

我们现在听,实际上也跟释迦牟尼佛现前说正等无异,也跟我们现前在观西方胜境正等无异,这就是如是我闻的功德。所以我们学习这部经,可以说人人皆是阿难,但凡能够得闻,即是入了阿难一样的法境因缘。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听闻,所以说人人皆阿难,如是我闻,这个闻性不二。

好,那么我们再往下看,就是昨天讲到了,我们听到如是我闻的时候,后面的经文: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那么,这一句实际上不要说出家师父了,在家的居士我们读诵《弥陀经》的时候,都已经可以说是太亲切了。一时,佛在舍卫国,就是讲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舍卫国的首都,舍卫大城里边,那么在这个祇桓精舍。

因为有个大富长者发心供养佛和他弟子住宿修行的地方,那么他找到这么一个太子的园林,太子为难他说:你这么诚心,你用金砖把这地铺满了,我就把这个园林卖给你,否则不卖。结果,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的回去把黄金全部铺满。感动得太子说:算了吧,这些树我也不要钱了,把树跟你一块合作,咱俩共同作这个功德。所以叫祇树,就是指的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就是指的给孤独长者作的这个功德,这么一个来历。

那我们这是从事相上讲,说佛在舍卫国这个地方,跟他的大比丘弟子们一千二百五十个人,都是大阿罗汉,大家都认得、都听过,知道哪个是上首弟子,哪个某某功德是排名第一,这都是我们大家已经听过的法,都了解了。

那我们也是会通一下,当然我们说如果你有听到这个事儿,那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一系列当时的情况,发生的史实。那如果我们要,此刻大家又要把心念提起来,会到当下这个理。

为什么叫一时呢?从来没有说公元什么什么时候,或者佛历什么什么时候,当然佛历出现的时候,佛已经灭度了。一时就是指的说,十世古今都是一个时间段,甚至时间就是假相,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我们昨天前天一直在跟大家强调的:真如佛性、觉性,就我们当下一念。

大家反观我们的这个觉知,我们这个觉知性,你不要再把自己滑落到说:哎呦,我是凡夫俗子,我在打妄想。就你能打妄想的这个功能、这个觉知、这个灵性,这一念,你自己琢磨琢磨,什么时候离开过这一念,有什么事、什么人、什么历史,不在这一念,能逃脱这一念,能游离出去这一念。

所以为什么说当下一念竖无古今,从时间上来讲,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时间流淌性;从空间上来讲,根本没有一个界别,就是这个地盘是在东面那个地盘是在西面,还有上下左右,没有。

就这现前一念无边展开,当下它就是活泼泼灵动动的这么一个感觉,佛的觉就是这个觉。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妄想,可是虽然我们在妄想中,这个觉性跟佛是一样的,所以叫一时。

一时,佛在舍卫国。什么是佛,昨天我们讲到觉悟了,你不要把他狭义地这会儿理解成,一定是说那个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当然他们都是其中的一员。十方三世诸佛现前自性、法性、佛性,就这个真如妙真如心就是佛就不离当处。

释迦牟尼佛当时成道的时候就说:奇怪得很,人人都是佛在的功德,就人人都有佛性,就在当下,当下就是佛,清清楚楚。但是大家为什么就不能够证得呢?妄想执着。

所以说,这里讲的佛在我们会一下心地,就是佛彻证,不是悟,彻证这个自性,心地功德海,就是佛在。那么这个心地功德海,不是我们说把它一样一样地摆出来,或者说跑了老远回头看一下,它一直就在当下,是全方位、开放式地展现的。

我们讲到心地法海,我们常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这里说佛在舍卫国,这个舍卫国就代表三界唯心之心,它是首都,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叫祇树给孤独园,孤独是什么意思?就是只有这么一个,就这一念没有第二念,所以叫不二法门,叫一真法界,从来没有二元的对待分别,就叫祇树给孤独园。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说佛经、佛法有无量妙义,你从事从理皆是如此。当然我们这样从事相上贯一遍,又从心性上这样透过来。

可是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听的还是理,大家如果能心跟得上来,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2020年今天是几月几号,反正是二月初五吧,就是也是一时,跟释迦牟尼佛当时是一个时。

