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三十七)

2024-06-14 汉传人物

6、佛身如月现

诸佛的出现受生,如月出;诸佛的入于涅槃,如月没。当佛出现某处世界度化众生时,彼处众生,谓佛出世;当佛于某处世界入于涅槃时,彼处众生,又谓佛已去世;而月性实无出无没,不增不减,无生无灭也。

如天人的业力与我们人间业力便不相同。我们必须在地球行至太阳和月亮之间才能看见月蚀现象,而上界天人于须臾之间便已看到月蚀。为什么呢?因为天界的时间与人间不一样,彼天日长,人间短故。佛寿的长短,在天人看来,与我们所见也不相同。天人皆谓如来短寿,就好像彼界天人须臾之间频见月蚀现象一样。他们看见如来在须臾之间,于有缘度化世界,示现百千万亿涅槃,断烦恼魔、阴魔、死魔,百千万亿天魔众生也同样皆于须臾之间,如见如来入般涅槃,又皆知见如来示现无量百千先业因缘,随顺世间众生种种应化根性故,示现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7、佛的无量寿命不在生死长短

涅槃经又说,佛随无量世界有缘众生应化因缘而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应声闻行者及一般凡夫众生业行,示现短寿;无量业行相应的众生见佛早入涅槃,皆认为如来寿命短促。又应福慧深厚的诸菩萨众生之共业因缘,示现中寿,若至一劫,若减一劫。唯有佛与佛观见诸佛法身寿命无生无减,无量无尽。

十住毗婆沙论也说:一切诸佛虽有能力住寿无量,但以度生本愿因缘故,有久住世者,有不久住世度生者。

又增一阿含经,目连就佛寿长短的问题对舍利弗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超过一劫者,亦可得耳。如果佛陀住寿一劫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当取般涅槃;佛早入涅槃,乃因现世众生之类,寿命极短共业因缘所感也。我不忍见世尊先取灭度,欲先佛涅槃。

舍利弗也说:我听佛说:娑婆众生,寿命极短,极寿不过百岁,以众生命短故,佛寿亦短;如果佛陀住寿一劫者,我亦当住寿一劫。

世尊听后,解释说:众生命短,佛寿亦短,此事不可定论。怎么说呢?过去久远劫前,有一尊佛应众生善业因缘所感,出现于世。当时人寿是八万岁,没有中途夭寿者,彼佛成佛时,便应众生共业之机,于当日化作无量佛,立无量众生修三乘行,当日度尽与佛有缘可化众生,亦于当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凡夫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应化寿命的长短也。

佛又在涅槃经中自述说:我已度尽世间与我有缘可信佛法之人,故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非凡夫所谓短寿长寿,无常生灭之法。

有些众生在印度只听到佛名而不见佛身;或者仅有见佛一面,皈依佛后,不再见佛;有些众生,根本不闻佛名,每一尊佛与众生的机缘深浅不一,非凡夫众生所知。在印度与释迦牟尼佛机缘深者,已受佛化;机缘浅者,亦皈依佛,或闻佛名,受佛浅缘化导;其他众生,自有与其有缘的另一尊佛及无量佛出世度化。乃至今世善根深者,往生他方佛国净土,继续接受另一层次的因缘度化。

由此可知,诸佛应化身的长短寿命,与世间众生所修有漏业行而形成长短寿命的无常业缘果报不同。因诸佛早已断尽世间无常、长短、对待因缘,超越长短、相对的生死业缘,修集无量无漏福慧净业而成。乃是随看宇宙间种种众生不同业行而本其宿愿,显现与各类众生业缘相应的长短寿命。

如智论卷九十九说:诸佛应化之色身,不从无因缘生,亦不从少因缘生,诸善法因缘具足的缘故,生诸佛身。如镜中像,众因缘和合故有,众缘离故无。诸佛应化色身亦如是,有诸因缘故出现,诸因缘散故消灭。由此可知,诸佛色身(应化身),皆属本愿因缘生(宿世与众生度化因缘生)。因佛与本愿度化众生两者因缘成熟,业果报成熟故,生是因缘(佛身出现)。佛身虽然可应众生善根因缘住寿无量,但是佛应化色身不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和合因缘法,与此界众生度生缘尽,必归离散,转现他方,应如是观诸佛色身来去相。

佛度有缘、可化众生无穷无尽,当知佛寿亦应无量众生业行,显现自在,无穷无尽,不可思议,不可言长或者言短,不可言常或言无常。(有关如何修得寿命自在的问题,将在第十五愿做讨论)如华严经所说:

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

能为众生现众相,随其心乐悉令见。

或为众生现短寿,或现住寿无量劫;

随宜出现于世间,佛寿自在唯佛知。

8、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菩萨大众从虚空而来

如法华经从地涌出品说:当佛说法的告一段落,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此诸菩萨大众,均是释迦牟尼佛长远行菩萨道以来之所度化,他们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乃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经文中明示,有许多具有深厚福慧、定慧之力的大修行者,能够以他们超越常人所修养的心力,穿越宇宙时空,充满在宇宙深处,人类不可预知的综合交错的复度、多度的虚空中。这在凡夫众生看来,真是神话。但对一个证空解脱的修行者来说,他们自在的心力,不受任何世界的性质禁锢,能够以其神通力,转地为水,转水为火,四大互换,空有不二。像这样定慧深厚的大菩萨修行者,在宇宙虚空间,太多太多了,只是凡夫众生的浊恶业力与菩萨的清净业力不相应,不知不见其存在罢了。

9、释迦牟尼佛为何示现涅槃?

