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2024-04-28 佛学知识

[第1297部第105册一卷] 第1297部~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龙树菩萨造

菩提心离相论  归命一切佛。我今略说菩提心义。至诚顶礼彼菩提心。如勇健军执胜器仗。其义亦然。而彼大菩提心。所有诸佛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皆因发是菩提心故。我发菩提心亦如是。所成甚至坐菩提场成正觉果是心稳固。又此菩提心。是诸菩萨总持行门。如是观想如是发生。我今赞说菩提心者。为令一切众生息轮回苦。未得度者普令得度。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盘者令得涅槃。为欲圆满如是胜愿故。安立自相正体因故。入第一义真实观故。彼菩提心无生自相。是故今说。所言菩提心者。离一切性。问曰。个中云何离一切性。答谓蕴处界离诸取舍法无我平等。自心本来不生。自性空故。个中云何谓我蕴等有所表了。而分别心现前无体。是故若常觉了菩提心者。即能安住诸法空相。又复常所觉了彼菩提心。以悲心观大悲为体。由如是故。于诸蕴中无我相可得。有诸外道。起非响应行。执相分别谓诸蕴有非无常法。而实非彼我相可得。诸法任持真实性中。弗成执常亦非无常。于我蕴中名尚无实。况复有作及诸分别。若言有一法甚至有诸法。作此说者。世间心转随世间行。彼非响应为常行相。此义不然。是故当知诸法无性。若内若外弗成分别。彼能执心而有何因。谓不能离随世间相。若因若相是二无别。此即异常亦非能执。当贴心性弗成执常。是故彼性无常是常。若知彼性是无常者。当何所作从何所生取我等相。若离世间即于蕴中无有障碍。若处若界觉了亦然。取舍二法即弗成得。

个中言蕴者。谓色受想行识。此说为五蕴诸声闻人于是中学复次当知。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士。此五蕴义。佛二足尊为诸菩萨如应宣说。