我们现在当下也是不离当处,就是佛在,每个人都是自性天真佛,就在。舍卫国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法海,这个法海诸位也是我也是,大家都是,就是这个真如佛性,那么祇树给孤独园,它是不二的,是整个一真法界都在其中的。

所以大家看一下,就妙到什么程度,我给您提一个醒,就妙到什么程度,比如说,在舍卫国,每个人都是占一个舍卫国,是的,每个人都占一个舍卫国。

但是大家知道刚才讲的舍卫国,它的首都叫舍卫城,就是舍卫国是一个国,大国度,舍卫城是它的首都,都叫舍卫,你看妙不妙?就等于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心地,都有自性,但是我们所有的自性也是一个自性,又人人皆有自性,这是天然的一个表的妙法妙语。为什么叫万法一体,说佛佛道同,实际上就是这个。

所以这些心地之国啊,孤独之园呀,其大无外、不二法境。那大家想一下,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相遇?我们互相有来往,能够认识,借着相遇、来往、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此时此刻我们借着这个因缘一起来学修这个净土法门,这个方便善巧,显现我们的本有佛性,依照这一套的程序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此时当下,就像整个一个屋子里面的所有的人都像一盏灯,一个屋子里面有一千盏灯,但是它就是一个光明,从一个光明来讲就叫给孤独园。不是光佛在孤独园,人人皆在孤独园,就光明来讲;就一室千灯来讲,虽然是给孤独园,但是里边都是祇树,就是一会儿一棵树,一会儿一棵树,一多相即,多即是一。

能够悟到这个理的,诸位,不在有没有刮头,有没有穿这个衣服,此时此刻,大家能够悟到这个理的,全部就叫做大比丘僧。为什么?因为你彻证法性了,大比丘僧。众所知识,知什么?就知这个法海、心地,识这个真如、法性,都是一样的。唯有心,万法唯心,人人皆在心里面。

所以你说他是一个吗?不能确定,一有确定,有一就有二,你说他是多个吗?也不能确定,为什么?因为他是平等一如的。讲到这个地步,你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因为理说到那儿就说绝了。

好了,我们再退回到事上来讲。大家来看,这么多的大比丘僧皆是阿罗汉,那么虽然他们跟佛一样同证了无为的法性,明心见性了,识得本心了,众所知识了,但是他们每个人分工不同。这就是我们往往以为心性彻证了就空掉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整个虽然是一个孤独园,但是一个树一个样,枝枝叶叶,由着它长,千姿百态。

所以大家来看,这里讲到的,开始讲到: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长老舍利弗一般我们翻译成叫身子,他的智慧第一;目连尊者是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就是修苦行的。

摩诃迦旃延,他是论议第一,就是很会辩论,文辞特别优美,叫文饰尊者。

摩诃俱絺罗,这个是叫大膝尊者,问答第一,就是特别会辩,跟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难不倒他。

离婆多叫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叫义持第一。义持第一是什么呢?就是特别笨的那个,什么都记不住,最后佛说那你扫把会念吗,说好吧,我就念扫把,念扫把都念了扫忘了把,念了把忘了扫,就这么一个根性。最后被佛引导的,七天相续地就念扫把、扫把、扫把,就在那扫,扫心地,扫着扫着,一下子念头分别念没了,悟到真如实相,悟到这个法性了,还成了大阿罗汉。所以为什么说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南无阿弥陀佛,就南无阿弥陀佛,义持第一。

然后难陀、阿难陀,难陀是佛的弟弟,是仪容第一,就是很庄严。阿难陀叫庆喜,这阿难,这里讲到的多闻第一。

还有罗睺罗,这是佛的,这一世是现身他的亲儿子,那么他是密行第一。

这个憍梵波提,是受天供第一。为什么他不能在人间呢?因为他过去世,有老比丘吃饭的时候,没牙齿了在那儿嚼,他就笑话他,笑话这个老出家人,说你跟牛吃饭一样。他居然敢笑,结果那是个圣人,一下子果报现前了转成牛了。

