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僧法师:佛教正法的传承

2020-09-09 更多文章

佛教正法的传承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回,所说的言教结集为三藏十二部经典。佛经之多浩如烟海,由于中国佛教宗派繁多而且各有殊异,学佛的人们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依归何宗何派才是究竟解脱之道。

那么佛教里这么多的宗派和思想,难道都是究竟之道吗?如果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各自不同的法则都是成佛之道的话,那岂不是有多种多样的佛了?这样一来佛教就没有固定的思想真理了,怎么会成为觉悟之道呢?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永平十年,由印度的摩腾和竺法兰尊者从官方正式把佛经带入中国,开始了早期的经典翻译。当时东汉的‘佛经’传入,不代表‘佛教思想’的传来,这是学佛的人们所忽略的大问题!

学佛的人们之所以不明白佛教的正法,就是因为把‘佛经’当成‘佛法’了。一般人们认为‘佛经’就是‘佛法’,可事实上‘佛经’并不能完全代表‘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经书是由文字组成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领悟程度都不同,大家都是用自己的思想在解读。又比如那些邪教,他们都喜欢以佛经为理论依据,来构成他们损害个人和社会的邪见思想。

所以最初,东汉佛经的传入,其实只是文字言教的传入,因为当时佛教的思想没有传来。于是中国人就开始用中国的思想研究探索,并逐渐创立了中国佛教的许多个宗派,各个宗派依照佛经来研究佛陀要阐释的真理!例如隋唐时的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研究到了佛教一乘法的真谛,在天台山向西礼拜了十八年,祈求佛陀传承的正法思想能早日来到中国,希望能够印证自己所悟的思想道理。

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达摩祖师才带着释迦牟尼佛所传承的佛教思想来到中国,这才是佛教思想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因为从东汉永平十年到南北朝达摩祖师来中国之前这个时期,只是‘佛经’的传入,而佛陀的思想还没正式传入中国。所以直到达摩祖师西来才是中国佛教的开始,是达摩祖师传来了正法思想开创了中国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初祖。

释迦牟尼佛说了三藏十二部言教的目的,是教化不同根基的人,另外还传承了自证自性的思想宗旨。这个思想宗旨是佛陀亲附迦叶尊者、至阿难尊者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作为三藏十二部的主导思想,依此来觉悟见性成佛。所以说,有了佛陀的思想才算是有了佛教的正法。

佛教的正法就是指由过去七佛至释迦牟尼佛,到迦叶、阿难,一直到二十八代达摩祖师相续传到六祖慧能祖师,直到六祖后第三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建立起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正法眼藏在中国才开始弘扬起来。始终不变的见性成佛的思想宗旨,称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有了这个思想去解读三藏十二部,才能领会到佛陀的真正教义。

佛教的正法不是现在发明的,是过去佛和未来佛所觉悟到的不二真理。释迦牟尼佛没有传宗派,佛教在印度也没有宗派,佛陀只是说了言教、又用衣钵作为凭证亲传下来了‘以心印心’的思想宗旨。在印度传承了二十八代,相续不断的传承至中国的六祖共三十三代。这三十三位尊者就是佛陀传承下来的代言人,称为传承正法续佛慧命,以心传心的祖师。这就是佛教正法的源头。

不知道法脉渊源的行者们就像找不到航岸的孤船,在无际的大海里四处漂泊终无归期!学佛的人们不知道真理所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寻根问祖,就像大树枝繁叶茂,人们盲目的寻其繁叶,在细枝末叶之中忙寻妄逐,又反而忘却了正根正枝的重要所在。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庄慧法师: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伟法师:在禅堂里,有会用功的,也有不会用功的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道西法师:到底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印祖故事:法师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学佛知见辩证:法脉传承如驾车 学佛知见辩证:法脉传承如驾车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