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明明有快乐,为何佛教只强调苦呢

2021-04-16 索达吉堪布

佛教《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在六道轮回当中,所有众生都如同生活在针尖上一样。除此之外,佛经中还用火坑、罗刹洲等比喻来说明世间无有安乐、本性是痛苦的道理,即使众生能感受到一点快乐,它也是无常、不稳固的。可见,虽然生活中有苦受、乐受、舍受,但处处可见痛苦的自性。

也许有人疑惑:生活中明明有很多快乐,为什么佛教只强调痛苦呢?我们的确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少许快乐,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痛苦的。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经中对苦的分类,同时也请大家思考如果生活是快乐的,那你能不能也对快乐做一个总结分类呢?

当我们还在母胎中时,由于母亲饮食的冷热、身体的运动等,我们会感受非常大的痛苦。此外,每个人都伴随着哭声而出生,没有小孩是笑着出生的,这可能也预示了生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走向衰老,而老苦指的就是身体中的器官逐渐衰败。世间有种观点:当女性脸上出现第一道皱纹的时候,幸福感就会开始下降。现在有很多人,为了永葆年轻,提升幸福感,不惜花重金整容,但事实上,谁都无法改变无常,随着时间流逝,每个人的脸上都迟早长出皱纹。

相信大家都对病苦有所认识,尤其是无法享受医疗保障的人们,如果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就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病痛,即便是平日里身体很健康的人,生病时,就像是被石头击中的小鸟,一点力气都没有。我前段时间去了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那边有很好的医疗保障,国家会为人们承担医疗费,但还有很多国家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很多人不得不为医疗费而头疼,但这毕竟还只是费用问题,而身体上的疼痛则更难熬。

面临死亡时,我们的内心会经历他人无法想象的恐惧,不论曾经拥有过多少财富、名誉,都不得不放下,孤独地前往下一世。有些人觉得,提及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但这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无论我们多么恐惧、多么想逃避,都无法避免。

由此可见,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是才高八斗,还是不善言辞;不论你是年轻有为,还是处于垂暮之年,每个人都必须要度过生、老、病、死这四大苦海。

除了上述的生老病死以外,八种支分痛苦中还包括不欲临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和近取蕴苦等四种痛苦。其中,不欲临苦指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夫妻之间虽然早已没有感情了,但出于种种原因,还是不得不住在一起;不得不与自己不喜欢的同事一起工作;明明不喜欢读书,但不得不去学校等。

求不得苦,指因为无法获得心里特别喜欢的某个人或东西而引发的痛苦。比如,无法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负担不起自己想买的汽车、房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地位、财富等。很多人都生活在种种的欲望当中,一生中充满期待和幻想,这也是一种痛苦。

爱别离苦,指虽然不想与自己的恋人或亲人分离,却无法与他们在一起而产生的痛苦。如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或者人生中的各种生离死别等。

所谓的蕴,是痛苦的因、痛苦的所依、痛苦的器皿。因为我们具足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所以,注定会感受无尽的痛苦。比如,有了色蕴,就会生病;有了受蕴就会产生欢喜、不欢喜的执著,进而产生痛苦。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不论人生中充满了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应该面对它们。有些年轻人不爱听苦,觉得佛教消极悲观,但现实本身就是痛苦,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把苦说成甜,否则,当痛苦到来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无法面对,进而选择一些极端行为,甚至自杀。

据说每年约有近四万美国人自杀,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癌症、车祸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人们自杀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无法对治内心的痛苦,找不到其他的出路,甚至认为只有自杀才能终止痛苦,但事实上,自杀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说,虽然生活中也会遇到痛苦,但他们能面对痛苦,并将痛苦转为道用,从而对治痛苦,因此,自古以来,很少有修行人自杀。

有一个故事非常具有启发性:印度圣雄甘地的儿子在12岁时生了一场大病,需要做手术。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医生想骗孩子:手术不痛苦。但甘地夫人却拒绝了医生,她认为直接把真相告诉孩子比较好,于是对自己的儿子说:手术过程会很痛苦,但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上手术台,所以你必须承受。她这种让孩子面对真相的教育方式,被后人传为佳话。

生活中的感情、财富、地位都是不稳定的,不论现在看上去有多快乐,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带来很多痛苦。而刻意压制、逃避,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帮助,谁都无法真正逃离痛苦。但是,如果经常思考生活的本质,我们的心逐渐就会堪能,可以将痛苦转为道用,痛苦也就不会带来严重的伤害。

其实,痛苦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很好的学习机会,增强我们的心力。修行人也会遇到痛苦,但修行人不会把痛苦执为实有,反而将它转为道用,正如有些修行人面对亲人去世时,并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脆弱不堪。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一首歌:我要稳稳的幸福但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幸福是无常的,不可能永远稳稳。如果内心有一定的修行,我相信你就会找到一个相对稳稳的幸福。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奘法师:人间佛教的根本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贤崇法师:快乐人生法则三种:奉献 使命 心量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五戒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为何打坐时心里的念头反而比日常平凡多呢? 为何打坐时心里的念头反而比日常平凡多呢?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的宇宙万法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的宇宙万法

我的快乐“开悟”论——听明奘法师讲座 我的快乐“开悟”论——听明奘法师讲座

佛教的:八吉祥 佛教的:八吉祥

佛教里说的末法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佛教里说的末法时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佛教你看前世因缘贪腐堕落官员死后会下地狱 佛教你看前世因缘贪腐堕落官员死后会下地狱

智敏上师:为何我们修行了这么久,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智敏上师:为何我们修行了这么久,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广化法师:为何说出家后再还俗容易感到剧烈的痛苦? 广化法师:为何说出家后再还俗容易感到剧烈的痛苦?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星云大师:佛教如何看待风水?高僧指出最好的龙穴位置

星云大师:人与人相处,佛教教你如何说话 星云大师:人与人相处,佛教教你如何说话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印光法师:高僧们为何知道别人心里事? 印光法师:高僧们为何知道别人心里事?

健康生活,从体检开始 健康生活,从体检开始

圣严法师: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 圣严法师:为何说出家人也不一定六根清净?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佛门见面为何称念阿弥陀佛 佛门见面为何称念阿弥陀佛

佛陀规语:众生既然本来清净为何复生为众生 佛陀规语:众生既然本来清净为何复生为众生

迎接国庆 千件佛教珍品首现法门寺 迎接国庆 千件佛教珍品首现法门寺

佛教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无神论是什么意思?

持松法师:为何说唐密超胜? 持松法师:为何说唐密超胜?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您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快乐-壹心素素食自助餐 您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快乐-壹心素素食自助餐

对生活报之以歌,需真修行淡看人间路 对生活报之以歌,需真修行淡看人间路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何为回向?为何要回向?若何回向?附各类回向偈 何为回向?为何要回向?若何回向?附各类回向偈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费尽心机骗低保,600 元炸燃了我的平淡生活 费尽心机骗低保,600 元炸燃了我的平淡生活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彻悟禅师:彻悟大师揭开佛快乐而众生痛苦之谜 彻悟禅师:彻悟大师揭开佛快乐而众生痛苦之谜

秋风吹过那片白桦林,我忆起生活的苦 秋风吹过那片白桦林,我忆起生活的苦

新疆齐善素食销售中心:倡导轻肉重素的健康生活 新疆齐善素食销售中心:倡导轻肉重素的健康生活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东林寺为什么特别强调计数念佛,每日念佛规定数量,不知有何依据?

大安法师:居士: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怎样才能排除害怕的心理? 大安法师:居士:怎样才能做到时时快乐,天天快乐?怎样才能排除害怕的心理?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