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想临终自在,要修行

2017-10-31 藏传法师

堪布:我以前会出去为人念经超度,人死前和死后比较,死前的状态给我带来的触动更大。人即将死亡的时候其实特别害怕,即便是平日里胆子很大的人也非常恐惧,是一种现在根本体会不到的感觉。

所以,人快死的时候只要因缘具足我就去念经,一方面对自己修持慈悲心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会想:可能不久我也会成为眼前这人的样子吧,然后就考虑怎么能应对死亡,想一想能让自己不畏惧死亡的方法。

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修行过的人的恐惧和修行有把握的人的高兴,天壤之别。现在我身体和时间各方面都不允许,达森堪布还是会常常去周围的村子里念经超度。

山脚下建了一处养老院,目前大概有150位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在这里安心修行。从建成到现在十几年间大概有50人过世,达森堪布在他们去世前后都会去念经。

达森堪布经常跟我说,附近一些贫苦的老人到扎西持林出家,一定要让他们抓紧时间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他说扎西持林养老院的老年人去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内心是恐惧的,而是特别有把握地面对死亡。而外面的一些村民虽然信佛,但修行还没有到一定程度,所以会有恐惧。要想想这背后原因是什么。

昨天别的寺院来了客人探望我,说起他们那边的一位刚刚圆寂两个月的堪布。这位堪布年纪挺大了,在圆寂前他安排了一处闭关的地方。

有一天他把一些近侍弟子叫过去,对他们交代了圆寂后的安排:第一,不要装饰身体;第二,像普通人一样火化,不要给身体供养哈达等供品;第三他的身体和所有衣服烧掉,焚烧后一个灰尘也不要留,全部撒到河里去。但是没说自己什么时候圆寂。

这天堪布讲课讲到下午六点钟,跟身边的弟子说:“我们今天好好吃顿饭。”于是侍者去供护法,有个亲戚来烧火,他亲自做饭。大家吃完饭差不多七八点左右,他在闭关房外的院子里把所有僧衣脱掉,后来只穿了一条内裙。他跟身边的人说,人死后会经历法性中阴,他一定会在这个阶段解脱。说完后他就进屋了,坐在床上跟弟子们开着玩笑聊天,然后说着说着话就圆寂了。

按照堪布之前叮嘱的,五天内必须处理法体,四十九天内不让任何外人知道他圆寂的事,包括他的家人。这几位弟子怕别人看见点火有烟会心生怀疑,于是他们就在半夜十二点钟把法体烧掉了。平时他闭关的地方很多人来拜见,可侍者们不敢让别人知道,为了掩饰真相,就假装在闭关房外耍坝子。

我想说的是,第一,这位堪布他身体没什么疾病;第二,他在圆寂前很轻松。修行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

有次我在外地,这附近的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生了重病,他家里人带他到大城市里看病,治疗了一段时间,他说自己不想看病了,于是就回来家乡。

他回到家把所有亲戚召集在一起,说:“我快死了,可我也没什么好难过的,你们也不要难过。我相信我一定会有好的去处,因为我对三宝有坚信。我快走了就不多说了,一句话,只要你们对三宝有信心就足够了,不要退失对三宝的信心。这对你们和后代都很关键。”

后来家人又请来了一位附近寺院的上师,他想尽办法联系到我,说了情况,而且说这个老人特别想跟我最后说几句话。我就跟这个老人通了电话,他非常高兴地说:“现在能听到您的声音,即使这辈子再没有见面的机会,我也不难过,对死亡我也不害怕,我要去最快乐的地方了。”说话的时候,他内心特别淡定,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濒死的人。

第二天他跟家人说想喝杯牛奶,喝完牛奶后去了一趟厕所,回来进入佛堂,把所有佛像依次看过去,一直看到阿弥陀佛的唐卡,双手合十祈祷,坐在那里就往生了。整个去世前后过程还是能看出来他有特别好的修行。这是我们看见、听见的真实例子。

道友W:师父,我分析自己这种恐惧最大的来源,不是我父母生老病死本身,而是我自己都没有办法接受死亡,面对他们就更是充满了无力感。

堪布:自己不能接受死亡,就更要修行。没有修行的人不大可能自在面对死亡的。在佛法中有很多简单的、复杂的应对死亡的方法,你要努力调整好心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修。

不管年轻不年轻,早离世还是晚离世,都要观无常,这样一年年拖下去,人生过得很快啊弟子,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最后人要走了,如果还没有准备好面对死亡的话,就太可惜了。

所以要时时观修死亡无常、死期不定,不要排斥和抵触。其实从修行的角度,观无常给我们带来的是积极的改变,会更热爱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和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而且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才有动力。

朱伟:我想起我奶奶活到了95岁,一生不识字,我姐姐教她背的《心经》,然后她就每天早上起来背《心经》、烧香礼佛,特殊年代也没有中断过。

她说她是能见到佛光的。最后她摔了一跤,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很安祥。我父亲是“五四”后反传统的一代了,他不信佛,在临近死亡时,他就有恐惧感。

堪布:认字不认字不是最关键的。不论怎么通达佛法,没有修行、没有信心的话,就很难解脱。很多藏族的农民、牧民,他们也不认字,到了临终时身心都踏踏实实的,为什么?信心。

以后进一步好好闻思还是很重要。你们对社会做了很多贡献,从世间的角度,帮助到很多人。从佛法角度来说,利他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现在我们到了这个年纪,是时候应该考虑考虑自身,给自己做点“贡献”了。物质上的东西和名气是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可这些都太无常了。修行就是为自己而做的“贡献”。

修行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修行 《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修行

这八种逆境修行必须克服 这八种逆境修行必须克服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修行从自律开始 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修行从自律开始

“一万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学佛修行吗? “一万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学佛修行吗?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真正修行密法的人,有任何的功德都不与人说 真正修行密法的人,有任何的功德都不与人说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无数劫的罪业,让资粮得以圆满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无数劫的罪业,让资粮得以圆满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重大车祸中捡回一条命,我还敢不警惕无常踏实修行吗? 重大车祸中捡回一条命,我还敢不警惕无常踏实修行吗?

这种条件下修行,基本上不会出现违缘! 这种条件下修行,基本上不会出现违缘!

从教育孩子中领悟到的 佛教 修行道理 从教育孩子中领悟到的 佛教 修行道理

二十载光阴假修行,得遇佛法开示走出不杀生的误区 二十载光阴假修行,得遇佛法开示走出不杀生的误区

修行中最难的坎儿 修行中最难的坎儿

放下得自在 放下得自在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要靠自己努力修行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要靠自己努力修行

在修行桥的中界线上,你迈向何方? 在修行桥的中界线上,你迈向何方?

善人不能只满足于善报——记我的父亲与他的临终善报 善人不能只满足于善报——记我的父亲与他的临终善报

修行人在这个时候很容易着魔 修行人在这个时候很容易着魔

每一次修行对于我们都非常珍贵 每一次修行对于我们都非常珍贵

修行人不要说狂话 修行人不要说狂话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灵不死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灵不死

夫妻相处不离修行,家庭就是彼此的修炼场 夫妻相处不离修行,家庭就是彼此的修炼场

占察轮相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占察轮相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修行是细水长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修行是细水长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含泪记录父母临终往事,解密丧事中民俗迷信与佛门孝道的迥异

六十多岁的人该如何修行 六十多岁的人该如何修行

在人群中修行,在生活中悟理 在人群中修行,在生活中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