结果脱离了牛形,又投生到人道,还拜了佛为师父,证了阿罗汉果,这个习气还除不掉,吃饭跟牛一样,那个嘴一咬东西就跟牛一样。佛就害怕别人看到他威仪不好,别人会讥嫌佛法,就让他上到天上去应供,天天待在天上,所以叫受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这是福田第一,不动尊者。

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他长得特别黑乎乎的,但是他很有教化的功德,当时很多大富长者、豪富的这些人,都听他的,不听佛的都听他的。

摩诃劫宾那,房宿,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是寿命第一。

那么阿?楼驮是天眼第一。

这里一共列了这么十六位尊者,全部实际上都是法身大士示现成阿罗汉,来跟释迦牟尼佛一起净佛国土。那好我们看到,这里这十六位都是佛弟子里边,你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第一的功德。智慧神通也罢,苦行福田也罢,受供养或者说庄严相威仪也罢,都是里边(第一)。

诸位要知道,按照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讲法,那么这么多的弟子如此的出众,并且个个已经超凡入圣了,为什么今天还乖乖地来坐在这一座,要听《佛说阿弥陀经》,听执持名号法,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罗汉。

那好,罗汉且不说了,后面还有四位。

文殊师利法王子这就更厉害了,等觉菩萨,再差一步之遥就成补佛。阿逸多菩萨,阿逸多菩萨已经就成佛是铁定的事儿了,将来就在龙华三会,这谁都改不了的事实,就毕竟成佛了已经。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这四位菩萨。当然我们也讲过他们表的是信愿行,文殊菩萨这样的智慧第一,才能承担相信这个净土法门。

因为弥勒佛呢,弥勒菩萨他有愿力,现在他主要就是要以庄严他将来的佛国净土为主要的任务,所以他来听闻净土法,为什么,因为龙华三会必须还要讲《佛说阿弥陀经》呀。那么乾陀诃提菩萨就不休息的意思,和常精进两位就代表行,就是执持名号,这已经把这个净土资粮信愿行也嵌在这里了。但是今天我们且不理它,我们只说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四位超级大菩萨。

后面还有一类人叫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三拨人正好表的是什么呢,就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上中下根,上至等觉菩萨,中至声闻罗汉,下至人天乃至六道,所有的这一些都属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力所摄受的根性。大家看,上根就是大菩萨,菩萨乘,中根就是声闻乘,下根就是人天乘。

所以大家想想,为什么叫三乘等入,印祖在讲净土的时候,每每说起都是说,上至等觉下至五逆十恶凡夫,利钝全收,大家要去领悟这个法。

为什么在这里这么讲,那么可能我们往往会说,利钝全收,那菩萨们嘛可能就是说为了引领凡夫众生,说大家都得往极乐世界走,这样才好。你看十大愿王,华藏世界海都导归了往生极乐,好像菩萨是给我们带头做榜样,什么前进带后进一样。

今天告诉诸位,不是,不是的。为什么呢?因为哪怕是等觉菩萨,他确确实实也需要往生极乐世界,速速圆成佛道。如果真的从利钝全收来讲,这个法还不一定大家能接受得了。

那我们通常认为说,菩萨声闻他已经自己修得这么好了,那他肯定是利根嘛,对吧,那就叫利收。那我们人天大众都是凡夫俗子,甚至还有一些五逆十恶的凡夫,那这肯定是钝根,对的,没错,可以这么理解。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如果从当机上来讲,就是为什么当时阿弥陀佛要设这个本愿?善导大师说了,就是为了摄受凡夫入报土。摄凡夫入报土的话,就说明正当机的才能叫利根,旁系的都属于钝根。这样来讲就是,真正的利根就是凡夫俗子,就是能够乘佛本愿,能够发愿往生汇入净土法界的,这才是真正的利根。

就我们常讲到说,江河湖海的水你汇到大海里边,你也是大海水。我哪怕就一滴水,就这一滴水,我啪地掉进大海里边,我依然也是大海水。

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讲到的上至等觉下至五逆十恶,我们一般虽然听得到五逆十恶往生,几乎我们还是很不能够接受为什么五逆十恶都能往生,真的能往生吗?因为我们几乎都没有造五逆十恶罪,我们还是怀疑怕自己往生不了。

