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偈》--淡看人生 修一颗平常心

2020-07-24 佛学音乐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之考证 ~月溪法师讲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话之起源乃由北朝僧肇《宝藏论》。(宝藏论)

《大乘起信论》与《华严经》、《维摩诘经》所论者适得其反对。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话由六朝直传唐朝,无人察其伪,直至唐朝五祖发觉,提出纠正。

南阳慧忠国师亦反对“返妄归真”即佛性之说法。(指月录)

六祖反对“返妄归真”即佛性之说法。

唐复礼法师也曾提出:“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说话讨论。(林间录)

释迦佛在世时金刚藏菩萨曾将“真”“妄”的话提出向佛辩论。(圆觉经)

无始无明,出于《胜鬘经》。(胜鬘经)

按窥基法师所说,唯发总业,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三发别业,与通发二业,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瑜伽师地论略纂)

将发业、润生两无明举出(楞严经卷四)

无相无着,只能达到无始无明境界。(楞严经卷一)

纵灭一切见闻知觉,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楞严经卷一)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话与佛法有极大关系。一般人解释真如佛性,比喻一面镜子为尘埃所污。将尘埃清扫,则镜子回复本来面目。经考查过大乘经典,并没有“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话。查这两句话之起源乃由北朝僧肇《宝藏论》。内云:“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种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一念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为动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为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色心。是以心生万意,色起万端,和合业因,遂成三界种子。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心。妄气澄清,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敬滓秽为欲界,所谓尘境也。故经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二为;内有三生,即外有三界。既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但既知万物本性(即真如)为不变、不易、不可认识之范畴,则真实之本性,乃无生、无灭,非有、非无可知矣!僧肇用老子之所谓有乃生于无,有复归无,一生一灭,循环返复,便是生灭轮回之法。既知其由无生有,便是可认识之范畴。夫有无、生灭、轮回可认识之法,岂可与离有无,不生灭,超轮回,不可以眼根认识之法相提并论耶?此理极明,而诸师不察,深为惋惜。世尊所据以破外道邪说者,即凭此生灭法,与非生灭法一点也。生灭乃起于脑筋揣量妄量计度,是相对非绝对;非生灭超出时通三界之外,是绝对非相对也。故老子之“无”是生死本。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脱死之体。不可同日语也,平者然后可与谈。

南朝《大乘起信论》云:“真如不守本性,真如变易,真如受薰染,真如缘起。”《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无有变易,法性清静无染。”又云:“法身无染,究竟清静。”《维摩诘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譬如真如,体性无生。”南朝之《大乘起信论》与《华严经》、《维摩诘经》所论者适得其反对。

“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话由六朝直传唐朝,无人察其伪,直至唐朝五祖发觉,提出纠正。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乃由真起妄,返妄归真之说法。将真如比喻镜子,起妄念如同镜子起灰尘。“时时勤拂拭”就比喻将妄念断干断净。“莫使惹尘埃,”就比喻将妄念不要起。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已明心见性,故其偈乃表示佛性,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受薰染,本来成佛。五祖印可,六祖见佛性,而神秀则不然。

南阳慧忠国师亦反对“返妄归真”即佛性之说法。有一日,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有何智识?”曰:“智识颇多。”师曰:“如何示人?”曰:“彼方智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其见闻知觉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握头头知,握脚脚知,故名正偏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知觉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觉知,则是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六祖反对“返妄归真”即佛性之说法,可见诸于与卧轮法师之对答。卧轮法师说:“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说:“惠能无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怎么长。”

复礼法师也曾提出:“由真起妄,返妄归真”这两句说话讨论。唐僧复礼,有法辩,当时流辈推尊之,作真妄偈,问天下学者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而无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

清凉国师答曰:“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即止。能迷非所迷,安得长相似?从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妙理。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圭峰禅师答曰:“本净本不觉,由斯妄念起,知真妄即空,知空妄即止。止处名有终,迷时号无始。因缘如幻梦,何终复何始?此是众生源,穷之出生死。”

又曰:“人多谓真能生妄,故妄不穷尽。为决此理,重答前偈曰:‘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

予味二老所答之辞。皆未副复礼问意。彼问真法本净,妄念何由而起?但曰迷真不觉,则孰不能答耶?因为明其意,作偈曰:“真法本无性,随缘染净起。不了号无明,了之即佛智。无明全妄情,知觉全真理。当念绝古今,底处寻终始。本自离言诠,分别即生死。”(出林间录)。