所言色蕴者。今略示其相。谓四大种及彼所造。说为色蕴彼非色者。谓即所余受想行三。诸教应常识蕴行想如下当说。

个中言处者。谓内眼等处。外色等处。此说为十二处。

个中言界者。谓眼根等界。眼识等界。色等境界。此说为十八界。如是蕴处界离诸取舍。无方无分弗成分别。分别见者是义不然。随起分别即有所著。彼复云何而得响应。若有一相见外义者。当知此为破智所转。意长养色是义云何。应知如长短一非异。有诸外道波哩没啰惹迦等。随诸异见起三分别。是义不然。如人梦中造屠杀事。而彼所作无实行相。又如人梦居最上处。而彼亦非殊胜行相。此义云何。谓识光明破取舍相故。识法如是外义何有。是故诸法无有外义。当知一切色相所表。自识光明色相照耀。如人见彼幻化阳焰乾闼婆城取以为实。诸无智人以愚执心。观色等实亦复如是由此我执是心随转。如先所说蕴处界义。应知离彼诸分差别。唯心分位所施设故。而各种相唯心所现。此义成就如成唯识说。个中问言。前说五蕴识云何自相答如说心义识亦如是。如佛世尊常作是说。应知一切唯心所现。此义甚深。诸愚痴者不能了故。不见真实。是故若能空其我相。即于是心不生分别。起分别者谓邪教故。彼所建立是义不成。如实义者见法无我。是大乘中法无我义。自心本来而不生故。随有所生亦复平等。自心增上入真实义。瑜伽行门所出生故。个中应知。彼后所依而无实体。此即名为净心现行。若以前法以前无实。若未来法未来未至。若现在法现在不住。于三世中当云何住。如军林等多法成故。应常识者是无我相。彼识亦非为所依故。若于诸法如是见已。如同赤云速疾散灭。是故当知。若法有者从思所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诸有情类若来若去。法尔如是。譬如大海众流所归。阿赖耶识所依亦然。若有如是观彼识者。即弗成有分别心生。若彼各各如实知者。而彼彼名复云何说。若彼各各知诸物性。即彼各各不能称说。作此说者是决定语。是故诸法亦决定生。于一切事随转成就。能知所知是二差别。所知若无能知何立。二俱无实法云何得。是故应知。所言心者而但有名。彼名亦复无别可得。但以表了故。彼名自性亦弗成得。所以义故。智者应当观菩提心自性如幻。若内若外及二中心求弗成得。无法可取无法可舍。非形色可见非显色可表。非男女相非黄门相。不于一切色相中住。无法可见非眼境界。独一切佛观察平等。若心自性若无自性。平等法中云何得见。所言性者名分别故。若离分别心性俱空。若有分别可见心者。个中云何说名为空。是故应知。无能觉无所觉。若能如是观菩提心。即见如来。若有能觉及有所觉。而菩提心弗成成立。是故无相亦复无生。非说话道而能称赞。又菩提心者如同虚空。心与虚空俱无二相。此说心空空智平等。佛佛神通佛佛无异。所有诸佛三世事业。一切皆住菩提界中之所摄藏。虽所摄藏彼一切法而常寂静。亦复观察。是无常法如同幻化。非所摄藏调伏三有。住空法故。一切无生此说为空。一切无我亦说为空。若以无生及彼无我观为空者。是观不成。若染若净二种分别。即成断常二种见相。若言以智观彼空者。是空亦复无别有体是故菩提心离诸所缘住虚空相。若观虚空为所住者。是中即应有空有性。二名差别故知空者。如同世间师子一吼群兽皆怖。如空一言。众语皆寂。故知处处常寂彼彼皆空。又复识法是无常法从无常生。彼无常性即菩提心。此说空义亦不相违。若无常性即菩提心者。若爱乐菩提是心平等。而亦不说爱乐彼空。取空之心当云何得。当知本来自性真实一切成就菩提心义。又复应知物无自性。无自性性。是此说义。此所说者是心云何。若离我法即心不住。此非一法亦非诸法。各各自性而自性离。如世糖蜜甜为自性。又如火者热为自性。彼诸法空。自性亦然。彼诸法性异常非断非得非离。所以义故。无明为初老死为后。诸缘生法之所成立。如同梦幻体亦无实。由此说为十二支法。即此亦名十二支轮。轮回转彼死活门中。而实无我无别众生。无三业行果报差别。若于是中了缘生法。即能出离诸境界门。彼非行相不坏正因蕴所生故。轮回后边非行相故。一切无持空空生故。法法平等造因受果。是佛所说。所有诸法聚类所生。如击鼓有声。如殖麦生芽。诸法聚类其义亦然。如幻如梦缘生所现。诸法因生而亦无生。因因自空而何所生。是故应知诸法无生。即此无生说名为空。如说五蕴蕴性平等。彼一切法亦如是念。若有说空如真实说。而所说空体亦非断。非断体中实亦弗成得。说体为空空亦无体。若了无实作者无常。诸烦恼业积集为体。是业亦复从心所生。心若无住业云何得。如快乐心是寂静性。彼寂静心而弗成取。诸有智者能实观察。彼见实故而得解脱。又菩提心者最上真实。此真实义说名为空。亦名真如亦名实际。是即无相第一义谛。若不了知如是空义。当知彼非解脱分者。于轮回中是大愚痴。轮回行人六趣流转。若有智者能如实观彼菩提心与空响应。如是观已乃能成就利他聪明无碍无著。是即知恩报佛恩者。常以悲心普观众生父母家属有各种相。烦恼猛火常所烧燃。使诸众生轮回死活。如所刻苦念现代受。如和合乐念当普施。复观世间爱非爱果。善趣恶趣。饶益不饶益。随众生转。而诸众生本来无得。随智差别起各种相。所有梵王帝释护世天等。若天若人一切不离世间相故。又复观察所有地狱饿鬼畜生。是诸趣中一切众生。无量无数种类色相。不饶益苦常所随转。饥渴所逼。互相屠杀互相食啖。因如是故不坏苦果。诸佛菩萨如实能观善趣恶趣一切众生诸业报事自相如是。如所观已起方便心。善护众生令离诸垢。诸菩萨由此以大悲心而为根本。以彼众生为所缘境。是故诸菩萨不着一切禅定乐味。不求自利所得果报。过声闻地不舍众生。修利他行发大菩提心。生大菩提芽求佛菩提果。以大悲心观众生苦。阿鼻地狱广阔无边。随诸业因苦报轮转。此各种罪受各种苦。菩萨悲心念欲代受。此各种苦有各种相。说无有实亦非无实。若了知空即知此法。随诸业果如是顺行。是故诸菩萨为欲救度诸众生故。起英勇心入死活泥。虽处死活而无染着。如同莲华清净无染。大悲为体不舍众生。空智所观不离烦恼。是故菩萨以方便力示生王宫。踰城削发苦行修道。坐菩提场成等正觉。现神通力破诸魔军。为度众生转大法轮。现三道宝阶从世界降起诸化相。随顺世间入大涅盘。于个中心现诸色相。或作梵王或为帝释。若天若人随诸相转。如是各种示现诸相。是故得名救世导师。此等皆是诸佛菩萨大悲愿力。调伏世间悉令安住响应胜行。是故于轮回中不生退倦。从一乘中说二乘法。一乘二乘皆真实义。若声闻菩提。若佛菩提。智身一相。三摩地一体。虽有所说是说非说。或有说为各种相者。但为引导诸众生故。若众生得利。而佛菩提福智平等。而实无有二相可住。若有住相即为种子。彼种子相聚类所生。是故增长死活芽茎。如佛世尊常所宣说。破彼世间各种行相。但为众生作诸方便。而实非破。若离分别比义甚深。甚深义中无有二相。虽说有破此亦非破。于空法中无有二相。诸法任持自性真实。智波罗蜜多是即菩提心。菩提心者除一切见。是故当知。诸身语心是无常法。但为众生作利益故。个中言空空而非断。个中说有有亦不常。是故无有死活亦无涅盘。而悉安住无住涅盘。诸佛世尊咸作是说。悲心所生无量福聚。彼即最上真实空理。诸佛威神之所出生。自利利他二行成就。我今顶礼彼一切性。我常尊敬彼菩提心。愿所称赞佛种赓续。诸佛世尊常住世间。而菩提心者大乘中最胜。我于此心安住正念。又菩提心者。住等引心从方便生。若了是心死活平等。自利利他二行成就。又菩提心者。离诸见相。无分别智真实而转。诸有智者发菩提心。彼获福聚无量无边。又复若人于一刹那间。观想菩提心。彼获福聚弗成称量。以菩提心非称量故。又菩提心宝清净无染。最大最胜最上第一。不能坏非所坏真实稳固。能破烦恼等一切魔。满诸菩萨普贤行愿。又菩提心者。是一切法之所归趣。所说真实离诸戏论。是即清净普贤行门。离一切相。此如是说。