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我们要细细地去观照一下,这也是对于心地的一个会通。

为什么说等觉菩萨跟五逆十恶这个时候能够持平,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法。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是大熔炉,熔什么,熔成佛的炉。他整个的这个功德海只在成佛上论,不在任何九法界上比高低,大家知道吗。我们昨天已经讲到了,念佛的就是佛,佛就在念佛,他就在这个法上论。

所以当我们正在扭扭捏捏地攀来比去的时候,觉得说:哎呦,人家大等觉菩萨呀,修得那么好了,对吧,人家能往生。那声闻罗汉也是圣人了,也能往生。那我们凡夫天人外护,难道在这里,好像难道这就是可能是佛又给了一个方便,或者都在这个九品上面再细细地比划。

跟大家讲,为什么净土在这个层面,不在你娑婆世界的法上这一套里边去配对呢?就是这个大熔炉,它不看你什么形状,如果我们把修行的境界或者功德比作形状,它只看你是不是真金。也就是说,你把这块金子修炼得,就是再怎么漂亮的首饰,精美绝伦戴在身上,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不在这个层面论高低。

你说我现在是五逆十恶重罪的人,我就跟一块金矿石一样,里面还有很多杂质,但是我的金性跟那个最纯最真的这个首饰,精美绝伦的首饰,或者说这些整个身上这些装饰品吧,就是做的最技术好的这些金器(金性相同)。但是问题是这个熔炉现在只认金,不认器,而我们觉得自己还是一块野矿石,人家金器已经那么精美绝伦了,摆在陈列柜里边,已经让大家都称叹不已。

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不认这个,它只认金。你只要是金,在这个熔炉来讲,就是平等地进去,一样地出来,就是这样的法。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这里说这个净土,等觉菩萨、恶逆凡夫都在其中,这里的听法众,就是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表了这个法,表了这个法。

当然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再推一步,因为我们听这个法的时候,还会觉得说:哎呀,看来这个黄金再怎么做得好,或者做得粗劣的金器,那么只要看它的金性,好像大家就往前又悟了一步,对的,是的,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再往前悟一步,实际上它不是看你的金性的金,而是看什么,而是看你金性的性,只要你这个性在,就具足了现成往生的资格,大家敢信吗?

你看为什么你大菩萨你就修得再怎么高妙、再怎么好,那问题是你大菩萨修了些什么呀,等觉菩萨六度万行,难道抱了一堆功德吗?我们一般认菩萨都觉得人家已经修到那个地步了,不知道修得已经拥有了多少功德或者境界,告诉大家不是这样。

因为我们一定要记住,真正的大菩萨是越修越简单,越修越少。你看为什么十回向完了以后,才能够进行登地,就是他把所谓的功德全部回向了,连回向都回向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叫登地菩萨,才能够入圣,大圣人。那么一直这样的话,再往下修的话,等于说就是真的是退步是向前呀,退步是向前。我们一般都以为菩萨已经修得不知道有多少高妙,用这个拥有量来瞻仰顶礼,谁能够感同身受说修得越高实际上是越没意思,越没有。

所以大家看,不管他修得怎么样,越没有,只要他没有没有到头,那我凡夫也是一样的,跟他一样是同步入到这个性海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大家要记住,不是靠修行功德,不是靠圣人凡夫差别,也不是靠刚才比喻的金性的金,只唯一论的就是一切众生所具的这个性,能够往生就凭这个性。我们这次融事会理,会什么理,就是会这个性。

所以你看为什么天台宗里面,智者大师在判断的时候,就进一步发挥这个性具思想,当然我们把它表达为一种思想,实际上它就是一种真实功德。他甚至提倡说什么?一阐提,一阐提连五逆十恶的人都不如,一阐提虽然他断了修善法,但是他的性善在,就是指的这个性。一尊佛虽然他断了修恶,可是他的性恶还在,这就是天台宗,不是恶性善性啊,而是说的性善性恶之性。