释迦佛在世时金刚藏菩萨曾将“真”“妄”的话提出向佛辩论。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又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金刚藏菩萨之问佛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一语而来,佛说此语,全就佛性本体而言,谓众生本元俱足佛性,本是现成无所欠缺之谓也。昔观明星悟道,第一句话即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其意盖亦若此;而金刚藏菩萨代表大众之问,全出自脑筋作用,未达圆觉体用无二之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曰:“倘众生本来成佛,何以复有无明?倘无明是众生本有,何以说众生本来成佛?若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则一切如来,何时复生烦恼耶?”其意盖谓众生成佛,复起无明,再为众生,则生佛无常,岂非佛亦有轮回生死耶?故提出疑问,请佛宣说,以断疑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佛听金刚藏菩萨之问,知其属于脑筋揣摸作用,无明未破,不达本体无二之义,故告之曰:一切世界所以生灭聚散,一切意念所以循环往复,皆因无明未破,未出轮回,未见自性,而欲用脑筋想像以辨圆觉,则圆觉之性即随同流转矣!譬如目转动而令水摇,眼久空而疑火转,云驶而月似运,舟行而岸若移,此等错觉,正复相似。“诸旋未息”者,言倘目在动,云尚在驶,舟尚在行,而欲水之不摇,月之不运,岸之不移,尚且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未净,而欲辨圆觉体性,岂有不随之旋转者乎?因此之故,使生“三惑”。三惑者,眼翳、空华、与虚空自性是也。因眼翳而误执空中有花,因空华而惑于虚空自性,正如因无明而妄有轮回生死,因轮回生死而不解“众生本来成佛”之义,月岸云舟亦复如是,故曰“三惑”,下文明之。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言若人因眼所幻翳而妄见空中有花,幻翳若除。不可说何时更起诸翳,何则?“翳华二法,非相待故”。“相待”即相对之谓也。虚空比如佛性,本来便有,亦永不变易,而翳华比如无明,本无体性,乃相对者。正如上文所说,如梦中人,醒时了无所得。故翳华二法不得与空相对待,而无明亦不得与佛性并论也。又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何时更起空华,何则?空本无花,非起灭故。故无明已灭。不可说何时复生无明,因佛性本来圆满,而无明本无体性故也。“生死涅槃,同于起灭”,言生死涅槃乃相对者,故有起亦有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言妙觉圆照乃绝对者,故非华翳可比也。当知虚空尚非暂有,暂无之体,况如来圆觉无碍,乃虚空平等本性乎!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乃亲见本体之言。夫佛性本体乃绝对者,非言语所能及,非想像所可知。古人云:“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香岩禅师未悟时,屡乞沩山禅师说破,山曰:“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故佛学非同哲学,哲学惟穷思想作用,佛学贵于实证真如;哲学是相对,佛学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也。绝对谓之“了义”,相对谓之“不了义”。如生死对涅槃,善对恶,染对净,起对灭,来对去,得对失,取对舍,寂对照,寂而常照对照而常寂,阴对阳,静对动,是对非,四句百非,皆属相对,皆属“不了义”,皆变幻不居,自性中所无。如上文述悟后光景一节所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去无来”是也。能明相对之理,即可以辨金刚藏问题错误之所在矣。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此节再申明“本来成佛”之旨,言如销金矿一样,金非“销”而有,乃本来便此金质也,不过将河泥杂质提出,使现本来面目耳。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矣!经无穷时,而金性不坏不杂,故此不应言“本非成就”。盖“销金矿”者,不过一种工夫而已!倘无金质,虽销何益?金质本有,则其成就,已在未销之前矣!圆觉佛性,亦复如是,本自具足,本自现成,故曰:“众生本来成佛”。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窥测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言语思想之可及,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迥、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不用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就是诸声闻(即小乘)人用断灭六根工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即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用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萤火以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故以轮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此节佛斥金刚藏菩萨发问之不当。言凡脑筋做作之思惟,皆从有心而起,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如同空花,况复用此妄想思惟来辨别揣测佛境界,犹如空华复给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用此虚妄浮心,生诸巧见,妄上加妄,不能领悟圆觉方便,故所问非正问,乃邪问也。

以上各节证明“妄念”不是从“真”起,那么“返妄归真”便没有用处。然则“妄念”从何而起?乃从“无始无明”而起,而“无始无明”出于何经何典?乃出于《胜鬘经》。欲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请参阅月溪法师讲《大乘简易解》便一目了然。

《胜鬘经》云: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恶魇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等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证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狮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

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初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炎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狮子吼。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印度语,中国译作小乘所说灰身灭智之注等等)涅槃地。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又云:“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惟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观于上文经说,则无始无明,出于《胜鬘经》,毫无疑问。所称无明住地,即无始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断,惟佛方便,以菩提智断此住地之障覆,成就第一清净,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唐朝窥基法师所着《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八有云:“《胜鬘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唯为如来佛菩提智所能断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识》第九与经说同,‘烦恼障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此二皆由见道所断。’《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故为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

