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  一相无相分第九(上)

2024-06-03 星云法师

金刚经 第9品上

一相无相分第九(上)白话文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叹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讲话:

从第七分佛陀以「菩提非证得非言说”,破除吾人对佛法二相的执取;贯穿至第八分讲解般若是三世诸佛母,受持读诵者之功德胜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第九分则从胜义谛的立场,大力驳斥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求取。在第九分实相无相四果性空,我用四点来说明。

此分由佛陀问须菩提,小乘行者证得四种果位,能否动念有个证果的我相?展开了对小乘证果的妄心,提出降伏的方法。

一、无惑断无四果证

第九分显现佛陀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的用心,度生要离相(下化众生),得果也要离相(上求佛道),一切诸相不可住着。

从第一分至第八分,二乘圣人听闻般若空理,已生起回小向大的真心,只是疑惑如何在下化众生时,能心离诸相不住妄想?佛陀以证得四果为喻,拔除二乘圣人离相去妄,无能度所度凡圣差别的法执。《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说:

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计善计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相。

菩提和无明,凡夫和圣贤,在真如法性的晴空,并无好恶美丑的分别。佛陀在此引小入大,令声闻行者入般若性海,也借小喻大,小乘四果应不住果证之妄相,更何况大乘菩萨于游化度众之事业,哪里能住着三乘十贤的阶次地位呢?

《胜天王般若经.法界品》中,佛陀答覆胜天王如何能离诸障惑,心得清净。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

空性之理,离言文字,智识见闻之垢秽,当我们止息了颠倒的妄想,最胜第一的空理和我们原是形象不离,常伴左右。

南塔光涌禅师初次参访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

「你来做什么?”

「来拜见禅师。”光涌恭敬地回答。

「见到禅师了吗?”

「见到了!”

仰山目光锐利地逼问:

「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我看禅师的样子不像驴马,更不像诸佛。”

「不像是佛,那么又像个什么呢?”

光涌镇静地答道:

「如果有所像,和驴马又有什么分别?”

仰山赞叹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没有人可以打败你,你好好珍重!”

光涌禅师明了,自性头上,本无世间男女,驴马诸佛等凡圣净秽的差别妄相。凡圣两忘,得鱼忘筌,菩萨行道才能于红尘烈火中清凉自在。就如同圜悟克勤禅师所说:

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许多交涉,应须处之,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隐。

二、离诤论得三昧味

佛陀在文中赞叹须菩提尊者得「无诤三昧”。什么是「无诤”?即是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无高无下,无凡无圣,泯绝差别对待之相。无诤三昧并非每个证得阿罗汉果的人,都具有此修养,而是须菩提尊者深知众生生死不已,皆由心有高下胜负之诤,妄造口业而论议不休。因此发愿生生世世受解空性,心寂静故,平等爱念一切众生。《涅槃经》说:须菩提住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

须菩提尊者心性调柔清净,随顺众生欲求,不令众生生起嫌恶之心。人际之间的无诤之道,旨在能破我爱、我见的妄相,心住寂静处,才可与人无诤,与世无诤。

《所欲致患经》说,众生因贪爱恣意,彼此忿怒相诤:

贪爱所在,放心恣意,父说子恶,子说父恶;母说女恶,女说母恶;兄说弟恶,弟说兄恶;姊说妹恶,妹说姊恶。家室宗族,转相诽谤,是为贪欲之患。因致勤苦,皆由多求,放心恣意,为欲所溺。

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人人都欢喜和乐无诤,如何于现实生活中获得「无诤三昧”?根本之道,要先从反求诸己,观照心念开始做起。

摄身守意,柔和自安,可以远离诤论之苦,进一步爱护众生,施与无畏,自然于人我相融无碍。

如爱护众生的身命,不加以鞭杖烧煮之痛楚;拔除众生烦恼的痛苦,给予光明的导护;爱语鼓励众生,生起增上善缘的信心;以种种方便摄令众生开悟觉性,能入佛知见。生活中能胸怀三千法界「同体共生”的平等观,我们也能浅尝几分「无诤三昧”的法喜。

《杂宝藏经》有一则婢女与羊相诤的故事,可以令我们对瞋怨相诤的祸害有戒慎警惕的作用。

有一个婢女,负责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麦、黄豆等杂粮研磨成粉。有一只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的时候,偷吃豆粉。因此婢女常被主人怀疑研磨的豆粉斗量不足,而被怒叱责打。每次婢女被主人责怪后,就生气拿起竹杖捶打羊,屡次挨打的羊,心中也积集怨恨。

有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见她空手无杖,就用角去触犯她,婢女又气又急,就拿起着火的木柴打羊,羊被火烧痛时,四处翻滚,身上的火苗,焚烧村人、房舍,并且殃及山野。山中有五百只猕猴,走避不及,被火烧死。

羊和婢女相互含瞋怒怨,造成人畜身命俱焚。所谓瞋火一起,烧尽功德树林;诤论一生,刹那飘堕腥风血雨的罗刹鬼国。

佛陀在弟子们发生诤论时,如何开启他们的心智?《杂阿含经》有一则比丘争诵经呗的故事。

有一天大迦叶对佛陀禀报:

「佛陀!有两位比丘,心性刚强,一位是阿难的弟子难荼,一位是目犍连的弟子阿毘浮,两人时起诤论,相互争诵经呗。明日约定一决胜负,比赛谁诵出的经呗最多,谁说的法最胜!”