告诉诸位,我们能够往生,小人物跟大菩萨持平的就在这个性具的性上面。而且从原则上讲,我们往往觉得说往生很难哦,不知道怎么难,能不能够到达。我们一般是想乘愿再来倒驾慈航的时候,就不知道多么自在、多么随意了。我告诉诸位,原则上来讲,往生西方和乘愿再来一模一样的容易。为什么?就是乘这个性而去,称这个性再来的,大家要明了。所以在这一点上,能不能往生,就是靠这个性,完全靠这个性。

有时候我们也常讲到说,诶呦,为什么五逆十恶说是带业往生吗?好像我能不能带业,到底带了什么业呀?然后说人家可能大菩萨往生,人家不是带业往生。我告诉诸位啊,你放一百个心,净土法门明明白白地就是只说带业往生,不认不带业的往生,因为不带业的已经成就了,就不必往生了。

所有往生者,九法界都是带业往生的,我们凡夫带的是什么呢,是分段生死的业。大菩萨们带的是什么呢,罗汉声闻带的是变易生死的业,没有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是不带业的,不是不带业的,全部都是带业往生。就包括华藏世界海那么多的菩萨,他们就有一品无明未破,就证不了这个清白之法,他还有挂碍呀,他没抖干净呀。

所以圆成佛道就是到了极乐世界全部平等地入这个性海,完全不看你是金子还是金器还是什么,只看重你金性中的性,这个性都一样。

这就是这里《弥陀经》这三根普被的人,给我们表的这个往生之法。能不能够往生,根本不是靠外相、靠功德,乃至靠修行,就靠这个性。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讲完了理又要回到事啊。我们现在依照称的这个性,然后才能够发起这个真信切愿和持名妙行。如果没有这个性,我们连信心我们都没办法生起来。

你的信心从哪生起来的,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听一遍觉得信心又进一步,这个是依什么所现的?我们的愿力为什么能够对接阿弥陀佛的愿力,什么东西在从中接轨?我们持名为什么叫持名?要执持名号,什么东西致使我们能把这几个字执持起来?都离不开这个性,所以真正往生的就是称这个性。

那就我们前面讲到了,既然能够笃定真信不改,如是我闻,那么就决定能够什么呢,同生西方净土中。这里的当机者,今天给我们表的就是这个法,请大家务必要信在心头。

那好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多讲了一点点,也是想说称性的,把这个给大家讲完。

好,大家一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称)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今天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讲。

阿弥陀佛。

点赞 7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你绝对不知道吃饭都能改善你的家庭和事业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生命重要还是成绩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让你事半功倍的改命方法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爱,不是牺牲和委屈!爸爸妈妈,你们爱对了吗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父母如何有效的与孩子谈判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一个让家庭财富事业统统改变的方法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寂静法师:原来送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不会送礼,不如不送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佛像一定要请法师开光吗

【漫画】恶不能障,弥陀救度 【漫画】恶不能障,弥陀救度

弥陀光明没有障碍,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弥陀光明没有障碍,为何我们感知不到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寂静法师:金榜题名的秘诀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致出家法师的一封信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别让自卑泛滥成灾,要知道缺点比黄金还值钱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吃素到底比吃肉好在哪里?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素食可以改变你的家庭和命运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生命究竟如何才能产生价值?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堂课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工作和生活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寂静法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觉醒和解脱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三)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四)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能不能往生 口念弥陀心散乱,这样能不能往生

以正念的心态来执持弥陀名号 以正念的心态来执持弥陀名号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万缘立度—阐教禅师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多谢虐待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谛闲老法师生病时说「观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义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从净土宗的角度,要培养对弥陀皈依的心念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恒传法师: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慧僧法师:不清净的行为,正是一种生死轮回的根本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观音菩萨摩顶授记,开示法师弘扬净土

极乐的五尘境界,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 极乐的五尘境界,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从公子哥到吃苦的小和尚丨佛慧法师的出家经历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二)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连载:傻娘与如归法师的前世今生(一)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随机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之江湖套路(上)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 民间佛教故事:法师教化迷信算命弟子,揭铁口神断江湖套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