又卷十三云:“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受取,润生无明,名为后际。”按窥基法师所说,无明一唯发总业,即前际,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二唯发别业,与三通发二业,即后际,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楞严经》云:“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论此一大段经语,明明将发业、润生两无明举出,则其区别,彰彰明甚。元品无明,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之则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见佛学辞典)。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本来清清净净,一无所染,所谓浩然之气(孟子);一念不动,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发(中庸);先天无极,清净无为(老子);清静快乐(西洋哲学),通通不出此境界之外。但如窥基法师所说,触受亦能起受取,故无始无明,若受刺激,即生妄念无明,由妄念无明,去染复净,亦即复元为无始无明。始一念之间,可以往复相对。佛性是绝对的,是以欲见佛性,须将无始无明打破,始到明心见性,达到究竟。有人以为破妄念,到无始无明境界,便是究竟,此则千百年来多所错误,亟待修正者也。无始无明一触,生妄念无明,妄念无明一断,复元无始无明,与老子学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由阴阳万物三二一而归于道。”又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惟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今,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说正相同吻合。

《楞严经》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否?”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读此可知无相无着,只能达到无始无明境界,尚未见佛性,故无有是处。

又《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悕-巾+ㄙ)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知觉,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往,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读此可见纵灭一切见闻知觉,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人生的春天与镜台山的春天,竟是两重天 人生的春天与镜台山的春天,竟是两重天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人生百味已尝尽,人到中年何去从? 人生百味已尝尽,人到中年何去从?

高考追思与人生大考:曾随波逐流的我,如今主动掌握命运 高考追思与人生大考:曾随波逐流的我,如今主动掌握命运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的阴霾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的阴霾

《千与千寻》之思考:一颗未被世俗污染的初心 《千与千寻》之思考:一颗未被世俗污染的初心

人生之难,难在放下;学会放下,人生不难 人生之难,难在放下;学会放下,人生不难

不计较的人生,天更广,路更宽 不计较的人生,天更广,路更宽

只有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才更具价值和人生高度 只有让自己变的更强大,才更具价值和人生高度

人生红绿灯 人生红绿灯

带孩子去放生吧,让一颗纯真的心更纯更善更懂爱 带孩子去放生吧,让一颗纯真的心更纯更善更懂爱

换个角度看人生,天宽地阔 换个角度看人生,天宽地阔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不留平常心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不留平常心

人生无常,珍爱时光 人生无常,珍爱时光

人生八苦从哪里来?在哪里了?一个佛门初学者的苦苦探索 人生八苦从哪里来?在哪里了?一个佛门初学者的苦苦探索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人生最大的需要是什么? 人生最大的需要是什么?

找准人生的定位,女人学会为自己而活 找准人生的定位,女人学会为自己而活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在为自己的明天铺路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在为自己的明天铺路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人生与佛法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人生与佛法

心中无贪念,便是人生大格局 心中无贪念,便是人生大格局

问问自己:你的人生缺了什么? 问问自己:你的人生缺了什么?

平常心要如何修 平常心要如何修

佛说人生前世今生 佛说人生前世今生

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作茧自缚的人生 作茧自缚的人生

人生没有结果,它只是业力的释放 人生没有结果,它只是业力的释放

给你一颗素心脏 给你一颗素心脏

达真堪布:这是一条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邀您开启奇幻旅程 达真堪布:这是一条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邀您开启奇幻旅程

人生无常之下,谁能逃脱死亡? 人生无常之下,谁能逃脱死亡?

年的回味: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年的回味: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图】虚云老和尚120年的传奇人生 【图】虚云老和尚120年的传奇人生

我去即来——省庵大师的圆满人生 我去即来——省庵大师的圆满人生

虚云法师开示录-人生宝贵如盲龟遇浮孔 虚云法师开示录-人生宝贵如盲龟遇浮孔

虚云法师开示录-平常心的真实义理 虚云法师开示录-平常心的真实义理

素食是改变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 素食是改变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正当的经济生活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正当的经济生活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居上位的条件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居上位的条件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如何进步 星云法语:成功人生-如何进步

人生的老苦与病苦 人生的老苦与病苦

红尘炼心,练的是一颗平常心 红尘炼心,练的是一颗平常心

非常全面的佛咒总结!足以解决人生所有问题! 非常全面的佛咒总结!足以解决人生所有问题!

改变人生的神奇的佛咒语 改变人生的神奇的佛咒语

无上妙法!多读一点佛经,人生少点烦恼 无上妙法!多读一点佛经,人生少点烦恼

人生有许多事值得等待 人生有许多事值得等待

人生就是一场戏 人生就是一场戏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