我所称赞菩提心  如二足尊正所说

而菩提心最尊胜  所获福聚亦无量

我以此福施众生  普愿速超三有海

如理如实所称扬  智者应当如是学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恒强法师:诊断菩提心 恒强法师:诊断菩提心

星云法师:如何辨别菩提心的邪正真伪 星云法师:如何辨别菩提心的邪正真伪

佛菩萨大愿:菩提心 佛菩萨大愿:菩提心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仁清法师:戒律清净菩提心就能坚固起来 仁清法师:戒律清净菩提心就能坚固起来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菩萨藏经一卷 菩萨藏经一卷

佛说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佛说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

佛说法印经一卷 佛说法印经一卷

佛说不增不减经一卷 佛说不增不减经一卷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佛说受十善戒经一卷 佛说受十善戒经一卷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发起菩提心的两个因缘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第104集 喇嘛教密宗的外道“菩提心” 陈正源老师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菩萨一发菩提心顿断五欲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 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

念佛求往生如何发菩提心 念佛求往生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老和尚:生病的时如何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积德修行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发菩提心:积德修行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

达真堪布:佛法里讲的慈悲心结果都是菩提心 达真堪布:佛法里讲的慈悲心结果都是菩提心

接受“菩提心”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接受“菩提心”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空行法教》莲师所传下的实修口决。|| 菩提心(上) 《空行法教》莲师所传下的实修口决。|| 菩提心(上)

菩提心师兄:关于一门深入,关于超度回向 菩提心师兄:关于一门深入,关于超度回向

菩提心师兄:关于打坐,再谈机在目 菩提心师兄:关于打坐,再谈机在目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8-360)

达真堪布: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分别了? 达真堪布: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分别了?

达真堪布:先消业还是先发菩提心? 达真堪布:先消业还是先发菩提心?

达真堪布:发菩提心的要点是什么? 达真堪布:发菩提心的要点是什么?

二十徒劳行--十九:若做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九:若做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为徒劳也

索达吉堪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 索达吉堪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

达真堪布:学传统文化是不是也能修菩提心? 达真堪布:学传统文化是不是也能修菩提心?

索达吉堪布: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索达吉堪布: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历经生死劫方识人间苦,痛悟“自他交换菩提心” 历经生死劫方识人间苦,痛悟“自他交换菩提心”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1:佛号功德福报无量,超出能发菩提心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1:佛号功德福报无量,超出能发菩提心

除恐灾患经一卷 除恐灾患经一卷

佛说布施经一卷 佛说布施经一卷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

《华严经》中佛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 《华严经》中佛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

真正发菩提心与密宗的假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与密宗的假发菩提心

黄念祖老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因缘 发菩提心的因缘

请教各位大德,请教教我,怎样修菩提心? 请教各位大德,请教教我,怎样修菩提心?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三) 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