佛陀立刻派人唤来难荼和阿毘浮,问他们:

「你们有听过我的教诫中,有教导人彼此斗争,分别胜负高低的经义吗?”

「我们不曾听过佛陀有诤论胜负的经义。”

「真正胜利的人,是止息贪瞋痴的迷乱,能勤修戒定慧三学,杀掉六贼造作;能正观五蕴如芭蕉不实,以八正道为指标,证入大般涅槃为寂乐。背诵千章万偈,不明自心,于解脱何益?”

佛陀揭示欲入圣流位,要心能正定,远离人我彼此的诤论。身口意三业的修为,口业最容易布施,不需要有很多的钱财,也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只要口出善语,就如花香,可以使人感染到欢喜和愉悦。我们只要能以佛的四种语言,自然能化解人际的论议和是非。

一、要说清白无染的善语。

二、要说止非息诤的妙语。

三、要说正法善道的实语。

四、要说利益安乐的法语。

佛的善语、妙语、实语、法语,像百花齐放的花园,令众生乐于亲近;更似高山流泉,人人得以热恼冰消。

《金刚经》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传》第十一章 最大的诱惑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传》第十一章 最大的诱惑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五讲 《金刚经》讲解第三十五讲

星云大师:《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上) 星云大师:《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上)

星云大师:聚与散,都是缘 星云大师:聚与散,都是缘

星云大师:去寺院烧香拜佛,佛前十不求要谨记在心,很多人不知道 星云大师:去寺院烧香拜佛,佛前十不求要谨记在心,很多人不知道

星云大师:七种情况不能杀生 星云大师:七种情况不能杀生

星云大师:抱怨的危害 星云大师:抱怨的危害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4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4

星云大师:超度鬼魂祖先,重要的是超度自己 星云大师:超度鬼魂祖先,重要的是超度自己

星云大师:一般人最好不要有神通免得害了自己 星云大师:一般人最好不要有神通免得害了自己

星云大师:一招让你干什么都能如鱼得水! 星云大师:一招让你干什么都能如鱼得水!

91岁星云大师:我是这样跟疾病战斗了50年! 91岁星云大师:我是这样跟疾病战斗了50年!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星云大师:如何发心才会功德无量? 星云大师:如何发心才会功德无量?

星云大师:人与人相处,佛教教你如何说话 星云大师:人与人相处,佛教教你如何说话

星云大师:命运并非定型有四种方法可以改变 星云大师:命运并非定型有四种方法可以改变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星云大师:如何化解婚外情,一个方法就能解决 星云大师:如何化解婚外情,一个方法就能解决

《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校正本 《金刚经》 江味农居士校正本

如吉法师: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 如吉法师: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

净因法师:离言说相,藉教悟宗──《金刚经》导读 净因法师:离言说相,藉教悟宗──《金刚经》导读

东初法师:倡议成立太虚大师学说思想研究会 东初法师:倡议成立太虚大师学说思想研究会

巨赞法师:创立黄羊山养道法会弘常住永明宗普照大师传 巨赞法师:创立黄羊山养道法会弘常住永明宗普照大师传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始终心要解略钞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三编 始终心要解略钞

遵佛令建造朝圣石屋的源修大师和释柱大师 遵佛令建造朝圣石屋的源修大师和释柱大师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5、佛法与国法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5、佛法与国法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二 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二

宗密大师: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十 宗密大师: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第十

法照大师:两大圣传法照大师念佛法门(文白对照) 法照大师:两大圣传法照大师念佛法门(文白对照)

宗密大师: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七 宗密大师: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七

省庵大师: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省庵大师:省庵法师语录 卷上 杂著

法藏大师: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 法藏大师: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

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疏 第四卷 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疏 第四卷

慧远大师: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二卷 慧远大师: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二卷

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下 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下

法藏大师:华严经传记 第五卷 法藏大师:华严经传记 第五卷

智者大师:注十疑论(二) 智者大师:注十疑论(二)

智者大师:注十疑论(六) 智者大师:注十疑论(六)

彻悟禅师:彻悟大师揭开佛快乐而众生痛苦之谜 彻悟禅师:彻悟大师揭开佛快乐而众生痛苦之谜

憨山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憨山大师 憨山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憨山大师

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1-35卷 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1-35卷

憨山大师:六祖法宝坛经 顿渐品第八 憨山大师:六祖法宝坛经 顿渐品第八

憨山大师: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 憨山大师: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

智光大师:业务繁重,“过劳死”迫近 智光大师:业务繁重,“过劳死”迫近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星云大师:观音菩萨十二大愿 星云大师:观音菩萨十二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