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以来,度化了像这样的菩萨大众,无量无数,以此利他行以来所修成的寿命果报自然自在无尽。如佛自己解释说:我自得证无生法忍以来,随所应化因缘,往返十方有缘世界教化众生,甚大久远,寿命自在。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而今非实灭度,而言当取灭度,乃如来以此方便灭度,教化众生。为什么说实不灭度而取涅槃呢?若佛久住世间,薄福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看五欲,入于忆想妄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世间教化众生,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以此方便,说佛早入涅槃。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所以佛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是释迦牟尼佛除了已度尽世间有缘,可信之人外,另一种令众生起信学佛方便示现涅槃的原因。

10、娑婆世界以前曾有净土世界出现

华严经说:

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焰;

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

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

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

涅槃经中记载说:这个世界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成、住、坏、空循环生灭的层次,曾经在无量劫以前,因众生的善业因缘与某尊佛的应化因缘成熟,招感一善性的清净世界显现。那个幸福世界,宛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广大无边,庄严清净(但与极乐净土性质不同)。有许多菩萨行者亦因共业所感,出现世间,亲近佛陀,教化人民。致使彼国,丰乐安稳,人民无数,没有饥渴灾祸之事。彼佛因众生净业所感,寿命无量,当佛应化彼土众生净缘无量劫后,便入涅槃。佛涅槃后,遗法住世,亦无量亿岁。

那个幸福世界,应无量大道心众生善根因缘成熟而显现,佛亦应彼世界众生共业所感,寿命无量。当佛与那个世界众生的应化因缘结束后,那个幸福世界自有其转变的因缘,但与秽土世界转变的因缘不同(下文自明)。由此可知,极乐净土,在阿弥陀佛与彼土众生度化因缘告一段落,亦有其转变因缘,但因弥陀净土形成的因缘与那个幸福世界及秽土世界形成的因缘不同,转变的因缘当然不一样。

每一尊佛从无始以来,在修行以前,修行以后,所结善恶众生深浅业缘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唯佛能知。无量与佛有缘众生,于无始以来,在广大的善恶业行轮回中,善恶相渗,辗转增上,于十方染净世界,各从其业,循业发现,随业受生。有因修善业得生天上;有因做恶业堕落恶道;有因修净业往生净土;有因断烦恼,了脱生死;有因修菩萨大悲愿行,成就菩萨其业净土,凡此种种,无量无数,尽与诸佛有缘,只是缘有深浅。佛度众生,皆应有缘众生次第教化之机而往返十方有缘世界,应机化导。因此我们娑婆世界,只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应有缘众生之机,显现应当度化的某种因缘了结阶段而已;亦有无量与释迦牟尼佛有缘福慧深厚的大道心众生所成的共业净土,应其宿缘,接受释迦牟尼佛另一层次的因缘教化,就如同现在所说的幸福世界中的大菩萨众一样。依涅乐经说:释迦牟尼佛既有其教化的大道心众生所成的共业净土,而佛的净土世界在那里呢?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净土法门法语:生病,一定要知道疾病的根源 净土法门法语:生病,一定要知道疾病的根源

净土法门法语:自己不真干,业障不能消除 净土法门法语:自己不真干,业障不能消除

明证法师:弥勒内院是不是净土? 明证法师:弥勒内院是不是净土?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五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五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三十一)上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三十一)上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节 法空如幻

彻悟禅师: 净土至极省要,至极径捷,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彻悟禅师: 净土至极省要,至极径捷,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无论好人坏人,念佛十声也能去净土世界吗?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佛菩萨用清净心,六道凡夫用散乱心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复须忍耐内外荣辱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念佛是第一善,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自己度自己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净土法门:念佛必须要念成习惯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农历正月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慈颜常笑,纳天容地,愿人间变净土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净土法门:我们一旦发心,阿弥陀佛立刻知道!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放生仪轨:净土法门最简单的两种放生仪轨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只有净土念佛才是能够成就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吗?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临命终时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净土吗?就能罪业消除吗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98 岁春婆婆何以能预知时辰,往生净土?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天神说:因为你劝人修净土窍门,功德很大,再次延长你寿命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承远大师生平及净土思想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为什么要移民到极乐净土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弘法的第一步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无量佛国净土,为何只求生西方极乐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净土法门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为何经论多指归极乐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如何通过身口意三业修净土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往生兜率净土的三品九等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归心净土的杨杰居士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汝能修净土,安隐无惊疑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 净土一法难信就在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